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90万人参加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创40年最高纪录今有饥色

290万人参加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创40年最高纪录

央广网北京12月22日消息(记者焦莹)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今天(22日)开考。数据显示,此次报名考研的人数创40年来最高纪录,达到290万,比上年增加52万,增幅达21.8%。南京的李同学认为,上午的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有一定难度。她说:“它是命题作文,就是真理要通过论辩才能够越辩越明,论辩需要我们有什么样的素质?论辩可以让我们得到什么样的提升?真理是什么?数学和逻辑都挺难的,比以往都要难。”合肥考生晓达说:“考的比较常规,老师有一些预测,要是认真复习的话,都能复习到,题目不算难。”记者注意到,2019年考研报考人数是近10余年增幅最大的一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已连续多年增长。据中国教育在线日前发布的《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自2007年以来,硕士研究生招生的每年增长率维持在4%左右。而自2017年非全日制纳入统考后,报考人数迎来激增,首破200万大关。到2018年,全国报名人数则升至238万,较上一年增加37万,增幅达18.4%。广西考生表示:“现在这个水平出去工作,可能没那么强的能力和竞争力。”此外,往届生报名人数上升较快,占比接近半数。已工作两年的小秦这次报考了宁波大学。她说:“工作之后觉得考研对以后的工作可能会有帮助,比本科或其他的更有一些机会。”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尹老师表示,她所教的班级,半数学生考研是顺应家长心愿。她说:“我问很多同学你们都考不考研,一大半都举手,我问谁是在父母、周围压力下考的研,二分之一都举了手,很多学生都不知道未来路怎么走,尤其受家长影响特别大。”“考研热”不断升温,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就业环境、质量、机会和学生就业期待存在差距,并且往届学生在考研大军中占比增加,说明往届生在过去的就业过程中有了现实的体验,这种体验促使他们继续走向考研。储朝晖表示,从过去20年、30年的情况看,学历对就业的作用实际上在减递。90年代拿了一个研究生学历,对他找工作的作用要远远大于现在考上研究生毕业找工作的作用。但是现在主要是横向比较,大家比拼过程中可能学历能够起一定作用。但总体来说,学历在就业当中的作用在下降。不管是硕士、博士,它在就业过程当中实际上起的作用有限。据了解,在报考北京招生单位的考生中,有16.1万人报考学术型专业,约占42%;22.2万人报考专业学位,约占58%。从报考专业分布上看,工商管理专业报考人数居首,为2.54万人,随后为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的1.58万人和金融专业的1.33万人。储朝晖认为,读研是为了提升自身能力,报考专业不能盲目跟风,要根据自身条件,不能什么专业“火”就报考什么专业。“一定要更加细化地分析自己,找到自己的优势潜能。如果自己能够获得更好的成长,那么以后的工作和就业各方面可能相对来讲更好一点,包括整个的人生职业生涯,可能是比较好的。如果你选了一个热门专业,不是自己所长,未来可能会进入一个歧途,就是花了很多精力、时间,结果回过头来看,这不是我所长,后面的职业生涯依然不会乐观。”他说。

管子

“一年制海归研究生”的尴尬与无奈,谁能懂?

