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多头并进吕才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多头并进

2019年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在平稳中推进,著作和论文成果丰硕,呈现热点突出、选题多样、学科融合、论述深入等特征。热点领域成果颇多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几乎每个学科都梳理了70年来的学术发展历程,中国近现代史学科也不例外。王建朗《中国近代史研究70年(1949—2019)》(《近代史研究》2019年第4期),分新中国成立后30年和改革开放40年两个时段对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状况加以梳理,认为历经70年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发展,中国近代史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成熟的学科体系,研究队伍强大,学术成果层出不穷,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期待学科的进一步深化与繁荣。针对近代史的两个时段,多位学者也较详细地梳理了晚清史与民国史(侧重政治方面)的研究状况。崔志海《晚清政治史研究70年回眸与展望》认为,70年来的晚清政治史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950—1966年构建革命史体系阶段;1966—1976年遭“影射史学”破坏阶段;1977—1990年代事件史研究臻于成熟阶段;1990年代之后趋于多元化并回归清史学科阶段(《史林》2019年第4期)。罗敏认为,“文革”前17年,民国时期原始档案的整理工作成效显著;“文革”后期,李新等民国史研究的先驱者们,运用他们的政治智慧与学术勇气,确立民国史研究对象是“关于统治阶级方面”的历史;改革开放后,民国史研究成为近代史领域成长最快、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进入21世纪后,随着海内外相关史料的开放与出版,研究逐渐走向成熟,并出现打通相关学科壁垒的新趋向(《民国史研究七十年:成就与新趋势》,《南京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2019年也是五四运动爆发100周年,相关学术活动和研究成果颇多。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现代文化学会联合主办了“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香港地区,以及日本、韩国、印度等国的9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五四时期的政治文化、学术思想、社会思潮、中国与世界等问题展开讨论。《历史研究》2019年第2期刊发耿云志《五四:现代中国的新起点》、欧阳哲生《材料、诠释与意义探寻——百年五四运动史研究之检视》笔谈文章,认为百年之前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中国由此真正跨入现代。传统领域获得新发展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也是近代史研究中的传统领域,但在学科互鉴、融合的当下,获得了新发展。2019年11月,步平、王建朗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该书共8卷,是汇集众多优秀学者,历时多年完成的一部大型抗战通史著作。该书从中华民族的角度考察抗日战争,强调抗战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民族复兴具有深远影响和巨大意义;突破既往研究中将抗战史作为单纯战争史的局限,将其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中重要的历史阶段来把握,将抗日战争放在世界的大环境和战后的长时段中进行考察。近年来,很多不同研究背景的学者转入中共党史研究领域,中共党史研究日渐升温。如黄道炫《如何落实:抗战时期中共的贯彻机制》(《近代史研究》2019年第5期),认为中共革命是一个系统工程,贯彻机制也是环环相扣,在革命理念和政治文化的范导下,会议、巡视、检查、突击、竞赛、群众路线、数目字管理这些具体的落实机制交相影响,共同打造着一个效能优先、有令必行的落实体系。经济史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大领域,积累深厚,2019年的突出成果体现在财政与税收方面。在多份史学重要期刊上,均有相关论文发表,例如《中国社会科学》刊登了刘增合《晚清保疆的军费运筹》(2019年第3期)、柯伟明《民国时期税收制度的嬗变》(2019年第11期);《历史研究》2019年第2期刊登了任智勇《1850年前后清政府的财政困局与应对》、魏文享《国民政府之遗产税征稽及逃税困境(1940—1949)》等。新技术、新视角、新史料不断应用大数据等新科技的发展为近现代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近代史研究》2019年3期发表2篇论文:胡恒《清代政区分等与官僚资源调配的量化分析》,谢湜、欧阳琳浩《民国时期汕头城市商业地理的初步分析——以侨批业为中心》,均利用数据库、历史地理信息系统(HGIS)等技术,这是长期以文本史料为主的近现代史学者不甚关注的。胡文通过对新建立的《缙绅录》量化数据库中数百万条清朝官员信息数据的考察,探究政区分等如何影响到官员的出身、选任以及晋升;谢文通过提取近代日用类书《汕头指南》中商业名录等地理信息,以及房地产卡片中的土地利用信息,利用地籍图和GIS技术,展现并分析20世纪40年代广东汕头埠侨批业的空间分布情况。关注近代中西汇通以来的译介、语词、概念等变化,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新视角,近年来成果不断涌现。王士浩《近代以来“规律”的语义变迁——以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为重点的考察》指出,今人习以为常的词汇“规律”,在古代汉语中是指人为制定的“规章律令”。晚清以来,随着科学观念的传入,“规律”一词才有了“客观性”“必然性”的转义,但这一义项并未得到普及。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规律”逐渐成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表示“客观性”“必然性”含义的正式术语(《近代史研究》2019年第1期)。黄兴涛《强者的特权与弱者的话语:“治外法权”概念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运用》认为,近代西方的“治外法权”概念由外交豁免权与领事裁判权两种性质有别的域外司法管辖权组合而成,这一矛盾含混的内涵结构及其在日常使用中后者遮蔽前者的语用强势,导致中国知识精英有关认知的长期分歧。作为一种概念工具,“治外法权”在清末主要被用于唤起危亡意识、鼓吹变法维新,有效充当了效法西方和日本的改革舆论之话语组件;五四运动及其后,则成为帝国主义罪恶的象征符号和动员国人进行反帝斗争的话语武器(《近代史研究》2019年第6期)。史料乃历史研究之基础。近年来,新史料层出不穷,除了众多档案文献,最引人注目者当属日记史料。在这方面,近年来有不少丛书陆续出版,其中,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和凤凰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贡献良多,值得关注。如《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中,由温州市图书馆编、张钧孙点校的《张棡日记》(中华书局2019年版,共10册)始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终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前后达55年,内容涵盖政治、兵事、经济、教育、实业、农田、灾异、民俗等方面。该日记时间跨度之大,内容涵盖面之广,均属罕见,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李在全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官方微信公众号cssn_cn

