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如何办好中国科技期刊二手烟

如何办好中国科技期刊

我国已成为世界重要的研发活动中心之一,正加速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然而,我国当前的科技创新体系还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短板——科技类学术期刊(以下简称“科技期刊”)。因为我国科技期刊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科研成果产出的需要,导致大量的本土优秀科学论文“交钱发出去”又“付钱买进来”,科研产出的版权归国外出版商所有,成果的首发权和话语权受制于人。如何改变这一尴尬局面?中国科学院学部设立了“中国科技类学术期刊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千余位各界专家学者和期刊管理者参与了研讨和调研。本期我们邀请《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总主编朱作言院士、《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主编郑永飞院士撰文,谈谈调研时的感受和政策建议。光明图片/视觉中国1. 我国是科技期刊大国,但还不是强国1665年,世界上第一本学术期刊代替书信,开始在学术交流中发挥作用。经过300多年来的发展和演变,科技期刊已经成为记录和交流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载体。在过去100多年中,80%以上的世界科技创新成果首先发表在科技期刊上。科技期刊在发布和记录科研成果、推动学术交流、引领科技发展、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进入新世纪以来,各种媒体相互融合,新的传播方式不断出现,期刊的形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但科技期刊作为科研成果发布主渠道的本质功能始终没有改变。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一个趋势:某些曾经很有影响力的科技期刊正在被国际大型出版商业集团巧妙地用于追逐巨额利润,使学术出版偏离原来的使命,让科技成果的交流付出沉重代价。有感于某些外国科技期刊 郭红松绘当前,我国虽然进入了科技期刊大国行列,但还远不是科技期刊强国。总体上,我国科技期刊在出版能力、服务水平、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都不能令人满意。科技期刊出版资源分散,整合发展能力严重不足,在创新发展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近10年来,部分科技期刊通过改革,质量快速提升,学术指标进入了国际同类期刊的前列,但这些期刊运营的诸多环节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而且给国际出版平台转让了相当一部分版权,尚未具备自主良性发展的能力。所以,做大做强科技期刊是我们建设科技强国面临的一项紧迫的重大挑战。2. 我国科技期刊的办刊环境不断改善近年来,从国家有关部委到科研院所,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国内科技期刊发展的政策和办法,国家财政对期刊的投入力度也大幅增加。例如,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发布的《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水平、创新性和社会价值,推动各类公共资金资助的科研成果优先在我国中英文期刊上发表,推进已发表科研成果在一定期限内存储到开放的公共知识库,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于2015年共同发布了《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大力支持我国各类公共资金资助的优秀科研成果优先在我国中英文科技期刊上发表,便于国内学术界第一时间获取和利用”。中国科协先后牵头实施了“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等重大工程项目,特别是从2013年启动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资助力度大、目标明确,在支持我国科技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创办有国际竞争力的英文学术期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具体操作层面,有关部委和科研机构采取了相应措施,支持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教育部在2016年第四轮高校学科评估中,要求提供发表在国内期刊的论文比例,由以前规定的不少于1/4提升到了不少于1/3。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2016年明确要求,从2019年起的院士候选人10篇代表性著作中,至少应有1篇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或其他中国优秀期刊上发表。但是,偏离学术本质的评价体系在我国部分研究机构和高校仍然留有市场,严重影响着科技期刊发展政策和办法的实施效果。例如,在学术考核和评价中,不是由同行专家认真分析实质性的学术贡献,而是片面强调论文的期刊引证指标,用期刊的影响因子代替论文的学术水平。要知道,某些商业出版集团为了提高旗下刊物的引证指标,采取了很多非学术的手段将指标推向虚高,这已不是秘密。这种片面追求影响因子的评价方式严重地影响着科技界,特别是对年轻学人的科研价值取向和研究方向的选择产生了严重的负面作用。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不仅中国的科技期刊发展举步维艰,就连许多国际学术团体的百年经典学术期刊也黯然失色。因此,必须尽快落实国家和相关部门的政策和办法,补上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科技期刊这块短板。3. 多方协同,办好中国科技期刊基于上述情况分析,我们认为应协同行动、标本兼治,办好中国科技期刊。第一,国家科技和期刊主管部门从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全局出发,制定我国科技期刊发展规划,推动期刊分类发展,像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样,引导和支持办好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英文科技期刊和重要的中文科技期刊,并建设国家级非盈利的科技成果开放获取交流平台,让我国科技期刊发表的重要成果能及时在全球同行中传播;具体落实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发布的《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明确制定各类公共资金资助的科研成果优先在我国中、英文科技期刊上发表的具体要求和细则;采取有效措施彻底扭转现行不合理的科研成果评估办法,为科技人员在国内期刊发表优秀成果排除后顾之忧。第二,科技界要将办好中国科技期刊作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宏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对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自信,热情支持办刊、积极投身办刊,从投稿、审稿、推荐和宣传等多渠道参与中国科技期刊建设。科研院所等用人单位要把期刊主编和编委作为重要岗位对待,把参与期刊的工作计入业务绩效考核内容。第三,出版部门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延揽具有国际大刊工作经验的高水平领军人才,建设专业化职业编辑出版队伍,按国际优秀期刊的标准组稿、审稿、发稿和运营,锐意改革创新,立志打好翻身仗。总之,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需要国家科技主管部门决策层、科学技术专家、出版界三方面力量的协同行动,实现标本兼治。建议把今后一个特定时期作为特殊时间窗口,实行果断的刚性政策,严格要求科技界的精英骨干人员带头将国家公共财政资助的主要优秀研究成果投稿到国内期刊,限制使用国家科研经费支付高额开放获取期刊的发稿费用,禁止科技单位重金奖励在国外期刊发表科研成果,禁止用期刊影响因子评价论文的学术质量。希望通过5年~10年的努力,我国能在主要的一级学科和前沿科学领域成功创办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术期刊,融入世界优秀科技期刊行列,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支撑作用,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贡献。作者:朱作言 郑永飞《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21日 16版)

