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社科院调查:短视频记录美好生活有助提升生活体验静观

社科院调查:短视频记录美好生活有助提升生活体验

《短视频美好生活内容生态报告》“阖家团圆”、“幸福安康”……描述美好生活的词汇不胜枚举,追求生活幸福更是人们的不懈追求。新时代下,人们心中的美好生活究竟长啥样?短视频平台上,一幕又一幕或是温馨甜蜜、或是激励昂扬的作品,记录了一幅又一幅当代中国人的幸福景象。2019年2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与智媒云图联合发布了《民众美好生活需要调查(2019)》,力求探知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想象、感知与期待,了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陈光金,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傅小兰,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教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汪新建等专家学者出席发布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俊秀表示,从报告中可以看出,民众想到“美好生活”时,多会联想到“幸福”、“快乐”、“美满”、“开心”等词汇,美好生活体验与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同时,调查还发现,利用视频、直播等形式记录生活的用户拥有更好的美好生活体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俊秀发布会上,字节跳动平台责任研究中心作为企业界代表,发布了《短视频美好生活内容生态报告》,展现当前短视频在传播美好生活方面发挥的作用,探讨短视频助力美好生活的更多可能性。字节跳动平台责任研究中心总监赵蕾表示,美好生活是每个人的愿景,短视频平台丰富多样的内容生态,也构成了展现美好生活的数字窗口。美好生活类短视频内容的演化机制呈现出连接、创新和驱动三大优势。连接用户情感,为知识传播和传统文化传播带来了创新的表达方式,同时短视频打通时空,帮助用户将内容转化为实际行动,成为构建美好生活的动力。字节跳动平台责任研究中心总监赵蕾还在现场分享了武汉大学心理系谢天副教授的研究,研究显示,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让拍摄短视频的用户构建了更加积极和正面的自我概念,有效提升了用户幸福感。赵蕾指出,致力于创造美好生活的内容生态也是平台义不容辞的责任。短视频长期以来都是字节跳动在构建美好生活方面的有益尝试。“字节跳动系短视频平台致力于营造美好生活内容生态链,平台通过建立完善的审核机制,从源头为美好生活内容保驾护航,推出的优质内容专题深入鼓励用户参与创作,从生产到传播再到管理,平台多方位地助力美好生活。”赵蕾说。

始作

推动建立应急管理中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独家对话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疫情心理援助工作队队长陈雪峰

▲做好当前民众心理疏导工作◇了解特定群体的心理需求,提供针对性心理服务◇建立可以长期提供心理援助的机制或平台◇将心理服务融入社会治理的具体实践▲ 注重疫情中对妇女儿童心态的引导◇主动学习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处理家庭关系的心理学知识◇与关系好的朋友、同事交流,获得社会支持◇拨打心理援助热线寻求专业帮助▲ 分层分类组建应急管理心理服务队伍◇在不同行政层级组建应急管理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培养专业细分的心理服务工作者队伍此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陈雪峰正率队在武汉开展心理援助工作,迄今她已抵汉一月余。3月9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援助武汉工作站正式成立,该工作站由心理研究所与中科院武汉分院共建。“武汉工作站计划两年内在医院和社区开展心理援助工作;工作同时,我们将不断完善多技术融合的心理干预方法,特别是针对传染性疾病,传统的面对面的心理服务实施难度大,网络服务已成为主力和趋势;在这个过程中,还将探索应急心理服务的模式,推进应急管理中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法制化。”陈雪峰在接受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不仅是武汉工作站。2月3日、10日,陈雪峰先后两次出现在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以心理专家的身份介绍疫情防控工作中社会心理服务有关情况,并对网民关心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科普解答,科学专业的现场回答赢得了业内外的赞誉。疫情期间,陈雪峰和同事们全力投入心理援助工作,通过网络平台、心理热线等方式为受影响较大的人群提供心理援助。而她个人先后参与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有关疫情心理服务多项文件的起草工作;并通过撰写科普文章、举行公益讲座等多种方式,进一步疏导社会层面的恐慌心理。同时,陈雪峰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本职——科学研究。“疫情中的心理服务需要专业的支持,对个体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群体的心理疏导、组织层面的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社会层面的心理疏导和心态塑造,都需要科研成果的支持。新冠肺炎疫情与以往的突发事件相比有其特殊性,也值得研究。”她说。日前,正在武汉的陈雪峰接受了记者专访。记者:在您看来,疫情期间,民众的心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陈雪峰:总体来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疫情暴发之初很多人都处于心理警戒期,恐慌、焦虑、愤怒、失望、委屈等情绪比较普遍;警戒期持续一段时间,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心理应激反应慢慢减弱,开始进入适应期或抵抗期,大部分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始适应疫情带来的各种不良情绪体验和生活不适,少数人很难适应,身体和心理仍处于抵抗应激的状态;随着时间推移,第三阶段可能是消退期或衰竭期,适应较好的人,疫情带来的压力逐渐消退,重建心理和生活平衡;适应不好,可能进入衰竭期,会感觉很痛苦,正常的生活和社会功能受损,也可能因此而生病。记者:在这段时间里您接触到的武汉民众,目前主要存在哪些突出的心理问题?陈雪峰:我们在最近的调研中发现,复工复产期间有一些需要关注的心理方面的问题:一是居家隔离时间比较久,适应了比较懒散的生活状态,一下子很难调整到工作状态;二是担心上下班途中或上班期间如果人群很密集,会被感染;三是担心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孩子面临升学或就业的家庭,这方面的压力更大。此外还有一些是对自己的工作情况和收入情况的担忧,担心收入降低或失业,这是客观压力带来的心理压力。我们建议有条件的单位及时调研了解职工的心理状况,在缓解客观压力的同时,针对性地提供心理服务,缓解心理压力,疏导焦虑情绪。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人群的需求不同,因公殉职者家属、病亡者家属、残障人士、有原发疾病等特殊需要的人群,需要针对性的心理需求评估和心理服务。记者:当前,您认为需要对民众提供怎样的心理服务,如何做好应对和疏导?陈雪峰:对当前的心理疏导工作,有一些原则性的建议,一是了解特定群体的心理需求,譬如,我们在社区调研时了解到康复患者的心理压力:自己会不会复阳、会不会传染给家人、邻居会不会歧视自己;在医院调研时了解到医护人员也有对自己是否会感染的担忧,但最主要的是工作压力大,有的医护人员疫情发生以来就没有回过家,对家庭心有愧疚。不同群体的心理需求不同,提供的心理服务也有所不同。二是建立可以长期提供心理援助的机制或平台。有些群体需要的心理服务是长期的,已发表的文献显示,譬如对突发事件后救援人员心理创伤的研究,时隔一年甚至几年后这些群体中抑郁、焦虑、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仍然比较高。因此,对于受影响比较大的人群,有关部门或机构应该考虑建立长效心理服务机制或平台。三是将心理服务融入社会治理的具体实践。不同人群需要的心理服务有差异,有些可能是心理健康教育,有些需要心理咨询,精神障碍患者需要治疗,还有一些突发事件人员需要危机干预,而其中有不少问题不是单纯的心理问题,而是由现实问题或社会问题引发的,对于这类问题,应当将心理服务融入社会治理实践。这个难度很大,但对帮助有需要的人而言,对提升社会治理能力而言,是应当迎接的挑战。记者:那么,疫情中的妇女儿童心理有什么特殊性吗,如何排解他们的心理压力?陈雪峰:首先,从总体感受来看,抗疫一线工作人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大,且无法顾及家庭,有工作家庭冲突带来的压力感;在未能成功救治患者时会有无助感;有些在抗疫一线直面生死的工作人员有替代性创伤;社区工作者、下沉干部、志愿者等一直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往往也很难顾及家庭,虽然知道社区防控工作细致有序,仍难免对感染风险有更多担忧。生活在一起的家庭人口较多时,家庭矛盾比较多,处理代际关系的压力大。妇女儿童也属于大部分人,在疫情中有共性的情绪体验,但也会有一些特殊性。此外,疫情期间怀孕或处于孕期的女同胞、平常身体素质比较差,或者年龄较大的女同胞,往往也会对疫情和自身健康更关注,由此可能体验到更多焦虑或担忧。另外,随着大部分地区复工复产但还没有复学,子女居家学习问题带来的困扰也比较大。儿童这个群体在疫情发生之初就很受关注。疫情高发期时主要是对孩子的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后来逐渐推移到居家隔离期如何处理亲子关系和督促孩子的网课学习。对妇女儿童心态的引导,主要有三点建议,一是主动学习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处理家庭关系的心理学知识;二是与关系好的朋友、同事交流,获得社会支持;三是在问题比较复杂或严重、自己受到的影响比较大并且无法处理时,可以拨打心理援助热线寻求专业帮助。记者:经历了此次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您对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应急管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有什么建议?陈雪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一项社会治理的工作,简言之,就是针对民众的心理需要,在个体、组织、社会、文化等层面,通过公共政策和社会服务等手段,提供心理服务、引导社会心态、加强心理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目的是有效提高个体心理健康素养、提升组织健康发展效能、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的应急管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正在不断完善,应当逐步推进法制化建设,这是一项系统工程。特别想提的一个具体建议是,应当分层分类组建应急管理心理服务队伍。分层是指在不同行政层级组建应急管理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国家层面的专家组负责指导和督导,省、市一级设立工作组,根据不同层级的应急响应机制迅速调动和发挥应急心理服务作用。分类是指培养专业细分的心理服务工作者队伍。在医院、社区、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监狱等开展心理服务,面对的人群和心理需求不同;针对个人、家庭、工作团队、老人、儿童青少年等开展工作,面对的心理需求也不同。即便是资深的心理咨询师,如果没有接受过创伤干预或哀伤辅导的训练,恐怕也很难胜任这些很专业化的工作。从长远来看,培养一支专业细分的心理服务工作者队伍是很必要的。此外,应当推进心理服务工作者的专业资格认证体系或执照体系建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从学历教育、继续教育、技能培训、资格认证、行业管理等层面进行系统设计。针对应急管理工作,可以探索面向医疗工作者、公安民警、社区工作者、媒体记者、应急管理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等群体开展“心理急救员”培训,在生命救援的同时,可以用心理学知识和方法保护自己、帮助他人。来源/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乔虹编辑/周婉莹

