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自动化设备行业研究报告:景气持续,制造升级,国产崛起去国数日

自动化设备行业研究报告:景气持续,制造升级,国产崛起

(报告出品方/作者:华创证券,鲁佩、赵志铭)一、现象:通用自动化行业体现出类似的周期性特征,2020 年起拐点向上(一)以机器人、激光、注塑机、机床为代表的通用自动化行业体现出类似的周期性特征工业机器人、激光、注塑机、机床等通用自动化设备由于景气度均与制造业投资相关, 历史上主要受汽车制造业投资、3C 制造业投资及其他一般制造业投资波动影响,景气趋 势上体现出方向上的一致性(幅度有差别)。工业机器人:通过复盘 IFR 公布的 2001 年至 2019 年的工业机器人销量历史数据, 全球工业机器人和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销量增速有着较为相似的变化趋势,表现出 3-4 年左右的周期性。过去的 19 年出现过 2002-2005 年,2005-2009 年,2009-2012 年, 2012-2015 年,2015-2019 年 5 个 3-4 年的小周期,分别由 1-2 年增速上行和 1-2 年增 速下行组成。激光:我们以武汉文献中心公布的历年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中的中国激光设备销 售规模为指标,可以看出,激光设备行业同样体现出 3 年左右的周期性,过去 9 年 出现过 2013-2016 年,2016-2019 年两轮周期,激光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链,数据较短, 从这近两轮的数据来看,近 3 年变化趋势与机器人一致,上一轮较机器人滞后一年。注塑机:由于注塑机行业缺乏行业性统计数据,我们以行业龙头海天国际的营收数 据为代表说明行业的变化趋势。从海天国际过去 17 年的营收增速变化趋势来看,同 样体现出 3 年左右的周期性特征,从增速低谷到下一个周期低谷的时间段分别为: 2005-2008 年,2008-2012 年,2012-2015 年,2015-2019 年,整体体现出与机器人较 为一致的变动趋势。机床:由于我国机床产业大而不强,中高端机床进口为主,相较国内产量数据,进 口数据可以更好地体现产业升级下的需求变动趋势,因此我们选取机床进口数据作 为指标。从过去 26 年的机床进口数据来看,机床行业有其 10 年左右的大周期性的 特征(详见报告《机床行业深度研究报告(一):产业发展篇:“天时、地利、人和”, 国产中高端数控机床扬帆起航》),但也镶嵌 3-4 年小周期,从增速低谷到下一个 周期低谷的时间段分别为:1998-2001 年,2001-2005 年,2005-2009 年,2009-2013 年,2013-2016 年,2016-2019 年,虽个别年份有领先或滞后,整体也体现出与机器 人、激光、注塑机较为一致的变动趋势。总结:机器人、激光、注塑机、机床四个行业体现出相似的 3-4 年左右的周期性变动特 征,主要由于这四个行业均为通用设备,需求与下游的制造业投资相关,特别是汽车、 3C 等产值占比高的制造业投资对其影响较大。2019 年为此轮增速低点,假设周期性特征 延续,在 2020-2021 年有望看到增速回升。此外,这四个行业由于发展阶段不一,下游 制造业渗透率不一,增速差异较大,按照过去 10 年(2009-2019 年)的 CAGR 来排序, 机器人(38.2%)>激光(21.1%)>塑料机械1(10.03%)>机床(-3.18%),机器人和激 光行业成长性特征更为显著。(二)后疫情时代,通用自动化行业景气持续向上后疫情时代通用自动化景气趋势向上。2019 年行业增速见底,2020 年开始企稳回升,年 初疫情影响各个行业,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通用自动化行业复苏趋势显著,增速持续 向上。疫情对通用自动化行业的影响:(1)疫情造成全球经济衰退,各国流动性宽松, (2)中国复工复产最快,作为全球制造业核心供给端份额提升,(3)疫情后企业自动 化改造意愿更加强烈,新增资本开支中自动化比例提升。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单月产量增速 2019 年 10 月转正,结束了 2018 年下半年起 的下降,2020 年年初受疫情影响有所下滑,疫情过后重拾升势。2020 年全年工业机 器人累计产量达到 237068 台,同比增长 19.1%,12 月单月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 29706 台,同比增长 32.4%,为历史新高。机床:机床行业产销量过去 10 年整体是下降的,从金属切削机床单月产量数据来看, 2020 年疫情后 4 月份单月增速已经转正,10 月份累计增速也已转正。2020 年全年 金属切削机床累计产量达 45 万台,同比增长 5.9%。从机床进口数据来看,2020 年 11 月-12 月进口机床分别达到 28393台、10913 台,提升幅度较大,全年累计进口机 床数量为 109483 台,同比增长 18.8%。激光产业链:激光产业链的高频数据我们观察全球激光器龙头 IPG 的收入。2020 年 年以来,IPG 营收逐步扭转 2018 年开始的下降趋势,特别是其中国区 2020Q3 销售 收入同比增长 22%。注塑机:注塑机的高频数据我们观察伯朗特机械手(配套注塑机)的出货数据,2020 年 6 月份以来增速保持高位,行业龙头海天国际及伊之密均在手订单充足。二、溯源:三个视角解析景气因素(一)总量视角:时代背景铸就行业景气,3 个典型历史时期制造业投资增速比较通用设备的下游较为分散,囊括了几乎所有制造业,因此行业的景气程度与制造业固定 资产投资高度相关。由于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发展阶段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由增量阶段走向存量阶段,固定 资产投资增速长期来看是趋缓的,我们分解过去 16 年的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数据为 趋势项和周期项。对比其周期项数据,可发现与通用自动化几个细分行业的变动趋势一 致。1、长周期视角:回顾历史上 3 轮制造业投资,具备其时代典型特征过去 20 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经历过 3 轮典型的高增长/投资复苏时期:2001-2003 年:一是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低迷,政策倾斜于扩大内需,二是 加入 WTO,出口迅速拉动经济增长,2003 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 62%, 拉动了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增长,采矿业、重化工业等。2009-2011:受 2008 年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低迷,四万亿投资拉动经济增长,2011 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 38%。基建和地产投资加快,带动相关产业链投资, 装备制造业(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设备、交运设备等)、电子制造业等投资 增速较高。 2017-2018 年上半年:2016 年供给侧改革之后,工业企业利润好转,汽车、3C 等行 业投资增速回升,且伴随着制造升级自动化水平逐步提升,2018 年制造业固定资产 投资增速达到 9.5%。2018 年中美贸易战影响企业家信心,制造业投资增速下降。当前时点怎么看?2020 年疫情影响全球经济低迷,双循环政策加码,且中国作为最早从疫情中走出来 的国家和全世界的供给中心,制造业竞争力进一步得到验证。疫情后中观产量数据 及微观上市公司数据显示,制造业投资已启动复苏。展望 2021 年,出口和汽车投资 复苏,制造业投资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2、短周期视角:制造业投资的传导链条 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与 PMI、PPI、工业企业利润之间存在一定的传导关系。具体逻辑 链条为:需求复苏,企业家信心好转,PMI 走强,需求进一步复苏供不应求反应为价格 指标 PPI 上涨,PPI 上涨带动工业企业利润上行,工业企业利润上行又对 PMI 产生正反 馈。当生产端继续供不应求,企业产能利用率打满,且企业家对为未来经济持续好转有 信心时,将主动加大资本开支扩大再生产,反映为制造业投资增速上行。 2020 年疫情之后,国内生产生活迅速恢复,从 3 月起 PMI 位于荣枯线之上,但 PPI 走弱, 由于成本端的下降更超预期,所以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增速 10 月份开始转正,12 月工业 企业利润累计增速达到 4.1%,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降幅逐步收窄,12 月收窄至 2.2%。3、矛盾?如何理解中游产量数据与制造业投资的不匹配从历史数据看,制造业投资增速与我们追踪的中游产量数据基本吻合,但 2016 年之后, 数据在幅度上就开始有悖于直觉,与一些中游产量数据不匹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2011 年之后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数据趋势性下行,直到 2016 年中才有所趋稳, 到 2018 年有所回升,这与我们追踪到的中游的机器人、注塑机等行业在 2017 年下半年 景气度高企不相匹配,(2)制造业投资即使有所回升,其幅度远远弱于中游产品的产销 量表现,比如 2020 年中游产量数据亮眼,但制造业投资增速依然为负。 我们认为,造成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两点:(1)一是中国经济进入存量阶段,制造业固 定资产投资中的设备投资更新周期短于厂房建设等的投资,很多设备类投资在 2009-2011 年达到顶峰之后逐步在之后的 5-6 年、10 年左右的时间进入更新周期,此轮投资更侧重 于设备;(2)中国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期,此轮投资更多进行的是技改、自 动化升级等。(二)结构性视角:更新周期+制造升级带来设备需求弹性随着中国经济从增量时代进入到存量时代,我们观察设备类投资需求,结构性视角更为 重要,其中一是更新周期,二是制造升级。1、更新成为此轮设备需求的主导因素之一我们观察到很多设备类需求与下游投资增速不匹配,比如 2017 年以来的工程机械高增长, 但基建和地产投资增速趋于平稳,这是因为此轮设备类需求的主导因素之一在于更新需 求。 2009 年起的四万亿投资使得众多领域的设备销售在 2011-2012 年期间达到其峰值,按照 设备类 10 年左右的使用寿命,目前有望开启一轮朱格拉周期。以工业母机机床为例,存量设备更新需求庞大。机床的一般产品寿命约为 10 年,而重切削、长时间运转的机床寿命在 7-8 年。在需求最旺盛的 2010、2011、2012 的三年中,金 属切削机床共生产 241.3 万台,金属成形机床共生产 71.5 万台,这部分都是有潜在的更 新需求。2、制造升级:我国面临产业升级的历史机遇期,制造升级大势所趋从历史规律看,一般一个国家承接产业后发展 30-40 年开始产业升级,中国正面临这一 历史机遇期。 低成本化趋势:全球制造业至今经历了四次大迁移,随着制造业产业分工日益壮大和复 杂,主要工业国受限于人口无法覆盖产业链的所有环节,只能被迫不断向海外转移低端 产业,同时国内向更高端的产业升级。按历史规律中国目前正面临产业升级阶段。低端产业向更低人力成本地区和国家转移这一规律或将发生改变。 贸易保护主义升温,新晋国家内需可能不足以支撑其发展。目前世界贸易增速已从金融 危机前大幅下降,发达国家贸易战保护升温,靠外需拉动经济的模式难以复制,工业化 只能靠内部积累。但是没有外需新晋国家很难再赚取足够资金完成工业化的初始积累。最有可能的承接国印度的工业基础积累薄弱。印度作为另一个人口上 10 亿的大国,一直 被市场寄予厚望成为下一个中国。