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自主招生是什么意思?什么是自主招生?自主招生的条件过山车

自主招生是什么意思?什么是自主招生?自主招生的条件

自主招生是什么意思自主招生又称自主选拔,是高校选拔录取工作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对现行统一高考招生录取的有益补充,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和综合素养的优秀学生。这一制度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扩大了高校的自主选拔权。考生通过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可获得高校10-60分的降分优惠,有的甚至可以降至一本线,这大大增加了考生进入名校的机会。自主招生的渊源自主招生渊源2003年,中国教育部开始推行自主招生,结束了此前高校只能在每年同一时间招考的历史。2014年11月,国务院发布《高考制度改革的意见》。2015年起,所有试点高校自主招生考核统一安排在高考结束后、高考成绩公布前进行。笔试考试不得超过两门,考核过程全程录像,以防作弊。历经13载,从最初的22所试点高校,到2018年已经有近百所试点高校开展自主招生。自主招生的地区发展差异2018年全国各省市自主招生录取人数前十2018年,自主招生录取总人数为12508人。从地区分布来看,山东省共有2029人通过自主招生升学,稳居第一。江苏省则有1108名考生通过自主招生,位列第三。从图中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教育发达地区对自主招生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各地区的教育状况决定了该地区的生源质量,而生源质量又影响着自主招生初审和入选的通过几率。山东、河北、江苏等教育发达地区,初审和入选通过率都较高。这是一个风向标,未来自主招生将继续向其他地区扩展,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自主招生的条件和途径家长对自主招生了解程度我们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家长并不清楚自主招生途径,更不知道自主招生需要什么条件。很多家长都是通过朋友、老师、同学的介绍才知道自主招生,部分家长及学生通过自己查询高校招生简章了解自主招生,只有很少部分的家长是通过咨询专业自主招生培训机构了解的。自主招生流程喜加登教育提醒广大家长朋友,自主招生战线比较漫长,通常各大高校都是在2月底-3月初发布招生简章,届时可以登录阳光高考查询相关信息,至于如何选择目标院校以及如何有针对性的准备材料,提前规划很重要,另外还需要寻求名师的指导,切不可盲目应对。

萧何

高考:山东高考自主招生批自主招生志愿是什么意思?该如何填报?

山东省2018年高考批次线:自主招生是指部分参加自主考试的学生获得某院校自主招生资格,在志愿填报时将该院校作为第一志愿/自主招生志愿。简单的说,只能是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才可以选填。2018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以2018年为例,国内拥有自主招生的高校是90所,其中77所面向全国进行招生。在志愿填报上,分为2种情况:高考分数在某自主招生院校预估投档线以下:考生必须在自主招生志愿栏(特殊类型招生志愿栏)中填写自主招生院校(山东省需过自主招生线,并在专业中选填自己考试通过认定的专业,勾选服从调剂。不少学生在本科一批志愿中同样选择自主招生院校。高考分数在某自主招生院校预估投档线以上:在考生的高考分数通过院校的预估投档线后,比较烦扰的就是自主招生考试认定的专业是否为自己的意向专业。如果是的自己意向专业,和上面分数不过投档线情况一致。如果不是,可以选择更换其他专业,简单的说就是在自主招生志愿中不填,只在本科一批次志愿中正常填报。结果就是该考生和普通考生一样,无法享受自主招生的优惠。这里必须提醒学生和家长,如果你的分数仅仅超过预估投档线三五分,就别放弃自主招生,风险太高~

道丧世矣

为何高校教授想要更多的研究生自主招生权利?科研不仅仅是靠努力

高等教育阶段的不同两会上高校的谏言在2019年的两会期间,中山大学的代表谏言教育部放开高校博士招生名额,因为在目前的博士模式下,每年中山大学有2200多名博士生导师,而每年的博士生名额仅有1700名,造成每年几百名博士生导师没有招生名额,反而在教育部计划名额下,很多不满足博士培养的高校,白白浪费大量的博士生名额,例如翟天临式的注水博士成为2019年的热点!还有苏州大学的人大代表谏言,双一流高校建设要采取升降制度,苏州大学等一些优质非双一流高校的师资和整体实力已经超过很多双一流高校,为了提升中国高校的教育质量,一些落后的双一流高校应该退出双一流高校的行列!两会上高校的谏言很多都是针对目前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分化而做出的建议,而导师的研究生自主招生权利也是目前舆论的焦点!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导师需要跟多的研究生招生权利目前中国的高等研究生教育还处于计划平均主义,很多不符合博士点的高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大跃进时期,通过各种手段申请到博士点,每年教育部给予这些高校博士生名额,而像中山大学这些师资强校,却得不到应有的名额,如果给予考生同样的选择权利,考生们一定会用普通高校的博士名额去中山大学去读博士,而国际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生的招生权利都给予教授自身,只要自己有项目就可以招生,而不是机械式的名额分配制度,致使一些高校有项目不能招博士,而一些高校没有项目却盲目招博士!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社会对研究生的误解目前中国社会已经把本科、硕士、博士统一认定为只要努力学习就可以获得学位,其实本科阶段有点像高中教育,属于知识的获取,而硕士和博士属于研究生阶段,这个阶段和本科是完全不同的阶段,研究生属于科研实验工作,本科生知识更广,研究生知识更专,本科生要求是简单了解,而研究生阶段则是需要深入探讨,因此本科阶段只要求努力学习就可以获得高分和成功,而研究生阶段却讲究科研思维和灵活,这也是为何很多在高中和本科阶段的学霸到了研究生阶段却变得平庸的原因,前一阵中科大一名从小到大,甚至在本科阶段获奖无数的学生,由于硕博连读期间没有发表一篇论文最后选择自杀的惨剧,这个背后就是高校教授想要获得研究生招生自主权利的重要原因,因为有些学生虽然非常的努力,但是他们却不适合从事科研工作,人们常说,在错误的道路上越努力的人,造成的破坏性就越大,因此科研工作同样如此,一个不适合做科研的人,盲目挑战了硕博连读却毕不了业,最后连硕士文凭都拿不到,因此很多人都很谨慎地先攻读硕士,看自己是否合适做科研,再考虑攻读博士学位,毕竟博士非常难毕业,有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高达66%比例的博士生不能按时完成毕业

