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以艺抗疫丨线上办展,让艺术传递战疫力量猫街

以艺抗疫丨线上办展,让艺术传递战疫力量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病。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严峻考验,各行各业的人们投身其中,无私付出,得以换来如今的阶段性胜利。韩云霞《深呼吸》近来,各地相继组织策办线下、线上抗疫主题艺术展,为大众提供窗口,传递抗疫精神。艺术家们借画笔记录,以饱含力量的艺术作品,呈现疫情时期出现的故事、现象,为观众营造空间,回顾这次特殊的共同经历,引发更多的思考。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主题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驻巴西大使馆、驻圣保罗总领馆举办“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主题展”,展现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历程,彰显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世界各国并肩作战的立场和行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主题展鄂豫皖三省政协书画联展河南省政协书画院、湖北省政协书画院、安徽省政协书画研究院共同举办“三省同抗疫 夺取双胜利”书画联展。通过美术书法作品,讴歌奋战在疫情防控中的最美中国人,为夺取防控疫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提供精神支撑。滨州市美术家协会“抗疫”作品展以笔为剑,共战疫情,滨州市美术家协会积极行动,举办 “众志成城,打赢疫情阻击战”线上美术作品展。本次线上作品展,共64副作品入选,分为两期展出。这些作品紧紧围绕全民战“疫”主题,从不同的视角反映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必胜信念,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抗疫主题艺术展以线上形式举办,是对常态化防控疫情的有效实施手段,避免了线下人群扎堆观展的风险情况。同时,线上艺术展不受展览时长、地域限制,为各地人们开放观展平台,让展示佳作被更多观众看到,优化抗疫主题展传播效果。视创云展是积木易搭研发的3D数字展示系统,致力于帮助各行业打造线上3D展示场景,适用于博物馆、画展、摄影展以及各类展会/展台、直播会议等。通过3D技术,积木易搭将赋能艺术行业,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与未来。

大毒枭

家长一定要注意,国家取缔了大量虚假活动非法组织,请勿上当受骗

民政部公布2021年第一批涉嫌非法社会组织名单:1.中国美学研究会2.中国区块链委员会3.中非文化友谊协会4.中国爱国文艺家协会5.中国志愿者协会6.中国文化建设委员会7.国际华人艺术协会8.中国党史研究会9.中华余氏宗亲联合会10.中国复合型人才培养协会民政部公布2021年第二批涉嫌非法社会组织名单:1.中国产业发展促进协会2.中国茶业管理协会3.中国质量认证监督委员会4.亚洲语言艺术家协会5.国民健康服务业发展研究院6.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研究会7.中国绿色能源环保产业协会8.老年健康运动福利协会9.国际华人艺术家联谊会10.中医药民间协会民政部3月2日对“全民悦读全国阅读会联盟”及其设立的相关机构予以取缔中国美术传播研究院被依法取缔北京市民政局对19家非法社会组织予以集中取缔,其中包含:中国艺术发展研究会中国传统艺术交流协会建党伟业文艺奖组委会中国文艺名家研究会中华国学艺术传承奖评委会共和国传世名家终身成就奖评委会2021年第一批被关停网站的10家非法社会组织名单1.中国安全防范技术工程行业协会2.中国文艺名人协会3.亚洲文化艺术奖组委会4.中国国际和平文化发展协会5.世界和平文化传播奖评委会6.中国文艺飞龙奖评委会7.建党伟业文艺奖组委会8.中国传统艺术协会9.中国传统艺术交流协会10.中国艺术家协会河北省秘书处日前,中纪委、民政部、教育部、中宣部、中组部等22部门联合发文,全方位铲除非法社会组织滋生土壤。非法社会组织通过伪造印发国家级社会组织红头文件并加盖伪造印章,以举办全国性评选活动、各种评比大赛、艺术考级测评为名,授予个人文化艺术方面的荣誉称号和奖项,颁发荣誉证书以及价值数千元的奖杯、奖品,再由获奖者支付部分费用进行诈骗敛财。经查,秦皇岛市亦有个别机构以上述非法社会组织或其他尚未被正式取缔的非法组织名义变换各种名头长期组织各项活动,请注意甄别。参加各项活动、赛事及考级测评等,一定要选择国家批准、合法有效的正规机构,以免上当受骗。欢迎社会各界登录中国社会组织政务服务平台,通过“投诉举报”栏目,提供涉嫌非法社会组织活动信息、主要负责人及骨干人员的线索信息。此外,再次提醒有关机构和社会公众,在与其他组织开展合作或者参与其活动时,务必注意核查其身份。可通过中国社会组织政务服务平台、秦皇岛艺术考级办公室等渠道进行查询鉴别。国家民政部非法组织投诉举报及曝光政务服务平台(www.chinanpo.gov.cn)河北省民政厅举报电话:0311-88615477秦皇岛艺术考级办公室:0335-6880808、18630303080

玛黑区

官宣!中国美术学院迎来新书记金一斌、新院长高世名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林梢青 通讯员 刘杨今天上午,中国美术学院召开学校教师干部大会,宣布浙江省委关于校领导班子调整的决定,金一斌任党委书记、高世名任党委副书记、院长。钱晓芳不再担任中国美院党委书记,另有任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油画家学会主席、浙江省文学艺术家联合会主席许江不再担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这次中国美术学院领导班子换届,同时换届的还有几位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中国美术学院建于1928年,是我国第一所国立高等艺术学府,也是唯一一所历史没有中断的老牌美术学院。历史上,其学校名称几经变迁,从最初创立的国立艺术院、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独立建制、独立办学),直到浙江美术学院;1993年,经原主管部委文化部批准,由浙江美术学院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历任院长林风眠、滕固、吕凤子、陈之佛、潘天寿、汪日章、刘开渠、莫朴、肖峰、潘公凯、许江。中国美院是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等艺术学科及研究生教育的创始之地,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教育部首批博士点授权单位,被誉为“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摇篮”。自创办至今,中国美院名家荟萃、群星璀璨,聚集和造就了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泰半名家大师:林风眠、潘天寿、黄宾虹、刘开渠、颜文梁、吴大羽、倪贻德、李苦禅、李可染、艾青、庞熏琹、雷圭元、萧传玖、关良、黄君璧、常书鸿、董希文、王式廓、王朝闻、李霖灿、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力群、彦涵、罗工柳、莫朴、邓白、黎冰鸿、陆维钊、沙孟海、张漾兮、赵延年、方增先、周昌谷、李震坚等。新世纪以来,中国美院牢记习总书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嘱托,以“大学望境”的山水家园、一流的视觉艺术学科群,培养具有“哲匠精神”的“四通人才”(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办学成就: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在最近一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取得美术学、设计学“双A+”的骄人成绩;在教育部“双万”建设中,“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均居全国艺术类院校之首。金一斌金一斌,1966年11月生,浙江诸暨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1988年8月起,金一斌先后在浙江师范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浙江省教委办公室工作;1997年2月起,浙江省教委(省委教育工委)办公室副主任,2000年10月起,浙江省教育厅(省委教育工委)宣传教育处处长;2003年6月至2005年7月,中共德清县委副书记;2007年9月起,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2015年9月-2020年7月,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1988年8月,浙江师范大学历史专业本科毕业;2004年6月,浙江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毕业;2014年6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2010年3月至2011年1月在中共中央党校中青班学习。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近年在《求是》《教育研究》《社会科学战线》《中国高教研究》等一级和核心杂志,发表论文3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浙江省社科重大项目等省部以上课题10余项等。任浙江省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数字化课程资源研究分会副会长等。先后获第四届浙江省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浙江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首届浙江省优秀高等教育科研成果奖一等奖等。高世名高世名,男,汉族,1976年8月生,山东潍坊人,201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8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文学博士,教授,现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专业方向为艺术史论与策展研究,兼任第一届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曾任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CIHA)中国主席团成员、上海双年展学术委员、亚洲艺术文献库(Asia Art Archive)学术委员、Journal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 Culture Studies国际编委、《新美术》编委等。高世名于国内首创跨媒体艺术专业,率先建立艺术策划人才培养的学院系统,培养了我国第一批艺术策展领域的硕博士。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多次获得国家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亚洲当代艺术贡献奖等重要专业奖项。高世名提出“无墙的学院”等办学理想,倡导校内/校外双向打通、全球/本土双轮驱动,以乡土为学院,深扎中国大地,探索中国高等艺术教育自主发展之路。他先后创立跨媒体艺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创新设计学院等学术机构和教学单位,以“媒体实验、文化研究、艺术创作、策划实践”四维互动的教学体系,拓展了现有的美术学教育格局,优化了中国艺术的教育模式。高世名长期从事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艺术教育及策展实践,提出“解放的艺术”、“有情有义的知识”,先后策划上海双年展、广州三年展等国际性艺术大展10余项,组织大型学术会议4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学术文章50余篇,出版《镜子与面具》、《行动的书》、《一切致命的事物都难以言说》等多部专著,编辑出版《国美之路大典》(43册)、“亚非拉现代思想文丛”、“跨媒体艺术丛书”等学术书籍30余种。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高材生

