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李强调研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四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鬼线人

李强调研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四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市委书记李强今天前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四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调研有关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进情况,听取对上海加快科创中心建设的意见建议。李强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按照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奋力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成为重要科技领域的领跑者、新兴前沿交叉领域的开拓者。要构建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体制机制,营造更加良好的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服务和实施国家战略作出更大贡献。走过60多年发展历程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四研究所,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舰船特种装置和辅助机电设备研究所,拥有动力电力、航空保障、船舶装置、热能环保、减振消磁、非船装备、检测试验及标准研究七大业务板块。李强来到研究所,同一线科研人员亲切交流,详细听取研究所总体情况及重点科研项目情况介绍,就自主研发创新、核心技术攻关等同研究所负责人进行讨论,对研究所长期以来取得的重要成果和作出的重要贡献表示肯定。他说,中央在沪科研院所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对上海科技综合实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希望研究所立足自身研发优势,按照国家需求,面向重大技术领域持续攻坚,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要抓住军民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聚焦战略性新兴领域,加强军地联合攻关,建立协同创新平台,更好地推动军民融合应用、创新发展。去年11月,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成功攻克了体细胞克隆猴这一世界性难题,为建立脑图谱研究工具猴和脑疾病模型猴提供了核心技术,为我国科学家在“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国际大科学计划中取得主导地位奠定了基础,标志着我国在非人灵长类研究领域实现了由“并跑”到“领跑”的转变。李强听取研究所所长蒲慕明院士关于科技重大专项进展及国际大科学计划实施情况介绍,仔细询问高峰人才及顶尖团队引进情况,向科研团队取得的重大突破表示祝贺。他说,按照中央对上海的定位和要求,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着力提高创新策源能力,努力成为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要充分发挥上海的科教资源优势和对外开放优势,坚定不移走开放、协同的创新之路,搭建国际创新大平台,加快落实人才政策,为各类科研机构提供更优环境、更好服务,使上海成为开放度高、吸引力强、能出成果的创新首选之地。希望研究所继续聚焦前沿性原始创新,整合国内外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资源,勇攀世界科技高峰,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增进人类健康福祉作出更大贡献。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诸葛宇杰参加调研。摄影:陈正宝编辑:王宇迪责任编辑:沈颖婕

慧能

陈奕迅被叫神经病研究所所长不是没有道理的

陈奕迅被叫神经病研究所所长不是没有道理的。一方面是他行事不羁,演唱会上对着麦克风放屁,当导师故意唱歌跑调,假扮谭咏麟在自己的演唱会上当嘉宾……另一方面是对音乐的疯癫。梅艳芳曾调侃他道:“不要看他傻乎乎的样子,天才与白痴之间,只是相隔一线。”陈奕迅是个天才。很多歌只有陈奕迅可以唱,比如需要精神分裂的《两名男子街头相遇》《人工智能》。他的癫狂独一无二,令人着迷。陈奕迅唱歌很感性,录歌的时候从准备,到录音,到完成,可能会呈现不同的三个版本。因为他会根据感觉对音乐进行调整。

