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临床研究》杂志征稿其热焦火

《临床研究》杂志征稿

《临床研究》杂志,创刊于1993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西安交通大学主办,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61-1502/R,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6-1278,系“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本刊以临床医学及临床教学新经验、医疗新动态、科研新成果为主旨,将其研究成果展示给读者,以促进临床医学发展为办刊宗旨。欢迎全国高等医药学院校、医药卫生系统科研、医疗单位及其相关的作者踊跃投稿。主要栏目临床医学论著、临床医学教育、实验研究、护理研究、医学荟萃、病案讨论、综述来源:医技无忧医学研究院更多资讯信息请关注 医技无忧微信公众号(yijiwuyou)

观者如市

世卫组织:两种新冠肺炎疗法3周内获得临床试验初步结果

世界卫生组织20日说,两种新冠肺炎疗法正在开展临床试验,预计3周内获得初步结果。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当天在例行记者会上说,根据世卫组织先前确定的新冠肺炎治疗方案研发计划,目前正在重点开展两种疗法的临床试验,其中一种疗法联合使用抗艾滋病病毒药物洛匹那韦和利托那韦,另一种疗法使用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我们预计在3周内会获得初步结果”。洛匹那韦和利托那韦通常联合使用,是治疗艾滋病的常用药物。据2004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洛匹那韦和利托那韦联合使用对非典型性肺炎患者具有“实质性的临床益处”。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网站信息显示,洛匹那韦与利托那韦联合使用的临床试验已在中国武汉等地的医院展开。瑞德西韦是美国吉利德科技公司正在研发的一款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埃博拉出血热和中东呼吸综合征等疾病,尚未在全球任何国家获批上市。武汉多家医院已于本月初开始该药物的临床试验,试验预计持续到4月底。谭德塞还在记者会上说,世卫组织国际专家组成员正与中国同行合作,就新冠病毒相关问题在中国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寻找一些目前尚不了解问题的答案,包括病毒的传播能力和中国所采取措施的作用等。他介绍说,国际专家组成员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韩国首尔大学医学院、尼日利亚疾病控制中心、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俄罗斯圣彼得堡巴斯德研究所、俄罗斯国家肺结核与传染病医学研究中心以及德国罗伯特·科赫研究所,覆盖领域包括流行病学、病毒学、临床管理、疫情控制和公共卫生等。(来源:新华社)

太空梦

加速推进抗新冠病毒适应症开发 杰华生物蛋白质新药临床研究登上国际权威期刊

来源:证券日报本报记者 张敏今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造成巨大冲击。在此背景下,新冠药物研发备受关注。近日,《国际感染病杂志》发表乐复能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临床研究论文,中国国家疾控中心病毒研究所测定,乐复能抑制新冠病毒的半效浓度EC50=0.05nM,灵敏度比瑞德西韦(EC50=770nM)高15000倍。记者注意到,乐复能全称重组细胞因子基因衍生蛋白注射液,是杰华生物股份公司(GenovaInc.,以下简称“杰华生物”)治疗乙型肝炎的主要产品,是种以免疫疗法为基础的蛋白质新药。2018年4月,乐复能获国家药监局颁发的1.1类新药证书,于同年5月上市销售,并于今年1月1日正式进入国家医保报销目录。杰华生物董秘许春涛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国际感染病杂志》是抗感染类领域的权威期刊,乐复能(Novaferon)论文发表,标志着其抗新冠病毒的作用及疗效得到国际认可,与乐复能已获批抗乙肝病毒治疗等结合起来,意味着乐复能在临床上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为开发乐复能抗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适应症奠定了基础,具有里程碑意义。在目前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控制的情况下,无论是在研疫苗项目或者药物开发项目都面临没有患者进行临床实验的局面。对此,许春涛向本报记者介绍,目前,获批治疗一个新的适应症根据试验临床终点指标选择一般需要开展不会少于300个患者入组的临床试验。为此,公司已经联合国际最顶尖的CRO机构开始联合进行全球多中心的新冠肺炎适应症的开发。从乙肝到新冠肺炎乐复能抗病毒效果引关注杰华生物董秘许春涛向记者详细介绍了乐复能用于新冠病毒的临床试验过程:“新冠肺炎暴发后,公司就开始安排进行系列乐复能治疗新冠的研究,包括体外的实验室细胞模型抗病毒试验和临床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主持的前瞻性、随机分组、平行对照试验。试验结果初步验证了乐复能治疗新冠肺炎的抗病毒效果概念。同时,在所有使用乐复能治疗的病人中,没有1例转化成重症。目前在公开的新冠肺炎抗病毒治疗试验数据中,瑞德西韦和乐复能在前瞻性对照试验设计中显示出了有统计差异性的治疗效果。”据悉,瑞德西韦在中国试验结论无效,在美国却有效,业内部分专家认为这从某种层度说明了该药即使有效作用也应该有限,所以只是被FDA授予紧急使用,另外从技术角度看,瑞德西韦的临床终点选取的是住院天数时间却没有病毒清除率及转阴时间等客观指标,在非严格双盲的试验环境下住院天数时间这类指标人为主观影响较大,同时不同的医保及防疫法规下各地住院政策的差异性也会对结果有一定影响。许春涛说:“乐复能进行了89例前瞻性对照试验,虽然例数只是一个二期临床规模,但统计依然有差异性,从数学逻辑看这反过来有力说明了我们的抗病毒药效非常强,当然按正式的治疗适应症申报要求我们还需进一步扩大临床试验规模”。对于记者关于乐复能和瑞德西韦在试验方式差异性的提问,许春涛还表示:“乐复能体外试验既做了感染病毒细胞的治疗性试验,也做了正常细胞抗病毒预防性试验(EC50/IC50为0.1ng/ml),临床给药方式采用的雾化给药,瑞德西韦目前采用的是静脉滴注给药,从市场应用角度看,乐复能可以做成临床的治疗性药物和用于健康人的预防性的喷雾剂,若后者在技术上可行,市场挖潜空间可期。”已产生规模收入冲刺科创板记者注意到,杰华生物已于2019年12月31日在青岛证监局进行辅导备案登记,辅导机构为国泰君安,境内主要经营实体为杰华生物技术(青岛)有限公司。许春涛向记者透露公司将很快完成辅导,希望上市后能成为科创板生物制药板块的指数股。杰华生物曾计划在中国香港上市,如今公司调整上市策略,计划先行冲刺科创板,再登陆港股实现两地挂牌。据悉,公司目前已产生规模收入、规模利润、规模正现金流。此前,杰华生物董事长刘龙斌介绍,公司的愿景是:未来能够凭借技术平台体系所赋予的持续不断的新药研发能力,以抗病毒治疗为主线,跻身一流生物制药行列。许春涛介绍,虽然从试验结果初步证明乐复能治疗新冠肺炎的抗病毒效果概念,但仍需进行扩大病人数目的后续三期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以满足适应症申报的要求。杰华生物表示,公司计划在今年扩大新冠病毒的临床试验基础上,基于乐复能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特点,争取在未来几年时间内完成更多病毒性疾病如EBOLA、甲型流感、禽流感等的体内外试验,假定将来SARS、MERS等疫情重燃,或出现新的病毒疾病爆发,公司也会一并试验。(编辑 才山丹)

