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招生分数偏低的农业大学,走出校门的出路如何?萧何

招生分数偏低的农业大学,走出校门的出路如何?

说实话,很多来自农村的学生对农业大学从内心来说是比较抗拒的,在家务农大家开玩笑都说啥都考不上,可以回来上农大,好吧!基于此,当初我也没有勇气去选择即便在北京的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实力如何呢?应该说在农业学科方面真是说一不二啦!国内的学科发展水平之高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也就意味着现在考上的都捡到了一个大便宜,既然说起来这个学校水平那么高,实力那么好,那这所学校就业如何呢?我们通过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度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的数据作为基础,来分析分析。中国农业大学2017届毕业生共5150人,总就业率 96.64%(截止到2017年10月底),其中本科毕业生2742人就业率为 96.79%,硕士毕业生 1716 人,就业率96.39%,博士毕业生 692 人,就业率 96.68%。在分析毕业生出路之前,我们先看一下农大学生的生源都是什么情况:中国农业大学2017届毕业生生源统计表对于农业大学的本科生而言,虽然学校在北京,但招生计划第一名的确是山东省,有404人,占本科生总数的14.7%。招生计划第2名的是北京市,有248人,占比9%,其后依次是河南省150人,河北省144人,四川省116人,天津市105人。其他省份就都没有超过百人的啦!这么说来,农大的招生没有太明显的地域照顾的特点。毕业生的出路一般就是升学和就业,本科生有超过60%的选择了升学(含出国),而硕士生有83%的选择了就业,博士生也是就业优先,达到68%。中国农业大学2017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农大本科毕业生的升学率是逐年走高的,从2011年的45%,到2017年的超过60%。但农大本科毕业生的国内外升学去向,农大就业质量报告并未给出相对明确的数据,估计校内肯定是本校为主。中国农业大学 2017 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所属行业,主要以农林牧渔业、教育、制造业为主。中国农业大学2017届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看来和自己的校名比较吻合,农林牧渔类的占绝大多数,那去向都是什么样的单位呢?中国农业大学2017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本科毕业生和硕士生就业单位以各类企业为主,而博士毕业生则是留在高校或科研单位为主体啦!那毕业生在全国的就业地域呢?中国农业大学2017届毕业生就业省份分布毕业生的就业区域主要是以北京为首的北部地区,包括北京、山东、河北、天津。占就业总人数的60%。再就是长三角有8%的毕业生,珠三角有6%的毕业生,西南省份有7%的毕业生。关于毕业生就业比较热门的单位,该单位数据并未进行发布。截至 2017年10月31日,中国农业大学2017届毕业生共有173人待就业,其中本科毕业生88人,硕士毕业生62人,博士毕业生23人。截至11月30日,已有44人落实工作,68人正在求职过程中,8人拟出国,34人拟考研。学校总体来说就业率是不错的,但哪些专业就业率一般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本科生:有28个专业的就业率达到1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科试验班)(75%)、电子商务(77.78%)、社会学(86.36%)、生物技术(87.5%)。硕士生:科学技术史(50%)、植物学(66.67%)、畜牧生物工程(75%)、英语语言文学(75%)、农产品安全(80%)、生态学(81.25%)、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84.64%)、环境科学(85.71%)、管理科学与工程(87.5%)、基础兽医学(88.46%)博士生:草业科学(66.67%)、区域经济学(66.67%)、车辆工程(75%)、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80%)、作物遗传育种(87.5%)、遗传学(87.5%)、机械设计及理论遗传学(87.5%)、生态学(88.89%)这样看来,农业大学虽然试图把自己办成半综合性大学,但除农学大类外的专业,毕业生似乎没有那么抢手,比如本科生的计算机专业,硕士生的机械制造专业,管理专业;以及博士生的车辆工程、机械设计等传统工科专业,就业率似乎没那么乐观,所以,如果你想考农业大学,报考的专业要慎重啊!关于中国农业大学的就业,您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人虽有知

农村致富经:农大博士“卖土豆”,今年收入超过100万

土豆是我们餐桌上比较常见的蔬菜之一,它从明朝开始就从外国移植到了中国,它长得其貌不扬,价格几毛一斤,可不是什么稀罕玩意儿。但是今天我们的主角,却是土豆中的高级食材,每斤能卖到十几块,并且就在今年,有人通过它一年就挖金超过100万。这是一个真实的例子彭洁现在还在四川农业大学读博士研究生,就开始捣鼓这些紫土豆了。她从实验室里第一次接触到紫土豆,发现它含有大量的花青素和硒元素,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食补蔬菜之一。因为紫土豆产量低,市场上很少见,有很大的商业价值。随后她和同学成立了公司,先用3亩紫土豆做敲门砖,接到了香港一家贸易公司的300吨大单,纯利润超过100万。现在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农村创业达人。具体大家也可以从网上搜素“彭洁紫土豆”,会有相关报道,内容属实。紫土豆种植很简单如果您的老家可以种植普通土豆,就可以种紫土豆。紫土豆适合生长在高海拔地区,海拔高紫外线更强,有利于花青素的生成,昼夜温差大,会有利于土豆淀粉沉淀。这地方长出来的土豆口感细腻,还会有一丝甜味,是土豆中是上品 。如果您本身就在农村,可以自己种植紫土豆。如果您想扩大经营,可以在高海拔农村,租用当地的一些土地种植,还能给当地村民提供一份收入。一亩能挣4000块钱我们先来算一笔账,紫土豆每亩产量大概1500公斤,一公斤按4块钱,每亩的收入就达到了6000元左右,再减去种子、人工、肥料等2000元,每亩的纯利润就有4000元左右,可以说相当可观。土地空闲期间,再套种上别的农作物,又是一份收入。如果大面积,规模化种植,成本会降得更低。怎么卖出去农产品不能盲目,可以根据彭洁的经营模式,采用订单农业的模式,意思就是先找市场,再规模种植,再根据销量定产量。随着人们最健康饮食的重视,紫土豆在超市、高级农贸市场、以及大城市简直供不应求。电商渠道也可以承担大量的零售订单,某网站销量靠前的店铺,每月销量多达5000多单,5斤一袋算下来有25万斤之多。除此之外,还可以发展紫土豆深加工,比如紫薯薯条、紫薯饼干,甚至还有紫薯米线、紫薯面条等等,创立一个独立的品牌。那么,你见过或者吃过紫土豆吗?紫土豆的项目怎么样?

假小子

中国农业大学的毕业生都去向何方?毕业做职业农民有优势?

