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18年猪肉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罂麦

2018年猪肉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猪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人体重要的食物源和营养源,是居民菜篮子中的当家品种和餐饮业的主要原料。猪肉产业规模庞大,企业数量众多,该产业的食品安全和稳定供给,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严格监管,并为亿万消费者所关注。近年来,随着国内消费市场的转型升级,居民饮食开始向多样化、科学化转变,老百姓对猪肉的需求量有所减弱。据统计,2017年中国猪肉市场零售规模为12015亿元,同比下降12.3%。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发布日期:2018-11-02 18:00

具而九窍

2021年中国生猪养殖行业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猪肉价格居高不下「组图」

自2019年非洲猪瘟爆发以来,叠加2020年新冠疫情等因素,我国生猪市场价格居高不下,生猪养殖盈利经历过山车行情,不同梯队企业间利润分化明显,净利最高达2200元/头,最低仅约500元/头,差距高达1700元/头。生猪市场价格居高不下2011-2018年,猪肉、仔猪和活猪36城市零售市场价整体波动变化,2019年由于非洲猪瘟影响,价格迅速上涨,2020年加上新冠疫情影响,整体价格居高不下,截止2021年1月底,猪肉和活猪市场价分别为53.63元/公斤和35.8元/公斤,仔猪价格不断走高,价格89.19元/公斤,创近十年新高。猪肉需求缺口扩大2019年以来,我国猪肉产量经历大幅度下降,相对应的主要消费群体城镇居民消费量下降并不明显,供需日渐突出,受非洲猪瘟影响,2019年猪肉产量同比下降21.3%,而消费量仅下降8.8%,2020年,猪肉产量进一步下降,从过去几年居民猪肉消费量来看,未来猪肉需求缺口进一步扩大。生猪养殖预期盈利下降据发改委数据,2019年由于非洲猪瘟影响,生猪预期盈利迅速上升,截止2019年底,最高分达2184.47元/头,随着疫情和瘟疫的好转,生猪预期盈利不断下降,截止2021年2月24日,生猪预期盈利572.42元/头。企业利润分化明显2020Q3主要上市猪企头均净利明显分化:第一梯队:中粮家佳康、牧原股份,出栏生猪头均净利2000-2200元;第二梯队:天康生物、温氏股份、天邦股份出栏生猪头均净利1400-1700元;第三梯队:正邦科技,出栏生猪头均净利900-1000元;第四梯队:新希望,出栏生猪头均净利500-600元。从上市猪企盈利能力看,造成净利分化的原因包括,各家猪企外购仔猪比重、外购仔猪价格、以及生物安全防控提升能力等。盈利下降的原因除了外在瘟疫因素,还包括养殖成本的提高。下降的生猪盈利预期,使得生猪养殖行业面临大洗牌,未来头部企业依靠规模经营和优势利润空间有望进一步扩大,与之对应的散户养殖成本进一步提高,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行业整体生猪养殖数量或进一步下降。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注意投资风险!更多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生猪养殖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等解决方案。。

乔豫

陕西咸阳-200万头/年生猪屠宰及肉制品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万头/年生猪屠宰及肉制品加工项目1、项目建设内容公司计划投资39,634.10万元于200万头/年生猪屠宰及肉制品加工项目,本项目将进一步扩大公司的生猪屠宰规模,有利于提升公司在行业的地位,增强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2、项目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1)我国猪肉产量企稳,市场空间仍然较为广阔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及消费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2018年期间,年猪肉产量由2009年的4,682.02万吨上升至2018年的5,403.74万吨,上涨15.41%,年均增长1.60%。2019年,尽管受非洲猪瘟影响,我国猪肉产量仍然达到4,255.31万吨,目前我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猪肉产量总体企稳,屠宰及肉制品加工行业市场空间仍然较为广阔。(2)抓住行业发展机遇,提升市场份额,增强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国生猪屠宰及肉制品加工行业仍然较为分散,集中度较低,行业前五市场份额合计不足8%。同时,在非洲猪瘟影响下,国家农业农村部及山东省相继出台关于鼓励生猪集中、定点屠宰的政策文件,屠宰及肉制品加工行业迎来历史发展机遇。公司为全国十大屠宰企业之一,2018年屠宰总量占全国年屠宰总量的0.15%左右,本次屠宰及肉制品加工项目的实施,将有利于提高公司市场份额,增强市场竞争力。(3)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肉制品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猪肉消费逐渐向高档、优质、健康、营养等方向发展,猪肉产品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冷却肉及低温肉制品逐渐成为猪肉消费的主流。本次募投项目实施完毕后,公司的冷却肉及低温肉制品产量将得到大幅提升,从而进一步提升公司为市场提供高品质猪肉产品的能力,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3、项目可行性分析(1)公司在屠宰和肉制品生产领域具备技术优势自创立以来,公司一直致力于低温肉制品的开发与生产,在工艺技术方面,公司生产工艺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公司采用的三点式麻电制晕技术可有效解决传统活宰应激反应引起的肉品质量问题;公司采用的真空放血技术可显著提升放血效果从而减少放血不良带来的颜色、品质等方面的缺陷;公司采用的两段式快速冷却技术可在提升冷却肉的排酸效果的同时缩减排酸时间。此外,公司全程可追溯体系保证源头的质量,保证食品安全。前述技术、体系的运用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丰富的人才储备在人才储备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储备了一批在屠宰及肉制品生产和销售领域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核心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可以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3)充足的生猪供应本项目实施地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原料生猪主要来自陕西咸阳以及陕南地区15个生猪基地重点县。根据《陕西省“十三五”畜牧业发展规划》,陕南生猪产业带年发展生猪600万头。此外,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咸阳淳化县建设的猪场项目以及“正大集团咸阳现代农牧食品一期3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等亦可为本项目提供充足生猪供给。(4)优秀的品牌形象公司系中国肉类十强企业、中国食品行业百强企业,曾荣获中国名牌产品、中国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山东省政府质量管理奖等荣誉称号,公司品牌形象好、客户基础深厚,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品牌保障。4、募集资金具体用途与现有主要业务的关系本项目主要产品涵盖白条猪(二胴体)、冷却肉,均系围绕现有主营业务开展,是稳步推进公司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升公司产品供应能力、实现覆盖陕西省及周边地区的业务布局,从而进一步扩大公司业务规模和增强持续盈利能力。5、项目投资安排本项目投资总额为39,634.1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32,745.13万元,铺底流动资金6,888.97万元。6、项目投资收益情况本项目达产后项目内部收益率21.21%(税后),总投资回收期6.74年(税后,含建设期),项目经济效益较好。7、项目涉及报批情况200万头/年生猪屠宰及肉制品加工项目已取得陕西省三原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出具的《三原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关于印发年屠宰200万头生猪及肉制品加工项目备案确认书的通知》(项目代码:2020-610422-05-03-060954)。该项目已取得《咸阳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关于200万头/年生猪屠宰及肉制品加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咸行审批复[2020]295号)。

