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刘胜军:金融机构适应新经济发展需具备7种思维世必笑之

中国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刘胜军:金融机构适应新经济发展需具备7种思维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创新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5%,创新最大的动力就是企业家精神,而这一点的繁荣要靠市场经济。”7月13日,在国内第一家以服务蓝色经济为特色定位的民营银行蓝海银行举办的金融业合作论坛上,中国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刘胜军在演讲中指出,如果中国发展越来越多的民营银行,金融资源的错配就会得到逐步改善。他认为民营银行的发展应该加快。蓝海银行董事长陈彦表示,民营银行是中国金融业的新生力量,时代赋予了其改革创新的重任,民营银行是银行业供给侧改革的试验田和生力军。论坛上,威海市副市长张伟也指出,当前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新动能,这其中创新是第一位的。金融业就是要跟着经济发展规律走,向着支持新经济的方向发展。在刘胜军看来,科技创新、消费升级、城镇化是中国经济未来的三大希望,空间非常巨大。金融要适应新经济发展,需要思维模式的转变。第一要有平台思维。在互联网时代,只有第一名和第二名活下来,第三名已没有了机会。一个领域一旦出现平台,后者自我加速,变得越来越强大,具有双边市场的效应。“比如微信平台,不是他技术有多好,而是客户数量具有优势。”刘胜军指出,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需要学会与平台共舞,实现技术合作、数据合作、渠道合作。第二要有长尾思维。“前不久一位国有大行行长说,如果不做中小微企业业务,就等于放弃了未来。”刘胜军对此深表赞同:过去注重短尾发展,20%的大客户带来80%的业务。但是现在的技术发展让长尾变得越来越有可能。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让金融机构服务长尾客户变得越来越简单和容易。“长尾客户做得好的话,将是新的利润增长点。”他说。第三是“傍大款”思维。超级大平台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优势地位。比如很多企业希望得到BAT的投资,当然即便没有获得投资,也可以谈业务合作,这也能得到双赢,因为大平台也只是平台,需要更多的产品和合作伙伴。刘胜军认为,这一点在今天变得特别重要。第四要有流量思维。互联网有一个概念是“烧钱”。“传统企业想着怎么赚钱,但互联网企业想着怎么亏钱。有的企业到上市了还在亏钱。”至于为什么如此,刘胜军称,未来赚钱是靠用户数量,数量越多,这其中的每一个都可以变为流量,便可以为客户提供终身服务。比如卖给客户手机,这只是一次性的服务,但是如果作为流量来看,将来为客户终身提供金融等各种服务,利润就远远超过买手机本身。他认为这种思维在逻辑上是行得通的。第五要有数据思维。数据能够为企业管理带来巨大的改善,但很多时候,数据并不会直接显现,难以轻松看到,但数据无处不在,刘胜军认为,关键是有没有这个理念和思维模式。第六要有o2o思维。线下可以改善体验,可以获得线上所没有的感受,对于任何一个行业,线上线下不能对立,两者融合才是正道。第七要有跨界思维。这个时代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创新,最大的创新就是跨界创新。未来,不管是金融机构,还是其他企业,都需注重跨界问题,甚至要有其他行业经验的人才加入或者加盟,才能带来新的视角。基于此,刘胜军提醒,金融企业需要“喜新厌旧”的能力。要拥抱大消费时代和创新企业的金融机遇,而传统大客户企业反倒是金融风险所在,一旦成为僵尸企业就可能因此被套牢。此外,还要培养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的能力。刘胜军指出,未来这两者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如何运用好人工智能来改造银行的体系和流程,如何运用大数据方法引进创新的信用评估,是银行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

刻之络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陈道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陈道富做主题演讲。中国财富网 李林摄

