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8个国外开放的硕博论文、期刊、数据库下载网站!

8个国外开放的硕博论文、期刊、数据库下载网站!

今天,早发表的小编给大家分享几个国外开放的硕博论文、期刊、数据库下载网站。1、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https://www.wpi.e/)伍斯特工学院:包括670余篇学位论文,其中有550多篇全文,硕士论文4篇。涵盖生物、电子、计算机、材料、物理、机械等学科。2、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http://etheses.nottingham.ac.uk/)诺丁汉大学的论文数据库。含131篇免费硕博论文,涵盖医学、艺术、教育、法学、工学等学科。3、Australian Digital Theses Program(http://adt.caul.e.au)澳洲数字论文计划,由澳洲大学图书馆员协会发起。包含澳洲40余所大学的15440篇硕博论文,涵盖各个学科。4、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http://www.lib.ncsu.e/ETD-db/ETD-search/search)北卡罗来纳州州立大学的3937篇免费博硕论文,涵盖了化学、物理学、电子电气、核能、机械、材料、食品、林业、土壤等各学科。5、University of Pretoria :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http://upetd.up.ac.za/)比勒陀利亚大学的电子学位论文,含3000多篇电子博硕论文,涵盖社会学、食品、建筑、经济、信息、生化、教育、管理、心理学、法学等学科,其中2876篇可免费获取全文。6、Ohio State University(http://www.ohiolink.e/etd/search.cgi)俄亥俄州立大学电子学位论文。含12677条记录,索引更新及时,还可在线翻译成中文,涵盖机械、电子、管理、哲学、化学、环境学、材料、数学、物理等学科,可免费获取。7、加利福尼亚大学国际和区域数字馆藏(http://repositories.cdlib.org/escholarship/)加利福尼亚大学国际和区域数字馆藏研究项目。eScholarshipRepository主要提供已出版的期刊论文、未出版的研究手稿、会议文献以及其他连接出版物上的文章1万多篇,均可免费阅读。8、剑桥大学机构知识库(http://www.dspace.cam.ac.uk/)由Cambridge UniversityLibrary和University ComputingService维护,提供剑桥大学相关的期刊、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等电子资源。论文发表,就上早发表

进于知矣

人类历史上最牛的五篇博士论文

第五牛博士论文就是在还没答辩之前已经发表在最好的期刊上,而且鉴于论文很长,该期刊必须像小说一样连载。实例:张五常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当年在《法和经济学杂志》上连载四期。第四牛博士论文答辩就是答辩人一直在挑战答辩委员会成员,直到问得这些教授们紧张到恍惚以为自己才是答辩人。实例:萨缪尔森博士论文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会成员之一的熊彼特(上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转过头去问另一位成员里昂剔夫(诺奖得主):“瓦西里,我们通过了么?”第三牛博士论文就是让编辑满世界都找不到一个能看懂这篇论文的匿名审稿人,最后只能发表,根本不需要修改的。德布罗意因这篇论文说阐述的观点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薛定谔凭借德布罗意的这篇论文对量子力学作出了杰出贡献,从一名普通而不得志的讲师一跃成为了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可以说,一篇一页纸的博士论文成就两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可谓前无古人,估计也是后无来者。由此看来,最牛的论文不必象张五常那样连载,一页A4的纸足以。不过我想德布罗意要是在中国读博士就惨了,论文因为字数太少,根本连答辩的资格都没有。不得不说两句:德布罗意幼年即失去双亲,被他的哥哥莫里斯公爵(也是一名杰出的物理学家)一手养大的,在他1924年的著名博士论文之前一年,德布罗意就已连续发表三篇论文提出物质波的猜想,至于博士论文是几页纸,这个我还没考证过。关于薛定谔:薛定谔多才多艺,会四种语言,出过诗集。另外他于1944年出版的《生命是什么》,吸引了一大批物理学家转向生物学研究。其中包括后来双螺旋的发现者沃森和克里克。所以,这帮牛人并不一定像人们想象那样传奇,也不能把其成功单纯归结为偶然的因素。第一牛博士论文以上例子虽然非常值得人敬佩,但是,最牛博士论文与博士论文答辩及博士论文发表都应该是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甚至还没有取得任何学位前,已经是世界著名的剑桥大学学术界公认的学术思想界的领袖人物。维特根斯坦的学士论文是他的老师,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大人物剑桥教授摩尔先生与维特根斯坦一起散步时,随手记录下来的维特根斯坦的喃喃自语。在向剑桥申请学士学位时,因为行文不够规范,而被学校的学位委员会拒绝,摩尔先生利用自己的学术权威地位再三为学生的这个学士学位去跑腿,终于成功。维特根斯坦的博士论文是在一次大战时,在战营里写成的,仅数万字。叫《逻辑哲学导论》,出版时找不到合适的出版社,因为当时没有人能够读懂他这部天书,因此出版商找到他老师罗素,罗素自告奋勇,成为这部书出版的策划人,并且自以为是地为这部书写了洋洋洒洒的序言。书终于出版了,但是却遭到的是学生维特根斯坦的一顿痛骂。说罗素根本就没有读懂他论文。在那里瞎写一气。罗素听了没有脾气,也不后悔自己的行为,天才人物就有这样的个性。维特根斯坦的剑桥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是由三个国际学术大师组成的:罗素、摩尔、魏斯曼。三个人在答辩前一直漫无边际地讨论着维特根斯坦博士论文里的问题。时间很长了,还没有哪个敢开口问博士生维特根斯坦一个学术问题。这时罗素开口了,他转向摩尔说:“继续,你必须问他几个问题,你是教授。”摩尔表示还没有弄懂维特根斯坦的问题,这时维特根斯坦含笑走到摩尔与罗素面前,拍拍他们的肩膀,笑着说:不要担心,你们永远都弄不懂这些问题的。博士论文答辩就以这样方式通过了。本文转载自:中国社会学精彩推荐:历史学“百篇优博”出版、获奖与提名名单如何為您的博士或碩士論文選擇一個成功的研究題目?如何只用12周写一篇学术论文?▼

