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The Chinese Medical Journal是中国唯一英文百年老刊大刀记

The Chinese Medical Journal是中国唯一英文百年老刊

he Chinese Medical Journal(CMJ)创刊于1887年,当时名称为The China Medical Missionary Journal,后经数次更名,最终于1932年正式定名为The Chinese Medical Journal。该刊为中华医学会会刊,目前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主办,是我国唯一被SCI核心版收录、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医学期刊。该刊2013年11月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B类项目资助,2016年8月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B类项目资助,2019年12月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类项目。CMJ 期刊封面载文范围CMJ 主要刊载医学领域与健康、伦理和社会问题有关的技术和临床研究。刊载栏目社论:一般都是指派,但也接受自由投稿。字数不超过2000个单词,参考文献不超过25条。论著:5000个单词左右。研究方案:4000个单词左右。临床指南Meta分析:5000个单词左右(不包括图表和参考文献)。视角(Viewpoint):1500个单词左右(不包括图表和参考文献)。临床观察:一般不超过5名作者,否则需要征求编辑同意。不超过1000个单词,没有摘要和关键词,不超过5条参考文献,最多一张图或表格。读者通信:不超过500个单词,没有摘要和关键词,不超过5条参考文献,最多一张图或表格。观点(Idea and Opinion):不超过1000个单词,没有摘要和关键词,不超过10条参考文献。一般无图表,否则需要征询编辑同意。评述:多数指派,也欢迎自由投稿。不超过700个单词,没有摘要和关键词,不超过5条参考文献。载文情况CMJ 每年载文均未超过1000篇;2013年发文量达到顶峰(999篇),随后逐年下降;2016年至今年发文量均未超过600篇;2020年至今已发表427篇。作为一本旨在传播中国医学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的英文期刊,每年中国作者载文量一般都在90%以上。2010~2020年CMJ 载文量变化中国作者载文量变化2010~2020年CMJ 中国作者载文量变化载文研究方向2010~2020年CMJ载文研究方向主要载文类型2010~2020年CMJ载文类型主要发文机构2010~2020年CMJ发文量前10机构影响因子CMJ作为百年老刊,近3年影响因子一直稳定在1.6左右。2015~2019 CMJ影响因子高被引论文截至2020年11月2日,CMJ 全部载文中共有4篇ESI 0.1%热点论文和7篇ESI 1%高被引论文。4篇ESI 0.1%热点论文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coronavirus causing severe pneumonia in human: a descriptive study(2020年5月发表,被引153次)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ovel coronavirus cases in tertiary hospitals in Hubei Province(2020年5月发表,被引229次)Analysis of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isease outcomes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 disease(2020年5月发表,被引160次)Persistence and clearance of viral RNA in 2019 novel coronavirus disease rehabilitation patients(2020年5月发表,被引173次)7篇ESI 1%高被引论文FERMT1 promotes gastric cancer progression by activating the NF-kappa B pathway and predicts poor prognosis(2020年9月发表,被引41次)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atal and recovered cases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in Wuhan, China: a retrospective study(2020年6月发表,被引107次)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coronavirus causing severe pneumonia in human: a descriptive study(2020年5月发表,被引153次)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ovel coronavirus cases in tertiary hospitals in Hubei Province(2020年5月发表,被引229次)Analysis of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isease outcomes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 disease(2020年5月发表,被引160次)Persistence and clearance of viral RNA in 2019 novel coronavirus disease rehabilitation patients(2020年5月发表,被引173次)SH-SY5Y human neuroblastoma cell line: in vitro cell model of dopaminergic neurons in Parkinson's disease(2010年4月发表,被引366次)被引频次 TOP 10 论文截至2020年11月2日,CMJ 全部载文中被引频次前10的论文如下。SH-SY5Y human neuroblastoma cell line: in vitro cell model of dopaminergic neurons in Parkinson's disease(2010年4月发表,被引366次)Management of hepatitis B in China(2009年1月发表,被引279次)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ovel coronavirus cases in tertiary hospitals in Hubei Province(2020年5月发表,被引229次)Influence of patients' age on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transplantation of 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 into injured spinal cord injury(2003年10月发表,被引176次)Persistence and clearance of viral RNA in 2019 novel coronavirus disease rehabilitation patients(2020年5月发表,被引173次)Human umbilical cord Wharton's jelly-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differentiation into nerve-like cells(2005年12月发表,被引167次)Differentiation of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rom diabetic patients into insulin-procing cells in vitro(2007年5月发表,被引164次)Analysis of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isease outcomes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 disease(2020年5月发表,被引160次)Improvement of cardiac function after transplantation of autologous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2004年10月发表,被引159次)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coronavirus causing severe pneumonia in human: a descriptive study(2020年5月发表,被引153次)期刊分区据2019 JCR报告,CMJ 位于医学:综合性和内科Q3。据2020年1月中科院SCI期刊分区表,CMJ位于医学三区、医学:内科三区。刊期1957~2004年为月刊,自2005年开始改为半月刊。投稿方式该刊由荷兰威科集团(Wolters Kluwer)合作出版,全部稿件处理均通过Editorial Manager系统完成。投稿方式中国作者,每页1000人民币(按照最终PDF版计),彩版每页另加1000人民币;中国外作者,每页200美元(按照最终PDF版计)。

神之末也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与Wiley合作 助力中国医学科研“走出去”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齐征)12月11日,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与Wiley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暨期刊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此次战略合作,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与Wiley将强强联合、资源共享,携手推动中国医学领域一流学术期刊和学术平台建设,还将共同创建多本世界一流的医学类开放获取期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总编辑魏均民与Wiley高级副总裁Philip Kisray代表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对未来的合作充满信心。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是中国生物医药出版领域最具权威性的杂志社。“科技期刊在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伴随着中央《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中国科技期刊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应以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姿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贡献中国智慧。”魏均民社长说。Philip Kisray表示,此次合作缘于最近几年中国科研的成就在质量和数量上的快速发展,但目前,在中国以外的地方,没有充分展现出中国科研尤其是医学界取得的成就。“我们相信通过合作可以助力中华医学会提高国际影响力,进一步传播中国科研尤其是医学界的研究成果。相信通过更多的跨文化作者间的合作,可以更多推进科研成果的共享,激发出更多创造的可能。”“Wiley有技术优势,在医学科研领域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有丰富的资源,但技术和传播渠道是我们的软肋。通过合作,将提高我们英文期刊的出版水平、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扩大中国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魏均民社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Wiley旗下的Atypon平台与国际多个重要数据库有数据接口,在这个平台上,可以使国内的优秀论文及时传向世界各地;同时,Wiley旗下目前有1600多种刊物,“希望通过合作出版英文期刊,用他们的技术和我们的资源建设我们的平台,把中国的医学科研成果通过我们自己的平台传播出去”。Philip Kisray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一些国际知名科研期刊的交稿、发表论文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中国,但这些期刊中国的编委数量还比较少。“我们将尽力助力中国科研(医学)期刊审稿人发展,相信中国科研(医学)期刊审稿人的数量会在国际期刊编委会中有更多体现;同时,我们也会助力青年研究者的发展,提供更有利于年轻作者的产品和服务,帮助他们更好的出版、发表科研成果。”“中国取得的成绩是非常巨大的。”Philip Kisray表示,“期刊出版行业是英文主导的、欧美建立的一套完整的体系,所以中国研究者能拥有现在的地位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发现,很多很好的中国科研(医学)成果没有得到发表,并不是因为它的科研水准不高,它实际可能是非常前沿的科研成果,但是(论文)在英语的润色方面不佳,导致它的可读性不高而影响了发表率,所以我们要考虑如何去释放这方面的潜力。”Philip Kisray寄语中国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时说:相信大环境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开放,希望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可以具备更多的全球思维。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穆沙

科技部:在中华医学期刊网开设了“新冠肺炎防治和诊治”专栏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定于2月15日15时在北京国二招宾馆(北京市西直门南大街6号)东楼三层中会议厅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药物研发和科研攻关最新进展情况。我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欢迎来到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战胜疫病离不开科技支撑,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全国科研工作者参与疫情防控特别是药物和疫苗等方面的科研攻关。今天发布会主题是:药物研发和科研攻关最新进展情况。我们请来了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先生、生物中心主任张新民先生,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琪先生回答媒体提问。还请来了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李涛先生,介绍健康知识。当前,科技界和全国很多科技人员都投身到防治新冠肺炎疫苗的战役当中,也取得了这方面的一些新进展。科研人员研究的一些进展,研究的一些信息通过媒体告诉公众,这对帮助社会公众及时了解科研进展,科学认知疫情方面都有积极作用。同时在媒体多元化的情况下,相关的科研进展信息有很强的专业性,社会公众由于专业知识背景的不同也存在对这些信息理解上的差异,甚至一定程度上也引起一些争议。面对当前疫情,科技人员还是要关注打赢防疫攻坚战,做好疫情过程中对病人的救治工作。同时对在救治过程中的一些经验进行记录、进行总结,形成报告、论文也是必要的。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提倡加强同行的交流与共享。科技部会同卫健委,联合中华医学会专门建立了专业性的学术讨论的交流平台,在中华医学期刊网开设了“新冠肺炎防治和诊治”专栏,引导科技人员规范科研成果进展及对外发布。科技人员在攻关过程中,在救治实践中,形成的好做法、经验、报告、科研成果、研究的论文、试验的数据、临床病例以及重要的工作建议都可以通过这个专业性的平台对外进行发布,来开展研讨和交流。

