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江苏2018优秀博士硕士论文评选结果公布,南大、东大谁最厉害?还乡而立

江苏2018优秀博士硕士论文评选结果公布,南大、东大谁最厉害?

江苏省是我国高校数量非常多的一个省份,好大学也比较多,其高等教育实力在全国各省市当中仅次于北京、上海。现在,江苏省拥有11所211大学,其中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还是我国实力很强的重点985高校。“双一流”评选中,江苏又有4所非211高校进入“国家队”。另外,江苏的一些非211非“双一流”高校实力也不容小觑。最近,江苏省2018年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公布,那么,江苏各高校表现如何呢?哪些大学表现比较出色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一、南大、东大谁更强?从上面的排名中可以看到,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分别排名第一名、第二名,但东南大学的优秀论文数量跟南京大学相差并不多。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同根同源,其中南京大学被认为是顶尖985高校,实力要比东南大学强很多。根据这几年发布的大学排名,南京大学一般在全国高校当中排名第7名左右,而东南大学一般在全国高校当中排名第20名左右。但是,近些年来,南京大学的发展开始变慢,一些优秀人才外流,而东南大学的发展却相对较快。“双一流”评选中,东南大学有多达11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数量在全国高校当中排名第8名,只比南京大学少4个,这说明东南大学跟南京大学的差距正在缩小。二、苏州大学领跑211高校从上面的排名中可以看到,除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外,就要数苏州大学表现最好了。苏州大学近些年来引进了很多优秀人才,发展很快,学校的很多数据、指标都超过了江苏省另外几所211,比如苏州大学的自然指数排名、高被引论文数量、高被引学者入选次数、ESI综合排名等。苏州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人文社科类学科、理学学科、医学学科比较强,学校的软件工程、设计学都被评为A类,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双一流“一流学科”。另外,苏州大学的纺织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化学、数学、语言类学科实力也很强。三、江苏大学、扬州大学表现出色江苏大学、扬州大学都是非211大学,但是,从上面的排名中可以看到,这两所大学排名很高,并且超过了一些211高校。江苏大学位于江苏镇江,前身是镇江农业机械学院,所以学校的农业工程学科非常强。根据最新学科评估结果,江苏大学的农业工程在全国高校当中排名第三,仅次于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学校的这个学科非常有可能入选下一轮“双一流”。扬州大学虽然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但学校最强的学科却是农学类学科。2017年,扬州大学的一个农学类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所以,扬州大学的农学类学科也非常有希望入选下一轮“双一流”。除了农学外,扬州大学的文学类学科、历史学、医学也很不错。你对上面的排名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在下面评论,发表不同观点。也欢迎大家关注我,了解更多高校信息。

大之殷也

湘潭大学28篇学位论文获评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0月14日讯(通讯员 黄利娜)近日,湖南省教育厅公布了2019年湖南省优秀学位论文评选结果,湘潭大学28篇研究生学位论文获评优秀。其中,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4篇。 获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分别是哲学学科《毛泽东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理论研究》(作者谢红,导师王向清)、数学学科《具有Caputo导数的分数Navier-Stokes方程的适定性》(作者彭丽,导师周勇)、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新型二维拓扑材料及其物理性质的第一原理研究》(作者周攀,导师孙立忠)、化学学科《环己酮参与的C-N键生成反应研究》(作者谢艳军,导师邓国军)。 优秀学位论文的评选是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监督和激励机制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湘大以学位论文质量建设为抓手,多措并举,有效推动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加强学位论文的流程管理。该校修订了《湘潭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以学位授予为主线,对学术不端检测、论文送审、论文答辩等各个管理环节进行严格规范,明确具体要求,确保学位授予工作有规可依。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启动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学位点、学院、学校多重监管,组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督导团现场督导、组织工作人员现场督查,确保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有序。完善奖励机制。进一步强化了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的评选机制,真正实现“优中选优”的推选原则。同时立足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在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湘潭大学校长奖等奖项的评选中加大了对研究生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的奖励力度,鼓励研究生不断提高科研能力与科研水平。 [责编:胡孟婷]