金女王

不可遗忘的过去——中国近现代史基础书单

本文为黄文治副教授针对中国近现代史所列书单,由“党史国史研究通讯”公众号首发,本文转载自学人Scholar公众号。(侵删)01通史《剑桥中国晚清史》、《剑桥中华民国史》、《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华帝国的对外关系史》|作者:马士《近代中国史纲》|作者:郭廷以《中国近代史》|作者:徐中约《追寻现代中国》|作者:史景迁《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作者:陈旭麓《中国近代史》|作者:蒋廷黻《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作者:李剑农《儒家文化的困境》|作者:萧功秦《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作者:约瑟夫·列文森《晚清七十年》|作者:唐德刚《晚清的变局与人物》|作者:袁伟时《伟大的中国革命》|作者:费正清《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作者:邹谠《观念史研究》|作者:金观涛 刘青峰《中国政治思想史》|作者:萧公权《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作者:许纪霖(主编)《现代中国思想的核心观念》|作者:许纪霖(主编)《革命年代》|作者:高华02事件史鸦片战争《天朝的崩溃》|作者:茅海建《停滞的帝国》|作者:佩雷菲特第二次鸦片战争《近代的尺度》|作者:茅海建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史纲》|作者:罗尔纲《太平天国》|作者:史景迁《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作者:孔飞力《太平杂说》|作者:潘旭澜洋务运动《李鸿章传》|作者:梁启超《曾国藩》|作者:唐浩明《李鸿章评传:中国近代化的起始》|作者:刘广京《洋务运动史》|作者:夏东元《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者的最后抵抗》|作者:芮玛丽《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作者:雷熙《留美幼童》|作者:钱钢《走向世界的挫折》|作者:汪荣祖中日战争《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作者:姜鸣《李鸿章与北洋舰队--近代中国创建海军的失败与教训》|作者:王家俭维新变法《戊戌变法史事考》|作者:茅海建《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作者:张灏《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作者:张灏《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谭嗣同思想的分析》|作者:张灏甲午到戊戌《我史》|作者:康有为《康有为“我史”鉴注》|作者:茅海建《梁启超传》|作者:解玺璋清末教案《谣言与近代教案》|作者:苏萍义和团《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作者:柯文《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作者:周锡瑞《义和团研究》|作者:戴玄之辛亥革命《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作者:史扶邻《从改良到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作者:周锡瑞《从帝制走向共和--辛亥前后史事发微》|作者:杨天石《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作者:桑兵《立宪派与辛亥革命》|作者:张朋园清末宪政《危机中的变革》|作者:萧功秦《二十世纪中国政治改革风潮》|作者:候宜杰北洋军阀《袁氏当国》|作者:唐德刚《袁世凯评传》|作者:刘忆江《袁世凯与中国近代化》|作者:张华腾《北洋军阀史稿》|作者:郭剑林《民初北洋三大内战纪实》|作者:郭剑林《政党建制与民初政制走向》|作者:杨天宏《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作者:徐国琦《失败的遗产》|作者:严泉《1895-1912年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作者:鲍威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作者:白吉尔《北洋军阀史话》|作者:丁中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1895—1928》|作者:陶菊隐《文武北洋》|作者:李洁五四运动《胡适传--再造文明的尝试》|作者:罗志田《西潮新潮》|作者:蒋梦麟《五四运动史》|作者:周策纵《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作者:吕芳上《中国意识的危机》|作者:林毓生《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作者:林毓生《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作者:张灏《军阀与五四》|作者:张鸣国共合作与反目成仇《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作者:杨奎松《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作者:罗志田中共革命《乡村社会中的革命》|作者:陈德军《政体与身体:苏维埃的革命与身体》|作者:黄金麟《国共伪造的历史》|作者:芦笛《北上》|作者:刘统《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作者:高华《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作者:陈永发《田园诗与狂想曲》|作者:秦晖《乡村社会权力与文化结构的变迁》|作者:张鸣《中间地带的革命》|作者:杨奎松国共内战《从容共到清党》|作者:李云汉《流产的革命》|作者:易劳逸《党员、党权与党争》|作者: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作者:王奇生《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作者:黄仁宇抗日战争《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作者:郭汝瑰《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中下)》|作者: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解放内战《联合政府与一党专政》|作者:邓野《失败的种子》|作者:易劳逸《东北解放战争纪实》|作者:刘统《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作者:杨奎松《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中国》|作者:胡素珊《历史的先声——半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作者:笑蜀朝鲜战争《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作者:沈志华《最后的“天朝”》|作者:沈志华03共和国史