阿咲

专访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李峰:上海“十四五”经济发展将迎来质变

证券时报记者 张淑贤12月10日,《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简称《建议》)全文公布。《建议》指出,上海要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引领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窗口和城市标杆。“十四五”期间,上海硬核措施有哪些?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破点在哪?进博会和临港新片区等如何助力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此,证券时报记者专访了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会计学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联席院长李峰。李峰表示,“十四五”期间,上海提出要创造新时代上海发展新奇迹,“简单的量变不叫奇迹,奇迹应是从量到质的变化,‘新奇迹’应包括改革开放的高地、城市治理现代化、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改善以及居民高品质生活等。”“高质量发展是创造新时代上海发展新奇迹的核心,意味着发展模式与过去几十年不同,不再依靠人口红利和规模优势,而是要诞生全球范围内首创的产品、科技创新以及模式创新。”李峰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上海将转向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证券时报记者:上海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间创造新时代上海发展新奇迹,这一提法意味着什么?在您看来,“新奇迹”应包括哪些领域?李峰:“奇迹”应该是从量到质的变化,不是简单的量的变化,GDP从1万亿元到2万亿元,如果只从量上增加,这就算不上奇迹。与10年前相比,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已经步入新常态,上海经济发展也是同样的道理,在此背景下,上海将由过去依靠“人口红利、规模优势”的发展模式转向高质量发展模式。新时代上海发展新奇迹应包含改革开放高地、城市治理现代化、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改善以及居民高品质生活等方面。其中,高质量发展是核心,如果没有高质量发展,其他方面都没有着眼点。作为中国最发达城市之一,上海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模式引领全国,但从产业结构看,也有一些短板。比如,上海打造全球科创中心,未来在科创产业的发展上需要有质的突破,不再是简单的要求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落户,而是要实质性诞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和产业转化成果。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同样应如此。2020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建成”之年,上海可以说是全球金融要素市场最齐全的城市之一,集聚的金融机构包括外资金融机构数量也非常可观,未来应寻求“质”的突破,在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市场双向流动方面寻求突破,从金融中心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打造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资源配置中心。证券时报记者: 结合“十四五”期间国内外环境和背景,您认为上海应如何构建“高质量发展”模式?李峰:目前一个非常清晰的趋势是,过去几十年,信息革命等推动了全球化发展,但也导致世界很多国家尤其是美国国内贫富差距加大,欧美近年来出现了反全球化及区域一体化潮流,发达国家贸易及技术壁垒日益增加。在这样的国际大环境下,中国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上海而言,依然要坚持国际化,这是由上海这座城市的定位和特色以及中国未来发展的需要决定的——国际化、开放是上海的特质,坚持改革开放是上海的基因。同时上海要在新发展格局下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引领中国的改革开放。“十四五”期间,上海要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用质量和效益代替规模和速度,具体包括结构改进、产业转移等,上海集中发展高附加值产业以及一些新的场景产业。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证券时报记者:您刚才也提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这一新发展格局中,上海应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李峰:上海提出,“十四五”时期,要主动服务新发展格局,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节点与链接”是上海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与角色。一方面,上海要融入国内大循环。中国市场巨大,上海应该加快产业转移步伐,通过加强地区间合作及打造产业转移平台促进上海不再具备比较优势产业的转移。同时,上海应深度融入长三角,在产业发展、数据化信息共享等方面将长三角作为一个区域模块进行通盘考虑,在带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同时,引导本地区融入更加广阔的国内大循环体系。另一方面,上海应发挥桥梁作用,努力成为“走出去”的最好跳板、“引进来”的前沿阵地,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赢得开放发展的战略主动。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例,上海以进博会为抓手,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国内外市场联动。过去几十年,以广交会为代表的展会,将外商吸引到中国,采购中国的商品。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与世界分享国内大市场,借助进博会,吸引国外展商销售产品。进博会彰显了一个国家的姿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开放精神和决心。此外,临港新片区也是上海链接双循环的一个抓手。未来,上海应在临港新片区探索实现境内外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联通,这需要争取一些突破性的开放政策落地临港新片区,比如人民币国际化、资本项目可兑换等。作为先行先试的区域,突破性的开放政策应首先在临港新片区先行先试,再复制推广至上海全市、长三角乃至全国。证券时报记者:在推动长三角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方面,上海应该如何做好对外开放、对内开放两篇大文章?李峰:就像深圳依托大湾区一样,上海的优势一定要依托长三角才能更好地发挥,未来上海的产业将侧重于附加值最高的部分,供应链方面的很多产业都需转移出去,但金融中心的打造又需要依托实业和产业需求,因此上海要依托长三角和全国各类需求出台规划。具体来看,对内,上海要把大国经济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的文章做足,在要素配置中占据关键环节,在供需对接中锻造关键链条,在内需体系中打造关键支撑,助力国内经济循环更加畅通;对外,把国内国际双循环能量交换的文章做足,构建要素链接、产能链接、市场链接、规则链接,形成独具优势的战略通道,助力中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着眼于打造人民币资产配置中心证券时报记者:上海近年来一直提出要配置全球资源,未来在哪些方面可以有所作为?