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小银行数据治理研究报告》:中小银行数据治理要“三化”雏峰

《中小银行数据治理研究报告》:中小银行数据治理要“三化”

□本报实习记者 李林鸾11月27日,第三届中国数字银行论坛发布了《中小银行数据治理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是新的‘石油’。”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潘光伟在此次论坛上表示,在智能化、数字化大潮下,只有对大数据进行有效、高质量治理,才能将数据“原油”转变为有价值有质量的数据“石油”,从而更好地释放数据价值,改进决策、缩减成本、降低风险,助力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助推高质量发展。数据治理面临诸多痛点为助力中小银行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中国银行业协会指导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深圳)联盟、金融壹账通首次针对中小银行数据治理现状进行了广泛调研,涵盖了7大区域、64家银行,并根据调研结果编写了《报告》。数据治理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建立组织架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及内设部门等职责要求,制作和实施系统化的制度、流程和方法,确保数据统一管理、高效运行,并在经营管理中充分发挥价值的动态过程。数据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繁琐的工程,且涉及较多领域,多数中小银行在开展数据治理时面临诸多痛点。潘光伟也提到,当前银行业数据治理还面临着四方面的挑战和不足,包括数据整合度不高、数据标准度不高、数据应用难、数据治理人才储备不足等。对数据安全管理重视不够《报告》指出,中小银行缺少清晰的数据治理意识,缺少科学的数据治理实施路径,缺乏专业的数据治理人才队伍。其中,在数据治理意识方面,本次调研中约占21%的受访银行存在对数据治理重视程度不够,各部门协同推进困难等问题;26%的受访银行尚未成立数据治理组织架构或正在筹建中,且存在数据治理架构不清晰、职责划分不明确等问题;在认为应优先开展的数据治理工作银行机构中,仅有9.3%的中小银行选择了数据安全管理,折射出中小银行对数据安全管理普遍重视程度不够。在数据治理实施路径方面,除了前期投入大、开展难外,《报告》指出,数据治理过程中痛点最多的是数据标准落地,存量数据质量提升困难最终影响数据分析结果,存在此类问题的中小银行约占受访银行总数的25%。另外,23%的受访中小银行在数据治理中缺少有效的系统支撑工具,大部分银行仅在监管数据报送领域实现了信息化支撑工具,其他领域则较多依赖人工管理,造成数据治理人力投入大,数据治理效率较低,效果也往往不尽人意。数据治理应做到“三化”为了更好地帮助中小银行应对数据治理工作中面临的挑战,《报告》指出,中小银行未来的数据治理应做到“三化”: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即构建长效数据治理保障机制,加强组织保障、完善制度及流程,建立数据治理标准化工作机制、协作机制、管理机制,在科学规划的数据治理路线图下,通过各部门协同配合扎实推进数据治理工作。“自动化”是转变传统单一的数据治理模式,减少人力投入,提升治理效率,借助先进的数据治理自动化工具和强大的数据中台能力,快速为上层应用提供标准、及时的数据服务,加速银行业务创新。“智能化”是抓住金融科技发展红利,保持开放积极的心态,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发展成果,提升中小银行数据治理及数据应用方面的科技化、智能化程度,助力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此外,鉴于部分中小银行在创新和数据开发领域面临的客观障碍,《报告》还建议构建开放共享的企业级数据中台,不仅能帮助中小银行降低重复建设、减少“烟囱式”协作的成本,也能够提升中小银行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驱魔人