荀彧

中国近现代史经典书目,学长推荐,必属精品~

点击上方“玮鑫学长” 上学长车哦!“最近有很多学弟学妹在后台给我留言,询问中国近现代史的推荐书目,之前学长也给大家推荐过几本,但是根本没有满足大家阅读的欲望。今天学长专门把我本科母校历史系的学生自办的学术刊物找了出来,找到了我当年非常喜欢的一篇名师访谈录。这里面有韩老师感人的求学经历和中国近现代史经典书目的品质推荐。ps:咳咳,当年学长也是我们系这个学术刊物的副主编,我的导师也是我们副院长做主编,我的导师就是我在文章里经常提到传授我许多关于历史学及考研真知灼见的那位恩师。当年做的最疯狂的一件事就是为了设计这个封面,我到一个文化传播公司学了一个月ps,从一个零基础的小白,做出了这个封面,怎么样,还不错吧~对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最好的方法滨州学院历史系《渤海学谈》第七期“名师访谈”■学生记者 VS 韩荣钧老师韩荣钧我韩荣钧(1968.6—),男,山东枣庄人,副教授,新疆大学历史学硕士,扬州大学历史学博士。在《民国档案》、《扬州大学学报》、《新疆大学学报》、《历史档案》、《滨州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中国古代疆域变迁史》、《张仁奎传》、《民国名将张锦湖》、《清代海丰吴氏家族文化研究》等多部著作。现从事中国社会文化史和近现代史研究。获滨州市社会科学奖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一项,滨州学院科研成果奖一等奖一项。韩老师就自身的研究方向和学术热点问题做了简单的介绍,以及给当代大学生提出了建议和期许。Q韩老师,您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学术热点问题一直是大学生关注的话题,您认为现在近现代史的学术热点问题是什么?韩荣钧中国近现代史与与现实不论在时间段上还是联系牵扯上都比较接近,因此近现代史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现实性和强烈的现实意义,也吸引了相当多的研究力量进入该领域的研究。近现代史虽然时间不长,但处于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时期,出现的历史现象、涌现的历史人物纷乱繁多、留下的历史资料浩如烟海。学术研究方面以往重视的政治史、经济史稍稍回落但远未退潮。当今研究热点多集中在社会史、文化史、学术史方面。同学们可多参考近几年著名大学的博士、硕士论文目录,即可看出学界关注的领域及其变迁。Q现在大学生不知道读什么书,什么是好书,怎样读好书。对此您是怎么看待的?韩老师您推荐给大学生的必读书目有哪些?韩荣钧大学生读书应当做到博与专的统一。读书的范围应当包括提高自身修养和技能的书和自己所学领域的专业书籍。作为大学生当然要注意书籍本身的品味,那些读者群界定为大众的通俗的泛泛之书就不宜浪费太多的时间。如《明朝那些事儿》、《清朝那些事儿》等类似的书翻翻即可。大学生应读经典。社会人士读书一是为提高自身,更多的是为消遣、娱乐。大学生读书也有消遣、娱乐的成分,但主要是提高自身。你是读一个十八岁青年写的书收获多,还是读八十岁老人写的书收获多呢?什么是经典?经过时间筛选的、众口流传的差不多就是经典了。关于必读书目,同学们可在网上搜寻,有许多,这里我简单提示一下中国近现代史方面的书目。(1)专题史: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夏东元《洋务运动史》;戚其章《甲午战争史》;汤志钧《戊戌变法史》;柯文《历史三调:作为经历、事件和神话的义和团》;乔志强《辛亥革命前的十年》;章开沅、林增平《辛亥革命史》;来新夏《北洋军阀史稿》;张玉发:《中国现代史》;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2)通史研究:严耕望《治史三书》;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剑桥中国晚清史》、《剑桥中华民国史》、《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萧一山《清代通史》;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吉尔伯特罗兹曼编《中国的现代化》;费孝通《乡土中国》。(3)专题研究: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黎澍《再思集》;周策纵《五四运动:近代中国的思想革命》;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许纪霖《中国现代化史》;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马敏《过渡形态: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构成之谜》;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齐锡生《中国的军阀政治》;吴雁南、苏中立《晚清社会思潮》;黄逸平《近代中国经济变迁》;陈志让《军绅政权》;杨天石《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邹谠《美国在中国的失败》。Q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学历以及个人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就业难成为大学生的一块心病,您有什么鼓励的话送给正处在迷茫状态的大学生呢?韩荣钧现实是严峻的,但总有人胜出。机会总是留给少数人。正像人们常说的百分之二十的人拥有百分之八十的机会。自己要有决心、有毅力坚信自已就是那百分之二十的人。我们只是看到别人的成功,别人的付出和汗水是我们所看不到的。我们能和别人比什么呢?就比付出和汗水吧!我坚信汗水不会白流的!Q科学的学习方法无疑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韩老师,结合您的经历谈谈在学习历史学和社会工作的过程中,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借鉴?韩荣钧在这里,简单谈一下我的求学经历。有件小事我是记忆犹新的。在我六岁的时候,我跟着小伙伴到离家两公里远的镇上去玩,到了新华书店。我手里有七分钱。我就问店员:“有七分钱一本的书吗?”店员随手就给拿一本,叫《铁娃和小白鸽》的连环画,我们当时叫画书。我可一个字不识但我会翻着看画。上过学的玩伴读,我就在旁边听。当我有了九分钱的时候,还是这些玩伴,还是到了新华书店,还是问店员:“有九分钱一本的书吗?”店员随手就给拿一本,叫《商鞅变法》。说实话,这本不好看,主要是看不懂,玩伴们也读不下去。不碍事,当我上学之后,我就慢慢读啦。当时人可能都有习惯,在书上乱画,我也是这样。给某人画个眼镜,在某人身上打个叉号,旁边写上“坏蛋”。这扉页写上自己的名字。还要写上“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的字样。后来看到好笑的是我写的“再借不难”是“再借不南”!现在我还保存着这本《商鞅变法》。我看画册的习惯坚持到师范。这时高明多了。看《斯巴达克斯》画册,我竟然作了相当的笔记。谈到作笔记,这个习惯是在师范养成的。我是滕县师范八三级二班年龄最小的之一。学校组织的百科知识竞赛我得了二等奖。奖品是一本《汉语成语小辞典》。不说这么多了,1999年到2001年我在滕州英才学校教书。一周18节历史课。一周要改十八个班的作业啊!还要备课,还要被检查备课。我们检查备课是要查页数的。字写的大一点,查备课的王端天主任会说:“你看你写的字,给核桃样!”我考研要去枣庄,向王主任请假。他说:“一个小中专,要考研究生,嘿嘿……”再嘿嘿,我也得去考试。结果是他让我改完期末试卷再去。我坐滕州去枣庄的最后一班车。下车摸黑找到学校附近的旅馆住下,哪还看什么考场,明天直接找考场考试。结果考上了。王老师挺高兴:“他还考上了!”这是他对别人说的。到新疆大学面试,来回需要七天,这回请假没问题。发工资,给扣了30块钱。伙计们发话了:“王老师作弊了,按规定一天30块钱,七天才扣你30块钱”要知道王主任顶不喜欢我,王主任最喜欢人家夸他、奉承他,我不习惯这样做。在这里我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最好的方法!明天推#解忧#活动的第三期哦,上榜的同学明天就会揭晓了三省吾身醒觉吾心醒吾历史有温度|有深度 |有创新 |历史学考研

崇有

北京高教学会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分会2020年年会在线召开

1月15日,北京高教学会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分会2020年年会在线举行。来自北京各高校的9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集中学习和探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宣教处丁贞栋副处长在致辞中,高度肯定研究会在2020年在教学、科研、抗击疫情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要求研究会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四史”学习宣传教育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强调“纲要”课教师要精于教学,做好教员;勤于思考,做好研究员;善于发声,做好宣传员;敢于亮剑,做好引导员。鼓励研究会教师善于用好新技术推进“纲要”课教学改革。研究会理事长、首都师范大学黄延敏教授系统梳理了研究会2020年开展的工作,汇报了研究会各成员单位在推进国家一流课程建设、线上线下教学改革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申报等方面取得的成绩,部署了2021年研究会的工作。在专家交流环节,北京联合大学韩强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赵朝峰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刘丽敏教授、对外经贸大学刘建萍教授分别围绕党的十九届五中五全会的历史方位和指导意义、历史唯物主义与“纲要”课教学、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社会实践类)建设的经验等主题作了精彩的发言。闭幕式由副理事长冯雅新主持。她指出,2021年“纲要”课程教学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大年”,研究会将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的领导下积极作为,开展系列专题活动,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通讯员:张树焕)

奇语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反思与前瞻:发掘史料自身的“故事”

