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获准实施联合重组高地战

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获准实施联合重组

3月31日晚,国资委官网宣布,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化工”)实施联合重组。记者了解到,该联合重组将新设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新公司,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整体划入新公司,新公司员工将达22万余人。记者梳理发现,目前,中化集团设有能源、化工、农业、地产和金融五大事业部,是领先的石油和化工产业综合运营商、农业投入品(种子、农药、化肥)和现代农业服务一体化运营企业,并在城市开发运营和非银行金融领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而中国化工集团是一家专业的化工公司,有化工新材料及特种化学品、农用化学品、石油加工及炼化产品、橡胶轮胎、化工装备和科研设计6个业务板块。组建后的新公司业务范围覆盖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基础化工、环境科学、轮胎橡胶、机械装备、城市运营、产业金融等八大领域。无疑,此次联合重组将更好地整合资源、发挥协同效应,打造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化工企业,促进我国化学工业高质量发展。对此,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对记者表示,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集团重组构建新的集团,是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战略重构的一个标志性重大事件。当前中国缺乏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是由石油化工大国向强国跨越的一个短板,中化集团同中国化工集团的重构,必将加速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一流企业的成长,加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支柱性行业,是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部门。世界化学工业具有产业集中度高、规模效应突出、大企业主导等特点。近年来,国际化工巨头纷纷推动重组整合,世界发达经济体均拥有大型综合性化工企业,在化学基础研发、新产品创制、产业链价值创造等方面发挥重要龙头作用。业内专家认为,此次联合重组并组建新公司,将有助于打造一家行业领先的综合性化工集团,加速化学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行业转型升级;并进一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形成产业链的有机协同互补,增强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释放企业活力。据了解,重组后,新公司将坚持全球化、市场化运营模式,致力于打造“以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为引领,以基础化工为支撑,以环境科学为保障,科学技术驱动、可持续发展的世界一流综合化工企业”,为客户、股东、员工创造更大价值,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学院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产业科技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晓明认为,“两化”重组符合做强做优做大,增强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的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调整方向。中化集团近年来提出“科学至上”,已经在向创新驱动转型,并取得一定成效,2018年中化集团与中科院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化工集团继承了原化工行业的科研院所体系,近年来的海外并购又使其拥有了以先正达为代表的世界级研发导向型公司。两化重组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推动下属科研机构创新资源整合,更好地发挥在科技创新、产业引领方面的作用,确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柱地位,为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和统筹发展发挥更重要作用。“我们期待,‘两化’重组后强化需求应用导向,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和联合攻关带动平台作用,支持带动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等行业参与者共同发展。”王晓明说。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许保利表示,无论央企怎样合并重组,最后还是要落到深化改革、创新发展这个根本点上来。国有企业更应聚焦主责主业,坚定不移地发展实体经济,“两化”重组后形成的新公司作为我国化工行业的领军企业,首当其冲要承担起这一角色。在新材料、生命科学、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公司也有着较好的产业基础、研发实力和应用场景,经过此次重组,可以提高相关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配性能力,在创新引领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上发挥引领作用。 据了解,新公司涵盖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基础化工、环境科学、橡胶轮胎、机械装备、城市运营、产业金融等业务领域,将扎实做好业务协同和管理提升,集聚创新资源、打通产业链条、提升行业竞争力,尤其在建筑、交通、新一代信息产业等应用领域,突破关键材料瓶颈,提供化工材料综合解决方案;在农业领域,提供高水平的农资与农业综合服务,推动我国农业转型升级;在化工环保业务领域,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贡献化工行业力量。来源 经济日报客户端见习编辑 申川编辑 张良胜编审 田旻佳 杨韬