老两口

2018年中国精神医学医院排行榜

2019年11月10日,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2018年度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及《2018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十年来,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坚持以临床学科水平、专科声誉为核心,兼顾当年的科研产出,排行榜的评选结果得到了医疗行业的广泛认可。专科声誉排行榜中,精神医学十强及其排名与上一年(2017年,下同)相比变化不大。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继续稳居三甲,广州市惠爱医院与北京回龙观医院并列第七。此外,获提名医院由上一年的四家增加至八家。具体如下:绝大部分十强医院的声誉值较上一年有所提升。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以专科医院身份跻身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百强。将声誉值进行标化处理,与科研标化值加和,所得到的综合得分及排名如下:各地区精神医学专科声誉前五强及获提名医院如下: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华东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江西、福建)——华中地区(河南、湖北、湖南)——华南地区(广东、广西、海南)——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西南地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西北地区(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希望所有精神障碍患者都能得到及时、科学、有效的诊疗,而实现这一点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如果您喜欢此类文章,我们请关注或使用评论功能↓↓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公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独家系统盘点|2019“优青”榜单中的脑科学家们——人才辈出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2012 年起设立的人才资助项目。作为“青年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杰青”(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之间的衔接项目,2019 年“优青”的资助力度为每项 120-130 万,资助人数从 2018 年的 400 人增加为 600 人。从入选人单位来看,今年获得优青资助的 600 名学者分别来自 196 家单位。清华大学及浙江大学并列第一,各入选 24 人。南京大学 21 人排在第二,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均入选 19 人,并列第三。brainnews编辑部统计,在脑科学领域,共有15名学者获得优青资助。优青资助项目中脑科学领域的占比(15/600)要比“杰青”资助项目(14/300)的低一半。系统盘点| 2019"杰青"榜单中的脑科学家们,人数比去年翻一倍!获资助人员简介1. 王金辉--基于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的人脑连接组方法学和临床应用王金辉,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2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理学博士学位。现担任华南师范大学,脑科学与康复医学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多模态神经影像技术的复杂脑网络方法学和临床应用研究(重点关注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多发性硬化)。围绕人脑连接组学重大科学前沿课题,在活体人脑功能网络的模型构建、方法学评价和疾病模型验证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在本领域国际主流学术期刊Biological Psychiatry、Radiology、Human Brain Mapping等发表论文50余篇。荣获2014年度美国生物精神病学协会Ziskind-Somerfeld研究奖。担任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副主编、中国心理学会脑成像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国际人因工程学会议科学顾问委员会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比利时FWO基金评审人。担任Cerebral Cortex等20余个国际期刊的审稿人。简介来源:华南师范大学脑科学与康复医学研究院官网2. 闫森--神经退行性疾病大动物模型治疗闫森,博士,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青年珠江学者。于2011-2013获吉林大学—美国Emory大学联合培养,获博士学位。2014-2016年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加入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再生研究院,主要从事神经退行性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小鼠、猪、猴)、胚胎发育基因修饰、分子机制的研究。利用CRISPR/Cas9的方法进行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 和运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与团队成功地建立了世界首例基因敲入亨廷顿猪模型、ALS转基因猪模型、以及ASPM基因敲除猴、老年痴呆猴等模型。在Cell,PNAS,Human Molecular Genetics,J.neuroscience,Molecular Neurodegeneration,Plos genetics等权威期刊。其中建立的世界首例亨廷顿基因敲入猪模型的研究成果最新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上。简介来源: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官网3. 任超然--光信息与非成像功能调控任超然, 男,博士,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副教授。201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获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2013年3月加入暨南大学。研究重点为采用神经环路示踪、电生理、活体钙成像、光/化学遗传学相结合的方法探索外界光信息对情绪及认知功能产生调控的神经环路机制。近五年来通讯/第一作者文章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europsychopharmacology、Translational Psychiatry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主持国自然面上、青年、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获批“广东省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等人才称号。简介来源: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官网4. 鲁明--神经精神药物药理鲁明,博士、副教授,江苏省杰青获得者,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中国药理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全国生化与分子药理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江苏省神经科学学会理事、江苏省药理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精神药理学,尤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神经损伤与神经保护研究领域积累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并在气体分子硫化氢的神经保护以及代谢性炎症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研究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近5年已发表多篇较高水平的SCI论文。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十多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80。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应邀撰写多篇特约综述,担任Molecular Neurobiology, CNS Neuroscience & Therapeutics等杂志的审稿专家。以项目负责人身份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江苏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和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简介来源: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官网5. 刘妍--干细胞神经分化及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研究刘妍,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干细胞与神经再生研究所副所长,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双创人才团队、三三三人才工程、六大人才高峰和六大人才高峰团队。刘妍博士于2011获复旦大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博士学位,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从事5年的人多能干细胞定向分化与再生医学研究,师从干细胞再生科学家Su-Chun Zhang教授。研究着重于:1. 人多能干细胞的定向分化;2.针对神经疾病在模式动物中开展细胞替代治疗研究;3.应用病人iPSC开展出神经系统生缺陷发病机理的研究。研究成果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Nature Protocol, eLife, Stem Cell Reports和 Cell Reports等国际权威期刊。目前为江苏省神经科学学会青年副主委、江苏省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双人人才协会理事、江苏省发育生物学学会理事、中国细胞生物学会会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会员等,目前主持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自然面上项目、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等多项基金,作为研究骨干参与科技部重大研发专项一项。获美国专利1项。简介来源: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官网6. 陈小芬--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理及其干预策略研究陈小芬,神经科学研究所暨福建省神经退行性疾病及衰老研究重点实验室教授,先后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厦门市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2009年获得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研究所,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博士。2009-2012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进行博士后工作。主要研究内容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发病机制。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和髓细胞触发受体2(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 2 ,TREM2)是目前发现的、与AD发生风险最为相关的两个基因。刘妍博士的研究主要是拟结合生化、分子、遗传、细胞生物学、电生理以及动物行为学等手段,阐明apoE和TREM2影响AD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开发潜在的AD治疗药物。简介来源:厦门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官网7. 胡霁--应激与奖赏的神经环路胡霁,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任助理教授、研究员。2003年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年进入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2005年随导师实验室转至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008年获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2009年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Picower学习与记忆研究所(The Picower Institute for Learning and Memory at MIT )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14年入选“青年千人”计划。研究重点为发展和应用活体光学成像、神经调控、遗传学标记与神经环路示踪等多项环路功能研究的前沿技术,用以解析感知觉和情感的神经科学机制。胡霁博士带领的研究团队拥有国际领先且全面的光学成像仪器(双光子、梯度折射透镜、光纤光度测量)和技术手段,并结合单细胞测序等前沿的分子生物学手段,深入研究大脑产生感知觉以及重要行为的分子神经生物学机制。简介来源:上海科技大学官网8. 曹聪--抑郁的神经生物学曹聪,苏州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美国布朗大学,之后继续在布朗大学进行了博士后工作。曹聪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的身份发表在Science Signaling, Nano Letter, Plos Biology等国际权威期刊上。9. 崔一卉--神经生物学崔一卉,浙江大学医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百人计划研究员。2013年在法国巴黎第六大学/法兰西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从事电生理,神经编码研究。精通in vitro及in vivo电生理及其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博士期间从事大麻素在快速学习中的神经编码机制研究;博士后期间从事抑郁症机制的研究。发表SCI论文十余篇。代表作发表在Nature,Nature neuroscience, Elife,Journal of Physiology等杂志上。简介来源:浙江大学官网10. 陈勋--神经生理信号处理与分析陈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副主任。2014年1月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员。2014年10月至2018年4月为合肥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博导。目前主要从事医学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移动健康监护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军委科技委创新培育课题等,在IEEE SPM、IEEE TBME、IEEE TIM等国际权威期刊及知名会议上发表论文70余篇,包括4篇ESI高被引论文和1篇“Top 5 Highly Cited Articles”,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1项(已授权6项)。IEEE Senior Member,担任国际权威期刊Signal Processing-Image Comm.、IEEE Access和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编委、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和Sensors客座编委。简介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11. 许晓鸿--本能行为的神经基础许晓鸿,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毕业后加入了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的研究生院。博士期间,她利用转基因小鼠模型研究了受体基因簇协同表达的原理。2006年博士毕业后加入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并开展了大脑及行为的性别二样性的研究。许晓鸿博士的主要研究兴趣是利用分子遗传学,立体的病毒注射液和行为分析等实验方法来研究本能行为的神经基础。感兴趣的研究课题: (1)剖析下丘脑区不同细胞群在控制本能行为的作用;(2)跟踪控制先天行为的神经回路;(3)研究本能行为的可塑性;(4)研究调控先天行为的神经机制。简介来源: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官网12 朱英杰--神经精神疾病的环路发病机制朱英杰,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国家“青年千人”,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孔雀计划B类人才。2012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所获得博士学位,2013-201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2017年7月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任研究员。研究专注于学习记忆和药物成瘾的神经环路机制,特别是丘脑环路的功能解析。采用光遗传学、药物遗传学、病毒介导的神经示踪术、活体及脑片电生理、活体钙成像、分子生物学、动物行为学等多种神经科学前沿技术手段,解析学习记忆和药物成瘾相关神经环路。其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Science、Nature等顶级学术期刊上。简介来源:朱英杰实验室官网搜狐新闻13. 周涛--分子神经生物学周涛,博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隶属于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基因编辑脑疾病动物模型研究中心。2014年在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胡海岚实验室获博士学位,2015年起在上海科技大学黄行许实验室担任研究助理教授;2018年起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周涛博士专注于神经系统功能和疾病的分子基础,特别是RNA甲基化(m6A)对神经系统功能和疾病的调控机制研究,以及利用各种基因编辑工具构建灵长类疾病模型等。其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Nature、Science、Nature Neuro science等顶尖学术期刊上。简介来源:高校人才网14. 彭勃--神经科学彭勃,博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2019年下半年将加入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目前正在招聘实验室成员) 2008年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于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主要关注视网膜退行性病变中胶质-神经细胞的相互作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 Scientific Reports和CNS Neuroscience & Therapeutics等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任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编委,并在Expert Opinion on Drug Delivery等多家学术刊物担任审稿人。目前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简介来源:中国深圳科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官网15. 肖飞--癫痫发病机制研究肖飞,男,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病学组委员。从事神经内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熟悉神经内科多种常见疾病脑血管病、癫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重症肌无力、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变性疾病及神经危重症等的诊治,对神经系统疑难病有独到见解。熟练掌握多种神经肌肉疾病诊治,能够独立开展肌肉活检结合多种特殊染色并进行肌病病理诊断,熟悉神经肌肉病基因检测,擅长各种神经肌肉疾病,共济失调,肌张力障碍,遗传代谢病及神经疑难病诊治。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通信作者身份发表在Lancet, JAMA Neurology, Neurology等国外著名医学期刊上。简介来源:好大夫在线肖飞大夫个人网站brainnews编辑部独家整理

