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考研复习一年后,我放弃了考研是谓同德

考研复习一年后,我放弃了考研

小鸭子的“考研梦”有一只小鸭子在一所普通的动物学校上学。学校里,除了考试显得很讨厌之外,小鸭子觉得其实还算过得不错。最近这些天,小鸭子在床上开始翻来覆去的睡不着觉了。因为他快要毕业了。很快,他就不得不从学校离开。离开学校意味着,鸭妈妈不再会定期给他小鱼干吃了,他必须去往外面的世界自己抓鱼吃。小鸭子一直待在学校里,外面的世界对他来说很陌生。小鸭子也只是假期里,才会去外面的世界帮一些鸭子捕鱼队捕鱼,但是很累,而且只能分到很少的鱼。偶尔的时候,还会看见一些怪影,不知道是好是坏。但是捕鱼队说他们都是坏人。外面的世界跟学校完全不一样,它并不像学校一样安逸,似乎还充满着危险,小鸭子这样想着。虽然在学校里,已经学习了快四年,但是他觉得自己没怎么认真,没什么能力,也就能应付应付考试。但是小鸭子心里还有一个梦想,去北上广湖,那里湖很大,有最丰富的资源,是所有动物心中的好地方,只不过在那边的窝都很贵,一般的动物是买不起的。不过那边的动物研究院在招生,现在飞行可是热门专业。如果继续留在学校的话,能就近观察北上广湖,暂时远离外面的世界,而且鸭妈妈还会觉得自己努力上进,定期会给予一些援助的。小鸭子从床上扑通的就坐起来,考研呀。于是他决定了,要去开始疯狂学习飞行课,希望能够考上好一些的研究院。那段时间,小鸭子很努力,但是作为一只鸭子来说,他其实知道自己迟早要下水捕鱼,而飞行,不过是选修课。回到自己这个故事,就是我对自己的描述。当然,我焦虑的更早一些,我大二就已经很焦虑了,有各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想去大城市发展。我大二就开始做考研的复习准备,选了想考的学校,专业,加了考研群,花钱买了考研课,找学校的学姐···是三跨考研,然后开始三点一线的复习生活。就这样过了一年,外人来看的话,是很努力的。但是我自己却越来越怀疑很多,恐惧很多。找了时间认真思考了一下。得出结论需要一个前提假设,工作需要的能力和科研需要的能力,在大部分地方并不重合。举一个例子,科学家是寻求边界,告诉你什么可以做。而工作的人则是在划定的边界里,把这件事做到。当然考不同的学校,有一些区别的,我站在我的角度思考问题。因为我没有走科研这条路的打算,所以对我来说考研最大的好处是延迟选择,其次是减缓一些毕业择业就业的压力,是一条用时间和钱换空间的路工作最大的的好处是快速培养能力,缺点就是压力大。然后我惊讶的发现,其实考研和找工作担心的东西似乎差不多。最重要和要紧还是能力,特指做事的能力。我最后觉得,其实我被恐惧支配。因为我最大的问题是能力不足以匹配我想要的生活。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自己战略上的懒惰。我的所作所为并非是为了解决自己能力不足的问题,而是为了降低焦虑和恐惧,让自己能力不足的问题缓慢一点暴露出来而已。考研应该是个中性词,是否考研,取决于你未来的职业,是否需要研究生学历。有些职业是实战性,理论再多,也比不上实践。比如销售。询问他人问为啥要考研,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想提升自己的能力,想去更好的学校,但是你再问细一点,提升自己具体那方面的能力,更好的学校意味着什么,你想要干什么?要么就答不上,要么就是大词。我也挺讨厌的,非要问到深处。大多数跟我也差不多,没能力,害怕找不到工作,担心学历歧视,推迟选择。当然得分最高的,还是老师、同学、家长都说考研好,所以,我也觉得好。跟选择无关,跟情感有关。外部环境现实来看,考研人数越来越多,考研压力越来越大,而且似乎周围的人,周围的老师都一个劲的鼓吹,考研好,考研妙。到底为什么?考研人数逐年激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大学生太多,人才似乎有些过剩了,导致一个现象,本科生能干的活,要找一个硕士来干,硕士生能干的活,非得找一个博士来干。一方面似乎又是人才稀缺,21世纪最珍贵的是什么?人才。各地政府开始抢人,希望能够留住人才。一些就业的思考第一个是普遍的学历性歧视。招更好学校的学生,是因为招人用人的成本更低。据说,企业招聘的成本大于用人的成本。一本学校的学生,他提前经过了筛选。比如说高考,比如说选择。虽然一本学校的学生,其中可能也有很多人也不是我想要的,但是相对来说,达到我要求的比例比较高。以下数据只是为了标明区别,并非真实数据。比如在一本学生的人才比例大约是10%满足我的要求,而我想要招50个人,那我面试大约500个一本学生,我就可以收工了。但是如果是在二本院校的话,他不是没有人才,只是比例偏低,比如说1%,那我需要面试大约5000个学生,我才能收工。这还是在HR百分之百看准人的概率情况下,其中还有更多的不可控因素,HR可能会看错人,面试的人会耍小把戏,很多提高成本的事情。你是HR,你怎么选?你是公司的领导,你怎么选?反正是我就选前者,效率高。就相当于是在一把全是金矿的地方,掘金更方便呢,还是在一个全是石头的地方,掘金更方便呢?问题的关键是成本,如果有降低HR寻找人才的办法,我觉得HR也是乐于接受的,这是逆袭的关键。能力和被看见第一、找核心能力,然后培养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是,找一个你想做的职业。然后到招聘网站下面,去找企业的招聘要求。第二、让能力能够快速被看见重点第一、被看见和觉知最好跟自己的工作有关的故事,比如,我想展现我的能力。故事来自古典《超级个体》。“我篮球打得还可以,大四的时候带团队拿过全市篮球比赛第一名,那是我们学校历年来第一次进入前三。 其实我的身体素质不算出色,所以我选择做后卫,做后卫就要把中远投球做到最好。人应该有死磕一个技术到完美的能力,所以我的中远投还不错;带团队的时候,我还学到了如何让一群牛人通力合作,培养了我的领导力;有一次我们差点出局,我却认为这是一个反败为胜的机会,在中场休息时做了一个演讲,激励了大家。后来我看了一本书,才知道原来这个叫“逆商”。 现在遇到一个新事情,我就会应用这种做事的方式——先看清全局找到自己的站位,然后反复精进让自己的一个优势做到最好;再带领一群牛人,让他们相互协作;一旦遇到低谷,我觉得这反而是一个机会,我会让大家逆势而动。”重点二、快速这个能力能很快匹配到企业自己心里想法,比如刚才的例子,如果企业是带团队,缺管理的,第一时间就会想到领导力。如果企业缺技术的,马上会想到你是一个追求卓越的技术人。第三、信用背书你是不是人才,我不知道,如果有什么东西,用别的东西的信用,可以给你背书的话,我也是乐于接受的。1.推荐,有重要的人,推荐你。这是我带过的一个小伙子,很适合这个岗位。这个人压上了自己信用背书。不适合大部分人。2.标准,我考了某某证书,适合大部分人。3.我做到过。比如工作经验,历史业绩。这就需要你在毕业前,就积极的找方向实习。适合大部分人。4.用作品说话,我对公司所有的从产品的制作都熟悉。适合一些创作类的岗位,比如写作,比如设计等5.市场说话(作品说话的高级版本),我做过的某某作品获得了多少多少市场。说明这个人熟悉全套的能力,是高阶人才。适合极少数人在最后,我不是劝大家不考研,不管考研或者不考研,不要放弃学习。而想明白为什么考研,你才更有可能考上,最后祝那些想明白考研的人,都考上。加油!图片来自:OpenClipart-Vectors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数据来自:中国考研网