何为不仁

21硬核投研丨景气下行猪师兄不刚了!销售放量抵不住猪肉价格下跌,一季度头部猪企仅牧原股份实现业绩增长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4月15日凌晨,某财经微信群里仍然有人在转发猪肉股的一季度业绩预告……牧原股份,预计一季度净利润67亿元至73亿元,同比增长62%至77%;新希望,预计一季度净利润1.2亿元至1.8亿元,同比下降89%至93%。他没注意到的是,其他产能排名靠前的猪肉股同样面临着下滑,正邦科技、天邦股份同期利润预降幅度均超过50%。这是生猪养殖业景气度的系统性下降,与上市公司自身经营关联有限。统计22省市生猪平均价周度数据可以看出,今年一季度生猪价格出现了明显下降,2020年一季度平均价为36.58元/公斤,至2021年一季度价格降至31.53元/公斤,降幅接近14%。尤其是3月下旬,猪价下跌尤为明显,26元/公斤的价格已经跌至2019年三季度猪价快速拉涨阶段水平。要知道,上述样本数据还只是平均值,而当猪价回落反馈到相关上市公司的销售数据上,其同比降幅会更为明显。21世纪资本研究院认为,随着今年一季度业绩的出炉,猪肉股从2019年6月开启的业绩成长周期就此宣告结束,即便后期猪价仍有反复、下半年养殖企业继续放量,多数公司已经难以挑战2020年的高利润基数。当然,单个公司需要单独分析,就比如业绩层面进一步夯实自身龙头地位的牧原股份。猪价下跌,行业毛利率下降纳入Wind生猪产业的A股公司,数量不少,但是业务都比较庞杂,有做肉制品的,也有原本是禽类养殖或者饲料生产的企业。所以,真正具备观察价值的样本,只有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正邦科技、新希望,加上“替补”的天邦股份,这五家上市公司生猪出栏量位居行业前列,勉强凑上个五巨头。而最新给出具有导向意义的是正邦科技。公司在4月14日的业绩预告中表示,预告一季度净利润下降66%至77%。在这一背景衬托之下,次日新希望、天邦股份预告业绩下滑给人的感觉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不足为怪了。在这五个头部猪企中,唯有牧原股份实现了同比增长,但增速已是不比当年。一切都有迹可循,并非需要公布业绩预告时才能知道上市公司赚钱与否,根据逐月销售数据完全可以追踪到行业景气度的高低。以正邦科技为例,统计该公司披露的各月销售数据可以看出,2021年一季度生猪销售均价为27.7元/公斤,较2020年同期的35.2元/公斤下降超过21%。大宗商品咨询机构卓创资讯数据也显示,一季度生猪价格的同比下滑,不同点只是跌多跌少的问题。其中,卓创追踪的外三元生猪数据跌幅更为明显。2021年一季度,国内外三元生猪出栏均价由37.06元/公斤跌至24.76元/公斤,季度出栏均价为30.96元/公斤,同比下跌16.99%。究其原因,卓创资讯将其归结为“一是1-2月非瘟疫情加重,部分中(型)猪流入市场;二是业者错误高估存栏损失,忽略养殖企业复产情况,压栏较普遍,导致生猪出栏体重脱离标准线。”21世纪资本研究院则认为,阶段性的偶发因素不会改变行业运行趋势,在生猪产能恢复的基础条件下,行业供需关系走向平衡大势所趋,相应的猪价理性回归才是必然。而这对生猪养殖企业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利润率的下降。牧原股份,2020年生猪成本始终在15元/公斤上下波动,今年3月生猪销售均价23.21元/公斤,毛利8.21元,毛利率35.37%。而在2020年3月,该公司生猪销售均价为31.38元/公斤,毛利16.38元,毛利率52.2%。换言之,今年3月牧原股份毛利率同比出现了近17个百分点的下降。成本优势明显的牧原股份都是如此,更何况新希望、正邦科技,其利润率降幅预计还会更高。虽然上市公司在一季报中不会披露分产品的具体毛利率数据,但是等到定期报告正式发布时,猪肉股净利率等指标势必大幅下降。至此,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的,以猪价上涨为主要推动力的养殖业增长周期,就此告终。“以量补价”,销量增幅决定增长与否21世纪经济报道3月13日的《硬核投研》报道曾作出预判,从1-2月的销售数据来看,牧原股份一季度仍然有望实现增长,即便是在2020一季度41.31亿元高利润基数的背景下。结果是,牧原股份一季度净利润预计在63亿元至73亿元,成为了上述头部猪企中唯一实现增长的公司。彼时的判断依据,就是牧原股份的销量增速,完全可以覆盖猪价下跌的影响。统计数据显示,1-2月,牧原股份生猪销售合计488.7万头,同比增长349.2%,相当于温氏股份、正邦科技和新希望三家之和。同期,正邦科技、新希望销量增速为89.8%、87.68%,虽然增幅已经十分可观,但是增速远远低于牧原股份。上述差异一直延续到了今年3月,牧原股份生猪销量增速继续保持全行业领跑位置,这也成为了公司业绩增长能够一枝独秀的原因。需要指出的是,在2021年生猪价格回落预期明确的背景下,用销量的增长来对冲猪价下滑,已经成为各家养殖企业首要应对策略。新希望等企业,也并非不想让生猪销售大规模放量,关键在于公司是否具备这一能力。3月中旬,一度陷入财务质疑风波的牧原股份曾对其自身高利润率的成因加以说明,其中最为关键的信息是公司首次披露了新希望等公司组团“进货”。以2020年1-9月为例,温氏股份、新希望、正邦科技、天邦股份等4家A股头部猪企,便合计向牧原股份采购226.19万头仔猪,46.92万头种猪。新希望等公司出售的生猪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外采仔猪。而自非瘟疫情爆发后,仔猪价格于2019年初先于生猪价格开始上涨。数据显示,2019年初,22省市仔猪平均价为23.06元/公斤,至2021年3月末,这一价格已经升至108.29元。仔猪价格大幅上涨,新希望等公司生猪育肥整体成本随之上升,出售仔猪的牧原股份则刚好相反,充分享受了仔猪产品利润扩张的红利。换言之,当生猪价格回落至20元/公斤时,外购仔猪占比过高的企业就会亏损,而即便生猪跌至20元/公斤以下,牧原股份仍然有利可图。景气度下滑“猪肉变鸡肋”经过一季度的连续回落后,生猪价格至今未有起色,22省市生猪平均价至4月初仍然处于下跌状态。对此卓创资讯也指出,进入4月份,猪价不断冲破养殖户心理防线,猪价单日下跌幅度达0.6-1.0元,同时根据生猪周期推算,4月份肥猪出栏量持续增加,加上3月下旬市场二次育肥普遍增多,对应到4-5月份商品猪出栏,供应链给相对充足。值得关注的是,从生猪价格历史走势上看,历年二季度由于身处消费淡季,当期猪价多呈现下跌走势。等到消费淡季过去,猪价虽然存在一定反弹可能,但是又面临着大周期生猪供给增加的压制,全年猪价难以回升至2020年的高点。就企业层面的风险管理而言,21世纪资本研究院认为,在当前生猪期货的市场规模和容量下,并不足以支撑各家生猪行业的对冲需求,相关公司只能通过自身经营的调整尽可能“熨平”猪周期。主要应对措施,仍然是上述“以量补价”策略。包括新希望、正邦科技在过去两年均处于产能扩张期,并对未来几年出栏量作出了详细规划。如新希望此前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公司2021年生猪内部考核目标为2500万头”,较2020年实际销量增加3倍。牧原股份的出栏计划,则需要等到2020年年报正式发布后方能敲定,但是从今年前3个月772万头的销量数据和部分卖方机构超过4000万头的出栏预期来看,公司也是下定决心要大规模放量。从历史销售节奏上看,各家头部猪企的重点是下半年,届时生猪销量会较上半年出现明显提升。只是,有一个问题。生猪行业与其他周期性行业类似,产品价格上涨对公司业绩的提升力度要远远大于销量端的增长,“以量补价”只是猪价下跌周期中,行业内部所作出的一个无奈选择罢了。在业绩增长核心驱动力,即生猪价格的上涨支撑后,相关企业盈利增长难度随之增加。即便强如牧原股份,过往的高利润基数也会对公司未来几年的利润增长设下重重关卡。过往动辄10倍以上的高增速,将难以重现。甚至,整个行业可能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来消化2019年至2020年的飙涨行情。(作者:董鹏 编辑:朱益民)

