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头条|盘点2020十大国内科技新闻,这是不平凡的一年其来不蜕

头条|盘点2020十大国内科技新闻,这是不平凡的一年

27日,由科技日报社主办、部分两院院士和媒体人士共同评选出的2020年国内、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入选的2020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分别是:抗击新冠彰显中国科技力量;中国史前人群迁徙与族源之谜揭开;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之旅;北斗导航系统全面建成;五中全会《建议》专章部署科技创新;微分几何学两大核心猜想20多年后终获证;嫦娥五号月球挖土1731克;华龙一号并网发电成功;“奋斗者”号载人深潜10909米;“九章”量子计算机问世引发世界关注。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科技界的重磅新闻,像雪片一样飞落眼前,折射出这个时代的光亮。无垠的太空,漆黑的海底,勇气与困惑,拼搏与不易,即便相隔甚远,我们也能真切感知。时代风起云涌,人类情感相通,我们见证和投入,我们旁观和亲历。这一年的结尾,我们祈祷明年会更好。1 抗击新冠 彰显中国科技力量汹汹而来的新冠病毒,被科学打败了。抗击新冠疫情,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疾病防控科技一次实力大展示。疫情发生后,中国科学家在短时间内,就迅速搞清了这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第一时间向全球共享病毒的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全国专家第一时间奔赴武汉,根据疫情发展不同阶段,确定科研攻关重点,科研、临床、防控严密配合,产学研协同发力。科技部第一时间会同卫健委等12个部门和单位成立科研攻关组。中国科技界快速有效的努力,有力支撑了疫情防控战。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实地考察后说:科技驱动是中国防控措施的一大特点。中国第一时间向全球通报疫情信息,分享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引物探针序列信息,为全球抗疫提供了基础。科技部等部门3批共计16个应急攻关项目,围绕病毒溯源、药物研发、疫苗研发、检测试剂以及试验动物模型部署,让抗疫队伍坚实地一步步走向胜利。为快速研发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提高成功率,中国并行推进多个技术,实现了疫苗研发前所未有的快进度,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上市。在安全、有效的前提下,中国疫苗研发做到了最大限度缩短流程。在多个领域领先世界。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四位科技工作者获得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这象征中国科技人的努力得到了最充分的认可。2月5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志勇(左)走进隔离病房准备救治患者。新华社发(钟南轩摄)2 中国史前人群迁徙与族源之谜揭开八九千年前,活动在中国土地上的人群,与现在的中国人是什么关系?5月《科学》杂志发表的中科院一项论文,利用古代DNA测序,揭开了有关中国南北方史前人群格局、迁移与混合的若干秘密。依靠新发展的DNA捕获与复原技巧,过去难以取得的尤其是南方湿热环境下不易保存的遗传物质,吐露出了不少真言。通过测序山东、内蒙古、福建等地11个遗址的25个9500—4200年前的个体,中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在9500年前,一南一北有两个明显不同的族群。至晚在8300年前,南北人群就开始融合了;4800年前趋向强化融合,至今仍在延续。沿着黄河流域直到西伯利亚东部草原的人群,从9500年前起都携有一种古北方成分;而中国大陆沿海及台湾海峡两岸人群,至少从8400年前起携有一种古南方成分,这两种成分截然不同。八千多年以来,南北差异在逐渐缩小。现在任何一地的汉族,都是这两大人群的混血儿,混合比例也没什么南北差异。现今广泛分布于台湾海峡、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屿的南岛语系人群,起源于中国南方的福建及毗邻,也可以追溯到8400年前。这一人群,按照最新的基因分析,并不是以前一些学者怀疑的几万年前就来到中国的古人群。图片来源:视觉中国3 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之旅对宇宙千百年来的探索与,是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航天梦想。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从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飞行2000多秒后,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我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天问一号探测器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着陆巡视器又包括进入舱和火星车。进入舱完成火星进入、下降和着陆任务,火星车配置了多种科学载荷,在着陆区开展巡视探测。天问一号探测器将在地火转移轨道飞行约7个月后,到达火星附近,通过“刹车”完成火星捕获,进入环火轨道,并择机开展着陆、巡视等任务,进行火星科学探测。此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工程目标是实现火星环绕探测和巡视探测,获取火星探测科学数据,实现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同时建立独立自主的深空探测工程体系,推动我国深空探测活动可持续发展。