异教徒

“非全日制”研究生遭歧视?多地这样回复……

来源:中国经营报近日,有关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落户遇阻等相关话题,引发关注。8月5日,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就非全日制研究生无法享受鼓励来哈就业创业补贴相关政策问题,向黑龙江省领导提出质疑。该名网友认为,根据国家规定,非全日制研究生应享受与全日制研究生在人才引进等政策方面的同等政策。对此,哈尔滨市政府8月31日回复称:“《关于鼓励来哈就业创业落户的若干政策》中规定:‘硕士是全日制毕业生’,非全日制研究生暂不享受此政策。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遇阻?多地回复除哈尔滨外,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等多个网络互动平台上,已有不少网友咨询、反映类似问题。江西南昌:申报对象要求为全日制毕业生日前,有网友反映南昌“人才10条”排斥非全日制研究生:南昌市不久前发布的《关于支持大学毕业生和技能人才来昌留昌创业就业的实施意见》前后共有十余次提到了“全日制”,却未提及“非全日制”学历。对此,南昌市相关部门回复称:“此意见为奖励性政策,申报对象要求为落户南昌的全日制毕业生。未尽之处,敬请谅解。”河南焦作:非全日制研究生不在规定范围7月30日,有网友提问,非全日制硕士是否与全日制硕士享受同等人才补贴。8月17日,焦作市政府办公室答复称,“焦作市委市政府相关文件规定享受落户生活补贴对象为全日制毕业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已与网友本人电话沟通过,目前,非全日制硕士毕业生不在文件规定的范围之列。”河南商丘:已落实政策,欢迎报考7月17日,有网友给商丘市领导留言,“希望今年能够把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人才引进。”8月26日,商丘市委督查二室回复称:“关于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相关政策,在《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文件中已有明确规定,并在公务员招录和企业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活动中逐步得到了落实。 ”上述留言中涉及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到,各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公开招聘要根据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聘条件,对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机会,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各地要合理制定人才落户条件,精简落户凭证,简化办理手续,为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落户机会。光明日报评论:请跳出刻板印象9月1日,光明日报就此事发表评论。文章指出,一看应聘员工学历里有“非全日制”几个字,很多用人单位都会有抵触情绪,甚至普遍不认可。毕竟在他们的传统印象里,只要学历一跟“非全日制”挂钩,就意味着相关应聘员工的“含金量”大打折扣。再者,就现实而言,某些非全日制的相关考试,爆出作弊泄题乱象,相关教育培养体系水平也参差不齐,给社会留下一种非全日制“都不靠谱”的观感。但刻板印象再重,也不能脱离基本的事实。首先,“非全日制”的学历,从专科到博士研究生都存在,此事所涉及到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不同于以往的在职研究生,而是与全日制研究生一样,属于统招统分计划。无论非全日制研究生,还是全日制研究生,都是相同的初试和复试,相同的录取分数线,进校以后,也是相同的培养教育体系和培养质量,学历学位证书也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在这种背景下,部分高校的硕士招生也随之做了调整。比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全日制研究生只招收推免生,而统招研究生统一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如此调整更换,更是在验证一点,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区别已不大。因此,招聘歧视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就不只是刻板印象的问题,也缺乏对基本事实的了解,暴露了相关单位人力部门在政策信息了解方面还存在漏洞。今年2月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提到,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平等就业机会。各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公开招聘要根据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聘条件,对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机会,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基于这条《通知》,再来看当地的回应,虽然承认错误,但那一句“不了解”过于轻飘飘。最后也仅仅是对应聘考生表达歉意,并以考试已过为由匆匆收场,没有采取实质性举措来捍卫应聘考生的正当权益。这样的道歉,难以服众,想必也难以抚慰那位无法参与招聘的网友。其实,现在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歧视”,不仅存在于社会招聘上,也存在于相关大学象牙塔之中。虽然招生和毕业标准都一样,但有的学校在奖学金、出国机会等方面,对非全日制研究生还存在区别对待的情况。比如,一个非全日制学生,即使考了第一名,也拿不到任何奖学金,这也有“歧视”之嫌。当下,推动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同权”,符合教育趋势,也是非全学生们的内心诉求。所谓“同权”,既要表现在社会招聘的“非歧视”上,也要表现在高校的具体培养对待上。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出现,本是响应产学结合,给工作的人提供优质学习机会的方式,若最后与“歧视”二字相伴,成为相关学子的羁绊,就与初衷相违背了。来源:每日经济新闻综合中国青年报、澎湃新闻、光明日报等