厩焚

2021年中国生猪屠宰产业发展现状与生猪养殖情况分析 规模以上企业屠宰量占七成

俗称“杀猪”、“宰杀猪”。“生猪屠宰”是指生产经营的杀猪行为或活动,这里宰杀的猪,是要到市场上去销售。但是,杀了猪到市场上出售,不是随意的。我国实行生猪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制度。这是为了加强生猪屠宰管理,保证生猪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事。未经定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生猪屠宰活动。近两年全球许多国家受非洲猪瘟影响,生猪屠宰量有所下降,我国在保障市场供应一系列政策措施作用下,生产逐步回升, 2020年生猪屠宰量为1.63亿头。近两年全球许多国家受非洲猪瘟影响,生猪屠宰量有所下降2014-2020年期间全球生猪屠宰量有所波动,2019-2020年期间生猪屠宰量逐年下降。2019年全球生猪屠宰量为11.80亿头,主要系全球许多国家受非洲猪瘟影响,屠宰量有所下降,2020年生猪屠宰量为10.20亿头,同比下降13.56%。在国家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一系列政策措施作用下,生产逐步回升2018-2020年自非洲猪瘟爆发以来,我国生猪存栏量大幅减少,但在国家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一系列政策措施作用下,2020年我国生猪存栏量为4.07亿头,出栏量为5.27亿头,生产逐步回升。2020年年底我国生猪规模以上屠宰企业屠宰量占全国的70%左右据农业部印发的《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到“十三五”末即2020年年底我国生猪规模以上屠宰企业屠宰量占全国的70%左右。我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生猪屠宰量较为波动,2020年生猪屠宰量为1.63亿头2010-2020年期间我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生猪屠宰量较为波动,随着生猪定点屠宰逐步规范,部分品牌屠宰加工企业跨省配置生产资源,实现了连锁经营、冷链配送、直供直销,优质猪肉产品跨区域流通格局初步形成。2020年我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生猪屠宰量为1.63亿头,同比下降15%。2020年各月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生猪屠宰量较为波动2020年1-8月中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生猪屠宰量较2019年同期均有所下降,1-4月降幅超30%,主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生猪屠宰企业开工率较低,9-12月屠宰量开始呈正增长。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牲畜屠宰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等解决方案。

是谓无方

分析:国内外猪价走势“冰火两重天”,原因何在?

