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扒一扒那些历代研究易经的真正高手,他们站在了人类智慧的巅峰可不哀与

扒一扒那些历代研究易经的真正高手,他们站在了人类智慧的巅峰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类》说:“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人于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这段话大致说明了易学的流派。意思是说,《周易》的内容是推演天地自然之道来说明人的活动规律,也就是说以自然规律来说明社会规律,从而指导人们的行动。《左传》里面记载的占筮筮例,大概还是古代太史占筮的传统方法。到了汉朝,经学大师都用象数来说明,与古代的传统还比较接近。象数派传到京房、焦赣,一变变成说明占验征兆的书;传到宋朝的陈抟、邵雍,再一次变成以河图、洛书探究天地奥秘的书,于是《周易》就不再适合民用了。三国魏的王弼把象数全部扫荡无余,用老子、庄子的思想来解释《周易》,于是出现了义理一派。义理派传到宋朝的胡瑗、程颐,才开始用儒家的思想来阐明易理。再传到李光、杨万里,又用历史事实去考证它的卦爻辞,于是就出现了争论。以上象数、义理两大派,分出象数、祥、图书、义理、儒理、考史六个宗系,互相攻击驳斥。另外,《周易》的大道广大无边,无所不包,可以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音韵学、算术,以至于道家用炉火炼丹,都可引《周易》作为根据建立自己的学说。爱好标新立异的人就把这些学说拉进《周易》里来,所以《周易》的说法就更加繁杂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说法比较客观。《周易》是中华民族的古典哲学,带有母科学的性质,揭示自然与社会最基本的规律,任何科学都不会与它毫不相关。所以它揭示的普遍性认识可以反映在各种学科里,但又不能把《周易》与某种学科混为一谈。比如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用《周易》讲炼丹,这不能说明《周易》是炼丹的书。魏伯阳也不是在讲《周易》,他是用易道来建立自己的学说,另有其价值。从开派的角度说,这类著作都是大手笔,但对《周易》来讲只能是末流。任何一门学科,只要按天地自然之道,正确揭示了本学科的规律,都可能与《周易》的正确原理保持一致性。不仅是上面提到的算术、音韵学等等,其他如中医、气功、美学、国画、书法都可援易以为说,这丝毫没有什么奇怪。不仅是这些间接的学科,即使是直接受《周易》影响的谶纬、太乙、六壬、遁甲、星命、相术、堪舆选择等等,也都以周易做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在中国历史中,研究《易经》而卓有成就的人都是经邦济世的大人物。他们或为圣贤、帝王,或为名相、名将,或为名医、高僧,或为诗人、思想家……他们推动着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简单来说,《易经》思想起源于伏羲、神农和黄帝,成熟于周文王、周公、孔子,发扬于董仲舒、京房、邵雍等人。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将《易经》在后世的发展历程一线贯穿。远古、周伏羲首次发明了八卦,所谓一画开天。八卦衍生《易经》。伏羲是华夏太古三皇之一,生活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虽然没有典籍可以考证,但任何一部讲周易的著作都会把他列在首位。炎黄二帝《周易》之前有两个版本的易经:《连山易》《归藏易》,前者为神农所创。神农即炎帝,三皇五帝之一。《归藏易》为黄帝所创。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生活在距今约五千年前。或有人说连山为夏朝之易,归藏为商代之易,因年代久远,俱已失传。周文王《周易》为周文王所创。他在被囚禁时根据伏羲的研究继续演绎,发明了文王八卦和文王六十四卦。周公周文王之子,西周杰出的政治家。一般认为,周公为《易经》六十四卦的三百八十四爻添加了爻辞。孔子孔子在《周易》后加注易传,后来易传被称为“十翼”。“十翼”被后人视为《易经》的导读资料。据近代以来学者考证,十翼并非孔子所作,当为孔子的后来传人根据孔子讲解易经时的记录和对孔子后其他思想家对易经的解读汇编而成,并非成于一人之手。汉张良张良是秦末汉初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精通易理,把周朝姜子牙所传的“奇门遁甲”精简为现在我们常用的用法。董仲舒西汉思想家,发展了《易经》思想,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理论,促进的了易学的发展。京房京房师从焦延寿学易,发明了“六十四卦纳甲法”,和八宫卦系统。被后世称为“京氏学”,对易学发展有极大影响。郑玄郑玄注《易经》,把象、彖与经文合在一起,提出“五行生成说”与“爻辰说”,对后世影响较大。魏伯阳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借《易经》爻象论述道家的丹道修炼之理,是世界上最早的丹道理论著作。虞翻虞翻发明“月体纳甲说”“卦气说”“卦变说”等,与京房所创的“纳甲法”并称。诸葛亮诸葛亮精通易学众多分支,创作“八阵图”,用于排兵布阵,相传此阵法有周天365种变化。郭璞郭璞除家传易学外,还承袭了道教的术数理论,是两晋时代最著名的方术士,擅长多种奇异的术法。占卜奇验。其人一生经历颇具传奇色彩,是风水术公认的祖师爷。陆绩陆绩,大名鼎鼎的怀橘陆郎。通晓天文历法,对易学有精深的研究。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王弼王弼少年天才,英年早逝。一改汉人烦琐的方法,不用象数,而用老子思想解易。其易学体系庞大,内容深奥。萧衍萧衍将易学与佛理结合在一起,以佛理解易经,以易经解佛理,著有《周易大义》等书。隋、唐、五代孔颖达孔颖达继承而突破了王弼易学。依据《易传》对《易经》进行解释,重新肯定了象数易学的价值。僧一行僧一行唐代最著名的天文学家,对历法有极大贡献,创造大衍历,被称为“历千古而无误差”。袁天罡袁天罡天文学家、星象学家,著有《六壬课》《五行相书》《推背图》《袁天罡称骨歌》等。李淳风李淳风天文学家、数学家,他和袁天罡合著的《推背图》以其预言的准确而著称于世。李虚中李虚中所著的《李虚中命书》是四柱命理的里程碑,首次让命理学登上学术宝殿。孙思邈孙思邈大医学家,提出“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以及“易具医理,医为易用”等观点。宋陈抟陈抟公布多张易经图示,把老庄思想、道家方术、儒家思想、佛家观念融归一炉,民间称为“陈抟老祖”。周敦颐周敦颐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作《太极图说》等,把世界本源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邵雍邵雍继承陈抟的思想,梅花易数的创始人,创立的“先天象数理论”,以数建立起庞大的易学思想体系,贡献卓著。张载程颢、程颐的表叔,与周敦颐、邵雍、二程合称北宋五子。建立了“气”为核心的易学思想。程颐程颐与其兄弟程颢创立了“天理学说”,将易学发展到新高度,集义理派之大成,使义理派向儒家转变。朱熹朱熹集北宋以来易学之大成,其哲学体系的核心是“理”,认为理重于气、先于气。元、明、清刘伯温刘伯温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易学术数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驰名天下,与诸葛亮并称。来知德来知德继孔子后用象数结合义理注释《易经》取得巨大成就的第一人,其成果有“来氏易”之称。王夫之王夫之批判了从周敦颐到朱熹所坚持的唯心主义理学,他的唯物主义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的顶峰。黄宗羲黄宗羲在象数易学上有独到造诣,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多有创见,影响了整个清代。尚秉和提出解易新思路:“未学易、先学筮”,对象数易学贡献非常大,著有《周易尚氏学》等。当代易学名人名家如李镜池、高亨、金景芳、刘大钧、黄寿祺、南怀瑾、曾仕强、邵伟华等人,均有著作行世。