截至12月14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已在轨飞行144天,飞行里程约3.6亿公里,距离地球超过1亿公里,距离火星约1200万公里,飞行状态良好,已成功完成地月合照、探测器“自拍”、三次中途修正、一次深空机动、载荷自检等工作。天问一号预计明年2月中旬接近火星后,实施“刹车”制动进入环火轨道,为火星着陆作准备。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4 北斗导航系统全面建成中国北斗耀太空!7月31日,中国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开启了高质量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崭新篇章。北斗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服务性能最高、与百姓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由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运控、星间链路、应用验证七大系统组成。抚今追昔,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从北斗一号工程立项开始,26载风雨兼程,几代北斗人接续奋斗、数十万建设者聚力托举,在强国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一次又一次刷新“中国速度”、展现“中国精度”、彰显“中国气度”,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立项至今,北斗系统建设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步一个脚印踏出了自己的节奏。2000年建成北斗一号试验系统,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2012年建成北斗二号区域系统,为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建成北斗三号全球系统,实现了中国人孜孜以求的“全球梦”。据统计,工程启动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先后调集了400多家单位、30余万名科技人员参与研制建设。陈芳允、孙家栋两位“两弹一星”元勋和几十名两院院士领衔出征。如今,中国北斗正式登上世界舞台,站在了我国用实际行动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第一梯队”。北斗全球组网示意图(动画演示)。新华社发5 五中全会《建议》专章部署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龙芯之父胡伟武这样说。“此次全会将科技的作用提升到新高度,用‘核心地位’和‘战略支撑’这样的浓墨重彩来形容。”杨卫院士这样说。11月3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正式发布,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把科技创新摆在各项规划任务首位,进行专章部署,这是中国共产党编制五年规划建议历史上的第一次。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科技创新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创新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谋划。从党的十八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战略方针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五中全会对科技创新的重大部署在战略层面目标思路清晰,在战术层面举措具体务实,为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中央政治局主持会议。新华社记者殷博古摄6 微分几何学两大核心猜想20多年后终获证11月8日,新华社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秀雄、王兵在微分几何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率先解决了两个困扰国际数学界20多年的核心猜想——哈密尔顿—田猜想和偏零阶估计猜想。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数学期刊《微分几何学杂志》上。微分几何学起源于17世纪,主要用微积分方法研究空间的几何性质,对物理学、天文学、工程学等产生巨大推动作用。“里奇流”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种描述空间演化的微分几何学研究工具。大到宇宙膨胀,小到热胀冷缩,诸多自然现象都可以归结到空间演化。陈秀雄与王兵团队长期研究微分几何中“里奇流”的收敛性,运用新思想和新方法,他们在国际上率先证明了“哈密尔顿—田”和“偏零阶估计”这两个提出于20世纪90年代的猜想。据了解,两位数学家研究这两个猜想用了5年,论文篇幅长达120多页,由于篇幅浩繁、审稿周期漫长,论文从投稿到正式发表又花了6年。《微分几何学杂志》审稿人评论认为,这篇论文是几何分析领域的重大进展,将激发诸多相关研究。菲尔兹奖获得者西蒙·唐纳森称赞说,这是“几何领域近年来的重大突破”。图片来源:视觉中国7 嫦娥五号月球挖土1731克敢上九天揽月,谈笑凯歌还!嫦娥五号携带月球样品成功返回地球,是40多年后,再次有人类航天器重返月球并采回样品。对中国和全球航天界,这都是一项巨大的科学成就。历经23天,嫦娥五号闯过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月面着陆、自动采样、月面起飞、月轨交会对接、再入返回等多个难关,成功携带月球样品返回地球。这项任务需要非常精确的控制,技术难度很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嫦娥五号,是中国研制的最为复杂的航天器系统之一,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组成,包含15个分系统。在此次任务中,嫦娥五号经历11个飞行阶段,20余天的在轨飞行过程,采集1731克的月球样品返回地球。