李峰:上海吸引外资方面的成果不错,但还没有达到配置全球资源的程度,比如,中国企业去境外上市,引进国际投资者还不能在上海完成,因为上海缺乏国际投资人,尽管很多国际机构都在上海设有分支机构,但很多业务还没法开展。上海提出打造全球资源配置的目标是非常正确的,上海要成为国内外链接的平台,这一平台要成为全国“走出去”的跳板、“引进来”的前沿阵地。上海这一国内外中心节点的地位,如何做到?一定要发挥临港新片区的作用,中国开放的模式一直以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不会瞬间打开,比如我们应在临港新片区设立国际金融市场交易平台,把新片区的功能与作用发挥出来,以人民币国际化为突破口,打造人民币资产的全球配置中心。上海的目标不是成为美元或欧元等其他货币的资源配置中心,上海的金融资产配置中心,一定是以人民币为核心,吸引全球人民币资产的供给和需求。人民币国际化、资本项目可兑换短期内在全国范围内可能性不大,上海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先行先试要有突破的话,临港新片区是一个抓手,率先打造人民币国际化的桥头堡。证券时报记者:在您看来,上海配置全球资源的长板和短板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李峰:长板方面,上海具有无可比拟的营商环境优势,以及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优势。同时,上海的国际化是非常大的优势,很多国际化人才,虽然在长三角其他城市工作,但都把家安在上海。短板方面,主要是开放枢纽门户功能仍不足,上海集聚的世界级企业并不算多,目前仅有7家财富500强企业总部位于上海,对标“枢纽型全球城市”,上海还存在显著差距。同时,人才总量还可以,但结构欠缺,比如金融从业人员50万人,但传统门店类、非标金融产品销售人员很多,高端的金融服务业,特别是国际化金融人才有一定欠缺。未来应在加快集聚世界级企业,由全球资源承接到全球资源配置功能转变,加快培育全球城市功能,同时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以及精心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本土民营企业等。先行先试探索经济模式的新突破证券时报记者:“五型经济”是上海近期才出现的新名词,在您看来,五型经济对上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体现在哪?李峰:“五型经济”是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着力点。过去几十年,包括上海在内的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人口红利,创新多数属于跟随式,目前人口红利即将消失,可以说进入“无人区”,上海要引领中国经济转型,一定要诞生全球范围内首创的产品、科技创新以及模式创新。创新对上海而言特别重要,因为上海是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为全国其它地方探索经济模式的新突破。以前是copy to china,未来希望是copy from china,也就是说中国要成为商业模式的引领者,这在目前逆全球化趋势及科技壁垒加大的国际格局下,显得尤其重要。未来,全球范围内可能存在两大模式,一个是以美国为主的模式,一个以中国为主的模式,两个模式既存在交流互鉴,又有自身独特的环境和土壤。只有坚持创新,才能孕育出适合我们国情的发展模式,我们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证券时报记者:未来,上海应从哪些方面打造“五型经济”?李峰:比如,打造服务型经济方面,上海作为一个城市,腹地很浅,一定要转向服务型经济,就像发达国家的发达地区一样,一、二、三产业结构都有一定倒挂,最终的发展方向肯定是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方面,上海把国际化作为自己的特色,开放型经济在当下时点要特别强调,有些人认为,在疫情全球流行的背景下,一定要走以国内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但上海的特色和优势是开放和国际化,这个要特别强调。未来,上海在发展“五型经济”方面,需要有清晰的规划和思路,发展的着力点可能要靠民营经济,上海应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在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本土民营企业同时,还可以吸引长三角区域优秀的民企在上海设立第二总部等。同时,上海还应着力发展更能体现策源功能的新经济,着力提升实体经济中的创新含量,着力发展应用新技术的数字新服务,着力发展传统线下流量和新型线上流量并重的流量经济等。证券时报记者:上海提出要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您如何看待城市数字化转型这一课题?与其他城市相比,上海的城市数字化转型具有哪些优势?李峰:数字化转型将深刻影响经济的方方面面。当越来越多的信息通过物联网传感器收集之后,通过5G的方式进行实时传输,人类的生活、工作、通讯信息都以数字化方式保存,将对资源配置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上海提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意在推动整座城市整体迈向数字时代。其目的在于,提升城市巨系统的运行效率、配置效率和产出效率。以大数据深度运用为驱动,倒逼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深刻变革,引领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全面创新。上海在城市数字化转型方面是有优势的,包括科技优势、人才培养优势、应用产业的优势及全球影响力方面的优势。继续打好浦东改革开放这张王牌证券时报记者:在新起点上推动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仍然是上海“十四五”期间的一大王牌,上海应如何利用好浦东这张王牌?李峰:中央正在研究制定《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将赋予浦东新区改革开放新的重大任务。未来,上海还应支持浦东先行先试,成为高水平对外开发的排头兵,比如市级部门充分对浦东放权等,同时真正发挥上海自贸区以及临港新片区的功能与作用。除了未来一些突破性政策有可能落地临港新片区外,在开放的新格局下,浦东找准自己的定位,还是有很多文章可做的,比如上海高层次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引进尤其重要,浦东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否可以率先建立外籍人士的白名单制度,有针对性地推出相关服务。浦东首创性改革成功后,经验再在上海全市进行复制推广。证券时报记者:今年是上海国际金融、航运等中心的基本建成之年,在您看来,“十四五”期间,上海还应如何升级金融、航运等功能?李峰:上海金融功能升级方面,就如前面所讲,应进一步提升国际金融资源配置功能,同时积极探索上海自贸区以及临港新片区更高水平的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等,让离岸金融中心真正落地等。人民币国际化是基础,如果没有人民币的国际化,上海就很难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金融中心”。此外,外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市场也比较欠缺,未来,上海应积极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上海航运功能升级方面,上海未来应提高现有航运企业附加值及数字化创新,同时突破高端航运服务,提高其国际化辐射能力,如航运相关的保险、仲裁、法律等,最终实现航运中心建设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有机联动发展。

