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毕业之家」研究生毕业论文知网“二次查重”的结果和思考格致

「毕业之家」研究生毕业论文知网“二次查重”的结果和思考

大家好,我是毕业之家小毕同学。后续会持续为大家更新毕业论文写作、修改、降重,记得关注哟。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研究生教育的监管,尤其是今年,政策频出:研究生毕业论文造假记录征信系统;对近5年来的研究生论文进行全面排查等等。除此之外,还有接连不断爆出的论文造假事件。对于论文,主要是通过知网的查重系统来进行的。对研究生论文的“二次查重”,会发现问题吗?记得我们学校在2017年曾对当年顺利毕业的部分毕业论文进行了“二次查重”,结果真的发现问题:一共抽检了2100份论文,发现有23篇论文的重复率超过了30%,而其他合格的论文重复率也和第一次不一样。这些论文在第一次都顺利通过了,但是在“二次查重”中表现却是不一样,这说明了什么?一,这表明了两次的论文是不一样,应该又做了修改整理。二,可能第一次查重的论文和最后提交给学校的论文直接就是2个版本。(一)虽然知网是中国目前最权威的查重系统,但是并不代表着它就是完美的、准确的,它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1. 对英语等外语还是束手无策。查重系统最重要的是数据库。知网的中文数据库非常全面,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知网收录的英文文献却是少得可怜。这导致这些年来的论文检测中对于英文摘要和外语类论文无法准确查重。2. 数据库更新慢。尽管收录了很多的数据库,但是依然具有局限性。在现在的信息社会,各种网络资源更新非常快速,与此同时,知网每年进行2到3次数据库更新。这表明,查重系统的数据库更新速度远远小于数据资源的更新速度。这导致抄袭最新的数据不会被查重系统检测出来。3. 查重检测太机械。查重检测不能对论文的所有内容进行检测。比如说,如果论文的某处重复率特别高,作者就会把该处直接处理为图片或表格,这样查重检测就束手无策了。(二)如何更好地进行论文查重。1. 多次查重。为了保证学位论文的含金量,杜绝童鞋们钻漏洞的心理。学校应该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对论文进行2次以上的论文检测。如发现问题及时改正。2. 防止学生多版本论文。有些同学特别的聪明,在自检得到查重结果之后,会直接将论文重复部分直接删掉或者作乱修改只要能通过论文检测即可。同时,他们还会保留一份原始的通畅的完整的论文。学校机器查重就提交修改版。学校导师盲审就打印原始版。最简洁暴利的方式就是论文版本统一化。3. 使用不同的查重软件。目前,大多数的大学都使用知网。这也造成了知网查重非常贵。支持其他的查重系统,防止一家独大。4. 增强导师责任制。研究生的论文的含金量一部分决定导师的负责程度。学校应该加强导师对研究生的责任意识。总之,加强学术道德观,认真负责才会使研究生论文的含金量越来越高,经得起“二次查重”的考验。大家还有什么不同的见解?欢迎留言讨论。毕业之家一站式毕业生服务平台,记得关注我哦。(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天道

热点快追|中科院论文走红博士给网友回信

01:25近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一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在网上引发热议。作者在《致谢》中回顾自己如何一路走出小山坳、和命运抗争的故事,打动了大批网友。中国科学院官方微博证实,这份《致谢》的作者是黄国平博士。其于2017年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毕业,博士论文标题为《人机交互式机器翻译方法研究与实现》。在这篇感人至深的《致谢》中作者提到,因为贫穷,他时常陷入生活的窘迫中。高中之前靠着抓黄鳝、钓鱼、养小猪崽和出租水牛凑学费。在家徒四壁的艰苦岁月里,煤油灯下读书是他晚上最开心的事。考试取得的优异成绩,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动力。支撑他前行的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这种面对困境迎难而上、不懈努力、勇敢坚毅的品质,感动了许多网友。网友在评论区也纷纷送上祝福。得知论文致谢“走红”,黄国平博士向网友表达了谢意。他附上论文致谢完整版,并祝愿大家“努力终有所成”!记者:吕泽编辑:李杰、李宗胤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气运

两篇论文走红网络:走很远的路,只为“不必参考任何文献”