12月2日-3日,“史料扩充与史学演进: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反思与前瞻”学术讨论会在上海举行。会议由复旦大学历史系近现代史教研室主办,与会学者共提交论文二十余篇,涉及近现代域外和海内史料的搜集、整理、考辨与多视角解读,以及近代史学与史家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来自两岸三地十余所高校、杂志社、出版社与文博机构的学者齐聚一堂,对中国近现代史领域中的诸多话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在讨论中,每场两位评论人的评论大都很专业,且非常具有针对性,学者的回应与相互交锋也非常精彩。由于会上未能录音,以下仅简述与会学者所提交论文的大致情况。会议现场史料考辨在史料数量日益扩充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史料的考辨在重建史实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湖南大学历史系吴仰湘对《英轺日记》的作者进行了考察,认为这部挂名载振的作品成于众手,不能简单地划归唐文治一人名下,更不能依据此书来考察唐文治的思想。四川师范大学张晓川考证了《李鸿章全集》中同治末年及丁戊赈灾时期致吴大澂十七封书信的系年问题,其考证非常见功力,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分析了这一时期吴氏的人际关系与仕宦生涯。广东行政学院张求会仔细考察了《守望:陈寅恪往事》一书中,有关领导与学者的错名和匿名问题,以此为例反思了人物研究中“选择性匿名”等为尊者讳的现象。在详细考辨史料的基础上,与会学者以个案研究为切入点,从不同维度讨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系列重要课题。在政治史方面,北京大学历史系韩策运用清代档案与清人日记、文集,讨论了崧蕃的家世与仕履,并分析其在庚子事变以后出任陕甘总督的内情,以及崧蕃在惩治董福祥问题上的态度与措置。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李在全从逊清内务府大臣绍英的日记与函札入手,结合其它已刊文献和报纸资料,指出了民国元年逊清皇室面对孙中山的北京之行,大致经历了从顾虑、防范、观望到接洽、示好、宴请的转变过程。曾经不共戴天的革命党人与逊清皇室,基于各自的现实利益考量,竟“化解前嫌”,相互示好。由此可以看出民国初年多元力量的共存与互动。在对外关系史方面,上海大学历史系侯庆斌通过发掘法国外交档案,详细考察了1927年“宁案”爆发后法国政府的反应,以及此后中法双方三个阶段的谈判过程,他认为该事件是北伐期间中法关系变化的关键节点。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林学忠利用日本外交史料馆的档案,探讨了民国初年排日教材《高等小学论说文范》所引发的中日外交纠纷,指出相对于日本关东州都督府和日本舆论的强硬态度,外务省和驻华使节则保持较低的姿态,以避免为中国高涨的排日民族情绪填注燃料。在人物研究方面,复旦大学历史系马建标以赵烈文《能静居日记》中的占卜记录为基础,分析赵氏对于晚清政局危机深刻冷静的洞察,探讨了以赵氏为代表的晚清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复旦大学历史系戴海斌综合利用中、日两方面的文献详细考察了文廷式晚年的活动,特别是文氏在沪与日籍人士的交往过程。上海博物馆柳向春运用郑振铎书信、日记资料以及上海博物馆藏函件,详细回顾了19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局在香港回购流出文物的历史。新史料的发掘近年来,学界日益重视域外史料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价值,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致力于发掘域外史料。复旦大学历史系司佳介绍了英国伦敦大学收藏的十九世纪中国旧海关档案,并以海关职员包腊(Edward Bowra)的个人档案为例进行解读。旧海关档案以手稿、信件、文书、内部通信和报告为主,相对于已刊旧海关文献具有更强的“一手”性质。这批资料不仅可以同已刊资料相互印证参补,还为揭示外籍海关职员与在华侨民群体的生存状态提供了可靠的资料支撑。复旦大学历史系章可解读了曾参加八国联军的印度士兵辛格(Gadadhar Singh)的回忆录《在华十三个月》,认为该书对于研究义和团和八国联军战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作为近代印地语海外游历回忆录与印度人的中国社会记述也弥足珍贵。此外,域外文献在中国的流传情况亦受到与会学者关注。复旦大学历史系高晞对解剖学译著《钦定格体全录》抄本的记录、流传与收藏情况进行了详细考辨。这一满文译著的抄本不仅从清朝宫廷流入民间,亦通过各种渠道被俄、法、丹、日等国的图书馆收藏。复旦大学历史系曹南屏则研究了日本学者物茂卿所撰《论语征》的抄本自乾嘉以降在中国的流传情况,并指出当时的清朝士人虽然对“海东之国”的“未见之书”颇感兴趣,但其所在意的知识内容仍局限在经学研究的“正误、考异、补阙”等文献学意义上的补充作用,至于日本儒学的学术源流与传承脉络则既不明了,也不关注。新史料同样推动了近代史学史的研究,与会学者还讨论了近代史学史演进的相关问题。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裘陈江利用邬庆时家集和孔教会史料,探讨了近代学者陈焕章的早年生平及其参加孔教会的情况,进一步揭示出陈氏的文化民族主义心态。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李孝迁从新发现的未刊讲义谈起,介绍了近代日本史学家坪井九马三《史学研究法》在中国曲折的译介过程,以及坪著在中国史坛的隐性传播和对现代中国史学的影响。与会学者还对若干出土文献、函札和档案资料的史料价值进行了评述。复旦大学历史系何爱国以考古发现的楚简与帛书《老子》为例,评价了近代学人的老子研究中某些考据、训诂的价值,对相关前提预设、理论架构、研究方法与话语诠释进行了反思,并讨论了出土文献对于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研究的价值。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马忠文评述了中国近代史档案馆藏黄元蔚档案的史料价值。黄氏虽算不上是重要的政治人物,却同康有为、康广仁等粤籍要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的函札与家书,很多都反映了有关清末康、梁活动与民初政局的重要史实,有待于研究者的深入解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的姜鸣解读了今年2月份影印出版的《张佩纶家藏信札》。这批函札数量丰富,内容广泛涉及晚清政治、外交、军事、人事、学术诸多方面,尤其对于“清流”政治活动、“甲申易枢”、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庚子议和的诸多方面提供了以往不为人知的内幕和细节,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在地方文献方面,温州市图书馆卢礼阳回顾了《温州文献丛书》的整理与出版情况,详细介绍了后续成果与即将出版的文献,并指出十几年来的工作成效,主要得益于政府、社会与科研机构的良性互动。会议现场文化史从社会文化史的视角解读近现代历史文献,是与会学者关注的另一热点。得益于史料的扩充与新兴史学理论的译介,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的研究蔚成热潮。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贾钦涵从广告、漫画、文学和电影等文化领域的史料入手,考察了西方接吻文化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以及为大众认知、接受与异化的过程。他认为这一文化现象实际上反映了男性和女性、个人与国家之间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台湾中原大学通识教育中心皮国立运用近代医学报刊等史料,研究了1931-1937年间中医救护队的情况,探讨了在国难与战争背景之下中医的话语权、社会责任以及中医与国家的关系等议题。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黄海涛利用档案资料、中英报纸和时人观察等原始资料,考述了吕宋票(西班牙彩票)的成立、奖金制度、流行情况及衍生彩票,以及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和上海道台遏阻吕宋票贩售的尝试,并揭示了澳门土生葡人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复旦大学历史系孙青通过运用近代中西报刊、笔记和文集,研究了18-20世纪中国早期幻灯的制作、放映与传播。在近代中西文明接触的语境下,讨论幻灯从具有魔幻色彩的光学玩具,逐渐转变为承载科学精神的教具,并最终成为大众传播媒介的过程。复旦大学历史系张仲民考察了清末民初报刊、文集中“新名词”的流行情况,指出学者在从事相关研究时,要注意新名词的生产机制、符号意义和修辞策略,以及论述的前后变化及其背后的物质利益、个人动机乃至感情因素的作用。最后,与会学者分享了对本次学术研讨会的总结与体会。研讨会围绕“史料”这一主题开展了充实和深入的讨论,从官方档案到私人函札,从域外文献到地方文献与出土文献,各种类型的史料均有所涉及;而各个领域的具体讨论,也紧扣史料问题展开。史料是历史学研究的基础,史料的扩充与史家发掘使用新史料的实践,极大推动了历史研究,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进展。但另一方面,由于史料的不断增加,史家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进行全局性的关照也日益困难。此外,研究者也不能过于追求新史料,在新视野下对“旧”史料的利用、考辨与再解读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但无论如何,史家都应该努力把握历史文本自身的形成过程,即发掘史料自身的“故事”,更好地去重建过去和展现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对于现实及未来的意义。

