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记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教师团队请祝圣人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记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教师团队

新华网北京4月21日电 北京外国语大学是一所具有红色基因的院校,由文秋芳教授率领的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教师团队始终秉承着学校的优良传统,不忘初心,立德树人,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做到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今年1月,文秋芳教授带领的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这个团队涵盖了四个子团队,分别为“国家语言能力建设团队”、“产出导向法团队”、“外汉对比研究团队”和“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发展工程团队”,其14名核心成员来自全校不同院系,涉及多个学科,职称和年龄结构多元,横跨老中青三代人,在师德师风、教书育人、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和团队建设等方面表现突出。师德师风: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文秋芳教授曾毅然放弃香港高校的优厚待遇,回到内地工作,主攻外语教育、语言政策等方向。从教41年来,她长年肩负教学、科研、行政三副重担,是同事和学生眼中的“工作狂人”。在很多人看来,她已功成名就,不必如此操劳,但她依然心系中青年教师的发展,手把手帮助他们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出色的师德师风,令她荣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2010)、“三八”红旗奖章(2014)等荣誉称号。团队中的另一位教授王文斌,他曾在1993年、1995年获得英国剑桥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全额奖学金,但两次都因国内工作需要中途放弃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回国后,他凭着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忱和对学术理想的不懈追求,成为词汇语义学、认知语言学和英汉对比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他不仅传授知识,还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同时,他注重学科团队建设,将多名青年教师培养成为学术带头人。杨鲁新教授也一样如此,2006年放弃国外工作机会,回国就职。为解决我国外语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现象,她深入到中小学英语课堂,参加中小学英语教师的集体备课活动,帮助其诊断并解决问题,探索出一条“教研一体”的教师发展之路。团队中的中青年教师都是来自北外各院系的教学科研骨干,有些还承担着繁重的行政工作。在家庭中,他们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顶梁柱;在教学中,他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在学生入学、毕业、就业等关键节点,进行个性化辅导,将学习方法、学术规范与职业理想深度融合,力争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教育教学: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外语教学质量与中国文化走出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密切相关,文秋芳教授领衔的团队经过10多年探索,形成了“学用一体、文道相融、教师主导”的“产出导向法”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在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思想指导下,文秋芳教授基于8所高校的教学实践,带领团队于2015年创造性地编写出版了能够解决“学用分离”弊端的《新一代大学英语》。她还指导对外汉语教师团队进行教学实验,尝试提高国际汉语教学效果。团队成员凭借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极高的教学科研水准,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过程。据了解,“产出导向法”课题组先后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15篇学术论文,被引千余次。在未来五年中,团队将以“北外学院”为依托,构建具有北外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探索培养国家战略急需的复语型、复合型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科研创新:敢为人先 开拓创新语言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人心沟通的钥匙。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相比,我国的国家语言能力差距较大,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更是薄弱。为了弥补这一短板,团队负责人及成员进行了科研转向,投入到国家急需的语言战略政策研究中,并在国家语委的指导下成立了“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建立了“语言政策与规划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创办了《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集刊、《世界语言战略资讯》月报;先后承担了10多项旨在提高国家语言能力的科研项目;10多篇咨询报告被政府部门采纳。2012年团队承担了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外语人才动态数据库建设”。这是中国建设的首个外语人才库,收集了全国121所高校的高端外语人才信息,总人数达27000多人,涉及5种通用语、44种非通用语、12个学科门类、87个一级学科。人才库还包括全国外语专业师生数据子库,其中收集了国内近900所高校2010年以来的外语专业师生信息。基于本项目研究成果,团队先后为政府提供了两份成果要报,将对提高国家对语言人才资源的通晓力和支配力,提高国家对外语人才培养规划的科学决策力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基于北外的多语种优势,2015年该团队组织了跨院系、跨语种、跨学科团队,开展“多国领导人话语研究”项目。2016年底项目完成后,陆续在语言学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4篇。社会服务:知行统一 甘于奉献团队甘于奉献,知行统一,积极转化科研成果,提升学界外语教学能力。在文秋芳教授的带领下,王文斌、何伟、杨鲁新等教授将自身在外语教育、外汉语言对比等领域的科研成果及时融入教材和教学,与教育部、财政部、北京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合作,开展了100多期高校教师培训、100多期“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培训、多期中小学名师发展工程培训、数十期国际外语高端人才培训等,大大增强了教研成果的引领力和辐射力,提高了国内外语教师的教育认知和行动能力,进而提升了学生的外语学习能力,受益面惠及数万名师生。文秋芳、王文斌教授等人带领团队积极建设西部实验基地,对新疆大学、西藏民族大学等进行教学及科研帮扶,定期开展教学观摩、科研指导、学科引领等工作,援建西部教育事业,促进了教育平衡发展。何伟教授等人通过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儒释道哲学内涵的阐释,提出“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的生态哲学思想,引领生态话语分析,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秋芳教授的带领下,团队骨干以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中东欧研究中心、巴尔干研究中心、波兰研究中心、罗马尼亚研究中心等为平台,为中共中央办公厅、教育部和国家汉办等有关部门提供咨政服务,被采纳高质量咨询报告达10余篇。

