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北京市出台中小学研学旅行要求:小学不出京、中学不出境菲德尔

北京市出台中小学研学旅行要求:小学不出京、中学不出境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月20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记者刚从北京市教委获悉,为确保师生安全,切实提高研学旅行活动实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起草了《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研学旅行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征求意见稿提出,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要遵循小学原则上不出京、中学原则上不出境。小学原则上不出京 中学原则上不出境该征求意见稿提出,各区要切实履行属地管理责任,落实对辖区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的管理职责,指导小学原则上不出京、中学原则上不出境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建立完善管理规范、责任清晰、部门协同、保障安全的研学旅行工作机制,研制区级管理制度。统筹推进区域内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签订协议书并向家长公开费用收支情况该征求意见稿提出,学校自行开展研学旅行的,要根据需要配备一定比例教师和安全员,也可吸收少数家长作为志愿者,负责学生活动管理和安全保障,与家长签订协议书,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权利。学校委托开展研学旅行的,应选择依法注册并符合相关行业标准(参照国家文化和旅游局颁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LB/T 054-2016)》)的旅行服务机构作为研学旅行活动承办方,并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或协议。学校在组织研学旅行活动前,要通过召开家长会或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告知家长活动目的、时间安排、出行线路、学习内容和注意事项等信息,应与家长签订协议书,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和权利。加强和规范研学旅行收费,严格执行有关收费政策,向家长公开费用收支情况。不得与学生升学、毕业挂钩 还要避免“只旅不学”北京市教委提出,学校组织出京研学旅行活动,应坚持学生和家长自愿原则,不得将学生参加出京研学旅行活动情况作为学校教育评价的依据和标准,不得与学生升学、毕业挂钩。学校应为不参加活动的学生提供相关课程学习机会,确保学习效果。学校要加强研学旅行组织过程管理,行前做好活动设计与安排,行中做好活动组织与管理,行后做好教育效果的固化与提升。完善研学旅行评价机制,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价。北京市教委强调,不得以组织研学旅行为名开展变相旅游,确保学生“游有所研”“旅有所学”,避免“只旅不学”。各区教委和中小学要制定科学有效的研学旅行安全保障方案,强化各项安全工作的落实。学校要主动监督承办方选择的食宿、交通等服务供应方的资格资质、服务内容、安全条件等情况。研学旅行活动一般应由校级领导带队,配齐配足安全保障力量。活动前,学校要对师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和公共卫生教育。学校要加强应急管理,明确学生生病或受伤等应急情况处理流程,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据悉,此次征求意见时间截至2021年1月22日。(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列子

北京市拟出台中小学研学旅行管理要求:不得与升学、毕业挂钩

本文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等有关部门文件精神,确保师生安全,切实提高研学旅行活动实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起草了《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研学旅行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中哪些内容值得关注?我们画出重点,诚邀您仔细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小学原则上不出京 中学原则上不出境各区要切实履行属地管理责任,落实对辖区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的管理职责,指导小学原则上不出京、中学原则上不出境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建立完善管理规范、责任清晰、部门协同、保障安全的研学旅行工作机制,研制区级管理制度。统筹推进区域内研学旅行基地建设。两种形式开展研学旅行学校自行开展研学旅行的,要根据需要配备一定比例教师和安全员,也可吸收少数家长作为志愿者,负责学生活动管理和安全保障,与家长签订协议书,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权利。 学校委托开展研学旅行的,应选择依法注册并符合相关行业标准(参照国家文化和旅游局颁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LB/T 054—2016)》)的旅行服务机构作为研学旅行活动承办方,并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或协议。签订协议书 并公开费用收支情况学校在组织研学旅行活动前,要通过召开家长会或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告知家长活动目的、时间安排、出行线路、学习内容和注意事项等信息,应与家长签订协议书,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和权利。加强和规范研学旅行收费,严格执行有关收费政策,向家长公开费用收支情况。不得与学生升学、毕业挂钩学校组织出京研学旅行活动,应坚持学生和家长自愿原则,不得将学生参加出京研学旅行活动情况作为学校教育评价的依据和标准,不得与学生升学、毕业挂钩。学校应为不参加活动的学生提供相关课程学习机会,确保学习效果。 确保学生“旅有所研(学)” 避免“只旅不学”学校要加强研学旅行组织过程管理,行前做好活动设计与安排,行中做好活动组织与管理,行后做好教育效果的固化与提升。 完善研学旅行评价机制,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价。 不得以组织研学旅行为名开展变相旅游,确保学生“游有所研”“旅有所学”,避免“只旅不学”。 制定保障方案 加强应急管理各区教委和中小学要制定科学有效的研学旅行安全保障方案,强化各项安全工作的落实。 学校要主动监督承办方选择的食宿、交通等服务供应方的资格资质、服务内容、安全条件等情况。 研学旅行活动一般应由校级领导带队,配齐配足安全保障力量。活动前,学校要对师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和公共卫生教育。 学校要加强应急管理,明确学生生病或受伤等应急情况处理流程,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据悉,此次征求意见时间截至2021年1月22日。 文章来源丨首都教育

知己知彼

中小学研学旅行该啥样?