骜然不顾

中国科技期刊现状调查:中文期刊望“洋”兴叹

优秀论文争相“出国” 中文期刊望“洋”兴叹——中国科技期刊现状调查(一)本报记者 陈 磊“一流和二流稿件投国外,三流和四流稿件投国内,这是中国学术界的一种现象,也反映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尴尬境地。”在近日召开的香山科学会议上,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刘忠范院士的一句话引起与会者的共鸣。“我们形成了一个怪圈:期刊水平不高造成论文外流,论文外流造成期刊水平下降。”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以化学领域为例,中国作者高被引论文占全球高被引论文比例为30.42%,但中国期刊高被引论文占比数只有0.37%。在这次主题为“强化中文科技期刊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中的作用”的会议上,大家为中国优质论文成果外流而忧心忡忡。中科院院士汪品先认为,我国科学亟待向“深加工”方向转型,摆脱从源头到出口“两头在外”的外包工处境,这首先要从提高汉语的科学“币值”、振兴中文科技期刊做起。发表重大原创成果首选国外截至2017年底,我国中文科技期刊 4599种,占我国科技期刊总量的91%。“中文科技期刊总量可观,但产业规模小,发展滞缓;地域分布广,但同质化严重;学科覆盖面大,但不适应发展需要;学术指标上升,但对优秀成果的吸引力不大。”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彭斌这样分析现状。他举例,以“大学/学院名称+学报”命名的综合高校学报有519种,占中文科技期刊总数的11.29%,无论是刊名还是内容,都存在同质化问题。“此外,中文科技期刊优秀稿源紧张状况始终未得到缓解。”彭斌透露,据相关统计显示,2016年,中国学者在全球SCI期刊发文32.24万余篇,在中国SCI期刊发文2.24万余篇。有30万篇论文发在国外SCI期刊上,可见中国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整体较弱。“目前我国在数量上可称为科技期刊大国,但远不能称为科技期刊强国。”《科学通报》主编高福院士认为,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发展与科学研究的进步、服务能力与科技工作者的期待、作用与其应承载的社会责任都不相匹配。其实,中文科技期刊也有过辉煌历史。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高温铁基超导等以及我国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的论文青蒿素等重大学术成果,都是发表在中文科技期刊上而被世界认可的。“但是,近30年来我国重要科研成果基本都是首发于国外期刊。”高福坦承。影响因子等评价“魔咒”难破除“导致中国优质论文外流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国内科研成果和人才评价过于偏重SCI影响因子。”刘忠范认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传播中心任胜利编审举了一个例子:某研究所计算科研成果绩效奖励,赫然将期刊进行分类并依次折算成论文的得分,位于期刊分类金字塔尖的只有两份期刊——《科学》和《自然》。“很多科研机构的‘计分本’明确将一些外国杂志制定的指数作为依据,这很要命!这不是鼓励作者向这些杂志投稿,让政府背书吗?”一位科学家告诉记者。“写文章看影响因子,发一篇高影响因子的文章,‘杰青’‘长江’等各种帽子都来了。有些高校发表一篇CNS论文奖励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风气堪忧。”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认为,看论文价值除影响因子,还要看它的“寿命”,即是否一直在被引用。欧阳钟灿用他老领导周光召先生的一句话说:“不要单一追求SCI论文和所谓的影响因子及热门课题,要做出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真正有生命力的科研工作,SCI各种因子中,引用的生命周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优质论文频频投向国外名刊;另一方面,低水平论文纷纷投向国内劣质期刊。“由于评职称、毕业论文等各种需求,劣质期刊靠收取版面费也活得很好,死不了。”刘忠范说。内忧外患下国内期刊如何突围任胜利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近年来,各大国际出版集团纷纷创办新期刊,抢占学术资源。“特别是一些大牌期刊社采取‘级联式评审’方式,品牌期刊如果不能录用,编辑就向稿件作者推荐转投其下一级子刊,通过逐级‘筛选’的方式消化了大量优秀科技论文。有些期刊一年就可以发表2万多篇文章。”为了促进我国科技期刊成长,2015年五部委出台了《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中科院学部也通过鼓励院士候选人在中文科技期刊发表论文等措施,提升国内中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在此次会议上,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朱邦芬院士建议,对中文期刊实行分类分级评估和管理,即以学术和服务功能为导向,鼓励期刊的差异化发展,对不同性质的中文期刊采用不同的评估和管理办法。“关键是倡导开放竞争的办刊机制。”高福认为,要增强期刊出版机构的内生发展动力,同时促进以市场化发展为基础的资源整合。刘忠范透露,此次会议围绕科技期刊去行政化、加强顶层设计、实行分类管理,降低SCI评估权重、增强科学家责任、借鉴国际一流期刊经验、促进集约化和数字化发展、加大对优秀中文期刊经费和政策支持等形成相关意见和建议。(科技日报北京9月17日电)