舒璘

被“卡脖子”的中国学术期刊

2016年,世界最大学术出版集团之一爱思唯尔(Elsevier)旗下的Scopus数据库所收录的中国学者发表论文首次超越美国(42.6万篇 VS 40.9万篇)。2018年1月18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布报告称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学术文章产出国,这也是国际范围内第一次公开承认中国在学术文章产出数量上超过美国。同年SCI(科学引文索引)所属数据库Web of Science收录的中国大陆地区学者参与发表的论文数量达到了39.8万篇,超过美国的38.6万篇。2018-2020中国大陆地区完成了SCI和SSCI发表论文的三连冠,并将领先优势从2018年的1.2万篇扩大到了11.9万篇。中国当之无愧的成为了全世界学术论文产出数量的老大哥,然而比较尴尬的是,上述的这几个统计中提到的中国学者所发表论文,基本都发表在了国外学术期刊上。任何国家的学者将自己最好最优秀的科研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上都是目前行业的现状,毕竟科学无国界。但是学术期刊的归属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术话语权的归属,谈到顶级期刊英国有Nature(自然)、美国有Science(科学);谈到学术出版集团德国有Springer(斯普林格),荷兰有Elsevier,英国有Nature Publishing Group(自然出版集团)、Oxford University Press(牛津大学出版集团)、SAGE、Taylor & Francis等,美国有Wiley和各大学会出版巨头。你问我中国在这两方面有什么,不做点功课我根本答不上来。即使做了功课之后,我感觉我也很难给你一个可以和他们匹敌的答案。今天所长老王就带大家认识一下被“卡脖子”的中国学术期刊。巨大的差距2020年6月,中国学术界翘首以盼的2019年度影响因子公布,作为“国产学术期刊之光”的Cell Research影响因子首度突破20分,使得中国终于有了第一本影响因子超过20分的学术期刊。然而Cell Research的一枝独秀,却更间接地反映出中国学术出版业国际化整体的羸弱。根据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20年的影响因子数据:收录影响因子超过40的期刊19种, 中国有0本入选,收录影响因子超过30的期刊39种, 中国有0本入选,收录影响因子超过20的期刊86种, 中国有1本入选,收录影响因子超过15的期刊148种,中国有3本入选,收录影响因子超过10的期刊312种,中国有9本入选;收录影响因子超过5的期刊1169种,中国有41本入选;收录影响因子超过3的期刊3288种,中国有88本入选;收录影响因子超过2的期刊5861种,中国有152本入选;收录影响因子超过1的期刊9879种,中国有218本入选。截止2021年1月31日,Web of Science共收录SCI和SSCI杂志12856种,中国只有255种,占比仅为1.98%。作为世界第一大学术论文出版国的中国,所拥有的SCI和SSCI杂志数仅排第六位,仅领先第七位的日本(251)4本,是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国(4472)的5.7%,世界第二的英国(3137)的8.0%。而即使在这255种被SCI和SSCI收录的中国英文期刊中,大部分仍旧采用的是“借船出海”的方式。所谓的“借船出海”,也就是中国相关单位主办期刊,而出版和发行交给国际上知名的学术出版商。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增加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期刊早日被各大数据库收录。当然缺点也很致命,中国的学术出版单位不光要向这些大的学术出版商缴纳不菲的出版服务费,而自己尽心尽力办好的学术期刊带来的可观的数据库收益基本拿不到钱,为他人作嫁衣裳。2020年,SCI所属数据库Web of Science收录中国作者参与发表论文53.6万篇,这53.6万篇论文中只有3.6万篇发表在了中国自己主办的学术期刊上,刚好一个零头。巨大的差距背后,是庞大的历史旧账。1665年3月,世界上第一份真正用于学术交流的科技期刊诞生—《哲学汇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这本由英国皇家学会创办,全世界诞生最早且现在还在发行的学术期刊,刊登过牛顿、富兰克林、瓦特、法拉第、焦耳、李斯特等科学巨匠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术论文。而直到两百多年后,中国科技期刊办刊最早且连续出版至今的、由中华医学会1887年创建的《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才宣告诞生。而在这过去的两百多年间,科学期刊出版业诞生了至今仍是学术期刊“扛把子”存在的现象级期刊。1869年,顶级期刊《自然》(Nature)创刊;1880年,另一本顶级期刊《科学》(Science)诞生。国际四大医学会杂志,也都在这期间诞生。1811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内科医师John Collins Warren和James Jackson创办《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11年后,英国外科医生Thomas Wakley创立《柳叶刀》(Lancet);1840年,《英国医学会杂志》(BMJ)应运而生;1883年,《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诞生。而这期间的中国,正在清朝的统治下实行着闭关锁国的政策,正经历着两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铁骑的蹂躏。而正是在这个时期,国际上最大的几个学术出版集团诞生了。1807年威利(Wiley)出版集团在纽约成立;1842年,斯普林格集团在德国诞生;1852年,Taylor & Francis在英国问世,1880年,爱思唯尔在荷兰成立。直到爱思唯尔成立近50年后的1930年6月,而中国目前最大的科技出版集团中国科技出版传媒的前身龙门书局才在上海成立,这时候Wiley已成立123年,斯普林格也已诞生88年。在成立后的前几十年里,龙门书局经历了八年抗日、解放战争、十年动乱,从1984年到1994年有8年亏损,直到1995年才走出困境。而这期间的国际学术出版,早已换了人间。进入21世纪,国际出版业五大巨头爱思唯尔、斯普林格-自然、威利、Taylor & Francis、SAGE,早已完成跑马圈地,出版超过50%的全球学术论文。美国各大学会也凭借着自己领先全球的学术实力,推出了自己在行业内的代表期刊。而这时候的中国国际学术出版,可以说才真正意义上刚刚入局。搞学术出版和当代社会异常流行的网络自媒体其实有很大的共同之处,先到咸阳为王上。在任何平台刚刚建立的时刻,先入局者凭借初期的平台巨大红利都可以实现一段时间的野蛮生长。然而当平台足够大,吸引了足够多的竞争者入局之时,市场由蓝海变为红海。这时候如果还想入局,唯一的选择要么是期待千载难逢逆天改命的机遇再次出现,要么就只能在红海之中杀出一条血路。在传统学术期刊数据库订阅模式为主流的21世纪初,学术界开始向国际学术出版商存续了上百年的付费订阅模式发起冲击。对于中国的国际学术出版业,第一次逆天改命的机会出现了。学者普遍认为学术出版商利用学术数据库在攫取了高额利润的同时阻碍了学术知识更大范围的传播。2001年12月,在布达佩斯举行的开放存取倡议组织会议上,开放获取(Open Access)应运而生。2003年10月,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科研机构在德国柏林联合签署《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资源的开放使用的柏林宣言》,开放存取正式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开放获取的出现给了那些平时无力抗衡学术出版巨头的其他出版商一个千载难逢的翻盘机遇,一时间国际学术期刊出版业风云变幻。1996年,华人科学家林树坤在完成自己的博士后研究后在瑞士创立MDPI出版集团,经过20多年的发展,出版英文科技期刊310个,其中SCI收录期刊82个。在2020年全球SCI收录期刊发文量最多的前十本中,有六本出自MDPI出版集团。同时MDPI集团有8本SCI期刊2020年度单本发文量超过5000篇。1997年成立于埃及开罗的Hindawi出版集团,紧紧抓住开放获取的机会。截止2019年,旗下出版期刊超过两百种,超过七十多本期刊被SCI收录。2021年被著名出版巨头Wiley收购。2000年,BioMed Central (BMC)在英国成立,8年后被斯普林格自然集团收购,在创办后20年内已拥有超过三百多种学术期刊,两百多种被SCI收录。2006年,被称为当年江湖“四大神刊”之一的Plos One问世,这本开放获取期刊在创刊后第七年,年度发文量达到了惊人的3万篇,占到了当年度上万本SCI期刊发文数量的1/60。成立于2007年的Frontiers出版集团,借着开放获取的东风12年间成功打造100多种学术期刊,其中40多本被SCI收录。2013年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创办开放获取期刊 IEEE Access,2020年度发文量超过了1.7万篇。根据其网站公布的1750美金的出版费用,如果简单估算的话,仅这一本杂志一年就可以为IEEE带来近两亿人民币的收入,而这个杂志的文章一大部分来自于中国。被开放获取打乱阵脚的传统学术出版巨头也开始纷纷布局,斯普林格自然旗下的Scientific Reports于2011年创刊,近年来年度发文量维持在2万篇左右;同时旗下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年度发文量达到6000篇。