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宁德时代与中科院物理所成立联合实验室 攻关清洁能源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卡脖子”技术难题梦露版

宁德时代与中科院物理所成立联合实验室 攻关清洁能源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卡脖子”技术难题

来源:中国证券网日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约成立清洁能源联合实验室。据介绍,联合实验室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对标清洁能源领域前沿技术发展方向,集聚高端创新人才和资源,建立协同创新的合作研发平台,共同打造清洁能源科学与技术领域中产学研联合创新高地,形成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中科院物理所是以物理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机构,在先进材料和清洁能源等诸多领域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依托中科院物理所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深厚基础以及宁德时代强大的工程研发实力,联合实验室致力于攻关解决清洁能源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卡脖子”技术难题。据悉,双方合作研究内容涵盖锂电池和前沿电池技术、智能驾驶技术、AI技术、太阳能电池技术等与清洁能源相关的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高精尖设备研制等内容。

红与黑

奥普光电:控股股东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拟减持不超过240万股

每经AI快讯,奥普光电(SZ 002338,收盘价:25.82元)9月29日晚间发布公告称,长春奥普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于2020年9月29日收到公司控股股东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的《减持计划告知函》。持公司股份约1.02亿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为42.65%)的控股股东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计划在自本减持股份的预披露公告发布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6个月内,以集中竞价方式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240万股。2020年半年报显示,奥普光电的主营业务为光学仪器制造业,占营收比例为:100.0%。奥普光电的董事长是孙守红,男,42岁,满族,博士学位,研究员。 奥普光电的总经理是高劲松,男,52岁,博士学位,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每经头条(nbdtoutiao)——中通回港再拿98亿弹药!价格战已成“持久战”,谁是真正的"快递之王"?(记者 董兴生)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每日经济新闻

戴德

聚焦两节|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与18所高校共建“双创实践基地”

4月9日,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与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重庆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18所知名高校签约,共建“双创实践基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顾长志,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主任李泓、常务副主任魏红祥、副主任杨槐馨,18所高校相关负责人及溧阳市领导叶明华、严俊出席签约仪式。市委副书记、市长叶明华在致辞中指出2018年4月,我市与中科院物理所签下合作之约,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由此诞生。三年来,研究中心从小到大、从弱变强,已成长为产业实力雄厚、科研活力迸发、精英人才汇聚的“创新高地”,也为溧阳新兴产业链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拉动我市新能源产业占比突破60%,这离不开物理所领导班子的关心支持和研究中心全体人员的努力。此次“双创实践基地”签约,必将带动更多科技成果在溧转化,我市由衷地感谢物理所和研究中心给予溧阳的这份信任和情谊。叶明华表示溧阳山清水秀、生态宜人、交通便捷、产业发达、城市功能完备,是一座非常适合开展科技创新、科研教学、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宜居城市。物理所科研实力雄厚,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创新“加速器”和产业“摇篮”。这次立足研究中心,与院校签约合作“双创实践基地”,就是为发展充电,必将产生电流的热效应,激发研究中心发挥优势、建成国内一流双创实践基地的似火热情;必将产生电流的磁效应,吸引高校孵化学生梦想、推动学术价值和市场价值在这里验证转化;必将产生电流的化学效应,助推溧阳高质量发展、打造“科学城市”新名片,为溧阳乃至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尖端技术突破、绿色产业发展提供充足能量。我市将一如既往地为研究中心的发展提供最优质、最高效的服务。同时,将用最大的热情和诚意,和研究中心一道,为“双创实践基地”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创造最好的条件,努力把溧阳建设成为科研院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广大师生创新创业的首选之地。顾长志表示,中科院物理所历来重视与各高校的合作,积极推动“科教结合协同育人”工作。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是物理所与溧阳深度合作,联合创建的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基地。此次研究中心与各兄弟院校签约,共建“双创实践基地”,将为广大学子的科研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平台,同时促进科学普及。内容来源 | 溧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 沈亚萍、邹迪本期编辑 | 费小蕴

