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光明中医期刊投稿天元

光明中医期刊投稿

期刊简介期刊名称:光明中医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出版周期:半月刊国际刊号:1003-8914国内刊号:11-1592/R邮发代号:82-525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描述:《光明中医》杂志创办于1985,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国家级期刊,影响因子0.535,现被万方收录(中)等权威机构收录,光明中医杂志社征稿杂志简介刊社简介《光明中医》杂志自1987年创刊,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国家一级学会),科技部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收录。《光明中医》杂志以面向科研、面向社区、面向临床为办刊宗旨,以中医临床工作者和中医爱好者为读者对象,以坚持"寓医理于临床"为编辑方针,坚决执行新闻出版署和新闻出版局的有关期刊管理的规定,贯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的办刊要求,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近年来不断进步,随着逐年的宣传,杂志得到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认可。期刊收录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栏目设置学术探讨、方药纵横、医安医话、病证新论、文献综述、古籍点评、针海探骊、临床研究投稿须知1、《光明中医》文稿:文章字数2000字以上,中英文标题、关键词、摘要。2、《光明中医》文题:力求简明、醒目,中文文题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可带副题。?3、关键词:3-5个,以“;”分开,左顶格。?4、摘要:50-200字,左顶格。?5、获基金及获奖稿件: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或属攻关项目,应脚注于文题页左下方,如基金项目:××(基金编号××××)。?6、根据《著作权法》,并结合本刊具体情况,在作者投稿后没有收到本刊任何回执而欲改投他刊,请先与本刊联系,切勿一稿多投。来稿一律文责自负。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7、本刊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编辑队伍,并聘请知名医学专家担任编委,所有来稿均在一周以内给予处理。作者投稿在半个月左右便能获知稿件录用与否,若在此期限内未收到本刊“稿件处理通知书”请及时来电来函查询。?8、来稿决定录用后,本刊有权以光盘、网络期刊等其他方式出版决定录用的文稿。(来稿注明:作者姓名、单位、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研究方向等信息,请采用电子邮箱投稿,邮寄打印稿作者请用电子邮箱同时发送。投稿邮箱:tougaoyun@163.com在线投稿:tougaoyun.cn

室无空虚

《世界中医药》杂志征稿

《世界中医药》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办,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会刊。《世界中医药》是中医药类综合性学术刊物,杂志以国内外医务工作者,尤其是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以及经营管理等机构的业务人员为读者对象,是中国第一本面向全球公开发行的中医药学术期刊。杂志于2009年被国家科技部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在2013年1月正式改为月刊,国内刊号CN 11-5529/R,国际刊号ISSN 1673-7202。杂志于2007年被国家商务部、新闻出版总署列入中国传统文化重点出口推荐项目之一,全文收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化学文摘(CA)”等国内外著名检索系统所选录。《世界中医药》杂志创刊于2006年,主要栏目有专题、论坛、理论研究、临床研究、老中医经验、临证体会、针灸经络、思路与方法、实验研究、中药研究、海外中医药、学科研究、综述、名企名药等。杂志自创刊伊始就得到许多专家尤其是编委会和理事会专家的关心和支持,杂志也相应稳步发展,质量也不断得到提升,影响也在逐步扩大。杂志目前已与29个国家(地区)签署了合作意向与协议,日文版、马来西亚版、意大利版、墨西哥版等版本相继问世。来源:医技无忧医学研究院更多资讯信息请来, 医技无忧微信公众号(yijiwuyou)

