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航天四院的招聘专业范围广雏菊

航天四院的招聘专业范围广

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成立于1962年7月1日,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立足于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研究院。大家应该见过四院研制的国际火箭因为在2019年,2009年,1999年三次的国庆大阅兵上四院研制的固体火箭都出现了工程车上。运载的一个单独的固体火箭就是四院研制的。先给大家说一下四院招收的学历的范围是比较广的:既会招收一些高职院校,也会招收双一流大学的博士。比如:航天四院下属的湖北三江航天红阳机电有限公司,在2020年七月六日就到了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招聘,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高职院校并且还提供安家费购房补贴和免费单身公寓。2020年九月十八日四院下属的十七所到了北京理工大学招收硕博毕业生。可见航天四院招收的学历范围确实比较广。航天四院的下属单位比较多,有北京,南京,武汉,孝感,成都等地。南京工作地招收的专业包括机械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控制工程,电气工程,电机与电气,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工程,材料科学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工程等专业。南京的工作地的前身是李鸿章创办的金陵机器制造局,被誉为近代民族工业的摇篮。湖北三江航天红峰控制有限公司招聘专业有:通信与信息系统、电子科学技术、仪器仪表、信号与信息处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自动化等相关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相关专业、光学工程、光电子、激光等相关专业、导航制导与控制、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相关专业、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相关专业、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招聘专业有:光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工程技术、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市场营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常规弹头研究所招聘专业有:软件工程、飞行力学、空气动力学、飞行器设计、控制工程、导航制导控制、光学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弹药工程、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力学、计算机、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等招聘院校:双非大学主要包括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北华航天工业学院。211的大学包括北京邮电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985大学包括北航,北理工,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等。待遇:比如航天四院下属的17所待遇是年薪21万。总体看待遇偏上,学历还是要求硕士以上的多。所以要想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单位就业,高考开始就要想好,这就是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煎蛋饼

航天科技披露:即将实验500吨级发动机,最大运载能力可提升5倍

长征火箭发射一路走来,中国在成长的道路上冲过了一道道险关,不论是经济方面还是科技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进展,中国的进步可以说是有目共睹。不过在个别方面,我们同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却还有着很大的距离,发动机就是其中一项重要领域。一直以来,由于起步较晚同时在基础技术方面也落后了很多,我们在航天航空领域的发展就要慢别人一步,所幸国家多相关领域的重视,我们在航天方面并没有落后多少,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航天火箭发动机的制造上,我们还是有着落后的。直到近几年,中国航天领域的发展正变得越来越成熟,各个方面的短板得到补齐,火箭发动机的发展也在最近有了新的突破。前不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传出了好消息,我国自行研制的200吨推力先进固体发动机的地面热试车,取得了圆满成功。令人没想到的是,随后我们迎来了另一个惊喜。中国火箭发动机试车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院长刘志让对媒体表示,在今年的3月中下旬,我们将进行50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燃气发生器—涡轮泵联动试验。作为这款发动机技术攻关的关键一环,一旦试验取得了成功,那也就表示我国的50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已经达到了整机装配的条件了。要知道,火箭在发射的几分钟内所要燃烧的几百吨燃料,全靠涡轮泵的高速输送才实现的,虽然这款装载非常小,但其功率是非常巨大的,因此涡轮泵也被称为是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心脏”。一旦此次试验取得成功,也意味着未来长征九号将按照既定目标完成之前定下的任务,我们很快就能看见长征九号出现在我们面前。长征九号运载火箭未来将肩负起我国深空探测、载人登陆等国家重大科技活动的任务需求。此次涡轮泵的联动试验也意味着长征九号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一旦一些关键点得到攻克,那么长征九号将有望在2030年左右实现首飞,极大的提升我国自主进入太空的能力。长征九号运载火箭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此次50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涡轮泵的联动试验成功后,也就标志着液氧煤油发动机的主要组件、结构、借口的协调匹配已经基本确定,整个的发动机的法案都能够确定下。刘志让表示,这是一个重大突破,长征九号的出现,将使我们火箭的最大运载能力提高5倍。据悉,目前包括“重型运载火箭总体技术”“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技术”等12项,与长征九号息息相关的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即将迎来收尾,长征九号正按照最初的设想一步一步的实现着目标,相信不久的将来,月球上终将拥有属于我们中国人的脚印。(智忠)

