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在课堂寻找文化传承的“密码”一丘一壑

在课堂寻找文化传承的“密码”

今年4月至6月,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主办、中国青年报社承办的“2019《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活动”,面向全国大中小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歌曲”“优秀传统文化公开课”和“校园古体诗词原创作品”三项征集活动。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各地涌来众多作品:校园足球歌曲征集了全国284所学校/单位的331首歌曲,传统文化公开课征集了999所学校的1373个作品,校园古体诗词原创作品征集了1039所学校的1万多件作品。近日,这三项征集活动的交流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纷纷表示,“非常震撼和感动”“感受到了传承的力量”。随着交流会的深入,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发现,真正让人震撼的不仅是作品的数量之众,也不是作品本身,而是作品背后那些由一线教师娓娓道来、深深扎根于每个课堂每个操场上的传承故事,真正让人感动的是那些耕耘于课堂上的“传承者”。艺术体育教育不是简单的技能教育“书法教育进入中小学课堂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很容易使书法课沦为技法课。书法的传统技法如何与文化结合是一个难点。”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云志功在点评一节优秀传统文化公开课时说。云志功推荐的这节公开课来自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永丰学校,公开课的名字叫“书法:共话端午节”。书法老师与语文老师同上一节课,是这节课的特别设计,“书法老师讲文字发展过程,语文老师讲文化内涵,书法技法和文化在一节课上很好地融合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美学教研室教授余开亮指出:“不要把艺术体育教育变成简单的技术和技能教育。”在校园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在于让学生了解多少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更多是要有情感的认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热爱它,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问题提出来了,如何破解呢?“要厘清泛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知名作家、资深教育媒体人解淑平说。当前,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社会上出现一股“传统文化热”,网络上也出现一些与此相关的视频,很多家长会把它当做给孩子的学习资料,“这里存在一个良莠不齐的问题,甚至有些视频还会产生误导。”专家担忧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会流于技法的时候,一线教师给出了非常“接地气”的解决方案。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五小学是一所由3所村小合并而成的学校。“学校建校起点很低,很多老百姓舍近求远,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其他学校读书。”该校校长吴璀说。如何在这样的学校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一直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如果学校只能精心打造一个地方,那就是图书馆,如果学校教育只能办好一件事,那就是推进阅读。”吴璀说,在用阅读连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渗透到真实生活情景中去。于是,“阅人、阅书、悦事”课程开展起来了。现在,这所学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孩子的审美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老师和家长也都成了受益者,远离的孩子也回归了。传承不是简单的重复 更是创新和超越在进行校园古体诗原创作品交流的时候,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蒙曼的几句话引起了专家的激烈讨论。“我特别想说几句外行话,在守正创新上,到底怎样守这个‘正’、创这个‘新’?”蒙曼问。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如何超越传统的问题。“传统像一座高山,我们没有办法跟古人直接做一对一的比拼,但是用诗词或者书法与现在的生活相结合,在当代文化中体现传统的魅力,空间依然很大。”中山大学文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彭玉平说。令人兴奋的是,很多一线学校正在进行这样的尝试。在广东省佛山市第十一中学教师朱少华看来,“传承古体诗创作对学生来说特别有意义,可以锻炼他们精确使用语言词汇的能力。”朱少华把古体诗词创作搬进了课堂。她要求学生创作一首古诗,不少学生的第一反应是:“怎么可能,无法想象!”“我从来没有写过诗”。朱少华教孩子们使用压缩写诗法:第一步,针对主题,写出能够完整表达一个意思的几句话;第二步,进行压缩,逐渐去掉多余的废话,改用简短、精炼的文字,并进行润色;第三步,如果有能力,让孩子们做到押韵,使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比如一个孩子写了这样一段话:“今天早上我起得很早,买了一大份早餐,以前都是吃中午饭才起来的,现在觉得早些起来还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啊。”通过“压缩写诗法”,得到这样一首诗:“今日起得早,早餐吃得美,以前中午起,不知早起妙。”“一个‘懒虫’的自言自语立刻变得有趣了。”朱少华说。孩子们纷纷爱上了诗歌创作。全班49名同学都参加了这次校园古体诗词原创作品的征集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只保留在图书馆不少专家表示,学校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阵地,美育和体育是最鲜活、最重要的载体,校园足球则是校园体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项运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苏丹娜在评价一首名为《绿荫青春》的校园足球歌曲时,特别提到了这样一句歌词:奔跑向前冲,不怕伤。在苏丹娜看来,歌词里用的是“伤”而不是“痛”,表现出孩子的乐观精神。“这让我想起了教室中那些厚厚的‘小眼镜’,多希望体育教育让孩子们奔驰在操场上。”随着校园足球运动的不断展开,越来越多的孩子飞奔在操场上。正如中国男子国家足球队原主教练、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金志扬所说,校园足球不是为了培养明星和优秀运动员,而是为了提升孩子们的健康和身体素质水平。无论是美育还是体育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最终目标是要让中华文化中最优秀的部分进入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去。“这是我们举办传承的力量这个活动的初衷。”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说。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从2017年开始,教育部积极开展《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活动。在王登峰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只保留在图书馆中,要让它进一步发扬光大,要让它们进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其实,每过一次年,文化传承的“密码”都通过孩子们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下去。“今天,中国已经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带给这个世界最核心、最基础的东西就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王登峰说,相信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中小学校园中的不断传承,“会中国书法”“懂中国戏曲”可能将成为每个中国人的标配。