迎春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龙迪教授:疗愈童心,聆听说不出来的伤痛【父母必读】

【寄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听话、不好管的孩子,他们可能表现为多动、容易攻击别人,也可能对人冷漠、老是逃避人群,让许多家长和老师头疼不已,教育起来感觉无从下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龙迪教授认为,“不听话”、“不好管”正是这些孩子的召唤,希望有人听到自己说不出来的伤痛,而他们的伤痛,来自人际暴力造成的心理创伤。作为家长或老师,我们怎么能够听到孩子那些说不出来的苦和痛呢?怎样用慈悲和智慧,给予足够的支持,帮助孩子卸下生命中的沉重,重新展现和绽放生命的风采呢?我不喜欢生命是沉重的,但是我们现实有很多的沉重,所以我今天的话题是怎么样能够用慈悲和智慧,帮助孩子卸下生命中的沉重,展现轻盈的生命。遭受心理创伤的孩子,其实大人也是一样,有很多的苦和痛是说不出来的。而那些苦和痛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在那里存在着,都在生命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里流淌。那么他说不出来的时候,我们作为老师,作为他的家人怎么能够听到?不仅听到,而且又能够给予足够的支持,让他们重新展现和绽放生命的风采。这是我们每个成年人需要学习的内容。这个学习其实不仅是为了孩子,而且也为了我们自己。我相信可能每一个人都会感觉到,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心理创伤,所以我们帮助孩子疗伤止痛,其实也是我们疗愈自己童年创伤的一个机会。遭遇心理创伤的孩子是什么样呢?其实我们作为老师、父母,每天都可能会看到,那些不听话的孩子怎么管也管不了。在很久以前我们会说这个孩子是有恶的,是不好的。心理学昌盛以后,会有一个说法,说孩子有行为问题。那现在如果从心理创伤的角度来看,“不听话”、“不好管”正是孩子的召唤,希望有人听到自己说不出来的伤痛。伤痛,来自人际暴力造成的心理创伤那伤痛从哪儿来呢?创伤从哪儿来呢?其实最常见的就是人际暴力,暴力不只是伤害身体,还有拒绝我们的感受和需要,所以当一个人、一群人或者一个情境是否定、无视人的感受、需要和价值,并且给人带来痛苦的时候,所有的言行就都是暴力。暴力的逻辑,就是我要你去做我想要你做的事,如果你不做我就惩罚你。如果一个孩子接受了这样的人际暴力,时间长一点,幅度大一点,强度再强一点,就会形成心理创伤。有可能我们看到孩子今天的表现不完全是当下产生的,有可能是他们过去的经验,有可能现在他们正在遭受痛苦,所以他们有召唤,让我们能够听懂,并给他们良好的支持。但是人际暴力有时候就是直接来自于照顾者。还有一些孩子的生活可能没有大起大落,没有遭遇让我们觉得难以承受的生活事件,但是他们日积月累的生活经验都是负面的,都是被否定、被无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这样积累起来,就会让我们看到很多多动的孩子。心理创伤最主要的是什么?核心情绪是恐惧,就是不同程度的恐惧永远在生命中萦绕着。恐惧常常是无力,自己不知道为什么不能控制情绪,为什么别人很容易学会的东西我就学不会,为什么人家能坐下来听老师的课程,我听着就好烦,甚至不知不觉就要动。他不能控制自己的这种无力感,如果他的身边人,特别是他的父母和老师不能帮助他,他就会感到无助。有的孩子求助了,甚至用这种多动的行为来表达求助的愿望,但是我们成年人听不懂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无助。那么很长时间的无助就会变成无望,一个无望的人的生命就会没有方向,所以其实有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会伤害到自己或别人。这样的孩子的恐惧情绪积累了很长时间,而且通常还会受到很多惩罚,因为他们不听话,学习不好,不好管,所以更多的惩罚又增加了他们的恐惧。有的时候我们为了制止孩子的这些问题行为,用的办法正是增加他的恐惧反应,那么他的创伤就更多了。当孩子长期被恐惧的情绪笼罩时,就会缺乏安全感,就会用各种动作来保护自己,所以我们看到的问题行为有相当一部分可能就是孩子自我保护的生存策略。那么学前的孩子的语言,特别是运用成年人习惯的语言能力还没有发展起来,所以很容易用动作,可能是打架,破坏公物,可能有很多令人头疼的行为。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孩子,碰到危险,感到恐惧的时候,会有三个典型的反应,叫做身体回应危险的三个反应。一个是迎战(Fight),如果一个危险来了,我们判断危险比我们(力量)小,我们就去打,把它打跑,叫做迎战。如果危险发生在孩子身上,他去打的时候,需要很多力量,其实就表现为愤怒。我们看到他的表现可能是多动,可能是攻击行为,还有破坏公物的行为。但这可能是强烈的恐惧使这些受创伤的孩子用迎战的方式,他们的判断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但他不知道当自己这些动作表达出来的时候,可能会受到惩罚。还有一个就是逃离(Flight)。当我们判断危险比我们(力量)大,我们打不过,就会逃离。那对于孩子来说,恐惧情绪会更加鲜明一些,我们看到孩子在学校或者家庭的表现就是退缩或者逃避或者孤立。还有一种情况更加困难,就是不动(Freeze)。我们判断面前的危险比我们(力量)强大,我们不能打,但如果跑也跑不掉。最典型的就是人面对熊,当你跑的时候他会吃活的,可能装死会好一点,这叫不动,就是冻住了,如在冬天被冻住了一样。我们看到很多孩子可能更加蔫、麻木,在学校和家里发呆,可能是漠然,可能是关闭自己所有的情绪。你问他感觉怎么样,他说没感觉。其实“没感觉”就是感觉很强烈,以至于说不出来。还有就是你问他自己的想法,他好像在说别人的事情。这些孩子都是需要被帮助的,而不是需要被惩罚。我们看到一些孩子不听话,不好管,他们多动、攻击甚至是逃避。不听话的孩子的语言中枢是严重受抑制,当老师、家长批评他的时候,他看你嘴在动,却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因为完全接收不到,他只能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在燃烧,怒火在燃烧。很多愤怒的孩子其实是在表达恐惧。恐惧和愤怒两种情绪是孪生兄弟,很多人很愤怒是因为他们太害怕。所以要让他们不那么愤怒,不是要惩罚他,而让他安静下来,告诉他不是那么危险,他就会不太愤怒。疗愈童心:聆听与行动疗愈创伤是非常复杂的工作,我就想说可能对大家最有用的三点。第一点就是疗伤止痛,需要有人听到说不出来的伤痛,说不出来的伤痛就用行为表达。那从创伤疗愈的角度来说,如果有人能够听懂我们说不出来的伤痛,并且还能帮助我们去面对恐惧的情绪,去学习更有效生活的办法,能够有更多的办法来控制情绪,那么创伤就可以疗愈。不是同感和共情就够了,同感和共情可以让孩子感觉到不那么怕你,他可以把自己的伤口露出来,但是我们还需要有点本事,清创伤口,并上药。这一部分就要学很多技巧,希望以后新东方有机会做这样的系统训练。第二点是重建人类情感的连接——安全感、价值感、归属感。一个人遭受创伤,不管是孩子还是成年人,他的安全感受到威胁、迫害,作为人的价值感受到威胁和迫害,作为人类的一员没有归属感的时候,会感觉自己被孤零零地抛在一个荒岛上,那种感觉像被遗弃,是很难熬的,特别是对孩子。怎么样能够重建这三种感觉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做。第一个,我们来帮助孩子与自己连结。最简单的就是正面呼吸,多训练他关注呼吸,回到自己的身体。因为常常遭受心理创伤的孩子或者成年人,有太多的情绪一下上到脑部,就把身体丢掉了,很多心理的障碍就是身心分离,所以我们帮孩子先连接自己的身体,教他能够用自己的力量跟身体平静相处,而且能享受到平静的美妙。这是后面工作的基础。第二部分叫做与其他人连结。