【消息】好消息,在中卫可以进行美术等级考试了

中卫美术的福音,现我校溢彩儿童美术教育培训中心拥有“中国美术传播研究院”考级点资格,孩子可以在我校处报考美术等级考试,考试过程录像、考级作品会邮寄北京美术传播研究院讨论定级是否通过,证书是全国公认美术等级证,可以凭证书判断孩子学习美术的层次。(同钢琴舞蹈等级证一个道理)对孩子也是一种能力的检验,希望广大学美术的孩子前来考级。一、 美术等级考试细则:1. 考试科目以及级别:a) 儿童美术等级考试(儿童画、书法、手工类)级别为1—9级,9级为最高级别。(具体科目和级别请咨询代课老师)b) 青少美术等级考试(水彩、水粉、速写、软笔书法、硬笔书法、中国山水画、中国花鸟画、中国人物画、漫画、素描、篆刻共十一个科目)。10级为最高级别。(具体科目和级别请咨询代课老师)2. 招生对象:凡爱好美术,并具有一定美术基础的机构内外学生,均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报考相应的科目、等级、年龄限18周岁以下。3. 考级地点:中卫市正丰香格里小区南区西门门口溢彩儿童美术教育中心。咨询电话:(杨老师)(曾老师)4. 报名截止时间:2018年4月15日5. 考试时间:2018年4月21日、22日二、 报考细则:1. 面报时需填写报名表一份,交本人近期两寸(正面白底或蓝底)免冠照片3张,(背面请写明姓名、报考科目和级别)。2. 填写报名表必须字迹端正,内容齐全,所填写信息准确无误。3. 其它事项:1) 考试时间如无冲突,允许选报两个及以上科目的考试,并交相应的报名费。2) 考卷由中国美术传播研究院考级专家评审委员会统一命题,由中国美术传播研究院统一评审,统一颁发证书。3) 按时在溢彩儿童美术教育中心参加考试,遵守考试纪律。无准考证或准考证与本人身份不符者不得进入考场。4) 考试结果可于评卷后45个工作日查询,考试合格者于评卷后60个工作日内由中国美术传播研究院美术考级中心寄发,由中国美术传播研究院美术考级中心监制的《中国美术传播研究院考级证书》。5) 证书查询中国美术传播研究院拥有自己独立的证书服务系统,高效、便捷、安全!一旦成绩纳入这个系统,可即时、免费在中国美术传播研究院考级网上进行查询。大家还在看【头条】红太阳广场附近,这辆宁A牌照的尼桑车辆要被点名了...【微报】我市公交首末站项目加快建设 中卫全面升级贫困地区金融服务【感谢】中卫三小一学生在路上捡到装有4000元现金的钱包之后……【焦点】中卫又添一绿色,新能源充电站(桩)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中卫天天网-传递价值联系 长按.识别.关注

玉观音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育成果展”在京开幕

新华网北京12月15日电(袁思陶 刘兰芳)2019年12月15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教育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及系列论坛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中国艺术研究院近70年的教育发展历程和教育科研成果。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致辞王春法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本次展览是该院教学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新中国艺术发展道路探索和创新的一个历史缩影。同时,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动艺术传播的一次重要实践,该展览充分展现了中国文艺的时代变迁和时代张力,将鼓舞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精品力作,为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韩子勇致辞韩子勇在讲话中回顾和总结了该院的发展历程、学术传统和教育科研成果,阐释了该院科研与教学相长、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治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致辞徐里表示,中国艺术研究院百花齐放、硕果累累,是我国的一座文艺高地。本次展览充分展现了该院学者和艺术家的科研、创作和教学水平,他们锐意进取,勇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奋进。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杨飞云致辞作为导师代表,杨飞云在发言中表示,身为教师,他切实感受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对艺术教育的高度重视与充分投入,这里学科建制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各个专业既能完备发展又能互启互鉴。此次展览,是我院以各学科的教育科研成果向社会的回馈,展现了师生们的学术志向和使命担当。展览现场据了解,此次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南6号、7号、8号、9号4个展厅举办,共计展出各类展品千余件。其中,6号厅为“教育发展史”展厅,设置有“不忘初心”“历史沿革”“事业格局”“立德树人”“新时代 新气象”“展望”共6个内容单元,通过图、文、影、音相结合的综合展出形式,展示了该院艺术教育事业近70年来薪火相传、锐意进取的发展历程,回顾了该院老一辈专家学者扎根科研、锲而不舍的光辉业绩,阐释了该院艺术教育所秉持的治学理念、所依托的整体格局、所具备的资源优势。展览现场7号厅为“教育科研成果”展厅,同样采取综合展出的形式,结合百余件典藏实物和珍贵手稿的陈列,详细介绍了该院艺术学、美术学、戏剧戏曲学、音乐学、舞蹈学、影视学、设计学、中国语言文学共8个学科专业系的发展历程。展示内容涵盖各学科专业系的学术传统、学科结构、师资力量、科研成果、教学成果、重要活动等方面。该厅的展陈空间以“花”为意象进行布设,既与“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相呼应,又象征了各学科专业系间既各具特色、各显风采又凝神聚力、同气连枝的紧密关系。展览现场8号、9号厅分别为“教师创作成果展”“毕业生优秀作品展”,集中展示了该院在创作教学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展现了该院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深厚底蕴和昂扬风貌,也体现出师生们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两个展厅共展出由该院教师以及优秀学生代表所创作的国画、书法、篆刻、油画、雕塑、版画、摄影、文物保护与修复、工艺美术及设计作品两百余件。展览现场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到2020年1月5日。系列活动还包括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教育发展论坛”和“艺苑国风 国乐经典”音乐会,以及编选出版《中国艺术研究院教育成果论文集》《中国艺术研究院教育成果作品集》等重要板块。