但印度一直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80 年代中印 经济总量虽然接近,但结构却大相径庭。薄弱的工业基础也使其初级制造业缺乏全球比 较优势,无法通过出口获得原始积累,进而实现全面工业化,因此发展速度也远远落后 中国,错过了全球化红利最好的阶段。传统产业在中国完成自动化升级是更优的选择。我国有 14 亿人口,相当于所有发达国家 总和,足以覆盖现有全部产业分工,拥有持续承载产业转移的空间。同时正值自动化升 级的历史机遇,自动化水平已经非常成熟,人力成本优势不再显著,更优的选择是在中 国完成产业自动化升级。(三)财务视角:影响制造业企业投资的三因素对应 ROE 的杜邦拆解制造业投资从微观视角看是企业的资本开支行为。从这一视角出发,制造业投资主要取 决于三方面因素: 一是企业盈利情况,当制造业企业盈利好转,企业有利可图时,为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 攫取利润,企业主将考虑扩大资本开支; 二是产能利用率,当企业经营有利可图时,若企业产能未得到充分利用,一般会倾向于 先利用现有产能,提高产能利用率,当产能利用率处于高位时会考虑加大资本开支扩充 产能; 三是企业融资情况,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往往要借助于企业的外部融资,尤其是信贷融资 的支持,当外部融资成本低于 IRR,企业更倾向于借助外部融资扩大再生产。 这三者从财务角度对应了 ROE 的杜邦拆解。三、展望:行业高景气有望持续,高端化&自动化&自主化是必然趋势,关注格局及企业商业模式变化展望 2021 年及更长期,我们认为,这一轮制造业投资的复苏已经启动且 2021 年能够持 续。这一轮制造业投资复苏的典型特征将为“制造升级”,具体体现在高端产品占比提升, 自动化改造比例提升,国产化程度提升三大趋势。(一)行业景气趋势:制造业复苏持续,制造升级背景下高端化&自动化是战略必然选 择1、从杜邦拆解的角度,投资周期已开启且持续从杜邦拆解的角度,ROE 三个因素的触底,预示下游制造业投资能力回升。净利率:疫情之后持续好转,企业利润空间的修复是资本开支周期启动的基础。资产周转率(产能利用率):疫情之后需求增速由负转正,完成筑底开始回升,将 带动企业现金流状况回升,进而持续带动资本开支上行。负债率:制造业企业负债率水平 2017 年之前一直在震荡回落,2018 年起趋势性回 升。但是我们观察企业融资情况,一方面看企业自身负债率,另一方面还要看当时 的宏观融资环境。2020 年流动性充裕,预计 2021 年货币政策保持稳健。2、此轮投资将侧重于技改、自动化升级等传统的制造业投资多以扩建厂房,采购新设备以达到扩大产能的目的,其主要结果是规 模的扩张。但是由于上一轮投资周期中,企业新增的产能过多,到目前为止仍有部分行业未能完全消化前期新增产能。本轮资本扩张周期,企业的投资着重点是对存量设备的 升级,以提升效率。相对与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中国的生产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企业以改善效率为目的 的资本支出与中国经济向高效率转型是不谋而合的,自动化行业将极大地受益于这一过 程。(二)行业格局趋势:高端份额提升+集中度提升+进口替代1、产业升级,制造业走向高端当前我国经济处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换挡期,对应到制造业的升级就是由 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转变,对应到的制造业中的设备类投资也随之升级, 体现为设备投资中的中高端产品的比例逐步提升。我们观察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高技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之差,可以发现 2017 年和 2020 年这个指标持续走高,反应制造业投资向高技术领域倾斜的趋势。(注: 按照统计局分类,高技术制造业包括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及设备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 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等 6 大 类。)制造升级,向高端发展对设备类投资的影响:机器人:机器人应用将逐步从简单的搬运、码垛等向更复杂的应用发展,结合 3D 视觉技术的智能化应用范围扩大。激光:激光由于其自身的技术优越性,能使得加工速度更快、出产效率更高,代表 了智能制造的方向,未来渗透率有望提升。注塑机:大型机两板化、小型机电动化的趋势持续。机床:向高速度、高精度、高稳定性、更加智能、更加复合的方向发展。2、头部趋势愈发显著,对设备要求提升导致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2015 年后,无论是受益于供给侧改革,或者是行业发展阶段的影响,各个行业均体现出 集中度提升,头部效应越发显著的趋势。由于产业链的传导效应,广泛的制造业的集中 度提升,将导致设备制造业集中度提升。具体传导逻辑为设备类企业的下游行业集中度 提升,其在做新的一轮资本开支时将倾向于选择同样具备竞争力的设备类企业的产品,导致设备类企业集中度提升。机器人:工业机器人行业集中度较高,但目前主要为国外厂商占据。据 MIR Databank 统计,2020 年行业前十名市占率合计达到 67%,前五名市占率合计为 49%,前五名 企业分别为发那科、爱普生、ABB、安川、库卡。激光:以产业链中激光器这个环节为例,国内激光器市场集中度较高,前三市占率 在 80%上下,龙头依然为 IPG。注塑机:我国注塑机行业体现为头部企业占据大量市场份额,其他中小注塑机企业 数量众多但竞争力较弱的格局。龙头海天国际市占率达到 40%以上,二梯队企业伊 之密、震雄科技、力劲科技等也具备一定规模、技术和市场实力。机床:我国机床行业大而不强,市场极为分散,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 2020 年 11 月,全国金属切削机床企业数量 831 家,全国金属成形机床企业数量 530 家。机床是制造升级的重要基础装备,未来随着政策、资金以及企业自身成长,有实力的 企业有望成为市场整合者,市占率提升。3、技术进步叠加供应链安全保证,进口替代加速在中美贸易战的大背景下,由于美国以各种理由,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限制中国的全球 化进程,这使得国内行业供应链被迫进行调整。并且后疫情时代,国内产业链的可靠性 得到了验证,国产竞争力进一步加强。我国制造业产业均经历本土市场培育-进口替代-出口拓展-供应全球各个阶段。很多产业 已经完成了进口替代过程,我们发现,能够完成进口替代历程的产业处于进口替代的时 期企业成长性强。目前我们追踪的四个通用自动化行业,仅注塑机行业国产化率较高,其他三个行业依然 面临进口替代的机遇和挑战。机器人: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在 25-30%之间,国产龙头市占率仅为 2-3%, 未来 3-5 年国产有望占据半壁江山,国产龙头市占率有望达到 10%以上。我国国产 的工业机器人兴起于 2015 年前后,彼时政策鼓励智能制造,推升了一波机器人投资 热潮,近年来热潮退后没有竞争力的国产小品牌逐步退出,剩下的国产品牌特别是 国产龙头品牌已具备一定的技术、品牌和渠道影响力,有望在这一轮市场景气中逐 步实现进口替代扩大其市场份额。激光:依然以激光器为例,国产品牌份额持续提升,龙头锐科激光的市占率从 2017 年 12%提升至 2019 年的 24%。注塑机:我国注塑机行业或已完成国产替代,目前国产品牌是市场主流,国产龙头 处于攫取全球市场份额的阶段。机床:国产化率有待提高,中高端设备进口替代空间弹性更大。根据 Gardner Intelligence的数据,2019年中国机床进出口金额为72.9亿美元,占消费总量的32.69%, 整体的国产化率不足 70%。而高性能、高精密度的高档数控机床的国产化率更低。 由于低档机床主要由国产厂商提供,我们假设进口机床集中在中高档,则中高档机 床国产化率仅为 20%上下。高档数控机床主要依靠进口。(三)公司模式趋势:通用设备专用化,考验企业管理能力通用设备的使用、自动化升级是下游几乎所有制造业都需要的,但对于自动化企业自身 来说,跨行业一直是难点和痛点。比如对于工业机器人来说,下游主要是汽车和 3C,其 他制造业渗透率较低。 究其原因,有一个观点认为对于装备制造业企业来说,其核心竞争力并不仅仅来自于其 员工,而是来自于“Know-How”,Know-How 指从事某行业或者做某项工作,所需要的技 术诀窍和专业知识,一般为企业长时间运营积累而来的技术诀窍和制造流程及经验,是 一套完整的制造体系,所以 Know-How 很难在短时间内被复制或再造。 我们观察一些通用设备的龙头公司发展路径,发现其成长的脉络是在一个个下游行业深 耕并突破后逐步做出规模的,我们称之为“通用设备专用化”。典型案例包括工控领域的 汇川技术、机器人领域的埃斯顿、激光设备领域的大族激光等。汇川技术 汇川技术成立于 2003 年,成立初期为销售单一产品变频器的公司,2008-2015 年,公司 布局打造综合电气自动化产品及解决方案,先后在注塑机、电梯行业获得成功,2013 年 起布局新能源汽车,2015-2016 年收购江苏经纬进入轨交牵引控制领域, 2017 年新一代 scara 机器人发布,目前自动化及新能源汽车均进入收获阶段。埃斯顿 埃斯顿在机器人业务上坚持通用+细分的模式,通用机器人依靠全产业链优势,以规模取 胜;在细分行业领域,更加聚焦行业标杆,为行业快速定制专用机器人。公司先后开发 覆盖了包含弧焊、搬运码垛、折弯、光伏、木工、压铸等行业数十种标准化工作站;在 在多个细分行业领域,发挥先发优势,占领行业领先地位。大族激光大族激光经历了从小功率激光打标→布局 PCB+LED→突破大功率、进入苹果→布局半 导体/OLED/新能源的成长历程。1998 年公司生产的 YAG 激光打标机通过各项质量检测开始量产;2002 年公司增加对 PCB 和 LED 领域激光智能制造的布局,中国第一台 PCB 激 光钻孔机在大族激光问世;大族激光成立后的 10 年内,公司深耕于国内工业激光加工设备领域并逐渐取得 龙头地位,特别是在小功率激光标记设备、激光焊接设备等领域成为市场上的 领导者,并且在 2009 年打入苹果供应链。与此同时,大族激光开始了对大功率激光制造领域的战略发展并于 2005 年完成 了大功率切割设备的产业化开发,先后有六款大功率激光切割设备进入市场, 并取得良好的市场效果;此后公司不断研发更高功率、更多应用场景的各类激光设备,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等行业。2010 年,大族激光成立显视与半导体装备事业部成,聚焦于 LED、面板、半导 体、光伏、消费电子等行业的精细微加工、检测和自动化解决方案;2017 年,新能源装备事业部成立,同年实现营收 5.47 亿元,现已具备从电芯到 模组再到 PACK 整体装备供给能力。通过不断提升领域内的专业能力、实现通用设备专用化,大族激光不断拓展应用场景, 提供激光、机器人及自动化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全系列激光装备(涉及包括打标、焊 接、切割、 PCB 钻孔、工业机器人等 200 余种工业激光设备)和系统解决方案,成长为 亚洲最大、世界排名前三的工业激光加工设备生产厂商。这种情况考验的是公司的组织管理能力。随着公司下游逐步增多,运营效率的提升将进入瓶颈期,考验的是企业的管理能力,整合多个下游行业提升人均产出的能力。(四)各个细分行业逻辑侧重点各不相同机器人、激光、注塑机和机床四个行业虽然同属有“工业母机”性质的通用设备领域,但 每个行业由于自身发展阶段不同,当前时点的逻辑侧重点不同。机器人更看重行业空间 扩大和进口替代趋势,激光更看中渗透率提升和国产高端领域突破的节奏,注塑机更看 中出口和格局,机床领域高端看政策、低端看格局。1、工业机器人及工业自动化:后疫情时代机器人换人加速,国产品牌技术进步促进进口替代工业机器人行业景气向上,千亿市场蓄势待发工业机器人行业迎来景气拐点。从单月产量数据来看,行业复苏从 2019 年四季度开始(数 据详见图表 7、图表 8)。工业机器人单月产量增速数据 2019 年 10 月转正,结束了 2018 年下半年起的下降,2020 年年初受疫情影响有所下滑,疫情过后重拾升势。