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初高中学历骗子代写代发论文,两年获利超600万……神器

初高中学历骗子代写代发论文,两年获利超600万……

"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成大器,不可以生气。"…… 在一间挂着 " 诚信赢天下 " 牌匾的办公室里,眼力所及的是厚厚的专业书、笔记详实的话术本、生气还要说服自己微笑的励志便签 …… 而实际上,这是一个以 " 买卖、代发论文 " 为由实施诈骗的犯罪团伙窝点。昆明警方供图专业话术本接到这样的电话一定要警惕" 您好!X 医生,打扰一下,我这边是杂志社发表论文的,想请问一下您这边有需求吗?"" 有考虑,你们是什么杂志社?"" 我们这边有国家级、省级,您这边是什么专业呢?我这根据您的专业给您推荐。"" 骨科。"" 那您是评什么职称?"" 副高。"" 我们这边有一本《大家健康》和《中外医学研究》都是骨科方面发表比较多的,这两本版面排版到了明年,《大家健康》省级 2500 元,《中外医学》是国家级的要 5000 元,您看您有需求吗?"别信!假的!都是骗子为你精心准备的话术,以为花点小钱就能搞定期刊论文发表,殊不知正中骗子圈套。近日,昆明刑侦支队协助江苏泰州姜堰警方捣毁了一个以 " 买卖、代发论文 " 为由实施诈骗的犯罪团伙,捣毁该团伙在昆明的窝点,现场抓获 7 名犯罪嫌疑人,扣押手机、电脑等物品百余件。以为给钱就能发论文结果被骗 8500 元今年 41 岁的王女士是姜堰某单位的一名正式职工,由于评职称需要在期刊上发表论文,多年不执笔的她产生了烦恼。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女士听说网上有人做 " 代发论文 " 的生意,声称只要给钱,国家级刊物都能上。2019 年 5 月,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王女士通过网络搜索,果真找到不少号称可代发论文的 " 商家 ",随后她通过网页上的微信号联系了对方。通过聊天,对方声称不仅可以代发论文,甚至可以根据职业需求提供代写服务,并保证代写的论文能够见刊。商定好价格后,王女士便给了对方 3000 元定金,约定文章写好经王女士确认后再行刊发。2019 年 8 月,王女士收到文章,发现内容果真与自己提供的课题相关,但是并无什么研究成果,按照正常情况应该很难刊发。可此时对方却再次向王女士保证,只要给 " 发稿费 " 就能上国家级期刊,经受不住诱惑的王女士又向对方转了 5500 元余款。可这次转账后,王女士就再也没联系上对方,本来说好 2019 年底在某期刊刊发的论文也一直没有刊发。意识到被骗后,今年 4 月底,王女士向公安机关报警。缜密侦查捣毁 " 买卖论文 " 诈骗团伙接到王女士报警后,姜堰警方详细询问其被骗过程,对相关证据进行收集核查。随后,反诈中心民警重点围绕作案微信号深入研判,锁定犯罪嫌疑人身份为黄某。通过进一步侦查,民警发现在黄某作案时间段内,有多人与其有密切联系,分析该起案件很可能是团伙作案。通过进一步的数据侦查,警方确定这个以黄某为首的团伙至少有十余名成员,并明确了该犯罪团伙主要窝点位于云南昆明和广东湛江。5 月 12 日,姜堰警方组织 20 余名警力奔赴两地实施抓捕,经过多次踩点侦查,民警最终摸清了嫌疑人的数量和三处办公地点,并在昆明等地警方的大力支持下,一举抓获了包括黄某在内的 11 名犯罪嫌疑人,现场扣押手机、电脑等物品百余件。2 年作案 1000 余起涉案金额超 600 万元原来,2 年前,嫌疑人黄某听朋友介绍在网上帮人代写文章来钱快,只要在网上接单,然后把文章题目发给专门的代写公司,当 " 二传手 " 就能赚取可观的差价。一段时间后,黄某发现 " 生意 " 不错,就前前后后招了十几个人一起干,并将 " 业务 " 扩展到文章代发表方面。经查,这伙嫌疑人大多只有初、高中文化,根本不具备代写专业文章并发表的水平。一般情况下,他们是根据对方的发稿期刊级别和发稿字数收取 5000 至 9000 元不等的代写和发稿费,收到转账后承诺 3 个月之内在指定刊物上发表。而事实上他们不会向指定刊物投稿,如果对方反复催,他们就会随便将文章发到一些没有期刊号的业余杂志上应付了事,或者直接不予回复。由于代写、代发表文章本身是不光彩的事,尽管受害人收到的代写文章质量很差、不能发表,但很多人发现被骗后还是选择不报警。该团伙正是掌握了受害人的这一心理,2 年内疯狂作案 1000 余起,诈骗金额超过 600 万元。为了骗你只有初高中学历的他们拼了"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成功细中取,富贵险中求。"" 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成大器,不可以生气。"……抓捕现场,骗子的办公桌上贴满了励志便签,而团伙办公室里赫然挂着 " 诚信赢天下 " 的标语,让人啼笑皆非。桌上厚厚的一摞专业书、笔记详实的诈骗话术本、生气还要说服自己微笑的励志便签 …… 他们从零开始,一边学,一边骗,最终诈骗超过 600 万元,想着再接再厉,做大做强,直到警察破门,黄粱梦碎。5 月 25 日,随着最后一名犯罪嫌疑人到公安机关投案,该犯罪团伙 12 名嫌疑人全部落网。目前,相关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仍在进一步办理之中。民警提示:发表论文要多了解正规、成熟渠道,不要随意听信网络广告,试图走捷径、" 抄近道 ",就会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遇到要求通过微信、支付宝等方式转账至个人账户的情况,一定要谨慎对待、再三核实。一旦发现被骗,请立即报警,切勿让犯罪分子逍遥法外,欺骗更多受害人。来源:人民网