立体声

身心发动 情意直观——中国美院新任院长寄语新一届研究生

在今天的学院氛围和知识状况中,如何接续并发扬艺术家思考与写作的高妙境界,同时又能够直面当代艺术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艺术家如何跳脱出现代学术工业的虚假生产模式,进入一种真实、切身的“面向事情本身”的研究状态?9月18日,中国美术学院新任院长高世名在2020研究生开学典礼上,围绕“国美的创研之道”发表了《身心发动 情意直观》的演讲。内容涵盖知识生产、美学、艺术教育,以及国美艺术专业、绘画、书法等各个方面。高世名以“一体天人,一体身心”,鼓励学子将创作扎根于艰苦的研究和深刻的感悟。“熟悉的事物重新变得新鲜生动的时刻,就是艺术发生的时刻。”“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经授权特予全文刊发。中国美术学院2020级研究生新生入学报告会现场,中国美院院长高世名演讲现场。(一)同学们,祝贺大家进入中国美术学院。大家都知道,这个校名的背后是三句掷地有声的话——中国艺术的先锋之旅,美术教育的核心现场,学院精神的时代宣言。这三句话,彰显着国美的首创精神、先锋意志和使命担当;这是国美人的自我期许,也是我们对历史、对民族、对艺术、对世界的崇高誓言。我会牢记在心,希望大家也牢记在心。今年的国美干部读书会上,我向老师们推荐了一本书,马一浮先生的《泰和宜山会语》。现在也推荐给研究生同学们。这本书很薄,只有不到一百页,但是极为重要。我们知道,马一浮先生是近世的一代儒宗,也是国内传播《资本论》的第一人。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邀他去北大任教。马一浮回以“古闻来学,未闻往教”八字电文,拒绝了蔡先生的邀请。这个著名的故事可以看到一位真正儒者的风采。马一浮先生马一浮先生手迹1938年,马一浮先生随浙大西迁,经过江西泰和以及广西宜山,在两地聚而讲学,《泰和宜山会语》就是这两度讲学的讲稿。马先生在序言中自谦说:“浮平生杜门,虽亦偶应来机,未尝聚讲。及避寇江西之泰和,始出一时酬问之语。其后逾岭入桂,复留滞宜山,续有称说。皆仓卒为之,触缘而兴,了无次弟”。然而,大家只要细细品读一下这本小书,就会知道什么是“一代宗师”。国难当头,马先生以最扼要之文言,最坚定之信念,阐明国学之旨归,发扬儒道之纲纪。其运思也,清澈明达;其为文也,沉着痛快。尤其《论六艺该摄一切学术》、《论语首末二章义》诸篇,最值得反复体味。开篇讲学习国学的“入门四要”,特别清楚明白。诸生欲治国学,有几点先须辨明,方能有入:一、此学不是零碎断片的知识,是有体系的,不可当成杂货;二、此学不是陈旧呆板的物事,是活泼泼的,不可目为骨董;三、此学不是勉强安排出来的道理,是自然流出的,不可同于机械;四、此学不是凭藉外缘的产物,是自心本具的,不可视为分外。由明于第一点,应知道本一贯,故当见其全体,不可守于一曲;由明于第二点,应知妙用无方,故当温故知新,不可食古不化;由明于第三点,应知法象本然,故当如量而说,不可私意造作。穿凿附会。由明于第四点,应知性德具足,故当内向体究,不可徇物忘己,向外驰求。推荐这本书,不是因为马先生是一代大师(我不太喜欢那些所谓的“民国控”),而是因为我觉得晚清民国在中国文化史上太重要了,是我们研究一切中国学问的重要参照,是一个中转站,或者说一个投射区。无论你研究先秦还是两宋,还是研究最近二十年的当代艺术,晚清民国的所谓“近世”都应该在你的思想框架之内。其中原因要专门找时间讨论,我这里先不说了。今天我主要是跟大家一起交流,我们搞艺术的怎么做研创?这是我们艺术学院特有的字眼儿,研究和创作合为一体,基于研究的创作,基于创作的研究。中国美术学院的研究创作传统是十分深厚的。1928年成立时,便是蔡元培先生设立的大学院下的“国立艺术院”,同时成立的还有著名的中央研究院,由此可知国立艺术院在国民政府研究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它相当于艺术学院再加上一个艺术研究院,从设置之初就将研究创作作为这所学院的核心。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也始于我们学校,第一代研究生中就有许多大家,比如李可染。国立艺术院但是,美术学院的师生们往往对所谓“研究”心存疑虑。这里面有一个深层原因。尽管新世纪以来,“艺术作为知识生产”这种表达逐渐成为流行俗语,尽管许多国际学者频繁地将美术学院比作“知识实验室”(Knowledge Lab),但是,对于艺术生产出的究竟是何种知识,学术界依旧充满疑惑。知识生产是否必须具有“科学”的系统性和严谨性?一般来说,是的。但早在1934年,加斯东·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就在他的《新科学精神》(The New Scientific Spirit)中就宣称:“科学是多种实践的复合体,每一种实践都生产出自己的认识论,并且都在不同程度上接近真理”。而伽达墨尔(Hans-Georg Gadamer)的《真理与方法》(Wahrheit und Methode)所欲揭示的,正是“方法之前和之后的真理”。著名哲学家费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的《告别理性》(Farewell to Reason)与《反对方法》(Against Method)也非常清晰地阐明了以方法论为驱动的理性知识的破产。而他本人最大的遗憾是年轻时未能成为布莱希特的助手。艺术自己的知识论是怎样的呢?是一种从艺术实践出发的具体的、有感觉的知识,这种来自艺术的知识帮助我们反思阿多诺称为“机械主义的知识论”。这里的核心问题是:在何种意义上,艺术家可以成为一个研究者?在20世纪西方思想史上,哲学家和艺术家似乎在联起手来重新定义什么是知识生产、什么是思想。无论是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和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有关辩证思想的系词与语言聚合作用的通信(庞德、麦克卢汉《内部风景》,1969年),还是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在《芬尼根守灵夜》(Finnegans Wake)里的粘着语言,我们都可以觉察到一种逃离的愿望,而逃离的主体则是以黑格尔为最高障碍的辩证思想之牢笼。费耶阿本德和德勒兹都把库尔特·施威特斯的拼贴作品当作“非辩证方法”的模范,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他那个无限生长的“梅尔兹”(Merz)。两人都在施威特斯的艺术里看到了某种“达达主义认知论”,往来于混沌-方法-疯狂之间,对无法预知的他者性与差异性保持开放。如果说科学是“通过知识获得解放”,艺术就是要“通过解放获得知识”。后者是一种上手技艺所开启的、从艺术经验而来的知识,一种感同身受的知识,一种创生性的、诗性制作的知识,一种身心发动的知识。在西方艺术史上,有许多耳熟能详的艺术家都有他们的“研究”案例,如达芬奇的《比较论》、康定斯基《艺术的精神》、爱森斯坦的《蒙太奇论》、杜桑的《大玻璃》和“绿盒子”、霍克尼的《隐秘的知识》……在中国古典艺文世界中,几乎所有重要的“研究”都出自创作者之手,如姜白石的《诗论》、《渔阳诗话》、《林泉高致》、《南田画跋》、《石涛画语录》。这些“研究”的文体多为品评漫叙,最易发显性情,而其对具体人物、作品评价之精当、置辞之着意,每每令人心花怒放、拍案叫绝。然而,这些艺术家的写作却绝不止于随笔,而是贯穿着艺术之原理、创作之路径、传习之方法、趣味之品鉴等多个层面。以《文心雕龙》为例,书中所论不但有《原道》、《征圣》、《宗经》、《正纬》等原理性论说,还包括《熔裁》、《定势》、《声律》、《章句》、《比兴》、《夸饰》等技术性探究,更重要的,则是在后世影响不断的《神思》、《体性》、《风骨》、《情采》、《隐秀》诸篇,这些脍炙人口的篇章,写出了为文为诗的格调、境界与神采。在今天的学院氛围和知识状况中,如何接续并发扬这种艺术家思考与写作的高妙境界,同时又能够直面当代艺术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艺术家如何跳脱出现代学术工业的虚假生产模式,进入一种真实、切身的“面向事情本身”的研究状态?这是当今创作者-研究者所共同面对的问题。“面向事情本身”是现象学精神,用佛学术语讲是“直奔如来”,按照我们马克思主义者的话说,即“实事求是”。中国美术学院2020级研究生新生入学报告会中国美术学院2020级研究生新生入学报告会现场(二)我们学校刚刚去世的徐君萱先生有一本笔记本让我极其感动。他那本笔记的封面上写着“待研究的课题”。今天大家讲到课题会想到什么?各种申报、各类表格……但是在“文革”结束不久的1980年代,徐君萱先生有一本“待研究的课题”,那是他的“为己之学”。打开这个笔记本,里面的笔记非常工整,非常仔细,还有各种各样邮票一样大小的手绘插图。他看画报,看到一件有意思的作品,就会临摹下来;到图书馆翻画册,看到好的作品,也会临摹下来,旁边写上他的心得。他的这个“待研究的课题”是什么?他称之为“微茫”,是从描绘“月上树梢”开始的。这个意象在文学中非常多,但是在绘画中尤其在油画中如何表现?月光涂抹在树梢上,边缘线的银白,虚与实之间的转换,最后形成一种“微茫”。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命题,这是画家的真正课题和责任——通过绘画语言进行感性开发。徐君萱画作要知道,美学(Aesthetics)的本意就是感性之学。绘画的微茫之境,徐君萱先生本人直到去世,可能也未必真正达到,但是,这个命题的提出和自觉的感知,以及由此引发的意境和语言探索,才是他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我希望大家以后朝向这样的课题努力。