恶乎介也

他是优秀硕士毕业生,论文4篇,获奖无数,工作与考博,选择了……

刘超,中共党员,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优秀硕士毕业生,在校期间曾担任学院研究生会主席、班长;曾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行英弟奖学金、研究生二等奖学金;荣获全国民族(地区)高校第四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论坛优秀奖、“青春开奖啦——广西高校大学生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百佳微视频大赛”二等奖、“2018年度桂林市党的建设优秀论文”一等奖、桂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学习成果评比二等奖、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研究生学术论文评比一等奖、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词汇大赛优胜奖;并在2018至2019学年,分别荣获“优秀助教”2次、“校级优秀学生干部”、“校级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学习期间发表论文4篇,其中在CSSCI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篇。刘超在学院留影始于兴趣,贵在坚持成熟稳重,目光坚定,这是刘超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当我们提及他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专业时,他说道:“在上高中的时候,我对政治这门学科非常的感兴趣,所以便花了很多时间在这上面,在进入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也选择了与政治相关的思政教育专业,最后考研时便一如既往的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怀揣着对政治这门学科的兴趣,让我走到了今天,而且将来我也会继续走下去。”当刘超谈到他的考研经历时,他说:“‘坚持’一词贯穿了我的整段考研之路”。考研路上无不艰辛,但滴水穿石,他始终相信只要坚持就一定能突破道路上的障碍,收获成功。考研对他来说既是一条“坚持”之路,也是一条“友谊”之路,考研期间,因学院没有考研自习室,他就与几名同学组成了考研团队“占领”了图书馆的一个小角落,为了保住“领地”,只能每天坚持早起和奋力奔跑。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承载着这份坚持,成功考入了桂林理工大学。说到这里,他不禁想起当初第一次进入校园的场景,专程到校门口去迎接他的热情师兄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感受到了学校的亲切,同时也减轻了思念故乡的忧愁之感。就这样,他带着这份“坚持”,在桂工开启了他新一段的研究求学之旅。刘超在本科时一起考研的伙伴理实相融,刻苦钻研三年以来,刘超已发表学术论文4篇(其中核心1篇),主持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重点项目1项。他的多篇论文获得了优秀的奖项,其中《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困境和路径探究》在“全国民族(地区)高校第四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论坛”中荣获优秀奖。他表示,获奖只是对某一阶段成果的认可,人生路漫漫,没有人能沉浸在过往的喜悦中停滞不前。刘超始终以严谨认真的态度保持着对学术的敬畏,严守学术道德规范,勤奋努力,认真钻研。他所研究的政治认同课题更趋向于从心理结构层次上进行研究,刘超平时不仅要阅读大量文献资料,还要结合现实进行思考,他说这样做一方面是对理论知识的积累和把握;另一方面是有利于了解学术的前沿动态,进而对研究现状进行把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刘超说:“罗洪铁教授的采访让我深受启发,罗教授曾说过:‘只有多写,才能将读书和思考的内容用写作的方式使其系统化、条理化和理论化,到了这一步,才算真正掌握知识。’”刘建军教授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微循环》这篇文章给他带来了对现实思考方面的灵感,这也让他在课题研究之中变得更加努力。谈及到科研时,刘超说:“做科研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并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他喜欢从问题出发,将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所思所想与客观环境、现实条件等结合,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畏困难,敢于探寻未知的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己沟通交流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共同提升。在成长的路上,他非常感谢导师邱杰的帮助,一路走来在生活上对他的关心和照顾,在学业和研究上的指引和帮助,感谢同门之间的相互扶持以及朋友家人对他工作的支持。未来的路很长,充满无数的未知和可能,他希望自己能够始终保持“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更好”的初心,不断探索,不断前行。刘超与邱老师合影乐观奋发,砥砺前行在生活中,刘超始终保持认真积极、严谨负责的生活态度,敬畏生命,热爱生活,常人眼里“工作室—食堂—寝室”枯燥无味而又机械规律的三点一线生活,对他来说却是充满着乐趣。在团队里,和谐融洽的关系让他感到安心以及舒适,他与队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已经成为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工作方面,作为班长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刘超热爱集体,积极组织并参与学院、班级活动,积极维护学院、班级荣誉,以学院为荣,以班级为荣。他始终坚持“少做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虚功,多做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实事。”因此,每当有学院、班级工作或者是导师布置的任务,他都会实事求是,一丝不苟地完成。在这三年研究生学习生活里,刘超遇到了一道有关人生道路的选择题——工作与考博之间的抉择,这个问题让他倍感压力,他选择了用运动来缓解压力,他向我们说道:“当自己运动到筋疲力尽的时候,脑海才会平静下来认真思考。”对于考博还是工作,他综合各种因素,最终选择了工作,现已签约成为宜宾学院的一名思政课教师,致力于培养祖国下一代后备力量。毕业之际,刘超感概万千。研究生三年时光静静划过指尖,回首过往的三年时光,他庆幸自己没有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今天做出一番成绩,他非常感谢导师对自己的悉心栽培以及同学对自己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学习成长,促使自己不断提高能力,砥砺前行,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刘超在校留影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研究生阶段的认真努力、勤奋上进换来了刘超在德育水平、科研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各方面的进步。在今后的道路上,他必将以更饱满的斗志投入到后面的学习和工作中,怀揣希望、继续努力!来源:桂林理工大学 文案:赵峻峰 、农佳佳 、朱应兔 审核:叶进杰 、姜鹏昆

