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浅谈《中国哲学大纲》流花

浅谈《中国哲学大纲》

浅谈《中国哲学大纲》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因为自己在哲学的知识储备量并不够,所以感到有些吃力,对书中的很多观点仅能做到大体的理解,距离所谓的透彻领悟还尚有一段距离。虽然书中的不少观点看似以前都有接触过,比如老子的“道”,陆王的心学,但是以前所接触的仅是一个侧面,或者说仅有大体的了解,对于哲学命题之下的丰富意蕴在之前知晓的并不透彻,这也让我自己认识到了我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总体来说,虽然谈不上达到了对中国哲学有了深刻理解的地步,但在读完之后,感觉自己还是增进了不少关于中国哲学这一方面的认识,同时也纠正了我不少关于中国哲学的错误理解,可谓是获益良多。接下来,我想在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描写一下我的个人心得。首先,对于中国哲学诸子学说,应当辩证地看待。第一步是要明确其哲学概念的意义究竟是指什么,此即张岱年先生所说的“析其辞命意谓”。纵览诸家学说,很多时候诸家都在讨论一个共同的概念,但是其所论述的概念的意义却又各不一样,由此也使得各个学说的指向也分开而去。比如关于“利”的讨论,有认为“利”指个人私利,所以主张尚义贬利的,如儒家;有认为“利”更倾向于公利的,如墨家,则主要指向就在于重利,或义利兼重。在明确二者对于“利”一字的不同理解之后,再看二家之学说,会发现其实各有道理,重点不是“利”本身,所展现的更多是关于公私问题的态度。这样辩证地看待,两家所主张其实均有可取之处,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第二步是在肯定某些学说的同时,也必须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而在否定某些学说主张的地方的时候,也应当挖掘其积极可取之处。比如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中,很长一段时间占有相对而言的正统地位,其学说中的很多方面时至今日也仍有可取之处,比如“仁”中阐述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思想,现在依然起着指导我们人生的作用。但我们也要看到,之所以儒家在近代文化运动中被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就是因为其学说中也包含着不少的消极意义。比如儒家虽然讲“仁爱”,但这不是墨子提倡的无差别的“兼爱”,而是建立在阶级基础之上,换句话说,儒家的论说不少都是为了维护阶级关系的存在而服务的,这些对于现在的社会而言当然已成不足取之处,应当舍弃。同时我们还要看到许多学说虽总体而言不值得提倡,但是其中有的部分我们也是应当学习的。比如杨朱的“为我”之说。为我实不为君,不为天下。直观来看,这和我们古往今来提倡的应当为大众奉献的思想是有着矛盾之处的,但是结合杨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战争肆虐,人民成为君主争夺城池的工具,只是不断地重复着被牺牲的过程,这样子的“为天下而死”又有何意义,仅仅是不断化作君王碑下的炮灰。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君”不值得为,不如转向贵己保身,是有一定道理的。虽然我们一直受“为大众奉献”思想的影响,但是所谓的奉献是否有价值、这种思想是否有时也成为了君主奴役人民思想的工具呢?杨子的这种“为我”思想,虽有别于时代大流,但是也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看世界的方式,某种程度上也是值得借鉴的。总的来说,读完《中国哲学大纲》之后,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不仅对中国哲学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还引发了我的一些对于中国哲学的思考。虽然有的思想理解起来对我来说仍然稍难(比如“坚白论”的地方),但是对于大部分的思想,在阅读此书过后,我都能获得一个大体的认识。不过仅止于此还是不够的,这本书虽然各个学说都有涉及,覆盖面较为全面,但是对于佛教影响下产生的学说因为不算严格的“中国哲学”而没有提及,而且对于各个学说也仅仅是涉及,还不是非常精深,所以要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哲学的了解,也不能止步于此,应当进一步不断地学习,才能丰富对于中国哲学的知识。

2022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考研分析(参考书、分数线、初试经验)