魂知

考研国家分数线4月中旬公布!2020年考研国家线查询入口网址 2020考研复试时间 考研多少分过线

考研国家分数线公布时间!目前,教育部正在会同相关部门认真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扩大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决定,已向各地各部门下达计划总额,并指导各招生单位在确保培养条件和质量基础上,抓紧安排确定分专业招生计划。招生单位分专业招生计划上报汇总完毕后,教育部将尽快划定2020年国家分数线,预计4月中旬左右公布,相关复试工作安排将视疫情和高校开学情况另行通知。2020考研国家线网址首先2020考研国家线一般都在中国研招网(http://yz.chsi.com.cn/)上发布考研国家线信息。2020年考研国家线暂未发布,各位考生可以参考往年的国家线进行测算自己是否能够过国家线,也多看看近期高校的调剂信息,有备无患。随着考研国家线的逐步确定,复试也要逐步确定了,今年受疫情的影响,所有高校都无法如期开学,考研复试自然也无法举办。结合过去的经验,今年的复试可能有两种发展倾向:一是网络复试,二是延迟复试。硕士研究生扩招18.9万,学历会贬值吗?近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明确,将扩大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较去年同比或增加18.9万人。面对招生规模扩围,“考研族”们既欣喜也担忧。他们欣喜:“上岸”的机会或许更大了;他们担忧:未来的就业市场上,学历是否会贬值?对考研一族来说,扩招到底意味着什么?2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扩大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和专升本规模。三天之后,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透露,今年研究生招生规模同比去年增加18.9万。按照教育部的介绍,全国现有44万左右的研究生导师、1.2万个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尤其是近年来新增了2000多个硕士点的培养能力和承载能力。按照翁铁慧的说法,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74万人,就业工作原本压力就不小,加之突发疫情影响,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教育部将与有关部门一起尽最大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升学机会、开展精准指导服务。对于今年研招扩大规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分析,扩招原因基于两点考虑:一是以往报考人数连年递增,相比之下录取人数不足,报录竞争过大;二是就业问题,尤其是今年受疫情影响,毕业生就业环境不容乐观。按照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91.7万人。就此推算,扩招之后,今年的研究生招生规模或将达110万人。扩招有侧重,国家急需这些专业的人才当然,扩招也有所侧重。按照教育部的介绍,扩招必须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同时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高校倾斜。据介绍,研究生计划增量,将重点投向临床医学、公共卫生、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专业,而且以专业学位培养为主,以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为主。翁铁慧此前解释,投放到什么专业为主,要看社会需求,主要投放在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民生急需的领域,现在这些领域非常缺人才。对于这些扩招政策,储朝晖也认为,扩招没有采用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投放,招生在一些重点领域,特别是公共卫生领域增加了名额,这跟此次疫情有直接相关性。“扩招的倾向反映了当前国家经济发展在医疗健康、基础科研、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需求偏向。”海天教育考试研究中心专家吴睿解释,经济稳步发展和结构转型,对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需求,同时也对考生提升自我竞争力提出高要求。扩招,让考研变得更容易吗?近期,一些地区纷纷将今年的考研笔试成绩放榜,拿到初试成绩的考生,正等待国家线的出炉。对于“考研族”来说,突如其来的扩招政策,让今年的竞争变得更小了吗?“扩招意味着总体报录比提高,在报考人数固定的情况下,今年会有更多考生因扩招‘上岸’成功。如压线第一志愿复试线的考生,可能会因此进入复试。”吴睿分析。但这并不意味着考生竞争就更小了。吴睿解释,当更多人进入复试,且满足调剂资格的人越来越多,调剂就会异常激烈。此外,扩招具有地区及专业类别的倾向,并非所有考生都受益。储朝晖也表示:“今年扩招,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考研的录取竞争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考研难度就大幅度降低。”他分析,尽管录取比例有所提高,但从340多万的报考人数来看,扩招不到20万,报录比仍然较低。事实的确如此,近年来,考研报名人数持续走高,近两年更是增幅较大。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今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高达341万人,这一数字较上一年度的290万人增加了51万人,刷新了历史新高。在专家看来,在近年来大幅提升的报名规模面前,此次扩招无法让考研竞争明显降低。“对考生来说,扩招虽是好消息,但在最终结果还没有出来之前,眼下要做的就是全力准备复试。”吴睿说。2020考研复试怎么准备?1、考研复试,一般都会有这样几门课,专业英语、面试、笔试、理科学科可能还有实验。2.先介绍专业英语,一般的英语会考察一些专业方面文献的翻译,或者是一些专业词汇的考察,可能涉及的面比较广。3.笔试,笔试一般都会考专业课,专业课都是你初试没考的专业课,也没有想象中难,只要你在成绩出来之后,好好复习,加上上课时候的基础就OK了。4.最重要的是面试,面试一般都是一些老师问你几个问题,有一部分学校会是英语回答,还有直接切换中文的,如果你是英文的,老师还会问你一些专业方面的问题。至于复试之前应不应该提前去联系导师,这个问题还是要看你自己的想法。如果有能力的情况下联系一下总是不会出错的。毕竟若是复试成功,未来考研的时候需要和导师之间有很多时间接触,如果能和导师打好关系,对于我们在研究生期间的发展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选择一个优秀的导师也十分重要,最后,预祝参加复试环节的考生们都能够取得一个好的成绩。

太极侠

考研国家线4月中旬公布!2020年考研国家分数线查询入口网址 2020考研复试时间 考研多少分过线

考研国家分数线公布时间!目前,教育部正在会同相关部门认真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扩大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决定,已向各地各部门下达计划总额,并指导各招生单位在确保培养条件和质量基础上,抓紧安排确定分专业招生计划。招生单位分专业招生计划上报汇总完毕后,教育部将尽快划定2020年国家分数线,预计4月中旬左右公布,相关复试工作安排将视疫情和高校开学情况另行通知。2020考研国家线网址首先2020考研国家线一般都在中国研招网(http://yz.chsi.com.cn/)上发布考研国家线信息。2020年考研国家线暂未发布,各位考生可以参考往年的国家线进行测算自己是否能够过国家线,也多看看近期高校的调剂信息,有备无患。随着考研国家线的逐步确定,复试也要逐步确定了,今年受疫情的影响,所有高校都无法如期开学,考研复试自然也无法举办。结合过去的经验,今年的复试可能有两种发展倾向:一是网络复试,二是延迟复试。硕士研究生扩招18.9万,学历会贬值吗?近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明确,将扩大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较去年同比或增加18.9万人。面对招生规模扩围,“考研族”们既欣喜也担忧。他们欣喜:“上岸”的机会或许更大了;他们担忧:未来的就业市场上,学历是否会贬值?对考研一族来说,扩招到底意味着什么?2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扩大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和专升本规模。三天之后,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透露,今年研究生招生规模同比去年增加18.9万。按照教育部的介绍,全国现有44万左右的研究生导师、1.2万个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尤其是近年来新增了2000多个硕士点的培养能力和承载能力。按照翁铁慧的说法,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74万人,就业工作原本压力就不小,加之突发疫情影响,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教育部将与有关部门一起尽最大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升学机会、开展精准指导服务。对于今年研招扩大规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分析,扩招原因基于两点考虑:一是以往报考人数连年递增,相比之下录取人数不足,报录竞争过大;二是就业问题,尤其是今年受疫情影响,毕业生就业环境不容乐观。按照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91.7万人。就此推算,扩招之后,今年的研究生招生规模或将达110万人。扩招有侧重,国家急需这些专业的人才当然,扩招也有所侧重。按照教育部的介绍,扩招必须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同时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高校倾斜。据介绍,研究生计划增量,将重点投向临床医学、公共卫生、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专业,而且以专业学位培养为主,以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为主。翁铁慧此前解释,投放到什么专业为主,要看社会需求,主要投放在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民生急需的领域,现在这些领域非常缺人才。对于这些扩招政策,储朝晖也认为,扩招没有采用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投放,招生在一些重点领域,特别是公共卫生领域增加了名额,这跟此次疫情有直接相关性。“扩招的倾向反映了当前国家经济发展在医疗健康、基础科研、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需求偏向。”海天教育考试研究中心专家吴睿解释,经济稳步发展和结构转型,对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需求,同时也对考生提升自我竞争力提出高要求。扩招,让考研变得更容易吗?近期,一些地区纷纷将今年的考研笔试成绩放榜,拿到初试成绩的考生,正等待国家线的出炉。对于“考研族”来说,突如其来的扩招政策,让今年的竞争变得更小了吗?“扩招意味着总体报录比提高,在报考人数固定的情况下,今年会有更多考生因扩招‘上岸’成功。如压线第一志愿复试线的考生,可能会因此进入复试。”吴睿分析。但这并不意味着考生竞争就更小了。吴睿解释,当更多人进入复试,且满足调剂资格的人越来越多,调剂就会异常激烈。此外,扩招具有地区及专业类别的倾向,并非所有考生都受益。储朝晖也表示:“今年扩招,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考研的录取竞争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考研难度就大幅度降低。”他分析,尽管录取比例有所提高,但从340多万的报考人数来看,扩招不到20万,报录比仍然较低。事实的确如此,近年来,考研报名人数持续走高,近两年更是增幅较大。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今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高达341万人,这一数字较上一年度的290万人增加了51万人,刷新了历史新高。在专家看来,在近年来大幅提升的报名规模面前,此次扩招无法让考研竞争明显降低。“对考生来说,扩招虽是好消息,但在最终结果还没有出来之前,眼下要做的就是全力准备复试。”吴睿说。2020考研复试怎么准备?1、考研复试,一般都会有这样几门课,专业英语、面试、笔试、理科学科可能还有实验。2.先介绍专业英语,一般的英语会考察一些专业方面文献的翻译,或者是一些专业词汇的考察,可能涉及的面比较广。3.笔试,笔试一般都会考专业课,专业课都是你初试没考的专业课,也没有想象中难,只要你在成绩出来之后,好好复习,加上上课时候的基础就OK了。4.最重要的是面试,面试一般都是一些老师问你几个问题,有一部分学校会是英语回答,还有直接切换中文的,如果你是英文的,老师还会问你一些专业方面的问题。至于复试之前应不应该提前去联系导师,这个问题还是要看你自己的想法。如果有能力的情况下联系一下总是不会出错的。毕竟若是复试成功,未来考研的时候需要和导师之间有很多时间接触,如果能和导师打好关系,对于我们在研究生期间的发展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选择一个优秀的导师也十分重要,最后,预祝参加复试环节的考生们都能够取得一个好的成绩。