梦宝谷

中国职业外语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大会隆重举行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职业外语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首届中国职业外语教育发展研究高端论坛6月16日上午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隆重举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副校长闫国华,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曾天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学与教材处处长黄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总编辑徐建中、党总支书记王芳,以及来自全国外语教育界的6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出席大会,共商中国职业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大会开幕式由闫国华主持。鲁昕对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职业外语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并对中心寄予了殷切期望。在致辞中,鲁昕肯定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对职业外语教育发展的关注与重视。她指出,在国际交往日趋频繁、国际影响不断增强、“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深入、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国家迫切需要能够参与全球治理的有知识、有技术、有专业、有语言能力的人才,语言已成为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鲁昕表示,职业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其发展任重道远。北京外国语大学领风气之先,担有为之责,率先成立中国职业外语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凭借北外的专业品牌优势,形成广泛共识、汇聚强大合力,专注职业外语教育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鲁昕同时指出,外研社作为承担中心具体工作的载体,不可替代,责无旁贷。她希望,中心通过在职业英语教材、评价体系、线上终端等方面多作探索与创新,助力中国的现代职业教育真正达到现代水平。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王定华在致辞中指出,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标志着国家将职业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职业教育迎来全新的机遇与挑战。王定华表示,外语教育作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国际化水平提升的重要先手棋和助推器,在培养高素质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北京外国语大学此时成立中国职业外语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既是“应势而动”,也是“正当其时”。王定华期待,中心在未来能够汇聚全国外语优质专业资源,开展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探索建设职业外语教育与人才培养标准体系,以顶层设计、研制标准、建立示范、推广应用为路径,为新时代中国职业外语教育的崭新发展制定更专业的制度依据、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提升我国职业教育水平与国际竞争力贡献全新力量。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徐建中代表外研社在致辞中强调了中国职业外语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对于外研社的重要意义。外研社已形成教、学、测、评、研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大、中、小学段外语教材全线出版,基础外语教育、职业外语教育和高等外语教育平衡布局,人工智能及线上与线下高度融合,国内国外市场双向拓展的业务形态和发展格局。专业化、职业化和国际化“三化”特色是外研社的实力,也是外研社的信心所在。在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新时代,外研社将把中国职业外语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成立作为新契机,将中心发展建设和发展视为己任,努力把中心建设成为中国职业外语教育发展的“智库”、研究的“平台”、合作的“桥梁”和评价的“标准”。徐建中表示,恰逢外研社成立40周年之际,外研社将一如既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脚踏实地”,助力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职业外语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开拓前行,“创造奇迹”。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总编辑徐建中鲁昕、王定华共同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职业外语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揭牌。鲁昕、王定华共同为中心揭牌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职业外语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聘请了74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中心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委员。鲁昕担任中心指导委员会顾问,王定华担任中心指导委员会主任。王定华为指导委员会顾问鲁昕颁发聘书颁发聘书颁发聘书颁发聘书鲁昕、王定华为委员们颁发聘书成立大会之后是首届中国职业外语教育发展研究高端论坛。论坛特别邀请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曾天山、山东外贸职业学院院长刁建东、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院长曾用强和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院长张元分别就“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深化职业外语教育改革,推动教师、教材与教法创新”“职业外语教育教学标准体系建设探索”和“人工智能与职业外语教育发展”作专题发言。高端论坛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副总编辑常小玲主持。曾天山指出,职业教育是全民教育、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相较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具有特殊性,其本质是跨界、开放和整合的。我国职业教育应针对问题进行改革,着眼目标进行创新,推动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向行为导向的育人模式转型。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肩负历史使命,未来前景广阔。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刁建东表示,职业教育是一种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教育类型,具有其自身鲜明的特征,应大力推动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突出应用、对接专业,做到产教融合。其中,按照专业设置对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对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生产过程三大要求制定明确的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目标尤为重要,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也对教学创新有重要推动作用。山东外贸职业学院院长刁建东曾用强指出,职业教育具有学生多、行业多、考试多三大特征,亟待开发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职业英语教育教学标准与评价体系。只有评价从岗位需求出发,才能推动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学都和岗位所要求的职业技能对接,真正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院长曾用强张元认为,人机结合将促进教学环境、评价方式和教师角色的深刻变革。人工智能正在影响职业结构与职业形态,而这些变化将倒逼职业教育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在这一过程中语言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职业外语教育肩负使命,任重道远。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院长闫国华副校长作大会总结。闫国华指出,中国职业外语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成立应运而生、恰逢其时,将我国职业教育提升到新的高度。未来,中心将以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服务国家战略发展为使命,以培养高素质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从顶层设计、理论研究、评价标准、课程改革、教师发展、交流合作、发布咨询等方面全面开展职业教育研究工作,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闫国华与会领导和专家合影

戴蕾

视频|专访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教授杨鲁新: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现在: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反思能力

中国日报网7月20日电 7月20日,2018 TESOL中国大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会堂开幕。本届大会由世界英语教师协会、中国日报社和上海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21世纪英语教育传媒承办,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担任学术指导单位,旨在加强中国与世界在英语教育方面的对话与交流,为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搭建国际化、专业性学习与交流平台。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教授杨鲁新在接受专访时表示,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现在: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反思能力。教师应该不断地提高这几方面的实力。除了教材之外,教师应该大量阅读外文书籍;教学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是讲课经验的积累,也需要老师去研读一些理论书籍、观摩同事的教学;最重要的是,教师应该不断反思自己,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杨鲁新认为,目前众多教师最缺乏的是对语言教学本质、学生学习规律的认识。不认识教学本质,教学过程中的许多活动是违背学习规律的。语言学习与学生的认知年龄是紧密相关的,只有采取符合语言认知年龄、语言学习规律的方法,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当前,英语考试日趋社会化,考试越来越考察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要应对这一趋势,老师要教会学生词汇、语法、篇章结构,更重要的是它们的运用。老师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写作和听说活动,来综合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只要老师的教法得当,无论考试如何变化都没有问题。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应该去阅读一些教学理论书籍,具备一定的理论功底,掌握判断的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看到别人做什么就去模仿。(编辑:舒靓 李海鹏)

周章

最新!长三角基础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在南京师范大学揭牌

扬子晚报网7月19日讯(通讯员 徐翎 记者 王赟) 7月18日上午,长三角基础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首届长三角基础外语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宁举行。仪式上,南京师范大学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共同签订了合作协议。与会领导为长三角基础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揭牌、并为中心特邀专家颁发了聘书。来自上海、浙江、安徽、四川、广东、河南等省市的专家和教研员发来祝贺视频。揭牌仪式当天,首届长三角基础外语教育学术研讨会同步举行。邀请了来自高校和基础教育的六位专家,围绕新课改、教学资源利用、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名著阅读、教学备课、听课和评课等话题为参会的老师们做了精彩的讲座。据悉,长三角基础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是整合了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资源优势,主要服务长三角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教学而共建的基础外语教育研究机构。“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南京师范大学为基础教育输送了大批的优秀师资,并在科研上为基础教育做了卓有成效的培养工作和指导工作。”南师大副校长朱晓进表示,长三角基础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能依托南师大雄厚的师范背景和科研实力,依托外语出版社基地上海外教社的大力支持,立足江苏,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建成有较大影响的基础外语教学与教育研究重地和师资培育中心。揭牌仪式上,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朱卫国希望长三角基础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能够秉承南师大百年的师范精神,进一步发挥在江苏省师范教育中的龙头地位,依托国家一级外语出版基地上海外教社的大力支持,落实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师资培训、科研合作、教育帮扶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助推长三角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为长三角协同创新做出贡献。【来源:扬眼】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盛衰之杀