戴震

“中国神化”来了:“两化”重组落地 事关17家上市公司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相关新闻:  《旗帜》刊发郝鹏文章: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传闻已久的“两化”重组正式落地!国资委3月31日消息,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化工”)实施联合重组。中国证券报获悉,未来将新设由国务院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新公司,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整体划入新公司,新公司员工将达22万余人。新集团呼之欲出据官网显示,中化集团设有能源、化工、农业、地产和金融五大事业部,是领先的石油和化工产业综合运营商、农业投入品(种子、农药、化肥)和现代农业服务一体化运营企业,并在城市开发运营和非银行金融领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而中国化工是一家专业的化工公司,有化工新材料及特种化学品、农用化学品、石油加工及炼化产品、橡胶轮胎、化工装备和科研设计6个业务板块。组建后的新公司业务范围覆盖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基础化工、环境科学、轮胎橡胶、机械装备、城市运营、产业金融等八大领域。据了解,“两化”旗下涉及境内外上市公司有:中化国际、鲁西化工、扬农化工、中化化肥、中国金茂、远东宏信、安道麦、安迪苏、昊华科技、埃肯、倍耐力等17家。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表示,这是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战略重构的一个标志性重大事件。当前中国缺乏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是由石油化工大国向强国跨越的一个短板,两家集团重构,将加速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一流企业的成长,加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许保利表示,“两化”重组后形成的新公司作为我国化工行业的领军企业,应率先承担起这一角色。在新材料、生命科学、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公司也有着较好的产业基础、研发实力和应用场景,经过此次重组,可以提高相关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配性能力,在创新引领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上发挥引领作用。中国科学院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王晓明表示,“两化”重组符合做强做优做大,增强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的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调整方向。中化集团近年来提出“科学至上”,已经在向创新驱动转型,并取得一定成效,2018年中化集团与中科院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化工继承了原化工行业的科研院所体系,近年来的海外并购又使其拥有了以先正达为代表的世界级研发导向型公司。“两化”重组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推动下属科研机构创新资源整合,更好地发挥在科技创新、产业引领方面的作用,确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柱地位,为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和统筹发展发挥更重要作用。国企并购重组有望迎来新高潮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日前撰文指出,2021年要加快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稳步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国资委改革局3月23日公布的2021年工作安排明确了央企推进布局结构调整优化路线图。一是稳步推进化工、钢铁、信息等领域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指导企业聚焦国家战略积极稳妥开展并购工作。二是适时组建新的中央企业集团,做好油气管网资产重组收尾,做好新中央企业划转接收等工作。三是支持以医疗健康为主业的中央企业进一步整合资源,培育竞争力强的医疗健康集团。深化中央企业钢铁煤炭去产能工作。“基于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要求,今年国有企业有望迎来并购重组的新高潮。”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称。