夫子

重庆高级金融研究院正式揭牌 助力重庆金融发展

11月22日下午,首届重庆未来金融圆桌暨重庆高级金融研究院揭牌仪式在重庆市圆满举行。重庆市副市长李波,渝中区委书记黄玉林,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金融学教授、汇付天下讲席教授张春分别致辞,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致辞并作主题演讲,重庆市金融监管局、市中新项目管理局、人行重庆营管部、重庆银保监局、重庆证监局、渝中区有关领导、知名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等出席活动。本次活动以“未来金融服务新发展格局”为主题,由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渝中区人民政府、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联合主办,重庆金融研究院、高金(重庆)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具体承办。高金执行理事屠光绍重庆市副市长李波重庆市渝中区委书记黄玉林高金执行院长、金融学教授、汇付天下讲席教授张春重庆高级金融研究院旨在以政策为导向,以研究金融政策、搭建金融交流平台、整合沪渝两地金融资源、助力国家战略加快落地等为目标,设立了绿色金融中心、金融科技中心、金融法治中心、企业风险管理中心和人才培训基地,为金融领域的政策解读注入科研的力量,确保其准确性、科学性和应用性,切实助力重庆金融产业发展与升级。重庆高级金融研究院作为一家非官方、非营利性的金融专业智库,聚焦中新金融机制,为重庆、西部各省市及中国金融事业全面赋能。重庆高级金融研究院的将深入分析重庆及西部金融实际情况,并与学界、业界知名学者专家联合“把脉”,探寻兼具理论内涵和实用外延、切实有效的方法论,为高金对西部及中国金融市场的深刻洞察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与高金群策群力,在建设内陆金融中心、中新互联互通、金融科技、绿色金融、实现渝沪联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重庆高级金融研究院以“深入探讨重庆金融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愿景,以“建言金融政策,培养高端人才”为使命,充分发挥高金和高金金融研究院的学科优势、学术研究成果及治学经验,为政府、企业的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提供高层次决策咨询;另一方面,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规划中肩负起更多的责任,加快产、学、研转化,更高效地为国家及重庆金融战略服务。接下来,重庆高级金融研究院将以教学研究为主导,充分结合重庆的发展、地域、政策优势和高金及院方的平台资源和影响力,建立更深层次的金融产学研协作机制,助推重庆人才高地建设,为更好地促进重庆、西部及中国金融整体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会陆续开展智库交流、金融论坛、峰会等一系列活动,为重庆的金融和开放具体问题献计献策,助力重庆金融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