葵实

中国科技期刊现状:科技期刊不是由科学家说了算

戴着“行政化”脚镣跳不了“市场化”的舞——中国科技期刊现状调查(三)本报记者 操秀英科技期刊发展是中国科技界心中的一根刺。近期的一次香山会议再次聚焦“中文科技期刊”。记者十多年前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报道时,委员们就在讨论这一话题。近几年,从政府主管部门到出版社,再到科技界,召开过各种会议,希望推进中国科技期刊发展,但收效甚微。“我们也想改变啊,可哪有那么容易。”来自中科院某所期刊联合编辑部的文杰(化名)道出了大家的无奈。为什么会“原地踏步”?在业内人士看来,行政化管理是制约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科技期刊不是由科学家说了算“我们研究所有3种期刊,几年前就在考虑将它们分成不同层次,分类发展满足不同受众需求。但报到上面不同意,不是编辑部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文杰说,有关部门对期刊的管理甚至细致到每个编辑每年要有多少个小时的业务培训,而且培训内容都有严格规定。“我感觉国内科技期刊的压力近几年越来越大。”一家中文核心期刊的编委陈冬(化名)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究其原因还是期刊没有自主权,这就导致层层管理和限制,几年前我们就考虑出英文期刊,但由于领导意图、审批等原因,这件事现在还没做成。”正如陈冬所说,长期以来,我国科技期刊实行主管、主办和出版的三级管理体系。“很长一个时期,行政化配置刊号资源,考虑部门需要多于考虑学科发展和期刊产业需要。办刊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科学家的作用,还存在一些不太必要的行政干预,连改个刊期都要层层报批。”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胡升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所谓的质量管理则停留在编辑规范层面,比如错别字、印刷错误等,重点不是学术把关。办刊人员缺乏积极性 质量堪忧“通常在这些挂靠单位中,期刊部门是最不受重视的,工作人员也没什么动力把期刊做好。”陈冬坦陈,“以前主管部门对期刊有一定拨款,但现在这部分经费基本没有了,基本都要自负盈亏,有些甚至要求盈利。”他说,在行政化管理让市场化运作受限的背景下要求赚钱,这让期刊管理团队疲于应对。“很难静下心来思考下一步怎么做,怎么吸引好的稿源,只能做好眼前的事。”“我们的主管部门是要求期刊上缴利润的,而且每年的指标都在增长。”一份材料领域核心期刊的负责人周木(化名)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在我们这里,期刊被当成一个创收的部门。”受行政管理和利润指标双重约束的期刊很难放开手脚发展。“像我们这样的杂志收入主要靠版面费,但也不太可能一直提高版面费,这样就更难吸引到稍微好点的稿源了。现在这种状况下,更不太可能扩充团队,去做更多事情,只能得过且过。”周木说。周木所在的这类期刊虽艰难,但大多依托一个行业或挂靠在掌握一些资源的院所、行会下面,尚能勉力维持,还有一部分大学学报类期刊的质量和生存更是堪忧。“中国大概有500种大学学报,这类期刊在中国知网分类体系里被归为科技综合类刊。历史上看,它们主要功能是为所属高校服务,专业定位模糊,往往成为教师晋升、研究生毕业借用的工具,要提高它们的质量很难。还有刊名为‘地域+科技’这类期刊,也是同质化严重,很难办出特色。”胡升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类期刊的诞生有其历史背景。上世纪80年代,国家为了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解决出书难、发表成果难的问题,创办了一批这类期刊。它们现在已经完成历史使命,如果一些期刊论文质量和办刊经费都难以为继,应该设计合适的退出机制。”胡升华认为。生难死也难 期刊难以集群发展但期刊退出并不容易。“前两年一直都说转制,成立独立出版社,但好像刚开始就结束了,我们去年就准备了材料,后来就没动静了。”周木说。“因为刊号需要严格审批,所以它成为一个稀缺资源。很多质量差的期刊不愿意退出。”胡升华分析,有些期刊将刊号或版面转包出去,而承包这些期刊的人当然是以赚钱为目的,搞起了买卖版面的交易,根本不看论文质量,错误百出。更有甚者,造假情况也不少见。“我们曾经申报一个叫《建筑遗产》的期刊,我们还在做创刊准备时,社会上就有不法分子假冒该刊编辑部,大张旗鼓开始卖版面、出假刊,有不少人上当。”胡升华觉得这样的问题能够出现,说明市场秩序非常混乱。胡升华介绍道,近年来每年获批的新刊约50种,远不能满足学科发展需求。“想办刊的不一定办得了,办不好的也死不了。生也难,死也难。”“刊号成为稀缺资源,有的人想办期刊,有热情、有能力,但就是申请不下来刊号。”中国科学技术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武夷山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办得不好的期刊,可以把刊号有偿利用起来,将期刊经营权“转让”出去,一样可以赚钱。武夷山认为,国内科技期刊品种的数量增长与科技论文产出量的增长严重不匹配。他说,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去年统计结果,中国科技人员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上发表了49.42万篇论文,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了32.42万篇论文,即国外发表量占国内发表量的2/3左右。“假定我们的科研人员一篇稿子都不往国外期刊上投,假定每种期刊的平均发文量不变,则国内质量较高的科技期刊总量要比原先增加约2/3才能满足科研人员的发表需求。但在目前这种期刊管理体制下这是不可能的。”武夷山说。胡升华分析,市场化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科技期刊集团化、规模化发展道路。据此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统计,我国科技期刊的主管、主办和出版单位较为分散,5020种期刊共有1375个主管单位、4381个出版单位。平均每个出版单位出版1.15本期刊,仅出版1种期刊的出版单位就有4205家,占期刊总数的84%。“期刊都有主管、主办、出版单位,且受属地化管理,刊号资源流动极为困难,尚未形成优胜劣汰的动态调整机制。”科学出版社总经理彭斌举例,他们出版社曾经想与中国科学院一家外地研究所合作,对该所一份科技期刊进行升级改造,要将期刊出版单位变更为“科学出版社”,却遭遇阻碍。“期刊是属地管理,我国相关规定要求出版单位与主要主办单位必须在同一地区,出版单位不是当地单位怎么行?”彭斌说,这份合作只能搁置。