安澜新闻背景教育部联合11部委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已有两年多,研学旅行犹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受到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但与此同时,在实践过程中,研学旅行也显现出一些问题,比如研学旅行市场行业门槛低且缺乏标准、一些研学旅行变成了集体旅游,等等。那么,中小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研学旅行呢?1旅行存在三大问题研学旅行的优势在于可以超越学校、课堂和教材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尽管各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课程如火如荼,但实际情况并未达到预想效果,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学旅行研究所所长王晓燕认为,目前中小学的研学旅行存在三大问题。首先,研学旅行课程的教育目标不明确。通过研学旅行究竟应该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品格和素养,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知和理性的分析,许多研学活动没有明确的教育主题,没有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开发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适切内容和目标,而是“脚踩西瓜皮,走到哪说到哪”,活动随意性很大,育人效果不理想。其次,研学旅行课程的教育内容浅层化。一些研学活动内容简单,大多都是组织学生集体参观、浏览,简单停留在眼睛课程、耳朵课程,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没有让学生进行深度体验,更没有在能力上让学生有提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体悟,教育质量不高。第三,研学旅行课程的组织形式单一。缺乏校内外课程的整体性设计和统筹协调,还没有打破学科界限,形成跨学科综合实践学习的组织育人体系,而且,也没有把学校知识学习与校外实践进行有效衔接、统筹考虑。2研学课程需要整体设计“要确保研学旅行高质量、健康可持续推进,课程开发是关键,必须进行科学的课程设计。”王晓燕认为,教育性原则是研学旅行的第一原则,此外,研学旅行还要突出实践性、加强融合性、提高专业性、确保安全性。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是较早开展“研学旅行”的学校。学校把研学旅行设定为“人生远足实践课程”,由若干门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彼此联结、相互配合、深度呼应的连环式综合课程。“2018年暑假我们的‘穿越西域重走丝路’研学课程设计是在‘课程序列’和‘学科关联’两个层面进行的。”北京市陈经纶中学高中校区校长牟成梅介绍。学校让师生在研学中走中国古丝绸之路的经典线路,经过西安、张掖、嘉峪关、酒泉、敦煌、兰州,跨越陕西省和甘肃省,感受2000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这里面,学科关联内容丰富,比如: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七彩丹霞地质公园是特殊地质地貌,整合了地理、语文知识;秦始皇兵马俑,展现了秦朝皇陵的结构布局、军事规模、科技文化的成就,对应了历史、地理、语文学科。研学旅行的课程资源需要整合,既包括多学科整合、跨学科整合,也包括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跨界整合。近几年,北京市海淀区不少学校利用校园周边的文化、科技、自然资源等,以综合实践活动或学科实践活动的方式,创立了很多特色校本课程或学区课程。如清华附中的“走进圆明园”课程,八一学校附属玉泉中学的“三山五园”课程,中关村中学的“寻找中关村”课程,理工附中的“校园周边古迹寻踪”课程等。当然,研学旅行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还要靠教师。当前教师自身对研学旅行的课程研究、课程开发能力亟待提高。因此,建立健全研学教师培训制度非常必要,开展对研学旅行专兼职教师和相关人员的全员培训,在整个研学旅行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使教师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使教师在研学旅行的路途中,能及时捕捉活动中学生动态生成的问题并加以解决。3研学效果应有科学评价研学旅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一方面,使教育走出学校的围墙,使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室之内;另一方面,研学旅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旅行变成课堂,社会成为教材,世界成为老师。随着国家研学旅行政策的推进,目前,我国很多省份都已经出台了研学旅行实施细则,但不可忽视的是,全方位统筹协调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从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到课程体系的建立、课程效果的评价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整体设计、科学论证,这样才能使各个环节相互配合、有序有效开展。目前,北京市十一学校将研学旅行课程纳入学生的必选课程,构架起了覆盖北京、天津、上海、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江西、浙江、江苏、辽宁、河南、云南等省市的研学旅行课程网络,并对学习过程进行科学评价。学校的研学旅行课程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其中,过程性评价内容占80分,主要关注学生的时间观念、纪律意识、自身形象等方面,由指导教师全面、具体负责考评;终结性评价内容占20分,重点评价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完成情况,评价项目包括成果原创性、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分享交流活动中的表现,如态度、见解等。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开展的“追寻红色足迹情系大别山区”的研学旅行课程,要对每名参与的学生进行考核,每个项目分A、B、C三个等级,考核人员由小组同学、住户农家和带队老师组成。研学活动结束两周后,学校还要进行交流、总结和分享,让学生在感悟中成长。专家观点研学不能“只旅不学”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教育学会会长罗洁认为,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应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的现象。“这是一个变革学习方式的问题,要做到‘学’与‘旅’的深度融合。在研学旅行中,若过度地强调学,那么学生便会背着包袱去研学;如果只强调旅行、旅游,便会失去课程的本质意义。”罗洁表示。怎样才能做到学与旅的深度融合呢?罗洁建议从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着手。学校应该认真修订研学旅行课程的整体规划,让全校教师都能理解研学旅行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价值。同时,要明确研学旅行课程是一门校本必修课,且课程的设计者和实践者,就是学校里的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学校教师需要逐步提高课程开发能力,以典型引路、团队协作的方式来推进这项工作。例如,让每个年级组研制、共享研学旅行的手册,每使用一次就修订一次,一次次的经验累积会不断提高教师们的课程开发能力。总之,在研学旅行中,学习是一种旅行,旅行也是一种学习,这种实践方式能让学生感到新奇美妙,进而引发探求兴趣,使学生产生出实践无限好、探索真奇妙的追求。这种方式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

