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临床研究》杂志征稿堕尔形体

《临床研究》杂志征稿

《临床研究》杂志,创刊于1993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西安交通大学主办,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61-1502/R,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6-1278,系“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本刊以临床医学及临床教学新经验、医疗新动态、科研新成果为主旨,将其研究成果展示给读者,以促进临床医学发展为办刊宗旨。欢迎全国高等医药学院校、医药卫生系统科研、医疗单位及其相关的作者踊跃投稿。主要栏目临床医学论著、临床医学教育、实验研究、护理研究、医学荟萃、病案讨论、综述来源:医技无忧医学研究院更多资讯信息请关注 医技无忧微信公众号(yijiwuyou)

贡职不美

首次!顶级医学杂志连发两篇中国论文,公布肾病贫血新药结果

(健康时报网端部记者 孙欢)北京时间2019年7月25日凌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在线发表两篇论著,公布了肾脏贫血新药罗沙司他在中国的两项3期临床试验结果。该试验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内科主任陈楠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肾内科主任郝传明教授主导。这也是NEJM首次发表由我国大陆医生作为第一和通讯作者的新药3期临床试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官网截图创新机制,口服肾病贫血新药造福患者目前,中国慢性肾病患者数已超1.2亿,而肾性贫血则是慢性肾脏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在透析患者中的发病率高达98.2% ,但透析患者的贫血治疗达标率仅为21.3%。一直以来,肾性贫血的治疗方法为促红细胞生成刺激因子和铁剂。但是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使用可能引发严重的不良心血管反应,而贫血控制注射的铁剂潜在风险也很高。口服药物罗沙司他胶囊是全球首个开发的小分子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 PHI)类治疗肾性贫血的药物。低氧诱导因子(HIF)的生理作用不仅使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加,也能使红细胞生成素受体以及促进铁吸收和循环的蛋白表达增加。罗沙司他通过模拟脯氨酰羟化酶(PH)的底物之一酮戊二酸来抑制PH酶,影响PH酶在维持HIF生成和降解速率平衡方面的作用,从而达到纠正贫血的目的。此次《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布的两篇论文的题目为“Roxastat Treatment for Anemia in Patients Undergoing Long-Term Dialysis”和“Roxastat for Anemia in Patients with Kidney Disease Not Receiving Dialysis”。它们分别介绍了长期透析贫血患者的罗沙司他治疗结果,以及未经透析的肾脏病患者使用罗沙司他治疗贫血的结果。据两篇论文的通讯作者陈楠介绍,这两项临床试验的结果显示,在中国接受透析治疗的贫血患者中,口服的罗沙司他同注射的阿法依泊汀在临床获益和副作用上无明显差异。在慢性肾病未接受透析治疗的贫血患者中,罗沙司他也可让肾脏病患者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有效纠正和维持肾性贫血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且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与疗效同样重要的是,罗沙司他是口服剂,因此患者使用方便,依从性也会相应提高。”陈楠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全球首发,中国药品审评审批能力具备国际水平罗沙司他由珐博进(FibroGen)及其中国分公司珐博进中国医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研发,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12月17日,“罗沙司他”胶囊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治疗正在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因慢性肾脏病引起的贫血。此举使中国成为全球首先批准罗沙司他胶囊上市的国家。“当时罗沙司尚未在全球其他国家上市,但是我国药监部门在做过大量调研之后同意其在中国获批,是承担了一些压力的,但是日本的随后获批,今天NEJM的最终发表,说明了这一判断的正确,我们中国团队有能力做好创新药的临床研究。”回顾历时8年的罗沙司他临床试验,陈楠教授这样表示。郝传明教授对此表示赞同,他表示,NEJM之所以发表了此次罗沙司他3期临床结果,其根本原因在于试验高质量的完成,这是中国临床研究水平逐步提升的一种表现。“罗沙司他”率先在中国上市,说明罗沙司他胶囊在临床试验中展示了足够有说服力的安全性和疗效,赢得了药品审批部门的信任,同时也说明中国药品审评审批能力具备国际水平。”珐博进(中国)医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钟黎蕴华表示,“此次NEJM也发布了未经透析的肾脏病患者使用罗沙司他治疗贫血的结果。预计今年年底,罗沙司他这一新适应症也将在中国获批,造福更多肾性贫血患者。”