罗西欧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周学志一行到山东地矿五院考察交流工作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通讯员 焦玉国 记者 薛瑞近日,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周学志副部长一行3人,就中储国能压缩空气储能调峰商业电站示范项目相关技术服务到山东地矿五院考察交流。中科院热工所储能研发中心尹钊博士、肥城经开区合作发展局副局长董彪,五院党委副书记杨云涛、副院长崔大勇、徐洪岩参加了座谈交流。杨云涛对周学志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陪同参观了院文化长廊、国家高分泰安中心、泰安市地质资源环境大数据研究院,观看了该院宣传片。座谈会上,杨云涛介绍了五院发展历程和服务领域,并就该院立足事业职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大汶口盆地岩盐、石膏等地质找矿和地质服务方面的突出优势进行了全面介绍。技术人员重点就该示范项目废弃采卤井封堵及新建注气井施工技术进行了汇报交流。周学志对该院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的赞赏,详细介绍了正在推进实施的中储国能压缩空气储能调峰商业电站示范项目的有关情况。据了解,压缩空气储能技术是中科院工热所历经十余年的研发创新技术,属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际首套先进压缩空气储能调峰商业电站,此次示范项目落地泰安肥城,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被列入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新能源综合开发项目和省重大建设项目名单,泰安市委市政府也多次作出指示批示,要求确保今年竣工运行。周学志表示,泰安市岩盐矿产丰富,地下盐腔空间开发利用潜力巨大,肥城示范项目为落地山东的首个试点,后续将有更多此类项目落地山东,希望能以此次合作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技术交流,开展技术协作,共同推动泰安市新能源综合开发和新旧动能转换。杨云涛表示,山东地矿五院立足泰安,深耕本土,地质技术优势突出,下一步将成立工作专班,按要求配足配齐人员、设备,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堕落街