电气化

江海小记者走进通大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

壁虎断尾后为什么能再生一个新尾巴?蝴蝶的翅膀究竟有什么作用?斑马鱼为啥叫作模式动物? 17日下午,一场名为“初心萌动 探索科学” 科普开放主题活动在南通大学教育部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举行。来自通师二附、城中小学、通师三附等学校的50名江海小记者走进通大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经历了一段神奇而难忘的“科学之旅”。实验室里的“神奇动物”奥秘真不少“有断尾再生能力的壁虎,可以算是一种打不死的‘小怪物’了。而且它们可以飞檐走壁,这都得益于它们脚底部长着数百万根极细的刚毛。”通大教育部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的90后硕士研究生刘莎通过PPT,向小记者们娓娓道来神奇的“动物世界”。原来,从基因组视角研究壁虎攀爬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开发“仿生黏合技术”,模仿壁虎“黏附”在任何物体表面,同时对于断肢再生和再生医学的相关研究也有重要意义。除了壁虎,在这个神秘的试验室里,“神奇动物”还真不少。“美丽的蝴蝶除了具有观赏价值,还为新型医用仿生材料的设计提供了灵感。”刘莎告诉小记者们,顾晓松院士课题组通过对蝴蝶翅膀研究,发现其微纳米结构调控细胞生长行为,为研发新一代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产品提供了新的理论。零距离触摸“萌宠”,零距离操作实验光看PPT、听介绍,当然不过瘾。这不,活动主办方精心为江海小记者们准备了“萌宠”聚会:多疣壁虎、豚鼠、新生SD大鼠、封闭群小鼠、白兔……一下子见到这么多“萌宠”,孩子们一下子欢呼起来。他们纷纷带上一次性塑料手套,小心翼翼地触摸小动物,睁大眼睛零距离观察“萌宠”们。“第一次见到刚出生的红皮鼠,它们居然这么小,身体软软的,皮肤半透明的,甚至可以看到它们的内脏呢!”来自城中小学的一位小记者笑着说,当双手托着小小的红皮鼠的时候,她的整个心都感觉被融化了。在电镜专家朱昌来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走进实验室,通过扫描电镜和投射电影观察果蝇的超微结构,“你们看,这是果蝇脑袋切下来的细胞……”听完专家的讲解,孩子们知道了,原来无论是低等动物的线虫、果蝇,还是高等动物的小鼠,其突触结构的精细解析是基因功能研究的基础,也是探讨神经信号传递与交换机制的基石。在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小记者们变身“小小科学家”,来到四楼实验室,开始亲手操作科学实验: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切片、对小白鼠进行“机械痛”测试、学做免疫组化实验……现场洋溢着热烈而浓厚的科研氛围,更在潜移默化中启发着孩子们的科学梦想。实验室辅导员黄丽不但是此次活动的工作人员,也是一位江海小记者的妈妈,“这次和儿子一起参加这样的活动感触良多,第一次让他了解了我的工作,也让他对科学研究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来自崇川学校的江海小记者杨骁午则表示,在参观了妈妈工作的实验室后十分自豪,“我一定要学好本领,才能和妈妈的同事一样永攀科学高峰!”小记者对话大博导,点燃科学的火花作为此次活动的重头戏,通大教育部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的王勇军、于彬、孙诚三位博导也集体亮相现场,他们与江海小记者零距离互动答疑,妙语连珠,掌声不断。“什么动物与人类最接近?”面对一位小记者的发问,实验室副主任、博导王勇军笑着回答:“动物主要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比如,实验动物中的果蝇就属于无脊椎动物,而脊椎动物又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其中哺乳动物中的灵长类动物与人类最为接近。”“壁虎的尾巴可以无数次重生吗?”“再生是物种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一种特殊能力。除了壁虎之外,螃蟹也有断腿再生的能力,当壁虎连续多次断尾后,再生的能力也会逐渐丢失。”“为什么老鼠有不同的颜色?老鼠中也有哑巴吗?”“老鼠的毛发是由它们的基因决定的。由于基因缺陷等原因,老鼠中也有发不出声音的‘哑巴’。”……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与博导们的耐心回答相映成趣。“没想到孩子们的想象力这么丰富,他们的提问看似不着边际,但却为我们的科研打开了另外一扇窗,带给了我们不少新的启发。”通大神经再生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博导于彬如是说。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活动从构思、策划到组织、实施,都由通大教育部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研究生党支部一手完成。“我们实验室一共有124名研究生,其中31名党员,这次活动也是研究生支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系列活动之一。未来,我们计划定期举办实验室开放日活动,让更多大、中小学生甚至普通市民走进实验室,探索生命奥秘,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程!”实验室党总支书记龚蕾蕾如是说。 记者冯启榕