不折镆干

刘文楠︱学术的事,谁说了算:一个学术期刊编辑的反思

朱剑:《雾里看花:谁的期刊?谁的评价?》,社科文献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98.00元,421页自从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以后,朱剑就一直在《南京大学学报》工作。他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在做学报编辑,但最近几年他对高校学报、乃至整个国内社科人文类学术期刊的反思,却都好像在质疑这个庞大体系的正当性,指出其中的结构性弱点。而他给出的改革方案,也仿佛在松动这个体系的根基,隐隐预示着未来的转型。朱剑质疑和焦虑的逻辑起点是一个特别简单的问题:学术的事究竟谁说了算?对这个问题,我觉得他的答案其实非常清楚明白:学术的事就应该由学术共同体说了算,也即由每个专门学术领域正在做研究的第一线学者来决定。既然答案如此明确,又有什么需要质疑和焦虑的呢?因为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在朱剑看来,中国人文社科学界至今还未能形成独立、成熟而有担当的学术共同体。于是,学术评价和学术规范都不能完全由学者说了算,相应地,学术资源的分配和学术活动的组织管理,也都大权旁落。学术工作者失去了主体性,学术工作的创造性和批判性受到了极大的削弱。这是学术研究中诸多问题和乱象的根源。学术共同体的缺位或者说软弱无力,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了学界中人的共识。历史原因固然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学术成果生产、传播和评价体制的结构性因素恐怕也难辞其咎。而从学术期刊编辑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追究这一问题的根源,并且提出大量成体系的建设性意见,朱剑算是其中翘楚。圈内人戏称他为“教父”、“男神”,并非过誉。《雾里看花:谁的期刊?谁的评价?》这本论文集收录了自2007年到今年初他发表在各类学术期刊上的十六篇文章,按主题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学术研究谁人评说”讨论的,主要是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的评价机制问题,而下编“学术期刊何以定位”则重点探讨学术期刊如何应对学术传播的新秩序,在学术共同体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我在国内一份英文学术刊物做编辑已经有六七年了,也算学术编辑队伍里的一员,对朱剑在书中提到诸多质疑和焦虑,有一些我也感同身受。我想从学术期刊、学术评价和学术编辑三个角度,评述朱剑这本书中的观点,并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学术共同体与学术期刊的重新整合理想中的学术共同体,能够通过公正而开放的学术批评建立本领域的学术规范,作出恰当的学术评价。而这样的学术批评发生的场域,除了各类大大小小的专业研讨会,主要就是学术期刊。理想中的学术期刊,通过发表前的同行评审,保证发表论文的质量,通过发表后的同行评价,形成了学者研究水平的业内口碑,更通过一线学者的参与,指出领域的最新前沿。因此,理想中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的关系,是亲密无间、难分彼此的。正如朱剑在论文中多次指出的,中国的现实与这一理想差距不小。由于出版体制的限制,与学术刊物亲密无间的不是学术共同体,而是“单位”。其中尤具中国特色的就是数量庞大的各类综合性学术刊物,其中包括依托于高校的学报和依托于各地社科院、社科联的学刊。另一方面,专业性学术刊物的数量则尚显不足,刊号的限制也使符合学术共同体发展需要的新刊物出版受阻,于是学术共同体往往需要用“以书代刊”“学术集刊”这类迂回的方式发展新的学术交流平台。朱剑很早就意识到综合性学术期刊与专业学术共同体不匹配的问题(参见其2007年发表在《清华大学学报》上的《徘徊于十字路口:社科期刊的十个两难选择》一文)。他和高校学报界一些有远见的同仁,都很清楚彻底的专业化应该是高校学报最应该采纳的“上策”,但由于现有体制和编辑队伍的惯性,又是阻力最大的一条道路。在此书下编的好几篇文章中,他都在不厌其烦地分析为何综合性高校学报应该专业化,并思考如何在不伤筋动骨地前提下实现专业化。出于对高校学报前景的忧虑,他于2010年最初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借助学术成果数字化传播的平台,在各高校纸本学报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出一系列以专业为单位的电子刊。这一想法很快得到中国知网的响应,2011年“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的主页就上线了(www.sju.cnki.net/sju/default.aspx)。但朱剑认为,这尚未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学报受“单位”所限的客观局限,于是2015、2016年他又与高校学报界同仁进一步提出“专域学术在线出版平台”的构想,以互联网时代学术出版的新思路,打算以专业学术领域为单位,改造原来的综合性学报体系。在这一模式中,读者界面的专域模式可以说是“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的延续,实现了在学术传播环节将学术共同体与专业性学术期刊相匹配的目的。而工作界面的设计则非常特别。它貌似与现在“中国知网”已经在做的网上投稿审稿系统有些相似,但知网为单个刊物提供投稿、审稿、编辑的网上平台,其目的主要还是服务以刊物为单位的主体,并没有改变编辑流程。而朱剑提出的方案相当激进:“投稿平台向所有期刊和作者开放。作者一次在线投稿,即可选择已加入平台的所有期刊或指定其中部分期刊……凡被作者选中的期刊以先到先得的原则完成在线初审,有录用意向的期刊可以直接送审稿平台专家审稿……经过一定时间无期刊有录用意向的文章自动退给作者。”(《构建互联网时代学术传播的新秩序》,页233)在这样一种类似自由市场的制度设计中,按照理性选择的原则,作者会主动选择最接近其专业的刊物,而刊物也会选择最接近其偏好专业的文章,于是反而能在彼此选择范围都大增的情况下,逐渐自然形成专业化的趋势。这就可以在机构组织上暂时保持学报的现状,同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渐改变学报的面貌。到现在为止,这个构想中的“大型开放互动学术传播平台”还在酝酿中,是否能真正上线并同时获得编辑端和读者端的认可,真正发挥设计者赋予它的功能,我们还需拭目以待。然而,我本人对任何“大型平台”都有点本能地排斥。大平台有整合之利,却也有垄断专擅之弊。而且这样的技术不可能由学术共同体掌握。如果由像“中国知网”这样的公司来做,又恐怕反客为主;如果由上级行政部门委托某单位来做,则难免以强制力推行,造成“一刀切”的局面。如何实施这一构想,使其真正为学术共同体服务,甚至成为学术共同体构建过程的一部分,还有待未来同仁的不懈努力和探索。让学术共同体重新掌握学术评价的主导权在理想的学术共同体中,学术评价是其主要功能,也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中国,学术评价往往与权力和利益密切相关,逐渐与学术共同体脱离。在《科研体制与学术评价之关系》一文中,朱剑非常清晰地梳理了其中的奥妙。他指出这个异化过程的五个阶段,我将其简要归纳如下。首先,由于学术资源往往由行政权力部门掌控和管理,他们需要有简单普适的评判标准,于是学术批评出现了分裂:为行政部门服务的评价,重结果,可量化比较,便于大规模操作;学术共同体内部的评价,重过程,难以量化,只针对个别研究。第二,出于科研管理可操作性的考虑,学术评价成为管理者的工具,成为评职称、评奖项、分配学术经费的依据,进一步与学术研究相分离。第三,由于行政和管理部门进入学术评价领域,评价往往与权力和利益捆绑在一起,学术共同体内部学术评价的专业性、自律性和公正性都受到了污染。第四,由于学术共同体内部定性评价的可靠性下降,由专业评价机构作的定量评价随之走红,受到行政权力部门的青睐。最后,这类定量评价由工具和服务者反客为主,成为凌驾于所有学者之上的终极权威。于是就造成了现在“以刊评文”“以榜评刊”的局面:一篇文章的好坏就看它发表在哪个级别的刊物上,而评价刊物级别的则是各种第三方评价机构提供的排行榜和量化数据。针对这种为追求学术评价的“客观化”,导致其与学术共同体脱离而异化的现象,朱剑一方面承认这是暂时无法完全扭转的现状,一方面也希望通过重建“学术民主”来培养共同体内部学术评价的良性环境,重新建立定性学术批评的可信度,促进学术研究合乎内在逻辑的发展,而非只是一味跟风、投评价机构或行政指令所好。他认为,学术民主的养成需要有一个没有功利性的平等开放的学术批评空间,因此学术期刊的编辑和传播方式亟待改变,以实现这个目的(参见此书《重建学术评价机制的逻辑起点》一文)。后来他提出的“超云”专域学术在线出版平台,其实不止想解决综合性期刊的专业化问题,也希望一并解决学术评价的问题。在他的设计中,“超云”有专门的学术评价平台,学者可以自由点评单篇论文,形成共同体内部的评价体系。其实,学术评价问题困扰中外学术界也多年了。西方学术界虽然还不至于太过依赖量化指标评价学者,但仍然面临海量学术成果无法甄别重要性和相关度的问题。近年来西方生物学医学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的在线平台,名为Faculty1000(简称F1000),它由全球医学和生物学专家组成,为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提供快速发现、评价和发表文献的综合服务,是一种新型在线研究辅助工具。这个平台的简介称:“其原创理念是为了应对生物学及生物医学论文的数量迅速膨胀,通过专家在论文出版后进行阅读、评级、推荐,来进行同行评审与筛选,以达到让科研人员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有价值的文献信息的目的。同时作为弥补单纯用影响因子来衡量期刊的不足而出版的一种在线的生物及医学专业文献评估系统。”受邀评论的专家以义务劳动的方式,每年实名评价推荐若干篇本专业领域的优秀论文,整个网站则以树形结构细分领域的方式搭建,读者可以找到与自己研究方向最接近的领域,获得该领域同行的专业意见。这个网站成立至今已有七八年,影响力越来越大。参与的学者也意识到这有益于学术共同体建设,能够提高自己在本领域影响力,何乐不为。在我看来,这样专门从事学术评价的平台,可能比一个大型多功能平台更有操作性,也更适合学术共同体的成长,值得国内学术界借鉴。另一方面,朱剑也并没有完全放弃或贬低量化数据。在《歧路彷徨:核心期刊、CSSCI的困境与进路》一文中,他通过深度解读“三大核心”研制者的观点,还原了这些第三方评价机构作为数据库服务者和数据开发者的本质属性。他认为,如果缺少学术共同体配合本专业特性作出的数据分析,这些评价机构很难从原始数据中发掘出令人信服的学术评价结果。于是,朱剑期望这些机构能放弃评价功能,仅仅提供各种数据,由学术共同体中人自己来解读数据,从而真正做到评价主体的统一,评价方式的互补。这样的提议显然是在为学术共同体赋权,有助于学术民主,却增加了行政部门管理和分配学术资源的难度。于是朱剑很直白地指出:“被权力和利益撕裂了的学术评价要走向统一,并不取决于技术,而是取决于造成评价分裂的科研体制是否有所改变。”(《大数据之于学术评价》,页163)只要学术共同体还是一个被管理的对象,而非自治自律的主体,那么学术评价的分裂局面就很难从根本上有改观。不过,这几年自媒体走红后出现的新现象是体制性学术的边界日益模糊。就职于学术单位不是学术研究的唯一出路,学术期刊也不再是学术发表的唯一渠道。社会的进步使年轻一代学人有可能在体制外走一条更有个性的学术发展路径。比如,现在学术著作出版后,往往要去社交网站“豆瓣”的图书主页上发布消息,因为有不少专业学术领域的学生和青年学者常年混迹豆瓣,他们在豆瓣上匿名发表书评和短评,进行非正式的学术交流,形成一种体制之外但并不外行的舆论评价体系,不仅使学术的影响力扩展到社会上更大的受众,也开始影响学术共同体本身。这种另类评价的存在,是难能可贵的,它从学者学术训练之始就培养了一种学术民主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科研文化的风气。这种并非自上而下有意识设计的平台,也许会比刻意打造的评价机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学术刊物编辑的出路朱剑此书最后一篇文章,也是此书收录的最近发表的一篇——《如影随形:四十年学术期刊编辑的身份焦虑——1978-2017年学术期刊史的一个侧面》。这篇文章回溯了这四十年中学术刊物编辑(尤其是高校学报编辑)对编辑与作者关系的讨论,试图解释编辑身份焦虑的根源,及其对学术期刊发展的影响。这恐怕也是朱剑对他整个职业生涯的反思。以下是对这篇文章大致脉络的概括:七十年代后期,随着文革的结束,正常学术工作的恢复,编辑系列职称体系的建立,形成了编辑的身份意识。在此基础上,八十年代初逐渐形成了编辑学,进一步构建起编辑的职业身份,编辑成为作者与读者之间不可缺少的中介,他们能够发现作品的价值、提高作品的质量,因此具有其独立的地位和意义。然而,学术期刊编辑有着与一般刊物和图书编辑完全不同的特性——他们所面临的作者和读者群都属于学术共同体,编辑的“中介”身份和“再创造”职能都非必要。为了摆脱这种身份尴尬带来的焦虑,编辑界有人认为学术编辑应该独立掌握审稿权,但这就需要编辑有高于学者,至少不逊于学者的学术判断力,因而就出现了“编辑学者化”的口号。然而,编辑个体即使具有某个专业的学术素养,也很难掌握多个学科的知识,因此对综合性学报和学刊的编辑而言,这样的口号不仅不能带来底气,反而加剧了焦虑。2004年,一些知名期刊编辑提出了“学术期刊引领学术”的说法,更是把这种理想化的编辑身份推到了极致。差不多同时,综合性学报的编辑则面对现实提出了“回归杂家”的口号。而这两种说法出现的共同背景则是外审制度的逐渐流行,编辑在学术领域逐渐失去话语权,行政部门严格管控使编辑身份日益固化,第三方评价机构获得了至高的评价权。于是,在行政部门、第三方评价机构、学术共同体中间,学术期刊编辑进退失据。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朱剑反思学术期刊编辑的身份定位问题及由此产生的焦虑,并进而对包括学报在内的学术期刊体制进行反思和重新设计。他思考的最终结果,是把学术期刊还给学术共同体,也即前面提到的重新以专业为单位整合期刊与相对应的学术共同体,使学者主导学术研究的评价机制。那么,在这一转型中,学术期刊的编辑又该何去何从呢?在他看来,编辑队伍本身也需有分化。偏重技术的编辑与出版部门整合,可以不必从事学术生产具体内容的编辑工作,成为纯粹的文字编辑。而偏重学术的编辑,则与各个专业的学术共同体结合,深度参与共同体的学术生产。于是他和朋友们建立了各个专业领域的“学者编辑互动平台”微信群,定期举办由编辑和学者共同参与的研讨会,讨论本领域的相关议题。说到“编辑的学者化”,我觉得现在的情况与三十几年前这个口号最初提出的时候比,已有很大差异。这些年博士扩招,培养了大批学术研究机构无法消化的青年学者,他们是学术编辑的天然来源,不需要另行培养。另一方面,学者的秉性的确各有不同,有人喜欢做专而深的研究,有人却涉猎广泛,对许多课题都有兴趣,后者是天然的“杂家”,也很适合从事学术编辑的工作。这类受过良好专业训练的学术编辑将成为理想的学术组织者和协调人,以学术期刊为平台,将专家集结在一起进行有建设性的对话和合作。这也是我理想中学术期刊编辑的使命。当然,体制仍然是僵硬的。即使是“学者化”的编辑,只要在体制内的学术刊物工作,职称评定都须走编辑系列,获得责任编辑资格需要通过出版总署的资格考试,身为编辑每年还需要参加出版总署主办的七十二学时继续教育。与之相比,“以书代刊”“学术集刊”等新兴学术刊物的编辑往往由学者兼任,只负责组稿审稿,将文字工作全部外包给出版社。那些编辑就基本没有身份焦虑。归根结底,焦虑的根源还是在于,学术编辑到底应该是职业化的,还是应该重回学术共同体。这也是我做编辑六七年来一直存在的困惑,让我时刻觉得有无形的束缚,需要“冲决罗网”。我希望,即使体制不放松,学术刊物所属的高校和学术机构至少能让编辑有选择身份的自由,让属于出版的归出版,属于学术的归学术,否则只会逼得有学术追求的编辑用脚投票,离开编辑行业。朱剑在后记中强调,虽然他常被赋予“编辑学的研究者”这一身份,但他写的文章基本都是在“解构”他职业身份的意义和价值。可以说,这整本书的基调是颇为“丧”的。质疑与焦虑的确并不是让人愉快的事情,更何况质疑的对象还是自己干了一辈子的行业。他和他的学报编辑同行敏锐地察觉到了高校学报存在的结构性缺陷,并希望为学报的未来开辟一条新路出来。显然,焦虑与质疑并没有阻止他们迈向未来的脚步。从他们对历史的反思,对现状的批评和对未来的展望中,我们能看到他们竭力从无路中找路的信心、勇气和行动。如果朱剑在这本书中表达的观点真的能被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术共同体所接受,如果有一天高校学报系统真的彻底转型,那么我们正可以借用英语里一句俗语的句式:“学报死了,学报万岁!”高校学报在二十世纪初创办的初衷,是为了促进跨学科学术交流、培植学术共同体意识,如今学报体系空有形式失了灵魂,只有摆脱了僵化的驱壳,最初的真精神才能在新的载体上延续下去。而对普遍意义上的学术期刊而言,也是如此,只有摆脱了不合理的体制的束缚,学术共同体精神才能真正回归。