空镜记

“两化”联合重组 中国万亿化工巨舰起航

本报记者 李哲 北京报道“两化”重组棋局终于落定。3月31日,国务院国资委网站发布消息称,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化工”)实施联合重组。《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此次重组将新设由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新公司,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整体划入新公司。受此影响,相关化工板块在4月1日开盘集体大涨,“两化”旗下上市公司风神股份、克劳斯、中化国际、安道麦A等多股一字涨停。对于“两化”重组,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向记者表示:“‘十四五’央企重组的第一台大戏,备受外界关注。而历时五年时间‘两化’最终实现重组,这样的产业链重组同样为我国国企改革提供了新的范本。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新公司的重点无疑将是化工和农化。虽然说‘两化’合并正式落地,但是未来相关业务板块的调整不会停止。”历时五年“牵手”成功中化集团官网信息显示,中化集团成立于1950年,前身为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旗下控股公司包括中化国际(600500.SH)、中化化肥(00297.HK)、中国金茂(00817.HK)等多家上市公司,拥有全球员工近六万人,在2020年《财富》全球500强榜单中名列第109位。中国化工则是在原化工部所属企业基础上组建的国有企业,业务板块涵盖化工新材料及特种化学品、基础化学品、石油加工、农用化学品、轮胎橡胶和化工装备6个业务板块,位列世界500强第164位。对于此次重组,中化集团方面表示,此次联合重组将更好地整合资源、发挥协同效应,打造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化工企业,促进我国化学工业高质量发展。事实上,两家公司重组的消息由来已久。“‘两化’的重组前后历时五年时间,这其中很重要的标志便是宁高宁的出现。”相关业内人士说道。宁高宁被称为“并购之王”。2016年1月,宁高宁从中粮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的位置上调任中化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随后,中化集团在内部进行调整,2016年底,中化集团按照“小总部、大业务”原则,组建能源、化工、农业、地产和金融五大事业部。2017年6月,中国化工对先正达430亿美元的并购正式完成。作为分别在瑞士和美国上市的全球第一大植保公司、第三大种子公司,先正达在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两万多名员工。经营数据显示,2016年底,先正达具备总资产1334.2亿元,当年销售收入895.3亿元,净利润84亿元。这样一笔蛇吞象式的并购创造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多项纪录,同时也让中国化工的负债率直线飙升至88%。2018年7月,宁高宁兼任中国化工董事长、党委书记。此举被外界认为是中国化工与中化集团合并的标志。而履新中国化工董事长后,宁高宁已经成为三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掌舵人。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的重组同样被外界看好。“从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的发展历程来看,两化确实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业内人士说道。而面对这样规模的两家公司合并,其背后的工作量可想而知。“任建新掌舵时中国化工倾向于财务性投资。宁高宁的思路则略有不同。宁高宁担任两个集团的董事长后,两个集团逐渐思想统一。但是因为中国化工战线太长,板块较多。两家企业的管理、产业链条、企业文化的差异性很大,对于重组也构成了一定的阻力。”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说道。中化集团内部人士则向记者透露,“宁总就任中国化工董事长后大部分时间在中国化工那边工作。”2020年1月,“两化”重组终于迈出实质性的一步。2020年1月5日,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将旗下农化资产合并,共同注入中国化工旗下中化工(上海)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后者随后更名为先正达股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先正达集团”)。此次合并注入先正达集团的资产包括:中国化工旗下先正达股份公司(以下简称“先正达”)100%股权、安道麦股份有限公司74.02%股份、中化集团旗下荃银高科、扬农化工、中化化肥等多家上市公司的股权,合计总资产约2000亿元。2020年9月2日,在国新办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宁高宁就“两化”重组一事表态,称两家企业合并有很强的必要性,将积极推动。“从重组以后的效果来看可以说还是不错的。这样产业链的重组也符合我国当前重视科技创新和‘双循环’的整体趋势。”李锦说道。组建万亿化工巨舰“两化”重组组建的新公司将涵盖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基础化工、环境科学、橡胶轮胎、机械装备、城市运营、产业金融等业务领域。而其中的重点无疑是化工和农化领域。“‘两化’此前各自有各自的发展领域,也有一些能够提振自身业绩发展的板块,但是从国资委的考虑来看,未来新公司的重点无疑将是化工和农化。虽然说‘两化’合并正式落地,但是未来对公业务板块的调整不会停止。”李锦说道。众所周知,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支柱性行业,是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部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化工产品的需求正在逐渐提高,而我国化工却多年呈现出大而不强的局面。“从全球化工格局来看,巴斯夫、拜耳、陶氏杜邦公司,都对所在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颇多。可以说世界主要经济体都拥有大型综合性化工企业。”相关业内人士说道。对于“两化”重组,李锦表示,“在站位方面要有舍有得,未来‘两化’组建的新公司将更加聚焦在新材料以及农化、绿色发展等创新领域。”中化集团方面则表示,此次联合重组并组建新公司,将有助于打造一家行业领先的综合性化工集团,加速化学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行业转型升级;有助于进一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形成产业链的有机协同互补,增强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释放企业活力。“两化”重组示意图。图片来源:中化集团公开信息显示,从营收方面看,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在2019年的营收合计达万亿元。根据中化集团方面披露的信息,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将整体划入重组设立的一家新公司。记者了解到,重组后的新公司的目标是致力于打造“以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为引领,以基础化工为支撑,以环境科学为保障,科学技术驱动、可持续发展的世界一流综合化工企业”。中化集团方面表示,新公司在农业领域将提供高水平的农资与农业综合服务,推动我国农业转型升级;在化工环保业务领域,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贡献化工行业力量。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两化”正式重组,同时也为我国央企改革提供了新的示范样版。“与此前我国国企重组不同,‘两化’的合并更加注重产业链条重组。国资委此次发布的重组路径不难发现,‘两化’重组并不是一方注入另一方这么简单,而是成立新的公司由国资委管理。”李锦说道。事实上,能源化工类央企重组已有先例。此前,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与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就合并重组为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从‘两化’重组不难发现,未来在我国国企改革过程中,在企业‘块头大’以外更要注重生命力和竞争力,把基础产业链高级化,把高级产业链现代化。”李锦说道。(助理编辑:董曙光 校对:彭玉凤)