他相信自己的时候,感觉不是太恐惧的时候,通常会愿意试一试跟别人相处。当他跟别人相处的时候,我们要教他学会判断、防御有些危险的人、情况。帮他识别有些其实没有那么危险,有些是完全不危险。如果他判断危险、有点危险和不危险,那么要教孩子练习不同的情境可以有不同的办法。第三部分是与世界连结。第三点是疗愈童心,我们去聆听孩子的伤痛,然后教他们重建人类情感的连接,有了这个资本,才可以让专业训练人员来给孩子疗伤。像做手术,要先恢复元气。因为如果我们身体有太多的伤,不能动手术。那动手术就是来处理创伤记忆。其实他的创伤记忆里,有很多生命的拼图、花朵是很美丽的,但是因为创伤记忆把他的生命拼图和生命之花都打散了,东一个西一个,所以他不知道意义在哪里。因此我们做专业心理创伤的治疗,就是帮助孩子处理创伤记忆,然后让他重新建立新的意义。也就是帮助他把不同的生命拼图的散片找到,然后用他当下生命的判断拼一个新的图画,然后他看到这个图画,就知道自己后面的路。还有他生命的那个花树,也是需要这样做的,这个是要厚一点,可能要一年两年的时间只做前面的两个事情,不断地做,不断地做。需要提醒大家,儿童的心理创伤和成年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成年人之所以受了心理创伤,是因为原来有一定的价值观、世界观,还有基本的生命技能。但对于孩子,要看他在什么时候遭受心理创伤,如果是很小的话,他们还有发展的任务,也就是他们不仅要疗自己过去的伤,而且还要跟上同龄人学的东西,所以是蛮艰巨的。要注意的是,我们前边要做的事情,做得慢一点,后边他就跑得快一些。前面不要太快,太快他会害怕的,觉得自己完了,根本顶不下去。等到他有一些好的感觉,我们再做后面的事情。想要管好孩子,光听是不够的,听到以后我们还要有反应。从创伤角度来说,我们不用听很多。如果听得太多抓不住主题的时候,我们就和孩子一块进入他们的情绪了,也会刺激我们自己很多创伤经历的反应。所以我们要听两件事情,一个是孩子这些说出来和没说出来的表达,他的感受是什么?他是愤怒、悲伤,还是绝望,还是其他的。有一本书叫做《非暴力沟通》,我们可以用里面的表来训练自己。其实大部分人对自己情绪的理解是比较窄的,因为我们说的话都是名词,和完成任务有关系,而常常忽略自己的情绪,所以我们要听他的感受。还有一个,我们要听感受背后是有需要的。当我们的感受是正向的,比较开心的,证明某些生命需要得到满足。如果我们感觉是负面的,我们不开心,那一定是有一些重要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我们可以和自己练习,和同事练习,和家人练习,然后我们去听孩子。我们不仅用耳朵听,还要用眼睛听,因为孩子有些需要说不出来,要用行动表现。我们还要用心听,最需要的是一颗慈悲心。慈悲心,慈和悲是两个含义,第一个我们要先有悲心,能感受到孩子的痛苦,愿意感受他的痛苦。但是光有悲心,能感受你痛苦还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还要有慈心。慈心就是愿意并能够给对方带来快乐的愿望和能力,我有愿望让你开心,但是我不会,这种是不行的,一定要学习。那么我们怎么跟孩子来做呢?因为很小的孩子的判断力还不可以,在家里到点了不睡觉,或者天冷不穿衣服,那怎么办呢?就用三句话来跟孩子说话,我们先练一遍,熟练了以后就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比如说你和孩子说好了9点钟睡觉,到点了他不要睡,还要玩别的。假如你是妈妈或者爸爸,就跟他说,到点该睡觉了。他说不,我想再玩一会。那你说我知道你还想多玩一会儿,让你停下你是不开心的,但是时间到了,你明天还可以玩,明天这个时间还可以。这就是疗伤的句式,第一个我知道你的感受;第二个,不让你继续做下去,不是因为我比你年纪大而来要求你,否则我惩罚你。而是因为时间到了,这是我们共同要遵守的,没有那么多的要求和强制的感觉。那么明天这个时间你还可以玩,给他一个希望,让他明白自己是有选择的。如果他说不,我就要这样子。这是最难的,那我们就在知道哪个是他最想要的东西后,不断地跟他商量。比如每天他最愿意跟爸爸妈妈一块看电视,那就说如果你选择不去睡觉,那么可以再给五分钟。可以等他一下子,给他个机会。如果还是不可以,就说如果你要选择继续玩,那么明天就不能看电视了,但是我希望你明天有机会看电视,可以吗?这是一个邀请而不是强制的命令,那么这样说几遍,孩子通常会配合。但这一次没有奏效不要紧,因为从前你都没有做过,可能需要一个礼拜才会做到的。但是你知道,即使他没有听,心里却已经有些变化,知道你体谅他。就像种子种下去还没有发芽,并不意味着没有种子,它需要时间发芽。所以要给机会和时间让孩子的生命之花发芽。迎接疗愈童心的挑战刚才谈到了对儿童心理创伤的理解,谈到了怎么样去聆听,其实聆听本身已经是疗伤的一部分。但是还不太够,因为孩子在发展,还需要我们做点什么。其实对于照顾者,疗愈基本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和挑战,这考验我们照顾者的生命力量。第一个,我们是否有勇气疗愈自己的童年创伤。如果我们没有勇气,或者我们都不知道,其实自己对孩子的很多情绪反应是来自于我们自己童年的创伤记忆。如果孩子的创伤记忆还没有处理,我们大人又给他新的,而且我们权力都比他大,那他就没有机会愈合。所以我们作为照顾者,能够有勇气去想办法疗自己的创伤,就是给孩子的第一份最重要的礼物。第二个,我们是否有耐心兼修养育文化,拨出陪伴孩子的时间?因为我是一个家庭治疗师,经常接触家庭,就发现很多家庭是很忙的。忙一件事情,就是社会认可的、工作文化认可的社会成就。没有时间留给孩子,也没有时间留给家人,可是我们又那么在乎家人的反应,我们中国人又那么强调家庭,有那么多诗句赞美,但我们就不给家庭浇水,这个园子不浇水就长不出来苗,那怎么办呢?我们要帮孩子,要疗自己的创伤,真的需要时间。我们是不是可以不要太多的成瘾在工作文化,也允许自己学一点点养育文化。养育文化就是等待,不是要求马上就能看到。几年前我在北川中学做心理援助,这3年5个月的工作经历,让我回到北京工作后好像学会两句话:原来世界上很多事情看得见的不一定存在,存在的不一定看得见。但是我们总想为看得见的东西而存在,好多时候我们没有真正活过,我们没有真正跟家人一起活过,我们更没有机会真正跟我们的孩子活过,所以我们感受不到他们的痛苦,我们感受到的是愤怒,而愤怒会增加他们的恐惧,所以就不能疗伤。这一点我们一定要一块来学习。第三个就是我们是否有能力向生命的脆弱学习爱的智慧。什么叫向生命的脆弱学习爱的智慧?就是不要那么势利眼。我们的教育有的时候很势利眼,工作场所有时候也很势利眼。你能创造出权威认可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才会被尊重。孩子在有生命创伤的时候,需要有人尊重,尊重他们生命的脆弱。而如果我们自己经历过疗伤止痛的过程,就会有一个信念:今天看来脆弱的生命,其实绽放出的人类的花朵更加美丽。但要有人懂得这个,所以我们要学习对待孩子不要那么势利眼。今天孩子给你惹祸了,可能这个孩子未来对你是最有情的,说不定也是最有成就的。他的成就是基于对人类伟大的关怀而产生的,而不是基于恐惧和贪婪去制造东西,这可能是社会和人类进步需要的精华。第四部分,我们要问问自己,是否有智慧在生命的无奈中制造生命的曙光。做心理创伤治疗需要很多毅力,能够在表面无奈中看到曙光。这一部分的学习,和第一部分有关系,如果我们有勇气疗愈自己的童年创伤,就会相信这一点,并且有这个能力。当我们相信并有这个能力的时候,孩子看到我们面对他们的目光,他就相信我们能够做到。我们想的办法,就一定不是给他增加困扰,而是很轻盈的、有用的。最后一点,我们是否有慈悲去疗愈夫妻彼此的创伤。有的时候夫妻之间打架,其实因为两个人过去都是有创伤的,所以看对方有太多的恐惧和愤怒了。如果夫妻关系不是很和平的时候,孩子感觉在家里是一个战火的地狱,他怎么能够安全呢?夫妻的合作和支持,再加上相互聆听说不出来的痛苦,然后相互支持去越过痛苦,这些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最后,我想到这句话,希望对大家有用:我们做疗愈的过程,就是把家庭和学校变成疗伤止痛、丰富生命的地方。那一段有情有义的温暖记忆将陪伴孩子长大,将成为每个人永远的礼物。龙迪老师