张苍

非遗在身边,精彩看不完

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大展暨第四届京津冀非遗联展北京最大规模的非遗展览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大展暨第四届京津冀非遗联展6月9日亮相全国农业展览馆本次大展以流动的文化为主题充分展示大运河文化带8省市山水相连民和年丰的传统文化魅力精彩不容错过展览以农展馆1号馆、11号馆为主要展陈空间,按照运河沿线“船、桥、岸”的脉络,展现大运河沿线五彩斑斓的传统文化。11号馆则通过京津冀非遗保护成果展、非遗与教育、非遗与文创、非遗展示互动、非遗展演共五大板块展出2200余件作品。除了荣宝斋、同仁堂、全聚德、龙顺成等老字号,还将展示河北蔚县剪纸、江苏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安徽宣纸制作技艺等耳熟能详的非遗技艺,一批融入了传统文化内涵的文创衍生品也在展览亮相。注:展览将持续至6月13日。展览门票可以在全国农业展览馆现场凭身份证件免费领取。/ 来源:文化北京、北京非遗中心2018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宜昌是我国端午节民俗活动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有“一个端午三次过、秭归端午比年大”的独特习俗。由文化和旅游部、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8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将在宜昌举办,其中开幕式将于6月15日在屈原故里——秭归县举行。2018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以“中国端午·诗意宜昌”为主题,包括开幕式暨屈原故里端午祭、“中国端午看宜昌”非遗传承体验活动、“诗意宜昌”系列文化活动、“‘粽’情端午·传承文化”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端午文化节旅游及经贸招商活动等五大精彩板块。/ 来源: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非遗是什么?非遗在哪里?我们为什么要保护非遗?非遗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或许您可以从国家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活动中找到答案。国家图书馆于6月9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启动2018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活动。本次活动紧密围绕今年遗产日主题“多彩非遗,美好生活”,邀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渔雁民间故事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则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川善书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徐忠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邵阳布袋戏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永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雕漆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文乾刚等非遗项目传承人现场展示非遗技艺,为您讲述他们的传承故事。▲邵阳布袋戏 刘永安同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馗、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马炳坚、文化部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孙冬宁、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杭间等非遗研究专家将先后登台主讲,为您揭开“非遗”的神秘面纱。注:2018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活动于6月9日至7月20日在国家图书馆学津堂举办,活动无需预约,请持读者卡或二代身份证入场。/ 来源:国家图书馆甘肃“非遗”集结敦煌“丝绸之路3000里,华夏文明8000年”,甘肃是古丝路绵延最长的地区之一,而今年遗产日甘肃省主场活动将设立在敦煌。此次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以“多彩非遗,美好生活”为主题,集中展示甘肃省14个市州的重要文化记忆,能够代表一个地区厚重、悠久历史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项目。甘肃独具特色的“庆阳香包”、“定西洮砚”、“兰州刻葫芦”、“临夏砖雕”、“保安腰刀”、“天水佛头”等典型“非遗”项目艺术品,将与国内外的其它“非遗”产品一道亮相敦煌,各竞风华。届时,全省将有超过60个非遗项目在敦煌小镇“集结”展出销售,超过24类独具地方特色的非遗传统戏曲表演将在6月9日至18日与市民观众共享。非遗传统项目工艺展览也将在敦煌小镇同期举行。/ 来源:非遗星球回顾阅读留住婆娑夏布凉茶:既不凉,也不是茶这些关于非遗的纪录片,你看过几部?