义也

中国互联网元老陈天桥:为神经科学捐助10亿,不担心机器人崛起

大数据文摘出品编译:雪清、王一丁、彭耀辉、胡笳、笪洁琼、郑璇真即使你没听说过“盛大游戏”,也一定听说过“传奇”。把风靡一时的网游“传奇”引入中国的陈天桥,是国内网游界当之无愧的元老,马化腾也表示曾将他作为学习的对象。1999年,陈天桥创立了盛大网络游戏公司,并于2004年进行首次公开募股。作为中国第一位真正的互联网大亨,陈天桥在31岁时就已经成为亿万富翁。但这之后不久,他就从众人的视线中消失了。2010年,陈天桥和家人一起搬到了新加坡,出售了他在子公司拥有的股份,将盛大私有化。他不是第一个这么年轻就退出游戏市场并终生享受其财富的互联网亿万富翁,但他退出商业界的原因并不是单纯想要享受生活。2000年中期,在盛大正如日中天的时候,陈天桥得了严重的焦虑症。“我记得有几个晚上,我突然醒过来,心‘砰,砰,砰’地跳个不停,感觉有可怕的事情正在发生。”陈天桥说。为了缓解病情,他离开了自己所创建的公司。搬到新加坡后,陈天桥花了几年的时间来寻找自己人生的方向,最后决定以“大脑”这样一个非常特别的关注点来做慈善事业。他拨出了10亿美元资助神经科学研究,这是有史以来献给科学研究最大的礼物之一。其中1.15亿美元用于在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创建Tianqiao and Chrissy Chen神经科学研究所。他和妻子后来搬到硅谷去管理他们的捐赠。现年45岁的陈天桥想帮助那些和他有相同遭遇的人们。对于深入研究大脑而解锁的科学奥秘,他也非常感兴趣,而且这其中也蕴含着商机。他的投资公司支持了数十家先进的技术企业,尤其对虚拟现实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久未在媒体露面的陈天桥,在纽约上东区的新房子里接受了采访,谈到了大脑研究和他的佛教信仰之间的关系,对解决问题的技术的需要,以及为什么他不担心机器人崛起。为使条理清晰,下面的访谈记录经过了编辑和凝练。Q:凭借盛大,您非常迅速地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但是您也谈到了在领导公司时开始感受到的巨大压力,这种伤神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的?陈天桥:我1999年创办自己的公司,花了三年的时间百分百专注于这项业务。这之后的几年,我几乎都是在压力和紧张下度过的,这样的焦虑一直到2008年我们的股价达到历史最高点,还有2009年我们筹集到12亿美元以剥离游戏业务(盛大游戏有限公司)的时候都还存在。这很棒,但我心里应该是积压了很多东西。很多时候我都和Chrissy呆在一起,她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但是我的10,000名员工在指望着我。我还记得有几个晚上,也有一次是在早上,我的同事拨错了号码给我打来电话。“砰”的一声,我醒了,我的心就开始“砰,砰,砰”地跳个不停。有一次在飞机上,我突然觉得自己心脏病发作了。但其实不是心脏病发作,而只是受到了惊吓。这些使我意识到可怕的事情正在发生。2010年,在我被诊断出患了恐慌症,甚至还有癌症之后,我们决定搬到新的环境去。这次决定十分关键,我认为我的人生由此而改变了。Q:离开自己创立的公司(盛大)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吗?陈:这是毋庸置疑的。搬到新加坡以后,我们至少花了两到三年的时间来平复。我会回头看看中国,看看其他竞争对手,我认为他们只是些二线球员。他们逐渐占去了我们的市场份额。你想回去,即使你知道你不应该回去。不过我一直在跟Chrissy交谈,她总是鼓励我。她说大多数人只能攀登一座山,但也许你可以攀登第二座或第三座山。我还可以开启新的人生篇章。人们总是迷恋于过去的成功,认为这就是他们所拥有的一切。因此,我和我这一代的企业家们交谈时总是跟他们说,“你的人生不仅仅是这家公司。抬头看,你还可以看到很多很多有趣的事情。” 但是由于竞争和各种压力,我看到他们中的许多人仍然在苦苦挣扎。他们的生活压力很大。Q:您现在是一名佛教徒,这是为开启新的人生篇章所迈出的一步吗?陈:老实说,在此之前我并没有真正地相信宗教。Chrissy会和一些佛教大师交谈,我总是告诉她,“不要浪费你的时间。”但当我36岁,诊断结果出来时,我意识到佛陀所说的是对的。我很富有,拥有想要的一切,包括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那为什么我总觉得不开心呢?为什么我会有恐慌症?为什么我总是不满意?佛陀说我们必须从内心寻求答案。众生皆苦,这是佛陀教导的基本原则,人生充满苦难,很多人不相信这一点。生活是痛苦的,即便是伴随着幸福、快乐、好的房子,也总有失去的一天。最终,人必有一死。从根本上说,你必须经历这样的痛苦,即使是在你感到快乐的那一刻。所以我说,佛说的是对的。当我们决定掀开新的篇章并开始捐赠时,我们关注的是如何减轻这样的痛苦和煎熬。当我们这样做时,有人说:“不,为什么要选择痛苦?疼痛是一种疾病的症状。你应该治愈这种疾病,因为没有疾病,就没有痛苦。”我告诉他们:“不,疾病也是一种症状。”疾病是死亡的症状,是通向死亡的道路。死亡是我们生命中唯一的疾病,而且我们必须承认死亡是不可治愈的,虽然在硅谷有一些自以为可以逆天的人。虽然我可能并不赞同他们,但他们赢得了我的尊重,我愿意出资给予他们支持。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在可预见的未来,死亡是无法治愈的。无论你是因什么疾病而去世,离世前的最后一段时间都充满痛苦。我认为,治愈死亡的最佳方法是治好生命中的各种痛苦。如果死亡这个过程没有痛苦,那离世就会像睡觉一样,对吧?治愈死亡所带来痛苦的方法是学会接受它。迄今为止,我们已经会见了近300名科学家。我们相信死亡和痛苦应该成为我们未来的焦点。Q:您觉得科学研究的重点会转移到神经科学吗?这是一直清晰确定的吗?陈:不会的,我会告诉你为什么。神经科学是理解我们大脑的瓶颈。但这并不是说“不”的唯一理由。我一直告诉人们,尽管我们的重点是神经科学,但我更愿意说我们研究所的研究是大脑及相关学科的垂直整合。对于神经科学,精神病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和神学院也是一样。到目前为止,我希望将所有这些不同的学科结合在一起,并通过科学手段解决神经科学的瓶颈。我们采用自上而下的和自下而上的方法。我认为自上而下的方法来自宗教,哲学,社会学和所有这些事物。我们问了自己几千年的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受苦?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什么是意识?甚至几千年前,哲学家们也可以问自己这些问题。没有人能阻止你思考这个问题。但自上而下的方法面临一些问题,因为现代人总是想要别人“告诉我”。对。神经科学是可以做到“用数据来讲话”这一点的学科。我们以精神病学举例,到目前为止,精神病学诊断仍然主要依赖于面试,严格上讲它仍然主要是主观的。我和精神病学学院的院长交谈时问:“你什么时候能配置辅助仪器?什么时候可以安装生物标志物来检测抑郁症?”我想我有一些精神障碍,而且我真的相信一定有什么不对劲。例如,当我乘坐飞机时,我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我知道这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但我仍然害怕。但是在服用药后,它突然消失了。这表明你可以通过科学的方式来控制所谓的恐惧或者精神抑郁。但是,精神病学好像停留在那里了。让我失望的是。尽管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可以检测到癌症。但迄今为止,就大脑和其中的想法的检测而言,我们能做的仍然与50年前相同。所以我认为现在正是需要我们的时机。Q:十亿美元是很多钱。为什么您选择慈善而不是选择投资?慈善为什么是有效的?陈:我们已经研究了改善某些慈善投资的不同方法,但我认为对于大脑和思想,我们必须选择一种非营利方式,因为我们缺乏对大脑基本方面的了解,使我们到了一个瓶颈。所有相关研究仍然在大学或研究所,这是一个非营利组织。例如,Elon Musk说他希望通过他的创业公司Neuralink将芯片嵌入大脑。我们和CalTech的神经科学家进行了交谈,他们说目前没有可行的办法来对这些想法进行实现,这至少是50年以后的事了。我认为我们的行为方式很务实。我们希望给予科学家基本的支持,我们希望解决基本问题。我们不满足于赚钱。Q:研究所工作是否特别令你兴奋?是的。比如说,在脑机交互中心(Brain-Machine Interface Center),Richard Andersen可以通过操纵瘫痪病人的大脑来模拟触觉和感觉。病人,一部分病人可能没有任何感觉。但Richard刺激了一些东西后,病人会说,“哦,有人在挠我。”这实际上证明了我的一个假设,即世界实际上只是感知。Q:世界只有感知?陈:这是另一个哲学问题。世界是真实还是虚拟的?我真的相信这是虚拟的。因为如果我们的眼睛,我们的肉眼,可以具有相同的显微镜功能,当然显微镜比我们的肉眼更真实,对吧?当我看到你时,它应该只是细胞中的原子,我可以在空中看到有多少水分子,这里和那里有多少氧原子漂浮在周围。但我们所看到的是我们的肉眼感知之后给予的内容。另一位科学家是我们的导演David Anderson,他可以操纵老鼠的情绪。当他打开一个按钮时,老鼠突然非常平静。当他打开另一个时,老鼠突然打架。所有的行为都是由一组神经元控制的。所以这是我的另一个假设——我们是化学机器人。在未来,通过戴头盔并下载一些软件来激活神经元,也许还可以创造一个世界。这都是可能的。Q:您觉得这会是件好事吗?陈:我只是客观的描述事实而不作或好的或坏的价值判断。当然,好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现在我只想告诉你技术,特别是神经科学技术,将来会有多么强大。Q:随着这项技术的发展,你认为,二十年后的人类将会有怎样的不同呢?陈:我认为人类的技术发展已经到达了极限。我们已经竭尽所能地改变外部世界来实现自我满足。如果我们想要更进一步发展,我们必须要去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下一阶段将是了解人类的大脑。