分析:国内外猪价走势“冰火两重天”,原因何在?去年以来,随着非洲猪瘟疫情得到较好的控制,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继续增长,基础产能持续恢复。为了确保猪肉市场正常供应,农业农村部将按照中央一号文件“保护生猪基础产能,跟踪督促各地完成生猪生产恢复年度任务。据天下粮仓监测数据显示,截止今年3月30日国内自繁自养生猪头均利润在1601.55元/头,在高额养殖利润驱动下,生猪生产持续恢复向好,截止2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相当于2017年年末的95.0%,全国生猪存栏量保持在4亿头以上,按照生猪生产的周期性规律,二季度全国生猪存栏才将基本恢复到正常年份的水平。而为了保证国内猪肉供应,中国仍在持续进口猪肉,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2月份中国猪肉进口量316113.677吨,较2020年2月294000.7吨增加22112.98吨,增幅7.52%。另一方面为了健全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长效机制,农业农村部表示2021年4月1日起开始逐步限制活猪调运,种猪、仔猪除外,这不仅防控非洲猪瘟,同时也是为了顺应全行业从“调猪”到“调肉”的趋势发展,叠加国内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餐饮业终端需求逐步恢复,及下半年节日需求消费拉动力增强,部分屠宰企业对后市有看好情绪,做多库存意愿上升,天下粮仓调查显示,截至3月31日,国内各地屠宰企业冻肉库容使用率为5.46%,环比增加1.09个百分点。加上去年12月份以来,部分省份非洲猪瘟疫情又有所加重,导致生猪出栏增加,上述因素导致今年1月份至今我国生猪价格震荡回落。截止到3月30日的25.59元/公斤,较1月4日36.96元/公斤大幅下跌11.37元/公斤,跌幅在30.76%。相比国内猪价跌跌不休,美国的猪价却持续拉升,如下图所示,芝商所旗下CME瘦肉猪期货主力6月合约一路高歌,上涨不止,目前已经涨至105.950美分/磅的高点,较3月2日晚收盘85.35美分/磅,涨逾24.14%。我们从美国农业部出示的生猪季度报告可以看出,截止到2021年3月初,美国生猪存栏为68558万头,较去年年末下降了3.49%,美国母猪存栏为6215万头,较去年年末下降了0.97%,另外美国路易斯安那湾玉米价格同比增长55.82%,在供应收缩及饲料成本不断增加情况下,加上中国未来对美国猪肉的进口需求仍有望保持增长势头下,预计美国瘦肉猪期货整体继续保持震荡上行。芝商所与专业农产品调研机构PRETB合作,免费提供全球农产品的策略周报,涵盖芝商所旗下CBOT玉米,大豆,豆粕,豆油及小麦等主导产品。来源: 天下粮仓网