一、专业目录、初试复试考察内容(2021届)专业目录及初复试科目:哲学系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4 法语(二外)或245 德语(二外)621 外国哲学史基础809 中国哲学史基础复试专业课:1135039 中国哲学原著选读哲学系(珠海)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或203日语621 外国哲学史基础809 中国哲学史基础复试专业课:7215001 中国哲学综合二、初试参考书目(仅供参考)初试专业课参考书目:621外国哲学史基础《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林,高等教育出版社;《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809中国哲学史基础《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冯达文、郭齐勇三、录取情况哲学系20年录取名单:统考录取7人,初试最低分379分,推免5人。19年录取名单:统考录取8人,初试最低分360分,推免4人。哲学系(珠海)20年录取名单:统考录取6人,初试最低分332分,无推免。19年录取名单:统考录取1人,初试最低分369分,无推免。四、复试分数线及录取明细2020年:政治/外语(50分)业务课(90分)总分(320分)2019年:政治/外语(50分)业务课(90分)总分(320分)五、初试经验专业课复习:外国哲学史基础复习难度相对较大,知识点较为零碎,考试较为注重对于问题转化之间的逻辑关系。建议参考书籍:《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林 高等教育出版社《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赵敦华老师的书籍十分简明,逻辑清晰,内容全面,主推参考书目。邓晓芒老师的教材优点在于书中对于思想史上问题转化的逻辑讲述的较为清楚,而且可以配合爱课程或B站上的武汉大学的西方哲学史网络公开课一起看。(后面的康德和黑格尔部分建议听B站张志伟老师的课)另外就是爱课程上可以下载这门课的PPT,上面对于各哲学家的思想的论述更为全面,但是内容较多。原著考察部分可能还是偏向笛卡尔、休谟、康德这些人,也考察过霍布斯等人,这个就真的要看我们平时的积累了,各哲学家有不同的写作风格。《西方哲学原著选读》这本书每个哲学家的文献都会有不同的小标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原著的思想。我的复习方式是参考教科书,用自己的语言和思路整理各个哲学家的思想。然后就是反复的去看,次数多了就理解了,不要想一次性背下来。复习时主要注重各个思想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中国哲学史基础中大的中哲试题很重视对文言文的考察,因此,培养自己的训诂技巧是很重要的,我主要是通过历年真题来适应这种答题方式,把文言文进行多种角度的解释,可以把名家解释用出来,最后自己也需要进行原创回答,从不同的角度回答同一章古文,哲学本质上是重“思”的,自己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若只背笔记获得了高分,并不代表你的哲学基础很好,这一部分同学很可能会在复试中遇到问题。我主要参考的书籍是冯达文、郭齐勇的《新编中国哲学史》、陈来《宋明理学》、冯达文《中国古典哲学略述》,很多真题,新祥旭学姐告诉我,这个需要自己上网搜索相应的资料,这一过程是十分重要的,中大中哲主要侧重于先秦哲学与宋明理学,需要对这两部分进行较多的复习。本文为新祥旭考研独家整理!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公众号:新祥旭广东考研

谜中迷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第一人

近代对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系统研究,算起来大概要从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开始。之前的有梁启超的《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其中对诸家学说的本身却没有详细阐述。有人说,胡适著《大纲》的初衷,就是想替梁启超补作这几章缺了的中国学术思想史。我看未必。胡适兴之所致,有论必出,无梁也会有胡。胡适为人历来多有褒贬,有说堪称师表,有说卑鄙无耻。这里以学论人,别不多说。胡有一口号:“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于是大胆疑古,大胆贬华;古籍多伪作,司马迁多胡说。于是随着考古发现,一遍遍小心地自抽嘴巴。胡另一高论救国:“西化”。而今中国并没有像胡适说的那样,不知大师有知,做何感想?可见胡适作为宗师,其为学之法,略显浅薄。大师学贯中西,非我等工匠可比。原本不敢评说,然而事实如此,不敢不说。或许正因为如此,胡不仅难与同时代的鲁迅等相比,即便是为人如冯友兰者,后来写的《中国哲学史》,也较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略胜一筹。胡适被人称之为“善作半卷书”者,其《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都只有上卷。有人说是为盛名所累,多少有些道理,现时就有位“易大师”也是如此。可见为人为学,既有关系,有无关系。老子说:“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时不时地臭硬一下,未必不是个好主意。《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原是胡适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经过整理,蔡元培作序,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在1919年出版。轰动一时。该书是中国人第一次采用西方的逻辑分析研究方法,对中国哲学史进行研究,在当时确实堪称是具有开创意义。以至于胡适本人说:“我自信,治中国哲学史,我是开山的人,这一件事要算是中国一件大幸事。这一部书的功用能使中国哲学史变色。以后无论国内国外研究这一门学科的人都躲不了这一部书的影响。凡不能用这种方法和态度的,我可以断言,休想站得住。”当年的北大校长蔡元培评价此书有四种特长:第一,证明的方法。第二,扼要的手段。第三,平等的眼光。第四,系统的方法。梁启超评此书:“这书处处表现出著作人的个性,他那敏锐的观察力,致密的组织力,大胆的创造力,都是不废江河万古流的”。冯友兰也因此说:“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胡适创始之功,是不可埋没的”。然而,事物往往都是多方面的。一个学说,要能够经受长时间的考验,才能够看得出优劣。《中国哲学史大纲》,今日看来,其偏颇与谬误也是很多的。虽然今天很少有学者对研究“史”本身没有多大兴趣,仅就胡适在此书中的研究方法,以及有此得出的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的得失,进行一番探讨。胡适在《大纲》导言中讲到哲学史史料时,是有其取舍审定原则的:史事,与人物所处年代是否相符;文字,尤其是各个时代语言的特色;文体,同一个哲学家的文体自成特色,出入太大定是伪作;思想,一家之言必定能够前后连贯,若一本书中自身观点相左,也是伪作;旁证,是从别的书里寻找佐证。以上互为印证,方可证明一学说的真实性。这些方法本事似乎并没有大的问题。问题在于,“史事”与人物所处年代并非没有争议;文字语言的特色,是因人喜好不同而异,不完全取决历史年代;文体,同一个人写哲学和文学诗歌,文体也非一成不变;思想的连贯是没有错,问题在于一个人的思想并非完全一成不变,何况如果读者自己都没有读懂(如胡对老子用弱的理解是一味示弱),依此来判断是伪作岂非太过?如此以来,所谓的,佐证,都还不是自己主观意识说了算?关于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争议很多(学术本来就是争带有议的),有学者认为胡适的如此“截断众流”,在客观实际上让中华文化,成了无源之水。讨论中国哲学,胡适却根本没有按照现代哲学的思维来看待国学,无论是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自然的把握,存在的概念,等等现代哲学的概念全都没有,哪还谈什么中国哲学史研究呢?有学者一针见血的指出,胡适“完全把哲学史当成了文学史研究了”。