采葛

华中师大优秀硕士毕业生:发表论文4篇,连续3年专业第1,获国奖

编者按:从桂元路到广埠屯,从博雅园到沁园春,华师人在这里生活,学习和工作。参天的梧桐树下,是苍老耄耋和热血青春的错身。那些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也许平凡无奇,也许声名赫赫,他们交织在细碎的光影里,共同谱写着华师的精神。校园里的人物是暖色的,本栏目将用访谈的方式,走进华师人的生活。人物简介:蒋润,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连续三年专业排名第一,曾获硕士国家奖学金、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连续三年),获2018年“聂绀弩杯”大学生中华诗词邀请赛华中师范大学赛区一等奖、第二届“长江翰墨”大学生书法临帖大赛毛笔组二等奖、第九届“黄鹤楼”诗词大赛一等奖。硕士期间,曾担任华中师范大学长江书法研究院秘书助理,参与公号“博雅人文”的运营工作。硕士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篇,其中1篇发表在C刊,2020年5月完成撰稿的硕士毕业论文获评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华大研究生:读研期间,学长不仅连续两年专业排名第一,更是拿到了硕士国家奖学金,请问学长有什么学习秘诀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吗?蒋润:作为一名文科生,尤其是中文专业的学生,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多读书。首先,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每个人可支配的时间有限,每天坚持留出一定的时间用于阅读十分重要。其次,提高阅读书籍、文献的效率,做笔记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好办法。我自己习惯在阅读时做一些摘录和批注:摘录是把书中觉得重要的句子记下来,以便以后翻阅笔记回忆书籍内容;批注则是在书上通过划线、写想法、贴便利签等形式突出书籍的重点,以便日后翻阅与回忆。此外,读完一本书或文献后,可以用自己的逻辑回顾并复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其实这些都是目录学上所谓的写提要的方法,它有助于我们把握一本书的重点,对此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最后,当下的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电子文献资料,学会利用好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至关重要。学长的读书批注华大研究生:学长硕士期间发表了4篇论文,其中1篇发表在C刊,可以分享一下你的论文写作及投稿经验吗?蒋润:个人觉得论文写作最重要的是在广泛阅读、深入阅读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可以运用两种方法,首先是“纵横比较法”,以我所学专业古典文献学为例:如果两本文献记载的同一事件有差异时,这里或许就存在一个记录的漏洞和待填补的空白,值得继续深挖,寻找差异背后的原因,利用其他文献来佐证哪一种文献记录的内容是正确的。其次是所谓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法”,它指的是,阅读一部著作时着重学习这部著作的研究方法、视角和论证过程,再用这套方法重新审视这部著作的论证是否有疏漏的地方,进而拓展到其他的著作。关于学术论文写作的方法,张岩泉老师在学术论文写作课上讲到,论文写作应该“扎硬寨,打死仗”,即在一个问题上不断深挖。通过不断挖掘一个问题,可以牵涉出一系列相关的问题,进而在某一学术问题上不断积淀,有所成就。此外,对于论文中所引的材料,一定要抱着严谨的学术态度,仔细考查论文所引材料的原始性和真实性,论文引文不可靠会直接导致整篇论文缺乏可信度。关于论文投稿的经验。首先,投稿可以选择海投,但切忌一稿多投。一篇论文投递出去需要耐心等待回复,若半个月到一个月还没有得到回复,可以考虑换一家期刊进行投稿。其次,关于刊物的选择,一是要选择与自己学科相关的刊物;二是可以通过知网查阅电子期刊,观察心仪期刊是否曾发过硕士的文章或者与你论文风格相似的文章,以此来判断期刊的风格和投稿录用的可能性。最后,投稿前要注意按照期刊要求的格式,对你的论文进行修改。其实,论文投稿的过程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选择期刊的同时,也可以下载一些相关的优秀论文,学习其立论方式、逻辑与格式。总而言之,论文投稿最重要的还是努力提升论文的质量,可以请求导师和同学帮忙批阅论文,认真听取他人意见,不断打磨,精益求精,这样投稿成功的几率自然会大大提升。华大研究生:本硕期间,学长参与了非常多的学术活动,这些活动对你有哪些影响呢?蒋润:我觉得参与这些学术活动对我的影响,首先是对我的学术能力的提升。在参与学术活动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做学术的方法,也学到很多新知识。例如我之前参加过一些古籍点校的活动,这些活动提高了我阅读古籍的能力。我们平时阅读的古籍,一般是已经校点过的整理本,但自己去点校一部白文古籍的时候,会发现,里面没有标点,且很多字存在讹误的情况,这样的点校训练,能够提高我阅读古籍的能力,同时也让我对整理版古籍保持一种怀疑态度,当阅读整理版古籍出现理解不畅时,我会有意识地去查找更原始的文献,来考证整理版古籍是否存在标点错误、字词讹误的情况。其次,参加学术活动我学到了一些做学问的方法。例如项目是如何开展的?如何切入一个研究角度?研究成果又如何呈现?