烝民

国际竞争力,一流学术成果以中文投稿时中国的科技期刊准备好了吗

图片来自网络鼓励科研人员用中文发表论文,提高中文在学术交流中的地位,有利于国民科学素养的提升。由于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科研投入不断加大,科研产出的国际影响也不断提高。从近期公布的相关数据来看,中国目前的学术水平、论文水平显然已经提高不少,尤其是“模仿和跟踪”国际学术发展的方面,进步很大。然而,我们现在只是从跑道上的“观众”,成为“跟跑的运动员”,继续发展,今后有一天,我们还会成为“领跑者”。能不能在国际上成为科技的“领跑者”,在国家环境没有重大改变,科研投入继续增加的条件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科技评价机制和导向。目前普遍采用的“唯国际论文数量”评价体系,由于其操作简单,无须动脑筋,最方便行政管理中的所谓公平。这种评价体系也最适合大政府的统一管理模式,便于比较不同人、不同院系、不同学校、不同省市的“进步”。由于相关部门普遍采用简单化的管理方式,有人戏称SCI就是学术界的GDP。这种评价体系就是一套教条的SCI崇拜的量化体系,它已经严重扭曲了中国科技的健康发展。即便是由专家组成的各种评审组,也是根据申报材料,数数SCI论文数目,引用数量,就可以得出评审结论,几乎不须去考察论文的内容和实际水平如何。学术共同体的认知模式已经被这套量化绑架,直接导致了学术不端现象屡屡发生,也导致一些国内学者很少在中文期刊发表论文或不发论文的现象。抛开评价体制的问题,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在调研过程中也听到过一些因期刊水平问题,导致学者不得不向国外期刊投稿的情况。有在国际顶级期刊发文的学者反映,他最早是将论文投稿到国内相关领域的专业学报上的,但是同行评审后反馈回来的评审意见,要么是简单的标出格式问题,要么是无法看懂研究内容的价值和意义,认为不适合在期刊发表,试问,研究人员辛辛苦苦研究出的成果,以论文形式投稿到该领域在国内数一数二的期刊,却屡屡遭遇这种处理,让他如何继续坚持用中文投中国期刊呢?想要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势必要好好思考这个问题,学术编辑是否有能力争取到优秀论文,如何聚集一批高水平审稿专家,评审专家是否有水平分辨文章的好坏优劣,不耽误一篇好文章,也不漏掉一篇充数的滥竽。国际影响力是要付出努力争取的,不要因为自己的疏忽拖累了中文发表论文工作的推行。当多数研究人员不仅不发表中文论文,也不阅读中文论文成风时,势必影响中文在国际上的地位,影响国人的科学素养。由于国际出版集团的霸王条款规定,论文版权归他们所有,SCI崇拜也导致了中国知识产权的大量流失,导致了关键数据的大量外泄。国家财政科研经费资助的科研项目所研发出来的成果,如果发表论文,应鼓励甚至必须用本国官方语言来发表,方便资助者检查验收其工作成效,方便与国内同行的交流,提高国民科学素养,也体现出学者对国家的尊重和忠诚。未来的国际合作会进一步加大,现在的合作以请对方的教授来中国做访问学者、互访的合作为主,随着我国学术评价和学术能力的提高,我们需进一步提高合作的形式,比如转变为科研课题的合作,有竞争有合作,中文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学术交流的主体语言是随着世界强国的变化而变化的,中世纪后的意大利文化昌盛,学术论文的主体语言是拉丁语;英国美国强大后,学术交流的语言才逐渐变成了英语。牛顿的论文是用拉丁语写的,爱因斯坦的论文是用德文写的,都没影响其对科学的贡献。中国学者要逐步养成为用中文写论文而自豪。我们要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成为“领跑者”并不无可能,关键是别浮躁。

颜钧

「改革聚焦」中国科技期刊如何自强?优化科研评价势在必行!