强力忍垢

做科研不要有侥幸心理?又一位十几年前的博士论文抄袭被网络举报

大数据时代的下的放大镜大数据时代给大家的生活创造了各种的便利性,同时由于信息流通的及时性,无数中间商消失,各种智能推送媒介会让关注相关信息的人及时获得最新的消息。曾经的文字纸质媒介都开始网络数字化,从个人信息到毕业论文,由于在大数据之前,所有的毕业论文都没有比对数据库,人们很难判断论文是否存在抄袭,自从大数据时代完善了网络数据库,所有的毕业生论文必须经历查重的审核,直接避免了穿在完全抄袭的论文,目前中国博士生延期率高达66%,而翟天临博士的出现,让很多毕业延期的博士们觉得很难接受,一位平时忙着拍戏的明星,可以轻松毕业,甚至获得北京大学博士后的职位,因此经过大数据比对后,发现翟天临论文存在大量的抄袭,经过事件的发酵,翟天临和相关的导师都被学校严肃处理。在教育部加强高校学术道德的今天,2019年不断有人被十几年前的论文抄袭所困扰,最著名的当属中国生物安全和军队疾病预防控制领域的专家,曾担任解放军疾控所所长的职务的黄留玉,根据通告内容,原第三军医大学2004级军队统招的博士研究生黄留玉抄袭2000级博士研究生史兆兴学术论文内部部分重复,属于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因此做出撤销黄留玉博士学位。复制比高达83.5%的博士论文2019年5月26日,中国政法大学2002级博士生李仕春涉嫌抄袭多篇他人论文被网络举报,其中抄袭最严重的一篇论文,文献复制比高达77.9%,总文字复制比高达83.5%。如果看到这合格数据,翟天临一定会为自己喊冤,相比较翟天临的抄袭比例,这位中国政法大学的博士生可谓是明目张胆的学术造假,在国内知名媒体记者采访中国政法大学宣传部时,中国政法大学给出的答复是,学校学风建设委员会将启动相关调查,经过核实后,将会向社会公开调查结果。学术造假是国际现象从科研大数据分析,目前全球每年的学术论文数量增长非常的快,然而被撤稿的论文数量也非常的快,由于存在各种利益需求,中国的学术造假论文数量增幅速度非常的快,仅仅在IEEE期刊造假的论文中,从2000年以前每年全球不到100起,然而到了2014年增长到近1000起。甚至在2018年的一份数据显示,IEEE总共撤回了7300多份会议论文摘要,大多数作者都来自中国。就像很多网友说的一样,其实中国论文批量造假存在时间区域性,主要是中国高等教育大跃进时期,对于博士毕业生的大量需求,正是有了这种需求,也让当时破格提拔了大量造假的教授和博士毕业生,如果真的翻旧账的话,现在很多高校的教授们都会受到牵连!

德自此衰

于正力证翟天临学历,秀出645k的博士论文,网友:猪队友!