今夫嫠牛

高考和考研进入北大清华的差异:一流本科,二流硕士和三流博士

冷丝自媒体原创,拒绝转载!文|刘冷丝栏目|丝说考研现在是考研试报名阶段,很多学子正在满怀信心地备考复习,为了自己的前途奋发图强。不过,有一个现实必须有思想准备,本科和通过考研进入北大清华,这两者之间还是有一些差异。过去一直有一种传说:北大清华是一流的本科,二流的硕士,三流的博士。秋天的北大燕园这种传说不言而喻:本科就读于北大清华是“一流人才”,在社会上最受欢迎;仅仅是研究生就读于北大清华,如果第一学历即本科就读于一般大学,那么,这样的人才当然就是“二三流”了。那么,这种传说中的“第一学历歧视”包含的意义与当下的社会又有着什么关联?第一,“第一学历”在就业时区别对待,甚至普遍存在歧视现象。在就业市场上,很多单位收取简历、制定招聘条件常常有这样的要求,“第一学历为全日制本科”,“高中起点的全日制大学专科”“第一学历本科为985、211高校”,无论从国内三甲医院、高校、党政机关,还是央企、外企、民营企业,都存在学历区别要求的现象。清华园的秋天这就导致许多最高学历为硕士、博士而第一学历为地方院校本科的毕业生遭遇尴尬,哪怕研究生毕业于北大清华也不能幸免,这甚至让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第一学历成了无法抹去的污点。第二,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导致不同学校有三六九等之分。多年之前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为了早出、多出高级知识分子,将有限的教学资源集中配置,致使各地区间教育水平各异。我国教育水平的不均衡,与相关教育政策及制度密不可分,特别是各种重点高校称号,如“985”、“211”的存在,“教育督导与教学水平评价城乡间双重标准”政策等,均造成了诸多不良后果。大学在我国基本分为“国立”和“省立”。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尽快培养出国家紧缺人才,1954年12月,教育部引发了《关于重点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议》,第一次确定中国人民大学等6所大学为“全国重点大学”。随后,国家又划分了国家重点大学,实施了211、985工程、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设置了副部级大学,教育部直属高校,省部共建重点大学,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学校等级。秋天的北师大第三,“第一学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研究生的实际水平。我国共有“211”大学112所,包含39所“985”大学,仅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5.1%,截止2013年6月21日,教育部批准的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其中不包含不含独立学院,共计2200余所。针对我国博士生学缘结构的实际状况而言,国内博士教育的优质生源比重偏低,录取的学生大多来自二流或者三流院校。这里有一组很多年前的数据,虽然时间久了一点,但是很能够说明问题:2006年我国毕业的23963名博士中,本科阶段就读于“985”大学的比例仅为25.3%,而硕士阶段就读于“985”大学的比例也不足37%,国内高校普遍呈现出博士生学缘结构差强人意的局面。第四,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确实有较多的问题。即使是在北大清华这样顶尖级的大学,我国高等教育严进宽出的培养模式照旧容易给大学生形成一种“进了大学就不用努力学习”的错觉。许多毕业生缺乏扎实的专业课功底,甚至不了解所学专业的基本知识。而另一部分学生虽然具备了深厚的理论功底,但实践操作、动手能力欠缺,不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秋天时的人大一勺池虽然许多硕士、博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不高,但总体而言,第一学历为重点院校毕业生学习努力程度比一般院校毕业生学习努力程度要高,基础知识也更扎实。所以,第一学历为重点院校毕业生比一般院校毕业生更易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第五,重视第一学历能够简化人才考核机制,减少人力资源成本。从人才的甄别、选用机制上看,高考、公开招聘,人才选拔制度不断成熟,同时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科学的人才评价考核机制有许多的维度,学历教育最大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大的国家,但还不是人力资源大国,因此在人才的选拔上,如果过分注重科学人才考核评价机制,从学历、能力等多方面选拔人才,这种考核是费时费力,不利于人力资源的成本控制。因此“学历区别对待”在人才评价中,可以用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的效果。促进各项事业积极发展。当然,第一学历歧视也有很多的弊端。北京理工大学校门口的花坛学历区别对待有可能将真正有能力的人选拔不出来,也可能会将高学历低能力的人选拔出来。如果最高学历不高、第一学历低、非“985”“211”院校毕业生,常常被拒之人才的门外。爱因斯坦从当时名气不大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毕业后,没有获得留校资格,靠家教来维持生活,但是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现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和奠基人。学历区别对待在人才选拔、薪酬分配中会扼杀人才的积极性,对人才的甄别,培养产生不利的影响。敬告|刘冷丝所有文章首发『百家号』,如有错漏和最新信息,作者将在首发媒体评论版块及时更正和补充,也请各位网友批评指正,谢谢您!