长三角基础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在宁揭牌

7月18日上午,长三角基础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首届长三角基础外语教育研讨会在宁举行。仪式上,南京师范大学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共同签订了合作协议。与会领导为长三角基础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揭牌、并为中心特邀专家颁发了聘书。来自上海、浙江、安徽、四川、广东、河南等省市的专家和教研员发来祝贺视频。揭牌仪式当天,首届长三角基础外语教育研讨会同步举行。邀请了来自高校和基础教育的六位专家,围绕新课改、教学资源利用、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名著阅读、教学备课、听课和评课等话题为参会的老师们做了精彩的讲座。据悉,长三角基础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是整合了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资源优势,主要服务长三角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教学而共建的基础外语教育研究机构。“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南京师范大学为基础教育输送了大批的优秀师资,并在科研上为基础教育做了卓有成效的培养工作和指导工作。”南师大副校长朱晓进表示,长三角基础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能依托南师大雄厚的师范背景和科研实力,依托外语出版社基地上海外教社的大力支持,立足江苏,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建成有较大影响的基础外语教学与教育研究重地和师资培育中心。揭牌仪式上,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朱卫国希望长三角基础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能够秉承南师大百年的师范精神,进一步发挥在江苏省师范教育中的龙头地位,依托国家一级外语出版基地上海外教社的大力支持,落实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师资培训、科研合作、教育帮扶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助推长三角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为长三角协同创新做出贡献。【来源:中国江苏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甲天下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暨中国外语教育发展高端论坛在北外举行

中国青年网北京12月25日电(记者 曾繁华)12月22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暨中国外语教育发展高端论坛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隆重举行。外语教育界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共同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外语教育的蓬勃发展历程,总结成就与经验,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外语教育的奋进蓝图。论坛同时发布了《改革开放的先声——中国外语教育实践探索》一书。论坛现场。外研社供图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教授在开幕辞中指出,本次论坛是一次全景回顾展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历程、经验、突破以及展望蓬勃前景的大会,意义重大。“我们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国家培养一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王定华表示,展望未来,中国外语教育大有可为,必将建功立业,绽放芳华,取得更辉煌的成绩。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教授。外研社供图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教授在主题报告中聚焦北外新时期外语人才培养与如何服务国家战略这一主题。“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离不开外语教育改革和外语院校的建设。40年来,北京外国语大学始终坚守初心,将外语教育改革发展与服务国家战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彭龙表示,在新的历史时期,北外将再度出发,坚定信仰,推动中国外语教育迎来更加璀璨的未来,继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的强大贡献力量。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教授。外研社供图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曾天山教授介绍了和王定华教授共同主编的《改革开放的先声——中国外语教育实践探索》一书。他指出,《改革开放的先声——中国外语教育实践探索》从重大意义、发展历程、政策分析、重要举措、巨大成就、突出贡献、基本经验和走进新时代等方面全景展示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历程。他表示,外语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地改革,方能担负时代之责,发出时代之声,回应时代之问,培养时代新人。同时,曾天山对外语教育专家前辈给予该书的支持,主编王定华教授、课题组成员对本书编写工作的倾力投入,以及外研社为书籍出版的付出表示了感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曾天山教授。外研社供图《改革开放的先声——中国外语教育实践探索》。外研社供图在论坛“历史镜鉴”环节,六位中国外语教育40年发展、蓬勃和飞跃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分享了他们在这一段峥嵘岁月中亲历的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北京外国语大学陈琳教授。外研社供图北京外国语大学陈琳教授指出,中国的外语教育要为国家的两大国策——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改革开放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而服务。中国外语教育在这两个伟大目标的实现中承担着非常重大的责任,需要提高全民族的外语水平,同时培养大量合格的外语人才。北京大学胡壮麟教授。外研社供图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受益者,北京大学胡壮麟教授动情回顾了改革开放这一伟大举措对中国外语教育的推动作用;通过追忆改革开放以来外语专业体系及内涵的演变,他回应了如何看待当下外语教育界存在的问题和质疑。南京大学王守仁教授。外研社供图南京大学王守仁教授表示:首先,要学会主动“调适”,以适应国家社会发展大势,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其次,要掌握外语教育发展态势,顺势而为,保持生机;第三,要兼容平衡外语专业的工具性和学科性,不能偏废;第四,外语教育要坚持内涵式发展,培养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跨文化意识。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外研社供图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应用语言学发展的三个阶段:认真学习西方理论;乘政策春风继续学习并勇于实践西方理论;提高创新意识、奋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理论体系。她表示,目前我国应用语言学的发展仍旧任重道远,外语教育界同仁应主动肩负责任和使命,推动中国应用语言学迈上新台阶。国家开放大学刘黛琳教授。外研社供图国家开放大学刘黛琳教授表示,在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历史上,远程开放教育功不可没。站在新起点,远程开放教育又迎来了第二个春天——信息技术教育与外语教育的深度融合,这将会引发高等外语教育的巨大变革。此外,刘黛琳还回顾了我国专升本人才培养模式以及高职高专外语教育的发展变革。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名誉社长李朋义编审。外研社供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名誉社长李朋义编审深情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来外研社取得的辉煌成就,高度概括了外研社的发展经验:一是外研社的成立及其取得的改革发展成就是改革开放的成果;二是外研社40年来的改革成就为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三是外语教育的发展是促进外研社发展的根本源泉,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促进了外研社的发展,外语教育的普及提高为外研社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力量的源泉。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外研社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在论坛“未来愿景”环节,八个不同语种的十位教指委专家分别就各自专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耕耘征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发展思路、使命和愿景做报告。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表示,外语类专业具备学科性及人文性,高级语言能力包含了思辨能力,也必然包含深厚的人文素养;公共英语则需在凸显工具性的基础上兼具人文性。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师范大学蒋洪新教授指出,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外语教育要勇于面对挑战、抓住机遇。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张文霞教授代表大学外语教指委发言时指出,大学外语教学的初心是“两个服务”,即服务国家政策与服务人才培养,在未来发展中,大学外语教学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郭英剑教授认为,在中国高校开始进入大类招生的时代,英语类专业如何展现专业特色,推出什么样的课程,是其真正面临的重大问题。教育部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外国语大学修刚教授表示,日语专业要落实好《国标》,结合社会对于日语人才的需求,培养多样化日语人才。教育部高等学校德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贾文键教授表示,德语专业与外研社应合作努力推进教材建设、开发新经典系列德语教材,要在培养兼具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德语人才上发挥重要作用。教育部高等学校西班牙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前主任委员上海外国语大学陆经生教授表示,西语专业在构建符合中国特点西班牙语教学体系方面做出了多方努力。展望未来,陆教授认为西班牙语专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好,但也面临着师资规模和课程设置等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教育部高等学校非通用语种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姜景奎教授表示,教育部于2015年出台了《关于加强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工作实施意见》,目前非通用语种发展前景非常好,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培养基地继续增加。教育部高等学校阿拉伯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语言大学罗林教授援引北大、北外、北语等高校与阿拉伯国家交流的例子,指出高校外语教育的发展是改革开放、中国与世界各国加深交流的受益者。教育部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宁琦教授提出,要做好学科调研,抓好《国标》以及专业内涵建设,建设“金课”淘汰“水课”,抓好教材编写和使用,以及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等工作。教育部高等学校法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傅荣教授指出,跨文化交际是双向构建的,要让学生学会讲述中国故事。傅教授还提出,各语种专业的发展是互补互促的关系,呼吁全国外语学习者和工作者联合起来,为下一个40年发展加油助力。论坛分别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教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文斌教授主持。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总编辑徐建中。外研社供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徐建中总编辑在大会致闭幕辞中指出,本次论坛主题是“不忘初心,继往开来”,国内外语改革开放的亲历者、推动者、贡献者与见证者群贤毕至,庆贺40年的辉煌,展望未来的再出发,意义非凡。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明年是外研社建社40周年,外研社既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改革开放的推动者,在过去的39年中,外研社始终坚守“记载人类文明,沟通世界文化”的使命,在未来发展中,外研社将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气魄,乘着改革开放的进步与发展之风,与外语界专家学者共济外语教育沧海。

