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20年年会在内蒙古召开狐仙记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20年年会在内蒙古召开

11月21日—22日,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承办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20年年会在内蒙古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主任、研究会会长巴特尔书面致辞。国家民委副主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赵勇,自治区副主席郑宏范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巴特尔在致辞中指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作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本次年会以“人类学民族学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体现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的使命和担当。今年以来,研究会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围绕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积极开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形成了高质量成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巴特尔强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未来5年乃至15年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研究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联系和团结广大专家学者,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做出更大贡献。赵勇指出,要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扎实开展新时代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努力把研究会建设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探索者、推动者、践行者。郑宏范指出,内蒙古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多年来坚定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方针政策。新时期,从人类学民族学角度探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希望进一步深化与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的交流合作,推进民族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次年会共设19个专题论坛,以线下线上形式召开,200余人参加线下会议,300余人参加线上会议。会议决定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21年年会由暨南大学承办。(记者 刘志贤)

不知周也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20年年会召开

本报讯 11月21日至22日,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承办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20年年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党组书记、主任,研究会会长巴特尔书面致辞,国家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赵勇、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郑宏范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国家民委研究室主任、研究会副会长马国华作工作报告,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黄雅丽致辞,国家民委研究室副主任张俊豪主持开幕式。巴特尔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研究会的工作。他指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作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本次年会以“人类学民族学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体现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的使命和担当。今年以来,研究会克服新冠疫情影响,围绕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积极开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形成了高质量成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巴特尔强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未来5年乃至15年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研究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联系和团结广大专家学者,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做出更大贡献!赵勇在讲话中指出,要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扎实开展新时代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努力把研究会建设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探索者、推动者、践行者。研究会副会长王延中主持主旨发言,副会长景军、纳日碧力戈,常务理事高丙中,北方民族大学校长李俊杰作主旨发言。本次年会共设19个专题论坛,以线下线上形式召开,200余人参加线下会议,300余人参加线上会议。会议决定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21年年会由暨南大学承办。(国家民委)

且方将化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20年年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

11月21日—22日,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承办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20年年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党组书记、主任,研究会会长巴特尔书面致辞,国家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赵勇、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郑宏范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国家民委研究室主任、研究会副会长马国华作工作报告,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黄雅丽致辞,国家民委研究室副主任张俊豪主持开幕式。巴特尔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研究会的工作。他指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作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本次年会以“人类学民族学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体现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的使命和担当。今年以来,研究会克服新冠疫情影响,围绕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积极开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形成了高质量成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巴特尔强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未来5年乃至15年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研究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联系和团结广大专家学者,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做出更大贡献!赵勇在讲话中指出,要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扎实开展新时代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努力把研究会建设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探索者、推动者、践行者。研究会副会长王延中主持主旨发言,副会长景军、纳日碧力戈,常务理事高丙中,北方民族大学校长李俊杰作主旨发言。本次年会共设19个专题论坛,以线下线上形式召开,200余人参加线下会议,300余人参加线上会议。会议决定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21年年会由暨南大学承办。来源:国家民委

风行者

贵州师范学院举办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山地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2020年专题研讨会

多彩贵州网讯 11月21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山地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2020年专题研讨会暨中国苗医药研究回顾与发展论坛在贵州师范学院顺利召开。原贵州省卫生厅副厅长、贵州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贵州省易学堂执行主席苏玉水教授,贵州省苗学会法人代表、副会长兼秘书长、贵州大学杨茂锐教授,湖南省苗学学会副会长、中南大学杨成胜教授,贵州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原院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苗医药分会会长杜江教授、贵州民族大学李锦平教授、贵州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郭文教授、贵州师范学院中国山地文明研究中心主任龙宇晓和来自贵州、湖南、广西、云南、海南、四川、重庆等省份的地方知名苗医师苗药师代表等70余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会议现场 会议的主旨报告环节就当下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许多宝贵、中肯的建议。随后,全体与会代表就中国民族医药协会苗医药专业委员会的筹备工作进行了讨论,审议了通过有关申报材料和报告。会议还以“中国苗医药挖掘整理和科学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中国苗医药执业和苗药开发应用的回顾、反思与展望”“中国苗医药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保障及制度建设回顾、反思与展望”为主题分别进行了分场研讨。会议合影 此次会议汇聚了我国苗医药相关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苗医药实践应用方面的重要执业代表、苗医药开发企业的重要代表,并且通过此次会议搭建了跨省(区)交流平台,对于促进全国各相关地区苗医药研究开发和临床应用的可持续发展,推动苗医药更进一步地走向体制化、合法化、主流化乃至国际化的发展轨道,具有里程碑性的意义。主创:林 靖 龙宇晓一审:周中英二审:何秋怡三审:马仲星 张天明【来源:贵州师范学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经验