喜剧王

期刊解析:一本审稿很慢但易中的中医药杂志AJCM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Am J Chinese Med, ISSN(print):0192-415X; ISSN(online):1793-6853)由Frederick F. Kao于1979年创刊于新加坡,是由Word Scientific Publishing出版的一本研究东西方比较医学的国际性杂志。基本信息1.收录情况: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Biological Abatracts|Biosis Previews|CC|Clinical Medicine|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2.范畴:中西医结合与补充医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3. Open Access(OA):否,35美元/页4.出版周期:双月刊5.分区:JCR:Q1中科院分区:大类学科:医学3区小类学科:全科医学与补充医学2区医学:内科3区涉及领域1. 土著医学技术、治疗程序、药用植物和传统医学理论和概念的基础科学和临床研究;2.;医学实践和卫生保健的多学科研究,特别是从历史、文化、公共卫生和社会经济角度;3.所有文化中药物比较研究的国际政策影响,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卫生、保健技术和概念的可负担性和可转让性等问题;4. 翻译古代学术著作或现代民族医学出版物。注:不支持任何利用濒危物种或以不适当或不道德的方式使用动物进行实验的研究形式。该杂志将只考虑那些遵循《世界卫生组织赫尔辛基宣言》和《1970年麻省总医院人体研究指导原则和程序》中提出的准则的论文作为出版物。发表形式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考虑出版广泛的学术贡献,包括original scientific research papers, review articles, editorial comments, social policy statements, brief news items, bibliographies, research guides, letters to the editors, book reviews, and selected reprints。影响因子自2010年至2018年间,该杂志的影响因子由1.383升至3.51,基本处于稳步上升中,非自引IF也处于稳步上升中(0.995-2.599)。SCI期刊影响因子查询/中文核心期刊查询系统_唯问生物Justscience 年刊文章量和审稿信息该杂志年刊文章量相对来说比较少,2010年至2018年基本维持在96篇,仅在2014年升至98篇。小编推测投稿命中率不会高,但非官方数据显示录用比例为62.5%,平均审稿周期为6个月(非官方数据)。2018年刊文数据显示62.5%(60/96)的文章来自于中国学者;2019年已录用文章数为60,其中42篇来自于中国学者(70%),由此看来,想在2019年后半年在该杂志发表文章的老师们请三思!本次SCI期刊介绍就到这里了,记得关注我们,精彩不断!

其神纯粹

《辽宁中医杂志》征稿

《辽宁中医杂志》(LIAON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是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月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1719,国内统一刊号:CN 21-1128/R。1958年创刊。辽宁省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辽宁中医药大学主办。深受国内外广大作者、读者的喜爱,系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教育部优秀期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期刊。开设论著臻新、经验撷菁、学术探讨与论述、临证经纬、衷中参西、方药纵横、针灸与推拿、医案医话、实验研究、综述等栏目。适宜各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和中医爱好者阅读。来源:医技无忧医学研究院

马可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杂志征稿函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杂志简介《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月刊)创刊于1993年,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办。本刊物重点着眼于国内外有关消化系统疾病的新成果、新技术等,突出中西结合,理论与临床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之大特点。《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以弘扬中西医学术、贴近临床、注重实用、鼓励创新、中西并重为宗旨,及时反映中西医的临床及科研成果,力求办成特色鲜明的广大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以及中药人员所喜爱的专业期刊。投稿要求(1)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杂志不违反宪法和法律,不损害公共利益。(2)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杂志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不侵犯任何著作权和版权,不损害第三方的其他权利;所有来稿必须通过我刊社的“中国知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文字复制比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3)我刊初审周期为2-4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2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4)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5)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6)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7)切勿一稿多投,稿件一律不退,请自留电子稿。(8)格式要求:(1)标题请用小三黑体,标题应鲜明,一般不超过25个字,不使用外文缩写词。(2)作者姓名及单位信息请用小四楷体,要有准确的作者单位名称、省份、城市及邮编。示例:张三(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江苏南京210093)(3)摘要(中文)请用五号楷体,摘要文字控制在250字内,重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结果和结论尤为重要。摘要须用第三人称写(4)关键词请用五号楷体,要求不少于3个,不超过5个。(5)正文请用五号宋体,不得少于2000字。一般来说,2000字以下的文章,很难说清问题,不能保证学术质量,因此,2000字以下的文章本刊恕不受理。(6)参考文献请用五号仿宋。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来源:无忧文秘新学术更多价值资讯请来,无忧文秘新学术

