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又来了,当年拼死拼活的考研人儿,如今又要面临紧张的择业,有的准硕士毕业生们早早在秋招就把合约签了,工作定了,有的应届生们连春招的末班车也没搭上。而这些面对求职困境的硕士们,你确定你读的不是假研究生?顺利毕业时每位硕士的基本诉求求好职不易读研有没有意义,只有自己知道,也只有真正踏入研究生圈子的人才知,不是每个人都同想象的那样有作为。当然,笔者也佩服真正潜心做研究的科研学者,看看他们奔向博士的路之艰难就足以让人崇拜了。科研之路为何说假?从内在看,是因为很多硕士做研究的态度并不端正,做研究的时间并不充沛,或者根本没有找到做研究的方法,不知从何下手。更甚者,一些人只是奔着研究生的名号混个毕业证即可。从外在看,导师的不作为使得研究生成长质量严重下降。研究生在读期间的学习模式虽大多是自学,但若能跟随有能力的导师做科研,导师若能给予学生更多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方面的指点将更有利于硕士生培养。但根本原因还是在研究生自身。若研究生本身目标清晰,方法得当,他就会利用各种资源为自我服务,达成目标,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加固;若其本身目标模糊,存在侥幸心理,不学无术,利用大量闲暇时光吃喝玩乐,不主动去争取做研究的机会,最终就会沦落成为求职失败者。求职困惑而能力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事,对于面对求职困境的硕士们也不必灰心,让不好的往事都随风而去吧。在当下,求职者必须提炼出自己的优势所在。用行动击退焦虑,去做去总结,即使暂时找不到工作的归宿,也不能让自己无用武之地,找到自己感兴趣又擅长的领域去发挥自己的潜能,是最好不过了。不必太在乎外界的眼光,想好自己要什么。因为选择的代价不需要他们来承担,你对你自己负责,而不是他们。定好方向,找准方法,向目标职业进发,哪怕采用迂回战术,此时也该有自己的求职策略了。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说点感性的,信心这个东西,只能我们主动去找它。不论之前读的研究生假不假,你都要给自己信心说:“困境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敢战胜它。”我信我能送给在求职路上的毕业生们,祝你们都能找到如意的工作!
春暖花开,眼下又到了招聘求职的旺季,但是,在招聘用工过程中,有一些用人单位却存在着性别歧视,招工只要男性不要女性,本单位员工不准谈对象,女工应聘后三年内不准生育等潜规则。近日,人社部和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通知称,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过程中不得限定性别,不得询问妇女婚育情况,不得将限制生育作为录用条件。《通知》要求,对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布含有性别歧视内容招聘信息的,依法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服务机构,将吊销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通知》一经发布,引起网友的热议,特别是正在人才市场应聘求职的女士们更是拍手叫好,但也有人担心政策虽好,但能否落实到位仍需各方努力,还有待时日。求职女硕士:女性找工作太难了从大学毕业信心满满到多次应聘屡屡碰壁,从“逢面(试)必死”到过关斩将,今年27岁的柳梦霞终于找到了一份称心的工作,她在第一时间打电话向父母报喜,同时,发到大学同学微信群中让闺蜜学友分享自己的快乐……柳梦霞是从去年9月开始着手找工作的,她最初的目标是到外企做文员,在读研期间就打算进外企做研发,她想着以她的学历,这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可简历投了多家公司,却一点消息和反馈都没有。后来,她放下身段,不论国企还是民企,只要适合自己发展,都可以考虑。可当她去参加陕西某国企举办的人才招聘会时,现场的招聘人员扫了她一眼说:“对不起,我们这个岗位更适合男生,女生暂不考虑。”把她递上去的简历顺手退了回来,她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她用三年努力换来的硕士学历,就这样被轻易地否定了。时隔不久,柳梦霞又到一家民营企业应聘,用人单位对她的学历、专业非常满意,面试结束时,老板突然发问:“请谈一下你的个人问题,你结婚了吗?上班后,家庭和工作关系怎么处理?”她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了,便说:“我暂时还没结婚生子的计划……”老板沉思一会说,根据你的情况,先试用一段时间吧,我们暂时不能给你缴保险。