40年前,作家徐迟的一篇报告文学让更多人知道了陈景润和哥德巴赫猜想。而陈景润的科学贡献,可以上溯至1966年,时年仅33岁的陈景润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论文告知世人,他证明了“1+2”,这也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新中国成立以来,比如袁隆平院士的巨作《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以屠呦呦为代表的“523项目”攻关小组的论文,都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这些中国科研人员的重大研究成果在中国科技期刊上发表,为人类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主要科技成就青蒿素抗疟研究首篇论文就发表在中国本土科技刊物《科学通报》上近年来,在中国科技事业进步的同时,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情况怎样?科技期刊如何更好地与中国科技事业同步发展?近期,本报就此进行了采访。科技期刊发展成就令人瞩目科技期刊是发布学术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国家科技竞争力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今年初发布的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简称《蓝皮书》)显示,目前中国在数量上可称为科技期刊大国,与10年前相比,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截至2016年底,在办的科技期刊数量合计为5020种,其中大部分是中文期刊,英文有302种,覆盖理、工、农、医、交叉学科等各个领域,作为科技发展链条中的重要环节,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国际影响来看,2016 年 SCI数据库(科学引文索引)收录中国大陆期刊179种,EI数据库(工程索引)收录中国大陆期刊214种,Medline(国际性综合生物医学信息书目数据库)收录中国大陆期刊195种,Scopus数据库收录中国大陆期刊655种。总被引频次是期刊在学术交流中实际被利用次数的最直接指标,反映了相关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地位。2011—2016年,CSTPCD(《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期刊的平均总被引频次变化趋势显示出总体上升态势,6 年间的平均增幅为5.92%,反映出中国科技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实际地位总体上处于明显上升的状态。由于影响因子反映的是期刊在近2年所发表论文的平均被引用次数,因而被认为能公平地评价和处理各类期刊。与总被引频次类似,2011—2016年间,CSTPCD收录期刊的年平均影响因子呈稳定增长态势,增幅为5.72%—8.59%,反映出我国被 SCI 收录期刊所发表论文的平均影响力也保持着相对快速上升的态势。即年指标是期刊当年发表论文的被引用次数除以其当年发表的论文数,表征了期刊中的论文在学术界所引起的反应速度,即年指标愈高,表明期刊所获得的反响速率愈快。CSTPCD收录期刊的平均即年指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年均增幅为2.31%,尤其是2016年度的即年指标在2015年较高基础上仍有上升,表明我国期刊所发表论文越来越多地很快引起同行关注并被引用。迈向科技期刊强国任重道远《蓝皮书》指出,尽管中国科技期刊在数量上已经形成一定规模,进入世界科技期刊大国行列,但整体质量和影响力与美、英、德、荷等科技期刊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科技期刊的学术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滞后于科研能力的提升,尤其是近年来在信息全球化的冲击下,中国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数字出版、传播能力等诸方面面临国际同行的竞争日益激烈,发展形势更加严峻。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专家、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胡升华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胡升华对本报记者分析说,过去,我们常常认为期刊就是个学术成果发布的地方,但是在互联网语境下,学术期刊的功能正在多元化,论文的发表将会进一步影响到科研事业的发展。因此,全社会都应该更加关注科技期刊的发展。多位学者认为,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与国外知名科技期刊相比,国内大部分科技期刊无论从质量方面还是影响力方面都存在差距;另一方面,目前国内科研评价体系导向存在一些偏颇,大家对SCI收录期刊过于推崇。胡升华分析指出,“从期刊发展本身来看,客观地讲,中国学术期刊存在急需赶超的地方,这当中,既涉及到历史的积累不足,也涉及到系统工程不完善,从平台建设、工具开发、评价体系乃至运营、专家队伍建设等,都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评价体系很关键。”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郑兰荪院士对本报记者分析说,“在当下的学界,SCI评价标准仍然是被许多人看重的一个评价指标,然而,过于强调SCI评价的弊病近年来也开始凸显,大家只看发表文章的数量,也不考虑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何为社会和经济服务,从而造成了产学研的脱节。”《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主编郑永飞院士认为,科研评价体系的问题是个系统工程,如果用某个单一指标来评价科研成果就不够全面。“现在不少人认为,发在国际知名期刊上的论文,就意味着科研成果的水平高,这种定义显然是有问题的。虽然好的期刊能吸引到更多好论文,但归根到底,任何优秀科研成果都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其价值才能得到体现。因此,还是要回归到对科研成果的科学评价体系建设上来。”郑永飞如是说。优化科研评价势在必行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的办刊环境不断改善。2015年以来,从国家部委到科研院所,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国内科技期刊发展的政策,国家财政对期刊的投入力度也大幅增加。2015年11月,《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发布,明确要求“大力支持我国各类公共资金资助的优秀科研成果优先在我国中英文科技期刊上发表,便于国内学术界第一时间获取和利用。”2015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水平、创新性和社会价值,推动各类公共资金资助的科研成果优先在我国中英文期刊上发表,推进已发表科研成果在一定期限内存储到开放的公共知识库,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另外,有关部委和部分科研机构已开始采取措施,支持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2016年,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由原来的“限填20篇,其中国内期刊论文不少于5篇”改为“限填30篇,其中国内论文不少于10篇”。国内期刊论文数量要求提高,且比例由1/4增至1/3。从支持政策上来讲,2006年至今,中国科协先后实施或牵头实施了“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等重大工程项目,为推动中国科技期刊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尤其是2013年开始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是迄今为止我国对英文科技期刊资助力度大、目标国际化程度高、影响力深远的专项支持项目,对于支持我国英文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和高起点创办更多的英文期刊,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郑兰荪建议,可以先采取一些措施促使国内一些重点科研期刊提高质量。比如第七届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第二十次会议决定,从2019年起,要求院士候选人10篇代表性著作中,至少应有一篇在中国优秀期刊上发表。“我相信,在各部门的倡导和支持下,中国科技期刊一定会实现良性循环发展。”业内人士纷纷认为,科研评价体系这一指挥棒也需要改进。郑永飞认为,“科学研究的价值在哪里,不能只看论文,而是要将评价体系回归到成果的内涵和实质上来,要对科研成果本身多讨论,将其价值和优点都分析到位,才能切实改变评价体系的指挥棒。”胡升华认为,不能以文献计量代替整个科研评价,科研评价体系至少应该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术贡献指标,即科研成果和价值,应将文献计量学和同行评议结合,评议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其学术标准包括创新性、开拓性、可持续性,其社会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社会伦理价值、环境价值等;二是专业能力指标,包括教师教学能力、医师医疗水平、在学术性团体中的任职情况、对学术团体的贡献等;三是社会影响指标,科研成果在制定政策、促进社会进步、改善民生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具体到中文期刊的发展,胡升华认为,要从鼓励入手,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期刊发展活力,从集群化规模化运作着手,同时,大力吸引优秀人才,提高中文期刊的质量。(叶晓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顺其俗者