挑战现有物理学理论体系,独家专访缪子物理研究中国科学家

“我们曾经想过会引起关注,这个结果肯定非常重要,但还是没预料到会有这么大轰动。” 谈及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公布的缪子反常磁矩实验(Muon g-2 实验)首个结果,亲自参与该项目的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李亮告诉 DeepTech。近日,美国费米实验室向世人宣布了一项振奋人心的消息——缪子的行为与标准模型理论值不符!而缪子反常磁矩的实验结果,有可能会开辟一个新的物理研究领域,甚至开启一个新的物理纪元。图 | 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 Muon g-2 环(来源: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交通大学于 2012 年成立了缪子物理研究团队,并参加了费米国家实验室主持的缪子反常磁矩实验,团队由李亮教授与该校许金祥副教授领衔。图 | 许金祥副教授(左) 、李亮教授(右)(来源:受访者)上海交大团队同时参与了缪子进动频率、精确磁场的测量、校准以及束流动力学效应等方面的研究,是当前合作组中参与各项测量任务最全面的实验团队之一。对于该实验,学界可以说是翘首以盼,因为缪子反常磁矩实验是对标准模型的最严格检验,不过这个模型并非那么完美,因为自然界可能还存在某种未发现的粒子、或未知的作用力,因此不论哪一种,都将是震惊物理学界的发现。神奇的缪子缪子又称 μ 子,于 1936 年被瑞典裔美国物理学家卡尔安德森发现,它是一种不稳定的基本粒子,其带有一个单位负电荷,静质量为电子的 207 倍(约 105.6 MeV/c),可以看成是超重版的电子。此外,缪子的衰变产物包含电子和中微子。历史上,关于缪子的研究有很多,在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宇称不守恒理论研究中,也曾见到它的身影。而如今,缪子反常磁矩的实验结果,又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所谓 “磁矩” 其实就是粒子磁性的表现,每个带电基本粒子由于自旋,都有自己的磁矩。根据经典理论,基本粒子的磁矩中 g 因子都是 2。图 | Fermilab MC-1 大楼中的 Muon g-2 粒子存储环(来源: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但是,空间的量子泡沫效应、以及与其他粒子的相互作用,都会对粒子的磁矩产生微小的影响,而这个微小的量子修正就是反常磁矩(g-2)。其实早在 2001 年,就有来自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的团队,进行了缪子反常磁矩测量的实验,并得到了与标准模型偏差 3.7 倍标准方差(3.7σ)的结果,该实验结果最终于 2006 年以论文形式发表。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是一套描述强力、弱力、电磁力及它们组成所有物质的基本粒子的理论框架。它隶属量子场论的范畴,并与量子力学及狭义相对论相容。截止目前,几乎所有对以上三种力的实验结果,都合乎该理论的预测。但是缪子反常磁矩结果的超出,是对标准模型模型的一个挑战,它表明该模型也许并不是那么完美。时隔二十年,2021 年,费米实验室进行了更加精确的实验,其结果与布鲁克海文实验的结果基本一致,两者综合测量的结果与理论值的偏差为 4.2σ,这再次表明缪子的反常磁矩与理论模型的预测确实有偏差。大多数粒子学家们一致认为,这一结果相当重要,但要成为坚实有力的证据,还需要达到 5σ。“5σ” 是粒子物理学用来判定发现的通用标准,也称 “5 倍标准方差”,取得等于或者高于 5σ 的实验结果,就能被 “坐实 “为 “铁证”。在统计学上,这是置信区间的另一种说法,例如 95% 的置信区间,其标准方差约为 2.5σ,99.7% 的置信区间则为 3σ,而 5σ 就意味着只有百万分之一错误的概率。图 | 在 2013 年检查 Muon g-2 环(来源: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而此次实验有如此高的测量精度,堪称是当今粒子物理学、乃至整个物理学精度最高的实验之一。之前布鲁克海文实验室的核心装置 “储存环” 被运到费米实验室,由 7 个国家、35 个研究单位的近 200 个科研工作者组成的研究团队,对实验设备进行建造和调试,并对每个细节都提出了最高要求,才达到这样的测量精度。图 | 左图:上一代的缪子反常磁矩实验于 1990 年代在美国长岛的布鲁克海文实验室进行。