又逢一年毕业季,就业成了学生与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中国农业大学官方就业统计表显示,2018年,中国农业大学5144位毕业生中,仅有400余人毕业后直接从事农林牧渔业,而纵观2017、2016、2015年,这一数据正在逐年显著减少。中国农业大学的毕业生们毕业后都去了哪里?那些当年毕业后选择农业的学生们如今境况如何?大学生毕业做职业农民有没有明显优势?新京报乡村频道记者对此进行了一个初步调查。资料图:中国农业大学。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央企与生态餐厅 两位室友的不同人生于萌2011年从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专业毕业时,还不曾想过自己如今会成为一名建筑类央企总部的职员,专门负责外事服务相关的工作。现在每天和审批手续打交道的他,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种子公司负责“十字花科和伞形科”新品种的生产与实验。那时于萌的日常就是绕着全国跑,挑选地区安排对种子进行测验,以判断新种子是否有能力进入市场。这份工作和于萌大学专业十足对口,但他只做了两年。3000元月薪实在太低是一方面;频繁在乡村出差停留,让于萌觉得自己每月近半的时间都处于信息闭塞状态,这让他很不习惯。但真正让他下决心转行的,还是对农业类工作从业前景的担忧。“我觉得这个行业很难实现普遍性的收入提升,即使增收也会少于其他行业,整体发展上对政策依赖性也太强。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感觉。”种种顾虑之下,于萌最终选择了离开农业,经过几番调整,他来到了现在的岗位上,“虽然专业荒废了,但我不后悔我的选择 。“而和于萌的大学室友,则选择了一个截然不同的道路。李庶,2011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农学系,这是他依着自己的兴趣选择的专业,也是如今“最庆幸的事儿”。毕业后李庶先去了中国农科院做了一名科研助理,但很快因为“研究理念不合”辞职。随后的几年里,他在有机农场里做过技术,在回龙观开过馒头点、蛋糕店,也办过教育公司。而现在,李庶正和农友们合作,从全国各地的生态农场采购原材料进行面点加工,在顺义有了家自己的小餐厅,专门售卖生态有机主食,并计划在将来开垦属于自己的种植地。换了这么多职业,李庶终于在而立之年找到了自己人生最喜欢的事儿。“我一直就是想种地,从小就爱种花侍草。”现在,餐厅里不仅有很多城里人慕名开车找来,外卖方面也人气十足。李庶平常活跃在顺义,每周视情况而言“进城赶集”,参加不同的农产品集市,借机宣传自己的餐厅,为将来发展寻找机会。5144位毕业生 “务农者”不到500人当年班级里30位同学,李庶是毕业后唯一还在一线能接触农业种植的。这样的情况并不罕见,一位专门组织有机农业市集的专业人士就向记者感叹过,这些年农大的学生毕业后从事农业的人太少了,她公司里各行各业转型过来的人都有,但农业专业出身的只有一位。从记者找到的中国农业大学就业生取向数据统计结果来看,至少就该校而言,从事农林牧渔业等一线农业工作的毕业生,正在逐年减少。中国农业大学共设有18个学院,涉及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医学、哲学等9大学科门类。其中本科专业65个、双学位专业10个、硕士点144个、博士点95个、博士后流动站15个。农业相关专业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的主攻方向,其在课程设置上也是重中之重。以本科为例,记者在中国农业大学官网上找到了一份2013年招生专业名称与课程方向表,其中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生物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等专业设置全部属于农业相关。水利与工程学院内也专门设有农业水利工程及农业环境建筑与能源工程专业。而经济学院和人文发展学院内除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等专业外,同时还设有农村区域发展和农林经济管理(农业商务)专业。这一数据,或者可清晰表达,农业专业在中国农业大学的课程设置里比重极大。与此同时,记者在中国农业大学的官网上找到一份《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依照国家统计局行业分类标准,中国农业大学 2018 届毕业生就业行业前三位分别为农林牧渔业,教育,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农林牧渔业作为中农大的传统就业方向,2018届5144位毕业生里有超过400位投入其中进行择业。而2017年,具体数据没有标注。而同一网站上,2016年的数据报告则表明,当届有近500位毕业生选择农林牧渔业进行就业。再把目光跳回2015年时,当届选择同一领域的毕业生则逼近700人。中国农业大学官网截图具体到各专业上的就业数据,记者检索发现,就本科专业而言,通过专业名称直观判断,涉农专业除生物科学、葡萄与葡萄酒工程、园艺等理科实验班毕业生全部升学外,其余专业如应用气象学专业共18人,而升学比例高达66.67%,出国比例为11.11%。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本科中升学比例最低专业,共28人,升学比例7.41%,出国比例却高达71.43%。对于农林牧渔业人数的不断减少,李庶认为,这与收入直接挂钩。“各个收入调查里,农民收入都算是最低的,导致大家基本不愿意从农。”当然,从事农业研究、农业贸易也都算“从农”,但职业农民毕竟是基数最大最主要的部分。按照李庶的说法,记者查询了农业部于2018年底公布的农民人均收入统计,据调查,2018年我国农人人均纯收入预计超14600元,较2017年提高了1000元以上,增速也在7%左右,和上一年基本相等。但相较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及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而言,农民收入仍旧整体偏低。班里唯一的“女农民” 种草莓养活自己虽然收入一般,但每年的毕业生里,仍不乏李庶这样“用爱发电”的人。刘香萍,湖南人,2013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园艺专业,如今是一名日常生活在昌平小汤山种植草莓的职业农民。与李庶一样,刘香萍也是她们班里当年20多个毕业生里,现在唯一一位在一线从事农业种植的人。毕业后,刘香萍先是在公司里找了一份销售的工作,但因为“实在喜欢种地”,两年后她辞去工作,和家人一起来到昌平承包起大棚,开始了她的草莓种植事业。按刘香萍的说法,她做出这个选择纯粹是出于对种地的热爱。她自述湖南老家里一直有地,她从小跟随家人在地里劳作,对土地与种植业有着深厚的感情,而选择种草莓,原因则简单的多,“听别人说能赚钱”。最早刘香萍和家人一起承包了两个大棚,每个棚半亩地,草莓产值棚均2500斤。很快,两个大棚变10个,到了2018年则扩展为18个。而这些地里的所有事务,日常全靠刘香萍与3位家人一起打理,最忙的时候每人每天最少工作12个小时。草莓采摘的高峰时期,她和家人每日手采300余斤,要从下午开始,一直采摘到夜里近12点。采好的草莓最早没有打开销路,刘香萍只能自家开车拉着几十斤草莓去昌平摆摊售卖。2018年开始,她在海淀与朝阳区分别联系了一家定点送货的水果店,每天早晨6点出发送货;今年,她又和学弟一起合作在电商平台及微信上开始了草莓销售。繁忙的工作,并没有给刘香萍带来超高的回报,虽然收入也能养活自己,但她直言在当地只属“一般水平”。刘香萍觉得自己种草莓的水平一般,因为这是一件需要时间浇灌的技术。“种草莓是马拉松,全程要全神贯注不能出错。选地,摘苗,浇水,防止病虫害,都要人仔细盯着。”但看着草莓一点点变化、丰收,刘香萍也觉得十足欣慰,这是她最喜欢的事儿。刘香萍现在日常一直生活在昌平,只有送草莓时偶尔进城。她说她喜欢待在小汤山,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并且这个年轻的女孩儿认为“物质欲望太麻烦了”。在她看来,化妆比种地还要麻烦。因为种地更有意义,“化妆没有价值,种地有人吃”。谈到将来,刘香萍的观点也很自由。她觉得自己不一定一辈子种草莓,在哪也不一定,但是唯一肯定的是,自己一定会和土地继续打交道。一名创业者的告诫:种植不是大学生所长尽管农大毕业生务农比例是如此之低,但在有限的个例里,居然确实能找到不太平凡的例子。相比于刘香萍的“家族生意”,2010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专业的陈跃文,如今在世俗意义上,显得更“成功”,他也是诸多校友口中公认的“做得相当不错”的一位。