2020 年全年 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达到 237068 台,同比增长 19.1%,12 月单月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 29706 台,同比增长 32.4%,为历史新高。后疫情时代“机器换人”浪潮依旧,工业机器人密度的提升带来巨大市场空间,千亿市场 蓄势待发。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工业机器人的第一大市场,贡献了超过 30%的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2019 年市场规模达 400 亿。但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仅为 187 台/万人,落后于 其他工业国家,有很大提升空间,若达到日本 364 台/万人的水平,则是一个年市场规模 800 亿的市场。未来在人口红利消失、人工成本上升的背景下,中国将像日本 20 世纪 80-90 年代一样进入工业机器人行业的稳定增长阶段,预计未来三年 CAGR 超过 20%国产机器人品牌技术进步促进进口替代国内产业链逐步完善,此轮行业复苏将伴随着国产化率的提升。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本体及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率都较低。目前 70%以上的本体市场为 国外品牌所占据。核心零部件方面,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 3 个核心部件是工业机 器人的核心技术壁垒,分别约占工业机器人成本构成的 36%、24%和 12%,目前国内约 85%的减速器市场、70%的伺服系统市场和超过 80%的控制器市场被国外品牌占据。另外,市场份额仍较为分散且处于价值链偏低端,在汽车和 3C 等对于精度和稳定性要求 比较高的领域,大部分市场份额都是被外资品牌占据,我国大部分本体都是集中在码垛、 上下料以及搬运等相对低端的领域。根据 MIR Databank 数据,近年来我国机器人自主品 牌销量占比范围在 25-30%之间。而根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数据,在主要下游应用领域 电气电子设备和器材制造业和汽车行业中自主品牌分别占比约为 30%和 14%,均有非常 大的提升空间。国产机器人企业逐步加强技术研发及创新实力,随着我国机器人市场不断扩大,重点核 心零部件国产化的突破,本体企业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国内外 技术差距不断缩小。未来随着我国工业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加强,国产化率有望逐步提升。工业机器人行业典型企业 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包括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机器人本体和下游集成应用三部分。上游 是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器、传感器、末端执行器等零部件的生产厂商,控制器、伺 服电机和减速器是工业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中游是本体生产商,负责工业机器人本 体的组装和集成,即机座和执行机构,包括手臂、腕部等,部分机器人本体还包括行走 结构;下游是集成应用商,负责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用途对工业机器人进行有针对性地系统集成和软件二次开发。2、激光:应用场景突破持续拓展增量市场,进口替代势不可挡激光加工代替传统工艺,智能制造前景广阔激光的高亮度、高方向性、高单色性和高相干性特点使激光加工兼具经济型和社会效益。 激光加工制造的特点在于激光易于控制,可以将激光加工系统、机器人系统与计算机数 控技术等相结合,柔性化程度高、加工速度快、出产效率高、产品出产周期短,行业具 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进口替代打开百亿级存量市场,应用场景突破持续拓展增量市场。激光行业上游部件包 括光源材料和泵浦源等光学元器件,根据《2020 年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的统计,2019 年全球激光上游元器件市场规模超过 7 亿美元。全球中游激光器市场规模达到 147.3 亿 美元,其中工业激光器 49.3 亿美元;中国激光器市场规模接近 200 亿元,其中光纤激光 器出货量占总体的一半。中国下游激光设备市场规模达到 656 亿元,十年间年复合增长 率超过 20%。未来 OLED、半导体等新兴领域需求将有力拓展增量空间,同时 LED、PCB 配套自动化 设备也可打开细分领域天花板。全球激光市场下游应用拆分规模如下表所示:顺周期波动,二季度以来激光行业景气度较高,产业扩张势乘东风。从全球激光产业龙头近10 年季度数据看出,激光产业规模整体呈周期性波动向上趋势。得益于应用市场 的逐步成熟,目前国内激光产业的发展迅速,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发展迅猛。当前受工业制造宏观环境、终端产品创新周期、新冠肺炎疫情好转等多因素叠加影响,新应用拓 展将更加多元和成熟,激光产业有望迎来新的高速发展周期。进口替代势不可挡,高功率激光器已成竞争核心环节目前低功率领域已经完成国产化进程,中功率领域国产化过半,高功率领域国产化率正 在快速提升,国内厂商竞争力不断增强。目前上游除了泵浦源和有源光纤等核心部件尚 不能实现完全自产之外,其余元器件均由国内厂商供应。国外激光器厂商在中国的生存 空间进一步压缩,2019 年 IPG 在中国占有 42%的市场份额,较 2018 年下降 8%;锐科激 光的市占率从 17.8%提升到 2019 年的 24%;此外创鑫激光和杰普特分别占有 12%和 3% 的市场份额。激光器的国产化趋势或已确立,光纤激光器、紫外激光器、超快激光器是 具有极大国产化潜力的产品。当前激光器尤其是中低功率领域的价格战已进入白热化阶 段,产品升级、原材料自制率提升叠加高功率激光器产品性能提升有望助力国产化进程。3、注塑机:关注出口、关注格局注塑机即将热塑性塑料或热固性塑料利用塑料成型模具制成各种形状的塑料制品的主要 成型设备,在塑料制品的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应用于汽车、家电、3C、包装、物 流等产业。注塑机是塑料机械行业的重要分支,也是我国产量最大、产值最高、出口最 多的塑料机械设备。我国是注塑机的生产大国,同时也是消费大国和出口大国。2019 年,我国注塑机行业规 模 233.02 亿元,同比增 2.7%。未来几年,预计我国注塑机行业市场规模呈现增长趋势。 长期来看,注塑机行业也有望处于螺旋上升状态。中国注塑机行业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 三个主要原因:汽车轻量化已成为汽车行业发展趋势,汽车行业需求增长将会大幅加快注塑机行业 的发展。 塑料具有质量轻、强度高、韧性好、易加工、可重复使用等特点,在新型工业化进 程的背景下,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为注塑机行业景气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增长潜力凭借国内的价格优势,产品技术不断升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国产注塑机企业全 球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海外市场的庞大需求,将助力中国注塑机行业不断发 展。海外需求强劲,注塑机出口市场持续扩大。2018 年,注塑机进口数量为 7206 台,基本 和上年持平,进口额同比增长 4%,出口数量为 71929 台,同比增长 106%。2019 年受行业景气度下行影响,注塑机出口数量为 42602 台,同比降 40.8%;进口数量为 6335 台, 同比下降 12.1%。我国注塑机产业已经具备全球竞争力,未来有望看到国产注塑机龙头 进一步攫取全球市场份额。龙头企业有望受益于格局优化。目前我国注塑机行业呈现“一强多 X”的局面。“一强”指 的是海天国际,为行业绝对龙头,注塑机全球出货量第一企业,年产值超过百亿。“多 X” 指的是由伊之密、震雄集团、泰瑞机器、力劲科技、博创智能等组成的第二梯队集团, 虽相比龙头海天国际产品覆盖度和品牌知名度上稍弱,但能够维持 5 亿以上收入水平, 与行业众多小企业拉开规模差距。其中,在二梯队中,伊之密历史成长性好,过去 10 年 CAGR 达到 1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正在脱离二梯队成为真正的行业龙二。2020 年疫 情后注塑机行业迅速企稳回升,龙头企业如海天国际、伊之密均有扩产计划使其产能与 需求增长相匹配,在行业复苏趋势中受益弹性更大。4、数控机床:政策+格局变化,两条主线寻找投资机会机床作为工业母机具备明显的十年大周期性特征,目前处于底部趋势向上机床是“工业母机”,行业具有明显的 10 年左右的大周期性特征,目前全球机床行业仍处 于周期底部。机床与其他机器的主要区别在于,机床是制造机器的机器,同时也是制造 机床本身的机器,因此机床又被称为母机或工具机。机床行业大约每 7-10 年为一个商业 周期,在 2011 年全球机床消费量和产值达到顶峰后回落, 2019 年全球机床消费 821 亿 美元,同比下降 13.8%,2020 年从中国数据来看行业景气有所回暖,但全球行业仍可以 说是处于周期底部。从单月产量数据来看,疫情之后金属切削机床呈现复苏态势,单月产量同比转正(参见 图表 9、图表 10、图表 11、图表 12 中机床高频数据)。国产中高端机床迎来发展良机 中国机床行业“大而不强”,迎来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2019 年中国机床消费 223 亿美元, 生产 194.2 亿美元,是世界第一机床生产和消费大国。但是国产品牌占据中低端市场, 高端依赖进口。2019 年,中国机床进出口贸易逆差为 28.7 亿元,进口量占消费量的 32.69%。 尤其是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高端机床,我国每年的进口数量均在 1 万台以上,2019 年进 口金额为 29 亿美元。民营企业正在成为机床工业新的主力军,我国机床行业进入结构调 整,正在向着自动化成套、客户定制化和普遍的换挡升级方向发展,产品由普通机床向 数控机床、由低档数控机床向中高档数控机床升级。存量替换、数控机床升级和进口替代需求空间庞大。在需求最旺盛的 2010、2011、 2012 的三年中,金属切削机床共生产 241.3 万台,金属成形机床共生产 71.5 万台, 这部分都是有潜在的更新需求。金属切削机床数控化率为 37.75%,金属成形机床数 控化率更低,整体数控化率在 30%左右,而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数控化率 遥遥领先中国。另外,整体的国产化率不足 70%,中高端机床国产化率约为 20%, 高端机床国产化率不足 10%。因此国产中高端数控机床拥有广阔的提升空间。国家重视,众多政策推动行业发展。中国从不同方向和角度提出了众多促进发展精 密数控机床、高档数控机床及其技术研发的政策。在 2015 年工信部出台的《中国 制造 2025》规划中明确提出 “到 2025 年,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内市场占 有率超过 80%。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备总体进入世界强国行列”。5、总结:四个细分行业的比较从历史成长性上看,过去 10 年 CAGR,按照过去 10 年(2009-2019 年)需求的 CAGR 来排序,机器人(38.2%)>激光(21.1%)>塑料机械2(10.03%)>机床(-3.18%),机 器人和激光行业成长性特征更为显著。 从行业规模看,机床>激光设备>机器人>注塑机。 从行业集中度来看,注塑机>激光器>工业机器人>机床。 从国产竞争力上来看,注塑机>激光>机器人≈数控机床。详见原报告。(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报刊亭