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封装是嫦娥五号任务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环节。嫦娥五号在月面选定区域着陆,使出浑身解数采集月壤,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与封装。嫦娥五号的成就再次告诉世界,中国已成为航天大国。40多年来,全球航天领域科学家一直希望能更深入地研究月壤,相信嫦娥五号的成功能帮助他们解答困惑。嫦娥五号回家。新华社记者 连振摄8 华龙一号并网发电成功11月27日00时41分,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经现场确认,该机组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机组状态良好,为后续机组投入商业运行奠定坚实基础,并创造了全球第三代核电首堆建设的最佳业绩。华龙一号是我国研发设计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设计寿命为60年,反应堆采用177堆芯设计,堆芯采用18个月换料,电厂可利用率高达90%,创新采用了“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系统及双层安全壳等技术,在安全性上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要求。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并网成功,标志着我国打破了国外核电技术垄断,正式进入核电技术先进国家行列,这对我国实现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跨越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我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华龙一号是当前核电市场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是我国核电创新发展的重大标志性成果。目前,中核集团海内外共有6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在建,建设工程安全和质量处于良好受控状态。“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并网发电将会大幅提升中国核电行业的竞争力,对优化能源结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外景图。图片来源:人民日报9 “奋斗者”号载人深潜10909米载人深潜10909米后,“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万米海试并于11月28日胜利返航。10月10日,“奋斗者”号从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南山港码头启航,前往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海域实施万米深潜试验任务。10月27日,“奋斗者”号下潜首次突破万米,并于11月10日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11月13日,“奋斗者”号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潜水器与着陆器在万米海底的联合作业,并进行了视频直播。作为人类历史上第4艘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为实现万米海底作业目标,“奋斗者”号研发团队历经5年艰苦攻关,在耐压结构设计及安全性评估、钛合金材料制备及焊接、浮力材料研制与加工、声学通信定位、智能控制技术、锂离子电池、海水泵、作业机械手等方面实现多项重大技术突破,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超过96.5%。“奋斗者”号研制及海试的成功,显著提升了我国载人深潜的技术装备能力和自主创新水平,推动了潜水器向全海深谱系化、功能化发展,为探索深海科学奥秘、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提供了又一利器,为引导公众关心认识海洋、提升全民海洋意识、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作出了突出贡献。11月28日,“奋斗者”号完成第二阶段海试,胜利返航。新华社发(中国船舶集团供图)10 “九章”量子计算机问世引发世界关注在一个特定赛道上,200秒的“量子算力”,相当于目前“最强超算”6亿年的计算能力!12月4日,《科学》杂志公布的中国“九章”计算机重大突破,让世界瞩目。这台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等学者研制的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推动全球量子计算的前沿研究达到一个新高度,在谷歌“悬铃木”计算机之后,再次成功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的里程碑式突破。去年9月,美国谷歌公司宣布研制出53个量子比特的计算机悬铃木,对一个数学问题的计算只需200秒,而当时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顶峰”需要2天,因此他们在全球首次实现了量子优越性。中国量子计算机取名“九章”,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著名数学专著《九章算术》。实验显示,九章对经典数学算法高斯玻色取样的计算速度,比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算“富岳”快一百万亿倍,从而在全球第二个实现了量子优越性。相比悬铃木,“九章”有三大优势:速度更快,不需要很多超低温设备,在小样本和大样本上均快于超算。近年来,中国在量子技术领域捷报频传。量子计算机的初试成功,一定会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到这一方兴未艾的领域。这是光量子干涉实物图:左下方为输入光学部分,右下方为锁相光路,上方共输出100个光学模式,分别通过低损耗单模光纤与100超导单光子探测器连接。新华社发来源:科技日报编辑:吴桐终审:尹宏群<公众号ID:kepuing>