参两

2019考研大纲什么时候出来_考研大纲发布时间

2019年考研大纲什么时候出来呢?这是每一个2019考研人关注的问题。各个科目的考试大纲是作为复习备考最为关键的指南。没有大纲看着复习心里总是没底的。那么最新的考试大纲什么时候出来呢。2019考研大纲公布时间根据小编多年的经验,一般是在9月左右。其中,考研公共课大纲的公布时间,2014、2015、2016、2018年都是9月中旬,仅2017年考研大纲公布时间是8月底。下面是具体时间表:一、近五年考研大纲公布时间1、2018考研大纲:2017年9月15日公布2、2017考研大纲:2016年8月26日公布3、2016考研大纲:2015年9月18日公布4、2015考研大纲:2014年9月13日公布5、2014考研大纲:2013年9月13日公布说明:以上公布时间是当年考研公共课考试大纲公布时间,各院校专业课大纲公布时间与各院校有关,公布时间不固定,但是一般也是9、10月。二、新的考试大纲出来后怎么复习1、新旧大纲对比查漏补贴特别是考研政治这门这项工作尤为重要。特别是有部分考生在大纲公布之前就在进行政治的复习,请一定记得理清大纲的变化,以免复习到错误的方向,造成知识点的疏漏。2、关注新增考点它们意味着会出现新的考察知识与题目。而在有些章节,比如毛中特部分,新增的考点往往还意味着党和国家在整体政策方面的调整,这对于后面的材料分析与时事政治分析题的准备也有重大影响。3、不要忽略细节调整比如考研英语中,大纲给出的词汇数量并无改变,但大纲的词表后面给出了一些词缀的加强和注释,此处变化看似普通,实质却意味着考研英语对词义深度与延伸词汇有了新的要求标准。总体来说,一般专业课的大纲变化是不大的,建议前期先攻专业课部分,当然英语部分也不能忽视,政治这一门是可以放一放的。等学校新的招生简章、专业目录、参考书、考试大纲公布后,再进行系统的梳理。找出忽略的、没完全弄懂的,或者理解错误的知识点,让自己的复习效果达到最优。三、推荐阅读>>2018考研大纲原文及大纲解析

大喜事

2020考研大纲公布:这些新变化你需了解,“考研党”们做好准备!

2020年考研考试大纲已于今日公布,相比于往年,2020年考研大纲来得更早了一些,往年都需要9月至10月份才会出来,那么,2020年考研大纲有哪些新变化呢?考研政治、考研英语等公共课程部分是否有变动?参加2020年考研的“考研党”们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呢?看小编分析如下:2020年考研大纲新变化首先各位考研学子要明白,“考研大纲”只是针对考研公共课的,即政治和英语,这两门课程属于公共课,全国统一出卷,统一考试,而数学并非公共课,只有那些自主命题的学校或特殊专业才可能会考数学,因此考研数学不在考研大纲范围之内,再者就是专业课,专业课一般都是学校自主命题,考研大纲也不会包含专业课的相关内容。对于考研政治和数学而言,2020年的大纲主要有如下变化:政治“马原”和“中国近代史纲要”这两门课属于轻微调整,基本没有大幅度变化,原因很简单,这两门课程都有固定的书籍参考,知识点也基本稳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偏哲学和政治,而“中国近代史纲要”则完全偏历史,一方面关于哲学的知识不可能每年都有变化,而历史性的东西已经尘埃落定,不能更改,因此政治中“马原”和“中国近代史纲要”没有太大变化。“毛中特”和“形势与政策”这两部分政治大纲有较大的变化,对于“毛中特”部分,主要是加入了“新中国”思想以及“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这两个新理念是符合当前发展潮流的主流思想,因此“毛中特”的大纲有较大的调整。至于“形式与政策”部分,这一块不用多说,调整幅度是最大的,因为“形式”时刻在变,而“政策”也并非一成不变,因此“形式与政策”的具体考点,还需要细看考研大纲,掌握最新动态。英语关于2020年考研英语大纲的变化,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变化,英语这门公共课,能够调整的地方实在有限,因此,今年的考研英语也没有太多调整,关于“英语作文”这一块,必然是结合当前热点话题展开,因此2020年考研学子们要多收集新热点,做足功课。2020年考研的复习准备2020年考研大纲比往年早几个月,这对于“考研党”而言是好事,早知晓大纲就多一些时间复习,知道了大纲之后才不会毫无重点的准备,对于“考研党”而言,考研准备无非两个字:坚持,相信坚持就是胜利。“考研”作为高考之外的全国性大考,其重要性和难度一点不亚于高考,既然2020年考研大纲已出,还请广大考生做足功课,做好准备,考研大捷!对此,你怎么看?