用人单位缺乏判断力,不会深究海外的中国留学生学得到底如何。只用学习时间判断一个应聘者,是一种简单的判断,可以说是偏见。学位含金量与制度无关,最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培养过程,就是我们怎么去安排课程,怎么挑学生,以及质量把握等方面。“和你一起面试的国内研究生都读了两三年,而你这个硕士实际只读了大概九个月,你能学到什么呢?”这是王可找工作面试时最令她尴尬的问题。香港某高校新闻学硕士王可于去年夏天结束课程,返回内地找工作。“当时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觉得很尴尬,毕竟是被质疑的感觉。也没想到会被问到这个问题。”接受采访时王可这样向记者解释。其实,不仅是香港地区的留学生,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联邦国家也有大量的“一年制硕士”,美国也有少量时长为一年的硕士课程,如法律硕士(LLM)。当他们回来的时候,也常常遭到用人单位一定程度上的质疑。从未停止的争论“读MSc忠告:香港MSc(注:科学硕士,master of science)甚至可能成为你简历上的污点!”王可如往常一样随意地浏览网页,QQ系统忽然弹出了这么一条群消息。该消息来自一个在香港读书的内地生交流群,王可正准备打开链接看一下。群里紧接着有人发言:“老帖了。没意思。”“说得好恐怖,虽然估计部分真的被夸张了,但的确值得反思反思再反思。”出于好奇,王可搜到了原帖。帖子的出处是寄托家园论坛,发表时间为2010年1月19日,参与讨论的跟帖多达19页。“事实上,关于读授课式这种一年制硕士究竟值不值得的讨论,一直没有停过。已经是‘月经贴(讨论话题出现频次很高的帖子)’了。”王可有些无奈地笑着说。此“忠告帖”的作者叫做“hatehkust”,2009年赴港就读于香港科技大学,读经济学硕士课程。在帖子中,他历数了自己在香港以及内地找工作所遭遇的种种不愉快乃至“噩梦”,内地用人单位在学习时间上对他的质疑,某银行简历筛选系统排斥港校等等。他认为,这一切都是读了这个硕士造成的。而写这个帖子是为了告知后人:“这种一年制的培训班绝对对你日后的工作之路害远大于利, 来香港读MSc不仅不能给你镀上哪怕一层再假的金,甚至绝对可能成为你简历上的污点。”“对于授课式硕士含金量的讨论几乎是每一个新人都会问的问题。”王可说。在hatehkust的帖子下面留言的同学很多,有的对他MSc比国内硕士清闲的说法不以为然,也有人对于他这种“泼冷水”的行为表示肯定。香港和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地区和国家的研究生课程分两大类,一类叫做研究式课程(注:Research Postgraate Programmes,RPG),一类叫做授课式课程(注:Taught Postgraate Programmes,TPG),二者的区别简单讲就是一个以日后从事学术研究为导向,招生人数很少,一个以就业为导向,招生名额比较多,课程也偏实际;研究式的要两三年,授课式的一般一年到一年半。王可向记者介绍道:“研究型硕士叫做Master of Philosophy,哲学硕士一般略写作‘mphil’,而其他的文学硕士(Master of Arts,MA)、科学硕士(Master of Science,MSc)等等,都是授课式。”“各种声音都有,每一种选择都有得有失,关键看你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王可说,当时她也是查阅了很多资料才决定到香港读授课式硕士的。“我希望在香港可以开阔眼界,同时学习偏实用的课程,方便就业。”时间与质量的关系在简历上最一目了然的就是学习时间的长短,也是“一年制硕士”最容易被质疑的地方。因为即使按照入学时间到毕业典礼来计算,也最多一年半。这还是因为毕业典礼与课程结束时间相隔约半年。那么,姑且被统称为就读“一年制硕士”的学生们,他们的学习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呢?hatehkust称,他所认识的一些内地“985工程”学校的研究生,“起早贪黑地像头牛一样,上课、作业、考证、论文、项目、实习”,而读MSc的同学“每天打游戏到凌晨4点,中午才起床”。“其实无论在什么学校什么课程,都有认真学习的学生,也都有混日子的学生。”王可介绍道,因为香港与英美等地的高校时间安排相同,所以都没有内地的学期时间长。每学期只有13周左右的课程,而内地高校普遍都有18周或者以上。“如此一来,课程就很紧凑,节奏很快。每门课的老师都会在第一堂课就把整学期的课程安排发下来,具体包括每节课的预备阅读书目,每一次作业、什么时候作课堂报告,有个人的,也有小组为单位的。一学期上三四门课觉得比在内地时上七八门课还累。”也正因为如此,人人网上有一条被广泛转发的状态,是香港中文大学的一位同学在考试周用网上流行的“咆哮体”进行的吐槽。该同学说,自己读研究生了还考试、闭卷考试,还要作报告、写论文,还不止一门课如此,“毕业之后还被人说你不就是TPG毕业的吗,不就是花钱买的吗,不就是很容易就申请到的吗,等姐拿到学位证非得供起来,那是姐拿血和汗换来的!”虽然是语气夸张的调侃,但是王可觉得这条状态还是很形象的,“尤其是最后两句,其实也是对质疑授课式课程的一种回应”。对于用人单位对学习时间的质疑,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侯定凯表示,用人单位有自己的想法,有的比较偏向海归,有的也会因一些质量问题有所渲染的报道而对某种类型的硕士“并不买账”。“他们缺乏判断力,不会深究海外的中国留学生学得到底如何。只用学习时间判断一个应聘者,是一种蛮简单的判断,可以说是偏见。”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郭英剑也向记者表示,他坚决反对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用学习时间长短去质疑或者评价一个学生,“这对学生很不公平”。如何衡量含金量关于大家通常所说的含金量,侯定凯分析道:“首先是从学习时间上衡量,其次就是从写不写论文来衡量,认为写论文的情况比不写论文的情况好像要求要高一些。”而就这两方面来说,侯定凯认为,这与一个国家本身的学术传统有很大的关系,不存在哪一个制度比哪一个制度更好的问题。“如果仅从时间与论文两方面来衡量,那么我们的研究生培养无疑应该是很好的,硕士普遍的都是三年,而且全都需要做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但事实上我们的研究生培养得并不好,批评声音很多。”侯定凯说。在招聘的时候对人才进行考量,是招聘方必然要进行的活动。但是,招聘负责人或者公司领导真的具有评价一个学位含金量的能力和资格吗?对此,侯定凯认为,评价一个学位的含金量如何,实际上最终应该是由教授、学者、专家这群人来把握的,外行实际上无法判断和评价一个学位的含金量。“因此,有关学位含金量最关键的问题还是一个培养过程的问题,就是说我们怎么去安排课程,怎么挑学生,以及质量把握等方面。”王可说,自己所读的课程没有毕业论文的硬性要求,只是作为选修。如果写论文,相当于修一门3学分的课程。“但是事实上,一些课程也会要求我们写论文、写报告。”而修读香港中文大学全球政治经济学硕士的一位同学更是向记者“诉苦”,因为学习的课程偏理论一些,除了课堂报告外,每门课都要写论文,“尤其期末快结课那一两周,写论文的压力特别大。不能因为我们没有一个所谓的毕业论文,就觉得我们很悠闲啊”。英国华威大学国际安全专业的张晨则表示,他们是需要写毕业论文的,自己当时写了一个月。“国内的想法偏传统,认为论文是控制质量的手段,喜欢从结果出发,用一次性的方式来控制整个过程,是本末倒置。”侯定凯对此分析道,据他了解的情况,国外的课程一般有系统的培养方案和考核,平时的作业、报告等形式也较为多样,“当然学校与学校的差异性也存在,也有很糟糕不负责任的教学情况存在”。“总之,学生的发展是多样性的,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写一篇四五万字的论文。有想法和写文章不是一回事。”侯定凯说。专学分开是大势所趋何青去年报考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型硕士,以一分之差被调剂为传播学的专业硕士,因为专业硕士的招生名额多于学硕。而她现在表示,“读专业硕士也不错,本来就没想要走学术路”,只是担心用人单位可能会歧视专业硕士。“国内目前的学术型硕士已经开始锐减,而是大力发展专业型即职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由学术型向专业型转型的指导思想是极其明确的。这一点,由于有教育部的行政命令在,大方向已定且已见成效。”郭英剑对专硕学硕之分表示肯定。侯定凯说,这种改变是教育部门针对现实作出的反思,包括考虑研究生缩短学制。“拖三年也不见得有积极作用。有的课程可以进行调整,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工作。”而现在研究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因此才要变革,“改革的方式不是从学术本身来考虑问题的,更多的是从人才市场的角度来作一些调整。包括以前的扩招,到现在对扩招人数的控制,以及学制的改变,都是如此”。王可觉得,授课式硕士对应为国内的专业硕士,都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从人才市场的角度来说,它们更需要学生掌握与岗位要求有更多对接的知识或者技能。侯定凯说:“现在的专业硕士,就是按照这样的方向在走的。”虽然关于这种国外的“专业型硕士”的一些不理解和争论存在,但是,身为一位高校教师,郭英剑还是鼓励自己的学生出去留学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在国内接受了多年的基础教育以及本科阶段的高等教育,应该出去看看并接受一下比我们更好的高等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在拓展个人高等教育多元经历的同时,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审时

国务院正式通知:研究生扩招,这部分考生成最大受益者!