听罢,她要回简历转身就走……今年2月底,在西安南郊举办的大型人才招聘会上,当多次应聘失败心灰意冷的柳梦霞经过面试、笔试被一家国有企业录用为文员,从事自己心仪已久的工作,并正式签订了劳动合同,回想起5个多月投递简历一次次参加招聘会都因性别原因未能成功的经历,她感慨万千……近日,记者参加了多场人才招聘会,采访发现有不少女性招聘时遇到招工只要男性不要女性,本单位员工不准谈对象,女工应聘后三年内不准生育等潜规则,面对招聘中的性别歧视,她们毫无办法,只能碰运气另寻下家。用人单位不愿接纳女性今年上大四的李琳学的是现代企业管理专业,她们学校前几天举办了一场校招会,来了很多比较知名的企业,李琳选择了其中一家公司并投了自己精心制作的简历。经历了一关又一关,终于轮到李琳面试了,主招面试官只是瞟了一眼她,就面无表情地说:“不好意思,我们公司不招女生,非常抱歉。”同样的事情,李琳经历了多次,在应聘过程中,有一些用人单位的岗位确实不适合女生,比如化工类、建筑类、冶金类等,这类职位对体能的要求较大,所以企业在招聘时就会直接提出“只招男生”的要求,但她搞不明白为什么其他企业也不招女生呢?记者采访获悉,有些企业不愿招聘女工并非女生表现不好,工作难以胜任,而是担心女生的生理特性影响了工作,客观上造成企业用人成本增加,加上就业市场确实存在对女性生育以及未来照料家庭和孩子影响工作的性别歧视,所以性别因素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还是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西安一企业负责招聘的人事主管王先生说,企业不愿招女生也有其难言之处,之前他们公司招了一个女大学生,为了适应工作,公司出资专门派她到外地培训,可培训回来,刚上班不到一年时间,她就请产假,公司又得重新培养人顶她的缺。等她产后上班,以为一切正常了,但工作两年半时间,这位女士再次请产假,要生二胎,还为孩子的事情经常请假,弄得公司非常被动,从此后公司决定再也不招女生了。针对招工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211校招网总经理孙鹏从事人才招聘服务工作14年,他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分析说,在现实招聘和用工过程中,的确存在一些用工方面的性别歧视,比如软件研发工程,常需要加班,下班晚,工作持续性强,这个岗位的女生相对少许多,用人单位担心一旦招聘进来以后如果遇到结婚生子会影响到工作进度,就不太愿意招聘女生。而建筑行业、快递行业、长途运输、煤矿冶炼行业等,因为岗位的特殊性,劳动强度大,有些属于危险作业,也不太招聘女生,女生也不愿意就职,这是岗位属性决定的。孙鹏说,一般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不会直接把性别要求的内容表述出来,而是在招聘过程中,以经常加班、劳动强度大等客观因素设置障碍,达到婉拒女生的目的,这很难界定为性别歧视。如果女性朋友觉得自己能担当这个工作,可以在求职简历或者面试时强调自己不会有影响到工作的负担,打消企业的顾虑,可以提高一些面试成功的概率。女性就业呈多元化发展从洗衣做饭到职场打拼,从“男主外,女主内”到“内外兼顾”的女神、女汉子、女强人的出现,都呈现出女性独特的魅力,彰显着女性的崛起。2018年年底,国家统计局发布对《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2017年实施情况的统计监测。监测表明,截至2017年年末,中国女性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3.5%,提前完成了纲要制定的2020年达到40%的目标。陕西省统计局发布的《陕西省妇女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期统计监测报告显示:我省女性就业人口占整个就业人口的比例略有提高,达到了规划目标要求。女性在职场上的表现与转变,折射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如今,女性就业前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朗广阔。时事评论员马原分析说,归其原因,在于社会观念的进步改变了对女性的传统认识,不少原先由男性主导的工作开始对女性敞开怀抱。另一方面,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领域催动着社会发展的脚步,也孕育了大批新职业,客观上为女性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空间,营养师、色彩搭配师、动画设计师等成为网友心目中最适合女性发展的新兴职业。但是,记者调查发现,在职场中, 在激烈的工作竞争面前,面对喜爱的工作岗位,多数女性员工会隐瞒婚姻和生育状况,以此来保证自己的前途不受影响。还有一部分已婚女性员工虽然并没有被公司“打入另册”,但是她们始终担心因为结婚生育而影响工作。不得无故对求职女性说“不”“当我被告知不招女生后,确实感觉愤怒,但不知道该去哪里投诉,所以只好作罢。”回想起自己多次应聘被拒的经历,正在奔波求职的女大学生小谢显得愤愤不平。对于女性应聘遭遇性别歧视该如何维权?