臣将为锯

2020考研大纲:四个“主考科目”都出现大变化,考生备考牢牢把握

在今天国家教育考试中心也公布了大家心心念念的考研大纲,考研大纲的公布也使以前一些关于考研变化的传闻不攻自破,同样也为今年参加考研的同学吃了一个定心丸。今年的考研大纲相较于往年来说,可以说是稳中有变,相较于往年的考前大纲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那么具体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哪里,也由小编带着今年参加考研的考生们一块去了解一下。一、考研英语的变化今年的考研英语大纲延续了往年的一些变动习惯,增进了一些新的内容,同时也删去了一些老的内容,今年考研英语的最大变化就是增加了一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信息,也就是说今年在今年的研究生英语考试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超纲的词汇,所以也就需要我们在进行英语学习的时候熟读今年英语的一些具体变动,避免出现自己不认识这些超纲词汇的现象发生。而英语考试在试题结构、评分细则等方面与往年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二、考研政治的变化“马原”和“近代史纲要”在考试的侧重点方面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幅度属于一个正常的范围,因为这两门课知识点一般比较固定,一个比较偏向于哲学,另一个在比较偏向于历史,这两方面的知识不可能每年都发生变化。而“毛中特”和“形势与政策”这两门课相较以往的考试中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主要是加入了当前新出现的一些政治热点,比如说“新中国思想”,以我们“国家新的社会主义特色理念”,也是为了迎合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潮流,做出的一些改变。三、考研数学的变化考研数学相加于往年也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动,但是我们要注意到数学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在学习起来是比较有困难的,需要我们基础知识足够的扎实,并且要掌握数学学习方法,所以即使大纲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也并不意味着今年的考试难度会降低,也需要我们为之努力。四、专业课除了一些统考的专业科目以外,有相当一部分的科目是由自己所填报的院校自主命题的,而现在除了国家教育考试中心公布了一些公开课的大纲以外,各个院校也没有公布自己招生专业课大纲,由于学校尚未下发通知,具体的情况还未可知。以上这几点就是现在我们国家教育考试中心所公布的关于几个公共课的变动,但是无论考纲怎样变化,考试也都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参加考研的学子要做到“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巍然不动”,只需要根据考纲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改变。相信只要经过自己的一番努力,一定能考取自己理想大学的研究生,完成自己现阶段的一个理想。

艾丽卡

复习别盲目,先看看21考研大纲的变动

21考研大纲在9月9日发布,相信不少同学的心情是纠结矛盾的,一边期待大纲的内容早日发布决定考研复习的方向,一边又担心大纲变动过多之前努力白费。那么,本年考研大纲都有哪些变动呢?考研大纲是出题人的唯一参考依据,它对该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试卷结构、试卷范围、要求形式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要求,通过考研大纲能确保考生复习方向的正确,避免无效复习,浪费时间与精力。一、考研政治变动情况:马原理——5处变动毛中特——33处变动史纲——25处变动思修法基——48处变动当代——18处变动“马原”和“中国近代史纲要”这两门课属于轻微调整,基本没有大幅度变化,原因很简单,这两门课程都有固定的书籍参考,知识点也基本稳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偏哲学和政治,而“中国近代史纲要”则完全偏历史,一方面关于哲学的知识不可能每年都有变化,而历史性的东西已经尘埃落定,因此政治中“马原”和“中国近代史纲要”没有太大变化。“毛中特”有变动但实质性变动不多。主要在第8章新时代新思想,第10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经济、文化、生态,第11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面深化改革等内容上有实质变动。“形势与政策”有较大的变化,这一块不用多说,调整幅度是最大的,因为“形式”时刻在变,而“政策”也并非一成不变。今年大纲内容多为删除,添加了新冠肺炎疫情相关内容,这极有可能成为今年考查的重点。此外,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容也有新表述,也需要注意。“思修法”虽然是变动最多的,但其内容一直稳定。多为删除与非实质性变动。新增内容关于道德实践的养成、树立共产主义等内容需要关注。二、考研英语2021考研英语大纲变动如下:英语附录1大纲变动情况:①大纲词汇有增加、有删减②总词汇量由去年5497个增加到5522个③新增词汇81个④删减词汇46个⑤对144个词汇进行了变动,主要根据拼写和意思进行了调整与整理后变为140个。英语附录2大纲变动情况:①词缀进行了调整变动②总数由116个增加至140个③前缀81个,与去年相比增加19个④后缀59个,与去年相比增加6个,个别后缀进行了整合⑤前缀的英文释义进行了扩充,例词也发生了变化三、考研数学21考研数学大纲是近些年来变动最大的一次。变动情况如下:①试卷内容结构变动——5处变动,②试卷题型结构变动——7处变动,③考试内容与要求变动——36处。其中,试卷整体提高了高数的分值占比,同时降低了线代与概率的分值。在题型结构上,提高了单项选择题和天空题的分值,同时降低了解答题的分值,试卷总分不变。考试内容的变动上也大多数体现在高数上,总得来说,今年考研对高数的要求在提高,考生在复习时要注意对高数的学习。本文根据网络内容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禅说

考研干货:清华大学《98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详解!