啊海军

运用大数据促进心理健康工作发展“人民德育心理健康中心”成立

2020年7月3日上午,由人民数据管理有限公司(国家大数据灾备中心)主办、人民德育事业部承办的人民德育心理健康专家研讨会,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成功举办。会上,主办方宣布成立“人民德育心理健康中心”,旨在为各级政府、大中小学、企事业单位和社区等提供全方位心理健康服务,充分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探索心理健康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为全社会的心理健康,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人民数据管理有限公司(国家大数据灾备中心)总经理郑光魁、人民数据管理有限公司(国家大数据灾备中心)副总经理苏楠、人民德育事业部主任袁成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部长罗跃嘉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学研究室主任王俊秀教授、陆军军医大学医学心理系系主任冯正直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健康与遗传心理学研究室主任罗非教授、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刘兴华教授、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副主任孙沛教授等心理学界著名专家通过网络视频连线出席了此次活动。人民数据总经理郑光魁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服务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019年底,国家卫健委、中宣部、教育部等十二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的通知》中也明确要求推进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的实施,进一步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全面素质发展。在疫情防控这个“特殊”时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显得尤为要,建设一个国家级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正逢其时。郑光魁表示,人民数据是人民日报、人民网旗下“党管数据”理论和实践的平台,是大数据领域中的“国家队”;人民德育则是人民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成立“人民德育心理健康中心”,并发起成立人民德育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邀请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陆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第六医院、中山大学等上百位国内心理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参与进来,旨在为各级政府、大中小学、企事业单位和社区等提供全方位心理健康服务,充分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探索心理健康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打通各领域心理健康数据的“孤岛”,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关联数据的融通聚合,在心理咨询、量表测评、危机干预等方面提供系统和专业的服务,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宣传工作,推动社会心理健康工作的创新发展。人民德育事业部主任袁成介绍了“人民德育心理健康中心”、人民德育心理健康中心专家委员会的架构和具体工作。“人民德育心理健康中心”将充分依托和发挥专家委员会的权威地位和专业能力,开展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构建中心相对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标准和体系;二是推动中心在全国大中小学、社区、企事业单位等的落地工作,开展中心在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的团队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三是充分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打造人民德育APP等人民德育5G青少年成长平台,实现面向社会各类人群的心理健康量表测评功能,采集、分析、研判社会各类群体心理健康测评数据,构建心理健康预警系统,对有潜在风险的个体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建立完善、有效的社会心理健康评估与解决机制;四是通过开展面向社会不同群体的线上线下公益活动,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宣传工作,帮助学校、家庭、社会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判断和疏导方法;五是通过整理分析相关大数据,结合社会心理需求开展相应的前沿科学研究,为国家政策制定和施行相关政策提供准确有效的依据和支持。针对疫情对人们生活、工作中产生的严重的影响,中心还将面向政府、大中小学、企事业单位和社区等提供全方位心理健康服务。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部长罗跃嘉教授在发言中介绍说,北师大心理学部的发展定位是以建设世界一流心理学科和多学科交叉的世界一流科学院校为目标,以心理和学习问题为导向,以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为两翼,产生一批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和响应国家急需的应用产品。他认为,人民数据贯彻中央德育工作精神,发挥党媒积极作用,在中小学探索一套德育心理健康测评和干预体系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对人民德育心理健康中心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中心的工作将提供大力的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学研究室主任王俊秀教授在发言中说到,人民德育心理健康中心的成立对于助推健康中国这一伟大事业具有重大意义。今年出现的疫情对于民众、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学习成长和心理健康带来很大消极的影响。人民德育心理健康中心的成立,必将有效团结心理学界、社区以及社会各界力量,做好服务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陆军军医大学心理系主任冯正直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以前的健康概念就是身体没有疾病,最近的研究发现,健康的概念更应拓展为生理、心理、社会和道德的健康。成立人民德育心理健康中心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是健康内涵的延伸和拓展。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上的人民德育心理健康中心,为打造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了新思路、新举措和新路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健康与遗传心理学研究室主任罗非教授在发言中表示,自本世纪初开始大力开展健康心理学研究,经过20多年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心理健康领域的专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认为,道德和心理健康密不可分,一个人如果道德品行不对、有问题,实际上是深层次的心理问题。人民德育心理健康中心开发了很多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考察心理状态、生理状态的体系,加强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在国家德育教育方面首开先河,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刘兴华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人民德育心理健康中心能够从心理健康方面入手,开展包括针对普通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障碍的预防工作,意义非常重大。他建议,对于普通人群,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素养,以更好维护心理健康;对于心理亚健康的人群,可以借助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加强预防性干预。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副主任孙沛教授在发言中认为,人民德育心理健康中心设计的很科学,有一个工作方向是跟社区人群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而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同伴、离不开家庭、离不开社区,青少年尤其如此。同时他建议引入面部识别、情绪识别等前沿技术,对青少年行为模式做深入研究,这样就会对如何更精准的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提供重要参考。据悉,“人民德育心理健康中心”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人民德育心理健康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工作,还将启动“人民德育心理健康”系列公益直播讲座,围绕着青少年考试心理焦虑、青少年与家庭辅导、青少年叛逆期的沟通与应对、如何规避青少年网络成瘾、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辨识、青少年学业倦怠等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开展直播讲座系列活动,活动将通过人民德育服务号和各主要视频直播平台播出。首场讲座将于高考前夕--2020年7月4日20:00以“助力高考-解读青少年心理考试焦虑”为主题,由人民德育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刘翔平教授专题讲解。