根据其官方网站介绍,两个杂志的开放获取费用分别为1495美金和5560美金,这样算下来,仅仅这两个杂志一年就可为集团贡献超过4亿人民币的收入。Elsevier旗下的Cell出版集团推出Cell Reports系列和iScience等开放获取期刊,美国科学促进会也推出Science Advances,一度被广大学者认为是对标Nature Communications。虽然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就代表中国签署了《柏林宣言》,但是这个开放获取的千载难逢的入局利益再分配的机会,我们仍然没有及时抓住,至今想来仍让人唏嘘不已。在SCI和SSCI收录的255种中国学术期刊中,虽然有79种属于开放获取,但是这79种期刊的2020年度发文量加起来也只有不到8000篇。2020年SCI和SSCI收录的开放获取论文达到了75.5万篇,归属于中国学术期刊的比例仅为1%左右。接下来留给中国学术出版业者的,只有在红海之中杀出一条血路。差距带来的经济利益他让和话语权缺失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图书出版业遭受重创。然而学术出版业所受影响极小,反而得益于科技的发展更加蓬勃的发展起来。俗话说,无利不起早。学术出版业蓬勃发展的背后的动力,更多来自巨大的利益驱使。2019年,Wiley的年度营业额达到18亿美金,爱思唯尔的年度营业额达到了25.38亿欧元,斯普林格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1.12亿欧元。根据维基百科的介绍,爱思唯尔的利润率在30%以上(2017年为37%,2011年为37.3%,2002年至2012年间从未低于30%),估计其他学术出版集团也低不到哪里去。这样子算下来,爱思唯尔和斯普林格两个出版巨头的的各自年度利润至少应该在60-70亿人民币之间。和这个数字比较接近的是另外一个出版巨头Taylor & Francis,根据其母公司Informa公布的2019年度财报,Informa的年度利润达到了9.33亿欧元,折合人民币73亿。这是什么概念呢?爱思唯尔、斯普林格、Taylor & Francis这三个学术出版巨头母公司哪一个的年度利润放在中国,都可以排进2020年中国最赚钱的公司100强。中国汽车制造业的领军企业吉利、中国家电制造业的龙头企业海尔的年度利润也不过与这些学术出版巨头相仿。而当国际大型学术出版商赚得盆赢钵满之时,我们的很多学术期刊依然游走在靠经费支持才能续命的道路上。即使作为中国最大的科技期刊出版集团,中国科技传媒2019年度的总营业额也仅为25亿人民币,归属于上市股东的利润4.65亿,大概约为爱思唯尔的1/13, 斯普林格的1/15。这些传统学术出版巨头收入的一大部分来自于对其旗下期刊的数据库订阅,掌握了大量期刊资源的出版巨头在制定价格上拥有巨大的话语权。2019年轰动全球的加州大学系统与国际出版巨头爱思唯尔的决裂,再一次将国际出版巨头们在数据库期刊定价权上的豪横和大学图书馆的无奈放大到公众面前。面对学术出版巨头,这种学术圈的无奈是共通的。早在加州大学与爱思唯尔决裂前9年的2010年9月,包括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中国30多家图书馆的代表联名发表了致读者和出版商的公开信。“近年来,国外科技期刊及其全文数据库的价格不断提高,有的出版商全文数据库的价格连续多年以百分之十几的幅度上涨,个别出版商的全文数据库甚至出现年度涨幅20%~30%的情况,造成图书馆外文科技期刊订购费用迅速膨胀。其中个别出版商利用自己的垄断性地位涨价,提出要在2020年把中国用户使用其全文数据库的论文篇均成本提高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持续大幅度的价格增长已经严重威胁到所有教育科研单位的科技文献资源的可持续保障。.....任何无视用户权益、不顾市场现实、肆意攫取暴利、破坏科技文献长期可持续保障的做法,除伤害用户合法权益外,亦会破坏市场之长期稳定性和个别出版商自身利益。”没办法,定价权掌握在别人手里,只能任人宰割。即使做出反抗,也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别说国际数据库出版商,就连我们国内的知网涨价都能涨到让北大受不了选择停用。只可惜知网割的是我们自己人的韭菜,国际大型学术出版商割的是全世界的韭菜。如果知网能割全世界的韭菜,那也是国际学术数据库的中国之光了。从国家层面而言就是钱从左边口袋进入右边口袋,我们被割韭菜的时候还能心服口服一点。虽然近年来开放获取的出现,让数据库割高校图书馆韭菜割的越来越费劲。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出版商钱还是要赚的,只是改成学术期刊直接割科研工作者的韭菜了。就像我上面提到的,我们在开放获取期刊的数量和发文量上都和国际上有着巨大的差距。也就是说我们以前主要是高校图书馆被国外学术出版集团薅羊毛,以后可能是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变成主要被薅羊毛的对象。除了最直观的学术出版集团的经济利益外,学术期刊背后的国际社会话语权的影响力和其带来的其他利益也不容小觑。谈到学术话语权,国际学术期刊已经成为广大学者发声的舞台。虽然学术是一个讲究客观、公平、公正的事业,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偏见的存在,学术期刊内部的一些操作全世界都是普遍存在的,比如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开辟发表绿色通道。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国际学术期刊的高水平论文发表也很难完全做到绝对的公平公正,都会存在一定程度上偏袒本国学者或者同类人群,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期刊表现尤为明显。尤其是在科技迅猛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谁先发表了相关的研究成果谁就掌握了最早的知识产权的归属、接下来研究的主动权和学术界这方面的话语权。比如2012年施一公老师发表在Cell Research的这篇题为“Crystal structure and biochemical analyses reveal Beclin 1 as a novel membrane binding protein”的文章,1月13日投稿,1月16日修回,1月17日接收。这看着就给人一种有人在抢发他们的研究成果的感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抢发别人。这当然也只是笔者的一种猜测,具体背后的故事只有当事人老师知道。跟大家讲另一个也算跟学术话语权沾点边的一个小故事。只是这次故事的主人公,是被别人抢发论文。潘卓华,是一位在美国底特律韦恩州立大学医学院工作的华人科学家。他在2004年做出了一个诺贝尔奖级别的发现—光遗传学技术,将光敏蛋白表达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上,可以让这些细胞获得感光能力,这项发现目前已经在神经科学领域得到广泛的使用。他关于这一发现的论文在2004年和2005年先后被Nature、Nature Neuroscience、Journal of Neuroscience拒绝。2005年8月,斯坦福大学的Karl Deisseroth和Edward Boyden抢在潘卓华前面先发表了光遗传学技术的论文,而且发在了一个曾拒绝过他文章的期刊—Nature Neuroscience。斯坦福大学的两名科学家因而名声大噪,赢得无数荣誉与奖金,其中就包括最奢华的“生命科学突破奖”,甚至很多人预测这两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而潘卓华的文章2016年论文才得以发表,虽然发表在跟Nature Neuroscience同样级别的Neuron上,但是基本没有人知道他才是最先发现的那个人。如果在2004年“国产学术期刊之光”Cell Research能有今天的高光,华人科学家潘卓华可能会选择投稿到Cell Research,很有可能他就会成为那个聚光灯下的人。作为一个华人科学家,这势必对中国相关领域的发展也起到不可估量的带动作用。今天,我们无法去判断当时Nature Neuroscience的编辑为何选择了拒绝潘卓华而发表另外一个课题组的同样论文。只是我们禁不住会去猜测,如果Nature Neuroscience是一个中国杂志,这个故事会不会有一个不一样的结局。如果潘卓华的悲剧发生在国内,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反思?除了学术话语权,学术期刊背后的学会影响力和衍生的学术会议收益也不容小觑。很多期刊做大做强之后都会以期刊为平台举办学术会议,而学术期刊的成功与否从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学术会议的成功与否。依托美国各大学会的学术期刊为媒介,美国硬生生的把很多美国本土的学会搞成了世界级的学会,把美国本土的学术会议办成了世界级的学术会议,慢慢的变成了很多世界级科研成果的首发平台。这里当然也关乎我们刚刚提到的学术话语权问题,同时还有这背后的那个国际学术会议大蛋糕。比如美国肿瘤学研究领域的两大学会,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年会和美国临床肿瘤学年会,每年基本都可以各自吸引超过2万名和4万名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参会,参会者都要缴纳不菲的报名费(人民币少则几千,多则上万),这样的一场学术会议就可以给主办方带来上亿人民币的收入,同时也可以给当地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些学会每年的注册会员也要缴纳不菲的会费,进一步反哺学会的发展。除了每年的年度会议外,这些学会还会办很多大大小小的卫星会,既有了促进学术发展交流知名,又得了正当营业之收益,何乐而不为呢?