牙牙学语

4月中旬第2天,800万人离国家线和自划线又近了一天,会哪天出

#2020考研#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原有的规划,所有人的生活或多或少都有改变,对于考研的学生及家长大多受到双重压力,疫情与复试。此前,教育部官宣国家线会于4月中旬公布,今天已经是4月中旬第2天,和往年相比,延期一个月,你肯定很焦急吧。相比等国家线的人来说,等自主划线的考生更焦急。因为自主划线高校公布分数线往往早于国家线,这些考生即使复试失利,调剂依旧会有优势。但是今年自主划线高校也没有公布分数线。从此刻到分数线公布,我想你很难平静。作为上岸老学长且一直关注考研的我,想跟你说几句心里话,认清此刻的现状,希望会帮到你。1 自划线考生我想你们处于焦虑状态已经一个半月了吧?尤其是那些分数和往年差不多的考生,你们肯定期望赶紧公布分数线或者听到自己报考专业扩招的消息,这样你很大可能就会被录取。哪怕没进入复试名单,自己也早做调剂准备。你们焦虑的大概不是结果,更多是因为未知的结局而迷茫,不知道在准备复试与调剂之间如何抉择。个人认为,自划线高校在等教育部确定复试方式,分数线很大可能已经明确,但是分数线和复试名单以及复试方式(线上或线下)要一起公布,如今境外输入较多,自划线院校还不确定复试方式,所以你们还要等待,等教育部官宣复试方式。说真的,这部分考生与其为未知而等待,不如把握现在,既然有两种可能,那就做两手准备。复试也准备,调剂也准备。2 等国家线考生苦等国家线的考生及家长大概是最多的。小编此前有分析,参与调剂的考生会在100万左右。虽然今年扩招,但是形势依旧不乐观。此前小编分析过上岸几率,被“玻璃心”考生喷傻,说我在打消他们自信心。说真的,我有必要打击你们吗?真的自信是什么,大概是认清现状依旧能够从容应对,而不是对现实无知却自我感觉良好,那不是自信而是自大。个人认为,国家线公布还要1周左右,因为受疫情影响,黑龙江省成绩复核工作还没有结束。那么你该怎么办呢?做好三手准备,复试、调剂、工作。3 理清顺序无论是自划线考生还是等国家线考生都应该有合理的做事顺序。首先,对比院校往年分数线,看看自己是否在分数线附近,及早打电话给目标院校的招生办,询问是否有扩招名额,今年扩招比较大,有名额话说不定你就会被录取。其次,问问研招办你这个分数会在什么排名,确定自己是否能进入复试。如果不能,尽早准备调剂。很多院校已经开通调剂说明,尽快联系抢占先机,咨询的注意事项前期有整理,此处不再赘述。最后,调剂希望也不大,那就赶紧做好找工作准备,抢在复试不顺利考生之前。只有步步先,你才能处处先。所有的付出都会有收获。多年后你一定感谢当初那么拼命的自己。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祝你有个好梦。

蒹葭

上海大学郭教授建议:取消考研全国统考,实行自主招生

近日,上海大学教授郭长刚建议取消研究生招生全国统考,将招生考试的自主权下放给各高校。这位郭教授还同时建议说,政治可以作为必考科目,但外语未必。今年研招考试期间,有高校把答案当做试卷发,有的高校自命题严重偏离大纲,还有学校被考生吐槽“恶意压分”,甚至出现华南理工一学院院长篡改学生考试分数的“恶性事件”。对于这些考研乱象,上大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郭长刚教授认为这正是全国统考的弊端。他还认为,全国统考容易导致高教应试化,导致一些学生甘做“考研专业户”,从进大学考试就把目标放在考研上。而且全国统考还不利于高校的分类发展,不利于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对于他的逻辑和建议,网友们纷纷表示:坚决反对!正是因为考研乱象丛生,才更要加强全国统考。目前,考研出事的以及被考生吐槽的绝大多数情况都是高校负责的环节部分,比如自命题出卷、改卷等,比如复试环节。更有不少网友评论说,自主招生是有钱人的游戏,郭教授出此建议,是想让寒门学子不读研了吧?看高考自主招生就知道了,如果让考研也成为自主招生,那寒门学生就更无希望进入名校了。小知也认为,在当前机制体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只有加强全国统考才能保证公平公正。如果下放招生权,恐怕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阻断阶层的流动。这位郭教授说到,有学生从一入学就把考研当做目标,甘做“考研奴隶”,小知认为,这恰恰反映了人家的努力。作为一般的本科生,尤其是普通阶层家庭的孩子,想要获得更好的资源,考研是最直接的。难道人家努力还有错吗?难道非要把人家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给剥夺了吗?作者:知新行闻