聚众率兵

热点|央视曝光心理咨询行业的乱象,中科院心理所发表严正声明

| 央视财经报道随着心理健康意识的提高,心理咨询行业越来越受关注。在心理咨询需求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这个行业的收费、服务以及行业门槛又能否匹配呢?1 心理咨询名不副实 价高时长“聊效”甚微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场上的心理咨询价格普遍依据心理咨询师的资质、从业经验等,实行阶梯定价,每小时从800到4000元不等,而且经常会推出打折、赠送时长等活动。在这样的模式下出现了一些心理咨询师恶意拖延时长、诱导过度消费的现象。2“山寨证书”充斥市场 心理咨询师真假难辨△央视财经《第一时间》栏目视频报道,一个所谓的收费数千元一小时的高端心理咨询机构,却在咨询过程中推销起了培训证书,这不禁让人怀疑:当一个心理咨询师就这么容易?从事心理咨询的门槛究竟有多高呢?在互联网上可以看到,目前很多心理咨询从业者,简历上均注明持有“统考ACI注册国际心理咨询师”。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样的资质竟然能轻易购得。某教育培训机构工作人员:费用我们现在收费是3880元,培训都是线上培训,一般都是录播好的。考试通过的话都能过,基本上都在90%多。记者了解到,所谓的“ACI美国认证协会注册国际咨询师”证书,只能通过发证公司的网站查询,而在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国外职业资格证书管理平台”上查询不到任何相关信息。记者又搜索“ACI美国认证协会”,至少出现了三家以上的中国总部官方网站,这些网站导向的美国总部网站的注册域名截然不同,还互指对方是“李鬼”。 3 门槛低缺监管 心理咨询业亟待规范△央视财经《第一时间》栏目视频报道。价格差距大的离谱,服务良莠不齐,证书又真假难辨,那么到底要如何来辨别心理咨询师的资质呢?采访中,一家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反复强调,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合格证书,就是心理咨询师行业的从业资格证书。据了解,自2017年9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取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后,我国已没有心理咨询职业资格证书,现阶段各机构发的证书只能是培训合格证书。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基础培训项目组负责人 王咏: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课程不是一个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首先这是需要明确的。如果对于这样的宣传,比如不实宣传,拿了这个证书就能从业,我们是严格反对的。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 刘俊海:人社部已经取消心理咨询职业认证了,相关的培训机构就得讲清楚,如果作为一种职业资格认证培训项目,经营者是没有资格的。业内人士表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必须经过系统的心理学专业学习、自我体验与实践督导培训。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 任峰:首先,你要接受来自于资深心理咨询师或者资深精神科医生的个人体验的督导;其次,需要参加一些专业的心理流派的培训;第三,最好是找一些新精神卫生机构,去做一些精神病学的见习。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基础培训项目组负责人 王咏:正常来讲,要培养一个全面有胜任力的心理咨询从业者,要有7-10年的从业时间。 此外,专家还表示,目前,心理、精神健康领域的从业人员主要包括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其中精神科医师有处方权,他们和心理治疗师在医疗机构执业,人数较少,主要服务于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患者;而心理咨询师更多的在医疗机构以外提供服务,侧重于通过心理咨询技术协助解决普通人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从业人员规模更为庞大,存在很大缺口。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主任 杨甫德:全国如果按人口计算,我们的床位数、医生数、心理治疗师的数量大概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我们真的是呼吁,心理咨询师作为一个健康服务类的人员,比如,准入要有严格的标准;第二,过程一定要有考核和监督;第三,不达标一定是需要吊销从业资格的。心理咨询行业乱象 需要相关部门重视通过记者的调查可以看出,心理咨询行业存在很多问题,培训不规范、乱收费、咨询师“速成”等等问题都需要相关部门重视,加强心理咨询行业的管理。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让有需求的人知道去哪里寻求专业人士,心病才能够及时得到医治。昨天,面对一些自媒体的报道,中科院心理所发布了一则“严正声明”。声明全文如下:2019年8月24日晚中央电视台CCTV2在“经济信息联播”节目中播出了“心理咨询行业乱象调查”的报道。该报道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项目”负责人,该负责人明确指出了合格心理咨询师培养的条件以及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也对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合格证书”的性质进行了说明。 节目播出后,个别微信公众号利用CCTV2的视频,因个别社会培训机构的不实宣传,而无视节目中心理所项目负责人的明确说明,故意编造“中科院心理所基础培训证书虚假宣传”文字标题进行宣传,博取眼球,引发转发,获取流量。且其之前已多次无视事实,编造此类造谣中伤文章。该微信公众号编造谣言的行为已经违反法律规定,对我们的名誉权造成损害。新闻报道中提到的培训机构为北京某民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在培训推广中以含混不实宣传误导消费者,我们已经要求其立即纠正错误,停止一切与中科院心理所有关的宣传。 “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项目”是在国家取消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后,中科院心理所为解决心理咨询培训行业乱象问题、引导行业入门者走向正规培训所做的努力。该培训是基于原国家职业资格专家组的培训和考核经验而发起的培训项目,项目建立之初始我们就在官网发布了项目说明,说明中明确了“本项目是一个心理学知识普及性和心理咨询技能入门性培训产品,重在学习知识和专业技能基础。学员通过综合考试后所获得的培训合格证书,只是作为学员参加心理咨询基础培训经历的有效证明,以及从事社会心理服务的资格参考。”我们对培训性质的定位及说明是实事求是的,没有任何夸大和不实的宣传。并且,心理所只是建立培训课程的标准规范、组织全国统一考试,并不主办和组织培训,社会培训机构自行组织培训、学员自主选择。 上述个别微信公众号在自己的经营和宣传活动中肆意编造谣言,恶意中伤,明确违法且性质恶劣,为维护中科院心理所和本项目广大学员、考生的声誉,我们再次严正声明:中科院心理所在推进行业自律与发展的工作中,自始至终并没有进行任何虚假宣传,请转发相关自媒体不实标题的媒体和个人,自觉删除不实内容。我们将根据事态发展决定对上述提到的侵权单位(包括个人)采取必要的法律措施。 推进心理咨询行业自律与发展的工作任重道远,中科院心理所将与全国同行一道发奋努力,坚定立场和责任担当,为中国心理咨询行业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2019年8月25日 小编后记:心理咨询行业的乱象,相关部门必须要重视严抓。心理咨询是一份非常重要的职业,不要被少部分人毁了整个行业的声誉。一起努力,营造更加正规有序的就业环境。