近日的微博热搜都是研究生扩招。重庆市最早发布了扩招通知,但未找到源头。时隔一日,湖南省发布通知会向教育部申请。无论是20考生还是21考生都在热议研究生扩招之事。终于等到你,国务院正式通知研究生扩招。一、扩招比例如何呢?根据湖南省最新发布的通知来看,今年扩招应该在5%左右。如果今年全国性扩招,应该不会比湖南省的比例高或者低很多。参考2019年研究生录取情况,研究生录取总人数在80万左右,如果真的增加5%,也就是增加4万名额,跟网传的今年扩招50万人的说法差距很大。扩招也是在一定比例范围之内的。国家肯定不会盲目扩招,也要在合理范围之内。也要确保研究生的质量与数量,不然在两三年后又会迎来就业困难季,研究生学历的贬值。如果扩招50万,对其他届的研究生也会十分不公平,特别是21届的考生,此刻已经在担心是否明年会缩招了。今年扩招实属特殊情况,可以缓解就业问题。依据实际情况,稀缺专业人才进行合理招聘。所以21届的考生不用担心明年会缩招。二、如果考研扩招国家线会改变吗?目前网络上很多同学认为,为了实现扩招的目的,让更多考生有机会考上,肯定要降低国家线。但是根据考研数学汤家凤老师发布的微博来看,今年国家线扩招和国家线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国家线的增减是依据试卷难易程度和报比人数决定的。英语和政治和去年难度持平。汤老师也预测今年带数学的专业应该与去年持平或者5分以内,不带数学的专业涨幅应该在10分以内。其他机构老师认为最大的可能性是国家线和去年持平,下降的可能性十分低。国家线是基准线,波动变化的几率不大,即使上下浮动,也不会超过10分。所以在去年国家线附近的同学也不要放弃,有希望进行调剂。扩招的情况下,受益最大的是卡线党。但刚过国家线的调剂党也不要放弃。三、哪些同学复试的机会增大了呢?根据网传重庆发布的扩招的文件中,今年扩招名额中没有非全的名额,只给全日制考生,但是非全的同学也不要灰心。另外教育部已经明文规定了要保护非全日制硕士的就业,这个文件可是官方发布的,有据可循的。说不一定也会同等扩招。现在开始准备复试才是必要之事。准备好了复试才能在机会来临时抓住机会。扩招机会会分给调剂吗?那是肯定的呀,在扩招的情况下,第一志愿的人数未满的情况,一定会有调剂的名额。复试准备起来吧!扩招使得在院校分数徘徊的同学,进复试的可能性增大,第一志愿的同学会有更多机会。第一志愿卡去年院校的同学,不用再纠结是准备复试还是调剂了。当然是7分精力准备复试,3分精力准备调剂。只要有一丝机会的同学,就应该准备准备复试。无论是进第一志愿复试还是调剂在复试的时候都是进行相似内容的复试,准备复试时的知识完全可以用得上。20届的考生们,恭喜你们,对于成为20届的研究生又多了些机会。此时此刻你们应该全力以赴准备复试,愿你们都能上岸!

三围四围

用人单位落实“非全”研究生就业政策不力 被国务院督查组通报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王立芳)在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方面,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歧视话题持续引发关注。日前,这一问题引起了国务院督查组的重视,督查组责令落实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政策不到位的单位限期整改。11月24日下午,中国政府网发布《关于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发现部分地方和单位落实稳就业保民生政策要求不到位典型问题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集中通报了一批部分地方仍存在的就业帮扶政策落实不到位、拖欠基层工资和欠缴社会保险费、违规办学收费等问题。中国商报记者注意到,在被通报的问题中,有一则为“陕西省西安市有关单位落实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政策不到位”。通报指出,教育部等五部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要根据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聘条件,对不同教育形式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机会。督查发现,今年10月,西安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向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印发的事业单位校园招聘公告中,涉及研究生岗位均要求为全日制毕业生。对于上述问题,通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引以为戒、举一反三,对照通报所列问题自查自纠。有关地方和单位要对督查发现的问题列出清单,限期整改,整改情况于今年12月31日前集中报国办督查室。国办督查室将持续跟踪督办,对敷衍了事、虚假应付、整改不到位的予以曝光追责。“国务院督查组关注到‘非全’研究生就业问题,这是非常好的进展。希望给予‘非全’研究生平等就业机会的政策能尽快普及并全面落实。”一名在读非全日制研究生对中国商报记者说。记者发现,随着维护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权益的政策不断落实,以及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子对自身就业权益的不断争取,越来越多的就业、落户和人才补贴政策不再将非全日制研究生拒之门外。不过,目前仍有一些地方和用人单位仍明确表示招聘或补贴对象为全日制研究生,“大门”有待进一步打开。据了解,非全日制研究生是教育改革的新生事物,从2017年起,我国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开始实行并轨招生,都必须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非全日制研究生双证齐全,唯一区别为毕业证上的学习方式注明“非全日制”。根据国家政策,注明“非全日制”只是为了区分两者的学习方式,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

美丽城

今年毕业的94万研究生正为就业发愁!“考研热”背后的隐患大!

