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中国还有十年红利期逃之夭夭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中国还有十年红利期

王佳昕,曾继儒,赵佳慧 北京报道我国人口红利消失了吗?如何发展0-3岁托育?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2019年的全国两会上,上述话题不仅被代表委员们所关注,也频频登上热搜,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3月7日,长期从事人口学研究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为上述问题“开药方”。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资料关键在于经济社会政策《21世纪》:目前有一种观点,称由于人口老龄化加重等因素,我国的人口红利消失。对此你怎么看?贺丹:按照人口学的概念,人口年龄结构比较有利时,即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高,抚养比低于50%,是收获人口红利的窗口期。按这个标准来看,中国还有十年左右的时间。需要明确的是,人口红利是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深而减少。另外,新生儿出生增加会使人口红利加速消失,因为非劳动年龄人口中,除了老人还有儿童。我们人口红利期缩短,主要是因为老年抚养比的上升。能不能实现人口红利,不是人口年龄结构决定的,而是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制度决定的。能否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是能否实现人口红利的关键。我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也是收获人口红利的四十年。我国能够收获人口红利,除了人口年龄结构有利这一基本条件外,改革开放、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劳动力要素流动、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才是最重要的。面对未来产业结构的变化,资本和技术对劳动的替代加快,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更加重要。我不赞成人口决定论,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能由人口数量和结构简单判断。人口很重要,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基础性、战略性、长期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影响。起决定作用是相关政策能否与人口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状况相协调,能否充分利用人口发展状况、人口年龄结构的优势实现发展。反过来,经济社会发展又促进人口受教育水平、健康状况的提升。以后,国家在充分挖掘人口红利的同时还可以收获人才红利、健康红利。《21世纪》:如何看待我国的低生育率问题?贺丹:首先要有一个认识,低生育率和老龄化是人口发展的自然规律,是不可逆的,是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生育水平的下降。我国人口基数大,14亿的人口规模要至少持续15年以上,将长期面临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的双重压力。对于低生育率问题要高度重视,但不要过度焦虑。需要高度重视是因为,生育率过低对人口自身发展及经济社会发展都有很多影响。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如果没有提前做好相关制度准备的话,以后解决会很困难。但也不要过度焦虑,因为人口变动是长周期的慢变量,在外部条件影响下,在适当的政策干预下,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会有一个自我调适的过程。当前最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劳动力素质。我们的存量劳动人口受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这也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原因。另外,对健康的投入同样不可忽视。我国人口的预期寿命与发达国家比差距不大,但健康预期寿命,即健康地生活多少年,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优先投资于人的教育、健康,是不会出错的,可以重塑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鼓励家庭“托育点”建设《21世纪》:0-3岁托育是2019年全国“两会”的重点,被多次提及。请问你对此有何看法和建议?贺丹:相关部门一直在研究0-3岁托育的政策,应该很快就会有这方面的政策意见出台。我们曾配合原国家卫计委做过调研,0-3岁的托儿需求的确旺盛,40%的家庭都有需要,尤其是2-3岁的孩子。很多人不愿生育二孩的原因主要是没人看、没人带。目前0-3岁还没有纳入国家的学前教育规划或公共服务范围内。这一方面还是空白,是很明显的短板,不像3-6岁学前教育,国家有明确的要求和目标。因此需要引起社会各界重视,包括政府加大投入。0-3岁托育如何做,政策和标准都需要研究。婴儿照料还是要以家庭为主,这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但是家长要有喘息的机会,就需要符合条件的能够照看孩子的人婴儿照料。托育机构的建设需要时间、资本、投入,如何在花钱较少的情况下切实解决问题?我认为可以鼓励“托育点”的建设,基于邻里间的信任,就近方便婴幼儿托管。例如已经退休的老人,可以鼓励他们通过一定的培训和资格认证,在家提供托育服务。这是一份正式工作,能有收入,方式也比较灵活。在家庭、社区设立托儿点,应该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目前,幼儿园供不应求,尤其是大城市,符合条件(3-6岁)的都收不过来,招收3岁以下的很少。应该有政策支持,鼓励幼儿园招生向下延伸1岁,这应是未来托育机构发展的一个方向。《21世纪》:“一老一小”是最大的民生。除了小,老龄化问题同样不可忽视。请问你如何看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养老问题?贺丹:人口老龄化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深刻的。中国老龄化速度较快,因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处于出生人口高峰期时每年出生人口规模很大。2018年我国有1523万新生儿,但上世纪出生高峰期,每年出生人口在2000万以上,最高年份接近3000万,这些人现在正在进入老年。我们现行的养老制度、养老服务体系对老龄社会的到来还准备不足。随着社会经济变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靠子女照顾老年生活已经很不现实。尤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老人大多处于失能、半失能状态,对他们的照料专业性要求很强,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失能、半失能老人规模会持续扩大,他们的照料还需要机构或社区支持,单靠家庭很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改革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政策信号。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该是应对老龄化的一项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能够为老年服务提供支持,也能减少国家的医疗负担。加入保险后,一旦老人进入失能、半失能状态,在家中、护理机构都能得到保险补贴。按现在的政策,不住医院就不能报销。但在医院护理、长期照料老人,需要占用床位等医疗资源,服务成本很高。因此,长期护理保险大方向应是社会保险而非商业保险,这应是一种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但运营方式和模式可以引进专业机构。(编辑:杨志锦)