虎狼

用《周易》研究成果造福社会

2019年,临沂市周易研究会带领全体会员认真学习和领会十九大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内部责任划分,听从社科联的统一安排,搞好科学普及工作。深入研究和挖掘《周易》理论的精华与本质,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临沂市周易研究会外出考察首先,继续发挥周易研究专家团队的优势,搞好会员内部素质培训、知识培训。规范会员在社会实践当中的理论基础,严禁会内人员利用周易知识从事骗钱活动。陪同马来西亚易学友人参观临沂文化广场第二,开展公益性科学普及宣传工作,规范公益活动内容的科学性、普及性。严禁把不适合公益宣传的课题和内容用于科普宣传。会内学术交流第三,联合其他社会组织或单位开展定点“献爱心”活动,传播爱心、传承文化、传递正能量。现在,对《周易》理论的研究与探索仍处在一个不断完善的阶段,真诚希望各级领导给予不断的指导和支持,让周易研究会永远充满活力,力争造福一方。

救生艇

我是如何研究《易经》的?

我对人们所称谓的易学是没有兴趣的,我的主要学术兴趣集中在哲学上,但是《易经》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一部哲学书,这也是我研究《易经》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上学时就有逛书店的习惯,在外地读书,周六周天回不了家,我就去街上的几家书店里逛,我记得那条街上大概有大小三四家书店呢,几乎每个空闲的节假日都要去。但那时我主要阅读西方哲学名著和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很少读国学类的书籍,但也会偶而翻翻,我看那些书都大同小异,我的直觉是那些作者的研究方法不对,八卦对应于天、地、雷、风、泽、山、水、火的那个关系都搞了几千年了,还没有搞出结论来,你还沿着那个方向走,即使再搞它几千年下去结果不还是一样。所以,我那个时候就产生了将来自己也要研究一下《易经》的冲动。真正确立研究《易经》的目标,是在我将阅读的兴趣转移到我国传统学术上来以后,我最终确立的研究目标是中医学基本理论,那《易经》和《道德经》就成为我必须要研究的对象了。我研究《易经》并没有使用多少参考书,那些大谈阳五行以及象数的书我是读不进去的,那些书说理根本就不通。我主观上认为那些书写得越多就说明它越不得要领。我我的研究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对着卦画和经文想,它为什么起这么个名字?卦辞和爻辞为什么这么说呢?为了这个目标我需要在卦画之间进行比较,爻辞之间进行比较。这个过程也不是连续的,时不时就会去想,不是每天都要对着它看。非典那一年我写了一稿研究结论,但写完后自己也不满意,一直这么放着,老想着重写一次。突破性的进展是2016年的过年期间,我忽然想通了泰卦和否卦,从那以后我逐卦分析,边写边总结,经过一年半的时间写完《易经研究》这本书,出版时才改为《周易探源》。在这个过程当中,易卦原理那一章规侓性的内容是在每个卦都分析完以后才写就的,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才将它放到了逐卦分析的前面。认识往往通过归纳而来,解释就需要以演绎的形式。我研究《易经》的结论不是那么令人振奋,因为它并不是传说中那奥义无穷的哲理书,它只是上古卜师的一部工具书,是他们日常习用的工作手册。《易经》是面向实用的,是为了解答和决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到遭遇的各种疑难和疑问。古人由于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不足,便将神明看作是人类社会的实际统治者,从而也将神明看作是一切疑难和疑问作出最终仲裁的最高权威。但是神明只存在于人们的意识里,并不为人们所亲见,为了探问神明的旨意,才发明了旨在探问神明旨意的各种技术和手段,于是也有了巫觋等职业。商代盛行的龟卜和骨卜,周代盛行的《易经》筮卜,都是这类技术和手段,《易经》实质上就是卜师筮卜时所使用的技能手册,有如今天的医生诊治病人时所使用的医学教材和各种诊断工具。它被创制的目的是为应对实际需要,所以是实用的。它并不是某个哲人对于宇宙和自然的玄思妙想,所以也必然不会包含什么终极宇宙法则之类的内容了。尽管如此,由于它面向人们在日常生活的种种疑难,那它就必然涉及到古代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那就可以为我们研究古代人类的社会生活提供有益的材料。另一面,通过研究《易经》我们发现为了应对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疑难,我们现代人所能想到的方案古人都已经想到了,这件事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这反映了古代人类的心理与我们现代人类的心理高度一致,这又与西方人类学的研究结论一致,这说明《易经》对于研究古代人类的心理也是有所帮助的,。我相信它对于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的研究均会有一定的意义。我们研究《易经》最终目的是什么?还是为我国未来文化的发展找寻出路,《易经》的内容不是科学,最终也不可能发展为科学,那我们就要将精为放到更重要的学科上去,我认为中国文化未来的方向是中医学,中医可以发展成为研究生命现象的自然科学的学科,它将为人类知识做出贡献,这是我们应当主要着力的地方。发展自然科学离不开理性,理性科学中就没有不能被理智理解的概念和原理。破除迷信,才能更好的迎接理性的到来,所以研究《易经》也是为了引导一个理性研究国学的新方向。号称中国最难读懂的书籍,在哲学思辨和逻辑推理的法则下,也能还原它朴素而真实的本原面目,这本身就是理性的胜利,从而让人们更相信理性和逻辑思辨。对于任何一门科学学科而言,神秘主义的道路都是走不通。说什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什么不能理解只能体悟了,这都不是科学的方法和道路。我们已经体悟了几千年了,不可言说了几千年了,我们还要这样体悟和不可言说几千年下去么?面对西方世界理性文明和现代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我们还能继续体悟的下去么?理性思考和哲学思辨是我们未来文化的必由之路。我相信理性相信哲学思辨的方法与我国传统自然哲学相结合必将迎来我们中华文明的一次新生。