大家好,这里是考研刺客联盟!考研热是教育发展的趋势!20届考研报名人数达341万,已经让很多教育界的人震惊,今年网传考研报名人数高达422万,比去年激增81万人,这让很多考研人感到焦虑!本科生就是因为众多,在就业市场上已经贬值、没有多少竞争力了,那么随着研究生的增多,会不会也会面临就业难的窘境呢?其实现在研究生已经有面临就业难的问题了!有数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在读研究生数量已经突破300万,2020年研究生毕业人数有94.6万。这么庞大的人数,再加上今年疫情影响,很多研究生已经感受到了就业压力了!考研读研到毕业,研究生们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到头来却依然很难找到合适又心意的好工作,按理说今年毕业的94.6万研究生在中国14亿庞大的人口中,并不多,为什么还会就业难呢?1、工作能力欠佳工作和上学差别还是很大的,有很多人书念得好,但是其他方面的能力却很差,就是大众眼中的“书呆子”!工作中除了要运用到你的专业能力,还需要你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灵活处事能力等综合能力,学历只是你进入企业的敲门砖,门敲开了,能不能留下还需要看你个人能力。现在的社会并不缺少高学历人才,工作中需要的是真正的人才,仅仅有学历是不够的,所以为了毕业后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在上学读研的时候就需要锻炼自己各方面的社会工作能力,提前解除社会,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2、专业局限性一般大学学的东西很杂,虽然各方面学的都不透,毕业工作后也没有多少能用得上,但是毕业工作的各个方面都能差不多完成。但是研究生就是在一个方向领域深造研究,毕业后也只能选择本专业的相关工作岗位,然而现在除了技术工种,很少有用人单位一个人只专项做一件事,这就给研究生就业增加了很多的局限性。所以读研选专业很重要,直接关系到未来就业和就业后的薪资待遇等。为了更好的就业,上学读研期间还可以通过提前实习自己喜欢的工作、或者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等,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3、要求过高研究生比本科生在时间、精力和金钱方面都多付出了很多,所以在工作方面要求也就更高!所谓研究生就业难并不是说研究生毕业找不到工作,而是说心仪的好工作难找!其实研究生们可以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在遇到未来发展前景好的工作时,可以稍微降低一些标准,也可以找一些能真正学到东西的工作,用这份工作当作跳板,当你积累一定的经验、在行业内做出一番成绩,然后再跳槽到你理想待遇的公司也是一种方式!书不会白读、学不会白上!就拿最直观的薪资来对比,同行业研究生就是比本科上的工资高至少两千左右,升职加薪也更快,公司也更加重视和栽培。所以如果你有能力(经济能力、学习能力等),一定要考研,未来社会是研究生的主战场了!我是考研盟主,助你考研路上畅通无阻!

观于大山

跟341万人竞争,研究生毕业后能拿这些工资

还有几天,就是今年研究生考试的日子,2020年的招生考试报名人数到达341万人,创造了历年来的新高。从2018年报考人数的238万人,再到2019年报考人数的290万人,考生每年都在递增。文豪智学随着近些年报考研究生的学生越来越多,很多人也在考虑,硕士毕业,到底能给自己带来哪些利益或者好处。其实对大多数考生来说,考研的目的还是为了更好的就业。随着目前高校扩招,本科生越来越多,就业压力也愈来愈重。研究生当然是一个很有竞争力的学历!考研的优点:1. 缓解就业压力,毕业后薪资待遇要相对高一些;2. 有些城市或者企业,对硕士学历有一些特殊的优待,比如安家费,解决户口问题等;3. 提升自身学历和能力,会对自己今后工作中的成长有很大帮助。考研的缺点:1. 读书不等于工作,读书经验和工作经验完全不对等,读研期间的知识对以后的工作可能起不到作用;2. 研究生毕业后年龄偏大,尤其是女生,很多企业会戴有色眼镜,考虑就业后女性的家庭情况;3. 当学术研究到达一定层次之后,自身的就业面肯定会越狭窄,而且研究生毕业之后,基本很少有转行的,所以要对自己的专业有认可度。文豪智学而研究生毕业后,平均工资又有多少?先来看看2018年全国著名高校发布的就业收入排行1. 浙江大学 年收入 17.51万2. 南京大学 年收入 14.39万3. 厦门大学 年收入 13.18万4. 南开大学 年收入 13.65万5. 同济大学 年收入 13.18万从数据上看,研究生毕业的收入确实比较丰厚,但是这只是一个数据,只能参考,而且这些都是全国顶级的大学,其实大部分的研究生毕业都要比上面的数据要低,甚至低很多。影响研究生毕业后的工资收入的因素又有哪些?1. 毕业高校这应该是个共识,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遇到的问题和薪资待遇本身就不能同日而语。2. 专业选择由中国薪酬网整理的2018年中国大学专业薪酬排名来看,排在前五名的为软件工程、材料物理、汽车类综合、应用化学、生物科学。而排在最后五名的专业为城市管理、历史学、动物科学、交通管理工程、汉语言文学。3. 工作地点大城市的物价高,生活成本大,企业也相对其他城市要更优秀,因此工资也相对较高,北上广深一定比其他城市的工资要高一些,但是相对也更辛苦。4. 工作企业考一个好学校不如进一个好企业,进一个好企业不如遇到一个好老板。5. 个人能力说到底,这才是最关键的也是最可控的一点。是狼到哪都吃肉,就算以上四点都没有占到,也可以后期通过个人能力的提升,提高自己的薪资收入,毕竟大部分企业招应届生挑的是学历,而社招时看的还是个人能力。活到老,学到老,读研的目的也能只是为了日后就业能获得一个不错的报价,提高自身能力才是获得更好待遇的最终手段。文豪智学还有几天就要考试了,小编也祝愿各位考生考一个好成绩,祝愿每一个点赞的考生家长或者考生在考试的时候可以考的全会,蒙的全对~~~

击中他

海归硕士回国,首选就业城市为北上广深!