天其运乎

自主招生有啥用?现在能做哪些准备?聊一聊2019青岛中考自主招生

目前为止,2019青岛中考自主招生详细政策还未公布,有家长着急,问关于自主招生的事儿,那这期咱们就来简单的聊一聊青岛中考自主招生。自主招生是干啥用的?对于学校来说,可以通过自主招生的方式,根据学校的培养需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对于我们中考生来说,就是通过自己的优势学科、综合能力多一次接近理想学校的机会,给升学多一份保障。2019青岛中考自主招生政策2019年青岛中考自主招生方案尚未公布,但从目前已公布的青岛中考政策以及青岛教育局相关部门透漏的消息来看,我们已知两件事:一:从2019年开始,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考生一律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二:从2019年开始,青岛中考自主招生降分录取。对于其他关于自主招生的报考标准、考试标准、录取标准,则均以当年各普通高中学校自主招生方案为准,也就是2019年3月底4月初才会公布,详细的自招政策还需要再耐心等等。对于明年以及后面参加中考自主招生的考生来说,自主招生已经不仅仅只是某几个学科的突围赛,而是全面突围,不仅需要有学科特长、有创新潜质,还需要门门功课都不能拖后腿,综合能力样样行,自招对参加考试的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现在能干啥?那么,2019青岛中考自招政策不公布,我们就没事儿可干了吗?中考自主招生,不是靠着短期冲刺就能突围成功的,靠的是长期的积淀。往年自招笔试、面试就够了,2019年开始还要加上中考成绩,对于参加自招的来说,中考、自招准备一样都不能落下。虽然2019年青岛中考自主招生政策还未公布,但是我们可以按照往年自主招生的标准,检测一下自己有没有自招的资格、自招的能力,然后按照心仪学校对选拔学生的要求,需要的能力进行相应的准备。往年青岛二中、青岛五十八中等优质高中,要求地生等级达到B,信息技术合格才有自招资格,你达到标准了吗?

内游

自主招生取消,强基计划启动,高三学子,你准备好了吗?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2020年不在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并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即强基计划。那么有人肯定要问了,强基计划和自主招生有什么区别?不就是自主招生换了个名字,换汤不换药吗?此言差矣,强基计划和自主招生有着根本的不同。众所周知,自主招生的初审标准是根据学生的竞赛、论文等能够展现学生特长的奖项。但是这里面的水分太大,如果仅凭一篇论文就能让这个学生获得一流高校的降分资格,着实难以服众,更何况由于娱乐圈某明星的学术造假事件,更是让大众知道了“凑”一篇论文并不是什么难事,更何况近些年自主招生愈发火热,许多机构都打出了代写论文的旗号,仅需千八百块,就能大大提高降分资格,实在是让人难以拒绝。而如果一个不小心,被骗子骗了钱,更是有苦说不出,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那么强基计划和自主招生有哪些不同呢?1.聚焦学科不同往常的自主招生可选择科目分为两类:一种是学校比较热门,比较强势的学科专业,如金融、计算机之类的;另一种就是学校冷门的、较难招生的专业,如哲学、考古等专业。而强基计划则不一样,就像其名字一样,强的是基础学科,即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基础学科专业,针对的是研究型人才,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说白了就是许多人眼中觉得“没什么用,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的枯燥的学科”。2.选拔程序不同自主招生的选拔程序大概是先交初审材料,笔试面试时间是在高考之后,出分之前。初审的选拔标准就是各种奖项和论文等材料。而强基计划的选拔标准则则有两种:第一种就是依据高考分数!学生在高考之前根据高校招生简章和自身情况选择高校,等高考分数出来之后,高校根据分数状况来通知学生进行测试。这就意味着学习好的学生的机会更多了。只有较高的分数才能进入强基计划,并且最终的综合成绩是占比不低于85%的高考成绩+高校的考核结果和综合素质评价,意思就是人们经常说的,成绩就是硬道理。第二种则是人们常说的偏才怪才,高校可根据情况破格录取。既然是破格录取,那么高校在录取这种人的时候肯定是背负着巨大的压力,想必也只有像钱钟书那种数学只考了15分,语文和英语却接近满分的天才才能获得这种机会吧。3.未来发展方向不同自主招生的学生入学后大致和以成绩入学的学生发展规划相同,大部分区别不大。但强基计划的发展规划则在文件里规定得明明白白的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学生可单独编班,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实行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畅通成长发展通道,对学业优秀的学生,高校可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本科阶段培养要夯实基础学科能力素养,硕博阶段既可在本学科深造,也可探索学科交叉培养。推进科教协同育人,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等吸纳这些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探索建立结合重大科研任务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由此可见,强基计划选拔上来的学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不是普通的大学生了,这类学生已经被视为国家的人才储备,是要真真切切参与国家建设,深入国家基础领域发挥作用的人。想必国家对这类人才的准出机制也十分严格,并且这些学生不能转专业,可能职场并非强基计划学生的发展归宿,应该在祖国的基础领域发挥建设性作用。但是,强基计划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并不是适合所有人的,其本身也可能是有着诸多问题的。首先,其面对的学科是基础性学科,这类学科的枯燥是有名的,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耐得下性子来研究这些。并且强基计划的学生不允许转专业,这就意味着如果你不喜欢这门科目,除非你有勇气退学,否则就得将就四年。其次,各个高校的基础学科发展并不相同,甚至有的可能落后,一些大学的这些科目如果不够强,又该怎么吸引生源,学生到底要不要因为一些学校光环来报考这些并不强势的专业,学校应该考虑如何加强学科建设,学生也应该根据自己的分数考虑是自己是适合报考学校,还是报考专业,许多学生报考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后悔四年,考研的时候又是莫大的纠结。还有,各学校能否做到高度的公平、公开、透明?那些破格录取的所谓的“偏才怪才”是否具有所要求的真才实学?高校的内部考核标准该怎样制定?这些都是问题。但总体上来说,强基计划瞄准了我国建设的一个痛点——基础性人才的匮乏。这个计划将能有效缓解这一问题,并倒逼高校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吸引更多人才认真考虑基础学科。并且在选拔标准上的创新也杜绝了大多数往常利用自主招生实现不可告人的利益的人。是一个创新性的政策,2020年是其实施的第一年,其发展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另附具有强基计划资格的高校名单: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花宫