社科院中小银行研究基地主任曾刚:疫后银行业的挑战与机遇

曾刚 社科院中小银行研究基地主任从长远来看,数字化的能力决定着银行核心的竞争能力。不管从服务客户、拓展客户的角度来讲,还是从成本节约的角度、效率的角度来讲,都是一种更加理想、更加适合长远发展趋势。未来我们如果分析银行的好坏,从长远去看它的投资价值,实际上一个银行数字化程度的高低,是最核心的要素。以下内容节选自直播实录:对银行业而言,在这样一个大环境当中,整体方向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它会把原来的一些趋势进一步强化。我们提到的这几个趋势,在疫情发生之前,其实都是存在的,但疫情加剧了这个趋势。比如说,疫情之前宏观经济政策主要着力点就是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逆周期的调控力度。疫情出来之后,并没有改变我们的政策方向,只是把下行压力变得更大了。意味着我们逆周期的调控力度会更进一步的强化,而且这种政策的范围会更加广。第一行业分化更加严重严重在什么地方呢?风险分化会比较严重,这取决于不同的客户主体。各个银行准入的标准不同,管控标准不同,在疫情下面的风险暴露程度是不同的。疫情短期确实会造成一定的信用风险上升,但是不同群体的信用风险上升压力会是不一样的。这个就取决于银行原来的风控做得怎么样了,如果对门槛把握的比较严,相对比较稳健,这时候对你的压力就会小一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明显看到,未来一段时间不同银行在同一个业务上面,它的不良率表现差异会很大。比如说未来一段时间压力比较大的可能是个人信贷。为什么呢?过去好几年,银行因为实体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因,企业端的资金需求不是特别旺盛,另一方面,企业端风险相对比较大。零售金融在过去一段时间基本上是银行业的重点,差不多1/3甚至一半的新增信贷资源都是流向了个人部门。对银行来讲,好处在于短期内形成了快速规模扩张的空间。而且个人信贷在过去一段时间的风险表现确实也是不错的,尤其是以房地产为抵质押品的个人信贷。但是个人信贷和企业信贷不一样,发展过程中,个人信贷还没有遭受过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周期考验,企业已经经历过好几轮了。2011年之后,企业部门信贷就一直在调整过程当中。但是个人部门的信贷无论风险还是规模,都没有发生过调整。一直在上升区间,而且风险表现一直非常平稳。这次疫情可能对它是一个考验,本来我们认为随着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个人债务负担在过去一段时间快速增长,本身可能面临一定风险上升的可能性,疫情的冲击会让它更加强化。而不同银行由于它当年扩展客户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可能做得早,把所有好客户都拉走了;有的人做得晚,为了扩张业务可能不得不放低门槛。在门槛放低之后,它内含的风险有可能在疫情冲击后,会有显性的分化。这块值得我们观察。举个例子,在小微企业选择,在其他类型企业选择、行业选择方面,都会出现分化。因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主体,在疫情下面受到的冲击大小是不同的,至于未来一段时间,银行的风险分化会进一步显著。有的银行可能会进一步双降,有的银行可能会面临着不良率上升的压力,强和弱会分化得很明显。盈利能力和风险有一定关系,风险管得好,成本自然就低。去年有好几家银行风险管得好,加上盈利能力强,拨备率已经超过了财政部要求的标准。但是很多银行可能没办法达到这样一个水平,说明风险本身决定着你的盈利能力差异。另一方面,不同银行平台不同,业务能力不同,它的盈利上面的来源空间差异也越来越大。招商银行前段时间发布年报,增长速度依然很快,如此环境保持了15%的增速。另外一些银行可能压力会比较大,盈利能力的分化也会进一步强化。长远的发展能力也会出现分化。现在看到的风险和盈利能力反映的都是过去的能力。我们要从未来的能力去看,这个能力差异化就更大了。疫情期间,会发现线上交易比线下方便的多。为了更好的服务支持实体经济,监管部门也开始逐步放行,银行在线上提供一些以前必须在线下完成的环节,包括电子印章。所有这些都在启动着新一轮银行加快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这意味着现有银行数字化的能力、金融科技的能力,决定着你未来的发展空间,如果你跟不上这个时代的话,那么未来你的市场空间会越来越小。包括我以前讲课,都是在一个课堂里面,几十个学员听课。现在疫情期间,很多人的交流方式趋向线上化,慢慢习惯之后,未来会成为新的发展趋势。银行也一样,这个趋势可能来得非常明显。目前在这个领域里面,银行内部差异实在是太大了。做得好的银行敢自称自己是金融科技公司了,做的落后的银行,恐怕连基本线上服务功能都不见得齐全,还不要说它能够跟上时代。整个行业的分化,在疫情之后会越发明显,这意味着好的银行会更好。从市场选择的角度来讲,真正好的银行,意味着它会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更大的机会。所以这是疫情会进一步加快分化的进程,是加剧分化现象。第二资产负债管理未来也会有很大的变化银行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存款为主,把资金端当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立行基本。15年、16年之后有一段时间大家都开始搞同业,因为那个时候成本低、整个市场利率也比较低。大家基本上不太拉存款,只专心做资产端的业务。突然17年因为金融工作会议之后,开始强监管、去杠杆。央行有意把资金链收紧,把市场利率拉高之后,很多银行原有的同业资金资源匹配资产的模式,突然受到了巨大打击。因为流动性紧张,有可能短期资金成本超过了资产收益。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要不然以更高的利率在同业市场上继续发同业存单,所以18年有段时间,同业存单发的非常高,甚至已经高过资产端收益,是倒挂的、赔钱了。这时候很多银行觉得存款太重要了,17年以后有段时间,大家又提出了“存款立行”的观念。后来我们发现,这个实际上是不对的,存款当然重要。但是“存款立行”的思路恐怕在当下环境中并不完全适合。原因非常简单,你会发现全球的资金链相对宽松,欧洲是负利率,美国现在已经到了零利率。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已经维持很长时间了,日本甚至更长时间。中国未来的利率趋势也是一样的,增长中枢收益率在下降,经济增长速度在下降,可以维持的收益率水平实际也在下降。意味着整个资金端的来源,相对来讲是比较充裕的,更重要的还是资产。你会发现17年整顿完同业之后,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一直相对比较宽裕,尤其现在央行以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作为重要政策目标的情况下,金融市场资金利率流动性应该是相对平稳、充裕的,而且它的利率水平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也是维持相对比较低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去靠“存款立行”。