开以阴阳

解码“院士领衔办期刊”的湖南现象

解码“院士领衔办期刊”的湖南现象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唐婷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主编;黄伯云院士,《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主编;丁荣军院士,《机车电传动》主编……翻开湖南一些知名科技期刊,你会发现,不少期刊是院士领衔办的。科技期刊是展示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创新能力乃至综合实力的窗口。4月29日,记者从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在长沙召开的科技期刊座谈会上了解到,在湖南,出现了“院士领衔办期刊”的独特现象。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湖南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也印证着湖南高度重视科技发展,大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的不懈努力。院士专家领衔办期刊具有“风向标”意义除了袁隆平、黄伯云、丁荣军3位院士,记者梳理发现,在湘领衔办科技期刊的院士专家还有不少。譬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院长柴立元是《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和《中南大学学报》(中、英文版)编委;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校长邹学校,是《辣椒杂志》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仲华,是《茶叶通讯》编委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罗安,是《计算技术与自动化》主编。知名专家方面,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长雷光华担任《中国内镜杂志》主编,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余志武则是《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主编。在科技领域,科技期刊有“风向标”的意义。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往往由科技期刊来记载、出版、传播。据统计,当今90%以上的科技创新成果,是通过科技期刊与广大科技工作者见面的。1966年,袁隆平院士关于杂交水稻育种的论文就是最先发表在《科学通讯》上,从此拉开了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序幕。“科技期刊发挥着促进科技交流、培养科技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作用。”柴立元院士介绍,自己从研究生时代开始,就在《中南大学学报》上发表科研论文,与学报共成长,获益匪浅。“科技期刊是衡量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刘铁兵告诉记者,院士、专家领衔办科技期刊,是湖南科技期刊发展的特色之一。院士领衔,是期刊专业性、品牌度的保障,更为推动重大科技攻关、促进产学研用结合、服务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助力。如,丁荣军院士领衔的《机车电传动》,一直致力于传播铁路与城轨交通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推动铁路牵引装备技术发展,与中国轨道交通事业高速发展同频共振。袁隆平、邹学校、刘仲华3位院士分别领衔的《杂交水稻》《辣椒杂志》《茶叶通讯》,多年来深耕杂交水稻、辣椒、茶叶专业领域,与国内外农业科技企业紧密合作,为产业和技术之间搭建起了“科技桥梁”。而黄伯云院士主编的《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其编委团队更集结了30多位两院院士,几乎涵盖了我国有色金属领域的所有院士,具有强大的示范效应。湖南科技期刊有规模有影响力有竞争力“院士领衔办期刊”的湖南现象背后,浓缩了湖南科技期刊近80年的不懈探索。追溯湖南科技期刊的最早源头,是1941年创刊的《湖南农业》,迄今,这份期刊仍然是传播农业技术、服务“三农”、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平台,在国内同类科普期刊中列第一。历经近80年发展,湖南科技期刊在全国有规模、有影响力、有竞争力。数量上,湖南现有各类公开科技期刊132种,位居中部地区前列。学科上,覆盖科技期刊11个大类里的8个,涉及矿冶材料、生物医药、农林牧渔、交通运输、水利水电、工业工程、物理化工、电子技术等领域,覆盖学科比较全面。影响力上,一批科技期刊被权威数据库收录,国际国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等2种期刊被国际著名检索机构SCI收录,《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6种期刊被国际著名检索机构EI收录,《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等2种期刊被国际权威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收录,《电池》等22种期刊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等4种期刊还连续8年入选“国际影响力品牌期刊”。2019年,中南大学出版社的2种英文期刊、3种中文期刊及参与申报的1个集群化试点成功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获专项资助2596万元,入选期刊总数在全国高校中仅次于清华大学。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上,科技期刊更是功不可没。在医学领域,中南大学湘雅医学期刊社主办的10种医学期刊始终跟踪医学前沿技术,走在全国前列;在矿冶领域,《电池》《矿冶工程》等期刊积极搭建政产学研用交流平台,推动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在交通领域,《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机车电传动》《中外公路》等期刊则不定期举办全国性行业技术交流年会,助力交通产业跨越式发展;在农业领域,《湖南农业》等农业期刊紧密结合行业链、产业链和创新链,为服务湖南农业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湖南科技期刊人第一时间报道最新防疫研究成果,为专业人员和广大群众及时提供科学抗疫信息,为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专业力量。但与此同时,湖南科技期刊也存在着办刊分散、重复和优秀稿源缺乏、人才匮乏等问题,一些科研院所人员不愿意把最优秀的成果交给自己办的期刊来发表,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期刊数量偏少。朝一流期刊方阵迈进,把论文写在湖湘大地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全国科技期刊也迎来发展的春天。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明确提出建设期刊强国。2019年,中国科协等7部门联合启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面向全国科技期刊,从编辑、出版和传播全方位进行支持,这是科技期刊领域迄今实施的力度最大、资金最多、范围最广的重大专项支持。这无疑是湖南科技期刊发展的重大机遇。4月29日,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召开科技期刊座谈会,丁荣军、柴立元、雷光华、余志武等多位院士、专家参会,围绕“创建一流的湖南科技期刊方阵”建言献策。与会专家认为,纵观国际科技发展历史,科技期刊随科学发展而发展,随科学中心转移而转移。近年来,湖南深入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科技创新成绩显著,杂交水稻、超级计算机、超高速列车、中低速磁浮等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相继诞生,在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上领跑全国。湖南有一流的科技成果、人才和资源,有值得书写的创新故事,也应当有一流的科技期刊。“要紧紧围绕国家和全省重大科技需求,聚焦关键技术,推动科技、产业、市场融合,发挥科技期刊的导向作用。”“要培养一流的人才,吸引一流的论文,打造一流的科技期刊,真正让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建议完善机制、整合资源,加大政策支持,破除科技期刊发展中存在的小、散、弱现象,加快融合转型发展,建设有强大竞争力的湖南科技期刊方阵。”“要树立国际视野,确立国际化办刊理念,站在科研最前沿办刊,提升学术影响力,增强国际学术话语权。”……记者了解到,聚焦推动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湖南省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一揽子措施,将扶持一批重点期刊,打造湘版科技期刊品牌;推动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在3至5年内推动形成我省医学期刊联盟、农业期刊联盟、矿冶期刊联盟和交通制造期刊联盟,构建一批国内领先的期刊集群;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组建科技期刊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高水平专家的战略咨询作用。朝一流期刊方阵迈进,把论文写在湖湘大地上,湖南科技期刊正全速向前!

四大

美国神药临床试验数据终于发布,美媒看后都在说这句话……

瑞德西韦这个名字,相信大家已经都不陌生了。这个由美国药企吉利德公司研发的抗病毒药物,曾在此次新冠病毒的应对中被中外舆论给予厚望。但在约1个月前,中方科研人员发布的一份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该药物的效果并不明显;与此同时,指导美国政府防疫工作的传染病专家福奇等人则表示美方通过一个比中方的试验样本量更大的临床试验发现该药物有效,可以缩短病人的住院时间。可由于美方试验的数据迟迟没公布,中美科研人员对于这一药物相对矛盾的结论,还是令这款一度被视为应对新冠病毒的潜在“神药”逐渐褪去了原本的光环。更多专业人士则要求尽快公布试验数据,以判断该药物到底疗效如何。如今,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终于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公开了瑞德西韦临床试验的初步数据,但这个数据还是未能消除围绕这一药物的种种争议。“研究人员在瑞德西韦首个大型新冠肺炎临床试验后得出结论:仅用这一种药是不足够的”,这段话是CNN在报道瑞德西韦最新临床数据发布一事时,所给出的标题。(截图来自CNN的报道)而CNN这家美国媒体会在其标题中刻意突出这么一个对瑞德西韦来说有些负面的结果,是因为从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发布的药物临床试验初步数据来看,该药物在减少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死亡率上,与作为对照的安慰剂组相比,虽然从数字上来看起来有一些效果,即使用瑞德西韦的患者的死亡率为7.1%,安慰剂组为11.9%,但这一差异在统计学上并不“显著”。因此,撰写这份临床试验数据报告的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没有在其中写出瑞德西韦可以降低新冠肺炎死亡率的结论,反而是在报道结尾处表示“鉴于使用瑞德西韦后仍然会出现的高死亡率,使用一种抗病毒药物去治疗新冠肺炎明显是不足够的”。(图片来自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刊登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期刊上的报告原文)在如今美国的新冠肺炎死亡人数已逼近10万,且很有可能在下周就突破这个数字的情况下,这个结果对于那些希望瑞德西韦能有效压低死亡率的人来说,恐怕也就不算是个好消息了——即便从境外社交平台推特上的讨论来看,也有一些人认为这仍然说明瑞德西韦可以改善死亡率。(截图来自美方发布的瑞德西韦临床试验初步数据的原文)但从这份临床数据的报告原文、CNN和《纽约时报》等美国媒体的报道以及一些美国专家的评论来看,瑞德西韦这一涉及1063名病人的这项大型随机双盲和安慰剂对照试验,也还是传来了一些“好消息”的。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好消息”是,使用了瑞德西韦的重症病人的康复时间,确实比安慰剂组的要快些,前者平均需要11天,后者则平均需要15天,而且这个差别在统计学上也具有显著性。这也是今年4月底指导美国政府防疫工作的传染病学专家福奇,在宣称瑞德西韦对新冠肺炎的医治“有效”时,所给出的一个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好消息”则是药物的安全性相对不错,使用瑞德西韦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人为114人,低于安慰剂对照组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141人,这说明使用瑞德西韦的人群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并不是因为药物本身导致。(图为当时美国媒体对此事的报道)不过,从报告中给出的更详细的数据和美国一些专业人士的分析来看,瑞德西韦在康复时间改善上表现出的积极信号也是“有限”的,因为出现改善的是病情并不特别严重,只需要吸氧的那类患者。对于那些需要大量吸氧、使用呼吸机或ECM等病情危重的患者,该药物的改善效果就不明显,甚至几乎没有了。对此,报告的观点是:“我们的发现显示,需要及早识别出新冠肺炎的病例并在肺部的病情发展到需要呼吸机之前,就开始抗病毒治疗”。(截图来自美方发布的试验临床数据和报告原文)最后,由于上述这些瑞德西韦的临床数据展现出的并不是一个一边倒的“有效”或“无效”的结果,而是一个仍然有待观察的局面,再加之这个临床数据也只是一个初步的临床数据,所以从目前境外的舆论来看,人们对于瑞德西韦的认知仍然是比较纠结和矛盾的:有的人就认为这个药的临床数据充满希望,只要在病情初期使用就能有效,至少也比其他药物在数据上显得更有希望;也有的人认为这个药的数据令人失望,药效很有限,或是在质疑这个临床数据和相关结果统计的方法。(这两张图是目前境外舆论对于瑞德西韦这组临床数据的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数据很积极,一种认为数据令人失望)还有一些人则跳出药物是否有效本身,对于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能对该药物组织起一个这种规模的随机双盲和安慰剂对照组试验,并最终将临床数据发布出来了表示赞赏。至于中国的网络上,人们对于瑞德西韦的争议除了科学层面的探讨之外,又掺杂进入了一些中国舆论场上特有的“额外”因素,比如对于中西医的情绪对立,以及“反美”和“亲美”的情绪对立等等。但这都不是科学看待一种药物有效与否的态度。【来源:环球网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辩论赛

2019中国学者在CNS顶尖期刊发表论文44篇,施一公、颜宁包揽5篇!