陈跃文毕业后没有选择像别的同学那样继续升学或者投简历就业,而是直接选择了创业。“我大学时期就和同学合作进行过水果玉米的创业,从研究基地里选择货源进行具体包装销售;也和朋友们合作进军教育培训领域,并用这里挣来的钱投入农业创业。”虽然水果玉米的发展其后不算特别成功,却在陈跃文心里种下了创业的种子。随后,他几次挑战创业方向,最终坚定在农业领域继续拼搏。“之所以选择农业放弃培训,因为农业还是未知的大的市场,且竞争小、空间大、有很多未知的可能。”如今,陈跃文已经是一家颇有名气的农产品公司的创始人,他的公司主要从事农产品品牌化及标准化,以品牌经销和与网红大V们合作的方式来对产品进行销售。现在,陈跃文的公司有了自己的基地,今年有2000亩左右的自营基地,每年合作的水果基地也有几千亩。作为如此成功的农业领域创业者,陈跃文却对决心从事一线农业工作的校友们的前景不太乐观,他认为这个领域里从事的大学生少是“好事”。“自己就是喜欢种地,也没有错,每个人的喜好和理想都值得追求。但要想清楚,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毕业后选择除了兴趣之外,还要创造价值,要取长补短。单纯种地不是他们擅长的,任何一个农民都会种得更好。现在大家或许夸大了农业类大学生的专业度与做好的可能性,而选择性忽略了传统农民的专业度,从而忽略了每个行业都是有基础与职业性的。”陈跃文给出的现实建议是希望大家发挥所长,或者发挥别人不能发挥的价值。他举例说,“农业种植领域,更专业及管理能力更强的人群,其实往往是有多年甚至数十年经验的农民及其中的种植大户,而非农科院校的毕业生。种植并不是大学生们所长。”在他看来,即使大学生有志于从农,也是应该以沟通、衔接、技术积累及指导为主,而不是实操为主。“前几年,我以为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生产种养殖屡屡遇到困难,只是销路或经验有问题,这几年合作得多了,才发现他们的生产、管理、成本预计、风险评估等等都存在不足,确实不如传统农民做得好。大学生可能擅长的是如何把这个行业的潜力和前景寻找、激活出来,把传统农业及农产品,和现代化的消费需求进行连接。以此给农业及其从业者带来更好的效益,降低行业风险提高稳定性。也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有价值的产品、服务和体验。“这是典型的创业者思维,因为在陈跃文看来,种植就算是最小单元的创业,每个农民,都是个体创业者或者经营者,种植业也是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一个大学生,种植经验没有,资金没有,土地资源没有,和普通农民很难竞争。”在他的工作接触中,认识的成功者全部都是传统农民和种植大户,没有一个是毕业五年内的大学生,“小规模种几亩几十亩的除外”。升学成为大学生们又一主要选择另一方面,陈跃文记得自己入读的生物学院以科研为学习主体,毕业时全奖出国的有三分之一左右,国内读研的三分之一,而直接选择工作的连三分之一都不到。这一说法,在中国农业大学历年的毕业生就业统计里,记者找到了客观数据支持。《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中国农业大学2018届毕业生共5144人,其中本科毕业生2748人,1005人毕业后参加工作,就业比例达到36.57%。而当届毕业生升学数则为1110人(升学比例40.39%),以微弱优势高于就业人数。此外,另有478位毕业生选择毕业后出国。就业与升学几乎持平,甚至就业人数低于升学人数的现象,不止存在于2018年。记者随后查阅了《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发现当年本科毕业生共2742人,其中987人直接就业,而1126人则选择升学。如果再加上当届541位出国毕业生的数据联合统计,那么2017届的本科升学人数则远高于就业人数。对此,记者在2017年的就业质量报告中,找到了中国农业大学官方披露的2011-2017届本科毕业生深造情况图表,在这份统计里,学校把国内外升学人数做了统一计算、对比。从图中观察,2011届本科毕业生升学率为44.99%,而到了2017届时,本科毕业生的升学率迅速窜升至60.79%,并存在逐年上升趋势。中国农业大学官网截图越来越多的毕业生相较就业选择了升学,是否存在农村就业环境不理想的问题?经济学家杜猛认为,这一情况意味着国家政策激励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国家应该加大政策鼓励,使年轻人相信未来在乡村的职业前景等于甚至大于城市。”同时,乡村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不得力的问题,也是影响就业的关键因素。杜猛认为,年轻人如能在乡村享受到能够接受的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体系,他们自然愿意选择更加宜居的地方进行生活。对就业环境的困惑,使得不少学生选择以升学的方式换取更好的就业机会。《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硕士生就业比例高达82.36%,远远超过当年9.61%的升学比例。孙伟,2011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后他选择继续读研,参加了学校的2+2项目(即读研2年,校内做辅导员2年)。直至2015年硕士毕业,他正式留校做了一名辅导员。在孙伟近年来的学生工作中,他同样感觉到升学是毕业生们的主要选择之一。“一方面我认为是由于国家扩招,这几年研究生招生人数不断加大。其次,目前很多用人单位正在逐渐提高门槛,很多以前本科毕业能做的工作,现在的门槛已经升为研究生了。这也是一种导向。”而除了就业与升学,公务员在记者的调查中也是毕业生们所选择的高频行业。除此之外,教育、金融、制造业等各行各业也都有农大毕业生的身影。到农村去是“向上走”还是“向下走”?刘楠,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探村博士联盟发起人,长期关注乡村问题。在他看来,毕业生们最终没有选择农业工作,是个人观念与社会环境的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很多人还怀有偏见,认为农村就意味着凋敝落后,农民教育文化水平低,做农业工作枯燥,从事农业难获得社会认同。”同时,刘楠表示,大城市涉农的企业机构少,工资待遇偏低;而返乡创业则需要资金和能力的双重配合,很多毕业生无法承受相应压力;很多地方农技人员老年化很严重,现有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发展空间较小。基于年轻人追求新鲜感和自我实现的现状,刘楠建议当代农业工作模式应有所创新,现有农业发展模式、农产品的售卖等或可和新媒体结合,拓展生存空间。“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风向标下,农业大学的毕业生大有可为。但是很多问题要思考,例如,在新形势下,如何优化农业大学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如何把学校目标和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如何开拓有趣有料有营养的农业类职业渠道,都需要动员各方行动者,献计献策。”这一看法,也与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不谋而合。苏海南表示,社会环境过去无意中对于农业相关工作的矮化,是导致很多毕业生不愿从农的一大因素,“在舆论看来,农业相关工作的社会地位与收入都比高新技术、公务员或者二产三产等行业要差一些,这就无形中使得学农学生与学生家庭对这个行业望而却步。此外,农口工作与当代年轻人向往大城市、追求‘高大上’的希望背道而驰,在传统观念里仍属‘向下走’” 。另一方面,苏海南提出农业专业设置、教学管理与现代农业需要的脱离,也是毕业生“从农率”降低的重要原因。“在校所学农业相关知识,后来发现不利于不便于就业。”苏海南认为,在传统农业转型现代农业的路上,大学课程调整、教学方法的升级也应该尽快适配。对于农大较高的升学率,苏海南认为 “升学如今是普遍现象,不止农业领域,各个行业都是如此,在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大家都在争取更好的就业机会。”同时,对大学生从事一线农业工作,苏海南表现出高度认可与支持。“这是一件好事。建立于爱好兴趣之上的就业选择是非常值得鼓励的,也是大学教学的正道。学生们的知识储备会转化为实践技术,现在还只是他们积累量的阶段,总有质变的那天。”“师哥”陈跃文说不赞成大学生从事一线种植,刘香萍对此持保留意见,她也同意传统农民在种植上更为专业的说法,但未来却不见得如此,尤其是在乡村振兴这一大背景下,“大学生现在是种不过农民,但大学生如果可以像真正的农民那样脚踏实地去摸索去奋斗,再加上我们已有的知识和眼界,前景只会更好。”来源:新京报