这几天有关翟天临的学历话题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很多网友都知道翟天临是娱乐圈里难得的学霸,已经被北大录取为博士后。去年翟天临在配音节目《声临其境》用八种方言配音,让网友对他的学霸人设深信不疑。不过前几天翟天临在直播时被问到博士论文能不能在知网搜到,他却回答:“知网是什么东西?”一时间让网友非常诧异,翟天临作为一个博士后却不知道很多本科生都知道的“知网”很不合逻辑,很多人开始对翟天临的学历产生质疑。网友们还发现找不到翟天临在博士期间应该发表的两篇C刊论文,这可是博士毕业的条件之一。同样是娱乐圈学霸的“吕秀才”扮演者喻恩泰的论文就很容易在知网上找到,而且他还在核心刊物发表过论文。面对这么多质疑,翟天临后来在微博回应道:“我说我不知道1+1=2也有人信吧。”难道翟天临表现出不懂知网为何物只是在和粉丝开玩笑吗?翟天临的工作室也发出声明,表示翟天临之前的言论只是一种幽默的自我调侃,他的论文会由校方统一上传,预计在2019年上半年公开。但是对网友比较关心的C刊论文在哪里的问题,翟天临工作室并没有正面回应。去年靠《延禧攻略》咸鱼大翻身的于正也发微博力撑翟天临,于正表示自己跟翟天临拿了他的博士论文看,大赞其论文写得非常精彩。细心的网友却发现这篇最终定稿的博士论文大小只有645k。写过论文的网友们都知道,论文格式有严格的要求,加上封面目录校徽等内容,一篇正式的博士论文只有645k是不可能的。于正想帮翟天临说话却让他陷入更大的质疑中,网友评论他真是个猪队友,于正大概也知道此举又坑了一把翟天临于是删了那条微博。翟天临这些年在电视剧里多扮演配角,他的演技经常获得观众的好评。不过翟天临的性格似乎带点文人的轻狂,有的网友并不喜欢这种风格,也有网友认为学霸骄傲些也很正常。这次翟天临能否度过这次危机,立住他的学霸人设呢?网友们你们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

关于论文那些事:翟博士,你太不走心了!

近日翟天临的一纸博士后录取通知书将其本人送上了热搜榜,不过这个热搜对他可是烫手的山芋,欲弃之而不得。报道铺天盖地,真相仍不为人知,笔者根据自身的浅薄经验,谈一谈论文那些事。 一、645K的博士论文合格吗?根据编剧于正的“力挺爆料”,翟天临博士论文Word版大小为645K,因为可能不符合博士论文的要求再次被热议,真是猪年遇到猪一样的队友啊!那么645K真的正常吗?笔者毕业于某政法大学,当年硕士研究生论文的字数要求是不低于25000字,不包含文本框、脚注以及尾注,笔者论文实际字数为35938字,这三万五千字的纯文本论文Word版大小为714K。这是笔者的论文定稿,加上最后一页导师签字(以图片形式加入的)为801K。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教育学院官方公布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编写规则》要求,博士学位论文的总字数应不少于8万字,通过以上笔者论文的对比不难发现,8万字以上的博士论文仅有645K确实难以让大家信服。当然,这些都是通过表面的粗略对比,只是参考而已,或许翟天临发给于正的论文是删减版呢?或许是通过技术压缩了呢?真相如何,或许只有当事人自己清楚。二、关于论文复制比(重复率)据报道,翟天临的博士论文在知网上查不到,而能查到的一篇文章,有热心网友已经帮忙做了查重检测,复制比疑似高达40%。(PS:网友可真够热心,一篇博士论文查重最少要好几百大洋,换作笔者,可花不起这钱,哈哈)北京电影学院对博士论文的复制比有什么要求呢?根据《北京电影学院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第八条,论文相似比在20%以下的才可通过。虽然网传的翟天临论文为小论文,并非其取得学位的博士论文,但对于高达40%复制比的小论文,依然是太高!怎么说呢,太不走心了!有句话怎么说呢,天下文章一大抄,尤其是本科、硕士论文,多数是写不出具有什么学术研究价值的文章的,这也正常,毕竟学生(甚至老师)都太浮躁了,根本沉不下心去钻故纸堆。所以,多数本硕论文说东拼西凑可能有些夸张,但也反映了现实。那么为什么还说翟天临论文写作不走心呢?首先,他已经是博士研究生了,即使导师不咋管,难道自己对自己没有一点要求吗?我想不管是为了学术追求,或者就是为了拿那个学历,到博士阶段总对自己有些期许吧,至少有些情怀吧,如此不上心也确实不该!其次,虽然天下文章一大抄,但你也别那么实在呀,整段整段地抄,不出问题才怪。想当年笔者不属于学霸,但写论文还是算比较用心的,从选题、开题、写作、修改、再修改,一直到最终定稿,前后持续了一年多时间。借鉴别人的内容怎么办?法律类一个法条整上去就是几十字,重复率一下子就上去了。方法总是有的,法条就写个某条某款即可,其他内容可以换成自己的话嘛!和其他同学们一样,论文后期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这个,经过一番努力,笔者最终论文的复制比也仅有8.8%。翟博士呀翟博士,你好歹把论文润色润色再发嘛,如此不走心,害苦的可是你自个!关于翟博士的论文问题,你怎么看?欢迎发表评论意见!