CNS论文2019年的第一个季度很快就结束了,截至3月31日,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线发表了44篇文章,iNature团队对于这些文章做了系统的总结:按杂志来划分:Cell发表了10篇,Nature发表了17篇,Science发表了17篇;按是否有合作单位划分:其中有26篇文章由独立的一个通讯单位完成,18篇是多单位共同通讯完成的,其中有12篇是中外多单位共同通讯完成的,6篇是国内多单位共同通讯完成;按领域来划分:生命科学领域的有26篇(包括12篇结构);材料科学有7篇;,化学有4篇;物理学有3篇;地理学,海洋科学,考古学,环境科学各1篇;按单位来划分:清华大学11篇,中国科学院10篇,中国科技大学4篇,浙江大学3篇,南京大学3篇,复旦大学2篇,北京大学2篇,上海科技大学2篇,其他大学/机构各1篇,包括北京生命组学研究所,第三军医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昌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深圳大学,西北大学,香港大学,协和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按通讯作者来分(大于1篇CNS),包括施一公3篇,颜宁2篇文章。生命科学领域【1】2019年1月1日,施一公研究组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basis of Notch recognition by human γ-secretase”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报告人类γ-分泌酶与Notch片段的复合物的冷冻电子显微镜结构,分辨率为2.7。 Notch的跨膜螺旋被PS1的三个跨膜结构域包围,并且Notch片段的羧基末端β-链形成β-折叠,其在细胞内侧具有两个底物诱导的PS1的β-链。 杂合β-折叠的形成对于底物裂解是必需的,其发生在Notch跨膜螺旋的羧基末端。 PS1在底物结合后经历明显的构象重排。 这些特征揭示了Notch识别的结构基础,并且对γ-分泌酶对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的募集具有意义。【2】2019年1月11日,清华大学施一公团队在Science在线发表题为“Recognition of the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by human γ-secretase”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报告了人类γ-分泌酶与跨膜APP片段的复合物的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结构,分辨率达到2.6。 该结构用作发现γ-分泌酶的底物特异性抑制剂和理解γ-分泌酶的生物学功能以及AD的疾病机制的重要框架;【3】2019年1月11号,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刘志杰研究团队等人在Cell在线发表了题为“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Human Cannabinoid Receptor CB2”的研究论文,研究报道了人源CB2与拮抗剂AM 10257的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分辨率为2.8。该研究为深入了解CB2的激活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有助于合理的药物设计,以精确调节内卡那宾系统;【4】2019年1月11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孙悦华团队在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题为“Problem-solving males become more attractive to female budgerigars”的研究论文,这是一个虎皮鹦鹉雄鸟通过学习取食技术重新赢得青睐的故事;【5】2019年1月24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高光侠团队在Cell发表题为“Regulation of HIV-1 Gag-Pol Expression by Shiftless, an Inhibitor of Programmed -1 Ribosomal Frameshifting”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报道干扰素刺激的基因产物C19orf66(本文称为Shiftless)是抑制HIV-1的-1PRF的宿主因子。 这些发现将SFL鉴定为-1PRF的广谱抑制剂,并有助于进一步阐明-1PRF的机制;【6】2019年1月24日,上海科技大学李俊,杨海涛及饶子和在Cell发表题为“Crystal Structures of Membrane Transporter MmpL3, an Anti-TB Drug Target”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报道了单独的分枝杆菌MmpL3和与四种TB候选药物复合的晶体结构,包括SQ109(在2b-3期临床试验中)。该结构数据将极大地推动MmpL3抑制剂作为新的TB药物的开发;【7】2019年1月31日,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崔儒涛,厦门大学邓贤明及复旦大学王鹏共同通讯在Cell在线发表题为“Pharmacological Targeting of STK19 Inhibits Oncogenic NRAS-Driven Melanomagenesi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确定以前未表征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STK19作为新的NRAS激活剂;【8】2019年1月31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柏勇平,休斯顿卫理公会的心血管再生中心Fang Longhou及Chen Kaifu共同通讯在Science在线发表题为“AIBP-mediated cholesterol efflux instructs hematopoietic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 fate”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报告了一个体节衍生的促造血线索,AIBP,协调HSPC从血液内皮,一种表现出造血潜能的特化内皮细胞的出现;【9】2019年2月7日,芝加哥大学何川,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韩大力及清华大学徐萌共同通讯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Anti-tumour immunity controlled through mRNA m6A methylation and YTHDF1 in dendritic cells”的研究论文,这项工作表明,与新出现的检查点抑制剂或DC疫苗相结合,YTHDF1可能成为免疫治疗的治疗靶点;【10】2019年2月8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匡廷云团队在Scienc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blue-green light harvesting and energy dissipation in diatom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解析了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二聚体FCP的x射线晶体结构,分辨率为1.8,揭示了的每一种色素的配体结构和结合环境,为研究光捕获系统中单个色素的吸收特性、能量转移途径和动力学以及过剩能量耗散机制提供了基础;【11/12】2019年2月15日,原清华大学颜宁团队Science背靠背同期发表2篇论文,发表发表题为“Structures of human Nav1.7 channel in complex with auxiliary subunits and animal toxins”及“Molecular basis for pore blockade of human Na+ channel Nav1.2 by the μ-conotoxin KIIIA”,共同阐述离子通道结构;【13】2019年2月21日,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李涛及张学敏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Acetylation Blocks cGAS Activity and Inhibits Self-DNA-Inced Autoimmunity”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揭示乙酰化抑制cGAS激活和阿司匹林直接乙酰化cGAS,同时抑制自我DNA诱导的自身免疫。另外,该研究发现Lys384,Lys394或Lys414上的cGAS乙酰化有助于保持cGAS无活性。重要的是,阿司匹林可直接促进cGAS乙酰化并有效抑制cGAS介导的免疫反应。最后,该文章证明阿司匹林可以有效抑制Aicardi-Goutières综合征(AGS)患者细胞和AGS小鼠模型中的自身DNA诱导的自身免疫。因此,乙酰化有助于cGAS活性调节,并为治疗DNA介导的自身免疫疾病提供了潜在的治疗方法;【14】2019年2月27日,北京生命组学研究所贺福初,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钱小红在Nature共同通讯发表题为“Proteomics identifies new therapeutic targets of early-stag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蛋白质组学和磷酸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110个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的临床早期肝细胞癌的成对肿瘤和非肿瘤组织。定量蛋白质组学数据突出了早期肝细胞癌的异质性:研究人员使用它来将该队列分层为亚型S-I,S-II和S-III,每种亚型具有不同的临床结果。本研究中提出的早期肝细胞癌的蛋白质组学分层,提供了对该癌症的肿瘤生物学的深入了解,并提出了针对它的个性化治疗的机会;【15】2019年2月27日,第三军医大学(陆军军医大学)卞修武,刘新东及清华大学董晨等人共同通讯在Nature发表题为“Genome-wide analysis identifies NR4A1 as a key mediator of T cell dysfunction”的研究论文,该论文使用小鼠体外T细胞耐受诱导系统,研究人员发现耐受性T细胞中的全基因组表观遗传和基因表达特征,并表明它们不同于效应和调节性T细胞。值得注意的是,转录因子NR4A1在耐受性T细胞中以高水平稳定表达。 NR4A1的过表达抑制效应T细胞分化,而NR4A1的缺失克服了T细胞耐受性并夸大了效应功能,以及增强对肿瘤和慢性病毒的免疫力。该研究将NR4A1鉴定为诱导T细胞功能障碍的关键一般调节因子,并且是肿瘤免疫疗法的潜在靶标;【1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薛天,初宝进及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Han Gang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Mammalian Near-Infrared Image Vision through Injectable and Self-Powered Retinal Nanoantenna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可注射眼球注射光感受器的上转换纳米粒子(pbUCNPs)。这些纳米颗粒锚定在视网膜光感受器上作为微型NIR光传感器,以产生具有可忽略的副作用的NIR光图像视觉。这种新方法将为各种新兴的生物集成纳米器件设计和应用提供无与伦比的机会。这一概念验证研究应指导未来的研究,以扩展人类和非人类视觉,而无需任何外部设备或遗传操作。赋予具有近红外视觉能力的哺乳动物也可以为重要的民用和军用应用铺平道路;【17】哈佛医学院吴皓,James J. Chou及浙江大学陈枢青共同通讯在Cell发表题为“Higher-Order Clustering of the Transmembrane Anchor of DR5 Drives Signaling”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报告了一个意外的发现,对于死亡受体5(DR5),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中的受体,受体中单独的跨膜螺旋(TMH)直接组装高阶结构以驱动信号传导,并且这种结构未被束缚的胞外域抑制。该研究提供了新的机会和独特的观点来调节这些受体的信号转导,这些数据可用于疾病治疗,包括癌症免疫疗法;【18】中国科学院灵长类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杨辉研究组,上海生科院李亦学及斯坦福大学Lars M. Steinmetz等人在Science发表题为“Cytosine base editor generates substantial off-target single-nucleotide variants in mouse embryo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建立了一种被命名为GOTI(Genome-wide Off-target analysis by Two-cell embryo Injection)的新型脱靶检测技术,并使用该技术发现: 近年来兴起的单碱基编辑技术有可能导致大量无法预测的脱靶,因而存在严重的安全风险。此研究显著提高了基因编辑技术脱靶检测的敏感性,并且可以在不借助于任何脱靶位点预测技术的情况下发现之前的脱靶检测手段无法发现的完全随机的脱靶位点,为基因编辑工具的安全性评估带来了突破性的新工具,有望成为新的行业检测标准;【19】中科院遗传所高彩霞团队在Science发表题为“Cytosine, but not adenine, base editors ince genome-wide off-target mutations in rice”的研究论文,该论文对水稻(一种重要的作物物种)中BE3,HF1-BE3和ABE的全基因组脱靶突变进行了全面调查。该研究发现BE3和HF1-BE3而非ABE诱导大量全基因组脱靶突变, 主要是C→T型单核苷酸变体(SNV),并且在富含基因区域。 值得注意的是,在没有sgRNA的情况下用BE3或HF1-BE3处理水稻也导致全基因组SNV的增加。 因此,需要优化BE3或HF1-BE3的碱基编辑单元以获得高保真度;【20】2019年3月6日,清华大学江鹏团队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p53 regulation of ammonia metabolism through urea cycle controls polyamine biosynthesi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报告肿瘤抑制因子p53,人类肿瘤中最常见的突变基因,通过抑制尿素循环来调节氨代谢。通过CPS1,OTC和ARG1的转录下调,p53在体外和体内抑制尿素生成和氨的消除,导致肿瘤生长的抑制。相反,这些基因的下调通过MDM2介导的机制相互激活p53。此外,氨的积累导致多胺生物合成速率限制酶ODC的mRNA翻译显著下降,从而抑制多胺的生物合成和细胞增殖。