蓝桥会

中国未来的科技重心:天通卫星落榜,更不是光刻机,而是它

为什么各国之间对于科技的研发如此的热衷?其实这个问题在每个人的心中都已经有了答案。因为科技的进步,能给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带来十分大的改变。对于国家来说,科技领域上的提升,也是对一个国家实力的体现。现在中国在科技领域上的发展,都有不小的成就。尤其是在“两弹一勋”研发之后,我国进入了各项科技领域上研发阶段,一是认识到了科技对于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中国未来的科技中心:天通卫星落榜,更不是光刻机,而是它。二是因为科技带给人们生活上变化十分的多,比如:现在的移动支付,就是最为明显的例子。我国在各个领域都有在不断的研发当中。天通卫星的研发成功,带给我国通信技术极为大改变,同时加快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建设。除了天通卫星系列的研发之外,更为重要的就是光刻机技术,我国对于国外光刻机的依赖也是十分的大。因为我国通信技术上的发展,进入了5G的时代,我国对于电子系统的渴求度越来越高,这样一来,对于更好的芯片需求,也就越来越大。但这一次这两项技术都不是我国将要研发的中心,当然也是极为重要,只是将大量的精力,放在了“寄生星”的研发上。寄生星简单来说,就是寄生在其它卫星上的一种微小卫星,它也是属于卫星的一种,但作用也是非常大的。这项技术的研发,对于我国未来在航空领域方面,又会是一项重大的突破。科技领域上的研发,寄生星对于数据等定位上,也是十分的精准,许多从太空中传到地面的信息,也是十分清晰,明确具有一定检查功能,未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烂头何

中国已经官宣!这项技术有新突破,美媒:这技术或能实现霍金预言

现在全球都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我们国家现在的科技和以前相比较起来,在很多的科技领域上面都是有了非常大的提升,科技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所以很多国家对科技都是非常的重视,都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到科技的研发当中来。在现在这个时代,科技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像是手机之类的科技产品已经成为了我们必不可少的用品了,这些科技产品不但可以给我们带来非常大的便利,还可以有非常多的娱乐功能,给人们带来欢乐,科技除了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之外,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更多以前不能解释的事情,可以开始探索外太空的谜团,中国已经官宣!这项技术有新突破,美媒:这技术或能实现霍金预言宇宙是非常的大的,对于我们来说是充满了未解之谜,对于宇宙来说地球也是非常渺小的,跟别提我们人类了,宇宙当中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秘密,我们现在都无从得知,但是这也是非常令人感到好奇的,很想要知道宇宙里面到底有什么样的东西。所以这些年来很多国家都发射了卫星和火箭来探索宇宙,而除了火箭和卫星之外,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探索到宇宙,那就是天眼了,天眼技术是我们中国研发出来的,可以很好的观看到宇宙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帮助我们更好的探索宇宙,中国天眼可以说是全球最大的天文望远镜了。而在天眼技术上面,我们中国也是一直在不断的研发,有了很多的进步,特别是中国的天眼已经可以不抓到一些太空射线了,就连霍金也曾经说过,中国的天眼技术能够实现他的预言,对于捕捉宇宙中的信号,霍金也是持反对态度的,如果捕捉信号被外星生物发现了的话,那么地球可能会受到一场很大的灾难。在未来相信中国的天眼技术肯定会有更多的新突破,毕竟我们国家科技发展的速度是很快的,只要不断坚持,一定就能获得成功,大家有听说过我们中国的天眼技术吗?你是否支持去捕捉那些太空信号呢?欢迎大家把你的想法留在评论区里面来跟小编一起进行讨论哦。

芙蓉诀

中科院正式官宣!中国又一科技领先全球,比尔盖茨预言要实现了?