这两天,有两篇学术论文“意外”走红网络。一篇是因为“霸气”的参考文献,另一篇是因为感人至深的致谢词。一篇出自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的钱伟长,另一篇出自寒门苦读后走出山村的中科院大学博士黄国平。不一样的作者,毫不相关的研究课题,但两篇论文背后所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都深深打动着亿万网友。“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这是一篇发表于2002年5月的论文,最近却被网友刷屏。因其“参考文献”部分的第一句“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被网友投稿至“迷惑行为大赏”。但当大家看到作者,评论区画风顷刻间变了。原来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三钱”之一——钱伟长。学术论文通常都要标明参考文献,以示本文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但作为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钱老此文的确不必参考任何文献。霸气又自信的钱老激起了网友的强烈好奇。他们翻出了钱老的履历,纷纷惊呼“大佬”。细心的网友发现,钱老不但是力学大师、教育家,体育方面也毫不逊色,甚至曾入选了当时的国足,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比赛。曾经物理只考5分,自信源自毅力和创新实际上,“大师”的光环背后,曾经的钱伟长,高考物理甚至只考了5分。他出自书香门第,是现代大儒钱穆的侄子,自幼将史记汉书烂熟于胸。原本以历史科满分的成绩进入清华大学历史系,没想到入学第二天却发生了“九一八”事变,中国许多青年被激发了“科学救国”的热情,钱伟长也是其中之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果不是听闻九一八事变的消息,很可能钱伟长会成为一个文史大家。但他毅然弃文从理,并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在一年时间内,一天最多睡5个小时,早晨5点起床到科学馆读书,晚上10点学校熄灯后,就躲在厕所的角落里看书,直到凌晨才悄悄返回宿舍。一年后,钱伟长成功通过了转进物理系的所有考试,而和他一起转系的五个人中,他是唯一留下的那个。1940年,钱伟长考取公费留学生,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两年后即获得了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博士学位。随后他前往美国,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研究总工程师,师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钱伟长的闪光点远不止他的坚韧毅力。他开拓创新,勇开先河,更成就了不凡的人格魅力。钱老说:“我主张探索新问题,要有新发现,有所创新。”从青年时期主攻物理到后来转攻应用数学,从工程研究转到基础力学研究,他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提出了许多创新性思想和理论。不仅如此,他还开创了中国大学里第一个力学专业,招收了中国解放后的第一批力学研究生,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 他勇开先河,敢为人先;他想前人未想、做前人未做;他在金字塔尖端起舞,在麦田边缘拓荒,所以才能有俯瞰风景的胸襟和坦然。博士论文致谢词感动网络“出生在一个小山坳里,母亲在我十二岁时离家。父亲在家的日子不多……我十七岁时,他因交通事故离世后,我哭得稀里糊涂”“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工学博士黄国平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被网友刷屏。博士论文通常有不少专业名词、统计数据和理论模型,如果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难免会看不懂。然而,在允许差异化、个性化的致谢部分,博士们可以自由地进行情感表达。不论是感谢师长家人,还是感谢恋人,抑或感谢给予自己精神力量的偶像,如果说博士论文的正文主要是“说理”,致谢部分的主要功能就是“抒情”。没有华丽的文字,只有简单朴素的话语,不煽情、走心的、娓娓道来的述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透过黄国平的博士论文致谢部分的走红,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寒门学子人生的悲苦、命运的多舛和求学的不易。面对种种苦难,他没有被击倒,而是用难能可贵的拼劲和韧劲坚持了下来。寒门学子的求学之路,不仅面临着生活上的困顿,还承受着精神上的压力与痛苦。“一直盼着走出大山”的黄国平记不清自己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了,正是对读书有笃定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追求,他才一次又一次地坚持“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梅花香自苦寒来”,有了信仰和坚持,寒门学子终究迎来了破茧成蝶的那一刻。他们身上拥有的宝贵的精神力量是最打动网友的。他们没有怨天尤人、指责命运不公,没有因为现实的挤压心理失衡、迷失自我,始终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始终保有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善意和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向往与追求。最是精神动人心学术论文,向来是研究者的心血之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论文的整体水平,代表一个领域的研究水平。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住贫寒,全心深入方能接近真理。无论是成就斐然的力学大师钱伟长,还是求学路上一路披荆斩棘的中科院大学博士黄国平,他们艰苦的跋涉、一览众山的豪气,都在一纸论文中展现开来了。这,应该是做学问的样子。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2019年5月,党中央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这六个方面,构成了科学家精神的主要内涵,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必将进一步鼓舞和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各行各业何尝不是如此,我们走很远的路,吃很多的苦,只为有所成就,努力做到“不必参考任何文献”,而创造出“被参考”的成果来。从载人航天到探火工程,从“中国天眼”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是一代又一代百折不挠、敢为人先、自强自信的中国科学家,缔造了一项又一项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引领着人类不断向着科学的高峰攀登不止。(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孙翔 综合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中央政法委长安剑、海报新闻等)