中康

瑞德西韦治重症中国临床研究:与统计学意义上临床获益无关

北京时间4月29日晚,国际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网站发布了中国研究团队就瑞德西韦治疗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临床试验报告。报告结论称:在这项新冠肺炎重症入院的成年患者的研究中,瑞德西韦与统计学意义上的临床获益无关。此外,早先被治疗的患者临床改善的时间缩短,需要在更大的研究中证实。这份题为《瑞德西韦用于新冠肺炎成人重症患者: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试验》的报告中介绍,研究团队在中国湖北的10家医院中进行了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试验。在2020年2月6日到2020年3月12日,237名患者入组并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其中158名患者接受瑞德西韦治疗,79名患者接受安慰剂治疗,其中安慰剂组一名患者随机退出。研究结果称,瑞德西韦的使用与临床改善时间的差异无关联。虽然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持续症状为10天或更短的患者中,接受瑞德西韦的患者比接受安慰剂的患者拥有更快的临床改善时间。155名瑞德西韦受者中,102名(66%)报告了不良事件,而78名安慰剂受者中的50名(64%)报告了不良事件。18例(12%)患者因不良事件提前停用瑞德西韦,4例(5%)患者提前停用安慰剂。这项研究由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曹彬牵头,以评估瑞德西韦的疗效和安全性。此前,美国临床试验数据库ClinicalTrials.gov显示,根据4月15日的最新更新,瑞德西韦在中国的新冠肺炎成人重症试验状态为“终止”,原因显示为:“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得到良好控制,当前没有符合条件的患者入组。”同时,瑞德西韦在中国的新冠肺炎成人轻症和中度症状组的临床试验状态也已更新为“暂停”,原因显示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已得到良好控制,没有符合条件的患者入组。”对此,吉利德公司方面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回应称:“我们被告知,由于入组人数低,由中国研究机构牵头的瑞德西韦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和轻中症患者的两项临床研究已提前终止。我们期待着这些数据的发表和对结果的深入评审。”瑞德西韦目前尚未在全球任何国家获得批准,对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安全性或有效性尚不明确。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时间4月24日凌晨,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据其看到的一份世界卫生组织意外公布的文件草案,吉利德研发的抗新冠潜在有效药物瑞德西韦,在其治疗新冠病毒的首个随机临床试验中失败,让对它给予厚望的科学家和投资者失望。消息曝光后,吉利德股价盘中跳水,一度下探超过8%,甚至在盘中暂停交易,截至当地时间4月23日,吉利德收跌4.34%。当时,吉利德科学全球首席医疗官Merdad Parsey博士代表公司,发布了吉利德科学关于瑞德西韦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在中国的研究数据的声明。称,“今天,世界卫生组织(WHO)网站上过早地发布了中国第一个临床研究的信息,该研究评估了在研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remdesivir)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中的使用。这一信息已经被删除,因为研究人员并未许可公布结果。此外,我们认为那篇文章包含了对研究的不恰当描述。由于入组率低,该研究被提前终止,因此,它的数据不足以支撑有统计意义的结论。就其本身而言,该研究结果是非结论性的,尽管数据的趋势提示了瑞德西韦的潜在受益,尤其是在早期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我们获悉现有的数据已经提交用于经同行评审的发布,近期将会看到这项研究的更详细的信息。“我们感谢中国研究人员所做的工作,感谢我们在世界各地的同事和合作伙伴的持续努力,帮助我们了解瑞德西韦作为这一破坏性疾病治疗药物的潜力。全球卫生界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达成的巨大合作使我们可以迅速产生数据,推动了我们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的自然史的认知,并加深了我们对瑞德西韦对这种疾病治疗的潜在作用的了解。”Merdad Parsey在声明中表示。(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孔雀羽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投稿须知