佐光

汪毅夫:骨灰级的博士论文

香港中评社25日发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讲座教授、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汪毅夫文章,以下为内容摘编。《民主的经济理论》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系安东尼·唐斯的博士论文。论文完成于1956年、初版于1957年,是一部真正的骨灰级的博士论文。然而,这部骨灰级的博士论文并不像骨灰一样仅供收藏,而是长久地充满活力、嘉惠学林。《民主的经济学理论》初版就给作者带来“政治科学影响力最大的经济学家之一”的学术殊荣,为读者提供了“经验政治科学的经典”。近年,我购得《民主的经济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一卷在手,看戏(台湾的选举大戏)看不懂的时候,便看书。当然,最多的时候是看不懂戏、也看不懂书。我对唐斯严密的逻辑论证钦佩得很:他从“理性人”的假设出发,分析“理性的政治当事人会怎样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会产生什么后果”。但台湾的“政治当事人”的表现往往不是“理性”,而是吃了摇头丸似的亢奋和狂热。如果说,这完全不合逻辑,那我只能对逻辑表示遗憾,因为人所共见的事实就是如此。当然,书中有很精辟的判断,如:“在两党体制中,每个政党都要尽可能地同它的对手相似”。对于“蓝绿对决”体制中的国、民两党,台湾“影响力最大”的媒体人黄智贤已敏锐地指出国民党长得像民进党的问题,可证唐斯的判断也。“戏场小天地,天地大戏场”,看戏、看书之余,我希望台湾的“政治当事人”回归理性,希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前识

猪群中发现G4型病毒 论文作者:老病毒,不必恐慌

【原标题】《美国科学院院刊》发文称,猪群中发现一种猪流感G4型病毒—— 论文作者:是老病毒,不必恐慌猪流感病毒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性病原。日前,《美国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中国科研团队的一篇研究论文,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为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刘金华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院士。论文称,在猪群中发现了一种可能引发大流行的猪流感病毒——G4型病毒。该消息引发广泛关注。这种猪流感病毒是否会引发大流行?“不必恐慌,该病毒不是新出现,已在猪群中多年,更没有G4型病毒已经形成人传播人的疫情出现。”刘金华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猪场从业人员出现聚集性发病,表明该病毒对人仅呈现有限的一过性感染,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突破种间屏障感染人的能力。”2013年就已出现,逐渐在猪群中流行对于大家关心的“这种新型流感病毒是否存在危险?”的问题,刘金华说:“需要说明的是研究报道的G4型流感病毒并不是新型病毒,这种病毒最早在2013年就已出现,我们通过持续性跟踪监测发现,这种类型的病毒逐渐在猪群中形成流行。”G4型病毒在猪群中的流行增加了人接触病毒或者感染病毒的机会。论文指出,部分养猪从业者检测到了抗体。“但这只是一个血清监测的数据,不是从这些猪场工作人员身上分离出G4病毒,而且由于人群中感染季节性流感病毒或者打过流感疫苗,都会带来一些抗体交叉反应的影响,因此真实感染的数值应该比血清监测的数值要低一些。”刘金华说。研究还发现,与猪群中传统的G1型病毒相比,G4型猪流感病毒的内部基因多数来自pdm/09 H1N1流感病毒,所以这种G4型病毒可能容易通过适应性变异之后感染人。而与新型冠状病毒相比,刘金华解释,G4型病毒与其有很大的不同。“新冠病毒是一种新的病毒,人之前从未面对过,人们对新冠病毒的特性了解特别是致病机理、免疫机理的了解还很少。”他说。目前疫苗和诊断试剂盒研究正在进行任何人都无法准确判断下一次流感大流行的发生时间,但我们平时要警惕流感的发生与流行。“从对公共卫生安全方面看,G4型流感病毒威胁性是存在的,因此,需要引起我们的警觉。”刘金华说。流感病毒是一种人兽共患性传染病,掌握病毒在动物宿主中的流行情况对于防控病毒动物之间和跨种感染人群的流行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09年甲型H1N1流感的发生不仅对全球养猪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而且危害到人类公共健康安全。2009年之后,国内外多个研究团队发现人间流行的pdm/09 H1N1流感病毒回传到猪群并与猪群中流行的猪流感病毒不断发生基因重排,且部分重排病毒出现了感染人事件。“就流感而言,流感是人群常见的病原,几乎每年冬春季都会出现季节性流感流行。特别是自1918年发生第一次大流行流感以来,人们积累了四次与大流感斗争的经验,不但有疫苗,而且有特异的药物,更重要的是有良好的监测网络,一旦新型流感病毒发生流行会立即监测到,人流感疫苗生产技术也非常成熟,可以很快研发出来。”刘金华说。近十年来,刘金华课题组持续开展猪流感病毒调查工作。“我们团队不仅开展了猪群中流感病毒的持续性监测和病毒特性研究工作,同时,为防控猪群中疫病的发生,目前疫苗和诊断试剂盒研究也正在进行中。”刘金华透露。