泰姬陵

猪肉价格连续下跌 生猪调运新规促“调猪”向“调肉”转变

来源:新京报网原标题:猪肉价格连续下跌,生猪调运新规促“调猪”向“调肉”转变步入2021年春季,价位一度居高不下的“二师兄”迎来了“跌跌不休”的局面。4月初,新京报记者走访北京、哈尔滨等市场发现,多地猪肉价格一度跌至30元/斤左右。而受市场猪肉供给增加等影响,猪肉批发价格已连降10周。与此同时,4月1日起,我国开始逐步限制活猪调运,各地也相继推出生猪调运新规。业内专家认为,新规可促使生猪养殖疫情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未来“北猪南运”的局面会逐渐向“北肉南运”转变。猪肉批发价格连降10周4月9日,新京报记者走访北京市场发现,各类猪肉价格多在29.8元/斤—39.8元/斤。北京市大兴区的一家猪肉摊位前,刚买完排骨的林女士告诉新京报记者,“前几天猪肋排还45元多一斤,今天就降到39元一斤了。”猪价下滑的行情不仅出现在北京,4月3日,在哈尔滨市松北区的菜市场内,一位猪肉摊摊主也向新京报记者说,“最近几个月猪肉掉价很快,春节猪大排还在40元/斤以上,现在价位在29元/斤左右。”卓创资讯分析师郭丹丹向新京报记者指出,近期全国猪价下滑幅度偏大。3月1日-4月9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出栏均价由29.66元/公斤下滑至20.84元/公斤,累计下滑8.82元/公斤,跌幅29.74%。结合农业农村部数据可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猪肉价格自2021年第4周(1月22日—1月29日)起已连续下降10周,至2021年第13周(3月26日—4月2日)已达到35.77元/公斤,较第3周的47.48元/公斤已下降24.66%。与此同时,3月29日-4月2日,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也已环比下降4周到31.13元/公斤。在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增勇看来,猪肉价格持续下跌的首要原因是市场上猪肉供给增加。2021年1、2月屠宰量合计同比增加44.2%,供给明显恢复,猪肉进口量继续保持高位,合计70万吨,同比增加26.2%。与此同时,2020年10月底到2021年2月,出于疫情防控考虑,冻品流通受阻,在当时拉动了鲜肉价格,但现在这部分库存冻品3月初也已经开始在市场上流通。其次,就出栏角度而言,春节前猪价上涨,让部分养殖户对年后猪价产生了较高的期望,所以2月、3月将前期压栏的大猪(140公斤以上的猪)出栏。但目前大猪的价格跟去年供给紧张时的情况并不一样。供给紧张时,猪越大价格越高,但是当供给有所缓解的时候,无论是从肥瘦比例还是从屠宰加工技术的角度考虑,大猪都不如标猪(120公斤-130公斤左右的猪)受欢迎,价格比去年低了许多。此外,受2020年12月到2021年初的动物疫病风险影响,部分地方养殖户短期内抛售中猪(80公斤左右),这些猪屠宰完成后形成的60公斤左右的小白条肉价格本身偏低,对于市场上的猪价也造成了一定冲击。猪肉供应最紧张时期已过去对于猪肉价格持续下滑的影响,郭丹丹表示,肉价下降将会影响养殖户补栏积极性。受猪价影响,今年3月后,自繁自养盈利值由1650元/头下滑至960元/头,跌幅41.82%,自繁自养养殖户盈利情况已是近两年最低值。而对仔猪育肥户来说,仔猪育肥成本在23.8元-24元/公斤,目前猪价已经跌破二次育肥成本线,仔猪育肥户处于养殖亏损阶段。同时,据卓创资讯了解,近期仔猪价格也跟随猪价下滑,3-4月份累计下滑300-400元/头。仔猪采购量减少,复产速度放缓,对此,中小养殖户多处于观望状态。尽管养殖端补栏速度或将放缓,但老百姓也无须担心会没有肉吃。2021年4月,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振海向媒体表示,2019年9月,国内能繁母猪量开始触底反弹,至10月,生猪存栏量也开始触底反弹。2020年全国生猪生产恢复超出预期,2021年也延续了持续恢复的势头。“从大趋势上看,猪肉供应最紧张的时期已经过去,后期供应会越来越宽松。”预计今年一季度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40%以上,二季度还将继续较大幅度增长,按照目前生产恢复势头,今年下半年生猪存栏即可以恢复到正常年份的水平。对于2021年猪肉价格整体走势,东兴证券分析师程诗月在研报中指出,伴随生猪存栏复苏,猪价下行趋势不可逆,节假日对需求的提振也较为有限,年内波动主要取决于后市疫情发展与季节性需求。价格下行期,管理能力带来的完全成本优势将会带动头部企业持续兑现盈利。就月份波动而言,郭丹丹预计,近期肥猪仍处于消化阶段,待肥猪消化完毕,猪价有上涨可能,非洲猪瘟疫情稳定的情况下,预计4月猪价仍继续下滑,5-8月猪价有上涨可能,但产能持续恢复,下半年猪源增多,9-11月有走低可能,12月受腌腊支撑,猪价或微涨。生猪调运新规开始实施产能稳定恢复的同时,生猪的调运方式也正在转变。据农业农村部2020年发布的《非洲猪瘟防控强化措施指引》,2021年4月1日起,我国会逐步限制活猪调运,除种猪仔猪外,其他活猪原则上不出大区,出大区的活猪必须按规定抽检合格后,经指定路线“点对点”调运。指导养猪场分阶段开展非洲猪瘟净化,创建无疫小区,提升综合防控能力。对于限制活猪调运,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有关负责人曾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实施分区防控是控制和消灭动物疫病的有效措施,也是国际通行做法,已被国内外实践反复证明。为防控非洲猪瘟,我国从2019年年初开始,就已在中南6省区试点开展分区防控,建立区域协调机制,从2019年11月30日起,除种猪、仔猪和“点对点”调运生猪外,禁止中南区外的活猪调入。上述试点疫情形势总体平稳,生猪及猪肉价格没有因此出现异常波动,说明前期的区域划分是科学的,政策措施有效。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21年,四川、湖南、海南、广西、山东等地均已出台各省生猪调运新规。其中,海南省自4月1日起“停止外省肉用生猪入岛”;湖南省从3月17日起,除用于继续饲养的种猪和仔猪外,暂停外省生猪调入,且强调“严禁从高风险区调入继续饲养的种猪和仔猪”。广西壮族自治区则自4月1日起,除中南区其他省份(广东、海南、福建、湖南、江西)的种猪和仔猪外,暂停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生猪调入广西。且对“从中南区其他省份调入广西的种猪和仔猪实行‘点对点’调运报告制度”。生猪调运新规是否会影响到猪价和猪肉供给?在朱增勇看来,参考先前在中南区实行的调运政策,此次禁止调运活猪政策在落地前很短的时间内会对市场有影响。结合曾经“北猪南运”的背景,短期内,北方主产区外调猪数量下降,供给短时增加,价格下滑,南方主销区调入的活猪量减少,但白条肉增加,猪价下降速度会略缓。但上述影响其实一周左右就可以消化。从疫情防控的角度来讲,这种措施是有意义的。对于限制活猪跨区调运过程中,部分种猪、仔猪仍可调运的原因,朱增勇指出,仔猪和种猪是生产投入品,如果不允许调运,生产就没有办法继续。同时,在非洲猪瘟发生前,跨省活猪调运量在1亿头以上,但相比之下,仔猪和种猪的调运量相对来说要小很多。此外,非洲猪瘟发生后,很多省份都已经开始鼓励提升本地种猪供给能力,养殖户倾向于为减少疫情风险选择在本省购买种猪或者留存性能较好三元母猪做种猪,也使得后期仔猪、种猪调运量不大。朱增勇认为,调运新规的实施并不会对各地区猪肉供给产生影响。非洲猪瘟发生后,我国生猪调运结构已经发生改变。2019年,农业农村部对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区域化防控,按照地理相邻、产销互补等区域划分原则,将国内分为北部区、西北区、东部区、中南区和西南区5个大区,经过科学划分的各大区内都有具备实力的主产省和主销省,其间一些地区已不允许跨区调运活猪,但会允许区域外经过备案、检疫的规模养殖企业和屠宰企业之间实施“点对点”的调运,走指定通道,满足猪肉产品需求。“2019年,活猪调运量较上年下降了约48%,猪肉调运增加9.7%,现在活猪调运比例也仍在下降。”“在新调运政策的推动下,‘北猪南运’会慢慢转变成‘北肉南运’。”朱增勇举例称,假设河北省的猪肉量已经可以满足北京、河北等北部区需求,多余的猪肉就可以通过就地屠宰,以肉的形式再运到南方区域,“但这也要依赖于这个省份本身拥有的屠宰深加工能力和所在区域的冷链物流设施条件。”新京报记者 王思炀 摄影 王思炀编辑 祝凤岚 校对 李项玲