一是存款增长速度恐怕是有限的,这从我们实践当中去看也是这样。二是不划算,因为存款成本相对比较高,设立网点、要去拉存款,还需要各种隐性直接成本,以及很多的高薪揽储手段,这两天央行也在出台新的规则去约束存款的竞争等。还有一点,到底需不需要这些钱,这点也是很重要的。你把存款拉进来也好,你在资产端能否找得到合适的,能够提供好回报的,又风险可控的一些主体呢?这个实际上是比较难的。过去一段时间,我们看到好多银行存款增长还不错,非常苦恼的是资产端贷款需求不足,企业端有限,个人端现在在家也是空间有限。资产端投向变成一个非常核心的制约因素。长远来看,我们觉得在资产负债管理上面,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策略会更加灵活。但是从核心资源来讲,我们还是认为资产端是最大的制约,谁能拿到资产,谁就厉害。这点看来对银行是比较痛苦的,为什么现在很多银行搞所谓的开放银行,就是因为传统的资产,企业不好找了。要找到来源,找新的客户,那我只能结合一些所谓的新场景。放眼看去,很多互联网商业兴起的场景是银行业以前没有涉猎过的。我把我的服务结合到这些场景当中去,就可以成为我的一个新的资产来源,包括和其他互联网巨头的合作等等。实际上都是在通过转换、探索一些新的模式,提高获取资产、获取客户的能力。包括我们提出那么多的新概念,核心就是要实现这个能力。如果实现不了资产端能力的提升,所有的创新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只有资产端才能给你带来收益。负债端是纯粹的成本,不管你拉存款进来,还是发债券进来,都是要付利息的。付利息就要有赖于资产端靠什么去获得收益,这个才是真正重要的。未来这块就考验着银行的核心能力,意味着银行的客户结构,去拓展新客户的能力,决定着银行的好坏,以及最核心的差异。第三风险管理未来一段时间信用风险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受疫情影响,不同地区差异很大,不同主体差异也会很大。当然目前还很难知道它客观的量到底是多少,只能去观察,保持必要的关注。未来,银行自身的风险抵御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因为我们资本准备充足率是够用的,还有大量的拨备,理论上来讲我们监管要求是拨备覆盖率不能低于150%,如果你的不良估计是准确的,拨备覆盖率100%就够了,超过了就是超额拨备。未来一段时间,如果你实际不良压力比较大的时候,是可以考虑通过密周期的政策调控,适度降低拨备覆盖率的要求。银行普遍还在150%以上,可以适度调低监管对拨备覆盖率的要求,让它可以释放出一部分拨备,来应对这些可能的风险损失。当然极端条件下,我们还可以考虑要不要去调整资金充足率的要求。欧洲央行之前考虑要对银行直接提供资本的支持,同时下调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当然欧洲银行比中国银行脆弱的多,我们健康度来看目前还不需要这些。但是从某种意义来讲,应对这种风险,潜在的政策空间还是非常大的。我们的机遇在二季度之后,随着实体经济逐步恢复,刺激需求端的政策会逐步出台,这时候会给银行业带来新的机遇。第一,我个人觉得小微企业和消费其实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关注点。消费确实是受疫情期间冲击比较大的领域,但是反过来讲,消费又是需求端最有保障的。疫情一旦过去,需求恢复是最快的,它比制造业,尤其是外需的制造业恢复起来可能更快。尤其这种服务行业,资产很轻,要恢复生产也比较容易。在疫情期间,对服务业小微企业冲击可能是比较大的。但是在疫情之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需求还在,它很快会填补这个空缺。后疫情时代消费的恢复上面,还是有很大的空间,所以它会构成我们新的投放需要。第二,今年后续恐怕除了保民生就业的财政支出以外,基建等领域都会成为发展的重点。因为它有资金需求,就会给银行或者整个金融提供一些机会。这可能是一块重要的可以探索的方向。第三,区域发展当中的机会。疫情之前,我们已经做了宏大的区域发展经济格局,有几大经济带,有几个大的经济区,未来都是我们经济发展的重心。疫情过去之后,这种经济发展的重心进一步发展,包括海南等很多概念在之前已经提出来一些重大战略性方向,今后会有逐步落地的过程。这些区域上形成的重要机会,也是需要去探讨的。第四,所谓数字银行或者数字化银行。过去有人讲数字化,有人讲开放银行,最近有人讲无接触贷款等,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在讨论同一个事情。疫情之后可能进一步加剧人们更愿意在线上交易的一个行为趋势。以前很多人觉得金融不见面还是不放心,一定要到网点去才可以,现在发现不去也能办,而且慢慢也被教会了一些功能,发现线上实际比线下功能要更强大。在家用手机,7X24小时,风雨无阻没有任何间隔,只要你有网络都能够得到你想要的服务。一旦人们形成这种习惯,进一步强化,它就会进一步强化我们银行数字化的趋势,这是非常重要的。2019年底整个中国银行包括农村商业银行这类机构在内,所谓的离柜率都已经接近90%,即线上完成的业务达到90%,上市银行可能在99%、甚至99.5%以上。基本上主流的渠道已经开始转向网上,那意味着银行未来外在形态以及内在组织架构都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未来银行门店数量可能会巨大的减少,而且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也会发生变化,更多的可能会在线上来完成。线上有它自己APP的入口,也有可能在其他的平台上,比如说支付宝、微信上等等。你会发现它的形态开始变成一个线上化的、虚拟化的,嵌入到互联网经济当中,是在数字经济当中的一种数字金融服务方式。银行钢筋水泥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挑战来讲,我们原来银行最重的资产在网点,人最多、成本最高,同时也是它以前最大的优势,因为网点才是吸收客户最主要的来源和渠道。未来如果我们越来越多的业务转到线上去,你会发现线下的价值会越来越低,很多网点可能难以支撑,收支不平衡就赔钱了,这时候可能逐步减少这些网点。对于银行来讲,痛苦的一点就是原来最大的优势,现在慢慢开始变成一个包袱。但是好的一面在什么地方呢?因为既然它是原来最大的成本,意味着这样一个调整过程中,我的业务量只要不减少,转到线上化以后,很多银行业务还是在增长的。转化过程中,银行效率可以进一步提高,因为成本进一步下行了,给客户提供的服务成本收费也可以更低。所以你会发现,一方面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进一步下行,另一方面银行利润水平不见得是降低的,有可能还会继续上升。这就取决于你在这样一个转换过程中效率提升的程度,相对去寻找发展空间,这就是数字化的机会。从长远来看,数字化的能力决定着银行核心的竞争能力。不管从服务客户、拓展客户的角度来讲,还是从成本节约的角度、效率的角度来讲,都是一种更加理想、更加适合长远发展趋势的。这个角度来讲,未来我们如果分析银行的好坏,从长远去看它的投资价值的话,实际上一个银行数字化程度的高低,是最核心的要素。短期收益率可能差不多,但是数字化能力高低决定他们未来发展空间的不同。所以在这点上,对于银行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趋势,也是一个机遇。而这次的疫情,我想它会极大的推进这一点,对银行网点的冲击,对原有形态的冲击,也会形成一个长远的影响。观看直播完整回放近期文章