这些做学问的方法,都需要亲自参与学术活动才能有所体悟。最后,我体会到做学术活动不仅需要扎实的学术功底,还需要学习很多读书之外的技能。例如如何安排项目的进程、如何分配活动人员、如何进行团队合作、怎样才能更好地呈现研究成果等等,这些可能都是亲自参与后才能学到的技能。华大研究生:学长多次参加诗词大赛获得一等奖,诗作还入选《诗刊》杂志社编选的《90后诗词选》,可以分享下你在诗词创作上的心得和感悟吗?蒋润:我从高中开始诗词创作,前期只是单凭兴趣,后来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影响了我,使我开始认真对待诗词创作这件事。一个方面阅读量的积累让我的赏鉴能力有所提升,后来就开始认真学习优秀的诗词创作作品了;另一个方面是参加了一些诗社,认识了很多优秀的诗词创作爱好者。与他们的交流是很好的学习过程,在与不同的人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不同的人对诗词的不同关注点,对某一家诗词的解读的不同点,其实这也在无形中提升了自我的诗词鉴赏力。我之前参加过中山大学举办的暑期诗词学校,另外加入了“翠微吟社”“珠江月青年诗词学会”等团体,这些团体把诗词爱好者聚集在了一起,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有的社团还定期写“社课”,这提供了练笔的机会,利于提高自我创作能力。其实咱们学校的诗词创作氛围不错,比如说有寒梅诗社,另外在我下一级的古代文学专业李昊宸同学,水平也非常高。我觉得如果喜欢诗词的话,多多交流是很有帮助的。关于古典诗词创作,我个人认为,古典诗词创作需要效仿优秀的古典诗词作品。如何效仿优秀的古典诗词呢?个人觉得首先要有一个基点,即在深入研读作品的基础上效仿某一个流派的诗词创作。如果你喜欢黄景仁一路的诗,那么就需要去读黄景仁的所有诗作,以及和黄景仁相似的不同作品。学写唐诗,那么李白、杜甫、王维各有千秋,想学哪一家就必须熟读哪一家的作品。其次,要有开阔的视野。想效仿杜甫的诗风,那么不仅需要熟读杜甫的诗,还需要了解李商隐是怎么学杜甫的,黄庭坚是怎么学杜甫的,通过看后人的诗就能了解前人的诗的潜力可以发挥到什么程度。打个比方,杜甫的诗是一个富矿,自己扛着锄头去挖可能无法挖得很深,而前人中极具天赋的人已经挖得挺深了,顺着前人的路就可以窥见这座富矿有多深、有多广,才能更深刻地体悟杜甫诗作的魅力。此外,要尽可能地阅读不同风格的诗作,探索诗词国度的无限可能性。最后,诗词创作最重要的是情感的体悟力。诗词创作不是机械化的写作,它是情感冲击下表达欲望的释放,因此诗词创作要提升自己的情感体悟力。其实,不仅对于诗词写作,对于学习文学而言,这种诗情,或者说冯友兰先生所谓的“妙赏、深情”也是至关重要的。学长的古典诗词创作作品华大研究生:学长参与、组织过各类书法比赛,本人也曾在书法大赛中获奖,请问学长为什么会对书法情有独钟?书法对于你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吗?蒋润:我从高二开始学习书法,一位我非常敬爱的老师开启了我的书法之旅。慢慢地,我发现练习书法不只是单纯追求字体的美感,书法实则是一个非常广阔的世界。有时我会将书法与诗词做类比,书法其实也是一种承载着感情与经验的表达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产生了了解不同书体的欲望,在这种欲望的推动下不断地去发掘不同书体的魅力。起初,我练习的是楷书,后来开始接触隶书、篆书、行书。高考完的那个暑假我搬到了老师的办公室,每天唯一的事情就是练习书法,白天出门吃两顿饭,晚上就在办公室睡一觉,第二天醒来继续练习。我觉得那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在学习了一种书体之后就能慢慢体悟这种书体的美感,以前我不是很能欣赏像魏碑、汉隶这样稍显笨重的字体,后来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这样的书体自有一种厚重感,这在无形中也扩展了我的审美广度,我学会了欣赏别样的异量之美。此外,书法可以磨练性子。书法比诗词更讲究“死中求活”,刚开始学习书法是隐藏起自己的个性来临摹他人的作品,追求最大限度地贴近古代经典碑帖的形神,而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消磨躁气的过程。当积淀到一定程度,自己创作出一幅作品时,那种喜悦之情是无以言表的。学长的书法作品华大研究生:临近毕业,有什么想对学弟学妹们说的呢?蒋润:今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毕业季,但我一直相信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所以不用害怕挫折和变化。俗话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希望学弟学妹们保持开阔的心胸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努力找到自己的方向,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前进。采访手记:在采访的过程中,学长侃侃而谈,一言一词中尽显文院才子的儒雅气质。学长笃学好古,对所观之书熟读精思,孜孜不倦中不乏批判质疑的精神;爱好诗词,以诗会友觅知音,在诗词中体悟人生;勤学书法,朴实无华间书写坚毅与从容。“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学长用自己的行动印证着这句诗。长途漫漫,毕业不过是下一段征程的起点,祝愿学长以及所有毕业学长学姐们能心怀热火,手持明灯,不断追寻生命之光!来源: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报》1983 华大研究生被采访者:蒋润 采访:朱家琪 文案:朱家琪 责任编辑:曾晨 吴莹排版:于妍泓 图片来源:蒋润 审校:曹宇 蒋润 袁婉婉