不厌其天

销售放量抵不住猪肉价格下跌 一季度头部猪企仅牧原股份实现业绩增长

21世纪资本研究院研究员 董鹏4月15日凌晨,某财经微信群里仍然有人在转发猪肉股的一季度业绩预告……牧原股份,预计一季度净利润67亿元至73亿元,同比增长62%至77%;新希望,预计一季度净利润1.2亿元至1.8亿元,同比下降89%至93%。他没注意到的是,其他产能排名靠前的猪肉股同样面临着下滑,正邦科技、天邦股份同期利润预降幅度均超过50%。这是生猪养殖业景气度的系统性下降,与上市公司自身经营关联有限。统计22省市生猪平均价周度数据可以看出,今年一季度生猪价格出现了明显下降,2020年一季度平均价为36.58元/公斤,至2021年一季度价格降至31.53元/公斤,降幅接近14%。尤其是3月下旬,猪价下跌尤为明显,26元/公斤的价格已经跌至2019年三季度猪价快速拉涨阶段水平。要知道,上述样本数据还只是平均值,而当猪价回落反馈到相关上市公司的销售数据上,其同比降幅会更为明显。21世纪资本研究院认为,随着今年一季度业绩的出炉,猪肉股从2019年6月开启的业绩成长周期就此宣告结束,即便后期猪价仍有反复、下半年养殖企业继续放量,多数公司已经难以挑战2020年的高利润基数。当然,单个公司需要单独分析,就比如业绩层面进一步夯实自身龙头地位的牧原股份。猪价下跌,行业毛利率下降纳入Wind生猪产业的A股公司,数量不少,但是业务都比较庞杂,有做肉制品的,也有原本是禽类养殖或者饲料生产的企业。所以,真正具备观察价值的样本,只有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正邦科技、新希望,加上“替补”的天邦股份,这五家上市公司生猪出栏量位居行业前列,勉强凑上个五巨头。而最新给出具有导向意义的是正邦科技。公司在4月14日的业绩预告中表示,预告一季度净利润下降66%至77%。在这一背景衬托之下,次日新希望、天邦股份预告业绩下滑给人的感觉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不足为怪了。在这五个头部猪企中,唯有牧原股份实现了同比增长,但增速已是不比当年。一切都有迹可循,并非需要公布业绩预告时才能知道上市公司赚钱与否,根据逐月销售数据完全可以追踪到行业景气度的高低。以正邦科技为例,统计该公司披露的各月销售数据可以看出,2021年一季度生猪销售均价为27.7元/公斤,较2020年同期的35.2元/公斤下降超过21%。大宗商品咨询机构卓创资讯数据也显示,一季度生猪价格的同比下滑,不同点只是跌多跌少的问题。其中,卓创追踪的外三元生猪数据跌幅更为明显。2021年一季度,国内外三元生猪出栏均价由37.06元/公斤跌至24.76元/公斤,季度出栏均价为30.96元/公斤,同比下跌16.99%。究其原因,卓创资讯将其归结为“一是1-2月非瘟疫情加重,部分中(型)猪流入市场;二是业者错误高估存栏损失,忽略养殖企业复产情况,压栏较普遍,导致生猪出栏体重脱离标准线。”21世纪资本研究院则认为,阶段性的偶发因素不会改变行业运行趋势,在生猪产能恢复的基础条件下,行业供需关系走向平衡大势所趋,相应的猪价理性回归才是必然。而这对生猪养殖企业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利润率的下降。牧原股份,2020年生猪成本始终在15元/公斤上下波动,今年3月生猪销售均价23.21元/公斤,毛利8.21元,毛利率35.37%。而在2020年3月,该公司生猪销售均价为31.38元/公斤,毛利16.38元,毛利率52.2%。换言之,今年3月牧原股份毛利率同比出现了近17个百分点的下降。成本优势明显的牧原股份都是如此,更何况新希望、正邦科技,其利润率降幅预计还会更高。虽然上市公司在一季报中不会披露分产品的具体毛利率数据,但是等到定期报告正式发布时,猪肉股净利率等指标势必大幅下降。至此,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的,以猪价上涨为主要推动力的养殖业增长周期,就此告终。“以量补价”,销量增幅决定增长与否21世纪经济报道3月13日的《硬核投研》报道曾作出预判,从1-2月的销售数据来看,牧原股份一季度仍然有望实现增长,即便是在2020一季度41.31亿元高利润基数的背景下。结果是,牧原股份一季度净利润预计在63亿元至73亿元,成为了上述头部猪企中唯一实现增长的公司。彼时的判断依据,就是牧原股份的销量增速,完全可以覆盖猪价下跌的影响。统计数据显示,1-2月,牧原股份生猪销售合计488.7万头,同比增长349.2%,相当于温氏股份、正邦科技和新希望三家之和。同期,正邦科技、新希望销量增速为89.8%、87.68%,虽然增幅已经十分可观,但是增速远远低于牧原股份。上述差异一直延续到了今年3月,牧原股份生猪销量增速继续保持全行业领跑位置,这也成为了公司业绩增长能够一枝独秀的原因。需要指出的是,在2021年生猪价格回落预期明确的背景下,用销量的增长来对冲猪价下滑,已经成为各家养殖企业首要应对策略。新希望等企业,也并非不想让生猪销售大规模放量,关键在于公司是否具备这一能力。3月中旬,一度陷入财务质疑风波的牧原股份曾对其自身高利润率的成因加以说明,其中最为关键的信息是公司首次披露了新希望等公司组团“进货”。以2020年1-9月为例,温氏股份、新希望、正邦科技、天邦股份等4家A股头部猪企,便合计向牧原股份采购226.19万头仔猪,46.92万头种猪。新希望等公司出售的生猪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外采仔猪。而自非瘟疫情暴发后,仔猪价格于2019年初先于生猪价格开始上涨。数据显示,2019年初,22省市仔猪平均价为23.06元/公斤,至2021年3月末,这一价格已经升至108.29元。仔猪价格大幅上涨,新希望等公司生猪育肥整体成本随之上升,出售仔猪的牧原股份则刚好相反,充分享受了仔猪产品利润扩张的红利。换言之,当生猪价格回落至20元/公斤时,外购仔猪占比过高的企业就会亏损,而即便生猪跌至20元/公斤以下,牧原股份仍然有利可图。景气度下滑“猪肉变鸡肋”经过一季度的连续回落后,生猪价格至今未有起色,22省市生猪平均价至4月初仍然处于下跌状态。对此卓创资讯也指出,进入4月份,猪价不断冲破养殖户心理防线,猪价单日下跌幅度达0.6-1.0元,同时根据生猪周期推算,4月份肥猪出栏量持续增加,加上3月下旬市场二次育肥普遍增多,对应到4-5月份商品猪出栏,供应链相对充足。值得关注的是,从生猪价格历史走势上看,历年二季度由于身处消费淡季,当期猪价多呈现下跌走势。等到消费淡季过去,猪价虽然存在一定反弹可能,但是又面临着大周期生猪供给增加的压制,全年猪价难以回升至2020年的高点。就企业层面的风险管理而言,21世纪资本研究院认为,在当前生猪期货的市场规模和容量下,并不足以支撑各家生猪行业的对冲需求,相关公司只能通过自身经营的调整尽可能“熨平”猪周期。主要应对措施,仍然是上述“以量补价”策略。包括新希望、正邦科技在过去两年均处于产能扩张期,并对未来几年出栏量作出了详细规划。如新希望此前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公司2021年生猪内部考核目标为2500万头”,较2020年实际销量增加3倍。牧原股份的出栏计划,则需要等到2020年年报正式发布后方能敲定,但是从今年前3个月772万头的销量数据和部分卖方机构超过4000万头的出栏预期来看,公司也是下定决心要大规模放量。从历史销售节奏上看,各家头部猪企的重点是下半年,届时生猪销量会较上半年出现明显提升。只是,有一个问题。生猪行业与其他周期性行业类似,产品价格上涨对公司业绩的提升力度要远远大于销量端的增长,“以量补价”只是猪价下跌周期中,行业内部所作出的一个无奈选择罢了。在业绩增长核心驱动力,即生猪价格的上涨支撑后,相关企业盈利增长难度随之增加。即便强如牧原股份,过往的高利润基数也会对公司未来几年的利润增长设下重重关卡。过往动辄10倍以上的高增速,将难以重现。甚至,整个行业可能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来消化2019年至2020年的飙涨行情。返回21经济网首页>>来源:21经济网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