棋战

《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20)》出炉 解锁中小银转型新姿势

(记者郭钇杉)2020年是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关键年份,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策制度相继出台、一系列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头部公司获得客户和资本市场的双重认可,也为中小银行金融科技的发展创造了全新的大环境。为诊断中小银行在数字化转型道路上遇到的障碍并提供精准解决方案,10月26日,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深圳)联盟联合金融壹账通、金融科技50人论坛发布了《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这是该报告连续第三年发布。《报告》将包含“战略、组织、技术、数据、应用、生态”六个维度的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框架定义为“蜂巢”模型。项目组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专案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大量案例做了研究,并将深度调研的59个案例详细写入《报告》。《报告》指出,通过这六个维度的协同发力,中小银行利用金融科技优化经营效率并提升业绩的目标可期,并指出了具体的实施路径。《报告》首先指出了中小银行发展金融科技的必要性。《报告》提到,在宏观环境变化、大型银行进军下沉市场等竞争压力下,发展金融科技是中小银行应对挑战的必由之路。尤其是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催化下,市场对金融业有了新的要求,中小银行面对的已不再是要不要推动数字化转型的问题,而是如何将数字化转型与智慧经营快速落地实践的问题。疫情之后,中小银行延续并加强数字化迭代升级的趋势已成普遍共识。《报告》所做调查显示,平均接近90%的受访银行认为疫情加速数字化转型的各方面变革举措“在本行战略地位较高”或“是本行的核心战略”。中小银行主动适应数字经济、实现全面转型成为必然。《报告》通过大量实地调研和访谈,总结了2019 年以来中小银行在金融科技领域取得的进展:普遍重视金融科技布局、金融科技投入显著增加、金融科技应用融合度加深等。《报告》同时指出,由于前期积累和转型进度参差不齐,中小银行金融科技能力分化明显,民营银行在各项得分上显著高于城商行和农商行。通过对中小银行群体的全面观察,《报告》认为,基础数据资产不足、业务获客渠道单一、人才供不应求、金融科技与业务融合度不够深入、平台建设能力欠缺等问题,是中小银行发展金融科技的共同痛点。特别是对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站在中小企业背后的中小银行,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力量,为进一步促进中小银行均衡而高质量地发展金融科技,《报告》还从更全面的视角出发,建议监管部门、地方政府、行业联盟以及省联社等机构都应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多方共治的金融科技支撑模式,为中小银行加强科技赋能、服务实体经济提供更大支持。具体来说,建议监管部门在提升治理效能的基础上,为中小银行创造更加有利的金融科技发展环境;建议地方政府在提升区域金融科技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为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政策保障;建议进一步发挥各类银行联盟和平台机构的协同领作用,形成规模化效应和广泛的合作机制;建议有能力的省联社进一步发挥指导带动作用,促进农商行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加速“补短板”。(责任编辑 孙永剑)

安吉儿

2020银行业研究框架

来源:马婷婷深度研究 作者:马婷婷、陈功 本文节选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于2020年5月5日发布的报告《2020银行业研究框架暨业绩综述-如何看财务报表、经营情况、识别风险》,具体内容请详见相关报告。马婷婷 S0680519040001 matingting@gszq.com 陈功chenggong2@gszq.com【轻金融好文】1、谁是银行业金融科技之王?2、2019银行业十佳文章【轻金融】3、某股份行一个大区,两年亏了超百亿...4、各大银行零售业务含金量比拼5、30万亿工行金融科技革命!6、各大银行消费金融玩法揭秘7、8万亿平安科技帝国,对银行有何启示8、中小银行路在何方?9、工行、建行的“较量” | 轻金融10、中行这一仗打得漂亮!11、中小银行正遭遇一场金融科技生死战12、中小银行信用卡业务报告!(史上最全)

坏女人

《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20)》:推“蜂巢”模型助中小银行研判数字化转型

来源:证券日报本报记者 李冰近日,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深圳)联盟联合金融壹账通、金融科技50人论坛发布了《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这是该报告连续第三年发布。《报告》将包含“战略、组织、技术、数据、应用、生态”六个维度的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框架定义为“蜂巢”模型。《报告》首先指出了中小银行发展金融科技的必要性。提到,在宏观环境变化、大型银行进军下沉市场等竞争压力下,发展金融科技是中小银行应对挑战的必由之路。尤其是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催化下,市场对金融业有了新的要求,中小银行面对的已不再是要不要推动数字化转型的问题,而是如何将数字化转型与智慧经营快速落地实践的问题。疫情之后,中小银行延续并加强数字化迭代升级的趋势已成普遍共识。《报告》所做调查显示,平均接近90%的受访银行认为疫情加速数字化转型的各方面变革举措。《报告》通过大量实地调研和访谈,总结了2019年以来中小银行在金融科技领域取得的进展:普遍重视金融科技布局、金融科技投入显著增加、金融科技应用融合度加深等。指出,由于前期积累和转型进度参差不齐,中小银行金融科技能力分化明显,民营银行在各项得分上显著高于城商行和农商行。通过对中小银行群体的全面观察,《报告》认为,基础数据资产不足、业务获客渠道单一、人才供不应求、金融科技与业务融合度不够深入、平台建设能力欠缺等问题,是中小银行发展金融科技的共同痛点。特别是对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厘清背景、总结成绩、分析痛点的基础上,《报告》锚定银行4.0时代,运用“蜂巢”模型,从战略、组织、技术、数据、应用、生态六个维度对中小银行发展金融科技提出了建议,同时《报告》还涵盖了丰富的案例研究,从受访中小银行中总结出优秀做法,向行业推广,提升中小银行整体的经营水平。(编辑 孙倩)

焊花美

推动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

数据显示,2019年三季度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39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3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0.81%;2019年前三季度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6.75%,较2018年全年平均水平下降0.64个百分点。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分析认为,小微企业信贷呈现投放规模快速增长、融资成本不断下降的趋势。不过,仍有部分中小微企业由于抵质押物少、信用记录少、抗风险能力弱、信息不对称等不同原因,面临着融资难题的严峻考验和生存压力。服务中小微企业,商业银行应该各归其位。201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重指出,“要引导大银行服务重心下沉,推动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在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中,中小银行的数量占比超过90%。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需要发挥好中小银行的作用。中国银保监会近日发布的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中小银行的定位提出明确要求:城市商业银行要建立审慎经营文化,合理确定经营半径,服务地方经济、小微企业和城乡居民。农村中小银行要坚持支农支小市场定位,增强县域服务功能,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助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这意味着中小银行应该“做深、做精”,而不是盲目“做大、做全”。中小银行要明确发展定位,进一步回归本源、服务本土,深耕“服务中小微企业、服务城乡居民、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市场定位,坚持走差异化与特色化发展道路,不断提升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从向规模要效益转变为向质量要效益。由此,有助于改变金融资源错配,更好满足中小微企业的需求,缓解融资难、融资贵。去年中小银行风险有所抬头,出现局部流动性风险,既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反映,也与发展定位、公司治理、风控能力等因素有关。有的中小银行在业务上出现“抓大放小”的倾向,热衷于跨区域发展,热衷于克隆大银行的经营模式。对于个别中小银行出现风险的原因,央行行长易纲去年9月表示,前段时间有些银行盲目扩张,做跨区跨省同业业务,使得他们服务的焦点跑到区外、跑到一些风险高的项目上。央行主张在化解风险的过程中,要求中小金融机构聚焦为实体经济服务、聚焦为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服务,转向当地,使业务是可持续的,风险也可以得到化解。复旦大学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尧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国内外金融环境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迫切要求银行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至少要做好如下方面:一是不追求“大而全”,而应在与大银行的错位经营方面多下功夫,努力拓展地域特色、行业特色的金融业务。二是通过大力提升业务水平,在财富管理等新增长领域开发新产品、树立新品牌。三是急客户所急、想客户所想,不断改进服务并降低成本,以物美价廉的服务,努力把一般客户变成自己的“忠诚客户”。王尧基认为,相比大型银行与股份制银行,中小银行存在网点少、名气小、内部资源有限等劣势。但中小银行根植地方,与当地中小企业距离更近,黏性更强,可争取形成互惠式发展的良性关系,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小艾