其名为槔

吴一龙教授领衔的临床研究成果登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早中期肺癌现治愈之光

本文转自【广州日报】;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何雪华 通讯员郝黎、张蓝溪、靳婷、张松山)在我国,肺癌年新发78.4万例,发病率、死亡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20.3%、26.99%,是名副其实的“首癌”。9月20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正式发表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吴一龙教授领衔的ADAURA(术后辅助)研究成果,肺癌术后使用分子分型指导下的第三代EGFR-TKI靶向辅助治疗,可降低IB-IIIA期EGFR突变肺癌83%的复发与死亡风险,让早中期肺癌患者望见治愈之光。确诊了肺癌,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能否手术切除病灶?是的,对于占肺癌约85%的非小细胞肺癌而言,I期至IIIA期,手术治疗是明确的、主要的办法。而且,部分IB期、II、IIIA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早中期肺癌”,推荐在手术后接受辅助化疗。但吴一龙指出,上述治疗并不令人满意,因为除了IA期患者外,5年临床治愈率不乐观,IB、II、IIIA期的5年复发率分别是45%、 62%、76%,很多患者在手术后会复发,继而进展为晚期肺癌。术后还有微小病灶、分子微转移,被医学专家认为是复发的重要原因。第三代药物降低83%疾病复发从1985年以来,全球医学研究者一直在探索如何提升肺癌术后生存率。2017年,吴一龙团队历时8年的ADJUVANT研究成果登上顶级肿瘤学杂志《柳叶刀·肿瘤》,首次强有力证实第一代EGFR-TKI靶向药物是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和驱动基因阳性肺癌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的重要选择之一。这一发现中止了“肺癌切除后吃不吃靶向药”的争议。不过,吴一龙坦言术后辅助治疗让早中期患者的复发、死亡风险降低30%~40%,与临床治愈有相当距离。ADAURA研究则被切切实实誉为“早中期肺癌的治愈之光”。“ADAURA研究证实,使用第三代EGFR-TKI靶向药物辅助治疗早中期肺癌术后患者,降低了83%的疾病复发、患者死亡风险。”研究发表的共同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吴一龙教授说。“第三代EGFR-TKI靶向药有望成为早中期肺癌术后辅助治疗新选择。”吴一龙进一步解释,科学研究能让老百姓获益,应第一时间让老百姓知道。5年生存率非常关键,这一研究在全球284个中心纳入682例患者,从2016年8月至2020年1月,第三代EGFR-TKI靶向药辅助治疗,让患者的中位生存期达到38.6个月,超过了3年。时至今日,术后5年生存被认为不够,吴一龙认为,这一研究甚至给临床治愈期扩至10年提供可能性。焦点问答哪些患者最得益?研究团队估算,将有占肺癌总人群1/3的病人可应用新方案。吴一龙特别提醒,IA期患者并不建议吃三代靶向药,他们术后的5年生存率已经是八九成了,复发风险低至目前临床可接受范围,且药物本身是有皮疹等毒作用的,乱用弊大于利。新治疗方案能让患者活多久?这里涉及到无疾病进展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吴一龙指出,现在确实还没有总生存期数据,患者用了两三年的药,还有八九成人好好地活着,而没用药的对照组,生存的只有三四成了,“我只能说,研究的OS,最快也要5年后才等到了。”吴一龙教授说。他同时表示,研究还会每年公布生存率的变化情况。一代药、三代药选哪个?吴一龙进一步解释,一代药首先是可及性好,其次是进了医保,患者自费比例低,第三是从一代用药、后面药接上,总生存期可达72.86个月,超过6年时间。三代药虽然目前已经批准一线治疗,但就连欧美都还没批准辅助治疗的适应证,他估计中国最快要到明年底批出适应证。其次是三代药虽然有了耐药期结果,但机制不明,尚无有效药物接下去;最后是药费问题,现在未入医保,三代药月自费达1万多元。“个人认为,在这几年间,在早中期术后靶向治疗上,一代药、三代药将并存。”吴一龙教授说,至于选“萝卜”还是“白菜”,需要根据上述情况权衡。