从中美学者在SCI/SSCI收录的学术会议发表的摘要数量,可以看到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的话语权与美国相比依然有巨大的差距。中国近些年来在这些国际顶尖的学术会议上发表的摘要数量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左右。虽然一部分要归因于中国的顶尖科学研究依然和美国有较大差距,但是也有一大部分原因来自于中国科技期刊与美国学术期刊的悬殊实力。好切的蛋糕,自然有人要来分一杯羹。各大行业内的顶级期刊出版集团当然也要进入分蛋糕的行列。自然(Nature)有旗下的Nature Conferences,细胞(Cell)有下属的Cell Symposia,其他的老王就不在这里给大家一一列举。例子有很多, 但是道理很简单,你只有期刊做大做强,平台足够大,才能邀请到更多的顶级科学家来做报告,才能吸引到更多的人来参会。知耻而后勇巨大的差距下,我们该何去何从?相信这是很多读者看完前两个部分之后,脑海里自然而然就会冒出来的问题。既然所长老王看到了这个方面,那么学术出版行业的从业者和相关主管的高层肯定也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存在。2013年,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推出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连续三年,对于入选的期刊每年给予200万、100万、50万的资助。国家为了提高中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可谓砸下重金。六部委联合发出了对世界第一学术出版国学术期刊从业者的灵魂拷问,正在崛起中的中国科研,能否带着科技领域的学术刊物一起飞?2019年,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四部委再度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提出了“到2035年,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跃居世界第一方阵,建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期刊和若干出版集团,有效引领新兴交叉领域科技发展,科技评价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明显提升,成为世界学术交流和科学文化传播的重要枢纽”的目标。2020年2月23日,科技部正式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通知 中要求对科研工作者的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其中国内期刊不少于三分之一。很多科研工作者看到国内期刊都错误的理解为中文期刊,其实不然,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办的英文期刊。这其实也是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内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助力。近年来,广大科技期刊出版业者和科研工作者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直面与国际的差距、积极探索,为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作为国内学术出版龙头的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近年来通过爱思唯尔合资的方式成立了其控股的北京科爱森蓝文化传播公司,专注打造国际化学术期刊,在其开始拓展期刊业务六年后的时间里与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创立了61本英文科技期刊,其中13本已被SCI收录。成立于2009年的中国医学国际期刊出版领域老大AME出版集团,专注医学领域。截止到2019年1月,AME旗下拥有60多本英文医学学术期刊,其中18本PubMed收录、11本被SCIE收录。同样是2009年,中国激光杂志社率先实行转企改制,在遭遇寻求与国际光学出版巨头合作的挫折后,坚持自办期刊数据库、持续加大投入。11年后,这个原来只有十几人的联合编辑部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全球第三的光学期刊出版机构。创刊于2012年的Light, 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所主办,目前已连续6年影响因子超过13分,稳居国际光学期刊榜榜首;国产学术期刊Cell Research用20年左右的时间将影响因子从2打造到了20,在本学科领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亚太第一;Molecular Plant在13年内影响因子从2.784升到12.084,成为植物领域排名第五的顶尖学术期刊。2018年中国科协与美国科学促进会共同创办了定位为国际化、高影响力、世界一流水平、综合性、大型开放获取科技期刊《研究》(Research),创刊不到2年,已被DOAJ、EI、ESCI、PubMed、INSPEC、Scopus等国外重要文献数据库收录。2021年1月29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管主办的英文期刊Fundamental Research期刊首发仪式举行。很多可能改变国际学术出版业格局的事情在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依然正在发生。成绩令人欣慰,但是差距依然巨大。因为一个中国科学传媒、一个科爱森蓝、一个AME、一个中国激光是远远不够的,一本Light、一本Cell Research、一本Molecular Plant也是远远不够的,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写在后面的话卡脖子这个原本听起来俗里俗气的词,这几年频繁出现在各大主流媒体。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是“指用双手掐住别人的脖子,多比喻抓住要害,致对方于死地”。近几年“卡脖子”这个词进入公众的视野始于“中兴事件”,2018年4月16日晚,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称,美国政府在未来7年内禁止中兴通讯向美国企业购买敏感产品。不到一个月后,2018年5月9日,中兴通讯公告称,受拒绝令影响,本公司主要经营活动已无法进行。美国商务部的一项禁令,直接让中国第二大、世界第五大电影运营商陷入瘫痪,确实是卡住了脖子,卡的死死的。这项禁令在2018年6月7日解除,解除的条件是中兴向美国缴纳10亿美元罚款,外加4亿美元保证金,3个月内更换董事会和管理层,为期10年的美国合规团队现场监控,还要再加上一个美国可以视时启动的为期10年的拒绝令。芯片遭遇的是硬件卡脖子,学术期刊则是内在软实力的卡脖子。不管哪一种卡,都是可以让人窒息的。发展壮大学术期刊,这个不需要两秒钟就可说完的话背后可能要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而且是非常高效的努力。现阶段中国面临的学术出版业的现状是,学术期刊阵容庞大而不强,国际化程度低,小作坊式作业普遍,我们的学术期刊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但是国际化学术期刊数连行业龙头国美国的二十分之一都不到。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报道,“全国4958种科技期刊共有1291个主管单位,3083个主办单位,4288个出版单位,平均每个主管单位主管期刊3.84种,每个主办单位主办期刊1.61种,每个出版单位出版期刊1.16种,其中只出版一种期刊的出版单位有4108家,占全部的95.8%”。在这种国际巨头林立、困境重重,国内学术出版业力量分散的情况下如何均衡各方利益、集中优势资源、顺利完成突围,考验的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智慧和耐心。中华民族向来不缺智慧,也拥有极大的耐心。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所在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等几家单位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在国产期刊《科学通报》上发表了有关青蒿素化学结构及相对构型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除此之外,《科学通报》还发表过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等世界级的发现。期待不久后的将来,中国学者可以再次将自己最顶级的科研成果发表在我们自己的学术期刊上,真正的将论文发表在祖国大地上。期待这不只是期待。内容来源:微信公号ISE学术前沿工业检测的可靠工具:热像仪海水淡化技术升级一个反常量子现象中,隐藏着全新的粒子?特别声明:本文发布仅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并不代表本公共号观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公众号转载使用,请向原作者申请,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颛顼