零忍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杂志征稿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英文)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国家一级核心期刊。国际刊号:ISSN 2096-0964,国内刊号:CN10-1354/R,邮发代号:82-199,双月刊。本刊发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在临床、科学实验等方面的经验和成就,探索中西医结合进一步发展的方法和措施,介绍国内外中西医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促进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国际交流。【收录情况】本刊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万方医学网收录期刊。【收稿范围】本刊的收稿范围:中医、中西医结合以及医药卫生相关论文。【本刊栏目】论著、中西结合,中药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药学研究、经验交流、护理研究、综述等.【投稿须知及要求】所有文章一律要求有英文摘要及关键词。1.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2.论文所涉及的课题若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资助或属攻关项目,请脚注于文题页左下方,如:“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9637050);国家 863 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102-104)2433)”,并请附基金证书复印件。论文刊登后获奖者,请及时通知编辑部,并附获奖证书复印件。本刊对获基金和成果的作者建立档案。3.“参考文献”若为图书,应注明:作者(译者)、书名、出版社、出版年份、页码;若为论文,应注明:作者(译者)、论文题目、刊载刊物(报纸)名称、出版年份和期号、页码(或报纸年、月、日)。各参考文献应在正文引述出之末,按出现先后顺序编号,相应以方括号角码标出。1.图、表应顺序标号,且应有名称;若系采用与其他资料,应注明资料来源。2.稿件中计量单位及符号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标准”及有关 GB 标准规定书写。文中公式、外文字母、拉丁字母和希腊字母,大写、小写、正体、斜体、黑体或符号、上角、下角等,应清晰注明。3.为便于及时联系,请注明联系人、电话、电子信箱;详细地址、邮编、单位。4.切忌一稿多投,三个月内未收到我刊回复, 作者即可自行处理。采用与否,均不退稿,请自留底稿。5.本刊对重大研究成果,将在 1-2 个月内发表。凡要求加急发表的论文,作者请与编辑部联系说明缘由或专家的推荐信,经审核同意后将尽快刊出。其它文稿一般在三个月内出版, 出版后赠送第一作者当期杂志一册。6.来稿一律文责自负。根据《著作权法》, 本刊对决定刊用的文稿可作文字修改、删节, 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征求作者同意。7.来稿决定刊用后,本杂志社有权以光盘、网络期刊等其他方式出版决定刊用的文稿。来源:医技无忧医学研究院更多资讯信息请关注 医技无忧微信公众号(yijiwuyou)

今子之言

钟南山团队中药治疗新冠研究在主流医学杂志发表

(原标题:钟南山院士团队中药治疗新冠肺炎相关研究发表在Phytomedicine杂志)为找寻和验证哪些中药对此次新冠疫情防控有效,钟南山院士团队对四十余种中成药和中药方剂进行筛选,这些研究(包括病毒抑制试验)为临床试验研究的开展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在药物筛选过程中,研究者证实了连花清瘟胶囊等中药对2019-nCoV感染引起的细胞病变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具有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活性,减少病毒含量的作用,并能显著抑制炎症因子过度表达。此研究发表在药理学界主流杂志Pharmacological research上。基于这一发现,钟南山院士联合张伯礼院士、李兰娟院士等中西医临床专家,启动了连花清瘟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前瞻性、随机、对照、全国多中心临床试验。该研究在全国定点收治新冠肺炎的20余家医院展开,考虑到疫情防控的紧迫性,无法进行双盲;专家组讨论后决定采用在有限条件下的最客观随机平行对照试验设计。按照研究方案,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参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共收集了符合研究方案的284例病例。试验数据经过专业第三方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经过连花清瘟治疗组治疗14天后,主要临床症状(发热、乏力、咳嗽)治愈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在治疗第7天达57.7%,治疗第10天达80.3%,治疗第14天更是达到了91.5%。发热、乏力、咳嗽单项症状持续的时间也明显缩短,连花清瘟治疗还能够明显提高肺部CT影像学异常的改善率,提高总体临床治愈率。从降低转重型患者的比例方面分析,连花清瘟胶囊治疗组与对照组明显更低(连花清瘟治疗组:2.1%,对照组:4.2%)。然而在本临床试验中,连花清瘟胶囊在提高新冠肺炎核酸转阴率和缩短转阴时间方面与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对比虽然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但差异尚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上述系列发现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连花清瘟胶囊口服14天可显著提高新冠肺炎发热、乏力、咳嗽等临床症状的改善率,明显改善肺部影像学病变,缩短症状的持续时间,提高临床治愈率,遏制新冠病情恶化,而且安全性较高。这项研究结果被植物医学界的一区(2020年中科院SCI期刊分区)杂志Phytomedicine收录发表,是目前首个被国际期刊杂志报道的中药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钟南山院士的团队高度重视中医中药的发展,在疫情初期就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牵头全国多个医疗机构开展了严格设计的中医药物筛选研究和临床应用探讨,并组织启动了以连花清瘟胶囊为代表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国际植物医学领域影响因子较高的杂志《植物医学》(Phytomedicine)发表连花清瘟胶囊治疗新冠肺炎临床研究成果也是国际对中国中药防控新冠的认可和肯定,对中医药国际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不笑