而无见得

整合优质教育资源 定制专属学习服务:21世纪英语与中图数科携手推进中国英语教育现代化进程

9月26日下午,在第27届BIBF云书展开幕现场,中国日报社21世纪英语教育传媒与中图集团控股公司中图数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与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宣布未来将共同致力于推进中国英语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在签约仪式上,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刘伟玲和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张纪臣分别致辞。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刘伟玲致辞。刘伟玲在致辞中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英语教育是国家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英语教育界应肩负起新使命。中国日报是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其旗下的21世纪英语教育传媒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她期待双方通过此次战略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广大中国英语教师和青少年提供更高质量、更符合时代需求的英语教育服务。张纪臣指出,中图公司作为中国出版业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进出口企业和国际性书展服务机构,经过十年努力,已实现从传统出版贸易商向内容服务商的业务转型,形成了“数字中图”的全新业务格局。未来,中图将与21世纪携手共建“教育内容和流量入口端”的战略布局。培生教育、学乐、企鹅兰登等双方国际业务合作伙伴代表以及国内英语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分别以联线视频、现场参与的形式见证了两家知名企业的战略结盟。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文斌在致辞中强调,21世纪与中图公司整合国内外优质英语教育资源,共同搭建高端产学研平台,双方的合作值得英语教育界关注和期待。相信两家公司将基于对国内外英语阅读及教育市场的独到理解,打造出更贴近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随后,中图数科总裁兼CEO蔡剑峰与21世纪英语教育传媒总经理曾庆锴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签署合作协议。(前排:中图数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EO 蔡剑峰(左)、21世纪英语教育传媒总经理曾庆锴(右);后排:从左至右依次为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纪委书记林健,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张纪臣,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刘伟玲,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文斌。)全体嘉宾合影。据介绍,双方战略合作首次推出的项目是共建“中图-21世纪英语读者俱乐部”,通过整合双方的优势资源,为数百万会员读者提供年度会员服务。据现场公布的会员权益表显示,服务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利用中图POD专门为会员专属定制的“生日21世纪英文报”、英语学习多功能手账本、数字阅读礼包等,价值近千元。同时,俱乐部还将定期为会员提供书单推荐、专家导读、每月书讯、在线课程、线下阅读活动等丰富多样的会员权益服务。21世纪英文报生日样刊。另据了解,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国英语教育现代化进程,双方正在联合筹建“中国英语阅读研究院”,今后将开展关于英语分级阅读、中国文化主题阅读教学、ESL教学与阅读等专项课题研究,推动分级标准研发、学习测评服务、阅读书目推荐等科研项目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落地实操。来源:中国日报网