欢迎评论留言或关注!才聪学习网——中国哲学史考研复习笔记第1编先秦时期的哲学绪论一、原始社会产生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萌芽1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推动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原始社会的人们在劳动生产中,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认识能力。2唯心主义萌芽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魔鬼、神怪、灵魂不死等即是这种幻想观念的一部分。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3唯物主义萌芽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这可以说是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二、社会分工导致阶级分化1奴隶制社会的建立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开始出现分化。原始社会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原则遭到破坏,出现了人剥削人的现象,形成了阶级的对立。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阶级社会。我国奴隶制经过夏、商,到西周时期得到了高度的发展。2奴隶制社会阶级矛盾我国奴隶制的经济特点是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和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建立许多大小不等的诸侯国,以保卫整个奴隶制的经济制度。到了周代,在政治上则是采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禄的等级制。各级奴隶主享有种种经济、政治、法律上的特权。奴隶社会中阶级矛盾激烈和尖锐。3哲学为统治阶级服务在阶级社会中,哲学往往被打上阶级的烙印。夏代的奴隶主为了论证自己统治的合理性,声称自己的政权是得之于“天命”的。到商代更抬出了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叫作“帝”或“上帝”,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这种宗教认为“上帝”是整个自然、社会的主宰。奴隶主贵族统治者经常利用“天罚”来威吓人民,假托神意来迫使奴隶等去从事战争、耕作和贡纳财物。西周统治者对这些传统的宗教又有所发展,他们用统治者的道德行为作为补充,以说明“上帝”不断更换统治者的理由,总之,这时的宗教已不同于原始社会的迷信了,它已经发展成为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4奴隶制社会自然科学的初步发展在奴隶制社会中,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也有进一步的认识,发展起了初步的自然科学知识。(1)夏代已有了纪年的历法,商代在夏代历法的基础上,已有了隔若干年置闰月来调整季节的办法,而且采用干支纪日法;(2)在数学上商代已采用了十进位,并且有了“规”“矩”等字,说明当时数学的发展情况;(3)在农业上商代人已懂得培土壅苗、流水灌溉等,还有了酿酒、缫丝、绩麻等生产技术,到西周时期,在农业生产上发明了轮流休耕,保护土地肥力的“三圃法”,初步懂得了施肥、中耕、治虫、选种等;(4)在天文方面建立了专职人员,《诗·小雅·十月之交》中记载的一次日食,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日蚀记录,生产发展促进自然科学知识的丰富,为哲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料。三、铁器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1封建制度开始形成西周末年,奴隶制开始崩溃。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工具的改革,特别是铁器农具的使用和用牛耕田,生产力进一步得到发展,旧奴隶制生产关系已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私田的大量出现,封建依附关系也开始出现和发展起来。新的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是我们历史上第一次承认实行按亩收税的制度,承认分封地之外的私田的合法性。随后,封建地主阶级逐步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取得了优势,经过长期的反复斗争,我国的封建制在战国时期正式确立。2封建地主阶级与旧奴隶主阶级矛盾激化春秋时期,新兴封建地主势力和奴隶主贵族势力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在这个社会大转变的斗争中,新兴地主阶级主要是依靠和利用了奴隶和平民的力量才战胜奴隶主贵族的。他们采用各种方法,如减轻赋税,灾年贷粮,论功行赏等以争取逃亡的奴隶,笼络人心,扩大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实力。3社会现实的需要推动哲学发展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农业、商业、手工业及科学的进步以及复杂而尖锐的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推动了哲学的发展。奴隶主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竭力鼓吹有意志的天,要人们听从于“天命”的安排。新兴地主阶级及其同盟者小生产者则运用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结合本阶级的利益,开始对“天命”论的宗教有神论展开批评,掀起一股强劲的人文主义思潮。这时哲学上的主要代表有:(1)以孔子为代表,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及“中庸”观念,发展了殷周及春秋以来的传统哲学思想及伦理观念,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学术流派儒家;(2)以老子为代表,提出“道”和“无为”的学说,开创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宇宙论的传统,以及影响深远的道家学派;(3)以墨子为代表,提出“兼爱”“非命”等十大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4)春秋末年还出现了我国古代的军事理论家孙武,在他所著的《孙子兵法》一书中,总结了我国古代的作战经验,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思想。4战国时期封建制度最终确立(1)诸侯国新兴地主阶级掌权“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和确立时期。战国初期至中期在多数诸侯国中已建立了地主阶级的政权,正在为巩固新政权而斗争,而尚有部分诸侯国则正处于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过程之中。随着广大奴隶群众反抗奴隶主的斗争、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的进一步深入,各诸侯国新兴地主阶级向奴隶主统治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2)地主阶级对待社会变革的态度不同“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当时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复杂。