中国科技期刊 提升话语权

6月29日,2019年最新期刊引证报告发布。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和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共同主办的学术期刊《细胞研究》影响因子为20.507,在专业信息与分析服务机构科睿唯安195种细胞生物学领域期刊中排名第七,在亚太地区生命科学领域学术期刊中继续排名第一。其影响因子已经超过多个《自然》和《细胞》旗下该领域内的高端子刊,学术水平跻身国际一流期刊之列。这是中国自主创办的科技期刊影响因子首次超越20。影响因子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一项客观的期刊评价指标,由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总数计算得出。目前《科学》《自然》《细胞》等知名国际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均在40上下。《细胞研究》是以英文形式出版高质量原创性研究论文、权威综述及快报的国际性学术月刊。近15年来,影响因子逐年提升,实现了从2到20的飞跃。《细胞研究》不是孤例。近几年,我国主办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逐渐提升。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更要求“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我国第一份英文版自然科学综述性学术期刊《国家科学评论》于2014年出版,一年后就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目前的影响因子已跃升到16.693。由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与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共同主办的国际学术期刊《分子植物》,今年SCI影响因子突破12,在植物科学领域研究类期刊中稳居第二,连续9年在亚洲同领域期刊中排名第一,连续4年超过美国植物科学领域顶级期刊《植物细胞》,成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和植物科学领域顶尖期刊之一。《细胞研究》主编裴钢院士说,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年年提升,首先是抓住了我国基础科学研究蓬勃发展的机遇,是中国基础科学研究成长的体现,同时也得益于国家对于学术期刊的政策支持。影响因子提升,意味着广大科学家,尤其是华人科学家有了高显示度的成果交流平台,也为世界的科学事业作出中国贡献。《细胞研究》常务副主编李党生研究员认为,《细胞研究》的成功之道,在于有一支专业的编辑团队,为一线科研人员提供优质服务,对特别优秀的稿件采取“快审快发”个性化服务,坚守公平公正原则。据悉,《细胞研究》已发表的论文成果中,超过50%来自中国科学家的研究。对中国科学家而言,它是一个受到国内外同行广泛认可的高端学术平台。《细胞研究》5年前创办了以开放获取模式运行的子刊《细胞发现》,探索“强刊 大刊”的创新发展模式,以捍卫科学话语权,逐步积累科研大数据。这是我国科技期刊探索如何发展、如何在国际学术出版阵营中实现突破和超越的一种实践。不过,科学家也提醒,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突破虽然可喜,却不应过度量化。科研的目的在于揭示真理,办科技期刊之“本”,是支持科研发展和原创性工作。在竞争激烈的国际顶尖学术出版阵营中,我国本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顶尖学术期刊渐有一席之地,必将为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我国科学文化更好更快走向世界、促进我国科学领域的原始创新发挥重要作用。《 人民日报 》( 2020年07月02日 12 版)

能参

中国科技期刊的困境与出路

党的十九大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重要的研发活动中心,研发投入增长走在世界前列。然而,科技学术期刊是我国当前科技界的一块短板,我们国家对科技投入了大量资金,除了直接用于基础和应用研究活动外,还要向国外科技期刊支付不少版面费。如何做大做强中国科技期刊,关乎创新型国家建设,本刊今日再次聚焦此话题。科技期刊是科技文献的主要载体,是积聚前沿、尖端科技信息与文献资源的主要平台。科技期刊的发展,对于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维护国家科技信息安全,提高科研人员在国际同行中的学术影响力,提升科技文化国际交流的话语权以及推动中国科技出版产业转型升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现状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重要的研发活动中心,正加速从世界科技大国向世界科技强国迈进。然而,由于我国目前科技期刊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科研成果产出的发布需要,导致大量的本土优秀科学论文外流,科研成果的首发权和话语权严重受制于人。我国目前年出版科技期刊约为5000种,从数量上看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但高水平的期刊和英文版期刊很少。英文科技期刊只有约310种(占总数的6.2%);2016年度被SCI收录的我国科技期刊只有178种,仅占SCI收录8856种期刊总数的2.0%,位于Q1区(期刊的影响因子位列国际同类学科的前25%)的科技期刊则更少,只有35种。可以说,由于市场化程度低,产业集中度低,这种分散办刊的模式严重制约了期刊的发展,造成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弱,缺少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品牌期刊。从国际科技出版的形势来看,爱思唯尔、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几大主要科技出版集团已形成了期刊集群化的垄断优势,例如,爱思唯尔每年出版的期刊有3200多种,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每年出版期刊有3300多种。他们不仅期刊数量众多,而且在各学科领域均拥有具有世界影响的知名期刊,其中不乏一些由中国知名学者创办或担任主编的期刊。依托期刊积聚的海量优质资源,他们已完成了产业转型,基于期刊的数字出版业务已成为其利润的主要来源。目前,这些集团纷纷进军中国,开设分支机构,直接寻找国内科学家办刊,抢占我国的科技出版资源,对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构成严峻的挑战。科技内容资源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由于我国科技期刊发展滞后,科技创新的成果发布和检索使用等关键环节被国外出版机构所控制。一方面,在现有学术评价体系下,对于国家投入大量经费产生的优秀创新成果,其科研人员往往会选择在国外科技期刊发表相关文章,有的还需支付较高的论文处理费;另一方面,国内科研机构如需使用这些在外刊上发表的文献,还不得不再付费购买国外出版机构的文献数据库;从而也就形成了“两头在外”的恶性循环。为了改变我国科技期刊发展严重滞后于科学研究水平的状况,近年来,国家有关部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政策和办法,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例如,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六部门共同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国科学院的“期刊出版领域引进优秀人才计划择优支持”等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大大提升了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实力和活力,科技期刊发展也呈现了蒸蒸日上的态势。