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年中国种子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可谓

2020年中国种子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商情报网讯:种子是农业生产的起点,对于作物产量、质量、抗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决定意义,是农业生产的芯片。种子行业的上游主要是种子研发和种子培育,化肥行业、农药行业和种子采摘。下游销售为经销商和零售商。种子行业发展现状1、政策对种业扶持力度加大种业作为我国战略性、核心性的基础产业,是农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一直以来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2016年新《种子法》修改颁布,提升了新品种保护的法律地位,加大了基层农业主管部门对侵权假冒的执法力度,大幅提高了对侵权假冒行为的民事赔偿标准和行政处罚力度,赔偿额由原来权利人实际损失或侵权人获利的1倍提到3倍;对权利人损失、侵权人获利难以确定的,赔偿额由原来的50万元提高到300万元。同时加大了行政处罚力度,罚款金额由货值的1-5倍提升到5-10倍。明确了种业扶持改革政策。将2011年以来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鼓励种业创新、深化种业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以法律形式加以明确。明确科研分工,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维护科技人员科研成果的合法权益;鼓励企业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为符合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开辟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对于达到审定标准的,审定委员会应当颁发审定证书。减少了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种类,由过去全国范围内审定的28种主要农作物减少为目前审定的5个品种,即稻、麦、玉米、棉花和大豆。其次,建立了部分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制度。这既填补了过去对那些面广量大的非主要农作物管理的法律缺失,又为企业自主创新发展带来机遇。而且,新《种子法》把品种的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定作为评价品种的标准。新种子法及一系列配套法规的实施,为我国种子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种业市场快速发展自1999年《种子法》颁布后,我国种业市场开始有法可依,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1999-2018年,我国种业市场空间从330亿增长至12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7%。2018年我国种子市值1201.67亿元,保持世界第二大种子市场地位。中国种子市场规模保持缓慢增长趋势,预计2020年种子市场规模将超1400亿元。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从种业市场结构来看,瓜、菜、花种业市场份额最大达24.1%。玉米紧随其后,市场份额略低于瓜、菜、花。水稻、小麦、马铃薯市场份额超10%,大豆、棉花、油菜市场份额较低。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3、种业市场集中度提高2011年以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等指导意见与规划,提高种子企业设立门槛、加强种子市场监管,重点支持具有育种能力、市场占有率较高、经营规模较大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通过兼并收购,种子行业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资源重新进行了整合,市场秩序再次得到了规范。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持有效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数量为5,203家,相比2010年的8,700家,行业整体企业种子数量呈现下降趋势,行业集中度有所提高。4、种业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自2000年《种子法》颁布后,脱离计划经济体制的我国种业及种子公司,逐步走上了自主研发育种,集“育、繁、推”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道路。随着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大,植物新品种保护权的申请、授权数量以及通过审定的品种数量不断上升。截至2018年底,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总量累计达到26,771件,授权总量达到11,671件。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行业未来发展态势1、搭建种业发展载体,建设“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一流种业企业“育繁推一体化”就是指种子企业具有种子培育、扩繁以及销售与推广的全流程服务能力,是种子企业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农民在注重种子质量的同时更加重视基于产品所提供的配套技术服务。因此,在提倡种子企业“育繁推一体化”的背景下,企业发展战略上要以健全和完善自身科研机构和实验平台为基础,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渐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把企业逐渐培育成集良种培育、繁育、推广一体化,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主体,最终将企业自身打造成为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为角逐国际种业市场、振兴民族种业奠定基础。2、搭建育种信息管理平台,提升育种效率种子繁育具有育种材料数量多、测配组合规模庞大、试验基地分布区域广、性状数据海量等特点,通过将物联网、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商业化育种关键环节紧密结合,建立作物育种信息管理平台,能有效提高育种效率、降低育种专家劳动强度。育种管理系统围绕新品种培育的实际过程,以性状数据采集和处理分析为核心,以育种过程管理为基础,实现对育种的信息化管理和数据的科学化分析,全面提高育种的管理水平和数据处理能力。种质资源库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仓储种质材料的基础信息的采集和管理,详细记录种子出入库和库存信息,为育种工作开展做支撑。育种管理系统能够实现从年度育种计划制定、组合亲本材料选配、田间杂交配组、农艺性状采集和分析的全过程数据采集和管理,为育种工作者提供科学的统计分析数据,辅助育种者提高育种效率。田间数据采集系统则基于手持移动数据采集终端,实现采集模板定制,方便育种工作者随时随地采集农业性状数据,并通过网络与服务器端进行通讯,传输数据,极大提高育种效率。3、与国际优质种子企业接轨,积极推进种业“走出去”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多个知名种子行业巨头在我国建立了合资企业、分支机构或代表处。杜邦先锋、孟山都、先正达、利马格兰和德国KWS公司,每年都要在中国投巨资进行新品种研发和技术本土化策略,凭借其技术和资金优势寻求各种合作伙伴扩大其在中国的研发和市场布局。2018年我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取消小麦、玉米之外农作物种子生产的外资限制。2019年中美贸易协定初步约定,中美双方均应对玉米、小麦、水稻等主要口粮的关税配额情况进行公布,不得违反世贸组织协定中的相关条款。未来,我国可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在保证内需的前提下,促进我国粮食出口,加强与国际巨头的种业公司进行技术及经验交流,打造我国种子品牌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整合资源,推广产品,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4、兼并重组整合行业资源回顾种子行业的发展历程,收购兼并加速了行业整合的同时,使得龙头种子公司不断做强做大。从横向看,种业与粮油加工、农药等产业之间加速融合;从纵向看,种业链内部各环节之间的整合程度不断提高;从区域看,跨国种业集团通过不断的兼并、收购、参股等方式进行海外市场扩张,逐步覆盖了全球大部分关键市场。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利马格兰、德国KWS公司等大型跨国种子企业,均通过一系列的并购重组活动之后,奠定了自身的行业地位,规模优势也日渐凸显。未来我国种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需要种子行业的龙头企业选择优质的标的,进行不断的收购兼并,整合资源,实现优质种子企业的强强联手,达到共赢,并推动我国种子行业发展至新的阶段。备注:本文只展示部分种业相关企业,若需要完整企业名录,请咨询中商产业研究院资料来源:企查查、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种业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黑帽子

种业专题报告:农业芯片,浪潮已至

(报告出品方/作者:国联证券,张晓春)报告综述: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战略地位突出一方面,种业是农业效率提升的关键,有研究资料表明过去100年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60%来源于种子技术。未来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中的75-90%或将来源于种子和生物技术。另一方面,种业事关“自主可控”,中国种业的竞争力与国际巨头相比,依然还有较大差距。中国种子市场规模较大,约占全球四分之一,潜在规模超千亿根据世界农化网数据统计,近年来,全球种子销售额呈现不断增长态势, 2019年全球种子市场销售额达到460亿美元。全球商品化种子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70%以上的商品种市场集中在20个国家,其中美国市场规模位 列第一,约占全球三分之一;其次是中国,约占全球份额四分之一。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18和2019年中国种业销售额分别为706.34和 742.9亿元。事实上,潜在的种子规模市场已超千亿元。国内种企普遍体量较小,盈利能力弱,但未来存改善预期虽然种子行业战略地位突出,且行业规模不小,但国内种企即便是龙头公司,目前不论规模还是盈利水平都普遍偏低。这或存在制度和技术两方面的原因。但展望后市,随着法律法规的完善和集中度的提升,我们认为国内种企盈利均存在改善预期。而从全球种业的发展史可以看出,通过兼并 重组做大做强或是大势所趋。中短期推力:转基因产业化加速2020年1月,抗虫耐除草剂玉米DBN9936、抗虫耐除草剂玉米瑞丰125以及耐除草剂大豆SHZD3201安全证书获批。时隔十年又有主要农作物品种获批, 这被业内视作转基因商用的一个积极信号。虽然转基因品种获得生物安全证书后,还需要通过品种审定并获得种子生产和经营许可证,才可以进入商业化生产应用,中间或至少还需要1-2年时间,但在库存下降、价格上涨以及防虫害需求提升背景下,我们认为后续或呈现加速状态,而这将直接 利好相关种业公司。1.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战略地位突出粮安天下,种铸基石。种业是农业生产的起点,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 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因此,种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美国原国务卿基 辛格说过一句众所周知的话:“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 就控制了全人类”。保障种业安全是一国粮食安全的基石。种业是效率提升的关键种业是农业效率提升的关键。中国在 1961 年每公顷谷物产量仅为 1192.7 千克, 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到 2014 年已大幅提升至 5886.4 千克/公顷,高出全球 3886 千克/公顷的水平约 51.5%。这其中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来自于以袁隆平杂交水稻为代 表的种子技术的提升。有研究资料表明过去 100 年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 60%来源于种子技术。从中长期发展趋势上看,由于受资源约束的影响,未来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中的 75-90%或将 来源于种子和生物技术。种业事关“自主可控”目前,全球种业高度集中。自 2016 年起,随着拜耳成功收购孟山都,陶氏和杜 邦成功合体,中国化工集团以 430 亿美元完成了对先正达的收购,全球种业格局生 变,行业集中度提升,寡头垄断加剧。2019 年,拜耳一家的市场份额基本就达到全 球四分之一,全球种业前 3 家市场份额就已达到 46.39%接近半壁江山,全球前 10 份额超过 60%。中国企业中有两家销售额进入前十,一是中国化工并购的先正达,位居全球第三,占全球 6.7%的市场份额,此外,隆平高科位居全球第 10,但其占全 球份额仅约为 1%左右。先正达与隆平高科合计还不到 10%(且先正达主要以国际业 务为主,国内占比较小),中国种业的供给份额与国内对粮食需求相比,依然还有较 大差距。另一方面,我国部分农产品如大豆高度依赖进口,近10年来进口依存度均超80%。 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日益增长的大豆需求,提升大豆自给率、保障大豆安全迫在眉 睫。除了粮食之外,蔬菜种子对国外的依赖更显严重。根据数据显示,甜菜类国外品 种在我国农作物生产中占比达 90%;胡萝卜品种中,国外品种占 50%;番茄、萝卜、 白菜、马铃薯、黄瓜、辣椒、菠菜等国外品种占比在 10%-40%之间。而且国外种子 不仅占据了较高的市场份额,价格也远高于国内种子。一些蔬菜品种洋种子价格高出 国产种子几十倍,以至于“进口的按粒卖、国产的论斤卖”。正是鉴于种业对于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历年来,对种业保护和监管政策法规 频出。自 1982 年种业市场化转型以来,逐步构建了以《农业法》为指导,《种子法》 为核心,以《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主要农 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农作物种子标签管理办法》以及《进出口农作物种子(苗)管理 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行政法规为补充的现代种业法律体系,内容涵盖品种审定、种子 质量管理、种质资源和作物新品种保护、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种子包装与标签管理和 种子进出口、种业外商投资研发等诸多方面。2020 年 12 月 18 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落幕,会议确定 2021 要抓好 8 项重点 任务,其中第 5 项为“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 地、藏粮于技战略”。并提出“打一场种业翻身仗”。种业再次被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2. 中国种子市场规模较大,约占全球四分之一2.1.全球种子规模接近 500 亿美元,60%左右需求集中在中美两国根据世界农化网数据统计,近年来,全球种子销售额呈现不断增长态势,2019 年全球种子市场销售额达到 460 亿美元。全球商品化种子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 70%以上的商品种市场集中在 20 个国家,其中美国市场规模位列第一,约占全球三 分之一;其次是中国,约占全球份额四分之一。法国、巴西、加拿大、印度、日本、 德国等位列其后。2.2.中国种子潜在规模过千亿,商品化率和单价提升或续推规模增长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18 和 2019 年中国种业销售额分别为 706.34 和 742.9 亿元。而这仅仅是销售额,事实上,由于部分种子商品化率并非 100%,销售 额并不能代表真实的种子规模,潜在的种子规模市场已超千亿元。种子市场规模=(播种面积×单位用种量)×商品化率×种子价格。分项来看当前种子市场量增基本到顶,单位用种量还或有所下降,但商品化率和种子价格仍有 较大提升空间。商品化方面,国际上种子商品化率平均可达 70%,发达国家更高达 到 90%以上。与这些国家比,我国良种商品化率还不到 50%,杂交水稻、棉花、油 菜等品种商品化率已接近 100%,但常规水稻、蔬菜、小麦、大豆等商品化率比较低。 因此,在商品化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开拓。而种子的价格与种子质量高度相关, 质量方面,种粮比是种子内在价值的体现,取决于种子的增产潜力以及商品种子的可 替代性。目前我国杂交玉米和水稻种粮比仅在 1:8-15,而美国达到 1:20-30,这 一方面是由于综合性能的差距,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国种子市场极为分散,未来品种 的改善以及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有利于种子价格的提升。2018 年三大主粮、豆类、油料和蔬菜的种植规模达到 14 亿亩,按照每亩种子费, 我们可以计算出每个品种的种子市场规模,假设未来商品化率将达到 100%,即便在 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种子市场规模就已达到 1233.04 亿元。3. 国内种企普遍体量较小、盈利能力较弱,但未来存改善预期3.1.国内种企普遍体量较小、盈利能力较弱一方面,种业在国内粮食安全中具有着重要的战略,且行业规模过千亿,但另一 方面,国内种业企业普遍体量较小,盈利较弱,即便是种业上市公司,经营状况也普 遍承压。目前,根据申万行业分类,种业企业共 8 家,其中隆平高科规模最大,其 2019 年营收也仅为 31.3 亿元人民币(同期拜耳为 107 亿美元),而排名第二的荃银 高科为 11.5 亿元。其余 6 家的种业营收均在 10 亿元以内。相比于市场的千亿规模,8 家上市公司的种业营收规模之和也仅为 67.9 亿元。事实上,相比于国际种业巨头 CR3 占比市场份额接近 50%,我国三种主粮种业 CR3 市占率还不到 10%。即便集中度较高的水稻品种,CR3 占比也不到 15%。整体 而言,龙头企业规模较小、行业集中度较低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目前种业上市公司 发展还处在较低水平,但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集中度的提升,未来上市公司尤其是 龙头企业未来依然有较大提升空间。在规模较小的同时,种企上市企业的盈利能力也较弱。2019 年,8 家上市种企中,仅3 家盈利。而从趋势看,近年来,8 家上市种企中,除了荃银高科和万向德农之外,整体 ROE 均呈现下行态势。考虑到种业企业的税收优惠,与其他行业相比, 真实的盈利水平或更低。 相比较而言,国际种业龙头盈利能力表现优秀。以被收购前的孟山都为例,近年来,其公司 ROE 持续在 20%以上。3.2.国内种企盈利能力较弱的原因:制度和技术或均存短板我国种业企业甚至龙头种企均整体规模较小、盈利能力较低,我们认为这主要或 存在制度和技术方面的制约。制度方面,中国育种技术长期依赖公共科研部门,虽然 2011 年国务院要求:“明 确种业科研分工,推进公益性研究和商业化育种分离,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商 业化育种新机制”,但目前中国育种依然整体上依赖公共科研单位。但公共科研单位 的绩效考核和现代种业市场需求之间或存在一些错位。与此同时,此前品种审定制度 设计较为严格,这在规范种子行业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种业企业创新的积 极性。而在市场制度方面,由于市场监督的不足,导致“套种”等侵权行为屡有发生。 种子行业存在众所周知的潜规则:“育种不如买种,买种不如仿制,仿制不如套牌”。 种业是高技术高投入的行业,通常选育一个品种需要三五年,审定一个品种又需要三 五年,累加起来就是“十年磨一剑”。然而,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存在维权难、 取证难等痛点,套牌种子仅通过较小的代价就能牟取暴利,严重抑制了研发的积极性。 正是由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足,行业集中度低下,龙头种企无法通过市场获得 较好的销售,无法较好地反哺科研投入,从而使得国内种企在技术上与国际种业龙头 相去甚远。2018 年,种业前 50 强企业每年研发投入超过 15 亿元,占销售收入的 7.5%左 右,这个指标正在接近国外大公司的研发投入强度。但从研发投入绝对值看与国际龙 头依然有较大差距。我国较具规模的 1500 家种子企业,年研发投入也就是 33 亿人 民币,孟山都一年的研发投入的量就高达 17 亿美元,超过 100 亿人民币。国内企业 研发经费投入最多的隆平高科,每年也不到 1 亿美元。3.3.事情正悄悄起变化,种企经营存改善预期但我们认为,随着行业战略地位的凸显以及法律制度的完善,此前制约种业发展 的瓶颈有望逐步解除,与此同时,从长期看,种业企业经营业绩或也存改善预期。24在品种审定方面,2014 年之前,国内品种审定渠道只有统一试验。2014 年,育 繁推一体化企业可通过绿色通道自主进行生产试验。之后的审定渠道便不断开启,至 2017 年,品种审定共有统一试验、绿色通道、良种通关、联合体以及特殊用途品种 试验 5 条渠道。品种审定渠道的增加对无疑将利好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种企加快品种 推出。同时,在品种来源方面,现在国家审定的玉米品种超过一半是企业选育的,水 稻有超过 2/3 的品种是来自于企业,这说明企业正在逐步成长为育种创新的主体。在市场监督方面,为切实加强种业市场监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激发种业创新 发展活力,提高种业发展质量,营造种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农业农村部制定了 《2020 年种业市场监管工作方案》。其中提到:“实现种业涉访涉诉案件件件有登记、 事事有回音、违法必查处”;“以种子标签和种子质量为检查重点,开展市场专项检查,。 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应将近 3 年来有套牌侵权、制售假劣、存在不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的 生产经营主体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增加检查频次并及时向社会通报;对近 3 年在监督 检查中未发现问题的企业,酌情减免检查。”我们认为,随着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法 律法规制度完善,违法成本的增加,同样利好具有研发实力的头部企业。与此同时,政策也鼓励种业头部企业做大做强。近年来,国家主要通过政策支持, 将人才、技术、资金等优质资源向符合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集聚,打造一批能参与国际竞争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2011 年 4 月,国务 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将大 幅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到 2020 年,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相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 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优势种子 生产基地,打造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 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2010 年以来,国家或地方出台多个相关文件支持种业龙头企业上市融资。2012 年 3 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指出,支持龙头 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 重点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在境外发行股票并上市。同月,农业农村部在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时,表明将支持符合条件的农垦种业公司 上市,并将充分利用农垦优势,扶持种业公司发展壮大。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要 求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2014 年, 证监会适当放宽农业企业上市财务准入标准。2013 年 12 月国务院刊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 意见》,提出鼓励有实力的种子企业并购转制为企业的科研机构。确定为公益性的科 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 2015 年底前实现与其所办的种子企业脱钩,其他科研院所逐 步实行企业化改革。新布局的国家和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 实验室等种业产业化技术创新平台,要优先向符合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倾斜。2017 年 9 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 经济的意见》提出要加快现代种业创新,扶持壮大一批种子龙头企业,推动新一轮农 作物品种更新换代。2020 年 2 月,农业农村部印发《2020 年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工作 要点》,要求积极推动种业制种保险、信贷支持等政策落实,支持现代种业发展基金 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做专做精。同年,农业部在部署“十四五” 工作时再次强调,要把种业作为农业科技攻关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支持企 业做大做强。事实上,近年来,种业行业公司数量不断下降,从 2011 年 8700 家,降至 2017 年仅 4300 家,短短几年时间,行业中公司数量减半,行业集中度已呈现上升趋势。3.4.从全球种企发展历程看国内龙头未来崛起之路参考全球种企龙头的崛起之路,并购重组是其做大做强的重要路径。而随着国内 企业竞争加剧,我们认为这或也将成为国内种企龙头的重要选择。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全球种业大约经历了三次并购浪潮。第一次并购浪潮(1997-2000)主要以纵向并购为主,实现了种子与农药的结合。 背后主要驱动因素是自 1996 年起,转基因逐渐普及,转基因成果的应用,要求种子 与专用农药相结合。这轮并购以农化巨头孟山都为代表,1996 年起,孟山都公司收 购了以培育玉米、大豆种子为主业的迪卡(Dekalb)公司和霍登(Holden)公司,重组了 嘉吉(Cargi11)公司和阿斯尧(Asgrow)公司,通过兼并收购重组不断扩大规模。第二次并购浪潮(2004-2008)主要以横向并购为主,实现了不同种子作物之间 的互补。国际农化巨头并购标的由玉米、大豆种子企业向棉花、蔬菜水果等种子企业 拓展。2004 年孟山都成立美国种子公司(ASI)负责玉米和大豆种子产品,收购 ChannelBio 和 3 个种子品牌;2005 年孟山都以 1.4 亿美金收购了全球领先的蔬菜和 水果种子公司圣尼斯,并收购紧急遗传学 NexGen 棉花品牌和 Stoneville 公司的棉花 业务,2007 年以 1.5 亿美元完成岱字棉公司的收购整合,2008 年以 5.46 亿欧元购买瑞特种子公司。2004-2008 年期间,杜邦也做了小规模的并购,先正达完成了其另 外一半的并购;拜耳、巴斯夫和陶氏分别做了一些生物技术和种子公司的并购。世界种业形成了以农化集团为基础的六大集团——孟山都、杜邦、先正达、拜耳、陶氏、 巴斯夫。第三次并购浪潮(2016-2018)主要是跨国资本推动,实现了农化巨头之间的资 源整合。2006 年后,以拜耳收购孟山都、杜邦陶氏合并,中国化工集团收购先正达 为标志,种业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最终形成了目前“两超四强”的格局.而在并购之下,种业龙头的业绩和股价均随之攀升。如孟山都净利润从 2005 年 仅 3 亿美元上升至 2017 年 23 亿美元,2014 年最高时曾达到 27 亿美元。先正达年 利润最高时也在 2012 年达到 19 亿美元。与此同时,两家公司股价节节攀升。孟山都从 2002 年最低 5.13 涨至 2018 年退 市前最高至127.97 元,16 年间涨幅高达 25 倍;先正达从 2000 年 6.62 涨至 2015 年最高 95.5,2018 年初退市前,股价也维持在 90 美元以上,同样涨幅可观。我们 认为国际种业巨头的并购史或对我国未来种业龙头的成长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4. 中短期看点:转基因产业化加速4.1.全球转基因概况基因的概念产生于 20 世纪初,基因的结构发现于 20 世纪 50 年代,利用基因技 术来改造作物开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1983 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一种 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烟草在美国成功培植。直到 10 年以后,第一种市场化的基因 食物——一种可以延迟成熟的转基因西红柿才在美国出现。1996 年,由这种西红柿 食品制造的西红柿饼才得以允许在超市出售。自 1996 年后,全球转基因种植快速发展,国家和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截至 2019 年,全国共 29 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且种植面积达到 1.9 亿公顷。从绝对面积看,在所有转基因种植中大豆面积最大,2019 年占到全部转基因面 积 48.26%,约占半壁江山,其次是玉米种植面积,占到全部转基因种植面积的 32%。 而从相对数据来看,即单品种中,转基因种植占其总种植面积算,全球大豆和棉花的 转基因种植化率已超过 80%,玉米中,转基因种植占比相对较低,仅为 30.3%。从区域分布看,近年来发展中国家转基因种植面积占比不断上升,甚至已超过发 达国家种植面积。从国家分布看,美国是最大的转基因种植国家,2019 年种植面积 高到 7150 万公顷,其次是巴西和阿根廷,分别为 5280 和 2400 万公顷。4.2.中国转基因产业化或加速,龙头企业有望持续受益2020 年 1 月,抗虫耐除草剂玉米 DBN9936、抗虫耐除草剂玉米瑞丰 125 以及 耐除草剂大豆 SHZD3201 安全证书获批。时隔十年又有主要农作物品种获批;2020 年 7 月 15 日,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发布《2020 年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生 产应用)批准清单》,其中包含玉米、大豆各一种。这是近十年来第二批获得生物安 全证书的国产转基因玉米、大豆。这些都被业内视作转基因商用的一个积极信号。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国内转基因市场主要按照三个步骤进行:3F 曲线,从距离 食物链较远的 Fiber(纤维材料作物,如棉花),到 Feed(饲料作物,如玉米),最后 到 Food(粮食作物,如水稻)。据统计,按以上路线,目前我国总共发放了五次农作 物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第一次是 1997 年发放的耐贮存番茄和抗虫棉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第二次是 1999 年发放的改变花色矮牵牛和抗病辣椒(甜椒、线辣椒)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第三次是 2006 年发放的抗病番木瓜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第四次是 2009 年发放的抗虫水稻华恢 1 号、抗虫水稻 Bt 汕优 63、转植酸酶基 因玉米 BVLA430101 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第五次是 2020 年发放的基因抗虫耐除草剂玉米 DBN9936(大北农申报),以及 隆平高科参股的瑞丰生物和浙江大学联合申报的基因抗虫耐除草剂玉米瑞丰 125” (原名“双抗 12-5”),适宜生态区域均为北方春玉米区和基因耐除草剂大豆 SHZD3201” 抗除草剂大豆,适宜生态区域为南方大豆区。这是主要粮食作物距 2009 年 2 个水稻、 1 个玉米品种获得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之后,又有两大主要粮食作物的三个农作物品 种获得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虽然,拿到生物安全证书并不等于进入商业化应用。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 管理条例》,转基因品种获得生物安全证书后,还需要通过品种审定并获得种子生产 和经营许可证,才可以进入商业化生产应用(如 2009 年的 3 张安全证书,因其没有 得到品种审定,植酸酶玉米和抗虫水稻也就无法推进,当前,我国被批准进行商业化 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仅有棉花和木瓜,批准进口转基因品种包括大豆、玉米、油菜、棉 花、甜菜等,但进口的转基因品种只能用作加工原料,不允许在国内种植)。正常程 序下市场准入审核周期约为 1 至 2 年。但转基因的产业化是大势所趋。事实上,早在 2016 年 8 月 8 日,国务院《“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正式印发,将转基因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并明确要“推 进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而在当前国际摩擦加剧,通胀压力上升之下,转基因产业 化更有望加速推进。由于转基因只是一门技术,需要叠加拥有田间产量性状优秀,推广面积较大的常 规品种,才会产生 1+1>2 的效果,才会取得应用场景最大化优势。目前拥有基因性 状专利的公司可以通过与拥有较大市占率的种子企业合作,从而大大提高了品种的市 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因此,在转基因产业化过程中国,龙头种业公司或有望持续受 益。5. 全球主要上市种企估值对比从全球种业企业估值对比看,龙头企业如拜耳、柯迪华市净率仅分别为 1.65 和 1.3。相比而言,国内种业企业 PB 普遍偏高。但从已退市的孟山都和先正达的历史 PE 和 PB 看,在其成长阶段,估值也整体抬升。历史上 PE 大约在 15-40 倍之间波动,而孟山都历史 PB 最高曾达到 12 倍。先正达最高时也超过 5 倍 PB。考虑到国内种企还处在成长初期,或可享受部分估值溢价。风险提示:种子价格下跌,转基因进展不及预期等。(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起辞而行