2013年人们使用驳船和卡车,将近 700 吨重的储存环沿大西洋海岸,横穿墨西哥湾、然后沿密西西比河和德斯普兰斯河上运送到至费米实验室进行新实验的建造;右图:2013 年 7 月成千上万的人庆祝它的到来(来源:Quanta Magazine;左图 Darin Clifton;右图 Reidar Hahn)该实验的目的是测量缪子的磁矩,研究团队将大量缪子注入到 “储存环” 中,并让它们在其中像陀螺一样一边旋转一边自转(专业术语为 “自旋 “)。由于缪子带电,它们会与磁场相互作用,缪子的自旋方向进而会发生偏转(专业术语为“进动”),就像陀螺转动时的轴心会发生偏转一样。通过测量缪子在磁场中的进动频率,就能测量其磁性(更准确地说是磁矩)。总之,通过测量缪子在磁场中旋转时的自旋摆动频率,就能测量出其反常磁矩。图 | 缪子的反常磁矩与标准模型预测值有较大偏差(来源:Quanta Magazine)成为颠覆标准模型的有力证据?实验结果表明,对比标准模型预测值,缪子的磁矩有较大偏差,这与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发现一致。那么本次实验,会成为颠覆标准模型的有力证据么?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金民表示:“此次的实验结果精度上来说是高了一些,但是其结果的中心值,较上次向标准模型的预言值靠近了一些,所以还需后续实验来验证。如果精度有保证,后续实验结果的中心值向标准模型靠近,那么对标准模型就是有利的。假如未来的实验结果,能跟标准模型的偏离达到 5σ 以上,我才认为是颠覆性的或者说是突破性的成果。”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舒菁告诉 DeepTech:“不过就算有精度更高、足够多的实验数据支撑,也不能在短时间内认为标准模型不适用,因为标准模型理论格点计算值现在并不明朗,我们同样需要在理论计算方面提高精度,降低系统误差,不同小组的计算结果达成共识。如果实验结果和理论计算,都在足够精确的范围内,并且又有统计意义上的大偏差,这时才能比较肯定地认为存在新的物理规律。这并不意味着直接否定标准模型,只能证明标准模型存在拓展的空间、和适用范围。因为标准模型是一种一般化模型,而在有些极端的领域,可能会有所偏差。就像在相对论问世之前,牛顿经典力学也被认为是宇宙中普遍适用的物理原理,但在 ‘高速’ 运动下,还是要遵从相对论理论。我们不能说牛顿经典力学是错的,只能说存在适用范围。而新的理论基本都是在原有基础上,在更高层次进行拓展。此次实验结果可能表明的是标准模型少了元素、少了新粒子或者作用力,或者我们对于标准模型的理解需要考虑到更多的修正,而这也是未来理论研究的方向之一。”图 | 缪子反常磁矩两次实验结果和标准模型预测值之间的关系(来源:PHYSICAL REVIEW LETTERS)提及未来实验的研究方向,李亮表示,将继续进行相关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测量精度将在明年和后年得到提升,最终结果很有可能达到 5σ 以上。而来自日本的研究团队也将通过另一种方式对其进行验证。如果两种实验的结果相类似,那么就能成为非常牢固的证据。缪子反常磁矩的偏差已被发现了 20 年,之所以直到现在才做出重要结论,是因为实验难度确实很大。李亮坦言:“其一,实验的精度要求特别高,要达到百万分之一以下,而本次实验几乎是整个粒子物理实验中精度最高的实验之一,你很难找到比这个要求更高的实验,所以要花费很长时间;其二,因为要测量缪子,所以必须得有大量产生缪子的地方,而缪子源在全世界也非常少。目前在美国合适的缪子源只有费米实验室有,原来的第一个缪子源在布鲁克海文实验室,但是后来该缪子源被关闭,所以他们的实验就没有继续下去。直到后来利用费米实验室的加速器,才建造和铺设了一个新的缪子源进行实验。而中国现在也在广东的东莞建造缪子源,所以非常期待以后在中国也能开展缪子相关的前沿基础研究。其三,得到测量结果以后还要进行细致的误差分析,2018 年我们就把数据采集完,但直到 2021 年才得出比较明确的结论,因为我们必须得非常小心,各种误差都考虑到,然后才能对外公布结果。”杨金民也表示,这类研究不是说有钱就可以,美国从几十年前就开始做实验,2006 年相关结果发表后,此后十几年间始终没有其他国家做同类实验。缪子会走入寻常百姓家么?说到缪子和老百姓有何干系,李亮拿相对论做了一个比喻:“相对论,当时也是轰动学界的理论,但也未能在理论面世后的若干年内,较大程度地改变人类生活。因为相对论描述的是极端高速运动下的物理规律,并不适用于日常生活。但自信息革命以来,特别是人类发射的卫星到了太空以后,由于引力的影响,相对论的修正效应就变得非常明显。以卫星定位系统为例, 如果不考虑相对论,那就没有办法定位。因此,从纯理论到科技应用改变生活,是需要时间的。”缪子具有很奇特的属性,这一发现并不会立刻改变人类生活。然而前沿基础科学的影响虽然会迟到,但是永远不会缺席。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和酝酿,从前沿基础研究、到科技应用、再到改变人类生活的过程必然会发生,而且每次的影响都非常巨大和深远。而本次研究,就像在探索路上发现了一条十分隐秘的小路,走的人多了,这条路的去向才会逐渐清晰。