法与理

学术头条:吉利德回应“瑞德西韦中国临床试验失败”,迄今最精确银河系结构图

新冠病毒与特异性抗体最长可共存50天 靠先天免疫也能完全清除4月21日,中国科学家发表的一篇论文显示:新冠患者体内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可与病毒最长可共存50天;此外,即使不产生特异性抗体,患者凭借自身的先天免疫也能完全清除病毒。研究人员对济南26名COVID-19患者进行了抗体产生和体内病毒清除分析。这26名患者年龄在5-72岁,均为轻症患者。有趣的是,研究人员在 患者2号、8号、13号和16号产生IgG抗体的35天后,发现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仍呈阳性,其中抗体与病毒最长可共存50天。美国最大规模新冠肺炎病例研究:有创机械通气死亡率达88.1%4月22日,美国权威医学期刊JAMA在线发表美国最大规模新冠肺炎病例研究,总共纳入了3月1日至4月4日期间在纽约市、长岛和韦斯特切斯特县的12家医院5700例住院患者。在这一研究中,5700名在纽约地区住院的COVID-19患者,最常见的共病是高血压、肥胖和糖尿病。在出院或死亡的患者中(n = 2634),14.2%在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治疗,12.2%接受有创机械通气,3.2%接受肾脏替代治疗,21%死亡。需要机械通气的死亡率为88.1%。研究显示:新冠病毒会攻击特定类型的细胞,鼻腔和肺部是薄弱点麻省理工学院(MIT)、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携手合作,鉴定出了特定类型的细胞——这些细胞似乎是新冠病毒的“靶标”。利用在不同类型细胞中发现的有关RNA的现有数据,研究人员能够搜索表达两种蛋白的细胞,这些蛋白可以成为“桥梁”帮助新冠病毒进入人体细胞。他们发现肺、鼻腔和肠道中的细胞亚群比其他细胞更能表达这两种蛋白质的RNA。血氧饱和度极低却无呼吸困难?“隐性缺氧”或致新冠患者死亡医生们注意到一个奇怪的趋势: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极低,但他们却几乎没有表现出呼吸困难。这种被称为“隐性缺氧”的表现让人担心的是,病人到医院时身体状况比他们意识到的还要糟糕。他们的肺显然不能有效地为血液充氧,但这些病人很机警,感觉也相对较好。但根据纽约时报急诊科医生理查德·莱维坦(Richard Levitan)的一篇专栏文章,或许有一种方法可以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细胞》:新冠免疫应答“独特” 削弱病毒防御的同时促进炎症据《细胞》杂志近期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科学家将新冠病毒与常见的呼吸道病毒进行了对比,发现了新冠病毒的大秘密。在体外研究、动物实验和人类患者中,新冠病毒都表现出了一种奇特的、十分不平衡的免疫特征——在1型干扰素和3型干扰素水平极低的同时,趋化因子和IL-6高表达。《柳叶刀》子刊:妊娠早期羊水未检测出新冠病毒关于SARS-CoV-2是否能从感染新冠肺炎的母亲的子宫内传播给婴儿,仍存在争议。到目前为止,研究主要集中在怀孕后期的妇女。4月22日发表在《柳叶刀·传染病》上的一项研究报告了在妊娠早期两名COVID-19确诊孕妇的羊水中SARS-CoV-2检测呈阴性。研究人员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曾万江、冯玲等人。美国梅奥诊所:AI指出腹泻是新冠病毒的主要早期症状近日,一份发表于 Arxiv 的预印本论文阐述了如何利用 AI 识别和分析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研究团队成员来自于美国知名医疗机构 Mayo Clinic(梅奥诊所)和医疗数据分析初创公司 Nference。论文指出,通过 AI 分析 800 多万份临床数据后发现,腹泻是最值得关注的早期症状之一。在测试 4-7 天前,绝大多数患者会同时出现咳嗽和腹泻症状,伴随着味觉或嗅觉丧失和大量出汗。这些综合起来组成了新冠肺炎最早期的症状清单。吉利德回应“瑞德西韦中国临床试验失败”:未定论,月底或公布结果关于瑞德西韦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在中国的研究数据,吉利德发布声明称,WHO网站上过早地发布了中国第一个临床研究的信息(目前这一信息已被删除),该研究评估了瑞德西韦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中的使用,但研究的数据不足以支撑有统计意义的结论。吉利德声明中透露,预期在本月底发布针对瑞德西韦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的开放标签研究的结果。世卫组织报告:所有已知证据表明新冠病毒非人为操纵或合成23日世卫组织报告在“重点关注”一栏详细说明新冠病毒来源。报告称,2019年12月武汉报告人类感染新冠病毒病例后,1月11日至12日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对外公布并共享。此后,来自早期感染病例的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以及世界其它地方获得的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均表明,新冠病毒的进化可追溯至蝙蝠种群。以色列研发出一种快速家用新冠病毒检测方法以色列理工大学23日宣布,该校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快速简单、在家里就能进行的新冠病毒检测方法。据悉,这种检测方法只需要唾液样品、检测试剂和保温杯,就可在一个小时内得出结果,无需将样本送至特定实验室。研究团队介绍,把采集的唾液样品放入装有试剂的试管中,然后将试管浸入装有热水的保温杯内,如果颜色发生变化,就表明样品中存在新冠病毒。对200份新冠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的生物样品进行检测的结果显示,这一方法具有可靠性。