期刊简介期刊名称:临床医药文献主管单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办单位: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周期:旬刊国际刊号:2095-8242国内刊号:11-9355/R邮发代号:82-734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描述:《临床医药文献》杂志创办于2014,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国家级期刊,现被万方收录(中)等权威机构收录,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社征稿刊社简介《临床医药文献》创刊于2014年,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管、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主办并出版的国家级医学期刊。期刊为月刊,国内统一刊号CN11-9355/R,国际刊号ISSN2095-8242。《临床医药文献》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和宗旨,围绕国家不同时期医药卫生工作的重点,结合临床实际和重大疾病防治工作需要,并抓住学术研究中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实施有前瞻性的编辑策划工作。期刊收录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栏目设置综述、论著、临床交流、医药管理、临床护理投稿指南1、文稿应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实用性。应立论新颖、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文责自负(严禁抄袭),文字要精炼。2、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列应在投稿时确定。作者姓名、单位、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务必写清楚,多作者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接录稿通知后不再改动。3、文章要求在2000-2400字符,格式一般要包括:题目、作者及单位、邮编、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文章标题字符要求在20字以内。4、文章中的图表应具有典型性,尽量少而精,表格使用三线表;图要使用黑线图,绘出的线条要光滑、流畅、粗细均匀;计量单位请以近期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为准,不得采用非法定计量单位。5、为缩短刊出周期和减少错误,来稿一律使用word格式,并请详细注明本人详细联系方式。审稿周期一般为5个工作日,作者也可来电查询,以免影响正常发表。6、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不同意删修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我刊同时被国内多家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不同意收录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稿件刊登后,赠当期杂志2册。投稿邮箱:tougaoyun@163.com论文投稿网:tougaoyun.cn

吐纳

我国学者领导开展的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发表最新成果

2014年,第三届国际微移植研讨会召开,全面启动微移植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资料图)央广网10月12日消息(黄雅静 庄颖娜)记者日前从解放军307医院获悉,一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再次印证:应用微移植治疗老年白血病,疗效明显高于传统移植和化疗。相关研究成果今年9月发表于美国权威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肿瘤》。该研究观察了来自中国、美国、西班牙的185例老年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接受微移植后的疗效,结果显示这些患者白血病完全缓解率高达74.6%,2年总生存率达50.2%,严重感染和器官衰竭发生率分别仅为8%、2.2%,在不采取预防措施的情况下,仅有1.1%的患者出现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排异反应)症状。据了解,即使针对中青年急性髓系白血病,采用化疗治愈率也只有不到40%,造血干细胞移植治愈率最高可达70%左右,但并发症发生率高,移植相关死亡率高,老年患者更是达不到这个疗效。这是由解放军307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艾辉胜领衔的“国际微移植兴趣研究组”首次发表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相关数据来自中国、美国和西班牙的15个研究中心,涉及不同国别、人种、老龄程度,随访2年,全面检验并证实了微移植的卓越疗效。相比于年轻患者,老年患者脏器功能差、对化疗耐受性差、骨髓抑制期长、抑制程度重,都为白血病的治疗增加了难度。微移植无需白细胞抗原(HLA)配型相合,供者来源广泛,在健康供体造血干细胞的支持与保护下,老年患者也能够接受标准的化疗,而且并发症少、生活质量提高。微移植技术将老年白血病的疗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为更多患者提供了一种更加安全高效的治愈手段。艾辉胜是国际上首位原创性开展白血病微移植治疗临床研究的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相继在美国权威期刊《血液》(BLOOD)《临床肿瘤学杂志》(JCO)发表后,微移植技术逐渐在国内外推广应用。截至目前,由艾辉胜、美国《血液》杂志主编鲍勃˙勒温博格、美国杜克大学奈森˙曹等共同发起并由艾辉胜担任主席的“国际微移植协作组”以及“国际微移植兴趣研究组”,已有北美、欧州、澳州、亚洲的42家研究中心加入,定期讨论微移植临床及基础研究问题,分享研究经验,并协作开展临床研究。在上述两个工作组的推动下,国内外对于微移植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研究的热情不断攀升,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多家血液及移植中心,相继应用微移植技术救治了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淋巴瘤、骨髓瘤、实体瘤等多种疾病患者。在实际应用中,该技术显示出改善患者预后、加快化疗后造血恢复、缩短骨髓抑制期、发挥抗肿瘤疗效等诸多优势。