总之,这些发现将p53与尿素生成和氨代谢联系起来,并进一步揭示了氨在控制多胺生物合成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21】2019年3月13日,西湖大学周强团队(第一单位清华大学)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e of the human LAT1–4F2hc heteromeric amino acid transporter complex”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阐明了LAT1-4F2hc复合体的结构,并提供了对其功能及其可能与疾病相关的机制的见解;【22】2019年3月13日,美国希望之城贝克曼研究所陈建军,芝加哥大学何川,中山大学杨建华及辛辛那提儿童医院黄刚共同通讯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Histone H3 trimethylation at lysine 36 guides m6A RNA modification co-transcriptionall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Lys36(H3K36me3)的组蛋白H3三甲基化【转录延伸的标记】,指导m6A的沉积过程;【23】2019年3月13日,清华大学陈柱成/李雪明团队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的"Mechanism of DNA translocation underlying chromatin remodelling by Snf2"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解析了不同核苷酸状态下Snf2-核小体复合物的冷冻电镜结构,揭示了染色质重塑的机理;【24】2019年3月14日,施一公研究组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es of the Catalytically Activated Yeast Spliceosome Reveal the Mechanism of Branch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得到了酿酒酵母的两种不同前mRNA上组装了B *复合物,并确定了四种不同B *复合物的冷冻EM结构,总分辨率为2.9-3.8。 U2核小RNA(snRNA)和分支点序列(BPS)之间的双链离散地远离5个B *复合物中的5'-剪接位点(5'SS),其缺乏步骤I剪接因子Yju2和Cwc25。 将Yju2募集到活性位点使U2 / BPS双链体进入5'SS附近,BPS亲核试剂位于距催化金属M24处。 该分析揭示了Yju2和Cwc25在分支中的功能机制。 不同前mRNA上的这些结构揭示了在主要功能状态下剪接体的底物特异性构象。 这些构象状态的比较揭示了对支化反应的机理见解;【25】2019年3月14日,山东大学张亮然,Wang ShunXing及哈佛大学Nancy Kleckner共同通讯在Cell 发表题为“Per-Nucleus Crossover Covariat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Evolution”的研究论文,该论文确定了减数分裂重组的一个基本新特征:每核CO协变。 从三种哺乳动物,高等植物和真菌的文献中可以看出,这一特征在进化上是保守的。这些发现揭示了减数分裂过程的一个新特征,并提出了可能的适应性优势;【26】2019年3月21日,北京大学高宁与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金奇共同通讯在Cell在线发表题为“Cryo-EM Structure and Assembly of an Extracellular Contractile Injection System”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来自P. asymbiotica的完整PVC的冷冻电子显微镜结构。这种超过10-MDa的蛋白装置类似于简化的T4噬菌体尾部,包含六个六角形基板复合物和一个带帽的117纳米鞘管。 PVC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管和鞘蛋白的三种变体的存在,表明它们在进化过程中的功能特化。该研究为理解广泛使用的CIS的一般机制提供了框架,并为将其用作生物或治疗应用中的递送工具铺平了道路;其他学科【1】2019年1月9日,浙江大学陈红胜,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张柏乐及Gao Zheng共同通讯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Realization of a three-dimensional photonic topological insulator”的研究论文,该论文实验证明了一种具有极宽(超过25%带宽)3D拓扑带隙的3D光子拓扑绝缘体。使用直接场测量,研究人员绘制出有间隙的体带结构和光子表面态的狄拉克样色散,并展示沿非平面表面的稳健光子传播。该工作将3D拓扑绝缘体系列从费米子扩展到玻色子,并为三维几何中的拓扑光子腔,电路和激光器的应用铺平了道路;【2】2019年1月11日,伯明翰大学,深圳大学及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在Science发表题为“Observation of chiral zero mode in inhomogeneous three-dimensional Weyl metamateria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非均匀的Weyl超材料,在该材料中,通过对单个单元的工程,为Weyl节点产生一个规范场。实验证实了规范场的存在,并通过单向传播观测了零阶手性Landau能级。在不破坏时间反转对称性的情况下,我们的系统为设计三维光子Weyl系统中的人工磁场提供了一条途径,并可能在光子学中有潜在的应用前景;【3】2019年1月18日,南京大学汪民怀,浙江大学俞绍才等人在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Aerosol-driven droplet concentrations dominate coverage andwater of oceanic low level clouds”的文章,该研究表明气溶胶驱动的液滴浓度是主导海洋低层云的覆盖和水的重要因素;【4】2019年1月18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赵博等人在在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Observation of magnetically tunable Feshbach resonances inultracold23Na40K+40K collisio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在超低温下观察到的原子 - 分子Feshbach共振以极高的分辨率探测三体势能面有助于提高对超冷碰撞的理解(点击阅读);【5】2019年1月18日,北京大学周欢萍等人在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A Eu3+-Eu2+ ion redox shuttle impartsoperational rability to Pb-I perovskite solar cells”的文章。该研究表明,铕离子对Eu3+-Eu2+充当“氧化还原梭”,它在周期性转变中同时氧化Pb0并减少I0缺陷,实现了21.52%(认证20.52%)的功率转换效率(PCE),并且具有显着改善的长期耐久性;【6】2019年1月3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路军岭、韦世强、杨金龙等课题组密切合作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Atomically dispersed iron hydroxide anchored on Pt for preferential oxidation of CO in H2”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原子层沉积技术(ALD),首次设计出一种新型Fe1(OH)x-Pt单位点界面催化剂结构,并在低温高效去除氢气中微量CO制备高纯氢气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7】2019年2月15日,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Duan XiangFeng,黄昱及哈尔滨工业大学李惠共同通讯在Science上联合发表了题为“Double-negative-indexceramic aerogels for thermalsuperinsulation”的文章,该研究使用了三维石墨烯结构模板化陶瓷气凝胶,从而生产出机械稳定性极强的超绝缘材料(点击阅读);【8】2019年2月15日,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倪四道研究团队在Science在线发表题为“Inferring Earth's discontinuous chemical layeringfrom the 660-kilometer boundary topograph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了非对称路径660千米间断面散射波震相,揭示了地幔410及660千米间断面的小尺度起伏特征,为地幔对流模式研究提供关键证据; 【9】2019年2月27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方辰,翁红明共同通讯在Nature发表题为“Catalogue of topological electronic material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介绍了一种有效,高效和全自动的算法,可以诊断大部分非磁性材料中的非平凡带拓扑。该研究的算法是基于最近开发的占用带的对称表示和拓扑不变量之间的穷举映射。研究人员在水晶数据库中扫描了总共39,519种材料,发现其中多达8056种材料在拓扑上非常重要。所有结果均可在具有交互式用户界面的数据库中搜索;【10】2019年2月27日,南京大学万贤纲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Comprehensive search for topological materials using symmetry indicator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将对称指示器的方法应用于所有230个可能空间群中的所有合适的非磁性化合物。数据库搜索显示了数以千计的候选拓扑材料,其中研究人员突出了241个拓扑绝缘体和142个拓扑结晶绝缘体,这些绝缘体具有明显的全带隙或相当大的直接间隙以及小的琐碎费米口袋。此外,研究人员列出了692个具有位于费米水平附近的带交叉点的拓扑半金属。这些候选材料开辟了在下一代电子设备中使用拓扑材料的可能性;【11】2019年2月27日,华盛顿大学Xu Xiaodong/香港大学Wang Yao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Signatures of moiré-trapped valley excitons in MoSe2/WSe2 heterobilayer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在二硒化钼(MoSe2)/二硒化钨(WSe2)异质层中捕获莫尔势的层间谷激子的实验证据。这些结果表明观察到的效应的起源是层间激子被捕获在光滑的莫尔势中,具有继承的谷对比物理学。这项工作提供了通过改变扭转角来控制二维莫尔光学的机会;【12】2019年2月28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清华海峡研究院喻朝庆等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Managing nitrogen to restore water quality in China”的文章,该研究揭示了中国从1955年到2014年人类活动导致的氮流失量,建立了各省淡水环境氮容量的“安全”阈值;【13】2019年3月13日,南京大学戈惠明、谭仁祥和梁勇研究团队首次鉴定出能够催化[6+4]环加成反应的一类酶家族,相关成果“Enzyme-catalysed [6+4] cycloadditions in the biosynthesis of natural procts”在线发表在Nature杂志上。南京大学助理研究员张博博士以及博士研究生王凯标、王文和汪欣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戈惠明、谭仁祥、梁勇以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Kendall N. Houk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14】2019年3月15日,南昌大学/东南大学熊仁根团队在Science在线发表题为“A molecular perovskite solid solution with piezoelectricity stronger than lead zirconate titanat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从分子钙钛矿(TMFM)x(TMCM)1-xCdCl3固溶体(TMFM,三甲基氟甲基铵; TMCM,三甲基氯甲基铵,0≤x≤1)合成压电材料,其中MPB存在于单斜相和六方相之间。另外,还发现了一种压电系数d33为每牛顿约1540皮克库的组合物,与高性能压电陶瓷相当。 该材料具有可穿戴压电器件的潜在应用。iNature发现,该文章的第一通讯单位是南昌大学,这是南昌大学首次以第一通讯单位在Science发表重要研究成果,具有突破性的意义;【15】2019年3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物理学系雷和畅,中科院物理所孙煜杰及钱天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Observation of unconventional chiral fermions with long Fermi arcs in CoSi”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使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揭示了两种类型的非常规手性费米子 - 自旋-1和电荷-2费米子 - 在CoSi中费米能级附近的带交叉点;【16】2019年3月22日,西北大学早期生命与环境创新研究团队张兴亮团队在Science在线发表题为“The Qingjiang biota—A Burgess Shale–type fossil Lagersttte from the early Cambrian of South China”的研究论文,首次在国际上公布了该团队在中国宜昌长阳地区清江与丹江河的交汇处,发现了距今5.18亿年的寒武纪特异埋藏软躯体化石库,并命名为“清江生物群”。这是进化古生物学界又一突破性发现;【17】2019年3月27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李昺作为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Colossal barocaloric effects in plastic crystal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报告了一类称为塑料晶体的无序固体中的巨大热量效应(CBCE)(热量效应是压力诱导的相变的冷却效应)。所获得的代表性塑料晶体新戊二醇的熵变化在室温附近为389J/Kg/K(目前主要材料的热量效应是几焦耳/千克/开尔文熵变化的特征)。压力相关的中子散射测量表明,塑料晶体中的CBCE可归因于这些材料的广泛分子取向紊乱,巨大可压缩性和高度非谐振晶格动力学的组合。该研究确立了CBCE在塑料晶体中的微观机制,为下一代固态制冷技术铺平了道路;【1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傅尧和尚睿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发展生物质来源的有机羧酸脱羧转化领域的研究。基于绿色催化的理念,该团队首次提出了基于可见光激发的分子间电荷转移用于光氧化还原催化的新概念,发现了一种简单易得、高效环保的非金属阴离子复合物光催化体系,成功实现了温和条件的脱羧偶联反应,突破了传统反应需要贵金属光催化剂或有机染料的限制。研究成果以“Photocatalytic decarboxylative alkylations mediated by triphenylphosphine and sodium iodide”为题,于2019年3月29日以研究长文的形式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Science上。来源:iNature