种子行业深度报告:国内种业大而不强,转基因时代有望异军突起

获取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1、 国内种业市场价值超千亿元,品种格局有待改变1.1 国内种业市场价值高,未来商品化率及价格仍有提升空间全国用种面积大,种子市场价值全球排名前列。根据作物商品种子使用量及种子价格计算,2018 年我国种子市场总规模约1201.67 亿元,其中 7 种重要农作物种子(玉米、水稻、小麦、大豆、马铃薯、棉花、油菜)市值合计为 856.57 亿元,花生、瓜类、蔬菜、花卉类作物的市值约为 290 亿元,其他类种子市值(杂粮、甘蔗、水果苗木等)约 55 亿元。全球来看,2016 年全球商品种子市场价值为 560.20 亿美元,按 2016 年全年平均汇率 6.65 折算约等于3725.33 亿元,国内种子市场价值为 1230 亿元,占比约 33%。玉米种子市场价值最大,随用种面积减少有所下降。2018 年 7 种重要农作物商品种子中玉米种子市场价值最高为 277.77 亿元,小麦商品种子市值第二为 170.69 亿元,第三为杂交稻种子市值为 140.43 亿元。受玉米种植面积调减影响,2016 年开始玉米制种面积持续下降,由于玉米种子商品化率为 100%,亩用种量变动较小,导致其市场价值减少,我们认为未来其市场价值仍需关注玉米播种面积及玉米种子市场价格变动。水稻种子市场价值波动易受价格影响。整体来看,水稻制种面积变化幅度较小, 市场价值主要受种子价格影响较大。未来杂交水稻方面主要关注种子价格变动情况,常规稻方面,商品化率有望随着农户自留种减少上升,商品种子使用量增加,有望带动市值持续增长。1.2 主要作物用种面积、亩用种量变化不大,商品化率稳步提升2018 年全国 7 种重要农作物用种面积为 17.16 亿亩,其中玉米用种面积最大为5.75 亿亩,占比 34%,水稻用种面积排名第二为 4.3 亿亩,占比 25%,其中常规稻和杂交稻用种面积均为 2.15 亿亩,小麦用种面积为 3.6 亿亩,占比 21%。主要作物亩用种量表现平稳,小麦波动略大。全国杂交玉米、杂交水稻和常规水稻的亩用种量比较平稳,2018 年分别为 1.89、1.14 及 4.51 千克。小麦亩用种量最大,整体在 12.5-13.0 千克/亩范围波动。7 种农作物商品化率稳步提升,玉米及杂交稻种子已达 100%。全国 7 种重要农作物种子商品化率呈现总体上升趋势,2018 年达 72.32%,其中棉花、杂交水稻、玉米的商品化率已经达到 100%,小麦商品化率较低为 78.77%。我们预计未来商品化率会随着农户留种减少持续提升,但整体提升空间有限。小麦、玉米商品种子使用量较大。国内用种面积排名前三的品种为玉米、水稻、小麦。但由于小麦的亩用种量较大,商品种子使用量最大。2018 年小麦、玉米、水稻商品种子用量分别为 36.25、10.88、9.37 亿公斤,其中常规稻和杂交稻商品种子使用量分别为 6.93、2.44 亿公斤。1.3 国内玉米种子品种竞争加剧,优质水稻种子需求增加玉米种子供给偏紧,品种激烈竞争下新格局或出现。2016-2018 年,玉米制种单产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制种面积持续下降,由 2016年的 410 万亩降至 2018 年的 237 万亩,降幅达 42.20%,导致玉米种子总产量由 2016年高点的 14.65 亿公斤降至 9.22 亿公斤,降幅 37.06%。玉米种子需求量增长,供需格局偏紧。2016 年前玉米库存高企,国家为消耗库存,开始供给侧改革,全国范围取消玉米临储政策为主,同时多地开始补贴下游玉米深加工企业。2017 年玉米种子持续去库存,需求量开始高于供给量,库存消费比持续下降。2019 年库存消费比为 59.03%,相比 2013 年高点 129.87%,下降 70.84pct, 玉米种子供需格局持续偏紧。品种审定数大幅增长,玉米种子企业竞争加剧。2016 年新《种子法》实施以后,5 个及以上企业或科研单位可组合成联合体,自行开展农作物品种试验,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品种审定进度。2017 年开始审定品种出现井喷,2019 年国审及地方玉米品种共通过 2266 个,相比 2016 年 549 个上涨 312.75%,年复合增速超 60%。玉米种子行业竞争加剧,2018 年推广前 5 的品种为郑单 958、先玉 335、京科 968、登海605、德美亚 1 号、伟科 702,CR5 市场集中度仅为 20.20%。市场激烈竞争下,行业产能持续去化,品种格局逐步改善,当前行业除关注品种产量外,更关注品种抗性等品质。玉米种子品种新格局将形成,在产量及抗性上具备多重优势的复合品种有望脱颖而出。1.4 杂交水稻种子去库存持续,优质稻种子需求增加杂交水稻种子单产表现平稳,产量小幅增长。2018 年杂交水稻种子产量 2.90 亿公斤,常规水稻种子产量 8.81 亿公斤,杂交水稻种子单产变化幅度不大,产量波动主要由于杂交水稻技术变革,推动制种面积变化。2000 年以前杂交水稻三系产品在市场推广较好,2000 年以后两系杂交水稻开始快速发展,其中 2008-2012 年的主要品种,扬两优 6 号、丰两优 1 号、新两优 6 号、岳优 9113、天优 998 和冈优 188, 主栽年限明显缩短,两系杂交水稻发展迅速,制种面积及产量开始增加。整体来看, 水稻种子产量基本稳定,在消费升级大背景下,优质稻需求大幅上涨。杂交水稻种子供给略宽松,种子去库存持续。 2015 年开始杂交水稻种子供给量多于需求量。2019 年供给量开始出现下滑,但仍供过于求,当年库存消费比为71.11%,相比 2016 年低点的 32.00%,增长了 39.11pct。2、 全球种业格局依托农化巨头,国内企业崭露头角2.1 、 世界种业历经 3 次变革,以农化集团为基础世界种业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 1997 年-2000 年之间,第二次并购浪潮发生在2004 年-2008 年之间,前两次并购潮中,孟山都通过并购全球范围内的种子公司,确立了种业全球第一的地位。经历了两次并购潮后,世界种业格局以六大农化集团为基础,即孟山都、杜邦、先正达、拜耳、陶氏、巴斯夫,还有两个独立的种子公司, 即德国的科沃斯和法国的利马格兰。第三次浪潮发生在 2015 年-2018 年之间,以农化巨头之间的并购为主,行业其他公司并购为辅,中国企业也参与其中。主要农化集团并购事件有:1)2017 年 6 月,中国化工以 430 亿美元完成对先正达的收购,成功跻身全球农化巨头之列;2)2017 年 9 月,世界第二和第三的美国化工业巨头陶氏化学和杜邦公司合并,并分拆种子业务成立科迪华公司单独运营上市;3)2018 年拜耳收购孟山都,同年基于欧洲反垄断法,巴斯夫收购拜耳原有种子业务。其他种业公司也开始拓展自己综合实力,进行不同方面的并购,其中国内企业隆平高科收购陶氏在巴西的种子业务,进一步参与全球种业竞争。第三次并购浪潮后,种业基本格局可分为 4 个大型农化集团及 2 个独立的种子公司。2.2 、 国内种子企业进军 10 强,一线企业优势明显Phillips McDougall/IHS Markit 数据显示,全球种业一线公司数量最少,在 10 个左右,销售收入大于 5 亿美元,利润率基本维持在 10-15%之间,二线公司数量较多, 维持在 40 家左右,销售收入在 1-5 亿美元之间,利润率基本维持在 10%左右,第三梯队的种子公司数量最多,且多数为私有非上市企业,年收入小于 1 亿美元,利润率在 5%左右。拜耳和科迪华规模优势明显,隆平高科跻身一线。据 Phillips McDougall/IHS Markit 数据显示,全球种业一线的公司中拜耳和科迪华的销售收入均超 50 亿美元,具有绝对行业领先优势。隆平高科 2018 年销售收入为 5.41 亿美元,跻身全球种业一线,排名第九,成为中国唯一跻身一线的企业。二线企业中国内企业较多,收入规模差距较小。二线各企业销售收入差距相比一线较小,其中国内企业北大荒垦丰、江苏大华、荃银高科、中种集团及登海种业入围二线,2018 年北大荒垦丰的销售收入超过 2 亿美元,世界排名前 20。2.3 、 一线企业品种结构以大田作物为主,转基因性状收费盈利能力突出全球一线种子企业产品主要以大田作物为主,玉米种子的销售额大于大豆种子销售额。拜耳和科迪华在玉米种子销售上具有绝对领先优势,2018 年二者收入分别为 56.85 及 52.54 亿美元,是第三名先正达 12.32 亿美元的 5 倍。利润率方面,大田作物利润率较低,平均水平在 5%左右,各公司产品差异较大,利润率范围在亏损至10%之间波动。3、 全球转基因商业化持续推进,国内进程有望加速3.1 、 国外转基因推广趋于成熟,未来关注发展中国家转基因开发3.1.1 、 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大豆、玉米占比较高全球转基因产业链经历近 20 年的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转基因种子市场价值也不断增长。Wind 数据显示,2018 年全球转基因种植面积为 1.92 亿公顷,市场价值达 172 亿美元。转基因作物以大豆及玉米为主,大豆种植面积占比约 50%。转基因作物种植结构中,大豆和玉米的种植面积占比较大。大豆转基因作物主要解决除草剂使用,玉米转基因作物主要针对解决玉米虫害问题。2018 年大豆转基因种植面积超过 9400 万公顷,占比约 50%,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为 5970 万公顷,占比约为 32%。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更受欢迎,种植面积占比不断提高。虽然玉米和大豆作物对抗虫和耐药的需求不一致,但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多数品种可以同时满足抗虫和耐药两个性状,称为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近年来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速较快。Wind 数据显示,2007 年至 2017 年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长256.96%,而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幅仅为 23.55%。3.1.2 、 五大种植国应用率接近饱和,发展中国家转基因应用或加速转基因作物种植区域集中,五大转基因种植国占比超过 90%。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主要集中在北美地区,其中美国种植面积最大为 7500 万公顷,占全球比例为39%。随着转基因作物在全美推广率逐步饱和,美国转基因作物面积增速逐步放缓。巴西种植面积为全球第二且增速较快,2003 年至 2018 年种植面积增长 1610%。发展中国家转基因作物发展不均衡,巴西及阿根廷种植面积占发展中国家 90%。发达国家主要依靠美国和加拿大,转基因种植面积呈现稳定增长趋势。其他发达国家如欧盟、澳洲等国,对转基因作物依旧比较谨慎。发展中国家转基因作物种植发展较不均衡,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巴西及阿根廷。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农业较弱势,农产品依赖进口,未来转基因作物推广应重点关注发展中国家。3.2 、 国内虫害及粮食安全背景下,转基因推广趋势日益明朗国内转基因棉花种植最先开始应用,沉淀近 30 年开启主粮转基因。国内转基因技术研发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国内棉铃虫爆发。在国际企业激烈竞争中,1997 年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 Bt-Cry1A 和 CpTI 基因抗虫棉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发)获得安全证书并率先实现业化,成为我国独立发展转基因育种,打破跨国公司垄断的起始。进入新世纪之后,世界粮食安全形势日趋严峻,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 (973 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计划、科技部专项计划等也给予转基因育种更大支持。2008 年开始棉花、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等五大作物实现了转基因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的深度结合,自主创新研究快速发展。2009 年转 Cry1Ab/1Ac 融合基因的抗虫水稻“华恢 1 号”及杂交种“Bt 汕优 63”、转植酸酶 Phy A2 基因的 BVLA430101 玉米自交系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安全证书,成为我国转基因育种技术水平全面提升的重要里程碑。经历近 30 年的发展,整体来看,我国转基因育种实力与国际公司还有较大差距,但已初步建成了包括基因发掘、遗传转化、良种培育、产业开发、应用推广以及安全评价等关键环节在内的转基因育种创新和产业开发体系, 拥有抗病虫、抗除草剂、优质抗逆等一大批功能基因及相关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2019 年及 2020 年大北农及杭州瑞丰转基因玉米、大豆等品种相继获得生物安全证书,标志着国内转基因产业发展有望进入主粮转基因商业化新阶段。中国为粮食净进口国,大豆品种依赖进口。Wind 数据显示,国内粮食进口量远高于粮食出口量,中国是粮食净进口国。其中国内水稻、小麦等主粮基本实现自给,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肉类消费大幅上涨,饲料作物需求增加,国内部分饲用农产品依赖进口。生猪补栏增加下游需求增长,玉米供需偏紧。据农业农村部 8 月最新数据显示, 受 2016 年玉米种植面积调整,玉米播种面积大幅下降影响, 2020/21 年度播种面积相比 2016/17 年下降 5.62%。需求端来看,下游养殖行业补栏积极性高,饲用玉米需求增加, 2020/21 年饲用玉米需求量为 18300 万吨,相比 2016/17 年上涨 8.28%。2020/21 年玉米供给缺口达 1668 万吨。玉米供需偏紧,价格有望持续上涨,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玉米供给短缺,小麦等粮食作物替代需求增加,主要粮食作物价格均有望实现上涨。草地贪夜蛾为害,转基因技术可有效控制该虫害影响。2018 年 11 月草地贪夜蛾从缅甸迁飞至我国云南普洱地区,2019 年开始在国内蔓延,成为影响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大问题。南方区域为虫源基地,春夏易受东南季风及西南季风影响,利于草地贪夜蛾顺风由南向北迁飞至黄淮海及东北玉米主产区,对当地玉米造成较大威胁。反观国外转基因推广历史,虫害发生催生了转基因技术推广和应用,转基因玉米可以对草地贪夜蛾造成致命打击,在草地贪夜蛾为害深化的背景下,转基因商业化进程有望加速。国内外局势复杂的情况下,粮食安全值得重视。综上来看,国内饲用农产品在虫害及自身基本面影响下,出现较大缺口。转基因作物凭借优异的生产、抗虫及耐药性能,可以有效提升农作物种植效率,缓解农产品供给缺口,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驾护航。3.3 、 主粮转基因商业化已具备基础,政策出台有望加速国内已建立转基因研发体系,国内企业拥有转基因技术自主权。2019 年-2020 年国内企业获批转基因安全证书品种增加,前期转基因品种安全证书的批准均以科研为目的,2019 年开始陆续批准玉米转基因种子及大豆转基因种子(进口)生物安全证书用作原料加工,标志着国内转基因技术应用进入新阶段。性状方面,国内企业转基因品种性状表现突出,行业竞争力强,如大北农转基因玉米产品 DBN9858 及DBN9936 为配套系产品,可以更有效的对作物进行保护,减缓害虫抗性生成。获批品种均经历多年试验积累,品种审定速度有望加快。正常情况下种子新品种审定需要进行两个生产周期的区域试验及一个生产周期的生产试验,获批上市前大概需要 3 年左右时间。由于对玉米、大豆转基因品种的审定政策还未出台,现有品种均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试验数据积累,试验环节时间存在缩短的可能性,转基因种子商业化进程有望进一步加速。4、 投资建议(详见报告原文)转基因种子市场空间测算:若国内 30%玉米使用转基因技术,市场空间有望达129 亿人民币。中国作为世界上玉米产量及消费量第二大国,假设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 7,按照全球转基因玉米单位价值(即终端价格)、2018 年玉米播种面积的 30%(工业玉米占比约为 30%)估算,国内转基因玉米种子的市场空间达 129 亿人民币;若按照 90%比例(工业玉米+饲用玉米占比)估算,市场空间为 388 亿人民币。转基因种子商业化势必改变当前国内种业及全球种业格局。……(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作者:开源证券,陈雪丽)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空房间