设计学科的同学应该多关注像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A)这样的博物馆,那里的每个展览项目都是极好的课题:“冷战的现代”、“超现实的事物”、“去除品牌的设计”……当然,不同学科有自己适合的研创方法,不仅建筑、设计、跨媒体艺术,而且传统的造型学科,无论是书画还是油画、雕塑,都应该在古今中外的大视野中、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到一个可以深入进去的点,正如我们尉晓榕教授一再强调的——“深度即是高度”。还有一点非常重要,我们要在文化保存的基础上,激发出当代的新活力与新能量,让最雅正的艺术传统从当代人的情意和感觉中重新焕发出来。我始终认为,中国书画之道是自新之道,它应该是有血有肉的,它应该有能力直接应对当代生活,呈现出当代人的情感、困惑与怀抱。艺术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创新能量的养成与传递——对学校来说是能量,对每个人来说就是能力。艺术教育成功与否,在于是否培养出几种对艺术人来说至关重要的能力——感受力、批判力、想象力、行动力。这些东西听起来很抽象,但是要在具体的学习中逐一实现。我们以前有位毕业生林科,连续获得了“皮埃尔青年艺术奖”和“AAC青年艺术家奖”,对于年轻人这是巨大的荣誉,他也迅速成了明星。他的作品其实特别简单,技术含量也不是很高——让浏览器自动地演出,屏幕上鼠标不断地点击设置各类程序,渐渐地,所有东西都开始播放,混合成为一场交响乐,最后,汇聚而为一场在线的狂欢节。这个作品为什么会感人呢?说不太清楚,只有看了才知道。你观看这件作品的时候,能感觉到坐在屏幕前面的那个隐形的作者的寂寞——小小的,渐渐变得盛大而疯狂的寂寞。在他的世界里,电脑变得非常人性,人和电脑、网络的关系很亲密而又很温暖。大家都每天面对电脑,但是这种体验、这种感动、这种温暖怎么传递呢?这是艺术教育中最难以言说的事情。我始终相信,艺术教育问题就是艺术问题,艺术的教育要以艺术起作用的方式进行。也就是说,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就如同艺术家和他的观众的关系,如同艺术家和其他艺术家的关系。(三)今天讨论的是研究生层次的“研究-创作”。我选择几个专业,谈一点个人的想法。第一个是我们比较独特的专业,纤维艺术。纤维艺术并不是一个特殊的艺术类型,而是一种方法,一条道路。它从纤维的自然构造中,发掘出一种微观世界的建构性,引申出一种对于物的独特理解——一切材料、一切物体,莫非自然或人工的精微构造。纤维艺术的根本在于编织,那是从一根线中演化出整个世界的冲动。对纤维艺术的实践者来说,所有事物,都是以其特定方式编织、缠绕、堆积、链接、蔓生而成的形态建构。编织所牵系着的,不只是一种特殊的材料或手艺,也并不止于创作手法或者表现形式,在更加深远的意义上,编织之于艺术家们,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方法和路径,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认识论和本体性的意义。编织的原始动作是“爻”、“井”、“互”,不仅是编织的基本手法,而且是一种原始形态,继而引申为一种体察世界的眼光。一交一互,一经一纬,世界的结构和秩序得以奠基。这是纤维世界的起源神话。每个民族的起源神话中都流传编织者的故事。古希腊有阿里阿德涅在编织中的等待,中国远古就有结绳纪事。对纤维艺术来说,“物”之物性,不以其材质,而是因其构造,而执行此构造的,是劳作。由此,双手的劳作这一朴素而能动的建构行为,成为唯一的神话,在这个神话中,起作用的不再是作为源发点的“无中生有”,而是编织-劳作所具有的日常的力量。这种劳作牵系着一种独特的“创作观”,不是观念化的方案及其实现,而是劳作中的蔓延与生长。这种力量开辟出一种别样的“创造观”,不是从无到有的创生,而是无尽绵延的生长。这种无穷无尽的生长的背后,是一种来自大地母性的创造力——繁殖、蔓延、滋生、化育。第二个是陶艺专业。我们国美的陶艺专业是全国典范,去年刚荣获全国教学成果一等奖,这是美术界第一个,非常难得。但是,我总觉得除所谓的现代陶艺这条路外,我们的“国艺”还可以有更高的天花板。周武老师出身龙泉。龙泉瓷传承千年,其釉色如冰似玉,最能够体现中国艺术雅正高华的君子之风。龙泉青瓷追求玉质,最关键的是要有“静气”和“韵味”,它釉色秀润,造型简约雅正,有和静内美的品质。而这种品质全在意匠的技艺与修养。随着瓷土的配料、厚薄、烧制温度和炉内气氛的不同,青瓷的釉可以生出千万种变化。于变化中见规则。艺术家对土与火的运作和变化的控制力炉火纯青,一切伟大艺术的本质都是控制偶然性的技能。青瓷最重气韵。就气韵而言,青瓷最忌者有四:浮、燥、浊、僵。这四种弊病都体现在釉色的处理上,浮则薄,燥则恶,浊则俗,僵则腻。与之相对,青瓷的气韵应是幽而透、静而活,雅正高华,秀润清馨。其中最关键的是一“活”字。好的青瓷釉色如一泓清泉,如沉静素朴的世界中脉脉潜行着的“静水深流”,清澈、沉静而又灵动,这是了不起的技艺,需要用土与火的烧制中变幻出水的活性。中国人尚青,青乃正色。“青”之本义是“象物生时色也”(《释名》),即春天草木萌发的绿色。同时又指蓝色,如“青天”之色;还指黑色,如“青丝”,引申为青春生发之意。龙泉的釉色谱系中有无数种“青”,最具代表性的是两种——“粉青”和“梅子青”。粉青依稀是天空的颜色。《逍遥游》中说:“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耶?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天空之青色因其玄远无极,自下视上,苍苍茫茫,自上视下,亦是莽莽苍苍。青瓷正是从土地中攫取物华以应青天之象。青瓷世界里,所有形制的事物都归于不同品类的青色,这是一个被提纯、被净化的世界,如同一个在净化中“齐万物”的过程。粉青釉色透明而又朴厚,玉一般温润,水一般清澈,宛若冰壶秋月,将天空之正色、月华之清辉邀至掌中目前。“梅子青”釉质像青梅一样莹润剔透,如一泓春水,青翠欲滴,又若梅子青时雨,演化出烟雨江南的缠绵惆怅,正可谓“一瓯江畔青梅雨,半盏岭上绿萝烟”。(四)黄宾虹先生在杭州作画接着谈国画。国画是国族之画、国粹之画。不论黄宾虹先生、潘天寿先生还是郑午昌先生、傅抱石先生,我们学校最早的那批教授书画的老先生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不但是出色的画家,更是杰出的画学家。到了新世纪,国书院同仁力推“中国画学与书学”,这九十年仿佛是一个历史的回环,展现出当代书画家们传承光大民族文化的心志。从历史上看,我们画学的道统承接两宋正脉。南宋的都城临安,曾是世界经济的枢纽之地。那是一个商业发达,对外贸易繁荣,学术昌明,文学艺术也异常兴盛的时代。我们学院接续的是两宋的艺术文脉。在绘画史上,无论人、山、花,两宋都可以说是群星闪烁、高峰林立。我们国画系山水专业历来讲究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宋人所专擅者又何止是丘壑?想想《笔法记》,我们就会意识到,那个时代的人们在用笔上自有一番理解和怀抱,荆浩笔法之笔并非明清人所谓“笔墨”之笔,这一点值得我们去重新咀嚼反思。范宽《溪山行旅图》宋人丘壑万象森然,来自对于山川的长期观照与切身体察,五代及至北宋的那些山水画家们是伟大的求道者,跟后世的文人画家们全然不同,所以他们的创造具有世界观的意义——师法造化,其中关窍不在主客之间,而在人天之际。邵雍《观物内篇》中说“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宋代理学倡导“格物致知”,不仅以我格物,而且以物格我;其中最重要的,是“追求在沒有观察者的世界里会心宇宙活动,反观人世”(张颂仁语)。宋人感物兴怀,神与物游,穷情写物,所以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一切都能成就画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一切皆可摇荡性情。两宋绘画,远超乎宗少文所谓“以形写形,以色貌色”,更进一步“以心为境,以神写形”。因为究天人之际,人心通于天心——人心之通于天心,如王霖老师所言,即是无处不有大观照,一花一叶,俱有安放,才是本来。宋人相信天地间无处不是自在完全,才能如苏东坡所言“不留于一物,故其神与万物交”。宋代山水画的层峦叠嶂中蕴籍着宇宙太古的广大与寂静,花鸟画的写真妙趣中更有着千般生意、万种风情。宋画中既有《溪山行旅》的雄浑,又有《万壑松风》的森然,既有《早春图》这样“致广大”的宇宙气象,又有《雪竹图》一般“尽精微”的特写镜头——《早春图》以全景山水展现出造化之理,《雪竹图》却让我们体会到一滴水中亦可映照出整个世界。两宋的画家们真是令我们倾倒!他们似乎既能够为宇宙造型,又可以为万物写照;其中有天光云影,龙蛇起陆,神变无穷,幽微难测。北宋之理,南宋之情,创造出令人流连颠倒的万千气象。中国画与书法学院继宋代画院千年脉络,完全可以汇合研究、临摹、传习、创作而为一体,其目的是让两宋书画的观物之道、体物之法、语言系统、意境情致以及其中所蕴涵的世界观,在当代人的感知经验和精神土壤中重新生发。黄宾虹山水首先讲山水。山水专业的研究生是否可以沉浸在太行山这类山水画史的核心现场,在洪谷子的道场中待上两年,阴晴雨雪,“写松千万”,通过《笔法记》和太行山的互参,重新发明荆浩,重新发明那种“求道者的山水”。我用“发明”这个词,是因为所有传统都曾经是一种发明,一切真正的继承都是重新发明。我们不能抱残守缺,继承古人首先是继承古人的创始精神,要与古人志气相投,心心相印。画山水一定要有山水经验,体味山水一定要穷源竟流。几年前我去云台山,在大雾之中沿着山谷中的溪流溯源而上,曲折盘桓,山高水长。走到山谷尽头处时雾气渐渐散去,那峡谷尽头百丈山崖的底部有一座巨石阵,无声无息地等待在那里,仿佛时间停止,仿佛世界尽头。我在那里站立了许久,感受着亿万年前那一场磅礴的造山运动。那是地质构造的巨大动作,山崩地裂的巨大力量,在某一个瞬间凝固而为这惊人的景观。这一瞬之后,是亿万年的打磨。大衍迁化,是自然默默运作的力量。这就是山水世界的“造”与“化”。或者说,这就是山水的世界感和事件感。世界感是指这巨大构造中那随机的秩序,事件感则是这秩序的崩坏与变乱。造山运动的一瞬间,与默默运作磨蚀的亿万年,这是“造-化”的独特时间经验,再加上我们这百年之身在溪山中的行旅盘桓,这就是中国人体会到的山水世界。