服务员

华侨大学研究生获第六届全国优秀金融硕士学位论文奖

未来网高校频道9月10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吴江辉)近日,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2019届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杨磊的学位论文《基于机器学习的股市行业轮动量化投资策略研究》(导师:苏梽芳教授)荣获第六届全国优秀金融硕士学位论文优秀奖。 本届优秀学位论文评选活动由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主办,2020年5月开始报名,由各培养单位推荐,入围论文共149篇。经匿名评审、教指委委员及相关专家审议,最终评选出全国优秀金融硕士学位论文奖30篇,另有15篇论文入选全国优秀金融硕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据介绍,该校自设立金融专业硕士学位点以来,依托区位优势,立足于地方社会经济需求,旨在培养实践型金融专业高端应用人才。学位论文是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成果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在授权点评估中,获评优秀论文的数量是重要指标之一,此次学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获得全国金融教指委权威奖项,标志着学校在金融硕士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对于专业学位点评估起到积极的作用。

外重墨缴

啥?硕士论文研究“屁”?!网友吵翻了……

专家表示,态度端正,怪题也能成经典。昨晚,话题#硕士毕业论文研究屁#登上热搜榜第四名,一时间引起不少网友的议论。据了解,该论文写于2007年,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在职硕士高建伟。彼时,高建伟不仅凭借这篇论文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还被评为“优秀”。而且,目前在中国知网也可以搜索到该论文。原来,早在2015年,该论文就曾引发舆论关注,高建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大学教授李亚雄彼时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生活中其实有很多方面都值得挖掘,没必要总去重复一些意义不大的选题,一些看上去另类或小众的选题往往更值得思考,也会有更多有意思的发现。”论文曾受导师赞赏“我经常被身边的人提及这样一个问题:你怎么会做这么一个题目呢?”高建伟在其论文《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开头解释,选择该题目源于自己偶然在网上看见的两篇关于屁的故事。两个故事中,主人公都因为一个屁而使自己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由此引发了高建伟的思考。高建伟认为,“屁”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关系有着种种对应。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研究,他指出,无论是在西方文化还是在东方文化中,屁是作为一种社会忌讳而存在的,这种忌讳不仅弥散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广泛地存在于教育、礼俗、习惯、道德甚至法律等上层建筑领域之中。高建伟从社会发生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屁行为及现象如何从一种生理行为转化为一种社会忌讳的过程,从中揭示了这一运作过程的复杂机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屁从无差别的人类行为到更经常地发生在部分社会成员中的行为,再到道德评价中的否定性行为,最终演化为一种社会忌讳的存在形态。论文提及,在人类早期阶段,分工和阶级还未出现,放屁行为是原始人类——即我们的先民最频繁而最普通不过的生理现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发生变化,富人的饮食种类和饮食习惯发生变化,不再频繁放屁。至此,人类放屁经验完成第一次历史性的转变,即从人类普遍的一种生理现象成为一种更经常地、更普遍地发生于部分社会成员(更多是穷人)中的行为。经由这种转变,放屁行为获得了部分社会性意义,反映了社会上下层并存对立的事实。上层阶层为维护其优势地位,不仅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建立绝对的控制地位,而且也努力“形塑”适应其优势地位的社会状态。用礼仪、修养、品味之类的东西来区分上下层,上层社会往往被认为是有礼貌教养的,而下层社会成员则是普通、粗俗甚至下贱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放屁被贴上否定性的道德标签。在规训权力下,“屁”从一种上层社会所界定的否定性社会行为转变为一种社会忌讳的存在形态,并获得全体社会成员的认可和遵从。他认为这个发生学过程来源于权力运作的诡异特性,即两面性、依附性和公共性。并且接着探讨了“无所忌讳”的屁行为及现象,认为这种现象本质上反映了屁行为及现象的忌讳存在形态,并与权力运作的诡异特性相联。记者注意到,这不是该论文第一次被网友关注。2015年,《北京晚报》曾就此事进行报道。高建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李亚雄接受采访时,对该论文颇为赞赏。据他回忆,论文开题时,老师们刚看到这个题目都笑了起来,但“笑”过之后,大家还是很快从专业角度探讨它的学术价值,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进行分析。李亚雄彼时告诉《北京晚报》记者,高建伟的研究另辟蹊径,在重复性研究泛滥的情况下,“显得珍贵”,老师们普遍比较支持。“答辩效果也很好,还被评了优秀。他(高建伟)文笔很不错,思路也很清楚。”李亚雄称,因为不方便做实际调查,高建伟通过文献分析、引经据典,把屁的发生学、在不同时代的纵向发展、背后的社会含义呈现出来。 “很欢迎这种来源于生活、有人文关怀的选题。”对此,记者近日多次联系李亚雄教授采访,对方以在外出差为由婉拒。硕士论文研究“屁”?!网友吵翻了......看到这篇论文的内容,瞬间就有网友被震惊了,表示大开眼界。也有网认为这样的论文很可笑,毫无意义。调侃的同时,表示这种低级趣味的选题,难登大雅之堂。不过,有网友却不不同意以上观点。他们认为只要研究做得好,没有什么不可以。对未知领域的大胆探索,总比造假和“假、大、空”的论文要好的多。这样的论文值得点赞,而不是嘲讽。而对于论文只有30页的情况,也有人猜测这么短的篇幅,字数会不会不够?而且还建议查一下。但也有网友表示,这样的论文一定不怕查重,因为根本没得抄!而且大家不应该妄下结论,可以先到知网查询一下,具体了解后,靠真凭实据发表观点。高校教师:态度端正了,题目再“怪”也能成经典事实上,近年来因选题独特而受到大众关注的论文不少。此前,《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极其作用机制》等论文都曾引起热议。“这是选题多样化的问题,我觉得是好事。”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刘锐认为,现在学科发展呈现“专门化”和“交叉融合”双重特点,“很多我们以前不觉得可作研究的问题,现在也冒出来了”。“个人认为,研究这样一些比较另类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这可以覆盖很多以往的知识盲点,给社会以启发。”刘锐近日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对此,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周婷婷认为,当下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或对新媒体较为熟悉,确实可以关注到一些新的现象。“很多现象都可以作为我们论文研究选题,但要基于学科找到深入观察的角度,而不仅仅是描述‘现象’,做一个简单分析,那就没有意义了。”周婷婷说。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表示,自己没有看过上述几篇论文,无法对其作出评价。“毕业论文应该如何去写,这很难有统一的说法。不同专业、不同爱好、不同精力的学生,做选题时考虑的因素有所差异。”谈松华称,就他指导研究生而言,选择论文题目时考虑较多的是现实意义,比如能对国家的发展、改革、社会进步等方面有促进价值。对于越来越多的“独特选题”,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郑作彧表示“没什么不可以”。“学术研究本来就该关心自己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在学子所处的时代,既然就是充满这些现象,那么研究这些现象,是理所当然的。”郑作彧认为,问题不在于研究的选题是“另辟蹊径(讲好听点是创新)”还是“正经(讲难听点就是老调重弹)”,而是研究的态度是否端正。郑作彧称,个别学生“过得浑浑噩噩”,写论文时“选的是最不费脑袋的主题”。“这样的题目,就算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其实也是空泛的。”郑作彧称,对写论文而言,更重要的是态度。“我参加保研面试时,会问学生对什么领域比较兴趣、有钻研。”郑作彧发现,农村来的学生,大部分会说“想做农村研究”,或者女学生多会说“想做性别研究”。 “但这些学生里头,并没有多少真的钻研过相关方面的知识。他们只是觉得,因为身份原因,再不济都可以掰出些道理来。”郑作彧认为,这种情况下,就算选题高大上,但态度不端正,“一样白搭”;相反,如果学术态度端正,题目“再怎么光怪陆离”,也一样可以讲成经典。对于论文选题,学生怎么看?湖南某高校研究生李勇(化名)告诉记者,据其观察,选题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结合曾经的实践活动,二是结合兴趣,三是来自导师。“我偏好感兴趣的选题,同时考虑研究意义,写起来有动力。”李勇认为,兴趣是很好的切入口。“当学校通知你要写论文时,往往会感觉一头雾水,继而选择熟悉的领域入手。”对此,你怎么看?来源:中国青年报(ID:zqbcyol 整理编辑:张博)综合自:澎湃新闻记者 何利权 实习生 胡天依、中国知网、微博网友评论等。来源:环球网