《细胞》:脑机接口帮瘫痪者重拾触觉,准确率达到90%据一项发表于《细胞》上的研究,一名脊髓受伤的男子通过脑机接口恢复了手部触觉。此前的研究中,男子虽然能够通过植入大脑的芯片绕过受伤的脊髓,直接将运动信号传输至肌肉来控制手臂运动,但这样缺乏触觉反馈信息,仍然对其操作造成了困难。新的进展中,科学家将刺激他皮肤时产生的微弱亚触觉转换为放大的触觉信号反馈回大脑,使其能够有意识地感知物体,控制拿握的压力。这是首个通过脑机接口同时恢复运动和触觉的系统,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自然》:儿童血液中发现一种天然疟疾抗体 为研发新疫苗提供希望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筛选了对严重疟疾感染有天然免疫抵抗力的儿童的血液样本。这项研究发现了针对一种名为PfGARP的特殊疟疾蛋白质的抗体,这种抗体似乎可以保护有抵抗力的儿童免受严重疾病的侵害。实验室测试表明,PfGARP抗体似乎激活了疟疾的自毁机制,导致寄生在人体红细胞内的寄生虫细胞经历一种程序化的细胞死亡。《科学报告》:古代南极曾生活着现存蛙类 气候与雨林相似《科学报告》的一项研究在南极半岛西摩岛发现了一个髋骨和有纹饰颅骨的化石残骸,这些化石样本大概有4000万年的历史,来自始新世,全都属于智利蟾科(Calyptocephalellidae),也被称为“头盔蛙”。现在,南美洲雨林是迄今仍能发现“头盔蛙”全部五个现生种的唯一地点,这说明南极半岛在中始新世晚期的气候条件可能与今天南美洲雨林的潮湿温带气候差不多。国际淡水生物顶刊:气候变化或将使娃娃鱼适宜栖息地缩减过半近日,中外科研人员合作利用物种分布模型预测大鲵未来栖息地变化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淡水生物学顶级期刊Freshwater Biology。基于2012-2018年野外调查发现的野生大鲵位点信息,研究团队为大鲵物种构建了物种分布模型,显示坡度、最暖月最高气温、最干燥月份降雨量是影响大鲵分布的关键因素。同时,模型预测结果显示未来气候变化或将使大鲵适宜栖息地范围缩减过半,且栖息地分布呈现出往高纬度、高海拔迁移的趋势。《科学》:亿万年来海洋生物多样性并未大幅增加以往的观点认为,海洋动物的生物多样性在过去的2亿年中平稳增加,到现在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最近,《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提出了不同观点。研究人员利用过去两个世纪以来收集的化石数据和过去20年中由数百位研究者在古生物学数据库中汇编的数据,发现寒武纪爆发以来,总的物种数量基本是稳定的,即使出现过一些生物灭绝事件,但灭绝的生物为其他种群爆炸式发展提供了空间,因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一直都保持着稳定。迄今最精确银河系结构图绘制成功:4条主旋臂美得像一颗“眼”据南京大学消息,中美德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研团队绘制出了尺度为10万x 10万光年的全新银河系结构图。该图是迄今最精确的银河系结构图,它清晰地展示银河系是一个具有四条旋臂的棒旋星系。从2003年开始,研究团队测量了银盘上163个大质量恒星中脉泽源的距离和自行,结合国际上其他团组测量的37个脉泽源,共获得了银河系中近200个大质量恒星的距离和自行。这些大质量恒星在银盘上的分布清晰地勾画出4条主旋臂。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天问一号”今天,国家航天局正式发布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任务标识。行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系列”,以“揽星九天”作为工程的图形标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为“天问一号”。钟南山院士也为中国航天送上祝福:“疫情挡不住航天豪情。”据悉,探索火星的火星车名称也将面向全球征集,相关征集活动即将启动。科学家绘制首份月球综合地质图 为未来载人登月任务做准备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月球行星研究所(Lunar Planetary Institute)的科学家们利用卫星和阿波罗时代任务的数据,拼凑出了首份月球综合地质图。用最新的科学观测结果刷新历史地图,使科学家们能够对月球进行极为详细的观察,从而以1:50万的比例显示它的地质情况。科学家们表示,这张月球综合地质图可以作为未来载人登月任务的蓝图。首次“双龙探极”圆满完成 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凯旋23日,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和“雪龙2”号两艘极地科学考察船,返回位于上海浦东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这标志着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首次“双龙探极”圆满完成。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历时198天,两艘极地科学考察船行程共7万余海里,圆满完成南极陆地科学考察、工程技术维护以及南极罗斯海、宇航员海、阿蒙森海等相关海域调查,共完成62项既定任务。首个国产宫颈癌疫苗正式进入市场 5月起预约接种近日,首批共计93643支国产双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生物制品批签发证明,这意味着首个国产宫颈癌疫苗正式进入市场流通环节,可以预约接种了!这是国产首个宫颈癌疫苗,也是世界第四个宫颈癌疫苗。据介绍,5月起,湖北、新疆、吉林、云南、江苏、山东等省份的大部分社区医院可陆续预约接种。