马陵道

这个中国最美图书馆火了,比最孤独的图书馆美10000倍

最近微博里到处都是天津滨海图书馆霸气的套图!画面极富视觉冲击力,不少网友都被震撼了!更有网友说:这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的海洋原来是这样的啊! 又刷新了对图书馆印象的理论新视野。话不多说,先上图!天津滨海图书馆滨海图书馆是由荷兰MVRDV与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分院合作设计,总建筑面积33700平方米。立意“滨海之眼”和“书山”。滨海之眼滨海图书馆的一个主要立意就是“滨海之眼”,这个位于建筑中庭中直径为21m的球体,表皮布满了发光措施,建成之后将成为滨海文化中心非常醒目的标志;其内部是可以容纳100多人的多功能厅,也将成为滨海新区文化活动的标志性场所。“书 山”滨海文化中心图书馆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书山”,这样一个流动的、曲线的空间可以供读者休息、阅览、交流、活动等等。“立 面 ”为了实现阅览区充分的自然采光,滨海文化中心图书馆的立面采用全玻璃幕墙系统,设置全立面的金属格栅。格栅的模数与“书山”保持一致,真正实现室内外的流动。除此之外 还有滨海演艺中心、滨海美术馆、滨海探索馆和市民活动中心,更多美等你来发现。 十月一日开始试运行了,想去的蜂蜂可以计划起来了。地址:大连东道与中央大道交口 滨海文化中心篱苑书屋国外曾评选全球18家最美的图书馆,北京怀柔的“篱苑书屋”就名列其中,且位居第8名。这里其实是个只有三百多人的村落,盛产核桃、栗子、梨等,山清水秀,风景如画。走过木栈桥,一个小门洞正对着后院的一棵梨树,穿过小门是一片鹅卵石铺砌的场地,在这里转化为木质铺地台阶,沿阶而下就是书屋的入口了。阳光透过柴禾棍篱笆墙洒在地板上,大家以各自最舒服的姿势和书籍做着最亲密的接触,被水面、栈道、鹅卵石以及落叶包围着的书屋就这样出现在面前。在这儿,大自然的清香和淡淡书香扑面而来。篱苑书屋有一个简单的交换原则:每一位对书屋感兴趣的朋友都可以带三本书来到这里,离开时也可以带一本书走,这样不仅增加了藏书量,也带动了书屋藏书的流动性和人际交流。地址:北京市郊怀柔区雁栖镇交界河村智慧谷三联书店海边公益图书馆这座面朝大海的图书馆,被称为“中国最孤独图书馆”,它独自伫立在空旷的沙滩,恍若世界的尽头。这里没有车道和捷径,光着脚踏着沙,一步一脚印,走上几百米才能抵达。这座图书馆大约450平方米,共三层。向海的大落地窗,让每一位读者都能看到大海。与阅览室相邻的是冥想空间,一个可以思考和发呆的角落。设计师表示:“我们希望实现的一种生活状态就是可以在海边,有一个空间感受到自己和海的相互依存的关系,然后你手里有一本书。”不比在城市,光线被高楼大厦切割得支离破碎。阳光在海上,呈现的是毫无遮拦的最原始最直白的样子。这里的窗洞经过巧妙的设计,试图探索光照和空间关系的可能性。地址:秦皇岛昌黎黄金海岸工业园区金海南路7号汕头大学图书馆它曾被评为“亚洲最美图书馆”。该馆是李嘉诚先生捐巨资修建的,并亲自指定香港设计中心选出的“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大奖”得主陈瑞宪负责设计。设计概念取意自中国的线装书,整体设计成品呈现出一种“中国古代知识盒子的现代演绎”的独特美感。内部空间中渗露出中国传统书院园林空间的精神理念。新馆设计饱和藏书量达56万册,很多不容易找到的书籍这里都可以找到。这里被戏称为“学霸的天堂,学渣的净化之地”。汕头大学的学生们说,在大学里最让他们留恋的地方就是图书馆。所以每一年都会有很多同学穿着毕业袍来图书馆照相留念。地址:广东省汕头市大学路243号武汉大学老图书馆据说武汉大学老图书馆是民国23年建成的,虽然只有三层,但因为建在一个小山顶上,著名的樱园就在脚下,还有樱花大道环绕,这里是武汉大学的至高点,前面就是樱顶、老斋舍、樱花城堡等。这里与其周围的建筑群,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国内图书馆界绝无仅有。来自蚂蜂窝用户@麻匪谢小猫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299号内云夕图书馆云夕图书馆由两座毗邻的畲族民居改造而成。黄泥房、木头窗,馆内的书架和桌椅几乎都是“就地取材”,保留了畲乡的原貌。收藏了民俗文化、地理、乡土文学、人物传记、诗歌、摄影艺术、书院文化等4000多个种类、近2万册图书。这座盘旋在600米小山上的图书馆,像是一场诗意的冒险。以当地土石木材改造的房子就像从土地里长出来一般自然。河流静养、山峰休憩、丛林静谧、鸟儿高飞。地址:浙江省桐庐县莪山畲族乡戴家山7号上海图书馆嘉定分馆远离闹市,一举荣获2013年“全球最佳公共图书馆”。图书馆主体建筑两面制造出环水效果,天气晴好的时候,玻璃窗上映出云与水;天阴的时候,则好像一副水墨画,在雨中安安静静地待人欣赏。建筑沿袭江南书院风格,屋顶形似打开的书籍。设有普通文献借阅区、多媒体文献借阅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少年儿童图书馆、视障阅览室、试听服务等区域。图书馆内部采用大量暖色调的木质天花、一楼设置了几处天井,里面或是竹林式的景观装置,或是绿植加座位的设置,给这个现代化的图书馆平添了几分自然的气息。地址:上海嘉定裕民南路1288号安徽铜陵码头图书馆在废弃的码头建造的一座公益性的书屋,顶层是让人惬意放松的观江平台,为下一个全民阅读的时代提供了最好的公共空间。地址:安徽省铜陵县原四通码头扬州钟书阁坐落在扬州珍园的钟书阁曾入选世界最美图书馆第三名,为来客营造了一种如同电影般的室内设计。书店大厅设计的徇烂空间让人一度以为自己踏入一个巨大幻象中。大厅是一个圆洞状的隧道,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地上的黑色镜面地板。扬州钟书阁,一个绵延水乡的诗意书铺。扬州应水而生,是独一无二的“运河城”,为与扬州的运河文化相称,钟书阁的设计特意融入了“桥梁”的元素,利用拱桥的感念延续书天书地的视觉符号。地址:扬州市广陵区文昌中路492号不在书店老式花园别墅,南洋风格的红砖,繁花绿树,盆栽景观,小池塑像,屋里屋外摆放着的简朴的木桌椅。说这里是一家书店,其实更像一座花房。靠墙的书架里、窗边的小桌上,甚至通往二楼的台阶上,都看似随意地放着各种各样的书。不在书店的英文名为“ONCE BOOKSTORE”, “ONCE” ,意为曾经的一切已“不在”,源于爱尔兰经典电影《ONCE》。在这栋花园老别墅里,你可以感受到一份属于心灵的宁静自在。地址:厦门华新路13号花园别墅。From余杭融设计图书馆余杭不是一家简单的图书馆,更是追寻中国传统工艺的设计概念馆。这里每月资助来自全球的3位设计师驻扎于此,应用传统手工艺解构的材料,完成自己的当代设计。因此你能在From余杭融设计图书馆的各个角落里看到手工艺品的身影。竹纸系列,陶瓷系列,搪瓷系列,原竹系列充斥着设计图书馆的室内外。图书馆外立面是简洁的纯白色,只以种满鲜花绿植的庭院,几顶洒满阳光的白色纸伞做点缀,不像图书馆,倒更像一家花店。整个图书馆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材料图书馆,将历年对传统手工艺的研究,对材料的解构与分解,陆续进行整理,在图书馆向设计师公开。图书馆第二个部分,是设计图书,有100位设计师推荐和捐赠的书籍;第三部分是设计概念店;第四部分为设计展空间。地址:杭州五常大道156号,近丰岭路口未标注图片均来自网络▍信息来源:蚂蜂窝自由行▍商业合作:0777-2885066▍投稿热线:0777-2885099 (稿费50-200元不等)▍投稿邮箱:qzlyw@sina.cn