霜露既降

“中国神化”来了!“两化”重组落地,事关17家上市公司

来源:中国证券报作者: 刘丽靓   传闻已久的“两化”重组正式落地!  国资委3月31日消息,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化工”)实施联合重组。  中国证券报获悉,未来将新设由国务院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新公司,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整体划入新公司,新公司员工将达22万余人。    来源:国资委  新集团呼之欲出  据官网显示,中化集团设有能源、化工、农业、地产和金融五大事业部,是领先的石油和化工产业综合运营商、农业投入品(种子、农药、化肥)和现代农业服务一体化运营企业,并在城市开发运营和非银行金融领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而中国化工是一家专业的化工公司,有化工新材料及特种化学品、农用化学品、石油加工及炼化产品、橡胶轮胎、化工装备和科研设计6个业务板块。  组建后的新公司业务范围覆盖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基础化工、环境科学、轮胎橡胶、机械装备、城市运营、产业金融等八大领域。  据了解,“两化”旗下涉及境内外上市公司有:中化国际、鲁西化工、扬农化工、中化化肥、中国金茂、远东宏信、安道麦、安迪苏、昊华科技、埃肯、倍耐力等17家。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表示,这是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战略重构的一个标志性重大事件。当前中国缺乏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是由石油化工大国向强国跨越的一个短板,两家集团重构,将加速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一流企业的成长,加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许保利表示,“两化”重组后形成的新公司作为我国化工行业的领军企业,应率先承担起这一角色。在新材料、生命科学、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公司也有着较好的产业基础、研发实力和应用场景,经过此次重组,可以提高相关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配性能力,在创新引领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上发挥引领作用。  中国科学院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王晓明表示,“两化”重组符合做强做优做大,增强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的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调整方向。中化集团近年来提出“科学至上”,已经在向创新驱动转型,并取得一定成效,2018年中化集团与中科院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化工继承了原化工行业的科研院所体系,近年来的海外并购又使其拥有了以先正达为代表的世界级研发导向型公司。“两化”重组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推动下属科研机构创新资源整合,更好地发挥在科技创新、产业引领方面的作用,确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柱地位,为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和统筹发展发挥更重要作用。    来源:中化集团  国企并购重组有望迎来新高潮  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日前撰文指出,2021年要加快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稳步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  国资委改革局3月23日公布的2021年工作安排明确了央企推进布局结构调整优化路线图。  一是稳步推进化工、钢铁、信息等领域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指导企业聚焦国家战略积极稳妥开展并购工作。  二是适时组建新的中央企业集团,做好油气管网资产重组收尾,做好新中央企业划转接收等工作。  三是支持以医疗健康为主业的中央企业进一步整合资源,培育竞争力强的医疗健康集团。深化中央企业钢铁煤炭去产能工作。  “基于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要求,今年国有企业有望迎来并购重组的新高潮。”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称。