阿灿

小学研学不出京 中学研学不出境

本报讯(记者 武文娟)昨日,北京市教委发布《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研学旅行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就全市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组织管理方式、安全保障、教育实效等向社会征求意见。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征求意见稿提到,各区要切实履行属地管理责任,落实对辖区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的管理职责,指导小学原则上不出京、中学原则上不出境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学校组织开展研学旅行可采取自行开展或委托开展的形式。学校自行开展研学旅行的,要根据需要配备一定比例教师和安全员,也可吸收少数家长作为志愿者,负责学生活动管理和安全保障,与家长签订协议书,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权利。学校组织出京研学旅行活动,应坚持学生和家长自愿原则,不得将学生参加出京研学旅行活动情况作为学校教育评价的依据和标准,不得与学生升学、毕业挂钩。学校应为不参加活动的学生提供相关课程学习机会,确保学习效果。学校要加强研学旅行组织过程管理,行前做好活动设计与安排,行中做好活动组织与管理,行后做好教育效果的固化与提升。完善研学旅行评价机制,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价。不得以组织研学旅行为名开展变相旅游,确保学生“游有所研”“旅有所学”,避免“只旅不学”。在安全保障方面,区教委应督促学校落实安全责任,严格审核学校报送的活动方案(含意外险、校方责任险等保单信息)、安全和应急预案。学校需与家长及研学旅行承办方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各方安全责任。

无尽无休

「研学复盘」如何系统构建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内容

研学直播复盘2020年4月9日,研学旅行交流中心第26期线上研学旅行公益培训宣讲如期开播,研学旅行交流中心、云成长研学的柳林老师分享了“如何系统构建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话题。研学旅行是以公益性为主的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衔接,属于学校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范畴,各学科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是研学旅行活动的基础,研学旅行活动也是对各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成效的实践检验。2016年底,教育部会同11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上升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并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是必修课程,并将研学旅行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范畴。研学旅行交流中心、云成长研学的柳林老师指出:研学旅行作为一门新型课程,不同于以往的分科实践教学,其学科综合的范畴非常宽广,其课程标准的研制与活动教学的实施应以地理、历史、思想政治、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艺术等学科为主,整合各相关学科的教学和教研力量,突破学校课堂教学及分科教学的局限,探索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型校外活动课程模式。一、课程性质与定位课程性质: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第一,计划性。研学旅行是纳入教育部门和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教育教学活动,是参与学生一个也不能少的集体教育活动。第二,实践性。研学旅行是学校理论教育与校外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体验和感受真实生活。第三,整合性。研学旅行是跨学科的综合教育教学课程,尤其是以跨自然与社会学科两大学科领域的地理学科为纽带,整合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和方法,思考、认知、解决综合性问题。第四,开放性。研学的情境是开放的,现实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有利于发散思维。第五,趣味性。研学旅行离开学生常住地,旅行经历、异地景观和研学实践容易引发学生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生活品位、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课程定位:研学旅行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方式,是各个学段课程方案中的必修课程。研学旅行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科课程内容的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既是学科课程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应用,也是对学生各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的实践检验、各学科领域学习成果的拓展和加深。研学旅行开展异地研学,拓展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视野,提升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品位和实效。