2020年度《期刊引证报告》发布,让我们随着专家透过数据看门道

摘 要2020年6月29日, 英国伦敦和美国费城——全球领先的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科睿唯安发布了2020年度《期刊引证报告》(以下简称新版《JCR》)。新版《JCR》受到全国期刊界的广泛关注,为了回应业界关切,让更多期刊业界和学界同仁深入了解新版《JCR》和指标数字背后的趋势,小福团将刘谦、任艳青、任延刚、张莹四位专家对于新版《JCR》看法摘录如下,和大家一起分享学习。刘谦: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中国肺癌杂志》编辑部主任、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医学出版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新版《JCR》出来科技期刊编辑该注意到的几点?北京时间6月29日,业界最为关注的新版《JCR》发布,微信朋友圈马上刷屏。众多作者,特别是学生发出不同慨叹,如同股市一样,“我投中的期刊影响因子涨了!”“我发表的期刊进1区了”……但作为学术期刊编辑,我们应该看到哪些和普通大众不一样的东西?1.总体SCI期刊数量角度JCR报告SCI期刊数是在缓慢增长的(图1),在2007~2011年期间收录期刊数明显增加,其他时间增幅稳定。SCI期刊数增加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全球学科的发展,学术成果的增加,新兴及交叉学科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新期刊创办。图1 JCR各版本SCI期刊数变化2.中国大陆期刊量角度JCR报告中国SCI期刊数稳定增加(图2),增幅远超国际总体JCR中SCI期刊总数,这是与中国科研投入,特别是近年国家对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分不开的。图2 JCR报告中国大陆SCI期刊变化3.学科角度2019年度《JCR》中可以发现,按照期刊数排名,数学SCI期刊数是最多的(324本,图3),载文量最多的是综合材料科学129406篇(图4),各学科按照中位影响因子期刊分数最高的是细胞生物学(图5)。因此,各学科由于期刊数,载文量等众多原因,单纯从影响因子,不顾及学科差异来进行简单算分评价是很不合理的。例如数学的中位影响因子是0.797,期刊数有324,也就是说到影响因子第162名St Petersburg Mathematical Journal位置,其影响因子是0.8,而类似期刊数(314)的综合材料学科,同样中间位置(第157位)的期刊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影响因子是2.553。类似情况在各学科是很常见的。单纯追逐影响因子会驱使作者去做交叉学科工作时,倾向于选择中位影响因子高的学科里面去选择期刊,或者投综合科学类期刊。图3 各学科按照期刊数排名图4 各学科按照载文量排序图5 各学科按照中位影响因子排序4.期刊载文量角度载文量是期刊很重要的指标,显示传载知识的容量,可以说与影响因子一样是评价期刊的主要指标。从载文量(论著+综述)排序,可以看出发文量最多的期刊是Springer-Nature出版社的Scientific Reports,发文量19873,考虑到其为OA期刊,每篇文章收取1870美元发表费,所以商业上可以算很成功的期刊。不过不能否认Scientific Reports和PLos One作为经典的巨型期刊(Mega-Journal)的代表,是一种重要的新型科技期刊出版模式,其发表了大量高水平论文,否则也很难保持在影响因子2-4分的水平(考虑其文章各学科差异等因素),运营管理也是非常复杂的工程,非常值得中国期刊借鉴。在榜单第9名还有一本更不可思议的期刊,Springer-Nature出版社的Nature Communications,载文量去年5469篇,影响因子达到12.121,近年稳定在10以上。要知道国内有些人(编辑?作者?)把载文量多的期刊叫“水刊”,那么能办一本每年发表5000多篇文章,而影响因子10分以上的期刊,难度真的无法想象,可以说NC是依托Nature家族声誉与Springer良好管理运营机制合体的成功科技期刊,笔者特别推荐中国期刊虚心向其学习。图6 期刊按照载文量排序5.中国期刊高IF期刊很多,1,2区期刊很多(图7),网络信息已有较多涉及。此处笔者略去一万字表扬内容。主要存在问题:1.缺少国际化出版平台,不仅仅是技术平台,技术平台可以拿来主义,更缺的是品牌平台。细分学科出版市场也是当前学术出版的重要趋势。2.过度重视影响因子会让多数办刊人失去增加载文量的动力。图7 中国影响因子排名前10期刊图8 美国医学会JAMA系列期刊6.小结从JCR期刊收录变化可以看到很明显的几点,巨型OA期刊由于完全online,载文量大,周期相对比传统纸刊快,作者保留版权等优势,所以满足相当一部分作者群体的需求,值得我国科技期刊学习其优点;学术出版商细分学术市场一直在进行,结合品牌期刊的“瀑布评审”,可以从高中低端一定程度“垄断”学术出版资源,如果再结合集约化优势,更是值得中国期刊学习借鉴;我国学术期刊“小、散、弱”局面正在逐步改善,在各主管主办单位强有力措施的支持下,应该很快成为国际学术出版强国,让更多的我国作者优秀论文发表在祖国大地上。任艳青:“小编讲堂”核心成员,“小编基金”首期PI中国SCI期刊指标非常亮眼2019JCR,中国SCI期刊指标非常亮眼,比较具有2018IF和2019IF的224本大陆期刊,有31本期刊做到了可被引文献量、影响因子和期刊影响因子百分排位数同步增长。最大提升奖2019JCR中,有27本中国期刊首次获得影响因子,这些期刊表现不凡,其中14本期刊位于本学科的Q1区,9本期刊位于本学科的Q2区。最佳新人奖(Q1区期刊)另有,两本刊Bone Research、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2018年IF被镇压,2019 JCR,Bone Research以Q1区强势回归。数据若有不妥,请指正。任延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慢性疾病与转化医学(英文)》编辑部主任未来如何提升我国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大家期待的新版《JCR》影响因子发布,我们对标世界一流期刊,都在思考。我的学科背景使我非常关注医学综合和临床医学的国内外杂志,对比其影响力:在世界的SCI期刊总排名前列,至少有一半期刊是医学综合和临床医学类期刊;而我们国家的SCI期刊总排名,医学综合和临床医学相对数量少,大部分在排名中游。我个人认为,这和我们国家大学和医疗机构医学方面的影响力、世界排名地位是相符的。未来如何提升我国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第一、还是要依托科学家办刊。举例我曾经参与创办的《Endoscopic Ultrasound》杂志,本次影响因子4.489分,属于消化类Q2,比排名Q1区的期刊差2名,内镜类杂志世界排名第四。他的创刊单位是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内镜学科创始人孙思予教授,长江学者、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第一完成人),在亚洲、亚太、及世界消化内镜领域有很好的影响力。未来这个杂志还有前景,因为报导范围包括整个内镜学科,现在大部分稿件还是消化和消化内镜方面,未来需要广泛宣传和推广,积极吸纳其他医学领域高水平内镜超声文章,吸引世界级高水平各医学专业内镜超声专家加盟编委会,未来杂志影响因子超过5分,Q1区杂志只是时间问题。第二、对编辑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作为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参与科协指导的全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业务大赛,三次青年编辑大赛一、二等奖获奖部分青年编辑来自本次JCR收录期刊,而且这些期刊也属于我国领军和各专业代表性英文刊。他们代表了我们国家新一代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期刊领军人才。还有一部分获奖者是我们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杂志的编辑,他们的特点是外语好、学科背景强、有思想、敢挑战。这说明我们的年轻一代青年编辑已经融入到我们对标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追赶行列里,他们是最有希望成就梦想的一代后浪。人才是我们事业最宝贵的财富。第三还是要多和世界一流期刊编辑对话。国际化视角和战略决定我们期刊未来的高度。这个世界看似浑然一体,实际却可以分为不同维度。不同维度的世界,就像一条条平行线,下一个维度的人只能是上一个维度人的意识投射。期刊的三个维度,第一维度是期刊,第二维度是平台,第三维度是数据库。当高维空间挑战低维空间时,具有碾压的优势。比如我们对国际出版商依赖,或者说他们对我们国家期刊的创办、运营和数据库收录的支撑,具有碾压作用。我本人今年当选国际管理与技术编辑学会董事,总部在美国,代表美国先进的办刊理念。还当选国际同行评议周执委会委员,这个组织在英国发起。每月都有至少两次机会和核心成员进行电话和视频会议,推进学会的各项工作。这两个国际组织是有很好编辑实践指导、出版伦理和各种培训以及跨学科、跨专业多样性探索的编辑组织。我希望熟悉和了解后,把他们好的编辑实践和编辑理念推广到国内同行,尤其是青年一代的编辑。我们只有多接触、多了解、多探索,我们才能提升我们国际一流期刊出版的维度和层级,才能真正掌握出版领域的核心技术和软硬件资源。基于此,让我们以愚公移山滴水穿石的韧劲,吹响攻坚克难冲锋号,继续奋进!张莹: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Light学术出版中心副主任提高期刊影响力并不是过分追求影响因子6月29日,来自科睿唯安的新版《JCR》新鲜出炉。期刊界同仁纷纷晒出成绩单,学术界纷纷转发、评论,一度刷爆朋友圈!作为期刊界一员,我也聊一聊影响因子那些事!从新版《JCR》榜单可以看出,影响因子达到292.278的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依然稳坐武林第一宝座;世界三大顶级期刊《NATURE》《SCIENCE》《CELL》最新影响因子分别为42.778、41.854、38.637。影响因子超过10的期刊有285种,数量较往年有所增加。再看看中国大陆期刊在新版《JCR》的表现如何。在中国大陆主办的SCI期刊中,有9种期刊影响因子超过10,其中Cell Research影响因子首次突破20,在JCR中国大陆期刊影响因子位居榜首。National Science Review影响因子16.693,在全球综合性学术期刊中位列Nature和Science之后,排名第三。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影响因子13.714,位列97种光学期刊前三位,连续六年稳居世界光学期刊榜三甲。近些年来,JCR中国大陆期刊数量增长较为明显,从2014年的185种增至2019年的253种,增长率超过36%。从期刊学术影响力来看,2014年中国大陆Q1、Q2区期刊数量占比约36%,到2019年Q1、Q2区期刊数量占比已经超过50%。除此之外,2014-2019年,JCR中国大陆期刊平均年总被引、平均年影响因子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平均年载文量却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由2014年的158篇下降到2019年的121篇。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科技期刊稿源竞争力有所下降,另一方面,部分期刊为追求高影响因子,减少发文量。这种做法短期内也许有效,但不利于长期提高影响力。2020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对破除“过分强调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的不合理导向”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文件出台的背景下,我们看待影响因子要有理性的思考。一方面,影响因子只是评价期刊的一个指标,不能等同于影响力,要把期刊做到强而大,还要均衡发展总被引、发文量等学术指标;另一方面,提高期刊影响力并不是过分追求影响因子,要挖掘影响因子背后的价值,即超越论文本身,服务科研发展,注重品牌建设与推广,提供多元化知识服务,努力打造学术界公认的高水平、高影响力学术期刊。近年来,我国先后启动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等,不断加大对学术期刊发展的资金支持。在国家政策及项目的支持下,我国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在国际舞台绽放光芒。可以说,中国具备了办好世界一流期刊的基本条件,相信在国家相关部门、学术界和期刊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一大批国产品牌期刊将逐步跨入世界一流期刊行列!来源 | 期刊强国版权保护声明:本公众号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可能会对内容做部分删节修改。我们极其尊重优质原创内容的版权,如本号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小福团联系。