种业深度报告:生物育种十年磨一剑,喜迎政策春风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原证券,刘冉)核心观点:我国生物育种技术推广进入实质性的新阶段我国传统种业,受到供给侧改革、市场竞争激烈的影响,市场规模增 速略有下滑,导致大多数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但是,随着生物育种作物品 种安全证书的发放增加,抗虫转基因玉米和转基因大豆为我国历史上首次 获批安全证书。于 2020 年 12 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重点提出 2021 年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还是首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层面提到解决种子问题,我国种业发展已经进入实质性 的新阶段。在生物育种政策春风的吹动下,国内的上市公司有望打开业绩 天花板,从行业集中度和利润率两个角度提高盈利能力。玉米种子上行周期已经开始,相关转基因产品市场规模最高 467 亿元玉米是我国种植规模最大的农作物。在供给端,玉米播种面积下滑的 同时库存加速去化,草地贪夜蛾对玉米减产的威胁仍然存在;从需求端来 看,截止 2020 年 11 月末,全国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均已恢复至常 年水平的 90%以上。存栏量的上升会带动饲料需求增加,从而传导至对 上游玉米的需求。玉米种子的上行周期已经开始,龙头种企有望进入量价 齐升的阶段。根据测算,转基因玉米种子在我国实现商业化以后,预计可 达到 150 亿元—467 亿元的市场规模。行业“马太效应”明显,仍有较大估值回归空间生物育种技术进行商业化推广以后,受到研发开支大、技术门槛 高等因素,小公司会逐渐被市场淘汰,“马太效应”下市场份额会进 一步向龙头企业集中。在我国生物育种政策春风下,种子行业将迎来 质的飞跃。截止 2020 年 12 月末,行业 PE-TTM 仍处于历史低位,在行 业整体估值提升的预期下,拥有较大估值回归空间。相关受益于生物 育种市场开放的国内外上市公司有:大北农、隆平高科、登海种业, 及奥瑞金种业。风险提示:我国生物育种相关政策的推进不及预期。1. 我国传统种业发展稳健农业属于第一产业,是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的部门,在我国经济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根 据国家统计局定义,农业指种植业,即庄稼种植,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生产活动,而种 业是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1. 种业相当于产业链中的“芯片”目前,全球种业已经形成育种、制种、销售三大环节为主的较为成熟的产业链。其中,育种是农业生产活动产业链中上游的关键环节,相当于种植业中的“芯片”。农业生产流程一般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土壤耕作,播种及栽植,田间管理,收割及农田运输。在上游端,种子的培 育成为上游端最重要的一环。除此之外,肥料、农药,以及现代化农业中的农业机械也是上游 的组成部分。上游的这些农资原料占去了农户生产农作物约 40%的成本。以玉米为例,据农业 农村网数据显示,全国 2018 年玉米种植的平均种子费用为 55.72 元/亩,占据玉米种植总成 本的 5.33%。上游端其他的化肥费、农药费和机械作业费分别占据种植总成本的 13.16%、1.64% 和 11.22%。农业生产活动产业链的中游端涉及了各种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下游方面主要是农 产品收割完成的后续应用,例如食品,工业加工,畜禽饲料等用途。1.2. 我国种业发展步入深化改革期我国种业发展历程经历了 4 个阶段。以 2000 年颁布的《种子法》为标志,我国种业逐步由 政府主导型的全封闭发展模式进入产业化、市场化阶段。1、1949-1977 年:“四自一辅”阶段。实行“依靠农业生产合作社自繁、自选、自留、自 用,辅之以调剂”的方针,在全国建立起以县良种场为核心、公社良种场为桥梁、生产队种子 田为基础的三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2、1978-2000 年:“四化一供”阶段。实行“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以县为单位统一供种”的方针,以大规模建设各类原(良)种场和种子繁育生产基地为 核心。3、2001-2009 年:市场化改革阶段。重要里程碑是《种子法》和《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 实施,我国种业生产开始进入以新品种培育为核心的市场化竞争时期,民营企业逐步增多成为 市场主体。4、2010 年-现在:深化改革阶段。农业部把 2010 年定为种子执法年,确立农作物种业是 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的地位,明确了深化种业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提出了推进现 代种业发展、建设种业强国的目标,各项政策陆续出台,加快行业整顿整合。1.3. 行业特点突出1.3.1. 我国种子的品种审定制度在我国种业发展的同时,得益于品种审定制度,越来越多安全健康的农作物品种出现在市 场上。我国种子的审定制度起源于 1982 年,当时一个品种要通过 3 年的区试和 2 年的生产实验 才能通过审定。到 1995 年,政府引进滚动式的审定机制,每年新品种审定通过的同时都有品种 被淘汰。2000 年,《种子法》在我国颁布实施后,民营种企数量激增,待审品种数量快速增长, 导致审定过程进展缓慢。审定制度的拐点发生在 2016 年,新版《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颁布实施后,放开了品 种审定渠道的多样化,一共有统一试验、绿色通道、良种通关、联合体,以及特殊用途品种试 验 5 条渠道。自此以后,我国每年种子审定数量呈井喷式增长。以水稻种子为例,1995 年的品 种审定数量仅有 49 种;从 2005 年至 2016 年,审定数量保持在 500种-650 种;2017 年,审 定品种数量跃升到 775 种。1.3.2. 种业具有壁垒高,投产周期长的特点种子行业是农业生产产业链里重要的上游,该行业拥有较高的进入壁垒,属于产业链中技 术含量最高的环节。全球范围来看,种业都属于前期科研投入大、投入产出周期长,历史数据 显示新品种从研制、获取专利、审批、试验到推广至少需要 5 年以上的时间。我国从 1997 年开始实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颁布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对个人、 企业育成的新品种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条例规定未经品种权人许可,不得以商业为目的生产或者销售授权品种。为了规范行业经营环境,新进入者必须取得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农作物种子 生产经营许可证,才能从事种子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整体来看,品种选育周期长、前期研发 费用投入规模高,以及行业相关经营许可证的发放等原因,形成了种子行业较高的进入壁垒。2. 我国种业市场规模迎来拐点在 2016 年以前,我国种子行业整体市场规模以 3%左右的年复合增长率缓慢增长。2016 以 后,我国主粮种子库存过剩,国家提出了以“调面积、减价格和减库存”为主的供给侧改革, 种子行业市场开始承压。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种植面积(我国种子自主率)占 比达到 95%,其中,小麦、水稻都是自主选育品种;蔬菜品种中,进口种子的份额已经从 5 年 前的 20%下降到现在的 13%。近些年来,我国种子市场整体规模停滞在 1200 亿元左右。2018 年, 我国种业市场规模为 1174 亿元,其中 7 种重要农作物种子(玉米、水稻、小麦、大豆、马铃 薯、棉花、油菜)市值合计为 836.85 亿元;2019 年行业整体市场规模迎来拐点,结束 2017、 2018 年的下滑,同比略微增长,达到 1192 亿元。2020 年,我国种子行业在玉米种子需求扩大 的带动下,市场规模有望保持缓慢增长。2018 年,三大主粮种子占据我国商品种子市场的半壁江山,其中玉米种子市值规模最大, 达 277.77 亿元,小麦商品种子市值第二为 170.69亿元,第三为杂交稻种子市值为 140.43 亿元; 分别占比 23.66%、14.54%和 11.96%。2.1. 玉米是我国种植规模最大的主粮作物我国玉米的主产区分布在东三省,其次是内蒙古和中原地区(山东、河北、河南省),这些 地区的种植面积占据全国约 67%。其中,黑龙江省是玉米第一生产基地,拥有约 8794 万亩的 种植面积,吉林省和辽宁省分别拥有 6246 和 4038 万亩玉米种植面积;内蒙古自治区为 5575 万亩、中原地区约 17314 万亩玉米种植地。我国玉米进口依赖度低。2019 年,我国的玉米进 口量为 510 万吨,较 2018 年增加 62 万吨,同比增幅为 13.76%,仅占消费量的 1.73%。根据发 改委信息,2020 年的玉米进口配额为 720 万吨,维持在近 5 年的水平不变。玉米种子市场是我国主粮作物中规模最大的,2018 年达到了 277.77 亿元。受玉米种植面 积调减影响,自 2016 年开始玉米制种面积持续下降,同时我国玉米的消费量每年都在增加, 导致玉米库存量近年一直在下降。玉米种子费下游占比最大的是用于畜禽饲料,占比约 55%,其次是用于工业加工(35%)和 口粮(3%)。2019 年,我国玉米总消费量为 294.06 百万吨,同比下降 9.46 百万吨,降幅为 3%。 其中,饲料、工业加工、食用的消费量分别是 161.78 百万吨、102.42 百万吨和 8.88 百万吨。 2019 年,我国玉米总消费量同比下降 3%主要是受到非洲猪瘟的影响,畜禽饲料需求量下滑导致。根据统计数据,2020 年初以来,玉米价格明显回升。截至目前,全国玉米均价已经涨至近6 年内历史新高,较年初暴涨 700 元/吨,较 2017 年历史低点上涨超 1000 元/ 吨,尚未突破 2014 年 9 月份的超高价水平。过去 10 年里,历史玉米均价在 2.3 元/公斤 左右,且玉米价格具有均值复归的特征。国内饲料用玉米在下游消费端占比最高,约 55%。受到猪肉周期性的影响,非洲猪瘟事件 过去后,近两年我国生猪出栏量大幅增加。2020 年下半年,国内饲料需求迎来回升,玉米作为 猪饲料的主要原料价格跟涨,相关种企玉米种子销售收入迎来量价齐升的局面。据饲料行业信息网报道,2020 年 12 月份饲料再次迎来涨价潮。就在日前,来自黑龙江日报的最新报道显示, 由于玉米深加工的快速发展,目前齐齐哈尔玉米收购价格从 2016 年的每斤 0.6 元攀升到如今的 1.15 元,当地产的玉米已经不再外运,就地加工转化率达 80%。12 月初,正大、通威、大北农、 海大等饲料企业就已经大范围上调价格,涨幅在 50-75 元/吨左右。中国海关总署 12 月 23 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 年 11 月份中国玉米进口 量为 123 万吨,同比增 1142.2%;1 至 11 月份的进口量为 904 万吨,同比提高 122.7%。 创历史新高,离此前市场预计的“中国今年玉米进口量将达 1000 万吨”仅一步之遥。就玉米行业内种企而言,我国玉米种子行业集中度相对水稻和小麦种子的行业集中度稍高 一点,2018 年推广前 5 的品种为郑单 958(万向德农)、先玉 335(登海种业、敦煌种业)、京 科 968、登海 605、德美亚 1 号(北大荒)、伟科 702(河南金苑种业),行业 CR5 市场集中度为 20.2%。从公司角度来看,2018 年,国内玉米商品种子销售收入前 10 名的企业分别是:北大荒 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辽宁 东亚种业有限公司、吉林省鸿翔种业有限公司、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德农种业股份公司、 河南秋乐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金苑种业有限公司,和莱州市金海种业有限公司。2.2. 水稻水稻无论在产量还是播种面积上都是我国排名第二的粮食作物。其主要产区分布在我国秦 岭、淮河以南地区,成都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流域的河谷平原和三角洲地带;其中, 湖南省、江西省和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面积均超过5,000 万亩,占据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38%。 在城市上看,常德市、哈尔滨市和衡阳市拥有全国最大的稻谷种植基地面积,分别为 830 万亩、 813 万亩和 729 万亩。同玉米一样,我国水稻消费量基本上可以实现自给自足。我国政府对稻米的进口配额为 532 万吨,这个配额自 2004 年以来没有发生过变化。2019 年,中国进口稻谷和大米的数量为 255 万吨,较上年同期下降 53 万吨,同比下降 17.21%,仅占国内消费量的 1.27%。从下游的消费端来看,稻谷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食用口粮、工业加工、饲料用途和种子用途, 其中食用口粮,即大米,占据 81%的稻谷需求量。国内的稻谷消费量自 2014 年起保持较为稳 定的水平。2019 年的稻谷和大米消费量为 199.94 百万吨,较 2018 年增加 44.5 万吨,同比增速为 0.22%。目前,我国稻谷库存处于历史较高位置,去库存压力较大。2011 年,稻谷的库存处于近 20 年的低位,仅有 30.44 百万吨。2012 年开始,农户受国家持续上调的最低收购价格的刺激 下,产量逐年缓慢增长,而消费量在 2012、2013 连续两年大幅下滑 11.23 百万吨,同时中国 从稻谷大米的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导致我国稻谷库存自 2014 年起逐年堆积。2019 年的稻 谷期末库存为 172.83 百 万吨,是 2011 年的低位的 5.68 倍,库消比高达 85.05%。2020 年 1 月份以来,受非洲蝗灾影响,国际稻谷价格逐渐攀升。但国内稻谷供过于求和库 存高企的基本面不改,所以我国稻谷价格上涨空间不大。2020 年上半年,国内稻米价格跟随国 际价格趋势上涨,6 月份价格开始回落并稳定在 4000 元/吨上下。我国水稻设有最低收购价格制度。2004 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 改革的意见》中提到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自此水稻开始设有最低收购价格。发改 委在每年春播之前公布最低收购价,等待收成后,中储粮等国有企业负责向农民收粮,其价格 不低于最低收购价。由于最低收购价的托市作用,自 2008 年到 2015 年期间,国内稻谷的最低 收购价格逐年上涨。早籼稻的价格从 0.7 元/斤上涨到 1.35 元/斤,年均复合涨幅为 8.56%;中 晚籼稻的价格从 0.72 元/斤上涨到 1.38 元/斤,年均复合涨幅为 8.47%;粳稻的价格从 0.75 元 /斤上涨到 1.55 元/斤,年均复合涨幅为 9.50%。同时,农户的利益得到了国家的保障,种粮积 极性大大提升,从而导致现在水稻库存高企和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的问题。2015 年开始,国 家实施农业供给侧改革,下调了早籼稻的价格;2016 年,分别下调了中晚籼稻和粳稻的最低收 购价格。2.3. 小麦小麦是我国第三大主粮作物。根据播种时间的不同,我国的小麦可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 其中,春小麦是指春节过后播种的,8、9 月份收获的。冬小麦是指在 9、10 月份播种,次年 4、 5 月份收获的。我国境内的小麦以冬小麦为主。在我国小麦有三大主产区,主要分布在秦岭、 淮河以北,长城以南,这里冬小麦产量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 56%左右。在城市的分布上,河 南省的驻马店、周口市和南阳市拥有全国最大的小麦播种面积。就播种面积而言,近 20 年来, 我国小麦的播种面积保持较为稳定,自 2017 年以来,播种面积有略微下降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国内 2019 年的小麦播种面积为 23,848.65 千公顷,较 2018 年减少 417.35 千公顷, 同比减幅为 1.72%。但是 2019 年的小麦产量为 13,140 万吨,较 2018 年上涨 0.97 万吨,同比 涨幅为 8%。另外,我国小麦进口依赖度很低。自 2004 年起,我国对进口小麦实施的关税配额 为 963.6 万吨。2019 年,我国进口小麦 348 万吨,较 2018 年增加 38 万吨,同比增速 12.26%; 进口量占据配额的 36.11%,仅占国内消费量的 3.13%。同水稻一样,我国自 2006 年开始设定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制度。2006 年,国家对白小麦, 红小麦和混合麦的最低收购价格分别为 1440 元/吨,1380 元/吨和 1380 元/吨。2014 年前,国 家持续 6 年上调最低收购价格,平均每年白小麦,红小麦和混合麦的最低收购价格分别上涨 180 元/吨,123 元/吨和 123 元/吨。从 2015 年起到 2017 年期间,因国家进行农业供给结构性改革, 最低收购价格维持在 2014 年的同等水平。但是,随着玉米和水稻最低收购价格的下降步伐,国 家在 2018 年首次下调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小麦在下游的消费端主要体现在深加工制粉消费、饲料消费、工业消费和种植消费,分别 占比约 75%、12%、8%和 5%。小麦的深加工的产品主要集中在面粉,每年用于面粉加工的小麦占 小麦产量的 70%-80%。我国小麦年消费量总体缓慢攀升。2019 年国内小麦消费总计 126 百万吨, 同比上升 0.8%。从库存上来看,自 2013 年起,我国的小麦库存逐年增加:从 2012 年 53.96 百万吨到 2020 年的 161.18 百万吨,增加了 107.22 百万吨,年均复合增速约 14.66%。在库消 比上看,2019 年小麦的库消比达到 91.14%,较 2012 年增长了 69.52%。过去 5 年来,国内小麦价格以 2400 元/吨为均值,在 2200—2600 元/吨之间上下震荡。由 于我国小麦库存到达历史高位,预计未来价格继续上升空间不大。3. 行业竞争格局特点3.1. 国际种业集中度高,龙头公司强者恒强21 世纪以来,受益于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全球种子市场迅速增长。据统计,全球种子市场 规模从 2005 年的 197.52 亿美元增长到 2018 年的 597.1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8.88%,主 要成长空间来源于蔬菜种子的快速增长。其中,美国长期占据全球第一大种子市场的位置,占 比达到 35%以上;其次,自 2016 年开始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占比约 23%。当前, 全球种业市场呈现由中、美构成的双寡头局面。发达国家的种子行业已发展成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产业体系, 少数几家大型种子集团垄断了世界种子行业的大部分市场。根据 Phillips McDougall/IHSMarkit 数据显示,从全球范围来看,种子行业集中度较高。国际种企巨头仅 10 家左右,占据 了超过 50%的市场份额,年销售收入大于 5 亿美元,利润率基本维持在 10-15%之间。二线种企数量较多,约 40 家左右,销售收入在 1-5 亿美元之间,利润率基本维持在 10% 左右。位于第三梯队的种企数量最多,年收入小于 1 亿美元,利润率约 5%左右。行业整体呈现 “马太效应”,强者恒强的局面。3.2. 国内种企发展迅速国内公司来看,隆平高科 2018 年销售收入为 5.41 亿美元,全球排名第九,成为中国唯一 一家跻身全球一线的种企。二线企业中国较多,收入规模差距较小,北大荒垦丰、江苏大华、 荃银高科、中种集团及登海种业入围二线,2018 年北大荒垦丰的销售收入超过 2 亿美元,世界 排名前 20。根据农业部数据显示,我国 2010 年的种业企业数量为 8700 家,2016 年缩减至 4316 家。 不过,种企的数量从 2017 年开始反弹,截至 2018 年底,我国持证种企数量为 5663 家。在农作 物种类上看,国内经营玉米的种企数量占比最大,占比 27.87%,数量为 1578 家;其次是小麦, 种企数量为 1191 家,占据 21.03%。经营水稻的种企包括杂交和常规水稻,合计 1041 家,占比 为 18.38%。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种子行业市场集中度始终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行业 CR9 仅为 5.18%。现在我国只有水稻种子的 CR10 超过了 30%。截至 2019 年底,我国种业上市公司为 55 家,其中 A 股上市企业为 8 家,海外上市企业仅有奥瑞金一家,其余有众多新三板挂牌企业。 其中,隆平高科、荃银高科、登海种业的种子销售额位居行业前三位,种子营收合计为 48.20 亿元,CR3 仅为 3.65%。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种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国内市场规模增速承压的前提下主要是存量市场的竞争,看好行业龙头公司进一步整合资源,扩大市场份额。分品类来看,水稻方面,隆平高科、荃银高科、大北农为行业龙头,市场占有率分别为 10.57%/3.08%/1.42%,CR3 为 15.07%;玉米方面,登海种业、隆平高科、万向德农为行业 龙头,市场占有率分别为 1.92%/1.71%/0.73%,CR3 为 4.36%;小麦方面,农发种业、荃银 高科、万向德农为行业龙头,市场占有率分别为 1.66%/0.30%/0.28%,CR3 为 2.24%。3.3. 行业相关政策:对于生物育种技术谨慎推广,加强研发近年来,我国政府推出多项关于种子行业的政策,目的是推动种业生物科技技术的发展, 完善种业市场的监管体系,同时打击非法转基因等违法行为。从政府陆续出台的相关政策可以 看出,政府对于转基因种子研发企业持支持和保护的态度,生物育种技术是我国种业未来重要 的发展趋势。于 2020年 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适逢“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开局的关键节点, 放眼新冠肺炎疫情加剧全球经济衰退的特殊背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对“十四五”开局, 这次会议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部署了 2021 年的 8 项重点任务。