保温瓶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这一年,中国人口或开始负增长

近日,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在《人口与健康》杂志发表文章《我国“十四五”时期及中长期人口发展态势分析》。该研究预测,中国总人口在2027年后开始进入负增长。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是国家卫生健康委的直属事业单位,曾参与完成单独两孩政策、全面两孩政策的方案测算和政策研究。图据新华社中国总人口在2027年将达到峰值14.17亿文章指出,2019年中国人口总量为140005万人,预计2027年将达到峰值14.17亿,此后开始下降,2035年降至14.03亿,2050年降至13.21亿。根据发展态势预测,“十四五”时期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年均1.76‰,总人口低速惯性增长,总人口年均增量为246万人,未来十年将经历从增长到下降的重大转折,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预计203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18‰,2050年为-5.65‰。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1月,中国社科院人口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9》亦曾指出,如果中国总和生育率一直保持在1.6的水平,人口负增长将提前到2027年出现,2065年人口减少到11.72亿,相当于1990年的规模。图据新华社更早之前,2017年3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曾在官方发布会上表示,中国人口的峰值将出现在2030年,达到14.5亿左右,到2050年还有14亿左右的人口,到本世纪末还有11亿以上的人口。根据最新发表的文章,当前绝大多数省份已经进入人口低增长甚至负增长时代,2019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10‰,进入人口低增长时代,西藏是唯一人口自然增长率超过10‰的省份。其中,东北三省从2016年起已经进入人口负增长,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内蒙古、江苏等6个省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3‰,河北省等12个省份在3‰至6‰之间,广东等9个省份在6‰至9‰之间。预计“十四五”时期有更多的城市将进入人口负增长。“十四五”时期出生人口规模下降速度加快前述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文章预测,“十四五”时期将是出生人口规模减少最为快速的时期。中方案预测出生人口将从2020年的1400万左右降至2025年的1230万左右,平均每年减少近50万。该研究预计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将从2020年的9.11亿人降至2035年的7.94亿人、2050年的6.44亿人,“十四五”时期年均将减少697万人。15-59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2020年的65%降至2035年的57%、2050年的49%。图据新华社“十四五”期间老年人口年均增长1150万文章还预计,受60年代出生高峰期人口进入老年阶段的影响,从“十四五”开始,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迎来快速增长期。“十四五”时期年均增长1150万,大大高于“十三五”年均740万的增速,2025年达到3.16亿,此后不断加速,2032年突破4亿,2048年突破5亿。2020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8.4%,2025年为22%,2035年为31%,2050年将达到近40%。联合国人口司发布《世界人口展望(2019年)(简称WPP2019)数据显示,当前,中国的老龄化程度在全世界排名第57位,预计2035年排名第44位,2050年第33位。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和占比将在“十五五”进入快速增长期。“十四五”时期65岁及以上老年人年均将增加630万左右,2025年达到2.17亿左右;“十五五”时期增速开始加快,年均将增加1010万,2030年达到2.67亿,2033年突破3亿,2050年突破4亿。2025年、2035年、205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15%、23%、30%。