华为事件让整个中国半导体行业明白了一个道理:钱好挣,技术难买。长期以来,中国的科技企业都重营销轻研发,对国外的技术拥有很强的依赖性,而这种长期的拿来主义造成的结果就是钱虽然挣到了,但却没有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如果哪一天国外公司看你不爽,随便一纸禁令就能让中国公司的业务陷入到停摆状态。但好在华为的教训已经被让很多公司有所反省,曾经的拿来主义模式已经不能再持续延续下去了。中科院正式官宣作为中国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学术机构中科院就首当其冲的成为了自主研发的第一站,早在9月16日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接受采访时就说过,未来将会集齐全院之力去攻破被美国“卡脖子”的技术。终于在最近中科院方面传来了好消息,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正式宣布已经研发出了8英寸石墨烯单晶圆,且已实现稳定的小批量生产。石墨烯上一次被网友所熟知还是在几年前华为提出“石墨烯电池”概念的时候,那么这次中科院所研发的石墨烯单晶圆又有何神奇之处呢?为何能引来整个市场的关注。中国又一科技领先全球石墨烯被誉为“新材料”之王,具有高硬度、高导热性以及高导电性等特性,相比于传统的硅晶圆,石墨烯单晶圆在性能上提高了十倍以上。目前市场上所生产的晶圆都是以硅为原材料,前段时间台积电所突破的2nm工艺技术也是以硅基芯片为研发方向,换句话来讲,如果未来将这种石墨烯硅晶圆进行到芯片的量产上,那将会对整个半导体行业重新进行一番洗牌,因为性能更佳、稳定性更好的它势必会成为芯片行业的“宠儿”。从全球的半导体市场来看,此次中科院所研发的8英寸石墨烯单晶圆在技术上要远远领先于同类产品,中科院的研发团队更是自信的表示:不管在产品尺寸还是产品质量方面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而真正的事实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有很多国家都在研究石墨烯单晶圆,但真正能够生产出8英寸石墨烯硅晶圆的目前只有中国。可以说,中国除了高铁、盾构机、大型挖泥船之外,中国又有一项科技领先全球了。比尔盖茨预言要实现了?中国这项科技的突破导致一些美国企业就慌了,甚至有的美国企业直言:饭碗要丢了。时过境迁,随着中国科技的不断发展,美国科技制高点的地位一直在受到威胁,这次中国8英寸石墨烯单晶圆的研发成功,就成功挑战了美国在半导体领域技术垄断的地位。曾经比尔盖茨就有所预言:美国的技术封锁只会强迫中国自己制造芯片,进而让一些美国人失去高薪工作,而中国却能实现自给自足。现在中国半导体行业的情况不正是印证了比尔盖茨的那句话嘛,曾经被美国公司掌握的核心技术正在慢慢被中国企业所攻破,或许要不了过久,以往国内公司争相排队到美国公司门口抢购芯片的局面将会一去不复返。大家对此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评论!

父子情

中国研发强度最高的科技企业排行

中国研发强度最高的科技企业排行1、百度:23.49%2、华为:15.33%3、网易:14.2%4、中兴:13.83%5、中国航天:10.51%6、中国信息:9.64%7、浪潮集团:9%8、北京电子:8.69%9、美团点评:8.66%10、阿里巴巴:8.45%许久没有声量的百度,研发投入强度超过华为排名第一,虽然在数额上远没有华为多,但是可以看出百度作为技术驱动企业,在人工智能和无人驾驶ALL IN的决心,如今百度的市值突破了700亿美元,这背后就是AI和无人驾驶技术商业化带来的增长。华为的研发强度还在不断的增强,这在于华为是一个有危机感的企业,无论是基础学科的研究和前沿领域的研究,都需要布局,否则国内发展远跟不上华为的脚步,华为很多事情只有不断投入研发自己干。这里边还有一半的国企,研发投入力度还是非常强的,比如中国航天,研发投入占到10.51%,这对比平均研发强度1.61%来看,要高很多了。如果单算研发费用的话,阿里排在第二的位置。阿里2019年研发投入达到了400多亿元,仅次于华为,是百度的两倍多,由于阿里设立阿里达摩院、平头哥半导体等研究机构和企业,不断投入进行前瞻性研究,不过成果也不是那么容易出的,只有不断的坚持才能取得突破,而阿里有实力不断的支持研发。虽然排名前十的研发强度都属于比较高的,但是从整体431家平均研发强度只有1.61%来看,大多数企业研发强度还不够,大多还是销售驱动为主,希望在大企业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够注重研发,逐渐朝着高端科技发展。