9到45岁女性都可接种这一国产疫苗,其中9-14岁人群只需打两针。谷歌AI造芯新突破!6小时设计AI芯片,质量超最先进算法谷歌透露,代号为“Whitechaple”的自研处理器芯片取得了重大进展,明年就可能应用在下一代谷歌手机和笔记本上。”白教堂“芯片由谷歌和三星联合开发。在昨日新发布的预印本论文中,谷歌团队描述了一种深度强化学习方法,能在6小时内完成芯片布局设计,而完成相同设计步骤,人类专家往往要花费数周时间。芯片将会采用三星的5nm半导体工艺打造,搭载8个ARM核心。着力芯片的硬件优化,它能更好的支持谷歌的AI技术,比如提升谷歌助手的交互体验和长时间保持激活的能力。新研究发现HIV的弱点治疗方向 有望加速消灭病毒由于HIV基因容易迅速变异,因此药物治疗非常复杂、且容易产生耐药性。但一项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揭示了一种有望治疗HIV感染的新型药物靶点。研究指出,受HIV感染的细胞会产生两种不同形式的病毒RNA,这两种形式的平衡对于HIV的生存很重要。而一些“单核苷酸突变”就能让两种RNA形式互相转换,研究认为研制出能特异性改变HIV某些单核苷酸位点的药物,那么就有望让感染细胞只能产生一种形式的RNA,最后消灭病毒。华科回应百亿元项目获批:项目尚在申请中近日有媒体报道,华中科技大学获批包括P3实验室建设在内的10项重大项目,这些项目均与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相关,总投资超过100亿元。此消息引发了公众的普遍关注。据回应,上所传内容存在被误解之处,目前相关项目依然处在申报阶段。目前网上所披露的消息,仅是湖北省发改委对项目的批复,后续还要再上报国家发改委,通过后相关项目才能具体实施。教育部公示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拟推荐对象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中国科协 科技部 国务院国资委关于评选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的通知》(人社部函〔2020〕27号)要求,现将教育部拟推荐对象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0年4月24-26日。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公示拟推荐对象持有异议的,可以书面形式提出。疫情期间回国 中科院外籍院士孙立成全职加盟西湖大学4月24日获悉,孙立成已全职加入西湖大学理学院,成为2020年该校入职的首位讲席教授。孙立成,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瑞典国家杰出教授(VR Rdsprofessor)、瑞典皇家工学院讲席教授、国际知名化学家、人工光合作用领域专家、“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他研究的领域为——人工光合作用。目前,孙立成实验室以及西湖大学人工光合作用与太阳能燃料中心的筹备工作均已启动,正在面向全球进行人才招引。2019年全国高校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公布2019年,全国高校共有374所在上述14家期刊上发表了高等教育科研论文,占院校总数的12.65%。其中,公办本科高校315所,占同类高校总数的38.32%,公办高职高专院校37所,占同类高校总数的3.37%,民办高校(包括独立学院与民办高职高专)22所,占同类院校总数的2.91%。2019年315所公办本科高校在14家期刊发表高等教育科研论文1849篇,占国内高校统计论文总数的95.41%。浙江省扎实推进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培育计划浙江省出台《关于推进浙江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培育计划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更大力度支持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来浙创新创业的一流团队。浙江省将坚持高端引领,着力补齐短板,紧扣数字经济“一号工程”,聚焦打造“互联网+”和生命健康两大科创高地,依托高新技术企业、高校院所,引育一批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团队。加强基础科学研究 上海财政科技投入呈增长趋势《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主要从三个方面强化对基础研究的支持:一是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特别是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二是加快培育战略性科技力量。一方面,加大对国家实验室的培育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支持相关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创新经费支持和管理方式,并在申请登记、项目申报、职称评审、人才培养等方面探索相应的支持措施。三是优化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机制。5月6日起 川内高校分期分批、错时错峰返校开学4月24日,四川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2020年春季学期开学有关事项的通知》。5月6日起,各高校可根据生源特点、学生规模、疫情防控条件等情况,安排学生分期分批、错时错峰返校开学,原则上毕业年级、医学类、有科研要求的学生可先返校开学;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的其他单位(除高校以外),需报主管部门并经属地市(州)政府同意后,确定本单位研究生具体开学时间。