大车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期刊文章:警惕人口负增长陷阱

“俄罗斯远东以及日本北海道地区的经验显示,更低的生育率与人口加速负增长相互促进,形成恶性循环,进而陷入一种‘人口负增长陷阱’。”近日,由国家卫健委直属事业单位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期刊《人口与健康》2020年第12期刊发了一篇题为《城市化、低生育率与人口负增长》(简称《城》)的文章。该文作者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陈友华以及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员苗国。《城》文称,“低生育现象是工业化、城市化社会的重要人口特征。世界范围内,无论是人口膨胀还是人口收缩的国家与地区,在经济规律驱使下,人口向城市集中、向大城市集中是普遍趋势。城市化具有抑制生育水平的能力,城市化与低生育率不仅导致人口负增长,而且还有促使人口空间极化。”文章分析了美国、日本北海道、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德国的案例。其中,文章认为,“日本与俄罗斯推行积极的鼓励生育以及人口区域调控政策都无法撼动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人口加速负增长使得偏远地区‘空心化’,甚至部分地区重新演变成‘无人区’,对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城》文指出,“中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化的爬坡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育率将越来越低,这是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中国城市化水平继续上升,叠加当下极低的生育意愿与生育水平,未来人口加速负增长的效应将会与近邻如出一辙。”在两位作者看来,“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必然要求产业的转型升级,现代社会第二、第三产业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更高,特别是文化素质。这必然驱动家庭由投入孩子的数量成本向质量成本转移,市场经济促进人口城市化进程,遂使生育率大幅度下降,衍生出大城市长期的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等结构性问题。新生人口无法填补老龄化和劳动力人口流失,造成非核心区域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收缩。大城市对青年人口的‘虹吸效应’导致乡村与落后地区遭受更严重的老龄化挑战,这是周边国家的现实案例,也是我国正在经历的现实。”公开资料显示,《城》文作者之一的陈友华出生于1962年7月,自1980年起先后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和德国马尔堡大学社会科学与哲学系,并分别获得理学学士、理学硕士与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学、人口学、社会工作、公益与慈善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另一位作者苗国出生于1984年 3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社会学、发展社会学。刊发上述文章的《人口与健康》杂志由国家卫健委主管、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其中,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要开展人口科学、人口健康、人口和家庭发展相关领域研究,开展人口与发展领域调查评估,卫生健康信息化工程,开展人口、家庭、卫生和计划生育舆情监测及信息咨询服务、政策宣传、国际交流合作等工作,是长期服务于国家人口与发展领域的国家智库。(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香魂女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来绵举行托育服务政策实验基地揭牌仪式

4月2日上午,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在绵阳市托育服务行业协会举行了托育服务政策实验基地揭牌仪式,绵阳市托育政策研究实验基地正式挂牌,成为继合肥、杭州之外全国第三家托育政策研究基地。受市政府蒋丽英副市长委托,市政府陶筠副秘书长参加了揭牌仪式,为托育政策研究实验基地揭牌并致辞。揭牌仪式由市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田卫主持,市婴幼儿托育协会会员单位参加了授牌仪式。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刘鸿雁副主任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绵阳市在婴幼儿托育服务方面开展的有益的探索与创新,认为绵阳市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婴幼儿托育服务事业的发展,率先成立了四川省首家托育服务行业协会,并围绕 0-3 岁婴幼儿照护服务标准、行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取得阶段性成绩,工作很有开拓性和推广价值。 市政府陶筠副秘书长对刘鸿雁副主任、各位领导和专家莅临绵阳表示诚挚的欢迎,在致辞中表示: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将托育政策研究实验基地设在绵阳,不仅是对绵阳的信任和支持,也是对绵阳的鞭策与鼓励。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的要求,克服困难、主动作为,围绕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儿童早期发展、托育行业发展等领域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与探索创新,为国家托育服务理论研究、行业规范、人才建设提供更多更全面的实践支撑。(委家发科供稿) 【来源:卫生健康委员会】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爱作战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调研我省医养结合工作