陕西天时法律咨询服务公司主任张卫认为,我国相关法律有保护女性平等就业权利的条款,其中包括不得以性别为由拒女性于就业大门之外;不得限制就业女工的婚姻生育自由,不得解雇处于怀孕、生产、哺乳期的女工;产假津贴按原工资100%照发,且保留工作岗位。一旦在求职过程中女性遭遇了就业歧视,可以通过劳动仲裁、民事诉讼、行政救济3种途径解决。同时,女性一定要注意在发生问题时搜集遭受就业性别歧视的证据,拿起法律武器积极维权。今年“三八”妇女节前夕,人社部和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通知》,要求各类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拟订招聘计划、发布招聘信息、招用人员过程中,不得限定性别(国家规定的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等情况除外)或性别优先,不得以性别为由限制妇女求职就业、拒绝录用妇女,不得询问妇女婚育情况,不得将妊娠测试作为入职体检项目,不得将限制生育作为录用条件,不得差别化地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对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布含有性别歧视内容招聘信息的,依法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吊销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要依法受理妇女就业性别歧视相关起诉,设置平等就业权纠纷案由。积极为遭受就业性别歧视的妇女提供法律帮助。211校招网总经理孙鹏表示,国家九部门发布对女性就业歧视的处罚措施,具有警示作用,在长期引导就业公平方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企业有用工自主权,求职者有选择权,国家从保护女性从业者的角度,对女性就业歧视采取惩戒措施,女性自身能力的高低固然是实现就业的前提,但良好的社会救济机制是实现女性平等就业权的强有力保障。当然,要想彻底解决性别歧视这个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让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需要有政策上的奖励支持,而不是一味地处罚,比如出台安排女性就业的公司,达到一定比例给予奖励。这样就会调动企业招聘更多的女性,为女性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记者 杨立
本文转自【半月谈】;非全日制(简称“非全”)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然而在今年就业季中,许多非全日制硕士毕业生却遭到了或明或暗的就业歧视。一些非全日制研究生表示,因为用人单位不了解“非全”,辛辛苦苦考上的硕士,反而成了求职的绊脚石。1“非全”研究生:仿佛读了个“假硕士”在这个特殊的就业季,硕士研究生小曹怎么都没想到,阻碍他找工作的竟然是自己的硕士学历。作为西北某大学2017级“非全”硕士研究生,小曹在求职时发现许多岗位自己都不能报考。“找工作时发现,约一半以上的国企、银行还有人才引进政策中,都要求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这让小曹大感困惑:“同样是统招统分的在读研究生,非全日制的为啥就不被承认呢?”和小曹情况类似,华北某双一流大学2017级“非全”研究生小贺在校园招聘中也遇到了许多“门槛”,有的用人单位不将其视为应届毕业生,有的单位提出只有签署了自愿放弃社保的协议才允许入职。小贺说:“我考研时的综合成绩高于全日制的录取分数线,因为觉得非全日制的学习方式既能提升知识水平,还能提高实践能力,所以选择非全日制,没想到找工作时遇到这么多限制。”教育部通知要求,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第一批“非全”研究生在去年和今年陆续毕业,但在求职时却遇到重重阻碍。许多“非全”研究生表示,他们以本科生的学历找工作还容易些,努力考取的硕士学位竟成了找工作的绊脚石,仿佛读了个“假硕士”。2019年,“非全”研究生小马通过激烈竞争,考取了国家某事业单位。但在入职一周后,单位告知他无法办理入职手续。因为上级人力资源部门不认可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无法为小马办理备案手续,已经开始工作的小马只得离职,再次投入到找工作的大潮中。华北某大学“非全”研究生小庄谈及报考“非全”更是唏嘘不已。“我在考研时也获得了全日制的复试资格,因为有工作所以选择了非全日制。最近,我就职的市属事业单位要转编制为省属编制,要求必须是全日制硕士才能转编,我现在特别后悔。”2用人单位:不了解更不敢招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部等有关部门曾多次印发文件,要求保障就业公平。然而现实中,这一要求落地困难。