中小商业银行专题研究系列三:负债与流动性

来源: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丨联合资信本文作者:黄生鹏 朱晗从监管强化角度看,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监管的逐步强化是一把双刃剑,在不断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和规范经营的同时,对银行体系流动性和单个机构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近年来,得益于客户存款的较快增长,中小银行负债规模增长快于大型银行。但另一方面,受公司存款比重高等天然劣势影响,中小银行客户存款稳定性有待提升;金融监管部门加大存款产品创新的监管力度,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商业银行高息揽储冲动,但同时加剧了中小银行负债端的波动;中小银行主要通过发行同业存单和金融债券的方式来丰富融资渠道。2020年以来,中小银行市场融入资金增长有所回升;疫情期间,为提高商业银行对于小微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央行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投放,侧面提升了中小商业银行负债稳定性。整体看,监管部门加强同业业务和创新存款的管理,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中小银行负债端压力,且中小银行面临的负债端压力将长期存在。关于中小银行流动性水平,我们认为,表外资产和非标资产等大额投资逐步向小额分散的贷款转化,中小商业银行资产端流动性逐步改善;中小银行负债端稳定性偏弱,结构性存款和保证金存款压降、金融债和存单到期等因素推升流动性管理压力;“包商事件”显示压力状况下中小银行流动性管理压力陡增,需关注监管环境变化对于中小银行短期流动性风险的影响;考虑到中小银行业务经营日趋规范,预计未来中小银行流动性水平将逐步改善。一、负债端结构与变化趋势从负债规模来看,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负债规模近年来呈现增长态势。虽然自2017年以来,金融去杠杆力度的加大以及对同业业务的监管趋严,中小银行负债来源受到一定限制,但负债规模的增速仍然高于大型商业银行(图1)。图1: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负债规模和结构 单位:亿元数据来源:wind,数据节点为2020年8月,联合资信整理注:大型银行的划分标准为wind口径,即本外币资产总量超过2万亿元的银行。中小银行的划分标准为wind口径,指本外币资产总量小于2万亿元的银行,下同。我们将银行的负债分为存款、向中央银行借款和市场融入资金。首先,中小银行经营范围区域性强,网点覆盖范围有限,资本金规模小,知名度与大型银行相比存在差距,客户基础较大型银行偏弱。第二,中小银行与大型银行负债构成的重要区别在于中小银行的市场融入资金比重偏高,相应的存款比重低于大型商业银行。近年来,以城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在存款增长无法满足资产扩张需求的情况下,通过大力发展同业负债,包括加大同业拆入或回购和发行同业存单等多种形式扩充负债来源,在突破吸收存款的地理局限的同时,也享受了宽松货币环境下带来的低成本同业资金。第三,央行通过再贴现、再贷款形式对于中小银行进行资金支持以支持普惠金融和城乡经济发展。数据显示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占负债总额的比重大体相当(图2)。图2: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负债结构差异 单位:%数据来源:wind,数据节点为2020年8月,联合资信整理注:市场融入资金的统计包含:金融债券、卖出回购资产和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往来1、中小商业银行客户存款增速高于大型商业银行,但存款结构的天然劣势导致存款稳定性有待提升。同时,各类存款产品的严监管政策降低了商业银行高息揽储的冲动,但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小银行存款的波动。客户存款作为银行的主要负债来源,也是衡量银行核心负债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凭借在区域经营时间长、区域网点布设广泛以及决策链条短等优势,中小商业银行加大客户存款的营销力度,整体客户存款增速高于大型商业银行(图3),但存款结构与大型银行差异较大。图3: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客户存款增速 单位:%数据来源:wind,联合资信整理首先,中小银行单位存款比重较高,整体存款的稳定性有待提升。从客户存款结构来看,一般来说,中小银行客户存款中单位存款的比重高于大型商业银行(图4)。单位存款是各级财政和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部队等机构,将货币资金存入金融机构所形成的存款。与个人存款相比,单位存款易受到外部环境和政策的影响,稳定性相对较差。部分县域农信社和农商行工商企业客户数量少,地方财政存款在其单位存款构成中的比重很高。近年来,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棚改等项目带来的财政支出上升以及财政款项划拨节奏的变化都可能带来区域单位存款的波动;同时,农信社、农商行和城商行以服务小微企业客户为主,近年来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下,小微企业经营对流动性资金的需求明显上升,导致单位存款增长较为乏力,亦对存款的增长产生一定负面影响;此外,由于中小银行区域经营特点较为突出,区域内的存款波动对于服务于当地的金融机构而言,造成的负债端波动更为显著。2019年以来,中小型商业银行客户存款增速普遍有所放缓甚至有所波动,主要原因为单位存款增长放缓或下滑所致。对于存款结构以个人存款为主的农商行而言,虽然近年来单位存款由于区域环境变化有所波动,但由于单位存款比重较低对于整体客户存款的影响较为有限,存款稳定性仍然较好。2019年以来,在中小银行整体面临负债增长乏力、存款波动加大的背景下,依托当地较强劲的经济发展,部分经济发达省市的农商行和城商行客户存款增长依然较快,良好的存款稳定性得到保持。图4: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客户存款结构 单位:%数据来源:wind,数据节点为2020年8月,联合资信整理第二,对于各类存款产品的严监管降低了商业银行高息揽储的冲动,但另一方面加剧了中小商业银行负债端的波动。面对储蓄存款吸存困难、核心负债稳定性不高、业务发展面临资金不足等多方面问题,中小银行往往通过加大存款产品创新以扩张存款端业务规模。大额存单、结构性存款、靠档计息(智能存款)等产品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其中结构性存款、靠档计息类产品面临政策风险。目前,部分中小银行尚不具备金融衍生品业务资质,其结构性存款多为通过设置难以实现的条件,来保证投资者获得较高利率收益的“假结构性存款”,假结构性存款本质为绕开利率自律机制的限制,无高吸揽储之名,具高吸揽储之实。公开信息显示,2020年前4个月,结构性存款规模持续增长,突破了12万亿元,刷新了历史新高。出于对“企业空转套利”的打击,以及降低银行负债成本的考虑,2020年6月份以来,监管部门对部分银行进行窗口指导,明确要求压降结构性存款规模,有地方银保监局也要求辖内银行“年内逐月压缩”。其中,部分结构性存款增速较快、规模较高的股份制银行被窗口指导,要求于2020年年底前,将结构性存款的规模压降至上年末的三分之二。由于中小银行是依赖结构性存款高息揽储的大户,所以是此次压降结构性存款规模的主力。数据显示,中小银行6月份结构性存款余额进入负增长区间(图5)。对于部分城商行而言,结构性存款的拉动对于充实负债端规模起到一定作用,但结构性存款受利率定价的敏感性高,市场利率的波动以及政策导向都可能带来结构性存款的规模调整,从而加剧中小商业银行负债端的波动。图5: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增速 单位:%数据来源:wind,联合资信整理靠档计息类产品,是指产品提前支取时不按照活期利率计息,而是按照存款时间分段计算利率,也就是执行阶梯利率,这类产品的推出也增加了银行的资金成本,进而引起监管规范。此类产品的推出最初是为对抗各种“宝宝”产品,后中小银行逐步效仿,成为吸存的重要工具。靠档计息类产品有高息揽储的嫌疑,规模扩散后会影响整个银行业的资金成本,从而推高商业银行运营成本,这对于银行业的经营和业务结构会产生不利的影响。2019年12月,监管部门通过窗口指导方式对靠档计息的定期存款提出限制。2020年初,大型银行新发的大额存单已不再靠档计息。2020年3月,央行发布《关于加强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强调按规定要求整改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档计息等不规范存款“创新”产品,将存款利率管理规定和自律要求情况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监管出手之后,2019年12月起,各大银行便纷纷下架提前支取靠档计息大额存单。2020年1月开始,银行新发行的大额存单提前支取已经全部按照活期利率计息。此外,靠档计息的智能存款也开始陆续下架,2019年互联网平台销售的靠档计息智能存款目前已全部下架。2020年4月,廊坊银行和张家口银行先后发布公告,对储户持有的靠档计息智能存款进行清盘处理。2020年8月,亿联银行对储户持有的“亿联智存(利添利A款)”进行清盘。可以预计,2020年末,所有靠档计息类产品将退出市场。监管层对于结构类存款和靠档计息类产品的规范和限制对于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创新的积极性造成一定打击。从长远来看,相关监管对于稳定商业银行存款端成本、避免商业银行恶性竞争具有积极意义,但对于相关创新类产品开展力度大的中小银行的负债端稳定性应保持警惕。2、中小银行主要通过发行同业存单和金融债券的方式来丰富融资渠道。2020年以来,中小银行市场融入资金增长有所回升,但整体增速依然低于客户存款的增速。我们将吸收同业存放款项、拆入资金、卖出回购和发行同业存单和债券等融资工具纳入市场融入资金进行统计。2017年以前,随着融资需求的上升,中小银行同业负债呈快速增长态势;另一方面,部分银行通过加大主动负债力度,实现资产负债规模的快速扩大。2018年以来,一行三会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债券市场参与者债券交易业务的通知》(简称“302号文”)对机构开展正回购和逆回购的比例进行统一要求,即限制机构盲目加杠杆的行为,也限制机构过度融出资金的行为。随着监管加强了对同业业务的管理,同业负债融资规模整体上受到一定的制约,中小银行同业负债增速明显放缓,并呈现负增长。2019年以来,金融市场金融“去杠杆”政策边际效应有所降低,中小银行市场融入资金增速转负为正。2020年疫情发生之后,中小商业银行市场融入资金增速快速提升(图6),一方面反映出中小商业银行利用市场融入资金充实资金的意愿明显提升,另一方面反应监管政策对于中小商业银行通过市场融资采取宽容态度。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小银行市场融入资金增速虽然有所回升,但增速依然低于客户存款的增速,中小商业银行补充核心负债的意愿更强。图6:中小银行市场融入资金增速 单位: %数据来源:wind,联合资信整理注:市场融入资金包括发行同业存单、金融债券、卖出回购资产、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往来款从同业存单发行统计来看,近年来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构成同业存单的最重要的发行主体,同业存单是其重要的融资渠道之一(图7)。从发行利率水平来看,城商行和农商行发行利率普遍高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商业银行。受公司治理、业务发展能力、业务规模、风险控制水平、市场认可度等多方面的限制,城商行和农商行通过同业存单融资的成本高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商业银行,股份商业银行同业存单融资成本与国有商业银行趋近(图8)。2020年以来,同业存单发行利率与疫情发生形成了明显的相关关系。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受市场资金充裕以及资金需求下滑的叠加效应在4-5月形成较为明显的低点,后随复工复产相关政策出台以及商业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之后快速回升(图8)。