10月12日至16日,由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信息咨询部研究员李成福一行5人组成的调研组对我省白银市、兰州市医养结合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陈明同志以及相关处室和市州负责同志陪同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到白银市社会福利院、白银同馨医养院和白银市向阳医养院,兰州市安宁孝慈苑养老服务中心、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老年护理院)、城关区康乐医院、城关区团结新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合作、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医疗机构设立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农村医养结合服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了解,并在两市召开由民政、人社、发改、财政、医保、医养结合机构等部门参加的座谈汇报会。调研组对我省医养结合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甘肃省医养结合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智慧养老、医养深入融合、居家养老方面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经验模式。针对下一步医养结合工作的发展,李成福提出,一是要加快完善推进医养结合工作的顶层设计,从政策层面上推进工作开展;二是要进一步健全养老护理人员的培训体系,关注护理人员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为提供高层次专业养护人员做好保障;三是要做实农村老年人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探索“两院”合建,整合乡镇卫生院与敬老院、村卫生室与农村幸福院,依托社区乡级活动阵地建立养老服务中心,积极打造医养结合服务平台,推动医养结合事业快速发展。来源: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编辑:甘肃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大演习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专家:老龄化不必然带来创新能力下降

近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术期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刊发了一篇由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贺丹,副研究员刘厚莲共同署名的论文《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影响及应对策略》(以下简称“论文”)。据微信公众号“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披露,论文标注了基金项目:全国老龄办2018年老龄政策理论研究课题“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影响和应对战略研究”(QLB2018A003)。去年4月,全国老龄办发布了“2018年度老龄政策理论研究课题指南”。“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影响和应对战略研究”便是全国老龄办当时提出的16个研究课题重点围绕方向之一。论文在摘要中概述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在2020-2035年和2035-2050年两个阶段,我国人口规模进入负增长,并将处于13.5亿人以上的人口高峰期;老年人口规模快速攀升,高龄化程度不断提高;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快速下行,中年成熟劳动人口比例不断提高。新时代要深化对人口老龄化影响的认识,不能简单地把老龄化当作问题来对待。人口老龄化不一定带来经济衰退、创新能力下降,需要加强老龄化理论和实证研究。未来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健康促进制度、人口配套政策、宣传倡导环境等。论文的作者为:贺丹(1969-),女,湖南龙山人,经济学硕士,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刘厚莲(1987-),男,江西吉安人,经济学博士,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通讯作者)。论文分为三个章节: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深化对人口老龄化影响的认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建议。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一章中,论文认为:2029年前后我国人口规模进入负增长,在2020-2035年、2035-2050年两个阶段,处于13.5亿人以上的人口高峰期;在2020-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快速攀升,此后高龄化进程提速;我国人口总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快速攀升,少儿抚养比保持平稳;在2020-2035年,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快速下行,此后进入中年成熟劳动人口主导期。此外,作者在论文这一章中提出,“2050年我国人口总量远高于第三位的尼日利亚(4.11亿),仍稳居世界第二位”、“在2020-2035年、2035-2050年两个阶段,我国仍属于全球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等观点。关于“深化对人口老龄化影响的认识”,论文归纳出5个结论:不能简单地把人口老龄化当作问题来对待;人口老龄化并不一定会带来经济衰退;老龄化不必然带来创新能力下降;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加强中国老龄化研究。比如,作者在论证“老龄化不必然带来创新能力下降”时举例称,“日本是发达国家中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然而近二十年来劳动生产率仍然在增长。国际劳工组织数据显示,按照购买力平价方法测算,日本1990年的劳动生产率为75377国际元,2017年为94161国际元,年均增长0.8%。”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建议”一章,论文提出了5项建议:构建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的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构建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的健康促进制度;构建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配套政策体系;构建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的宣传倡导环境。譬如,论文认为,“生育政策调整后,近几年生育水平明显向上波动,达到1.7。预计未来几年总和生育率将在波动中平缓下降,长期来看,受人口结构、生育观念转变、经济发展等综合因素影响,生育水平仍存在下行压力。建议继续做好生育政策研究和政策储备,加大力度完善住房、托育、家庭养老、税收等相关配套政策,创造宽松自由的政策环境。”