故艺

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山东分中心成立

1月8日,山东师范大学基础外语教育研培中心、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以下简称“全基中心”)山东分中心成立仪式暨山东基础外语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举办。本次会议在线下线上同步举行。副校长王传奎,全基中心理事长文秋芳,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以下简称“外研社”)副总编辑、全基中心常务副理事长王勇分别致辞。省属师范院校外国语学院院长,全省各地市基础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全基中心山东分中心理事长王卓主持成立仪式。王传奎对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学校的关心和帮助表示感谢,并介绍了山东师范大学的发展历史和外国语学院的基本情况。他指出,全基中心山东分中心的成立,将充分发挥全基中心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借助外研社的出版、培训、资源优势,助力山东省基础教育全面、快速、健康发展。文秋芳指出,全基中心山东分中心的成立,是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融合的大事,希望发挥各自优势,在学术资源建设与活动组织、教师培训项目、课程研发与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测评与研究、学生活动、公益培训等方面积极探索合作,共同推进我国基础外语教育事业不断深入发展。王勇指出,未来外研社愿与山东师范大学一道,以分中心成立为契机,立足双方的优势,在人才培养、学术科研、资源建设、师资培训、学生活动等方面拓展合作新空间,为老师们提供更加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为山东省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多元化支撑。山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陈蓁蓁、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岳希亮共同为山东师范大学基础外语教育研培中心、全基中心山东分中心揭牌。全基中心山东分中心介绍了接下来要推动的两项具体工作。一是进行“全基中心”山东分中心研究课题信息的发布;二是宣布“外研社杯”全国中学生外语素养大赛与山师大正式达成合作,并于1月9日在长清校区举办2020年该项赛事的山东省决赛。专家讲座环节,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全基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张连仲,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程晓堂,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杨鲁新围绕如何促进新时代山东外语教育发展、英语教学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及新时代基础外语教育纵深发展路径思考等方面作了主旨发言。他们从高校如何对接基础外语教育的视角出发,结合自身与山东外语界的合作经历与观察,从理论、实践、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基础外语领域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与外语学科核心素养、教材与教学、教学与测评、教师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并就如何解决现阶段出现的问题及如何更好促进基础外语教育提出了建议。

肥女孩

每日一校推荐: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坐落在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在三环路两侧分设东、西两个校区,是教育部直属、首批“211工程”高校、“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北外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外国语高等学校,前身是1941年成立于延安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俄文大队,后发展为延安外国语学校,建校始隶属于党中央领导。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归外交部领导,1954年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1959年与北京俄语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外国语学院。1980年后直属教育部领导,1994年正式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北外获批开设101种外国语言,欧洲语种群和亚非语种群是目前我国覆盖面最大的非通用语建设基地,是教育部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点。学校形成了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主体,文、法、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按照时间先后,学校开设语种包括俄语、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波兰语、捷克语、罗马尼亚语、日语、阿拉伯语、柬埔寨语、老挝语、僧伽罗语、马来语、瑞典语、葡萄牙语、匈牙利语、阿尔巴尼亚语、保加利亚语、斯瓦希里语、缅甸语、印尼语、意大利语、克罗地亚语、塞尔维亚语、豪萨语、越南语、泰语、土耳其语、朝鲜语、斯洛伐克语、芬兰语、乌克兰语、荷兰语、挪威语、冰岛语、丹麦语、希腊语、菲律宾语、印地语、乌尔都语、希伯来语、波斯语、斯洛文尼亚语、爱沙尼亚语、拉脱维亚语、立陶宛语、爱尔兰语、马耳他语、孟加拉语、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拉丁语、祖鲁语、吉尔吉斯语、普什图语、梵语、巴利语、阿姆哈拉语、尼泊尔语、索马里语、泰米尔语、土库曼语、加泰罗尼亚语、约鲁巴语、蒙古语、亚美尼亚语、马达加斯加语、格鲁吉亚语、阿塞拜疆语、阿非利卡语、马其顿语、塔吉克语、茨瓦纳语、恩得贝莱语、科摩罗语、克里奥尔语、绍纳语、提格雷尼亚语、白俄罗斯语、毛利语、汤加语、萨摩亚语、库尔德语、比斯拉马语、达里语、德顿语、迪维希语、斐济语、库克群岛毛利语、隆迪语、卢森堡语、卢旺达语、纽埃语、皮金语、切瓦语、塞苏陀语、桑戈语、塔玛齐格特语、爪哇语、旁遮普语。学校秉承延安精神,坚持服务国家战略,目前已开齐与中国建交国家的官方用语。北外现有33个教学科研单位,近年来,学校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合作成立国际研究生院,陆续成立许国璋语言高等研究院、王佐良外国文学高等研究院、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等众多特色研究机构;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北外学院、国际组织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在原亚非学院基础上,扩建为亚洲学院、非洲学院。学校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国家语委科研中心: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中东欧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英国研究中心、加拿大研究中心)以及37个教育部备案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国-印尼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法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学校编辑出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文学》《国际论坛》《国际汉学》四种CSSCI来源刊物,一种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外语教育研究前沿》,出版《中国俄语教学》《中国应用语言学(英文)》《国际汉语教育》《英语学习》《欧亚人文研究》《德语人文研究》《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区域与全球发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等刊物。学校有全国最大的外语类书籍、音像和电子产品出版基地: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外开设本科专业121个,其中44个专业是全国唯一专业点。学校现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学科),7个北京市重点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外国语言文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11个(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教育学、世界史),专业硕士点8个(金融、国际商务、汉语国际教育、翻译、新闻与传播、法律、会计、工商管理硕士),涵盖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六大学科门类。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学校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评级为A+,位居全国榜首。2018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发布,学校语言学、现代语言2门学科再次进入全球前100强,居国内同类院校之首。学校本科在校生5600人,研究生(硕士、博士)3100人,留学生1600人。北外注重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现有在职在编教职工1200余人,另有来自60个国家和地区的外籍教师近200人。学校拥有国家级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国家百万千万人才工程、国家“四个一批”人才、青年“长江学者”等高水平师资。教师中超过90%拥有海外学习经历。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北外坚持高端引领、整体推进的国际化办学思路,与世界上91个国家和地区的313所高校和学术机构开展交流,与英国诺丁汉大学、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俄罗斯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匈牙利罗兰大学、波兰雅盖隆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建立了实质性的合作关系。学校承办了23所海外孔子学院,位于亚、欧、美18个国家,居国内高校之首,包括德国纽伦堡-埃尔兰根孔子学院、比利时布鲁塞尔孔子学院、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意大利罗马大学孔子学院、波兰克拉科夫孔子学院、比利时列日孔子学院、德国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匈牙利罗兰大学孔子学院、保加利亚索非亚孔子学院、捷克帕拉茨基大学孔子学院、德国慕尼黑孔子学院、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孔子学院、韩国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西班牙巴塞罗那孔子学院、俄罗斯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阿联酋扎耶德大学孔子学院、英国伦敦孔子学院、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大学孔子学院、德国哥廷根大学学术孔子学院、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孔子学院、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孔子学院、法国ESCP欧洲高等商学院商务孔子学院和美国夏威夷玛利诺学校孔子课堂。北外图书馆馆藏纸质中外文图书近145万余册,中外文电子图书222万余册,中外文报刊1123种,中外文数据库97个,形成了以语言、文学、文化为主要资料的馆藏特色。近年来,随着学科建设的发展,政治、法律、外交、经济、新闻和管理等方面的文献逐渐形成藏书体系。学校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形成“开放、互联、智能、创新、融合”的信息化构架,开发以多语种网站、数字北外、数据中心软件平台等为代表的多项标志性成果。其中,多语种网站项目于2015年启动,支持50种外国语言。2018年获批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高校。在长期办学历程中,北京外国语大学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形成了“外、特、精、通”的办学理念和“兼容并蓄、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成为培养外交、翻译、教育、经贸、新闻、法律、金融等涉外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一批批从北外走出的毕业生,遍布世界各国、全国各地,活跃于各行各业,建功立业、成就卓著,成为精英翘楚、社会栋梁。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的校友中,先后出任驻外大使的就有400多人,出任参赞2000余人,学校因此赢得了“共和国外交官摇篮”的美誉。来源:北京外国语大学官网