而生阳也

论文买卖调查:有博士生为求职买SCI论文,卖方代写代发

光明日报1月18日消息,高校的师生都要面临论文的考察。但你能想象,对于有些人来说,发一篇论文,可以像网购一样轻松吗?在论文买卖的流程中,买方只需要交钱,卖方代写代发“一条龙”服务。如此“简单”的操作背后,知识生产活动已经超越本应有的边界。论文买卖市场需求旺盛,博士生为求职买SCI论文在高校运行的种种标准中,论文是“硬通货”之一。事关职称晋升、评优评先,有的还是入门任教的基本门槛。2010年年初,媒体刊发一则报道,披露武汉大学沈阳研究团队的调查发现:我国买卖论文2009年产值高达10亿元人民币。10年后,论文买卖情况如何?记者辗转联系上了一位当事人。刘劲,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南方一所职业学校任教。现在,他和朋友正攻读海外一所高校的博士学位。因为疫情原因,大部分时间在上网课。关于读博的目的,刘劲直截了当:冲出重围,到一个三本或者是好的二本学校任教。在读博的“四年规划”里,最关键的一环是“发SCI论文”。按照刘劲的说法,凭借博士学位,再加上SCI论文的优势,在一般本科院校求职不成问题,运气好的话,还可以获得一笔可观的“安家费”。在他的盘算中,这笔投资是“划算的”。2020年年初,“经过长时间考察”后,刘劲和朋友决定买一篇SCI论文。两人合写,分别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他们打算买的是“四区论文”(注:期刊按照影响因子高低依次排序,此为SCI中最低区域),“全程一个月代写代发,前前后后一共花39000元就可以搞定。”在和朋友分别交了5000元,一共1万元订金的两个月后,刘劲收到了一份期刊的用稿通知,“不过,正式出刊还要等半年。”但是,现实很快发生了变化。2020年,科技部印发了《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试行)》,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两部委对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提出了要求,“评价重点是论文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刘劲发现,“算盘好像打错了。”一些高校改变了论文评价标准,不再将SCI论文与教师招聘硬性挂钩,“四区的SCI论文好像已经没有优势了。”原本打算再发一篇SCI的刘劲告诉朋友,“还是算了”。因为已经收到的第一篇论文的录用通知,他们只得“硬着头皮付尾款”。那高分区的论文能买吗?一位高校教师透露,期刊影响因子越高的论文越贵,“一区的论文叫价高达10万元以上。这种情况虽少,但并非没有。”要价2000元代写本科论文:“改到你满意为止”除了评聘职称、完成科研任务过程中存在买卖论文,这股“歪风”也开始在硕士和本科学段中蔓延。记者在一个拥有近500名学生的微信群里询问:“是否有人可以代写本科论文?”不到一分钟,一个名叫李彬,备注为新疆某大学硕士研究生的人,加上了记者微信。“如果是新闻传播或者经济学本科论文,我可以来。”在了解论文大致方向后,李彬表示:“我这个学期刚好有一个专题做的就是这个”。言下之意,他的课程论文可以“改一改”,卖给记者。为了打消记者的“顾虑”,李彬向记者展示自己的丰富经验,他此前还接过经济学本科论文代写,因为他本科学经济,研究生学的是新闻传播。在费用方面,他补充说,如果加上开题的内容,要价2000元。不过,他一再强调“包修改”,“会根据导师提供的修改意见,改到你满意为止”。此外,李彬还透露一些网店论文买卖的“套路”,劝记者小心“买论文上当”:“网上的代写要便宜些,大概1300元左右。他们会找一篇论文,翻译成小语种,再翻译回中文,直接发给你。这样的论文,虽然看上去是原创,但是语句不通顺。如果让他们修改,需要再加钱。”为了印证这种说法,他随后给记者发来一张截图,有“客户”抱怨网店的论文代写业务,“改一次,还要花一次钱。”记者问由他代写论文,会不会有被查出来的风险?李彬痛快地回答:“你不说我不说,谁能知道?”不过他也提醒,“在交论文和答辩前,你要提前看一下论文,不然你答辩回答不上来,我可没办法。”网店论文售卖屡禁不绝:遇发稿高峰“需等待半年”临近毕业,北京某高校博士生佑青正努力撰写20万字的博士论文。“写论文”和“发论文”的要求,一直让她和同学们感受到很大压力。面对有人一年之内发好几篇SSCI论文的情况,佑青觉得“有问题”。但是有同学似乎看透了此中玄机,对此轻描淡写,“这很正常,出钱买知识版权而已”。这弄得佑青“很无语”,她告诉记者。“一些网店可以提供论文代写服务,还可以保证质量”。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一名工作在上海的博士生在网上公开售卖SCI论文已10年,先后卖出了100多篇论文,发表于国内外学术期刊,牟利数百万元,买家多为高校师生。记者调查发现,此类明目张胆的店家已被下架处理,但并非销声匿迹。