海岸線

吴一龙教授领衔的临床研究成果登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早中期肺癌现治愈之光

本文转自【广州日报】;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何雪华 通讯员郝黎、张蓝溪、靳婷、张松山)在我国,肺癌年新发78.4万例,发病率、死亡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20.3%、26.99%,是名副其实的“首癌”。9月20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正式发表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吴一龙教授领衔的ADAURA(术后辅助)研究成果,肺癌术后使用分子分型指导下的第三代EGFR-TKI靶向辅助治疗,可降低IB-IIIA期EGFR突变肺癌83%的复发与死亡风险,让早中期肺癌患者望见治愈之光。确诊了肺癌,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能否手术切除病灶?是的,对于占肺癌约85%的非小细胞肺癌而言,I期至IIIA期,手术治疗是明确的、主要的办法。而且,部分IB期、II、IIIA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早中期肺癌”,推荐在手术后接受辅助化疗。但吴一龙指出,上述治疗并不令人满意,因为除了IA期患者外,5年临床治愈率不乐观,IB、II、IIIA期的5年复发率分别是45%、 62%、76%,很多患者在手术后会复发,继而进展为晚期肺癌。术后还有微小病灶、分子微转移,被医学专家认为是复发的重要原因。第三代药物降低83%疾病复发从1985年以来,全球医学研究者一直在探索如何提升肺癌术后生存率。2017年,吴一龙团队历时8年的ADJUVANT研究成果登上顶级肿瘤学杂志《柳叶刀·肿瘤》,首次强有力证实第一代EGFR-TKI靶向药物是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和驱动基因阳性肺癌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的重要选择之一。这一发现中止了“肺癌切除后吃不吃靶向药”的争议。不过,吴一龙坦言术后辅助治疗让早中期患者的复发、死亡风险降低30%~40%,与临床治愈有相当距离。ADAURA研究则被切切实实誉为“早中期肺癌的治愈之光”。“ADAURA研究证实,使用第三代EGFR-TKI靶向药物辅助治疗早中期肺癌术后患者,降低了83%的疾病复发、患者死亡风险。”研究发表的共同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吴一龙教授说。“第三代EGFR-TKI靶向药有望成为早中期肺癌术后辅助治疗新选择。”吴一龙进一步解释,科学研究能让老百姓获益,应第一时间让老百姓知道。5年生存率非常关键,这一研究在全球284个中心纳入682例患者,从2016年8月至2020年1月,第三代EGFR-TKI靶向药辅助治疗,让患者的中位生存期达到38.6个月,超过了3年。时至今日,术后5年生存被认为不够,吴一龙认为,这一研究甚至给临床治愈期扩至10年提供可能性。焦点问答哪些患者最得益?研究团队估算,将有占肺癌总人群1/3的病人可应用新方案。吴一龙特别提醒,IA期患者并不建议吃三代靶向药,他们术后的5年生存率已经是八九成了,复发风险低至目前临床可接受范围,且药物本身是有皮疹等毒作用的,乱用弊大于利。新治疗方案能让患者活多久?这里涉及到无疾病进展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吴一龙指出,现在确实还没有总生存期数据,患者用了两三年的药,还有八九成人好好地活着,而没用药的对照组,生存的只有三四成了,“我只能说,研究的OS,最快也要5年后才等到了。”吴一龙教授说。他同时表示,研究还会每年公布生存率的变化情况。一代药、三代药选哪个?吴一龙进一步解释,一代药首先是可及性好,其次是进了医保,患者自费比例低,第三是从一代用药、后面药接上,总生存期可达72.86个月,超过6年时间。三代药虽然目前已经批准一线治疗,但就连欧美都还没批准辅助治疗的适应证,他估计中国最快要到明年底批出适应证。其次是三代药虽然有了耐药期结果,但机制不明,尚无有效药物接下去;最后是药费问题,现在未入医保,三代药月自费达1万多元。“个人认为,在这几年间,在早中期术后靶向治疗上,一代药、三代药将并存。”吴一龙教授说,至于选“萝卜”还是“白菜”,需要根据上述情况权衡。