只有这样,你才能显著地提高满足感和幸福感。人们经常讨论第四次工业革命,并且很多人将这次革命等同于人工智能。但我认为这一观点过于狭隘。人工智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认为这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将会是认知科学。如果不能理解人类的认知能力,你不可能创造出人工智能,至少不可能达到很高的水平。我认为现在所谓的人工智能并不是一种真正的智能。Q:反思人工智能,似乎当前的处理方法都是基于收集并且挖掘尽可能多的数据。但这并不是人类认知的工作方式,而且人们似乎已经不再尝试将人脑的模式用于人工智能。 这是不是一种错误呢?陈:人工智能已经达成了很多成就,例如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没有人会否认这一点。但我们不应该满足于此。我总是用我两岁儿子的例子。他总是能够正确地区分街上的叔叔或阿姨。 但计算机必须经过数百万次的训练才能区分小猫和饼干。目前我们只教会了计算机一种价值主张:效率。计算机最优化了效率,它们总是能够迅速地寻找到最佳解决方案。但如果计算机统治了这个世界,它一定会说:“杀死所有的老人和病人,因为他们正在浪费资源。”因此我们必须教会计算机公平与同情。但是,在此之前,我们必须搞明白如何定义公平与同情。在精神病学中,我们的判断往往基于主观访谈,但我们该如何将这种经验传递给计算机呢?Q:有人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威胁到人类的存在。你是否担心机器人会取代人类呢?陈:我认为会有两种类型的威胁。 一种是人工智能将会取代人们的工作。 但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技术的发展将为人们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过程之中可能会有一些痛苦,人们可能需要时间接受相应的教育或是训练。但是,人类终将适应这一变化。第二种威胁是人工智能可能会进化出自我意识,并超越人类。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人工智能的计算能力远超人类,但它们至今还没有任何自我意识。一定存在一些我们不知道的神秘事物。 就像没有合适软件的电脑。有一些人认为,就像是人权一样,计算机也有自己的权利。它们有权变得更加聪明。我们不应该简单地把自身的价值体系适用于计算机。也许有一天,计算机会将拥有自我意识,它们应该拥有自己的权利。我认为确实有这种可能。但那个时候,人工智能将会是一种新的物种。我们为什么要费心去创造一个新物种呢? 有这么多人都还在忍受痛苦和饥饿,地球上有这么多物种仍然濒临灭绝。 为什么还要创造新的物种呢? 我认为目前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非常混乱。Q:您还从事于大脑和神经科学领域的风险投资。在您看来,在这些领域内,存在哪些增长点? 机脑交互的前景如何?陈:正如我之前所说,这是一种基础研究。 它是由好奇心驱动的。 我们正在寻求真相。 但是,根据基础研究的发现,我认为它可以满足全人类的三种需求。 第一种需求是解决快速增加的精神疾病,我们把称之为脑部治疗,我认为这将是未来的重大挑战。 其中不仅包括精神疾病,还包括神经变性疾病。 我们都在变老,有一天将会患上阿尔茨海默氏症、帕金森氏症这类的老年疾病。抑郁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疾病。 我认为我们的研究对治疗抑郁症非常有帮助。 我们确信在未来10到20年内基础研究将为此做出很多贡献。下一阶段将是了解人类的大脑,只有这样,你才能显著地提高满足感和幸福感。我们将第二个问题称之为大脑发育。 我认为,如果我们真的想要造福人类,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然后我们才可以为这个世界,为汽车,为房子以及其它的一切事物提供目标,这样这个世界就可以理解你的想法,明白你的需求,你才可以在这个世界中得到满足。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你可以破解并改变自己的身体。 我认为这些是未来的杀手级应用。第三个问题是我们的终极愿景。 我们试图回答这些哲学问题,比如什么是意识? 我们是谁? 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幻的? 这个讨论可能看起来太过学术,但对我来说这很重要,而且我认为对很多人来说也是如此。几千年来,这些都是整个人类一直在的终极问题。 很幸运,我们这一代人可能会得到答案。Q:你谈到了抑郁症。现在,自杀率正在上升。你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什么?陈:我认为这是因为技术。 技术发展得太快,以至于许多人无法适应。Q:您说的技术具体指的是什么?陈:你手中的手机可以将你和任何人联系起来。 10年或20年前你需要花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的事情,你现在在一两分钟内就能完成。这是我们现在的生活节奏。 但我相信人类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 你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些关系。 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有大量信息涌入你的大脑,你的大脑必须去判断它们的是非对错,因为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发言权。 你的大脑中有太多不同的观点,你必须判断什么是你喜欢的,什么是你想要的。我认为你跑得太快了。 我追不上你。 我只想让你停下来。 我想阻止你,对吗? 这就是技术。 但我们不能仅仅是停下来。Q:你不能只是离开科技陈:是的,你做不到。所以我们必须利用科技来解决科技产生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认知科学、研究大脑是如此的重要的原因。人们会说:“哦,科技就是一个疯狂的家伙可以按下核按钮,然后世界就会消失。这就是科技。”但是我们想知道为什么那个人要按下那个按钮?Q:如果科技像这里说的这样,那么我们似乎必须调整我们的大脑来适应科技。陈:我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但我认为我们越了解我们的大脑,就越能减轻这些精神障碍问题。Q:您是否认为在未来我们将摆脱试图治疗确诊的精神障碍和抑郁症疾病,并向着试图积极地塑造我们的大脑,以使自己更聪明,拥有更多的意志力的方向迈进?这是人类的发展趋势吗?陈:我不知道。很难说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的。你说,啊,也许有一天,如果我们的科技足够先进,我们就可以将那些不正常的大脑调整到正常状态。但是问题在于:什么才是正常?不是吗?即使现在,那些所谓的正常人,他们对同一件事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随着对大脑的更深入理解,至少我们可以通过阻止那些大家都认同是错误的行为,来减少对整个社会的伤害。例如,自杀、恐怖主义,我们可以减少这类事情的发生。但是在自然社会中,我们很难改善全部,因为我们必须保留自身的灵活性与大脑的多样性。例如在韩国,他们非常擅长整形手术,所有漂亮的女性看起来都一样!这是我们想要的吗?这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就我而言,保持多样性会更好。Q:您提到对虚拟现实感兴趣。作为一个在数字娱乐业取得财富的人,您怎么看待它对未来的影响?陈:我总是说VR的最终版本就是做梦。我们的大脑非常强大,完全可以创造出模拟真实声音和感觉的虚拟现实。这太棒了。所以我想,为什么我们必须依赖谷歌头盔?我们对大脑知之甚少。如果我们能够操控我们的大脑并继续我们的梦境将会怎么样?每当从一个美好的梦中醒来时,我总是很失望。如果我能在夜晚继续我的美梦会是什么感觉?如果能够继续人的梦境,那将会是一个巨大的产业。我一直说这将会成为娱乐业的终结者。我问过包括我们研究所里的一些科学家,是否能够模仿感觉,但目前科学只能模拟声音和视觉效果。但大脑可以为你模拟你感受到的一切,所以我认为VR的最终版本应该来自我们的大脑本身。非常强大。Q:我们刚才谈到了科技对快乐的影响。如果我们能够实现大脑VR,是否存在让大脑变的更加糟糕的风险?陈:我认为这只是增强了这一趋势,并不会造成过多改变。例如,在我小时候,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一大批电影从香港和美国引进内地。它开辟了一个新世界。我当时是个好孩子。我母亲唯一一次责骂我,是因为那时我想找点时间去我朋友家看场电影。她说:“为什么你会看这些东西?它们会让你上瘾,会让你这样那样等等。电视剧和电影只会教你坏的东西。你会不去学习,不去上班。”到了我们这一代,人们也在重复同样的事。当我在盛大的时候,用户的父母每天都批评我,并说我们的产品让人上瘾。我认为如果(技术)更加鲜活,这个趋势将会加强。你总会发现有些人沉迷于它。这就像兴奋剂。它可以控制你的大脑,并让你感到快乐。但是即使它与兴奋剂有相同的效应,我们的政府也已经有了相关规定。我认为在未来,即使VR可以产生更多让人上瘾的东西,我们也可以将药品监管作为基准。我认为它可以受到监管。Q:最后一个问题,您对科技和大脑的发展方向是否感觉乐观?您是否认为我们能够让自己更加健康更加快乐?陈: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这也是我有点悲观主义的原因。我认为科技产生了很多问题。我能做的就是尝试用科学的方法来减轻科技带来的后果。但是如果我们不这样做,科技可能会导致非常可怕的后果。当我向美国大学(CalTech加州理工学院)捐款时候,受到了中国媒体的批评。但我认为目前的讨论和争议并不是一个国家和另一个国家之间的事情,而是关乎整个人类共同的事情。