我有一位朋友,香港的艺术家赵广超,他说整部中国画史可以一言以蔽之——“有人物在山水间看花花鸟鸟”。我另一位朋友韦曦(他写了本书《照夜白》)说——让我们“与山水一起看人间”。但是我要的是——山水作为一个文明空间如何对今天的文明秩序发声?山水,大物也,本是天地之假名。它历经千古,于岁月轮转中损蚀磨砺,于变乱漶漫中有迹可察。山水之为世界,尽管有人在其中出没生灭,依然不改其地老天荒。山水是一人独对的宇宙,反过来说,正是山水成就了这个人。亿万年的造化、千秋万代的寂寞,完成了这一个山水中的人。现代世界中人的角色设定,达·芬奇笔下的那个作为世界中心与万物尺度的“威特鲁威人”堪为标志。山水世界中的那个人,正可以作为他的东方对境。接下来谈人物画。中国的人物画曾经是一种极微妙、极具精神性的艺术。然而,除了有限的几件卷轴传世,以及近年出土的一些壁画之外,早期人物画作我们难以得见。可是毕竟我们知道,顾恺之曾经说过画人物:“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我们由此可以想见彼时人物画家们追求的是怎样一种境界。但千载以降,我们却难以找到可以与这种境界相当的画作。我个人所见,惟有李唐《采薇图》、徽宗《听琴图》等了了数帧依稀能够体现几分顾恺之的意思。于是这些年我常有一种想法:既然早期人物画作难以得见,我们是否可以从魏晋六朝的人物品藻中得到一些启示?人物的风神意态,在《世说新语·容止》篇中有众多精彩的描写: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时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李安国颓唐如玉山之将崩”。同样是“玉山之将崩”,在嵇康处则是另一番意味——“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因为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还有王羲之,当时人说他“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此类形象的品评还有许多,诸如“轩轩如朝霞举”、“濯濯如春月柳。”美人之外,对于丑人也有精彩形象的品评,如“刘伶身长六尺,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正是有了对人物如此微妙精辟的品鉴,才有了顾恺之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画谢幼舆置丘壑中”的佳话。魏晋风度、建安风骨、六朝风流,中国人物画高峰期的这些“人物”,都是率真洒脱、纵情放达、狂放不羁,越名教而任自然。这种情致与境界,我以为对今日写意人物画的创作必当有所助益。因为所谓“写意”,毕竟不止是笔墨问题和风格问题,超越了工笔和意笔的皮相之争,我们可以从魏晋六朝人物品藻中获得一种“非图像的视觉经验”。我相信这会让今天的画家们重新对人发生兴趣,对人的内在性和精神性发生兴趣。艺术是对现实的沉思,是生活的回声。但艺术要成其大者,还要承载人道。为人生而艺术,首先就要对人感兴趣,对人之为人有所思考,有所领悟。山水和人物都有大而深的命题,花鸟画同样有。潘天寿是一位艺术创格者。他将山水造境之法融入全景花鸟画,又以生机勃勃的山花野卉结合入近景山水,创格而为气势撼人的宏章巨制,在千年画史中别开生面。他巨幅作品有着奇崛明豁、博大壮阔的格局,赋予了中国画前所未有的纪念性、崇高感以及庙堂气。他在传统的梅兰竹菊之外,更钟情于深山绝壑中那些无名的山花野卉。今逢四海为家日,山花野草也自由。通过这些遥远山谷里普普通通的野草闲花,潘天寿的画面上呈现出一种平凡质朴却又生生不息的时代气象。1969年,他最后的诗篇中写到:“入世悔愁浅,逃名痛未遐。万峰最深处,饮水有生涯。”仿佛又回到《小龙湫下一角》那个草木葳蕤的世界,那“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僻远天地中,蕴含着一种尊严和质朴,一份自由与生机。潘天寿往往是先得诗情,再得画意,诗情、画意共同构成了他演绎造化的机契。他从雁荡深山大壑的掩映中领悟到山水花卉参差设景之妙,从断崖寒流、怪岩丑树中攫取了用笔与造型的坚实方硬、铁骨铮铮。他从雁荡得法,雁荡山之于他不仅是绘画的题材,更具有方法论甚至世界观的意义。在他的笔下,雁荡山中的无名角落,呈现为一个汉赋般精彩丰富的世界。断涧寒流剪裁巧妙,山花幽草烂漫缤纷,画面中所有事物都以沉着霸悍之笔出之,聚合而为一种盛大繁茂的勃勃生机。花草木石在画面上仿佛都是不同乐器演绎出的不同声部,一切即时生发、万象纷呈,一切笔笔分明、精确无比,如同一部恢宏华美的交响乐。另一方面,花鸟画的研究课题,也可以联系中国经学中的名物、状物、格物传统。读《诗经》、《楚辞》、《尔雅》,我们会陶醉于其中那个丰富瑰丽的草木世界,可以之为索引,以“左图右史”的方式去重现那个自然世界的丰饶情态与风姿。甚至,还有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我们都知道王阳明的“岩间花树”,那是格物至深处的通透畅达,其微妙处依稀婉约,若即若离。《圆觉经》说:“世界犹如空花乱起乱灭”。与之相较,王阳明更多了一分自持,他说:“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心同归于寂,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原不在你心外”。王阳明的“岩间花树”,是否可以作为花鸟画创作的一个终极命题?当然,这并非中国画史上之一起现成图式所能匹配。欲为“花树”写象,画家需做的,不惟破除古今花卉成法,而且要直面虚白,知白守黑,以我心为镜,体无证有,将此花从沉寂虚无中召唤出来。此一状态,既不是李白所说的“安识身有无”,亦非东坡所谓“嗒然遗其身”,而是要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才能执心物两端,得兴象意境。“岩间花树”的生成过程中,依稀隐约,有氤氲明灭;其所欲示现者,是超出绘事的“幻里藏真”、“色中蕴空”之义。此境此象,不可描摹,或可演历,唯有把此间“花树”当作世界摄入我心,于一方心镜中,照见物象与气象的即时生灭。齐白石画作下面谈谈书法。书法与山水是中国文化中最难与其他文明共享的,因为太深刻、太玄远。书法之创作并非经由抽象思维,而是来自迹与象、意与态之间的相互激荡;更重要的是,书法之“象”根植于文字之“形”。书法需要辩识和阅读,尽管它同时也是“象”,是视觉品鉴和凝视观赏的对象。书法是二维平面上的三维运动,同时又是时间中笔笔生发的演历,所以也可以说书法是四维的,若再加上声与义,书法就是名符其实的“高维创作”。在跨文化解读中,书法往往被视为图像,文字似乎被当作某种事物,可以观察和描绘。然而,“书写-文字”的关系与“绘画-物”的关系有着微妙却根本的不同。文字之于书法,不是视觉表现之对象,更像音乐家演奏之乐谱、演绎之主题。正如在最原始的歌唱中,音调与辞章二者共生一体。歌唱非为表达,仅为歌唱,在歌唱中,音调与意义彼此激荡。音调决非简单的媒介与手法,与词义相比,它更加切近歌唱之本源。书法与歌唱一样,保持着这种原始的同一性,文字和书写相互焕发,成就万千气象。视觉与语言彼此激荡,文字与书写相互焕发,这是中国文化最为独特动人之处。作为书写的书法,是在时间中逐步显现、释放、生长出来,书写者于日积月累的书写中熟极而流,惟流动而变化生焉,惟神变而快意生焉。书到快意酣畅之时,信笔游疆,无理而生趣,笔笔生发,恍惚以成象;诸般形容迹象随机而生,不可预计,亦不可复现。《肚痛帖》草圣张旭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书艺大进,豪荡感激。公孙大娘舞剑,“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其气势令“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今闲之于草书,有旭之心哉!不得其心而逐其迹,未见其能旭也。韩愈在此强调的是“得其心”。书写之际,内心之节律与状态最为根本,此“心法”之妙谛与难处皆在乎即兴。“即兴”之难在于要若即若离,与书、画、字、象都要若即若离;离合之间,即兴不只是即物成象或者寄物抒情,所寄所即皆在其“兴”。“兴”是兴致、意兴、兴头,在更根本的意义上,是“兴-起”。兴起于人心之动,兴起于人天交感,兴起于人我两忘,在兴起中有姿容意态生焉。姿,态也;态,意也。段玉裁注曰:“有是意因有是状,姑曰意态”。姿与态、态与意皆为自然相表里。陆机《文赋》中以文章情意生动之美为“多姿”,指的是对情状意态最具意义时刻的把握,以之论书亦然。书写凝结的是行动,动而暂停,则动状犹在,动意犹存。此行动之状态,正在意兴飞扬之际的舞之蹈之,此行动之妙境,在于写得沉醉,写得气象淋漓,写得销魂荡魄。我常常想,生为中国人,比书法更根本的造化,是汉字。黄宾虹先生讲自己以“六书指事之法”入画,他说:凡山,其力无不下压,而其气则莫不上宣,故《说文》曰:“山,宣也”。吾以此为字之努;笔欲下而气转向上,故能无垂不缩。凡水,虽黄河从天而下,其流百曲,其势亦莫不准于平,故《说文》曰:“水,准也”,吾以此为字之勒;运笔欲圆,而出笔欲平,故能逆入平出。书道之大,正是由于它通达于汉字的文、字、书、形、声、义——这是文明源头上的书法之根。书写于文明史的终极意义,就是演历仓颉造字之际的变幻万端。从归一而至于归零,由万端而至于无端,自莫名而臻于无名,由是循环在手,低徊于心,有迹无形,今古苍茫。黄宾虹手迹同学们,艺术一方面讲究上手性、切身性,强调“具身心智”;另一方面要“技进乎道”,上手的技艺训练如果不能开启艺术经验,就还只是技,如果做不到切近于道,最终不过匠人之教。有深度的创作一定要基于艰苦的研究和深刻的感悟,用我的话说就是要努力做到“一体天人,一体身心”。同学们,真正的创造未必是感觉的增量,而是让熟知的世界焕发出新的光彩。声成辞响,里尔克说,诗句中的每一个词,都要让人仿佛第一次听闻。熟悉的事物重新变得新鲜生动的时刻,就是艺术发生的时刻。艺术发生的时刻,自我和世界又被刷新了一次。(作者系中国美院院长)(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共犯者