犬儒

段树民团队2020年连续在Neuron、elife和Glia等杂志发表研究成果

012020年11月25日,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DOI:10.1038/s41467-020-19767-w)在线发表浙江大学的题目为“Parabrachial nucleus circuit governs neuropathic pain-like behavior”的文章。浙江大学脑科学和脑医学学院讲师孙丽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生刘瑞为共同第一作者。孙丽和段树民为共同通讯作者。课题组研究人员利用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CPN)小鼠,结合在体神经元钙信号检测、电生理、光遗传学及行为学检测等,发现在给与神经病理性痛小鼠触觉和热刺激时,LPBN谷氨酸(兴奋性)能神经元活动比对照小鼠显著增强,但GABA(抑制性)能神经元活动无显著变化。用光遗传学选择性激活LPBN谷氨酸神经元则在正常小鼠也产生神经病理性痛的行为反应,而光遗传学抑制LPBN谷氨酸能神经元则对急性的生理性疼痛和慢性的神经病理性疼痛都能阻断。有意思的是,光遗传学激活GABA能神经元(只占整体LPBN神经元的10%)选择性抑制神经病理性痛,但不影响生理性疼痛。而抑制了LPBN的GABA能神经元则在正常小鼠也产生神经病理性疼痛样反应。图1 图文摘要:LPBN环路调控生理性和病理性疼痛机制模式图为进一步研究LPBN神经元是仅作为神经痛的传递中间站还是主动参与了神经病理性痛的产生,研究人员采用药理遗传学方法,发现连续特异性激活LPBN谷氨酸能神经元(1周),就可以在正常小鼠产生长期的慢性疼痛行为,完全模拟了神经损伤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痛。另一方面,在神经损伤的第一天开始连续特异性激活LPBN的GABA能神经元(1周), 则神经病理性疼痛就不会再发生(图1)。这些结果表明,LBPN谷氨酸神经元的活动不仅对神经痛和生理性痛的传递都至关重要,也是产生神经痛的充分和必要的条件。而只占LPBN神经元10%的GABA能神经元则对神经痛的发生和传递起到关键的门控作用。该研究不仅为深入理解神经痛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神经痛的临床干预提供重要的新靶点。022020年9月23日,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康利军教授团队和段树民院士团队合作,在Neuron期刊发表了题为“Sensory glia detect repulsive odorants and drive olfactory adapt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发现外周神经胶质细胞可以直接感受环境气味刺激,并通过GABA神经递质,实时抑制嗅觉神经元的活性,从而引起嗅觉适应性。课题研究人员首先在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C. elegans)的化感器鞘状胶质细胞(amphid sheath glia; AMsh glia)中特异性表达钙敏感的荧光蛋白GCaMP5,发现无论在体还是离体分离培养的AMsh 胶质细胞都能够被机械刺激和厌恶性气味分子所激活。通过一系列分子遗传学筛选,研究人员发现两种GPCR蛋白SRH-79和STR-61,分别表达于AMsh 胶质细胞和ASH感觉神经元,作为受体蛋白感受气味分子IAA(isoamyl alcohol;异戊醇),并通过TRP通道和IP3R引起细胞内的钙升高响应。接下来,通过在AMsh 胶质细胞中表达光敏感通道蛋白(CoChR),采用光遗传学方法特异性操控AMsh胶质细胞活性,研究人员发现AMsh胶质细胞被激活以后,能够通过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作用于ASH感觉神经元上的离子型GABA受体LGC-38,抑制ASH神经元对气味分子的响应,进而调节气场环境(IAA)中动物的嗅觉行为学模式。有意思的是,如果基因敲除AMsh胶质细胞上的IAA受体SRH-79,AMsh胶质细胞就失去了对IAA气味适应性的调控能力,但是仍然保持对1-octanol(辛醇)气味适应性的实时调节作用,充分说明了AMsh胶质细胞能够直接感受气味刺激,并实时调控嗅觉行为响应。 本研究揭示了神经胶质细胞在感觉生成调控中的主动、实时的作用,并从分子和环路水平揭示了嗅觉适应性的产生机制,为充分阐明神经胶质细胞的生理功能和感觉适应性的生成机制奠定了科学基础,并提示神经胶质细胞及其相关分子在神经精神疾病发生与相关药物开发中潜在的意义。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康利军教授和段树民院士是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段夺、张虎、岳晓敏和范月丹是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浙江大学徐素宏教授、王志萍教授、中国科技大学温泉教授、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刘杰教授等团队的支持。032020年9月1日,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虞燕琴教授和段树民院士团队在eLife期刊发表了(9月21日,full online edition)题为“Activation of Astrocytes in Hippocampus Decreases Fear Memory through Adenosine A1 Receptors”的研究论文(DOI: 10.7554/eLife.57155)。该团队在既往对星形胶质细胞的系列研究基础上(如星形胶质细胞释放的ATP不仅对神经元活动产生异突触抑制,而且ATP和其降解产物腺苷反向调控不同类型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有效调控神经网络活动等工作),进一步对星形胶质细胞在高级神经活动方面尤其是是否和如何调控恐惧记忆展开了探索性研究,提出了调控星形胶质细胞活动以阻断恐惧记忆巩固的新策略。课题组研究人员首先在大鼠海马脑区的星形胶质细胞中特异性表达光敏感通道蛋白(ChR2),采用光遗传学方法特异性操控星形胶质细胞钙活动;发现在恐惧学习后特定时间窗内兴奋星形胶质细胞能引起显著并持久的恐惧记忆降低,同时对伴随恐惧相关的焦虑样行为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有趣的是,这种操作只会影响操作前时间窗内偶联的恐惧记忆,动物再次学习和记忆能力不受影响。同时,研究人员采用降低星形胶质细胞活动的策略,发现恐惧记忆明显增加,这反证了星形胶质细胞活动在调控恐惧记忆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发现,星形胶质细胞兴奋后细胞外ATP和腺苷水平显著增加;外源性给予腺苷或腺苷受体A1Rs激动剂和兴奋星形胶质细胞的作用一致;阻断A1Rs作用,则阻断兴奋星形胶质细胞引起的恐惧记忆降低效应。这项工作不仅推进了对恐惧记忆新机制的理解,也为治疗病理性恐惧相关疾病如创伤后应激障碍提供了新的可能的有效策略和途径。本课题模式图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虞燕琴教授和段树民院士是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李玉兰和李礼轩是论文共同第一作者。042020年5月21日,《胶质细胞》发表了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高志华教授与段树民院士团队关于小胶质细胞代谢特性的研究,题为“mTOR-mediated metabolic reprogramming shapes distinct microglia functions in response to lipopolysaccharide and ATP”。 团队首先通过转录组分析比较LPS激活的M1促炎型小胶质细胞以及IL-4激活的M2抑炎型小胶质细胞的所有代谢基因转录组,发现LPS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主要在糖酵解、三羧酸循环、花生四烯酸和磷酸肌醇等代谢通路上有明显的改变,而IL-4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主要在花生四烯酸途径相关基因的发生改变。由于对血脑屏障的保护,脑实质内的小胶质细胞很少暴露于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 (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MPs),如LPS等。小胶质细胞经常被损伤相关分子模式 (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DAMPs)激活。ATP作为最常见的DAMPs,已被证明在缺血、疼痛和癫痫等多种神经疾病中无菌激活小胶质细胞。因此,课题组进一步通过seahorse生物能量代谢分析技术手段,实时监控在LPS激活M1型和IL-4激活M2型,以及ATP无菌激活的小胶质细胞的代谢特性,发现LPS和ATP有效促进小胶质细胞的糖酵解过程,而LPS抑制氧化磷酸化,但ATP激活氧化磷酸化。此外,IL-4激活的小胶质细胞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改变不明显。此外,课题组还发现,在LPS和ATP激活的小胶质细胞明显上调mTOR信号通路。通过抑制mTOR信号通路,可以有效抑制LPS和ATP诱导的糖酵解升高,以及ATP诱导的氧化磷酸化升高。并且LPS以及ATP激活的小胶质细胞的细胞因子合成的升高,依赖于mTOR信号通路和糖酵解代谢的激活与升高。这项研究结果表明,LPS可以促进小胶质细胞的糖酵解,但抑制氧化磷酸化。ATP促进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mTOR信号通路可以有效调控LPS和ATP介导的不同的代谢重编程。并且,阻断mTOR或糖酵解代谢,有效降低细胞活化所引起的免疫效应,揭示CNS中小胶质细胞的代谢编程在免疫调控中的重要作用。这一发现或为靶向治疗神经炎症带来新的思路。图. 小胶质细胞响应PAMP (如LPS)或DAMP(如ATP)激活,通过mTOR信号通路调控代谢重编程和免疫反应。 这项研究工作出自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第一作者是博士研究生胡亚玲,共同通讯作者是高志华教授和段树民院士。该研究主要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等资助。以上内容来源:浙江大学脑医学与脑科学官网