刘鹏

现实版熔炉!这个案子判得连最高检都抗诉了

央视新闻移动网10月12日消息,今天的《法治在线》节目我们要关注一起性侵未成年人案件。这起案件的发生令人十分痛心,因为被害者当时还不到12岁,而侵害她们的竟然就是老师。在办案中,这一类案件往往因为事发时间长,犯罪行为隐蔽等常常出现证据缺失等问题,而这起典型案件于2012年立案侦查,2017年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提起抗诉、今年7月27日案件经最高人民法院改判。前后历时6年的时间。这是一宗怎样的案件,司法机关又做了什么?为了保护被害人的隐私,我们隐去了事发的地点与全部涉案人的个人信息,被害人的名字将用英文字母ABCD等来指代。5年前,受到这起发生在校园内性侵案件的影响,学校从当地搬离。如今这里只留下了一地的杂草,墙壁画和桌椅板凳也褪去了颜色。然而曾经在这所学校里的遭遇,却成为多名女生无法抹去的伤痛。事件发生后,家长们反馈孩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审办案检察官马会敏:据家长反映就是有的孩子不愿意上学了,有的就是在家里,家长怎么说也不去,有的就是从心理上造成的伤害,晚上经常做恶梦,说睡到半宿,我这孩子就突然惊醒。孩子为什么突然对校园产生了反感?又是什么样的遭遇对她们的心灵造成了如此严重的伤害?家长的这些疑问随着公安、司法机关办案的深入,答案逐渐清晰、更令人痛心。最高检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办公室检察官 王海:这个案件是一个乡村小学班主任强奸猥亵女学生的案件,这个被告人他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将本班的多名不满12岁的女生,带到没有人的宿舍、澡堂,办公室,甚至带到校外,进行猥亵和强奸。报案案件发生在这所寄宿制乡村小学,2012年10月的一个周末,来学校接学生的家长,无意中听孩子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一名姓秦的老师和同学身上的“秘密”。最高检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办公室检察官王海:这个案件案发, 是一个不是被害人学生的家长, 她听说之后就告诉了被害人家长,被害人家长马上就报案了。当侦查人员询问这名被侵害的女生A时,她说曾经把自己遭到班主任秦某性侵的秘密告诉过同班的几名同学。而这个“秘密”像扔下了一颗炸弹。班级里的几名女同学也对A说,秦老师也曾经对她们实施过侵害。就这样,警方在侦查的过程中发现除了A,还有六名女生遭到秦某的侵害,她们都是秦某班上的学生,时间竟长达一年之久。案件一审检察官马会敏: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被告人多次对七名幼女学生实施猥亵,对其中的两名幼女学生多次强奸,而且在案发时,这七名被害人均未满12周岁。侦查表明,2011年夏天到2012年10月,秦某在担任班主任期间,利用午休、晚自习等机会,分别在学校办公室、教室、洗澡堂等地多次对女生A和B实施强奸;多次猥亵ABCDE五名女学生,猥亵F、 G两名女学生各一次。这是一间女生的集体宿舍,宿舍床铺相互连接,学生们毗邻而卧。最多的时候可以容纳二十多人同时就寝。被告人秦某在这里对几名被害人实施过猥亵行为案件二审办案检察官商琳琳:被告人在晚上,学生休息之后,利用老师查寝的时间,对多名被害人实施猥亵。秦某甚至还利用家长对他的信任,以补课、带学生看病等名义将女生A带回他的家中实施强奸。最高检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办公室检察官王海:被告人他也承认,在案发之前,和被害人及其家人的关系都不错,也经常把这些女生叫出去谈话。公安机关侦查终结后,案件移送至检察机关,市人民检察院经过对案件全面细致的审查,以强奸罪、猥亵儿童罪对被告人秦某提起公诉。公诉机关认为被告人秦某犯罪情节恶劣,因此建议法院应当予以加重处罚。案件一审办案检察官马会敏:校园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本该也是孩子们安心学习,健康成长的乐园,但是被告人却在学校的办公室,学生宿舍,澡堂性侵这些未成年人,情节特别恶劣。判决2013年9月,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案件作出第一次一审判决,认定被告人秦某犯强奸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犯猥亵儿童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第一次一审判决后被告人秦某并未提出上诉。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报请省高级人民法院复核。2013年12月,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裁定,以部分事实不清为由撤销原判决并发回重审。2014年11月,市中级人民法院重新审理后以同样的罪名判处被告人无期徒刑。这一次被告人秦某提出上诉,要求改判无罪。2016年1月,省高级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理。这次的二审结果与此前认定有所不同。省高级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秦某对幼女实施奸淫、猥亵行为,已分别构成强奸罪、猥亵儿童罪,应当数罪并罚,并应根据其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等,依法在法定量刑幅度内从重处罚。原判决认定事实正确,诉讼程序合法,但对强奸罪部分量刑不当。以秦某犯强奸罪改判有期徒刑六年,剥夺政治权利一年,与其犯猥亵儿童罪部分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十年,剥夺政治权利一年。通过案件的一审、二审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被告人秦某的定罪部分基本一致,但是量刑却由原来的无期徒刑改为有期徒刑十年,那么是什么导致了量刑的差别如此之大呢?案件二审办案检察官商琳琳:二审判决认定被告人犯强奸罪没有认定构成情节恶劣,认定被告人猥亵儿童罪,没有认定构成公共场所当众猥亵。也就说,是否认定被告人犯强奸罪“情节恶劣”以及“公共场所当众猥亵”的情节影响了对被告人的量刑。依据《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的规定,奸淫幼女情节恶劣的,应当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在公共场所当众猥亵儿童的,应当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据此,省检察院认为:二审法院的判决适用法律错误、量刑明显不当。案件二审办案检察官晋月霞:经本院检委会审议,决定以审判监督程序,提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抗诉。抗诉对于2015年底刚刚成立的最高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办公室来说,这一案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数不多的由最高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最高人民检察院派员出庭支持抗诉的刑事案件,一旦抗诉成功,将对统一同类案件的执法标准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最高检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办公室检察官助理 白洁:在办案力量方面,我们的主管厅长,直接担任了案件承办人,并且抽调了一些业务骨干 ,成立了专门的办案组,可以说非常重视。这个案件从收案到最后的开庭,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我有幸全程参与了每一个环节,从每一次汇报和讨论,我能够感受到我们最高司法机关,对案件办理非常的严谨专业细致和规范。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主要理由之一是对被告人秦某的强奸罪没有认定“情节恶劣”。最高检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办公室检察官王海:办案检察官认为,由于每一起案件的情节都不尽相同,法律和司法解释无法做出穷尽的规定,如何把握“情节恶劣”这一点,需要办案人员综合全案的具体情节,按照公众价值判断和经验法则进行评判。最高检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办公室检察官王海:一是原审被告人强奸两名不满12岁的幼女,分别是强奸多次,犯罪手段恶劣,犯罪猖狂。第二个,原审被告人是利用作为班主任这样一个特殊身份来强奸所在班级的女生,这个比一般的强奸犯罪社会危害性都大。三是这是在一个封闭的农村寄宿小学实施的强奸犯罪,对被害人及其家人造成了比较大的一个伤害,对其他同学也造成了很大的恐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 、司法部联合发布的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第二十五条, 规定了对未成年人实施强奸猥亵犯罪应当从重处罚的七种具体情形。检察机关认为,秦某是有特殊身份、特殊职责的人民教师;犯罪对象为不满12周岁的幼女学生;犯罪地点在农村寄宿学校或秦某家中;性侵时间持续近半年;强奸二人,总次数达到“多次”;犯罪引发被害学生恐慌、抵制、不敢上学等严重后果;秦某拒不认罪,且案发前专门叮嘱被害人不要指认他犯罪,毫无悔罪之意。综合来看,秦某具有《性侵意见》)第25条所列的多项“从严惩处”的情节,综合全案主客观因素,符合“奸淫幼女情节恶劣”的加重情节。最高人民检察院提起抗诉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省法院在判决中没有认定被告人在女生寝室实施的猥亵行为属于“公共场所当众猥亵”,而这一情节也属于法定的加重情节,关系到对被告人的量刑。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 、司法部联合发布的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第23条规定,在校园等相对公开的场所强奸、猥亵未成年人,只要有其他多人在场,有被他人感知可能的,就属于“公共场所当众”犯罪。办案检察官认为:虽然有关规定没有列明集体宿舍是“公众场所”,但这样一间大寝室,和教室一样是校舍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众多学生同时共同使用,只有特定老师可以进去查寝,应当认定为特定的公共场所。被告人秦某在宿舍,在众多学生就寝时,对学生实施的侵害属于公共场所当众猥亵。最高检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办公室检察官王海:原审被告人是在女生就寝之后,到被害人床前实施猥亵。在那种宿舍里边,最多的时候就寝女生有十几个,床挨床,被害女生就是因为害怕被其他同学发现,就不敢吭声,这也对被害人造成了心理上更大的伤害。所以说他又是公共场所,又具备当众一个情节。这起案件不但存在一系列司法适用方面的难题,在案件的审查过程中,还存在一个情况,那就是被告人秦某从始至终都不承认实施过犯罪。如何准确把握此类案件的证据审查标准,也考验着执法人员的办案能力。最高人民检察院未检办检察官助理白洁:我们三次赴案发地,提审了原审被告人,询问了部分被害人家属还有学校负责人,对相关证据进行进一步核实。同时,我们还向县、市、省三级办案人员了解办案情况,以排除非法取证等可能性。除此之外,为强化亲历性,我们还专门去案发学校勘查现场,对细节进行比对,进一步完善固定证据。承办人在审查中了解到,各被害人陈述被侵害的经过相对稳定、详细、客观。被害人不仅陈述了原审被告人实施性侵害的大致次数、时间段、主要地点、方式等内容,还包括实施侵犯的一些细节,这些细节经与现场比照,非常契合。这一讯问、询问过程中也没有发现非法取证、干扰陈述的问题。最高检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办公室主任郑新俭 :我们在分析之后认为说这些被害人的陈述符合情理,而且陈述的内容,与她的认知能力,和她所能表达的这个相一致,如果你不是亲身经历,你不可能去编造这些情节出来。与此同时,检察官认为,被害人陈述的基本事实得到本案其他证据的印证。各被害人都指认被告人有类似犯罪行为和手段,这本身就是相互印证,被害人在受到侵害后告诉了同学,同学又告诉了家长,这符合未成年人更愿意和伙伴倾诉的心理特点,证明力较强,而现场勘验记录、被害人辨认现场的笔录等证据,也从不同方面对言辞证据予以了认证。被告人也承认单独把被害人叫出去或者带回家。针对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提出了“被害人描述不准确、前后有矛盾变化,因此他们的陈述是虚假的”这一辩护意见,在本案中,有一名被侵害学生前后的陈述确实存在差异,公安机关在第一次询问的过程中,她只讲被老师猥亵,第二次公安机关询问的时候,才讲到被老师强奸的情况。检察官对此也进行了认真审查分析。最高检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办公室检察官王海:第一次询问的时候,是有学校的其他老师在场,这个孩子比较紧张,害怕,因此就没敢说这个方面(强奸)的因素。这也符合孩子的这种心理,比较客观,而且这个被害人从第二次笔录以后,一直就陈述比较稳定,就讲到自己被强奸,被猥亵。检察官认为,在本案中,虽然被告人始终不认罪,但是他的辩解没有任何证据或者线索支持,而被害人的陈述和相关证人证言等证据能够相互印证,原审被告人和被害学生家长之间也不存在矛盾,报案及时自然,因此排除了诬告陷害的可能。最高检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办公室检察官王海:综合全案来看,我们认为上述的证据足以排除合理怀疑,能够认定原审被告人强奸和猥亵儿童的犯罪事实。终审判决2017年3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抗诉,2017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依法不公开审理这一案件,2018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召开审判委员会审议此案,最高人民检察院张军检察长列席会议并发表了意见。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孙谦:这是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首次列席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以往大多是副检察长列席,这也说明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案件依法处理的高度重视,对通过列席审判委员会,来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高度重视,这也是新时代,检查机关发挥职能作用,维护司法公平公正的重要举措。2018年7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判决撤销省高级法院二审判决,采纳最高人民检察院全部抗诉意见,认定被告人犯强奸罪情节恶劣,改判无期徒刑,认定被告人在公共场所当众猥亵儿童,对猥亵儿童罪改判有期徒刑十年,决定合并执行无期徒刑。从2012年家长报警到2018年终审判决,案件经四级检察机关审查,四次法院判决,被告人依法得到了应有的处罚。六年间,受侵害的学生已经长大成人,司法机关也在尽力用法治的温度弥合孩子的创伤。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孙谦:强奸,猥亵,组织胁迫卖淫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时有发生,这类案件给被害人和家人,都造成了严重的身心伤害,挑战道德法律底线,性质是极其恶劣的,危害很大,必须从严惩处,检察机关也是一直把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作为义不容辞的法律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那么最高检察院,也要求各级检察机关,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必须依法从严惩处。随着案件的终审判决,案件也告一段落,但是对于被害学生来说伤害却无法消除,如何来疗愈他们的心灵创伤,怎样避免孩子遭到二次伤害?更重要的是对于司法机关、教育部门和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如何预防类似案件的发生呢?回顾最高人民检察院抗诉的理由,原审被告人“老师”的身份,“公共场所当众猥亵”的行为依然触目惊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书来看,对秦某从严惩处也充分考虑到了他的身份与行为对孩子造成的巨大心理伤害。对防治儿童性侵犯有着多年研究的专家指出,教师、家长等本应在孩子生命中承担照顾保护职责的人却实施了侵犯的行为,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将比其他人更加严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龙迪:这样身份的人,这个对孩子做的性侵犯,会让孩子感到他的信任被出卖,那么会产生背叛创伤,这是一种心理创伤。专家指出,“教师”、“家长”这样特殊的身份,更容易对未成年人实施心理操控,对孩子施加强制,甚至武力威胁。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龙迪:因为在我们的文化里,师长对孩子施加这种所谓的管教,实际是好像合情合理的,一般在这样一个亲近的关系里,施加这些暴力,孩子是更不容易说出去,所以这样的话呢,这个性侵犯时间会更加长。时间越长,对孩子的心理创伤是越严重的。而在公开场合遭受的侵害增加了孩子的羞辱感,这比在单独环境所受到的伤害程度更加严重。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儿童性侵被披露后,父母的反应比性侵本身更能够影响被害儿童的心理健康。被害儿童在披露后能否得到父母或照顾者的信任保护和支持,将极大的影响他们的心理创伤修复。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龙迪:国际上的研究呢,孩子们说父母做的是对他们疗愈最重要的,就一个是相信他们说的话,这件事不是他们撒谎,然后就是能够采取有效的保护行动,让性侵犯不再发生。那么后面呢就是要变得对孩子,去支持,支持他们,给他们提供他们生长发育的这些条件。在法律层面,如何让法律成为孩子们的“好朋友”,而不是出现问题后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近年来,检察机关也在进行着积极的探索,用法律来呵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孙谦:在办案中,对未成年被害人进行有效的关爱和保护,我们要求办案的检察官,原则上只询问被害人一次,一定要在专门的办案区域,采取适合被害人身心特点的方式来进行,同时呢,我们也向未成年被害人提供司法救助,心理疏导,医疗等专业有效的帮助,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加强未成年人防范性侵害的教育。除了家庭,还需要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努力。近年来,检察机关在办理学校工作人员侵害学生案件中发现,涉案学校普遍存在法治教育、防性侵教育缺失、安全制度不完善、“重业务、轻师德” 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亟需解决。最高检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办公室主任郑新俭:应该既要重视业务能力的建设,同时又要加强品德的修养,并且对他们要从严管理,并且对他们要从严管理,就不要姑息,不要这个大事化小,不要变相处理,该追究责任的要追究。