风曰

驳斥阴谋论!世界三大顶级学术期刊集体为中国发声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照出多少真面目。连日来,西方一些政客,为掩盖自身抗疫不力日夜奔走“甩锅”,编织各种谣言,抹黑攻击中国。与此同时,另一股声音正在集结——《自然》杂志、《科学》杂志、《柳叶刀》杂志,三份顶级学术期刊连续几个月来积极评价中国抗疫举措取得成效。面对饱含偏见与歧视的“政治病毒”,这三份学术界分量十足的期刊,正在以科学的名义发起攻势——《自然》、《科学》:中国为世界争取宝贵时间!“如果没有这些非药物干预措施,中国境内的新冠肺炎病例或将增长67倍。”5月4日,英国《自然》杂志网站发布题为《中国非药物干预措施(NPI)对新冠疫情的影响》一文指出,中国实施的三类非药物干预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在中国的发展,同时也为全球赢得了宝贵的“窗口”。《自然》杂志网站截图研究介绍,三大类非药物干预措施包括:城际旅行限制,病例的早期识别和隔离,以及人员接触限制和社交疏远措施。除了为中国有效遏制境内疫情点赞,研究也强调,如果中国采取的非药物干预措施比实际实施时间晚1周,病例可能较目前增加3倍;如果晚3周,则病例可能较目前增加18倍。这篇研究,由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复旦大学、武汉疾控中心、美国哈佛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等多个研究团队成员共同撰写。利用大量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得出结论。值得一提的是,多国科研团队合作完成的这篇干货满满的论文,被《自然》杂志网站以“加速预览”的形式发布。根据惯例,对于具有影响力的重要研究成果,《自然》会在排版之前,以“加速预览”的形式先行在线发布论文,以便读者能尽快了解相关研究成果。无独有偶,另一篇重量级学术期刊《科学》杂志网站也在5月8日更新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实施严格隔离措施,有效减缓了新冠肺炎疫情发展。《科学》杂志网站截图研究对2019年12月31日至2020年2月19日期间武汉控制措施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指出:“关闭全市公共交通和娱乐场所、禁止公众集会等措施综合起来,避免了数十万例感染病例”。自疫情暴发以来,以中国抗疫举措为对象的研究一直不停,而在科学结论面前,《自然》、《科学》等学术期刊也多次将中国视为榜样。早在3月17日,《自然》杂志就刊文探讨中国应对疫情的举措能给世界带来什么启发。在看到中国采取严格隔离,感染人数明显下降后,文章援引明尼苏达大学传染病专家迈克尔的话称赞道,“中国这些对人口流动的严格限制非常成功”。《柳叶刀》主编:世界应该感谢中国在《自然》、《科学》纷纷以科学之名,为中国抗疫举措点赞的同时,英国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主编力挺中国抗努力的采访视频,正在海内外“刷屏”。5月1日,《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在接受中国国家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政府在面对紧急情况时封锁武汉的果断决定,为世界赢得时间,也向其他国家展示了应该如何应对疫情的紧急威胁。“所以我认为应该感谢中国在武汉抗击疫情中做出的努力。”他说。5月1日,《新闻1+1》节目专访《柳叶刀》总编理查德·霍顿,回应公众关切。(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对比之下,霍顿也批评部分西方政府做法称,西欧国家此前将病毒视为类似流感病毒,认为这种病毒可以在人群当中传播,引起国内的群体免疫之后就能保护民众,但实际上这是严重判断失误。“中国是对的,我们是错的。”他直言不讳地表示。这并不是《柳叶刀》第一次呼吁向中国学习。早在3月6日,《柳叶刀》发表社论,认为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上,各国政要可以从中国的经验中学习。4月18日,《柳叶刀》又一次发声称,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得到迅速遏制令人印象深刻,为其他国家树立了令人鼓舞的榜样。而在最新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霍顿则更进一步,向近来被部分政客热炒的阴谋论“猛烈开炮”。他表示,指责中国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源头是“无益”和“不公平的”。《参考消息》报道版面截图霍顿还特别举例称,中国科学家在今年1月24日就发表关于新冠病毒论文,“白纸黑字”地告诉世界各国“请立即采取行动遏制新冠病毒蔓延,疫情很紧急,很危险”。“中国并不希望出现这种流行病。这种流行病不是中国造成的。它就是发生了。”他说。肯定中国抗疫成果、呼吁向中国学习,反省自身抗疫不力,这番有理有据、客观公道的点评,也引发了不少外国网友的共鸣。及时共享疫情信息:中国发布952篇论文报告事实上,疫情期间,科学界屡次发起行动,点赞中国抗疫举措、驳斥抹黑中国的阴谋论,成为舆论场上一股“拨乱反正”的强劲势力。当“中国实验室泄漏病毒”的虚假消息开始被热炒时,27名全球顶尖公共卫生领域科学家就曾于2月18日联名刊登声明,强烈谴责网络上流传的关于新冠病毒的阴谋论。当借由病毒污名化中国的杂音甚嚣尘上之际,《自然》杂志4月连续三天发文,为自己曾将新冠病毒错误地与中国、武汉相关联,道歉担责。《自然》杂志网站截图“病毒不会歧视——我们所有人都有风险。”《自然》杂志疾呼道。实事求是、尊重科学是各国学者力挺中国的原因。与此同时,中国学者们于第一时间分享研究成果、抗疫努力的做法也广受好评。据统计,截至5月8日,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科协、中华医学会联合搭建的新冠肺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共有124种期刊上线,论文和报告952篇,总阅读数超过297万次。5月6日,中国科研团队又在《科学》杂志发布全球首个新冠疫苗动物实验结果。研究显示,此次使用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在恒河猴模型中安全有效。《科学》杂志网站截图特殊时期,尽管偶有夹杂着政治、偏见、歧视的阴谋论出现,但中国用行动证明,相互交流、彼此借鉴,才是正道。正如一位中国网友所说的那样:“公平、正义的声音,终将成为人类共同的呼声。”【来源:太原日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良价