体性抱神

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记中国航天科技四院7416厂班组长徐立平

“我是一名来自航天一线的普通工人。”介绍起自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班组长徐立平的开场白经常是这样。可虽只是一名一线工人的徐立平,却一点都不“普通”,他曾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国航天基金奖、航天人才培养先进个人、航天技术能手、“大国工匠”、三秦工匠等荣誉称号,被评为中国好人、三秦楷模、陕西国防科工系统道德模范,当选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2017年3月30日,中央宣传部授予徐立平“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017年12月27日,获得第十二届航空航天月桂奖“大国工匠奖”。今年9月,徐立平又获得陕西省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作为固体推进剂整形技术的领军人物,徐立平是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特级技师,“集团公司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1987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承担多种战略战术导弹、载人航天、固体运载等国家重大专项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整形关键工作,在高危险、高精度、进度紧等特殊条件下,徐立平经常被指定为唯一操作者。“我从事的工作是对固体发动机药面进行整形及缺陷挖药、修补等。具体来说,就是对装填有高能量推进剂的固体发动机燃料药面进行“微整修”。因为工作过程对精度有着极高的要求和危险性,而被形象地称为“雕刻火药”。0.5毫米有多厚?也许很多人没什么特别概念,但我却很清楚。0.5毫米,这是航天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我整形的精度,不超过0.2毫米,还没有两张A4纸厚。”说起自己的工作,徐立平批此介绍。近年来,徐立平他们所生产的固体发动机所使用的燃料含能量愈来愈高。一位专家这样形容其风险:只要用一个小钢球顺着药面滚上半米,这些高敏感的药就会被点燃。而其燃烧温度高达数千度。而他所在班组的工作,就是每天用金属刀具在药面上修修铲铲,几乎就是“在炸药堆里”工作,其危险性可想而知。尤其是在发动机内部缺陷修补中,更需要操作人员钻进发动机内部进行作业,一旦发生危险,丝毫没有逃生的机会。从1987年步入航天行当,经他之手“雕刻”出的产品已不知道有多少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为了杜绝安全隐患,他还发明设计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多次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命名为“立平刀”。这种刀具使小弹整形由纯手工变成了自动化操作,生产效率提升50%以上,节约成本30余万元。他还设计制作“样板弧形刀”,解决了手工整形复杂型面时尺寸不易保证的难题,确保了产品质量。“我们这行要求胆大心细,胆子太小哆哆嗦嗦干不成,心思要细,干活不能抡大锤,补多修掉一点都有可能酿成大错。所以培育专业技术人才,让中国航天后继有人非常重要。”徐立平说。为了培养人才,他将数十年来积累的“绝技绝招”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员工,先后培养整形骨干30多名,带徒弟7人,其中绝技绝招人才1人、国家级高级技师1人、国家级技师7人。所带团队连续多年获院“金牌班组”、集团公司及陕西国防科工“安全生产示范岗”、陕西省“工人先锋号”、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等称号。借助“集团公司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一平台,他带领团队完成了30多项技术革新,由他牵头的QC项目6次获航天工业先进和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来源: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杨斌鹄编辑:芥末花生

赤峰号

航天科工四院借力“专有云”协同系统 力推制造企业变革

航天科工四院所属南京晨光金陵智造研究院的首个海外项目已顺利通过客户预验收 航天科工四院供图中新网北京3月14日电 (郭超凯)记者14日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科工四院)获悉,该院现已成为航天科工集团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平台“专有云”上第一家跨院设计生产协同单位,并将探索中得出的跨院协同经验通用化,为“专有云”建设了跨院协同系统专区。航天科工四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四院北京区域航天产品研制工作有着“小核心、大协作”的独特性,基于大量的外协需求和自身较为开放的信息化架构,较早地开展了跨院、异地协同研制模式的研究工作。截至2018年底,由航天科工四院牵头的跨企业协同研发已在航天科工集团一院、二院、六院和十院等单位得到实际应用,逐步构建了新型数字化协同研制机制,为跨企业间型号产品协同研制应用创造了切实可行的途径。整个集团公司内部的企业均可在专区中开展部分环节的协同工作,依靠信息化建立跨院协同研发体系,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时代制造企业的变革。航天科工集团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平台“专有云” 航天科工四院供图此外,航天科工四院还积极建设双创平台,纵深推进军民融合。据悉,在2018年12月举办的第三届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上,航天科工四院十七所的“柔性智能灌胶机器人”和“助盲行智能眼镜”两项双创成果应邀参展,获得广泛关注。与此同时,航天科工四院所属南京晨光金陵智造研究院的首个海外(美国)项目已顺利通过客户预验收,并预计于2019年完成交付。目前以智能制造车间示范工程为代表的智能车间、产线等处于稳步推进状态;亿元级产品领域的系列化、型谱化、货架式产品开发正有序开展。(完)