煎饼侠

猪肉价格连续下跌,生猪调运新规促“调猪”向“调肉”转变

步入2021年春季,价位一度居高不下的“二师兄”迎来了“跌跌不休”的局面。4月初,新京报记者走访北京、哈尔滨等市场发现,多地猪肉价格一度跌至30元/斤左右。而受市场猪肉供给增加等影响,猪肉批发价格已连降10周。与此同时,4月1日起,我国开始逐步限制活猪调运,各地也相继推出生猪调运新规。业内专家认为,新规可促使生猪养殖疫情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未来“北猪南运”的局面会逐渐向“北肉南运”转变。猪肉批发价格连降10周4月9日,新京报记者走访北京市场发现,各类猪肉价格多在29.8元/斤—39.8元/斤。北京市大兴区的一家猪肉摊位前,刚买完排骨的林女士告诉新京报记者,“前几天猪肋排还45元多一斤,今天就降到39元一斤了。”猪价下滑的行情不仅出现在北京,4月3日,在哈尔滨市松北区的菜市场内,一位猪肉摊摊主也向新京报记者说,“最近几个月猪肉掉价很快,春节猪大排还在40元/斤以上,现在价位在29元/斤左右。”卓创资讯分析师郭丹丹向新京报记者指出,近期全国猪价下滑幅度偏大。3月1日-4月9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出栏均价由29.66元/公斤下滑至20.84元/公斤,累计下滑8.82元/公斤,跌幅29.74%。结合农业农村部数据可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猪肉价格自2021年第4周(1月22日—1月29日)起已连续下降10周,至2021年第13周(3月26日—4月2日)已达到35.77元/公斤,较第3周的47.48元/公斤已下降24.66%。与此同时,3月29日-4月2日,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也已环比下降4周到31.13元/公斤。在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增勇看来,猪肉价格持续下跌的首要原因是市场上猪肉供给增加。2021年1、2月屠宰量合计同比增加44.2%,供给明显恢复,猪肉进口量继续保持高位,合计70万吨,同比增加26.2%。与此同时,2020年10月底到2021年2月,出于疫情防控考虑,冻品流通受阻,在当时拉动了鲜肉价格,但现在这部分库存冻品3月初也已经开始在市场上流通。其次,就出栏角度而言,春节前猪价上涨,让部分养殖户对年后猪价产生了较高的期望,所以2月、3月将前期压栏的大猪(140公斤以上的猪)出栏。但目前大猪的价格跟去年供给紧张时的情况并不一样。供给紧张时,猪越大价格越高,但是当供给有所缓解的时候,无论是从肥瘦比例还是从屠宰加工技术的角度考虑,大猪都不如标猪(120公斤-130公斤左右的猪)受欢迎,价格比去年低了许多。此外,受2020年12月到2021年初的动物疫病风险影响,部分地方养殖户短期内抛售中猪(80公斤左右),这些猪屠宰完成后形成的60公斤左右的小白条肉价格本身偏低,对于市场上的猪价也造成了一定冲击。猪肉供应最紧张时期已过去对于猪肉价格持续下滑的影响,郭丹丹表示,肉价下降将会影响养殖户补栏积极性。受猪价影响,今年3月后,自繁自养盈利值由1650元/头下滑至960元/头,跌幅41.82%,自繁自养养殖户盈利情况已是近两年最低值。而对仔猪育肥户来说,仔猪育肥成本在23.8元-24元/公斤,目前猪价已经跌破二次育肥成本线,仔猪育肥户处于养殖亏损阶段。同时,据卓创资讯了解,近期仔猪价格也跟随猪价下滑,3-4月份累计下滑300-400元/头。仔猪采购量减少,复产速度放缓,对此,中小养殖户多处于观望状态。尽管养殖端补栏速度或将放缓,但老百姓也无须担心会没有肉吃。2021年4月,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振海向媒体表示,2019年9月,国内能繁母猪量开始触底反弹,至10月,生猪存栏量也开始触底反弹。2020年全国生猪生产恢复超出预期,2021年也延续了持续恢复的势头。“从大趋势上看,猪肉供应最紧张的时期已经过去,后期供应会越来越宽松。”预计今年一季度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40%以上,二季度还将继续较大幅度增长,按照目前生产恢复势头,今年下半年生猪存栏即可以恢复到正常年份的水平。对于2021年猪肉价格整体走势,东兴证券分析师程诗月在研报中指出,伴随生猪存栏复苏,猪价下行趋势不可逆,节假日对需求的提振也较为有限,年内波动主要取决于后市疫情发展与季节性需求。价格下行期,管理能力带来的完全成本优势将会带动头部企业持续兑现盈利。就月份波动而言,郭丹丹预计,近期肥猪仍处于消化阶段,待肥猪消化完毕,猪价有上涨可能,非洲猪瘟疫情稳定的情况下,预计4月猪价仍继续下滑,5-8月猪价有上涨可能,但产能持续恢复,下半年猪源增多,9-11月有走低可能,12月受腌腊支撑,猪价或微涨。生猪调运新规开始实施产能稳定恢复的同时,生猪的调运方式也正在转变。据农业农村部2020年发布的《非洲猪瘟防控强化措施指引》,2021年4月1日起,我国会逐步限制活猪调运,除种猪仔猪外,其他活猪原则上不出大区,出大区的活猪必须按规定抽检合格后,经指定路线“点对点”调运。指导养猪场分阶段开展非洲猪瘟净化,创建无疫小区,提升综合防控能力。