北师大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举办“中国与世界:当代中国文化影响力生成”国际论坛

中国日报北京12月2日电(记者 邹硕)11月29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会林文化基金与英文期刊《中国文化国际传播(ICCC)》联合主办,《文艺研究》《现代传播》《电影艺术》合办的 “中国与世界:当代中国文化影响力生成国际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举行。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特聘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高峰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教授致辞。论坛邀请来自美国、法国、斯洛文尼亚、塞尔维亚、澳大利亚、越南、印度、波兰、阿根廷等国的嘉宾,与国内专家学者共计60余位,共同探讨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生成机制与当前状况。论坛共设一个主论坛、三个圆桌论坛及“三极对话”环节,全体参会人员逾200人。本次国际论坛延续去年有关“中国文化影响力生成”这一主题深入挖掘,围绕着中国与世界,以及当代语境下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中的情况进行研讨。周作宇在致辞中指出,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真正能够将大家凝聚起来的因素具有许多共同特征,例如对美的追求、对善的追求等,这是文化交流的共同基因。希望与会专家在论坛切磋中能够回顾历史、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在交流中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教授在题为“世界文明格局中的中国文明主体性”的发言中介绍道,自2016年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生成”后,研究院连续三年围绕着该主题召开国际论坛,旨在与国内外同行专家切磋研究,不断打开思路,深化研究。继2017年整体讨论、2018年侧重“传统与当代”的讨论之后,今年论坛侧重从“中国与世界”的角度展开。黄会林教授认为,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深层问题可能与中国文明主体性的确认有密切关联,讲话论述了当下中国文明的主体性资源,旨在重新确立中国文明的话语能力。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协会会长饶曙光教授在其演讲“中外文化对话与‘共同体美学’”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演进,当代中国美学呈现出一种具有中国特点的区分型美学的趋势,而西方美学则呈现出一种具有西方话语规定性的关联型美学的特征。这也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否定之否定之螺旋式上升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思维逻辑。基于此,饶曙光教授提出了立足于“我者思维”基础上的“他者思维”的“共同体美学”概念,这也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回应。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法国国民教育部原汉语总督学白乐桑教授的演讲“欧洲汉学联合体的渊源与现状”将大会引入更为深入深刻的哲学领域,他注重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名词概念的解读出发,介绍并分析了欧洲汉学研究与学术机构发展的脉络和内涵。他认为成为一个汉学家就要去了解和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尊重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这能够丰富西方文化的精神。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资深教授陈来在演讲“文明交流与文明态度”中论述了“和”的中国哲学,讲到了以“和而不同”为核心的中国哲学渊源与审美追求。他引经据典地讲述了中国文明以“和”为内涵的世界观,并从宗教融合的角度论述了中国“和而不同”的理论实践,提出了“共存互补”的实践原则。他抨击排斥“他者”的狭隘文化观,提出了“与人为善”的文明态度。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主席、北京大学博古睿讲席教授安乐哲在演讲“第三极文化的未来:优化共生体系的‘和’概念”中,进一步阐释了黄会林教授提出的“第三极文化”理论,他认为不同文化之间的理想状态就是“第三极文化”的理想状态,即“和谐”。他指出对于学术界而言,对重点概念词汇的翻译与阐释是非常重要的,并从中西文化的联系与差异切入,对比分析了“和”的概念在中西语境中的变化。他提出中国文化传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中国威胁论”的甚嚣尘上,然而,人们应该认识到,忽视中国是不现实的,中国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应当更好地接受中国的价值。中国美术馆馆长、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吴为山在题为“以文心暖人心——从几件作品谈起”的演讲中提出,当代中国影响力的生成,来自深厚的传统文化,也来自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交融;来自现代生活的创新,也来自对梦想的求索。他指出中国文化的传播要从“走出去”变为“请过去”,每个人都是文明的传承者与传播者,惟有以真心去对话,用理解去交融,以文心暖人心,才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让文明之光更加绚烂。卢布尔雅那大学教授罗亚娜的演讲“跨文化对话与中国哲学的问题”围绕着中国哲学展开,她指出某些西方学者在“中国是否存在哲学”这一问题上一直存在误解,中国古代诸子的思想就是一种哲学。罗亚娜教授认为许多西方定义的哲学问题具有局限性,这意味着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要推动多边会谈。这种会谈不是简单的对话,更多的是争论与辩论。她坚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成功的多边会谈,会有越来越多的哲学进入我们的生活。下午设置了三个圆桌论坛,分别围绕着“中国戏剧与影视的国际表达”“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观察”“中国文学与音乐的世界情怀”三个话题展开讨论。圆桌讨论结束后,分论坛主持人,上海大学教授陈犀禾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教授王耀华教授分别向大会作分论坛总结汇报。陈犀禾教授总结说,圆桌论坛一主要围绕着戏剧与影视的国际表达展开,从舞台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到探讨纪录片中国学派的可能性,再到跨国题材影片与共同体美学,以及对印度电影、写意电影的关照,从中西文化融合、新媒体环境等方面探讨了国际表达中的普世价值。曾庆瑞教授总结说,圆桌论坛二探讨了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中,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论坛指出现今美国媒体对中国仍具有刻板印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就是要打破这种刻板印象。但论坛也指出,在注重国际传播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境内传播。另外在传播中如何使传播效率最优化、最大化也是一个重要命题。王耀华教授总结说,圆桌论坛三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外发展的必然趋势,论坛从文学、史学、诗学、音乐学等方面,探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内容与形式,提出海外传播要从路径上创新,这包括科学技术、传播对象、题材形式等,要重视人的情感交流,在强调自己主体性的同时也把传播对象当作主体来看。(编辑:严玉洁 王晗)来源:中国日报网