红蚂蚁

瑞德西韦在中国临床试验结果发表,7个热点问题的解读来了

瑞德西韦在中国的临床试验,一直备受关注。4月29日晚,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在线发表论文《瑞德西韦用于成人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试验》。昨天,主导这项研究的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曹彬和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师王业明在中国呼吸学科垂直新媒体平台《呼吸界》上发表署名文章,七问七答详细解读了瑞德西韦临床试验过程及结果。问题1:瑞德西韦治疗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临床试验的概况如何?答:1月31日临床试验方案通过伦理审查。自2月6日开始,在湖北省武汉市共计10家医院启动瑞德西韦针对重症患者的临床试验。这是针对瑞德西韦的全球第一项按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设计进行并完成分析的临床试验。研究后期,因我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截至3月12日后再未筛选到合格的受试者。3月29日在数据安全和监察委员会(DSMB)建议下,研究者根据试验方案设计的「试验终止标准」停止了临床试验。问题2:该临床试验主要的结果是什么?答:按照研究设计的给药方式,与安慰剂组相比,瑞德西韦组在临床改善时间方面平均缩短2天;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平均缩短4天,但以上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28天死亡率、氧疗时间、住院时间、核酸载量和病毒转阴率也无统计学差异。总体来说,研究结果显示,瑞德西韦未达到研究方案设计的预期疗效,同时因为本临床试验没有完成方案预设的样本量,无法得出有统计学意义的阳性结论。在安全性方面,瑞德西韦组患者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表明该药物安全性良好。需要澄清的是,论文客观披露了重症患者中有更多的不良事件,也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可能主要与疾病进程本身相关,并不一定与试验药物有关。另外,不良事件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只有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才能称为药物的不良反应。问题3:如何看待该试验结果?答:1.虽然本试验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但不意味瑞德西韦失去了研究价值,只能说明该药物在我们设定的条件下在目标人群中未达到研究方案设计的临床效果。2.本试验的阴性结果可能有多个原因:一个是研究未达到预设的样本量,导致统计把握度不足。另一个原因是,本项研究除瑞德西韦和安慰剂外,所有受试者均接受了标准治疗。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我国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疾病诊疗方案不断完善,救治水平也明显提高,这也可能掩盖了瑞德西韦发挥的作用。3.瑞德西韦最佳的起效时间尚未明确。首先,抗病毒药物需要越早使用越好,瑞德西韦在病程更早期应用时的临床疗效还有待探索。其次,出于安全性考虑,该临床试验采取了相对保守的试验药物剂量。是否可以尝试更大剂量的治疗(例如200mg/天),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最后,多种安全性良好的抗病毒药物联合应用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总而言之,本试验结果虽未显示瑞德西韦在新冠肺炎治疗中预期的疗效,但在早期治疗和联合其他抗病毒药物治疗中仍可能有其潜在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问题4:该临床试验的试验设计有哪些特点?答:这是全球第一项严格遵循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瑞德西韦临床试验。研究设计科学,试验过程规范,方案依从性高,质量监查严格。研究针对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对病例入组时的发病时间有严格要求(第一次用药在起病之后12天内)。疗效评价的主要指标是患者临床改善时间,次要指标包括28天病死率、随机后的第7、14、21和28天6等级分布、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等。另外,针对抗病毒药物还着重观察了两组病毒载量的变化,首次报道了下呼吸道病毒滴度变化。问题5:该临床试验如何确保受试者的权益?答:首先,该临床试验项目在启动前获得了中日友好医院等各参与医院的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委员会按《赫尔辛基宣言》和GCP要求保障受试者的权益。其次,受试者充分知情同意,试验过程中参加本试验的受试者随时有退出试验的权利。第三,该项临床试验的受试者按2:1随机分配到瑞德西韦组和安慰剂组,为的是让更多患者用到瑞德西韦这一潜在可能有效药物。第四,除临床试验用药外,两组受试者均由临床医生根据最新版诊疗方案依据受试者病情选择充分、有效的标准治疗措施,也包括可及的抗病毒药物(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干扰素等),抗菌药物,呼吸支持治疗等。第五,临床试验开始后,研究者组建了由多学科中外专家组成的5人独立数据安全和监察委员会,定期对累计收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进行独立评判,确保试验受试者的安全及临床试验的完整性。问题6:是不是因为临床试验设计过于严苛,导致患者招募困难?答:首先,针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的快速控制一直以来都是导致治疗性研究终止的最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在研究方案中就规定了若疫情得到控制可以终止本试验。其次,在设计之初,就严格考虑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问题,12天是经过对患者病情规律了解后确定的。我们最早第一篇发表在《柳叶刀》新冠肺炎的论文以及后续的研究均显示患者从发病到加重为重症或危重症大概在10-12天左右,因此设置12天是合理的,是希望让患者及早使用抗病毒药物。第三,3月12日后本试验无法招募到合适受试者,曾有建议我们放开发病时间的限制。本着坚持科学性优先,兼具可行性的原则,研究者对当时参加研究医疗机构的患者进行了排查分析。发现当时较多患者已经处于恢复期,即使放开时间限制,也难以扩大入组,还将对药物临床试验的结果评价造成困难。问题7:对今后的临床试验有什么启示?答:1.在疫情的应急情况下,社会各界和研究者对寻找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意愿十分迫切,而且探索有效治疗措施的时间窗极为狭窄,面对新发突发呼吸道传染病,快速确定有效治疗药物十分困难。开展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充满挑战,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却是评价潜在价值药物的金标准。2.瑞德西韦作为可能有效的抗病毒新药,获得了全球各界的期望。为有效避免来自研究者和受试者因对瑞德西韦期望所产生的各种偏倚,同时也为了更好地控制临床试验期间其它治疗措施的影响,本项临床试验采用了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设计,保障了试验结果科学性和可靠性。3.设置发病到抗病毒用药时间作为入选标准是很有必要的。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最佳抗病毒时间尚不明确,根据我们长期以来在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积累的经验,抗病毒药物需要越早用越好。如果研究的目标人群是轻中症患者,需要限定更早的发病时间。4.通过瑞德西韦临床试验,我们发现基于疾病严重程度等级定义的临床改善或临床恶化是比较可靠的研究终点,因为该终点能够评价患者是否能真正从该药物中达到临床获益。除体现临床意义外,该终点评价相对客观,研究者的主观评价影响较小,可有效减少研究者的测量偏倚。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欢监制:陈岩编辑:徐颢哲、士心流程编辑:付善元

第二章

“院士领衔办期刊”的湖南现象,牛!

听说过院士领衔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听说过院士领衔办期刊吗?What?院士办杂志?一听就很高大上。4月29日,湘伴君从湖南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在长沙召开的科技期刊座谈会上了解到 ,在湖南,出现了“院士领衔办期刊”的独特现象。“风向标”在湖南,多位院士专家领衔办期刊。譬如: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杂交水稻之父”,《杂交水稻》主编。黄伯云,中国工程院院士,粉末冶金专家,《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主编。丁荣军,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院长,《机车电传动》主编。柴立元,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院长,《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和《中南大学学报》(中、英文版)编委。邹学校,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校长,《辣椒杂志》主编。刘仲华,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茶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茶叶通讯》编委会主任。罗安,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计算技术与自动化》主编 。(以上为不完全统计)领衔办期刊的,还有不少知名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长雷光华是《中国内镜杂志》主编,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余志武则是《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主编。湖南部分知名科技期刊。王登 摄仔细研究,湘伴君发现,这些院士专家,领衔办的都是核心科技期刊。对科技期刊,不少人可能会感到有些陌生,因为太太太太专业了!在科技领域,科技期刊有“风向标”的意义。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往往由科技期刊来记载、出版、传播。据统计,当今90%以上的科技创新成果,是通过科技期刊与广大科技工作者见面的。比如,袁隆平院士关于杂交水稻育种的论文,就是1966年最先发表在《科学通讯》上,从此拉开了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序幕。柴立元院士从研究生时代开始,就在《中南大学学报》上发表科研论文。在他看来,科技期刊发挥着促进科技交流、培养科技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作用。科技期刊是展示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甚至综合实力的窗口,是衡量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刘铁兵告诉湘伴君,院士、专家领衔办科技期刊,已经成为湖南科技期刊发展的特色之一。院士领衔,是期刊专业性、品牌度的保障,更为推动重大科技攻关、促进产学研用结合、服务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助力。如,丁荣军院士领衔的《机车电传动》,一直致力于传播铁路与城轨交通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推动铁路牵引装备技术发展,与中国轨道交通事业高速发展同频共振。袁隆平、邹学校、刘仲华3位院士分别领衔的《杂交水稻》《辣椒杂志》《茶叶通讯》,多年来深耕杂交水稻、辣椒、茶叶专业领域,与国内外农业科技企业紧密合作,为产业和技术之间搭建起了“科技桥梁”。而黄伯云院士主编的《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其编委团队更集结了30多位两院院士,几乎涵盖了我国有色金属领域的所有院士,具有强大的示范带动效应。湖南竞争力“院士领衔办期刊”的湖南现象背后,是湖南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印证着湖南高度重视科技发展,大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的不懈努力。这背后,也浓缩了湖南科技期刊近80年的不懈探索。追溯湖南科技期刊的最早源头,是1941年创刊的《湖南农业》。迄今,这份期刊仍然是传播农业技术、服务“三农”、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平台,在国内同类科普期刊中列第一。历经近80年发展,湖南科技期刊在全国有规模、有影响力、有竞争力。数量上,湖南现有各类公开科技期刊132种,位居中部地区前列。学科上,覆盖科技期刊11个大类里的8个,涉及矿冶材料、生物医药、农林牧渔、交通运输、水利水电、工业工程、物理化工、电子技术等领域,覆盖学科比较全面。影响力上,一批科技期刊被权威数据库收录,国际国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等2种期刊被国际著名检索机构SCI收录,《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6种期刊被国际著名检索机构EI收录,《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等2种期刊被国际权威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收录,《电池》等22种期刊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等4种期刊还连续8年入选“国际影响力品牌期刊”。2019年,中南大学出版社的2种英文期刊、3种中文期刊及参与申报的1个集群化试点成功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获专项资助2596万元,入选期刊总数在全国高校中仅次于清华大学。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上,科技期刊更是功不可没。一批在行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实现了企业行业发展与期刊发展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在医学领域,中南大学湘雅医学期刊社主办的10种医学期刊始终跟踪医学前沿技术,走在全国前列;在矿冶领域,《电池》《矿冶工程》等期刊积极搭建政产学研用交流平台,推动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在交通领域,《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机车电传动》《中外公路》等期刊则不定期举办全国性行业技术交流年会,助力交通产业跨越式发展。在农业领域,《湖南农业》等农业期刊紧密结合行业链、产业链和创新链,为服务湖南农业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湖南科技期刊人第一时间报道最新防疫研究成果,为专业人员和广大群众及时提供科学抗疫信息,为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专业力量。但与此同时,湖南科技期刊也存在着办刊分散、重复和优秀稿源缺乏、人才匮乏等问题,一些科研院所人员不愿意把最优秀的成果交给自己办的期刊来发表,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期刊数量偏少。创建一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全国科技期刊也迎来发展的春天。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明确提出建设期刊强国。2019年,中国科协等7部门联合启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面向全国科技期刊,从编辑、出版和传播全方位进行支持,这是科技期刊领域迄今实施的力度最大、资金最多、范围最广的重大专项支持。这无疑是湖南科技期刊发展的重大机遇。4月29日,湖南省委宣传部在长沙召开科技期刊座谈会。王登 摄就在4月29日,湖南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在长沙召开科技期刊座谈会,丁荣军、柴立元、雷光华、余志武等多位院士、专家参会,围绕“创建一流的湖南科技期刊方阵”建言献策。丁荣军、柴立元、余志武、雷光华等院士、专家参会,围绕“创建一流的湖南科技期刊方阵”建言献策。王登 摄与会专家认为,纵观国际科技发展历史,科技期刊随科学发展而发展,随科学中心转移而转移。近年来,湖南深入实施“创新引领 开放崛起”战略,科技创新成绩显著,杂交水稻、超级计算机、超高速列车、中低速磁浮等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相继诞生,在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上领跑全国。湖南有一流的科技成果、人才和资源,有值得书写的创新故事,也应当有一流的科技期刊。“要紧紧围绕国家和全省重大科技需求,聚焦关键技术,推动科技、产业、市场融合,发挥科技期刊的导向作用。”“要培养一流的人才,吸引一流的论文,打造一流的科技期刊,真正让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建议完善机制、整合资源,加大政策支持,破除科技期刊发展中存在的小、散、弱现象,加快融合转型发展,建设有强大竞争力的湖南科技期刊方阵。”“要树立国际视野,确立国际化办刊理念,站在科研最前沿办刊,提升学术影响力,增强国际学术话语权。”……湘伴君了解到,聚焦推动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湖南正在研究、制定一揽子措施,将扶持一批重点期刊,打造湘版科技期刊品牌;推动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在3至5年内推动形成我省医学期刊联盟、农业期刊联盟、矿冶期刊联盟和交通制造期刊联盟,构建一批国内领先的期刊集群;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组建科技期刊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高水平专家的战略咨询作用。朝一流期刊方阵迈进,把论文写在湖湘大地上,湖南科技期刊正全速向前!