樱桃汁

夯实基础研究 筑牢创新根基――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

来源:经济日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离不开基础研究的支撑。目前,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在世界上处于什么位置?该如何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如何为建设科技强国筑牢根基?为此,经济日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记者:“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我们为什么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王贻芳:经过7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们构建起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创新体系,但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比如,从基础研究到技术研究再到成果转化的创新链,目前还不是特别清晰。很多人把科学和技术混为一谈,一些研究单位要求做好基础研究的同时也要做好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其实这是不现实的。对科研单位来说,其定位、任务、职责应该是明确并有所侧重的。我们应该有一批专门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单位,其职责应该是外接国际最前沿的科学,对内将其在做最前沿科学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成果进行一些技术转移转化。这类研究单位应该与从事技术研究的单位在使命、任务上有所区分,但又互相联系。此外,还应该有一批从事应用技术研究的单位,对地方及产业发展起到支撑作用。现在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是十分必要且及时的。记者:“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为何如此重视基础研究?王贻芳:很多人之所以会产生类似“基础科学看起来离我们生活非常远,好像没什么实际用处”的疑问,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们没有弄清楚整个科学体系和基础科学研究的规律。要知道,基础科学应该是主干,技术是主干上发展出来的枝叶。把那些短期内没有产出效应的原理搞清楚,这些原理就构成了基础科学,而弄懂了基础科学,后面的应用科学和技术科学才能发展起来。记者:在您看来,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水平,目前面临哪些“短板”?如何看待“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的意义。王贻芳:整体上说,我们的基础科学研究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可以说,现在我们的基础科学研究已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的基础研究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整体还处于跟跑的阶段,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很少。特别是在一些最尖端的原创科学思想、重大理论创新方面,很多研究仍处于跟踪模仿的阶段,领跑的领域和顶尖科学家还太少。这是因为,基础科学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需要慢慢积累,而我们基础科学的底子是相对薄弱的。当然,投入不足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总经费的比例此前多年徘徊在5%左右,而国外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是15%左右。“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让人十分振奋。但能不能再提高一点?比如2030年达到15%――用10年时间将基础科学的投入占比提升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准。记者:目前在高能物理领域,有哪些正在或即将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将产生怎样的影响?王贻芳:我们高能物理领域目前正在推进的一些国家重大基础科学设施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北京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加速器周长达到100公里的环形对撞机预研,还有未来要在中国空间站上开展的几个科研项目。这些项目未来都能够在科技界催化重大成果。实践表明,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现代仪器设备,规模庞大、能力超强的大科学装置是获取重大科学成果的关键手段之一。如果没有这样的大科学装置,赶超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基础研究在未来可能会创造意想不到的效益。而如果基础研究做不好,应用研究和技术研究也就成了“无本之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沈 慧 韩秉志)

宁德时代与中科院物理所成立联合实验室

[爱卡汽车 行业资讯 原创]日前,爱卡汽车获悉,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约,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清洁能源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对标清洁能源领域前沿技术发展方向,集聚高端创新人才和资源,建立协同创新的合作研发平台,共同打造清洁能源科学与技术领域中产学研联合创新高地。中科院物理所是以物理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机构,在先进材料和清洁能源等诸多领域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双方合作研究内容涵盖锂电池和前沿电池技术、智能驾驶技术、AI技术、太阳能电池技术等与清洁能源相关的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高精尖设备研制等内容。依托中科院物理所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深厚基础以及宁德时代强大的工程研发实力,借助北京市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和怀柔科学城建设契机,利用中科院物理所的“一装置两平台”等专业型研发平台和北京怀柔科学城多种大科学装置等高新尖设备,联合实验室将致力于攻关解决清洁能源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卡脖子”技术难题。联合实验室建设和运行采用分期模式,初步拟定分三期建设和运行。Ⅰ期的执行期为3年。Ⅱ期和Ⅲ期的建设和运行根据Ⅰ期的运行情况而定。为适应实验室发展和满足新能源产业需求,现面向海内外招聘5-10名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获聘者将在能源材料设计合成与器件开发方面开展前沿应用研究。工作地点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怀柔园区。精彩内容回顾:宁德时代将在广东肇庆建锂电池生产基地2020动力电池装机量出炉 宁德时代登顶投资390亿 宁德时代建立三大电池基地single