教育的问题

当下,教育成为了社会焦虑的中心。教育与地产绑定催生天价学位房。教育变成了拼爹妈、拼资源的残酷竞技。为此,一些城市中产付出两个家庭、两代人的积蓄,提前透支三代人的消费及养老。教育以考分为标准催生庞大的教育培训产业。教育变成了做题、考试的选拔游戏,筛选的是智力与毅力,与知识思想、独立思考无关,偏离了教育的本质。过去十多年,只有两类东西跑赢了货币增速:一是一线城市的学位房,二是教育培训的价格。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教育的巨大能量,也可以感受到其中的焦虑。家庭作业现场每晚都在爆发唾沫横飞的战斗,是中国父母过度焦虑了吗?教辅培训现场每天都在贯彻毛坦厂模式,这锅教辅培训企业该不该背?中国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的中国问题,后者依然是一个更为根本的视角。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中国教育的内卷与出路。本文逻辑一、教育的竞赛与贫困陷阱二、教育的内卷与边际递减三、教育的本质与独立思维教育的竞赛与贫穷陷阱在农耕时代,欧洲是一个阶级固化的社会,没有文官系统,也没有教育系统。学习、研究与艺术被贵族垄断。古代中国的阶级固化程度要比欧洲低一些,主要是因为有科举考试和文官系统。当时教育的目的不是让人更有智慧,而是通过考科举获取进入统治阶级的门票。考取功名的人才有资格进入文官系统,得到阶级上的晋升。统治者利用知识垄断、考试竞赛和文官制度,将知识分子提拔为王室之下的顶级猎食者,成为农耕社会内卷化的既得势力。但是,当时没有公共教育,只有私人教育,规模较大的宗族及门阀氏族可以提供私塾教育,大多数人还是无法接受教育,也不愿意接受教育。教育是一项高成本、长周期的投资。大多数普通家庭都无法承担这项成本,与其花大量时间学习,不如让孩子尽早种田,获得当期收益。进入近代社会,欧美意识到教育的作用,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公共教育,降低家庭的教育负担,另一方面禁止企业雇佣童工。公共教育资源越不足、越不公平,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投资风险就越大。一般来说,农村的公共教育要弱于城市,落后地区的公共教育要弱于发达地区。如此,农村及落后地区的家庭,在教育投资方面的风险更大。当这个风险达到一定程度,低收入家庭就直接放弃对孩子教育的私人投入。比如,70后、80后这两代人,有不少农村学生辍学,或放弃努力学习。当时的农村公共教育落后,农村孩子考上大学的难度极大,家庭根本无法投入足够的私人教育,包括教辅、转学以及家长的时间。多数家长都没有能力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帮助孩子学习进步。在公共教育匮乏的地区,越是贫穷的家庭,越不愿意投入教育,下一代的竞争力更差,陷入代际贫困。这样就会陷入“贫穷陷阱”。我在《穷人翻身有多难?》一文中介绍过贫穷陷阱。破解贫穷陷阱的办法是对未来投资,关键是投资教育。但是,低收入家庭缺乏原始资本积累,他们的劳动只能维持当下生计,没有原始资本的积累,无法对未来投资。这该怎么办?低收入家庭倾向于多生少育。数据表明,贫困国家的生育率高于富裕国家,真正的贫困家庭更愿意多生孩子。按理来说,收入越低,生育负担越重,越不愿意生育。这是为什么?因为多生育是低收入家庭降低风险的理性选择。如果公共教育资源不足,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成材率低下,考上好大学的概率很低,那么,低收入家庭投资教育风险就很大。他们根本无法承受这种风险,而少生孩子会加大这种风险。如果只有一个孩子,孩子长大后收入不高,自己又没有社保,养老都成问题。如今,农村确实存在这类家庭。反过来,与对一个孩子投入教育相比,多生一个孩子的风险更低、回报率更高。低收入家庭很自然倾向于多生几个孩子,降低家庭繁衍的风险,分摊养老压力。有些人指责低收入家庭多生育,其实是不恰当的。这是他们在公共教育不足的情况下降低家庭风险、摆脱贫困陷阱的无奈选择。其实,低收入家庭并非盲目生娃、粗生放养。他们也有一些策略,比如两代人抱团突围。如果能够跑出一个学习天赋好的,父母和其它兄弟姐妹共同支持他上学。通常,这个人往往是最小的弟弟。这相当于用两代人的努力积累原始资本,只要一个考上大学,整个家庭的命运可能被改变。这种故事在60后、70后农村家庭中不难见到。80后、90后不少是独生子女,兄弟抱团突围的故事少了。一些农村父母努力节约积累原始资本支持孩子上学。这就是砸锅卖铁的故事。这导致整个家庭紧绷,父母期望高,孩子压力大,偏向于功利主义,渴望快速收回成本,补偿父母节衣缩食的牺牲。这种教育投资模式容易导致孩子缺乏创造力和社会竞争力。这在广大农村乃至城市都极为普遍,只是程度上有差异。为了节约资本获取最快回报,把所有时间与精力都投入到应试中去,从小开启毛坦厂模式。学生在这种模式下缺乏综合素质的培养,缺乏独立的思维和思想。它好比军备竞赛,把所有资源都集中在武力上,但其它方面滞后,最终拖累了整体竞争力。本质上,这也是贫穷陷阱的一种表现。但是,这已是多数农村孩子赢得这场教育选拔竞赛的唯一希望。所以,公共教育资源是突破贫困陷阱的关键钥匙。政府对公共教育的投入,相当于给家庭支付这笔教育投资,节省了低收入家庭的原始资本。只有大量投入公共教育,才能让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安心上学,才可能摆脱贫穷陷阱。城市的公共教育资源要比农村好得多,中产普遍具备一定的财力与知识投入教育,他们更愿意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一个或少部分孩子上。贫困家庭的策略是多生少育,城市中产则相反,是少生优育。这样的预期收益是更大的,预期风险是更小的。所以,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生育率会下降,中产家庭的边际生育倾向在“育”上。中产摆脱贫穷陷阱的办法是代际模式。父母这一代人凭借自己的力量摆脱了贫困,获得了一定的原始资本积累,然后用这笔资本投入到儿女的长周期的教育中,希望下一代更具竞争力。这种代际模式相当于将家庭视为一个竞争组织,是最有效率的。如今,教育拼的是智力、毅力和家庭资源。低收入家庭没有足够的资源,在毅力上的管控有限,只能在智力上拼运气,多生几个孩子或许有个天赋不错的。但是,中产家庭拼教育是系统的、全方位的。当教育变成了人才选拔机制,压力最大的应该城市中产。他们将所有资源集中到一个两个孩子身上血拼。拼智力,中产家庭让三岁甚至更小的孩子接受各种培训,包括知识、技能、艺术与思维,担心孩子的智力发育上落后。拼毅力,中产家长十年如一日地陪伴孩子,帮助孩子养成严谨的学习习惯,打持久战。长期陪写作业和辅导接送,考验孩子的毅力,也考验父母的毅力。拼资源,最主要是学位房,然后才是高价教辅。购买学位房,意味着抢占了好的公共教育资源,为小孩的学习环境与朋友圈铺好路。同时,大量购买网上网下辅导课。我们看中国教育系统选拔的人才有什么差异?名校、985、211和普通本科的学生,他们之间的差异,主要就在智力、毅力和家庭资源上。这套选拔系统与学习什么内容、掌握什么知识、是否具备独立思维无关。如果考试考易经或西班牙语,结果也不会有太大变化。