迷情夜

热点|硕士论文研究“屁”?!网友吵翻了……

导读近日,一篇题为《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的硕士毕业论文在网上流传,受到广泛关注。专家表示,态度端正,怪题也能成经典。而网友看后却吵翻了......研究“屁”的硕士论文又火昨晚,话题#硕士毕业论文研究屁#登上热搜榜第四名,一时间引起不少网友的议论。据了解,该论文写于2007年,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在职硕士高建伟。彼时,高建伟不仅凭借这篇论文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还被评为“优秀”。而且,目前在中国知网也可以搜索到该论文。原来,早在2015年,该论文就曾引发舆论关注,高建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大学教授李亚雄彼时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生活中其实有很多方面都值得挖掘,没必要总去重复一些意义不大的选题,一些看上去另类或小众的选题往往更值得思考,也会有更多有意思的发现。”论文曾受导师赞赏“我经常被身边的人提及这样一个问题:你怎么会做这么一个题目呢?”高建伟在其论文《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开头解释,选择该题目源于自己偶然在网上看见的两篇关于屁的故事。两个故事中,主人公都因为一个屁而使自己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由此引发了高建伟的思考。高建伟认为,“屁”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关系有着种种对应。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研究,他指出,无论是在西方文化还是在东方文化中,屁是作为一种社会忌讳而存在的,这种忌讳不仅弥散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广泛地存在于教育、礼俗、习惯、道德甚至法律等上层建筑领域之中。高建伟从社会发生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屁行为及现象如何从一种生理行为转化为一种社会忌讳的过程,从中揭示了这一运作过程的复杂机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屁从无差别的人类行为到更经常地发生在部分社会成员中的行为,再到道德评价中的否定性行为,最终演化为一种社会忌讳的存在形态。论文提及,在人类早期阶段,分工和阶级还未出现,放屁行为是原始人类——即我们的先民最频繁而最普通不过的生理现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发生变化,富人的饮食种类和饮食习惯发生变化,不再频繁放屁。至此,人类放屁经验完成第一次历史性的转变,即从人类普遍的一种生理现象成为一种更经常地、更普遍地发生于部分社会成员(更多是穷人)中的行为。经由这种转变,放屁行为获得了部分社会性意义,反映了社会上下层并存对立的事实。上层阶层为维护其优势地位,不仅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建立绝对的控制地位,而且也努力“形塑”适应其优势地位的社会状态。用礼仪、修养、品味之类的东西来区分上下层,上层社会往往被认为是有礼貌教养的,而下层社会成员则是普通、粗俗甚至下贱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放屁被贴上否定性的道德标签。在规训权力下,“屁”从一种上层社会所界定的否定性社会行为转变为一种社会忌讳的存在形态,并获得全体社会成员的认可和遵从。他认为这个发生学过程来源于权力运作的诡异特性,即两面性、依附性和公共性。并且接着探讨了“无所忌讳”的屁行为及现象,认为这种现象本质上反映了屁行为及现象的忌讳存在形态,并与权力运作的诡异特性相联。记者注意到,这不是该论文第一次被网友关注。2015年,《北京晚报》曾就此事进行报道。高建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李亚雄接受采访时,对该论文颇为赞赏。据他回忆,论文开题时,老师们刚看到这个题目都笑了起来,但“笑”过之后,大家还是很快从专业角度探讨它的学术价值,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进行分析。李亚雄彼时告诉《北京晚报》记者,高建伟的研究另辟蹊径,在重复性研究泛滥的情况下,“显得珍贵”,老师们普遍比较支持。“答辩效果也很好,还被评了优秀。他(高建伟)文笔很不错,思路也很清楚。”李亚雄称,因为不方便做实际调查,高建伟通过文献分析、引经据典,把屁的发生学、在不同时代的纵向发展、背后的社会含义呈现出来。 “很欢迎这种来源于生活、有人文关怀的选题。”对此,记者近日多次联系李亚雄教授采访,对方以在外出差为由婉拒。硕士论文研究“屁”?!网友吵翻了......看到这篇论文的内容,瞬间就有网友被震惊了,表示大开眼界。也有网认为这样的论文很可笑,毫无意义。调侃的同时,表示这种低级趣味的选题,难登大雅之堂。不过,有网友却不不同意以上观点。他们认为只要研究做得好,没有什么不可以。对未知领域的大胆探索,总比造假和“假、大、空”的论文要好的多。这样的论文值得点赞,而不是嘲讽。而对于论文只有30页的情况,也有人猜测这么短的篇幅,字数会不会不够?而且还建议查一下。但也有网友表示,这样的论文一定不怕查重,因为根本没得抄!而且大家不应该妄下结论,可以先到知网查询一下,具体了解后,靠真凭实据发表观点。高校教师:态度端正了,题目再“怪”也能成经典事实上,近年来因选题独特而受到大众关注的论文不少。此前,《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极其作用机制》等论文都曾引起热议。“这是选题多样化的问题,我觉得是好事。”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刘锐认为,现在学科发展呈现“专门化”和“交叉融合”双重特点,“很多我们以前不觉得可作研究的问题,现在也冒出来了”。“个人认为,研究这样一些比较另类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这可以覆盖很多以往的知识盲点,给社会以启发。”刘锐近日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对此,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周婷婷认为,当下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或对新媒体较为熟悉,确实可以关注到一些新的现象。“很多现象都可以作为我们论文研究选题,但要基于学科找到深入观察的角度,而不仅仅是描述‘现象’,做一个简单分析,那就没有意义了。”周婷婷说。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表示,自己没有看过上述几篇论文,无法对其作出评价。“毕业论文应该如何去写,这很难有统一的说法。不同专业、不同爱好、不同精力的学生,做选题时考虑的因素有所差异。”谈松华称,就他指导研究生而言,选择论文题目时考虑较多的是现实意义,比如能对国家的发展、改革、社会进步等方面有促进价值。对于越来越多的“独特选题”,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郑作彧表示“没什么不可以”。“学术研究本来就该关心自己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在学子所处的时代,既然就是充满这些现象,那么研究这些现象,是理所当然的。”郑作彧认为,问题不在于研究的选题是“另辟蹊径(讲好听点是创新)”还是“正经(讲难听点就是老调重弹)”,而是研究的态度是否端正。郑作彧称,个别学生“过得浑浑噩噩”,写论文时“选的是最不费脑袋的主题”。“这样的题目,就算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其实也是空泛的。”郑作彧称,对写论文而言,更重要的是态度。“我参加保研面试时,会问学生对什么领域比较兴趣、有钻研。”郑作彧发现,农村来的学生,大部分会说“想做农村研究”,或者女学生多会说“想做性别研究”。 “但这些学生里头,并没有多少真的钻研过相关方面的知识。他们只是觉得,因为身份原因,再不济都可以掰出些道理来。”郑作彧认为,这种情况下,就算选题高大上,但态度不端正,“一样白搭”;相反,如果学术态度端正,题目“再怎么光怪陆离”,也一样可以讲成经典。对于论文选题,学生怎么看?湖南某高校研究生李勇(化名)告诉记者,据其观察,选题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结合曾经的实践活动,二是结合兴趣,三是来自导师。“我偏好感兴趣的选题,同时考虑研究意义,写起来有动力。”李勇认为,兴趣是很好的切入口。“当学校通知你要写论文时,往往会感觉一头雾水,继而选择熟悉的领域入手。”对此,你怎么看?来源:中国青年报