无常

热点快追|中科院论文走红博士给网友回信

01:24近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一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在网上引发热议。作者在《致谢》中回顾自己如何一路走出小山坳、和命运抗争的故事,打动了大批网友。中国科学院官方微博证实,这份《致谢》的作者是黄国平博士。其于2017年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毕业,博士论文标题为《人机交互式机器翻译方法研究与实现》。在这篇感人至深的《致谢》中作者提到,因为贫穷,他时常陷入生活的窘迫中。高中之前靠着抓黄鳝、钓鱼、养小猪崽和出租水牛凑学费。在家徒四壁的艰苦岁月里,煤油灯下读书是他晚上最开心的事。考试取得的优异成绩,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动力。支撑他前行的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这种面对困境迎难而上、不懈努力、勇敢坚毅的品质,感动了许多网友。网友在评论区也纷纷送上祝福。得知论文致谢“走红”,黄国平博士向网友表达了谢意。他附上论文致谢完整版,并祝愿大家“努力终有所成”!记者:吕泽编辑:李杰、李宗胤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来源:新华社客户端】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所过之邑

“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论文作者何许人也?高考成绩堪称传奇

近日一篇发表于2002年5月的论文因“参考文献”的第一句“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被网友投稿至“迷惑行为大赏”但当大家看到作者评论区画风却变了↓↓↓本文作者——钱伟长还有网友好奇他是谁一张极具“冲击力”的介绍瞬间刷屏评论区高考物理只考5分却成中国力学大师1912年,钱伟长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受家庭环境的熏陶钱伟长的国学功底非常扎实18岁那年他以中文和历史两个一百分的成绩考进了清华大学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钱伟长在一夜之间做了一个决定:弃文从理,科学救国“我听了以后就火了。没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我下决心不学历史了,要学造飞机大炮。”钱伟长属于严重的“偏科生”在之前的录取考试中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钱伟长除了吃饭睡觉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扑在物理和数学上四年后他成为8名顺利毕业的学生之一并且成绩优异“那时候跟我一样拼命的有华罗庚。我是很用功的,每天早晨5点到科学馆去背书,可是华罗庚已经背完了。”之后钱伟长有机会去加拿大学习拿到博士学位后他又去美国做博士后师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科研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传来了国内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此时他选择了回国回国一个勇敢而危险的决定他多次提出要回国但冯·卡门始终不点头1946年5月6日钱伟长只带了简单的行李和几本必要的书籍从洛杉矶乘船回国当时他34岁“我回国以后,干过十几桩事情,”“奇奇怪怪的专业,所以有人骂钱伟长是万能科学家。我不理,”“我觉得国家需要的,我都干。”他的研究项目五花八门他推导过13000个三角级数求和公式还研究过汉字计算机编码发明了获奖的“钱码”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钱伟长最关心的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他为建立上海大学倾尽心血但他没有领过校长的工资也没有享受过校长的福利2010年7月30日6时20分,钱伟长病逝于上海,享年98岁。201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这样形容他↓↓↓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原标题:论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看到作者名字,网友评论画风一变)来源:北京日报(综合中国青年报、科普中国、共青团中央、“青塔”公众号、网友评论)流程编辑:u002

此五末者

牛!清华AI研究拿下计算机网络顶会最佳论文奖系中国高校首次

据清华大学新闻网报道,该校交叉信息研究院的论文近日入选计算机网络系统领域的顶级会议,且成为首篇在该会议取得最佳论文奖的中国高校(含港澳台地区)研究。近日,交叉信息研究院2018级在读硕士生刘俊林、陈奕熹和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吴文斐等作者合作完成的论文《ATP:面向多租户的深度学习训练聚合传输协议》(ATP: Innetwork Aggregation for Multitenant Learning)获得第18届USENIX网络系统设计与实现年会(Symposium on Network Syste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最佳论文奖。针对部分机器学习训练工作的网络传输时长占训练时间的比例愈来愈高,制约分布式学习系统整体效率的问题。文章作者结合优化的流量传输模式和可编程网络,提出了ATP系统。实验表明,ATP协议在各个不同的模型中效能超越了现时主流通用的分布式框架,并在竞争严重的多租户场景下维持了十分良好的效能。此项工作由吴文斐研究组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阿迪蒂亚·阿克拉教授(Aditya Akella)研究组合作完成。刘俊林为论文第一作者,吴文斐为通讯作者。网络系统设计与实现(NSDI)是USENIX旗下的旗舰会议之一,也是计算机网络系统领域的顶级会议,虽然历史很短(第6届),但由于其强调系统、实用、跨学科的特点,广受计算机学者关注,享负盛名的大数据系统Spark就发表在2012年的NSDI大会上,并取得当年的最佳论文奖。本届NSDI大会共收到369篇投稿论文,并最终接收59篇,接收率为16%,每届NSDI大会都会评选出1篇最佳论文。这是清华大学首次以第一作者单位获得该会议的最佳论文奖,亦是中国高校(含港澳台地区)首次在该会议取得最佳论文奖。(文章来源:前瞻网)