与智力、毅力相比,现在越来越趋于家庭资源的比拼。城市教育公共资源虽更加充足,但是不均衡。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集中到了名校,名校的学位房也水涨船高。如今,大城市中考的压力要大于高考,读个好初中有助于上好高中,好高中考上好大学的概率要得大多。而上好初中不是由成绩决定的,而是由初中、小学学位房决定的。如此,倒推回来,城市中产拼教育,越来越趋于拼学位房、上名校,也就是拼家庭资源。近些年,寒门出贵子的概率正在下降。深圳四大名校的重本录取率都在90%以上,而很多普通高中考上重点大学的数量只有个位数。这就是中国教育竞赛的残酷现实。教育的内卷与边际递减教育竞赛的后果是,让社会过早地进入分级通道。不同级别的学位房,对应不同学校,对应不同的升学机会及朋友圈。目前,这条道路越来越清晰。高价学位房提升重点高中的录取概率,重点高中提升录取重点大学的概率,重点大学提升进入大型机构的概率。全国985高校本科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是央企、国企、大型企业、公共机构,还有部分读研及留学。央企及大型企业对重点大学对口校招,同时为毕业生安排了一条职业通道。非重点高校学生及社会求职人员很少进入这类企业的机会。即便有机会进入,社招与校招的职业通道是不同的。进入大型机构后,这些人掌握了更好的购房与择偶条件。如今能够在深圳、北京买房的年轻人,多数都是这些人群,比如腾讯、华为工作者,银行、城建工作者。他们收入稳定,工资高,福利好,公积金多。他们购买好的学位房,为下一代铺好道路,如此代际循环,愈加固化。从学位房一直到大型机构就业,这是一条通往上层社会的“捷径”。从孩子三岁开始拼教育,其实是在卡位,家长试图尽早地为孩子卡到更高更好的段位。卡位的本质,其实在抢占公共资源,包括教育的公共资源和就业的公共资源。这就是教育内卷化。我在《内卷化焦虑》一文中指出,内卷化的含义是:“人被锁定在边际效用持续递减的制度环境中争夺存量”。理论上来说,投资教育是对抗边际效用递减的最佳方式。因为边际效用递减有一个前提,即技术水平不变。而投资教育正是改变技术水平,从而实现边际递增。比如,一台机器,持续投入同样技术水平的工人,边际生产率会持续下降。但是,如果企业主送工人去培训,工人学习了新技能后改进工艺,边际生产率则递增。这就是投资教育的作用。当教育无法提升技术、创造经济增量时,经济系统的存量斗争倒逼教育内卷化。所以,教育是否内卷,关键看其是否创造增量。过去,中国的教育有没有创造增量?答案是毫无疑问的,过去中国经济增长一定程度上来自劳动效率的提升。中国成长了一批产业工人、专业化的工程师、管理者以及知识白领,他们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增量。不过,这些经济增量大部分不是来自新知识、新技术,而是知识与技术的全球化迁移。知识与技术的全球化迁移从美国到日本,再到韩国、中国台湾及东南亚,然后进入中国内地,在亚洲形成一个“雁阵形”。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增长受惠于全球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技术迁移红利。中国的工人、工程师、管理者及知识白领,更多地从事知识与技术“搬运”工作,更少从事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比如,产业工人更多地学习如何操作从国际上引进的机器设备,而不是改进设备或发明新设备、新工艺。这就是设备搬运工。只要愿意干、会操作机器,就能够赚取一份收入。同样,知识工作者也只是知识与技术的“搬运工。”金融高材生干的是资金腾挪的工作,与金融创新毫无关系。业内有一句话评价银行系统的人:“我们在假装干金融”。假银行人、假金融人每天干的事情不是信用发现与产品创新,而是玩转资金腾挪术。我并不是说技术与知识搬运没有价值。恰恰相反,中国把国际上的技术与知识搬运过来已经改变了中国。中国知识人才引入金融制度、证券体系、公司制度、卫生体系,以及各类制造设备和标准,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增量。这就是过去中国教育投资的收入来源。我想表达的是,中国教育投资的收入主要来自知识与技术“搬运”。而如今,搬运的边际收益呈现递减,教育投资创造的增量便有限。如今随着国际技术迁移红利不断衰退,新一代工人比上一代工人在制造业知识和技能上没有太多进步,成本优势正在消失,工厂及工人的竞争压力在增加。教育内卷化与经济边际递减是一个相互关系。一方面,教育内卷化是经济系统生产率边际递减倒逼的结果。当知识与技术“搬运”的红利吃尽,财富增量下降,教育投资的回报率下降。如今,大学生变得“廉价”。为什么?是不是如今的大学生不如以前的大学生?不是,是以前的大学生吃尽了知识与技术“搬运”的红利,他们学习从欧美引进的管理知识与技术就能在企业里站住位置。如今的大学毕业生再来“搬运”这些知识与技术已无多大用处,如果不能有新的创造,他们在企业里竞争变得艰难。当增量创造有限,存量斗争便加剧,越来越多人挤向上层通道。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倾向于考研、考公务员、考央企与国企。一些名校博士生去干街道办工作。当这个通道越来越强化,家长愈加迫切地追求高价学位房和培训班,将孩子送进名校,最终送进央企与公共机构。另一方面,更为根本的是,教育沦为人才选拔游戏,偏离了独立思考、启迪智慧的本质,扼杀了创新精神与能力。经济学中有一个萨伊定律,主张供给创造需求。什么意思?经济增长源自供给创造,技术、知识及制度创新催生新产品,新产品创造新需求与新市场。如果培养的人才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他们可以创造新的技术与知识,从而创造财富增量,避免社会内卷化。我们一直在讨论,中国为什么缺乏创新?有人说,中国开放的时间还太短,大多数时间还在学习已有的知识与技术。有人说,中国人不是没能力创新,而是不愿意创新。企业主倾向于赚快钱,炒房炒股炒指标,而不愿意投资技术。设计师、工程师倾向于抄袭模仿而不是创新,因为违法成本太低。有人说,很多领域也在改进技术,只是没有出现重大技术创新。这些都有几分道理,但根本问题还在教育上。为什么?与现有的技术积累相比,中国在教育上的私人投资实在太大。如果算上学位房,中国的教育成本应该是全球最高的。极少国家像中国家庭一样血拼教育,但是如此巨额的投入,换来的创新回报是极少的。全要素生产率是反映一个国家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偏低,只有美国的43%,而且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从2008年后持续下降。很多人说,我不关注什么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问题是,只要教育投入没有换来创新,惩罚就是经济系统的边际收益率下降倒逼教育内卷化。血拼学位房和高价辅导班,是经济系统的边际收益率递减倒逼教育内卷化的结果。但最原始的问题还在教育上。教育的本质与独立思维教育改革,似乎成为了全民共识。但是,很多观点与做法存在诸多误区。