体泽则冯

2020年度《期刊引证报告》发布,让我们随着专家透过数据看门道

摘 要2020年6月29日, 英国伦敦和美国费城——全球领先的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科睿唯安发布了2020年度《期刊引证报告》(以下简称新版《JCR》)。新版《JCR》受到全国期刊界的广泛关注,为了回应业界关切,让更多期刊业界和学界同仁深入了解新版《JCR》和指标数字背后的趋势,小福团将刘谦、任艳青、任延刚、张莹四位专家对于新版《JCR》看法摘录如下,和大家一起分享学习。刘谦: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中国肺癌杂志》编辑部主任、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医学出版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新版《JCR》出来科技期刊编辑该注意到的几点?北京时间6月29日,业界最为关注的新版《JCR》发布,微信朋友圈马上刷屏。众多作者,特别是学生发出不同慨叹,如同股市一样,“我投中的期刊影响因子涨了!”“我发表的期刊进1区了”……但作为学术期刊编辑,我们应该看到哪些和普通大众不一样的东西?1.总体SCI期刊数量角度JCR报告SCI期刊数是在缓慢增长的(图1),在2007~2011年期间收录期刊数明显增加,其他时间增幅稳定。SCI期刊数增加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全球学科的发展,学术成果的增加,新兴及交叉学科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新期刊创办。图1 JCR各版本SCI期刊数变化2.中国大陆期刊量角度JCR报告中国SCI期刊数稳定增加(图2),增幅远超国际总体JCR中SCI期刊总数,这是与中国科研投入,特别是近年国家对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分不开的。图2 JCR报告中国大陆SCI期刊变化3.学科角度2019年度《JCR》中可以发现,按照期刊数排名,数学SCI期刊数是最多的(324本,图3),载文量最多的是综合材料科学129406篇(图4),各学科按照中位影响因子期刊分数最高的是细胞生物学(图5)。因此,各学科由于期刊数,载文量等众多原因,单纯从影响因子,不顾及学科差异来进行简单算分评价是很不合理的。例如数学的中位影响因子是0.797,期刊数有324,也就是说到影响因子第162名St Petersburg Mathematical Journal位置,其影响因子是0.8,而类似期刊数(314)的综合材料学科,同样中间位置(第157位)的期刊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影响因子是2.553。类似情况在各学科是很常见的。单纯追逐影响因子会驱使作者去做交叉学科工作时,倾向于选择中位影响因子高的学科里面去选择期刊,或者投综合科学类期刊。图3 各学科按照期刊数排名图4 各学科按照载文量排序图5 各学科按照中位影响因子排序4.期刊载文量角度载文量是期刊很重要的指标,显示传载知识的容量,可以说与影响因子一样是评价期刊的主要指标。从载文量(论著+综述)排序,可以看出发文量最多的期刊是Springer-Nature出版社的Scientific Reports,发文量19873,考虑到其为OA期刊,每篇文章收取1870美元发表费,所以商业上可以算很成功的期刊。不过不能否认Scientific Reports和PLos One作为经典的巨型期刊(Mega-Journal)的代表,是一种重要的新型科技期刊出版模式,其发表了大量高水平论文,否则也很难保持在影响因子2-4分的水平(考虑其文章各学科差异等因素),运营管理也是非常复杂的工程,非常值得中国期刊借鉴。在榜单第9名还有一本更不可思议的期刊,Springer-Nature出版社的Nature Communications,载文量去年5469篇,影响因子达到12.121,近年稳定在10以上。要知道国内有些人(编辑?作者?)把载文量多的期刊叫“水刊”,那么能办一本每年发表5000多篇文章,而影响因子10分以上的期刊,难度真的无法想象,可以说NC是依托Nature家族声誉与Springer良好管理运营机制合体的成功科技期刊,笔者特别推荐中国期刊虚心向其学习。图6 期刊按照载文量排序5.中国期刊高IF期刊很多,1,2区期刊很多(图7),网络信息已有较多涉及。此处笔者略去一万字表扬内容。主要存在问题:1.缺少国际化出版平台,不仅仅是技术平台,技术平台可以拿来主义,更缺的是品牌平台。细分学科出版市场也是当前学术出版的重要趋势。2.过度重视影响因子会让多数办刊人失去增加载文量的动力。图7 中国影响因子排名前10期刊图8 美国医学会JAMA系列期刊6.小结从JCR期刊收录变化可以看到很明显的几点,巨型OA期刊由于完全online,载文量大,周期相对比传统纸刊快,作者保留版权等优势,所以满足相当一部分作者群体的需求,值得我国科技期刊学习其优点;学术出版商细分学术市场一直在进行,结合品牌期刊的“瀑布评审”,可以从高中低端一定程度“垄断”学术出版资源,如果再结合集约化优势,更是值得中国期刊学习借鉴;我国学术期刊“小、散、弱”局面正在逐步改善,在各主管主办单位强有力措施的支持下,应该很快成为国际学术出版强国,让更多的我国作者优秀论文发表在祖国大地上。任艳青:“小编讲堂”核心成员,“小编基金”首期PI中国SCI期刊指标非常亮眼2019JCR,中国SCI期刊指标非常亮眼,比较具有2018IF和2019IF的224本大陆期刊,有31本期刊做到了可被引文献量、影响因子和期刊影响因子百分排位数同步增长。最大提升奖2019JCR中,有27本中国期刊首次获得影响因子,这些期刊表现不凡,其中14本期刊位于本学科的Q1区,9本期刊位于本学科的Q2区。最佳新人奖(Q1区期刊)另有,两本刊Bone Research、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2018年IF被镇压,2019 JCR,Bone Research以Q1区强势回归。数据若有不妥,请指正。任延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慢性疾病与转化医学(英文)》编辑部主任未来如何提升我国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大家期待的新版《JCR》影响因子发布,我们对标世界一流期刊,都在思考。我的学科背景使我非常关注医学综合和临床医学的国内外杂志,对比其影响力:在世界的SCI期刊总排名前列,至少有一半期刊是医学综合和临床医学类期刊;而我们国家的SCI期刊总排名,医学综合和临床医学相对数量少,大部分在排名中游。我个人认为,这和我们国家大学和医疗机构医学方面的影响力、世界排名地位是相符的。未来如何提升我国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第一、还是要依托科学家办刊。