第二章

中国白酒学院开学,被誉为“中国白酒高端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

“没听错吧,还有白酒学院?白酒学院的学生是不是酒量特好,特能喝?”这是我们大多数人一听到白酒学院一般都会联想到的问题,其实中国白酒学院并不是一所大学,而是四川理工学院的宜宾校区,又称四川理工学院临港校区,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占地面积约465亩。 2017年9月6日,四川理工学院宜宾校区(白酒学院)一期项目综合验收暨移交仪式举行,四川理工学院宜宾校区(白酒学院)一期正式移交给接收方四川理工学院。四川理工学院的白酒专业有着深厚的历史:“我校是国内最早培养白酒专业人才的本科院校之一,被誉为“中国白酒人才培养的摇篮”、“中国白酒高端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2017年9月17日,举办开学典礼,迎来第一届新生!所以,今年白酒学院意外走红,并不是因为第一届招收新生。 我们脑洞大开的网友坐不住了:“上课需要带点瓜子花生米吗?”“不吹牛!要是早几年开这个专业 现在我敢说每年的奖学金都是我的~”想给自己爸爸报个名的网友也不在少数:有些网友对自己的酒量也是相当自信:懂行的网友也站出来为课程正名:其实大家对于品酒专业可能真的有误会,除了白酒学院,还有葡萄酒学院。比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葡萄酒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的食品与葡萄酒学院。而且不论是白酒专业还是葡萄酒专业,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喝酒”“酒量大”,更不是只要会喝酒就能毕业,学这些专业想毕业也很难。在四川理工学院官网找到“酿酒工程”专业的相关介绍:酿酒工程(本科)培养目标及特色: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生物化学、酿酒微生物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技能,系统掌握酿酒工程技术、酿酒原料、酿酒半成品与成品的分析检测、酒体设计、功能微生物发酵机理等基本理论和技能。主干课程:外语、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化工原理、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白酒工艺学、白酒品评与勾兑、酿酒工艺学、酿酒机械与设备等。而且对于葡萄酒相关专业,品尝酒只是后期的课程,大一大二更多的是学习一些基础课程,要学生物、学习化学、还要到农场去学习葡萄种植等等课程。大三开始接触更专业的学习,在学习品尝葡萄酒时,并不是简单的喝酒,而是从气、味、色、外观等等多个方面鉴赏。我们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品酒专业的理论教学要求中就可以看出其专业要求之高:不论是白酒专业、还是葡萄酒专业,就业也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具体的方向有销售,技术(酿酒师),品酒师,或者考相关的证书,在酒类行业做培训等等,也可以继续读研深造,做学术研究。对于开设这些专业的学校,一般也都有和企业合作,学生就业还是不错的。看完这些你有没有想要去学品酒专业的冲动呢?

形神

中国本土研究生教育十大人才高校,高校实力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最近5年十大人才培养高校最近5年杰青博士毕业院校统计数据杰青被誉为院士的候选人,属于含金量非常高的人才帽子,年龄也是属于正是出科研成果的年纪,每年高校和科研院所申报被选中的杰青不超过200人,很多杰青都是具备海外优秀博士毕业背景的学子,当然每年也有很多本土高校培养的高校人才,从最近5年的数据,按照杰青博士毕业的高校数据进行统计的十大高校是:1、清华大学、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3、北京大学,4、浙江大学,5、西安交大,6、华中科大学,7、南京大学,8、上海交大、9、哈工大、10、南开大学。杰青十大高校 北京大学的杰青数量惊人对比培养人才的十大高校,北京大学堪称引进人才最强的高校,杰青人数高居榜首,主要原因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每年优秀的本科生和硕士生都选择海外读博士,北京大学每年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较多,尤其是北京大学理科学术非常的强悍,便于杰青的评选,西安交大、哈工大、南开大学在杰青数量上脱榜,说明这三所高校培养人才实力雄厚,但是在引进人才方面受到限制,属于人才输出型高校,而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属于人才吸收型高校!今年刚出炉的杰青评选数据 2018年的杰青申报情况2018年高校杰青数据出炉,复旦大学由于2017年杰青入选11人,致使2018年只有1人入选杰青,退出了十大杰青高校排行榜,2018年杰青十大高校为:1、清华大学、2、北京大学、3、中科大、华科、上交,6、浙大、哈工大、南京大学,10、天津大学。从数量人数来看,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一骑绝尘,和中国的其他高校差距越拉越大,中国高校的第二梯队华东五校甚至和中坚九校未来将开展激烈的竞争!