剪贴簿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开学典礼上的讲话——韩子勇

锤炼人格 磨洗心性 专心为学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开学典礼上的讲话韩子勇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我讲四个词与大家共勉。第一个词是“祝贺”。今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的开学典礼适逢教师节。首先向各位老师表达节日的祝贺!刚才听主持人介绍各位老师,听到很多业内熠熠生辉的名字,很欣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的师资阵容还是很强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华文明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尊师重教。古人讲“天、地、君、亲、师”。实际是讲人的重要的五种关系。天是道,是天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道在中国人心目中一直占有很重的分量。在今天这个道,是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是我们仰望星空、期盼未来所唤醒的内心的道德律令。第二位是“地”,“地势坤”。厚德载物,化育万物,生长万物。我理解在今天是让我们处理好与国家、民族、社会的关系。做人做事要接地气、脚踏实地,以积极上向的入世态度,“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是自觉融入能够化育万物、朝气蓬勃的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之中。第三位是“君”,我理解在今天就是要转化为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感,提升凝聚力和向心力。第四位是“亲”,亲是从自然的血缘关系当中,抽象出来的一种自然伦理,是人类非常朴素的情感,并由此推及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五位就是“师”。师是你人生道路中非常重要的启蒙者、引路人。这样一个“天、地、君、亲、师”的顺序,中国独有,给教师很高的地位。中华文明儒释道三位一体,当然以儒家为主干,这个主干就是一群以孔子为开端的传道授业解惑、诲人不倦、连绵延续、蔚为壮观的“教师队伍”。我们党一贯重视教育。毛主席第一份工作也是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他最早的人生理想是当乡村教员。我们党在非常困难的革命战争年代一直抽出精力和财力去办教育,无论是在中央苏区还是在延安,都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前一段时间给中央美院八位老教授的回信,也是对教师们立德树人、崇德尚艺的殷切嘱托与肯定,所思所盼跃然纸上。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回忆往事总会有几个老师的形象浮现出来。他在你人生的转折点,给过指导、引领、鼓励。老师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青年成长的领航员。从石器时代到现在有上万年,每个人个体寿命有限,但文明可以独立于个体而存在和发展,上万年的文明之所以能够积累传递,开枝散叶而万古长青,老师在其中功莫大焉。 第二个词是“欢迎”。欢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的各位新生。各位入院新生从今天起就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的一员了,祝贺大家加入这个大家庭,开启新阶段的研学之路。我羡慕大家能够读硕士、博士、博士后。我本人也就是本科毕业,羡慕今天大家有这么多深造的机会。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步步往上走,都是处在一个连续上升的教育阶段,到了硕士生、博士生应该是教育阶段的最高层级了。到了这个层级,我想到一个景象,就是雏鹰振翅、试飞和翱翔。你看雄鹰总是把自己的巢建在悬崖绝壁上,或者是巨木的树梢。雏鹰一开始很弱小,皱巴巴的、羽毛杂乱稀拉,根本没有雄鹰的那种感觉。但是一点点儿长大后,翅膀越来越硬。它可以感到气流变化和天空的召唤,它想飞、急不可耐。这个阶段最危险,飞起来它就是雄鹰,老百姓说的老鹰。飞不起来,它就连一只鸡都不如,摔死在石头上。硕士生、博士生阶段,就是雏鹰开始展翅、试飞的阶段。各位博士生、硕士生就是欲飞的雏鹰,中国艺术研究院就像那颗巨木,就是耸立云端的悬崖峭壁,这个高度给大家提供一个绝佳的巢穴、提供起飞的势能,而老师就是带着雏鹰展翅的雄鹰。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教学相长、相互探讨、学会方法,是放大镜和显微镜并用,是进入专业领域内部、深处、细枝末节,是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写出一部很好的硕士生论文和博士生论文。我带过几十个硕士生、博士生,老师们指导好学生,要使学生有所创新,有所斩获,而不是重复,不是“寻章摘句老雕虫”。我带的第一个博士生现在也是教授了,当初我要求她写的博士论文,应该是一本压箱底的书,一本后来的研究者绕不过去的书。第一本书质量如何,决定你之后学术事业的发展。所以我给她选了一个没人耕耘过的领域,就是研究绿洲文明中的“巴扎”,“巴扎文化空间的分析与研究”。“巴扎”是沙漠绿洲世俗生活的表征,有多元多样的功能。她说老师前面没有人写过这类书 ,也无像样的研究文章,感到很畏难。我说这就对了,抄无可抄,只能细读生活之书,一个绿洲、一个绿洲,一个巴扎、一个巴扎地去做田野考察。结果她就去田野考察,最后出了一本书,完成博士论文,最后评上省级优秀博士论文。更重要的是,开启了巴扎文化研究这个方向,给后来的研究者铺上第一块路石。希望在座的学生有学术抱负、担当和勇气,闯入那些布满荆棘、艰难困苦、少有触及的研究领域。要有这个雄心壮志,做学问没有这个雄心壮志你就不是雄鹰,飞不起来,你就不是雏鹰,你就是蓬间雀了。所以一方面欢迎大家,另一方面希望大家有雄心壮志,用足三年时光,使自己的修为大增,功力大增,眼界、视野、心胸都能够得到提升。 第三个词是“方向”。大家记住,所有真正的学问都不是象牙塔里的学问。在今天,更是如此。