受揖不立

中国女科学家回归祖国,研究成果造福亿万人,誉为“亚洲第一人”

引言近代以来,我国的科技水平一直落后于世界潮流,也因此一直受到世界上列强们的侵略。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这样的局势才有所改善,我国再度站立了起来。但是虽然取得了独立,但是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仍然很低,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足够强大的科技实力。但好在,我们有一群爱国并且专业知识十分强劲的科学家,他们放弃了海外丰厚的待遇,毅然决然的投入了祖国的科技建设之中,也正是因为他们,我们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追上世界的发展水平。正文如今又有一批精锐的科学家,继承了前人的意志,将先进的研究成果和科学技术带回祖国,并再度投身于建设之中。而这位科学家就是这样的人。胡海岚,出生于1973年,浙江东阳人。她的父亲是歌山西宅人、母亲是画水黄田人,家中有一个弟弟。胡海岚从学生时代起就是“学霸”,曾在东阳读了半年小学。到了1991年时,毕业于杭州第二中学。随后,进入北京大学生物系,并获得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专业学士学位。2002年时,胡海岚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神经生物学方向博士学位。在2003年到2004年之间,胡海岚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Julius Zhu博士的实验室工作。从2004年到2008年,胡海岚又在冷泉港实验室Roberto Malinow博士的实验室进行博士后工作。在所有人都认为她会在美国继续发展时,她却选择了回国,并于2008年12月,加入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担任神经环路与行为可塑性研究组组长。就像建国初期的那些老科学家们一样,放弃了国外的优厚条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到中国。并于2009年,胡海岚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到2015年5月时,胡海岚加入浙江大学。而提到她的科研成果,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和社会意义的便是,她为研发新型抗抑郁药物提供了多个崭新分子靶点。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人们身上都有着极其严重的压力,在这样高压的环境中,人们极易产生抑郁症,而在近些年来,新闻中,报道的抑郁症病例也屡见不鲜。可以说,抑郁症已经成为一种十分危险的疾病。而胡海岚却不畏艰难,用自己的行动和努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使这种药物进入人们的生活。可以说这一研究造福了数以亿万计的抑郁症患者。也因此,在2019年7月,胡海岚成功斩获第12届IBRO-Kemali国际奖,为祖国的科研事业,以及为整个世界都做出了杰出贡献,被称为“亚洲第一人”致力于情绪与社会行为的分子与神经环路机制研究的她,近六年来在情绪的神经编码、抑郁症发生的分子机制、以及社会等级的神经基础等方向,并取得了一系列在应用价值的系统性原创成果。发表了《神经元活动依赖工具开发应用的研究进展与展望》等十余篇专业论文,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值得一提的是,胡海岚,不光在科研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培养了数位博士毕业生,这些人在她的培养下,也具有了极强的专业素养。相信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与发展中又将继承前人的意志,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与发展,使中国的科研水平,科学技术更上一层楼。再说胡海岚本身,不光拥有着极其丰厚的专业知识储备,还美丽端庄,甚至《人民日报》称她是“亚洲第一人!实力与颜值双爆表”。这样的人在古代,那就仿佛是花木兰,穆桂英一类的巾帼英雄。结语谁说女子不如男,胡海岚用自己的行动和成就证明了,她的天赋与努力。她不是一个只有这好看外表的花瓶,在她美丽的外表之下,蕴含着更加丰富多彩的灵魂,为了广大人民的幸福健康他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麻烦,她给广大的抑郁症患者带去了希望与曙光。参考文献:《胡海岚.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折也

没有国产抗精神分裂药物局面,终被打破|新药界

记者 | 原祎鸣编辑 | 许悦11月14日,据绿叶制药集团发布的公告,创新微球制剂——瑞欣妥(注射用利培酮微球(Ⅱ))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据公告,瑞欣妥为注射用缓释微球制剂,是中国首个获批上市纯国产治疗精神分裂症药物,属于2类新药(改良型新药)。每两周肌肉注射一次,用于治疗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各种精神病性状态的明显的阳性症状和明显的阴性症状,可减轻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情感症状。瑞欣妥还具有目前已上市的长效抗精神病药物所不具备的特点,有明显临床优势。其在患者体内的血药浓度平稳,可避免患者出现口服给药漏服或过量使用的风险,可明显改善口服抗精神病药物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普遍存在的用药依从性。另外,其停药后,药物浓度在体内滞留时间明显短于另一种市售药物,利于医生随时调整剂量。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疾病,具有高致残性,且患者的早年死亡可能较普通人群高出2~3倍。精神分裂症也是我国重点防治的精神疾病,据估算我国至少有1000万名精神分裂症患者。而更为棘手的是,该疾病因患者治疗依从性低而导致的复发率高、病情反复导致其治疗困难。目前阶段,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以选择口服药物或长效针剂。但由于口服药物需每天按时按量服用,部分患者常因自身或客观因素容易造成漏服导致病情波动,弊端过大。目前,大量证据显示,在抗精神病药领域,相比于口服剂型,长效针剂更能有效降低治疗中断所导致的复发及再入院的概率、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预防复发。其在临床地位已受到充分认可,并得到了国内外主流指南共识的推荐。精神分裂症国际研究学会(SIRS)2020年发布了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患者之所以偏好长效针剂而非口服剂型,最常见的原因包括:使用针剂时感觉自己更健康(57%);能够重新从事喜欢的活动(56%);不需要被迫考虑服药的事情(54%)。因此,目前阶段来看,无论是从治疗方案还是患者偏好来看,长效针剂都是抗精神分裂领域更好的选择。然而,由于传统的长效针剂的不良反应较多,如静坐不能、体重增加、直立性低血压、性功能障碍。另外,如果患者本身患有糖尿病、心脏传导功能异常、癫痫等,抗精神病药可能会恶化原有疾病的可能性。老年患者可能对某些药物副作用更加易感,如迟发性运动障碍、直立性低血压等副作用。据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临床药理研究所的数据显示,国内临床使用的四种长效抗精神病药物主要为使用频率依次为氟哌啶醇癸酸酯、氟奋乃静癸酸酯、哌普噻嗪棕榈酸酯注射剂和五氟利多,皆为国外药企研发销售。但通过该研究所对477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调查可看出,上述药物的不良反应还是较为严重,用药期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78.8%。因此研究结论称,新型的非典型长效抗精神病药上市或许可以促进患者对长效针剂的使用。而据瑞欣妥的厂家绿叶制药集团的公告,瑞欣妥可明显改善抗精神病药物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普遍存在的用药依从性,并将简化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疗程。为使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能够及早获益于这一新的治疗方案,2019年12月,瑞欣妥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纳入优先审评程式;1月14日,瑞欣妥获批上市,改变了原来抗精神分裂领域只有国外品牌药物的格局,也或将可以改变精神分裂症患者对长效针剂的固有看法(即不良反应严重)。目前国内精神分裂症市场规模已超过60亿元人民币 ,且近年来的年复合增长显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从全球治疗趋势看,长效针剂的使用份额亦在逐年上升。另外,除了中国市场外,瑞欣妥还在多个海外市场进行开发。目前其在美国处于上市申报阶段,在欧洲完成I期临床试验,同时未来计划在多个新兴市场开发并上市。其专利在中国(包括大陆和香港)、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均获得授权,专利期至2032年。1月14日,绿叶制药集团发布公告当日,其股票涨幅为8.66%。