一针一线

硕士专业排名第一,发表学术论文一篇,获国奖,颜值高还如此优秀

张雪贝张雪贝,女,中共党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2017级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硕士研究生。她曾任校研究生会副主席、院研究生会主席、校大学生艺术团团长等职务。硕士阶段专业排名第一,发表学术论文一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作报告,获“国家奖学金”、学业一等奖学金、“劳雷”奖学金等。她参加团中央、教育部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远赴云南山区支教,团队获“感动青岛”道德模范。她热爱志愿服务,曾参加青岛国际院士论坛、青岛地铁、赴蓉社会调研、海洋科普视频录制等志愿活动,且在上合峰会期间作为优秀志愿者代表接受山东电视台、青岛电视台、青岛日报等多家媒体的采访报道,获“山东省优秀毕业生”“中国海洋大学第十四届杰出青年志愿者”“优秀青年志愿者”“优秀团干部”“优秀研究生干部”等称号。春华秋实,牢筑学术根基怀抱着对自然科学奥秘的向往,张雪贝考入了海洋与大气学院,成为了一名“气象人”。求学七年中,打交道最多的是一个个晦涩的公式和一页页精细的代码。面对这个难度较高的学科和许多充满挑战的课题,攻克一个个难关是她的乐趣,而她的制胜法宝是“当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再去巩固一遍基础。”因为深知学习是学生之本、工作之基、能力之源,张雪贝在任何阶段都始终将学习置于首位。怀抱着初心,她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更加认真努力,也收获颇丰。2018年4月,张雪贝赴德国特里尔大学参加EPLWG国际会议,以“Analyses of a Remarkable Explosive Cyclone over the Northeastern Pacific in December 2006”为题进行汇报讲演。2019年3月,她在中文核心期刊以“对2006年12月东北太平洋上一个爆发性气旋的初步分析”为题发表文章。张雪贝对自身特点、专业特质、阶段特性能够精准把握,在勤奋务实之余,注重掌握方式方法。硕士阶段专业排名第一,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作报告,研究生期间在学习和实践上的优秀表现使她获得“国家奖学金”、学业一等奖学金、“劳雷”奖学金等荣誉。守正笃实,点亮校园微光从“社团缘”到“骨干心”。张雪贝坚持做校园文化建设的领跑者。推动组织改革、丰富活动内涵,策划活动百余场。她曾带队代表学校赴北京参与中央电视台“五月的鲜花”五四晚会,作为学生主创的一员在海大九十年校庆和三年毕业晚会中担任节目导演、编舞、演员,携团队打造“年度人物”研究生品牌活动,为了塑造学校良好校园文化一直不懈努力。以“青年友”暖“青年心”。七年来,“服务”二字贯穿了她的学生工作的始终,“有困难,找贝姐”的QQ签名时刻提醒着她“责任在肩,不负他人”。张雪贝曾变身“小张老师”帮助同学摆脱学业困难,作为“知心姐姐”开导小伙伴走出心理阴霾,在身边同学走入思想误区时及时劝导,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从“搭桥者”到“设计师”。历经不同的岗位和不同的学生群体,张雪贝不断思考青年的我们该如何适度彰显追求自由、个性的青春活力,又该如何让同学们发自内心地认识到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深刻意义。她在任期间开设了学生线上线下交流论坛,了解不同群体学生特性,制定“个性化”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模式。常言学生干部是桥梁,七年的学生工作让她深刻地感受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搭桥工作越发不易,我们不仅要做一个有效的执行者,更要成为一个具有灵魂的思考者和设计师。每位学生骨干都应该是一束微光,努力做好表率,以点带面。这一束束微光汇聚就拥有无比强大的力量,推动校园文化不断正向发展。勇立潮头,志愿奉献青春张雪贝是学校第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在云南大理州巍山县参与了为期一年的支教。她当初决定报名支教团的想法很简单,她希望更多的人关注乡村教育,关注留守儿童。随着党和国家对山区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投入,学校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校园环境已经得到极大改善。然而硬件设施的提升,依然掩盖不了当地教育事业的落后,张雪贝不希望大山成为阻隔孩子们成长的障碍,她想尽自己所能,努力成为孩子看向山外的另一双眼睛。她渴望给孩子们带去一片家乡之外的广阔天空。于是,她在课堂教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孩子们分享和感恩,引导他们向身边的人勇敢表达爱,在她的课堂上,她教孩子们为即将生宝宝的班主任写祝福信;教他们折康乃馨在母亲节到来之际送给妈妈。她和支教团的成员们开设了“解忧信箱”,以知心姐姐的角色解答困惑、解决困难。现在,张雪贝还保持跟学生互通邮件,回复他们在学习上的困惑,偶尔也当当“正能量导师”。一年的支教工作虽然结束,但孩子们快乐的笑脸却深深地印刻在张雪贝的心底,对志愿服务工作,她愈发坚定,没有丝毫停歇。作为研究生的她,坚持进行海洋知识义教这样一项繁琐的工作,编纂海洋知识教材,录制海洋科普网络课程,将“海洋”与“志愿服务”紧密相连,彰显了海大学子的责任与担当。与此同时,她积极参加青岛国际院士论坛、青岛地铁、赴蓉社会调研等志愿活动,并在上合峰会期间作为优秀志愿者代表接受山东电视台、青岛电视台、青岛日报等多家媒体的采访报道。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凸显着青年人的别样风采。新时代,青春的底色是爱国,青春的支点是奋斗。张雪贝将继续保持前进的姿态,奔向远方,不负青春年华,自觉担负起青年人的使命,建功立业新时代,铸就梦想新征程。来源: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

操盘者

这个研究生真厉害:1年发表12篇SCI论文,还有4项专利,太优秀了!