工技不巧

中国学历鄙视链底端,居然是这些硕士生

首批三年制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的这一年,毕业生刚踏入求职赛道,迎面而来的第一问题却是——“非全到底算什么”。根据新浪舆情通8月的数据显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全网声量达到1.5w以上,一个月内登上两次热搜。国企央企利用系统后台剔除“非全”申请者、中石油长庆油田公然毁约、多地住房及落户补贴不包括“非全”毕业生……种种歧视引发热议。发声的除了“非全”群体,还有表示不服的路人:如果什么都统一对待,还要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干嘛?话题争议性因此直线上升。对于这一质疑,“非全”群体虽然感到愤怒,但心中也不禁问天问大地:如果培养的时候就全都统一对待,为何还要在我的学位学历证上标注一个“非”字?“非全日制”终究是错付了吗?过去,国家为了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特意为在职人员设立了联考,只要通过联考、完成学业,就能获得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这就是所谓的在职研究生。众所周知,在职研究生的考试门槛低,授课时间少,即使没有教育部颁发的学历证书,还是有很多人为了给简历贴金,纷纷加入在职读研大军。在这个时期,在职研究生的质量明显是不能与全日制研究生抗衡的,不仅缺乏学术氛围的浸染,而且存在不少高校放水招生的情况,低进低出成为在职研究生的水货标签。2016年9月,教育部出台关于非全日制研究生改革的新政,政策规定当年11月30日之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照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也就是说,非全日制研究生取代了曾经的在职研究生,成为非脱产学习的一种新方式。然而,在社会公众以往的认知里,两者都是同等质量的“水货”。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查显示:超过70%的毕业生拒绝就读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主要理由就是毕业证书和学信档案上标注的“非”字不光彩。微博有一名博主曾经发起投票:如果时光倒流,你还会选择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吗?同样是近70%的网友毫不犹豫选择了不会再读,个中辛酸只有读过的人才懂。知乎上有个楼主扔出一句痛心慰问:“非全日制的研究生们现在你们怎么样了?”首赞“XCPP”网友除了回应“极度痛苦,非常后悔”之外,还加了一长串的事实例证——“非全的培养实在太有‘含金量’了”。根据XCPP的讲述,学校对他的要求是前两个学期脱产和全日制的学生一起上课,不仅考试难度和全日制拉上同一水平线,学分要求也比全日制多。考勤、日常作业、课堂展示、论文提交、期末考试一样都不会少,连开学都要按规参加军训,XCPP抱怨的不是课业压力大,而是明明我这么努力修学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尊重。2016年,教育部曾在文件中明确要求: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要“坚持统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最最重要的一点是——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发布通知,许多人正是冲着它去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如果要来解读“统一标准,同等质量”这句话,那么非全日制研究生在网络上的义愤填膺,就不应该被讽刺为“狗急跳墙”。首先,非全日制研究生在2016年改革之后必须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录取分数线和全日制研究生并轨。相比过去的联考,在职人员攻读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难度直接攀升,在录取这一关就已经把许多学术诚意不足、报考动机不纯的人员筛掉。能够被录取的,基本付出了相当的业余复习时间。其次,非全日制研究生之所以能够在毕业时拿到学历和学位双证书,就是因为“统一标准”四个字在成绩考核环节贯穿始终。从入学录取,到科研成果、学分考试、毕业盲审,每个环节都不会因为所谓的“非全日制”而降低标准。学校用一种最公正的方式完成了“同等质量”四个字的验收。“唯学历论”不是问题的根源真正让非全日制研究生倍感委屈的,不是在校考核的严格,而是出校待遇的不对等。网络上声量最高的讨伐就是几乎所有私企,甚至某些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招聘都将“全日制”这一要求摆上台面,非全日制研究生被粗暴地划归“非”正规、“非”能力、“非”质量,他们作为硕士研究生被莫名其妙撵出了受益圈:某些地方政府的“人才引进”、“优才招聘”、“非普通就业”不面向非全日制;某些城市的落户补贴、人才安居、档案转移不接收非全日制;某些企业的招聘启事明确拒绝非全日制应聘,连下拉选项都消失不见……一系列社会性歧视直接引爆导火索。2020年8月,某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参加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和准格尔旗的教师招聘时,均被以“学历不符,非全日制学历”为由回绝,一则投诉激起“非全”群体在舆论场上的集体声讨。这并不是非全日制研究生第一次在就业市场上遭遇差别对待。早在去年12月份,某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海南中学的公开招聘中,经过三次公告进入体检环节,这本是一件双方适配、值得高兴的事,后续操作却让“非全”群体挨了一拳:“海南中学及有关部门未征得该同学同意、告知其有关权利,听取申辩,未经过复核程序,未制作公开招聘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决定书,未依法送达被处理的应聘人员就取消了其资格。”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的这一投诉,让非全日制研究生这一群体迅速占领舆论场。这无疑是在暗示“非全”群体修了一个不受待见的学位。“非全”群体的愤怒点不在于读了个“假”硕士,而在于你让我相信了无差别的培养标准,却没有给我无差别的竞争地位。都是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毕业的研究生,“非全日制”怎么就成了我不具备某某资格的正当理由?更何况,大多数非全日制研究生所付出的,远不是一句“反对唯学历论”能够补偿的。在教育部的统计数据中,相当大比例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当年的本科应届毕业生,他们不仅要承受高额的学费,还无法申请奖助学金、无法享受学校住宿。大部分学生在这三年时间里选择脱产学习,剩下的迫于经济压力走向临时职场。在家人眼里,“非全日制在读”等同于成人教育、考研失败,在学校眼里,“非全日制”意味着无权享受全日制学生福利。在企业眼里,“非全日制”群体是不明不白的毕业生,既不算应届,也不算人才,“非”字正式发挥否定作用,既然你“非”全日制,那我们公司也“非”你所属。有人觉得这是企业正常的风险偏好选择,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以学历为起点的就业歧视。但如果这个时候把矛头指向“唯学历论”的弊病,是不是就暗示了“非全日制研究生”这一学历掺水?“非全”群体该往何处去一项本来是为了给不同人群提供不同教育形式的善意增设,成为学生们避之不及的鸡肋。非全日制硕士学历在用人单位眼里还不如全日制本科,解聘和拒签事件频频发生,社会认可度低到连政府接收都受阻,投诉、信访、发稿等一系列怒而起之的操作只等来致歉和少数调整。想要解决这种培育和接收的失衡、选拔和后置的失衡、初衷和结果的失衡,或许仅凭相关部门一纸“平等”的提示是不足够的。2013年3月8日,武汉大学2014届毕业生春季校园供需见面会在该校工学部体育场火爆进行,2万学子挤爆见面会。/图虫创意从最原始的意义上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对象应该是在职人员才对,提高考试门槛也只是为了实现“同等质量”,然而政策调整的结果却变成:大部分在职人员无法通过统考初试,应届毕业生退而求其次攻读非全研究生,“双证”的质量是保证了,培养的主体对象却偷换了。有人提出,统考科目是不是应该针对社会人士做出方向上的调整,比如借鉴美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GRE、我国的MBA联考综合能力测试,用一般性通用能力测试来替代业务课考试。比如根据专业的设置,“按照社科类和工科类的划分,社科类增加阅读分析、审辨思维等内容,工科类增加数据处理、计算思维等内容”。难度可以维持,但方向是不是可以调整?针对性是不是能加强?也许这是未来非全日制研究生在选拔环节就要解决的失衡。也有人提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最大污点在于名字上的一个“非”字,社会凭证识人,取消名字差异或许能够最快找回“非全”群体丢失的权利。比如说“对达到毕业标准的硕士研究生一视同仁,在学信网及学历学位证书上保持完全一致,避免因差异化而引发误解和对立”。非全日制研究生要面对的栅栏还有很多,将来能不能真正享受到全日制有关的配套政策,能不能走出就业歧视的怪圈,能不能全面落实补贴落户政策,在突如其来的经济冲击下是否不再成为企业最先选择的替罪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很多壁垒要破。参考资料《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区别对待?“一视同仁”呼声高》,新浪舆情通,2020.09.06《一名非全学子对“非全”现状的见解》,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博主,2020.09.06《引爆“非全日制研究生”话题的网友受访:希望能为后人铺路》,钟煜豪,孙嘉璐,澎湃新闻,2020.09.03《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中“隐形失衡”问题探究》李骐,戴一飞,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02):32-38.今日互动你怎么看待,非全日制研究生面临的待遇?撰稿 | 峥峥编辑 | 秋裤排版 | 瓜子* 未标注来源图片来自网络原文首发于《新周刊》旗下公众号“有间大学”

天意

2020研考国家线预计4月中旬公布,考研族迎一重大福利!