中医药医学研究设计统计及论文撰写学习班在京举行

3月27日,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色。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由中医杂志社主办,北京东方岐黄科技服务中心协办的“医学研究设计统计及论文撰写学习班”在北京举行。出席此次学习班的领导及嘉宾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预防医学与免疫学科、中医学与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学科原主任王昌恩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科研处处长杨洪军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副院长费宇彤教授;河南省中医院副院长张文学教授;河南中医药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许玉龙教授;荆州市中医院副院长黄缨教授等,参加本次学习班的嘉宾及学员近百人出席开幕式。开幕式中医杂志社副社长贾守凯致辞,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经历了疫情防控的艰难,也见证了应对这一突发灾难的中国智慧,中医药人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做出的贡献为世人瞩目。中医杂志社副社长贾守凯致辞作为中医药期刊人,在新的一年,《中医杂志》将继续关注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慢性病的研究进展,加强对心脑血管病、肺系病、脾胃病、代谢病和肿瘤等学科的报道,关注中医药临床循证研究,引领中医药学术创新发展。《中医杂志》创刊60多年来,经过历届主编、编委、编辑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中医杂志》已成为中医药领域内的领军期刊。作为中医药期刊的排头兵,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提升临床医生的学术论文撰写注意事项提供帮助和指导。为了系统地提高广大中医药科研、临床医务工作者的医学研究设计、统计和论文撰写能力,我们特邀请了德高望重的王昌恩教授、杨洪军教授、费宇彤教授等为大家授课,主要内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申报书撰写要点与建议;中医药科技创新方向与重点 ;常用临床研究设计方法;论文撰写中统计方法、统计表格的注意事项等等;希望通过此次培训,能对提高医务人员论文写作以及提升学科建设能力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专家授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预防医学与免疫学科、中医学与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学科原主任王昌恩教授授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申报书撰写要点与建议》中国中医科学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杨洪军教授授课:《中医药科技创新方向与重点》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副院长费宇彤教授授课:《常用临床研究设计方法》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处副处长、研究员荆志伟教授授课:《中医药临床研究类论文的撰写与发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小鹃教授授课:《中医药实验研究思路及方法》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科技处负责人、主任医师田贵华教授授课:《课题设计与论文撰写中统计方法、统计表格的注意事项》《中医杂志》中文版编辑部主任、编审崔京艳教授授课:《〈中医杂志〉论文撰写与投稿要求》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研究员闫世艳教授授课:《临床研究中的随机化和样本估计、医学研究资料的统计描述》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期刊中心常务副主任、《针刺研究》执行主编、编审韩焱晶教授授课:《针灸科研论文写作与发表》会议中(一)会议中(二)参会领导、嘉宾及学员合影中医临床科研选题和设计方法很重要,它关系到从事某项研究课题是否取得预期成果,并在鉴定评选中是否符合科学性、实践性、先进性等标谁,而得到期刊的优先选用。此次学习班邀请的授课专家在临床科研工作中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从科研方法学上来说,实际上也是一种成果。通过授课专家的经验分享,使我们更多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工作者能够着重研究、探讨这方面的新问题,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学,提高中医科研选题、设计水平。参加此次学习班的学习,有助于参会学员在今后的论文写作中勇于创新, 反复实践,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稿件来源:大众健康报(首康网)