研学旅行对于全面培育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学生培育各学科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重大。二、课程基本理念研学旅行课程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宗旨,帮助中小学生了解乡情、市情、省情、国情,使中小学生开阔眼界、提升家国情怀;着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中小学生对党、对国家、对家乡、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全面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研学旅行在课程建设、基地规划、线路选择、课程实施、教学设计、课程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要以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主线,基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促进课堂学习与旅行探究深度融合,获得对自然、社会的真实体验,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依靠集体合作,解决现实问题。以引导探究和合作学习为课程教学方式:研学旅行从教育均衡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出发,强调集体旅宿、集体研学,在改变学生个人接受性学习方式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独立探究和个性发展。倡导研学课程资源共享、研学创意和成果分享,发展团队合作精神,培育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以思维品质的培养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研学旅行课程具有开放性,要求研学活动过程中将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相结合,将辩证思维培养作为重要的研学目标,不追求任务结果和呈现方式的一致,而是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思考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路径和表现方法。研学旅行的学业评价必须兼顾研究的深度和操作的合理化程度。三、课程目标总目标:研学旅行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亲近和探究自然,接触和融入社会,关注和反省自我,体验和感受集体生活,使中小学生养成价值认同、实践内化、身心健康、责任担当等意识和能力。学段目标:研学旅行课程针对基础教育三个学段,主要覆盖小学四至六年级,初中一、二年级,高中一、二年级共七个年级。研学旅行课程各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有很大不同,学生通过研学旅行课程培养的价值认同、实践内化、身心健康、责任担当的意识和能力也有因年龄而导致的程度差别。四、课程内容依据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划分为地理类、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六个方面;各学段开展研学旅行时可根据需要选择适宜的课程内容进行。五、课程评价评价原则:全面性原则,要从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合作探究和交流,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创新意识和能力,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全面进行评价。开放性原则,依据研学内容的广泛性和现实问题情景的开放性,不能设置唯一正确的答案,要兼顾学生达成研学目标的一般情况和在某一方面的特别表现,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评价,注重对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评价。激励性原则,除了甄别功能外,要让学生通过评价认知自己的强项和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促进学生反思和持续发展。成果展示形式:学生的学习结果可以有多种形式,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本研究笔记,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不同学段、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提供研学成果。成果表达形式:图画、照片、模型、实物、录音、录像、光盘、网页、诗歌、节目、口头报告、书面报告和论文等。成果交流方式:班报、刊物、展览会、演讲会、答辩会、研讨会、节目表演、展板、墙报等。研学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式。高中阶段实行学分管理,评价标准按学分制定。其它学段可以采用其它方法制定评价标准。研学过程各个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制定过程性评价标准。研学旅行整体评价的构成比例可参照:目标检测40%、过程管理30%、成果评价20%、社会评估10%。研学评语编写:评语反映学生在研学过程中客观、真实的表现;同时为学生建立研学记录袋,研学记录袋记载学生研学过程、学习成就、持续进步等全部表现,包括活动记录、研学成果、评价结果和其它相关资料。研学旅行交流中心、云成长研学的柳林老师最后指出: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研学产品大都没有规范化,系统化、课程化。作为学校或者教育机构主体,更应该将研学旅行系统化、规范化,将它作为一项课题深入研究,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作为一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何晏