2020年下半年,同业存单发行规模和利率呈现双双反弹走高的局面,需关注市场利率上行对于中小商业银行负债融资成本和主动负债意愿带来的负面影响。图7:2019年以来同业存单发行规模情况 单位:亿元资料来源:wind,联合资信整理图8:2019年以来同业存单发行利率情况 单位:亿元资料来源:wind,发行利率为加权平均,联合资信整理从金融债券发行来看,中小银行金融债券发行在2020年明显加快,2020年下半年金融债券发行余额增速超过15%,显示商业银行力图摆脱区域存款营销的限制通过公开市场吸收长期资金、利用宽松市场提升杠杆的意愿明显增强(图9)。图9:近年来金融债券发行余额增速 单位:亿元资料来源:wind,联合资信整理3、央行再贷款、再贴现快速增长,提升了中小商业银行负债稳定性。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而来,宏观经济受到了较大冲击。为支持中小微企业,央行通过再贷款、再贴现加大实体企业支持力度。疫情期间,央行首先增加了5000亿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接着国务院常务会议又提出再新增面向中小银行的1万亿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再贷款、再贴现的资金主要用于疫情防控期间保障小微企业正常运行,推动用款主体成本下降,以提升货币政策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受此推动,商业银行加大了小额企业贷款投放积极性,以获得央行的再贷款和再贴现资金,从而使得2020年疫情发生之后,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的资金规模快速增长。央行再贷款和再贴现资金成为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的重要工具,缓解了中小商业银行负债端压力,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小商业银行的负债稳定性。央行数据显示,疫情期间的4月份,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增长达到峰值,全国性大型银行和中小型商业银行当月央行借款余额分别增长34.72%和28.38%(图10),之后略有回落,但仍保持较高水平。图10: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央行借款余额增速 单位:%数据来源:wind,联合资信整理4、展望:监管部门加强同业业务和创新存款的管理加大了中小银行负债端压力,中小银行面临的负债端压力将长期存在。在理财产品净值化发展的大趋势下,部分中小银行缺乏净值类产品管理经验,同时理财规模小而发展理财产品可能面临成本高不经济的问题,部分理财产品停发可能造成负债能力的弱化;同时,同业负债逐步规范的政策背景下,我们认为负债端产品创新加大中小银行负债端压力,而且中小银行面临的负债端压力将长期存在。强监管环境下,通过创新存款揽储的方式被叫停后,中小银行负债端面临的揽储压力上升,同时其负债端的稳定性也将削弱;对于本身实力相对较弱的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而言,资金获取渠道有限,在个别城商行风险暴露之后,吸收客户存款和通过市场融入资金都将面临压力;此外,由于资管新规要求理财产品期限和资产久期严格匹配,长期资金募集能力较弱的中小银行面临更大压力。但另一方面,近年来监管的加强带来了中小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的逐步转变,评级业务作业过程中我们发现,利用同业业务加足杠杆力图弯道超车的浮躁心态逐步散去,扎实做好银行本源业务、提升服务水平、提升核心负债等经营思路逐步成为主流。未来如何结合自身区域特点以及中小银行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加强创新、提升科技和服务水平将成为中小银行负债拓展的关键。二、关于中小银行流动性的思考传统的流动性监管指标包括流动性比例和流动性覆盖率。其中,流动性比例定义为一个月内到期的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流动性覆盖率定义为优质流动性资产/未来30日内的资金净流出量,目前在我国仅作为资产规模在2000亿以上的银行流动性监管指标。两个指标关注的核心是短期资产的变现能力(图11)。图11:近年来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和流动性覆盖率情况 单位:%资料来源:wind,联合资信整理2018年5月,银保监会颁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增加了净稳定资金比率、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以及流动性匹配率三个指标,完善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其中,净稳定资金比率测算风险敏感度较高,计算较为复杂,指标越高说明银行稳定资金来源越充足,应对中长期资产负债结构性问题的能力越强,适用于资产规模在2000亿元以上的银行;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指标值越高,说明银行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越充足,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越强,该指标与流动性覆盖率相比而言更加简单、清晰,便于计算,较适合中小银行的业务特征和监管需求,适用于资产规模在2000亿元以下的银行;流动性匹配率指标值越低,说明银行以短期资金支持长期资产的问题越大,期限匹配程度越差。流动性匹配率计算较简单、敏感度较高、容易监测,可对潜在错配风险较大的银行进行有效识别,适用于全部商业银行。整体来看,流动性监管体系逐步趋于成熟,对于不同规模商业银行的监管设定了具有针对性的指标,同时监管的关注点从仅仅的期限匹配向资产和负债匹配转型。1、表外资产和非标资产等大额投资逐步向小额分散的贷款转化,中小商业银行资产端流动性逐步改善。自2017年以来,资管新规、流动性新规以及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等多方面多层次监管政策出台,市场乱象逐步清理,中小银行面临外部监管和内部业务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一时间,压降投资资产比重、压缩同业业务以及业务回归本源等多方面调整需求成为中小商业银行业务调整的导向。2017年以来,中小银行资产端投资资产比重显著下降,非标转标、表外回表的作用下信贷资产比重逐步上升,银行业务回归本源成为主基调,资产端流动性在逐步改善(图12)。图12:中小银行资产端各类资产占比变化 单位:%资料来源:wind,联合资信整理从信贷资产质量来看,农商行和城商行群体信贷资产质量面临下行压力(图13),成为制约资产端流动性的重要因素。本系列专题的第二篇文章已对农商行和城商行信贷资产质量普遍不高的成因做了较为系统阐述,在此不赘述。图13:各类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对比 单位:%数据来源:wind,联合资信整理从非信贷类资产质量来看,资产质量的风险点主要体现以信托和资管计划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非标类投资资产。此类非标资产实质为次级贷款,资产底层往往涉及制造业、房地产和批发及零售业等行业,区域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对于非标资产质量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近年来,随着金融去杠杆、资管新规等政策的出台,中小银行正在逐步压缩信托及资管计划和理财产品等非标投资规模,并逐步提高标准化资产的配置比例,投资资产结构有所改善;但是,部分中小银行前期投资非标规模过高而导致压降困难等问题逐步显现,对于资产端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带来较大负面影响。2、中小银行负债端稳定性偏弱,结构性存款和保证金存款压降、金融债和同业存单到期等因素推升流动性管理压力。从负债稳定性方面来看,中小银行负债端稳定性弱于大型银行。从客户存款来看,中小银行客户存款结构中单位存款比重高,对于利率定价和区域经济运行的敏感性高于个人存款;同时,中小银行以区域性经营为主,区域性的存款波动对于中小银行个体来讲具有更大的冲击可能;此外,近年来以城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利用结构性存款、保证金存款等业务拉动负债增长,在监管要求还原业务真实性以及抑制高息揽储冲动的背景下,结构性存款、保证金存款逐步下降进一步加大存款的波动性。此外,商业银行同业存单和金融债券存量逐年增大。以同业存单为例,商业银行通过发行同业存单在金融市场进行融资,发行存量规模从2014年末的约6000亿元速度增长至2020年8月末的11万亿元(图14),同业存单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进行同业融入和流动性管理的重要工具。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货币基金新规等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的变动,均可能带来同业存单需求和投资行为的变化,以至于对于商业银行发行同业存单的债务滚动带来管理压力。图14:同业存单托管量 单位:亿元数据来源:wind,联合资信整理3、“包商事件”显示压力状况下中小银行流动性管理压力将陡增,需关注监管对于中小银行短期流动性风险的影响。2019年5月24日,银保监会发布公告称,鉴于包商银行出现严重信用风险,为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对包商银行实行接管。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此次接管反映出部分中小银行共同存在的流动性风险。整体看,中小银行在压力状况下面临的流动性管理压力明显高于大型商业银行,极端状况下流动性将出现分层。首先,“包商事件”发生后,低评级同业存单发行量快速下降,中小银行融资能力受到直接冲击。统计显示,“包商事件”发生之后的2019年6月,同业存单发行成功率明显下降,发行成功的主体以AAA评级为主,占比超过80%,中小金融机构流动性承压;其次,流动性分层现象显现,金融机构层级间资金淤积情况严重。“包商事件”发生后,在央行注入流动性后,一方面中小银行融资难融资贵,另一方面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资金过剩,在2019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DR001出现低于1%的情况,市场出现了明显的流动性分层。从监管强化角度看,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监管的逐步强化是一把双刃剑,在不断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和规范经营的同时,对银行体系流动性和单个机构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比如,监管指标考核很容易造成季末和年末的流动性波动,而新监管规则如资管新规、宏观审慎评估以及流动性新规等制度,以及“包商事件”、“安邦事件”均对涉事的单个商业银行甚至整个银行体系的短期流动性水平产生影响。4、展望:业务经营日趋规范,预计未来中小银行流动性将逐步改善。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监管压力的逐步加强以及监管精细化程度的完善,我们认为未来中小银行流动性将逐步改善。流动性改善的逻辑主要包括两点:首先,“规模驱动”发展模式已经被中小商业银行摒弃。通过近年来对商业银行业务的逐步规范,目前中小银行大多纠正了以往规模当先的策略,压降同业业务和投资业务,加大对于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大多成为了中小银行近年来业务调整的主基调,谋求“小而美”发展而非“规模驱动”在大多数中小银行中成为共识,一定程度上对于潜在风险进行了压降;第二,“包商事件”等监管触发事件之后,中小银行加大同业业务风险管控,不断完善涵盖资金融出、票据交易、贸易融资等业务类型的表内外业务管理体系,中小银行业务尽调、授信管理、定价管理、投后管理等体系机制不断完善。通过对于中小银行业务发展和资产负债结构的跟踪,中小银行业务的规范程度、风险控制水平、发展模式均有不同程度的优化,未来中小银行流动性将逐步改善。