地主阶级是新生产关系的代表者。这个阶级来源比较复杂,因此,他们对这场社会变革的态度也有所不同。有的主张用激进的暴力的办法打击奴隶主阶级,建立封建制度;有的则主张用缓和的改良的办法解决问题。(3)知识分子阶层的活跃在这复杂的阶级斗争中,作为各阶级思想上的代言人,知识分子阶层十分活跃。他们不是独立的一个阶级,而是按其政治、经济地位和思想倾向,依附于各个不同的阶级。(4)“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在这一时期中,围绕着新旧生产关系、社会制度、文化教育的斗争,以及通过什么办法来建立封建制等问题,在思想战线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思想派别,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百家争鸣”的局面。齐国地主阶级政权建立后,新统治者田氏为了招纳为地主阶级服务的人才,在国都临淄的稷门下设立学官,招徕了各国不同学派的知识分子到这里讲学、著书,成了当时“百家争鸣”的一个中心。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化性起伪[武汉大学2014、2015年研]答:化性起伪是荀子的观点,是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荀子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化性起伪”的性恶论认为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为善。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2四书[武汉大学2015年研]答:四书,又称四子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朱熹取《礼记》中《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四书的作者包括孔子、子思、孟子、程子、朱熹等。四书蕴含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武汉大学2015年研]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语出《论语·述而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是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是指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求严格,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孔子还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这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仍具有借鉴意义。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武汉大学2015年研]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指天地不会偏爱任何事物,在天地眼中,万物与刍狗没有分别,即世界上万事万物其实都是平等的,出自老子《道德经》。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河上公对这句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其意是指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其自然,将万物看作刍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滥觞,对后世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5性者,本始材朴[武汉大学2015年研]答:“性者,本始材朴”是战国时期荀子的哲学用语,出自《荀子·礼论》。“本始”是指原始,本初。“材朴”是指资质朴素。人的本性其本质是没有经过雕饰的,是自然的,换言之,人的本性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中本无善端。非但无善端,且有恶端。虽然他认为人性本恶,但荀子认为人具有接受道德教育的聪明才力,积学既久,成为习惯,圣即可积而致也。这与注重道德修养自觉性的性善论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的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6“尚贤”“尚同”[武汉大学2015年研]答:“尚贤”“尚同”是墨子在政治方面的主张,二者的结合反映了墨子独特的治国理念。①“尚贤”是指任用人才,不计出身贵贱,一切以能力为准。墨子认为,尚贤是政治根本。这种思想直接冲击了宗法世袭制,为战国时期平民阶层的广泛崛起奠定了理论基础。②“尚同”是指一切有关善恶、是非的意见及行动上都必须统一、服从于上级。墨子独到地揭示出国家这种变化的客观必然性,但“尚同”说的专制色彩太浓厚,会引起暴政和集权。这一思想经过法家的吸收和改造,成为中国古代极为盛行的专制主义思想的理论源头之一。7竹林七贤[武汉大学2015年研]答:竹林七贤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王戎、刘伶、阮咸七位名士,因他们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所以世称“竹林七贤”。在哲学思想上,竹林七贤以嵇康、阮籍为代表,其哲学主张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在文学上,这七人的作品基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竹林七贤的生平遭遇,不仅向后人指出了从事文学艺术活动要保持精神和思想上一定的自由的必要性,更促使后来的文人认真思考自己的文学艺术创作和政治的关系,从而自觉慎重地摆正自己的社会位置,有所选择、有一定目的的去进行创作,且后者更为重要和深远。8《复性书》[武汉大学2015年研]答:《复性书》是中国唐代哲学家李翱关于人性学说的哲学著作,是宋代理学的根本,它融合老子与道家的复性论,发扬《中庸》思想,反对佛教,因而是融合儒道两家的产物。《复性书》认为“人之性皆善”“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同时又认为“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作者主张性善情恶,认为人们由于受到七情的蒙蔽,所以本性藏而不露。唯有除去情欲,善性才能恢复,并可以超凡入圣。这是取名《复性书》的主要含义,而去情复性的方法,是教人“忘嗜欲”,即排除物欲的干扰,加强内心修养,以达到空寂安静的“至诚”境界。9“天下惟器”“道在器中”(王夫之)[武汉大学2015年研]答:“天下惟器”“道在器中”是明末思想家王夫之的哲学观点,批评了宋明理学“离器而言道”的倾向。王夫之认为,道与器是统一不可分的,“道”标志事物的共同本质或普遍规律,“器”标志个别、特殊的具体事物。“天下惟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道之器也。”其意是指道与器是物质世界的两个方面,而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体。“天下惟器”表明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具体的存在,表达事物本质或事物类本质的哲学抽象都只是个别某一方面的本质,这种本质不能脱离具体的事物而存在。因此只能说“道在器中”,“道”是“器之道”,而不能说“器者道之器”。王夫之的“道器观”是他关于世界统一性问题所作的较为深入的阐发。麻烦大家关注+点赞,谢谢!!考研真题、考资格证、考试题库就选才聪学习网!本文由【才聪学习网】原创,关注我了解更多考试资料!#中国哲学史#