但是,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中国科技期刊还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品牌群,经营管理尚未与国际接轨,未能真正实现全球化办刊,距离实现科技期刊强国的目标依然任重道远。推动科技期刊发展的实践探索要破解当前“两头在外”的被动局面,就必须要加快推动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壮大,打造国际知名科技期刊品牌集群。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作为中央出版机构,出版了以《中国科学》系列、《科学通报》(简称“两刊”)为代表的近300种科技期刊。60多年来,众多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留下光辉篇章的院士和学者,其重要的科研成果几乎都在“两刊”上发表过。例如,屠呦呦所在研究组的《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袁隆平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陈景润的《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可以说,“两刊”与新中国科技事业一路同行,见证和记录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与成就。作为中国科技期刊出版的“国家队”,着力提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办好科技期刊,推动科技文化“走出去”是国家对中国科技出版的发展要求,也是中国科技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同时,推动科技期刊发展,也是中国科技出版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为推动科技期刊发展,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制定了科技期刊的发展规划,不断加大投入,“点面体”结合,推动科技期刊发展突破:“点”:加快创办重点英文大刊,提升高水平英文版刊物的国际影响力。一方面,持续推动提升《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的国际影响力,“两刊”英文版影响因子持续上升。根据2017年6月14日发布的2016版《期刊引证报告》,“两刊”全部9种英文期刊的SCI影响因子创下历史新高,平均提升51%;其中,数学、化学、生命、物理、通报、材料(2014年创刊)6种期刊进入Q1区。另一方面,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不断加强重点学科和新兴学科科技期刊的创刊工作,树立起中国科技期刊的旗帜。2011年至今,科学出版社作为主办单位创办新刊18种,其中第一主办6种。比如由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担任主编、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蒲慕明担任常务副主编、各学科知名学者担任副主编的《国家科学评论》创刊号于2014年3月正式出版。该刊是中国第一份战略性、导向性英文版综述类学术期刊,首个影响因子为8.0,2017年最新发布的影响因子为8.843,在全球多学科综合类期刊中位列第五。2016年度,国内共有35种期刊进入国际同领域期刊排名Q1区,其中,科学出版社主办或出版的位于Q1区的有11种期刊。“面”:推动科技期刊学科集群化发展。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方向,结合我国的优势学科领域,在生命、地学、材料、能源、信息和空天等学科领域,着力打造学科期刊集群,实现期刊资源集聚工作的突破。目前,已建成地球与环境科学信息网,集聚了该领域176种优秀期刊、126个重点实验室、6000多位专家的内容资源。“体”:通过数字出版平台建设推动期刊平台化、集约化管理运营,适应国际化出版需求。近年来,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了SciEngine中国科技期刊国际传播平台、期刊全流程数字出版平台、中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等数字化的期刊出版平台。其中,SciEngine平台可实现在线实时投稿与审稿功能,大大提升了期刊出版运转效率,而且还与CrossRef、Web of Science等直接对接,可全球同步发布和数据共享,实现实时国际化传播;该平台可以服务于全国的科技期刊编辑部,从而助力中国科技期刊走向国际。该平台于2016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全国报刊媒体融合创新案例20佳”。关于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思考与建议科技期刊不仅仅是一种出版形态,其发展关联着科技管理政策、学术评价体系、科技出版产业升级等一系列命题。基于对科技期刊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研究,结合工作实践,就如何推动中国科技期刊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优化改进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尤其是唯影响因子而论的简单评价方式,要通过学术评价指标的设置,鼓励国内的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例如,中科院就要求相关院士必须要在“两刊”上发表过相应的文章;此外,日本的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其文章都是发表在其国内的期刊上。要在政策层面支持有实力的出版机构创办外文版科技期刊。期刊创办过程少则三五年,多则需十年左右方能真正形成学术影响力,获得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此过程中,出版企业必然承担着巨大的成本压力,为此,有必要成立相应的支持期刊发展的专项资金或出版基金,来从国家层面给予资金支持,一方面缓解出版企业的经营压力,另一方面也通过评选来优先支持有发展潜力的科技期刊。要改革刊号管理机制,提高创刊审批效率,鼓励国内出版机构积极创办英文版科技期刊。随着科技发展和创新日新月异,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涌现,科研人员对细分化、专业化科技信息发布渠道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且,对发布时效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中外期刊在管理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外刊创办为备案制,效率高、周期短,能够较快地集聚某一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及科技成果,从而占据发展先机。要从制度层面鼓励期刊集群化发展。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单一的期刊无法与集约化发展的期刊群竞争,而且,科技出版要提升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也需要集群化的期刊来提供内容支撑。因此,国家应加大对重点科技出版机构的支持力度,以点带面,尽快加强期刊的集约化经营和发展,提升科技期刊出版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期刊资源整体格局小而散,市场化和现代化程度偏低,资源整合难度较大。因此,要推动中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必须要继续深化期刊体制改革,推动期刊编辑部市场化改革,鼓励资源跨部门、跨区域、跨学科整合,让有实力的出版机构实现期刊集约化、平台化经营管理,从而快速提升我国科技期刊整体办刊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作者:林鹏,系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虽严不威