顺着佑青的提示,记者找到一家网店,搜索“期刊”,出现大量“期刊查重”等店面信息。记者随机进入一家网店提出:“就读研究生,评奖学金,需要买论文。”迅速得到回复,“加微信聊,方便安排期刊专员,一对一推荐合适的期刊。”随后,期刊专员粒粒加上记者微信,询问要求后,迅速为记者选定了一家普通期刊,代写代发,报价1600元。这一费用包括文章修改润色费、公关费、版面费等全流程费用。粒粒催促记者赶快确定,“现在发刊高峰期,很多2021年毕业生要发刊,现在都来提前准备了,满稿很快。如果要上那种可在知网上查到的期刊,需要等半年左右。”佑青的疑问是:“如果学术道德不足以约束这些行为,为何不把论文买卖判定为违法行为,至少在知识产权领域可以探讨。”201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对从事学术论文买卖、代写代投以及伪造、虚构、篡改研究数据等违法违规活动的中介服务机构,市场监督管理、公安等部门应主动开展调查,严肃惩处。法律监管缺位、学校不愿公开处理,遏制论文买卖难很多人都有发表论文的需求,但期刊本身是稀缺资源,发核心期刊、发SCI收录期刊的要求,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情况。武汉大学教授张琳坦言,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还难以有效惩治买卖论文行为,对论文的需求方、代写方、第三方中介机构没有产生足够威慑。她建议,“对论文买卖行为和涉及的相关主体,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加以规制”。“有刚需就会有市场。”张琳说,论文买卖十分隐蔽,查处难度大,学校一般很难实施有效管理。即使查到了,出于对学校声誉的保护,也大多不愿意公开处理,甚至可能有意遮蔽。事实上,每位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都相对明确、固定,想在论文买卖市场上找到与自己研究方向完全一致的论文是很难的。张琳举例说,自己一直从事科技评价与科技政策研究,假如她某天突然在SCI期刊发表了一篇企业管理的论文,“必定非常可疑”。记者调查发现,部分教师花钱买论文,发表和日常研究相关性不大的论文,并不鲜见。在论文买卖链条上,这是一个容易发现的破绽。“在未来,我国建立起负责任的同行评议制度与良好的科研文化氛围下,一般科研人员应该不敢冒这个风险。”张琳口中的“同行评议制度”,指的是评审专家需要针对论文实质内容和价值作出高质量评判,进行事前把关。“创新性强、高质量的论文,在相对低端的论文买卖市场是很难找到的,因此会大大减少论文买卖的需求。”此外,针对本科和研究生层面参与论文买卖的问题,张琳认为,需要导师落实全程指导和监管责任,加强各层级学位论文的审核审查,“校内校外盲审不能为保毕业率而流于形式”。在破“五唯”的背景下,我国亟待建立具有实操性的多维综合评价体系,张琳补充道,“当新的评价体系逐步完善后,学界对论文发表的单纯性依赖自然会降低”。建立学术成果终身问责制,治理学术交易近些年,在高校盛行以论文考核方式的背景下,当买版面发展成买论文,与论文有关的违规行为愈演愈烈。清华大学副教授王传毅认为:“论文买卖是一种学术交易,与论著的不正当署名一样,是人情、权力、资本以不合规的方式换取知识产权的活动,从性质上来说是学术造假。”“根治学术交易,要充分认识到‘三个不可能’。”王传毅提醒,同行评议不可能完全解决问题,论文署上自己未成年孩子名字,也能发在经过严格同行评议的SCI期刊上。完全摒弃论文标准也不可能,其他形式的学术成果一旦纳入评价,也同样会被“交易”,还可能出现“因噎废食”的情况,毕竟论文是经过学术共同体评价后的知识增值,存在其合理性。加强网络监管,也不可能杜绝第三方中介的出现,只要获益超过成本,学术交易就会以更加隐蔽的形式出现。王传毅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学术成果终身问责制,使企图学术造假、学术寻租、学术交易者不敢干、不易干、不愿干。在成果发表前的评阅阶段,增加学术伦理审查环节,评阅人可随机联系任一作者,要求提供与其贡献相匹配的材料。”事实上,当前国际学界倡导开放数据、开放同行评议、建立国家级公开透明的科技成果交流平台。“一旦需要发表论文,就必须把论文相关数据、过程、成果,上传到一个公共平台向所有人开放,接受借鉴、质询和监督。”张琳认为,“使科研数据信息、评审信息和成果信息最大程度开放和透明,将大大增加论文买卖等学术不端行为被发现的可能性,有助于促进科研诚信建设。”“论文刊出后,并不应该一劳永逸。”王传毅建议,当论文成果用于后续学术评价活动,如招聘、评奖、面试及项目申报等,同样增设学术伦理审查环节,按需采用面试、电话或邮件方式,随机对作者学术成果贡献的真实性进行核验。他表示,“一旦发现做假行为,或经举报查实,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终身追责。”(本文部分受访者采用化名)