私觌

“中国神化”来了!“两化”重组落地 事关17家上市公司

传闻已久的“两化”重组正式落地! 国资委3月31日消息,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化工”)实施联合重组。 中国证券报获悉,未来将新设由国务院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新公司,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整体划入新公司,新公司员工将达22万余人。来源 :国资委 新集团呼之欲出 据官网显示,中化集团设有能源、化工、农业、地产和金融五大事业部,是领先的石油和化工产业综合运营商、农业投入品(种子、农药、化肥)和现代农业服务一体化运营企业,并在城市开发运营和非银行金融领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而中国化工是一家专业的化工公司,有化工新材料及特种化学品、农用化学品、石油加工及炼化产品、橡胶轮胎、化工装备和科研设计6个业务板块。 组建后的新公司业务范围覆盖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基础化工、环境科学、轮胎橡胶、机械装备、城市运营、产业金融等八大领域。 据了解,“两化”旗下涉及境内外上市公司有:中化国际、鲁西化工、扬农化工、中化化肥、中国金茂、远东宏信、安道麦、安迪苏、昊华科技、埃肯、倍耐力等17家。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表示,这是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战略重构的一个标志性重大事件。当前中国缺乏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是由石油化工大国向强国跨越的一个短板,两家集团重构,将加速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一流企业的成长,加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许保利表示,“两化”重组后形成的新公司作为我国化工行业的领军企业,应率先承担起这一角色。在新材料、生命科学、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公司也有着较好的产业基础、研发实力和应用场景,经过此次重组,可以提高相关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配性能力,在创新引领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上发挥引领作用。 中国科学院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王晓明表示,“两化”重组符合做强做优做大,增强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的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调整方向。中化集团近年来提出“科学至上”,已经在向创新驱动转型,并取得一定成效,2018年中化集团与中科院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化工继承了原化工行业的科研院所体系,近年来的海外并购又使其拥有了以先正达为代表的世界级研发导向型公司。“两化”重组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推动下属科研机构创新资源整合,更好地发挥在科技创新、产业引领方面的作用,确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柱地位,为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和统筹发展发挥更重要作用。来源:中化集团 国企并购重组有望迎来新高潮 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日前撰文指出,2021年要加快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稳步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 国资委改革局3月23日公布的2021年工作安排明确了央企推进布局结构调整优化路线图。 一是稳步推进化工、钢铁、信息等领域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指导企业聚焦国家战略积极稳妥开展并购工作。 二是适时组建新的中央企业集团,做好油气管网资产重组收尾,做好新中央企业划转接收等工作。 三是支持以医疗健康为主业的中央企业进一步整合资源,培育竞争力强的医疗健康集团。深化中央企业钢铁煤炭去产能工作。 “基于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要求,今年国有企业有望迎来并购重组的新高潮。”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称。来源:中国证券报

劫后缘

沈阳化工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开展战略合作

未来网高校频道11月13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田甜 石宁)11月12日,沈阳化工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该校举行。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所长马隆龙,沈阳化工大学校长许光文、副校长笪可宁出席会议。双方相关部门和学院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笪可宁主持。会上,该校研究生院院长宗学军从科教融合学院2020年招生工作情况、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情况、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重点工作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学校科教融合学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情况。教务处处长于三三简要介绍了学校本科生联合培养情况。马隆龙和许光文代表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推动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和协同科研攻关,包括双方联合办学;针对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分别建立“3+1”和“1+2”联合培养体制;开展青年教师及研究人员互派互访;整合双方的优势研究方向,共建创新研究平台;联合申报和实施国家、地方各类研发项目;联合组织学术交流活动等。随后,双方就招生模式、培养方式、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 马隆龙简要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总体情况、研究生教育情况以及联合培养情况。他对今后双方合作提出四点意见:一是围绕服务低碳发展拓展双方合作领域;二是进一步创新联合招生方式;三是合作成立新能源精英班,联合培养本科生;四是实行教师双聘及双导师制。他希望,双方进一步建立优势互补、开放共享、互利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进一步丰富合作形式,增加合作内涵。 许光文作总结讲话。他对马隆龙所长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学校发展历史沿革,尤其隶属中国科学院的历史情况和人才培养的特色与业绩。他表示,沈阳化工大学秉承开放办学、灵活办学的理念,一年来,科教融合学院在各相关领域取得了较显著成效。他建议,双方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和实践基地,进一步深化科研项目合作,形成科教融合特色。他希望,双方依托各自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持续深入推进科教融合工作,为辽宁振兴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为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度实施助力加油。