来一发

中小商业银行专题研究系列三:资产端分析

来源:金融界债券作者:联合资信 金融机构部 一、资产结构的调整从资产结构来看,得益于全国性大型银行在经营范围和业务资质方面的优势以及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大型银行较早着手资产端业务配置。近年来,在强监管背景下,大型银行所面临的资产结构调整压力不大,资产端结构基本保持稳定,贷款占比维持在57%左右;同业资产及投资资产等非信贷类资产之间配比有所调整,但占比基本保持稳定(见图1)。各类资产均保持稳步增长,总资产平均增速在11%左右。而相比之下,由于中小银行在经营范围和业务资质方面的限制,资产端业务的发展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相关监管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其资产结构需要结合所处区域经济特点进行调整。具体来看,中小银行资产端结构调整驱动因素可分为两大类:贷款(净利差)驱动和扩表驱动。贷款(净利差)驱动即由于宏观环境、区域经济发展或者监管政策等因素导致信贷业务发展受阻,加之利率市场化、同业竞争加剧造成利差收窄,致使传统存贷款业务利息净收入增长乏力。为应对净利差收窄给利润带来的冲击,部分中小银行被动地选择发展收益水平较高的投资业务。贷款(净利差)驱动在经营区域经济结构较为单一的中小银行体现较为明显,尤其是在以“两高一剩”为支柱产业以及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如以煤炭为支柱产业的山西省、以机械和化工等为支柱产业的山东省、以能源工业为支柱产业的贵州省等。由于中小银行跨区域经营受到限制,区域经济结构对其影响较为显著,因贷款(净利差)驱动而转向发展投资业务的动力最大,其投资业务对利润的贡献度较高。扩表驱动型主要是针对部分净利差收窄不是特别明显的中小银行,但区域性贷款投放限制导致该类银行资产规模增长空间受限,因此在跨区域设点难度大的形势下,部分中小银行主动发展投资业务来快速扩大资产规模,从形式上突破地域限制。扩表驱动型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城商行体现较为明显。但从实际来看,贷款(净利差)驱动是中小银行资产端结构调整的核心因素,扩表驱动往往是由贷款(净利差)驱动衍生而来的中小银行资产结构调整的辅助因素。2017年之前,在贷款(净利差)驱动或扩表驱动作用下,中小银行资产规模增速快于大型银行,而中小银行资产规模的增长主要依靠于投资业务的开展,因此,总资产和投资资产的增长在趋势上具有一定的同步性。从资产结构来看,中小银行贷款及同业资产占比有所下降,投资资产占比有所上升。自2017年以来,随着金融市场业务监管的加强(如资管新规、流动性新规、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等),中小银行负债端同业负债业务和资产端投资业务发展均受到限制,中小银行面临被动调整资产结构压力,投资资产增速放缓,投资资产占比也相应收缩,而在同业业务整顿、资管新规等一系列监管政策以及银行回归本源的趋势下,中小银行资产从“表外”回流“表内”,从“非标”“同业”等非信贷类资产回流到信贷类资产,导致同业资产占比呈下降趋势,贷款占比有所上升(见图2和图3)。资产结构的调整在中小银行内部存在分化,尤其是农商行和城商行之间。具体来看,城商行由于在业务资质、监管和风险管理方面的比较优势,资产结构调整方面均先于农商行,且城商行的调整力度明显大于农商行。农商行作为跟随者,在资产结构调整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其背后原因主要包括:一是作为农信系统中的农信社,农商行普遍改制较晚,在金融市场业务资质及风险管理方面均有先天不足,因此其金融市场业务整体起步较晚,如广西、云南、贵州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商行;二是省联社和当地银监在农商行资金运用上控制较为严格,金融市场业务发展受限;三是农商行承担部分政策性任务,如支农支小贷款投放,一定程度上使得其可用于发展投资业务的富余资金规模有限。从资产结构变动趋势来看,农商行由于金融市场业务起步相对较晚,因此其贷款在总资产中的占比相较于城商行来说较高,且一般高于投资资产占比,而城商行则相反。可以看出,重点发展投资业务对城商行贷款挤出效应更为明显。除以上差异化外,农商行和城商行在大类资产结构调整上具有一定相似性。在银行回归本源的趋势下,城商行及农商行投资资产均有所压缩,贷款占比均有所提高。此外,城商行及农商行通过配置部分流动性较好的利率债和同业存单等投资资产替代同业资产满足自身流动性需求的同时,增加收益水平,导致近年来城商行和农商行同业资产占比呈下降趋势(见图4)。但并非所有中小银行均遵循相似的结构调整模式,这部分中小银行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在盲目加大力度发展金融市场业务过程中资产负债错配较为严重,导致其后期资产端的调整难度较大,只能继续刚性负债扩表,其共同特点是投资资产中配置较大规模期限相对较长的信托和资产计划产品,而这些非标资产压降难度大,只能被动持有至到期;另一类则是处于偏远县域地区的农商行或农信社,由于业务资格的限制目前尚未开展投资业务,其资产配置主要在贷款和同业资产中进行分配,因此因监管政策变动引起的资产结构调整压力不大。二、贷款、投资资产等大类资产内部结构的调整中小银行贷款投向逐年向零售端倾斜。近年来,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下,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不景气,公司类贷款违约率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较大,因此银行业金融机构尤其中小银行选择通过小额分散的贷款投放模式来缓解信贷业务风险,逐步向零售信贷业务转型。近年来,中小银行个人贷款占比呈上升趋势(见图5),主要体现在中小银行在个人按揭贷款、消费及经营性贷款投放的增长。此外,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部分中小城商行与信息技术公司或者其他商业银行合作开展“联合贷款”业务,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零售信贷业务投放,进一步影响中小银行贷款投放结构。城商银行和农商银行在信贷业务转型方法及效果上存在差异。农商银行营业网点大部分集中于农村乡镇,面临的客户主要是农户和小微企业主,其零售业务的基础客户群体市场较大,业务转型相对较容易,主要以发放消费贷款及个人经营性贷款为主促进个人信贷业务规模的提升。城商银行营业网点主要集中于城区,在零售转型上一方面在客户群体拓展上逐步向下沉淀,另一方面,不断完善自身零售信贷产品,以发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以及消费贷款为主。总体看,在整体的信贷转型过程中,农商银行由于其自身客户基数大且沉淀性较好,零售转型速度相对较快(见图6)。中小银行逐步压降非标投资资产规模,其中城商银行在投资业务内部结构的调整上面临较大阻力。2017年以来,在金融去杠杆、资管新规等监管法规的影响下,中小银行逐步收缩投资资产配置力度,提高信贷资金投放占比。与此同时,在投资资产配置结构方面,受债券市场瑕疵事件频发、流动性管理趋紧等因素影响,中小银行逐步压缩资管、信托等非标投资资产投放力度,强化对利率债、政金债等高流动性债券资产配置力度,投资资产结构向呈轻资本消耗、高流动性的特征转化(见图7)。从底层投资标的来看,为扩大资金利差、提高资金收益水平,中小银行多选择房地产、两高一剩等具有贷款投放限制性的行业来进行非标投资,2018年在大额风险全面暴露的影响下,上述机构在将其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以控制风险暴露,但联合资信注意到非标投资资产配置具有一定刚性,受底层标的投资项目进程及资金利用周期的限制,上述资金投放难易在短期内回溯,因此非标资产投资规模较大的城商行在投资资产结构调整方面仍面临较大阻力。此外,少数中小银行前期存在非洁净处置的不良贷款由应收款项类投资调至贷款和垫款进行核算,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降低非标资产规模的作用。三、信贷资产质量我国商业银行在经历了前期的信贷业务结构调整、信用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完善以及不良资产处置之后,2015年以来整体信贷资产质量趋于稳定,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甚至呈现下降的趋势(见图8)。中小商业银行中农村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下行态势较为明显,但2018年下半年以来不良贷款率的攀升得到遏制。相较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趋稳态势,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较高且上升趋势体现得较为明显,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作为根植于县市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农村商业银行区域性经营特征最为明显,信贷业务的区域集中度高,风险无法有效分散,且面临的客户大多数为抗风险能力弱、受宏观经济下行冲击大且整体信用意识弱的小微企业主和农户,因此产生不良贷款的比例高;二是农村商业银行普遍风险管控意识及能力相对薄弱、前期信贷投放较为粗放,因此资产质量历史包袱较大,且前期贷款划分标准相对宽松(如仅将本金逾期贷款计入逾期贷款而利息逾期未计入逾期贷款,部分逾期时间较长的贷款未计入不良贷款),监管部门对于不良贷款认定标准趋严、要求不良贷款如实体现必然使得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快速暴露,不良贷款率攀升;三是大部分地区的省联社对系统内的农村商业银行经营实行统一管理,而部分省联社自身有限的风险管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自主管理,例如部分省联社牵头农村商业银行发放域外社团贷款,投向国家重点调控的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贷款,参团行对于社团贷款的信用风险把控及后期资产处置难度较大,导致该地区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普遍上升。正是基于以上因素,农村商业银行在整个商业银行体系中不良贷款率处于高位,并且上升态势较为明显。但同时也需注意到,2018年下半年以来,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攀升得到遏制并出现下降态势,这主要由于农村商业银行按照监管部门及省联社的要求逐步真实暴露不良资产、严格贷款划分标准,监管政策趋严对于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已逐渐减弱;此外,农村商业银行回归“支农支小”业务本源,通过“小额分散”来分散信用风险以及不良贷款处置力度的加大也对其信贷资产质量的改善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城市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整体优于农村商业银行,但其资产质量仍受到区域经济及客户结构的影响。相对农村商业银行而言,城市商业银行一般拥有的企业客户基础较好,客户资质和信用意识相对较强,加之风险管理水平相对农村商业银行而言较高,信贷投放也更为规范,因此城市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明显优于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水平接近大型银行。但区域性经营的特点仍使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易受经营所在地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状况制约。2018年下半年以来,监管部门要求金融机构加大对于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城市商业银行贷款投放客户有所下沉,对其信贷资产质量产生一定影响;此外表外不良回表压力也将给城商行信用风险管理带来一定挑战。中小商业银行前期拨备水平整体较高,但2017年以来呈下滑态势,其中农村商业银行拨备水平下滑态势尤为明显。从拨备情况来看,虽然监管下调了拨备要求,但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整体拨备覆盖率仍高于150%,但拨备覆盖率的变化趋势存在分化(见图9);农村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水平位于120%~150%。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出于利润和业务发展的考虑,前期拨备水平一直保持在略高于监管要求红线150%的水平;2017年以来随着信贷资产质量的改善,拨备覆盖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大型商业银行拨备水平的提升趋势较股份制商业银行更加明显。而中小银行基于风险考虑和监管要求,一般会超额计提拨备,因此前期拨备平均水平较高;但受信贷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认定趋严导致不良贷款规模快速上升的影响,2017年以来拨备水平出现下滑趋势,特别是农村商业银行拨备水平下滑明显。因此,中小商业银行中农村商业银行在拨备计提上面临的压力最大,且受金融市场业务受限导致利润下滑等因素的影响,未来农村商业银行拨备水平的提升难度较高。四、结语整体而言,中小商业银行资产端业务的发展、资产结构的变化、信贷资产质量及拨备水平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相关监管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且在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之间存在分化。接下来,联合资信将针对中小商业银行负债端、流动性水平、盈利能力及资本充足水平等方面分别进行专题分析,敬请关注。作者:马鸣娇 凌子 张哲铭