2020年中国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行业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预测分析

中商情报网讯: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作为提升高端装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装备制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伴随着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工业自动化控制行业市场规模呈现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自动化及工业控制市场规模达到1865亿元。数据来源:工控网、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行业发展困境1.我国工业自动化技术较国际知名企业存在一定差距由于我国工业自动化技术自主研发起步较晚,技术和经验积累相对较少,与国际知名企业相比,我国工控产品,尤其是中高端应用领域的产品,仍存在一定差距。我国工控行业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仍需不断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持续创新,不断在细分产品和细分行业中取得突破,并逐步进入中高端应用领域。2.行业人才相对匮乏工业自动化控制行业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涉及计算机软件技术、电子技术、电气技术、嵌入式软硬件技术、通讯技术、材料设计、机电一体化设计、系统集成等众多技术,对于技术人员的知识背景、研发能力及行业经验积累均有较高要求。3.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近年来,定位于中高端领域的国际知名企业为扩大其市场份额,向中低端市场发展和渗透,凭借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品牌优势,将加剧了中低端市场的竞争。同时,随着国内工业自动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突破,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将日趋激烈。4.新一轮经济周期下实体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可能导致需求下降新一轮经济周期下,全球实体经济增长乏力,中小企业景气度不高,可能削弱制造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导致工业自动化资本支出需求下滑。行业周期性低谷可能对工控行业内企业的生存发展提出较大挑战。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行业发展前景1.国家产业政策大力支持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行业、智能制造的发展为实现由依靠规模增长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向依靠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兴工业化道路转变,我国大力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行业,鼓励提高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产化水平,产业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中国人口红利优势正在丧失,人力成本提高促进对工控产品的需求人口红利消失是我国工业自动化控制发展第一阶段的核心驱动力。我国自动化控制行业发展具有“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其中“起步晚”是因为我国早 期劳动人口众多,人工成本较低。近年来,前我国人口红利持续减弱,制造业面临巨大的产业升级压力,迫使部分制造业企业开始采用自动化程度更高的生产设备,以抵御人工成本不断上涨带来的不利影响,这将增加设备制造业对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的需求。3.消费升级驱动工业自动化进程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与消费主力的年轻化,推动消费升级。数据显示,2018 年我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为 25378 元,较 2000 年增长 5.86 倍,消费者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后拥有更多可支配收入以追求更高质量的产品。4.产品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随着智能制造的发展,人机交互、自动化、智能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对装备制造的工艺和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从而拉动了对工控产品的需求。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