我们一定要和时代紧密结合起来,投身时代洪流中。习近平总书记讲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样近。的确如此,只要拥抱时代,我们就能够看到、触及到、感受到,甚至就能够拥抱到这扑面而来的炽热的梦想。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时代,如雏鹰凌空,拥抱太阳和蓝天。一百多年来,我们一次又一次跌入谷底,自从有了共产党,1949年之后,我们的国家、民族开始往上走,不断地爬坡过坎,期间也有曲折,但是到今天应该说我们处在接近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就像马拉松的长跑,几乎看到那根彩虹般的线了,但这也是最累、最倦、最艰难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学生,要和时代联系,形成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大家可以看到这一两年整个国际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确实是处在一个惊涛骇浪当中。好在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舵定航,使中国这艘巨轮行稳志远,渡过一个个激流险滩,我想也一定能够到达辉煌的彼岸。所以说,同学们一定要与时代同行,关心社会,有责任心和使命感走出象牙塔。就像习近平总书记给老电影人牛犇回信中讲的。“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当你从“小我”升华到了“大我”,很多事情上你就能看得开、想得明白,就不至于永远觉得单位委屈了你、同事不理解你、社会亏欠了你。有这样一种信仰、情怀和担当,格局才会大、事业才会顺。我见到一些本来很有才华的人,可能这方面稍微弱一些,最后做人做事始终显得小。我们要像鲁迅先生讲的,把自身那个“小”赶走,用信仰、情怀、担当来滋养自己,壮大自己。这个“大”哪里来,不是说大话、天天做秀、哗众取宠,而是脚踏实地,面对民族、人民和事业,有敬畏谦卑之心。习近平总书记前几天给中央美院的回信讲到美育。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的各个专业都是从事美育教育的。当然美育不仅仅是美术方面,不仅仅是艺术方面,而是和人格教育、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相关。希望大家不仅是弄通、弄懂各艺术门类美的形式,更要把握美的规律、美的本质。什么是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包括形式在内的价值判断,没有脱离内容的形式,黑格尔讲“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很重要,有意味不仅是形式上讲究,更是指内容、价值观上的选择。中国人对美的认识和看法背后作支撑的是我们的文化传统,是中国人理解世界、看待世界的方式,是中国人的心灵世界,这才是海面以下潜在的冰山。在座的有研究抽象艺术的,抽象艺术好像最讲究形式,但它是怎样被抽象出来?怎样被一次次的蒸馏、一次次的结晶,最后变成那样一种意味深厚、变化无穷、简洁又神秘的形式。抽象的形式看似与内容无关,但却是内容的“原形”与“真身”,是庞大、漫长、多样的内容经过锤炼后的灵魂。在美育中形式、技术、技巧要学,但更重要的是审美的价值观分析,这里就包含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几次讲话都讲到中华美学,就包含方向。今天搞现实题材的创作、搞现实题材创作的研究,不仅仅是方法和形式上的,更是内容和本质上的。我们的研究生教育要有这样一个方向,要坚守这样一个方向,坚持中华立场,吸收外来为我所用,创造与新时代相融合的新艺术。第四个词是“奋斗”。在今年新年贺辞中,习近平总书记讲“奋斗者是幸福的”。我想这是感同身受、真正为党为国为民努力奋斗者的肺腑之言。人只有在奋斗中,才能体现价值的存在。如果虚度时光,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浪费在没有价值、甚至是消极的事情上,这样的生命,不曾燃烧、发热、发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有一段很有名的话,很多人都熟悉: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第三境。这三种境界里,没有一种是热热闹闹、欢天喜地、轻轻松松的。你要走在前面,就要开山劈路、遇水架桥,板凳要坐十年冷。因此希望大家不要被才华、天赋所迷惑,人类社会确实是有一部分人有天赋、才华,特别在艺术领域。有的人智商高,有的人某一方面的感受力特别出众,然后他意识到并发展起来,发展他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在美术方面的天赋……但是往往很多人意识到自己有这方面天赋的时候,尾巴容易翘到天上去,觉得自己独异于他人。因此,就被各种外部的诱惑所迷惑。我想世间有才华、有天赋的人,总量绝对超过最终成功者。那些有才华但最终一事无成的人,是怎么被消磨、落入平庸的?有一篇古文叫《伤仲永》,我们不要做仲永,而是越是觉得自己有才华,越要谦卑。要力戒浮躁,经得起各种诱惑,专心为学,要有非同常人的毅力、耐心和韧性,才有可能成就一二。有才的人往往也容易眼高手低,甚至可能偏偏伴随着懒散与惰性。但只要记住,再有本事的人,也不可能用三五天思索出人家用几年、几十年思索出的东西。不忘初心,专心、专注很重要。今天社会发展快、变化大,诱惑也特别多。因此,常常注意力难以集中。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因为人可以在某个领域集一生之注意力、精力专注于某个方面,孜孜以求、精耕细作。现学现卖不行,花拳绣腿不行,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一知半解就急忙地、很功利地秀自己,会误其一生。越是和市场、和功用、和功利近的那些领域,越要磨洗自己的心性和定力,锤炼自己的人格、品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生教育,要沉下心,老师专心教、学生用心学,扎扎实实做专业,不要忙于凑热闹、亮个相、握握手、递递名片、加加微信。要把心思收回来,敛神静气,人生才有张力。要力戒浮躁,锤炼人格,磨洗自己的心性和定力,不能面对诱惑失魂落魄,不要毁于浅表化、碎片化、功利化的泥淖。要不畏浮云遮望眼,追求大道,热爱真理,不懈努力。谢谢大家!