其中,“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 题”引人注目。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还是首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层面提到解决种子问题。会议中指出:“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战略。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 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要牢牢守住 18 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要建设国家粮 食安全产业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要提高 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除此之外,2020 年 12 月 17 日,农业农村部在京召开全国种业创新工作推进会会议中强调, “十四五”时期,要把种业作为农业科技攻关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统筹当前与长远、 发展与安全、国内与国际,做强优势,补上短板,突破瓶颈,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强化种 业科技支撑,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农业农村部还在《2021 年农田建设任务的通知》中提出,为 适应确保国计民生要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2021 年,全国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 1 亿 亩,加快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提升粮食产能。我国占全球约 7%的耕地面积,需要养活全球 20%的人口。粮食对于我国人民来说是头等大事,我国政府多次强调严守 18 亿亩耕地红线,耕地面积绝不能减少。叠加疫情的影响,海外环 境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国际粮食危机风险较大,此时,我国更加要重视粮食的生产问题,保 障优质种源的供应。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种业有着巨大的进步与改变。目前,在水稻和小麦 的种源方面我国已经可以实现自给自足,且在全球范围内有一定竞争力;玉米和大豆受育种和 栽培等因素限制,国内单产水平与世界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大部分大豆依靠进口;国内少数蔬 菜和水果的种源同样无法实现自主化,也需要进口。在此环境背景下,未来我国继续加大种业 研发创新和加快生物育种技术的商业化推广是大势所趋。4. 生物育种技术是未来重点发展趋势4.1. 转基因种子简介通过基因来改造作物的技术开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1983 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在 美国培育成功,是一种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烟草。又过了 10 年,世界上第一种市场化的基因 食物—一种可以延迟成熟的转基因西红柿才在美国出现。学术上来讲,转基因种子就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把种属关系十分遥远且有用植物的 基因导入需要改良的种子遗传物质中,使其培育出的后代体现出人们所追求的具有稳定遗传性 状的种子,也就是使新的受体生物获得新的性状。以转基因玉米为例,从外观上来看的话,转抗虫基因的玉米颗粒大,有光泽,大小均匀, 整齐好看,无虫眼。目前的转基因玉米转入的是 bt 蛋白基因,该基因转入玉米后可使玉米表达 bt 蛋白,产生抗虫效果。该蛋白基因不会改变玉米外观等特征,所以转基因玉米和普通玉米在 外观上是一样的,肉眼分辨不出来,只能通过实验或者分子层面的分解进行区分。根据调查显示,各国政府规定含有转基因物质的食品在外包装上会标注转基因字样,并且 在市场上出售的价格相对便宜;但是对于农民来说,转基因作物种子相对于传统种子卖的更贵、 利润率更高。转基因种子通过基因改良后普遍具有抗虫性、耐药性,成活度更高,可以大规模 种植,为农民节省大量的农药、人力成本。据 USSEC 发布的数据显示,1996-2014 年转基因玉米相关种植区域的增产效果为 11.7%,棉花达到了 17%,大豆为 12.8%,转基因种子给农民带来的收入增加显著高于成本。据 USSEC 估计, 2014 年世界转基因种子给农民带来的成本增加为 68.61 亿美元,但收入增加了 246.07 亿美元, 成本增加占收入增加的幅度仅为 28%左右。因此,伴随生物育种技术的不断发展、转基因食品 安全性不断改善、社会大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转基因种子带来的的 增产、收缩成本等优势有望让农民、种企、以及消费者同时收益。4.2. 全球范围转基因作物种植规模持续攀升,各国态度褒贬不一1994 年,孟山都生产的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被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较早成 为商业化大规模推广的生产转基因作物之一。1996 年以后,全球生产转基因作物的国家快速增 长。2018 年生产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为 26 个,全球转基因作物播种面积达到 28.76 亿亩。其中, 美国、巴西、阿根廷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占据全球的前三位,其种植面积占全球比例分别达到 了 39.1%、26.8%、和 12.5%。从农作物的品种结构来看,大豆、玉米、棉花、油菜是全球主要的转基因种植品种。2018 年末,转基因大豆、玉米、棉花的种植面积分别达到 14.39 亿亩、8.84 亿亩以及 3.74 亿亩, 占全球总播种面积的比例分别达到 80.12%、30.33%和 83.67%。在国际社会上,各国对转基因食品态度褒贬不一。其中,北美对转基因作物的接受程度最 高,美国是全球种植转基因作物第一大国。2018 年美国转基因作物种植达到 11.25 亿亩,占 全球转基因播种面积的比重达到 39.12%。加拿大和美国一样不需对转基因食品进行任何标识。 北美民众早已通过超市、饭店等途径消费大量转基因食品。其次是巴西、日本、俄罗斯,在日 本食品中转基因含量超过 5%时就要强制标识,俄罗斯是 9%,巴西只要转基因成分是辅料还可以 不标识。欧洲仍有接近 80%的民众认为转基因食品不安全。截止到目前,转基因大豆和玉米是 世界上种植最广泛的转基因作物品种,棉花是种植最广泛的转基因经济作物,在转基因小麦和 水稻的推广方面各国的态度都比较保守。4.3. 我国生物育种行业迎来政策春风具体到中国,“积极研究,谨慎推广”这八字方针一直是我国官方定调的生物育种政策路 线,在推进商业化的进程上也是实施“非粮—饲用—食用”的线路。目前,在转基因作物方面, 我国仅批准了转基因棉花和番木瓜的商业化种植。其中,棉花用于纺织服装,在我国商业化种植的渗透率达到 93%以上;而真正用于直接食用的转基因作物仅有转基因番木瓜。为了保障市场上转基因种子的品质与安全性,2001 年,国务院颁布了《转基因生物安全管 理条例》,农业部随后跟进实施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 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审批办法》。依据《农业 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评价工作由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 全委员会负责。2016 年,第五届农业转基因安委会正式成立,由 75 名专家委员组成,其中有 14 名院士。安委会对实验研究、中间实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申报安全证书五个环节全 面负责。我国拥有世界上约 7%的耕地,要满足全球 20%的人口口粮;同时我国又时常面对各 类自然灾害、瘟疫等事件的发生,要做到确保谷物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我国必须突破耕地、 水、热等资源约束,依靠科技创新增加粮食供给。推进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是未来社会发 展的大势所趋,既是着眼于未来国际竞争和产业分工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生 态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也不断加大转基因种子的研发投入。2019 年 12 月 30 日,农业农村部公布《关 于慈 KJH83 等 192 个转基因植物品种命名的公示》,其中包括两种转基因玉米,一种转基因大豆 和 189 种转基因棉花。两种拟获批生物安全证书的转基因玉米分别为北京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 公司的转基因抗草甘膦抗虫玉米 DBN9936(转 EPSPS 和 Bt Cry1Ab 基因)、杭州瑞丰生物科技有 限公司(隆平高科参股)和浙江大学(与荃银高科合作研发)的转基因抗草甘膦抗虫玉米双抗 12-5(转 Cry1Ab/Cry2Aj、G10evo(EPSPS)基因)。2020 年 1 月 20 日,以上三个品种均获得农业 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2020 年 6 月 23 日,农业农村部科教司发布《关于邯 613 等 71 个转基因植物品种命名的公 示》,公示期为 15 个工作日。其中,包括大北农的转基因玉米品种 DBN9858 以及中国农科院作 物科学研究所的转基因大豆品种中黄 6106。近两年,随着我国发放转基因作物品种安全证书的 增加,抗虫转基因玉米和转基因大豆为历史上首次获批安全证书,标志着我国转基因种业发展 进入实质性新的阶段。十四五期间,中国有希望距离饲用转基因主粮作物的商业化种植更进一 步。4.4. 中国转基因玉米种子潜在市场规模测算4.4.1. 我国玉米种植面积2008 年起,受国家玉米“临储”政策推动,我国的玉米播种面积快速增长。2008 年-2015 年期间,平均每年增加约 2610 万亩的玉米种植面积,约 4.77%的年均复合增长率。2016 年开 始,行业受到国家农业供给侧改革影响,播种面积呈现轻微下降趋势。截止 2019 年,我国的 玉米的播种面积约为 61,920 万亩(等于 41,280,000 公顷),较 2015 年的面积峰值下降 5197 万亩,每年平均下降 1.60%。自 2015 年起,玉米的年产量保持相对平稳的水平。2019 年,我 国玉米产量为 26,077 万吨。4.4.2. 转基因种子渗透率对比美国自 1996 年开始转基因商业化种植,其玉米和大豆 1996 年转基因平均渗透率达到 了 5.9%,此后两年分别为 14.3%和 35.7%,七年后的 2003 年达到了 62%,2019 年达到了 93%。 预计我国转基因玉米实现商业化种植以后,最终渗透率可达到约 80%。4.4.3. 单位面积用种费用据美国 USDA 数据,2018 年,美国每公顷玉米种子用量为 18.7 公斤,按照 2018年美元: 人民币平均汇率计算,每公顷玉米种子费用为 1573 元/公顷。根据经济学上的“一价定律”原 则,假设我国转基因种子商业化以后的价格可达到美国相同品种转基因种子的价格,则最终我 国玉米种子费用可达到约 1573 元/公顷。我国作为世界上玉米产量及消费量第二大国,根据测算,假设按照工业玉米占比的 30%播 种面积来计算,未来国内转基因玉米种子的市场空间达可达 155.84 亿元人民币;若按照工业用玉米加上饲料用玉米总和占比 90%的比例估算,则未来国内转基因玉米种子的市场空间达可达 467.52 亿元人民币。生物育种技术实施商业化以后,随着种子价值的抬升以及行业竞争格局的持续优化,我国 种企的盈利能力将进一步提升。以全球转基因种企龙头孟山都为例,公司种子业务利润率极高, 其转基因玉米种子毛利率长年维持在 60%以上,转基因大豆种子毛利率约 80%。假设我国未来转 基因玉米种子的净利率能够达到 30%的水平(除去三费),则我国转基因玉米种子的利润空间最 大将达到 140 亿元。若未来头部企业在玉米种子领域的行业市占率能够达到 30%,则将会拥有 每年 42 亿元的潜在净利润。5. 国际种业巨头的成功之路5.1. 头部企业不断占领市场份额,充分发挥规模优势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全球种业由政府主导时期逐渐过渡到寡头垄断、全球化经营阶段。 全球种子产业已经由传统的种植业演变成了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人才密集型、市场垄断 型、经营全球化的高新技术产业。西方发达国家种子公司的发展过程,本质上就是一场通过资 本经营、企业间相互兼并和不断优化重组的过程。世界种业发展出现集中化、多元化、国际化 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小型种子公司退出历史舞台,头部企业进一步占领市场份额、实现规模经 济,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当前,国际上许多种子公司都是集研究、开发、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于一体的大型企 业,而且公司经营活动与业务范围也更加多元化。为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型种子公司在种子经 营上都采用以一种或几种作物种子为主、兼营其他多种作物种子的经营模式。种企通过各种收 购、兼并行为加快了资本、科技、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在种子行业与其他产业之间流动和相互 融合的速度,也提高了种子公司整体的融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从全球范围来看,种子行业集中度较高,并且在不断提升。国际种企巨头仅 10 家左右,占 据了超过 50%的市场份额,年销售收入大于 5 亿美元,利润率基本维持在 10%-15%之间。在 2017 年 6 月中国化工成功收购先正达、2017 年 8 月陶氏与杜邦合并完成、2018 年 6 月 7 日 拜耳成功实现对孟山都的收购后,世界种业形成了以拜耳、陶氏杜邦、中化+先正达、利马格 兰为首的四大集团,行业 CR4 约 49%。5.2. 美国生物育种巨头孟山都的快速扩张源自于不断地并购重组孟山都是全球领先的农用产品供应商,公司从事销售农用化学药品起家,曾在美越战争期间 同美国军方合作,因为将化学药品用于战争中而在国际上落下骂名。后来,公司转型进入转基 因种子领域,专注于主要农作物转基因种子的研发与销售。公司主要销售收入由出售玉米、大 豆、棉花等种子,以及农用化学药品构成。1982 年,公司收购以大豆种子业务闻名的雅各布哈慈种子公司;之后的 30 多年里,孟山 都收购了 300 多家农用公司及种子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转基因种子生产商。1996 年,孟山 都在收购了大豆和玉米的种子龙头企业 Asgrow 后,开始不断推出新的种子产品;到 2005 年 收购全球最大的蔬菜瓜果种子公司 Seminis,公司不断加强自己在种业的主导地位。2018 年, 孟山都被拜尔收购,不再保留品牌并退市。进入生物育种赛道后,孟山都的盈利能力不断提升,其净利率从 2005 年的 4.05%增长至 2017 年的 15.53%;公司净利润从 2.55 亿美元增长到 22.6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19.94%。 其中 2017 年孟山都主营业务占比较高的是玉米种子,大豆种子,农用化学药品,其他蔬菜种子,分别占比 42.8%,25.5%,18.2%,5.6%。在转基因领域,孟山都非常重视研发,其研发费用从 2003 年的 4.84 亿美元增长到 2017 年的 16.07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8.95%。在此期间,孟山都玉米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直维持在 9%以上,从 2003 年的 9.86%增长到 2017 年的 10.98%。通过国际转基因巨头孟山都的发展案例来看,传统种企向转基因之路的转型,经过了不断 地收购兼并、向产业链上下游延申、进一步地扩大市场份额,同时加大研发力度,才能做大做 强,成为行业龙头种企。6. 我国头部种企盈利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6.1. 我国部分上市种企简介大北农由邵根伙博士为代表的青年学农知识分子创办于 1993 年。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预 混合饲料企业,公司的产品主要包括畜禽饲料、兽药疫苗、种猪与作物种子、农药化肥等产品。 其中,猪饲料占公司总营收比例约 50%。公司于 2012 年开始布局转基因种子研发项目,目前, 大北农研发的抗虫转基因玉米种子已经获得国内的生物安全证书,还有更多转基因种子品种在 申报过程中。隆平高科是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名字命名的国际化种业公司,也是我国种子 行业销售收入规模最大的企业。公司业务涵盖“种业运营”和“农业服务”两大体系,种子业 务方面,公司水稻、玉米、蔬菜、食葵、谷子等核心品类全球领先。在转基因方面,隆平高科 参股的杭州瑞丰生物科技的转基因抗草甘膦抗虫玉米种子和大北农的转基因玉米种子在同一时 间获得生物安全证书。除此之外,公司是国内行业里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比例最高的企业,可 达到 13%以上。登海种业是玉米种子行业里的龙头企业,主营业务为杂交玉米种子,占总营收比例达 88% 左右。预计玉米种子在库存下降和下游需求增加的双重驱动下已经开启上行周期,公司有望受益,迎来业绩拐点。同时,登海种业也拥有转基因玉米研发技术。荃银高科是安徽省农业产业 化龙头企业,公司主要从事水稻、玉米、小麦等主要农作物种子的研发、繁育、及推广业务。 其中,水稻种子为公司主营业务,占比约 60%。公司于 2015 年牵头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共同 承担了“转基因抗虫玉米‘双抗 12-5’产业化研究项目”。奥瑞金由留美博士韩庚辰创立于 1997 年,公司主要从事杂交玉米种子的生产与销售,占总 营收比例约 80%。奥瑞金于 2005 年在美股上市,是我国唯一一家在海外上市的农业生物高新技 术企业。同时,奥瑞金也是我国种业研发的领先企业,公司的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比例常年维 持在 12%以上,公司在生物育种领域深耕十余载,并与国内外转基因种子研发机构建立长期合 作关系。2009 年,奥瑞金与农业科学院合作研发的转植酸酶基因玉米获得国家农业农村部颁发 的安全证书,是我国首家获得该安全证书的种企。目前,公司致力于抗虫和抗除草剂两个玉米 种子性状的研发,并申请相关生物安全证书。公司的双抗玉米品种参与了 2019 年农业部组织 的转基因品种研究。受益于 2020 年玉米价格上涨和双抗转基因玉米种子获批,公司有望迎来 业绩与估值拐点。奥瑞金还在 2020 年 7 月份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签订了关于转基 因大豆研究与商业化方面的合作协议,拟合作开发抗除草剂麦草畏、耐干旱、耐盐碱等转基因 大豆品种。另外,2020 年 4 月份,奥瑞金种业与北京昌平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框 架协议。昌平科技园先以贷款形式提供给奥瑞金 1.38 亿元现金,并根据后续协议以现金投资方 式注入北京奥瑞金,最终拟持有北京奥瑞金 51%的股权。引入昌平科技园的投资后,奥瑞金种 业的基本面将得到大幅改善,进一步优化公司的资产结构。总体来看,奥瑞金相对于国内龙头 种企目前估值较低,在我国生物育种市场的商业化开放以后,公司凭借在生物育种技术上的创 新优势和在全国主要种植区域良好的渠道关系,将给公司业绩带来较大的提升机遇。6.2. 部分上市种企利润率、研发费用分析大北农、隆平高科、荃银高科、登海种业,和奥瑞金种业都具有生物育种概念。五家上市 公司里大北农毛利率相对较低,原因是公司 70%左右的销售收入来自于饲料产品,公司业务构 成较其他三家公司有所不同。在种子业务占比较大的几家公司里,隆平高科和荃银高科盈利能 力最为稳定。就研发费用来说,2019 年,奥瑞金种业研发支出占营收比例最高,达到 14%以上,公司长期维持在生物育种领域的研发投入;大北农研发费用的绝对值最大,公司在 2019 年共支出研发 费用 4.43 亿元,占营收比例为 3%。保证一定额度的研发费用,是种企在抢占转基因产品市场 份额先机时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保证种子的安全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才能获得国内消费 者的信任和依赖,进一步占领市场空间。6.3. 国内上市种企估值对比从估值对比,横向来看,大北农受益于今年净利润爆发,导致市盈率明显低于其他三家上 市公司,2020 年预测市盈率仅 18X。纵向对比的话,目前行业历史市盈率均值为 141X,中位数在63X。对比国际生物育种龙头公司,我国头部种企的盈利能力在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首先, 目前国内种子的行业集中度非常低,行业 CR3 为 3.65%,CR9 仅为 5.18%;国际上,龙头种企的 CR4 约 49%。等转基因作物在我国的商业化种植逐步推广实施以后,小型种子公司受限于研发技 术和产品安全等问题将难以为继,越来越多的小公司会退出市场,行业集中度将向实力强大的龙头企业靠拢。头部公司将呈现强者恒强的局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实现规模经济。 其次,转基因种子的利润率大幅高于传统农作物的种子。以孟山都为例,其转基因玉米种子的 毛利率中枢一直维持在 60%左右;转基因大豆种子的毛利率一直保持在 50%以上,中枢位于 65% 左右。综上所述,在转基因政策春风的吹动下,我国龙头种企有望从行业集中度和利润率两方 面提高自身盈利能力,未来成长空间可期。7. 政策春风下,行业估值有望提升(详见报告原文)……(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出品方/作者:中原证券,刘冉)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官网】。