下德

人类历史上最牛的五篇博士论文!

第五牛博士论文 答辩之前,就已发表在最好的期刊上,且因论文很长,该期刊必须像小说一样连载实例:张五常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当年在《法和经济学杂志》上连载四期。 第四牛博士论文 答辩就是答辩人一直在挑战答辩委员会成员,直到问得这些教授们紧张到恍惚以为自己才是答辩人。实例:萨缪尔森博士论文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会成员之一的熊彼特(上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转过头去问另一位成员里昂剔夫(诺奖得主):“瓦西里,我们通过了么?” 第三牛博士论文 就是让编辑满世界找,都找不到一个能看懂这篇论文的匿名审稿人,最后只能发表,根本不需要修改的。实例:Christopher A.Sims(克里斯托弗·西姆斯)被誉为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计量双塔组合之一,201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SIMS1971年发表在《数理统计年鉴》上的论文《无穷维参数空间中的分布滞后估计》。他写完这篇论文后没投经济学杂志,因为他显然知道没人看的懂。于是投给了最牛的数理统计杂志,结果编辑死活找不到审稿人,最后好不容易凑合拉来一个,审稿报告是这么写的:“我真的不明白这篇论文在说什么,但我检验了其中几个定理,好像是对的。所以我猜应该发表。” 第二牛博士论文 没必要长篇大论,千把字足以。实例:德布罗意是个贵族花花公子,本科历史学专业的,后来实在闲着无聊去读了5年博士,最后交的博士论文是一页纸,还涉嫌“抄袭”。答辩委员会气得都不想让他答辩。他的导师、著名物理学家朗之万感到很没面子,自己学生毕业不了真耻辱,于是他鼓动了爱因斯坦一起帮着求情:让这小子过了吧,他老爸是法国内政部长,咱惹不起。那篇“垃圾”论文后来被薛定谔看到了,薛定谔看着这页论文苦思冥想了一个月,发表了量子力学里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的“薛定谔方程”,薛定谔的猫也成为最有趣的一只猫。德布罗意因这篇论文说阐述的观点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薛定谔凭借德布罗意的这篇论文对量子力学作出了杰出贡献,从一名普通而不得志的讲师一跃成为了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可以说,一篇一页纸的博士论文成就两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可谓前无古人,估计也是后无来者。由此看来,最牛的论文不必象张五常那样连载,一页A4的纸足以。不过如果德布罗意要是在中国读博士就惨了,论文因为字数太少,根本连答辩的资格都没有。不得不说两句:德布罗意幼年即失去双亲,被他的哥哥莫里斯公爵(也是一名杰出的物理学家)一手养大的,在他1924年的著名博士论文之前一年,德布罗意就已连续发表三篇论文提出物质波的猜想,至于博士论文是几页纸,这个还没考证过。至于薛定谔:薛定谔多才多艺,会四种语言,出过诗集。另外他于1944年出版的《生命是什么》,吸引了一大批物理学家转向生物学研究。其中包括后来双螺旋的发现者沃森和克里克。所以,这帮牛人并不一定像人们想象那样传奇,也不能把其成功单纯归结为偶然的因素。 第一牛博士论文 以上四牛已经非常厉害了,但是,最牛博士论文与博士论文答辩及博士论文发表都应该是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还没有取得任何学位前,已经是世界著名的剑桥大学学术界公认的学术思想界的领袖人物。维特根斯坦的学士论文是他的老师(剑桥大学教授摩尔先生)与维特根斯坦一起散步时,随手记录下来的维特根斯坦的喃喃自语。在向剑桥申请学士学位时,因为行文不够规范,而被学校的学位委员会拒绝,摩尔先生利用自己的学术权威地位再三为学生的这个学士学位去跑腿,终于成功。维特根斯坦的博士论文是在一次大战时,在战营里写成的,仅数万字。叫《逻辑哲学导论》,出版时找不到合适的出版社,因为当时没有人能够读懂他这部天书,因此出版商找到他老师罗素,罗素自告奋勇,成为这部书出版的策划人,并且自以为是地为这部书写了洋洋洒洒的序言。书终于出版了,但是却遭到的是学生维特根斯坦的一顿痛骂。说罗素根本就没有读懂他论文。在那里瞎写一气。罗素听了没有脾气,也不后悔自己的行为,天才人物就有这样的个性。维特根斯坦的剑桥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是由三个国际学术大师组成的:罗素、摩尔、魏斯曼。三个人在答辩前一直漫无边际地讨论着维特根斯坦博士论文里的问题。时间很长了,还没有哪个敢开口问博士生维特根斯坦一个学术问题。这时罗素开口了,他转向摩尔说:“继续,你必须问他几个问题,你是教授。”摩尔表示还没有弄懂维特根斯坦的问题,这时维特根斯坦含笑走到摩尔与罗素面前,拍拍他们的肩膀,笑着说:不要担心,你们永远都弄不懂这些问题的。博士论文答辩就以这样方式通过了。感谢作者的付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注:文中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好浪漫