计然

鼓楼图书馆暖冬阅读季 · 请来故宫老院长,细说六百年紫禁城

鼓楼图书馆暖冬阅读季今开讲 · 故宫老院长细说600年紫禁城▓ 孙筱萍 瓦希里 现场摄影报道今天(12月27日)下午,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先生携新书《紫禁城六百年》作客鼓楼区图书馆,从不一样的角度,审视故宫的前世今生,解锁不为人知的宫内细节。精彩演讲赢得南京观众阵阵掌声。此次活动由鼓楼区文化和旅游局、鼓楼区全民阅读办、鼓楼区图书馆、凤凰国际书城主办;中信出版集团、鼓楼区作家协会、一鹿童心协办。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的精彩演讲赢得南京观众阵阵掌声。瓦希里摄今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迎来了它的95岁生日。而故宫博物院在成为博物院之前,名叫“紫禁城”。故宫博物院 视觉中国图公元1403年的大年初一,大明朝第三个皇帝朱棣,正式启用永乐作为自己的年号;永乐元年,一场浩大的工程拉开了序幕,而这座伟大宫殿终于在公元1420年诞生,名为“紫禁城”。这之后,紫禁城便开始历经24位皇帝的悲喜人生,上演着中国历史中许多精彩的瞬间。从明清两代的皇室宫殿,到今天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2020年,故宫迎来建成600周年。这是一座存在了600年历史的古老宫殿,它曾是权力的中心,而如今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博物馆之一,它是如何一步步转变为人民的博物馆的?李文儒先生以幽默风趣且生动活泼的演讲,解开观众心中一个个谜团。海报 鼓楼图书馆阅读推荐李文儒先生在演讲中提到《紫禁城六百年》的亮点:帝王之轴。南起永定门、北达钟鼓楼,中轴线穿紫禁城而过,长约八千米,自古便是 “帝王之轴”。六百年前,中轴线确定,紫禁城横空出世。这座代表中国古代建筑至高水平的宫城,在六百年后,依然是世上规模至大、保存完整的木质结构皇宫建筑群。从前,只有皇帝等极少数人可以从中轴线进入太和殿;如今,游客也能沿着中轴线穿行紫禁城。可并非所有人都知道,紫禁城营建的轴线结构意义——紫禁城的重要建筑都在中轴线上,没有中轴线,紫禁城就失去了灵魂,不管建筑铺排多么流畅,都不会出现震撼人心的高潮。中轴线,既是紫禁城营建的时空定位,又是不断延伸的概念。贯穿江山,连接时空。它的规划与布局,暗合 “天人感应”,它的伟大与力量,正在其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中。海报 鼓楼图书馆书中另一亮点是:东宫西宫。故宫紫禁城构建之初,极其讲究对称,后廷的东西六宫最为严整——或许是出于规范皇帝与后妃关系的考虑。但西太后慈禧打破了这种均衡:为了庆祝寿辰、听戏、“垂帘听政”,太极殿与长春宫、储秀宫与翊坤宫被两两打通,西六宫就这么变成了“西四宫”。东六宫倒是不曾大动,直到末代皇太后隆裕在延禧宫中尝试建造西式水宫殿“水晶宫”,总算让东六宫不至于“落后”太多。西六宫有一桩逸事属于一颗苹果。末代皇帝溥仪在储秀宫中吃餐后水果时,被匆忙前来的内务府大臣告知《清室优待条件》将被废除,这颗刚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就从惊慌的溥仪手中滚落在地,被半年后前来清点文物的俞平伯看到、记录下来——其时早已干枯。紫禁城中的建筑或变或不变,历经六百年风霜刀兵的考验,它仍默然注视着世道的无常。大修中的太和殿 瓦西里翻拍李文儒PPT安放宝匣的民工及“合龙”后的宝匣。瓦希里翻拍李文儒PPT封盖、涂灰泥……2007年9月5日,太和殿正脊合龙,一个宝匣被民工兄弟小心翼翼安放回“龙门”,并抹好泥灰。这是故宫首次安放镇物。李文儒先生亲眼目睹了安放镇物全过程,并与安放宝匣的河南民工兄弟有简短的交流。“龙门”是指正脊中心的位置,将宝匣放入正脊的过程就叫“合龙”。紫禁城中的主要建筑都有宝匣,它们就是俗称的“镇物”。按传统,安放宝匣时要举行相应仪式,反映出古人趋利避害的心理。一般,宝匣为铜、锡或木盒子,内放经卷、五香、五谷等。安放在太和殿正脊中心的宝匣会有什么不同么?这个铜鎏金质地,抽屉样式,表面雕有龙纹,长30厘米、宽25厘米、高8厘米的精美匣子里装了什么呢?据康熙年间《太和殿纪事》记载,匣内应有金钱、金银铜铁锡锞、金银铜铁锡牌、五色宝石、五经、五色缎、五色线、五香、五药、五谷。民国时,宝匣曾被取出过,解放后被放回。上世纪50年代,故宫博物院取出并登记。除金锞外,其余物品存放在古建部资料室。由于年代久远,部分匣内物已碎成粉末,无法辨认。此次,工作人员将金锞、五经、五色缎等物的残余用纸包好注明,外套一只黄丝袋,塞入匣筒。另外,一份详细记述了此次修缮经过的《太和殿修缮工程纪事》也被放入匣内。主讲嘉宾简介李文儒为小朋友签名 孙筱萍摄李文儒10年故宫博物院副院长17年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30年博物馆相关工作经历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历任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司长,中国文物报社社长、总编辑,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从2003年担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到退休返聘,李文儒在这座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的古代皇宫建筑群,进进出出十余年。要说他是最了解故宫的人之一也不为过。李文儒与读者互动 孙筱萍摄