史囂

中国大陆医学专家研究成果位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8年最受瞩目论著榜首

中国大陆医学专家研究位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12篇2018年最受瞩目文章榜单首位。 医院供图 摄中新网上海1月11日电 (记者 陈静)《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世界最权威的医学期刊之一,其发表的研究大多是能够改变临床实践、引领医学发展方向的重要文章。11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官网公布了12篇2018年最受瞩目文章(NEJM Notable Articles of 2018)。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徐文东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顾玉东团队的相关研究位列在名单首位。中国大陆此前尚无报道有研究成果获此殊荣。据悉,《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最受瞩目文章评选是由杂志社编委会从全年发表的200余篇文章中,挑选其认为对于促进医学发展和患者关怀最有意义的文章,每年仅10篇左右。评选从2015年开始,迄今有45篇文章入选。徐文东教授、顾玉东院士团队研究成果“健侧颈神经移位手术治疗中枢损伤后上肢痉挛瘫的临床试验研究”凝聚了华山医院手外科团队数十年的心血,是几代人坚持不懈、努力创新的成果。中枢性偏瘫是指由于脑卒中、脑外伤、脑瘫等一侧大脑损伤造成对侧肢体偏瘫的一类严重致残性疾病,常常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中国现有这类患者数量庞大,每年经济负担沉重,如何恢复这类病人的功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华山医院方面表示,由于损伤半球的功能难以恢复,既往的研究已进入瓶颈。徐文东教授在研究中证实,一侧大脑具有同时控制双侧上肢的潜能,由此提出中枢瘫治疗的全新策略:即避开损伤侧皮层,开发健侧半球潜能,通过手术将健侧上肢颈神经移位至瘫痪侧的颈神经,让偏瘫上肢与同侧健康大脑半球相连接,激发健康大脑半球的潜能,恢复瘫痪上肢功能。这一创新手术策略应用于临床后取得了良好的恢复效果,研究结果于2018年1月4日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后,杂志社专门随文配发社论,给予高度评价:“创造性地利用外周神经系统神经移位解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同时为深入洞悉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提供了机会。”据悉,这项技术已经通过举办国际学习班、开展多中心研究、专病联盟的设立、招收外籍进修学员等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造福世界各地的患者。(完)

颂论形躯

钟南山团队中药治疗新冠研究在主流医学杂志发表

(原标题:钟南山院士团队中药治疗新冠肺炎相关研究发表在Phytomedicine杂志)为找寻和验证哪些中药对此次新冠疫情防控有效,钟南山院士团队对四十余种中成药和中药方剂进行筛选,这些研究(包括病毒抑制试验)为临床试验研究的开展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在药物筛选过程中,研究者证实了连花清瘟胶囊等中药对2019-nCoV感染引起的细胞病变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具有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活性,减少病毒含量的作用,并能显著抑制炎症因子过度表达。此研究发表在药理学界主流杂志Pharmacological research上。基于这一发现,钟南山院士联合张伯礼院士、李兰娟院士等中西医临床专家,启动了连花清瘟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前瞻性、随机、对照、全国多中心临床试验。该研究在全国定点收治新冠肺炎的20余家医院展开,考虑到疫情防控的紧迫性,无法进行双盲;专家组讨论后决定采用在有限条件下的最客观随机平行对照试验设计。按照研究方案,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参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共收集了符合研究方案的284例病例。试验数据经过专业第三方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经过连花清瘟治疗组治疗14天后,主要临床症状(发热、乏力、咳嗽)治愈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在治疗第7天达57.7%,治疗第10天达80.3%,治疗第14天更是达到了91.5%。发热、乏力、咳嗽单项症状持续的时间也明显缩短,连花清瘟治疗还能够明显提高肺部CT影像学异常的改善率,提高总体临床治愈率。从降低转重型患者的比例方面分析,连花清瘟胶囊治疗组与对照组明显更低(连花清瘟治疗组:2.1%,对照组:4.2%)。然而在本临床试验中,连花清瘟胶囊在提高新冠肺炎核酸转阴率和缩短转阴时间方面与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对比虽然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但差异尚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上述系列发现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连花清瘟胶囊口服14天可显著提高新冠肺炎发热、乏力、咳嗽等临床症状的改善率,明显改善肺部影像学病变,缩短症状的持续时间,提高临床治愈率,遏制新冠病情恶化,而且安全性较高。这项研究结果被植物医学界的一区(2020年中科院SCI期刊分区)杂志Phytomedicine收录发表,是目前首个被国际期刊杂志报道的中药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钟南山院士的团队高度重视中医中药的发展,在疫情初期就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牵头全国多个医疗机构开展了严格设计的中医药物筛选研究和临床应用探讨,并组织启动了以连花清瘟胶囊为代表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国际植物医学领域影响因子较高的杂志《植物医学》(Phytomedicine)发表连花清瘟胶囊治疗新冠肺炎临床研究成果也是国际对中国中药防控新冠的认可和肯定,对中医药国际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外以乱人

100年了,中国企业完成了新的“结核病疫苗”临床研究!背后还有创业板一份功劳

结核病是一种感染率和发病率都非常高的疾病,但从1921年卡介苗发明以来,之后近100年里,没有新的疫苗出现。2008年,智飞生物希望通过收购安徽龙科马来进行结核病疫苗的研发,但这一切要从零开始。幸运的是,2010年,智飞生物登陆创业板,通过IPO,募集资金净额14.33亿元。正是借助这些资金的力量,十年时间,智飞研发的结核潜伏感染预防用疫苗已经完成了临床研究,使中国成为了第一个完成该疫苗临床研究的国家。今天,是创业板开市十周年。在创业板开板的十年里,创新药、医疗服务等领域涌现了一大批优质的公司,在业绩的推动下市值和股价均实现了翻倍增长,医疗保健板块已成为创业板指数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医药上市公司不仅总市值在创业板居于前列,整个创业板里医药企业个股涨幅,也远超创业板其它个股。截至2019年10月25日,有19家公司上市以来涨幅超过10倍,其中医疗保健公司有10家,分别是康泰生物36倍、爱尔眼科29倍、泰格医药20倍、兴齐眼药16倍、药石科技11倍、欧普康视、我武生物、普利制药、万孚生物、安科生物10倍。(来源:央视财经)