天也

首都师范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成立科教融合创新中心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教融合创新中心成立仪式暨“毕生发展与健康”学术研讨会日前在北京召开。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孟繁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傅小兰等双方师生代表一百余人参加成立仪式。据悉,双方深度合作将以中心为依托,携手建设一流心理学科,为心理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孕育和成长提供丰沃的学术土壤。孟繁华指出,心理学科是做好教育工作,特别是基础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之一,包括心理咨询在内的心理学各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对于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意义重大。他坚信,双方将会秉承“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发展思路,以及“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要求,共赢美好未来。傅小兰表示,高等院校必须将多方面的办学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新优势,不断丰富和拓展人才培养的渠道和资源。两个单位的强强联合,必将发挥双方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撑。首师大教务处处长方敏受学校委托宣读了科教融合创新中心成立批文,双方领导随后进行了签约及揭牌仪式,同时分别为中心主任和中科院兼职导师颁发了聘书。据介绍,科教融合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办学理念和基本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是科研和教学的高位结合。中心的成立将促进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相结合,培养科教融合型创新性人才,实现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和教师教育,努力将双方心理学科打造成为人才培养领先、学术成果丰硕、社会服务到位的现代化一流学科。(光明融媒记者 晋浩天)

那道门

突发!中科院心理所某教授博士学位被撤销

目前关于此事,能够被证实的内容,只有这个通知。我们等待官方的解释。祝卓宏教授祝卓宏教授简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后导师,注册督导师, 国家公务员心理健康应用研究中心主任, 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任, 国际语境行为科学协会(ACBS)会士(Fellow), 健康中国(2018)年度十大人物, ACBS中国分会(CACBS)主席,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公职人员心理健康管理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社会心理服务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观疗法研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咨询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心理学会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认知行为治疗专委会委员, 中国社工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妇科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 北京家庭教育学会理事,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理事, 国际EAP中国分会理事, 欧洲认证EMDR治疗师和督导师, 中德班第一届催眠行为组学员, 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中方理事。1993年祝卓宏从第一军医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后进入新疆哈密第377医院工作。1994年开始担任新疆乌鲁木齐第23医院住院医师。1999年获得华西医科大学硕士学位。2001年开始担任解放军总医院心理科主治医师。2008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201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2014年担任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任。201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家公务员心理健康应用研究中心主任。2017年获选为国际语境行为科学协会会士。201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应急心理行为应用研究中心主任。祝卓宏主要研究心理灵活性,压力管理,应急心理行为,公务员接纳承诺疗法(ACT),心理灵活性,心理健康,抑郁症及孤独症临床心理治疗。参考资料:1 中科院心理所官网2 科研在线官网