举例我曾经参与创办的《Endoscopic Ultrasound》杂志,本次影响因子4.489分,属于消化类Q2,比排名Q1区的期刊差2名,内镜类杂志世界排名第四。他的创刊单位是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内镜学科创始人孙思予教授,长江学者、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第一完成人),在亚洲、亚太、及世界消化内镜领域有很好的影响力。未来这个杂志还有前景,因为报导范围包括整个内镜学科,现在大部分稿件还是消化和消化内镜方面,未来需要广泛宣传和推广,积极吸纳其他医学领域高水平内镜超声文章,吸引世界级高水平各医学专业内镜超声专家加盟编委会,未来杂志影响因子超过5分,Q1区杂志只是时间问题。第二、对编辑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作为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参与科协指导的全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业务大赛,三次青年编辑大赛一、二等奖获奖部分青年编辑来自本次JCR收录期刊,而且这些期刊也属于我国领军和各专业代表性英文刊。他们代表了我们国家新一代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期刊领军人才。还有一部分获奖者是我们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杂志的编辑,他们的特点是外语好、学科背景强、有思想、敢挑战。这说明我们的年轻一代青年编辑已经融入到我们对标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追赶行列里,他们是最有希望成就梦想的一代后浪。人才是我们事业最宝贵的财富。第三还是要多和世界一流期刊编辑对话。国际化视角和战略决定我们期刊未来的高度。这个世界看似浑然一体,实际却可以分为不同维度。不同维度的世界,就像一条条平行线,下一个维度的人只能是上一个维度人的意识投射。期刊的三个维度,第一维度是期刊,第二维度是平台,第三维度是数据库。当高维空间挑战低维空间时,具有碾压的优势。比如我们对国际出版商依赖,或者说他们对我们国家期刊的创办、运营和数据库收录的支撑,具有碾压作用。我本人今年当选国际管理与技术编辑学会董事,总部在美国,代表美国先进的办刊理念。还当选国际同行评议周执委会委员,这个组织在英国发起。每月都有至少两次机会和核心成员进行电话和视频会议,推进学会的各项工作。这两个国际组织是有很好编辑实践指导、出版伦理和各种培训以及跨学科、跨专业多样性探索的编辑组织。我希望熟悉和了解后,把他们好的编辑实践和编辑理念推广到国内同行,尤其是青年一代的编辑。我们只有多接触、多了解、多探索,我们才能提升我们国际一流期刊出版的维度和层级,才能真正掌握出版领域的核心技术和软硬件资源。基于此,让我们以愚公移山滴水穿石的韧劲,吹响攻坚克难冲锋号,继续奋进!张莹: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Light学术出版中心副主任提高期刊影响力并不是过分追求影响因子6月29日,来自科睿唯安的新版《JCR》新鲜出炉。期刊界同仁纷纷晒出成绩单,学术界纷纷转发、评论,一度刷爆朋友圈!作为期刊界一员,我也聊一聊影响因子那些事!从新版《JCR》榜单可以看出,影响因子达到292.278的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依然稳坐武林第一宝座;世界三大顶级期刊《NATURE》《SCIENCE》《CELL》最新影响因子分别为42.778、41.854、38.637。影响因子超过10的期刊有285种,数量较往年有所增加。再看看中国大陆期刊在新版《JCR》的表现如何。在中国大陆主办的SCI期刊中,有9种期刊影响因子超过10,其中Cell Research影响因子首次突破20,在JCR中国大陆期刊影响因子位居榜首。National Science Review影响因子16.693,在全球综合性学术期刊中位列Nature和Science之后,排名第三。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影响因子13.714,位列97种光学期刊前三位,连续六年稳居世界光学期刊榜三甲。近些年来,JCR中国大陆期刊数量增长较为明显,从2014年的185种增至2019年的253种,增长率超过36%。从期刊学术影响力来看,2014年中国大陆Q1、Q2区期刊数量占比约36%,到2019年Q1、Q2区期刊数量占比已经超过50%。除此之外,2014-2019年,JCR中国大陆期刊平均年总被引、平均年影响因子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平均年载文量却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由2014年的158篇下降到2019年的121篇。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科技期刊稿源竞争力有所下降,另一方面,部分期刊为追求高影响因子,减少发文量。这种做法短期内也许有效,但不利于长期提高影响力。2020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对破除“过分强调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的不合理导向”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文件出台的背景下,我们看待影响因子要有理性的思考。一方面,影响因子只是评价期刊的一个指标,不能等同于影响力,要把期刊做到强而大,还要均衡发展总被引、发文量等学术指标;另一方面,提高期刊影响力并不是过分追求影响因子,要挖掘影响因子背后的价值,即超越论文本身,服务科研发展,注重品牌建设与推广,提供多元化知识服务,努力打造学术界公认的高水平、高影响力学术期刊。近年来,我国先后启动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等,不断加大对学术期刊发展的资金支持。在国家政策及项目的支持下,我国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在国际舞台绽放光芒。可以说,中国具备了办好世界一流期刊的基本条件,相信在国家相关部门、学术界和期刊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一大批国产品牌期刊将逐步跨入世界一流期刊行列!来源 | 期刊强国版权保护声明:本公众号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可能会对内容做部分删节修改。我们极其尊重优质原创内容的版权,如本号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小福团联系。