姬莓

全球精神病致残人数超癌症,医院、研究所携手致力攻克脑疾病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与上海陈天桥脑疾病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投入优势资源开展精神疾病研究。 上海陈天桥脑疾病研究所 供图当前,全世界患精神病的人数正在持续增长。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说明,在全球范围内抑郁症对人类的致残比例已占到总数的近20%,首次超过癌症排名第一。在欧美发达国家,患有各种程度精神类疾病的人占到了接近四分之一。如何遏制这种困扰人类健康的精神疾病?近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与上海陈天桥脑疾病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投入优势资源开展精神疾病研究。“有的人对坐飞机感到莫名的恐惧,以往人们会嘲笑他胆小,事实证明,他并不是胆小,而很可能是患上了精神类疾病。”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一名专家指出,随着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压力变大,越来越多年轻人患上各类精神疾病,如不及时治疗,一旦发展到严重程度,将对本人、家庭会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损失,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然而,目前传统药物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有着明显的局限,“比如副作用大,对顽固精神类疾病效果甚微,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目前我们对大脑本身的基础工作原理知之甚少,在这样的大前提下研究如何治疗精神类疾病,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上述专家指出。如今随着新技术的突破,精神类疾病的研究和治疗面临着全新的机遇,通过植入式电极等新技术对人类大脑单个神经元以及回路进行深入的基础研究,揭开大脑的最本质的工作原理,从而发现精神类疾病的真正原因并进行对症治疗。专家举例说,如对于顽固性精神类疾病患者,采取颅磁共振对大脑特殊部位进行照射,已经证明有比较好的效果。在美国,一些数十年受到抑郁症折磨的病人,尝试了几十种药物和所有传统治疗方法都没有效果,采用该治疗办法后得到明显改善。随着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与上海陈天桥脑疾病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致力于在攻克精神疾病上取得进展。其中,上海陈天桥脑疾病研究所是一家独立的非营利性科研机构,2017年由陈天桥雒芊芊研究院与上海周良辅医学发展基金会共同组建,并与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一期投入5000万元,预计总投入5亿元,旨在打造一个聚集中国优秀精神神经医学医生学者,开展脑疾病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合作、国际交流和成果转化的平台。陈天桥雒芊芊研究院创始人、上海陈天桥脑疾病研究所理事长陈天桥说,面对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精神疾病,希望这次合作能通过国际资源优势互补以及体制机制创新,携手攻克精神疾病,造福全人类。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徐一峰教授表示,非常期待通过和上海陈天桥脑疾病研究所的深度合作,推动脑科学研究国际化,探索科研体制和成果转化创新模式,也特别高兴陈天桥作为全球知名的创新企业家对精神疾病的关注,期望进一步唤起公众对该类疾病防治的重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上海陈天桥脑疾病研究所所长毛颖教授指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加入,使得上海陈天桥脑疾病研究所初步具备平台格局,补全了脑疾病研究的版图。目前,该研究所正在紧锣密鼓地整合加州理工学院、华山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优势资源,共赢互补,推出一批瞄准脑科学研究国际前沿方向,具有独特创新性的科研项目,致力于提升中国在该领域的自主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和水平。