夫揭竿累

Nature、Science分别公布2020年度10大科学发现和十大科学突破

Nature:2020年10大科学发现在2020年即将结束之际,《自然》(Nature)杂志盘点了今年发表的科学新闻和研究观点,从中选出了十项最为重大的科学发现,既包括新冠病毒研究、压力如何导致白发、HIV治疗等医学方面的研究,也有银河系快速射电暴等天文学发现,甚至有一项研究在古代陵墓中发现了乱伦的证据。这十大科学发现涉及14篇研究论文,其中12篇发表于《自然》杂志,另两篇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1、打破物质-反物质的镜像对称性在T2K实验中,位于日本神冈天文台的地下探测器探测到穿过地球295公里的中微子(或反中微子)日本T2K中微子合作组织的研究发表于4月15日的《自然》杂志,报告了轻子破坏粒子-反粒子镜像对称(也称为CP对称)的可能发现。轻子的CP破缺难以观测,却可以利用中微子进行搜索。中微子有三种“味”,由它们所关联的带电轻子(电子、μ子或τ子)决定,并且可以在运动过程中从一种味转变为另一种味。如果CP对称守恒,μ中微子到电中微子转换的振荡概率将与反μ中微子到反电中微子转换的振荡概率相同。在T2K实验中,位于日本神冈天文台的地下探测器探测到穿过地球295公里的中微子(或反中微子)。实验测量了μ中微子到电中微子转换的振荡概率,结果在95%的置信水平上排除了CP守恒,这可能是宇宙中物质-反物质不对称性起源的最早标志。原始论文:Nature 580, 339-344(2020).2、南极上空臭氧层修复使高速气流停止飘逸20世纪80年代中期,科学家在南极上空发现了春季大气臭氧层空洞,这揭示了人类制造的臭氧消耗物质(ODSs)对大气层的威胁。位于海拔10到20公里处的南极臭氧层空洞也影响了南半球大气环流,进而影响地表的气候。最明显的一个趋势是,夏季的高速气流开始向极地移动。高速气流是行星尺度的大气环流现象,地球上有数条环绕的高速气流带。1987年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随后的修正案禁止了臭氧消耗物质的生产和使用。因此,大气中臭氧消耗物质浓度正在下降,臭氧层已经出现初步的恢复迹象。Banerjee等人的研究指出,自臭氧层开始恢复以来,空洞相关的环流效应已经停止。以前曾有人注意到这种环流效应停止的趋势,但Banerjee等人首次正式将其归因于《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影响。原始论文:Nature 579, 544-548(2020).3、史前爱尔兰贵族墓葬遗址发现乱伦证据纽格莱奇墓(Newgrange)是爱尔兰最著名的石隧墓,也是该国最著名的史前墓地之一,由复杂的工程技术建造而成爱尔兰都柏林三一学院的Cassidy等人研究了农耕社会的社会结构,重点研究了被埋葬在石隧墓(欧洲的一种通道式巨石墓葬建筑)中的古代贵族。纽格莱奇墓(Newgrange)是爱尔兰最著名的石隧墓,也是该国最著名的史前墓地之一,由复杂的工程技术建造而成,墓室在一条很长的石砌通道的尽头。在陵墓入口上方有一个像窗一样的开口,在一年中白天最短的那天(冬至),这个开口可以让阳光照进墓室。研究人员对墓中发现的古代人类遗骸进行了DNA分析,揭示了一场罕见且出人意料的乱伦事件。大约5000年前埋葬在纽格兰奇墓室的一名男子是一桩乱伦婚姻的后代:他的父母要么是兄弟姐妹,要么是父母与子女。这一发现让研究小组推测,与这座宏伟陵墓有关的贵族们可能是通过乱伦来维持其血统。原始论文:Nature 582, 384–388 (2020).4、卫星图像绘制地球树木地图Brandt等人的论文报道了他们对覆盖西非西撒哈拉和萨赫勒地区超过130多万平方公里的高分辨率卫星图像的分析结果,他们绘制了大约18亿棵树木的位置和大小。在此之前,科学家还从未在如此大的区域内绘制出如此精细的树木地图。商业卫星已经开始收集数据,能够捕捉到大小在1平方米或以下的地面物体。陆地遥感领域因此即将迎来根本性的飞跃:从侧重于综合景观尺度的测量,到有可能在大范围或全球尺度上绘制每棵树的位置和树冠大小。这一进展无疑也将根本性地改变我们思考、监测、模拟和管理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方式。原始论文:Nature 587, 78–82 (2020).5、杀死潜伏的HIV病毒导致艾滋病的HIV病毒可以长期“潜伏”在宿主细胞中,几乎不进行转录,因此不会被免疫系统发现。在《自然》杂志1月同期发表的两项研究中,报道了被称为“激活并杀死”(Shock and kill)的治疗策略,旨在扭转这种潜伏期,通过增加病毒基因的表达(激活),使被感染细胞更容易被免疫系统消灭(杀死)。两组研究人员都描述了在动物模型中的干预措施,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报道的最有效的激活手段,而且是可重复的。Nixon及其同事使用了一种名为AZD5582的药物,用于激活转录因子NF-κB——HIV-1基因表达的主要刺激因子。McBrien等人则将两种免疫干预措施结合起来,先通过抗体疗法耗竭CD8+ T细胞(降低病毒转录水平的免疫细胞),再进行N-803药物治疗,该药物可激活HIV-1的转录。除了这些进展,这两项研究还展示了用药物逆转病毒潜伏相关的概念和技术挑战。原始论文:Nature 578, 154-159 (2020);Nature 578, 160–165 (2020).6、基因编辑破解挑食之谜一种学名为Drosophila sechellia的果蝇只以有毒的诺丽果柑(Morinda citrifolia)为食,是什么让这个物种如此挑食?一种学名为Drosophila sechellia的果蝇只以有毒的诺丽果柑(Morinda citrifolia)为食。与其他喜欢各种水果的果蝇相比,是什么让这个物种如此挑食?Auer等人利用基因组编辑工具CRISPR-Cas9破解了这个谜题。他们发现,相比其他果蝇,D。sechellia体内表达气味受体22a蛋白(Or22a)的感觉神经元格外丰富,而Or22a氨基酸序列的微小变化正是果蝇D。sechellia偏爱诺丽果的关键原因。他们还发现了其他几种可能导致这种简单行为转变的演化改变。即使是喜欢臭水果的小小果蝇,也能有力地揭示大脑如何演化出复杂的行为。原始论文:Nature 579, 402-408(2020).7、银河系中的快速射电暴发表在11月《自然》杂志上的三篇论文报道了对一个快速射电暴(FRB)现象的探测,显示其来源位于银河系内。有趣的是,快速射电暴伴随着X射线的爆发。这一发现是通过综合了多台太空望远镜和地面望远镜的观测结果得出的。顾名思义,“快速射电暴”是指一种瞬态的无线电波明亮脉冲,爆发持续时间约为毫秒级。研究者于2007年首次发现了这一现象,由于存在时间很短,使得探测它们并确定其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得异常困难。这是第一个被探测到具有除无线电波外辐射的快速射电暴,也是该现象在银河系内的首次发现。这三项观测也首次证实了磁星是快速射电暴的来源之一,这是目前唯一被观测验证的可产生快速射电暴的天体。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篇论文来自中国的研究团队,第一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林琳博士,观测结果则是来自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原始论文:Nature 587, 54–58 (202);Nature 587, 59–62 (2020);Nature 587, 63–65 (2020).8、冷冻电镜达到原子分辨率Yip等人和Nakane等人报道了迄今为止使用单粒子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的方法获得的最清晰图像,首次确定了蛋白质中单个原子的位置结构生物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是,一旦研究人员能够以足够的分辨率直接观察到大分子,就有可能理解其三维结构与生物功能之间的联系。在今年10月《自然》杂志同期发表的两项研究中,Yip等人和Nakane等人报道了迄今为止使用单粒子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的方法获得的最清晰图像,首次确定了蛋白质中单个原子的位置。两个小组使用的硬件都经过改良,突破了以往cryo-EM成像在分辨率上的限制。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cryo-EM图像信噪比的提高将扩展冷冻电镜技术的适用性。也许这些技术的融合将使cryo-EM的结构测定达到甚至超越1埃(0.1纳米)的分辨率——这在过去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成就。原始论文:Nature 587, 157–161 (2020);Nature 587, 152–156 (2020).9、干扰素缺乏可导致新冠重症在9月在线发表于《科学》的两篇论文中,Zhang等人和Bastard等人阐明了影响感染新冠病毒后是否发展为重症的一个关键因素——干扰素尤其是I型干扰素(IFN-I)的缺乏。这种缺乏可能由不同原因导致,比如编码关键抗病毒信号分子的基因发生遗传突变,或由于抗体与I型干扰素结合并使其“中和”。I型干扰素缺乏如何导致危及生命的重症COVID-19?最直接的解释是这种缺乏导致病毒不受控制地复制和传播。另一方面,I型干扰素缺乏也可能对免疫系统功能有其他影响。IFN-I诱导通路基因突变的个体将从提供干扰素的治疗中受益。此外,那些对IFN-α和IFN-ω具有中和性抗体的人也可能受益于治疗中提供的其他类型的干扰素,如IFN-β和IFN-λ。原始论文:Science 370, eabd4570 (2020);Science 370, eabd4585 (2020).10、压力为何会使头发变白这是《自然》杂志“新闻与观点”栏目在2020年读者浏览最多的一项研究报道。目前对压力对头发变白的相对作用尚不完全清楚。头发的颜色由黑素细胞决定,这些细胞来自于毛囊凸起部分的黑色素干细胞(MeSCs)。这篇发表于1月《自然》杂志的论文是哈佛大学许雅捷团队的成果,第一作者是张兵博士。研究报告称,在压力引起的“战斗或逃跑”反应中,交感神经系统的神经元会释放出神经递质分子去甲肾上腺素;在极端应激或高水平去甲肾上腺素暴露下,黑色素干细胞的增殖分化显著增加,导致黑色素细胞大量迁移,远离毛囊隆突区,但由于没有替代的干细胞,便导致头发变白。这项研究将有助于了解压力如何影响其他的干细胞,也为寻找阻止和逆转压力的方法提供了线索。原始论文:Nature 577, 676-681(2020).Science: 2020年10大科学突破当地时间12月17日,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公布了其评选出的2020年十大科学突破,其中,新冠疫苗的研发居于榜首,另外9项研究则囊括艾滋病、室温超导、CRISPR治疗遗传性疾病、全球变暖等多个领域。《科学》杂志在文章中表示,尽管2020年全球多国饱受新冠肺炎疫情重创,但科学家们仍竭尽所能开展研究,而这些研究成果,正是疫情中绽放出的希望之光,将指引着他们未来做出更大贡献。无与伦比的一年 来源:Science1、新冠疫苗点亮希望之光图片说明:疫苗为人类带来希望之光2019年末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当全世界陷入恐慌之时,1月12日,中国科学家向世界公布了新冠病毒的基因组,为全世界科学家寻找应对和治愈新冠肺炎疫情奠定了基础,研制新冠疫苗的工作也拉开了序幕! 此后,多名科学家纷纷投身于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制工作!截至12月10日,全球有162种候选疫苗正处于研发阶段,其中52种候选疫苗已经进行临床试验,有些疫苗已经公布了三期临床试验的结果。此外,今年与新冠病毒相关的研究论文激增。截至12月中旬,在同行评审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超过20万篇,而在非同行评审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更多。全球各国仍在为遏制新冠肺炎疫情而努力,超160万条鲜活生命的离开也凸显了人类的脆弱性。同时也警醒我们,只有齐心协力,科学才能够发挥出最大作用。 英国惠康基金会主席、前牛津大学热带病学教授杰里米法拉说:“我希望人类在凝视深渊后会变得更加聪明,意识到人类是多么的脆弱,这也将激励整整一代人投身科学事业。”2、CRISPR首次成功治愈两种遗传性血液病图片说明:CRISPR技术打败了镰状血细胞2012年,颠覆性的基因编辑工具CRISPR横空出世,它赋予研究人员编辑农作物和动物的强大力量,为科学研究和生物医学领域带来新一轮革命,成为《科学》杂志2015年十大科学突破之一,并摘得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桂冠。 今年,这一“基因魔剪”再次向世界展示了其“魔力”:首次成功治愈β地中海贫血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这两种遗传性血液病。 为治疗三名镰状细胞病患者,研究人员从每名病人身上采集了不成熟的血细胞——血干细胞,然后用CRISPR靶向沉默一个“关闭”开关——这个开关在成人体内会停止胎儿形态血红蛋白的产生,而这种血红蛋白可对抗镰状突变的影响。在病人接受化疗清除病血干细胞后,经过CRISPR处理过的细胞被重新注入患者体内。 开展试验的两家公司12月报告称,这些患者17个月前接受治疗,现在正产生大量胎儿血红蛋白。此外,这些公司为7名正常输血治疗β地中海贫血的患者提供这种治疗后,这些病患就不需要输血了。 研究人员指出,这种新疗法可与向干细胞中添加血红蛋白DNA治疗这两种疾病的基因疗法相媲美。3、科学家反对种族偏见 支持多样性今年5、6月份,反对种族偏见的抗议在美国愈演愈烈,不仅普通民众,就连科研人员也参与其中。今年6月10日,全球有5000多名科学家罢工,声援在美国发生的Black Lives Matter(BLM)抗议活动。两家著名学术期刊《科学》和《自然》与他们一起停止营运。4、全球变暖趋势日益明晰图片说明:全球变暖途径日益清晰40多年前,全球顶尖气候科学家齐聚美国马萨诸塞州,试图厘清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人类继续排放温室气体,地球会变得多热?最基本的气候模型显示,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工业化前翻一番,地球最终将变暖1.5到4.5摄氏度。 今年,来自世界气候研究计划署的25名科学家将气候敏感区间缩小到2.6到3.9摄氏度之间。这项研究排除了一些最坏的情况,但它几乎确认气候变暖会淹没沿海城市、加剧极端热浪、使数百万人流离失所。 研究人员期待这些清晰的前景激发我们的行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已达到百万分之420,离560 ppm的翻番点已过半。因此,除非我们在气候变化问题上采取更积极行动,否则人类可能在2060年达到这一阈值。5、发现快速射电暴来源械图片说明:磁星是中子星,其磁场强度是地球磁铁的1亿倍快速射电暴(FRB)是来自遥远星系的短而强的无线电波闪烁,其究竟“乡关何处”?13年来这一问题吸引了无数天文学家“竞折腰”。 今年11月,中外科学家刊文称,他们结合多个卫星及地面望远镜获得数据认为,银河系内的一颗磁星SGR 1935+2154是今年观测到的一个快速射电暴的起源。这是人类首次确定一个快速射电暴的起源,也是首次在银河系内观测到快速射电暴。 尽管研究快速射电暴的天文学家相信他们终于找到了一名“肇事者”,但他们仍然不清楚磁星是如何产生快速射电暴。研究人员认为,它们可能来自磁星表面附近,因为磁场线断裂并重新连接。或者它们可能来自更远的地方,因为冲击波撞击进入带电粒子云内,产生了类似激光的无线脉冲。具体是哪种情况?我们目前只能拭目以待。 6、世界上最古老的狩猎场景面世图片说明:世界上最古老的狩猎场景面世去年12月,澳大利亚科学家报告了一幅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洞穴艺术画作,这幅作品描绘了一些类人形象狩猎猪和水牛的画面。研究人员使用铀系法,为这幅4.5米宽的岩石艺术作品进行了测年,结果发现其至少可追溯至4.4万年以前,是迄今已知的最早狩猎场景。 研究人员认为,画中出现半兽人可能表明,印度尼西亚的洞穴艺术早在人类首次在欧洲进行艺术创作之前,就表现了关于人与动物联系的宗教式思考。7、AI首次精准预测蛋白质三维结构图片说明:人工智能首次精准预测蛋白质三维结构50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解决生物学领域最大的挑战之一:预测一系列氨基酸在“变身”为工作蛋白质时会折叠成何种精确三维形状。今年,他们实现了这个目标。 12月1日,谷歌旗下的“Deepmind”公司宣布,其新一代AlphaFold人工智能系统在国际蛋白质结构预测竞赛(CASP)上击败了其余参会选手,精确预测了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准确性可与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X 射线晶体学等实验技术相媲美。 研究人员指出,鉴于蛋白质的精确形状决定了它的生化功能,这一新进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发现疾病的发病原理,开发新药,甚至创造出耐旱植物和更便宜的生物燃料。8、“精英控制员” 控制艾滋病病毒图片说明:HIV将自己寄生在宿主的DNA内与所有逆转录病毒一样,艾滋病病毒(HIV)会将其遗传物质整合到人类染色体内,在那里创造出“储存库”,免疫系统无法检测到,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也无能为力。 尽管如此,HIV藏身于何处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今年,一项针对64名HIV精英控制者进行的研究表明,在没有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情况下,他们体内的病毒载量仍然非常低,这揭示了病毒在整合到基因组中位置的重要性。 研究人员称,虽然对这些“精英控制者”的新认知不会直接导致治愈艾滋病,但它开启了一种新策略,可以让其他感染者在没有治疗的情况下活几十年。9、首个室温超导体面世图片说明:科学家在一种氢、硫和碳混合物上观察到室温超导性自1911年超导首次发现以来,寻找能在室温条件下达到的超导体一直是众多科学家竞相追求的目标。 此前研究表明,富氢材料在高压下可以将超导温度提高至零下2摄氏度左右。此次,美国科学家在最新研究中将可以实现零电阻的温度提高到了15摄氏度,但这是在2670亿帕斯卡压力下的一个光化学合成三元含碳硫化氢系统中实现的。这一发现促进了室温超导体的研究工作——这类材料可以带来重大技术变革并节约大量能源。10、鸟类的聪明程度超出人们的想象图片说明:鸟类的聪明程度超出人们的想象今年发表的两项研究表明,鸟类的聪明程度超出我们的想象。其中一项研究表明,鸟类大脑的一部分类似于人类的大脑皮层——人类智力的来源。另一项研究表明,小嘴乌鸦的意识比研究人员想象得还要高,而且其或许能有意识地进行思考。 这种“感觉意识”是人类所自我意识的一种基本形式,它在鸟类和哺乳动物中的存在向研究人员表明,某种形式的意识可以追溯到3.2亿年前,可以追溯到我们最后的共同祖先。 今年全球各国人民一起经历了一场大疫情,正如加缪在其名著《鼠疫》中写到的:“没有真知灼见就不会有真正的善和高尚的爱”,而科学正是获得真知灼见的钥匙,也是人类打败疫情的希望。免责声明:本文转自战略前沿技术,本公众号转载仅为分享、传达不同观点,如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我们!转自丨 战略前沿技术选自丨 新浪探索、科技日报、Nature、Science编辑丨 刘瑾研究所简介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IITE)成立于1985年11月,是隶属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主要职能是研究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政策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跟踪和分析世界科技、经济发展态势,为中央和有关部委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全球技术地图”为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官方微信账号,致力于向公众传递前沿技术资讯和科技创新洞见。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小南庄20号楼A座电话:010-82635522