满心戚醮

国家图书馆将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推出“非遗影像公开课”

原标题:国家图书馆将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推出“非遗影像公开课”在2020年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即将到来之际,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特别策划推出《他们鉴证了文明——非遗影像公开课》系列课程。本次系列课程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创新性转化的重要成果,也是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全国主会场活动——“2020非遗影像展”的重要展示部分。本次系列课程录制,国家图书馆创新性地采用“纪录片 公开课”的形态,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优秀成果中精选20部非遗纪录片,邀请来自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科学院、国家体育总局、中国艺术研究院等相关机构的11位非遗专家实时解读纪录片,以“陪同观看、伴随讲解”为理念,从学术角度对影片中所涉及的非遗知识和传承故事进行点评讲解,使观众在欣赏纪录片的同时,更深一层地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领和内涵,更进一步领会非遗保护的精神和意义。该系列课程将于6月13日在爱奇艺、腾讯、优酷、哔哩哔哩等多家视频平台陆续上线发布。自2015年起,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开始承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的学术咨询和验收工作,并于2018至2019年连续举办“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系列展映活动,向观众展示和推介记录工作的成果。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正在努力探索这些成果的服务与转化,以便将这些成果更好地服务于非遗的传承、研究和传播工作。此外,6月9日至14日,国家图书馆还将在国图影院进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优秀成果线下展映活动。从6月4日起,读者可通过“国图艺术中心”微信公众号,使用二代身份证等有效证件于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推送信息后进行预约。每日每场活动预约人数限额20人,每张身份证件每场只能预约1次预订1张票,约满为止。目前仅提供个人线上预约,现场不提供换领票服务。(邢贺扬)来源:新华网

然则若何

国家图书馆推出非遗影像公开课,13日起多平台开课

资料图。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策划推出《他们鉴证了文明一一非遗影像公开课》系列课程。本次系列课程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创新性转化的重要成果,也是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全国主会场活动——“2020非遗影像展”的重要展示部分。本次系列课程录制,国家图书馆创新性地采用“纪录片+公开课”的形态,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优秀成果中精选20部非遗纪录片,邀请来自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科学院、国家体育总局、中国艺术研究院等相关机构的11位非遗专家实时解读纪录片,以“陪同观看、伴随讲解”为理念,从学术角度对影片中所涉及的非遗知识和传承故事进行点评讲解,使观众在欣赏纪录片的同时,更深一层地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领和内涵,更进步领会非遗保护的精神和意义。该系列课程将于6月13日在爱奇艺、腾讯、优酷、哔哩哔哩等多家视频平台陆续上线发布。在今年的“2020非遗影像展”中,国家图书馆将提供一部“专家的评论音轨,大众的欣赏指南”,让参展观众能够“在光影中,看懂非遗”。自2015年起,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开始承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的学术咨询和验收工作,并于2018年至2019年连续举办“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系列展映活动,向观众展示和推介记录工作的成果。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正在努力探索这些成果的服务与转化,以便将这些成果更好地服务于非遗的传承、研究和传播工作。6月9日至14日,国家图书馆还将在国图影院进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优秀成果线下展映活动。从4日起,读者可通过“国图艺术中心”微信公众号,使用二代身份证等有效证件于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推送信息后进行预约。每日每场活动预约人数限额20人,每张身份证件每场只能预约1次预订1张票,约满为止。目前仅提供个人线上预约,现场不提供换领票服务。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孙乐琪编辑:徐慧瑶流程编辑:王梦莹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专题系列展开幕