其中,最大的误区莫过于减负。现在的学生确实辛苦,书包沉重,课业负担太重,很多孩子家庭作业写到晚上11点,周末还得参加辅导班。作为家长,我确实不赞成让小学生背负如此之重课业负担。但是,我主张改变的不是“负担”,而是“课业”。学习是要付出代价的。学习从来都不是请客吃饭那么轻松。教育,根本上来说是抑制人性之恶的一面,比如懒惰与贪婪。教育与惰性、贪婪做斗争,促使人去思考、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学习的过程很“费脑”,也就是要支付成本,包括金钱与时间,以及学习的挫败感。我们看,新加坡的小学生、日本的小学生、美国的小学生,辛不辛苦?都很辛苦,只是他们辛苦的方向与中国内地学生的不同,结果也不同。中国小学生很多时间都在重复做数学题,如果将其中一部分时间拿来学逻辑学,效果则完全不同。日本的小学生在礼仪、习惯、规则上花费了大量的学习时间。美国的小学生也有作业,老师让学生去研究“在南北战争中,如果北方输了,美国了会怎样”的问题。学生可以查询各种资料,然后提交一篇论文。这种学习方式是中国硕士研究生才会使用的。还有,新加坡的大学入学申请考试题,让学生分析中国的经济增长对新加坡的影响。所以,教育是艰难的,学习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关键看,支付这个代价,可以获得哪些收益。近些年,为了给学生减负,各种花招层出不穷,比如增加体育课,开设足球课,音乐、游泳、跳绳列入考试项目,减少英语的考分比例。这个趋势下去,数学会不会被踢出学校?不是说增加音体美不行,问题是抓住了教育的根本问题吗?结果是不是南辕北辙?为了应付音乐、游泳及体育,家长需要报更多的校外辅导,支付更多的费用。即使这些课程全部由学校教授,学生的应试压力反而更大,他们要抽出被占用的时间来做题、写作业,睡眠时间更少,身体素质可能更差。所以,根本性的问题没有捋顺,很多行为看似初衷很好,结果却相悖。那么,根本性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回到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其实就是让人学会独立思考,客观地认识自然世界和人类行为的规律。教育的目的不是让人守规则、有爱心,激发人的创造力吗?这些都是建立在独立思考、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如果没有独立思考,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容易恪守教条、愚昧忠诚、无原则地博爱。这种工程师、科学家及道德家反而是更加危险的存在,对社会更具破坏性。比如,教育学生守法,更要让学生思考,法律的正当性以及立法的原则。我们知道,农耕时代有很多恶法,动不动就株连九族。学生需要思考这种法律是不是正当的?如何判断法律的正当性?遵循什么样的立法原则才能确保法律的正当性?同样的道理,教育学生爱国,更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国家,国家、政府与个人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现在的教育偏离了本质?为什么教育沦为了选拔人才的机制?为什么教育以考分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教育负责培养人、启迪人,社会从教育系统中选拔人才,尤其是从大学教育中选拔人才。公务员考试、企业招聘都从教育系统中选拔人才。但是,教育的目的不是选拔人才。打个比方。教育就像运动,运动的目的是什么?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不是跑马拉松或110米跨栏。只有某些运动能力突出的人,进入到专业系统中训练,比如短跑、长跑、篮球、橄榄球。这就是运动人才的选拔。教育也是如此,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只有在某些方面突出的人,被选拔到进入专业训练,即大学教育。在大学教育,针对不同的能力特长分不同的专业。在专业领域,分本科、硕士与博士,层层选拔,阶梯晋升。现在的教育,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就向大学冲刺,目的是高考,目标是好大学,终点是社会的上层通道。这其实是东亚教育的一个通病,叫做教育功利主义,中国颇为严重。东亚国家工业起步晚,产业竞争相对较弱,再加上劳动组织力量弱小,社会制度不公平,普通工人加班严重且收入低下。德国人在完成基础教育后进入产业教育,然后成为一名产业工人,工资收入也不低。但是,这种情况在东亚很少见,东亚非高等教育的人群出路太窄、收入较低。在中国,家长对应试的迫切程度,经济收入高的地区弱于经济收入低的地区。比如,河北、江西、河南等地区,家长更加专注于应试。同样高考压力大的广东省——广东省的重本录取率全国倒数,家长也拼教育,但他们会将更多的资金与时间投入到体育与艺术方面,而不仅仅是应试。广东家庭的收入更高一些,他们能够给予孩子提供更多出路。其实,教育沦为选拔机制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选拔的唯一标准是应试。应试这个唯一标准,导致人才大量错配。人才选拔的标准应该是多元化的。美国的社会将会打橄榄球、会唱歌、会搞研究的人一一选拔出来,让人的特长与能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延伸。申请新加坡、日本、中国香港的大学,也要笔试,也要面试,但是考试的内容不是单一的,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很难被选拔上。在中国,几乎所有人都意识到高考这一种选拔标准的问题,但是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中国社会坚守教育公平性的最后底线。明知有问题,也没人敢改。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为什么一搞多样化的标准(如自主招生)就出问题?应试的最大伤害是扼杀了人的创新精神,背离了教育启迪人的本质。为什么?一方面大量的做题与考试,学生接受的填鸭式的教育,没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另一方面,也是更为根本的是,应试是整套规则的指挥棒,它不指向启迪人,而指引人去争夺有限的公共资源,从争夺学位房开始展开存量斗争。社会上很多人批评名校存在大量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群体的问题不在“利己”,而是利用社会规则利己,而不是个体创造利己。他们是教育选拔机制的受益者,他们利用了这个游戏规则,享受了最好的公共教育资源,晋升到了社会上层通道,继而进入国企与公共机构。最后,我们需要落实到教育规则上来。在转轨型国家,各项规则在改变,前后矛盾容易产生扭曲现象。渴望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但新知识和新技术又源自独立的思维与意志。这就是教育的矛盾点。