天行

「科技探索」一分钟了解最新科技,中国可控核聚变最新研究成果

什么是可控核聚变?核聚变是两个较轻的原子核聚合为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自然界中最容易实现的聚变反应是氢的同位素——氘与氚的聚变,这种反应在太阳上已经持续了50亿年。可控核聚变俗称人造太阳,因为太阳的原理就是核聚变反应。(核聚变反应主要借助氢同位素。核聚变不会产生核裂变所出现的长期和高水平的核辐射,不产生核废料,当然也不产生温室气体,基本不污染环境)人们认识热核聚变是从氢弹爆炸开始的。科学家们希望发明一种装置,可以有效控制“氢弹爆炸”的过程,让能量持续稳定的输出。核能包括裂变能和聚变能两种主要形式。裂变能是重金属元素的原子通过裂变而释放的巨大能量,已经实现商用化。因为裂变需要的铀等重金属元素在地球上含量稀少,而且常规裂变反应堆会产生长寿命放射性较强的核废料,这些因素限制了裂变能的发展。另一种核能形式是目前尚未实现商用化的聚变能。实现可控核聚变将会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氘在地球的海水中藏量丰富,多达40万亿吨,如果全部用于聚变反应,释放出的能量足够人类使用几百亿年,而且反应产物是无放射性污染的氦。另外,由于核聚变需要极高温度,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燃料温度下降,聚变反应就会自动中止。也就是说,聚变堆是次临界堆,绝对不会发生类似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核裂变)电站的事故,它是安全的。因此,聚变能是一种无限的、清洁的、安全的新能源。从某种意义来说,核聚变的商业化一旦完成,将会为人类打开一个新时代。也正因此,各科技大国都在努力早日实现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而努力。核聚变材料来自于大海中的氘和氚,一公升海水可以换算成三百公升汽油。可控核聚变所带来的清洁能源价值,从某种意义来说,将会为人类提供近乎无限的能量源。而伴随着无线能源的到来,生活成本将会急剧降低,汽油煤炭时代将会结束,电能将代替一切能源。而这种只会发生了科幻小说中,堪称梦幻般的技术,在不就得将来将会被真正的实现。我国的可控核聚变研发历程。1965年,根据国家“三线”建设统一规划,在四川省乐山市郊区,建立了当时中国最大的核聚变研究基地——西南物理研究所,这也是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核西物院”)的前身。而中国核聚变研究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当属1984年中国环流器一号(HL-1)的建成。这是中国核聚变领域的第一座大科学装置,它为中国自主设计、建造、运行“人造太阳”培养了大批人才,积累了丰富经验。上世纪80年代,作家莫然曾造访位于108级石梯之高的荒山上的研究所。据她回忆,刚搬迁至乐山时,所里条件简陋,可谓一贫如洗。研究者缺乏住所,甚至只能睡在帐篷里。但中国可控核聚变研究的“摇篮”恰恰是诞生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这离不开研究者开荒拓土、筚路蓝缕之功。正如莫然所说:“尽管研究所的房间就像山洞一样,但我们的科学家具有舍己的奉献精神,就在那样的环境中,他们制造出了‘中国环流器一号’,光设计图纸就有3层楼那样高。”从此,中国磁约束聚变一步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1995年中国第一个超导托卡马克装置HT-7在合肥建成;2002年中国建成第一个具有偏滤器位形的托卡马克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 A(HL-2A)2020年12月4日14时02分,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HL-2M)在成都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HL-2M装置的建成,表明我国掌握和拥有了大型托卡马克装置的设计、建造、运行经验和技术,为我国核聚变研究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将为我国未来核聚变示范堆和商业堆的自主设计与研发制造打下坚实基础。我们距离“人造太阳”的梦想更近一步。 [2]HL-2M装置是实现我国核聚变技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将使我国堆芯级等离子体物理研究及相关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中国携手世界核聚变能开发的国际合作平台。面向全球,它将吸引和集聚国际核聚变高端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核聚变科技领军人才与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科技成果。

杀手们

中国科技再度创新!美国媒体:中国愿为60秒的科技花21年去研发!