天职

工控自动化行业深度报告: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报告摘要:工控即工业自动化控制,是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行业兼具成长性与周期性,其中:1)成长性来自人 口红利后、机器替代人的迫切需求,以及国产品牌的持续进口替代;2)周期性主要与制造业景气度相关。“春寒料峭”,但行业复苏已经开始、进口替代进一步加速。20Q2疫情后工控行业重回复苏轨道,行业同 比+6.4%,其中OEM、项目型市场分别+13.8%、-2.6%,从制造业固投、PMI及中游机床、工业机器人产销观 察制造业景气度也明显复苏,预计工控行业开启2-3年复苏周期,测算2020-22年增速分别6.6%、13.0%、 15.6%,同时全球贸易、疫情影响下进口替代继续加速,从增长动能来看:先进制造业需求高涨,19Q4起电子、半导体、3C、锂电、光伏等行业需求开始复苏,20Q1在疫情影响 下仍有两位数以上增速,20Q2电子半导体、3C、锂电增速分别+30%、+28%、+24%,这些行业扩产周期 与技术、产品迭代周期叠加,预计未来3-5年需求持续旺盛;基建、基础制造业环节强势复苏,Q2电梯、起重、工程机械行业增速分别14%、12%、45%,需求强劲, 基础制造相关的机床、工业机器人Q2增速分别+16%、+25%,这些行业的增长来自更广泛的制造业普遍 进入复苏周期,预计未来2-3年持续稳健增长;疫情给市政、物流、制药等行业带来深刻变化,自动化程度亟待提升,Q2行业增速分别+17.5%、+26%、 +24%,预计这些行业也将进入长周期的自动化改造时期。“百花齐放”、龙头领跑。工控龙头汇川技术H1订单同比+50~60%,远超行业平均增速,一方面是汇川优势行业先进制造需求旺盛,另一方面进口替代加速,外资份额向内资龙头切换;公司内部产品迭代叠加管理、 营销发力,有望继续领跑工控市场。其他细分市场龙头,包括流程工业龙头中控技术、控制系统龙头信捷 电气、步进系统龙头雷赛智能、电力电子平台企业麦格米特能等,也充分受益行业复苏与替代加速。报告节选:……(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东吴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用心跳

2020年中国工业自动化控制细分行业市场分析

中商情报网讯: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作为提升高端装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装备制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伴随着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工业自动化控制行业市场规模呈现增长态势。2019年中国自动化市场规模达到1865亿元,较2018年增长1.8%;预计到2022年,中国自动化市场规模将达到2085亿元。人机界面人机界面是人与机器进行交互的终端设备,是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不可或缺的功能单元,主要包括文本显示器、触摸屏和平板电脑。人机界面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其中软件的开发是核心。我国人机界面自主研发始于2000年以后,通过将近二十年的发展,主要生产企业在产品性能、功能、稳定性等方面均取得较大进步,我国人机界面生产企业整体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数据来源:工控网、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伺服系统伺服系统集材料、电子、控制、通讯等技术于一体,是实现工业自动化精密制造和柔性制造的核心技术。随着电子、控制理论、计算机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电机制造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伺服系统近年来获得快速发展,广泛应用于机床、包装、纺织、电子、塑料、医疗、印刷、橡胶、食品等行业。国内伺服系统市场分为日系、欧美系、台湾系、国产品牌四个阵营。2019年度,日系品牌代表市场份额下降至43.00%,欧美系品牌代表市场份额下降至9.00%,国产品牌份额不断提升,其中汇川技术和雷赛智能分别占据10.70%和2.30%的市场份额。智能制造伴随用户实施数字化改造的持续推进,系统解决方案从实现单项、局部的改善逐步演进到综合、集成的优化。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市场的稳步推进,带动了供应商的蓬勃发展,在工业自动化、工业软件、智能装备、整体解决方案等各个领域涌现出众多不同类型的供应商。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工业自动化控制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

十年九潦

2019营销自动化应用趋势报告

最近,SalesDriver开展了一项关于2019年营销自动化应用趋势的调查,本次调查成功访问1060家企业,涉及IT、制造、零售等19个行业,那么,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来看一下2019年营销自动化应用趋势的调查报告吧!我们可以看到,即便在2019年,依然有89%的企业依然没有使用营销自动化系统而在已经使用营销自动化系统的企业中,使用甲骨文Eloqua的企业占到了6%已实施营销自动化的企业普遍有三大目标已实施营销自动化的企业过半均感到满意已实施营销自动化的企业面临着用户数据不足,以及无法体现营销自动化价值的挑战对于营销自动化,大多数企业都保持关注而在选择营销自动化系统方面,企业们更关注的是功能而高性价比的本土化品牌广受青睐小而美的营销自动化系统是多数企业更为喜爱的线索培育是广大企业最重视的功能。而关于营销自动化的决策通常还是来自于企业老板企业对营销自动化的顾虑更多集中在三个方面而采购遇到的挑战则是来自于高层对ROI预期的信心缺失更多的企业倾向于自己运营营销自动化系统数据整合是企业最需要运营的服务对于营销自动化系统,多数企业没有明确的采购预算将营销自动化系统部署在私有云上是更多企业的选择即便认可了营销自动化,大多企业也没有一个明确的采购周期相信看完这份《2019营销自动化应用趋势报告》你有了更多了解营销自动化的想法,作者:SalesDriver,数字营销创新者,沉淀16年数字营销经验,基于自有SCRM营销自动化产品,整合内容营销,数字会议营销,销售线索挖掘管理等系列服务,帮助IT,医药,工业,金融,汽车,教育等行业领先客户高效获客,实现营销增长。

小明

2020年中国工业自动化行业竞争格局分析,本土企业逐渐崛起

一、工业自动化行业产业链当前,全球工业行业正经历从工业3.0到工业4.0的升级发展中。工业3.0的本质是自动化,各类自动化控制系统及仪表仪器的大量应用将人从繁琐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并远离易燃易爆、高温高压的各类危险生产场景。而工业4.0的关键是智能化,即基于3.0阶段自动化控制的基础,利用AI、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帮助企业充分利用过去积累的关于工艺技术、设备技术、运营技术等多方面的数据,实现安全生产、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等需求。工业自动化行业上游主要是各类金属材料和电子器件的供应商。除了部分高端的芯片、仪表等零部件需要进口以外,其余原材料均可从国内厂商获得,货源充足且价格稳定。由于工控系统的实施多为项目制,下游的工业应用企业对自动化行业的发展有明显影响。工业自动化行业产业链示意图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二、中国工业自动化行业市场现状分析据统计,发达国家的工业数字经济比例平均达到33.0%,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的15.7%。发展中国家未来的工业、制造业的数字化进程有望带来更多流程工业相关的建设投入机会。中国第二产业的数字经济渗透率2019年仅为19.5%,明显低于第三产业的37.8%。2019年全球不同组别国家的三大产业数字化渗透率资料来源:中国信通院,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目前我国各区域、行业及企业的自动化水平差异明显、数字化发展不平衡。据统计,我国自动化市场规模从2004年的652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86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7.26%,预计2020年我国自动化市场规模达到1886亿元。2010-2020年我国自动化市场规模及增长资料来源:工控网,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从下游行业看,智能解决方案主要来自化工、石化、制药食品、电力及公用事业五大行业。17年至今,化工、石化等行业收入占比基本保持稳定,尽管存在一定波动,制药食品行业收入占比持续上升,而电力行业收入占比呈下降趋势。工业自动化及智能制造解决方案Top5行业收入占比资料来源:中控技术招股意向书,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工业自动化行业市场运营现状及投资规划研究建议报告》三、工业自动化行业竞争格局分析国内工业自动化行业企业众多,经营规模、经营效益呈现为“金字塔”状分布,极少量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共同构成金字塔的上部,这些企业既是产品提供商,又可为客户提供综合性的整体解决方案。目前数家国外厂商依然占据着国内以大型项目、复杂项目为代表的高端市场主要份额,并提供具有更高附加值的综合性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同时国内顶尖供应商在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已取得突破,并在高端市场逐渐站稳脚跟。工业自动化行业领先企业基本情况资料来源:中控技术招股说明书,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就细分产品而言,流程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领域行业集中度较高,巿场份额主要被中控技术、和利时、霍尼韦尔、横河电机、艾默生等企业所占据。自动化仪表领域行业集中度较低,从业企业较多,呈现高度竞争格局,除少数实力雄厚的大型跨国集团外,大部分企业的市场份额都处在较低水平。国内外工业自动化领先企业财务状况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四、中国工业自动化行业发展趋势分析1、政策和产业技术趋势推动行业向智能化转型智能制造是近年来在工业自动化领域提出的概念,旨在生产制造过程自动化的基础上提升数字化、智能化程度,其内涵和外延尚在演进之中。政策上大力支持:自2015年以来,国家相关部门先后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系列政策,不断推动我国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向智能化和自主创新方向发展。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产业升级,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已步入快速成长期。智能制造系统层级架构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目前我国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及不同企业的自动化水平差异明显、数字化发展不平衡,据工信部统计,2019年度智能制造就绪率仅7.9%。大多数制造业企业仍处于基础自动化阶段,导致工业生产的信息、数据来源不足,数据是实现信息化的基础,自动化覆盖率提升将为上层大数据分析和信息交互分析提供更多生产数据,未来智能化水平将稳步提升。工业自动化已逐步往智能化发展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2、本土企业逐渐崛起,国产化进程加快近年来,国家不断强调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加快发展自主可控的高新技术和重要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的重要性。2016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的国内市场满足率要超过50%。2016年4月,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布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南》指出“要提高关键泵阀的重点设备自主化率,力争使自主化率达到90%以上”。但是,据统计,2018年我国国产品牌的控制阀销售额占比仅为35.7%,距离国家制定的发展目标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整体而言,目前我国工业自动化行业仍由外资主导,但国内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在不断提升,进口替代处于加速阶段。据统计,2010-2018年,国内工控行业本土企业市占率已经从27.1%增长至35.7%。3、产业集中度有望提高目前在国内工业自动化行业中,跨国公司和国内的几家大型企业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且市场份额有进一步集中的趋势。国内工业现代化程度的提升和化工、石化等下游用户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将使得未来大规模装置和大型工程数量逐渐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工业自动化产品的要求。规模较小、研发实力较弱的工业自动化企业将难以适应日益提升的工业自动化需求,这将进一步促进工业自动化行业产业集中度的提高。4、整体解决方案将逐渐取代单一设备的供销体系数字化变革及新技术的复杂性促使制造业企业越来越趋向选择有整体自动化、信息化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及合作伙伴,目前,高质量、贴近用户的个性化整体解决方案正在逐渐代替原有单一的自动化设备供销体系形成一个围绕智能制造的新产业。智能制造是一项整体性较强且长期持续进行的工程,随着自身认识、积累的增加,用户对智能制造需求将会更加明确,对智能制造方案设计、实施的参与过程会逐渐加深,同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工业企业,在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对于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及解决方案的需求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客观上要求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弹性。华经情报网隶属于华经产业研究院,专注大中华区产业经济情报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传统及新兴行业研究、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市场调研、专题报告、定制报告等。涵盖文化体育、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等领域,还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领域。