情莫若率

夯实基础研究 筑牢创新根基——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离不开基础研究的支撑。目前,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在世界上处于什么位置?该如何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如何为建设科技强国筑牢根基?为此,经济日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记者:“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我们为什么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王贻芳:经过7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们构建起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创新体系,但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比如,从基础研究到技术研究再到成果转化的创新链,目前还不是特别清晰。很多人把科学和技术混为一谈,一些研究单位要求做好基础研究的同时也要做好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其实这是不现实的。对科研单位来说,其定位、任务、职责应该是明确并有所侧重的。我们应该有一批专门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单位,其职责应该是外接国际最前沿的科学,对内将其在做最前沿科学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成果进行一些技术转移转化。这类研究单位应该与从事技术研究的单位在使命、任务上有所区分,但又互相联系。此外,还应该有一批从事应用技术研究的单位,对地方及产业发展起到支撑作用。现在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是十分必要且及时的。记者:“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为何如此重视基础研究?王贻芳:很多人之所以会产生类似“基础科学看起来离我们生活非常远,好像没什么实际用处”的疑问,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们没有弄清楚整个科学体系和基础科学研究的规律。要知道,基础科学应该是主干,技术是主干上发展出来的枝叶。把那些短期内没有产出效应的原理搞清楚,这些原理就构成了基础科学,而弄懂了基础科学,后面的应用科学和技术科学才能发展起来。记者:在您看来,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水平,目前面临哪些“短板”?如何看待“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的意义。王贻芳:整体上说,我们的基础科学研究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可以说,现在我们的基础科学研究已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的基础研究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整体还处于跟跑的阶段,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很少。特别是在一些最尖端的原创科学思想、重大理论创新方面,很多研究仍处于跟踪模仿的阶段,领跑的领域和顶尖科学家还太少。这是因为,基础科学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需要慢慢积累,而我们基础科学的底子是相对薄弱的。当然,投入不足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总经费的比例此前多年徘徊在5%左右,而国外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是15%左右。“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让人十分振奋。但能不能再提高一点?比如2030年达到15%——用10年时间将基础科学的投入占比提升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准。记者:目前在高能物理领域,有哪些正在或即将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将产生怎样的影响?王贻芳:我们高能物理领域目前正在推进的一些国家重大基础科学设施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北京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加速器周长达到100公里的环形对撞机预研,还有未来要在中国空间站上开展的几个科研项目。这些项目未来都能够在科技界催化重大成果。实践表明,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现代仪器设备,规模庞大、能力超强的大科学装置是获取重大科学成果的关键手段之一。如果没有这样的大科学装置,赶超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基础研究在未来可能会创造意想不到的效益。而如果基础研究做不好,应用研究和技术研究也就成了“无本之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沈 慧 韩秉志)来源:经济日报