半月谈记者了解到,“非全”研究生就业受歧视,主要源于“非全”的社会认知度低。小曹最近准备报考西北某市的事业单位招考,向市人社局咨询“非全”研究生能否报考时,人社局工作人员表示并不了解“非全”是什么,也不知道教育部等部门下发的文件。小曹说,许多用人单位不清楚非全日制研究生是什么,在招聘公告里“一刀切”地将非全日制研究生排除在外。还有些用人单位担心招录了非全日制研究生,出现人力资源主管部门不承认或者手续不完备等情况,影响正常签约。西部某国企的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说,即使招聘通知写明招录“统招统分毕业生”,在面试等环节还是会淘汰掉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是担心招进来后上级部门审核通不过,浪费招人指标。由于“非全”研究生就业难的现状,有些院校开始考虑暂停“非全”招生。西北某大学的研究生管理工作相关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非全日制研究生社会认可度低,毕业生就业难以得到保障,给学校的就业工作带来很大压力,加之非全日制的培养方式难以协调一致,学校计划取消部分专业的非全日制招生,同时要求必须有工作的人员才能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3“非全”亟需改变刻板印象保障非全日制研究生享受平等的就业权利,需要高校、用人单位和各职能部门联动协调,改变惯性歧视,共同发力打破就业壁垒。高校应保障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升非全日制学生竞争力,这是提升非全日制学生社会认可度的根本途径。有些高校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在发展初期,存在招考标准混乱、教学培养体系不规范等问题,“非全”研究生给用人单位留下了水平参差不齐的印象。解决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的难题,还需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部门共同解决好学历认可、手续办理等多方面问题。华北某双一流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告诉半月谈记者,非全日制研究生作为近年来研究生教育改革后出现的新的培养方式,得到社会广泛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希望用人单位随着对“非全”毕业生了解的增多,不断畅通招聘渠道,不再让学校、学生谈“非”色变。来源:《半月谈》2020年第12期 半月谈记者:魏婧宇 贺书琛 | 编辑:苏娅
对于一些大学毕业生,之所以并不着急找工作,原因是在于,他们还有继续学习和深造的计划,希望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使自己的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将来能够信心百倍迈向就业市场,找到起点更高、薪水最好、前途更大的好工作。但是对于已经是硕士研究生的学生,为什么到了毕业季也不愿意就业了。不得不说,一些高学历人才的求职问题值得社会关注。作为高学历的硕士毕业生,有些毕业生之所以不着急找工作,是因为他们有“眼高手低“的现象。在衡量一个工作是否值得从事的时候,他们的心态往往显得非常挑剔,导致到最后会形成这样一种尴尬,他们看得上的工作,用人单位看不上他们,用人单位向他们抛出了“橄榄枝“,他们又觉得工作的层次太低,薪资待遇不够满意。挑来挑去,就是没有适合的工作,面临着“无业可就“的尴尬。一些硕士毕业生有畏难心态,这些同学在当年本科毕业阶段因为升学,多数没经历过求职过程,对求职并不了解,在经历了几次求职的失败后,信心上收到了打击,便有了消极的心态,不愿出去找工作。说到底,还是因为对于就业有一种畏难现象,害怕面对社会、面对工作、面对自己。作为应届生,必须突破这种畏难情绪的限制,勇敢走向就业市场,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一些人会用好吃懒做之类的看法去看待这些同学,但事实上很多时候问题是高学历人士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忽视,往往会导致很多深远的影响,其实不是中国人心理比别人更强悍,而是整个社会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无知。高学历人士的心理问题的比例丝毫不低,没有任何研究说明教育水平可以直接降低心理疾病。反而很多高学历的人,由于长期以来所谓的学霸光环,让自己的心理问题被进一步忽视。心病还需心药医,对于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应该是系统的和积极的,在高学历人群中尤其重要。高学历往往意味着高学业压力和高工作压力,特别是外界期待的压力。