美女Joise四年前硕士回国时,本来是想去上海的,都有1个Offer谈成了。只不过,自己国内本科时的男神师兄,也已经在去年硕士毕业,他目前在吉林国企工作,因为稳定。这都拿到Offer了,男神之前还答应她去上海的,现在变了,坚持要她跟他一起。不然就分手,爱情结束,师兄的言外之意已经很明显。象牙塔里的爱情,能经历跨过苦恋,确实不容易。爱情是多么伟大的事物,无论是从小国内的学习认知,还是成年后在美利坚的文化熏陶,都是这么歌颂的。Joise自然是放弃了一线城市这个选项,回了东北,还不是长春,而是边上的小县城。很快,他们结婚了。就在娃刚出生不久,老公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找到了长三角的工作,月薪翻番了还不止,具体工作地点在苏州。苏州实际上是总部,一年不到,公司又派他去了苏北的盐城分公司,也就是常驻盐城。此时的Joise已经是美少妇了,小城市毕竟结婚早,何况是硕士毕业,岁数也不小了。但是,回国这四年,工资确实太低了。她也跟老公商量过,未来准备定居长三角去,苏州、无锡都不错,有机会也可以去上海。Joise已经早做了准备,年初就开始了网络投递简历,经过面试折腾,有了俩录取意向。只不过,她没有章法,对国内行情实际上并不了解,她并不知道苏州和盐城经济差距还是蛮大的。她更大的弱点,则是不懂求职技能,毫无规划,连对老公都不了解,之前打脸过,现在又在为下一步打脸埋下了伏笔。比如说,她拿着俩Offer来咨询,问我“苏州和盐城,选哪个?”你说这悟性多差。我给她分析了三大战略错误,如下,大家也参考下。首先,海归应该先选一线城市作为就业城市。这点是最重要的,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打脸的过程,这个道理可能只有你过了30周岁甚至40岁之后才会懂。每个城市,都有它自身的特性和产业布局以及职场特点,Joise最好是直接目标上海去求职,获取高工资和更广阔的的职业发展空间。此后,促动老公也往上海靠拢,俩人都在大城市赚取工资的剪刀差,再慢慢去谋划长三角的第一套房子是买在上海、上海郊区,还是昆山等周边小城市。战略不能再错,前人验证的结果是,五年后你们还是会去上海。现在倒好,四年前听了年轻老公的想法,为了“爱情”去了东北县城。现在既然打脸了再回来,那就一步到位,而不是再次根据老公目前临时的一份出差常驻的工作,就冒然选择了盐城,或者同时找老公公司总部所在地的苏州。这就是战略错误。接着,应该先选城市后同城选Offer。这点,可能很多人不理解。刚刚说了,少妇Joise同时拿到了苏州和盐城俩城市的就业意向。这不是合理的做事方式,用俩不同城市的两份工作作为判断依据,来倒逼出来选择哪个城市。这叫削足适履,是应届生最容易犯的错误。具体来说,你海归硕士毕业4年在苏州这个城市,无论做啥工作,市场价就在月薪10-15K之间,工资行情此后还会每年继续上涨,不行可以跳槽,就业机会不少;在盐城,市场价就是5-9K之间,工资行情此后涨得慢或者几年不涨,就业机会不多,很难跳槽。实际来说,你的跨城市求职是个难度极大的挑战,何况同时寻找千里之外苏州、盐城俩城市的工作,各种机缘巧合,最后大概率的结果势必是:拿着盐城月薪8000的Offer跟苏州仓促找到的月薪9000的Offer来做比较,于是从工资账面上的数额和两地房价的比较来看,显然会选择盐城。这就是个打脸的伏笔,因为根据大概率和趋势来说,先选城市的话,苏州和盐城选一个,肯定是苏州更靠谱,因为之前的学长都这么一个过程。此外,也许老公的常驻工作结束很快又调回了苏州,你不也得继续带着娃回苏州?除了本地生源回来进体制内,有几个硕士选择盐城就业的?极少。第三,已婚后误以为自己能全权做主。一开始就能看得出来,此案例中,这位虽然行动莽撞的老公,其实是有主见的,只是正确定有待商榷。他不为当初让老婆回东北现在自己先打脸而检讨,此刻又不告诉老婆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而忽悠她“你自己做主!”其实他早做好了决定,短期几年之内就是选择苏州。在这种错误的示意下,老婆就误以为自己能全权做主选择城市,所以才苏州盐城同时投简历、面试、谈工资。这就好比大人让小孩选择,大人是“民主”的,大度,给小孩“充分”的选择权力和自由度。其实,一旦孩子跟你的选项不一样,你就会给孩子摆事实讲道理。此例子中,老公明显选择了苏州,只是不说而已。这位海归老婆Joise,在我提醒之前是浑然不知的。客观来说,即使老公没有“心机”,你已婚后的少妇,根本就不是当初单身时的“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少妇选择事业和就业城市的决定权,得有大部分交给老公、孩子、双方父母,自己充其量25%的决定权,她当做了100%,这是第三个致命误区。回到城市选择命题来说,总结全文,海归毕业回来了4年的女硕士,应该第一年就选择一线城市,而不是经过辗转4年的打脸,再经历这次苏州盐城的选择题又是一个好几年的打脸,一转眼十年青春没了。毕业后进入社会的每一步选择,稍有不慎就是几年的弯路,当初一回来就选择上海那个工作去上班,这弯路就少走了很多年,甚至老公都不是这个老公了,也许这才是避免了更大的弯路。大家记住:海归女硕士回国,首选就业城市为北上广深。

所过之邑

今年研究生扩招是为了“稳就业”?