《中国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诊治指南》(2020)在京发布

9月27日,由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小儿学组联合主办的《中国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发布会暨精粹解读会在京召开。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管中心标准管理处处长王强,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魏均民,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叶京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科韩芳,北京大学循证医学中心詹思延,深圳市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李兰,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张杰,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高雪梅,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耳鼻喉科邰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陈洁,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陈波蓓等出席了本次会议,本次发布会由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许志飞主持。河南省儿童医院和重庆儿童医院临床专家同步在线参会。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就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发病率和危害、新指南诊断标准更新点、围术期评估注意事项、复杂重症处理建议等问题,和线上线下医生共同交流。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管中心标准管理处处长王强在致辞中指出,该指南以近十年循证医学为指导,由来自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呼吸科、口腔科、慢病管理、发育行为、方法学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制订,并且结合中国临床实践,吸收国际上的新理念,使这部指南具有较好的科学性、规范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魏均民在开幕式上说,指南出台后还需要让广大医务工作者正确理解和应用指南,广大公众正确认识OSA危害和防治方法。《中国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发布会也是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举办的首个临床实践指南发布会,希望通过媒体宣传报道,共同提高社会公众对儿童OSA的正确认识。那么,《中国儿童OSA诊治指南》制订有何特定背景?有何意义呢?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院长、本次大会主席倪鑫结合我国儿童OSA发病现状和危害,首先介绍了新指南制订的背景和意义。倪鑫介绍到,OSA作为儿童睡眠呼吸障碍疾病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疾病,因其较高的患病率和严重的远期并发症,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的重视。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儿童OSA患病率高达1.2%~5.7%,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有效干预,将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神经认知损伤、学习障碍、生长发育落后、颌面发育异常(腺样体面容)、内分泌代谢紊乱、肺动脉高压,甚至增加成年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等。所以,儿童OSA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干预对改善预后意义大。目前,我国在儿童OSA筛查、诊断和治疗存在不规范的现象,制约了临床上科学诊疗策略的提出,阻碍了我国儿童OSA诊疗水平的进步。与此同时,目前儿童OSA的诊疗涉及多学科,且诊断标准不一、治疗缺乏规范的问题较为突出。国外儿童OSA诊疗指南与专家共识数量十分有限,由于种族、环境、社会经济状况不同,也不能完全照搬。因此,我们亟需制订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临床实践指南,以指导和规范我国OSA儿童临床诊疗决策,并促进多学科整合,共同为儿童OSA的科学管理保驾护航。本版(2020)指南与2007版指南相比,方法学特点突出。本版指南遵照了当前国际指南制订的方法学流程,更科学、更严谨,制订过程也更加透明化。例如,本版指南组建了多学科的工作组,在国际指南注册平台注册、进行利益冲突管理,特别是在全国范围收集和遴选指南的临床问题,使得指南更贴近临床需求、更具有实用性,在证据的收集和合成部分,工作组进行了全面检索、系统评价的工作,最终的指南推荐意见,则是基于德尔菲调查、专家面对面共识会议以及三轮专家调查评价形成的。倪鑫指出,新版指南与2007版指南相比,主要更新点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本质不同。我国于2007年发布的《儿童OSAS诊疗指南草案》主要基于传统专家共识和临床经验,而本次指南是基于多学科循证证据支持的循证医学指南,有证可循,有据可依。其次,在诊断方面,新指南强调并突出多导睡眠监测(PSG)这一标准诊断方法的地位,并充分结合循证依据,经过专家反复论证,将儿童OSA的诊断标准由既往的“AHI>5或OAI>1”更新至“OAHI>1”,同时相应调整了儿童OSA严重程度分级指标,更利于儿童OSA的早期、及时诊断和干预。本次指南同时强调其他临床诊断工具的应用价值,包括症状和体征、问卷、便携或简易诊断设备(如脉氧仪),并强调全面上气道阻塞平面评估的重要性,为不具备开展多导睡眠监测工作的机构提供全面和多元化的诊断思路和应用依据。最后,在治疗方面,本指南强调OSA的多学科综合管理和治疗,在2007版本上增加了药物和减重两部分治疗推荐,并分别就手术、药物、无创正压通气、口腔矫治和减重等方面进行证据阐述、给出推荐意见。在多种治疗策略上,本指南强调重视治疗的适应证和不良反应,为该疾病的科学治疗提供更全面的依据。会上,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许志飞的报告介绍了儿童OSA诊断标准更新的思路和依据。许志飞说,新指南将儿童OSA的诊断标准由既往的“AHI>5或OAI>1”更新至“OAHI>1”,同时相应调整了儿童OSA严重程度分级指标,这为临床医生的诊治工作带来新思路。从诊断标准更新解析,轻度儿童OSA还需要手术治疗吗?许志飞则建议从临床表现、睡眠监测结果、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对治疗的反应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对于治疗效果的观察指标,临床医生不应仅局限于多导睡眠监测结果,还应包括儿童长期的生活质量、行为的改变、学习能力的改变、医疗花费等问题。深圳市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李兰报告了儿童重症OSA的围手术期管理的指南推荐意见。李兰介绍,新指南关于重症OSA儿童围术期管理涉及6个临床问题的推荐意见。新指南关于重症OSA儿童围术期管理涉及6个临床问题的推荐意见。结合3则病例,她进一步说明了如何根据指南的推荐意见,指导临床实践活动,对重症OSA患儿进行规范术前气道评估、手术方式选择、术后管理及NPPV应用等的重要性,临床医生对重症OSA患儿应给予充分重视,避免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三昧

驳斥阴谋论!世界三大学术期刊集体为中国发声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照出多少真面目。连日来,西方一些政客,为掩盖自身抗疫不力日夜奔走“甩锅”,编织各种谣言,抹黑攻击中国。与此同时,另一股声音正在集结——《自然》杂志、《科学》杂志、《柳叶刀》杂志,三份顶级学术期刊连续几个月来积极评价中国抗疫举措取得成效。面对饱含偏见与歧视的“政治病毒”,这三份学术界分量十足的期刊,正在以科学的名义发起攻势——《自然》、《科学》:中国为世界争取宝贵时间!“如果没有这些非药物干预措施,中国境内的新冠肺炎病例或将增长67倍。”5月4日,英国《自然》杂志网站发布题为《中国非药物干预措施(NPI)对新冠疫情的影响》一文指出,中国实施的三类非药物干预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在中国的发展,同时也为全球赢得了宝贵的“窗口”。《自然》杂志网站截图研究介绍,三大类非药物干预措施包括:城际旅行限制,病例的早期识别和隔离,以及人员接触限制和社交疏远措施。除了为中国有效遏制境内疫情点赞,研究也强调,如果中国采取的非药物干预措施比实际实施时间晚1周,病例可能较目前增加3倍;如果晚3周,则病例可能较目前增加18倍。这篇研究,由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复旦大学、武汉疾控中心、美国哈佛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等多个研究团队成员共同撰写。利用大量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得出结论。值得一提的是,多国科研团队合作完成的这篇干货满满的论文,被《自然》杂志网站以“加速预览”的形式发布。根据惯例,对于具有影响力的重要研究成果,《自然》会在排版之前,以“加速预览”的形式先行在线发布论文,以便读者能尽快了解相关研究成果。无独有偶,另一篇重量级学术期刊《科学》杂志网站也在5月8日更新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实施严格隔离措施,有效减缓了新冠肺炎疫情发展。《科学》杂志网站截图研究对2019年12月31日至2020年2月19日期间武汉控制措施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指出:“关闭全市公共交通和娱乐场所、禁止公众集会等措施综合起来,避免了数十万例感染病例”。自疫情暴发以来,以中国抗疫举措为对象的研究一直不停,而在科学结论面前,《自然》、《科学》等学术期刊也多次将中国视为榜样。早在3月17日,《自然》杂志就刊文探讨中国应对疫情的举措能给世界带来什么启发。在看到中国采取严格隔离,感染人数明显下降后,文章援引明尼苏达大学传染病专家迈克尔的话称赞道,“中国这些对人口流动的严格限制非常成功”。《柳叶刀》主编:世界应该感谢中国在《自然》、《科学》纷纷以科学之名,为中国抗疫举措点赞的同时,英国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主编力挺中国抗疫努力的采访视频,正在海内外“刷屏”。5月1日,《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在接受中国国家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政府在面对紧急情况时封锁武汉的果断决定,为世界赢得时间,也向其他国家展示了应该如何应对疫情的紧急威胁。“所以我认为应该感谢中国在武汉抗击疫情中做出的努力。”他说。5月1日,《新闻1+1》节目专访《柳叶刀》总编理查德·霍顿,回应公众关切。(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对比之下,霍顿也批评部分西方政府做法称,西欧国家此前将病毒视为类似流感病毒,认为这种病毒可以在人群当中传播,引起国内的群体免疫之后就能保护民众,但实际上这是严重判断失误。“中国是对的,我们是错的。”他直言不讳地表示。这并不是《柳叶刀》第一次呼吁向中国学习。早在3月6日,《柳叶刀》发表社论,认为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上,各国政要可以从中国的经验中学习。4月18日,《柳叶刀》又一次发声称,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得到迅速遏制令人印象深刻,为其他国家树立了令人鼓舞的榜样。而在最新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霍顿则更进一步,向近来被部分政客热炒的阴谋论“猛烈开炮”。他表示,指责中国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源头是“无益”和“不公平的”。《参考消息》报道版面截图霍顿还特别举例称,中国科学家在今年1月24日就发表关于新冠病毒论文,“白纸黑字”地告诉世界各国“请立即采取行动遏制新冠病毒蔓延,疫情很紧急,很危险”。“中国并不希望出现这种流行病。这种流行病不是中国造成的。它就是发生了。”他说。肯定中国抗疫成果、呼吁向中国学习,反省自身抗疫不力,这番有理有据、客观公道的点评,也引发了不少外国网友的共鸣。及时共享疫情信息:中国发布952篇论文报告事实上,疫情期间,科学界屡次发起行动,点赞中国抗疫举措、驳斥抹黑中国的阴谋论,成为舆论场上一股“拨乱反正”的强劲势力。当“中国实验室泄漏病毒”的虚假消息开始被热炒时,27名全球顶尖公共卫生领域科学家就曾于2月18日联名刊登声明,强烈谴责网络上流传的关于新冠病毒的阴谋论。当借由病毒污名化中国的杂音甚嚣尘上之际,《自然》杂志4月连续三天发文,为自己曾将新冠病毒错误地与中国、武汉相关联,道歉担责。《自然》杂志网站截图“病毒不会歧视——我们所有人都有风险。”《自然》杂志疾呼道。实事求是、尊重科学是各国学者力挺中国的原因。与此同时,中国学者们于第一时间分享研究成果、抗疫努力的做法也广受好评。据统计,截至5月8日,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科协、中华医学会联合搭建的新冠肺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共有124种期刊上线,论文和报告952篇,总阅读数超过297万次。5月6日,中国科研团队又在《科学》杂志发布全球首个新冠疫苗动物实验结果。研究显示,此次使用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在恒河猴模型中安全有效。《科学》杂志网站截图特殊时期,尽管偶有夹杂着政治、偏见、歧视的阴谋论出现,但中国用行动证明,相互交流、彼此借鉴,才是正道。正如一位中国网友所说的那样:“公平、正义的声音,终将成为人类共同的呼声。”(来源:参考消息)