良耜

她用光做“药”与炎症斗智斗勇

来源:科技日报原标题:她用光做“药” 与炎症斗智斗勇科技日报记者 金凤 崔锦江 如果只有关键技术,不了解市场需求,就形不成工程样机、产品,不能进入临床,不能缓解患者病痛,我们的成果就只能“躺”在实验室。我希望,我们自主研发的医疗器械能在应用中不断迭代,尽快服务于患者。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光与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长发及肩、笑容甜美、话语轻柔,很难想像,这样一位温柔的女性,在接受记者采访前,就研发成果价值及其市场前景,和融资方唇枪舌剑。“国产医疗器械未必要自降身价,靠价格优势占领市场,我们的技术实力,是不输国外产品的。”说这话的崔锦江,是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苏州医工所)光与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前不久,她荣获2020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如今的崔锦江,一边要找到医生的兴奋点,带领科研团队与医生进行头脑风暴,研发适合中国国情的医疗器械、缓解患者的病痛;另一边要寻找市场机遇,考虑如何让符合中国国情的国产医疗器械,走进医院和千家万户。“如果只有关键技术,不与医生交流,不了解市场需求,就形不成工程样机、产品,不能进入临床,不能缓解患者病痛,我们的成果就只能‘躺’在实验室。我希望,我们自主研发的医疗器械能在应用中不断迭代,尽快服务于患者。”崔锦江说。崔锦江在调试光学仪器受访者供图 电影《蒋筑英》点亮少年光学梦少年时的崔锦江,曾梦想成为一名医生或教师。不过,电影《蒋筑英》和哥哥研究的光学器件,改变了崔锦江最初的志向。“我至今记得,电影中我国著名光学专家蒋筑英在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长春理工大学前身)光机调试台工作的场景。”她回忆道。崔锦江的光学启蒙,既有光学先驱的感召,也有同辈的影响。几年后,表哥考取了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当时正在读高中的崔锦江,对表哥研究的光学器件产生了好奇。在表哥就读的学院,她参观了蒋筑英曾经上课的教室,“觉得那里笼罩着一种神圣感”。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光学人才的高校。高考后填报志愿,崔锦江也选择了这里,就读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四做毕业设计时,她进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立军的课题组,参与微腔半导体激光器设计。“神秘、富有挑战、有意义。”崔锦江用这3个词概括那段岁月对她的馈赠。随后,她进入该所完成硕、博阶段的学业,期间主要研究新型半导体激光器。临近博士毕业时,崔锦江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是去企业还是做科研?2009年,苏州医工所开始筹建,崔锦江动心了。“我国将激光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比国外晚了二三十年。我国现有高端医疗器械80%来自国外,我们应该有自己国产的医疗器械。我是搞激光研究的,如果能用光助力人类健康,岂不是很有意义?”她回忆道。崔锦江将第一份求职简历投给了苏州医工所,并顺利拿到录取通知书。几天后,她背起行囊,一个人来到苏州医工所。至亲患癌去世深切感知病痛作为苏州医工所的第一批创业者,崔锦江的科研之路走得并不平顺。“刚开始我们申请立项时,都希望技术创新性越强越好,但最后发现成果不接地气,企业很难将其转化成产品,仪器也就难以在临床普及应用。随后,我们转变思路,面向临床,希望能帮医生解决问题、缓解患者病痛。”她回忆道。“作为一种电磁波,光可以影响人体细胞膜内外的离子磁场分布。适当、深层的光照,能帮助细胞增强对抗炎症的能力,提高局部免疫力、促进药物的吸收、代谢,促进人体组织修复。”崔锦江说,目前,红蓝光、红外线已被广泛应用在临床的人体浅表治疗上;但在治疗一些器官疾病时,需要深度穿透体表抵达病灶的深部光疗设备,而当时这类设备大多来自国外,且价格昂贵。找到了这一痛点,2014年起,崔锦江带队研发深层光谱治疗仪,希望能让中国患者用上物美价廉的先进设备,但他们在起步阶段就遇到了困难。“深层光自带较高的能量,如果不能将其能量调低,这样的光照很容易灼伤皮肤。我们拼接了各种激光、LED光,也组合各种滤光片、整形光束,但都不能让能量符合预期,这让我们很苦恼。”崔锦江说。就在项目几乎停滞不前时,崔锦江灵光乍现。“光如果和器官发生作用,首先要经过皮肤,而包括皮肤组织在内的人体组织,含水量基本在70%以上。我在想,如果在治疗仪器中增加一些液体装置,光是不是就能实现安全的深层穿透?”经过验证,崔锦江发现这一想法可行。后来,团队在治疗仪中安装了液体装置,用液体吸收光的热量,再用化学成分模拟人体皮肤组织,又综合环境因素,最终用自有技术方案实现了国际领先的深层治疗光谱技术,并荣获2018年第十届国际发明展金奖。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科研突破没有让崔锦江兴奋多久,生活便给她一记痛击。2016年1月,她的至亲被查出患上肾癌,并已到晚期。那段时间,崔锦江要经常陪家人去医院抽取胸腔积液,但遗憾的是,7个月后,家人还是不幸病故。至亲离去,让她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患者的痛苦。此后,她特别关注如何缓解癌症患者的病痛。崔锦江至今仍记得,一位40多岁的男性患者,被胸腹腔积液引发的疼痛折磨得痛苦不堪,现有治疗方案已无法缓解他的病痛。医生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推荐他使用崔锦江团队研发的深层光谱治疗仪器。在几十分钟的治疗时间里,崔锦江站在医院的走廊中,内心焦灼又充满期待。当该患者最终给出正面的评价时,她激动得差点落泪。“那一刻我特别欣慰,这对我是很大的鼓励。”她回忆道。截至目前,崔锦江已带领团队承担十余项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项目,开发出的十余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医疗产品,先后获得17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为医疗器械行业发展鼓与呼多年来,一直游走于患者、医生之间的崔锦江深知,要想让医疗器械带有温度的走进医院、走向患者,必须与医生做朋友。“医生的临床经验丰富,只有了解医生的需求,才能设计出他们愿意用、喜欢用的医疗设备。”她说。这两年,崔锦江经常奔波于各大医院之间,寻找科研灵感,但最初没少碰壁。“客观地说,由于国产医疗器械与国外产品存在差距,很多医生更喜欢用进口医疗器械,所以我们一开始向医院推广的时候,医生使用的意愿并不强烈。”她说。但崔锦江没有气馁,她一边完善技术,一边与医生频繁交流。几年前,她结识了上海某三甲医院的一位皮肤科主任胡宜(化名)。凭借多年的临床实践,胡宜相信,皮肤镜的小型化、集成化将是未来趋势。而这一判断与崔锦江当时的想法不谋而合,她立即联合胡宜,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提交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建议书,与胡宜合作研发移动式光学皮肤镜,该项目最终获批。随后一年,崔锦江团队开始设计LED光源的发散角、色温、光源分布,并寻找光源公司定制设备。2018年,崔锦江团队研制出国内首台医用级便携式光学皮肤镜,并通过了新医疗器械产品分类界定,成像质量赶超进口产品,且成本只有国外产品的一半。“我们不仅要在实验室做科研,还要将关键核心技术转化为产品,这就需要动员更多的医生参与进来,从行业需求出发,搞联合攻关。”崔锦江说,她所在单位有灵活的医工结合激励机制,以提高医生的参与度。“例如,如果医生有原创的科研构想,将来转化为产品后,医生可以有一定比例的转化收益,最高可达60%。”在科研中不断推陈出新的崔锦江,也在参政议政中为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鼓与呼。由她执笔调研的课题《关于推进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曾被确定为九三学社苏州市委集体提案,其这为2019年苏州市出台的《加快推进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提供了决策参考。如今的崔锦江身份多元,但她最看重的,还是科技工作者这个角色。“我希望能研发出更多能被医生认可、进入临床使用、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国产医疗器械。未来,当大家提起国产医疗器械,不再只是联想到低端耗材,国产的医疗器械也可以比肩国际先进产品。”她说。责任编辑:姚怡梦