卡琳顿

2020年北京大学马院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考博经验分享必看

一、专业和院校选择考博相较于考研而言,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考研只可以报名一个心仪学校,但考博时候可以尽可能多报从而给自己更多的选择。虽然可以报多个学校,但也要考虑不同学校的参考书目是否差距过大、初试复试时间是否重合等因素。关于考博专业选择,研究兴趣是第一位需要考虑的因素。因为博士研究生更加重视你的研究水平、研究思路,换句话说,读博时候选择的专业就是你以后吃饭的“碗”,因此必须适合自觉。除了兴趣之外也要考虑一下自己本硕的专业,从综合发展而言专业最好不要变动太大,要有一定连续性和相关性。因为我之前学习党史,但在马院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研究的内容大致相同,因此在专业选择时候便以这两者为重。再说一下院校选择,院校选择的话要注意不同学校的时间安排以避免重合。另外不同学校专业课考试范围大致相同,但在准备过程中也要考虑不同学校的倾向。因为我专业以党史和近现代史为主,但北大的党史专业在政府管理专业,所以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但北大的近现代史和中国人民大学的中国近现代史虽然都属于马理论,虽然都考察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知识,但侧重点不同。北大更加侧重马克思的专题考察,如世界历史理论、国家理论等;但人大更加侧重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考察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思想的一以贯之。因此在选择学校时候要重点注意不同的学校考察倾向。二、初试经验北大是申请考核制,提交申请材料属于初试范围。初试提交材料具体可参观官网,其中初试材料中最重要的英语成绩和个人陈述。北大自2019年起取消了学校的英语考试,只能以雅思、托佛、六级、专八等成绩为主。托佛90、雅思6.0、六级500以上才可以申请,因此如果有意向考北大的同学需要提前参加英语考试。个人陈述大概3000字左右,一份不错的个人陈述也是初试的加分项。个人陈述大致包括三部分:个人的学习经历、你对专业的看法、今后研究的兴趣和方向。个人陈述虽然字数不多但却是多年学习的个人总结,因此一定要好好写,既要条理清晰又要自己的思考和想法。三、复试经验通过申请考核后便属于复试环节,北大的复试环节包括复试笔试和复试面试。这种复试不同于传统的复试,复试的两个环节是分开的。笔试和复试之间可能相差两周左右,这可能对京外学生而言有点辛苦。(一)复试笔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专业课考试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虽然专业课为两科,但在一张试卷上来考察两门专业课。考试题型为简单和论述,没有名词解释。简答题为3道(20分×3),论述1道(40分×1),总分100分,只有过60才有进面的机会。推荐书目:庄福龄的《简明马克思主义史》、顾海良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石仲泉《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张雷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考博专业课,需要拓宽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只拿大学公共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应付考试的话会特别吃力。建议大家至少要通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推荐的是庄老师和顾老师的两本书。这两本书在学界的地位都特别高,庄老师的书是《简明马克思主义史》,相对简洁一些。通过马发史的学习可以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清晰的认真和掌握。复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时要以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为主线,要掌握不同时期著作的贡献与发展。通过马发史的学习,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一个相对清晰的掌握后还要了解马克思的主义专题史,通过专题来分别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起来。通过复习后要努力达到一种状态:可以在专题史的框架下按照发展史的脉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起来。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部分,所以马中化的部分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有重合之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荐一些石仲泉老师的书,因为那本书将马中化与党史结合起来,读起来有趣且富有理论性。在准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候要重点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要了解习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关系。要系统了解学界对习思想的最新研究成果,如习的生态思想、党建思想、经济思想等。(二)复试面试马院初试成绩占比50%,复试成绩占比50%。复试时间为30分钟左右,全程录像,因此马院考试特别公平。因为初试复试相差时间很短,所以建议大家准备完初试之后立即准备复试。复习中遇到一些问题最好的方式是寻找目标院校学长学姐的指导,毕竟准备过的人,对于这些问题会有很好的解决方式,另外自己也要克服困难,迎难而上。据我身边的同学推荐,我觉得新祥旭机构还不错,他们的总部是在北京,距离北大很近,是专业做一对一辅导的,给你安排的老师就是目标院校的直系学长学姐,经过10几年的发展,在考研考博机构中的口碑还不错。复试的形式主要采取问答和个人陈述相结合的形式。复试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因此需要同学既要有良好的知识储备也要有自己的思路。作为考博学生,或许不能面面俱到或许自己的思路也不够成熟,但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问答主要是通过抽取题目的形式来考察学生,进场后抽取题目然后思考两分钟后作答,复试老师可能围绕你的问题继续发散提问。复试的另一个主要考察环节就是毕业论文,需要介绍毕业论文的选题、研究阶段、史料来源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马院的老师都特别好,学生可以自由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因此面试时候不用紧张,紧张反而会影响发挥。同时面试还要保持谦虚低调的态度,如果真遇到不能回答的问题可以和老师申请一下,不要胡扯一通,不然会很破坏老师对你的印象。最近两年马院在扩招,所以大家复试压力相比之前略有降低。马理论下设专业的话,最少录取5人,最多录取8人。因此还是相对容易,大家不必太过担忧。因为考博可以报不同学校且马理论专业考察的综合知识大体相同,大家可以提前准备、积极复习。四、激励的话自从18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马学科的发展。不仅学院的发展迎来了黄金时期,对于考博的同学而言同时是机遇期。因此一直鼓励大家尝试一下高校。反正考博都很累,不如追求一个最高目标。或许你现在准备考博,或许你现在选择院校,可能纠结可能畏惧,但一些风光只有你站在山顶才能看到。