原标题:“入古出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专题系列展开幕新华网北京1月10日电(邢贺扬)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和国家图书馆(国家典藏博物馆)主办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专题系列展:“入古出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提名全国中青年篆刻家作品展于2020年1月10日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典藏博物馆)开幕。开幕式现场 新华网 邢贺扬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致辞 新华网 邢贺扬摄本次展览采取专家提名的方式,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的40位研究员担任提名委员,每人提名2位当代印坛优秀的中青年篆刻家,共计80人。展览旨在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从当代的篆刻群体中发现新人、培养新人,为篆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创新和发展积蓄后备力量,为“中国篆刻”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展览现场 新华网 邢贺扬摄中青年创作群体无论思想观念还是风格语言,都具有很强的探索性。他们的作品对我们了解当代篆刻艺术的审美风尚、解析各种探索中存在的问题、研判各种艺术现象的形成,具有参考价值。同时,作为中国篆刻的传承和保护单位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肩负着引领当代篆刻艺术审美趋向的重大责任。展览现场 新华网 邢贺扬摄本次展览除了展出作为主体的80位中青年印人的作品外,还展示了40位提名委员的作品,形成了不同年龄段印人之间的作品风格对照,使展览更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展览现场 新华网 邢贺扬摄本次被提名的中青年篆刻作者来自全国各地,分布在不同地域,不同领域,大多都在篆刻创作上矢志不渝,并曾在各种权威赛事上连创佳绩,具有良好的艺术秉赋,基本上代表了当代中青年篆刻创作群体的整体实力和群体面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作为国家级的专业学术机构,近年来一直努力为当代篆刻的创作繁荣、印学人才的发现与培养创造条件。从2017年起,每年举办具有针对性的学术系列专题展,先后举办了“入古出新”——当代著名篆刻家印章临创展、“龙的传人”——中华姓氏堂号暨历代篆刻家名号篆刻艺术展。此次举办的“入古出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提名全国中青年篆刻家作品展是“年度学术系列专题展”的第三个展览。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20年2月8日。展览现场 新华网 邢贺扬摄

失败者

“入古出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专题系列展开幕

新华网北京1月10日电(邢贺扬)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和国家图书馆(国家典藏博物馆)主办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专题系列展:“入古出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提名全国中青年篆刻家作品展于2020年1月10日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典藏博物馆)开幕。开幕式现场 新华网 邢贺扬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致辞 新华网 邢贺扬摄本次展览采取专家提名的方式,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的40位研究员担任提名委员,每人提名2位当代印坛优秀的中青年篆刻家,共计80人。展览旨在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从当代的篆刻群体中发现新人、培养新人,为篆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创新和发展积蓄后备力量,为“中国篆刻”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展览现场 新华网 邢贺扬摄中青年创作群体无论思想观念还是风格语言,都具有很强的探索性。他们的作品对我们了解当代篆刻艺术的审美风尚、解析各种探索中存在的问题、研判各种艺术现象的形成,具有参考价值。同时,作为中国篆刻的传承和保护单位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肩负着引领当代篆刻艺术审美趋向的重大责任。展览现场 新华网 邢贺扬摄本次展览除了展出作为主体的80位中青年印人的作品外,还展示了40位提名委员的作品,形成了不同年龄段印人之间的作品风格对照,使展览更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展览现场 新华网 邢贺扬摄本次被提名的中青年篆刻作者来自全国各地,分布在不同地域,不同领域,大多都在篆刻创作上矢志不渝,并曾在各种权威赛事上连创佳绩,具有良好的艺术秉赋,基本上代表了当代中青年篆刻创作群体的整体实力和群体面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作为国家级的专业学术机构,近年来一直努力为当代篆刻的创作繁荣、印学人才的发现与培养创造条件。从2017年起,每年举办具有针对性的学术系列专题展,先后举办了“入古出新”——当代著名篆刻家印章临创展、“龙的传人”——中华姓氏堂号暨历代篆刻家名号篆刻艺术展。此次举办的“入古出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提名全国中青年篆刻家作品展是“年度学术系列专题展”的第三个展览。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20年2月8日。展览现场 新华网 邢贺扬摄

丹尼尔

“中国戏曲在北美的传播”学术研讨会召开 跨界学者共议中国文化走出去

新华社北京11月12日电(记者孟佳)“中国戏曲在北美的传播”学术研讨会11日至12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梅兰芳纪念馆等十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和文化单位的40余位专家学者共聚于此,对中国戏曲在北美的译介、传播、接受与研究展开讨论。“中国戏曲在北美的传播”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梁燕(左一)主持。新华社记者孟佳 摄此次研讨会呈现出两股学术力量的有机融合,一方面中国戏曲研究者正积极开拓戏曲海外传播的研究领域,另一方面外语专业学者也在其外语基础上深入对中国戏曲的学习。跨界人才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专业的理论支持。北京外国语大学综合改革办公室主任、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张朝意在开幕式上表示,中国戏曲在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内蕴和审美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希望此次研讨会能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更多实效性建议。北京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处长陶家俊认为,中国戏曲的海外传播研究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有着“以小搏大”的价值。相关研究应在全球体系理论的宏观框架中关注华夏文明的地位和作用,将个案研究与宏观理论研究相结合,挖掘中国戏曲在文明互鉴中传递的价值。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戏曲学院、国家图书馆、梅兰芳纪念馆等的专家学者进行合影。新华社记者孟佳 摄研讨会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学者工作坊联合主办。在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会中,与会学者就中国戏曲在北美的译介与传播、中国戏曲在北美的影响与接受、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研究等议题进行了学术探讨。“中国戏曲的海外传播”系列学术研讨会已举办三届,展示了学界专家们关于中国戏曲在亚洲、欧洲、北美传播的最新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