目前,教育部正在会同相关部门认真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扩大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决定,已向各地各部门下达计划总额,并指导各招生单位在确保培养条件和质量基础上,抓紧安排确定分专业招生计划。招生单位分专业招生计划上报汇总完毕后,教育部将尽快划定2020年国家分数线,预计4月中旬左右公布,相关复试工作安排将视疫情和高校开学情况另行通知。考研资料图 和冠欣摄于2019年12月21日延伸阅读:考研族福利!硕士研究生扩招18.9万,学历会贬值吗?近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明确,将扩大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较去年同比或增加18.9万人。面对招生规模扩围,“考研族”们既欣喜也担忧。他们欣喜:“上岸”的机会或许更大了;他们担忧:未来的就业市场上,学历是否会贬值?对考研一族来说,扩招到底意味着什么?考研族福利!硕士研究生扩招18.9万2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扩大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和专升本规模。三天之后,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透露,今年研究生招生规模同比去年增加18.9万。按照教育部的介绍,全国现有44万左右的研究生导师、1.2万个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尤其是近年来新增了2000多个硕士点的培养能力和承载能力。按照翁铁慧的说法,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74万人,就业工作原本压力就不小,加之突发疫情影响,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教育部将与有关部门一起尽最大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升学机会、开展精准指导服务。对于今年研招扩大规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分析,扩招原因基于两点考虑:一是以往报考人数连年递增,相比之下录取人数不足,报录竞争过大;二是就业问题,尤其是今年受疫情影响,毕业生就业环境不容乐观。按照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91.7万人。就此推算,扩招之后,今年的研究生招生规模或将达110万人。扩招有侧重,国家急需这些专业的人才当然,扩招也有所侧重。按照教育部的介绍,扩招必须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同时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高校倾斜。据介绍,研究生计划增量,将重点投向临床医学、公共卫生、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专业,而且以专业学位培养为主,以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为主。翁铁慧此前解释,投放到什么专业为主,要看社会需求,主要投放在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民生急需的领域,现在这些领域非常缺人才。对于这些扩招政策,储朝晖也认为,扩招没有采用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投放,招生在一些重点领域,特别是公共卫生领域增加了名额,这跟此次疫情有直接相关性。“扩招的倾向反映了当前国家经济发展在医疗健康、基础科研、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需求偏向。”海天教育考试研究中心专家吴睿解释,经济稳步发展和结构转型,对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需求,同时也对考生提升自我竞争力提出高要求。扩招,让考研变得更容易吗?近期,一些地区纷纷将今年的考研笔试成绩放榜,拿到初试成绩的考生,正等待国家线的出炉。对于“考研族”来说,突如其来的扩招政策,让今年的竞争变得更小了吗?“扩招意味着总体报录比提高,在报考人数固定的情况下,今年会有更多考生因扩招‘上岸’成功。如压线第一志愿复试线的考生,可能会因此进入复试。”吴睿分析。但这并不意味着考生竞争就更小了。吴睿解释,当更多人进入复试,且满足调剂资格的人越来越多,调剂就会异常激烈。此外,扩招具有地区及专业类别的倾向,并非所有考生都受益。储朝晖也表示:“今年扩招,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考研的录取竞争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考研难度就大幅度降低。”他分析,尽管录取比例有所提高,但从340多万的报考人数来看,扩招不到20万,报录比仍然较低。事实的确如此,近年来,考研报名人数持续走高,近两年更是增幅较大。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今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高达341万人,这一数字较上一年度的290万人增加了51万人,刷新了历史新高。在专家看来,在近年来大幅提升的报名规模面前,此次扩招无法让考研竞争明显降低。“对考生来说,扩招虽是好消息,但在最终结果还没有出来之前,眼下要做的就是全力准备复试。”吴睿说。当考研热遇到扩招,学历会贬值吗?扩招18.9万,还让不少学生担心:未来,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社会认可度是否会“缩水”?“中国是世界排名第二的研究生教育大国,研究生人数看起来数量庞大,但从全国人口数量来看,其实占比很小。”在吴睿看来,在当前中国就业市场上,研究生依然有较高竞争力,研究生教育的含金量毋庸置疑。此外,专家也认为,研究生扩招对就业会有一定影响,但这个影响不能过于夸大。储朝晖举例,目前研究生招生规模每年接近90万,扩招后约为110万,这个数跟本科生招生水平相比,大约是1:7的比例,从结构来看比较适合。“不过,要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关键还靠落实。例如,所有新开专业或者扩招专业,招生选拔、教学管理、毕业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要从严把关。”储朝晖说。储朝晖还提醒,扩充研究生招录,能对学生就业起到一个延缓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要谨防扩招后带来的过度教育问题,这不仅会增加学生的读书成本,也会增加企业的用工成本。“无论是企业,还是学生,都需要理性看待人才的定义和选拔,不可唯学历论。”储朝晖说。来源:北晚新视觉网综合 @人民日报 中新网 北京日报客户端流程编辑:TF020