教育部所要求的“研学旅行课程化”,到底难在哪?

2016年12月包括教育部、旅游局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游的意见》第一次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并明确要求学校搭建一套完善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游的意见这其实是一个教育契机,自从部委发出《意见》后,各地中小学校正在进行各种探索和尝试。如何将研学旅行课程化?研学课程如何进行和实施?如何让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自主学习?从“研学旅行”这四个字可以看出,其包含了“研”、“学”还有“旅行”,是基于旅行的研学,旅行是形式,研学才是本质。作为一种依赖社会各个行业提供文化资源的旅行活动,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校教师在研学旅行的学科迁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面也可以看出,对于教育主体来讲如何有针对性的围绕研学主题研发和定制适合的研学课程是整个研学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之举。中小学研学旅行但是现在的研学市场上,很多原先的旅游项目重新包装一下就变成了现在火热的研学旅行项目。旅行社、留学中介和培训机构等一哄而上纷纷退出了自己的研学项目,将活动的行程单当作研学手册;将每天的研学总结被要求成“写一篇五百字感想”;将本该为研学核心的“问题”变成了一句“了解某景点背后的历史故事”;本来应该学生为主体的研学项目变成了老师或者导游夸夸其谈。很多情况下的老师在景点的讲解和在课堂里教授给孩子的没什么两样,不能做到学生自主的提问并汲取知识,“只有学没有研”和“只有游没有学”一样都失去了研学的真正含义。旅行项目的重新包装以学生为主体的研学旅行,至少要让学生多说一说、想一想,要让他们针对不同的主体主动去观察然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触及到研学的实质。一般优秀的研学项目还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1、一个围绕主题的好问题作为受教育的孩子自然是不喜欢在课堂上写作业的,孩子是更愿意去旅行,喜欢参加户外活动的,所以需要提出一个好问题来调动孩子天生对大自然对新鲜事物好奇心,让他们去提问更多的问题,并想方设法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问题的答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所以说提出一个围绕研学主题的好问题是研学项目的关键。一个围绕主题的好问题2、一份精心设计的研学手册研学旅行与旅游的差别最核心的在于“研学”二字。一份详尽的任务清单或者研学手册应该是必备,其中可以包括此次研学旅行的主题、目的、行程介绍、行程地图、学生分组表、安全事项、纪律要求、研学内容(包括核心问题)、物资清单、通讯录等等,既帮助学生了解整个研学旅行的基本情况,也方便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和监督学习质量,还得明确纪律要求和需要做的准备。一份精心设计的研学手册3、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研学旅行必须搭建层次化、多样化的评价体系,例如每天都可以进行的“小组竞赛”、“小组互评”和“小组总结”,或者到一定阶段再进行的“作品展示”、“研究报告”、“任务答辩”等等。每个时间节点都需要自评、互评和点评,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建议加以优化。研学导师不能只关注研学的最终结果,更要关注从制订方案到实施开展的过程。评价的主要宗旨可以随着每次的研学主题不同侧重点不一样,主要关注学生的思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研学产品大都没有规范化,系统化、课程化。作为学校或者教育机构主体,更应该将研学旅行系统化、规范化,将它作为一项课题深入研究,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作为一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吉普赛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与有效实施策略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与有效实施策略2012年,教育部启动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研究项目,在安徽、江苏、上海、西安、山东等省市地区、直辖市选择部门分学校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作。此后,项目组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稳步推进研学旅行的实验工作,历经几年,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制约研学旅行开展的实际问题。为此,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的推进提出明确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一)研学旅行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从项目启动至今已有4年时间,试点地区积极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1.意义和价值得到认可研学旅行活动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学生集体旅行,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对学生而言,参与研学旅行不仅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还能让他们体验与同龄伙伴集体出游的乐趣。对家长而言,研学旅行对孩子具有更强的教育价值和功能。对学校而言,研学旅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意识,加深学生对自然、社会、文化的理解,丰富教育的内涵,具有校内学习无法替代的功能。因此,研学旅行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广泛认可。2.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机制研学旅行活动原则上是面向所有学生开展的,而不只是少部分学生才能参与,这就给研学旅行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带来很大压力,学校需要对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和明确分工。从目前实施的情况看,开展研学旅行的学校在带领学生外出前,通常都有比较详尽的活动方案,每项具体工作也能够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人。每次外出考察,学校也会设计比较明确的考察主题,并组织相关学科的教师围绕考察目的地设计相应的参观、考察、调研和学习的内容,不少学校还设计出学习任务单或研学旅行记录手册,从而确保研学旅行活动既有“行”又有“学”,并安全有序开展。3. 开发利用了社会资源4. 研学旅行活动需要学生走出学校,外出旅行,这就要求学校充分开发利用社会资源。首先,学校要从旅行路线中筛选有教育价值的资源,并围绕相关的资源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其次,学生的外出旅行还需要相应的社会机构支持和配合,学校要与这些社会机构进行反复沟通和磨合,建立一定的工作机制和合作关系。例如,各地旅游景点需要提供适合学生的讲解和服务,旅行社要针对中小学生特点,设计安全性高、价格较低的出行方案等。(二)研学旅行活动中存在的问题1.学生安全问题带来诸多困扰研学旅行活动参与学生人数多,每次外出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学校的组织管理和安全保障压力很大,这也是很多学校校长和教师不愿意组织研学旅行活动的主要原因。大量的学生集体外出,在校外活动多日,学生每日的饮食、住宿、交通以及各种参观考察活动,随时可能出现各种意外情况,而每次带队外出的教师人数有限,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学校就要面临来自家长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的多方压力和责难。很多家长尽管能够认同研学旅行的价值,但是对学生安全问题的担忧,使很多学校在能否让学生参与研学旅行这个问题上踌躇不定,犹豫不决。2.活动效果尚未达到理想状态近年来,组织研学旅行的学校范围不断扩大,参与研学旅行活动的学生人数也有明显增加,但整体实施效果和水平参差不齐,尚未达到理想的状态。一方面,研学旅行活动存在“只旅不学”的现象。有些研学旅行活动的目标和内容简单,形式单一,活动不够深入,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兴趣不高,走马观花,漫无目的,比较被动地走完行程,收获不大,活动效果不甚理想。另一方面,研学旅行活动也存在“只学不旅”的现象。一些学校担心旅行过程中缺少教育意义,过分强调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外出。出发前,各科教师充分挖掘本次活动与学科知识的结合点,在任务单中设计出内容繁多题目让学生填写,忽视了学生在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使研学旅行变为学生忙于答题的过程,学生兴趣下降,影响活动效果。有些社会机构甚至打着研学旅行的旗号,组织学生到异地进行课业补习,这就更加偏离了研学旅行的目的和初衷。