对于限制活猪调运,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有关负责人曾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实施分区防控是控制和消灭动物疫病的有效措施,也是国际通行做法,已被国内外实践反复证明。为防控非洲猪瘟,我国从2019年年初开始,就已在中南6省区试点开展分区防控,建立区域协调机制,从2019年11月30日起,除种猪、仔猪和“点对点”调运生猪外,禁止中南区外的活猪调入。上述试点疫情形势总体平稳,生猪及猪肉价格没有因此出现异常波动,说明前期的区域划分是科学的,政策措施有效。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21年,四川、湖南、海南、广西、山东等地均已出台各省生猪调运新规。其中,海南省自4月1日起“停止外省肉用生猪入岛”;湖南省从3月17日起,除用于继续饲养的种猪和仔猪外,暂停外省生猪调入,且强调“严禁从高风险区调入继续饲养的种猪和仔猪”。广西壮族自治区则自4月1日起,除中南区其他省份(广东、海南、福建、湖南、江西)的种猪和仔猪外,暂停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生猪调入广西。且对“从中南区其他省份调入广西的种猪和仔猪实行‘点对点’调运报告制度”。生猪调运新规是否会影响到猪价和猪肉供给?在朱增勇看来,参考先前在中南区实行的调运政策,此次禁止调运活猪政策在落地前很短的时间内会对市场有影响。结合曾经“北猪南运”的背景,短期内,北方主产区外调猪数量下降,供给短时增加,价格下滑,南方主销区调入的活猪量减少,但白条肉增加,猪价下降速度会略缓。但上述影响其实一周左右就可以消化。从疫情防控的角度来讲,这种措施是有意义的。对于限制活猪跨区调运过程中,部分种猪、仔猪仍可调运的原因,朱增勇指出,仔猪和种猪是生产投入品,如果不允许调运,生产就没有办法继续。同时,在非洲猪瘟发生前,跨省活猪调运量在1亿头以上,但相比之下,仔猪和种猪的调运量相对来说要小很多。此外,非洲猪瘟发生后,很多省份都已经开始鼓励提升本地种猪供给能力,养殖户倾向于为减少疫情风险选择在本省购买种猪或者留存性能较好三元母猪做种猪,也使得后期仔猪、种猪调运量不大。朱增勇认为,调运新规的实施并不会对各地区猪肉供给产生影响。非洲猪瘟发生后,我国生猪调运结构已经发生改变。2019年,农业农村部对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区域化防控,按照地理相邻、产销互补等区域划分原则,将国内分为北部区、西北区、东部区、中南区和西南区5个大区,经过科学划分的各大区内都有具备实力的主产省和主销省,其间一些地区已不允许跨区调运活猪,但会允许区域外经过备案、检疫的规模养殖企业和屠宰企业之间实施“点对点”的调运,走指定通道,满足猪肉产品需求。“2019年,活猪调运量较上年下降了约48%,猪肉调运增加9.7%,现在活猪调运比例也仍在下降。”“在新调运政策的推动下,‘北猪南运’会慢慢转变成‘北肉南运’。”朱增勇举例称,假设河北省的猪肉量已经可以满足北京、河北等北部区需求,多余的猪肉就可以通过就地屠宰,以肉的形式再运到南方区域,“但这也要依赖于这个省份本身拥有的屠宰深加工能力和所在区域的冷链物流设施条件。”新京报记者 王思炀 摄影 王思炀编辑 祝凤岚 校对 李项玲

胡宏

每公斤42.53元!全国猪肉价格连降10周重回十几元一斤时代不远了?

春节过后,全国猪肉价格跌势不减,多地继续走跌。目前,全国猪肉价格连降10周。根据农业农村部对全国500个集贸市场监测,3月份最后一周,全国猪肉价格每公斤42.53元,连续10周下降,同比下降23.7%。据全国生猪产能加快恢复,2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相当于2017年年末的95%,全国生猪存栏量继续保持在4亿头以上。有分析师表示,未来国内生猪供给还将保持大幅增加的趋势,预计今年上半年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65%左右,短时内处于消费淡季,预计猪肉价格还有下跌空间。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我国猪肉产量经历大幅度下降,相对应的主要消费群体城镇居民消费量下降并不明显,供需日渐突出,受非洲猪瘟影响,2019年猪肉产量同比下降21.3%,而消费量仅下降8.8%,2020年,猪肉产量进一步下降,从过去几年居民猪肉消费量来看,未来猪肉需求缺口进一步扩大。据发改委数据,2019年由于非洲猪瘟影响,生猪预期盈利迅速上升,截止2019年底,最高分达2184.47元/头,随着疫情和瘟疫的好转,生猪预期盈利不断下降,截止2021年2月24日,生猪预期盈利572.42元/头。相关深度报告 REPORTS2021-2026年中国畜禽养殖业发展前景预测与商业模式分析报告报告主要分析了畜禽养殖业发展背景;国际畜禽养殖业发展经验;中国畜禽养殖业发展现状;中国畜禽养殖模式发展方向;中国畜禽养殖业商业模式及构建;中国畜禽生态养殖模式。。。查看详情(文章来源:前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