杜顺

柴达木盐湖化工科学研究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反应—分离耦合新工艺生产镁基功能材料联产电池级碳酸锂的应用基础研究” 取得突破性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联合北京化工大学申报并获批的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海省人民政府设立的柴达木盐湖化工科学研究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反应—分离耦合新工艺生产镁基功能材料联产电池级碳酸锂的应用基础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项目围绕有效利用盐湖资源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针对青海省盐湖高镁锂比特征,创造性提出了环境友好、原子经济性高的反应—分离耦合新工艺;基于层状结构镁铝水滑石的晶格选择性科学原理,发展了多项分离、提取及过程强化关键技术,实现盐湖镁锂高效分离、高效提取锂制备高纯锂盐,同时联产镁基功能材料。项目从分子水平揭示了盐湖镁锂分离过程中固液界面离子、分子传质规律与反应机制,发展了水热沉淀法实现镁锂分离同时制备碳酸镁、碱式碳酸镁的方法,及反应-分离耦合、多步分级提取及吸附—膜耦合法和高效、清洁、绿色提取高钠复杂卤水体系中锂关键技术,研发了一步法电池级碳酸锂制备关键技术及过程强化途径,进一步开发了沉锂母液及纳滤镁锂分离后超高镁锂比溶液的反应—分离耦合精控兑卤技术。将镁基紫外阻隔材料原创产品用于抗紫外老化沥青,气体阻隔材料原创产品应用于高性能气密轮胎,解决了沥青路面抗老化的国家重大需求,突破了轮胎气密层的国外技术垄断。同时,联合格尔木藏格钾肥股份有限公司,在盐湖地区建成首条百吨级镁基功能材料联产电池级碳酸锂的中试示范线,实现了新技术成果落地转化,为镁基功能材料和锂盐产品联产技术产业化提供了通用技术平台、设计依据与技术支撑。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设立了柴达木盐湖化工科学研究联合基金(简称“联合基金”),用于解决盐湖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科学问题。双方自2013年至2017年五年期间各自出资5000万元,共安排项目资助经费1亿元投入联合基金。截止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全省共同对到期的联合项目开展了验收工作,项目针对制约柴达木盐湖资源开发和盐湖环境演化中存在的重大和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有效发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导向作用,吸引、培养和集聚了一批省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解决了制约青海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中的诸多基础性科研瓶颈问题,提升了盐湖科学研究水平和产业的原始创新能力,有效促进了盐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来源:青海省科学技术厅】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体见