法性

研究《周易》的人更聪明,也许这是它的最大作用!

钻石的作用其实是没有的!很多人去挖钻石,是因为社会承认其存在价值,赋予了爱情的象征。周易好像一座钻石的矿,大家都去挖掘它,是因为大家都觉得它珍贵,能得到社会的承认。钻石赋予爱情的象征,周易被历代文人绑架了天地规律的机密,也从来没有见谁研究周易真的解开了天地之谜,谁研究周易像打游戏一样宣布通关了?周易研究是一场你永远打不完,也是永远不能全部通关的游戏。就好像买了钻石的人,因为生活富裕而爱情得以长久一样,研究周易的人因为前人赋予了周易以灵魂,所以周易一直活跃在世间的原因,大概因为以下几点:一、由于复杂的计算法,令人无法深究其根底。一加一等于二,肯定没有研究圆周率3.1415926更加令人着迷!二、由于历史原因,人们赋予其中的灵魂令人沉醉,能得到其他书籍体会不到的高潮!三、研究周易让人更聪慧,这么复杂的体系,让思维逻辑更缜密!研究过周易的人更聪明,也许这才是它的最大作用!

方术

《民俗研究》和《周易研究》

阿雍同日淘得母校80年代创刊的两册学刊——1985年《民俗研究》试刊号和1988年《周易研究》创刊号。据百度百科,《民俗研究》是中国目前唯一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民俗学理论刊物。乃国家确认的人文与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 。《周易研究》是目前中国大陆唯一公开出版发行的易学研究专刊,2000年入选CSSCI索引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2001年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尤有收藏价值的是,这两册学刊上分别是《民俗研究》主编叶涛先生签赠本和《周易研究》主编刘大钧先生签赠本。二人分别为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和中国周易学会会长,都是国内赫赫有名的大学者。

分命

我为什么研究《易经》?