诚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张承惠:新一轮金融开放需要建立改革新范式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每经记者: 张寿林 每经编辑:易启江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金融行业一年一度的全景扫描——11月22日,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19中国金融发展论坛暨金鼎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张承惠在主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指出2018年以来的新一轮金融开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意义相当于2001年中国加入WTO。在新一轮对外开放背景下,金融领域竞争加剧。中资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和效率是一切问题的核心。新一轮金融开放呼唤深化中国金融改革,这需要建立改革的新范式。对此,她指出,要以提升发展质量和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竞争力为目标,让金融机构成为真正独立的、能进能出的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微观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每日经济新闻

天政

复旦大学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成立

3月30日,复旦大学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正式成立,该院由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金融法院和复旦大学共同发起,合作建设。会上,《中国金融法治前沿报告(2019-2020)》发布。作为研究院的首部重要成果,报告从理论视角展现了中国金融法治发展的特点。

穷有八极

复旦大学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成立《中国金融法治前沿报告(2019-2020)》发布

由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金融法院和复旦大学共同发起、合作建设的复旦大学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3月30日正式成立。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刘晓云,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党委副书记、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长金鹏辉,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茆荣华,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党委委员、副主任孙辉,上海金融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赵红,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代表共建单位,以及中国人民银行条法司副司长刘晓洪,共同为研究院成立揭牌。据悉,复旦大学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研究院以建设国内金融法治研究领域的立法研究基地、理论创新高地、学科融合平台为目标,成立后将重点围绕举办学术活动、连续出版《中国金融法治前沿报告》、建设金融案例库、加强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工作,围绕金融法治理论的前沿问题和司法实务中的重点难题开展联合攻关,并积极培养跨学科高水平人才。会上,《中国金融法治前沿报告(2019-2020)》发布。作为研究院的首部重要成果,报告从理论视角展现了中国金融法治发展的特点,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金融法治发展的进程,展现了2019-2020年度中国金融法治发展成就,并对金融法治发展的美好愿景做出展望。涵盖证券业、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和金融科技等多个研究领域,从立法、司法、监管等不同视角展开分析,这份反映当前金融法治重点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的报告,紧扣发展的实践需要,以专题形式研究国内外相关金融法制领域的最新发展状况,以期为建成符合中国国情、吸收国际经验、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法治体系发挥智库功能。复旦大学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执行院长、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季立刚表示,研究院希望通过《中国金融法治前沿报告》的持续出版,以及研究院网站的信息推送,全面反映中国金融法治发展的历程,满足金融法治理论研究和发展实践的需求,为关心金融法治建设的各界人士提供学术交流和探讨实践问题的平台。在当天举行的“中国金融发展与法治”学术论坛上,多领域专家学者共论中国金融法治发展实践。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茆荣华,复旦大学副校长、复旦大学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院长陈志敏分别围绕“金融国际化与法治环境”“双循环格局下国际和涉外金融法治研究和人才培养”发表主旨演讲。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执行院长、教授钱军,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上海市法学会国际法研究会会长龚柏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金融审判庭庭长竺常赟,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数字经济法治中心主任许多奇,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博士后杨光普,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博士后冯攀分别以“平台型公司从事金融业务监管体系之思考”“高水准对外开放背景下的金融法治”“民法典施行与金融”“数字货币规制的全球格局与实践共识”“金融机构恢复与处置计划的国际比较”“算法的规制”为题作学术报告。(文章来源:东方网)