不贷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领导一行莅临蜗贝家调研托育服务工作

11月3日下午,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鸿雁等一行领导莅临蜗贝家·十里庙社区普惠托育园进行托育服务调研指导工作。合肥市卫健委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处主任科员汪慧萍,蜀山区卫健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夏守政及井岗镇相关领导陪同调研参观。蜗贝家创始人曾春女士与园所教职员工热诚地接待了调研组一行。调研组领导一行按照蜗贝家托育园一日常规标准流程,穿戴鞋套、手部消毒后,走进蜗贝家·十里庙普惠托育园,逐一参观了托班教室、保健室、绘本阅读馆、厨房、亲自然户外乐园等幼儿生活活动场所。调研组领导听取了曾春女士关于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介绍,对园所环境、设施配备、托育服务模式、师资队伍、日常安全管理、营运情况、卫生保健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了解,对蜗贝家园区的办园理念、办园形式、智慧托育SaaS云平台、运营思路及整体运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参观结束后,调研组领导组织召开托育服务工作座谈会,蜗贝家董事长曾春女士、蜗贝家新城园园长刘春燕女士作为托育机构代表参加了此次座谈会。会议上,调研组领导与托育机构代表就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方向、当前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的开展进行深入交流。受今年上半年疫情冲击,托育机构受到较大影响,大多数机构都处于亏损的状态。如何实现盈利,保证园所后续正常运营发展,是当前托育机构面临的最大困难。曾春女士表示,蜗贝家一直在积极探索一体化的扩容性服务,不仅为0-3岁婴幼儿及家庭提供日托、半日托、小时托、亲子、亲孙课程,还通过线上+线下科学育儿、亲子教育、亲子采买的业态形式,引领0-18岁家庭新亲子生活方式,让一个社区托育园能为整个社区5000户居民家庭提供服务,弥补机构无法盈利的问题。对于托育行业发展,曾春女士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她表示希望政府能够从两个方面加大对托育机构的支持力度,第一是能够拿出多余的公共闲置用地,用于建设像蜗贝家十里庙社区普惠托育园这种形式的示范性普惠托育园,让更多婴幼儿家庭受惠;另一个是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对托育机构的监管力度,能够把工商已注册但还未系统备案的机构也纳入到统一的安全监管范围内,促进托育行业健康发展。

刘向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联手Springer Nature 助推中国人口学研究走向国际