好声音

全球唯一一个!中国团队疫苗研发有重大突破,获西方权威期刊肯定

在北京时间5月22日21时,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在线实时发布了全球第一种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一期实验结果,该论文通讯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论文称,根据实验室的研究数据,这种以腺病毒5型为载体的新冠病毒疫苗,对志愿者桀纣后28天时间已经产生了人体耐受反应和免疫原反应。且在测试的成年人体内,这种对SARS-COV-2(新冠肺炎病毒)体液中的免疫反应在接种28天达到了峰值。且快速特异T细胞反应从接种14天后已经开始有记录。最后,研究结果给出的评测是:这种世界上首个一期临床测试完毕的疫苗是非常安全可靠,且耐受性良好的一种疫苗。这种疫苗也成功地在人体内对新冠病毒产生了免疫应答。在初期的28天实验中,结果让人非常免疫。据悉,经过这次临床测试完毕后,疫苗后续还要经过包括第二期测试在内的6个月的连续观测才能评估出结果。接下来的观测主要针对的是它引发的免疫反应是否真的可以有效抵挡新冠肺炎病毒的侵入和感染,在确认对新冠肺炎病毒有很好的免疫能力,且身体内无明显的排异或其他不良反应后,这种疫苗才可以最终投入使用。专家称,研发疫苗项目本来就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世界共同关注的首期新冠疫苗临床结果中,中国团队取得的成绩称得上是一个重大突破。一般来说,28天就产生抗体且无不良反应,代表这种疫苗已经初步取得了准行证——稳定性,且免疫原记录反应表明这种疫苗起效非常快,如果是一般的病毒或细菌疾病,几乎可以称得上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但由于新冠肺炎这种病毒的巨大不稳定性,以及可能产生的变异等问题,所以谁都不敢保证最后的临床结果一定是可以达到完全免疫。但目前来看,这种疫苗进度是最快的,其他实验室还未发现可以达到如此成功的抗体反应。该项目的负责人陈薇院士也称,谨慎这些实验结果是应该的。因为开发新冠肺炎病毒疫苗所面对的挑战前所未有的巨大,所以即使临床试验已经表明触发了人体的免疫反应,但也未必一定能保证最后完全对这种病毒产生免疫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前根据世卫组织在5月20日的报告,已经有120种以上疫苗在全球各个实验室同步开发中,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要数SARS-COV-2“纤突蛋白”靶基因疫苗,这种由多国联合开发的号称“最有用”、“最安全”、“进展最快”的疫苗,仍尚在沉寂中,甚至还未公开动物实验结果。陈薇还称,取得这么大进步的原因是,她的团队在基因病毒序列被公布的第一时间(2月份)已经开始研发这种疫苗,在3月16日这种疫苗已经获批进入首期临床试验。当前的二期临床也是早在4月12日就已经启动。而在2月份时候,全球的大多数实验室还未对这种病毒产生很大警惕性,也没料到它能发展到现在如此严重地步。

肖统

权威发布!国产新冠灭活疫苗Ⅰ/Ⅱ期临床试验中期结果:具有良好免疫原性,在人体安全性好

每经编辑:步静据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官网8月14日消息,8月13日,国际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The Journal of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刊登了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联合研制的新冠灭活疫苗Ⅰ/Ⅱ期临床试验中期结果。这是全球新冠灭活疫苗第一篇正式发表的临床试验数据文章,该疫苗也是全球第一个被批准进入临床试验的新冠灭活疫苗。《美国医学会杂志》自1883年7月14日在美国芝加哥市创刊,迄今已有107年连续出版的历史,它是国际知名的医学杂志之一。JAMA的办刊宗旨是促进医学科学、医学技术及公共卫生事业的改善。能有效诱导产生中和抗体 具有良好免疫原性该文章涉及了Ⅰ/Ⅱ期18-59岁共320名志愿者的临床试验中期数据。Ⅰ期临床试验中,低、中、高剂量组和铝佐剂对照组共96名志愿者于0/28/56天接受三次接种;Ⅱ期临床试验中,共224名志愿者于0/14和0/21天接受两次中剂量接种。对候选疫苗诱导的中和抗体滴度研究结果显示,Ⅰ期临床中接种三次疫苗后14天,低、中、高剂量的疫苗在志愿者中诱导产生的血清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分别为316,206和297;Ⅱ期临床中0/14和0/21天接种两次中剂量疫苗后14天,其值分别为121和247。这一结果表明该疫苗能在该年龄组人群中有效诱导产生中和抗体,中和抗体水平也与其他疫苗研究报道的水平相当,证实了该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在人体安全性好在安全性方面,接种疫苗7天内观察到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注射部位疼痛,其次是发热,但均为轻微和自限式的,不需任何治疗。研究中无任何与疫苗有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具体报告不良反应志愿者的人数分布情况为:Ⅰ期低、中、高剂量疫苗组和铝佐剂对照组为5人(占比20.8%)、4人(16.7%)、6人(25.0%)和3人(12.5%);Ⅱ期0/14天和0/21天中剂量疫苗组为5人(6.0%)、16人(19.0%),相应的铝佐剂对照组为4人(14.3%)和5人(17.9%)。不良反应发生率在疫苗组和安慰剂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低于目前发表的疫苗临床研究所报道的水平,说明该灭活疫苗在人体安全性好。Ⅲ期临床试验正在开展除文章已涉及的组别外,Ⅰ/Ⅱ期其余组别的临床试验正在按计划进行。此外,包含更多受试志愿者的Ⅲ期临床试验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正在开展,将对该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试验作进一步评价。此外,杂志也专门发表了编辑部评论,总结了最近的疫苗研究进展,并肯定了灭活疫苗的安全性、耐受性及免疫应答,指出有必要进一步评价其有效性。每日经济新闻