近期,各地高校陆续公布2020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分数线与复试办法,“考研大战”进入下半场。教育部计划今年扩招硕士研究生18.9万名,并明确将继续扩大相应招生规模。消息一出,#硕士研究生扩大招生规模18.9万#的话题很快冲上热搜。“扩招18.9万人意味着什么”“高校各方面资源做好准备了吗”“扩招如何保证教学质量”等成为网民特别是考生关注的话题。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测算,2019年考研录取人数约为80.5万人。按照计划扩招18.9万人计算,2020年研究生扩招比例约为23.5%。扩招只是稳就业需要?其实,研究生扩招并不是新鲜事。数据显示,进入新世纪,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年年增长。其中,增长幅度较大的几个年份分别是:2003年,受“非典”影响,研究生扩招了6.63万人,增幅为32.7%;2009年,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冲击,研究生扩招增幅为14.5%;2017年,非全日制研究生诞生,扩招增长大约20.8%。因此,有人说,此次扩招安排与当前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直接相关,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与扩招相对应的,是近几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14年和2015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曾出现下降,2016年止跌回升,2017年开始出现大幅增长的趋势,到今年,研究生报名人数已经连续4年增长率突破两位数。从最近十年的数据来看,研究生报考和招生的比例基本保持在3:1左右。从这个角度上看,2020年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历史新高,扩招也是理所当然的。还要特别提到的是,研究生扩招也反映出当前社会在人才领域的现实需求。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医学类专业扩招明显。西南医科大学2020年研究生计划招生指标经过两轮追加,实际扩招比例近30%;华中科技大学将扩招名额全数安排在医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国家战略需求专业也是扩招的热门专业。据猎聘大数据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一季度,“新基建”相关领域对中高端人才的需求迅速上升,在线发布的相关职位总体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了42.96%,其中5G类岗位增长最快,同比增长81.90%,工业互联网类同比增长74.64%。效果如何?有人欢喜有人忧官宣“扩招”,最欢欣鼓舞的,莫过于这一届考研党。首先,扩招有助于更好满足大家提升学历的需求,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多升学机会。其次,从国家的就业指导上看,以后会加强基层医疗和社会服务行业的招聘,因此相关专业会加大扩招力度,部分学生必定受益。网民“考考考完了”说,接受研究生教育是一个知识、能力、素养全方位提高的质变过程,等两三年后研究生毕业迈向社会,经济已经恢复,将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有人欢欣鼓舞,也有人感到担忧。“是否会造成就业积压”“学历会不会贬值”“高校有没有扩招承载力”等成网民担忧比较多的问题。从长期的影响来看,今年的扩招也许将产生“蝴蝶效应”,搅动两三年后的大学生就业市场。扩招18.9万人后,今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将近百万,如何保障培养不“注水”、学位不贬值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有网民称,三年后百万硕士“大军”将往何处去又将成为一个考验。扩招≠文凭贬值舆论关注研究生的扩招,担心研究生的含金量,归根到底是关注研究生的办学质量如何。大家都不希望看到因为研究生扩招造成研究生教育水平的下降,导致“人才泡沫”的出现。目前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每年接近90万,扩招后约为110万,这个数跟本科生招生水平相比,大约是1:7的比例,从结构来看比较适合。看起来研究生的数量有些庞大,但从全国人口数量来看,其实占比很小。所以,在当前中国就业市场上,研究生依然有较高竞争力,研究生教育的含金量毋庸置疑。众所周知,高校是否有足够数量的优秀导师队伍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通常来说,每位导师每届指导2个硕士,指导质量是有保障的。但是,目前的情况是,有的学位授权点人满为患,有的则是导师年均招生不足一人。在2016年教育部公布的分省别导师数据中,中西部地区导师每年招收硕士平均人数大多不足2人,这些地区还有接纳更多学生的能力空间。所以,这次扩招规模是量力而行,扩招计划指标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倾斜,有助于纾解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招录只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第一个环节,学生入学报到后,可能会给高校后勤、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带来不少挑战。住宿条件、教学空间、硬件设备等方面是否有承载能力,实验室等科研软硬件条件能否足以满足扩招后需求,学生管理服务方面能不能适应扩招后的学生规模等问题。要避免这些问题,高校需要不断提升高等院校的办学水平,增设先进硬件设备,建立健全导师制,提升导师专业水平……就像专家所说的,研究生规模扩大并不必然导致文凭贬值,研究生文凭的含金量与培养质量把控是否严格直接相关。在扩招背景下,硕士培养质量应该成为教育部门关注的重中之重。来源:新华网思客 新华网5G富媒体实验室策划:刘娟监制:唐心怡 汤辉作者:王鑫蓉制图:赵薇编辑:黄洁心校对:崔祎璁