唐甄

农业深度报告:复盘全球种业巨头成长路径看种业未来

(报告出品方/作者:华安证券,王莺)报告综述:全球 TOP20 种业集团格局:两超四强、差异发展世界种业市场正发生深刻的变革,国际大型种业公司规模不断壮大,通过外延并购,种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种业企业正在向多元化、集团化与国际化发展。纵观全球种业企业市场,呈现中、德、美三足鼎立局面,TOP20 种业集团形成“两超、四强、差异化发展”的新格局。领跑第一梯队的是拜耳、科迪华农业,两者销售额占据 TOP20 的 60%,两大集团在转基因作物与现代生物技术领域拥有绝对优势,拜耳也是全国最大的蔬菜公司;第二梯队囊括先正达、巴斯夫、利马格兰和科沃施,四家销售总额在 TOP20 里占据 26%;剩余 14 家企业,市场份额较小,仅占 14%,但这些企业拥有特色的种子业务,如丹农和百绿集团的牧草、草坪草种子业务,坂田和瑞克斯旺的蔬菜种子业务,泷井的花卉种子业务,隆平高科的水稻种子业务等。全球五大种业公司横向并购扩展市场份额,纵向研发促内生增长。全球五大种业公司发展的关键在于不断扩大其市场份额,短期内通过资本 并购,迅速获取市占率的提升,长期则在于投入研发,建立起高技术壁垒 护城河,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全球 5 大种企中,拜耳(孟山都)是种业 市场超级航母,在生物技术领域方面斥巨资投入,为整个行业开疆辟土创 立了一个新时代,加速推进种子生物技术商业化,并创新性的将技术费用 植入到农业推广领域。与孟山都分庭抗礼的另外一巨头是陶氏杜邦分离出 来的独立公司科迪华,聚焦种子、植保和数字化农业三大方向,是世界一 流的开发先进种质和性状的供应商。先正达是全球第三大种子公司,2017 年 6 月中国化工宣布完成对先正达的收购。巴斯夫是全球化工巨头,种业 小而优,以创新为驱动力,倡导数字技术、产品和作物多元化。利马格兰 是全球第二大蔬菜种子供应商,具有独特的合作社商业模式。孟山都捆绑销售转基因种子和农药,并收取专利使用费。孟山都捆绑销售转基因种子和农药。农民购买孟山都转基因种子,也需 要购买孟山都的除草剂,因为种子内置了抗除草剂的基因,只有使用孟 山都的除草剂,才能既杀灭杂草,又不影响转基因作物继续生长。孟山 都既卖种子又卖农药的模式在国际上成为一种趋势,化工巨头陶氏化学、 拜耳、杜邦原本只生产农药,但后来都进入种子研发领域,与孟山都合 作或另起炉灶研究转基因种子。孟山都也收取授权使用费。国际种业集 团不仅销售种子,还可将性状、种质资源进行许可,相互之间的许可已 成为企业合作的常态,以孟山都为例,其 2/3 销售收入来自知识产权许 可。孟山都商业运作模式除了生产、销售转基因种子,还会利用获准的 转基因作物种子专利保护出售专利技术,通过技术垄断占领市场并获得 高额利润,授权使用费通常根据种子销售数量收取。1 全球 TOP20 种业集团:两超四强、差异发展国际种业集团正通过并购不断提升集中度,种业规模呈上升趋势,种业产业链一体化态势明显。作为农业大国,种子一直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中国农用种子行 业空间次于美国在全球位居第二,中美两国种子需求总量占全球种业 60%。2000 年《种子法》颁布后,我国种业市场化进程加速,种子科研与商用化结合,我国种业与国际市 场接轨加速。然而,目前国内大多数种业公司依然规模较小,增长稳健性、育繁销一体 化、盈利能力、研发投入等仍与世界种业集团存在差距,在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弱。种业作为整个农业产业链的起点是粮食根基,粮食安全不容忽视,作为农业的“芯 片”,2020 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解决种子问题作为 2021 年八大任务之一,开展 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Phillips McDougall 数据显示,全球 转基因种子市场销售额占比达 54.3%,传统大田作物种子占比 31.9%,传统蔬菜种子占 比 13.8%。世界种业市场正发生深刻的变革,国际大型种业公司规模不断壮大,通过外延并购, 种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种业企业正在向多元化、集团化与国际化发展。本报告着重分析 了世界主要种业公司的基本情况、发展历程、商业模式、研发优势与研发投入、收费模 式,力求借助他山之石,镜鉴国内种业行业未来发展态势。整体看,世界种业行业呈现 6 大种业集团高度集中化垄断格局。从种子销售情况 看,世界前 10 大种业的销售额占据全球销售额的 90%以上,而中国种业企业市场销售 额在全球占比约 10%;农药方面,先正达、孟山都、拜耳、巴斯夫等 6 大跨国种业集团 掌握着大部分收入;育种方面,中国三千多家种业企业拥有育繁推一体化的不到 100 家, 拥有研发创新能力的不到 1.5%。全球种业大致经历了三次不同侧重点的并购浪潮,2019 年是世界种业历史上第 三次并购浪潮的分割线。第一次并购浪潮(1997-2000)以纵向并购为主,以孟山都为 代表的农化集团对种业进行并购整合,实现了种子与农药的结合,转基因抗除草剂大 豆、抗虫抗除草剂玉米和抗虫棉等科技进步成果的应用,要求种子与专用农药相结合 是重要驱动要素;第二次并购浪潮(2004-2008)以横向并购为主,国际农化巨头混合 兼并重组,并购标的由玉米、大豆种子企业向棉花、蔬菜水果等种子企业拓展,实现 了不同种子作物之间的互补;第三次并购浪潮(2016-2019)是在全球农产品价格下跌 背景下,跨国资本推动国际农化巨头超大型并购与资源整合。第三次浪潮中,陶氏杜 邦合并,分拆出农业事业部科迪华农业科技,于 2019 年 6 月在纽交所单独上市。中 国化工收购先正达,拜耳收购孟山都,巴斯夫接手拜耳原有种子业务,形成以拜耳、 科迪华农业、中化+先正达、巴斯夫为首的四大集团。中国化工全球种业规模达到 10%, 拜耳和孟山都的全球份额达到 40%,杜邦陶氏全球份额达到 30%。全球种业美国、欧 洲、中国三方各形成一家巨头,但是从各大企业占据的市场份额来看,全球种业行业 则呈现明显的双寡头垄断格局,种子行业发展也呈现产业链一体化,并与农化等产业 关联密切的特点。根据 AgroPages 世界农化网,以 2017-2018 年各大种业企业财报种子销售数据为指标,进行归类排序了 2018 年种子销售额前 20 的企业。领跑第一梯队的是拜耳、 科迪华农业,两者占据 TOP20 的 60%,两大集团在转基因作物与现代生物技术领域 拥有绝对优势,拜耳也是全国最大的蔬菜公司;第二梯队囊括先正达、巴斯夫、利马格兰和科沃施,这四家的销售总额在 TOP20 里达 26%;剩余 14 家企业,市场份额较小,仅占 14%,但是这些企业拥有特色的种子业务,如丹农和百绿集团的牧草、草坪草种子业务,坂田和瑞克斯旺的蔬菜种子业务,泷井的花卉种子业务,隆平高科的水稻种子业务等,在全球种业发展中是不容忽视的力量。我们复盘种业企业发展史,全球经历过三次并购大浪潮,目前行业整合仍在进行中。第一次浪潮出现在 1997-2000 年,大型农化集团对种业进行纵向并购整合,实现农药与种 子结合;第二次浪潮出现在 2004-2008 年,农化集团进行混合兼并重组,全面并购种业公 司,尤其是拥有生物技术能力的种业公司,农化和跨国种子格局形成;第三次浪潮出现在 2016-2019 年,农业集团跨国超级并购,拜耳并购孟山都、中国化工并购先正达、杜邦与 陶氏合并,这一系列并购金额高达 2,000 亿美金,超级农化与种业巨头诞生。除了上述几 起大并购外,TOP20 中的其他特色化种业企业也在不断拓展业务版图。超大型的企业整合 已经结束,但行业仍将在整合与重组中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其中,我国种业第 1 次兼并 重组浪潮开始于 2013 年,仍在持续但势头有所放缓,行业集中度在不断提升,我国种企数 量由 2010 年的 8,100 多家集中到 2018 年的 3,421 家,下降幅度超 60%。归纳全球种业巨头的成长路径,我们认为种业公司发展的关键在于不断扩大其市场 份额与提升其研发能力,短期内可以通过资本并购,迅速获取市占率的提升,长期则在 于投入研发,建立起高技术壁垒护城河,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2 全球前五大种业企业成长历程2.1 拜耳(孟山都)——种业航空母舰2018 年,拜耳以 630 美元收购孟山都,是德国公司 20 年以来最大的收购案,诞生 了全球最大的种子、农药公司。2019 年,拜耳在中国的销售额达到 37.24 亿欧元。截至 2019 年 12 月,拜耳在中国拥有超过 9,000 名员工。2.1.1 孟山都起源孟山都创建于 1901 年,是全球最大的种业公司。业务从最初的化工领域扩展至农 业生物技术领域,涵盖农用产品、医用药品、食品添加剂、化工产品 4 个方面,其生产 的旗舰产品农达(Rounp)是全球知名的草甘膦除草剂,也是全球转基因种子的领先 生产商。孟山都的发展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阶段一(1962 年之前):始于糖精,化工、农药并行。孟山都以糖精生产和销售 发家,之后扩宽业务领域至化工。美国农业新政及化工产品需求锐减,公司日益拓展农 药业务。阶段二(1962~1982 年):并购种业公司,布局种业。公司收购 Farmers Hybrid, 成立孟山都 Hybritech 种子国际公司,开始涉足种业;与此同时,草甘膦除草剂发明问 世,孟山都的农药业务日益壮大。阶段三(1982 年至今):迈入转基因种子时代。孟山都转基因技术的研发能力和转 基因种子日益丰富,1996 后美国政府也同步较大规模开放转基因种植许可。孟山都抓 住转基因风口,成功在农业领域应用生物技术行业商业模式,在玉米、大豆、棉花等转 基因种子领域方面孟山都拥有强势话语权,成为全球最大的种业公司,开启了转基因农 业时代。敏锐切入转基因赛道。在美国转基因种植进一步放开之前,孟山都提前布局转基因 育种技术,具有先发优势。其获得美国农业部批准的转基因田间测试品种数量高达 6,782 个,位居全球第一,拥有全球 90%转基因种子专利权。与此同时,孟山都也与其他种业 公司横向建立了战略合作,整合管理与技术资源,进一步加强业内话语权,维持其高额 利润。巩固政府关系。转基因生产经营需要政府许可,市场需求也需要政策支持,孟山都 全力与政府建立良好联系,以求寻得政治上的庇护。其花费大量资金用于选举资助,以 此谋求运用政府公权去为其转基因产品背书。另外,为获得更好的政界关系与资源,孟 山都还加强对于离职政治人员的雇佣。2.2 科迪华(陶氏杜邦)——一把尖刀在种业领域占据两极中一极,与孟山都分庭抗礼的另外一巨头是陶氏杜邦分离出来的独立公司科迪华农业。完成独立的科迪华将原陶氏杜邦农业事业部的资源进行整合及 技术互补,以发挥更大的协同作用。2017 年,陶氏与杜邦合并,陶氏杜邦农业部门拆分 独立上市;2018 年 2 月,陶氏杜邦农业事业部公布英文商标名称为 Corteva Agriscience, 同年 8 月启用中文名称科迪华;2019 年 6 月,科迪华从陶氏杜邦完成分拆独立在纽交 所上市。科迪华继承并结合了杜邦先锋、杜邦植物保护以及陶氏益农的技术和业务,主 营业务包括种子、植物保护和数字化服务,种子、植物保护收入占比分别为 60%和 40%。 目前,全球种子和植物保护的市场规模已达约 1,000 亿美元,科迪华约占 14%市场份额。 科迪华在全球 140 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2019 年净销售额达 138 亿美元。2.3 先正达——新篇章的破局者1970s 进入种业领域。公司的源头可追溯到 17~18 世纪成立的 Geigy、Sandoz、 Ciba 和 ICI 等农化公司,历史上推出过 DDT、百草枯等经典的农化产品。1970s,先正 达进入种子市场,和孟山都一样,通过不断兼并收购发展壮大;公司目前在全球 90 多个 国家开展业务,种业收入占比 20%左右。2019 年,先正达销售收入 135.82 亿美元,农 药、种子的销售收入分别为 101 亿美元、31 亿美元,占比分别为 74%、23%。 先正达是最早进行生物育种的公司之一,早期推出过全球首个转基因番茄产品,后 因战略调整在转基因方面落后于孟山都。近几年先正达又重新开始发力,并在北京建立 了全球第二个生物技术研发中心,近年研发投入占比不断增大。2.4 巴斯夫——全球农化巨头根据 Agrow 数据,先正达在全球农化公司 TOP20 榜单中以 99.09 亿美元排名第一, 拜耳以 96.41 亿美元排名第二,巴斯夫以 69.16 亿美元排名第三。巴斯夫成立于 1865 年,是德国化工企业,以染料产品起家,业务范围涉及农业解决方案、化学品、材料、 工业解决方案、表面处理技术、营养与护理六大领域。巴斯夫集团自 1914 年开始涉足 农业领域,不断通过内生式增长与外延式并购巩固其龙头地位。巴斯夫在全球拥有约 118,000 名员工,2019 年销售额 593.16 亿欧元。目前,中国是巴斯夫全球第三大市场, 仅次于德国和美国,2019 年巴斯夫中国地区销售额超 73 亿欧元,员工人数超 9,230 人。2.5 利马格兰——蔬菜种子巨无霸1942 年,法国农场主在奥弗涅地区建立了利马格兰集团,目前,利马格兰的大田种 业在世界位居第四,蔬菜种业位居世界第二,在欧洲两项业务均位列第一。利马格兰也 涉足谷物加工与食品生产,Jacquet-Brossard 是利马格兰集团旗下的一个子公司,专门 经营烘焙系列食品,是世界第三大法式甜点生产商。利马格兰是欧洲功能面粉领导者, 旗下 LCI 公司生产的功能性面粉位居欧洲领先水平,这种面粉可适用于农产食品的各个 加工领域,尤其在婴儿食品方面,LCI 公司也生产 100%可降解、100%可堆肥的农业地 膜。基于在农业市场中的不断调整与创新,利马格兰在全球农业与农产食品加工业中具 有持续的影响力。作为全球领先的种业集团,利马格兰始终视研发为集团的核心优势, 将 15.9%的专业销售额投入研发,并持续推动创新。在中国市场,利马格兰在原有的转基因技术、高通量分子标记、双链单倍体生产等 生物科技的基础上,与山西腾达种业企业合资创建山西利马格兰特种谷物研发公司,主 要方向为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的育种与研发。利马格兰也与隆平高科开展合作,对小 麦、玉米、大麦、油菜等农作物进行研发,专注于研究超 10 种中耕作物种子,也包括 20 多种蔬菜。欧利马是利马格兰在中国的独资公司,主要业务是在中国推广蔬菜品种及农业技术服务。3 全球前五大种业公司构筑研发技术壁垒3.1 拥有全球研发基地的孟山都拜耳(孟山都)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研发网络基地,雇佣了大约 1.6 万名科学家。研究项目的重点由拜耳各部门的研发战略决定的,涉及健康和农业部门。2019 年公司研 发支出 53.42 亿欧元,占销售额的比重为 12.3%,公司在农业方面持续投资全球生产网 络种子产品研发、农业数字化转型,2019 年研发投资项目包括美国的除草剂生产(2.5 亿欧元)、玉米育种站(5,000 万欧元)、德国的杀菌剂生产(2,000 万欧元)、客户开发 农业数字解决方案等。3.1.1 高科技+大数据的精准农业研发战略孟山都致力于通过前沿数据科学创新,尤其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满足农民需求,提供对抗干旱、杂草、病虫害充分释放农田潜力的解决方案。孟山都目前的五大研发平 台包括数据科学、作物育种、农业生物技术、作物保护和农业生物制剂,阶段推进项目 数量创历史新高,连续第五年有 20 个以上项目研发进阶。孟山都的产品研发平台通过提供以下创新支持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实践。据 FAO 统计,每年因虫害、杂草和植物病害而导致的全球产量损失占潜力产量的 40%。在孟山都 核心产品研发线中,棉花的草盲蝽和蓟马控制技术进展到第四阶段,旨在保护农民的棉 花作物同时免受草盲蝽、蓟马和盲蝽蟓等害虫的侵害,并帮助农民减少喷洒杀虫剂。病 害诊断与鉴定技术,使用人工智能对玉米、大豆和小麦中的病害进行实时鉴定和诊断, 帮助农民在作物生长季更及时地采取作物保护措施。目前该技术正从研发阶段进展到预 商业化阶段。新型配方和成熟除草剂的组合,均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将帮助农民管理杂 草,避免杂草与作物争夺阳光、水分和营养。除预测并应对作物所面临的威胁,农民还需要挖掘农田生产潜力。孟山都致力于种 子技术,从用土壤微生物处理种子到选择育种以提高作物产量,都在致力于帮助农民释 放其生产潜力。在孟山都产品研发线中,玉米生物增产 II,待监管部门批准后将注册品 牌上市,利用土壤微生物作为种衣剂,增强植物吸收养分的能力,目前已进入生物农业 联盟产品研发线的第四阶段。高密植玉米系统 2018 年推出,采用常规育种技术,使玉米种子在小间距种植时,也能够生长茂盛。蔬菜育种项目每年平均为农民提供 20 种作物 的 125 个新品种,在农艺表现、风味特点、大小、颜色或形状方面提供更多改良。3.1.2 多点开花的种业研发管线创新孟山都在农用化学研发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在生物制剂、种子性状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2018 年,拜耳并购孟山都的业务带来了领先的种子品牌和强大的植物生物技术 特性基础。2019 年,整合研发活动取得重大进展。通过数字应用和尖端技术,孟山都为 农民开发和销售一系列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包括种植地选择,种植的土地大小或采用 何种农业实践,以可持续的方式提高生产力。孟山都研发活动由大约 7,800 名科学家推 动,在全球 50 多个国家开展业务。2019 年 6 月,孟山都宣布计划在未来 10 年投资约 50 亿欧元用于研发新的杂草控制方法,这包括对抵抗机制的研究,发现和发展新的行动 模式,以及借助数字技术提出更精确的应用建议。孟山都还与外部合作伙伴进行合作, 利用其已建立的网络推动创新,为农民带来新的解决方案。育种。孟山都的目标是推动精准育种、性状整合、温室和田间产品测试、可扩展的 数据分析和自动化能力的改进,以帮助农民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力。育种的核心是通过 扩大环境洞察力来推进实地测试,为农民提供量身定制的建议。综合孟山都全球种质资 源基础,使其能够加速开发新的和改进的产品解决方案。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帮助孟山都制定解决方案,以有针对性的方式增强植物对昆虫、 杂草和其他环境压力(如干旱)的抵抗力。利用各种分子方法,包括 CRISPR 等新的基因 编辑工具,孟山都将有益的特性,如抗虫害能力或更有效地利用水的能力,转移到作物 植物,使其更好地在其环境中生存。生物技术通过诸如促进保留表土和减少二氧化碳排 放的最低限度耕作等方式,使农业生产更多产,并提高农业的可持续性。作物保护。孟山都发现和开发具有除草剂、杀虫和杀真菌活性的创新、安全和可持 续的化学作物保护化合物。孟山都目前的产品组合和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帮助农民获得 更好的收成。生物制剂中的生物酸方法包括对微生物有机体及其衍生材料的关注。这些 生物制剂使孟山都能够减少合成化学品的使用,减少残留水平,并帮助保护活性成分免 受耐药性问题。