慧文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英语外语教学之路

很高兴和大家见面。今天我做的报告题目大一些。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走到今天,已经有25年左右的时间。这一教学法经过多年的沉淀,需要有一个总结。为了能让大家听得更明白,我用汉语讲,尽管我准备的是英语。大家在屏幕上看到的内容,一部分是双语,一部分是英语,主要是便于大家理解。我们走在英语外语教学的路上,但是干扰太大,甚至目标模糊,偏离了航道,导致广大教师对如何教学感到茫然。课改之后大家可能感觉压力更大,各种思潮和理念的涌现让我们难以明辨是非。对中国教师来说,还是要坚持走中国式的英语外语教学之路。今天我们听到的报告尽管题目不同,其实报告人都是在探讨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此外,我们需要首先了解英语教学的历史足迹。英语教学有几千年的历史,英语从英国语言演变成国际语言或全球语言,经历了很长的时间。英语为什么能走到这一步?第一,英语词汇比较丰富,借用了法语、德语等语言中的大量词汇,词汇量已达一百多万。第二,语法相对比较简洁、规范,重视语法修辞方面的建设,比较科学。第三,很多国家曾经是英国殖民地,政治、军事、商业、贸易、生活等领域都使用了殖民者的语言。全世界大概有20亿人口在学习、使用这门语言,人口数占全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学习语言就要有方法,有人说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是“后教法”时代了,“后教法”时代就没有教法,这种说法不对。“后教法”时代实际上是后交际法时代,这一时期交际法出现并被证明是失败的教学法,后来又出现宏观策略,重点搞课程设计,实际上此路走不通。我想今后会有文章探讨后教法时代是否需要教学方法,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全世界真正有系统地探讨教学方法的历史才有一百多年,中国兴起学外语的历史不到两百年。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前外语教学方法都是以语法翻译法为主,一直到现在还是一个主要教法,80%以上的教师和学生都熟悉这一方法。全世界学英语的国家大多是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习,恐怕还离不开语法翻译法,这不仅是因为语法很重要,而是翻译也很重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家、民族之间需要语言交流,尤其是各国军队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强,出现了听说法(或者叫口语法),或者叫直接法。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后,美国军队也用此方法训练部队。直接法在二战以后有很多变种,如视听法,全身反应法(TPR)等。由于语法翻译法、直接法等有自身的缺陷,上世纪70年代又出现交际法。交际法本应该翻译成“交流法”或“沟通法”,因为约定俗成,一直就这样叫下去了。到上世纪末,交际法也成了强弩之末,本来认为这是最好的方法,结果这个美梦又破灭了。使用这一方法被证明是学不好外语的,因为交际法是直接法的极端方式。具有20多年历史的任务型教学是交际法的极端形式,即强交际法。到本世纪初,任务型教学已显颓势。任务型教学成为2005年IATEFL国际会议的辩论主题,辩论中得出结论,任务型教学只不过是一种大练习罢了。现在国外教材每一个单元完成之后,有一个大任务,而国内却把任何内容都当成任务,一节课就有很多任务。一百多年来,人们寻找最佳方法的努力归于失败。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应运而生,它借鉴了中外很多传统,具备了中国特色,走过了二十余年的历程。尽管有所谓的“后教法”时代的说法,没有教学方法就做不成任何事情。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外语教学国家,没有教学方法是难以想象的。以上讲了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产生的历史背景,下面我就要讲一讲这一教学法的性质和定位。有几个概念大家需要搞清楚。TENL是把英语作为母语来教授;TESL是把英语作为二语来教授;英语在我国不是官方语言,不是教学语言。中国人交流用的是汉语,只不过有一些地区使用方言来交流。英语在我国既然不是二语,为什么还要用二语习得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显然我们把教学类型搞错了。有人说二语习得理论包括了外语,宏观上可以这样讲,但微观上外语就是外语,二语就是二语,不能用宏观的理论解决微观的问题。TEFL是把英语作为外语来教授,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就属于这一类型。教学类型决定采用什么方法,比如学得还是习得。学得需要有教师教授,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属于正规的课堂教学。中国没有自然的英语语言环境,只能学得。我们学习汉语有语言环境,人们利用语言习得机制可以习得,但通过语法修辞可达到更高的水准,这就包含有学得的成分。任何正规的课堂教学都是以学得为主,读写技能更需要学得。本次会议的主题就是读写框架,我认为中国人学外语最主要的是解决读写问题。有人会问,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像学母语那样学外语?外语学习和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不同步,一般来讲,学生开始学外语时已经基本掌握了母语,这就决定了外语学习要讲究规则,记忆单词,进行技能训练,用学的方式取得成绩。二语习得理论只能批判地借鉴,它并不能完全解决中国的外语教学问题。我国的英语教学类型是英语外语教学,所以只能是学得,习得的成分几乎没有,所以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教学类型。在座的老师可以说是英语使用者,更精确地说是双语使用者,但平时仍然以汉语为主。而绝大多数学生则是英语学习者,不是英语使用者。我们可以说中国是一个学英语的大国,却是使用英语的小国。印度有35%的人读英语,16.5%的人说英语,加在一起50%多一点。这是英国殖民统治印度300多年的结果。我国只有部分地区有殖民历史,使用英语者极少。我们学外语还是把它当成语言工具或者为了考试。考试是阶段性教学目标,大家都不可否认。在中国这样的环境下就决定了教学类型,学习途径有所不同。这是报告要讲的第二个问题,也是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的定位问题。当前外语教学的主要问题有很多,因时间关系,我只列举十个。第一,教学方向问题。基础教育阶段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语音能力,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过高是不现实的。