我四十岁之前一直热衷于《易经》的研究,直到出版《周易探源》。假如有人问我读了大半辈子书究竟有什么成绩的话,这似乎是唯一个可以称得上成果的东西了吧。我的家人和朋友都说我不务现实,总是喜欢远古的东西。《周易》离我们那么遥远,为什么还研究它?我个人的研究动机是基于以下思考。我们今天要研究传统文化、研究国学,其最终的目标还是要建立适应于新时代的新思想或新的文化纲领,而不是为学古而古。学习古学的目标是推陈出新,我们不能够永远躺在祖先的荣耀里,我们要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为当代为后世建立更高更新文化高峰。孔子伟大不,但他的思想是适应于旧时代的,我们现代人不可能把他的思想直接用于指导我们的文化与思想的建设。为适应现代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我们需要建立新的文化纲领和思想指导。但是,所有新生的事物都有它远古的起源,尤其是思想这样的事物。新思想新文化并不意味着一定与旧思想旧文化截然对立,它往往就发生于故纸堆的土壤中。所以,研究古学术是我们通向未来的必经之路。研究古学术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出新,所以我们就需要将前人的思想做一番审查工作,哪些内容是糟粕必须扬弃,哪些内容是精华可以发扬?因为只有那些能在未来具有生命力,能够从中引申出适应于现代社会生活的思想才能用作建设新文化的材料。要审查我们的古学术,《周易》以及易学一定是不能忽略一个部分。很多人都宣称《易经》是五经之首,诸子之源。认为它的内容里包含有深刻的哲理,宇宙万物的终极法则。但是,我们今天来研究它就必须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如果它真的包含有深刻的哲理,我们就需要将这些原理确定下来,建立成为新的哲学学说或科学原理。如果我们并不能从它的内容里发现所期望的那些原则,我们就应该放弃继续神话它,还要将精力转移到更具有生命力的内容上去。我不相信世界上会有天书存在,因为天书这样的事物即使有,那也是没有意义的。为什么这样说?我的思考过程如下:假设有一位智慧的祖先,参透了宇宙奥秘,并将它藏到某部古书中。但是却从没有人能参透它,那么这位哲人的思想就无法促进人们对于宇宙的认知和理解,人们也并不因为拥有这样一本古书而有所进步。宇宙的终极奥秘被藏在某部古书中,与它藏在自然的实际秩序中是等效的,总之都是一个未知或不能知。当参透一本古书并不比通过观察与实验获取真理更容易时,我们与其抱定一本古书还不如直接进行观察与实验。因为人类的所有知识都是起源自经验的。从本本出发研究世界万物的规律根本不是正确的方法,西方理性主义哲学起源于古希腊,但它发展的最终结果还是以自然科学代替了形而上学,这同时标志着观察与实验的研究方法取代了纯粹的哲学思辨。不要主观地将哲学与科学对立起来,科学在实质上仍旧是哲学,它是理性主义与实证主义相结合的认识论方法在具体认知领域中应用的结果。现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历史证明了,人类认识万物获取真理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观察实验与哲学思辨有机结合。科学的认识论里,理性思考与实验观察两者缺一不可,又不可以片面强调任何一方。在我们传统文化中有未经论证哲学信条,但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原理。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根本缺陷,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它的优势与不足都要有充分的认识。如果不能正视不足,就不知道该弥补什么学习什么,如果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就不知道最终要发展什么和向哪里走。传统文化要向前看,就需要坚实的基础,我们的知识就不可能永远都建立未经论证和不能被实验验证的假设上。所以我们就需要在传统哲学信条的基础上建立起真正哲学学说与科学原理。如果不能建立这样的基础,传统文化就逃脱不掉被现代文明淘汰的命运。在传统文化里,引入实验观察与哲学思辨相结合的认识论方法,并以此改造我们的国学知识体系,使它向现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方向上发展,这是我们传统文化复兴的必由之路。迄今为止,人类认识自然获取真理的方法仍旧是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我们有些学者幻想着《易经》里可能会包含有更高级的知识,以我个人意见,这甚本上是不可能的。人类的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主观建构。外部世界对于人类的认识能力而言永远是个黑箱,人类能够理解世界的基础是,世界的客观秩序居然与人类思想的逻辑规律相一致。哲学家和科学家制造种种逻辑体系试图模拟外部事物的实际秩序,并主观的认为这就是外部世界的真实规律。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即使是接受了实验难并被确认为真科学原理的逻辑体系也仅仅具有假说的性质,并不意味它不会在未来被修正或推翻。人类的知识只能无限接近客观真理,而不能够一劳永逸的获得它。所以宣称《周易》包含宇宙终极真理的说法并不可靠。宇宙是一个广延很大的概念,同时也意味着它是一个很空泛的概念。什么是宇宙?它包含了哪些部分?它在宏观上具有哪些特性?事实上,人类迄今为止还不能将宇宙概念作为一个整体的事物来加以研究。我们虽然有物理学天分学等自然科学分支,而且天文学又往往被称这宇宙学,但是天文学之所被称为宇宙学,是因为它所研究的天体尺度之大。在哲学上将宇宙概念等同于大尺度天体是不可思议的。既然说是宇宙,就必然包含自然界的所有事物,天体,无机物,有机物,生命,智慧,都是宇宙的概念里必然包含的。学者之所说《易经》讲宇宙之原理,不过是借助宇宙概念之大来标榜易学之玄妙,但孰不知,宇宙广延虽大但同时内涵却是虚而空的。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的能包罗万象的宇宙学。宇宙的概念还不能成为哲学与科学的研究对象。我认为,我们现代人之所以感觉《易经》神秘、深奥,其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并未读懂它。对于不能理解的东西,我们将它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本就没有道理可言,一类是太过深奥,超出了我的理解范围。如果说一个事物难懂,以至于全世界没有人能够理解它,是否就意味着它已经超出了整个人类的理解力。造物主既然创造了生命与智慧,创造了自我意思和理性,它的终极目标就是理解万事万物。我们不能够设想智慧和理性被故意分出等级来。好像就有人说《易经》是外星文明的作品,我们地球人根本就理解不了它。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就永远也不可能理解它。一个不能被我们理解的东西就永远不能对我们有所助益,不能被理解的东西就是没有意义的东西。如果我们说《易经》是人类大脑的产物,那么它不能被理智理解就是最不可思议的事了。所以,我看待《易经》只将它看作未被正确解读的古代文献,并不将它看作神秘、深奥之物。大多数研究《易经》的学者都要从太极图、八卦图、象数理之类的东西学起,而我认为这些东西对于理解经文根本就没有帮助。如果有,用不着两千年还争论不休。象数理这些知识对于卦象与经文的解释太过牵强,根本无法说服理智。所以,我研究《易经》只读古经文,我不把传统易学的言论看作必然为真。我要考察易学里所谓的易理古经文里究竟讲过没有。因为传统易学从来都没有将《易经》的内容讲清楚,它就是在不知道经文究竟是什么的情况下,宣称它所讲的道理都来自《易经》。《易经》的内容究竟说了什么都说不清楚,又从哪里来的《易经》的道理呢?这样以来,传统易学所谓的易理肯定不是来自于《易经》。我研究《易经》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搞清楚这本古书究竟在说什么。我主要思考的问题:卦象符号是如何画制的?它们分别代表什么意义?它们为什么起这些卦名?卦辞爻辞表达了什么意思?它为什么要这样说?我认为易学只能建立在《易经》的道理之上,还原古经文内容真相,始终是易学最根本的课题。