通过在传统化学项目中引入微生物,孟山都正在建立一个更全面的系统, 在建立更健康的根系的同时杀死害虫和病原体。数字应用。数据科学正在改变农业世界,尤其是算法、分析、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 它们可以给农民带来重要的好处。作物的产量潜力取决于许多复杂的相互作用。例如,收 益率取决于遗传、环境因素(气候和害虫/疾病负担),农艺实践数字解决方案的目标是了 优化收成和最小化环境影响,给农民建议使用什么产品,多少,在什么位置,什么时候。孟 山都产品研发渠道包括大量新的作物保护产品、种子品种、数字产品和增强产品(生命周 期管理),以促进可持续农业和帮助提高生产力。2019 年,孟山都启动了 7 种新的化学、 生物活性成分和植物特性的验证性技术概念验证田间研究。2020 年,孟山都启动四种新 的化学、生物活性成分和植物性状的验证性技术概念验证现场研究。除草剂。为种植者提供了更广泛的应用窗口,提高了作物安全性,更好地控制杂草。 2020 年 9 月,孟山都介绍了在非洲大陆实施 Root2Success TM 概念的最佳实践经验。 这种整体的方法支持可持续的生产系统,包括作物轮作、土壤整理、捕捞和覆盖作物, 以及使用创新的作物保护产品 EmestoTM、VelumTM 和 SerenadeTM。孟山都在肯尼亚 的小农户项目的四年经验证明了这一概念的成功。3.1.3 孟山都的全球研发合作与专利保护孟山都是全球农业合作伙伴网络的一部分,其与众多的公私机构、非政府组织、大学和其他机构展开合作。2019 年,孟山都展开一系列新的研究伙伴关系。2019 年 2 月, 孟山都与特拉维夫的耐特菲姆公司和以色列内盖夫本-古里安大学(Ben-Gurion University of the Negev)的 BGN 科技公司进行为期三年的研究合作。这个项目的目的是 结合土壤研究,数字预测工具和滴灌技术的焦点。同时,Baver 和德国 KWS SAAT 公司 向丹麦 MariboHilleshog ApS 授予 ConvisoTM Smart 联合栽培系统的长期许可证。有了 这份协议,另一家全球领先的甜菜育种公司可以为全世界的农民提供创新的 ConvisoTM 智能技术,该技术基于耐某些除草剂的传统甜菜品种。除了该系统的广谱杂草控制,与 现行标准相比,除草剂的使用量可以大大减少。孟山都创新性的把技术费用植入农业推广领域,定期为其在化学作物保护和种子、 生物技术方面的创新申请专利保护。专利和产品之间的联系相对复杂,因为产品往往结 合了世界不同地区获得不同专利的多种技术,专利往往只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后期才授予。 虽然孟山都的一些作物保护活性成分,如草甘膦、三氟菌素、原硫康唑或吡虫啉的专利 已经过期,但孟山都在这些活性成分的配方、混合物和/或生产工艺方面拥有一系列专利。 此外,孟山都作物的一些较年轻的活性成分,如氟吡仑和比昔芬,至少在 2023 年之前 仍在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巴西、加拿大和其他国家受专利保护。事实上,氟吡仑 在美国一直受专利保护到 2024 年,在巴西一直受专利保护到 2025 年。虽然孟山都对第 一代农达 ReadyTM 大豆性状的专利覆盖已经过期,但一些品种在美国仍然受到品种专 利的保护。孟山都的第二代抗农达 2 YieldTM 大豆性状的专利覆盖至少要持续到 2020 年中期。孟山都下一代 Intacta RR2 PROTM 大豆也拥有专利覆盖,至少到 2020 年中 期。孟山都新一代除草剂特性的专利,使麦草耐药力至少持续到 2020 年中期。在玉米种子和性状方面,孟山都第一代 YieldGard TM 性状专利已过期。然而,大多数农民已经 升级到下一代品牌玉米特性,专利覆盖范围至少要到本世纪 20 年代中期。3.2 拥有全球最齐全种质库的科迪华科迪华拥有全球品种最齐全的种质库。同时,也有种子研发团队专攻农业领域适用 最广泛的基因编辑技术和相关的赋能技术,在中国有两个研发中心,其中种子业务的研 发中心坐落于北京,不断地开发培育新的种子品种。北京的种子研发主要是通过杂交育 种的手段,培育更高产抗虫的玉米品种;上海的研发机构主要针对农药业务,测试农药 性状的机构和设备均在上海。2020 年前三个季度,科迪华研发费用占比 8.37 亿美元(占 净销售额的 8%)。然而,为了降低成本,自陶氏和杜邦合并以来,科迪华已经关闭 30%的研发设施。将 一种新的种子从研究推向市场需要花费数百万美元和长达 20 年时间。科迪华公司 2019 年全年研发预算为 12 亿美元。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服务部(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 的一项研究显示,2014 年,仅杜邦一家公司就在农业研发上投入了超过 10 亿美元。2017 年陶氏化学和杜邦合并后,新公司将农业和非农业领域的研究支出从 32 亿美元削减至 21 亿美元。3.3 拥有全球先进种业生物育种技术的先正达先正达集团拥有全球领先专利和非专利农药研发实力,及先进的种业生物技术及育种技术,是全球第一大植保公司和第三大种子公司。在全球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 4.8 万名员工,2019 年销售额 230 亿美元,已超过拜耳作物科学,成为全球营收规模最大的 农化集团。新成立的先正达集团在中国有近 1.4 万名员工,2019 年销售额 56 亿美元, 业务范围包括植保、种子、作物营养和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 (MAP)、数字农业四大业务单元,是中国最大的农业投入品供应商及领先的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平台运营商。通过 业务重组和协同,先正达集团中国可提供行业内最广泛的产品与服务,涵盖植保产品、 原药供应、作物育种、作物营养,以及 MAP 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和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在 中国市场位居植保行业第一、化肥行业第一、种业第二。先正达是全球领先的种业公司, 在高价值种子领域名列第三,其种子业务收入的一半来自于玉米和大豆品种,蔬菜种子 所占比率也高达 24%,具有雄厚的研发实力和商业价值。在全球农业科技领域,先正达 拥有最具实力的市场运作和管理模式,跨作物、跨地区的市场营销能力使其在全球市场 游刃有余。先正达在中国的知识转移战略是 “植根中国,实现本土化生产”。为快速进入中国,先正达在中国设立山东寿光、北京顺义、湖北武汉三个种子培育 基地,筛选出适用于中国不同地区的品种,将甜椒、辣椒、番茄等蔬菜作物品种推入中 国市场;此外,还针对中国市场不断地研发优质的玉米品种。先正达总部快速向中国公 司转移最新科技和产品,为中国公司提供技术服务平台,并不断完善技术、设备和人员。 先正达在中国开展以研发和合作为基础的发展模式。在科研体系建设方面,长期与 中国的科研院校和相关政府部门合作,在中国建立了不同品种育种中心;在人力资源方 面,对中国员工进行内部培训,还将 20%员工送到美国研发中心进行培训;在知识转移 过程中,先正达采用本土化模式,其所设的独资、合资公司积极与当地机构、政府和供 销商合作,在已有技术知识之上,不断吸收来自中国市场的知识和信息,形成了中国本 土化营销知识系统,同时又将这些市场知识转移给先正达。3.1.1 建立针对于本地需求的研发能力先正达生物科技研究中心拥有世界一流的现代化研究设备及实力,专注于玉米、 大豆等主要作物早期生物技术和天然农艺性状领域的研究,提高作物产量、抗旱性及 抗病抗虫能力,并积极与中国的生物技术相关院校合作,培养本土生物技术领域人才, 带动相关产业的进步和升级。先正达生物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是先正达全球七大研究 中心之一,2008 年落户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同年 10 月正式运营,总投资超过 1 亿美元。现有约 100 人的研发团队,均来自国内外知名院校。3.1.2 先正达中国四大业务单元先正达中国是先正达集团的第二大板块,拥有 6 大原药生产基地、6 大制剂工厂、 5 大研发创新中心、3 亿吨优质磷矿资源,涵盖了从植保产品、原药供应到作物育种、作 物营养,以及 MAP 和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四大业务单元。先正达中国的成立,有望结合多 平台的前沿技术和创新能力,迅速提高我国新型化肥、农药、种子的研发和生产实力, 助力我国农化产业实现“弯道超车”,成为全球农化强国。3.1.3 先正达转基因性状优势全球领先先正达集团拥有全球领先的专利和非专利农药研发实力,以及世界一流的种业生物 技术及育种技术,是全球第一大植保公司和第三大种子公司。通过在转基因领域的持续 投入,先正达和孟山都、先锋等少数公司占领了美国转基因性状的主要市场。截至 2019 年,美国共批准了 128 例转基因性状,其中孟山都拥有 40 例,先正达拥有 9 例,先锋 拥有 7 例。先正达在转基因研发方面的投入和已有的性状储备均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在我国转 基因政策逐步放开的进程中,先正达研发优势将更加凸显。先正达获批的性状针对玉米、 大豆、棉花三种作物,性状包括抗虫、抗除草剂、耐高温等。目前先正达销售的转基因 种子包括转基因大豆和玉米,其转基因玉米、大豆种子的主要销售地包括阿根廷、巴西、 加拿大、菲律宾、越南和美国。从 2017 到 2019 年,先正达的转基因收入占其种子收入 的 40%,玉米和大豆也成为先正达种子业务中占比最大的品类。3.4 为种植者提供解决方案的巴斯夫巴斯夫在亚太地区拥有 4 个研发中心。除各业务部,三大全球研发平台(工艺研究 与化学工程平台、先进材料与系统研发平台、生物科学研发平台)给予巴斯夫强大的创 新能力。作为巴斯夫先进材料与系统研发平台的全球总部,上海创新园是巴斯夫在亚太 地区最大的研发基地。巴斯夫加注重为种植者提供相关解决方案,以平衡农业产量、环 境保护和社会需求。巴斯夫规划其农业解决方案创新管道的峰值销售潜力将增加到 75 亿 欧元以上,到 2029 年,将上市 30 多个研发成果,涵盖新型种子和性状、化学和生物作 物保护、数字农业产品和新型制剂。在 2019 年,巴斯夫农业解决方案业务部的研发支 出达 8.79 亿欧元,约占该部门销售额的 11%。巴斯夫农业战略的基础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创新,主要业务集中在四大战略市场及其轮作制度。美洲的大豆、玉米和棉花,北美和欧洲的小麦、菜籽(油菜)和向日葵, 亚洲的水稻,全球水果和蔬菜,这些作物约占全球市场 70%。2018 年,巴斯夫农业解决 方案业务部的销售额 62 亿欧元,2019 上半年的销售额 44 亿欧元,同比增长 38%;不 计特殊项目的息税前收益 8.61 亿欧元,同比增长 23%,增长主要原因是,巴斯夫收购 了拜耳农化板块部分核心资产和业务。巴斯夫计划到 2028 年在农业解决方案领域推出 30 余款新产品,最高销售额有望超过 60 亿欧元,这些产品包括八种活性成分,以及具 备独特性状的杂交小麦、大豆、油菜、棉花和蔬菜高性能种子。高效的研发是创新先决条件,也是巴斯夫的增长引擎。在开发创新工艺、技术和产 品方面,巴斯夫一直走在行业的前列。比如,创新杀菌剂 Xemium 可对整个作物,包括 叶片的最外层发挥作用,并长时间保持药效、抑制真菌感染。这款产品可直接用作种子 处理剂,从初始阶段就为作物提供有效保护,可大大减少种植者工作量。相较于其他作 物保护产品,Xemium 既可用于水果蔬菜等特种作物,也可用于大豆、谷类等种植作物。巴斯夫通过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和实用性建议,打造成果导向的全新业务模式。早 在 2016 年,巴斯夫就推出了在线应用程序 Maglis,该平台帮助农户管理田地,并就如 何种植及推销作物提供更明智的决策方案。在其协助下,农民可以制定个性化的田地和 作物管理计划,实现风险管控并提高产量。2017 年 2 月,巴斯夫与欧洲航天局签署合作 协议,利用卫星数据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在此次合作中,巴斯夫提供行业的专业信息, 如农艺技术、大田数据以及来自种植户的反馈信息;而欧洲航天局将通过提供图像和数 据对此项目予以支持。2017 年 5 月,巴斯夫宣布收购 ZedX 公司,后者专门开发农业气 候、作物和害虫模型。在收购前,两家公司已经有长达 3 年的合作,曾共同研发出一款 基于天气和环境条件的模型,该模型能够在实时气候条件下,为巴斯夫的一款除草剂鉴 别出最佳的使用方式。2018 年巴斯夫收购拜耳部分资产和业务,与其现有的作物保护、生物技术以及数字化农业业务形成战略互补,其中就包括收购全套数字化农业平台 xarvio。2019 年 6 月,巴斯夫和 Nutrien Ag Solutions 宣布达成合作,xarvio SCOUTCHING app 将登陆 Nutrien Ag Solutions 的门户网站。该 APP 采用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通过机器学习和 数据共享可帮助种植者和农学家即时、准确地识别田间杂草和病虫害。3.5 蔬菜种子研发王者利马格兰50 多年来,利马格兰以研发为核心,拥有 2,100 名研究专业人员,在世界上拥有 100 多个研发中心。2020 年,利马格兰将销售收入的 16.7%用于研发投入。同年,欧洲 投资银行签署 1.7 亿欧元贷款协议,为利马格兰种子研发提供资金,主要为在特定区域 改善农艺作物品质。利马格兰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多产业布局,多元化拓展,尤其是前瞻型研发投入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保障其世界种业领导地位。利马格兰拥有 1 万多名员工来自 80 多个 不同国籍,逾 2,100 名从事研发活动,研发人员占比超过 20%;2019 年在科研方面的 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达 15.9%(2.42 亿欧元),玉米研发的投入比重甚至达到 19%。在全球丰富的种质资源和极高研发投入的背景下,利马格兰目前在全球建立了 120 所研发 站,每年约 250 个以上的新品种成功进入市场。利马格兰覆盖 8 个物种,70 个植物育种中心和一个高通量基因型中心。欧洲的研 究目标有两方面,为产品系列提供新品种,更好地了解基因组如何运作,并利用生物技 术检测感兴趣的新基因,以便为未来的创新做好准备。利马格兰欧洲利用这些资源以满 足未来欧洲农业在三个基本领域的需求,提高品种的生产力,以确保农场的可持续发展 和生存能力,结合利用生物技术,特别是通过转基因生物技术实现的创新,响应不同市 场的演变。利马格兰延续其一贯的技术领先战略,因地制宜,在小麦、玉米与蔬菜种子等领域给中国带来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改变。特别是在玉米品种领域,利马格兰依托其拥有的全 球丰富的种质资源,凭借经济优势和领先的技术优势,培育出了适宜不同地区种植的优 良品种,既丰富了玉米种质资源,又促进了玉米育种水平的提升和质量的提高。以番茄 种质创新为例,因番茄病毒病很难预防和治疗 ,最简单可行的防治办法便是选育出抗番 茄病毒病的品种,利马格兰旗下的海泽拉(Hazera)种子公司最终培育出抗番茄病毒病 的新品种。除种子培育和谷物改良以外 ,利马格兰还在生物降解上有着先进技术,通过 塑料的颗粒与谷物合成,其自主开发可广泛用于作物生产的生物可降解塑料地膜,在生 物塑料市场具有非常广阔前景。此外,利马格兰谷物配料公司生产的功能性面粉位居欧 洲领先水平,这种面粉可适用于农产品加工的各个领域,尤其在婴儿食品方面。4 孟山都的种子销售与收费模式转基因种业公司的种子销售收费模式一般收取技术使用费。技术使用是指在现有种 子产品上叠加转基因的抗虫技术,费用包含专利费和每年的使用费。在美国、欧盟以及 大多数发达国家,转基因农作物新品种可以申请专利,获得专利以后,农民每年种植这 个品种需要向专利所有者交使用费。专利保护是转基因作物重要的内容。以转基因作物为例,目前世界上种植规模最大 的是抗虫和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美国孟山都、杜邦先锋利用技术优势,掌握着核心技 术专利,控制着国际种业市场 70%份额,其中关键是转基因作物包含着大量的专利,开 发转基因种子用到的技术手段在关键环节都被申请了专利。后来跟进者无法绕开这些专 利,只要涉及专利就必须支付巨额专利费。《粮食危机》披露:种子购买成本占普通玉米生产成本的 10%,转基因种子比非转 基因种子需多支出 25%-40%费用;以 BT 玉米为例,技术使用费通常每英亩 8-10 美元, 较非转基因玉米高出 30%-35%,转基因种子技术费有时甚至高达每英亩 30 美元,转基 因购买使用合同也禁止农民自留种子用于第二年种植。孟山都做大规模的途径是将转基因种子与农药捆绑起来整合销售模式。若农民购买 了孟山都的转基因种子,也需要购买孟山都的除草剂,因为种子内置了抗除草剂的基因, 只有使用孟山都的除草剂,才能既杀灭杂草,又不影响转基因作物继续生长。孟山都既 卖种子又卖农药的模式在国际上成为一种趋势,化工巨头陶氏化学、拜耳、杜邦原本都 只生产农药,但后来都进入种子研发领域,与孟山都合作或另起炉灶研究转基因种子, 事实上,由于孟山都在转基因作物研究上的优势,为了农药不被转基因种子排斥,先正 达、杜邦、陶氏化学等都与孟山都进行合作,相互之间交叉授权。孟山都除自身销售转基因种子外,剩余是授权。美国农作物转基因种植率超 90%, 孟山都会授权多余性状给需要被授权的区域性小型种子销售公司,以收取授权费。孟山 都目前控制着全球谷物与蔬菜种子市场近 50%份额,掌握着世界最先进的转基因技术。国际种业集团不仅销售种子,还可将性状、种质资源进行许可,相互之间的许可已成为 企业合作的常态。以孟山都为例,其 2/3 销售收入来自于知识产权许可。孟山都作为利 用农业基因专利获取利益的典型,其商业运作模式除了生产、销售转基因种子,另外就 是利用获准的转基因作物种子专利保护出售专利技术,通过技术垄断占领市场并获得高 额利润。转基因作物种子按照性状多少来收费,根据所含性状,不同区域也不一样。通 常会按照性状多少来增加销售费用,例如抗除草剂两个性状比一个性状可能多 10 美元 左右,每个公司每个区域定价都不同,当性状叠加的多的时候会有折扣,特定区域有特 定性状,收费也会不同。性状越多,收费越多,价格越高。转基因数据导入需要收取手 续费,销售转基因种子按照销量收费。总体而言通常情况下,授权使用费是根据种子销 售数量收取,每销售一单元种子就收取一定使用费。基因或种质许可费一般为种子售价 10%左右,性状使用费一般在 0-15%,许可使用费由授权方与被授权方协商确定。种子 的销售价格则由被授权方自行决定。在不同的地区,基因、性状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可 能不同,许可使用费也会因此而有差异。风险提示:转基因专利纠纷授权问题;跨国公司本土化问题;研发进度不及预期风险。(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红丝错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来明专题调研种业工作