压力+心理问题的组合势必雪上加霜,而多年以来,类似题主这样的问题往往连心理二字都不提,就把问题抛出来,会有多少人知道心理很可能是问题的根源呢?为人父母,无论子女怎样,都还是要管要顾,于是这些心理问题最终转化成了啃老的高学历。更可怕的是,社会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多数不是关注心理问题,而是所谓好吃懒做游手好闲之类......但是,华哥认为,不能给这类人群盖上“好吃懒做”的帽子,高学历真的是没那么容易获得。华哥也是硕士学历,经历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研过程,知道能考上研究生是多么不容易,不仅仅是知识的储备,还靠坚强的毅力。因此,关注这个问题,一定不能忽视心理健康,华哥呼吁社会相关方面应加大对这类人群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给与他们心理疏导和就业帮扶等。
近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明确,将扩大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较去年同比或增加18.9万人。扩招没有采用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投放,招生在一些重点领域,特别是公共卫生领域增加了名额。研究生扩招研究生扩招始于2003年,2005年以后出现了研究生数量大于本科生的情况。我国高校曾在2009年前后,降低研究生扩招的幅度,但近年来借研究生培养结构调整,增加专业硕士,在2015年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比例达1:1,一些高校还在增加研究生招生。2017年研究生招生大幅增加,招生规模达突破80万。2019年研究生招生人数突破90万人。就此推算,扩招之后,今年的研究生招生规模或将达110万人。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据教育部数据,2018年全国研究生培养机构815个,其中,普通高校580个,科研机构235个。目前,全国现有44万左右的研究生导师、1.2万个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研究生扩招,中国用培养能力和承载能力。研究生毕业人数节节攀升随着研究生的扩招,近年来高校研究生毕业生人数持续上升。2010年研究生毕业人数招生人数38.36万人,2013年研究生毕业人数突破50万,2018年研究生毕业人数再创新高,突破60万。2019年研究生毕业人数64万人,较上年增长5.9%,增速有所扩大。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以来,研究生未毕业人数有所扩大,2019年未取得研究生毕业的人数达27.7万人。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文章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最近,有网友在豆瓣上分享了自己近期两所高校求职面试的经历,没想到引发众多网友围观和激烈讨论。该网友为985硕士毕业,共面试两个岗位,一是某985高校编外后勤管理岗,另一是某学院编制行政管理岗。两场面试中不乏北大、浙大、吉大等国内顶尖院校硕士的身影,这位网友表示虽同为985院校毕业,但在毕业院校上的对比上感到压力。而让网友们议论的焦点还在于某985院校的一位面试官对求职者们的发问:如果需要你们去做基层,比如监督食堂师傅做包子,你们能接受吗?浙大硕士表示愿意,吉大硕士也表示“我觉得基层是锻炼的好地方,我也会珍惜这次机会好好积累经验,一步步向上走”。网友们纷纷感叹:内卷已经卷到连名校硕士也抬不起头了吗?01膨胀的硕士研究生多年来,在挽救眼前失业人群这件事上,硕士学位可谓是勤勤恳恳尽心尽力,承担了“就业稻草”这一角色。但扩招只能做到延迟压力,而不能解决矛盾,膨胀的研究生大军早晚有离开象牙塔,走向社会的一天。当社会所能提供岗位的增速远低于应聘者的增速时,招聘单位就会提高岗位门槛来淘汰掉多余的人,这一点在对学历要求更为严格的高校体现得尤为明显。那些当年因为本科毕业找不到一份体面工作而选择读研的人,可能会惊奇地发觉,三年之后,还是只能找到同样的工作。当你想靠学历提升来换取更优质的工作岗位,学历贬值却抹平了三年的时间和努力。如今,硕士研究生学历逐渐成为进高校的底线,但编外后勤岗招985硕士只用所谓“内卷”来解释怕是太过武断,硕士数量虽多,早已不是稀罕货,但是顶尖高校扩招幅度并不大,985硕士还是比较金贵的。那么问题出在了哪?可能是专业。02天坑专业难就业“天坑专业考研相对容易进名校,结果毕业就业被打回原型。”除了我们所说的内卷的大环境对求职者不友好,还有一个可能就是专业太坑。天坑专业之所以坑,主要就坑在难就业,哪怕读了硕士,就业的前景并不会比本科毕业好多少。