不知知网也能博士毕业?谈谈读博期间写论文的过程

本文不谈如何写论文,因为之前写过,如《如何高效撰写科研论文》、《如何在科研论文中体现创新点》,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在我百家号找到。这篇是以本人经验,来说明我读博期间写论文的过程,中间会穿插一些写论文的技巧。第一步是这样走的提前入课题组,不久老师回国交代课题方向:一种全新的设计方法,需要我设计小设备。小设备出来,实验完成,导师告诉应该发论文。第一次写论文,写的很菜,导师帮助修改了大概二十次。然后告诉我是新东西,要求发到《机械工程学报》(中文期刊里,机械类的老大)。投稿,等待,被拒。后修改排版发到学校校报。发论文过程中,查中文论文用中国知网比较多,外文期刊ScienceDirect比较多,学术论坛小木虫用的比较多。这几个地方,没有哪个博士研究生不知道,简直不要太熟悉。中间为了凑够毕业标准,发了会议论文,并到香港参会,其实就是转转,见见世面。基本每个课题组都会给学生一次外出参会的机会,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发一篇会议,然后到外面看看。其实我们知道会议论文也就那么回事,虽说也是EI,但是层次是很不高的。第二步是这样走的导师要求设计大设备,内容包括:画模型,请教技工,修改设计,出图纸,请教工程师,改图纸。这期间,空余时间将组内成形方法进行总结,发了综述。脑海里对成形过程的载荷分析进行反思,认为这个是一个点子,可以写论文。很多时候,如果没有什么事情,可以总结总结组内的一些论文,写写综述之类。有时候我们突然冒出个好点子,千万不要让它们跑掉,写下来或记下来,慢慢思考、发酵,最后写下来就是一篇好论文。第三步是这样走的同组兄弟导师帮发SCI,已可以毕业。自己的毕业标准还没有达到,于是一狠心,写了两个月,写出SCI。冒险投了领域内较好的期刊,发回修改,英语不过关,同学帮忙润色。添加一些实验素材。等待,接收,毕业前出页码(有的单位SCI出页码即可,EI出检索号即可)。如果感觉自己的东西是好东西,很有创新性,那就胆子大一些,投些好期刊。还要注意自己的英语,如果不行,就请同学帮忙润色。那些总发SCI的同学,经验会比较丰富,多跟他们交流。第四步是这样走的请教总工,改图纸,指导生产,装配。在这个期间,谋划写第二篇SCI,点子来自于之前对成形载荷的思考。设备实验成功,成形过程没问题。很快就开始大论文写作,中间写第二篇SCI及成形过程的一些工艺研究。大论文接近完成,SCI发出。答辩完成,SCI Under Review。毕业时,SCI接收。大论文要预留至少半年的时间,充分准备。因为博士论文需要外审,所以质量一定要高。我们当时有校盲(比例小但是风险大),院盲(非校盲的,风险小些)。我当时一下子被抽到校盲,紧张的要命。审稿意见回来,马上修改论文,还好最终通关。三年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博士读得也很辛苦。因为在三十左右的年龄,要考虑自己的家庭,要考虑父母,要考虑毕业,总之,生活的压力无时无刻不包裹着像我一样的穷博士。俗话说得好,不被扒层皮,怎么能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