活地图

央行课题报告揭开中小银行困境:谁的利润在“摇摆”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5月24日,央行研究局课题组在中国金融杂志刊载了《客观看待第一季度银行业利润增长》一文,指出虽然一季度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但银行后期不良贷款处置和资本消耗压力明显加大,银行利润增速可能下滑,不排除年内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的可能。那么问题来了,谁会出现零增长和负增长?谁会零增长?“央行对全国的情况由总体把控,此时提及负增长一定是有机构已经出现苗头。”一位华东某农商行高管对记者表示,“不过出现这种困难情况的应该是少部分,今年打的是去年的‘粮食’,最困难的可能是明年。今年下半年尚可以享受去年下半年的粮食,但是明年就没有这样的延后福利了,因为今年的光景本来就很差。”央行研究局在上述文章中指出,由于我国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不完全同步,不良贷款风险暴露存在一定滞后性,加之疫情以来银行业对企业实施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在资产质量承压情况下,后期银行恐面临更大的不良贷款处置和资本消耗压力。今年一季度上市银行的确表现出逆势增长的情形。2020年一季度35家A股上市银行以及1家披露季报的H股上市银行净利润合计人民币4959.87亿元,同比增长5.03%,比2019年一季度增速下降2.35个百分点。放眼全国的商业银行情况也是一样。根据央行研究局文章,2020年第一季度,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6001亿元,同比增长5%,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4.4个百分点。一位长三角地区地方央行人士对记者坦言,确实上市银行利润正增长让其他行业比较艳羡的同时,也产生了“钱都被金融机构赚了”的怀疑。但银行有特殊属性,可以扩量,除互联网之外,其他行业例如制造业、农业很难这样复制。上述银行高管认为,从全国银行的抗风险能力、资产质量、业务成熟度来看,普遍总部在南方的银行优于总部在北方的银行,而沿海的银行优于内陆的银行,对外开放早、开放水平高的银行优于开放晚、开放水平低的银行。而作为优等生的银行的过冬资产安排更加合理,风险缓释能力更强。不同银行的风险抵补能力也有所不同,比如大行一般“家大业大”,强于股份行,而股份行普遍优于城农商行(也有少数股份行业务水平抗风险能力不一定高于第一梯队的城商行),而城商行一般优于农商行,农商行一般优于其他类金融机构。根据安永近期发布的《中国36家上市银行2020年一季度业绩概览》,从贷款减值损失计提来看,整体上市银行近三年增速分别为7.27%、28.79%和11.12%,其中城商行近三年增速分别为0.92%、75.62%和12.70%,农商行近三年分别为-21.89%、103.04%和9.18%,波动尤为明显。根据财经网此前统计,公布2019年年报的114家城商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好坏参半。除未公布完整数据的银行外,有55家信贷资产质量有所改善,另有55家银行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即不良率同比上升或拨备率同比下降亦或不良、拨备同时恶化,其中18家银行不良率上升的同时,拨备覆盖率也出现下降。潍坊银行、石嘴山银行、富滇银行等14家银行拨备率已处于监管红线区间,其中大连银行、葫芦岛银行、吉林银行、雅安市商业银行这5家银行更是跌破两道红线(150%和120%),分别为116.05%、105.37%、102.44%、100.34%,鄂尔多斯银行以84.24%的拨备率位于城商行最后一名。 风险或延后到第三年暴露多位银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对于中小银行来说,现在获取资产难度较高。相对于以往商业银行“垒大户”的风格,现在开始“垒精品小户”。不过,大行“掐尖”的情况依旧存在,中小银行夹缝中求生。接下来大行的任务更重。根据今年两会期间公开的政府工作报告,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城商行也有相应的普惠金融要求,总部地央行也有再贷款指标,但相对于大行,资产获取能力较差。上述地方央行人士表示,目前其所在的华东某地级市的中小银行资产质量尚可。目前采用严控风险、降成本、降低预期的方式来“过冬”。但也不排除有些银行开始重新回归房地产的“老路”,有些发力房贷,个别开始钻研开发贷,但大部分农商行贷款增长较慢,不及大行。上述农商行高管也指出,今年一季度太多民企倒闭,有些也奄奄一息难以“回魂”。原先能做小做散的银行,一般会被认为资产质量较好,但是今年逻辑完全转变,大量中小企业业务反而意味着累积了风险。相比之下,“大而不倒”的国企反而续航能力能强,这块业务的重要程度提升。上述人士表示,银行业风险具有滞后性,今年一季度的成绩的确无法代表今年剩下三个季度,今年接下来的形势不容乐观。“在中小银行之外,大行产生的风险可能还会延后。不少银行今年开始做的业务,可能明年会给展期续贷的操作,第三年风险才会暴露出来,只能以时间换空间了。”上述人士称。(作者:周炎炎 编辑:马春园)

亡之

中小银行,转型发展正当时(财经观)

中小银行转型发展的关键在于找准自身市场定位,扎根地方经济、专注服务本地客户。同时要完善公司治理,提升管理能力。市场各方也要营造良好的环境,为中小银行化解风险、转型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近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深化中小银行改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举措,重点讨论了中小银行的公司治理、风险防范和资本补充等事项。一段时间以来,中小银行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行业风险怎么看?未来道路怎么走?需要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的中小银行包括城商行、农商行、民营银行、村镇银行等。这些中小银行单个体量不大,经营各有特色,扎根服务于地方经济,已经发展成为践行普惠金融、服务民营、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重要力量。当下中小银行风险有所抬头,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银行业的反映。应当看到,个别中小银行遭遇风险,不能看不到行业总体稳健经营的态势。以城商行为例,银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城商行不良贷款率为2.5%,处于较低水平,风险收敛可控,同时为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各家银行计提了充足的拨备,拨备覆盖率约为150%。在风险呈现收敛态势的同时,也要清醒正视中小银行所处的市场环境正在发生变化,以及银行自身积累的一些问题。与大中型商业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公司治理机制尚不健全,风险控制能力、科技实力有待提升,业务模式和产品结构相对单一。然而,在过去一段时间,一些中小银行一度沉迷于“规模至上”,借助房地产项目等,大力发展同业投资和理财业务,做大资产规模,但风险管理能力却未能齐头并进。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整体监管环境趋严,同业业务刚性兑付打破,行业风险开始浮出水面,中小银行明确定位、转型发展已势在必行。转型发展的关键在于找准自身市场定位。经历市场波动的洗礼,依然稳健经营的还是那些扎根地方经济、专注服务本地客户的中小银行。它们摆脱跟风、抵住诱惑,坚持勤勉服务小微企业,规避了市场起伏跌宕带来的风险。未来中小银行仍须坚守地方经济,专注服务民营、小微企业,立足自身特色,实现差异化竞争,走出有自己特色的经营道路。转型发展还得强健体魄。只有完善公司治理,解决股东关联交易或内部人控制等问题,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改进内部管理模式,中小银行才能有效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和行业转型大势。眼下金融科技浪潮席卷而来,中小银行也应顺应趋势、踏浪前行,给传统业务插上科技翅膀,增强业务的精细化和专业化水平。市场各方也要营造良好的环境,为中小银行转型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目前,上市中小银行较少,外源融资能力受限,发行资本债补充资本的工具有限,相关部门应当创新发展更多适合中小银行的资本补充工具,降低资本补充门槛。面对数以千计的各类中小银行,监管部门应考虑设计多样化、差异化的监管手段和指标,进行差异化监管,更好引导中小银行在差异化发展道路上健步前行。《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25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