摧花手

这些带农字头的大学很牛气,而且就业前景很好,你不来了解一下?

农业大学一直都是学生不太喜欢的,因为很多人说到农业,就会想到土地,任谁都想毕业后,找个高枕无忧又挣钱的工资,但是农业却给人一种很累,很没有前途的感觉,其实,这里面有很大误解,农业大学并不一定难找工作,而且工资待遇也很高。就拿我国的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来说吧,想考上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而且这些全部都是国家重点大学,毕业后在行业里面有着很高的认可度,很多用人单位都抢着要这些大学里面毕业出来的人才,相对于现在的就业压力来说,这些大学毕业出来的学生,就业压力要小的多。现在,我们就拿南京农业大学来打个比方,这个学校除了是国家重点以外,还是211工程、985创新平台和又一流大学,在全球都的农业领域里面都有着很高的排名,其中的农业科学和植物,以及动物科学全部都是世界级的顶尖水平,这样的成绩,很多大学都只能望其项背。在2017年发布的就业数据当中,南农大的就业率跟工资水平都很高,而且专业分布较为平均,其中,制造行业当中的就业率是最高的,接下才是信息传输和软件与信息等专业,就业的领域分布广泛,其中包括农、林、渔业和金融行业等。在研究生的就业率上面,林、农、渔业和牧业是最高的,接下来是教育业紧随其后,这里可以看出,在很多行业里面,都急需要农业大学毕业的人才,而且除了好就业以外,工资水平还很高。南农大的本科毕业生,月薪平均在五千元左右,博士生则在七千元左右,相对于别的专业而言,农业大学的有毕业生月薪都很稳定,稳步走高中又没有较大的起伏,不会出现倒退情况。在南农大中,本科生毕业后选择继续读研的比例较高,占本科毕业生的38%,人数在一千七百人左右,除此以外,还有选择出国深造的人数有一千三百多人,而研究生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的人数则在六百人左右。除南农大以外,中国农业大学同样有着相同的比例,而且在企业选择用人的时候,对于学校以及专业的重视程度是很高的。就算是同样的专业,如果学校不同,也会影响到企业的用人,现在很多企业都会明确表示,希望得到农业大学的人才,说明了企业对于这些重点学校还是很偏爱的,如果可以进入这样的学校上学,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不要带着有色眼镜来看这些农字头的学校。所以,不要小看这个农字头,这些重点农业大学,录取分数线也是很高的,就算是你想考也不一定可以考的上,而且如果真的能从这些学校毕业,说明你不仅很牛,还在就业上有着一定的优势,这点是很多毕业生最为看重的,毕竟说到底,我们学习那么多知识,还是为了能有一份好工作。本文由乔意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涨知识!

堕落者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华中农大优秀博士生毕业一年直接获得优青

社会大众认知的误区,错位的选择是自己挖坑本科阶段看学校名气,而研究生阶段也需要看学校名气吗?不同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更注重专业实力,从最近出来的海归就业质量报告来看,很多本科出去海外留学的研究生就业质量并不高,因为目前各大高校和企业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仅仅看学校的名气,虽然目前高校对海归人才有偏好,但是那仅局限在高层次人才,吸引高校的不是这些高层次人才的海归背景,而是他们的科研专业实力,随着国内高校科研实力的不断提升,很多海归研究生发现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并不强,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海外留学多年混毕业,没有科研成果的博士研究生回国后陷入无人问津的窘态,其实攻读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一定要以专业实力为参考,如果去了所谓的名校攻读实力较差的博士学位,那么绝对是给自己挖坑!多次登上央视的华中农业大学 被武汉双子星遮住光芒的华中农业大学武汉作为中国重要的科教城市,坐拥七所部属高校,号称占山为王的七大高校,其中背靠狮子山的华中农业大学虽然综合实力比不过同城珞珈山的武汉大学和喻家山的华中科技大学,但是在农业学科和生物转基因学科,华中农业大学却比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强很多,其中农业微生物国重实验室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科学家,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据出炉,华中农业大学的一名优青教授吸引了无数人的注意,引发人们注意的是这名优秀博士刚毕业一年,直接就获得了优青的国家资助项目。好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好就像施一公在参加电视访谈中说的一样,虽然清华和北大每年海外留学的学子非常多,但是真正成为优秀科研人才的比例并不高,这里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好的选择比努力重要,例如华中农业大学的王茂军,成绩优秀的王茂军并没有盲目地选择报考国内名校或出国留学,而是选择留在华中农业大学,报考了张献龙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张献龙教授为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有非常高的科研学术水平,在名师的教导下,王茂军在博士期间就发表了多篇影响力非常高的论文,其中两篇论文被顶级科技期刊《自然遗传》收录,并且完成了世界的三个首次:1、首次系统地比较棉花野生种和驯化种之间的基因组差异,利用GWAS鉴定控制棉花纤维品质相关性状的关键位点。2、首次通过基因组水平的比较,研究驯化过程中,多倍体棉花不同亚基因组受到的差异性选择,并阐述其如何促进优质长纤维的发育。3、首次将DNA酶I酶切测序和三维基因组技术结合起来,用来鉴定棉花的转录调控元件,分析这些元件受到的驯化选择。这项研究是首次在植物中对非编码区的调控变异进行分析,为在其他物种中挖掘功能变异提供了重要参考。出国留学一定要有目标性,盲目的海外留学,虽然努力的拿到所谓的名校毕业证,但是并没有学到相应的专业知识,那么只会是徒劳的忙碌!华中农业大学毕业一年的博士,直接申请国家优青,这样的例子未来会越来越多!