中国民族学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2020年年会在兰州开幕

11 月 21 日,由中国民族学学会和兰州大学共同主办的 " 中国民族学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 2020 年年会 " 在兰州大学逸夫科技馆开幕。大会邀请了来自包括中国民族学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北京大学人类学和民俗研究中心以及中山大学、云南大学等十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民族学与影视人类学专家上百名。兰州大学副校长范宝军在大会开幕式上回顾了民族学、人类学在兰州大学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民族学博士点是兰州大学文科第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我国著名民族学家杨建新先生和学术团队创建的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已经发展成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民族研究中心和咨询智库。影视人类学通过画面、语言和真实记录,为民族学、人类学提供了多方面的解读文本。改革开放以来,影视人类学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尽管学科发展历史并不长,却已经成为一门具有重要影响的学科。在新媒体时代,合理、有效借力新媒体优势,重新发现、阐释和建构中国人类学范式,追求中华人文精神内涵,通过新媒体丰富影视人类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成为影视人类学学科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课题,同时也为学科发展开辟了广阔舞台。"会中,各位专家和教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中国民族学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副会长、原文化部民族民间文化发展中心主任李松,北京大学人类学和民俗研究中心教授蔡华,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影视人类学委员会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鲍江,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总编辑、北京社科智库电子音像出版社社长蔡继辉,中国民族学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常务副会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庞涛等,分别就中国节日影像志中的学术理念与 " 编撰 " 实践、民族志科学纪录片存在的必要性、国外影视人类学前沿、新时期中国影视人类学的使命与实践维度等为题做了精彩发言。此次大会分别设置了 " 新时期影视人类学的理论转向与方法创新 "、" 面向田野的影视人类学新形态 "、" 民俗影像志与非遗影像实践 "、" 民族志影像史与影视人类学学科建设 " 四个学术分论坛,与会代表围绕相议题分享自己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深入交流与讨论;同时展开学术影片展映,学会进行 " 人类学电影展映与研讨 ",多部优秀的人类学电影给观者呈现了精彩的视听盛宴。本次年会共收到影片 89 部,其中学术单元共收到影片 52 部,学生单元 37 部。本次学术会议延续历次会议传统,注重对青年学者培养,专门设置新锐力量——学生论坛与影片展映单元,为仍在学习、积累阶段的青年学者提供展示、交流平台。本次年会将于 11 月 22 日结束。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华静 文/图编辑丨王璇责任编辑丨石雨涵值班主任丨刘宇玮【来源:兰州日报·ZAKER兰州】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帝曰

中国专家学者和社会组织代表在联合国少数群体问题论坛呼吁打击仇恨言论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张婧昊):当地时间11月19日至20日,第十三届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少数群体问题论坛以视频会议方式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仇恨言论、社交媒体和少数群体”。中国专家学者和社会组织代表在论坛介绍中国保护少数民族权利政策实践,呼吁国际社会共同打击仇恨言论。中国少数民族对外交流协会理事王碧琳在发言中表示,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坚持维护民族团结,保障宗教信仰自由,坚决反对宣扬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及宣扬宗教极端思想、破坏宗教团结和睦的信息。网络空间不应成为法外之地,要正确把握信息自由流动与国家安全、公共利益的有机统一,实现网络空间的有效治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理事杨超结合自身生活经历,介绍了中国藏族、白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在政府政策扶持下实现脱贫、就业、接受教育等情况,指出某些国家社交媒体对中国民族政策的报道充满仇视性偏见,与事实完全不相符。社交媒体应用来传递事实真相,而非散播仇恨和煽动性言论,危害别国安全。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刘东旭表示,中国具有包容民族多样性的文化传统。这种传统蕴育了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的理念,在中国法律和制度中得到充分体现。少数族裔或移民未得到平等对待的社会容易成为仇恨言论的温床。美国非洲裔抗议活动导致社会骚乱正是美国因为不平等付出的沉重代价。暨南大学教授郑亮介绍了中国打击网络仇恨言论的作法,表示中国制定颁布《网络安全法》等网络管理法规,切实打击宣扬民族仇恨和民族歧视的言论,要求网络实名注册、互联网公司对在其平台上发布的内容承担责任。中国政府在消除歧视和保护少数群体权利方面展现了卓越的领导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钟新表示,仇恨言论所包含的民族、宗教、性别歧视言行都为中国法律所禁止。中国一些在美留学生曾因害怕遭受因疫情引发的种族歧视而不敢出门。国际组织、各国政府、社交媒体需共同行动,限制仇恨言论传播。面对流行疾病等全球性问题,各国人民同属命运共同体。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四新指出,世界范围内针对少数群体的仇恨言论日益甚嚣尘上。在一些国家,少数群体不仅受到言语侮辱,还遭受身体攻击。前所未有的疫情灾难成为社交媒体上仇恨言论滋生的土壤,而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却保护仇恨言论散布者,正因如此,美国政府及其领导人从疫情伊始就成为仇恨言论制造机器,这对有关国家人民和全世界造成了伤害。许多与会国家和非政府组织批评美国、欧洲国家存在的种族歧视、“伊斯兰恐惧症”和政治人物散布仇恨言论等问题。