恶女孩

中外史学交流史见证中国近现代史学重大发展变动

《<欧洲史略><西学略述>校注》和《西史东渐与中国史学演进》书封 钟欣 摄中新网北京3月20日电 (记者 应妮)《<欧洲史略><西学略述>校注》和《西史东渐与中国史学演进》日前由商务印书馆推出首发。学者认为中外史学交流史本身是中国近现代史学的重要内容,有助于理解中国近现代史学的重大变动。《<欧洲史略><西学略述>》是中国海关印刷所出版的“西学启蒙十六种”中的两部著作,也是西方史学著作在近代中国传播的重要代表。艾约瑟编译的《欧洲史略》《西学述略》分别是中文世界最早的欧洲地区通史和西方文化史著作,占据了中国西方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地位。《欧洲史略》是较早将欧洲国家作为一个区域整体进行介绍的著作,《西学略述》全面介绍了西方学术发展概况。《西史东渐与中国史学演进》全书论述的起讫时间为1840-1927年,该研究成果入选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山东大学陈峰教授认为,中外史学交流史是中国近现代史学的重要内容,1840年之后的中国史学不再孤立发展,非常有必要对这段历史进行梳理考察,方能理解中国近现代史学的重大变动。他指出,对中国近现代史学研究尚有薄弱之处,比如文化机构与西方史学的传播,从新的研究视角探讨期刊传播的信息和知识在史学演进中的作用,知识分子群体对西方史学传播的回应,就能够促进学术研究更加立体和多元。北京师范大学周文玖教授表示,从中外学术交流的视角,探寻中国近现代史学演进的过程和规律,是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前沿命题。中国近代史学主要由两条线索组成:一是传统的历史研究和编撰形式的延续,一是反映时代精神和应对社会危机的历史著述的不断问世,以及新的史学思潮、史书编撰形式的产生和发展。这两条线索相互交织。目前的研究多从中国社会的变化、中国史家对社会的能动反映来叙述近代史学,对西学东渐及其影响重视不够,致使近现代史学史线条单一,需要以更宽阔的学术视野全面展示中国近现代史学发展的整体面貌和规律性。《西史东渐与中国史学演进》著者、聊城大学赵少峰副教授认为,中国史学演进主要受四个因素影响:社会的变革与文化发展、史学自身求变与历史编纂的变化、出版技术的革新、社会新兴阶层的积极推动。这四个因素在近代中国社会体现的尤其明显。近代出版机构是晚清西方文化输入的重要载体,同样对西方史学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代以来的官办出版机构、民办出版机构以及西方国家在华创设的出版机构在西方史学传播的动机、内容以及影响方面存在差异性,从这个角度进行研究,对认识中国史学转型的时代条件、内外动因和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完)

人与之名

讲座︱瞿骏: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一叶知秋”