大宅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200吨推力先进固体发动机地面热试车成功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记者胡喆)记者3月5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获悉,该研究院200吨推力的先进固体发动机地面热试车获得圆满成功,可为我国新一代固体运载火箭的研制提供更强劲、性价比更高的先进动力。据介绍,该发动机是航天科技集团四院瞄准未来商业航天发射市场需求,研发的一型目前国内装药量最多、推力最大的高性能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壳体整体式固体发动机。发动机直径2.65米,装药量71吨,推力达到200吨,综合性能达世界先进水平。早在2009年,四院就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了当时推力最大的整体式发动机,该台发动机为金属壳体,直径2米、装药量35吨、推力达120吨。它的研制成功直接推动了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中第一型全固体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的立项研制。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四级发动机全部采用固体发动机,全固体发动机使火箭最快可以实现24小时发射。航天科技集团四院200吨推力发动机总设计师王健儒介绍,为进一步提升固体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航天科技集团四院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基础上,自主开展了直径更大、推力更强、应用领域更广的高性能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壳体整体式固体发动机的预先研究。本次试车的成果,可应用于未来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的改进型。与长征十一号火箭相比,改进型火箭的一级发动机可由直径2米提升到2.65米,推力可由120吨提升到200吨,装药量可由35吨提升到71吨,发动机的壳体可由原先的钢壳体发展为高性能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壳体,预计火箭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的运载能力可从420公斤提升到1.5吨左右。航天科技集团四院200吨推力发动机主任设计师许团委表示,由于集成了原有发动机的优势和近年来发动机的研制经验,在商业航天大背景下,发动机成本得到更好的控制,具有更高的综合性价比优势。责任编辑: 唐斓

外生

从泸州搬走的顶尖科研机构:航天四院、西研院、三号信箱、水稻所

解放前,泸州只是一个长江边的水陆商埠,没有太多的工厂,更没有科研院所。解放后,随着天然气的发现与开采,国家三线在泸州的推进,一大批科技机构来到泸州,落地发展,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从泸州搬走的四大科研机构。一,中国航天四院前几年,泸州大张旗鼓的发展航空航天产业,规划了庞大的航空航天园区,其实,泸州的航空航天最早来自于60年代。原航天四院泸州1962年1月,经上级批准,利用川南化学工业学校旧址,在泸州建立固体发动机研究机构,当年7月月1日,国防部五院在泸州高坝建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固体发动机研究所,这是我国第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这一天也是航天四院的建院纪念日。1963年更名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四分院由于泸州等西南地区气候潮湿,对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生产不利,1965年,研究院分批从泸州搬入内蒙古呼和浩特。航天四院老职工重回泸州该院发展成为现在的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位于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二,化工部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以下简称西研院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泸州布局了完整的化工产业链,不仅包含西研院等科研机构,还包括中国第七化工建设集团(化工建设承建单位),四川化工学院泸州化专(高校),泸天化(工厂)。西南化工研究院成都办公楼西研院1958年成立于成都,1960年在纳溪城区设立占地29亩的试验站,以研制催化剂、天然气甲醛为主。1966年,西研院全院搬到纳溪安富,西研院研究人员主要来自于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一流高校。1999年,由事业单位转置为科研企业,同年7月,西研院从泸州纳溪搬入成都。2001年 ,以西研院为发起单位的天一科技公司登陆上海A股,股票名称“天科股份”,注册地在成都西研院拥有“国家碳一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排放气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变压吸附气体分离技术研究推广中心”等全国性的科研平台,主办《天然气化工》中文核心期刊,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科技奖。西研院泸州纳溪厂区2002年,泸州喊出了“西部化工城”的口号,西研院是西部化工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几年后,西研院与天科股份在成都新津、眉山布局了一系列化工类项目,不过很可惜,都没有在泸州。原纳溪的西研院更名为天科股份泸州分公司,主要生产部分催化剂。对于留在泸州这部分,建议市里面能重新给地,扩大生产规模,扩大泸州在其公司内的份额比例,如果有可能,将其中试基地和部分产业项目拉回泸州。三,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天然气研究院三号信箱,天研院老泸州人应该知道这样一个地名,“三号信箱”,这个地方在邻玉,是天然气研究院的代号,该院1958年成立,原名天然气研究所,隶属于四川石油管理局。该院是石油系统内的一个以化学化工技术为特色,面向油气勘探开发、地面建设及油气下游产品开发服务的综合性科研单位。主要针对含硫油气田的开发、天然气净化和处理中的技术难点,以化学化工技术为手段,面向油气田勘探、开发、地面建设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探索”雕像经过50年的发展,该院已成为天然气行业具有鲜明技术特色和较强实力的研究机构2000年,天研院全部搬入成都华阳,仅留下后勤。天然气研究院在邻玉的办公地址成为天星影视艺术学校。四,四川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水稻所德阳办公楼熟悉农业种子领域的都知道,之前水稻高粱有一大批“泸”字开头的品种,这些年“泸”字开头的品种很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旌”字、“德”字开头的品种名称,这或许跟水稻所从泸州搬到德阳旌阳区有很大的关系。水稻所原名四川省稻麦改进所泸县分场,1937年建于泸州蓝田镇干坝子1950年迁到沱江边的泸州大驿坝1985年更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研究领域包括高粱、蔬菜、玉米和生物技术,学科涵盖了品种选育、生理生态栽培、植物病理病害、农产品产后加工和酿酒技术与酿酒微生物的研究与材料创制。水稻所是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四川泸州分中心、农业部西南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超级稻原原种扩繁基地、农业部高粱原原种扩繁基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栽培岗位专家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高粱岗位专家的技术依托单位。在泸州泸县水竹林村和德阳市旌阳区新建科研试验基地500余亩,在海南陵水县英州镇建有南繁基地60余亩。 现有实验室2000余平方米,科研仪器近1500万元,是西南地区实验设备最齐全的农业科研机构之一。水稻所位居全国百强农业科研院所第80位水稻所泸县基地不知水稻高粱所整体离开泸州的原因,只是间断听说因为泸州城市的发展规划,水稻所在泸州的科研用地被占用。然后开始逐步搬往德阳,到2013年,整体搬迁德阳市旌阳区,泸州只剩下养老人员和泸县的实验基地。不管是主动搬迁,还是被动搬迁,不得不说,科研机构的搬离是泸州极大的损失,这个损失不仅是经济数据的损失,还将影响消费、科研数据、人才结构甚至是教育。科研机构高端的部分搬往成都,这可以理解,但为什么泸州没有将科研机构的中试基地、产业转化基地留住了?为什么会搬入德阳了?这是值得泸州人思考的?这些科研院所还有机会重回泸州吗?