徐文浩,2018级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硕士研究生,2018-2019学年硕士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曾获2019年“青年创意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师从叶定伟教授团队著名泌尿肿瘤专家张海梁教授,从事泌尿系统肿瘤的基础及临床转化研究。研究生第一年期间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著12篇;以主要发明人身份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专利3项;曾于2019年3月受邀赴西班牙巴塞罗那参加第19届欧洲泌尿外科年会口头发言交流,并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进行发言或壁报展示。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徐文浩在研一期间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Aging,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Frontiers in Oncology, Frontiers in Genetics, Journal of Cancer等杂志发表SCI论著12篇,影响因子总计41.89分;以其他作者身份在Cancer Research等杂志发表SCI论著2篇,影响因子共计11.25分。当被问及所发表论文中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时,徐文浩回答:“其实是我的第一个课题成果,有幸收到了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2019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年会(ASCO GU)的参展邀请,并且最后以会议摘要形式发表于肿瘤学顶级期刊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IF: 28.245)。2018年7月,为了提前适应研究生学习,我在导师张海梁教授的建议下提前来到复旦附属肿瘤医院学习,张海梁教授在给我精心定制了长达一年的学习计划后,让我首先学习收集肿瘤医院泌尿外科的庞大患者诊疗数据库,从临床角度出发研究‘减瘤肾切除手术是否会为晚期肾癌患者带来更大的生存获益’这一课题。然而当时的我是一个科研小菜鸟,对如何收集和处理数据、如何运用不同统计学方法作图、论文写作结构、怎样与审稿人斗智斗勇都一窍不通。幸运的是,张海梁教授在繁忙工作之余对我倾囊相授,鼓励我独立思考,为我的数据和论文把关,在学术大门前推了我一把。”虽然这是现在的他看来还存在许多缺陷、值得进一步探索的一份研究课题,但正是这一研究让他跨出了学术道路最难的第一步,“真的很感谢我的师父,他是我的领路人,带我迈出了学术道路最重要的第一步,没有张海梁教授的帮助我会多走很多弯路。”徐文浩补充道。徐文浩目前和师兄正在研究一个新的课题,已经经过了半年的探索。该研究的灵感来源于他师兄做的关于前列腺癌的机制研究,然而当时得到的结果与预期不大一致,于是提出是否存在“某种新型 RNA甲基化修饰调节前列腺癌进展”这一假设。带着这一疑问,师兄朱文恺咨询了该领域国际领先的实验室后发现确实可能在前列腺癌中存在这个修饰,虽然国外有过相关研究但还不够深入,于是两人开始了在前列腺癌和肾癌两大泌尿系统癌种中如火如荼的探索。徐文浩认为做研究主动性很重要:“一定要去跟着师兄师姐们学习,他们的经验和知识能让我受益匪浅。要愿意去深挖现象背后的可能原因,每次得到的新进展会形成一种正反馈,这是科研的乐趣。如果每次都是被动做实验,最后会沦为失去主观能动性的工具人。”徐文浩的日常实验工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除了实验研究,徐文浩秉承科学研究为临床工作服务的理念,坚持参与门诊,一年来累计协助导师诊治患者超4500例,独立完成膀胱镜检查、膀胱灌注等门诊手术操作超200例,并长期参与中国泌尿肿瘤多学科疑难病例会诊。徐文浩从去年9月开始每周跟导师一起出诊两次,每次四个小时。出诊过程中,他协助导师首先对患者进行初步的病史登记和病情处置,再根据处置方式的不同分门别类,然后由导师审核处理方式并进一步诊治,进而大大提高门诊效率,协助导师尽可能在有限时间内诊治更多的患者。此外,徐文浩可以独立完成较为简单的泌尿系统肿瘤相关的门诊手术,例如膀胱癌术后患者的灌注化疗、膀胱镜检查、输尿管支架的更换或置入等。徐文浩提及,门诊遇到的大部分患者都很好沟通,但也难免会有情绪激动的患者。医院每天放给每位教授的门诊挂号数有限,然而患者数量众多,会出现插队、擅自进入诊疗室打断问诊等情况。当问到是否会因为患者不理解、不信任自己的用心付出而难受时,徐文浩摇摇头笑道,“我们还有很多患者需要诊治,还有很多临床和科研任务需要承担,这种小插曲仅仅是忙碌生活的调味剂”。徐文浩说:“医患其实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我们都有一致的目标那就是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获益。出诊的时候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患者,但无论怎样都要耐心应对,导师也叮嘱我患者都不容易,一定要学会沟通的技巧,要学会换位思考。” 徐文浩还致力于临床转化工作,以第一发明人身份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一种泌尿外科用尿道给药器”、软件著作权专利3项:“肾癌免疫治疗疗效预测系统”、“膀胱癌免疫治疗疗效预测系统”和“肾癌分子影像学融合分析系统”。以主要发明人身份成功申请并受理实用新型专利3项:“一种腹腔镜手术下用带刻度的B超探头”、“一种安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刀”、“一种新型输尿管支架管”和发明专利1项:“一种泌尿外科手术机器人机械臂”。此外,他与导师一起设计的泌尿外科用尿道给药器,于今年2月获得了全国“青年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他认为在实践中用心观察和思考很重要,在临床操作时哪里不顺手,就会思考可以怎样改进,然后将想法落到实处。临床工作中的徐文浩 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徐文浩在研究生入学前就在导师和师兄师姐的帮助下收集和整理临床数据、设计课题、着手做实验、写论文。他说:“做研究要愿意投入并高效利用时间,效率太重要了。我个人习惯提前几天做好规划,比如我会今天想好明后天要收集多少数据、完成实验的哪一部分之类的目标。”徐文浩补充说道,写论文还要善于总结,例如搭建文章结构的技巧、如何抓住审稿人的眼球等等。在科研学习和临床工作外,徐文浩还积极参与了各种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在2018-2019学年期间,他曾赴西班牙巴塞罗那参加第19届欧洲泌尿外科年会(EAU)报告发言;曾在上海第三届东方泌外科和男科学术会议以及厦门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CSCO)报告发言;曾受邀参加美国泌尿科协会(AUA)、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泌尿肿瘤分会(ASCO GU)、中国肿瘤学大会(CCO)和第九届东方肾脏病学会议壁报展示。徐文浩提到,他在巴塞罗那见到了之前只在文献中见过的学术大佬,并且向他抛出了去国外研究中心交流的橄榄枝,还结识了北大医学院的一位研究生,对方英语口语十分流畅。徐文浩说:“与优秀的人接触会激励自己更加努力。”第19届欧洲泌尿外科年会壁报合影 徐文浩坦言自己其实是一个爱玩的人,“我爱打游戏,端游手游都在玩。我还很喜欢旅游,但现在没什么时间去了。”他现任复旦附属肿瘤医院团学联外联部部长和男篮队队长,今年他所在的男篮队还获得了复旦大学枫林校区男篮比赛季军。他笑着说道:“我不是一个能够除了睡觉就是干活的人,娱乐休闲于我而言不可缺少。而且身体最重要,休息够了才有精力继续做事。”复旦附属肿瘤医院研究生男子篮球队合影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是徐文浩的现实写照。因为妈妈是医生,所以他小时候就耳濡目染,对医学产生兴趣,在高考填志愿时毅然选择了学医这条路。他至今没对当初的决定后悔,“做不完的手术、看不完的患者、补不完的病史,或许这就是中国年轻医生的现状,但是我认为这是必经的历练。”在徐文浩看来,作为一名科研型硕士研究生,要对自己对导师负责,做到学术诚信、不弄虚作假;还要对患者负责,无论有什么矛盾和误会,都要恪守医生的道德准则和底线。他想对当代青年学生说,“效率十分重要,因为每天有忙不完的事情,不能有拖延症。此外,对人对事要有自己的冷静思考。最后,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在团队中不要太计较得失,在发生分歧时学会让步。”无论是国奖,还是“优秀学生”荣誉称号,它们不仅代表着对学生不懈付出和优秀品质的肯定,更代表着对“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精神鞭策,他将继续在科研和临床实践中践行“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理念。来源:复旦研究生 撰稿 刘 甜 编辑 章雨晨

考槃

清华公管硕士学位论文荣获第八届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优秀学位论文奖

近期,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发布《关于批准第八届全国公共管理硕士优秀学位论文的决定》,批准12篇学位论文为第八届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优秀学位论文。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5级MPA校友赵鹏杰同学撰写、殷成志副教授指导的学位论文《中国地方政府投资项目跨部门协同治理研究—以M市为例》被评为第八届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优秀学位论文。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是MPA培养的重要环节,是MPA办学水平的集中展现。全国MPA教指委于2018年12月启动了第八届全国公共管理硕士优秀学位论文评选活动,共有122所院校推荐了301篇优秀论文参评,经过国内专家严格评审,最终有12篇获得全国优秀论文奖励,我院赵鹏杰同学的学位论文脱颖而出。该论文研究了影响我国地级市政府投资项目领域协同治理成效的主要因素,提出了跨部门协同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迄今,全国公共管理硕士优秀学位论文评选活动举办八届,清华公管一共有八篇优秀论文入选,在全国MPA优秀论文评选中名列前茅。图为赵鹏杰(左)、殷成志(右)供稿|教学办编辑|发展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