爱旬

农大的毕业生都去哪儿了?

新京报讯(记者 曹雁南)又逢一年毕业季,就业成了学生与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中国农业大学官方就业统计表显示,2018年,中国农业大学5144位毕业生中,仅有400余人毕业后直接从事农林牧渔业,而纵观2017、2016、2015年,这一数据正在逐年显著减少。中国农业大学的毕业生们毕业后都去了哪里?那些当年毕业后选择农业的学生们如今境况如何?大学生毕业做职业农民有没有明显优势?新京报乡村频道记者对此进行了一个初步调查。资料图:中国农业大学。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央企与生态餐厅 两位室友的不同人生于萌2011年从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专业毕业时,还不曾想过自己如今会成为一名建筑类央企总部的职员,专门负责外事服务相关的工作。现在每天和审批手续打交道的他,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种子公司负责“十字花科和伞形科”新品种的生产与实验。那时于萌的日常就是绕着全国跑,挑选地区安排对种子进行测验,以判断新种子是否有能力进入市场。这份工作和于萌大学专业十足对口,但他只做了两年。3000元月薪实在太低是一方面;频繁在乡村出差停留,让于萌觉得自己每月近半的时间都处于信息闭塞状态,这让他很不习惯。但真正让他下决心转行的,还是对农业类工作从业前景的担忧。“我觉得这个行业很难实现普遍性的收入提升,即使增收也会少于其他行业,整体发展上对政策依赖性也太强。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感觉。”种种顾虑之下,于萌最终选择了离开农业,经过几番调整,他来到了现在的岗位上,“虽然专业荒废了,但我不后悔我的选择 。“而和于萌的大学室友,则选择了一个截然不同的道路。李庶,2011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农学系,这是他依着自己的兴趣选择的专业,也是如今“最庆幸的事儿”。毕业后李庶先去了中国农科院做了一名科研助理,但很快因为“研究理念不合”辞职。随后的几年里,他在有机农场里做过技术,在回龙观开过馒头点、蛋糕店,也办过教育公司。而现在,李庶正和农友们合作,从全国各地的生态农场采购原材料进行面点加工,在顺义有了家自己的小餐厅,专门售卖生态有机主食,并计划在将来开垦属于自己的种植地。换了这么多职业,李庶终于在而立之年找到了自己人生最喜欢的事儿。“我一直就是想种地,从小就爱种花侍草。”现在,餐厅里不仅有很多城里人慕名开车找来,外卖方面也人气十足。李庶平常活跃在顺义,每周视情况而言“进城赶集”,参加不同的农产品集市,借机宣传自己的餐厅,为将来发展寻找机会。5144位毕业生 “务农者”不到500人当年班级里30位同学,李庶是毕业后唯一还在一线能接触农业种植的。这样的情况并不罕见,一位专门组织有机农业市集的专业人士就向记者感叹过,这些年农大的学生毕业后从事农业的人太少了,她公司里各行各业转型过来的人都有,但农业专业出身的只有一位。从记者找到的中国农业大学就业生取向数据统计结果来看,至少就该校而言,从事农林牧渔业等一线农业工作的毕业生,正在逐年减少。中国农业大学共设有18个学院,涉及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医学、哲学等9大学科门类。其中本科专业65个、双学位专业10个、硕士点144个、博士点95个、博士后流动站15个。农业相关专业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的主攻方向,其在课程设置上也是重中之重。以本科为例,记者在中国农业大学官网上找到了一份2013年招生专业名称与课程方向表,其中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生物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等专业设置全部属于农业相关。水利与工程学院内也专门设有农业水利工程及农业环境建筑与能源工程专业。而经济学院和人文发展学院内除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等专业外,同时还设有农村区域发展和农林经济管理(农业商务)专业。这一数据,或者可清晰表达,农业专业在中国农业大学的课程设置里比重极大。与此同时,记者在中国农业大学的官网上找到一份《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依照国家统计局行业分类标准,中国农业大学 2018 届毕业生就业行业前三位分别为农林牧渔业,教育,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农林牧渔业作为中农大的传统就业方向,2018届5144位毕业生里有超过400位投入其中进行择业。而2017年,具体数据没有标注。而同一网站上,2016年的数据报告则表明,当届有近500位毕业生选择农林牧渔业进行就业。再把目光跳回2015年时,当届选择同一领域的毕业生则逼近700人。中国农业大学官网截图具体到各专业上的就业数据,记者检索发现,就本科专业而言,通过专业名称直观判断,涉农专业除生物科学、葡萄与葡萄酒工程、园艺等理科实验班毕业生全部升学外,其余专业如应用气象学专业共18人,而升学比例高达66.67%,出国比例为11.11%。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本科中升学比例最低专业,共28人,升学比例7.41%,出国比例却高达71.43%。对于农林牧渔业人数的不断减少,李庶认为,这与收入直接挂钩。“各个收入调查里,农民收入都算是最低的,导致大家基本不愿意从农。”当然,从事农业研究、农业贸易也都算“从农”,但职业农民毕竟是基数最大最主要的部分。按照李庶的说法,记者查询了农业部于2018年底公布的农民人均收入统计,据调查,2018年我国农人人均纯收入预计超14600元,较2017年提高了1000元以上,增速也在7%左右,和上一年基本相等。但相较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及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而言,农民收入仍旧整体偏低。班里唯一的“女农民” 种草莓养活自己虽然收入一般,但每年的毕业生里,仍不乏李庶这样“用爱发电”的人。刘香萍,湖南人,2013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园艺专业,如今是一名日常生活在昌平小汤山种植草莓的职业农民。与李庶一样,刘香萍也是她们班里当年20多个毕业生里,现在唯一一位在一线从事农业种植的人。毕业后,刘香萍先是在公司里找了一份销售的工作,但因为“实在喜欢种地”,两年后她辞去工作,和家人一起来到昌平承包起大棚,开始了她的草莓种植事业。按刘香萍的说法,她做出这个选择纯粹是出于对种地的热爱。她自述湖南老家里一直有地,她从小跟随家人在地里劳作,对土地与种植业有着深厚的感情,而选择种草莓,原因则简单的多,“听别人说能赚钱”。最早刘香萍和家人一起承包了两个大棚,每个棚半亩地,草莓产值棚均2500斤。很快,两个大棚变10个,到了2018年则扩展为18个。而这些地里的所有事务,日常全靠刘香萍与3位家人一起打理,最忙的时候每人每天最少工作12个小时。草莓采摘的高峰时期,她和家人每日手采300余斤,要从下午开始,一直采摘到夜里近12点。 采好的草莓最早没有打开销路,刘香萍只能自家开车拉着几十斤草莓去昌平摆摊售卖。2018年开始,她在海淀与朝阳区分别联系了一家定点送货的水果店,每天早晨6点出发送货;今年,她又和学弟一起合作在电商平台及微信上开始了草莓销售。繁忙的工作,并没有给刘香萍带来超高的回报,虽然收入也能养活自己,但她直言在当地只属“一般水平”。刘香萍觉得自己种草莓的水平一般,因为这是一件需要时间浇灌的技术。“种草莓是马拉松,全程要全神贯注不能出错。选地,摘苗,浇水,防止病虫害,都要人仔细盯着。”但看着草莓一点点变化、丰收,刘香萍也觉得十足欣慰,这是她最喜欢的事儿。 刘香萍现在日常一直生活在昌平,只有送草莓时偶尔进城。她说她喜欢待在小汤山,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并且这个年轻的女孩儿认为“物质欲望太麻烦了”。在她看来,化妆比种地还要麻烦。因为种地更有意义,“化妆没有价值,种地有人吃”。谈到将来,刘香萍的观点也很自由。她觉得自己不一定一辈子种草莓,在哪也不一定,但是唯一肯定的是,自己一定会和土地继续打交道。一名创业者的告诫:种植不是大学生所长尽管农大毕业生务农比例是如此之低,但在有限的个例里,居然确实能找到不太平凡的例子。相比于刘香萍的“家族生意”,2010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专业的陈跃文,如今在世俗意义上,显得更“成功”,他也是诸多校友口中公认的“做得相当不错”的一位。