丑石

多方携手成立复旦大学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

中新网上海3月30日电 (记者 陈静)复旦大学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30日正式成立。《中国金融法治前沿报告(2019-2020)》“出炉”。据悉,复旦大学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由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金融法院和复旦大学共同发起,搭建的跨领域平台旨在回应金融法治发展需求,提升中国金融法治水平,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研究院以建设国内金融法治研究领域的立法研究基地、理论创新高地、学科融合平台为目标,围绕金融法治理论的前沿问题和司法实务中的重点难题开展联合攻关,并积极培养跨学科高水平人才。该研究院将聚焦金融法治发展前沿,推动校内外、国内外学者专家跨学科、跨领域交流,研究院致力于搭建金融界与法律界、实务界与学术界间的沟通交流平台,引导更多专家学者在立法、行政、司法等各层面为金融法治体系建设建言献策。当日发布的《中国金融法治前沿报告(2019-2020)》回顾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金融法治发展的进程,展现了2019-2020年度中国金融法治发展成就,并对金融法治发展的美好愿景做出展望。这份报告反映当前金融法治重点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涵盖证券业、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和金融科技等多个研究领域。报告以专题形式研究国内外相关金融法制领域的最新发展状况,以期为建成符合中国国情、吸收国际经验、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法治体系发挥智库功能。据透露,今后,复旦大学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将连续出版《中国金融法治前沿报告》。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法治是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必然选择,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保障。在随后举行的“中国金融发展与法治”学术论坛上,多领域专家学者共论中国金融法治发展实践。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茆荣华,复旦大学副校长、复旦大学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院长陈志敏分别围绕“金融国际化与法治环境”“双循环格局下国际和涉外金融法治研究和人才培养”发表主旨演讲。(完)

失饪

复旦大学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今天成立

新民晚报讯(记者 杨硕)3月30日,复旦大学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正式成立,该院由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金融法院和复旦大学共同发起,合作建设。据介绍,研究院成立后将重点围绕举办学术活动、连续出版《中国金融法治前沿报告》、建设金融案例库、加强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工作,围绕金融法治理论的前沿问题和司法实务中的重点难题开展联合攻关,并积极培养跨学科高水平人才。会上,《中国金融法治前沿报告(2019-2020)》发布。作为研究院的首部重要成果,报告从理论视角展现了中国金融法治发展的特点,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金融法治发展的进程,展现了2019-2020年度中国金融法治发展成就,并对金融法治发展的美好愿景做出展望。

绵蛮

复旦大学成立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烨捷)日前,为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回应金融法治发展需求,复旦大学联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金融法院共同成立了“复旦大学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法治是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必然选择,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保障。研究院成立后将重点围绕举办学术活动、连续出版《中国金融法治前沿报告》、建设金融案例库、加强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工作,围绕金融法治理论的前沿问题和司法实务中的重点难题开展联合攻关,并积极培养跨学科高水平人才。研究院将聚焦金融法治发展前沿,推动校内外、国内外学者专家跨学科、跨领域交流,致力于搭建金融界与法律界、实务界与学术界间的沟通交流平台,引导更多专家学者在立法、行政、司法等各层面为金融法治体系建设建言献策。成立大会上,研究院的首部重要成果《中国金融法治前沿报告(2019-2020)》发布。报告从理论视角展现了中国金融法治发展的特点,涵盖证券业、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和金融科技等多个研究领域,从立法、司法、监管等不同视角展开分析,展现了2019-2020年度中国金融法治发展成就,并对金融法治发展的愿景做出展望。复旦大学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执行院长、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季立刚表示,研究院希望通过《中国金融法治前沿报告》的持续出版,以及研究院网站和公众号的信息推送,全面反映中国金融法治发展的历程,满足金融法治理论研究和发展实践的需求,为关心金融法治建设的各界人士提供学术交流和探讨实践问题的平台。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