其视下也

美术考级开始报名啦!家长不要错过这些干货分享

新学期开始,美术考试也要开始报名啦!本次考试时间:2019年9月27-29日报名截止时间:2019年9-15日为什么送TA学美术?作为现代社会的家长,很多人让自己的孩子去学习美术特长,其实很大部分的原 因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艺术方面有所修为,增加对艺术的感知力。 考级则可以验证孩子的水平,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感觉到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但是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获取一纸证书,而送孩子来学画画,这就背离了学习艺术的初衷了。01国家承认的美术考级有哪些?国家承认的美术考级权威机构有中国美术传播研究院、中央科教研究所、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中国教育学会、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术水平考级中心等等,可以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考级选择。美术考级在报考的时候是从低到高来进行考试,首次考试不能超过3级,越级报考不能跨档。1-3级为D档,4-6级为C档,7-8级为B档,9-10级为A档。而且考生每次考试不能同时报考多个级别,一次只能报考一个级别。科目设置包含:中国画(花鸟、山水、人物),书法(软笔书法、硬笔书法),西画(素描、速写、水彩、水粉、油画),漫画四大类十一个专业。02麦朵美院老师真实经历分享:——因为考级,险些错过艺术的缘分和现在的学生一样,麦朵美院的老师都是从年幼开始学画画,很多老师都有十几年、二十几年的画画经历。说到考级,很多老师都摇头,那下边就跟各位家长们分享一下麦朵美院老师的考试经历。优优老师最开始学画画也是把颜料弄得满身都是,完全不知道艺术为何物。之后进入美院、毕业出国,直到后来做了教师。艺途看似一帆风顺,却也走过几年不短的弯路。大概只有十岁吧,优优老师刚刚从少年宫换到另一家培训班。培训班的导向明确,就是参加美术考级。考级有标准,拿素描、色彩科目说,所谓的标准就是模仿得越像越好;考级也有习作范画,于是我们就且把范画当经典去膜拜。许多学生就这样三年五年下来,把一堆几何体、瓶瓶罐罐和石膏像反反复复画来画去,好像永无尽头。就像在背画画公式,不敢越雷池一步,更免谈创造性和想象力。小小年纪的优优老师开始觉得课堂上的画是画给老师、家长看的,绝不是自己真心想画的画。几何体,类似的画不知重复了多少遍尽管如此,优优老师还是在老师的授意下报考了素描和色彩,无意中成为了考级大军中的一分子。两次考取的结果都是色彩比素描级别低,以致于当时以为自己在色彩上不能开窍。直到后来进美院和教授讨教,在海外又和各国各地的艺术家切磋,才反思当年的“色彩差”只是一个单一标准下的草率评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艺术感知,好的老师和评估帮你看清自己的特质,不断去丰富它发展它,只有最糟糕的评估才会为艺术水准轻易“下判决”。而美术考级针对的人群限定为“业余美术爱好者”,且考级只是“辅助评估手段之一”。通过一次考级,就对孩子的绘画能力妄下结论,未免太过武断。艺术学习最忌公式和套路,若按套路学下去,越用功的学生只会中毒越深。03美术考级,有用吗?一定有家长会说:什么是艺术,我们不太懂。美术考级对升学有没有用,才是我们最关心的。既然考级是权威单位办的,不少学生都在考,总归没错吧!但是美术考级的全称虽是“全国美术等级考试”,但家长往往不知的是,考级针对的人群限定为“业余美术爱好者”,且考级只是“辅助评估手段之一”。有两点,我认为你需要知道:1.如果你想考著名美院的艺术、设计专业,考级证书完全帮不上忙;2.教育部明确指出“考级成绩不计入升学加分项、学校不得组织考级”;或许,在某些省市如果你说的这个未来是想着让孩子有一个进入名校的筹码,或者是给孩子加分什么的是有用,但也仅限于很小的一部分学校。至于高考,一些高校的确有艺术团特长生加分政策,但招收人数不超过本科招生总数的1%。更重要的趋势是,有关部门已经着手规范、限制考级和特长生的盲目扩大化,“逐步压缩特长生招生规模,直至2020年前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同时强调“只有取消特长生加分,才可能真正实施美育教育。”美术考级与特长生的功利诱惑,即将成为历史。若用一句话来总结,想靠美术考级投机升学,机会注定会越来越渺茫。家长们应及早认清:孩子可以去参加考级,但一定不要为了考级而学习美术,学生的美育素养才是助益他一生的根本保障。04可以去参加美术考级,但是别用应试教育埋没学生艺术天赋?!其实,考级不仅从功利角度并无实惠,相反极有可能埋没了他的艺术天赋。美术老师都知道,通过短时间的集训,一些机械式的灌输,通过短期的培训让孩子通过考级并不难操作。但是这种填鸭式、机械师的教育,会极大的扼杀孩子的创造力、艺术感知能力。近年来,艺术界、教育界、心理学界的权威专家质疑考级的声音只增不减。欢乐手风琴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年儿童美术艺委会原主任/艺术家 何韵兰:“如果三十年来,我们在艺术教育上不以技代艺,不以功利为导向,即使不考虑我国会有更多原创艺术人才在国际亮相,起码也会减少美盲、减少用大量钱财以建设为名去破坏文化。不夸张地说,如果美盲有了权和钱,就是这个结果。而责任除了体制还有教育。艺教不改革,不远离功利,就担当不了美育和扫美盲的任务。”中央美院原院长,中国美协原主席,中央美院博士生导师 靳尚谊:“儿童绘画考级不符合儿童自身的特点,也不符合美术自身的规律和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规律。我是明确表示反对的。这样的考级,在其他国家也没有。在音乐方面,虽然有些地方有考级的情况,但这些艺术门类与绘画差别很大,不宜套用。我想,对美术考级的许多问题,现在都有深入反省的必要。”美育美育不能创造天才,但是可以发扬天赋。天才往往指一个人在某些方面超越他人的才能;而天赋则是一个人秉性里独具一格的东西,他的潜力。天才永远只是极少人,而美育的使命在于守护每个人的灵性和天赋,使它延长,让它发光。艺术教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益于人的智力、情感与心理的平衡发展。重点在锤炼创新思维、批判性思考、沟通与表达能力,最终是为培养能应对时代挑战、具备文化理解力及多元开放的世界公民。这不就说我们常说的要教会孩子融入社会吗?这不就是软实力吗?而天赋和软实力要怎么成长,从教师到家长,很多人还一头雾水,于是糊里糊涂地搬来了应试教育的考核标准,是对艺术教育大大的误读!外星人来袭对艺术一知半解的大人,想当然以为画得像就代表水准高,其实是一种非常片面的理解。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Louis Daguerre)发明摄影术以前,艺术的首要功能的确是记录真实和讲故事。但摄影的发明深刻影响了人们对艺术的认识。在“像不像”的问题上,照相机不是比艺术家更出色吗?从此艺术界更加崇尚创造性和精神世界的表达。艺术学习当然不排斥技法,但技法只是多元能力之一。今天,很多家长、甚至教师仍然把画得“像不像”当作黄金定律。这种教育观念,实在落后于时代太多太多……05考级,与核心素养南辕北辙在少年心智初开的黄金年代,当我们明明应当传递艺术最美好的纯真善意和自由创造,却反而苛求学生去重复套路;当我们明明应当俯下身,去呵护他的独一无二,却反而居高临下地用僵硬的标尺去衡量他、修理他,不已然是对学生的辜负吗?考级之大弊,在于建立了一个死的模子,把最灵动活泼的学生往里去套。到头来只有学生那份独一无二的感知和天赋,在这场游戏中被消耗殆尽。本应为学生守护天性、发展思维的艺术课堂,反倒成为戕害创造性的罪魁祸首。久而久之,学生就此与艺术断了良缘,成为失去创造欲的庸人,这不是和教育的初衷南辕北辙吗?毕加索作品赏析毕加索说过:“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亨利·卢梭也说过“愿我九十岁还能像孩子一样画画”。孩子最宝贵的就是TA的童真童稚,孩子天生就有的想象力,创造力。守护学生的天赋、好奇心,提升Ta的创造性思维,是美育教育再该做的。精明的家长看似多为学生积攒了一纸证明,谁知却把艺术天赋扔进了垃圾堆。美术技巧在任何年龄都可以学,而对艺术的敏感、创新思维与美的天性,却是少儿时错过便再难追回的无价宝藏。所以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看到,挨过大考的学生撕了书,撑过考级的学生丢了画笔。这样的教育,不知您还满意吗?最后,我想劝诫学生家长:美育是这一代青少年成长的刚需和竞争力,美术考级并不是;我们要艺术不要教条;要美育,则须千千万万慎重考级、警惕考级。