不择所出

牛!清华AI研究拿下计算机网络顶会最佳论文奖 系中国高校首次

据清华大学新闻网报道,该校交叉信息研究院的论文近日入选计算机网络系统领域的顶级会议,且成为首篇在该会议取得最佳论文奖的中国高校(含港澳台地区)研究。近日,交叉信息研究院2018级在读硕士生刘俊林、陈奕熹和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吴文斐等作者合作完成的论文《ATP:面向多租户的深度学习训练聚合传输协议》(ATP: Innetwork Aggregation for Multitenant Learning)获得第18届USENIX网络系统设计与实现年会(Symposium on Network Syste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最佳论文奖。针对部分机器学习训练工作的网络传输时长占训练时间的比例愈来愈高,制约分布式学习系统整体效率的问题。文章作者结合优化的流量传输模式和可编程网络,提出了ATP系统。实验表明,ATP协议在各个不同的模型中效能超越了现时主流通用的分布式框架,并在竞争严重的多租户场景下维持了十分良好的效能。此项工作由吴文斐研究组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阿迪蒂亚·阿克拉教授(Aditya Akella)研究组合作完成。刘俊林为论文第一作者,吴文斐为通讯作者。网络系统设计与实现(NSDI)是USENIX旗下的旗舰会议之一,也是计算机网络系统领域的顶级会议,虽然历史很短(第6届),但由于其强调系统、实用、跨学科的特点,广受计算机学者关注,享负盛名的大数据系统Spark就发表在2012年的NSDI大会上,并取得当年的最佳论文奖。本届NSDI大会共收到369篇投稿论文,并最终接收59篇,接收率为16%,每届NSDI大会都会评选出1篇最佳论文。这是清华大学首次以第一作者单位获得该会议的最佳论文奖,亦是中国高校(含港澳台地区)首次在该会议取得最佳论文奖。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天职

刷屏!中科院一博士论文火了,句句直抵人心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这段文字来自于中科院一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近日在多个网络平台走红作者在《致谢》中回顾自己如何一路走出小山坳和命运抗争的故事打动了大批网友4月18日中国科学院官方微博发布消息披露了这篇论文为《人机交互式机器翻译方法研究与实现》作者是201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工学博士黄国平黄国平在上述博士学位论文的《致谢》中回忆道:“人情冷暖,生离死别,固然让人痛苦与无奈,而贫穷则可能让人失去希望。家徒四壁,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或者读书都是晚上最开心的事。如果下雨,保留节目就是用竹笋壳塞瓦缝防漏雨。高中之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夜里抓黄鳝、周末钓鱼、养小猪崽和出租水牛。那些年里,方圆十公里的水田和小河都被我用脚测量过无数次。被狗和蛇追,半夜落水,因蓄电瓶进水而摸黑逃回家中;学费没交,黄鳝却被父亲偷卖了,然后买了肉和酒,都是难以避免的事。”除了生活中的贫困,还有精神上的刺激也让黄国平难以忘却:“人后的苦尚且还能克服,人前的尊严却无比脆弱。上课的时候,因拖欠学费而经常被老师叫出教室约谈。雨天湿漉着上课,屁股后面说不定还是泥。夏天光着脚走在滚烫的路上。冬天穿着破旧衣服打着寒颤穿过那条长长的过道领作业本。这些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不是考试后常能从主席台领奖金,顺便能贴一墙奖状满足最后的虚荣心,我可能早已放弃。”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县中学、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一直盼着走出大山”的黄国平已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快扛不下去了,他的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致谢》结尾,他写道:“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这篇令人动容的博士论文写于4年前如今以这种方式再次走到人们面前这一次,它迎来的不是导师的审阅反而带给读者们感动与思考看完这篇《致谢》网友们表示如果人生之路真的有捷径读书可能是改变命运最好的路公开资料显示,黄国平2014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攻读博士研究生,成为该研究所研究员宗成庆的指导学生,其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据北京头条客户端报道,18日,黄国平的朋友告诉记者,黄国平2017年博士毕业后,入职腾讯公司,从事人工智能翻译工作,目前事业已小有成就,“他读书时候非常优秀,非常努力,也很爱帮助他人。”18日下午,黄国平对记者表示,他了解到了相关情况,但他只希望能够安安静静的就好了。祝愿我们都能追着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来源:澎湃新闻、人民网、北京头条客户端编辑:陈杰