我们的课程标准是三维目标,过于宽泛,知识和技能的顺序颠倒了,变成技能在前,知识在后。知识和技能加起来实际上就是能力。过程和方法就是手段,怎么能变成目标?这是明显的错误。情感和态度对语言学习十分重要,需要潜移默化,无法量化,也不应该作为具体的目标。我们这样一个外语教学大国,竟然在教学目标上犯下如此“小儿科”的错误。语言是工具,是文化的载体。真正学好外语,学习者必须学习目的语的文化,并了解与自己文化的差异,这样才能有效地使用这门语言。还有人提出英语教学四维目标,超过了其他学科的维度,这么多的目标如何能达到?我认为教学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把这门语言学会。英语学习就是学习英语,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教学英语就是教授英语。第二,知识和技能的关系问题。正如刘道义老师所说,知识是基础,各种技能是在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知识,各项技能无从发展。高考要求三千词汇量,中考一千六百个单词,中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毕业历时七年时间,还不一定学会这一千多个单词,这种学习效率十分低下。这些词汇学生学过,但并不代表学生会用,所以学生实际掌握的词汇量少得可怜。即使这么少的词汇量,如果方法和理念不对,师生双方仍感觉困难。我们使用的教材系统性差,缺少语言点,使用起来十分吃力。外语教学从小学开始就要求“做中学”,完成某种任务,先输出,后输入,甚至不输入就输出,总是在强制输出,做各种表演。现在又兴起一股“先学后教”的课堂风暴,极力限制教师的讲授,一开始就让学生表演,完全违背了教学规律,把知识和技能颠倒了。这种课堂又称为“高效课堂”,在这种课堂里,教师的作用已无足轻重,也无尊严可言。这种现象是课改十年来轻视知识、轻视教育的后果。知识有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英语中的词汇、语法等是知识,也是技能,学生基本的“双基”都没有,怎么去完成任务?基础掏空了,就等于把外语教育颠覆了。在座的各位老师需要牢记,坚持“双基”的理念永远都是对的。知识和技能互相依托,学习知识的时候通过技能训练来巩固知识,在训练这些技能时使用这些知识,技能才能形成。这次课改空谈能力,实际上忽视了“双基”的培养,造成外语学科教学质量下降。所以说,课改如此艰难,是因为素质教育还没有实现。课程改革进行了十多年,英语课程标准迟迟不正式修订颁布,仍然是实验稿,这样的外语教学大国,没有一个统一的课程标准或大纲,外语教学的难度可想而知。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有自己的理念和方法,遵循客观规律,是外语教学正确的解决方案。第三,定位问题,即非英语国家的教师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全英老师外教最好,课堂教学各环节全部用英语进行。其实像我们这样,既懂英语又懂汉语的中国老师条件最优越。这样的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了解学生的心理,了解中国的考试制度,全国范围内有一百多万这样的外语老师发挥着主导作用。最近我们搞过一项调查,这一类的老师通常一方面英语基本功较差,比不上英语为母语的老师,另一方面教学理念和方法有偏差。由于语言基本功差,听说法、交际法、任务型教学等方法老师很难驾驭。认识到自己的短处,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提高这两方面的水平,教师培训就应侧重这方面的内容。第四,教学资源建设问题。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我们过分地强调了多元目标、多元智能、原汁原味,结果造成语法不系统,语音不重视,词汇不集中的后果。教材按照功能、意念编写,而不是按照语法为纲的原则编写。教材不是语法为纲,我国老师没有办法使用。教材出了大问题,但是教材编写者不一定认这个帐。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教材都可从中找出一些经典文章,师生就可以结合文本有重点地找出重点和难点,然后做一些相关练习,学习效果非常好。现在的教材教师很难从中找出重点和难点,也不知道先教什么,后教什么,教参更是歪门邪道,误导了师生。最近十年来国外教材的编写思路与我国现在使用的教材又有很大的不同,非常重视语音、词汇、语法,甚至有的教材直接用语法要点作为各单元的标题,就是把语言知识作为第一大板块,然后第二大板块则侧重各项技能的训练,最后适当安排一些任务让学生完成。这是正确的教材编写思路。外语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没有语言环境,所以说,教学资源建设就更加重要。第五,课堂教学问题。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渠道,是最宝贵的资源。从小学到大学,一位学生经历的课时只有一千多个。尽管课时较少,但是现在教师被限制讲授,排在学生和教具之后,排到了第三位。有口号说,要把教师长期霸占的课堂完全还给学生。原来还是10+35,即教师只讲10分钟,35分钟要交给学生。有一种理论支持,知识不是传授的,是学生合作、建构、发展出来的。这种说法过分强调了学习者的作用,是一面之词,是片面的。实际上,现在国际上的研究证明,英语教学要强调显性教学,更重视教师和教学对学习者的动力影响。在新的思潮下,课堂变成了表演场所,成为一种“非典型经验”在误导教学。既然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就不是中心,难道“以人为本”,就是要给学生让位吗?我们还是少谈“中心”比较好,教师为主导要坚持,对低年级的学生,必要的时候以教师为中心也未尝不可。第六,关于学习成绩的控制(constraints)问题。学习外语不一定越早越好,从小学阶段来看,小学生语音没有学到,音标不重视,词汇不记忆,语法不让讲的现象很普遍,只让他们一味地模仿,培养兴趣,英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没有打好,或者说底线没有守住,教学效率可想而知,以后的英语学习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教学的密度和长度,教师的教学质量都没有控制好的话,外语教学很难有所提高。这种情况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加以解决。我们讲的控制就是要保证教学的数量(quantity)和质量(quality)。第七,测试问题。现在很多学校搞联考,实行月考制,将来有可能发展成周考甚至日考。中、高考大面积搞一模、二模、三模,考试泛滥成灾。考试就是测量,教师如果天天进行考试,就相当于教师拿一杆秤,天天给学生称重,这不是检测了,而是每天打击学生。一些教师用中、高考的综合题型来考核平时阶段的学习成果,学生现阶段所学习的应知必会的内容没有考核,考核的是将来的终点的内容,即用综合性的题型来考核阶段性的内容,实属坑害学生。考试四大难点一直在围绕着我国教育,第一是考试的效度问题,考试的内容必须是学生学习的内容,现在中、高考的效度都有问题。第二是考试的题型。