陈跃文毕业后没有选择像别的同学那样继续升学或者投简历就业,而是直接选择了创业。“我大学时期就和同学合作进行过水果玉米的创业,从研究基地里选择货源进行具体包装销售;也和朋友们合作进军教育培训领域,并用这里挣来的钱投入农业创业。”虽然水果玉米的发展其后不算特别成功,却在陈跃文心里种下了创业的种子。随后,他几次挑战创业方向,最终坚定在农业领域继续拼搏。“之所以选择农业放弃培训,因为农业还是未知的大的市场,且竞争小、空间大、有很多未知的可能。”如今,陈跃文已经是一家颇有名气的农产品公司的创始人,他的公司主要从事农产品品牌化及标准化,以品牌经销和与网红大V们合作的方式来对产品进行销售。现在,陈跃文的公司有了自己的基地,今年有2000亩左右的自营基地,每年合作的水果基地也有几千亩。作为如此成功的农业领域创业者,陈跃文却对决心从事一线农业工作的校友们的前景不太乐观,他认为这个领域里从事的大学生少是“好事”。“自己就是喜欢种地,也没有错,每个人的喜好和理想都值得追求。但要想清楚,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毕业后选择除了兴趣之外,还要创造价值,要取长补短。单纯种地不是他们擅长的,任何一个农民都会种得更好。现在大家或许夸大了农业类大学生的专业度与做好的可能性,而选择性忽略了传统农民的专业度,从而忽略了每个行业都是有基础与职业性的。”陈跃文给出的现实建议是希望大家发挥所长,或者发挥别人不能发挥的价值。他举例说,“农业种植领域,更专业及管理能力更强的人群,其实往往是有多年甚至数十年经验的农民及其中的种植大户,而非农科院校的毕业生。种植并不是大学生们所长。”在他看来,即使大学生有志于从农,也是应该以沟通、衔接、技术积累及指导为主,而不是实操为主。“前几年,我以为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生产种养殖屡屡遇到困难,只是销路或经验有问题,这几年合作得多了,才发现他们的生产、管理、成本预计、风险评估等等都存在不足,确实不如传统农民做得好。大学生可能擅长的是如何把这个行业的潜力和前景寻找、激活出来,把传统农业及农产品,和现代化的消费需求进行连接。以此给农业及其从业者带来更好的效益,降低行业风险提高稳定性。也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有价值的产品、服务和体验。“这是典型的创业者思维,因为在陈跃文看来,种植就算是最小单元的创业,每个农民,都是个体创业者或者经营者,种植业也是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一个大学生,种植经验没有,资金没有,土地资源没有,和普通农民很难竞争。”在他的工作接触中,认识的成功者全部都是传统农民和种植大户,没有一个是毕业五年内的大学生,“小规模种几亩几十亩的除外”。升学成为大学生们又一主要选择另一方面,陈跃文记得自己入读的生物学院以科研为学习主体,毕业时全奖出国的有三分之一左右,国内读研的三分之一,而直接选择工作的连三分之一都不到。这一说法,在中国农业大学历年的毕业生就业统计里,记者找到了客观数据支持。《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中国农业大学2018届毕业生共5144人,其中本科毕业生2748人,1005人毕业后参加工作,就业比例达到36.57%。而当届毕业生升学数则为1110人(升学比例40.39%),以微弱优势高于就业人数。此外,另有478位毕业生选择毕业后出国。就业与升学几乎持平,甚至就业人数低于升学人数的现象,不止存在于2018年。记者随后查阅了《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发现当年本科毕业生共2742人,其中987人直接就业,而1126人则选择升学。如果再加上当届541位出国毕业生的数据联合统计,那么2017届的本科升学人数则远高于就业人数。对此,记者在2017年的就业质量报告中,找到了中国农业大学官方披露的2011-2017届本科毕业生深造情况图表,在这份统计里,学校把国内外升学人数做了统一计算、对比。从图中观察,2011届本科毕业生升学率为44.99%,而到了2017届时,本科毕业生的升学率迅速窜升至60.79%,并存在逐年上升趋势。中国农业大学官网截图越来越多的毕业生相较就业选择了升学,是否存在农村就业环境不理想的问题?经济学家杜猛认为,这一情况意味着国家政策激励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国家应该加大政策鼓励,使年轻人相信未来在乡村的职业前景等于甚至大于城市。”同时,乡村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不得力的问题,也是影响就业的关键因素。杜猛认为,年轻人如能在乡村享受到能够接受的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体系,他们自然愿意选择更加宜居的地方进行生活。对就业环境的困惑,使得不少学生选择以升学的方式换取更好的就业机会。《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硕士生就业比例高达82.36%,远远超过当年9.61%的升学比例。孙伟,2011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后他选择继续读研,参加了学校的2+2项目(即读研2年,校内做辅导员2年)。直至2015年硕士毕业,他正式留校做了一名辅导员。在孙伟近年来的学生工作中,他同样感觉到升学是毕业生们的主要选择之一。“一方面我认为是由于国家扩招,这几年研究生招生人数不断加大。其次,目前很多用人单位正在逐渐提高门槛,很多以前本科毕业能做的工作,现在的门槛已经升为研究生了。这也是一种导向。”而除了就业与升学,公务员在记者的调查中也是毕业生们所选择的高频行业。除此之外,教育、金融、制造业等各行各业也都有农大毕业生的身影。到农村去是“向上走”还是“向下走”?刘楠,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探村博士联盟发起人,长期关注乡村问题。在他看来,毕业生们最终没有选择农业工作,是个人观念与社会环境的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很多人还怀有偏见,认为农村就意味着凋敝落后,农民教育文化水平低,做农业工作枯燥,从事农业难获得社会认同。”同时,刘楠表示,大城市涉农的企业机构少,工资待遇偏低;而返乡创业则需要资金和能力的双重配合,很多毕业生无法承受相应压力;很多地方农技人员老年化很严重,现有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发展空间较小。基于年轻人追求新鲜感和自我实现的现状,刘楠建议当代农业工作模式应有所创新,现有农业发展模式、农产品的售卖等或可和新媒体结合,拓展生存空间。“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风向标下,农业大学的毕业生大有可为。但是很多问题要思考,例如,在新形势下,如何优化农业大学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如何把学校目标和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如何开拓有趣有料有营养的农业类职业渠道,都需要动员各方行动者,献计献策。”这一看法,也与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不谋而合。苏海南表示,社会环境过去无意中对于农业相关工作的矮化,是导致很多毕业生不愿从农的一大因素,“在舆论看来,农业相关工作的社会地位与收入都比高新技术、公务员或者二产三产等行业要差一些,这就无形中使得学农学生与学生家庭对这个行业望而却步。此外,农口工作与当代年轻人向往大城市、追求‘高大上’的希望背道而驰,在传统观念里仍属‘向下走’” 。另一方面,苏海南提出农业专业设置、教学管理与现代农业需要的脱离,也是毕业生“从农率”降低的重要原因。“在校所学农业相关知识,后来发现不利于不便于就业。”苏海南认为,在传统农业转型现代农业的路上,大学课程调整、教学方法的升级也应该尽快适配。 对于农大较高的升学率,苏海南认为 “升学如今是普遍现象,不止农业领域,各个行业都是如此,在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大家都在争取更好的就业机会。”同时,对大学生从事一线农业工作,苏海南表现出高度认可与支持。“这是一件好事。建立于爱好兴趣之上的就业选择是非常值得鼓励的,也是大学教学的正道。学生们的知识储备会转化为实践技术,现在还只是他们积累量的阶段,总有质变的那天。” “师哥”陈跃文说不赞成大学生从事一线种植,刘香萍对此持保留意见,她也同意传统农民在种植上更为专业的说法,但未来却不见得如此,尤其是在乡村振兴这一大背景下,“大学生现在是种不过农民,但大学生如果可以像真正的农民那样脚踏实地去摸索去奋斗,再加上我们已有的知识和眼界,前景只会更好。”新京报记者 曹雁南 编辑 张牵 校对 卢茜