是何人也

《周易》的象、数、物与现实意义

有朋友问:《周易》到底值不值得研究?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意义在哪里?在极端实用主义者眼中,除了谋生技能就没有值得研究的东西。就好像近年来呼吁取消数学、英语高等教育一样,很多人认为生活中使用不到的,自然就是无用之学。既然是无用之学,学之何益?连英语这类只是与小规模社会生活禁闭圈没有勾连的语言知识,都被喷成无用之学,甚至逐渐减低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那么研究人类精神层面上的哲学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毕竟人还是要出国的,要旅游的,英语再怎么说还是用得到的。哲学,我们什么时候能用得到?《周易》的象、数、物与大多数人认为《周易》是中华神秘学的想象不一样,它其实是一部哲学著作,集中体现了古人的哲学思考,同时还是一部伦理著作,反映了古人的社会、政治伦理观念。那为什么我们现在一提到《周易》,直接就联想到算命、预测之类的古老中华谶纬学呢?因为哲学无用,因为哲学思考,中国老百姓不爱。作为一部哲学思考作品,外带上社会政治伦理观,这样一部讲大道理的书,其实老百姓是不喜欢的。由于语言的简单造成语义的模糊,加上被儒家推崇为“六经之首”,为后来者增加了无数神秘学附会的机会,从而逐渐在谶纬学加持下,联合五行、阴阳,被用于解释神秘事件和神秘预测,到了汉末东吴的虞翻就发扬光大,成为一个新的“象数派”。与象数派并行的是“义理派”,重视的是《周易》中的哲学思想,是延续着孔子《易传》的传统的。其实这种发展过程类似于佛家的小乘和大乘,道家的无为和修仙,一门哲学思考终归要落实到世俗出口。而《周易》的学问是哲学,落实下来就是神秘预测学。所以笼统说起来,我们平时看到的算命先生其实是儒家流派,学问出自《易经》,其实是儒家经典,而佛、道两家是不做算命预测的。这是俗世对神、鬼、道、佛的一项比较大的误解。算命这种神秘事情,居然源流于“敬鬼神而远之”的儒家,而专业讲神魔道佛的另外两大宗教却从不预测未来,想想其实也蛮有意思的。那么《周易》到底值不值得研究呢?当然是值得研究的。象数派的研究既久远又神秘,这里就不多说了。作为无产阶级接班人,很明显“义理派”才是比“象数派”更值得研究讨论的。原因我们上面也讲到了,所谓象数派,不过是在义理派走向俗世出口的一条选择的更具有神秘色彩、并且讨人喜欢的路。这是迎合老百姓想象的,但是是唯心的,并不符合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今社会。当然,咱们也不否认打卦预测的功能,但是自然有信的人去研究。其实《周易》本身的哲学思考是唯物的,是规律总结的方法论。《周易》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可以用数、象、物来概括,其哲学思维的逻辑是,先研究“数”,即宇宙规律;其次研究“象”,即宇宙现象;然后以此为基础研究“物”,即考察宇宙万物。整部《周易》都是探求宇宙规律以试图解释宇宙现象,从而发现宇宙万物的规律,并以此作为行为的指导。同时,也反过来用对宇宙万物和宇宙现象的观察,来验证和探求宇宙规律。这与我们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并没有不同。我们也是在生活中总结规律、观察现象发生、映证规律的正确性,从而从规律的普适性来对下一次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出推导。这就是古人从《周易》中预测未来的方法,与今天、全世界的人并没有什么不同。我们为什么说读懂历史可以看清未来?道理是一样的,从历史史实中总结发展规律并套用到对将来的预测之中,再通过观察来验证自己理论的正确与否。用某种规律来解释现象,同时也用新发生的现象来验证和补充规律。这是人类观察社会、自然、宇宙的基本思维脉络,并没有什么特殊。经过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对宇宙的观察,人们会对此形成一定的规律性看法。这些被总结出来并形成文字,就成为“易”。《周易》除了大量规律性的描述之外,还有很多史料。它记载这些史料的目的当然不是出于历史学思维,而是用这些事实来作为论据证明已经发现的“规律”。《周易》里还使用了大量寓言、童话、比拟等修辞来说明道理,也使用了韵文的手法,这当然可以视为文学性来做对古文的研究材料。而这些规律到今天是否适用呢?随着社会、科技、人文的跳跃发展,必然是有些需要更新,而有些仍然可用。从义理派的角度来考虑的话,《周易》所蕴含的宇宙知识未必能强过今天,它的意义更在于哲学思考。至于象数派,不谈什么意义,信就好了。不信也无所谓。