话语与非言语分析可促进抑郁识别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是以抑郁心境的自我体验为中心的一组临床症状群和功能性精神障碍,具有高复发率、高自杀率、高致残率、低识别率、低治疗率的“三高两低”特点。抑郁症患者通常会表现出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认知功能损害,并且伴有一些特定的躯体症状。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15年抑郁导致的自杀是全世界15岁至29岁人群死亡的第二大原因,预计到2030年抑郁将成为世界疾病负担首位;抑郁症的发病率高峰出现在老年人群,其中55岁至74岁的女性患病率高于7.5%,女性高于男性的现象发生于不同年龄段和地域。其中,2015年,中国抑郁症的患病率为4.2%,成为第二大负担疾病。2016年与2019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分别为“关注抑郁症”“关注自杀预防”,均引发全世界对抑郁症的极大关切。为了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党和政府颁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加强抑郁症的早期发现”。2019年7月公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减缓抑郁症患病率上升趋势”直接确定为具体行动目标之一,抑郁的预防和治疗成为重大社会工程和政府工作。而抑郁的早期识别是抑郁预防的关键。 认知与执行功能障碍是抑郁识别的深层机制自19世纪中叶,科学家开始展开抑郁的科学研究。虽然抑郁的科学研究大致经历抑郁发病的生理机理基础研究、认知与神经机制研究、生理药物与心理治疗等重心不同的探索阶段,但是均一直以抑郁的治疗为核心。生理机理研究中,1996年谢林恩等较早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大脑结构中,海马的体积会因疾病而发生变化,称之为“海马萎缩”现象。“海马萎缩”现象使人类知道抑郁存在生理解剖结构的关联。神经系统方面,2018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左西年等展示了抑郁症相关的人脑连接组特定模块网络组织特性的改变,揭示药物对重塑脑网络模块特性改变的潜在作用。2019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严超赣等联合国内17家医院25个抑郁症研究组的抑郁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库,开展抑郁症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默认网络内部功能连接强度异常下降,突出了默认网络异常在抑郁症脑机制中的核心作用。同年,兰州大学胡斌等也发现抑郁症早期阶段,功能网络比结构网络更加灵活。基于国际合作,牛津大学遗传学家弗林特研究团队于2015年在《自然》发布报告,首次确定抑郁症高相关的两个基因片段,第一次在基因层面证实与抑郁症的关联。药物治疗探索中,浙江大学胡海岚团队系列成果相继发表在《自然》与《科学》,发现了大脑中特殊部位的特殊放电模式与抑郁症的关系,并找到快速抗抑郁靶点,为研发新型抗抑郁药物提供了多个崭新的分子靶点。抑郁患者的解剖结构、生理机理的特异性决定了其认知加工与执行功能的障碍。刘明矾等人采用情绪负启动技术,发现抑郁个体对负性信息存在抑制机制障碍,该负性信息的偏向与选择性注意中的维持成分有关。面对歧义情境时,李娟等人认为抑郁患者具有强负性阐释偏向。采用事件相关电位实验,冯正直等人发现抑郁患者对负性刺激的返回抑制能力不足,认为对负性刺激抑制能力的缺失导致抑郁个体难以抗拒负性事件的干扰而受到不良情绪状态的困扰,从而可能更多地体验到抑郁情绪,并致使抑郁持续和发展。钱铭怡等人发现,反刍思维与抑制功能缺失有关,高反刍个体对无关刺激存在认知抑制缺失,该认知功能缺失可能部分源于其抑郁水平的影响。彭代辉等人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发现首发抑郁症患者存在字母工作记忆损害,而语音环路的双侧与左侧布洛卡区激活减弱可能为其病理机制之一。话语与非言语行为特征成为抑郁识别的直接依据语言加工、动作控制直接受抑郁者的认知与执行功能障碍影响。抑郁患者在多个执行功能领域的神经心理加工较差,包括抑制、定势转移、问题解决、计划、言语流畅性、加工速度、持续性注意、言语记忆等。布奇与弗雷德曼早在1981年就关注到抑郁患者的语言功能的表现。毕瑞格等人通过两年追踪研究,发现抑郁症状的治愈与言语记忆功能的改善密切联系。首先,言语或非言语行为可以作为单一线索,有助抑郁识别。言语加工方面,言语流畅性测验包括语音流畅性与语义流畅性,均能够捕捉到各类抑郁的语言异常性。但是,抑郁患者的语义流畅性缺陷比语音流畅性缺陷更严重,抑或语义与语音流畅性对抑郁具有同等的敏感性,目前研究并没有形成一致结论。布拉斯特总结到,与健康群体的语言特征比较,抑郁患者的语言运用上,采用更多的第一人称单数代词,更少的第二、第三人称代词,更少的正性情绪,更多的负性情绪,更多的死亡指代;语音层面,抑郁者的音高变异性低,停顿时间长,语速慢,重读减弱。爱因斯坦德特等人甚至发现,分析社交媒体Facebook上的话语信息,能够较好地预测该个体的抑郁发生。不过,以停顿时间为例,其反映的是心理动作激活水平的普遍性减弱,还是缓慢的认知功能,取决于任务对认知的要求。只有在自由发言情况下,话语特征才能成为抑郁心境的有效测量手段。非言语加工方面,钱铭怡等人认为羞耻情绪能预测抑郁症状。布拉斯特等人梳理文献总结到,与健康群体相比,抑郁患者的行为特点是晚间更多、白天更少的肌肉运动,更频繁、时长更多的自我触摸,更少的眼神接触,微笑、眼眉运动、手势减少,非特定的注视类型、向下看增加。艾琳格瑞也认为抑郁导致人际交往中脸部活动下降,而阿尔格欧文内姆等人的眼动研究发现抑郁患者的眼睑距离更小,眨眼时长更长。声音测量为抑郁及其程度提供有效的额外信息,抑郁具有特定的声音特性,哈斯木等人认为声音的响度、强度等能较好识别抑郁;进一步,朱廷劭等人发现抑郁症患者声音异常存在跨情境稳定性,认为声音可能是潜在的一种抑郁识别手段。其次,话语与非言语行为联合成多线索可以发挥识别作用。吉拉尔德与科恩通过建立视—听行为分析,改善了抑郁的筛查与诊断。实际应用领域,最近美国国防部DARPA与陆军RDECOM资助的痛苦分析访谈语料库(DAIC)主要面向退伍军人,辅助抑郁等心理异常的诊断。但是,多线索整合进行抑郁识别的研究,总体比较薄弱。当前,由抑郁治疗为主转向抑郁防治结合,抑郁的早期识别越来越重要,创新抑郁预防新范式尤显迫切。以话语或声音的单一线索为主、过度依赖于临床访谈和自我报告,难以适应当前的实际社会发展节奏和现实需求。未来发挥大数据分析、多线索整合的优势,确立风险化解的目标,建立以识别为核心的抑郁预警机制,可以完善抑郁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评估、咨询、治疗等衔接的危机干预和援助一体化模式。(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柳生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风回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伦理、科学与社会发展委员会中国执行委员会心理健康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成立

人民网海口9月19日电(记者 毛雷)9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伦理、科学与社会发展委员会中国执行委员会心理健康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在海口召开。据介绍,该中心隶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伦理、科学与社会发展委员会中国执行委员会,是由艾博欣集团牵头组织,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伦理、科学与社会发展委员会中国执行委员会专家团队领军,以国内知名高校、科研单位、国家重点企事业单位多名专家学者为主体的国际性心理健康研究及专业人才培养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田雪原等11位专家学者受聘担任专家委员会委员,作为心理健康研究中心(UNEECP)思想库、智囊团,为中心科研、教学、学术咨询等提供智力支持,以达到“深入心理健康研究,加强心理行业共建,促进国民心理健康”的目标。会上,专家学者们讨论并确定了专家委员会章程,并结合当前抗疫形式,交流了心理相关的健康理论、前沿成果以及成功经验。专家委员会就中心后续工作,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大学、湘雅医院等著名院校、医疗机构开展多方面深层次的交流,在心理健康课题研究以及成果应用转化等多个领域进行合作达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