若唯无诏

演讲稿范文: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每日观察0353)

演讲稿范文: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文/樊荣强胡适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被人称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1919年2月,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共分12篇,10余万字,以时间为线索,人物为主题,对从老子、孔子到韩非子的哲学思想的历史演变进行了系统论述。可惜《中国哲学史大纲》只有上半卷,所以只能算先秦哲学史。为什么胡适会写这本《中国哲学史大纲》呢?第一,学业成果。胡适1910年19岁时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入康奈尔大学选读农科,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其博士论文为《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第二,授课讲义。胡适1917年留学回国后,受聘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他根据博士论文编成“中国哲学史”的讲义。第三,求得关注。胡适在北大讲中国哲学史,由于人很年轻(当时只有26岁),而且与此前讲中国哲学史的教授们讲法完全不同,引来无数争议。后来受出版社邀请,把讲义改编成书,并由北大校长蔡元培作序推荐,正式出版可以让更多人来评说。《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的出版,虽然非议颇多,但是影响巨大,意义非凡。第一,引入西学方法。该书是第一本中国人采用西方的逻辑分析研究方法,研究中国哲学史,有开创之功。第二,冲破传统框架。该书首次对没有可靠材料依据的中国古史的内容采取了拒绝的态度,摆脱旧有的思想框架。第三,建立学术规范。该书还给当时的中国学术界展示了现代学术的研究方法,首倡之功不可没。我是樊荣强,长期致力于演讲与口才的研究与培训。我经常会以一个常见的题目写一篇500-600字的短文,总共计划写200篇作为大家参考学习的演讲稿范文。我所遵循的基本规则是我所发明的“钻石法则”。我希望通过这些范文,更明确地告诉所有人,演讲稿就要这么写,演讲就是这么简单。如果你喜欢,请关注我。