子乐

浅析郭沫若的《周易》研究

摘要摘要:郭沫若的《周易》 研究 以“新兴 科学 的观点”来审视《周易》,在古史辩派的基础上,深入到了古代的思想及制度,使传统的经学研究一变而为 社会 的、文化的和 哲学 的研究,他不仅开辟了《周易》研究的新领域,而且也成为用《周易》打开认识“古代真实”大门的第一人。这也正是郭沫若《周易》研究的价值所在。但同时郭沫若的《周易》研究也存在不足,如对材料的 时代 性未能划分清楚,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以传解经的错误;疏于考证,有臆测成分及趋时、片面的批评,这也是评价郭沫若的《周易》研究时不可回避的部分。关键词:郭沫若;周易;八卦;辩证法回首20世纪的《周易》研究,虽然派别不少,新的观点不断出现,但对郭沫若的易学研究,有的易学研究只字不提,有的则断然持否定态度,这些做法都过于简单化。从 现代 易学研究的 历史 看,郭沫若的易学研究无疑具有开拓意义。他是较早地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来研究《周易》的学者。正如40年代李初梨指出的:“他是首先用马克思主义的眼光来研究 中国 古代的一个,他天才地一个一个地揭开了那些古代的神秘的谜,为我们的理性开辟了一条通到古代人类社会的大道,不管它或许包含着一些缺点,甚至个别的错误,然而它的成果,毫无疑义地成为一切后来研究的出发点。” 这一评价无疑是客观的。郭沫若关于《周易》的研究有两篇专门的文章(文中凡引文未标明出处的,皆引自郭沫若著《〈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周易〉之制作时代》,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郭沫若全集·历史篇》第一卷,第32页-89页,第377页-404页。):一篇是作于1927年的《〈周易〉的时代背景与精神生产》,人民出版社1982年再版时改名为《〈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另一篇是作于1935年的《〈周易〉之制作时代》。两篇文章集中反映了郭沫若的《周易》研究成果。本文想对郭沫若的《周易》研究做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也为今后的《周易》研究提供借鉴,从而使《周易》研究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郭沫若的易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出了一些令人信服、能自成一家的观点,解决了易学研究史上的一些极为重要的 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一、道出了八卦神秘的主要原因郭沫若认为八卦之所以神秘,是由于它得着二重的秘密性:一重是生殖器的秘密。即郭沫若认为八卦的根柢是古代生殖崇拜的孑遗,画——以象男根,分而为二以象女阴。这与钱玄同所说“原始的易卦,是生殖器崇拜时代的东西。‘乾’‘坤’二卦即是两性地生殖器地记号”不期而同。章太炎先生也提出了男根女阴说,但与郭沫若的出发点不同。章太炎是从阴阳两种性质的观念(玄学)出发,而郭沫若则是从唯物论出发,指出了卦画的物质根据。另一重是数学的秘密。这一见解是很有道理的。易学史上的许多论著就是从数学的角度去研究《周易》问题的,虽然我们不能把现代的高 科技 或数学知识强加于《周易》,但《周易》中的数学知识却不能被简单地否定。郭沫若的二重论断彻底揭开了八卦的神秘外衣,这一说法不仅得到了人类考古学的证明,也为许多易学研究者所认同。是以科学的态度研究《周易》的著名论断。二、否定“易历四圣”说,指出《易经》是古代卜筮的底本郭沫若认为所谓的“易历四圣”说只不过是为了更增其神秘性而已,认为伏羲画卦说、周公重卦说都是不可靠的。他认为:“《易经》是古代卜筮的底本,就跟我们现代的各种神祠的灵筮符咒一样,它的作者不必是一个人,作的时期也不必是一个时代。”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后来的一些学者也都沿袭此说。如闻一多认为:“卦爻两辞,本非出自一手,成于一时,全书卦爻异义之例,异不胜数?” 李镜池通过卦卜辞的 分析 ,认为《周易》“是卜筮之书”,“是编纂而成的”(李镜池《周易探源·周易筮辞考》第70页)。三、全面阐述了《易经》时代的社会生活自从古史辨派把《周易》拉下神学经坛,恢复《周易》的本来面目便成为易学研究领域的新课题。而古史辩派只迈出了第一步——疑古辨伪,把经书还原为史料,却没有深入到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及制度的层面。郭沫若的研究较之古史辩派则更胜一筹,他揭示了史料背后所隐藏的当时社会的 经济 基础、 政治 制度和社会思想,迈向了“考古证史”一派的领域,从而对《易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郭沫若本着“让《易经》自己来讲《易经》”的原则,从卦爻辞出发,从生活基础(渔猎、牡畜、商旅、耕种、工艺等五方面)、社会的结构(家族关系、政治组织、行政事项、阶级等四方面)、精神的生产(宗教、 艺术 、思想等三方面)等角度,条分缕析,系统阐述了《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揭示出《周易》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层面,为人们认识古代中国提供了新的门径,并突破了以往徘徊于象数、义理的老路,也不同于仅做文字上的解释,更不同于以传解经的做法,使易学研究深入到了古代思想文化的层面,使传统的经学研究一变而为社会的、文化的、思想的研究,使后人的易学研究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四、较早地阐述了《易经》、《易经》中朴素的辩证观郭沫若在《〈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一文中分析了《易经》、《易传》中的朴素的辩证观。他认为从《易经》中可以找出不少相对立的文字,如吉凶、祸福、远近、出入、进退、得丧等等,《周易》中也有人们 总结 出来的“小往大来,大往小来,无平不陂,无往不復”等观点,这些都是古代人从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辩证观,是《易经》作者从 自然 现象中观察得出的。作者分析是符合《易经》的客观实际的。在对《易经》分析的基础上郭沫若进一步分析了辩证观在《易传》中的展开情况:a.辩证的宇宙观;b.辩证观的转化;c.折衷主义的伦理;d.《大学》、《中庸》、与《易传》的参证。郭沫若的这一分析是极具创新特色的。尽管我们不能说《周易》、《易传》中有唯物辩证法,但其中所包含的朴素的辩证观是不能否定的。而这也更是此前易学研究者所无法企及的。郭沫若易学成就的另外一方面是他有研究问题的科学 方法 。这主要表现在: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理论这是郭沫若的易学研究的科学方法之一。郭沫若在评价自己的研究时说:“这是‘用科学的历史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的草创时期的东西。” 正是用科学的方法作为指导思想看待和研究《周易》中的一些问题,才使他的研究成果令人信服。如男根女阴说,《周易》非一时一地一人所作及其对《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分析。通过唯物主义的历史分析,使人们对《易经》时代的社会形态、生产生活状况及上层建筑情况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这也是我们在今后的易学研究中应当借鉴和吸收的思想精华。也正是运用了科学的历史观,郭沫若才开辟了新的研究角度,取得了科学的结论。这一点再一次说明唯物史观的科学方法是我们进行研究时所必须遵守的方法。二、经传分治的方法郭沫若在研究中还贯彻了经传分治的思想,这使他的研究更为清楚和科学。比如在对《周易》进行社会分析时,他指出:“让《易经》自己来讲《易经》,揭去后人所加上的一切神秘的衣裳,我们可以看出那是怎样的一个原始人在作裸体跳舞。”“《易经》的挂名次第,那简单的程度也不过如像杜鹃的叫声一样。……我们可以说《易传》的观念是传《易》人自己的观念,他以自己的观念输入那卦序里面……”他明确地认识到了经、传是不同的,他们代表了各自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思想,以传解经是靠不住的。经传分治的观点是很了不起的,只有经传分治,我们才能更清楚认识经传的性质,才能进行更科学的研究,这是我们在易学研究中应当坚持和遵守的方法。时至今日人有不少学者将经传合治,这使易学中的许多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起来。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三、提出了科学的治易方法——去其卜筮成分而取其哲学内核在《〈周易〉的制作时代》一文中,郭沫若认为《易传》主要出自荀子门徒,并注意到了《易传》思想的复杂性。他指出作《易传》的人是无法确定的,但那些作者和子弓不同的地方是存心利用卜筮以掩盖自己的思想色彩。并提出研究《易传》,应该抛撇了卜筮的成分,而专挹取它的思想精华,为以后的《易传》研究指明了道路。现代的易学研究中的一些观点与郭沫若的看法是一致的,如李镜池认为:“‘传’虽然是解‘经’的,但作者们从卦画和卦爻辞分析综合、引申发挥,研究宇宙问题和人生问题,……很清楚,《易传》是哲学书。”(李镜池《周易探源·周易筮辞考》第154页)朱伯崑的《易学哲学史》也指出:“同《易经》相比,《易传》的显著特点是将古代的卜筮之书哲理化。”由于是创始之作,郭沫若的《周易》研究还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所以他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后,引出了俞平伯和李星可的两篇批评文章,后来陈梦家和李镜池则批判了他的第二篇文章的主要观点——认为《易经》是由馯臂子弓所作。客观地说,其不足之处主要有:材料的时代性未能划分清楚,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如郭沫若在《〈周易〉之制作时代》一文中认为:以乾坤相对立便是以天地相对立,然而以天地相对立的这种观念在春秋以前是没有的;“中行”是春秋时晋国的荀林父,从而推断《易经》不能产生在春秋中叶以前。对此,陈梦家给予了批评:天地上下对立的观念发生很早,卜辞中有牝牡上下和书,左右对称等例,有“天上若”(金文亦有)等,此即上天下地之意。郭沫若以春秋前不可能存在天地对立的观念而证明《易》之不产生于春秋以前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至于“中行”,陈梦家指出,所谓“中行”见于《易》的五条,都当作行道之行,“中行”犹在道。“中”为副词,“中行”即“行中”。以卜辞自相印证,知“中行”决非人名。李镜池指出:因其有其他较后的著作同出一墓中,就断定他们是同一时代的作品,那是不科学的。(李镜池《周易探源·周易筮辞考》第70页)从如上名家对郭沫若的评价中可以看出,郭沫若在研究一些问题时对一些材料的时代混淆不清,有草率下断语的毛病。作者:佚名来源:中知网申明:原文仅为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编辑:王娟 责任编辑:祥辰02:52视频:正源文化