马拉松

论文发表以及科研项目设计

本公司主要做专著出版:《现代实用骨科学》征集:第一,二,三主编《医学影像诊断学》征集:第一,二,三主编《实用临床妇产科学》征集:第一,二,三主编论文核心期刊《中国医学导刊》《中国医学导报》《护士进修杂志》《临床和实验医学》《贵阳中医学院报》《实用临床医学》《护理实践与研究》《海南医学》《河北医学》《中外医学研究》《中国医学指南》《医学前沿》《医学信息》《当代医学》《齐齐哈尔医学学报》《吉林养生》《内蒙古中医学》《中国保健营养》《科学养生》《医学美学美容》《当代医药论丛》《心里医生》医学专著第一,二,三主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副主编编委科研项目设计1:区级课题(区科创委申报)(其他市的课题)(市卫计委)2:市级(厅级)课题(广州市,深圳市科创委申报)3:省的课题(广东省卫生厅申报)4:省自然基金课题(广东省科技厅)

环保梦

中西比较医药学的概念,两大医学体系的碰撞,中西医有何不同?

中西比较医药学是一门跨民族、跨学科、跨文化,以科学哲学为指导思想,研究医药学领域的文化现象、学术发展、历史交流、语言翻译和科学方法论等因素,探讨如何将宏观整体医学与微观实证科学相融合为目的的综合性学科。它属于一种以上文化背景的不同诊断思路,不同治疗思路以至不同医家的生平之间所曾存在过的跨国度的精神交流和事实联系。中国和西方的医学交流也因丝绸之路的出现而日益增多,这些交流给双方的医学都带来冲击,碰撞,在各自的医学史上留下不可忽略的一笔。隋唐以来,大批波斯、阿拉伯药材输入中国,亦有不少药材商来华,有的甚至在中国开药铺。《海药本草》的著者李珣世代以香药为业,对外来药物有着丰富的知识,李珣属于“土生波斯”,陈垣先生认为李珣即为李苏沙后人(李苏沙系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 824 年)向穆宗敬献沉香之波斯大商《旧唐书·敬宗本纪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回回药方》残本中有一部分是用波斯语写的。中国的医学对西方医学也有影响,公元 1313 年,波斯著名史学家拉什德主持编纂了《唐苏克拉玛》(TANSUQNAMAH),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中医西译本,举凡脉学、解剖学、产科学和药理学都有论著。北京中医药大学朱明博士和德国专家弗兰克博士合作将《唐苏克拉玛》(TANSUQNAMAH)残卷影印本成功带回中国,为中西医学交流增添重要历史实证研究资料。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于 1275 年到达中国,返回威尼斯后写下《马可·波罗游记》,该书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对 15 世纪新航线的开辟、新大陆的发现有着不可否认的重要作用。其足迹涉及中国许多地区,他在游历甘肃时提到肃州(酒泉)境内多山,山上产一种质量上乘的大黄,行销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内涵蕴育并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科学。医学是科学的分支,其发展系于原有的文化母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涵义。学术的汇通和交争,就像维也纳的音乐一样常盛不衰——现代音乐也好,古典音乐也好,虽然难评孰优孰劣,而它们都使得人类的音乐生活绚丽多彩,艺术成就交映辉煌!中西医学亦复如是。学术的汇通和交争,是东西方两大文化体系的碰撞,医药领域是这一碰撞所产生的影响最为深刻的地方,突出表现为五千年文化传承的中医药学宏观体系与西方文艺复兴以后微观实证医药学体系的相互冲撞和砥砺磨荡。比较医学超越了语言和种族的界限,单一的医学被双边的、比较的视野所取代,对于更广泛的理解各医学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民族医学是构成世界医学的细胞组织,而比较医学则是连结起这些单个的、孤立的细胞的血液。深入理解全球化带来的文化格局的演变,研究相应的文化策略,对于比较医学研究的未来至关重要。中西比较医药学是东西方将各自的哲学思想立为根基,以科学方法论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当以医药学学术流派为核心内容,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多方面的含义,总结得出中西医药文化的交叉点和创新点。比较医药学中特别重视中西医学学派的研究和方法论的研究,才可能探讨和把握宏观与微观相融合的契机。因为学派研究可以反映出中西学术的源流和治学的途径,大到哲学文化,小到技术方法,均可通过比较而有所得。应该提倡把医学置于更广袤而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研究。从历史上西方哲学和科学方法论入手研究中医药,这仅仅是个开始。现实中,我们既需要有古朴优雅的亭台楼阁,也要有气势盖人的摩天大厦。中西医药学比较研究非常贴近于科学史研究,她让人体会到科学创造时所获得的灵感,而这种灵感往往来源于文化背景的多元性对科学创造的影响。如果画地为牢,固步自封的做法势必导致原生中医药的保持和发展创新之间的矛盾,强求统一和不变的结果只能是扑灭生机,带来自身的封闭和衰微。中外医学交流史的诸多事实已经说明了,就深层次的中医药文化发展而言,异质医学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挪用、吸收可使双方受益,尽管这种交流并非完全对等的,很多时候甚至是一边倒的。基于全球化引发的文化同质和文化多元的考虑,人们提出了既涵盖全球,又包涵本土的全球本土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辨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本土主义。撇开本土强调全球,或撇开全球强调本土都忽视了它们所蕴涵的辨证关系,都是不足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