我们的平时考核、期中、期末考试题中,有70%以上都是选择题,这种题型需要纠正。模棱两可的选择往往误导学生。第三是考试类型。期中、期末考试属于成绩测试,平时小考是进展测试,中、高考是选拔考试,社会考试是水平考试,区别很大,不能混淆,不能乱用。第四是信度,也叫可靠性,就是测验分数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程度。在素质教育中,如何提高测试水准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第八,关于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有一百多种,可分为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直接策略通过认知、记忆和补偿来掌握知识,间接策略主要通过情感、计划、参与来科学地、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用各种策略手段促进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过于注重元认知策略即间接策略,过分重视补偿策略,“搞猜测,蒙答案”等于不研究如何学好语言,研究了如何投机取巧。一些教师在搞科研时总是爱探讨非智力因素。学习者要想学好语言实际上更多地使用直接策略中的认知和记忆策略。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就是人可以利用大脑的智力去学习。多元智力大行其道是个错误取向,教师要多注意引导学习者使用直接策略。这不是说间接策略就不用,两种策略要有个平衡,并应以直接策略为主。第九,关于教学科研。这一领域问题很多,有所谓专家的误导,有定量和定性方法的误用,而且很多科研成果是照搬西方几十年前的东西。说照搬好听一些,实际上是抄袭。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就是在西方都已经遭到批判的东西。外语教学中的众多科研题目都需要认真地斟酌,大多数教师的论文主题都涉及非智力因素、培养兴趣、任务型教学,选题可否更宽泛一些?内容更具体些?学习者面临哪些困难可以具体分析,目的是解决中国国情中的具体问题,千万不能被所谓的专家误导。专家有几类,一类是大学毕业继续读硕士、博士,一直到博士后,学问不能说不大,已经到了高深莫测的程度;另一类是扎根一线,以实践为主,同时学习借鉴国内外的最新成果;还有一类是理论也懂,实践也通,能够很好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遗憾的是这一类的专家太少了。第十,学习动机问题。这是老话题,最近又被提起。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的教师出国留学项目,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实验,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园丁奖等都是对教师的激励机制,而教师要给自己的学生制订一些具体的激励机制。学生喜欢老师,前提必须是老师喜欢学生,这种关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想让自己的学生学习成绩好,教师就要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动力。动力可分成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学生的成功是最大的内部动力。在我国,英语是外语,不是二语,也不是母语,所以学习者的“石化”现象严重,可能学习越早,“石化”现象越严重,极易产生两极分化。所以说,为学生提供动力尤为重要。我们中心每年举办的全国中小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和全国中小学英语学习成绩测试(NEAT)也是很好的动力源泉,各地教研部门可以充分加以利用。我国外语教学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动力不足,理念混乱,教材无序,教师被边缘化等,作为一线教师要知道问题所在,并加以解决。下面我要讲一下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的基本理念问题。该教学法倡导的是中国的外语教学之路,不是我个人的,是大家的。“四位”是四个要素,四个阶段或四个内容放在一个系统里,所以称为“四位一体”。“四位一体”有一百多个金字塔,主要针对课堂的是4P教学法。第一个P代表准备(preparation),这个“准备”和导学案里的先学后教完全是两码事,是师生双方的预习和准备,后三个P代表呈现(presentation)、练习(practice)和产出(proction),也都赋予了新的内容。上课可以以研讨式的方式进行,师生之间有对话,有交流,课堂气氛就很活跃。课外教学方法主要培养学生的学能。可以说“四位一体”博大精深,可操作性强。现在课堂教学当中比较严重的问题是没有聚焦形式,英语当中的形式就是语音、词汇和语法。无论进行何种训练,学生都要学会这些知识。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法。世界范围的语言教学研究,包括二语习得研究都表明,聚焦形式的教学优于聚焦意义的教学。聚焦意义的教学很容易使学生们过早地出现“石化”现象,产生两极分化,导致一部分学生放弃学业。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辅导,教师都要遵从简约(simplicity)的原则。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演绎,也可以归纳,都要做到简单明了。显性比隐性更通俗易懂。一味地让学生归纳和感悟,教学效率不会有所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能,这会让他们终生受益。学能(aptitude)主要包括语音拼读能力和口语模仿能力(phonemic coding ability);语法编码能力(grammatical coding ability),又称语法敏感性(sensitivity to grammatical structures),这是指识别句中不同部分语法功能的能力,主要识别词法、语法和惯用法,外语教学就要以语法为纲,词汇为目;归纳学习能力(inctive learning ability),即从个人语言学习和使用经历归纳语言规则的能力,学生没有归纳能力就等于没有自主学习能力;记忆能力(rote-learning ability),记住新语言中的单词、规则等的能力。外语学习不强调或不培养这四项基本学习能力,学生的整体语言能力提高就很难实现。关于教师培训,国家外研中心花费了巨大的代价,历经十多年,选送一线教师出国留学,全国已经有一千名教师学成归来。从反馈的信息来看,这样的培训效果远高于国内的短期集中培训,这是真正的教师教育项目。各位教师和教研员都可以尝试利用这个项目来提高自己。教师的发展可以有多种形式,教师的职业要求是专业化。今天的会议属于在职培训,外语教师要发展,就要高度重视在职培训,把自己变成专家型教师。(原文发表于《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