勾魂手

这几所农业大学,都有优秀学科,很可能评选下次“双一流”!

提起“农业大学”,很多人都会下意识地觉得:农业大学就是种地的,里面学的都是又苦又累的专业,毕业之后找不到好工作,只能回到农村种地。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很多农业大学的专业不仅不土气,有些甚至很高端,未来发展和就业前景都是很不错的。今天给大家介绍我国4所一流的农业类院校,相信会让大家更加清晰和全面的了解农业类院校。福建农林大学学校代码:4135010389。福建农林大学是一所具有77年办学历史的福建省重点建设大学,是农业部与福建省政府共建大学、国家林业局与福建省政府共建大学,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和全国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学校前身分别为创办于1936年的福建协和大学农科和创办于1940年的福建省立农学院。建校以来,形成了「明德、诚智、博学、创新」的校训,坚持追求「敬业乐群、达士通人」的精神境界。 学校本部位于福州金山,另设有南平校区、福州地区大学城校区、安溪茶学院校区,校园占地4800多亩。在校生3万人,其中博士生、硕士生4000人。还举办了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和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两个独立学院,在校生1.8万人。现有1个国家理科生物学基地、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21个福建省重点学科、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个专业硕士学位点、72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十大学科门类。湖南农业大学学校代码:4143010537。农业部与湖南省政府共建重点大学本科一批录取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全国首批「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高校优秀本科生免试推荐攻读硕士学位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于1951年3月9日,由湖南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和湖南大学农业学院合并组建,时名「湖南农学院」,同年11月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校名。其前身可追溯到创办于1903年的修业学堂,1994年2月,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更名为湖南农业大学。办学特色:以农科为特色,农、工、文、理、经、管、法、医、教、艺术多学科综合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科专业建设:设有71个本科专业;可授权学科有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师资力量: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0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在岗博士生导师240人,硕士生导师757人,在职高级职称专家 826人。芙蓉学者、长江学者、教学名师,在职专家学生就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居湖南省同类高校前茅,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学校获得「湖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称号,并遴选为湖南省首批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简称“南林”,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于1902年始建,位于江苏南京,是一所由国家林业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省属重点多科性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其原名南京林学院,1985年更名为南京林业大学。 该校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江苏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江苏省十五所重点建设大学成员,以林科为特色,以资源、生态和环境类学科为优势。 学校前身为中央大学(创建于1902年)森林系和金陵大学(创建于1910年)森林系,1952年合并组建的南京林学院,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三所高等林业院校之一。1955年华中农学院林学系(武汉大学、南昌大学和湖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组成)并入,1972年更名为南京林产工业学院,1983年恢复南京林学院名称。综上所述,从农业大学毕业的就业方向和前景是十分广阔的,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1.国家研发中心和研究院现如今,很多农业大学毕业的学子,凭借优异的成绩和专业的素养轻松进入国家农林类研发中心和研究院。这些单位专业型人才需求量很大,对农林院校毕业的学生很是青睐。如果专业对口,毕业以后很容易被选进研发中心或科研机构。2.事业单位和公务员我国属于农业大国,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等岗位也是向农业大学毕业的学子敞开的。有些岗位对于专业的限制也是只要农业相关的专业。所以,在找工作和就业方面,农业大学毕业的学生也是很有优势。3.互联网公司现在很多生物研究类公司和新型三农类公司逐渐兴起。一方面,国家对三农行业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未来的农业与互联网相结合,推动了现代化农业的高速发展,在这方面也是急需农业相关专业毕业的人才。你觉得农业大学毕业生有哪些就业方向和前景?如果有任何不同的意见和想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可以一起进行探讨和交流

购物狂

为了这件事儿,北大、中国农大等院校的86名专家教授和博士们要来东胜了!

奔走相告再过几天将有来自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内重点院校的近百名专家教授、博士、硕士来到东胜共同助力东胜地区产业发展 据了解,此次活动是第二届“百名博士鄂尔多斯东胜行”高层次人才科研服务活动,主题为“聚高端人才智力谋东胜创新发展”,具体时间在7月9日—19日。届时,86名高层次人才将加盟“东胜智库”,具体包括专家教授13名,博士研究生35名,硕士研究生38名。期间将开展科研服务,面向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开展为期2周的科研服务,主要依托高校教授、学者、博士、硕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的专业知识,以及人才所在高校的技术成果和研发资源,帮助解决发展定位、技术研发、成果转化、项目申报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助推企业发展;举办博士讲坛,由高校教授、学者、博士生发挥专业特长和研究优势,围绕地区主导产业发展、繁荣旅游市场、乡村振兴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等主题开展学术报告、专题讲座活动;充实专家智库,各高校教授、学者、博士、硕士研究生报名参与“东胜智库”建设,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择优录取,并发放“东胜智库”聘书,使高层次人才正式成为“东胜智库”成员,不定期的向行政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服务;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提升重点产业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据了解,2017年,东胜区组织开展了首届“百名博士鄂尔多斯东胜行”高层次人才科研服务活动,邀请了15所高校179名专家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参与活动。活动期间,队员分赴42个行政、企事业单位开展科技指导服务,累计指导生产项目97项,完成技术升级改造6项,协助完成“《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指定沙棘饮料1种,举办4场专家讲座,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6项,其中151名专家学者成为“东胜智库”首批入库专家。首届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成果丰硕。通过活动,使地区与各高校之间建立起了长久的联系,参与活动的高层次人才也成为东胜各行各业长久的智力资源。第二届“百名博士鄂尔多斯东胜行”高层次人才科研服务活动将在首届活动的基础上,搭建与国内知名高校合作平台,柔性引进专家教授、博士研究生,围绕我区产业发展现状,开展调查研究和科技服务工作,并利用所学专业知识破解地区产业发展难题,为我区产业发展出谋划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记者:王芳)