王栋

《中国美术导报》与《记者报》转型合作研讨会隆重召开

(记者 阮中华)12月1日《中国美术导报》与《记者报》就新时代背景下的媒体转型升级发展情况在杭州召开了合作研讨会。《中国美术导报》总编胡玉宝,《记者报》媒体总监高希建、总编朱鹏源出席了研讨会。中国新闻传媒集团总编辑朱鹏源据了解, 《中国美术导报》是由文化旅游部艺术人才中心、中国科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指导;中国网书画艺术栏目主管;中国美术研究协会、中国工艺美术产业研究院共同主办;艺庐文化集团承办的全国性艺术综合类报纸。研讨会上,双方就当下新媒体飞速发展的趋势下,对于传统媒体的转型发展的道路作了重要研讨:《中国美术导报》总编胡玉宝说,《中国美术导报》把“艺术来于人民、服务人民”作为办刊宗旨。得到中国媒体联盟百余家综合门户网联合矩阵支持,同时由中国现代美术研究院、中国新文人画研究会、中国作家书画院、浙江艺庐画院、繁星计划、杭州艺庐美术馆等机构合作支持。总监高希建介绍,《记者报》由中国网书画艺术栏目支持,由《媒体联盟》主办,秉着“立足社会,坚持正义,为民服”的创报宗旨,致力于正能量传播、文化艺术报道、知识产权申诉等服务。《记者报》总编朱鹏源就媒体服务的方向上表示,传统媒体要从过去以主导地位的“人民请媒体服务”到新时代新媒体飞速发展的“媒体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转变,同时还要做好媒体联盟对接,各大媒体平台应该建立好自己的媒体矩阵,做到全方位、多渠道、高质量的宣传报道服务。研讨会中,《中国美术导报》与《记者报》双方确定了运营内容涉及艺术新闻资讯、绘画、书法、篆刻、工艺美术、少儿美术、艺术理论和艺术市场等,融学术性、资料性、知识性、鉴赏性为一体,宣传展示当代艺术家及作品。是报道时下艺术动态、交流艺术思潮,传承华夏文化、推动艺术事业发展的互动平台;每期一万份,定点投放到中国百家艺术媒体工作站和全国三十多个省的收藏家协会,中国画商联盟旗下各地千家艺术经营机构,并赠送给各地商会、银行、拍卖行、艺术机构及各大收藏机构,覆盖中国大部分地区艺术家、收藏家和行业媒体渠道。本次《中国美术导报》与《记者报》深度合作研讨会的召开,在新时代媒体转型合作发展的战略上,有着重要积极的促进作用。 编辑介绍:胡立成,笔名虹雨,山西五台人,医教世家之后。文化传媒人,品牌创意人,抗战红色文化传承人,乡村文化创办人。北京市写作学会会员、国际摄影协会会员、文字友情新媒体总编、中国网特约编辑、《旅游作家》专栏作家、山西新闻网慢游山西专栏作者、国际摄影杂志记者、中国新闻传媒集团山西省新闻主编等。曾荣获2019仓央嘉措国际诗歌奖全球100位优秀诗人奖,“旅约全球杯”佳作奖等。多次在全国刊物上发表并获奖。文化主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龙二

颜值气质皆备!记者实地踏看文艺“新地标”之江

2018-06-27 09:50 | 都市快报之江的人文历史可上溯至秦朝。公元前222年,杭州史上最早的县城、杭州建城史发源地钱唐县设立,转塘被认为是钱唐县城遗址最可能的所在地之一。悠久的历史,也使之江拥有良好的文化根系和文艺气质。最近几年来,随着一批批重量级的文化设施在这里落址开建,钱塘文化的发源地之江,成为杭州颜值、气质皆备的文化核心地带。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图源网络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也许是杭州最具文艺范的地方中国美院是杭州文艺范最足的地方。美院象山校区不仅是全国一流高等学府,开放式校园也是杭州人必去的风景观光地。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获得国际建筑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后,他设计的美院建筑闻名遐迩,享誉海内外。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入驻之江,给自然美的之江添了人文底蕴的同时,也促进了“环美院圈”迅速成型。在美院周边,杭七中、西湖职高、凤凰国际创意产业园区等院校及文化创意产业区,广告、设计、文化传播等相关产业纷纷入驻,以美院为核心的周边文化创意产业正在迅速激活。与美院毗邻的还有浙江音乐学院。校园里的建筑以黑白灰为主色调,各个建筑群造型各异——图书馆是一把盘旋而上的竖琴;体育馆则是一把正在演奏的手风琴;位于校园中心的钟楼,既像沙漏,又像变形的竖琴……每到周末,学校还有很多免费对外的高水平音乐会。这所占地602亩的浙江高等音乐人才培养“殿堂”,已成为全省文化事业发展的“新地标”。说到文艺范,不能不提2016年成功列入省级第二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的“艺创小镇”。截至去年年底,小镇已集聚了1800多家文创类企业,其中有不少企业成为业内佼佼者。例如,世界互联网大会会徽设计单位形而上公司,G20杭州峰会会标设计师袁由敏,G20杭州峰会文艺晚会背景扇子设计团队“时光坐标”等。之江新城青少年活动中心“四大馆”+浙江电影学院艺术教育在这里实现“一条龙”除了中国美术学院和浙江音乐学院,之江新城未来还有多重具有影响力的文化项目投入,计划打造成为“浙江文化城”。“四大馆”项目是文化城建设的重中之重,分别是浙江省博物馆新馆、浙江图书馆新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和浙江省文学馆。“四大馆”打包成一个浙江省之江文化中心。2016年4月初,省发改委批复了关于浙江省之江文化中心项目建议书,项目选址在宋城南面的龙王沙地块(之江度假区单元B-69、70、79地块),面积很大,有270亩。“四大馆”中,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浙江省文学馆,是新建的;省博、浙图,则是由总部到之江新城再开一个馆。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说,开到之江的新馆会比孤山馆区还要大一些。孤山馆区有的文物收藏、陈列展示、学术研究,以后新馆也都会有,而且陈列将以浙江历史陈列为主,兼顾艺术品陈列。新馆还会经常举办讲座、宣教活动。“四大馆”会聚一地,相当于一个新型文化综合体项目。以后大家可以到省博看展览,对展览的某段历史有兴趣了,转身就可以去浙图借书,带回家仔细研究一下。“四大馆”建成后,无疑又将成为浙江文化的另一个新地标。此外,之江区块内还计划兴建之江国际影视产业集聚区。首期投资100亿元,建设国际影视企业总部集群、高科技制作平台、浙江电影学院(拟建)、影视泛娱乐新兴商业和大师工作室等五大业态。其中,浙江电影学院将投资30亿元,计划建成最有电影文化内涵、最美丽的世界级电影院校。它将与浙江音乐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一起形成涵盖所有艺术门类一级学科的综合艺术教育区,使之江成为全国独一无二乃至全球知名的艺术教育重镇。云栖小镇科技感十足西湖大学云栖校区也在此落户不仅艺术气质满满,之江地区还科技感十足。中国内地第一所以基础性、前沿性研究为支点,以博士生培养为起点的民办高水平科研教学机构——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就坐落在之江。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位于之江板块的云栖小镇内,占地66亩,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西湖高等研究院将一直聚焦基础学术研究和科技转化应用,致力于创造影响世界、造福人类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发展。未来,这里将成为西湖大学的云栖校区,可满足前3年博士研究生培养的需求。云栖小镇自身的名声也很大。每年云栖大会都会吸引全世界科技达人的目光。云栖小镇前身是西湖区转塘科技经济园区。2013年,西湖区整合杭州云计算产业园、阿里云创业创新基地两大平台,打造成为国内首个以云生态为主导的产业小镇。原浙江省省长李强在2014年考察云栖小镇时,第一次提出“让杭州多一个美丽的特色小镇,天上多飘几朵创新‘彩云’”,特色小镇的提法由此而来,并日渐清晰;此后,浙江省第一批37个特色小镇名单,云栖小镇榜上有名。云栖小镇已累计引进包括阿里云、富士康科技、Intel、中航工业、银杏谷资本、华通云数据、数梦工场、洛可可设计集团在内的各类企业数百家。产业覆盖大数据、App开发、游戏、互联网金融、移动互联网等各个领域,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云计算产业生态。龙坞茶镇蜕变中国首个茶主题文化产业园诞生休闲味道,茶文化,也是之江地区最重要的文化之一。西湖龙井茶一部分就来源龙坞镇。今年3月底,龙坞茶镇核心区——龙坞茶镇·九街正式开街。这是中国首个茶主题文化产业园,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涵盖了精品茶叶销售、茶叶研究、科学饮茶、茶衍生品销售、茶学培训等茶主题业态,是一个融“茶文化、茶生活、茶科研”于一体的茶体验街区。徜徉在九街园区,路两边绿草如茵,抬眼所见是红色外墙、青灰色面砖、木色窗框的仿古建筑,不同色调的外墙搭配精致的拱门和露台,与周边山水、茶园环境交相辉映。一年前,这里还是环境脏乱差的龙坞工业园区,分布着五金加工、蜡烛生产等劳动密集型企业。2017年2月,西湖区与绿城集团、蓝城集团等正式签订龙坞茶镇PPP项目,总投资约51亿元,在不到8个月里,改造、重建了约50幢楼,打造了具有民国风情的建筑群和契合周围的茶园风光。目前,龙坞茶镇·九街已入驻联合国粮农组织政府间茶叶工作会议、世界茶叶市场分析和贸易促进工作组、中国茶产业联盟办事处、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茶产业委员会茶旅中心、浙大茶研究所科技转化中心等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茶机构。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杭州一茶集团有限公司等数十家茶界翘楚企业和品牌也落户于此。(原标题《颜值、气质皆备 文艺“新地标”之江的一次实地踏看》,记者 董吕平。编辑: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