吉利

今年研究生扩招是为了“稳就业”?丨思客数理话

近期,各地高校陆续公布2020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分数线与复试办法,“考研大战”进入下半场。教育部计划今年扩招硕士研究生18.9万名,并明确将继续扩大相应招生规模。消息一出,#硕士研究生扩大招生规模18.9万#的话题很快冲上热搜。“扩招18.9万人意味着什么”“高校各方面资源做好准备了吗”“扩招如何保证教学质量”等成为网民特别是考生关注的话题。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测算,2019年考研录取人数约为80.5万人。按照计划扩招18.9万人计算,2020年研究生扩招比例约为23.5%。扩招只是稳就业需要?其实,研究生扩招并不是新鲜事。数据显示,进入新世纪,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年年增长。其中,增长幅度较大的几个年份分别是:2003年,受“非典”影响,研究生扩招了6.63万人,增幅为32.7%;2009年,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冲击,研究生扩招增幅为14.5%;2017年,非全日制研究生诞生,扩招增长大约20.8%。因此,有人说,此次扩招安排与当前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直接相关,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与扩招相对应的,是近几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14年和2015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曾出现下降,2016年止跌回升,2017年开始出现大幅增长的趋势,到今年,研究生报名人数已经连续4年增长率突破两位数。从最近十年的数据来看,研究生报考和招生的比例基本保持在3:1左右。从这个角度上看,2020年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历史新高,扩招也是理所当然的。还要特别提到的是,研究生扩招也反映出当前社会在人才领域的现实需求。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医学类专业扩招明显。西南医科大学2020年研究生计划招生指标经过两轮追加,实际扩招比例近30%;华中科技大学将扩招名额全数安排在医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国家战略需求专业也是扩招的热门专业。据猎聘大数据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一季度,“新基建”相关领域对中高端人才的需求迅速上升,在线发布的相关职位总体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了42.96%,其中5G类岗位增长最快,同比增长81.90%,工业互联网类同比增长74.64%。效果如何?有人欢喜有人忧官宣“扩招”,最欢欣鼓舞的,莫过于这一届考研党。首先,扩招有助于更好满足大家提升学历的需求,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多升学机会。其次,从国家的就业指导上看,以后会加强基层医疗和社会服务行业的招聘,因此相关专业会加大扩招力度,部分学生必定受益。网民“考考考完了”说,接受研究生教育是一个知识、能力、素养全方位提高的质变过程,等两三年后研究生毕业迈向社会,经济已经恢复,将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有人欢欣鼓舞,也有人感到担忧。“是否会造成就业积压”“学历会不会贬值”“高校有没有扩招承载力”等成网民担忧比较多的问题。从长期的影响来看,今年的扩招也许将产生“蝴蝶效应”,搅动两三年后的大学生就业市场。扩招18.9万人后,今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将近百万,如何保障培养不“注水”、学位不贬值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有网民称,三年后百万硕士“大军”将往何处去又将成为一个考验。扩招≠文凭贬值舆论关注研究生的扩招,担心研究生的含金量,归根到底是关注研究生的办学质量如何。大家都不希望看到因为研究生扩招造成研究生教育水平的下降,导致“人才泡沫”的出现。目前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每年接近90万,扩招后约为110万,这个数跟本科生招生水平相比,大约是1:7的比例,从结构来看比较适合。看起来研究生的数量有些庞大,但从全国人口数量来看,其实占比很小。所以,在当前中国就业市场上,研究生依然有较高竞争力,研究生教育的含金量毋庸置疑。众所周知,高校是否有足够数量的优秀导师队伍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通常来说,每位导师每届指导2个硕士,指导质量是有保障的。但是,目前的情况是,有的学位授权点人满为患,有的则是导师年均招生不足一人。在2016年教育部公布的分省别导师数据中,中西部地区导师每年招收硕士平均人数大多不足2人,这些地区还有接纳更多学生的能力空间。所以,这次扩招规模是量力而行,扩招计划指标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倾斜,有助于纾解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招录只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第一个环节,学生入学报到后,可能会给高校后勤、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带来不少挑战。住宿条件、教学空间、硬件设备等方面是否有承载能力,实验室等科研软硬件条件能否足以满足扩招后需求,学生管理服务方面能不能适应扩招后的学生规模等问题。要避免这些问题,高校需要不断提升高等院校的办学水平,增设先进硬件设备,建立健全导师制,提升导师专业水平……就像专家所说的,研究生规模扩大并不必然导致文凭贬值,研究生文凭的含金量与培养质量把控是否严格直接相关。在扩招背景下,硕士培养质量应该成为教育部门关注的重中之重。来源:新华网思客 新华网5G富媒体实验室 策划:刘娟 监制:唐心怡 汤辉 作者:王鑫蓉 制图:赵薇 编辑:黄洁心 校对:崔祎璁