2019年5月24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瞿骏做客华中师范大学“20世纪中国革命”沙龙第二十五回,开展了一场题为“如何‘一叶知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的讲座,从史料的“重读”、上层史和下层史的沟通以及现代中国研究的“共同问题”这三点出发,分享了自己对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一些思考。讲座由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彭剑担任学术主持,于华中师范大学逸夫会议中心二楼会议室举行。瞿骏引言瞿骏从历史的“记住”和“遗忘”出发,提出历史学如果不能够忘记,就不能够记住的观点。在他看来,不管是用文字、图像或是其他方式所呈现的历史,都是一个从无限走向有限的过程。瞿骏认为,今天的史料爆炸常常会使得研究者们忘记他们所见的史料只是无数参天大树中的一片树叶,甚至这一说法还高估了目前留存的可供大家阅读、研究、讨论的史料的比例。从此假设出发,瞿骏引出了自己的题目,即对于历史学而言,如何一叶知秋,如何通过这些极度有限的史料,还原、想象历史。要还原怎样的历史?历史学常常提到真实,在瞿骏看来有两种真实,一种是细节真实,一种是情境真实。比如“如何记录一场会议的历史?”如果说有一百台摄像机,全方位无死角地对准这个会议室来拍,一连拍七天,那么某种意义上来说其所摄录应该关于这间会议室的历时性的、最事无巨细的记录。但这也带来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处理这冗长、无趣的历史素材,一个是这一百台相机所拍摄的画面真的是关于这个会议室事无巨细的记录吗?前者是对研究者本身提出的挑战,瞿骏分享了自己连看七部哈利波特、三部加长版魔戒后精疲力竭的经历。关于后一个问题,瞿骏则表示这一百台摄像机所拍摄的素材应当被看作全知视角下的单一历史记录,应加上踏入这间会议室的老师、同学的所见所闻,才是相对比较接近于对这间会议室的事无巨细的历史纪录。做到这步还不够,历史的真实还有另一种,可以称之为情境的真实,譬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鸿门宴的细节描写,又如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的全景式描写。在这种意义上来说,后现代史家所认为的史学和文学没有区别正体现在这里。更极端地说,有时文学家比史学家更为厉害,可以做到胸中有沟壑万千,笔下亦有景色万千。瞿骏在此处还举了大数据历史研究的例子,他指出,有时不是数据越多越真实,恰恰是数据越少越真实,数据越多可能越将你引向歧途。情境的真实不完全依靠数据,更多联系的是史学的想象力,即通过一片叶子来想象整个森林的能力。在这两种历史的真实下,瞿骏以为,对于材料和历史研究之间的关系连带着也应该重新思考。今天常常把一些难以研究的问题归结于材料不够。古代史当然会有很多这样的问题,但放到中国近现代史,材料是很多的。研究者更要直面人生有涯而材料无涯的困境。在瞿骏看来,材料不够和材料太多这两种困境都是史学家要处理和思考的。此外,瞿骏还提到关于历史作品好坏的评价问题,并提出两个重要的评价标准:像和深。像指的是能最大程度接近历史现场、历史人物,深指的是在不同历史情境下所能实现的对历史研究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选择。在论述过这些基本点之后,瞿骏重点谈了三个问题,分别是史料重读的方法、上层史与下层史如何沟通和现代中国研究的“共同问题”。讲座现场一、回到史料的“土壤”过去对思想史的研究,常有这样的误解,会认为文言文、外语不太过关,研究不了古代史和世界史,便去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在瞿骏看来,这是对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极大的误解。当下的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的新趋向就是将其放在全球史的视野中,放在与全球接触与互动的范围中来研究。瞿骏引了他的导师许纪霖教授的说法,即近现代史的研究是一个基于古今中西十字架上的最困难的研究,再加上罗志田老师提出的“满汉”二字,就基本概括了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内容。同时,今天的思想史研究也早已不是依靠一两套思想者全集打天下的时代了。瞿骏以“花盆”、“苗圃”、“原先的土壤”与“文章”、“全集”、“报刊”、“手稿”等做比,指出要将材料放回历史现场,尽可能追溯它曾经的形态、环境。这样的工作量大抵就能占据一个史学家全部的学术生命了,但每完成一篇文章的“移植”工作,就是对于学术的坚实推进。与“移植”工作几乎可以同时进行的工作,便是在书报、手稿的折痕、签章、批注等痕迹中,寻找抽象文字、抽象思想之外的“具体方面”和“实际人生”。用钱穆的话说便是:“其具体方面、实际人生,则毁弃更易,追究无从”,这也是许多著名学者都一再强调过的要关注史料的形成过程。瞿骏谈到袁一丹教授正在做的工作,袁老师目前正致力于在国图搜集苦雨斋藏书(周作人藏书)。这些书如鱼入大海般散布在国图的藏书库里,而袁一丹老师在做的则是一本本将它们找出来。然后通过这些书上的各种题记、钤印、随记来一步步重建周作人的阅读世界。瞿骏还提醒大家要注意五四时人的阅读方式,他们常常是在“有了上顿没有下顿”的情况下阅读各类报刊的,而我们今天则可以用数据库完整检索。当下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还极其强调档案,越原始的档案当然越能帮助我们接近史料最初的“土壤”。瞿骏将历史学研究比作从种麦子到做面包的全过程,这和自然科学研究者从面粉到面包的研究全然不同,过去历史研究者所阅读的二手文献、史料,今天的研究者也要从头读起。基于这一特点,他认为要注重档案与已出版史料之间的互动关系,借以加快从麦子到面包的过程。他举了近代史研究非常重要的一套资料集——《中国近现代史资料丛刊》,提出要对其进行新的思考,探究其形成的具体过程,包括如何寻找史料,如何删选史料,如何编排史料。二、上层与下层的“互缘”在讲座开始,瞿骏就对上层和下层的这一区分做了解释。他认为这一区分未必全对,但在讨论问题时,可暂且一用。他首先讨论的,便是上层史对下层史的影响问题。以戊戌变法史为例,最新的关于戊戌变法在四川的历史研究,展示了在四川这一地方社会戊戌变法和戊戌政变由于信息传递的延迟等原因而被叠加的情况。这当然是精彩的研究,但瞿骏也指出,做地方的研究,绝不能仅依靠地方文献。戊戌变法在地方层面上的信息传播、传导流变、历史记忆的形成等等课题,都应该再加上黄彰健、茅海建老师关于中央层面的扎实研究,上下参照。下层不应该被孤立地研究,而要是把它放到历史关节点处的被动、联动与互动的过程中去,以揭示历史运动的机制。在瞿骏看来,下层是可能影响上层的,但这种影响建立在两个预设之上。第一个预设是对上层人物形象的构建。这些重要人物在过去的研究中常被想象成无所不知的人物,但却忽视了他们作为“人”的面向。他们有自己的性情,亦处在各种客观的限制中。第二个预设则是对这种影响的认识。这种影响可以用梁启超所说的“互缘”来解释,瞿骏引用了大热电影《唐人街探案2》中的一句著名台词来解释这一抽象概念,台词源自尼采,当你在凝视深渊时,深渊中也有异物在凝视着你。历史中的影响绝非“推人人倒”的简单反馈,更多是表现出“铜山崩,洛钟应”这样的效果。像胡适、罗家伦这样的大人物处在1919年的时代风潮里,他们怎样从下层获得对五四的认识,又做出怎样的关键性决定,对五四运动的全国性进展产生了怎样重要的影响,便是这样的一种“互缘”。在上层和下层之间的一层一层的历史里,历史工作者有无数的题目可以做。在瞿骏看来,倘若能够选择与自己性情相近、有过相似的生命体验的人物来做是较为相宜的,就好比要去理解“暴得大名”后胡适的心态,大抵最好是要有相似的人生体验。同时,历史工作者也要时常警惕研究中自我价值的偏见,保持价值的多方位。三、追寻“共同问题”在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中,有无数的材料,也有无数的空白,也就有无数的题目可以做。但在追寻史学潮流的过程中,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似乎渐渐失去了“共同问题”。瞿骏提出要寻找现代中国研究的“共同问题”。这一寻找并非强求,也不是为寻找而寻找。瞿骏引用了复旦大学中古史研究专家仇鹿鸣老师的观点,强调仇老师说:“学术文章是在学术生产体制里面的,无论是结论还是史料、出处,都应该是经得起复核的”,指出失去“共同问题”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会出现复核极难的情况。在中国近现代史中,是存在一些像“洪秀全的胡子”这样看似琐碎,其实重要的题目的,瞿骏提出找寻“共同问题”,既要总结这些题目,也要在新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下思考如何旧题新作。第一个问题是当时的一批重要人物,包括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孙中山、胡适、陈独秀等人。第二个问题是重大的历史节点,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为例,有八个时人眼中的近代史重大问题,包括太平天国、捻军、回民起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瞿骏分享了自己研究的五四运动的感受,指出对这些重大历史问题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大空间。第三个问题是关于一些现代基础常识的研究,包括国家、社会、民主、殖民等等研究,这些基础常识可做概念的考辨,更要注意到罗志田老师所言的“名相的模棱”的问题。第四个问题是20世纪的中国革命。关于中国革命,王奇生老师指出“中国革命是一场连续的、复合的、递进的革命,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共产革命是相互衔接、演进的三个阶段”,章开沅先生提出“前后三百年看”辛亥革命,陈旭麓先生在八十年代的历史研究中则谈到:要把五四运动看作前面继承辛亥革命,后面带来了国民革命,要在这一连串变动中来定义、研究五四。第五个问题是关于“传统”的问题,瞿骏认为历史研究者要阅读前人的精彩研究,更应如罗志田老师所言,在对经典的认知上要努力补课,以求在做历史研究时更贴近时人的生活世界,不至于犯一些基础性的常识错误。讲座的最后,瞿骏引用王汎森老师关于史学发展的话,又指出葛兆光老师对于中国思想史研究价值的肯定,以此说明在今日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研究有其社会历史的根源,亦有与当下对话的价值。历史研究者在“一叶知秋”的时候,要尽量抓住这些叶子中最重要的那几片。(文稿经主讲人授权并审阅)