所以穷年

2020·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在北京开幕

10月11日,“2020·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开幕式及“第三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永久收藏暨颁奖仪式”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图为活动主办方为入展摄影师颁奖。李晗雪 摄 李晗雪 摄中新网北京10月11日电 (李晗雪)2020·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11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开幕。此次入选的20组作品涵盖了使鹿鄂温克人、云南马帮、新疆喀什牲畜巴扎、生活在中缅边境的傈僳族人等丰富题材,其中不少是摄影师在当地考察、拍摄数十年的成果。2020·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由中国民族博物馆与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影视与影视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国际摄影周组委会合作主办。今年为第三届。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表示,“双年展”不是简单的摄影技术“比拼”或艺术美感“选美”,而是倡导以影像来进行各民族历史记忆的记录与书写,也希望借影展引导创作者摒弃虚假、浅薄的伪民俗式摆拍。此次入围的作品中,许多是摄影师多年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观察、拍摄的成果。例如《使鹿鄂温克人》作者王伟,自2013年起,20余次深入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深处的使鹿部落考察、拍摄,行程2万余公里,拍摄胶片近千张、数码照片近万张,记录了部落中34位最具代表性的使鹿鄂温克人。摄影师罗金倩的《六畜兴旺》则别有新意。罗金倩请务农的父亲用铁丝、布料等制作出假的农耕动物,再将“假动物”置于耕地、牧牛、节庆杀猪等真实乡村生活场景中进行拍摄。作品以这种奇特的构思,反映当下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老人空守家园背景下,传统生活方式的流逝。当天开幕式上,活动主办方为入展摄影师颁奖并颁发博物馆永久收藏证书。开幕式后举行了第三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发展论坛。入展摄影师代表与来自摄影界、收藏机构和从事影视人类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作了专题发言。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副教授朱炯在发言中点评说,本届入围作品猎奇性减少,更多显示出长时间积累造就的深度和力度。中华世纪坛艺术馆执行馆长冀鹏程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各地丰富繁多的地方志资料,已成为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研究中国社会的素材。希望未来民族志影像也能对记录与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发挥重要作用。(完)

尝试凿之

大瑶山与世界对话——2020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交流峰会圆满落幕

11月22日,由中国民族研究团体联合会、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丝绸之路文化产业专业委员会、中国瑶族文化传承研究中心主办的“大瑶山与世界对话——2020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交流峰会”在广西河池市南丹县召开。峰会以“两省两地两山”跨区域办会的方式,深入研究民族地区特别是县域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与世界对话,交流展示大瑶山脱贫攻坚经验,并对民族地区后扶贫时期如何稳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进行深入研讨。本次峰会由中国民族研究团体联合会、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丝绸之路文化产业专业委员会、中国瑶族文化传承研究中心主办,南丹县委、政府和荔波县委、政府共同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著名院校和各省区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广东、广西、湖南、云南、贵州等民族地区相关领导、各大媒体记者 100余人出席了盛会。会上,中国瑶族文化传承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筱文向广西南丹县颁发“中国瑶族文化传承研究中心南丹县研究基地”牌匾。南丹县人民政府县长覃康平称:“一切过往皆为序章,所有将来皆是可盼。”早在2015年精准识别时,南丹县最低分为负值,一些行政村的贫困发生率高达80%。今年,南丹县脱贫攻坚各项指标全部达标,成为河池市首个整县脱贫摘帽县。民族地区如何脱贫攻坚,难点在哪儿,症结在哪儿,“关键的一点就是造血,” 中国瑶族文化传承研究中心副院长唐晓君在发言中表示,脱贫不能局限于表面上的有电、有路、有吃、有穿,还要保证各项措施的持续发展,“尤其是靠山吃山的瑶族,要从观念思想上改变。”在民族地区的持续性发展上,文旅发展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清华大学教授林华认为,大部分旅游景区都注重白天的旅游,而把游客留在夜间的景区,发展夜间游乐不失为新的出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丝绸之路文化产业专业委员会主任方勇在大会总结中表示,民族地区的脱贫经验不仅要向中国介绍,还要向世界介绍,用自己的话语展现出来,向世界提供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2020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交流峰会的顺利召开,促进了两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深化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推动各地瑶族文化与世界接轨,并着力推动民族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进一步巩固提升民族地区脱贫攻坚质量和成色,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奋力开创民族地区繁荣发展新局面贡献智慧和力量。