其名为风

2020年中国工业自动化控制行业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分析 日美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2019年中国自动化市场规模达到1865亿元,较2018年增长1.8%。随着《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战略目标的逐步实现,作为智能制造装备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工业自动化控制行业有望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20世纪80年代后行业迅速发展工业自动化技术是一种运用控制理论、仪器仪表理论、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对工业生产过程实现检测、控制、优化、调度、管理和决策,达到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消耗、确保安全等目的的综合性技术。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作为智能制造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和实现现代工业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关键,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基础,广泛应用于机床、风电、纺织、起重、包装、电梯、食品、塑料、建筑、电子、暖通、橡胶、采矿、交通运输、印刷、医疗、造纸和电源等行业的生产设备。2019年中国自动化市场规模达到1865亿元,较2018年增长1.8%;预计到2022年,中国自动化市场规模将达到2085亿元。随着《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战略目标的逐步实现,作为智能制造装备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工业自动化控制行业有望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国产人机界面生产商发展势头良好工控产品中的人机界面(HMI)、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伺服系统、步进系统、变频器、传感器、仪器仪表、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等是智能制造装备的核心产品。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制造业的较多领域成为世界工厂,快速增长的工控产品需求,以及良好的投资收益预期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生产企业在我国投资设立全资或者合资企业。目前,欧美、日本及台湾知名人机界面制造商凭借品牌和整体解决方案等方面的优势,在我国人机界面市场中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2019年国内人机界面市场规模达到35.1亿元。我国人机界面自主研发始于2000年以后,通过将近二十年的发展,主要生产企业在产品性能、功能、稳定性等方面均取得较大进步,我国人机界面生产企业整体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发行人、信捷电气等国产人机界面生产企业在国内人机界面市场已经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伺服系统是指以位置、速度、转矩为控制量,能够动态跟踪目标变化从而实现自动化控制的系统。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外伺服系统技术发展迅速,产生了德国西门子、法国施耐德、日本松下、日本三菱电机、日本安川、台湾台达等国际知名企业。其中,日本品牌以良好的性价比和较高的可靠性占据了我国较大的市场份额,在中低端设备市场中具有优势,而欧美品牌凭借较高的产品性能在高端设备中占据优势。2019年我国伺服系统市场规模为96亿元;未来3年伺服系统市场需求将保持3-5%左右增长,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10亿元。我国伺服系统的自主研发起步较晚,目前该领域主要的自主研发生产企业起步于2000年以后。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等举措,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伺服系统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产伺服系统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并逐渐在国内市场中取得一定的份额;但与国际知名企业相比,在整体性能、可靠性上仍存在一定差距。2019年度,日系品牌代表市场份额下降至43.00%,欧美系品牌代表市场份额下降至9.00%,国产品牌份额不断提升,其中汇川技术和雷赛智能分别占据10.70%和2.30%的市场份额。按照公司2019年的伺服系统产品销售收入计算,公司在国内伺服系统市场的占有率为1.11%。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能控制器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惊狂记

电气自动化行业深度报告:工控自动化千亿市场但分散,系统化势在必行

电气自动化技术是一项扩多领域的综合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触角伸向各行各 业,小到一个开关的设计,大到宇航飞机的研究,都有它的身影。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 活以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发展非常迅速,现在也相对比较成熟。该技术首次实现的是直流电的控制方式,最初执行元件的驱动电压是直流的,控制电压 也是直流的,自动化系统的工作方式是很简单、粗糙的,精度也很低。但直流的控制方 式由于其历史的久远而被人们所熟知,自然而然的人们想到了用直流电去控制交流执行 元件。获取本文完整报告请百度搜索乐晴智库。随着晶体管、大功率晶体管、场效应管等大功率的电子器件的出现和成熟、以及 建立在场的理论上、以现代数学、矩阵代数为理论依据的弱电强电控制系统更使电子技 术与自动化达到新的历史高度。 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领域广泛。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下游行业包括电 力、冶金、化工、纺织、线缆、机床、橡塑、新能源等几乎所有使用电力的行业。分别从电气和自动化两个方向去看待这个行业国际上通常用电气(electric)和自动化(automation)来定义行业,两者有交集,也 有不同。电气更偏向基于电力电子等技术平台的衍生应用,自动化则更多是个行业应用 的概念,指针对下游应用的行业化解决方案。 百度搜索“乐晴智库”,获得更多行业深度研究报告我们选取标准的电气自动化产品变频器作为研究的起点,从技术平台的衍生来看,他和 其他电气自动化产品如伺服驱动、UPS、电机控制器、逆变器、轨交牵引系统等存在着 技术上的同源性,核心部件也有大部分重叠,都把包括 IGBT、电容等电力电子所需的 元部件,但下游应用行业却彼此并不完全相同。我们定义这种基于技术同源,但下游应 用行业不同的发展方式为平台化发展。纵向的看,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对于特定行业应用,层级从上层信息管理到底层执行制 造,需要的不仅仅是单一的像变频器这样的电气驱动类产品,而是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包括传感器、控制器、工业软件、甚至机械化产品。我们定义这种基于特定应用,提供 不同技术类产品的发展方式为系统化发展。工控自动化千亿市场但分散,系统化是势在必行自动化行业是周期性与成长性叠加的行业。狭义的说,电气自动化产品是设备机械设备 的上游,其需求与机械设备的需求具有将强的相关性。而机械设备受制造业周期性影响 很大,从而影响上游电气自动化产品的需求。同时,由于自动化产品产业格局相对分散, 市占率提升具有较大空间,而且随着下游设备产业升级、自动化率的提升,综合来看,自动化行业的成长性更强。自动化行业下游应用广泛,系统层级复杂。制造业是个大系统,下游行业众多,除了硬 件的自动化产品之外,还包含软件、机械等其他相关产品。电气自动化企业做大做强,靠系统化结合平台化发展以电力电子技术为例,基于核心技术的平台化拓展具有大空间电力电子技术就是使用电力电子器件对电能进行变换和控制的技术。所用的电力电子器 件均用半导体制成,故也称为电力半导体器件。电力电子技术所变换的“电力”,功率 可以大到数百 MW 甚至 GW,也可以小到数 W 甚至 1W 以下。电力电子技术广泛用于 高压直流输电、静止无功补偿、电力机车牵引、交直流电力传动、电解、励磁、电加热、 高性能交直流电源等之中,通常把电力电子技术归属于电气工程学科。在我国,电力电 子与电力传动是电气工程的一个二级学科,下图用两个三角形对电气工程进行了描述, 其中大三角描述了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关系,小三角描述了电气工程一级学 科内各二级学科的关系。 电力电子器件的制造技术是电力电子技术的基础。一般认为,电力电子技术的诞生是以1957 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研制出的第一个晶闸管为标志的。变流技术是电力电子技术的核心。根据实现电能变化时电路功能分类,可分为整流电路、 逆变电路、交流变换电路、直流变换电路等四种模式,各类电力电子产品也是基于这些 基本电路而开发出来的应用。 国内市场电力电子产品市场应用广阔,其市场门槛与空间也不尽相同。依托电力电子技 术平台,其产品应用跨度较大。基本可以分为驱动类和转换类两种。驱动类产品包括变 频器、伺服驱动器、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轨交牵引逆变器等,其主要应用于对电机 等相关被控对象的控制,总体技术门槛较高,毛利率水平基本可以维持,差异性较强。 转换类产品包括电源、光伏逆变器、风能变流器、UPS、车载充电机、车载 DCDC、 充电桩等,相对门槛较低,毛利率较低,同质化较强。

一成一旅

工控行业深度报告:自动化构筑制造强国,国产品牌加速崛起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泰证券,苏晨、张哲源)核心观点1、2020年工控行业需求分化、国产化加速、内资份额及品牌力大幅提升,全年工控产品需求预计小幅 正增长。2、2021以3C、锂电、光伏、物流等为代表的新兴制造需求预计高增,工程机械、电梯等传统制造有望 复苏,工控整体需求向好;产品端,运动控制重点产品如伺服、PLC、PC-based等需求预计高增,低 压变频器、DCS等预计稳健扩张,工业软件国产化节奏有望加快。3、展望2021年,在智能制造大力推进、国产化继续提速、新兴制造需求爆发、运动控制市场快速扩张 的机遇下,技术实力强、产品及解决方案完备、供应链本土化程度高的内资品牌有望继续提升产品份 额、顺利拓展客户、加速强化品牌力,营收及业绩将延续高增势;长期来看,产业链布局完备、技术 实力强大、成本管控优秀、行业工艺及解决方案储备深厚、工业软件实力加速提升的内资品牌的成长空间巨大。报告摘要一、工控行业:构筑制造业新动能,内资品牌加速崛起工业自动化:在工业生产中广泛采用自动控制、自动调整装置,用以代替人工操纵机器和机器体系进行 加工生产的趋势。分类:1)项目型市场,即过程自动化(PA),如石化、冶金、电力、医药食品等行业,主要控制连续 变量,侧重控制稳定性;2)OEM市场,即工厂自动化(FA),如汽车、电子、包装、纺织等行业,主 要控制离散变量,侧重精确性。工控需求与宏观经济关系密切,2019年工控产品市场规模1294亿元,同比下降0.6%;Q2以来国内疫 情控制顺利,经济活动持续恢复,在防疫物资需求爆发、新兴行业需求旺盛等背景下工控需求持续回暖, 前三季度工控市场累计增速已恢复至+2%左右。产品+服务市场:企业设备维保、产线升级、成本优化、效率提升等需求均驱动工控服务市场稳健增长, 2018-2019年服务市场增速已高于产品市场,在数字化转型升级大势下,工控服务市场前景广阔。2019年OEM市场规模625亿,其中机床工具、电子制造设备、风电、包装机械、纺织机械、电梯等下 游需求规模较大。2019年项目型市场规模675亿,其中化工、石化、市政、电力、冶金等下游需求规模较大。二、需求展望:景气周期开启,新兴制造高增2020需求逐季回暖:Q2以来国内疫情控制顺利,经济活动持续恢复,防疫物资需求爆发、新兴行业需 求旺盛,工控需求持续回暖,前三季度累计增速恢复至+2%。2020OEM市场表现强势:Q2以来半导体、锂电、3C等新兴行业需求旺盛,带动OEM市场表现重回项 目型市场之上。2020Q1-Q3 工控细分产品表现:1)受益于3C、锂电、光伏、风电等新兴制造业扩张,以伺服、PLC&HMI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核心产品 增速较高,其中伺服(通用运动控制)同比增长9.3%、PLC同比增长4.8%、HMI同比增长9.7%。2)由于新老基建项目推进顺利,电梯、起重、建筑机械、工程机械等下游需求较好,低压变频器需求 同比增长5.1%;中高压变频器则基本持平。有望进入新一轮景气周期:2000年以来我国已大致经历6轮库存周期,平均周期长度在30-40月。 2020Q3市场逐步回归到制造业真实需求水平,实现近10%增长,叠加四季度以来宏观指标继续回升, 剔除疫情带来的波动,预计今年下半年以来已进入新一轮工控景气周期。三、工控逻辑:国产化进程提速,智能制造大势清晰内资工控品牌在技术参数、品牌影响力、产业链完备度等方面接近外资领先水平,并通过性价比、响应 速度和服务优势持续抢占外资份额,近十年内资份额提升近10pct。2020年国产化进程显著提速:疫情下内资品牌把握外资复工较慢、供货紧张机遇,并充分受益于国家 大力推动国产化替代进程,2020年以汇川、信捷为代表的内资龙头在伺服、PLC等环节份额大幅提升。全球疫情防治效果分化明显,海外制造业(尤其低端制造业)在原材料供应、加工制造及运输等环节受 到严重冲击,大量制造订单向国内转移,如口罩、家电、电机、纺织品等,带来全球制造中国化率的提 升,并支撑国内工业增加值、出口订单、企业利润等指标持续回升。四、工控产品:运动控制需求向好,内资份额加速提升2019年国内伺服市场规模为110亿元,同比下降9%,主要由于贸易环境波动下电子、汽车、机床等下 游需求低迷;2020年前三季度伺服需求同比增长9%,主要由于光伏、锂电、3C等先进制造需求较好。根据工控网数据,2018年伺服系统主要下游为机床、工业机器人、电子设备制造、锂电池等领域。全球范围:以三菱、安川、松下为代表的日系与以西门子、施耐德等为代表的欧美系品牌为全球范围内 主流伺服供应商,技术成熟、品牌影响力大且产品线完备;国内:日系品牌份额较为领先,以汇川、信捷、禾川等为代表的内资品牌近年来份额加速提升,2020 年疫情影响与国产化进程等机遇下份额大幅上台阶。整体来看,国内工业软件市场国产化率较低,外资品牌技术能力与产品线完备程度仍优于内资品牌。在部分产品环节如ERP、DCS等,以及部分领域如电力、冶金等,内资品牌表现相对较好。报告节选(报告原文107页):(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居处无常