建工修复牵头建设污染场地领域唯一国家工程实验室正式验收

日前,由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北京建工修复公司)牵头建设的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顺利通过验收,标志着我国污染场地修复领域唯一的国家工程实验室正式建成。国家工程实验室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于2016年10月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坐落在北京市朝阳区,由北京建工修复公司牵头,联合清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和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共同建设。服务国家生态战略 建设行业头部平台我国土壤环境状况不容乐观,部分地区污染较为严重,多年来场地土壤污染与环境风险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短板之一。土壤污染问题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美丽中国建设,保护好土壤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由于我国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起步较晚,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在基础科研、技术储备、风险管控等方面较为薄弱,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安全利用水平亟待提升。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6年组织实施环保领域创新能力建设专项,针对当前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按照坚持问题导向、防治结合、全过程控制和协同治理的原则,围绕先进环境监测、污染治理、 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修复等环节建设布局创新平台,提升环保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是环保领域创新能力建设专项建设内容之一,主要任务是针对我国污染场地特征,以绿色、安全、可持续修复技术为重点,开展核心技术的攻关、关键工艺的试验研究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修复材料和重大装备的研制。同时,研究制定污染场地领域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培养专业化综合型人才,为服务国家生态战略提供技术支撑和科研保障。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建立了专业强大的运营管理团队,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包括清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和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等单位多名专家。第一届技术委员会由刘鸿亮院士、彭苏萍院士和陶澍院士等13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企业的技术专家组成。研发团队包括多位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多名高级工程师和60多名国家注册类技术工程师。建设期内,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先后建成研发中心、分析中心、药剂基地、装备基地,在北京、天津、武汉、青岛等地建立修复技术和装备中试基地。研发中心从场地风险评估、安全修复技术装备研究和产业决策支持三个方向,形成了五大研究平台。分析中心拥有各类先进仪器设备130余台(套),在2020年12月取得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证书,已纳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信息系统,成为行业重要科技资源支撑。形成重大研发成果 提升产业技术水平自2016年以来,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先后承担了10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开发了模块化淋洗、节能高效异位热脱附、原位加热耦合多相抽提修复技术等关键技术10项。代表成果包括“有机污染场地快速诊断与可视化表征技术”、“地下水污染分级分区防控与强化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大型复杂化工污染场地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及工程应用”、“铬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技术及应用”和“污染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与安全再利用标准体系建设”等。其中,“有机污染场地快速诊断与可视化表征技术”系统构建了有机化学品泄漏场地快速诊断技术体系、可视化表征技术和土壤修复技术筛选矩阵,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2018年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大型复杂化工污染场地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及工程应用”为我国化工类有机污染场地修复与治理提供了成套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撑,获得2019年度环境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同时,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还研制新型安全修复材料9种,形成土壤淋洗装备、异位直接热脱附技术装备等修复成套装备9套,建设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应用示范工程6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8项,参与编制多项行业标准规范,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奖励6项。形成了“技术研发-中试验证-工程应用-产业升级”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有力提升了环境修复产业技术创新应用水平。助力环保产业升级 打造科技创新引擎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一系列建设成果,获得评审专家组的高度肯定,专家组评价NEL-SRT的建成提升了土壤修复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了污染场地修复行业可持续发展,对污染场地的安全修复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具有积极作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强化环保产业支撑,加强关键环保技术产品自主创新,推动环保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加快提高环保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专业化骨干企业。进入“十四五”,国家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施乡村振兴和构建绿色GDP等方面,规划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为环境修复产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多服务场景和巨大的发展空间。未来,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将继续肩负场地修复技术产业化与决策支持功能,打造产业模式创新、产业发展智库和综合服务业务平台,通过产业咨询、科研合作、开放课题、项目孵化、人才交流以及数据共享等开放形式,建立政府、专业机构、高校和企业的互通共建机制,服务国家重大生态战略,为环境修复产业健康发展发挥引擎作用。免责声明: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广告