中小学有效实施研学旅行的策略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的推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地教育、文化、旅游、交通、安全等多部门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做好课程资源体系、组织管理体系、安全责任体系建设,建立经费筹措机制,才能推动研学旅行工作积极健康发展。(一)精心做好课程设计《意见》中要求:“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做好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是提高研学旅行活动质量的根本保证,学校在进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时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活动目标和内容的多样化学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需要根据旅行路线筛选出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进行设计。研学旅行活动是面向学生集体开展的,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研学旅行活动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但也要尽量避免仅设计单一的目标和内容,而是应该广泛、深入地进行教育资源开发,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在一次旅行活动中设计多元化的目标和内容。2.活动方式的实践性和探究性实践性是研学旅行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意见》中指出:“研学旅行活动时要因地制宜,呈现地域特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因此,学校在设计研学旅行活动时要更加关注活动的实践性,避免只让学生简单地参观和听讲解,而是应该设计更多实践性和体验性强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和体验的过程中将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丰富感性认识,提升理性思考。此外,研学旅行还包括“研”,也就是学生要在旅行的过程中,针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开展一定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校在进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时候也要考虑为学生留出开展个性化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引导学生在旅行过程中,多方面搜集与当地风土人情、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开展调查、访问、考察、实验、设计、制作、探索、发现等方面的研究活动,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结合起来,为培养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成长空间。3.活动过程的自主性研学旅行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校在进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时候,需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性,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在设计方案的阶段,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能力,引导他们适度参与到方案设计当中,例如旅行路线中参观景点和学习内容的选择,出行方案的设计和交通工具的选择,以及当地特色食品的选择等,活动中各个程序都尽可能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教师只是从旁协助和支持。在出行过程中,学校一方面引导学生小组进行自我约束、管理和服务,减轻教师组织管理的压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安排学生事先查阅和准备与考察目的地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旅途中轮流担任讲解和导游,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活动结束后,学校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交流展示活动,采取他们喜欢的方式展示活动的收获,还可以主动搜集同学们的反馈意见,对下次出行提出合理建议等。(二)健全安全保障措施《意见》中指出:“研学旅行要坚持安全第一原则,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同时,不能因安全问题因噎废食,阻碍研学旅行工作的开展。”1.制定安全保障方案学校在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前,要根据旅行路线制定详细的安全保障方案,从出行、食宿、活动等多方面确保学生安全,并做到各项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出行前,学校要投保师生意外险、校方责任险,与家长和委托的旅行社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各方责任。同时,还要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备,接受审核。2.制定安全应急预案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前,学校应安排相关人员提前考察整个行程,针对旅游出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包括自然灾害、道路交通事故,以及其他各种可能对学生安全带来威胁的因素,制定出安全应急预案,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及时有效采取措施。3.开展安全教育行前准备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参与活动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很多学校在研学旅行任务单中都详细列举出各种安全注意事项,提醒学生注意活动安全。尽管如此,出发前学校还是要开展切实有效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和教师安全防范意识,确保活动安全。(三)激发教师参与的热情研学旅行是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需要学校教师的广泛参与。尽管承担研学旅行的社会机构以及旅游景点可以安排讲解人员,但教师在研学旅行中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提高研学旅行的质量,学校要引导各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到研学旅行活动的设计和指导过程中,从前期的考察和学习内容、任务单的开发设计,到出行中对学生随时的点拨引导和答疑解惑,以至回校后学生展示汇报的指导都离不开教师工作。因此,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各学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在研学旅行中不仅完成组织管理的工作,还能够更好地发挥教育教学的功能,从而提升研学旅行的成效。(四)建立评价反馈机制《意见》中要求:“学校要在充分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多元发展的前提下,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逐步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学校在做好活动设计实施的同时,也要建立和完善评价和反馈的机制。先期试点的一些地区,例如合肥市,2013年就将研学旅行纳入高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并计入2至3学分,义务教育阶段则将其纳入到综合素质评价。重庆市也建立了研学旅行科学评价机制,重点开展学生研学评价和教师指导情况评价。学生评价分为收获体会、团队合作、行为习惯、调查访问、探究学习等五要素。教师评价包括课程实施过程中基本品质和基本能力两方面。通过评价反思,促进研学旅行质量不断提高。(五)建立多方合作关系全面健康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仅靠教育部门是不够的,需要多个政府部门协作,需要社会机构参与,也需要民间助力、家长支持,形成政府机构之间、政府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机构之间、学校与家长之间多方合作关系,全社会共同构建中小学研学旅行服务体系。目前,相关配套机制和体系还在不断形成建设当中,作为学校不能被动等待体系完善,而是要积极争取各方力量的支持与配合,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努力推进研学旅行课程的不断完善。本文转自明阳天下拓展官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一定