4月15日,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司长张兴旺一行到我市调研现代种业发展情况。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林景元、市政府副市长郑剑波陪同调研。 调研组先后到建宁县种子交易仓储物流中心、建宁县种子科技馆、建宁禾众种业产业互联网平台、禾丰种业种子加工中心、闽赣农机植保服务中心、溪口镇农业产业强镇展示馆、枫元村高标准制种基地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制种基地建设及有关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召开座谈会,听取市政府关于三明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发展情况及建宁县、泰宁县、宁化县政府关于种业工作推进情况的汇报,并就国家支持种业发展相关政策、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交流!张兴旺司长充分肯定了三明市、建宁县杂交水稻种子产业的发展成效,表示在全国种业翻身仗中将把三明放在一个重要位置,支持三明做大做强做好“稻种基地”。同时,强调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要抢抓先机,主动作为,积极探索三明种业发展之路,为国家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下一步,我市将按照种业管理司的要求,加快推进“三明中国稻种基地”建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打赢种业翻身仗作出三明贡献。 【来源:三明市农业农村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石介

农业深度报告:种植大周期拐点已现,种业迎来景气周期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1、周期:种植大周期拐点已现,种业迎来景气周期1.1. 玉米:库存见底 & 需求趋旺,玉米价格上行带动行业反转从供给端来看,受大豆振兴计划影响,玉米播种面积有所下滑,而库存加速去化, 草地贪夜蛾对玉米减产的威胁仍在,玉米供给端承压;从需求端来看,全国能繁母猪 存栏于 2019 年 10 月首次环比转正,2020 年 6 月我们认为,玉米供需矛盾加剧将支撑玉米价格上行,带动玉米种植行业迎来反转的关键节点。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品种,占粮食种植面积的 42%。根据 Wind 数据,2018 年, 我国玉米产量 2.57 亿吨,消费量为 2.75 亿吨,进口量 448 万吨,出口量 2 万吨,进口占消费比为 1.63%,进口依赖度低。下游消费主要有饲用、工业加工、食用及种用四大用途,其中,饲用、工业加工、食用及种用量占比分别为 53.78%、36.53%、2.88%、0.36%,饲用及工业消费占比高达 90.31%。1.1.1. 供给端:国储库存 & 播种面积双见底,草地贪夜蛾对玉米减产的威胁仍在播种面积方面,受大豆振兴计划影响,2020年玉米播种面积较 2019 年下滑1000 万亩左右。种植效益是决定玉米种植面积的主要因素。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玉米价格全面下跌,卖粮难的现象突出,国家为了稳定粮食生产,于 2008 年对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实行玉米最低价保护临时收储政策,维持粮农种植收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临储收购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玉米价格持续上行,种植户获得可观的收益,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此后我国玉米播种面积呈现持续攀升态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2015 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从 3098 万公顷上升至 4497万公顷,年产量从 1.72 亿吨上升至 2.65 亿吨。临储政策取消致使我国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连续下滑。2015 年 9 月,在“高库存、高进口、高价格”等三高怪象以及财政负担加重的背景下,国家首次下调玉米临储收购价。2016 年 3 月,我国对玉米临储收购制度进行改革,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与“补贴”相结合的新模式,玉米价格从此市场化,供需关系成为决定我国玉米价格走势的主要因素。我国玉米价格随之大幅回落,粮农积极性下降,玉米播种面积连年回调。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2018 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从 4497 万公顷回落至 4213 万公顷,产量从 2.65 亿吨下滑至 2.57 亿吨。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较高,近年来维持在 90%左右的较高水平,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大背景下,国内为了提升大豆的自主性,于 2019 年正式提出大豆振兴计划,计划到 2020 年实现大豆种植面积达到 1.4 亿亩,2022 年达到 1.5 亿亩。受我国耕地面积刚性约束影响,2020 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下滑 1000 万亩左右。库存方面,拍卖行情火热,库存已降至历史底部。始于 2008 年的临储收购政策致使我国玉米产量大幅提高,消费需求却未同步增长,2013-2015 年供需矛盾突出, 玉米库存快速增长,每年库存增量平均为 6480 万吨。国家库存的持续高增长造成财政压力急剧加大。为了推动超高玉米库存的消化,国家在 2016 年取消玉米临储政策, 玉米价格市场化机制打通,大量玉米出库促进国储库存快速消化。2019 年拍卖结束后,临储玉米库存结余量总计约 5759 万吨,相较于 2016 年的高点 2.37 亿吨,下滑的幅度和速度是惊人的。进入 2020 年,临储玉米拍卖行情火热,截至 2020 年 8 月 11 日,临储玉米累计成交 5200 万吨,按照当前的拍卖节奏来看,在 8 月份我国剩余玉米临储量将全部拍卖完成。病虫害方面,草地贪夜蛾对玉米的减产威胁仍在。草地贪夜蛾自 2019 年 1 月在我国云南省发现之后,迅速在省内蔓延,并于 4 月相继侵入广西、广东、贵州、湖南、海南等地,5 月份扩散至福建、湖北、浙江、四川、江西、重庆、河南等地。截至2019 年 10 月 8 日,草地贪夜蛾侵入我国西南、华南、江南、长江中下游、黄淮、西北、华北地区的 26 省 1518 个县,其传播速度之快、波及范围之广十分罕见。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 2020 年 7 月 2 日,全国草地贪夜蛾见虫面积 786 万亩。7 月中下旬是夏玉米苗期,草地贪夜蛾对玉米产量的威胁加大。1.1.2. 需求端:生猪产能快速恢复,饲用玉米需求趋旺自 2018 年 8 月 3 日辽宁沈阳发生第一起非洲猪瘟疫情以来,非瘟病毒以极快的速度从北向南蔓延,迅速席卷全国。受此影响,我国生猪养殖产业受到重创,全国生 猪产能去化幅度达到 40%以上。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 2019 年 10 月,生猪存栏 同比下滑 41.40%、环比下滑 0.60%;能繁母猪存栏同比下滑 37.80%、环比首次转正, 微增 0.60%,生猪产能去化幅度远超历史记录。在猪肉需求相对刚性背景下,生猪供需矛盾支撑猪价维持高位。根据猪易通数据, 2019 年 10 月,全国生猪均价一度超过 40 元/公斤,其后猪价呈现震荡趋势,但仍处在历史高位,截至 20 年 8 月 12 日,全国生猪均价 37.10 元/公斤,按照完全成本 19 元/公斤、出栏均重 120kg 测算,行业头均盈利 2172 元/头。在养猪高盈利刺激下, 大型养殖集团和规模养殖户补栏积极性大增,带动行业生猪产能企稳回升,全国能繁母猪存栏已于 2019 年 10 月实现首次环比转正,2020 年 6 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实现同比正增长。2019 年三季度至今,大型养殖集团和规模养殖户扩张的产能将于2020 年下半年开始集中释放,猪出栏量将维持快速回升态势1.2. 小麦:替代需求旺盛,看好小麦价格上行小麦是全球第一大粮食作物。在我国,小麦是第三大粮食作物,也是全球第一大小麦生产国。根据中国农业信息网数据,2019 年我国小麦产量 1.33 亿吨,消费量为1.28 亿吨,进口量 400 万吨,出口量 110 万吨。进口占消费比 3.1%,进口依赖度低。下游消费主要是制粉消费、饲用消费、工业消费、种用消费等。1.2.1. 供给端:国内条锈病 & 欧洲疫情,供给端趋紧确定性较强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2008 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永久基本农田”概念, “永久基本农田”即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改变其用途,不得以任何形式挪作它用的基本农田,对基本农田实行永久性保护。截至 2017 年下半年,我国永久基本农田基本划定完成,全国共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15.46 亿亩。由于小麦最低收购价的下调,麦农种植积极性降低,小麦播种面积 2016 年达到 2469.60 万公顷的高点后迎来 3 年连降,随着各地调整作物种植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等措施推进,2019 年我国小麦播种面积 2372.70 万公顷去 10 年新低。产量方面,由于育种、种植技术不断升级,小麦单产屡创新高,呈上升趋势。我国小麦最新单产为 5.48 吨/公顷,仅低于欧盟的 5.78 吨/公顷,大幅领先美国、加拿大、印度等小麦主产国,未来一段时间或将以稳定维持为主。在三年播种面积连降的趋势下,由于单产提高,2019 年我国小麦总产量相比于 2018 年有所增加,从 1.31亿吨增长至 1.33 亿吨。进口方面,根据中国农业信息网数据,2019 年我国进口小麦 320.5 万吨,同比增长 11.41%。从加拿大进口小麦 162.28 万吨,从哈萨克斯坦进口小麦 39.49 万吨。我们认为,由于新冠肺炎在全球范围快速蔓延,尤其是欧洲主产区的疫情呈高发态势, 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全球的小麦产量,我国小麦进口量或将维持稳中下滑趋势。库存方面,库销比逐年增长,去库存压力仍在。国内小麦年产量连续多年大于需求量,加上进口小麦的补充,2019 年我国小麦期末库存高达 1.48 亿吨,超过国内一年消费量,处于历史高位。病虫害方面,受疫情影响,无法及时进行田间管理,条锈病的防控力度相较于往年较弱,在此背景下,今年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显著强于往年。根据全国农技中心数据,截止到 3 月 23 日,在全黄淮海区的 3.25 亿亩冬小麦中,发病的面积是1000 多万亩,比 2019 年同期增加 4.3 倍。与此同时,湖北省条锈病处于快速流行期,是该省有记录以来同期发生面积最大、程度最重的一年,发生面积达 675.6 万亩。目前,湖北主要的重灾区是在襄阳,紧挨着的河南南阳也比较严重。我们判断,国产小麦今年大概率会出现减产。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公布的主产区夏粮收购进度也可以印证我们的判断, 根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截至 2020 年 8 月 5 日,主产区小麦累计收购4285.7 万吨,同比减少 928.3 万吨,其中:河北收购 355.9 万吨,同比减少 93.5 万吨;江苏收购 1083.5 万吨,同比减少 10.8 万吨;安徽收购 592.9 万吨,同比减少222.4 万吨;山东收购 661.4 万吨,同比减少 54.4 万吨;河南收购 912.4 万吨,同比减少 538.8 万吨;湖北收购 139.0 万吨,同比增加 6.8 万吨。1.2.2. 需求端:受益于玉米价格上行,小麦替代需求旺盛玉米供需矛盾加剧支撑玉米价格上行。随着玉米库存的快速去化叠加下游生猪产 能的快速恢复,玉米供需缺口呈现持续扩大趋势,推动玉米价格上行。根据 Wind 数据,截至 2020 年 8 月 12 日,全国玉米现货均价 2369.69 元/吨,较年初上涨 23.60%。小麦替代需求有望趋旺。根据 Wind 数据,截至 2020 年 8 月 12 日,小麦现货均价 2427.22 元/吨,较年初仅上涨 1.32%,基本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小麦可以作为玉米的替代品,广泛应用于饲料、深加工等各个领域,在玉米价格上行动力强劲的背景下,小麦替代需求将持续旺盛。我们认为,小麦减产趋势确立,在玉米价格上行的背景下,小麦替代需求有望持续趋旺,带动小麦库存去化,看好后续小麦价格上行。1.3. 水稻:需求平稳,沙漠蝗虫 & 东南亚疫情或造成全球减产水稻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 35.6%。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2018/19 市场年度(2018 年 10 月至 2019 年 9 月)我国稻谷产量 1.99 亿吨,消费量为 2.03 亿吨,进口量 326 万吨,出口量 326 万吨,进口占消费比为 1.60%, 出口占生产量的比重为 1.64%。下游消费主要有食用、工业加工、饲用、种用四大用途,食用、工业加工、饲用及损耗、种用量分别为 1.59、0.19、0.15、0.01 亿吨, 食用消费占比达 81.96%,是我国第一大口粮品种。在粮食安全政策的绝对红线下,我国稻谷生产整体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2018 年,我国稻谷播种面积从 2935 万公顷上升至 3019 万公顷,增长 2.86%;稻谷产量从 1.84 亿吨上升至 1.99 亿吨,增长 8.15%,整体呈现出相对稳定的趋势。为了保证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我国对稻谷实行最低收购价保护制度。从2004 年开放粮食流通市场后,国家为了稳定国内稻谷产量,对稻谷实行了最低收购价保护制度,且呈现收购价格连年提高趋势。2017 年,受库存较大影响,最低收购价出现下调,稻谷库存也于 2018 年见顶,达到 1.76 亿吨,2019 年同比下滑 0.32%至1.75 亿吨。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增加,稻谷的最低收购价结束了持续三年的下降,变为上涨 1 分钱/斤。同时,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鼓励农民恢复种植双季稻,也就是连续三年快速下降的早稻再次被鼓励种植。进口方面,我国每年稻谷进口量维持在 400 万吨左右,占国内稻谷消费总量的比重在 2%左右,整体对我国稻谷市场影响不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 年,我国稻谷进口量为 326 万吨,同比下滑 9.60%。多国蝗灾泛滥或将威胁全球粮食安全。蝗灾与水灾、旱灾并称为人类三大自然灾 害,蝗灾发生之时,将对当地农业造成巨大损失。根据联合国警告称,本次蝗灾起源 于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索马里等东非国家,据估算,本次蝗虫规模已达 3000 亿只,1 年半的时间增加 6400 万倍。目前,蝗虫群已入侵到巴基斯坦、印度等地,给当地的粮食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我们预计,蝗虫侵入我国的可能性较小,但印度是全球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主产国,稻谷产量居全球第二,巴基斯坦是主要的水稻出口国,如果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防控措施不到位,很可能会造成全球稻谷减产,对我国稻谷市场产生冲击。同时,随着新冠肺炎在东南亚的蔓延,一旦疫情在印度、泰国、越南、巴基斯坦等水稻主产国失控,势必会影响当地的水稻种植而造成减产,有利于国内的稻谷去库存进程。1.4. 小结:供需缺口或持续扩大,支撑种业拐点确立受玉米临储收购政策影响,我国玉米库存于 2016 年达到 2.37 亿吨的历史峰值,临储政策取消后,我国玉米库存持续去化,截至 2019 年,我国玉米库存已降至 5759万吨,按此粗略测算,我国玉米每年供需缺口达到 4488 万吨以上。从 2020 年玉米拍卖情况来看,11 次拍卖共计拍卖玉米 5200 万吨,成交率 100%,按照当前的拍卖节奏来看,8 月底我国玉米库存将基本清零。与此同时,随着生猪存栏的快速恢复,饲用玉米的需求持续趋旺;养猪盈利下滑将导致饲料配方中的玉米占比提升,进一步拉动 饲用玉米需求。供给收缩而需求趋旺,玉米供需缺口将持续扩大,支撑玉米价格上行。解决我国玉米供需缺口主要有两条路径:1)增加进口。根据 USDA 数据,全球每年的玉米进口量在 1.7 亿吨左右,其中,欧盟是全球最大的玉米进口国,每年进口玉米 2000 万吨左右,其次是墨西哥,年进口玉米 1800 万吨左右,而我国年进口玉米仅700 万吨左右。按照玉米供需缺口保守 4000 万吨来计算,即使国内增加玉米进口配额,实际上也很难在全球找出 4000 万吨的玉米来满足国内需求。此外,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玉米出口国,年出口玉米在 5000 万吨左右,而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我国进口玉米的难度进一步加大。2)释放水稻、小麦库存。水稻和小麦可以在一定程度 上作为玉米的替代品,广泛用于饲料以及深加工领域,虽然我国稻谷、小麦库存充足, 但值得注意的是,过去数年我国稻谷的产量和销量都稳定在 2 亿吨左右,小麦的产量和销量都稳定在 1.2 亿吨左右,国内的稻谷、小麦供需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一旦启动口粮拍卖,稻谷、小麦库存就会下滑,在产量和消费量都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这部分库存缺口是无法通过当年上市的新粮来补充的,相当于对口粮的绝对安全形成一定威胁。在国内玉米库存即将清零的背景下,下游生猪产能快速恢复,即使扩大种植面积最快也要等到 2021 年春季播种,而收获期更要等到明年 9 月新季玉米上市。在此之前,国内玉米供需缺口将持续扩大,玉米价格上行的支撑动力强劲。受益于替代需求提升,水稻、小麦的供需格局也将维持在相对偏紧状态,如果后续开启库存拍卖,可能会引发我国的口粮安全问题。基于此我们认为,种植业的大周期向上已经开始,将带动种业迎来周期向上的关键拐点。一方面,种植业景气度抬升,种植户种植积极性提升,会促进种子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种植户对种子产量、抗性和稳定性的要求提升,愿意花更高的价格去买更好的种子,将使得龙头种企的优质种子进入量价齐升的快速成长期。2. 成长:转基因政策放开预期增强,龙头企业成长性凸显2.1. 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市场规模稳步上升我国种子行业已经形成上游育种-中游制种-下游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其中育种环节是种子行业技术壁垒最高的环节,也是种子行业的核心环节。具体来看,上游育种主要根据病虫害、环境和特定的要求研发出相应的高性状品种,常见的育种方法包括杂交育种、基因工程育种和细胞工程育种等。中游为制种环节,种子企业一般采用委托第三方生产的方式,约定生产面积、数量、质量标准和价格等,收获后进行回收。下游为销售环节,种子企业一般通过经销商和零售商等将种子销售到种植户手中。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仅次于美国。全球种子市场规模整体呈现出稳定增 长趋势,2015 年全球种子市场规模有所下滑,其后开始回升。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 美国是全球第一大种子市场,市场规模占比 35%,其次是中国,市场规模占比 23%, CR2 为 57%,法国和巴西市场规模占比均为 6%左右。我国种子行业市场规模稳步上升,玉米、水稻、小麦占比最高。根据中国产业信息数据,2011-2019 年,我国种子行业市场规模从 990 亿元上升至 1370 亿元, CAGR+4.14%。分品种来看,玉米、水稻、小麦市场规模最大,其中,玉米种子市场规模约 352 亿元,水稻种子市场规模约 202 亿元(杂交稻 155 亿、常规稻 46 亿),小麦种子市场规模约 196 亿元,马铃薯、大豆种子市场规模约 150/32 亿元。2.2. 二发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商业化预期进一步增强2019 年 12 月 30 日,农业农村部公布《关于慈 KJH83 等 192 个转基因植物品种命名的公示》,目录中包含 189 个抗虫棉、2 个抗虫耐除草剂玉米、1 个耐除草剂大豆, 公示期为 15 个工作日。2020 年 1 月 20 日,以上三个品种均获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2020 年 6 月 23 日,农业农村部科教司发布《关于邯 613 等 71 个转基因植物品种命名的公示》,公示期为 15 个工作日。其中,包括大北农的转基因玉米品种DBN9858 以及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转基因大豆品种中黄 6106。国家两次颁发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尤其是庇护所证书的发放,代表国家从顶层设计层面已经做好了商业化推广前的一切准备工作,业内人士对我国转基因政策的放开预期进一步增强。我们认为,国家加快转基因商业化进程的主要原因在于:1)中美贸易战背景下,进口农产品增加给国内粮食安全带来冲击,国内种植效率提升迫在眉睫;2)东北地区违规滥种转基因玉米现象突出,市场倒逼政策放开;3)以草地贪夜蛾为主的虫灾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助推转基因商业化进程加快。转基因商业化进程需要 1-2 年的时间,不排除特殊情况下审批加快。我国对转基因农作物的态度一直是比较谨慎的,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进程比较漫长。理论上转基因作物上市需要经过七个步骤,包括:实验室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申请安全证书、生产性试验以及商业化许可等。在拿到玉米转基因转化体安全证书后,理论上还要转入种子公司的自交系,再从农业部拿自交系的转基因安全证书; 再走正常品种审定。如果加快流程走简易审定,则时间会缩短。综合考虑,商业化需要 1-2 年的时间,不排除特殊情况下审批加快。2.3. 亩均种子费用提升,转基因玉米种子市场有望达到 650 亿元种子是种植业的芯片,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种植收益的核心因素。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汇编数据,2004-2015 年,我国玉米亩均种子费用呈现上升趋势,从20.81 元/亩上升至 56.82 元/亩,2016 年以后,我国玉米亩均种子费用趋于稳定,2016-2018 年,我国玉米亩均种子费用稳定在 56 元/亩。此外,从种子费用占比上来看,玉米种子费用占玉米生产成本的比重一直稳定在 7%左右的水平。相比较而言, 美国作为转基因玉米种植大国,近年来,玉米亩均种子费用稳定在 120 元/亩左右。从玉米种植面积上来看,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国家开始推行临时收储政策, 以维持粮农种植收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受此拉动,我国玉米价格持续上行,种植户获得可观的收益,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此后我国玉米播种面积呈现持续攀升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2015 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从 4.65 亿亩上升至 6.75 亿亩。然而,连年的高产量使得玉米库存压力不断加大,以至于 2016 年国家取消临储政策,国内玉米价格随之快速回落,粮农积极性下降,玉米播种面积连年回调。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2018 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从 6.75 亿亩回落至6.32 亿亩。从区域分布上看,我国玉米主要分为北方春播玉米区、黄淮海平原春夏播玉米区、南方丘陵玉米区、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青藏高原玉米区、西北内陆玉米区等六大玉米区,播种面积分别在 1.95/1.95/0.32/0.20/0.07/0.20 亿亩左右。转基因政策放开后,最乐观假设下我国玉米种子市场有望扩容至 650 亿元。接下来,我们对转基因玉米种子放开后的市场扩容进行敏感性测算。假设:1)转基因政 策放开后,我国玉米种子亩均费用参考美国,达到 100 元/亩;2)由于北方春播玉米区转基因玉米滥种现象突出,我国转基因政策放开后,将首先在北方春播玉米区推广,其它玉米产区是否放开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悲观预期下,我国仅北方春播玉米区 1.9 亿亩放开转基因,其它玉米产区开放转基因的比例为 0%;中性预期下,其它玉米产区开放转基因市场 50%;乐观预期下,其它玉米产区开放转基因市场 100%; 3)种植面积方面,受玉米价格抬升影响,玉米种植收益提升,农民种植积极性提高, 预计玉米播种面积回升至 6.5 亿亩的水平。经过测算,悲观预期、中性预期、乐观预期下,我国转基因玉米种子市场规模分别在 190/420/650 亿元,也就是说,转基因玉米种子放开后,在最乐观情况下我国玉米种子市场将扩容至 650 亿元。2.4. 品种差距拉大,龙头企业市占率有望加速提升我国种子行业市场集中度始终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行业 CR9 仅为 5.18%。根据中国产业信息数据,2018 年,我国种子市场规模为 1321 亿元,其中,玉米、水稻、小 麦市场规模分别为 352/201/196 亿元,而A 股上市种子企业中,隆平高科、荃银高科、农发种业、大北农、登海种业、万向德农、神农科技、丰乐种业、ST 敦种 9 家上市 公司种子销售额为 68.49 亿元,粗略估算,CR9 仅为 5.18%,其中,隆平高科、荃银 高科、登海种业的种子销售额位居行业前三位,种子营收合计为 48.20 亿元,CR3 仅为 3.65%。分品类来看,水稻方面,隆平高科、荃银高科、大北农为行业龙头,市场占有率分别为 10.57%/3.08%/1.42%,CR3 为 15.07%;玉米方面,登海种业、隆平高科、万向德农为行业龙头,市场占有率分别为 1.92%/1.71%/0.73%,CR3 为 4.36%; 小麦方面, 农发种业、荃银高科、万向德农为行业龙头, 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66%/0.30%/0.28%,CR3 为 2.24%。我国种子行业市场占有率始终处于较低水平的主要原因在于:1)品种辨识度低, 难以支撑真正龙头的诞生。受政策导向影响,我国种子行业以杂交育种为主,技术门槛不高,很难在种质资源上形成大的突破,各企业不同种子品种间的差异并不明显, 行业集中度难以提升。2)杂交育种只能利用已有的基因进行重组,按需选择,并不 能创造新的基因,且杂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育种过程缓慢;育种成功之后也不能快速拉开和其它品种的差距,进而抑制了企业进行育种研发的积极性。3)东北 转基因玉米滥种问题突出,进一步挤占了龙头种企的市场空间。我们认为,转基因政策放开之后,我国种子行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首 先,转基因种子在产量、抗性等方面要显著优于普通杂交种,农民种植收益提高,购 种积极性提升。尤其是在转基因技术领域储备充足的企业将率先抢占市场份额。其次, 转基因种子之间辨识度高,“好”种子与“坏”种子的差距会非常明显,这必将促使 企业加大转基因育种的研发投入,而转基因育种门槛较高,不具备转基因技术储备的 企业将被市场加速淘汰,腾挪出来的空间将被转基因研发实力强的龙头企业所抢占, 使得种业市场集中度加速提升。最后,转基因政策放开之后,我国优质种企得以在全 球种子市场上与海外巨头同台竞争,有望诞生出本土优秀的国际化种业巨头。3. 投资建议(详见报告原文)周期与成长共振,优质龙头企业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从周期的角度来看, 玉米播种面积 & 临储库存双双见底,而下游生猪产能的快速恢复将带动饲用玉米需求持续趋旺,玉米供需矛盾加剧支撑玉米价格上行;农民种植收益提升,带动玉米种 子行业迎来景气反转的关键节点。在玉米价格上行的背景下,水稻、小麦替代需求旺 盛,带动库存去化,看好后续小麦、水稻价格上行。农作物价格的上涨将带动种植行 业景气度步入上行周期,种业也将迎来利润快速释放的周期拐点。从成长的角度来看, 国家两次发布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进一步明确了我国转基因政策放开的大方向,转 基因政策放开之后,品种之间的辨识度将大幅提升,中小种企或将加速被淘汰,转基 因技术储备充足的龙头企业将快速提升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加速提升。我们认为,周期与成长共振,优质龙头企业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华西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计然