其实,现代科技跟从前比起来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了,说实话,以前的时候,科技的研究方向不算特别多,因此各个国家发展的方向说白了也都大同小异。但现在各种尖端科技的研究,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科研领域越来越广,各项科技齐头并进,将整个世界打造的更加美好。这些年中国的发展无疑是非常迅速的,再加上中国的科技领域频频突破,以至于我们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是越来越高。中国的科技产品也渐渐的不再拘束于国内,而是走到了国外市场上开始纵横,这也是很多西方国家开始对中国越来越重视的原因所在。尤其是美国,当中国出现了要超越美国的苗头的时候,美国其实就已经是有些慌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势头超越了美国,按中国经济的增速来看的话,我们国家要超越美国已经用不了太多的时间了。中国科技再度创新!美国媒体:中国愿为60秒的科技花21年去研发!今天要给大家讲的是一项中国的民间科技,这个产品想必所有人都是一点都不陌生的,它就是烟花。有人说,烟花算哪门子科技?但是你还很别小看了烟花背后所代表科技实力。我国的民间有一个奇人,他的名字叫做蔡国强,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他有怎样的实力。他发明了一种烟花叫做天梯,即便是见惯了烟花的我,在网络上见识到他的天梯烟花的时候,还是震惊了,这已经不是一般的烟花了,已经算是极为罕见的“异象”了。他发明的天梯烟花,在燃放之后,果真是像一个梯子一样不断向上攀爬。它的寓意就是中国的科技实力就像这个天梯一样,从最底部,一直向天穹之上延伸然后到达天穹顶部再绽放出最美的光景。尽管这个烟花只有60秒的时间,但是却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因为它代表的同样是中国的实力不断攀升!

何谓少乎

国家正式公布,多项科技成果,展现中国科技力量

近几年以来,我国科技发展突飞猛进,虽然在一些顶尖的技术领域相较于某些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很多的领域,我国的发展也已经取得了相当瞩目的成就。这些成绩,有些看似平淡,却付诸了我国无数科研工作者的辛勤汗水。近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我国科技部高新技术司司长秦勇对目前我国几项领先的科技成果做了汇报,这几项科技成果,代表了我国在整体科技发展前进道路上的正确方向。我国新能源汽车总保有量超过了400万辆,占全球50%以上根据科技部高新技术司司长秦勇介绍,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总保有量已经超过400万辆,占全球50%以上。而在今年4月份公布的数据上显示,当时我国新能源汽车总保有量为380万辆。当时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司副司长蔡荣华透漏,我国2020年预计投资100亿元,用于20万个新能源公共充电桩的建设和40多万个私人桩的建设。今年以来。我国通过在电池、电机和电控方面的重点研发布局,促进和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使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上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5G核心专利数占世界第一,率先实现了5G商用众所周知,我国5G技术的研发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特别是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对于我国乃至全球的5G研发和建设都起到了非常突出的贡献。中国的5G方案也入选了世界5G标准,国际电信联盟采用华为5G 标准,打破欧美垄断。我国的5G核心专利数量在全球范围内也是遥遥领先。目前华为拥有着全球最多的5G核心专利,而这也引起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嫉妒,在利用各种手段想要从华为手中得到这些5G核心技术未果的情况下,对华为采取了技术限制,这也使得华为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目前为止,华为的5G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还是处于领先的地位。而在5G商用方面,我国也同样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目前我国已经建设完成的5G 基站数量已经超过60万座,已经超额完成了今年全年的建设目标。在5G用户数量方面,根据数据统计,目前已经达到1.1亿用户。虽然在很多区域还没有完成5G信号的覆盖,但是大众对于5G建设的信心和热情却是有增无减。新型显示产业规模居全球第一很长时间以来,国际上面板显示产业都被韩国三星等企业牢牢把控,其他国家的企业只能从他们那儿进行采购。但是近几年以来,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中国的新型显示产业也蓬勃发展,产业规模居全球第一。日前上海经信委有关负责人曾表示,我国显示器面板出货量已经超过了全球三分之一的数量,打破了国际垄断。新型显示产业的发展,也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制造业向高端制造的转型升级。写在最后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科研人才的培养,只有把根基打牢才能为后期的持续发展铺平道路。同时更要加大对于基础研究的投入,不能只攻当下热门而放弃基础研究,要加大对于基础学科和冷门学科的长期支持和投入,为我国科技研究的长久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鬼流星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出炉,南京大学教授团队研发的全球“第一”入选