太原植物园开园在即 中小学研学课程率先发布

占地2700多亩、汇集来自20多个国家3000多种植物的太原植物园,目前已进入“精装修”阶段,即将开门迎客。9月18日,太原植物园召开研学课程专家评审会暨课程发布会,针对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研学课程现已编制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今后,太原的中小学生可在老师的统一组织下,入园参与研学实践,探寻植物奥秘。作为太原唯一的生态植物园,园内设有科学实验区、入口管理区、植物科学分类区、植物科学应用区、植物进化展示区等五大功能区,是一座集园艺观赏、科普教育和科学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太原植物园科研中心负责人吕剑南介绍,相关的研学课程现已发布,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龄段,其中小学以植物科学为主题,结合植物园场馆,融入体验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到基础的植物学科知识,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中学课程开发以植物科学探究和植物文化为主要内容,在了解植物结构、植物文化的同时,突出生态教育。今后,太原植物园将打造成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满足学生研学实践的需求。同时,该园也会定期组织植物专家走进学校课堂,为学生讲解植物习性、植物起源等知识。(记者 郭燕杰)来源:山西晚报【来源:太原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筏子客

泰安一中研学课程开课啦!学生出校园走进广阔大课堂

4月20日,泰安一中研学课程开课。学校里的各学生社团与研学基地进行对接,开展课题开课实践活动。泰安一中组织学生分别到泰山景区、“花样年华”基地、力明艺术宫、泰山敢当教育基地四个研学基地进行研学实践。据了解,泰安一中研学实践教育课程是以学生自愿参与为活动实施原则,以学生社团为活动实施主体,以泰安市第一批“全市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为活动基地,以项目学习为活动组织形式,在校团委的指导下定期开展的活动。泰安一中相关负责老师介绍,根据研学项目的开展,校团委定期组织专家评选优秀研学课题、优秀研学个人、优秀研学基地进行表彰。4月上旬,学校组建了各类研学实践教育学生社团,社团自主选择研学子课题开展活动。品泰山传统文化扬中华少年之风4月20日上午,泰安一中学生来到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的泰山,进行了为期半天的研学实践活动。 到达红门广场后,同学们首先进行了团队组建和分工,随后跟随研学导师来到了相传由汉武帝亲手种植的汉柏树前,以石为阶,感知历代帝王封禅之泰山文化;在一天门和孔子登临处解读"第一山"“登高必自”等碑刻内涵;在泰山地质公园观察举世罕见的泰山地学奇观“醉心石”,了解鬼斧神工的奇特形态;最后来到泰山植树造林碑前,叹服于从“青未了”到“赤无毛”再到现在茂林满山的神奇转变。研学实践课程在同学们《少年中国说》的朗诵声中结束。本次研学课程,在欣赏国山雄姿的同时,了解泰山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极大地培养了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享受春光踏青游园体验农耕4月20日上午,泰安一中学生走进“花样年华”研学基地,参观现代农业种植技术,亲身体验传统农业耕植。同学们亲身实践——起垄运水、栽种甘薯,熟悉各种农具使用,对传统农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对土地、幼苗、农具、耕作有了更真切的体验:参观前沿现代农业技术时,认真听取技术人员的讲解并提出疑惑,对无土栽培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了解。“胜日寻芳,游园值得”,本次研学实践课程,引导学生们将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激发和培养他们对知识探索的兴趣,同时磨练了学生们的意志品质,培养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坚持不懈的良好品格!品味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学习兴趣。4月20日,泰安一中学子走出校门,前往力明艺术宫实施研学实践教育课程。学生们参观了匾额馆、玉器馆、青铜器馆、甲骨文馆、古家具馆、中医药馆等等,身临其境地了解了璀璨的中华文明,在这里学习、感悟,一股沧桑而厚重的民族自豪感扑面而来,这一切让学生们炫目、欣喜,也让他们沉思。学生们在此次参观学习中,深入了解了丰富多彩的中华古文物,增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收获满满!磨练意志勇攀高峰学习“敢当”精神4月20日,泰安一中的同学们来到位于岱岳区天平街道办事处大陡山村的泰山敢当教育基地,开启了他们的校外研学教育实践课程。在这里,他们搭建罗马炮架,攻城略地,体验了高空攀岩的刺激与坚持,进行了无敌风火轮的制作……同学们纷纷把自己的人文积淀都用上,起队名,画队徽,喊队呼,唱队歌,摆队形,忙的不亦乐乎……同学们了解关于古罗马冷兵器时代战争的人文历史,学习工程、绳结等实用野外生存技能。团队的力量是无穷大的,不一会儿在同学们的齐心协力下建造出一架架超酷的“罗马大炮”。每一个孩子天生就是勇于探究的攀爬高手、从爬到走再到跑、在天性中得到锻炼、也在天性中享受成长的快乐。听取研学导师讲解攀岩技巧和注意事项后,同学们迫不及待地上前穿戴攀岩装备,跃跃欲试。看,他们一个个抓住绳子,脚蹬支点,用力向上爬,前进过程中的障碍和自身体力都不是问题,因为他们有一颗勇于向上的心!一张张薄薄的报纸在心灵手巧的同学们手中,化身为一个个“风火轮”,带着同学们风风火火的乘风破浪,勇往直前。通过本次课程,同学们不仅了解关于古罗马冷兵器时代战争的人文历史,更学习了工程、绳结等实用野外生存技能,并依靠团队的力量协作建造出一架超酷的“罗马大炮”。此次活动让同学们走出教室,走进更加广阔的大课堂,拓展视野,锻炼了耐力、增强了勇气。他们变得更加勇敢坚强,享受到了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幸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泰安一中研学实践课程的开设,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接触自然,体验益智增能的实践活动,从而去认知社会,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了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大大提升了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齐鲁晚报 齐鲁壹点记者 侯海燕 通讯员 李玲