自动化设备行业研究报告:景气持续,制造升级,国产崛起

(报告出品方/作者:华创证券,鲁佩、赵志铭)一、现象:通用自动化行业体现出类似的周期性特征,2020 年起拐点向上(一)以机器人、激光、注塑机、机床为代表的通用自动化行业体现出类似的周期性特征工业机器人、激光、注塑机、机床等通用自动化设备由于景气度均与制造业投资相关, 历史上主要受汽车制造业投资、3C 制造业投资及其他一般制造业投资波动影响,景气趋 势上体现出方向上的一致性(幅度有差别)。工业机器人:通过复盘 IFR 公布的 2001 年至 2019 年的工业机器人销量历史数据, 全球工业机器人和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销量增速有着较为相似的变化趋势,表现出 3-4 年左右的周期性。过去的 19 年出现过 2002-2005 年,2005-2009 年,2009-2012 年, 2012-2015 年,2015-2019 年 5 个 3-4 年的小周期,分别由 1-2 年增速上行和 1-2 年增 速下行组成。激光:我们以武汉文献中心公布的历年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中的中国激光设备销 售规模为指标,可以看出,激光设备行业同样体现出 3 年左右的周期性,过去 9 年 出现过 2013-2016 年,2016-2019 年两轮周期,激光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链,数据较短, 从这近两轮的数据来看,近 3 年变化趋势与机器人一致,上一轮较机器人滞后一年。注塑机:由于注塑机行业缺乏行业性统计数据,我们以行业龙头海天国际的营收数 据为代表说明行业的变化趋势。从海天国际过去 17 年的营收增速变化趋势来看,同 样体现出 3 年左右的周期性特征,从增速低谷到下一个周期低谷的时间段分别为: 2005-2008 年,2008-2012 年,2012-2015 年,2015-2019 年,整体体现出与机器人较 为一致的变动趋势。机床:由于我国机床产业大而不强,中高端机床进口为主,相较国内产量数据,进 口数据可以更好地体现产业升级下的需求变动趋势,因此我们选取机床进口数据作 为指标。从过去 26 年的机床进口数据来看,机床行业有其 10 年左右的大周期性的 特征(详见报告《机床行业深度研究报告(一):产业发展篇:“天时、地利、人和”, 国产中高端数控机床扬帆起航》),但也镶嵌 3-4 年小周期,从增速低谷到下一个 周期低谷的时间段分别为:1998-2001 年,2001-2005 年,2005-2009 年,2009-2013 年,2013-2016 年,2016-2019 年,虽个别年份有领先或滞后,整体也体现出与机器 人、激光、注塑机较为一致的变动趋势。总结:机器人、激光、注塑机、机床四个行业体现出相似的 3-4 年左右的周期性变动特 征,主要由于这四个行业均为通用设备,需求与下游的制造业投资相关,特别是汽车、 3C 等产值占比高的制造业投资对其影响较大。2019 年为此轮增速低点,假设周期性特征 延续,在 2020-2021 年有望看到增速回升。此外,这四个行业由于发展阶段不一,下游 制造业渗透率不一,增速差异较大,按照过去 10 年(2009-2019 年)的 CAGR 来排序, 机器人(38.2%)>激光(21.1%)>塑料机械1(10.03%)>机床(-3.18%),机器人和激 光行业成长性特征更为显著。(二)后疫情时代,通用自动化行业景气持续向上后疫情时代通用自动化景气趋势向上。2019 年行业增速见底,2020 年开始企稳回升,年 初疫情影响各个行业,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通用自动化行业复苏趋势显著,增速持续 向上。疫情对通用自动化行业的影响:(1)疫情造成全球经济衰退,各国流动性宽松, (2)中国复工复产最快,作为全球制造业核心供给端份额提升,(3)疫情后企业自动 化改造意愿更加强烈,新增资本开支中自动化比例提升。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单月产量增速 2019 年 10 月转正,结束了 2018 年下半年起 的下降,2020 年年初受疫情影响有所下滑,疫情过后重拾升势。2020 年全年工业机 器人累计产量达到 237068 台,同比增长 19.1%,12 月单月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 29706 台,同比增长 32.4%,为历史新高。机床:机床行业产销量过去 10 年整体是下降的,从金属切削机床单月产量数据来看, 2020 年疫情后 4 月份单月增速已经转正,10 月份累计增速也已转正。2020 年全年 金属切削机床累计产量达 45 万台,同比增长 5.9%。从机床进口数据来看,2020 年 11 月-12 月进口机床分别达到 28393台、10913 台,提升幅度较大,全年累计进口机 床数量为 109483 台,同比增长 18.8%。激光产业链:激光产业链的高频数据我们观察全球激光器龙头 IPG 的收入。2020 年 年以来,IPG 营收逐步扭转 2018 年开始的下降趋势,特别是其中国区 2020Q3 销售 收入同比增长 22%。注塑机:注塑机的高频数据我们观察伯朗特机械手(配套注塑机)的出货数据,2020 年 6 月份以来增速保持高位,行业龙头海天国际及伊之密均在手订单充足。二、溯源:三个视角解析景气因素(一)总量视角:时代背景铸就行业景气,3 个典型历史时期制造业投资增速比较通用设备的下游较为分散,囊括了几乎所有制造业,因此行业的景气程度与制造业固定 资产投资高度相关。由于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发展阶段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由增量阶段走向存量阶段,固定 资产投资增速长期来看是趋缓的,我们分解过去 16 年的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数据为 趋势项和周期项。对比其周期项数据,可发现与通用自动化几个细分行业的变动趋势一 致。1、长周期视角:回顾历史上 3 轮制造业投资,具备其时代典型特征过去 20 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经历过 3 轮典型的高增长/投资复苏时期:2001-2003 年:一是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低迷,政策倾斜于扩大内需,二是 加入 WTO,出口迅速拉动经济增长,2003 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 62%, 拉动了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增长,采矿业、重化工业等。2009-2011:受 2008 年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低迷,四万亿投资拉动经济增长,2011 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 38%。基建和地产投资加快,带动相关产业链投资, 装备制造业(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设备、交运设备等)、电子制造业等投资 增速较高。 2017-2018 年上半年:2016 年供给侧改革之后,工业企业利润好转,汽车、3C 等行 业投资增速回升,且伴随着制造升级自动化水平逐步提升,2018 年制造业固定资产 投资增速达到 9.5%。2018 年中美贸易战影响企业家信心,制造业投资增速下降。当前时点怎么看?2020 年疫情影响全球经济低迷,双循环政策加码,且中国作为最早从疫情中走出来 的国家和全世界的供给中心,制造业竞争力进一步得到验证。疫情后中观产量数据 及微观上市公司数据显示,制造业投资已启动复苏。展望 2021 年,出口和汽车投资 复苏,制造业投资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2、短周期视角:制造业投资的传导链条 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与 PMI、PPI、工业企业利润之间存在一定的传导关系。具体逻辑 链条为:需求复苏,企业家信心好转,PMI 走强,需求进一步复苏供不应求反应为价格 指标 PPI 上涨,PPI 上涨带动工业企业利润上行,工业企业利润上行又对 PMI 产生正反 馈。当生产端继续供不应求,企业产能利用率打满,且企业家对为未来经济持续好转有 信心时,将主动加大资本开支扩大再生产,反映为制造业投资增速上行。 2020 年疫情之后,国内生产生活迅速恢复,从 3 月起 PMI 位于荣枯线之上,但 PPI 走弱, 由于成本端的下降更超预期,所以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增速 10 月份开始转正,12 月工业 企业利润累计增速达到 4.1%,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降幅逐步收窄,12 月收窄至 2.2%。3、矛盾?如何理解中游产量数据与制造业投资的不匹配从历史数据看,制造业投资增速与我们追踪的中游产量数据基本吻合,但 2016 年之后, 数据在幅度上就开始有悖于直觉,与一些中游产量数据不匹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2011 年之后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数据趋势性下行,直到 2016 年中才有所趋稳, 到 2018 年有所回升,这与我们追踪到的中游的机器人、注塑机等行业在 2017 年下半年 景气度高企不相匹配,(2)制造业投资即使有所回升,其幅度远远弱于中游产品的产销 量表现,比如 2020 年中游产量数据亮眼,但制造业投资增速依然为负。 我们认为,造成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两点:(1)一是中国经济进入存量阶段,制造业固 定资产投资中的设备投资更新周期短于厂房建设等的投资,很多设备类投资在 2009-2011 年达到顶峰之后逐步在之后的 5-6 年、10 年左右的时间进入更新周期,此轮投资更侧重 于设备;(2)中国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期,此轮投资更多进行的是技改、自 动化升级等。(二)结构性视角:更新周期+制造升级带来设备需求弹性随着中国经济从增量时代进入到存量时代,我们观察设备类投资需求,结构性视角更为 重要,其中一是更新周期,二是制造升级。1、更新成为此轮设备需求的主导因素之一我们观察到很多设备类需求与下游投资增速不匹配,比如 2017 年以来的工程机械高增长, 但基建和地产投资增速趋于平稳,这是因为此轮设备类需求的主导因素之一在于更新需 求。 2009 年起的四万亿投资使得众多领域的设备销售在 2011-2012 年期间达到其峰值,按照 设备类 10 年左右的使用寿命,目前有望开启一轮朱格拉周期。以工业母机机床为例,存量设备更新需求庞大。机床的一般产品寿命约为 10 年,而重切削、长时间运转的机床寿命在 7-8 年。在需求最旺盛的 2010、2011、2012 的三年中,金 属切削机床共生产 241.3 万台,金属成形机床共生产 71.5 万台,这部分都是有潜在的更 新需求。2、制造升级:我国面临产业升级的历史机遇期,制造升级大势所趋从历史规律看,一般一个国家承接产业后发展 30-40 年开始产业升级,中国正面临这一 历史机遇期。 低成本化趋势:全球制造业至今经历了四次大迁移,随着制造业产业分工日益壮大和复 杂,主要工业国受限于人口无法覆盖产业链的所有环节,只能被迫不断向海外转移低端 产业,同时国内向更高端的产业升级。按历史规律中国目前正面临产业升级阶段。低端产业向更低人力成本地区和国家转移这一规律或将发生改变。 贸易保护主义升温,新晋国家内需可能不足以支撑其发展。目前世界贸易增速已从金融 危机前大幅下降,发达国家贸易战保护升温,靠外需拉动经济的模式难以复制,工业化 只能靠内部积累。但是没有外需新晋国家很难再赚取足够资金完成工业化的初始积累。最有可能的承接国印度的工业基础积累薄弱。印度作为另一个人口上 10 亿的大国,一直 被市场寄予厚望成为下一个中国。但印度一直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80 年代中印 经济总量虽然接近,但结构却大相径庭。薄弱的工业基础也使其初级制造业缺乏全球比 较优势,无法通过出口获得原始积累,进而实现全面工业化,因此发展速度也远远落后 中国,错过了全球化红利最好的阶段。传统产业在中国完成自动化升级是更优的选择。我国有 14 亿人口,相当于所有发达国家 总和,足以覆盖现有全部产业分工,拥有持续承载产业转移的空间。同时正值自动化升 级的历史机遇,自动化水平已经非常成熟,人力成本优势不再显著,更优的选择是在中 国完成产业自动化升级。(三)财务视角:影响制造业企业投资的三因素对应 ROE 的杜邦拆解制造业投资从微观视角看是企业的资本开支行为。从这一视角出发,制造业投资主要取 决于三方面因素: 一是企业盈利情况,当制造业企业盈利好转,企业有利可图时,为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 攫取利润,企业主将考虑扩大资本开支; 二是产能利用率,当企业经营有利可图时,若企业产能未得到充分利用,一般会倾向于 先利用现有产能,提高产能利用率,当产能利用率处于高位时会考虑加大资本开支扩充 产能; 三是企业融资情况,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往往要借助于企业的外部融资,尤其是信贷融资 的支持,当外部融资成本低于 IRR,企业更倾向于借助外部融资扩大再生产。 这三者从财务角度对应了 ROE 的杜邦拆解。三、展望:行业高景气有望持续,高端化&自动化&自主化是必然趋势,关注格局及企业商业模式变化展望 2021 年及更长期,我们认为,这一轮制造业投资的复苏已经启动且 2021 年能够持 续。这一轮制造业投资复苏的典型特征将为“制造升级”,具体体现在高端产品占比提升, 自动化改造比例提升,国产化程度提升三大趋势。(一)行业景气趋势:制造业复苏持续,制造升级背景下高端化&自动化是战略必然选 择1、从杜邦拆解的角度,投资周期已开启且持续从杜邦拆解的角度,ROE 三个因素的触底,预示下游制造业投资能力回升。净利率:疫情之后持续好转,企业利润空间的修复是资本开支周期启动的基础。资产周转率(产能利用率):疫情之后需求增速由负转正,完成筑底开始回升,将 带动企业现金流状况回升,进而持续带动资本开支上行。负债率:制造业企业负债率水平 2017 年之前一直在震荡回落,2018 年起趋势性回 升。但是我们观察企业融资情况,一方面看企业自身负债率,另一方面还要看当时 的宏观融资环境。2020 年流动性充裕,预计 2021 年货币政策保持稳健。2、此轮投资将侧重于技改、自动化升级等传统的制造业投资多以扩建厂房,采购新设备以达到扩大产能的目的,其主要结果是规 模的扩张。但是由于上一轮投资周期中,企业新增的产能过多,到目前为止仍有部分行业未能完全消化前期新增产能。本轮资本扩张周期,企业的投资着重点是对存量设备的 升级,以提升效率。相对与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中国的生产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企业以改善效率为目的 的资本支出与中国经济向高效率转型是不谋而合的,自动化行业将极大地受益于这一过 程。(二)行业格局趋势:高端份额提升+集中度提升+进口替代1、产业升级,制造业走向高端当前我国经济处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换挡期,对应到制造业的升级就是由 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转变,对应到的制造业中的设备类投资也随之升级, 体现为设备投资中的中高端产品的比例逐步提升。我们观察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高技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之差,可以发现 2017 年和 2020 年这个指标持续走高,反应制造业投资向高技术领域倾斜的趋势。(注: 按照统计局分类,高技术制造业包括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及设备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 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等 6 大 类。)制造升级,向高端发展对设备类投资的影响:机器人:机器人应用将逐步从简单的搬运、码垛等向更复杂的应用发展,结合 3D 视觉技术的智能化应用范围扩大。激光:激光由于其自身的技术优越性,能使得加工速度更快、出产效率更高,代表 了智能制造的方向,未来渗透率有望提升。注塑机:大型机两板化、小型机电动化的趋势持续。机床:向高速度、高精度、高稳定性、更加智能、更加复合的方向发展。2、头部趋势愈发显著,对设备要求提升导致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2015 年后,无论是受益于供给侧改革,或者是行业发展阶段的影响,各个行业均体现出 集中度提升,头部效应越发显著的趋势。由于产业链的传导效应,广泛的制造业的集中 度提升,将导致设备制造业集中度提升。具体传导逻辑为设备类企业的下游行业集中度 提升,其在做新的一轮资本开支时将倾向于选择同样具备竞争力的设备类企业的产品,导致设备类企业集中度提升。机器人:工业机器人行业集中度较高,但目前主要为国外厂商占据。据 MIR Databank 统计,2020 年行业前十名市占率合计达到 67%,前五名市占率合计为 49%,前五名 企业分别为发那科、爱普生、ABB、安川、库卡。激光:以产业链中激光器这个环节为例,国内激光器市场集中度较高,前三市占率 在 80%上下,龙头依然为 IPG。注塑机:我国注塑机行业体现为头部企业占据大量市场份额,其他中小注塑机企业 数量众多但竞争力较弱的格局。龙头海天国际市占率达到 40%以上,二梯队企业伊 之密、震雄科技、力劲科技等也具备一定规模、技术和市场实力。机床:我国机床行业大而不强,市场极为分散,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 2020 年 11 月,全国金属切削机床企业数量 831 家,全国金属成形机床企业数量 530 家。机床是制造升级的重要基础装备,未来随着政策、资金以及企业自身成长,有实力的 企业有望成为市场整合者,市占率提升。