法眼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自主招生简章发布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是由深圳市人民政府、北京理工大学和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合作设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学校以建设独具特色的世界一流国际化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目标,承载着国家“一带一路”人才培养的光荣使命,致力于开展精英教育以及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为中俄战略合作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提供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一、招生对象为解决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部分原计划出国留学人员就学困难问题,经教育部批准,根据学校人才培养实际情况,面向持有QS、US news、THE或ARWU等世界大学排名80名以内境外高校录取通知书的中国内地优秀本科毕业生进行自主招生。二、招生计划此次招生属自主招生,不纳入国家招生计划。学校自主考核录取的学生将在莫斯科大学注册学籍,同时在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注册系统中注册,对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颁发莫斯科大学学位证书,并可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获得认证。三、报名与录取规则(一)报名及选拔程序1.网络报名:考生须于2020年9月17日至9月19日登录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招生信息网(http://admission.smbu.e.cn)研究生报名系统,填写并提交报名材料。系统提交材料清单:(1)QS、US news、THE或ARWU等世界大学排名80名以内境外高校录取通知书扫描件。(2)本科毕业证和学位证扫描件;(3)本科期间历年学习成绩单(需加盖公章);(4)个人简历(按照系统内模板填写);(5)外语语言能力证明材料扫描件;(6)身份证及护照扫描件(若有);(7)若曾获得俄罗斯签证,则需提交护照签证页扫描件。2.材料审核考生报名后,学校审核考生报名材料,并于9月21日前公布通过初审名单。3.入学考试材料审核合格者于9月23日(生物学)、9月24日(地理学)参加由学校组织的入学考试。4.录取根据考生入学考试成绩择优录取,并于9月25日公示录取考生名单。四、入学考试1. 时间:生物学:2020年9月23日地理学:2020年9月24日2. 地点:深圳市龙岗区国际大学园路1号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3. 考试形式:考试大纲及样题将在学校招生信息网公布。五、收费标准学费:42000元/生·学年住宿费:3200元/生·学年(二人间)六、监督保障机制1.学校在招生过程中,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接受社会监督。2.学校成立招生监察组,负责监督招生录取全过程。监督电话:0755-28323059,邮箱:xfsl@smbu.e.cn七、咨询及联系方式学校地址: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国际大学园路1号,邮编:518172招生咨询:0755-28323398,28323360,传真:0755-28323398电子邮箱:gradadmissions@smbu.e.cn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招生信息网:http://admission.smbu.e.cn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招生办公室2020年9月16日