寄之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的根本

今时学者研究中医,往往生搬硬套西方科学,致力于用小白鼠来研究中医理法方药的正确性。而且认为,凡是小白鼠证明有效的,才是对的,否则就是错的。其实,这显示出了研究者对于中医的不自信,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自信。在我看来,研究中医,完全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一、相信中国传统文化中医源于华夏文明,中医是枝叶,华夏文明是根本。用根本来阐释枝叶,正好一脉相承,丝丝相扣,有什么不好呢?为什么不肯这样做?因为不相信华夏文明里也有一套科学体系,而且是一套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科学体系。今时不少人认为,只有西方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是最高明的。却不知道,西方科学并不高明,甚至就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又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比如,能源消耗、交通事故、战争灾难、工业污染、垃圾食品、核威胁等等。当然,我无意于排斥科学,我也认可科学的高明。但我是中医人,我坚定地相信,中医也是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虽然西方科学不能理解,但中医内涵天地之道,这个道即是真理,是亘古不变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比如,中医的天人合一、取类比象、整体观念、形神兼顾等等理念,都非常高明,而且能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中医在两千年前有效,今时仍然有效,将来也必然有效,中医完全称的上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每位中医人都要坚定地相信祖宗传承下来的文化,坚定地相信中医,坚定地走中医之路。若能如此,中医自然振兴。二、敬畏中国传统文化我重视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相关联,并且,在读书与临床中贯彻“以中解中”的思想,绝不用削足适履式的西学范式。今时中医院校的教材往往附着一些西医的解释,比如《中药学》、《方剂学》等,在药与方之下一定要写两段用小白鼠验证出来的东西,看着非常可笑,显得非常多余。但是,反观西医的教材里却并没有附上几段中医的验证。为什么呢?我们的教材为什么不能抹去按西方科学弄出来的种种莫名其妙的验证,还原一个真实的中医本来面貌呢?!中医本来就能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思想和方式去解释,去验证,根本用不着小白鼠。中医教材编写者不妨加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实践,不妨尝试着用华夏文明的传统理念来分析中医的理法方药。我相信,越是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越能深刻认识中医,并能揭示中医五千年来余续不绝的大道。做纯中医人,不但能提高临床疗效,更重要的是,这体现了中医人对于祖宗的敬畏。敬畏既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理性。华夏文明多元丰富,变中有其不变,恒常中又有自我鼎新。中医即秉承了华夏文明的特点,中医的理念与华夏文明息息相关,其间之细微奥妙之处亦完全衔接,毫无抵牾。华夏文明博大精深,足以解释中医。我主张就用传统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名词为基础,去研究中医。我自己专意于从“天人合一”和“取类比象”的理念入手,梳理中医与生命及生命与万事万物的关系。我深刻地体会到,“天人合一”和“取类比象”理念完全可以解释生命及其变化规律。小结: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的根。作为中医人,一定要坚固根本,所以,一定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前提是相信,然后才愿意去学,并且能学有所成。学习中医,就要做纯中医人。我是如此说的,也是如此做的。我的临床实践完全依赖纯中医理念,取得了非常满意的疗效。我坚信,只有纯中医才是真中医,也只有纯中医才是中医发展的方向。#中医#(董洪涛)

李悝

中医药循证研究二十年:新时代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12月18日,围绕“中医药循证研究二十年——新时代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这一主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临床研究分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暨全国中西医临床研究联盟成立壹周年纪念学术会议在北京开幕。中医药学与循证医学融合发展,推进了循证中医药学科的形成。二十年循证中医药研究与实践历程极大促进了临床医疗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促进了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主会场王永炎、陈可冀、钟南山、刘昌孝、骆清铭、李校堃等两院院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副司长周杰,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会长吴刚,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新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副局长惠鲁生等出席了本次会议。大会开幕式由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临床研究分会会长商洪才主持。商洪才研究员主持会议会议以线上线下结合形式,设立北京和香港、成都、重庆、南昌、兰州、广州等地七个会场,汇聚了国内外中医药循证研究与实践领域的著名专家,从临床研究方法、智能循证评价、临床实践指南、真实世界研究、中药独特品种、中药监管科学、中医优势病种多个方面展开研讨。中国工程院王永炎院士、钟南山院士,中国科学院陈可冀院士分别为大会致辞。在过去二十年,中医药吸收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对循证医学进行系统推广,从缺少中医药验证性证据,发展到积累起多样的中医药循证研究方法和证据资源。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中医药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医疗效优势,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是每个中医人的历史使命。在中医药领域推进基于循证的科学决策,有利于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中的独特优势,发掘伟大的中医药宝库,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新时代的中医药循证研究,需要吸纳更多的新方法与新技术,尤其要抓住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机遇。基于此,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临床研究分会组织编写了《循证中医药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和《智能中医》两部里程碑式的著作,现场还进行了新书发行签约仪式。随后,举行了全国中西医临床研究联盟成立周年纪念仪式,近30家联盟单位代表上台领取了联盟成员证书。商洪才对2020年临床研究分会的工作进行了汇报。过去的一年,针对新冠肺炎疫情,中西医联合攻坚克难,成果颇丰。临床研究分会的学术成果问鼎顶级杂志,所创建的中医药循证研究“四证”方法学体系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促进临床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探索中西医临床研究与实践的创新与转化,不断提升中西医临床研究能力和实践水平。大会的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释药技术与药代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昌孝,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创建主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幼平,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国区前高级编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照日格图,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分别围绕循证中医药和智能中医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中医中药学科主任王昌恩主持。同时,为感谢李幼平教授、刘昌孝院士在循证中医药领域所做的卓越贡献,王昌恩教授代表大会为二位颁发了循证中医药终身成就奖。本次会议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办公室指导,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临床研究分会主办,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循证中医药研究院、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标准化研究中心、香港浸会大学深圳研究院、兰州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中医药大学承办。责任编辑: 冯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