韩国版

采薇读书:杂谈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与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2019年11月11日,采薇在当当网上购买了四五本书,其中就有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买冯先生这本书的缘由,是因为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大概是说“胡适一向对人宽厚,为何唯独对学生辈的冯友兰不睦?”,关于胡与冯不睦的例子,有人列举了胡适评价吐槽冯友兰“天下蠢人恐无出芝生右者”以及“他不是故意留胡子,他是舍不得花钱”等等的例子。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胡适、冯友兰著作一、胡适与《中国哲学史大纲》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八零后一代是较少有机会阅读胡适作品,对其了解多限于中学历史教材上“新文化运动”一段——在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如此而已。历史课本中的胡适直到2018年前后,经高中故友宋同学的推荐,我才看了岳南的三卷本《南渡北归》,在这本规模宏大的学术大师群英谱中,胡适堪称是贯穿全书的一个线索性人物,着墨一点不比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陈寅恪、傅斯年、林徽因等少。此后,采薇对胡适的兴趣逐渐上升,陆续买了他的《四十自述》和《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毫无疑问最突出的贡献在于“疑古精神”,讲中国哲学史居然直接扔掉三皇五帝,直接从周宣王开讲。这让北大讲台下的傅斯年、顾劼刚等青年才俊大惊失色,尤其傅斯年原是黄侃的得意门生,黄侃要把章太炎的道家真传传给傅斯年的,没想到傅斯年居然被刚回国的27岁留学生胡适圈了粉!后来,得到胡适真传的顾劼刚写出了《古史辨》等代表作品,算是从此创制了古史辨学派。顺便说一下,顾劼刚的古史辨学派最核心观点之一就是质疑夏朝的存在,而在河南洛阳2019年年底开馆的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展厅里,开端就把顾劼刚的生平和著作等介绍大篇幅挂在墙上,也显示出洛阳开阔包容的学术氛围。胡适27岁就担任北京大学教授,治学路数和学术思想折服众人,被季羡林誉为“青年暴得大名、誉满士林”,但后来可能主要精力没有放在治学上,社会活动占据了他大部分时间,成为走到了另外一条道路上的“过河卒子”,周恩来说“胡适先生本来是我们敬爱的一个人,他的思想和言行有些令我们佩服的地方”,但“过河卒子”无法回头,胡适终于还是没有被我们争取过来。话说回来,主张宽厚待人的胡适为何唯独对冯友兰讥讽有加呢?其中一个观点是胡适对冯友兰的评价基于对冯友兰的人格认识,另外一个观点也颇有意思:胡适学成回国后最先扬名立万凭的就是《中国哲学史大纲》,但其后他的学生辈冯友兰却写出了更为出色系统的《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简史》,同一个学术领域内出现两个领袖,一山难容二虎,胡适的反应也在情理之中吧?读毕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以上观点更让人好奇: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如何成书的?可读性在何处呢?二、冯友兰与《中国哲学简史》胡适出生于1891年12月17日,出生地在上海。4年后,1895年12月4日,冯友兰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1911年至1915年,胡适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先后学习农学和哲学,1915年9月,胡适进入到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学习,系主任为杜威,学至1917年6月归国,8月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适《四十自述》P180)。而冯友兰1915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开始学习哲学(《中国哲学简史》p259页冯友兰自述),接受哲学系统训练。从时间点上比对,冯友兰和胡适开始学习哲学的时间点是一致的,只是一个更多学习的是西方哲学方法,一个是中国传统哲学。1917年8月,胡适受蔡元培之聘出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后,冯友兰恰好是北大的学生。胡适主要讲授三门课程:西洋哲学史、英国文学和中国哲学史。据岳南《南渡北归》,留洋7年的胡适在北大讲西方哲学自然不在话下,但一开始讲授中国哲学史却引起轩然大波,主要就是因为胡适不认可三皇五帝的内容,摒弃了中国远古历史中“一半神话一半正史”的记载,用诗经作为时代说明材料,抛开唐尧、虞舜、夏禹和商朝,直接从西周周宣王开讲。如此一改,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被截去一半,其他师生大惊失色。后来胡适虽然逐渐站稳脚跟,但其在《胡适口述自传》中仍对这一段日子印象深刻,台下的学生“年轻却富有朝气,传统学术颇有训练,有几个学生学问比我强,如傅斯年、顾劼刚、罗家伦等”。在这一段回忆中胡适没有提到冯友兰,但其已经承认在中国哲学的“传统学术”造诣上,台下的青年才俊或许更出色。而冯友兰,也肯定是听过胡适的哲学课的。一年后,也就是1918年6月,冯友兰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之后回开封与任载坤完婚,并留在开封在河南第一工业学校教书。次年,冯友兰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师从的老师正是此前胡适的哲学老师约翰·杜威(John Dewey)和弗里德里克·伍德布里奇(Frederick J. E. Woodbridge),冯友兰系统学习了西方哲学理论,同时完成了多篇学术著作。2014年,冯友兰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冯友兰先后在原河南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等高校任哲学教授。1934至1935年,美国学者德克.布德在清华大学师从冯友兰学习中国哲学。1945年夏,已经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汉语中心副教授的学生德克布德邀请冯友兰赴该校任访问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下,1946年8月冯友兰很快就完成了所开课程的英文讲稿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并开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始用英文授课。1947年6月,冯友兰将所讲授的“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课程英文手稿交由其学生德克布德整理,1948年美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正式出版该书。1985年2月,该书首个中文译本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翻译者为同为河南老乡的冯友兰清华弟子涂又光,书名定为《中国哲学简史》。2004年7月,旅居美国的前社科院副院长赵复三完成了《中国哲学简史》的另一个译本。三、初读《中国哲学简史》开篇说过,我是2019年11月11日购得赵复三译本《中国哲学简史》的,11月19日,采薇开始阅读该书,看到第3页第二行后,我觉得思想受到了某种震撼。书上说,“许多人习惯地以为,儒道佛是中国的三种宗教。其实,儒家并不是一种宗教。”“道家和道教不同。道家是一种哲学,道教才是宗教。它们的内涵不仅不同甚至是互相矛盾的”,并举例子称“道家哲学是让人顺乎自然,道教却教导人逆乎自然,比如老庄思想万物必有生死,人对于生死完全不必在意,但道教却教导长生术。”冯友兰毫无疑问,这一段精彩的论述揭开了道教与道家的区别,廓清了一般人对于两者的模糊理解。尤其对于采薇个人,这个论点给了我很大的力量。以前我会错误认为:作为年轻人应该努力进取,学什么老庄啊佛学啊?难道要遁世当什么道士或僧人吗?我不知道其他的网友是否有这样的认识,反正我以前也看了一些老庄《道德经》和南怀瑾谈佛学的一些书,但都是悄悄看的,不太勇于示人,就因为没有认识到道和佛并不一定是宗教,道学和佛学可能只是一门哲学知识,并不一定指向道观和寺庙。发朋友圈的感言这就是《中国哲学简史》给我的第一个重要收获:廓清儒道佛知识与宗教之间的区别,让年轻人更勇于学习接纳儒道佛的哲学思想。其二,《中国哲学简史》理清了中国哲学发展的脉络。这又分两方面。《中国哲学简史》交代了中国哲学发源的地理背景——中国是大陆国家,交代了中国哲学发展的经济背景——中国是传统重农抑商的农业社会。因此,中国哲学扎根于大陆,与土地紧紧相连,农业收成好,农民和社会各阶层都受益,反之都遭殃,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必然离不开土地,说白了就是反映农民的思想和价值观!因此,《中国哲学简史》讲清了中国哲学的背景,它的根在农民在土地和自然经济。其次,《中国哲学简史》理清了中国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脉络,他们之间是如何联系又如何区别的。依浅显的理解,我们谈到老子就《道德经》,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谈到孔子就是一部《论语》,谈到孟子就是“性善说”,谈到荀子就“性恶说”,如此到翟墨“兼爱非攻”等等。这就如同读西方哲学,你也许知道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等等的学说,但你不看一下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或其他西方哲学美学史专著,你对这些学说的概念一定是似是而非的,你搞不清他们联系在哪,区别又在哪?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非常清晰地回答了这些问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冯友兰不仅仅是总结和归纳中国哲学诸子百家的联系,更在学派的区别上有独创性的分析。比如对二程程颐程颢哲学思想的区别,抽丝剥茧般讲明程颐——朱熹——程朱学派的理学与程颢——陆象山王阳明——陆王学派心学的异同。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内容博大精深又通俗易懂,非常适合哲学入门书籍阅读。限于篇幅,不再累述其他。本文由采薇原创,欢迎关注也欢迎批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