麻雀王

分享中国防疫经验却被退稿三次 成都医生文章终被世界顶级医学期刊认可

封面新闻记者 周家夷由于新冠肺炎持续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关于疫情防控、疾病治疗等方面,聚集了全世界医学界专家们的目光,作为交流分享平台的各类医学期刊也汇聚了各国医务人员的经验和智慧。7月1日,记者从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以下简称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获悉,来自新冠隔离病房的贺钰磊博士团队的关于“个人防护装备和新冠肺炎”的文章被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选用并在官网主页发表,向国际医学界介绍了中国在新冠肺炎防控中的经验,为阻遏新冠肺炎流行贡献了中国力量。曾被三次退稿 他仍坚持分享中国战疫经验早在疫情初期,1月23日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就成立了新冠隔离病区,贺钰磊被抽调到了抗疫一线。在隔离病区期间,他有更多机会了解和接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面的信息。“1月底的时候,在政府的大力宣传下,国内基本已经全民戴口罩了,但是西方国家对戴口罩的认可度确并不高。”贺钰磊说,在一次聊天中,他与医院党委书记林永红一起探讨起这种现象,当时西方主流医学界认为,只有医护人员或者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才需要戴口罩,而普通人群是不需要戴的,林永红书记也认为东西方对“戴口罩”的文化差异极大,而且各国医疗水平和医疗物资准备参差不齐,所以在疫情期间,各国对戴口罩有认识的巨大差异。为了能将中国的疫情防控经验分享给世界,在林永红书记的帮助和鼓励下,贺钰磊医生的团队开始着手准备论文。3月底,团队就完成了“口罩戴或不戴?是个两难的选择”的论文并向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投稿,不久后,得到回复:内容不合适,不能选用。“可能还是和他们对戴口罩的认识不同有关。”贺钰磊说,当时西方主流医学界如: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防疫建议中也不建议普通人全面戴口罩进行防护。第一次的论文被拒后,他并不气馁,重新查阅文献、找论据。不久后,贺钰磊再次投稿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这次他的题目更加直接“全面戴口罩,挽救生命”。然而这一次的论文又被拒绝了。直到6月初,WHO更新口罩使用指南,建议“公众配戴口罩”,证明了中国之前的防疫措施是及时、有效的。4月初,贺钰磊和医院的一支医护团队一起被派往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更深入地学习个人防护经验和院感防控知识。之后他们团队完成了以“成都防控新冠经验”为主题的论文,重点介绍成都的经验,遗憾的是,因为各种原因这一篇论文也被拒绝了。虽然前三次的论文发表并不顺利,但贺钰磊却没有灰心。在仔细观看了一段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布的医护人员防护设备穿脱指导的视频中,他发现了细节上的问题。比如视频中脱下的防护服、手套被直接丢在没有盖的垃圾桶里;视频中医护人员的手部、颈部有皮肤裸露,而严格的防护措施应该是不允许皮肤暴露出来的;医务人员进入病区需要戴一次性鞋套,避免病毒附着在鞋底被带出病房……通过仔细研究国内经验和查阅文献,贺钰磊整理了有待加强和改进的具体意见,再次投稿给新英格兰医学杂志。6月26日,经历了多次修改、三次被拒之后,这篇包含了成都防疫经验的文章终于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官网发布。这代表了国际医学界对中国战疫经验的肯定和认可。贺钰磊博士说,他之所以不懈地撰写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也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战疫经验,希望世界能早一点控制疫情。因为疫情面前无国界,全世界人民都是命运共同体,只有共享经验成果、齐心携手战疫才能取得最后胜利!来源:封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