狼雨

中小学研学旅行不能“只旅不学” 到底如何玩中学听听专家怎么说

新闻背景教育部联合11部委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已有两年多,研学旅行犹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受到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但与此同时,在实践过程中,研学旅行也显现出一些问题,比如研学旅行市场行业门槛低且缺乏标准、一些研学旅行变成了集体旅游,等等。那么,中小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研学旅行呢?1 旅行存在三大问题研学旅行的优势在于可以超越学校、课堂和教材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尽管各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课程如火如荼,但实际情况并未达到预想效果,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学旅行研究所所长王晓燕认为,目前中小学的研学旅行存在三大问题。首先,研学旅行课程的教育目标不明确。通过研学旅行究竟应该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品格和素养,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知和理性的分析,许多研学活动没有明确的教育主题,没有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开发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适切内容和目标,而是“脚踩西瓜皮,走到哪说到哪”,活动随意性很大,育人效果不理想。其次,研学旅行课程的教育内容浅层化。一些研学活动内容简单,大多都是组织学生集体参观、浏览,简单停留在眼睛课程、耳朵课程,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没有让学生进行深度体验,更没有在能力上让学生有提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体悟,教育质量不高。第三,研学旅行课程的组织形式单一。缺乏校内外课程的整体性设计和统筹协调,还没有打破学科界限,形成跨学科综合实践学习的组织育人体系,而且,也没有把学校知识学习与校外实践进行有效衔接、统筹考虑。2 研学课程需要整体设计“要确保研学旅行高质量、健康可持续推进,课程开发是关键,必须进行科学的课程设计。”王晓燕认为,教育性原则是研学旅行的第一原则,此外,研学旅行还要突出实践性、加强融合性、提高专业性、确保安全性。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是较早开展“研学旅行”的学校。学校把研学旅行设定为“人生远足实践课程”,由若干门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彼此联结、相互配合、深度呼应的连环式综合课程。“2018年暑假我们的‘穿越西域 重走丝路’研学课程设计是在‘课程序列’和‘学科关联’两个层面进行的。”北京市陈经纶中学高中校区校长牟成梅介绍。学校让师生在研学中走中国古丝绸之路的经典线路,经过西安、张掖、嘉峪关、酒泉、敦煌、兰州,跨越陕西省和甘肃省,感受2000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这里面,学科关联内容丰富,比如: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七彩丹霞地质公园是特殊地质地貌,整合了地理、语文知识;秦始皇兵马俑,展现了秦朝皇陵的结构布局、军事规模、科技文化的成就,对应了历史、地理、语文学科。研学旅行的课程资源需要整合,既包括多学科整合、跨学科整合,也包括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跨界整合。近几年,北京市海淀区不少学校利用校园周边的文化、科技、自然资源等,以综合实践活动或学科实践活动的方式,创立了很多特色校本课程或学区课程。如清华附中的“走进圆明园”课程,八一学校附属玉泉中学的“三山五园”课程,中关村中学的“寻找中关村”课程,理工附中的“校园周边古迹寻踪”课程等。当然,研学旅行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还要靠教师。当前教师自身对研学旅行的课程研究、课程开发能力亟待提高。因此,建立健全研学教师培训制度非常必要,开展对研学旅行专兼职教师和相关人员的全员培训,在整个研学旅行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使教师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使教师在研学旅行的路途中,能及时捕捉活动中学生动态生成的问题并加以解决。3 研学效果应有科学评价研学旅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一方面,使教育走出学校的围墙,使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室之内;另一方面,研学旅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旅行变成课堂,社会成为教材,世界成为老师。随着国家研学旅行政策的推进,目前,我国很多省份都已经出台了研学旅行实施细则,但不可忽视的是,全方位统筹协调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从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到课程体系的建立、课程效果的评价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整体设计、科学论证,这样才能使各个环节相互配合、有序有效开展。目前,北京市十一学校将研学旅行课程纳入学生的必选课程,构架起了覆盖北京、天津、上海、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江西、浙江、江苏、辽宁、河南、云南等省市的研学旅行课程网络,并对学习过程进行科学评价。学校的研学旅行课程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其中,过程性评价内容占80分,主要关注学生的时间观念、纪律意识、自身形象等方面,由指导教师全面、具体负责考评;终结性评价内容占20分,重点评价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完成情况,评价项目包括成果原创性、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分享交流活动中的表现,如态度、见解等。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开展的“追寻红色足迹 情系大别山区”的研学旅行课程,要对每名参与的学生进行考核,每个项目分A、B、C三个等级,考核人员由小组同学、住户农家和带队老师组成。研学活动结束两周后,学校还要进行交流、总结和分享,让学生在感悟中成长。专家观点研学不能“只旅不学”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教育学会会长罗洁认为,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应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的现象。“这是一个变革学习方式的问题,要做到‘学’与‘旅’的深度融合。在研学旅行中,若过度地强调学,那么学生便会背着包袱去研学;如果只强调旅行、旅游,便会失去课程的本质意义。”罗洁表示。怎样才能做到学与旅的深度融合呢?罗洁建议从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着手。学校应该认真修订研学旅行课程的整体规划,让全校教师都能理解研学旅行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价值。同时,要明确研学旅行课程是一门校本必修课,且课程的设计者和实践者,就是学校里的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学校教师需要逐步提高课程开发能力,以典型引路、团队协作的方式来推进这项工作。例如,让每个年级组研制、共享研学旅行的手册,每使用一次就修订一次,一次次的经验累积会不断提高教师们的课程开发能力。总之,在研学旅行中,学习是一种旅行,旅行也是一种学习,这种实践方式能让学生感到新奇美妙,进而引发探求兴趣,使学生产生出实践无限好、探索真奇妙的追求。这种方式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来源:北京日报 安澜流程编辑:RB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