甚善

我,25岁,女研究生,211大学毕业,投了100份简历竟然找不到工作

女性的职场之路丝毫不逊于唐僧去西天取经。我,25岁,女研究生,211大学,毕业就等于失业昨天,我表哥给我打电话,让我给她女儿找个公司安排工作。我非常纳闷,我侄女挺优秀的,她学校是211,学的财务专业,当年是保送上研究生的,怎么会找不到工作呢?既然受人之托,又是表兄弟关系,我就给我侄女打电话了解一下她的基本情况。我侄女说,她先后投了100份简历,面试了15家公司,发现同等条件下,男学生学历越高越好就业,男学生比女学生好就业,女本科又比女研究生好就业。人家一听你是硕士,就会问你有没有男朋友,什么时候结婚,打算什么时候要孩子。有个企业HR给我侄女说,如果能入职三年内不结婚,六年内不生孩子,他们就签合同。好不容易通过了简历筛选,有家HR无意中给我侄女说,他们单位其实不希望招女生,因为女生会结婚、生孩子,耽误工作时间。原本踌躇满志的她,却因这个HR的一席话又泄了气。更让她倍感挫败的是,过五关斩六将后,有的企业最终还是在面试环节对男生进行了倾向性录取。所以,比来比去,最倒霉的就是女研究生,她身边的女同学也没有几个找到好工作的。本科的女同学都已经拿到万元工资了,她竟然连个工作都找不到。早知道这样,当初说什么也不上研究生了。职场厮杀,不会因为你是女性就多半点柔情,也不会因为你是母亲就多一点体恤网上流传过一段京东老板刘强东与下属聚餐的视频。在刘强东敬酒时,其中有位女性,从穿着看,应该是高管,小心翼翼地告诉刘强东,自己已经怀孕四个月了,所以无法喝酒。说完之后,女高管又迅速补上了一句:“这不会影响工作,我都是正常上班加班。”刘强东听完,随口问了一句:“不休息吗?”女高管立即回应,“不用不用,反应期过去了,现在已经不影响了。”刘强东说:“该休息还是得休息,我们也有休了很长时间的老员工。正好趁着这个时间,给下面的新人一点机会。不要以为这个公司离了谁都不行,其实都可以,没问题。”刘强东的话应该是从关心下属的角度说的,他的本意,也许真的是劝慰怀孕的女高管放心休产假。但是,说着无心,听者有意。我相信,这番话对这位高管来说,一句比一句扎心。新人上位、工作交接、职位不保、怀孕休假、生子动辄一年半,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一年半会改变多少人和事。也许,你辛辛苦苦组建好的团队,三个月就能改头换面;也许,你开疆扩土换来的事业版图,一个月就能被上层抛弃;也许,你加班熬夜才坐稳的位置,半年后就换了主人……职场女性打拼几年时间才换来的一切,生个孩子、休几个月也许就功亏一篑,如果换做是你,敢怀、敢生、敢休息吗?职场上,女性薪酬不及男性8成中新网报道,2018年,中国女性平均薪酬为6497元,薪酬均值为男性的78.3%,职场上,男性的平均工资普遍高于女性平均工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男性平均受教育程度高于女性,而在专业选择上,女性选择文科院校人数多于理工科院校,而理工科工资回报比文科高;二是男性平均工作时间长于女性;三是男性劳动经验和技能的积累是连续的,而女性的劳动经验、技能积累往往会因为生育养娃中断;四是劳动力市场存在性别歧视现象,在非国有单位存在男女同工不同酬。有数据也显示,生育也是影响女性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生育前后近1/3的女性更换了工作,或没有回归职场成为了自由职业者;46%的女性由于生育主动或被动地错过了职业机会,而仅有23%的男性职业机会受到了生育过程的影响。三个主要原因导致女性就业遭受歧视,最严重的是女研究生每年求职季,关于女性遭遇不公平对待的问题,都会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首先,一般女大学生毕业后工作不久就会面临结婚和生育的问题,此时劳动法规定雇主需要为女性员工提供带薪产假和哺乳假,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雇主此时更倾向于录用不需要休这些假期的男性求职者。其次,从身体情况来说,大多数雇主认为女性求职者相比男性求职者身体较差,不能吃苦且不适应出差,不利于安排工作。再次,大多数雇主认为女性求职者可能更注重家庭而非职业发展,这将导致她们在工作上的责任心和进取心大大低于男性求职者。一位网友说,原本以为自己在深圳应该碰不到性别歧视的问题,毕竟结婚生子这些人生步骤已经走完了,孩子也有老人在带。可是谁知道拼死拼活加班,最后却换来领导一句:“女的总是会多照顾家庭的。”言下之意不外乎说自己现在看着挺拼的,将来可能就混日子了。在就业时遭到性别歧视最严重的,实际上是女研究生。研究生毕业时的年龄一般在25岁左右,因为她们的学历素养比较高,在经过2-3年的职业起步期,在27-28岁左右普遍会成为公司的业务骨干。但与此同时,她们也会赶上生育的高峰期,其中相当一部分会在27-30岁左右结婚生子,而且在生育后相当一段时间,生活的重心都将是孩子而不是工作。即使自己为了事业不想生孩子,社会和家庭的压力也会逼着她们生。花了好几年的时间和资源培养的关键战力突然缺阵,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往往很大。虽然法规层面有保障,但带有歧视性的“奇葩”规定仍然层出不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司法部、卫生健康委、国资委、医保局、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和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招聘行为促进妇女就业的通知》。各类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拟定招聘计划、发布招聘信息、招用人员过程中:不得限定性别(国家规定的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等情况除外)或性别优先;不得以性别为由限制妇女求职就业、拒绝录用妇女;不得询问妇女婚育情况;不得将妊娠测试作为入职体检项目;不得将限制生育作为录用条件;不得差别化地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奇葩”规定仍然层出不穷。有用人单位曾在招聘启事中直接写明男士优先,能证明自己是女汉子的可以;同一岗位女生的录取分数线比男生高几十分,或者将录取的女生安排在边缘部门、边缘岗位;有调查报告曾指出,投递简历后,男性大学生接到面试通知的次数比同等情况下的女性大学生高约42%;一些企业甚至对女生的外貌提出苛刻要求,还规定了女生的血型和星座。如此种种,都在不断加剧着女性对就业性别不平等现象的焦虑。相对于大公司对职场女性权益的保护,小公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马云爸爸在演讲中大谈阿里的女员工占49%,35%的管理层是女性,23%的高管是女性。阿里能够负担额外的用人成本,小企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就拿我以前待过的一个公司来说,公司对待男女员工也是一视同仁的,政策规定给女员工的福利一项都没有落下。女员工休产假回来,并不能尽快进入状态,而且工作家庭同时兼顾也是相当辛苦。所以公司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也默许女员工提早一点点下班,也让一些女同事转到后勤岗位了。大公司人多,几个人同时休假影响都不大,但小公司员工不多,少一个人都会乱成一团。曾经有一段时间,公司几个女同事几乎同时怀孕了,其中一个女同事还是刚休完产假,又怀上二胎。女员工休假之后,相应的工作全部转嫁于男员工头上了,而且有的工作很琐碎,并不算业绩。那些日子,男同事都忙疯了。这对男员工又公平么?想改变女性就业现状,需要正向政策导向来引导保护女性,用人单位负有重要的责任,不过要求用人单位完全承担起保护女性的“成本”也并不现实,家庭的分担、国家政策的保障,都是推动男女平等就业的重要环节。政府可以考虑出台相关的税收减免和其他支持性措施,采用切实可行的手段引导和约束用人单位,积极承担性别平等的社会责任,同时为企业解决后顾之忧。如果企业通过上报企业全体员工生育孩子的数量,企业可以获得税负减免,或者给予企业其他优惠政策,你说老板们会不会欢迎呢?比如:头胎,企业减税××万;二胎,企业减税××万;每雇佣一定数量的女大学生,就能够减免要交的一定数额的社保缴费。当招聘职场女性有利可图之时,不用政府强求,企业自己就会积极踊跃的争相延聘优秀的女大学生,女研究生和职场妈妈。所以,只有从政策上改变,整个社会都能站出来解决企业里女性和母亲身份的矛盾,而不是将母亲身份视作职场的负担,女性才能安心享受作为母亲身份的快乐,以职场妈妈身份为骄傲。已婚未育,不被考虑录用;怀孕就被隐性地降职、降薪;从怀孕到哺乳期结束,职业发展停滞不前;生完娃回到岗位发现职位已经被无情取代;……希望这样的故事以后不要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