大震撼

喜讯!东北这所高校主办3种期刊,入选中国医药卫生核心期刊目录

近日,在由中华出版促进会医学出版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科研出版工业委员会发布的2020年中国医药卫生核心期刊目录最终结果中,沈阳药科大学主办的《沈阳药科大学学报》《中国药物化学杂志》《As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s》(下文简称AJPS)三种期刊入选。其中,《沈阳药科大学学报》归入“医药卫生综合“类,《中国药物化学杂志》归入”药学期刊“类,AJPS归入”英文期刊“类。《沈阳药科大学学报》《中国药物化学杂志》是北大和中文科技双核心期刊。《沈阳药科大学学报》创刊于1957年,月刊,由辽宁省教育厅主管、沈阳药科大学主办的药学领域科研成果及科技信息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主要设有药剂、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理、环境科学、临床药学、生物药学、食品药学、药事管理、中药研究、医疗器械等栏目。本刊被国内外大型数据库收录,是美国《化学文摘(网络版)》(CA)收录期刊;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网络版)》(UPD)收录期刊;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收录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药物化学杂志》创刊于1990年,月刊,由沈阳药科大学与中国药学会共同主办的国内唯一专门反映药物化学领域科研成果及科技信息的专业性学术期刊,设有研究论文、研究简报、新药信息、科研快报、专家述评、合成路线图解、综述等栏目。本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SciFinder Scholar、俄罗斯《文摘杂志》、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等国际权威性文摘类杂志和检索数据库收录;为《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选期刊(2017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JCR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期刊。AJPS创刊于2006年,是亚洲药学联盟(AFPS)官方杂志,也是中国第一个被SCI收录的药剂学期刊,由无涯创新学院何仲贵教授担任主编,赵春杰教授担任期刊编辑部主任,Elsevier出版的全英文双月刊,先后被Scopus, EBSCOhost, EMbase, CA, Google Scholar, Web of Science等多个数据库收录。2019年入选中国科协“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020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连续三年位于JCR Q1区,目前的即时影响因子已达到5.4。素材来源:沈阳药科大学

大骗子

世界三大学术期刊为中国发声 驳斥阴谋论!

原标题:锐参考|驳斥阴谋论!世界三大学术期刊集体为中国发声——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照出多少真面目。连日来,西方一些政客,为掩盖自身抗疫不力日夜奔走“甩锅”,编织各种谣言,抹黑攻击中国。与此同时,另一股声音正在集结——《自然》杂志、《科学》杂志、《柳叶刀》杂志,三份顶级学术期刊连续几个月来积极评价中国抗疫举措取得成效。面对饱含偏见与歧视的“政治病毒”,这三份学术界分量十足的期刊,正在以科学的名义发起攻势——《自然》、《科学》:中国为世界争取宝贵时间!“如果没有这些非药物干预措施,中国境内的新冠肺炎病例或将增长67倍。”5月4日,英国《自然》杂志网站发布题为《中国非药物干预措施(NPI)对新冠疫情的影响》一文指出,中国实施的三类非药物干预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在中国的发展,同时也为全球赢得了宝贵的“窗口”。▲《自然》杂志网站截图研究介绍,三大类非药物干预措施包括:城际旅行限制,病例的早期识别和隔离,以及人员接触限制和社交疏远措施。除了为中国有效遏制境内疫情点赞,研究也强调,如果中国采取的非药物干预措施比实际实施时间晚1周,病例可能较目前增加3倍;如果晚3周,则病例可能较目前增加18倍。这篇研究,由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复旦大学、武汉疾控中心、美国哈佛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等多个研究团队成员共同撰写。利用大量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得出结论。值得一提的是,多国科研团队合作完成的这篇干货满满的论文,被《自然》杂志网站以“加速预览”的形式发布。根据惯例,对于具有影响力的重要研究成果,《自然》会在排版之前,以“加速预览”的形式先行在线发布论文,以便读者能尽快了解相关研究成果。无独有偶,另一篇重量级学术期刊《科学》杂志网站也在5月8日更新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实施严格隔离措施,有效减缓了新冠肺炎疫情发展。▲《科学》杂志网站截图研究对2019年12月31日至2020年2月19日期间武汉控制措施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指出:“关闭全市公共交通和娱乐场所、禁止公众集会等措施综合起来,避免了数十万例感染病例”。自疫情暴发以来,以中国抗疫举措为对象的研究一直不停,而在科学结论面前,《自然》、《科学》等学术期刊也多次将中国视为榜样。早在3月17日,《自然》杂志就刊文探讨中国应对疫情的举措能给世界带来什么启发。在看到中国采取严格隔离,感染人数明显下降后,文章援引明尼苏达大学传染病专家迈克尔的话称赞道,“中国这些对人口流动的严格限制非常成功”。《柳叶刀》主编:世界应该感谢中国在《自然》、《科学》纷纷以科学之名,为中国抗疫举措点赞的同时,英国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主编力挺中国抗疫努力的采访视频,正在海内外“刷屏”。5月1日,《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在接受中国国家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政府在面对紧急情况时封锁武汉的果断决定,为世界赢得时间,也向其他国家展示了应该如何应对疫情的紧急威胁。“所以我认为应该感谢中国在武汉抗击疫情中做出的努力。”他说。对比之下,霍顿也批评部分西方政府做法称,西欧国家此前将病毒视为类似流感病毒,认为这种病毒可以在人群当中传播,引起国内的群体免疫之后就能保护民众,但实际上这是严重判断失误。“中国是对的,我们是错的。”他直言不讳地表示。这并不是《柳叶刀》第一次呼吁向中国学习。早在3月6日,《柳叶刀》发表社论,认为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上,各国政要可以从中国的经验中学习。4月18日,《柳叶刀》又一次发声称,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得到迅速遏制令人印象深刻,为其他国家树立了令人鼓舞的榜样。而在最新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霍顿则更进一步,向近来被部分政客热炒的阴谋论“猛烈开炮”。他表示,指责中国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源头是“无益”和“不公平的”。霍顿还特别举例称,中国科学家在今年1月24日就发表关于新冠病毒论文,“白纸黑字”地告诉世界各国“请立即采取行动遏制新冠病毒蔓延,疫情很紧急,很危险”。“中国并不希望出现这种流行病。这种流行病不是中国造成的。它就是发生了。”他说。肯定中国抗疫成果、呼吁向中国学习,反省自身抗疫不力,这番有理有据、客观公道的点评,也引发了不少外国网友的共鸣。及时共享疫情信息:中国发布952篇论文报告事实上,疫情期间,科学界屡次发起行动,点赞中国抗疫举措、驳斥抹黑中国的阴谋论,成为舆论场上一股“拨乱反正”的强劲势力。当“中国实验室泄漏病毒”的虚假消息开始被热炒时,27名全球顶尖公共卫生领域科学家就曾于2月18日联名刊登声明,强烈谴责网络上流传的关于新冠病毒的阴谋论。当借由病毒污名化中国的杂音甚嚣尘上之际,《自然》杂志4月连续三天发文,为自己曾将新冠病毒错误地与中国、武汉相关联,道歉担责。▲《自然》杂志网站截图“病毒不会歧视——我们所有人都有风险。”《自然》杂志疾呼道。实事求是、尊重科学是各国学者力挺中国的原因。与此同时,中国学者们于第一时间分享研究成果、抗疫努力的做法也广受好评。据统计,截至5月8日,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科协、中华医学会联合搭建的新冠肺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共有124种期刊上线,论文和报告952篇,总阅读数超过297万次。5月6日,中国科研团队又在《科学》杂志发布全球首个新冠疫苗动物实验结果。研究显示,此次使用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在恒河猴模型中安全有效。▲《科学》杂志网站截图特殊时期,尽管偶有夹杂着政治、偏见、歧视的阴谋论出现,但中国用行动证明,相互交流、彼此借鉴,才是正道。正如一位中国网友所说的那样:“公平、正义的声音,终将成为人类共同的呼声。”来源: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