夫子之宜

论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看到作者,网友大呼失敬了

达州新青年您身边触手可及的朋友圈“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近日一篇发表于2002年5月的论文因“参考文献”的第一句火了众多网友前来围观:是谁这么自信?但当大家看到论文作者钱伟长纷纷直呼“失敬了!”还有一些不明状况的网友好奇钱伟长是谁评论区秒变“大神安利区”↓↓↓高考物理只有5分却成为中国力学大师1912年,钱伟长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书香门第受家庭环境的熏陶钱伟长的国学功底非常扎实18岁那年他以中文和历史两个一百分的成绩考进了清华大学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钱伟长一夜之间做出一个决定:弃文从理,科学救国“我听了以后就火了。没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我下决心不学历史了,要学造飞机大炮。”钱伟长属于严重的“偏科生”在之前的录取考试中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得了0分决心科学救国后钱伟长除了吃饭睡觉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扑在物理和数学上四年后他成为8名顺利毕业的学生之一并且成绩优异之后,钱伟长到加拿大学习拿到博士学位后又去美国做博士后师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正当科研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传来国内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钱伟长毅然选择了回国“国家需要的,我都干”回国一个勇敢而危险的决定他多次提出要回国但冯·卡门始终不点头1946年5月6日34岁的钱伟长只带了简单的行李和几本必要的书籍从洛杉矶乘船回国钱伟长的研究项目五花八门推导过13000个三角级数求和公式还研究过汉字计算机编码“我回国以后,干过十几桩事情。有人骂钱伟长是万能科学家,我不理。我觉得国家需要的,我都干。”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钱伟长最关心的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他为建立上海大学倾尽心血2010年7月30日6时20分钱伟长病逝于上海,享年98岁201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这样形容他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定制标准版团旗、团徽,下载团歌● 联合国人权专家对日本的决定,有态度了● 吸一口就晕倒的“迷药”又来了?警方紧急发声!● 学党史 我打卡 | 什么是“三反”运动?来源:央视新闻编辑:曾阳光校审:木莉coco来源:达州共青团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

寡欲

论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看到作者,网友大呼失敬了!

“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近日一篇发表于2002年5月的论文因“参考文献”的第一句火了众多网友前来围观:是谁这么自信?但当大家看到论文作者钱伟长纷纷直呼“失敬了!”还有一些不明状况的网友好奇钱伟长是谁评论区秒变“大神安利区”高考物理只有5分却成为中国力学大师1912年,钱伟长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书香门第。受家庭环境的熏陶,钱伟长的国学功底非常扎实。18岁那年,他以中文和历史两个一百分的成绩考进了清华大学。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钱伟长一夜之间做出一个决定:弃文从理,科学救国。“我听了以后就火了。没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我下决心不学历史了,要学造飞机大炮。”钱伟长属于严重的“偏科生”。在之前的录取考试中,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得了0分。决心科学救国后,钱伟长除了吃饭、睡觉,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扑在物理和数学上。四年后,他成为8名顺利毕业的学生之一,并且成绩优异。之后,钱伟长到加拿大学习。拿到博士学位后,又去美国做博士后,师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正当科研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传来国内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钱伟长毅然选择了回国。“国家需要的,我都干”回国,一个勇敢而危险的决定。他多次提出要回国,但冯·卡门始终不点头。1946年5月6日,34岁的钱伟长只带了简单的行李和几本必要的书籍从洛杉矶乘船回国。钱伟长的研究项目五花八门:推导过13000个三角级数求和公式,还研究过汉字计算机编码。“我回国以后,干过十几桩事情。有人骂钱伟长是万能科学家,我不理。我觉得国家需要的,我都干。”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钱伟长最关心的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他为建立上海大学倾尽心血。2010年7月30日6时20分,钱伟长病逝于上海,享年98岁。201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这样形容他: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来源:中国普法来源:肇庆发布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