以生化环材为例,生化环材作为实验型学科,本科的知识体系和基础技能在求职时并不占据优势,只能被迫转行或深造;而生化环材专业的硕士生则面临着另一个令人难堪的窘境,对口专业薪资水平不如预期,要么咬咬牙读个博再拿几年青春进行赌博,或者脱掉专业的帽子,仅凭硕士研究生学历去搏一搏前程,所以就有一部分人流向了考公务员或考事业单位大军,但可供生化环材专业报考的岗位少之又少。2019年,杭州政府共招录325个公务员职位,但只有1个岗位要环境专业,且不是唯一指定专业。专业受限,生化环材人只能报考三不限,竞争激烈不说,岗位待遇也一般。当然,我们也不能揪着生化环材这几个难兄难弟不放,像高校后勤岗这种顶着高校体面光环且对专业要求没有过多要求的岗位,也必然会有很多不好就业的文科专业加入战斗,专业都坑咱就拼学校。招聘单位也乐见于此,毕竟基层的工作和专业无关,名校硕士毕业说出去也体面一些。03这样的工作到底图啥?名校硕士去争一个无编制的后勤岗,月薪不过五六千,干的还是基层的活,大家不禁要问,这些人到底图啥?普通人进高校找工作图编制,图待遇,但二代或本地土著不同,他们可以只图体面、稳定和离家近。这种竞争激烈的情况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较为多见,大家都想留在别人打拼出来的发达地区,你可能觉得名校硕士去做高校后勤是纡尊降贵,但对于部分二代和土著来说,只要这份工作体面和稳定,其它真的无所谓。可能有人觉得进高校就像进体制内,未来会有晋升的机会,但是既没编制又是后勤岗,谈何晋升?所以对于原贴中面试官的提问,其实是出于善意的,他敢于把最坏的情况告诉求职者,而不是给求职者画饼,已经难得可贵。将面试官的问题翻译过来就是,“虽然你们是名校硕士,但这份工作就是要从基层干起,且基本没有多少晋升空间,这样你们也愿意吗?”现在大家都爱说内卷,仿佛任何问题套上“内卷”都能迎刃而解,但内卷不是肉卷,它只是一种看问题的角度,既不能帮助硕博们找到一份满足物质需求的工作,也不是消解焦虑的精神良药,悲叹内卷并没有实际意义。我们应该认清,读研并不是逃避找工作的解决办法,哪怕选择暂时逃避,也要在读研期间明确自己的未来规划,而不是等到毕业躺平待卷。对于专业选择,我们也能在今年高考录取分数线中见到一些变化,一些国内顶尖院校生化环材专业分数线明显下滑,甚至垫底,这为部分专业的培养方式敲响警钟。最后,我们希望每一位经受过高等教育的硕博求职者能够找到一份有价值的工作,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高校后勤岗招名校硕士没有问题,但工作内容可以是监督食堂食品安全,为学生和教职工制定营养食谱,而不是监督食堂师傅做包子。来源:青塔人才
(原标题:中国#女性求职状况调查#:女硕士吐槽“找工作太难了”)【中国#女性求职状况调查#:女硕士吐槽“找工作太难了”】记者参加多场人才招聘会发现,不少女性招聘时遇到招工只要男性不要女性,本单位员工不准谈对象,女工应聘后三年内不准生育等潜规则,面对招聘中的性别歧视,她们毫无办法。有业内人士表示,一般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不会直接把性别要求的内容表述出来,而是在招聘过程中,以经常加班、劳动强度大等客观因素设置障碍,达到婉拒女生的目的。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来源:中国新闻网
“我去入职那天,他们看了我的毕业证问怎么是非全日制,然后一个工作人员说,不接受非全日制。”王艺对记者说。在那之前,从网申到笔试,再到面试、体检,直到入职的前一天,她已经顺利通过了所有“关卡”。自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尽管一再被告知,“全”与“非全”的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但作为首届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王艺们发现,求学三年等来的却是用人单位的歧视。1 入职遭拒单位称“从来没听过‘非全’”“我去入职那天,他们告诉我从来没听过‘非全’。”王艺说。王艺是华中师范大学2017级非全日制法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她参加了河南移动2020届校招。该企业招聘信息写的是“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她觉得政策已经出来了,用人单位应该知道改革后的“非全”是怎么回事,“2017年以后我们都是统招,自然包括全日制硕士和非全日制硕士”。王艺所说的政策,包括今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这个文件强调,各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公开招聘要根据岗位需求合理制订招聘条件,对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机会,“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实际上,为保险起见,王艺在去年10月报名时就在备注栏里把自己的情况写了一遍。“我说我是2017年改革以后入学的,‘统招双证’,我的档案在学校,报到证、派遣证这些我都有。”