天山行

逾百名专家学者聚厦门探讨中国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

“第六届中国民族文化遗产论坛”28日至29日在厦门举办。 戚丹丹 摄中新网厦门11月29日电 (杨伏山 蔡贞 李美君)“第六届中国民族文化遗产论坛”28日至29日在厦门举办,来自北京、上海、浙江等全国19个省份的高校、科研院所120余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共同研究中国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由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市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遗产专委会共同主办的本次论坛,旨在进一步推动中国世遗与国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健康发展,聚集当下中国世遗和国遗保护单位与项目拓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专题研究中国民族与地区世遗及国遗项目生产性保护与发展问题并提出建言。为期两天的论坛将分8个会场,发表论文46篇,众多专家学者论文,从民族海洋海事遗产、民族文化、艺术遗产、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化开发、国际民族文化遗产经验与教训等多角度,对国内外民族文化遗产在开发前后产生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些创新性和开拓性的概念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为厦门乃至全国非遗保护与产业化开发提供重要的借鉴与理论参考价值。厦门理工学院鹭江学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刘芝凤教授提出“弱经济价值非遗”新概念,将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现实生活中被市场经济边缘化的民间艺术、传统手工技艺归纳为“弱经济价值非遗”,在学术上对其进行梳理和归纳。针对文化遗产申遗成功后出现的诸多问题,专家提出验收和“学术督理跟踪制”“文化产权资本化”等诸多学术概念,为解决开发商与开发景区民众的利益根本问题提供了思路。与会的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二级巡视员袁彦认为,本届论坛将会激发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这一领域研究的潜在经济价值,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对于促进各民族的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刘芝凤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上万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创造的,民族文化遗产具有丰富而特殊的历史认识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原始科学价值和社会普世价值。尤其在现代化生活和物资普及城乡的当下,对于那些濒危的、即将消失或在市场经济冲击下被边缘化的弱经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问题研究,对申遗成功后的国遗和世遗发展出现的诸多问题,是本次论坛的主要研究内容。厦门理工学院影视与传播学院院长郭肖华教授称,民族文化遗产根系庞大、生命力旺盛,第六届中国民族文化遗产论坛在国际历史文化社区,世界文化遗产地鼓浪屿举行,意味深长。来自全国的学界、业界专家、大师们直面交流,分享新时代背景下应用数字挖掘和多媒体技术,更系统、更多元,更活态地梳理、留存、保护和传播民族文化遗产的心得与经验,知微见著,窥斑见豹,是一次很有深度的交流与探索。他表示,厦门理工学院影视与传播学院根植闽台,以影像记录与数字传播为抓手,致力于东南海洋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传承,为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创新实验样本。(完)

大将军

乌小花教授做客“亮丽北疆”讲坛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11月21日电(记者 李爱平)21日上午,由内蒙古出版集团主办的“亮丽北疆”讲坛在呼和浩特市维力斯大酒店举行。中央民族大学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科研处处长乌小花教授做客本期讲坛。乌小花教授是内蒙古走向北京、走向世界的蒙古族人,任北京市第十届青联委员、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理事、北京青年研究会理事,也是美国西北大学政治系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政治学、世界民族问题、北方民族历史与文化等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获得国家民委“全国民族工作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对策研究类”论文二等奖、国家民委首届民族问题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等。此次讲座,乌小花教授用两个半小时给听众解析民族工作面临的新挑战,从国际国内两个层面梳理问题,理清思想,从而坚定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蒙古出版集团成功已举办了五场“亮丽北疆”讲坛专题讲座。此次乌小花教授专题讲座为第六场,也是“亮丽北疆”讲坛2020年度收关之作。(完)责编:樊羽玮【来源:中新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