家乐福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发布我国首个癌症早筛前瞻性大规模多中心注册临床试验结果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记者 李永华)9月25日,2020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上正式发布中国首个癌症早筛前瞻性大规模多中心注册临床试验(Clear-C)的重要数据结果。“Clear-C”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监督和指导,采用了诺辉健康的肠癌早期筛查技术-常卫清?。CSCO学术年会是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举办的权威肿瘤学术盛会,聚焦肿瘤临床最前沿的创新和实践。“Clear-C”(Colorectal Cancer Early Screening in China)注册临床试验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作为牵头研究单位,联合江苏省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湖北省肿瘤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8家大型三甲医院共同开展,历时16个月,旨在研究结直肠癌早筛的创新技术对降低中国结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临床价值。此次试验于2018年9月正式启动,累计入组数据近6,000例,实际纳入统计分析数据4,758例,目前已向国家药监局正式完成全部临床数据的提交。“Clear-C”临床研究的项目负责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国家十三五重大专项结直肠癌专病队列研究首席科学家丁克峰教授代表试验项目组公布了“Clear-C”的重要数据结果。“‘Clear-C’是中国首个癌症早筛前瞻性大规模多中心注册临床试验,此次试验全面达到临床研究目标,对结直肠癌早期筛查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丁克峰教授表示,“此次试验有三个特点。一是我国此前从未有过有关肠癌早筛的前瞻性注册临床试验,二是入组样本量大,三是试验结果优异。所有入组人群均要求在常卫清?检测同时完成肠镜检查,对比肠镜检查和病理的金标准验证常卫清?的筛查结果。此外,该大规模前瞻性试验设计,贴近筛查的实际应用场景,有利于早期筛查,达到预防肠癌发生的目的;有利于早期诊断,有利于提升肠癌早期治疗效果,临床意义明确,可以极大改进早期治疗效果,预防肠癌的发生。”试验数据显示,常卫清?对结直肠癌的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达到了99.6%。“Clear-C”的研究者之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癌多学科协作组首席专家、复旦大学大肠癌诊治中心主任蔡三军教授表示,对进展期腺瘤及早发现并干预,能够在临床上达到最理想的肠癌防治效果,也是通过筛查降低肠癌发病率的关键。 “Clear-C”展示了常卫清?有效发现进展期腺瘤的能力,在临床上是检测性能的巨大突破。从“Clear-C”试验结果看,常卫清?是非常准确的肠癌筛查分子检测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