报名成功之后,王艺参加了笔试,顺利通过。今年3月16日,她顺利通过面试被录取,5月底去体检,之后是网上签三方协议。8月4日,王艺终于等来入职的这一天,满心欢喜来到公司。然而意外出现了。办理入职时,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看到她的毕业证后皱起了眉头。“他们问什么是非全日制,我当时就很蒙,我说我从一开始就说了,你们不知道吗?他们说不知道。”王艺说。随后,其中一个人告诉她:“不接受非全日制毕业生。”2 并非个例一毕业生也被浙江省考拒之门外招聘人员的质疑像一盆冷水,将王艺从头浇到脚。王艺现场找出相关资料给对方解释什么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有什么样的政策,导师也来电给对方解释,还是不奏效。对方始终表示“无法理解为什么统招会是非全日制”,最终提出解约。王艺的遭遇在同届非全日制研究生里并不罕见。2020届法律硕士毕业生陈羽去年底参加浙江省考,报考的是杭州市公安局某区分局的基层民警,结果笔试都过了,却被拦在面试大门之外。陈羽告诉记者,报名之初,他就如实写明了自己首届非全日制非定向硕士研究生的身份,当时有工作人员专门来电问他究竟是不是应届生,陈羽拿出教育部教研(2016)2号文件等资料解释,工作人员听完之后又请示了领导,告知他可以报考。7月26日,他参加了浙江省考并顺利通过了笔试。8月20日面试名单公布以后,报考单位再次来电向他确认“非全”的相关情况,陈羽又给对方“科普”,后被告知“不确定是否符合资格,需要请示上级和组织部门”。陈羽最终得到了当地组织部门的答复,大意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应当于2020年2月前取得学历,而他是6月份取得学历,不符合报考资格。“仅凭‘非全日制’就将我划分为招考公告中的成人高等教育、函授、自学考试、电大等传统非全日制学历,这非常荒唐。”陈羽说。记者就此向当地组织部求证,一名工作人员解释,如果报考岗位只要求硕士学位,而没有区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那么非全日制研究生就可以报考。“公告已经很清楚了,我们执行省里的公告。”这名工作人员说。不过记者注意到,浙江省考公告的岗位中,都有“2020年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的字样。3 求职遇冷就业市场和考生不认可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非全日制研究生遭遇就业歧视的新闻开始见诸报端,到今年更是密集出现。内蒙古鄂尔多斯某地在教师招聘中拒绝“非全”研究生报考的新闻发酵后,一些高校陆续声援非全日制研究生。8月28日,电子科技大学发布针对研究生的“用人单位2020年秋季线下校园招聘指南”,明确禁止用人单位发布歧视性招聘信息。非全日制研究生遭遇的歧视,一方面是来自就业市场,将其误会成了此前的“在职研究生”,或者“非全日制本科和专科生”,而另一方面则是来自全日制研究生。“我们学校的‘非全’真的和全日制是统一培养的,进去的分数都一样,我们甚至分数比全日制高一些,因为我们是调剂的,所以普遍分数都考得挺高。”北京某高校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范盈说。范盈认为,一切应该以能力定高下。范盈所报考的这个岗位有20人进入面试,分数线是127.5,她考了141。学历和就业歧视问题事实存在,这从招生数据中也能看出来。根据中国教育在线近日发布的《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非全日制纳入统考以来,多数高校未完成招生计划,有超过七成的考生担心毕业后非全日制文凭不被就业单位认可。在陈羽看来,很不幸,他们担心的问题已经被现实证实确实存在,而且还很严重。问题以及影响可能还会持续。该报告显示,2020年各大高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都不同程度地有所增加,非全日制却呈现缩减趋势。在非全日制纳入统考的2017年,湖南大学非全日制招生计划人数为2400人,2018年为1700人,2020年降至1300人。(文章来源:南国今报)
关键词:归因题主:女问:在二线城市,211法律硕士,本科二本。明年毕业了,今年秋招,深刻感受到了找工作的压力。基本去找工作,女生,非法本,本科不是211,这三个特点已经被hr深深鄙视了,每次去都是被抛弃。马上毕业了,想在二线城市待下去,可是今年太难了,根本找不到工作。公务员今年缩招了1万多人,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有个男朋友,本来挺好,现在找不到工作也是一直吵架。不知道怎么办,压力很大。求冷爱翻牌,提供一些建议。冷爱回复:作为一个法律硕士,你遇到了新的鄙视链。不仅是”非法本,本科不是211“,其实这些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有两方面:一,你的法硕显然看起来更像是为了弥补曾经人生的短板甚至是为了回避问题而读的。