2018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25个期刊被剔除!

11月1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权威发布了《201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2017年总被引频次为1381次,影响因子为0.648,从2001年到2017年,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都是在逐步上升的。从去年一年的国内论文数量以及被引用次数来看,临床医学学科遥遥领先,并且进入前十的学科中,医学方面的学科也是数目最多的。相比于2017年,《2018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自然科学卷)》新增了23个期刊,并剔除了25个期刊,具体期刊名称如下:新增期刊:北方水稻大数据导航定位与授时电力工程技术发育医学电子杂志供用电护士进修杂志内燃机工程强激光与粒子束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实验室研究与探索首都公共卫生西安工程大学学报西部人居环境学刊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信息安全学报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中国CT和MRI杂志中国癌症防治杂志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中国肿瘤外科杂志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被剔除期刊: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材料与冶金学报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锻压技术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贵州医药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国际遗传学杂志交通科学与工程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内陆地震齐鲁医学杂志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上海护理现代仪器与医疗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妇幼保健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中国民航大学学报中国实用眼科杂志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铸造技术此外有7个期刊名称有变化,如下:

马赛人

中国科技期刊多而不强?委员建议:争取国内外优秀论文首发权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澎湃新闻记者从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新闻中心获悉,贵州省政协副主席、致公党贵州省主委、贵州医科大学原副校长孙诚谊委员提交了题为《关于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的建议》的大会发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量为4958种,仅次于美国(12274种)和英国(6214种)。其中,中文科技期刊4429种,英文科技期刊359种,中英文科技期刊170种。但孙诚谊指出眼下存在的问题。2010-2019年,中国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数占全球SCI论文总数的1.72%,同期中国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数占全球SCI论文总数的比例达18.06%。10年间,中国作者共发表SCI论文275.5万余篇,其中2.2万余篇发表在中国SCI收录期刊上,仅占8.10%。孙诚谊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国内科研成果和人才评价过于偏重SCI影响因子,对国内优秀科技期刊认可度不高,导致中国优秀科技论文争相到国外期刊发表,中国的科研成果无偿由国外编辑评判,创新成果在国外期刊首发。他同时强调,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与科技强国和世界一流期刊相比,中国科技期刊数量多而不强,学术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偏弱,资源整合能力和融合发展能力不强,缺少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针对上述问题,孙诚谊建议:第一,争取国际学术话语权。中国一流科技期刊应定位于国际化,认真学习国际知名期刊的办刊理念和经验,利用国际编委会扩大国际宣传组稿,邀请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学科领域有较高学术地位和影响、有较强联络能力和个人号召力、能为期刊组稿推荐优秀论文的专家学者进入国际编委会,从国际化角度策划学科热点和论文选题专辑,聘请国际知名杂志的编辑定期指导,通过国家编委会的人脉资源扩大国际稿源;进一步促进出版规范国际化,有计划地组织国际合作出版相关法规、合作谈判、合同签订的业务培训,强化国内科技期刊的版权意识、市场意识等,召开国际期刊合作经验交流会,建立编辑部相互沟通的渠道,共享国际合作经验,规避合作陷阱,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或与知名国际出版商合作,逐步提高国际影响力。第二,争取优秀论文首发权。重大科学发现或科技成果的首发是提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重要的主成分。从国内来看,论文外流的作者单位主要集中在国内顶尖科研院所及重点大学,北京、上海等科研实力最强的地区也是论文外流最严重的地区。国内科技期刊应在约组稿件方面下功夫,向学科重点院校和科研院所约组原创一流的稿件,争取中国优质优秀论文首发权;从国外来看,要发挥国际编委会的优势,通过编委会成员,利用编委的影响力组织高质量的稿件、并将他们的研究成果第一时间发表在中国SCI期刊上,使发表的研究成果成为该领域内最新而且权威的研究动态。第三,加大期刊国际传播力度。科技部门应在竞争择优的基础上有重点地扶持一批学术水平高、知名度大的科技出版机构和期刊数据库,依托优势学科,整合出版资源,综合运用多种传播渠道,走集团化、产业化以及数字化、网络化发展道路。扶持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的英文刊早日进入世界一流期刊;对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争取将中文刊办成国内一流期刊,加快推进期刊英文转型发展,争取让英文刊进入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进一步提升期刊影响力,为进入世界一流期刊行列做好储备。搭建国际科研交流平台,积极主办、承办或参与国内外领域学术会议,通过展板、宣传品、赠刊、主题报告、沙龙等方式,向国内外学者介绍期刊,加大科研成果的国际推广力度,促进国内外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提升国内外科技人员对期刊的信赖度,有效参与国际竞争。第四,建立促进国内学者在中国科技期刊发表高质量科研成果的评价机制。目前,在国际高影响因子科技期刊发表论文以及在该类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研究人员职称晋升和课题申请评价指标中的重要因素,外部约束是驱使他们选择将科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外科技期刊尤为重要的原因。因此,应改变这种外部约束,管理部门应建立公正评价研究人员贡献与报偿的机制,促使中国学者的高质量科研论文在中国科技期刊发表,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第五,建立立足国内、面向世界、汇聚学科前沿研究人员的中国科技期刊审稿队伍。信息在全球化时代高度流动,信息共享已经成为全球化的标志之一。可采取同行约请、同行推荐、作者举荐、专家遴选等方式,建立一支适应时代变化要求、能紧紧把握学科领域前沿动态、熟悉领域专业工作、热衷科学研究,客观、公正、高效、高水平的国内外行业领域审稿专家队伍,作为及时了解和把握本专业领域发展动向、促进科技期刊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的质量保障。(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忠烈图

给大家打个“小”报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网上线啦!

第十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第十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即将开幕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小福团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网”上线啦!网站为谁服务?包含哪些亮点?可以提供哪些便利?大家一定还有些疑惑所以,小福团特意整理此篇“攻略”快来一起看看!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网是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建设的以发布科技期刊行业资讯为主的新型信息交互平台,涵盖一流期刊建设、科技期刊发展论坛、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展览、青年编辑大赛、权威发布五大品牌栏目。网站将致力于营造一流科技期刊发展环境、构筑产业生态服务体系、培育优秀科技期刊人才,以高质量、深度化的信息服务为科技期刊从业者提供实用、快捷、权威的科技期刊产业研究及信息资讯服务。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网https://stm.castscs.org.cn/qklt/qkltPage一、一流期刊建设一流期刊建设板块主要发布我国科技期刊界相关通知、要闻及政策文件内容,汇集卓越行动计划200余家期刊资源,同时展示优秀的期刊及期刊集群等信息,开设网上专题讨论,网站用户可以对我国科技期刊发展事业建言献策。二、科技期刊发展论坛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板块涵盖当届及过往三届论坛的主题议题、要闻、日程及重点活动信息,实现论坛报名、直播、问卷及现场图片视频上传发布等功能,为网站用户提供全方位线上服务,扩大论坛影响力。三、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云展览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展览板块包括展览简介往届回顾、媒体报道、精彩瞬间等内容。今年网站将提供线上云展览服务,实现科技期刊上下游相关企业产品“云展示”、新品“云发布”、互通“云洽谈”,展示科技期刊产业发展风貌,发布行业最新成果,构建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深度交互的良好创新生态。四、青年编辑大赛青年编辑大赛板块作为青年编辑学习及展示的线上平台,主要发布当前及往届大赛相关通知新闻及选手风采信息,提供线上初赛选手报名、审核、在线考试及成绩公布,同时对决赛进行直播。五、权威发布权威发布板块包含科技期刊相关的权威数据,汇总了往届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演讲报告ppt、《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论坛发布等内容,为网站用户提供科技期刊相关信息的下载。怎么样,是不是非常便利!有了它科技期刊行业相关资讯不会错过哦!赶快收藏起来吧!PS “学会服务365”订阅号底部菜单栏可以一键链接第十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呦快来和我一起吧(参会期间请注意自身防护哦)来源 | 科技期刊发展促进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