变型记

从“研”出发,培养勇于钻研的高层次人才

【专家·面对面】对话嘉宾: 杨 斌 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王军政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郭 娇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本报记者: 邓 晖 周世祥 杨 飒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指出,要把研究作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基本指标,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注重分类培养、开放合作,培养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从“研”出发,肯钻研、能钻研的研究生该如何培养?研究生教育需要在“入口”选拔、过程培养、课程设置、“出口”把控等方面做出哪些变革?我们约请三位嘉宾,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交流。“研”是钻研探究,也是精通突破教育周刊:把研究作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基本指标,对研究生提出了哪些素质和能力的新要求?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科的研究生而言,“研”表现为什么?杨斌:研究生教育突出“研”字,像本科教育突出“本”字,都是富有思想性、启发性的点睛之笔。“研”字要全面准确地理解,一旦陷入偏狭的误区,可能与研究生教育会议的精神背道而驰。“研”,是钻研探究,精通突破。站在本科基础上的研究生教育,审辩式、建构性、创新型的学习特征更为显著。学术型研究生钻研探究,创造某个学科前沿的新知,让人类“知”的半径扩增;专业型研究生精通突破,目标是成为某一实践领域的专精人才,让人类“行”的效益提升。以学术和专业这两个维度,还可以组合出更有针对性、更细致的研究生人才培养类型。这是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战线经过近40年的探索而明晰坚定了的一条分类培养的道路,是一条对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极其重要的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教育界以及全社会认清并落实“分类培养”,能够极大地解放研究生教育的生产力。突出“研”,绝不是说所有研究生都要做学术研究或者理论研究,不是说发表论文、著作才是成果,不是说进入学术机构或者教研单位才是值得提倡的就业。衡量研究生的培养成效,设立能力和素质提升指标体系,一定要分类而行,才更科学准确,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实践。王军政:有个形象的比喻是本科是“学矿”,知道什么是矿,硕士是“采矿”,博士是“探矿”。仅对博士而言,“研”也不尽相同,对于理科基础学科的博士,“研”更多地在于探索前沿基础理论,创新性地提出新原理、新概念,发现新的科学现象。对于工科技术型博士,“研”在于突破关键性技术、颠覆性技术,以及复杂性综合技术的创新研究。而对于工科工程博士,“研”瞄准的是复杂的工程问题,更要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成为复合型的领军人才。对硕士而言,一部分是为博士提供优质生源,要培养颠覆性、创新性思维方式,培养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的能力,为将来博士阶段做准备,或为走入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专业学位硕士要强调专业动手能力,注重多学科交叉,要成为一个大领域而仅非一个学科的行家里手,最终成为各行各业里能够提供技术方案的领军人才。突出“研”,紧抓课程科研改革,把好“入口”“出口”关教育周刊:让“研”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需要在哪些方面着力?杨斌:突出“研”,要狠抓研究生课程质量。因为研究生毕业有学位论文这一关,人们在心理上容易对于研究生课程有某种放松的倾向,表现为研究生课程在设课、课与课的关联逻辑、内容更新、教学法、学生的主动性等方面都有许多不足;研究生课程在体系的完整、平台课的宽厚、内容的新与深、教学方法上给予学生更大的参与与贡献度、课程考核评价的综合性等方面上都大有潜力可挖。学位(分)委员会应当设立专门的课程工作组,针对性地研究与改革研究生课程。研究生教改要从项目深入到课程层面,并抓住不放,直到让研究生课程整体质量出现大的改观,涌现出一大批研究生精品课来,这是“研”的基础。学科评议组和教指委也要在这方面下更大的功夫。学位授权、评估审核要真去看课的实情而不只是看课程清单和教师名录。王军政:除了课程体系要大力气设计外,研究生的科研训练要由浅入深,如果一上来交给学生非常困难的问题,一是无处下手,也容易打消其科研兴趣。北京理工大学的不少硕士生参加学生科技竞赛,让学生自主组成小组,让不同学科、学习阶段的学生相互学习、沟通、讨论,不断深入,将所学原理、机理变成模型,通过参赛、获奖,信心就更强了。课程、科研二者应是统一的,课程支撑科研,教师从科研角度出发对课程进行进一步优化和提升。郭娇:以新设的第14个学科门类即交叉学科为例,研究生培养过程可突出交叉性。从课程体系来看,鼓励研究生跨学科、跨院系甚至跨校选课。实施起来需考虑以下细节:学校教务部门或研究生院对跨系或者跨校课程的学分互认;院系给研究生选课留下一定空间;导师对研究生选课计划进行“把关”,尤其是培养方案之外的课程。地理位置接近、学科互补的学校可实现线下联合培养;线上课程经过前期准备与疫情期间的大规模实践也可为研究生提供更多选择。教育周刊:在“入口”上,应如何突显对“研”的考察?在“出口”上,如何加强对“研”的把关?杨斌:突出“研”,要在人才选拔的入口更有效选材。根据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不同特点,赋予导师和专家组以更大的选材主导权,强化申请与复试中对于学生的兴趣、潜质的考察考核,更注重发掘富有创见和钻研精神的苗子。这需要导师和专家组下更大的功夫来选对人,院校设计更为立体丰富的考核方式,也需要招生政策进一步改革,真正能招到可“研”之才。学术型要考核学术基本功的扎实程度,挑战既有权威观点的自信,攻克学术难题的热望,耐得住冷板凳考验的坚韧等。专业型要真正了解考生在学习与工作中所体现出的专业素质与品格,在实践中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综合本领等。选对可“研”之才,是“研”的前提,“入口”关既要严,也要深和活。要改革出口的评价方式。学术型研究生的学位评定标准要破五唯,导师和答辩委员会要围绕学生的创新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价,以此作为“研”的保障;而不能把关注点转移到“学术期刊发表数量”上,这会对导师和研究生的选题导向,研究生是否肯下笨功夫走远路都产生不利影响。要认识到分流淘汰对师生而言是包含坏消息的好事,能激活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更有效地发展自己,而不是蹉跎耽搁在不适合的角色中。王军政:在“入口”上,选拔要注重体现科学性、公平公正性。考核应该包含对基础知识、专业能力的考核,复试、面试很重要,应当加强。此外,还应适当扩大推荐免试生比例,推荐免试的学生经过严格程序和公示,对学习成绩、科研素质、志向目标等都可以进行考核筛选。尤其是学科实力强的综合性大学,保研名额应当增加。还要加强过程性考核,参与科技创新竞赛、国外交流访问等可以适当纳入考核内容,重视博士生资格考试、论文中期考核等。对于出口关如何分流,现在很多学校已经采用博士学位和毕业证分别授予的方式,如果学位论文还达不到水平,给予毕业证而非学位证;本科直博的可采用授予硕士学位分流等措施。郭娇:2019年华东师范大学高教所进行的《中国本科教与学调查》数据调查表明85%以上的在校本科生有读研意愿,八成以上倾向于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这意味着国内考研竞争更为激烈,高校需要从更多报考者里选出优质生源。对“研”的能力考察可侧重博士生的招生体制改革与分流淘汰机制。博士生培养可适当增加直博比例,一方面衔接高校本科阶段的“强基计划”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等,打造贯穿本硕博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直通车”。另一方面优化培养过程里的分流淘汰机制,例如直博生在读博三年内未能开题或通过资格考试等可获得硕士学位退出。践行“研”,构建科学的分类评价体系教育周刊:在“研”的践行中,不同类型的研究生有没有不同的培养路径?杨斌:突出“研”,要对专业型学位的培养质量建立起与学术型研究生不同的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近年来,尽管教育部明确专业学位论文可以采用研究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管理方案等多样形式,但实际执行情况并不理想,院校和教育部门的认识也还不一致。专业型研究生应建立起以职业胜任力为长期导向,以知识、能力和价值等综合指标为学位授予标准的专业学位质量评价体系,不能不分类型都拿学位论文来要质量,这是对人才质量的粗放错判。王军政:其一是课程体系,专硕和学硕有些课程可以是相同的,比如思政课、外语课、数理基础课等,而30%~50%的课程应当有所区别。其二是培养过程,要强化导师招生管理,招生类型和导师自身能力要匹配,有的导师研究方向偏理论基础,有的偏技术应用,如果一个导师二者的能力都具备,可以同时招学硕、专硕,但如果只具备一种能力,就只能带一种类型,否则可能会造成培养出的人才“四不像”。此外,可以探索打通两类硕士的新招考机制,如采取“先招考,后分流”方式,“入口”都是硕士,进校后再通过学生兴趣和其他选拔方法确定读学硕还是专硕;或招考后有交叉、互换的通道,如经过相应考核,根据个人的意愿、满足一定条件,专硕、学硕可以互相转换等。郭娇:基于前面提到的培养类型与学科差异,学术型研究生主要参与导师的课题、撰写与发表学术论文、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尤其是博士生论坛)等。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重点略有不同,理想状态是学术训练与实习实践相结合。这种结合可以嵌入到正式的课程体系里。对特定学科(例如医学、教育),这种临床诊断、学校见习、田野研究或实地考察的重要意义在研究生培养过程里不可替代,是在真实情境里综合运用他们的知识技能来解决问题、影响他人或产生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