而所有这种回避问题的考研,其实都不可取。因为如果你没能在本科毕业后在这个二线城市留下,那么你通过考研本身去做到这件事情也是很困难的。你更应该做的是,趁着你还在读研的时候就出来找工作、去找实习机会,想办法去适应这个社会,而不是一直等到毕业才去找工作。如果你真的爱一座城市,那你就应该想办法去深入了解和融入它。我相信如果你真的想在这座城市呆下去,你是完全能够做到的。你一个硕士,哪怕从一份普通的工作开始做起,也是有机会的。虽然现在是招聘的寒冬,但是如果你把预期降到和其他本科毕业生一样的是可以获得一份普通的工作的话,那我相信你依然还有机会。二,可能在你考取这个法律硕士的时候,是想从事这个方面的工作的,不论是从事法务还是考公务员,你本以为可以解决这些人生当中的挑战。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你还没有具备这项能力。你要知道,任何一个地方招聘一个人,本质上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是为了创造价值。例如你想在毕业后从事法律相关工作,但是后来你会发现211毕业与否,根本就不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学历比你高的大把人在,先别谈海龟,名校毕业的都有大量的人员。但是这些都不是重点,因为在律师行业谁能够有案源谁就厉害,就这么简单。哪怕你不是法硕,你只是本科,更甚至你都不是法律专业的毕业生,但是如果你的手上可以有源源不断的案子,不论是通过自己的能力还是自己的资源,我相信你在一个律所就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待遇。所以,本质上是你要去培养自己拥有一个用人单位所需要的能力的问题,而不是去考虑本科是不是211之类的,再然后又把这个问题归结到不是女生上。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你为何不把问题归结到你要生二胎呢?总之,这是一个能力的问题,而不是一个角色的问题。你不能够说因为你是女人,所以你被鄙视了。我相信有工作很出色的女人,那人家又是如何做到的呢?以上两方面,希望可以对你有启迪。插画|申镇,花镇情感视觉设计师本文插画,任何组织及个人未经“花镇”许可,不得用作商业用途
最近几天浙江杭州市余杭区的一份招聘公示在社交网络上火了!这份长长的公示名单里清一色是来自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学历均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一些岗位还是街道办事处的:运河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北大新闻传播学硕士乔司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北大软件工程硕士临平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北大中国哲学硕士东湖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北大法律硕士南苑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北大地球物理学博士仓前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清华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中泰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北大法律硕士五常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北大生物学博士因此,不少网友质疑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去街道工作会不会大材小用了?官方回应:街道办很多工作也需要专业性人才据钱江晚报报道余杭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坦言▼“大家朋友圈里看到的这张公示截图,是我们2018年面向应往届高校毕业生招的,有很多来自其他地区的选调生,他们看中的是杭州的发展潜力和活力,还有我们招聘时的诚意。”该负责人也表示现在网上传的帖子他也看到了清华北大的学生来街道工作并非大材小用是余杭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很多工作专业性强亟需更多的青年才俊在经济社会的服务管理上做好专业支撑该负责人还透露,近年来余杭区不仅面向清华北大招贤纳士,每年也面向国内外其他高校招聘优秀人才。图片来源:余杭发布这份耀眼的名单公布后引来高度关注网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这件事街坊们是怎么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