3、技术进步叠加供应链安全保证,进口替代加速在中美贸易战的大背景下,由于美国以各种理由,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限制中国的全球 化进程,这使得国内行业供应链被迫进行调整。并且后疫情时代,国内产业链的可靠性 得到了验证,国产竞争力进一步加强。我国制造业产业均经历本土市场培育-进口替代-出口拓展-供应全球各个阶段。很多产业 已经完成了进口替代过程,我们发现,能够完成进口替代历程的产业处于进口替代的时 期企业成长性强。目前我们追踪的四个通用自动化行业,仅注塑机行业国产化率较高,其他三个行业依然 面临进口替代的机遇和挑战。机器人: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在 25-30%之间,国产龙头市占率仅为 2-3%, 未来 3-5 年国产有望占据半壁江山,国产龙头市占率有望达到 10%以上。我国国产 的工业机器人兴起于 2015 年前后,彼时政策鼓励智能制造,推升了一波机器人投资 热潮,近年来热潮退后没有竞争力的国产小品牌逐步退出,剩下的国产品牌特别是 国产龙头品牌已具备一定的技术、品牌和渠道影响力,有望在这一轮市场景气中逐 步实现进口替代扩大其市场份额。激光:依然以激光器为例,国产品牌份额持续提升,龙头锐科激光的市占率从 2017 年 12%提升至 2019 年的 24%。注塑机:我国注塑机行业或已完成国产替代,目前国产品牌是市场主流,国产龙头 处于攫取全球市场份额的阶段。机床:国产化率有待提高,中高端设备进口替代空间弹性更大。根据 Gardner Intelligence的数据,2019年中国机床进出口金额为72.9亿美元,占消费总量的32.69%, 整体的国产化率不足 70%。而高性能、高精密度的高档数控机床的国产化率更低。 由于低档机床主要由国产厂商提供,我们假设进口机床集中在中高档,则中高档机 床国产化率仅为 20%上下。高档数控机床主要依靠进口。(三)公司模式趋势:通用设备专用化,考验企业管理能力通用设备的使用、自动化升级是下游几乎所有制造业都需要的,但对于自动化企业自身 来说,跨行业一直是难点和痛点。比如对于工业机器人来说,下游主要是汽车和 3C,其 他制造业渗透率较低。 究其原因,有一个观点认为对于装备制造业企业来说,其核心竞争力并不仅仅来自于其 员工,而是来自于“Know-How”,Know-How 指从事某行业或者做某项工作,所需要的技 术诀窍和专业知识,一般为企业长时间运营积累而来的技术诀窍和制造流程及经验,是 一套完整的制造体系,所以 Know-How 很难在短时间内被复制或再造。 我们观察一些通用设备的龙头公司发展路径,发现其成长的脉络是在一个个下游行业深 耕并突破后逐步做出规模的,我们称之为“通用设备专用化”。典型案例包括工控领域的 汇川技术、机器人领域的埃斯顿、激光设备领域的大族激光等。汇川技术 汇川技术成立于 2003 年,成立初期为销售单一产品变频器的公司,2008-2015 年,公司 布局打造综合电气自动化产品及解决方案,先后在注塑机、电梯行业获得成功,2013 年 起布局新能源汽车,2015-2016 年收购江苏经纬进入轨交牵引控制领域, 2017 年新一代 scara 机器人发布,目前自动化及新能源汽车均进入收获阶段。埃斯顿 埃斯顿在机器人业务上坚持通用+细分的模式,通用机器人依靠全产业链优势,以规模取 胜;在细分行业领域,更加聚焦行业标杆,为行业快速定制专用机器人。公司先后开发 覆盖了包含弧焊、搬运码垛、折弯、光伏、木工、压铸等行业数十种标准化工作站;在 在多个细分行业领域,发挥先发优势,占领行业领先地位。大族激光大族激光经历了从小功率激光打标→布局 PCB+LED→突破大功率、进入苹果→布局半 导体/OLED/新能源的成长历程。1998 年公司生产的 YAG 激光打标机通过各项质量检测开始量产;2002 年公司增加对 PCB 和 LED 领域激光智能制造的布局,中国第一台 PCB 激 光钻孔机在大族激光问世;大族激光成立后的 10 年内,公司深耕于国内工业激光加工设备领域并逐渐取得 龙头地位,特别是在小功率激光标记设备、激光焊接设备等领域成为市场上的 领导者,并且在 2009 年打入苹果供应链。与此同时,大族激光开始了对大功率激光制造领域的战略发展并于 2005 年完成 了大功率切割设备的产业化开发,先后有六款大功率激光切割设备进入市场, 并取得良好的市场效果;此后公司不断研发更高功率、更多应用场景的各类激光设备,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等行业。2010 年,大族激光成立显视与半导体装备事业部成,聚焦于 LED、面板、半导 体、光伏、消费电子等行业的精细微加工、检测和自动化解决方案;2017 年,新能源装备事业部成立,同年实现营收 5.47 亿元,现已具备从电芯到 模组再到 PACK 整体装备供给能力。通过不断提升领域内的专业能力、实现通用设备专用化,大族激光不断拓展应用场景, 提供激光、机器人及自动化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全系列激光装备(涉及包括打标、焊 接、切割、 PCB 钻孔、工业机器人等 200 余种工业激光设备)和系统解决方案,成长为 亚洲最大、世界排名前三的工业激光加工设备生产厂商。这种情况考验的是公司的组织管理能力。随着公司下游逐步增多,运营效率的提升将进入瓶颈期,考验的是企业的管理能力,整合多个下游行业提升人均产出的能力。(四)各个细分行业逻辑侧重点各不相同机器人、激光、注塑机和机床四个行业虽然同属有“工业母机”性质的通用设备领域,但 每个行业由于自身发展阶段不同,当前时点的逻辑侧重点不同。机器人更看重行业空间 扩大和进口替代趋势,激光更看中渗透率提升和国产高端领域突破的节奏,注塑机更看 中出口和格局,机床领域高端看政策、低端看格局。1、工业机器人及工业自动化:后疫情时代机器人换人加速,国产品牌技术进步促进进口替代工业机器人行业景气向上,千亿市场蓄势待发工业机器人行业迎来景气拐点。从单月产量数据来看,行业复苏从 2019 年四季度开始(数 据详见图表 7、图表 8)。工业机器人单月产量增速数据 2019 年 10 月转正,结束了 2018 年下半年起的下降,2020 年年初受疫情影响有所下滑,疫情过后重拾升势。2020 年全年 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达到 237068 台,同比增长 19.1%,12 月单月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 29706 台,同比增长 32.4%,为历史新高。后疫情时代“机器换人”浪潮依旧,工业机器人密度的提升带来巨大市场空间,千亿市场 蓄势待发。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工业机器人的第一大市场,贡献了超过 30%的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2019 年市场规模达 400 亿。但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仅为 187 台/万人,落后于 其他工业国家,有很大提升空间,若达到日本 364 台/万人的水平,则是一个年市场规模 800 亿的市场。未来在人口红利消失、人工成本上升的背景下,中国将像日本 20 世纪 80-90 年代一样进入工业机器人行业的稳定增长阶段,预计未来三年 CAGR 超过 20%国产机器人品牌技术进步促进进口替代国内产业链逐步完善,此轮行业复苏将伴随着国产化率的提升。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本体及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率都较低。目前 70%以上的本体市场为 国外品牌所占据。核心零部件方面,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 3 个核心部件是工业机 器人的核心技术壁垒,分别约占工业机器人成本构成的 36%、24%和 12%,目前国内约 85%的减速器市场、70%的伺服系统市场和超过 80%的控制器市场被国外品牌占据。另外,市场份额仍较为分散且处于价值链偏低端,在汽车和 3C 等对于精度和稳定性要求 比较高的领域,大部分市场份额都是被外资品牌占据,我国大部分本体都是集中在码垛、 上下料以及搬运等相对低端的领域。根据 MIR Databank 数据,近年来我国机器人自主品 牌销量占比范围在 25-30%之间。而根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数据,在主要下游应用领域 电气电子设备和器材制造业和汽车行业中自主品牌分别占比约为 30%和 14%,均有非常 大的提升空间。国产机器人企业逐步加强技术研发及创新实力,随着我国机器人市场不断扩大,重点核 心零部件国产化的突破,本体企业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国内外 技术差距不断缩小。未来随着我国工业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加强,国产化率有望逐步提升。工业机器人行业典型企业 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包括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机器人本体和下游集成应用三部分。上游 是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器、传感器、末端执行器等零部件的生产厂商,控制器、伺 服电机和减速器是工业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中游是本体生产商,负责工业机器人本 体的组装和集成,即机座和执行机构,包括手臂、腕部等,部分机器人本体还包括行走 结构;下游是集成应用商,负责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用途对工业机器人进行有针对性地系统集成和软件二次开发。2、激光:应用场景突破持续拓展增量市场,进口替代势不可挡激光加工代替传统工艺,智能制造前景广阔激光的高亮度、高方向性、高单色性和高相干性特点使激光加工兼具经济型和社会效益。 激光加工制造的特点在于激光易于控制,可以将激光加工系统、机器人系统与计算机数 控技术等相结合,柔性化程度高、加工速度快、出产效率高、产品出产周期短,行业具 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进口替代打开百亿级存量市场,应用场景突破持续拓展增量市场。激光行业上游部件包 括光源材料和泵浦源等光学元器件,根据《2020 年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的统计,2019 年全球激光上游元器件市场规模超过 7 亿美元。全球中游激光器市场规模达到 147.3 亿 美元,其中工业激光器 49.3 亿美元;中国激光器市场规模接近 200 亿元,其中光纤激光 器出货量占总体的一半。中国下游激光设备市场规模达到 656 亿元,十年间年复合增长 率超过 20%。未来 OLED、半导体等新兴领域需求将有力拓展增量空间,同时 LED、PCB 配套自动化 设备也可打开细分领域天花板。全球激光市场下游应用拆分规模如下表所示:顺周期波动,二季度以来激光行业景气度较高,产业扩张势乘东风。从全球激光产业龙头近10 年季度数据看出,激光产业规模整体呈周期性波动向上趋势。得益于应用市场 的逐步成熟,目前国内激光产业的发展迅速,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发展迅猛。当前受工业制造宏观环境、终端产品创新周期、新冠肺炎疫情好转等多因素叠加影响,新应用拓 展将更加多元和成熟,激光产业有望迎来新的高速发展周期。进口替代势不可挡,高功率激光器已成竞争核心环节目前低功率领域已经完成国产化进程,中功率领域国产化过半,高功率领域国产化率正 在快速提升,国内厂商竞争力不断增强。目前上游除了泵浦源和有源光纤等核心部件尚 不能实现完全自产之外,其余元器件均由国内厂商供应。国外激光器厂商在中国的生存 空间进一步压缩,2019 年 IPG 在中国占有 42%的市场份额,较 2018 年下降 8%;锐科激 光的市占率从 17.8%提升到 2019 年的 24%;此外创鑫激光和杰普特分别占有 12%和 3% 的市场份额。激光器的国产化趋势或已确立,光纤激光器、紫外激光器、超快激光器是 具有极大国产化潜力的产品。当前激光器尤其是中低功率领域的价格战已进入白热化阶 段,产品升级、原材料自制率提升叠加高功率激光器产品性能提升有望助力国产化进程。3、注塑机:关注出口、关注格局注塑机即将热塑性塑料或热固性塑料利用塑料成型模具制成各种形状的塑料制品的主要 成型设备,在塑料制品的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应用于汽车、家电、3C、包装、物 流等产业。注塑机是塑料机械行业的重要分支,也是我国产量最大、产值最高、出口最 多的塑料机械设备。我国是注塑机的生产大国,同时也是消费大国和出口大国。2019 年,我国注塑机行业规 模 233.02 亿元,同比增 2.7%。未来几年,预计我国注塑机行业市场规模呈现增长趋势。 长期来看,注塑机行业也有望处于螺旋上升状态。中国注塑机行业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 三个主要原因:汽车轻量化已成为汽车行业发展趋势,汽车行业需求增长将会大幅加快注塑机行业 的发展。 塑料具有质量轻、强度高、韧性好、易加工、可重复使用等特点,在新型工业化进 程的背景下,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为注塑机行业景气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增长潜力凭借国内的价格优势,产品技术不断升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国产注塑机企业全 球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海外市场的庞大需求,将助力中国注塑机行业不断发 展。海外需求强劲,注塑机出口市场持续扩大。2018 年,注塑机进口数量为 7206 台,基本 和上年持平,进口额同比增长 4%,出口数量为 71929 台,同比增长 106%。2019 年受行业景气度下行影响,注塑机出口数量为 42602 台,同比降 40.8%;进口数量为 6335 台, 同比下降 12.1%。我国注塑机产业已经具备全球竞争力,未来有望看到国产注塑机龙头 进一步攫取全球市场份额。龙头企业有望受益于格局优化。目前我国注塑机行业呈现“一强多 X”的局面。“一强”指 的是海天国际,为行业绝对龙头,注塑机全球出货量第一企业,年产值超过百亿。“多 X” 指的是由伊之密、震雄集团、泰瑞机器、力劲科技、博创智能等组成的第二梯队集团, 虽相比龙头海天国际产品覆盖度和品牌知名度上稍弱,但能够维持 5 亿以上收入水平, 与行业众多小企业拉开规模差距。其中,在二梯队中,伊之密历史成长性好,过去 10 年 CAGR 达到 1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正在脱离二梯队成为真正的行业龙二。2020 年疫 情后注塑机行业迅速企稳回升,龙头企业如海天国际、伊之密均有扩产计划使其产能与 需求增长相匹配,在行业复苏趋势中受益弹性更大。4、数控机床:政策+格局变化,两条主线寻找投资机会机床作为工业母机具备明显的十年大周期性特征,目前处于底部趋势向上机床是“工业母机”,行业具有明显的 10 年左右的大周期性特征,目前全球机床行业仍处 于周期底部。机床与其他机器的主要区别在于,机床是制造机器的机器,同时也是制造 机床本身的机器,因此机床又被称为母机或工具机。机床行业大约每 7-10 年为一个商业 周期,在 2011 年全球机床消费量和产值达到顶峰后回落, 2019 年全球机床消费 821 亿 美元,同比下降 13.8%,2020 年从中国数据来看行业景气有所回暖,但全球行业仍可以 说是处于周期底部。从单月产量数据来看,疫情之后金属切削机床呈现复苏态势,单月产量同比转正(参见 图表 9、图表 10、图表 11、图表 12 中机床高频数据)。国产中高端机床迎来发展良机 中国机床行业“大而不强”,迎来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2019 年中国机床消费 223 亿美元, 生产 194.2 亿美元,是世界第一机床生产和消费大国。但是国产品牌占据中低端市场, 高端依赖进口。2019 年,中国机床进出口贸易逆差为 28.7 亿元,进口量占消费量的 32.69%。 尤其是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高端机床,我国每年的进口数量均在 1 万台以上,2019 年进 口金额为 29 亿美元。民营企业正在成为机床工业新的主力军,我国机床行业进入结构调 整,正在向着自动化成套、客户定制化和普遍的换挡升级方向发展,产品由普通机床向 数控机床、由低档数控机床向中高档数控机床升级。存量替换、数控机床升级和进口替代需求空间庞大。在需求最旺盛的 2010、2011、 2012 的三年中,金属切削机床共生产 241.3 万台,金属成形机床共生产 71.5 万台, 这部分都是有潜在的更新需求。金属切削机床数控化率为 37.75%,金属成形机床数 控化率更低,整体数控化率在 30%左右,而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数控化率 遥遥领先中国。另外,整体的国产化率不足 70%,中高端机床国产化率约为 20%, 高端机床国产化率不足 10%。因此国产中高端数控机床拥有广阔的提升空间。国家重视,众多政策推动行业发展。中国从不同方向和角度提出了众多促进发展精 密数控机床、高档数控机床及其技术研发的政策。在 2015 年工信部出台的《中国 制造 2025》规划中明确提出 “到 2025 年,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内市场占 有率超过 80%。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备总体进入世界强国行列”。5、总结:四个细分行业的比较从历史成长性上看,过去 10 年 CAGR,按照过去 10 年(2009-2019 年)需求的 CAGR 来排序,机器人(38.2%)>激光(21.1%)>塑料机械2(10.03%)>机床(-3.18%),机 器人和激光行业成长性特征更为显著。 从行业规模看,机床>激光设备>机器人>注塑机。 从行业集中度来看,注塑机>激光器>工业机器人>机床。 从国产竞争力上来看,注塑机>激光>机器人≈数控机床。详见原报告。(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