后之以发

《周易》研究的对象——「变化的逻辑」

对《周易》或者易经的评价,自古至今,褒贬不一。好之者,爱不释手,孔夫子读易“韦编三绝”,历史上名家大儒解易之作汗牛充栋,尊之为六经之首,赞之为大道之源;恶之者,弃之如敝履,称之为占卜算命之作,欺诈诡骗之术,封建迷信之遗毒糟粕,具有现代科学精神的人,避之唯恐不及。《周易》以书籍的形式流传于世数千年,其内容由卦画和文字构成,要想理清楚“好之者”和“恶之者”的观点孰是孰非,必须弄清楚《周易》研究的对象究竟是什么?理清了这个问题,便可以还《周易》本来之面目,避免人云亦云的尴尬。为了回答《周易》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受篇幅限制,无法对《周易》卦爻辞进行系统的阐述,不就“周易”这两个字展开训诂和考古方面的解读,也不复述历代易学家各自的学术看法,有兴趣的可以自行百度。我们直奔主题,燕赵易学家彭志勇先生认为:“从本质上讲,《周易》研究的是事物「变化的逻辑」,是一本借助朴素的自然规律,来研究事物变化和变通逻辑的书籍。易经所有的卦画系统和文字系统,都是以朴素的自然规律为基础,来推演和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逻辑」的”。上述结论的得出,是彭志勇先生数年潜心研读周易,以《周易》古经自身的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所阐述和围绕的主题,以及儒家十翼“《彖传》、《大象传》、《小象传》、《系辞上传》,《系辞下传》、《乾文言》、《坤文言》、《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成书所围绕的主旨综合而得出的,是有据可查,有典可循的。周易演绎事物发展变化的逻辑《周易》所研究的对象,本质上是以自然界最朴素的规律,用“发展变化”的视角,来模拟和研究宇宙中万事万物纷繁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具体点说就是,《周易》通过特定阴阳符号组合的运用,类比事物的运动状态和所处的环境关系,并借助四季变化、昼夜更替等自然逻辑,来模拟和推演事物可能的发展变化趋势,并借此来分析和判断事物可能将要面对的进退与得失。这就是《系辞传》所说的:“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意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圣人有以见天下之颐,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周易》所研究的对象,可以看做是通过具有“特定关系的阴阳符号组”按“既定逻辑”所展开的模型推演,目的是揭示事物在不同的环境中,量变的发展变化趋势和量变到质变的演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举例说明:坤卦所处的环境关系为“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可进一运用《周易》卦画模型,来推演某个具体事物所处的某一具体节点,例如坤卦初六:“履霜,坚冰至。象曰:履霜,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离卦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象曰:突如其来如,无所容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相关卦爻辞的具体含义和包含的易理逻辑,篇幅有限,此处不再赘言。见一叶而知秋,由此可知《周易》整部书籍,无论是卦画系统和还是卦爻辞文字系统,本质上都在试图运用朴素的自然规律,模拟和诠释所类比事物的变化规律以及事物自身变化与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周易研究的对象——变化的逻辑既然《周易》研究的对象是事物变化的逻辑,那么《周易》是如何揭示事物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事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呢?我们借助易经《系辞传》原文来进行说明:“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由于此处篇幅所限,不再展开阐述,如有必要,将单独开篇详解《系辞传》。《周易》以及十翼都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类比阐述,文中天、地、风、雨、乾、坤、男、女等等词汇都可以类比为同一参照系下,任何处于阴阳相对状态的事物关系,上述《系辞传》节选也印证了《周易》的本质就是阐述变化的逻辑。此外,提醒一下易学同仁,研读《周易》或者十翼,切记要时刻牢记其比喻的修辞手法,要把文字读活,莫要读死。此前,曾单独开篇讲过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为”,有兴趣的同仁可以自行查看,老子言“上善若水”、言“朴”、言“自然”。易经《系辞传》言“天地、日月、寒暑、四时”,言“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查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言“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言“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上述这些,都是古圣先贤对朴素自然变化规律的解读和认知,也是周易卦爻符号系统和卦爻辞文字系统推演所遵循的变化的逻辑。讲两句题外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建议由兴趣研读《周易》的同仁,一定要参看老子《道德经》和儒家十翼。周易研究的对象——自然之变化逻辑《周易》面对研究对象,用阴、阳符号组成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象符号组,来类象万事万物。将此八个基本符号组,两两相重,排列组合,便构成了六十四卦,模拟事物面对不同环境所表现的的不同的发展变化趋势。《周易》的六爻卦阴阳符号架构,所揭示的自然而朴素的变化逻辑,应用于人事,《系辞传》称之为“三才之道”,即“《易》之为书也,广大奚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爻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所谓天地人三才之道,《说卦传》进一步阐述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所谓三才之道,即我们平常所讲的,“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相互作用关系在周易中,被综合称为“爻时”,即“六爻非它也,唯其时物也”,周易所谓的“时”,明代易学大家来知德先生解读为“理之所必然,势之所不得不然也”,很是贴切。通过上面的解读,相信大家已经可以对《周易》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定可摒弃成见,还周易之本然面貌。(备注:此文经河北易学家彭志勇先生授权发表,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动静无过