孝弟

自主招生是什么意思?什么是自主招生?自主招生的条件

自主招生是什么意思自主招生又称自主选拔,是高校选拔录取工作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对现行统一高考招生录取的有益补充,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和综合素养的优秀学生。这一制度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扩大了高校的自主选拔权。考生通过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可获得高校10-60分的降分优惠,有的甚至可以降至一本线,这大大增加了考生进入名校的机会。自主招生的渊源自主招生渊源2003年,中国教育部开始推行自主招生,结束了此前高校只能在每年同一时间招考的历史。2014年11月,国务院发布《高考制度改革的意见》。2015年起,所有试点高校自主招生考核统一安排在高考结束后、高考成绩公布前进行。笔试考试不得超过两门,考核过程全程录像,以防作弊。历经13载,从最初的22所试点高校,到2018年已经有近百所试点高校开展自主招生。自主招生的地区发展差异2018年全国各省市自主招生录取人数前十2018年,自主招生录取总人数为12508人。从地区分布来看,山东省共有2029人通过自主招生升学,稳居第一。江苏省则有1108名考生通过自主招生,位列第三。从图中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教育发达地区对自主招生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各地区的教育状况决定了该地区的生源质量,而生源质量又影响着自主招生初审和入选的通过几率。山东、河北、江苏等教育发达地区,初审和入选通过率都较高。这是一个风向标,未来自主招生将继续向其他地区扩展,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自主招生的条件和途径家长对自主招生了解程度我们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家长并不清楚自主招生途径,更不知道自主招生需要什么条件。很多家长都是通过朋友、老师、同学的介绍才知道自主招生,部分家长及学生通过自己查询高校招生简章了解自主招生,只有很少部分的家长是通过咨询专业自主招生培训机构了解的。自主招生流程喜加登教育提醒广大家长朋友,自主招生战线比较漫长,通常各大高校都是在2月底-3月初发布招生简章,届时可以登录阳光高考查询相关信息,至于如何选择目标院校以及如何有针对性的准备材料,提前规划很重要,另外还需要寻求名师的指导,切不可盲目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