法式

农大博士的“鸵鸟经济”:农户年均增收9万元

平山县南甸镇解家町村村民吴文波在喂食鸵鸟。 王天译 摄中新网石家庄3月17日电(记者 王天译)“每只鸵鸟10个月左右能长到90公斤,售价2400元以上,除去各种成本,利润在千元左右。”谈起养殖鸵鸟的经济效益,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村民张永杰不假思索。刘福辰博士(左一)在加拿大考察鸵鸟养殖。受访者供图今年33岁的张永杰是平山县南甸镇雁子头村村民,2012年,不甘在家种田的他来到石家庄市寻找商机,意外接触到了鸵鸟养殖。“主要饲料是花生糠和菜叶,只打一次预防针,而且极易适应环境。”张永杰说,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带回了96只雏鸟。由于初次养殖,张永杰的雏鸟死了30多只,即便这样,这批鸵鸟还是给他带来了4万多元的收益,第二年,他把养殖规模扩大到了450只,第三年1150只。这个原本只在动物园才能看到的动物,突然成了农户饲养的家禽,而且还能挣钱,一时间,张永杰名声大噪,慕名而来的村民络绎不绝。“到现在,仅在我们南甸镇,养殖鸵鸟的农户就有37户,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经验,采用统一的养殖模式,不仅鸵鸟的成活率越来越高,抗风险能力也越来越强,效益越来越好。”张永杰说。南甸镇解家町村村民吴文波一家7口人的收入主要靠种田,生活困难。在学习了张永杰的致富经验后,他借钱买来了100多只鸵鸟,当年见到了收益,“现在我从当地农商行贷了款,养了300多只鸵鸟。”吴文波说,他对今后的生活信心满满。吴文波和众多鸵鸟养殖户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刘福辰的支持。今年54岁的刘福辰是石家庄市赞皇县人,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专业,长期在兽药和动物饲料领域搞科研、生产,曾获得河北省十佳杰出青年、石家庄市劳动模范等诸多荣誉。“2003年,保定市一位鸵鸟养殖户找到我,当时,因为鸵鸟孵化率低、成活率低,养殖成本居高不下,濒临破产。”刘福辰说,那是他第一次接触鸵鸟养殖,为了帮助养殖户,他开始研究鸵鸟习性及养殖技术。这一研究,刘福辰发现,这个原产南非的物种,浑身都是“宝”。“鸵鸟肉为红色,蛋白质含量高,胆固醇含量低,并含有人体必需的21种氨基酸,肉质鲜美,营养价值媲美牛肉;鸵鸟全身羽毛为绒毛,且不带静电,是一些高档服饰原料,亦可用于擦拭高级精密仪器。”刘福辰说,鸵鸟皮和鳄鱼皮、蜥蜴皮、蟒蛇皮等被共同列为稀有皮具,在欧美地区广受欢迎,也是高档皮包的原料之一。此后,刘福辰开始将工作的重点放到鸵鸟养殖技术的改良上,并在石家庄地区开辟了总面积2000多亩的鸵鸟养殖基地。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他将鸵鸟的孵化率和成活率都提高到了90%以上,并申请了鸵鸟专用育肥料的国家专利。“鸵鸟的抗病力极强,经过品种改良后,鸵鸟的一生只需要防疫一次,饲养中不需要任何添加剂,主要以花生糠和青菜叶为主,而且在40℃至-30℃的环境下均可露天饲养,饲养成本低,肉品绿色环保。”刘福辰说。刘福辰告诉记者,经过多年培育、改良,他的养殖规模越来越大,产品销路也越来越广,“每年出口香港数十吨‘鸵鸟扒’,鸵鸟皮销往欧美日韩,鸵鸟毛做成的掸子几乎在全美的沃尔玛超市都有销售。”刘福辰说,随着“鸵鸟经济”的市场不断扩大,来自全国各地的养殖户也开始慕名而来,他都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养殖技术倾囊相授。十几年来,由他培育出来的鸵鸟已经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其中饲养数量100只以上的规模化养殖户600多户,户均年增收9万余元。“很多扶贫工作组的同志找我考察鸵鸟养殖,实施鸵鸟养殖扶贫。”刘福辰说,面对贫困户,他不仅给予长期的技术指导,而且签订保价收购合同,确保贫困户能够增收、脱贫。(完)

心所

东北农业大学1/4应届博士毕业生月实际收入较期望少三千

岁末年初,国内多所名校陆续发布了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各校毕业生的平均薪酬也随之公布。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3所国内顶级农林类高校近期均公布了最新的毕业生平均薪酬数据。澎湃新闻记者查询发现,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2020年12月31日公布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该报告介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0届毕业生月均收入为6579.60元,其中本科毕业生月均收入为6090.19元,硕士研究生月均收入6768.14元,博士研究生月均收入8955.53元。上述报告披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0届毕业生总人数为7190人。其中,本科毕业生5084人,硕士毕业生1825人,博士毕业生281人。根据上述报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0届毕业生月均收入为6579.60元,换算成年均收入为78955.2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地处陕西杨凌,是教育部直属、国家原“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东北农业大学2020年12月公布的《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透露:本科生平均月收入为4722.45元;硕士研究生平均月收入为5305.14元,博士研究生平均月收入为6122.64元。月收入7000元以上的毕业生所占比例增多,占21.98%。另外,东北农业大学公布数据显示:毕业生认为月收入与期望水平相差1000元至2000元者居多,分别占本科生总数的25.85%、硕士研究生占26.79%,博士研究生认为月收入与期望水平相差3000元以上者居多占26.41%。东北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农、工、理、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农业部省部共建大学、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入选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北京林业大学2020年12月公布的《2020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披露:近年来毕业生起始薪酬呈稳定上升趋势,2020届本科毕业生的起始平均月收入为6932.62元。从学院层面看,月收入较高的学院为信息学院(9560.26元)、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8362.09元);从专业层面看,月收入较高的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0733.33元)、数字媒体技术(10704.55元)。北京林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试点高校,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