米兰

中国近现代史不得不提的大思想家大学者胡适

胡适(1891年~1962年),生于上海,原名嗣穈,后受《天演论》“适者生存”思想影响改名为“适”,字适之,1910年第二批庚款留学生,先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后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从于约翰·杜威,是中国最著名的学者之一,诗人、哲学家、史学家、作家,胡适是新文化运动领袖,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开创中国哲学史,胡适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1962年2月24日因心脏病猝发于台北逝世。驻美大使这位20世纪中国杰出的知识领袖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客观地讲,五四先贤胡适在二十世纪中国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的确远在他人之上。1938年抗战初期,蒋介石敦请胡适出任驻美大使,利用其在美国广博人脉以争取美国的支持,消息传到日本后,引起日本人的惊恐,倍感压力,当时日本国内的社会舆论发起建议应该派三个人同时出任日本驻美大使,才可以抑制住胡适的能力,三个人分别是文学专家鹤见祐辅、经济专家石井菊次郎和雄辩家松冈洋右。一生获得35个荣誉博士学位的书呆子胡适年仅26岁便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一生获得35个荣誉博士学位,这也说明其大学者本分。演讲胡说胡适经常在大学里讲演,他学识渊博,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不枝不蔓,恰到好处,演讲时,他常引用孔子、孟子、孙中山先生的话。引用时,他就在黑板上写:“孔说”,“孟说”,“孙说”。最后,他发表自己的意见时,竟引起了哄堂大笑,原来他写的是:“胡说”,机智而戏谑。蔡元培为陈独秀造假学历1917年胡适学成回国,其时还没有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蔡元培器重胡适,为了让胡适进北大任教不惜伪造学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奖官方资料库,胡适曾于1939年被瑞典考古学家斯文·赫定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爱封了

自考必备:中国近现代史时间表

为了自考的朋友们能顺利通过考试,咱也算是煞费苦心呀!在这里咱为大家找来了近现代史的时间表,方便大家记忆这里的内容全都是出自下边这本书的哦,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是不是跟自己要考的科目 是一致的。1839年6月3日 虎门销烟禁烟运动的高潮鸦片战争导火线(直接原因)1840年6月 鸦片战争爆发1842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清政府同英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 清政府签中俄《瑷珲条约》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1860 清政府签中俄《北京条约》19世纪70年代~80年代 洋务运动筹建南洋、北洋(规模最大)和福建三支海军1871 俄国直接出兵占领了新疆的伊犁地区1878 左宗棠收复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全部地区19世纪80年代 中俄两国签约 中国收回伊犁1884 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1894 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 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9月 黄海战役邓世昌牺牲1894 辽东半岛战役 日军发动旅顺大屠杀1894 威海卫战役北洋军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1895年4月 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中日《马关条约》1895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联名上书 反对同日本议和 请求变法图强 史称“公车上书”1898年6月3日~1898年9月21日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1898 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开始1900年春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开始1901 中国同侵略军签订《辛丑条约》1905年8月 中国同盟会日本东京召开孙中山建立1911年10月10日 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1911年12月 各省代表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宣告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2月12日 宣统帝下诏退位1912年3月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1915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1915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掀起了新文化运动1917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1918 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论文赞颂十月革命,宣扬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1919年5月4日 五四运动爆发,北平学生罢课1919年6月初 上海工人罢工 商人罢市 支持学生斗争1921年7月 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 中国共产党诞生1922 中共二大召开 制定革命纲领1924 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4年5月 黄埔军校建立1925年3月12日 孙中山与世长辞1926 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统一全国1927年4月 蒋介石、汪精卫等人叛变革命(“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了1927年4月 蒋介石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8月1日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1927年9月 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进行秋收起义1927 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开辟了井冈山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1928年4月 井冈山会师1931年9月18日 日本侵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 发动九一八事变日本局部侵华和中国局部抗战开始1933年10月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党中央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 红军长征开始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 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5年10月 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 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红军长征胜利 中国革命转危为安1936年12月12日 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 张学良、杨虎城逼蒋抗日1936年12月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十年内战基本解决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7月7日 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日本全面侵华和中国全国性的抗战开始1937年7月 国共两党再次合作 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8月13日 日本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1937年12月 日军攻陷南京 南京大屠杀1937年9月 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1938年春 台儿庄战役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1940年8月 百团大战抗战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本军队的最大规模战役1945年4月 抗战胜利前夕 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1945年8月15日 日本无条件投降台湾回顾祖国怀抱1945年8月~10月 重庆谈判1945年10月10日 两党签订“双十协定”1946年6月 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 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 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夏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9月 林彪、罗荣桓发起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的基础1949年初 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4月 渡江战役南京解放 国民党政权垮台1949年9月 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949年10月1日 新中国成立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 彭德怀率领志愿军赶赴朝鲜前线 抗美援朝1950 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1 西藏和平解放 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1952年底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1953至1957年 一五计划执行1953年底 鞍山钢铁公司建成投产1953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形式: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年底 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9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1954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形式:公私合营 创举:赎买政策1955 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促进大会圆满成功20世纪50年代中期 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1956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1956 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1956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形式: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底 三大改造完成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 中共八大召开 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1957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1957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1958 提出总路线 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1961 中国经济困难20世纪60年代 西藏地区胜利完成民主改革 废除封建农奴制度 百万农奴翻身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60 大庆油田正式建成投产1961年春 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恢复生产发展1964年10月16日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5 成立西藏自治区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66年10月 我国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点火发射 爆炸成功 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1966 “文化大革命”开始1967年2月前后 老一辈革命家强烈批评“文革”的错误行为 但被诬为“二月逆流” 受到压制和打击1970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1971年7月 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1971年9月13日 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1971年10月25日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年2月 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1972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中日正式建交1973 袁隆平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1976年10月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 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1978年底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拨乱反正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团 是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 安徽凤阳小岗村首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9 提出四项基本原则1979 中美正式建交1980 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经济特区1982 中共十二大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82 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6 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全国人大通过了《义务教育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1986年3月 863计划1987 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 打破两岸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 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1987 中共十三大 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提出基本路线 作出“三步走”战略部署1990 台湾成立了海峡两岸基金会(海基会)1991 大陆成立了还想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1992 海基会和海协会就“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九二共识)1992 中共十四大 高度评价邓小平建设由中国特色谁会主义理论 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团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 汪辜会谈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1995年初 江泽民对海峡两岸关系新情况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江泽民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1996 将海洋高技术列为“863计划”的第八个领域1997 中共十五大 规定我党的行动指南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年7月1日 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 中国正式恢复了对澳门的行使主权 澳门回归1999 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1年10月21日 APEC会议在上海举办2001年11月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 袁隆平获得最高国家科学技术奖2003 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005 连战访问大陆 是60年来两党高层的首次会晤2006 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这里,咱们也要推荐一下,雨路科教最新出版自考培训教材,绝对高水准哦雨路科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