稽于圣人

人类为什么这么聪明?大脑神经纤维总长度能绕地球四周半

人类的大脑为什么这么聪明?各国科学家们都在脑科学方面积极探索,发现大脑的精妙结构和活动方式,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强大……在透视大脑工作原理的背后,去人为设计一个更完美的大脑,或许就成为了科学家们下一个需要攻克的问题。出品:"格致论道讲坛"公众号(ID:SELFtalks)以下内容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郭爱克演讲实录:首先,从寒武纪讲起。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是五亿七千万年前至五亿五百万年之前发生的生命大爆发事件,请注意,这不叫大爆炸,叫大爆发。那时候产生了现代生命的很多祖先。根据这个现象,我们在想生命系统和脑系统是怎么演化到今天的。大脑——历史演化的结果很多人都问,我们人类大脑为什么这么聪明?其实大脑不是被设计出来的,而是演化出来的。大脑是经过浩瀚的历史长河,通过选择和演化而产生的。所以,我们认识大脑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历史,因为大脑本身是历史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来讲,我们的大脑就是进化历史留下的记忆。看看我们的大脑,容量是一千四百立方厘米,但是黑猩猩脑容量是四百立方厘米,显然这个进化是非常有成就的。人类为什么能“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靠的是我们人类的大脑智慧,集智慧之大成。所以对于大脑来讲,我们要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要懂得大脑是怎么工作的。人类大脑有100亿个神经元、1000亿个神经元胶质细胞,加在一起是银河系的十倍。神经元彼此之间要建立关联,要形成突触,这是十兆级的。而且,人类大脑的神经纤维总长度是18万公里,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毛主席有一句话叫做“坐地日行八万里,寻天遥看一千河”,就是绕地球一周是四万公里。我们人类大脑的神经纤维可以绕地球四周半!所以我们在探讨大脑奥秘的时候,要回答这个问题——脑和智力的关系。这是由来已久的、经典的科学问题。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之前,我们对脑的探索往往是基于一些简单的实验和数据,而不能用大数据集合来研究大脑,现在人们开始这样做了。当年,物理学家薛定谔曾经谈到什么是生命。他认为生命是密码的、非周期的大晶体、是负熵等等,使我们对生命有了一个深刻的认知。智力是什么?瑞士的一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智力就是你在适应,不断地适应发展过程。”所以他的回答是,“智力就是你不知道怎么办时而用到的东西。”大家想想,我们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用了什么呢?要用学习、要用记忆、要用知识,这些都是智力所包含的内容。脑科学领域的几座高山在探讨人类大脑的过程当中,有几位大师我一定要提到。一位是西班牙科学家卡哈尔,他证明大脑的神经元是各自独立的,是彼此不融合在一起的。这个观点很重要。再一位科学家是谢灵顿,他认为“两个神经元之间有狭缝”。这个狭缝是纳米级的,它要通过一些化学信号进行交流,这个是非常非常关键的概念。我们大脑不是花岗岩,之所以不是,就是因为突触之间相互联系。科学家赫布提到,神经元之间的活动有可塑性,神经元通过学习和工作会建立关联,而关联的效率提高由神经元的工作情况决定。所以有的神经元可以退化,是因为没有联系了,有的需要加强,这就是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基石,由此构成了神经细胞集群,掌控了大脑的很多功能。还有位科学家叫克里克,他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之一,是一位大智慧的科学家。他在研究生命本质之后,觉得自己应该探讨最难的问题——意识,他是研究意识的先行者。他们都是外国人,但是我觉得我们不能“言必称希腊”,我们中国也有高山。一位是原来上海生理所的所长冯德培,他是早期发现突触传递可塑性的一位科学家,是最早的观察者。再一位是张香桐,他们两位是1907年同年生,是他发现了树突棘计算功能,也是历史上第一个观察到树突棘重要性的人。我们谈脑,一定要谈到达尔文。达尔文说,自然界和生命系统是如此的相似,相似性比不同要重要的多,所以他说“演化和选择创造了生命世界的多样性”。我们怎么认识大脑?就要从演化和选择的角度,看到生命和大脑的多样性。脑功能联结图谱战略性先导专项大脑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绝密文本,怎么探索呢?中科院在2012年启动了一个战略性先导专项,叫做脑功能联结图谱,我是这个专项的首席科学家。这个项目有多大?它包容了中科院的十四个研究所,从自动化所、神经所、生物物理所、中科大、微系统所等等十四个研究所的六十个课题组,六十位PI(研究员担任课题组长),到2017年就该结题了。为什么要研究脑功能联结图谱?因为脑功能有各个层次。首先有微观层次,比如说纳米级的、毫米级的;还有介观层次,神经环路结构层次;有宏观层次,几十个毫米的层次。所以脑功能在各个层面都有表现,我们要从多层次来研究脑的神经环路、神经网络、神经联结图谱,研究它们是怎么相应地完成脑工作的。举几个例子,是这个大项目中几个精彩的脑科学研究的故事。第一个例子:上文提到,我们人类大脑的神经元数是一百亿,这个数字从人类出生开始基本就是这样子,但是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并没有完成,这个完成要经过一次剪接过程。最开始突触茂密地生长,经过一段时间进入了剪接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脑内两个树突棘竞争资源的过程。胜利者发育,失败者退化。这个过程很重要,也非常严酷,它发生在微观尺度上,所以可以说进化、竞争、胜者独享的过程在各个时段都会发生。第二个例子:竞争不只发生在微观尺度上,还发生在整体动物水平上。如果把两个小鼠放在管道里面,管道很窄,两个小老鼠相向而行,最后它们一定相遇,“狭路相逢勇者胜”,一个小鼠一定会把另外一个顶出去,这就是胜利者。胜利者就可以享有更多的资源,甚至它可以在笼子里把别的小鼠的胡子给拔掉,因为它是胜利者。这是在小鼠动物界当中形成的一个社会。上图中有一个胜利者,还有失败者俯首帖耳的样子。在动物王国里是分等级的,这就是大脑内的神经系统工作的结果。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胜利者还有“胜利者效应”。它觉得自己是胜利者,大脑中从丘脑到前额叶形成的联结效率会变得非常之强大,所以它在任何竞争场合都能获得胜利,并把这种胜利再贯彻于其他的学习范式当中。我自己想,这或许就是塑造“小鼠性格”的基本神经机制。我在2001年和我的合作者曾经研究过果蝇的抉择,就是用颜色和形状相对矛盾的情况,做出了一个果蝇“赢者通吃”的非线性抉择范式。2006年,美国人用猴子在两种苹果汁当中做选择,完成了一样的抉择曲线。就是说这种“赢者通吃”是普遍规律。再说记忆,大脑的可塑性决定记忆。哲学家说:“你不可能第二次跳入同一条河流中”。怎么研究记忆呢?神经所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可以用恐惧记忆去研究学习之后神经元发生的变化。发现有的突触联结增加了,有的减少了,这就是记忆的痕迹。现在大家都关注老年痴呆,所以记忆的机制是很重要的。了解记忆最初是怎么存储的,才有助于我们解决老年痴呆的问题,“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一个记忆的痕迹。而且每个人一生的记忆有很多,最后形成了你的大脑跟别人的大脑是不同的,工作记忆也需要类似的脑区参与。人类的大脑不仅有可塑性,还能够保存记忆,而且学习记忆本身会构成人类个性和社会性的神经基础。为什么人和人彼此不同?就因为我们个人的历史经验、社会教育等都有不同。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大概是两岁的时候就知道“我是谁”,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小孩两岁的时候看镜子知道是自己。我们神经所老师的实验证明,猴子也可以被训练认识镜子里的自己,这就是记忆学习构造了我们的大脑。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人类是可以通过化学信号来帮助识别性别特征的。七个小人走路,中间这个不伦不类;右边是男性走路的姿势;左边是女性走路的姿势。问你中间这个走路是男的还是女的,你的回答决定了你的性取向。怎么做这个实验呢?让你闻一种气味,这种气味是一种化学信号,叫雄甾二烯酮,女性就认为这是男性在走路;如果让你闻雌甾四烯,你就会认为这是男性在走路。这个判断本身是很有趣的工作,证明人类这样一个高等灵长类动物,也要借助化学进行性别的识别,这证明了大自然进化是多么的相似。探索大脑的基本原理脑科学当中有很多研究。在中科院神经所有研究线虫的、斑马鱼的、小鼠的、大鼠的,有研究非人灵长类的、各种猴子的,最后还有研究人的。有人问为什么研究这些动物的各种不同?就是因为每个动物在历史的演化当中,都有特定的历史阶段,它都是一个历史的横断面。所以我们研究一种机制的时候,也会切入到某一个模式动物上去,你会发现它们的基本原理、原则是类似的或者一样的。所以我们神经科学家应该从这些原理当中,给人工智能或类脑智能的研究者提供启迪,说明人类大脑中什么原理是很有用的,你们可以用来发展类脑智能或者人工智能。比如坐大飞机。飞机非常豪迈地飞向蓝天,但是早期人们并不知道怎么飞,就做一个“鸟”来飞。其实,关键是在于了解飞行的原理——空气动力学。我们现在研究人脑,研究各种动物脑,我个人觉得关键是要提出它的工作原理。说得更远一点,现在我们进入智能社会,智能社会的时代特征是什么?庄子以前说过,“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现在我们可以说,“天地人脑,万物互联。”所以我把牛顿放在图的旁边,从万有引力联想到今天的万物互联,这是很重要的。有一本书叫《脑中的幽灵》,讲了脑中有很多奥秘。比如,有位失明的年轻人根本没有学过钢琴,听了乐曲以后可以弹很好的钢琴,左手弹一首曲,右手弹另一首曲,嘴巴可以唱着。一个年轻人可以准确地说出今天每时每刻的时间,精确到秒。这说明大脑的很多奥秘,我们目前一无所知,我们还知之甚少。于是我就想,我们如何认知大脑?这张画的标题叫“天才的缺陷”。左手是位五岁的小女孩画的马,她有自闭症,很孤独;中间是谁画的?达芬奇画的;右手是一个同龄的小女孩画的。画马的这位天才小女孩五岁就夭折了,语言表达也不行,最后夭折了。我把徐悲鸿的画也摆在这儿,大家看,徐悲鸿也不过如此呀。这位五岁小孩的天才大脑是怎么构造的?于是我就想提这么一个问题,对脑科学家、对物理学家都提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构造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盗用所有的天才特征,来构造一个更加完美的大脑。最后我想说要“敢为天下先”。毛主席说过,“要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希望大家都可以做到,谢谢大家。“格致论道”,原称“SELF格致论道”,是中国科学院全力推出的科学文化讲坛,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联合主办,中国科普博览承办。致力于非凡思想的跨界传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获取更多信息。本文出品自“格致论道讲坛”公众号(SELFtalks),转载请注明公众号出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