四年而物

建工修复牵头污染场地修复领域国家工程实验室正式建成

日前,由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北京建工修复公司)牵头建设的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顺利通过验收,标志着我国污染场地修复领域唯一的国家工程实验室正式建成。国家工程实验室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于2016年10月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坐落在北京市朝阳区,由北京建工修复公司牵头,联合清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和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共同建设。服务国家生态战略 建设行业头部平台我国土壤环境状况不容乐观,部分地区污染较为严重,多年来场地土壤污染与环境风险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短板之一。土壤污染问题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美丽中国建设,保护好土壤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由于我国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起步较晚,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在基础科研、技术储备、风险管控等方面较为薄弱,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安全利用水平亟待提升。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6年组织实施环保领域创新能力建设专项,针对当前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按照坚持问题导向、防治结合、全过程控制和协同治理的原则,围绕先进环境监测、污染治理、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修复等环节建设布局创新平台,提升环保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是环保领域创新能力建设专项建设内容之一,主要任务是针对我国污染场地特征,以绿色、安全、可持续修复技术为重点,开展核心技术的攻关、关键工艺的试验研究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修复材料和重大装备的研制。同时,研究制定污染场地领域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培养专业化综合型人才,为服务国家生态战略提供技术支撑和科研保障。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建立了专业强大的运营管理团队,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包括清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和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等单位多名专家。第一届技术委员会由刘鸿亮院士、彭苏萍院士和陶澍院士等13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企业的技术专家组成。研发团队包括多位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多名高级工程师和60多名国家注册类技术工程师。建设期内,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先后建成研发中心、分析中心、药剂基地、装备基地,在北京、天津、武汉、青岛等地建立修复技术和装备中试基地。研发中心从场地风险评估、安全修复技术装备研究和产业决策支持三个方向,形成了五大研究平台。分析中心拥有各类先进仪器设备130余台(套),在2020年12月取得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证书,已纳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信息系统,成为行业重要科技资源支撑。形成重大研发成果 提升产业技术水平自2016年以来,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先后承担了10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开发了模块化淋洗、节能高效异位热脱附、原位加热耦合多相抽提修复技术等关键技术10项。代表成果包括“有机污染场地快速诊断与可视化表征技术”、“地下水污染分级分区防控与强化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大型复杂化工污染场地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及工程应用”、“铬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技术及应用”和“污染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与安全再利用标准体系建设”等。其中,“有机污染场地快速诊断与可视化表征技术”系统构建了有机化学品泄漏场地快速诊断技术体系、可视化表征技术和土壤修复技术筛选矩阵,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2018年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大型复杂化工污染场地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及工程应用”为我国化工类有机污染场地修复与治理提供了成套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撑,获得2019年度环境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同时,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还研制新型安全修复材料9种,形成土壤淋洗装备、异位直接热脱附技术装备等修复成套装备9套,建设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应用示范工程6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8项,参与编制多项行业标准规范,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奖励6项。形成了“技术研发-中试验证-工程应用-产业升级”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有力提升了环境修复产业技术创新应用水平。助力环保产业升级 打造科技创新引擎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一系列建设成果,获得评审专家组的高度肯定,专家组评价NEL-SRT的建成提升了土壤修复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了污染场地修复行业可持续发展,对污染场地的安全修复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具有积极作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强化环保产业支撑,加强关键环保技术产品自主创新,推动环保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加快提高环保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专业化骨干企业。目前,国家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施乡村振兴和构建绿色GDP等方面,规划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为环境修复产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多服务场景和巨大的发展空间。未来,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将继续肩负场地修复技术产业化与决策支持功能,打造产业模式创新、产业发展智库和综合服务业务平台,通过产业咨询、科研合作、开放课题、项目孵化、人才交流以及数据共享等开放形式,建立政府、专业机构、高校和企业的互通共建机制,服务国家重大生态战略,为环境修复产业健康发展发挥引擎作用。

相济

化工院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开展技术交流

为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优势,以项目为纽带,带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实现“产学研”领域互补多赢,4月7日,化工院总工程师胡正勇带领环境地质调查所所长王恒、化工地质调查所所长王勤学及相关技术人员一行5人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开展技术交流学习。岩溶地质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胡茂焱,副所长、党委委员赵小明,科学技术处处长陈宏峰,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秘书处副主任许琦及相关技术人员参加了座谈会议。座谈会上,胡茂焱所长介绍了岩溶地质研究所的成立、发展及目前从事的技术领域等情况,并对化工院同志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胡正勇总工程师详细介绍了化工院的基本情况,就化工院从事的地灾防治、环境地质、地质调查等方面工作与岩溶地质研究所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就岩溶地质研究所对《英德市英城街道城南地面塌陷应急勘查》岩溶水示踪试验进行的技术支持表示感谢。会上,岩溶地质研究所相关技术人员对《英德市英城街道城南地面塌陷应急勘查岩溶水示踪试验报告》(初稿)进行了介绍,双方就报告中具体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会后,化工院同志受邀参观了中国岩溶地质馆。通过此次技术交流,双方加深了解,达成共识,希望今后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继续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不断深挖合作潜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为岩溶地质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交流会现场参观中国岩溶地质馆(广东省化工地质勘查院)【来源:广东省地质局】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