任继愈漫谈《易经》及易学的研究方法与方向

《易经》是我国最神秘的一部经典著作,五千年间,易学思想有形无形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以及人生哲学。所以,研究《易经》是全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传统易学的成果丰富了我们传统文化的宝库,我们今人更有责任将它发扬光大。01《易经》的特点任老认为,《易》是卜筮之书,古代巫史不分,通过占卜,问岁时丰歉,个人行止,占军国大事吉凶,经过长期积累,便汇集成书。这就是说《易》与上古时代的巫术文化有关,或者是那个文化的产物。后人称《易》为六经之首,主要的原因在于它出现的最早。任老认为《诗》《书》《礼》《乐》《春秋》五经,出现于有文字之后,只要《易》是出现在有文字之前的。任老总结了《易》的三个特点,分别是:“图文先出”,历史长久和讲解繁富。伏羲画卦,到文王演《周易》中间历时约千年之久。从文王演易到孔子作《传》,其间又历时数百年。秦汉以后,解易者代不乏人,又历两千年之久。所以说,《易》的解说时间跨度极大,参与者又遍全国各地,可谓众说纷纭。《易经》难读是由于其内容主要由一些单纯的符号组成,而且解释说明这些符号的文字极简约,这就给后代的诠释者留出驰骋才学的广阔空间。经文可以任凭人去解释,这就使得许多研究者随时都能装进自己的东西,任意发挥。于是,《易》便成为中国古代典籍中注释最多的一部书。后人研习《易经》,没有注释书不好读,注释书多了,又容易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所以,导致《易》极难研习的局面。02《易经》研究的方法《易经》研究领域中,由于研究目的、方法、方向的不同,一直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有人借弘扬传统文化之名,打着《周易》预测学、科学算命、《周易》应用学等旗号,宣扬神学迷信,卜卦、算命、看相、测字之风相当盛行。任老认为这不是弘扬优秀文化而是弘扬糟粕。还有一些人,将《周易》扩大化、现代化,把现代科学的新成果、新理论,强说成《周易》早已有之,早已说尽等等。这是强行将现代的内容加在古人头上的作法,是极不可取的。所以,任老认为《周易》研究方法的问题很重要。任老认为,我们今天研究《周易》,必须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同时还要考虑吸取现代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比如,民族学、宗教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等等,要充分吸收利用它的所取得的成果,为《周易》的研究服务。《周易》研究是中国哲学史领域的一个分支,关于它的研究前人已经做过许多文献考证的工作,但任老认为直到今天文献整理工作做得还是不足之处。我们今天具备远比古更优越的研究条件,应当能够比古人做得更好。研究《周易》,首先要读懂它,讲通它。而现代的发表的文章,用平面直观的方法比较常见,直抒胸臆的多,客观研究的、有分量的较少。有些研究者,局限于语言文字,下结论也不严谨,自认为破解了千古之谜,实际上却经不起推敲。任老认为,为了促进《周易》研究的健康发展,唯有通过科学实践这条路,提倡百家争鸣,发展不同的学派。只有这样,我们的《周易》研究才有可能出现新局面。还要加强国内外学者的交流,通过开展国际性的学术合作,提高《周易》的研究水平。03《周易》研究目标任老讲到,易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同样需要为文化的现代化作贡献。当代易学的任务之一是摆脱神学迷信。易学虽然起源于神学迷信,但现代易学的出路却在于摆脱神学迷信。如果人们还在愚昧迷信中不能自拔,怎么可能去建设现代化的精神文化明呢?《周易》不是天书,是人类社会特定时期特定文化的产物,其内容涉及了人类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现象,只要我们尊重历史,不任意比附,就能将易学研究的事业向前推进一步。我们今人拥有远比古人优越的研究条件,一定能取得超越前人的成果。任老讲到,我们的易学研究不能违背科学原则,我们的研究成果一定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要能取信于天下后世才行。【参考资料】《任继愈谈<易经>》 任继愈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