中国日报北京3月1日电(记者 王晓东)近日,中国人口学专业领域的唯一一本纯英文学术杂志《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Chi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宣布与国际顶级出版商Springer Nature合作,将借用Springer Nature强大的传播渠道助推中国人口学研究学者研究成果的国际传播。据该杂志的执行主编刘鸿雁介绍,Chi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是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主管、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一本面向全球、聚焦中国人口与发展的英文学术期刊。该期刊在英文杂志《当代中国人口》(China Population Today)基础上改版而成,于2017年正式创刊,每年出版四期,16开。2018年开始于国际顶级出版商Springer Nature合作,由该出版商向国际进行推广。Chi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主要刊登中国人口及相关领域的原创论文、政策评论和研究报告,内容涵盖人口理论、人口统计、人口和卫生计生政策、人口与社会、人口与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以及流动人口、贫困人口、女性人口、老年人口、就业问题、中外人口比较等最新综合研究成果。刘鸿雁表示,该期刊组建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泰国、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人口学者构成的学术委员会,并组建了规模庞大的匿名评审队伍,采取匿名审稿,还聘请熟悉中国国情且母语为英语的英文编辑专门为出版的论文进行语言润色。他说,中国人口学的发展特别需要这样一本纯英文学术杂志。杂志创刊之前,主要国家都有自己的人口学专业领域的英文学术杂志,唯独中国缺乏。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一的大国,创办一本纯英文杂志非常必要。而且中国人口学的发展早期一直在国际人口学界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长期以来,中国人口发展受到联合国人口基金、联合国人口司的指导。中国人口学一直有着与国际交往的良好历史。刘鸿雁表示,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致力于打造国内人口学专业知名刊物,争取纳入国际主流人口学研究的数据库,包括POPLINE、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美国《ProQuest 数据库》等,定期组织国际人口学发展前沿领域的高端学术专题会议。未来几年内将努力打造成世界人口学知名刊物,进入ESSCI引文和SSCI引文,进一步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杂志未来会更加注重杂志论文的质量,鼓励学者发表高水平的英文论文。刘鸿雁介绍道,《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杂志也会根据人口学界的热点问题及时进行学术讨论,在论文筛选上是客观、中立、自主的。学术成果不仅向国际传播,也会向政府官员传播,提高学术成果的影响力。他说,很多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很有创新性,甚至达到国际一流水准,但是却很少被国际所知。《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主要目标就是将中国学者的论文推广到国际人口学界。2018年开始与国际顶级出版商Springer Nature合作,由该出版商向国际进行推广。也就是说,只要中国学者的人口学论文发表了,在国际人口学界将可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引用。这样不仅有利于国际人口学知识的积累,也有助于中国学者的研究在国际上传播。(编辑:严玉洁 于熙)

持戒

人发中心托育服务政策实验基地落地绵阳

本报讯(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刘晓东)近日,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托育服务政策实验基地落地绵阳,并举行授牌仪式。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隶属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是中国人口发展研究领域的智库。30多年来,该中心的主要工作包括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理论研究、数据收集、人口信息咨询等,致力于对中国的人口发展、全民健康,特别是生殖健康的决策产生影响,为2030健康目标的实现提供基础。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婴幼儿托育服务事业的发展,率先成立了四川省首家托育服务行业协会,并围绕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标准、行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绩。目前,全市提供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的机构550余家,供给托位数2.7万个,从业人员7200余人,招收婴幼儿1万余人。据介绍,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与绵阳市卫健委合作,将借助双方的优势,采取与双方相契合的方式,围绕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儿童早期发展、托育行业发展等领域开展深入的学术交流与研究合作,共享相关领域数据、资料,联合开办专业培训班、共同举办学术会议、协作开展调查研究、加强人才交流合作。来源:绵阳晚报数字报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

约书亚

中国人口与发展中心调研兰州市医养结合工作

10月15日,中国人口与发展中心信息咨询部研究员李成福一行在省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处处长张亦兵等陪同下调研兰州市医养结合工作。调研组一行先后深入兰州市安宁区孝慈苑养老服务中心、兰州市老年护理院和城关区康乐医院、城关区团结新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研指导我市医养结合工作。通过实地调研、个别访谈和座谈交流等形式,对我市医养结合工作进行了全面详细了解。座谈会上,市卫生健康委、民政局、发改委、城关区卫健局等相关部门以及市老年公寓、社会福利院、城关区康乐医院、团结新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负责人做了发言。调研组对我市医养结合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李成福研究员就下一步兰州市医养结合发展提出三点意见,一是要加快完善推进医养结合工作的相关政策,从政策层面上推进工作开展;二是要进一步摸清失能、半失能人员底数,为特殊人群提供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三是要依托社区乡级活动阵地建立养老服务中心,充分整合和利用社区、农村闲散资源,将日间照料中心、村级活动中心等建成老年人聚会交流、日间照料、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的活动场所,积极打造医养结合服务平台,推动医养结合事业快速发展。下一步,我委将全面贯彻落实省卫生健康委、民政厅、发改委等11部门《关于印发〈促进医养结合事业快速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精神,以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着力打造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和安宁疗护的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大试点工作力度,突出试点示范引领作用,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向全市推广,让更多老年人更早的享受到专业、便捷、可及的医养结合服务。【来源:兰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