水鹿

我国面向全球开放科研资源

本文转自【科技日报】;◎本报记者 刘 霞 美国《科学》网站在近日的报道中指出,在科学领域,中国过去一直在追赶更先进的国家,但形势正在逆转!中国现在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及45年来首批月球岩石。中国也开始为外国研究人员提供使用这些科学宝藏的机会,许多外国科学家对此表示赞许,认为这会促进科学的进步。 《科学》网站报道,2020年12月,嫦娥五号任务从月球带回了1.7公斤岩石和土壤,这是自1976年以来人类首次带回月球样本,研究人员有望借此揭示太阳系的演化历程。 1月18日,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证实,将鼓励开展基于月球样品的空间科学国际联合研究工作,促进成果的国际共享,并可能在4月开始审查申请。同时开放的还有中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这是目前世界上最灵敏的单碟射电望远镜。 北京时间3月31日零点起,FAST正式向全世界开放,向全球科学家征集观测申请。FAST首席科学家李菂表示,分配给国外科学家的观测时间是400小时,届时中国将会收到数十份申请,李菂说:“申请数量严重超额,竞争会十分激烈。” 中国国家天文台台长常进指出,共享资源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做最好的科学。他说,获得外国科学家关于如何使用FAST的想法“有助于推进射电天文学研究的进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射电天文学家卡尔·海尔斯表示,很高兴与中国科学家合作,他已经加入了一个FAST团队观测星际介质。 外国科学家申请使用FAST非常方便,李菂说:“实际上任何人都可以提出申请。”FAST网站发布了一个英文申请模板,国际专家将对申请进行排名并给出建议,望远镜的时间将分配到2021年8月。 去年12月1日,美国“天眼”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坍塌,现在全球唯一在做类似研究的就是中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它的灵敏度为阿雷西博的2倍,正在搜寻微弱而不寻常的脉冲星和快速射电暴。李菂也希望FAST能加入“国际脉冲星计时阵”项目,这一望远镜网络通过寻找快速旋转脉冲星信号中微小的时间变化来探测引力波。 《科学》网站最后强调,对于国外研究人员来说,使用中国宝贵科技资源的征途才刚刚开始,中国正计划实施诸多其他大型太空探索和科学项目,这些都为外国科学家提供了机遇。 预计4月或5月,中国国家航天局将发射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在未来几年内还将增加两个舱,用于开展微重力、物理和空间风化实验,并向国际研究人员开放。2024年左右,中国计划发射一台轨道望远镜,其反射镜比哈勃太空望远镜小2米,可与空间站对接。此外,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计划建造一台价值50亿美元的粒子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