农业行业深度报告:转基因迈步,种业市场扩容可期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转基因:全球增速迅猛,两级分化严重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种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自 1996 年转基因技术商业化以来,全球转基因作物种 植面积快速增长。据 ISAAA,2018 年全球种植面积达 1.917 亿公顷,同比增加 1%,较 1996 年增 长约 113 倍,其中发达国家占比 54%,发展中国家占比 46%。据 Philips McDougall,在全球 379 亿美元种子市场中,转基因种子比重达 55%,转基因技术已成为全球应用最迅速的作物技术。国家:商业应用两极分化严重 从国家层面看,全球转基因种植国家两极分化严重。据 ISAAA,五大转基因种植国家的种植面积 占比近 9 成,分别为美国(39.12%)、巴西(26.76%)、阿根廷(12.47%)、加拿大(6.62%)、 印度(6.05%),中国占比仅 1.51%,位列第 7 位。同时,据 ISAAA,2018 年五大转基因种植国 家的平均应用率也已接近饱和,其中美国 93.3%、巴西 93%、阿根廷接近 100%、加拿大 92.5%、 印度 95%。作物:大豆已占半数,玉米未来可期 从作物层面看,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是主要的转基因作物。据 ISAAA,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 9590 万公顷,同比上升 2%,占比 50%,玉米、棉花、油菜分别占比为 30.73%、12.99%、5.27%。 根据单一作物种植面积测算,转基因大豆应用率为 78%、棉花应用率为 76%、玉米应用率为 30%、 油菜应用率为 29%。结合全球新获批转基因品种分析,玉米是转化体获批数量最多的作物。据 ISAAA,截止 2018 年全 球(70 个国家/地区)共批准了 387 个转化体,其中玉米获批 137 个,占 35.4%;其次是棉花、马 铃薯、大豆和油菜,分别获批 63、49、38、37 个,分别占比 16%、13%、10%、10%。性状:复合性状或将成主流 从转基因性状来看,抗除草剂独占鳌头,复合性状异军突起。全球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的性状主 要包括抗除草剂、抗虫和复合性状(多种性状的结合)。据 ISAAA,自 1997 年以来,抗除草剂转 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始终位于首位,但 2013 年后呈下降趋势,2018 年下降 1%至 8818 万公顷; 复合性状因为成本优势,种植面积持续上升,2018 年上升 3%至 8051 万公顷;抗虫总体维持上升 趋势,但涨幅较小,2018 年下降 1%至 2300 万公顷。我们认为,复合性状未来将超过单抗除草剂 性状,成为转基因商业化种植的主要性状。商业化:道路曲折,前途光明美国是全球最大种子销售国和转基因作物种植国, 2018年美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7500万公顷, 同比持平。作为最早商业化转基因技术的国家,经历近 24 年的历程,美国主要作物的转基因应用 率均达到了 90%以上,考虑转基因技术的可持续性,近来年来应用率维持平稳,没有继续增长。转基因种子相对非转基因种子售价更高,而且转基因种子会带来其他方面(农药、运营等)成本降 低。随着转基因种子应用率的提升,美国农业成本中种子费比例不断提升。据 USDA,2018 年美 国玉米种子平均费用为 96.2 美元/英亩,占比达 29.13%;美国大豆种子平均费用为 57.4 美元/英 亩,占比达 36.2%。溢价来源:企业定价高企,经济利益明显 转基因种子的价值取决于增产的价值以及相关的农药和种子成本,如果增产的价值加上农药的节 省超过转基因种子的成本,转基因作物的采用往往会增加净收益。由于转基因种子自身的溢价,转 基因种子的售价往往高于非转基因种子。据 USDA2014 年数据,转基因玉米种子与非转基因玉米 种子的价差在 96 美元/袋、转基因大豆种子与非转基因大豆种子的价差在 19.1 美元/蒲式耳。随着 更多性状的加入,转基因与非转基因种子的价差有不断加大的趋势。转基因种子的溢价原因是多样的。种子的市场价格包括种子研发、生产以及销售成本以及农户支付 的意愿。这一方面取决于特定性状给农户带来的效率提升;另一方面取决于特定种子的市场竞争力 以及拥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公司定价行为。价格:研发费用高企,龙头议价强势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种子公司的研发成本持续呈上升趋势,种子价格的上涨也与这一趋势相关。 以孟山都为例,2017 年研发费用占营运成本的比例为 34%,2003 年以来研发费用比例总体呈上 升趋势,构成产品主要成本的研发费用和产品销售成本中,研发费用年复合增长率达 9%,产品销 售成本年复合增长率为 6.9%,研发费用增速明显高于销售成本。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也促进了行业集中度的提升,根据 Vilmorin & Cie 测算,2019 年北美玉米种子 CR3 已达 77%。龙头公司的定价行为影响了种子价格,据孟山都 2017 财年数据显示,玉米种子 毛利率达 63%、大豆种子毛利率达 71%。效果:单产提升明显,农户收入受益 转基因的持续、有效推进与其带给农民的效率提升密不可分。据 USDA 调查显示,美国农民选择 种植转基因作物 70%以上源于产量的提升,其次源于杀虫剂成本的减少、管理时间和便利度的提 升等原因。 转基因作物提升作物单产 转基因作物对单产的提升十分有效。以玉米为例,美国玉米单产水平在 1940 年前基本维持平稳, 此后提升共经历了三轮大幅度提升。 1940 年代——双交种、三交种的应用。1933-1943 年美国的玉米杂交种比例从 0.1%增 加到 78%,玉米单产的增加发生在合成氮肥和化学除草剂、杀虫剂的使用量显著增加之 前,因此单产增益主要来源于遗传改良。 1960 年代——单交种的应用。1960 年代以后,由于单交种的更换单产进一步提高。迄 今为止,生产上种植的主要是自交系间的单交种。 2000 年代——转基因技术的应用。2000 年代至今,美国玉米单产在高位上继续飙升, 与 1996 年开始的转基因商业化密不可分。随着美国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逐年稳定快速 扩大,生产管理效率进一步提升,从而抬升玉米的单产。转基因作物作物对单产的提升主要通过其抗虫性状。USDA 的 2005 的实验显示,抗虫玉米较非抗 虫玉米的单产提升 12%,同时农药使用量减少 44%;在同样农药使用量下,2010 年实验显示,抗 虫玉米较非抗虫玉米单产提升 20%。复合性状种子往往具有较高的产量。 USDA 数据显示,常规玉米种子在 2010 年的平均产量为每 英亩 134 蒲式耳,而具有两种除草剂耐受性(草甘膦和草铵膦)和三种类型的抗虫性(玉米螟 CB、玉米根虫 RW、玉米螟蛉 EW)的平均产量为每英亩 171 蒲式耳,提升约 27.6%。除 USDA 之外,根据 Nolan E.与 Santos F.在 2012 年的研究,不同转基因形状及其复合形状可带来的增产 幅度不一,而抗玉米螟虫、抗玉米根虫与抗除草剂的复合形状可带来 7.10%的增产。 转基因作物降低种植成本 转基因作物对成本的的降低主要体现在减少杀虫剂的使用和管理时间减少带来的其他收入。 抗虫性状通过降低杀虫剂的使用量直接降低种植成本。据 USDA,2008 年每亩杀虫剂使用量较 1996 年减少 5 倍。耐除草剂性状对成本的影响较难量化。第一,耐除草剂性状降低了农户通过机械方法控制杂草的 成本;第二,大部分耐除草剂性状是引入抗草甘膦的 aroA 基因,因此农户会用草甘膦代替其他 除草剂,因此降低了除草剂的使用成本。1996 年后,大豆与玉米的种植成本中,化药的成本呈下 降趋势。第三,杂草管理时间的减少使得农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投入非农的创收活动。USDA 研究显示, 增加 HT 大豆 10%的使用可以使非农家庭收入增加 15.9%,而 Bt 玉米并不能增加非农收入。中国商业化:落地尚需时日,市场空间庞大我国转基因发展进程相对停滞,就全球来看,我国转基因种植面积位列第 7。我国种植面积与五大 国家相去甚远,仅为印度的 1/4。而在作物种类中,只有棉花和木瓜两种经济作物。对比全球,转基因作物通常在缺乏粮食保障和受虫害严重的地区发展迅速。我国长期以来并没有粮 食保障问题,但近年来虫害问题日趋严重。 2019 年我国 25 个省份发现草地贪夜蛾,见虫面积 1500 多亩,实际危害 246 亩,主要集中在西南等地。由于尚未进入黄淮海等玉米主产区,南方玉米产区 产量损失控制在 5%以内。此外,在中美贸易谈判中,国内农产品进口也称为重要议题。在外部贸易谈判、内部农业生产压力事件催化下,我国再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进程。2020 年农村 农业部颁布两项玉米转基因证书。商业化:进入品种认定关键阶段 颁发安全证书是我国转基因的重要环节,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转基因作物需要 在实验室试验→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后申请安全证书,取得安全证书后还需要经过 品种审定,取得经营许可和生产加工许可。由于我国玉米目前种植杂交种,因此现在批准的转基因品种仍需对杂交后的品种进行品种审定; 此外,为了防止害虫产生抗性,在最终商业化的种子中,应该含有“害虫庇护所”种子,这类种 子也需要通过品种认定。因此,目前转基因商业化落地仍需时日。市场空间:蛋糕扩大,全行业受益 据农业部1 月供需平衡表,我国19/20 年度玉米预计播种面积为4147.9 万公顷,同比下降1.55%, 食用消费占比 3%、饲用消费占比 62%、工业消费占比 30%。基于对美国转基因技术带来的效率提升,我们做出如下假设,以测算转基因种子可能带来的增量利 润:1、参考表 3 数据,假设抗虫性状+抗除草剂性状预计带来单产提升约 7.42%;2、假设使用抗虫基因种子使农药使用量减少 80%;3、假设不考虑转基因种子带来的管理成本和非农收入的增加。基于上述假设,转基因种子带来的溢价约为 77.16 元/亩。假设农户、渠道商、种子公司和技术(性状)授权公司分别受益 75%、5%、10%、10%。考虑 19/20 年度我国 4147.9 万公顷(合 6.22 亿亩),则若转基因种子完全覆盖工业消费,则预计应用率达 30%,种子和技术授权公司将可获益 14.4 亿元,渠道商可获益 7.2 亿元;若转基因种子完全覆盖 工业消费和饲用消费,则预计应用率达 92%,种子和技术授权公司将可获益 44.2 亿元,渠道商可 获益 22.1 亿元。投资建议短期来看,转基因最终商业化落地将提振全行业近 110.5 亿元的市场容量,整体行业将受益于价格 提升带来的利润增厚;长期,中国转基因政策的趋势一旦确立,潜在具备转基因技术的中国农业大 学、中国农科院、先正达等将带来行业技术的井喷式发展。由于转基因技术带来的套牌难度加大、研发的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提升,中小种子公司将加速退出 行业,行业集中度有望不断提升,参考北美玉米种子行业集中度 CR3 已达 77%,拥有技术优势、 研发能力和育种能力的公司将充分受益于转基因商业化。建议关注此次转基因安全证书颁发的相 关上市企业(参股或控股获得安全证书的技术公司)隆平高科、大北农;优质育种公司登海种业等。 ……(报告来源:东方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上漏下湿

虞爱华调研现代种业发展工作:坚持创新引领,打造“种业之都”

3月4日上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虞爱华赴合肥重点种子企业调研现代种业发展工作。市领导宋道军、王民生先后参加。图为虞爱华在江淮园艺种苗育繁推一体化基地调研。合肥种业基础良好,现有持证种业企业123家,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8家,上市企业3家。江淮园艺公司是中国蔬菜种业首家新三板挂牌上市企业,虞爱华首先来到该企业种苗育繁推一体化基地,了解经营状况,并走进温室大棚实地察看育苗情况,鼓励企业创新商业运作模式,助力合肥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瓜果繁育基地。丰乐种业被誉为“中国种业第一股”,虞爱华听取企业发展情况介绍后指出,要深化国企改革创新,加快“瘦身强体”,以股权激励等措施留引优秀人才,打造全国一流种业品牌。荃银高科是创业板首家种业上市企业,虞爱华参观企业实验室,了解育种科研情况,希望企业继续立足合肥、深耕主业,加强与在肥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新品种培育科技攻关,向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企业迈进。图为虞爱华在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调研。图为虞爱华在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调研。调研中,虞爱华强调,合肥发展现代种业有基础有优势有机遇,要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推进保种、护种、育种、引种、用种“五种并进”,加快打造“种业之都”。一要强企业,研究出台系统化支持政策,推动企业提高研发水平、做大产业规模、打响行业品牌。二要强创新,加快关键核心和“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培育更多具有国际先进性的良种。三要强人才,把培引科技人才、专家团队作为核心战略,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打造种业人才“国际战队”。四要强推广,市县联动、政企联手,激活商业模式,尝试利用直播等形式推介良种,让合肥种子“人见人爱”、农业生产“提质提效”。【来源:江淮晨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施雠

黄思光调研春耕生产和种业发展情况

当前正是春耕生产关键时期,3月23日,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黄思光先后来到杨凌良科农业科技公司、陕西金棚种业有限公司和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调研示范区春耕生产和种业发展情况。杨凌良科农业科技公司是集玉米、小麦等主粮农作物新品种选育、资源改良与创新为一体的现代种业企业。黄思光听取了企业发展整体规划,实地察看了试验田新品种展示、选育、示范等情况,并就今年的品种集中展示观摩活动提出具体要求。他鼓励企业要依托杨凌农科教资源和产学研优势,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前沿,进一步加大种业创新力度,加快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力争多出成果、出大成果。在金棚种业有限公司,黄思光走进番茄育种大棚,查看品种长势,详细了解企业发展和科研人才引进等情况。黄思光说,近年来,金棚种业发展势头良好,希望企业要进一步优化种业研发环境、完善配套设施,切实加大种业创新研发和协同创新力度,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种业发展开创新局面。同时,叮嘱相关部门要深入研究,探索建立企业、高校、政府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全力支持企业快速发展。在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黄思光详细了解了油菜研究的各个环节,与“杂交油菜之父”李殿荣研究员和中心科研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黄思光说,当前,示范区正在大力推进种业创新,希望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紧抓机遇,充分利用杨凌种业资源资源,加强油菜种业发展中的“卡脖子”技术联合攻关,为杨凌示范区现代种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示范区相关部门要着力研究破解中心发展面临的难题,加大对种业发展的项目、资金、政策支持,切实为中心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强保障。示范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蒋展宏一同调研。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办公室,示范区农业局、科技创新局及农科集团负责人参加调研。记者:行波编辑:王晴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