1月20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2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北京揭晓。其中,南京大学樊隽轩教授、沈树忠院士等研发的“全球第一条高精度的古生代3亿多年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变化曲线”入选202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是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工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此项年度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了27次。生命起源与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学之谜,也是Science杂志列出的125个重大科学问题之一。了解生物演化历程对认识人类自身由来、未来如何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中99%以上已经灭绝,如何通过化石记录重建地球历史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规律是当前所面临的的重大科学难题。为了建立古生代(约5.4亿年—2.4亿年,相当于寒武纪至三叠纪早期)海洋生物多样性曲线,樊隽轩等人收集了大量的地层剖面和化石记录,从中遴选了3112个地层剖面、11268个海洋化石物种的26万条化石数据,团队结合模拟退火算法和遗传算法,自主开发了基于并行计算的约束最优化方法,利用“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取得突破,获得了全新的寒武纪—三叠纪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复合多样性曲线,其统计时间分辨率约为2.6万年,较国际同类研究的精度提高了400倍左右。该项研究表明,前人使用的低分辨率且不均一的时间标尺,会直接影响对古生物多样性的估算,导致无法准确评估生物多样性的变化速率和模式,并可能掩盖突发性的重大事件以及短时间的剧烈波动。研究采用了全新的技术手段,部分解决了深时(Deep-time,通常指人类出现之前的历史)高分辨率时间标尺建立的难题,从而可以在接近现代长尺度生态研究的水平上验证或评估生物或古生物学的假说。新曲线更加准确地重现了地质历史中规模最大的三次生物灭绝事件以及两次重大生物辐射事件的精细过程。该成果于2020年1月以Article形式发表于Science。Science评述该研究“将推动整个演化古生物学的变革”,Nature评述“古生物学家以惊人的细节绘制出地球3亿年历史”。素材来源:南京大学

接舆

科技大厂研发实力谁更强?2020中国创新实力百强排名给出答案

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所以看企业前景如何,并不能单纯看现阶段所取得的成绩,反而是创新意识和专利积累更有说服力。不久前网上公布了2020年中国企业发明授权专利TOP100榜单,对各行各业的创新先锋都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今天我们重点分析一下绝大多数人都关注的手机行业,看看谁才是最具创新意识和实力的品牌。在这波专利排行中,华为、国家电网、OPPO、中国石油和京东方强势占据榜单前五,成为创新意识最强且最具实力的企业。另外很多人都了解的小米则是排在了第12名的位置,过去一年取得了1320件的专利授权量。华为依旧毫无意外地再次霸榜,其实这也很好理解,毕竟作为一个老牌科技企业,华为对各种领域都有着涉猎,取得的专利授权量当然要跟巨大研发经费的投入成正比才行。相比华为的广撒网,OPPO能排在第三位也足以证实该品牌在创新意识上的积极和技术方面的强大实力。作为一个主打手机的品牌,OPPO在去年的专利授权量达到了3549件,是小米的两倍还多。当然能有这样的成绩也是通过积极的创新意识和巨大的研发投入换来的,而且2020年OPPO在创新方面的大动作有很多,经常关注科技板块的网友对OPPO多多少少都有听说过。首先是前不久OPPO方面已经宣布,位于浙江余杭区的OPPO全球研发总部已经开始动工,届时OPPO的技术创新实力会进一步飙升。而在当下热门的5G领域,已经积累雄厚技术的OPPO也在前不久于印度成立了首个海外5G创新实验室,除了5G技术的进一步积累,对于全球5G商用也会起到极大的推动。当然了,除了海内外的研发积极和雄厚的专利积累,OPPO在落地应用产品方面也是快人一步。就以当下市场热销的OPPO Reno5系列为例,该系列的外观工艺经历了多次技术迭代,这次带来了全新的星钻工艺。闪亮时尚的机身手感更加细腻,再加上防滑耐磨不沾指纹,真正意义上的好看又实用。另外OPPO还首次将电致变色技术植入到OPPO Reno5 Pro+艺术家限定版身上,用户可以手动调节机身色彩,一部手机不同外观,将科技和艺术完美融合在一起,追求个性的年轻人都喜欢。面对已经到来的2021年,OPPO将会进一步发力高端,为用户带去更加极致的产品体验。比如OPPO会在今年一季度发布顶级旗舰OPPO Find X3,而这款手机将首发OPPO全链路色彩管理系统,可以为用户带去更加极致的显示和色彩体验。除此之外,包括5G、AI和充电等领域,OPPO也都有着雄厚的技术积累,再加上对用户刚需的精准洞察,OPPO能更好的通过专利技术打造出深受消费者青睐的产品和体验。这样的品牌在竞争激烈的2021年肯定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