大流氓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2所:从一无所有到国内一流

“不忘艰辛创业史 同心奋进新时代”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方位宣传报道航天各单位与伟大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不平凡发展历程,本报策划推出了“不忘艰辛创业史 同心奋进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航天企业辉煌发展历程形象展示特刊。国庆期间陆续推出特刊。从一穷二白时代蹒跚起步,到跟随改革开放事业步入正轨,再到如今在新时代阔步向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802所牢牢扣住时代的脉搏,不管风雨或彩虹,始终与祖国同频共振。飞行试验筚路蓝缕1965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改名为第七机械工业部,同年七机部二院几个设计所由北京迁往上海,划归上海机电二局建制。这其中的一部分人组成了上海新华无线电厂,分为军品和民品两个领域,其中军品部门便是802所的雏形。当时国内已经拉开了某型导弹的研制序幕,厂里虽有重要型号任务,无奈碍于技术匮乏的局面,研制工作举步维艰。第一次飞行试验,条件极为艰苦,连装备车也没有,试验队员用拖车将产品抬到汽车上,再由人抱着运送到试验场。靠着这种不服输的劲头,研制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1984年型号试验首战告捷。这次成功,对后续的802所具有奠基意义,拉开了制导专业发展的序幕。同时,也培养了一批设计人才,为拿到后续重要型号研制任务积攒了实力。另外一项重要型号任务很快到来,在制导部分,厂里要负责制导舱的测绘、设计工作。新型号不仅提出要从原理上吃透技术,对生产工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面对“四项不转让”的生产工艺,上级部门要求必须利用厂里自己的技术去实现。对于刚刚起步的新华厂,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可以完成任务吗?白手起家实际上,当时新华厂的情况的确不容乐观,甚至已经到了发不出工资的局面。怎么办?为确保型号的研制进度,1992年7月,八院党委决定实行军民分线、独立建制,802所成了军民分线、独立建制第一家单位。建所初期,802所的日子并不好过,效益不景气,“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再加上外企薪金水涨船高,802所人才流失,前路困难重重。为扭转困局,802所积极寻求外部产品开发的机会,并开始了“走出去”的第一次大胆尝试。很快,802所与兄弟单位达成了一项技术方案的合作意向。该单位正在为这项技术寻找解决方案,也调研过其他几家单位,却一直未能满足期望的指标。802所接过了这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由老所长带头,依靠在无线电探测技术领域的积累,在半年内研制成功了满足对方需求的产品,迈出了802所争取外部项目的关键一步。院内型号方面,802所承担了某型号的分系统研制任务,项目组相继攻克了多项关键的技术,使产品具有了体积小、重量轻、精度高、性能好等优势,达到国际同类先进水平,并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奖项。在十余年时间里,802所出色地完成了“走出去”任务和上级交付的型号任务,对于一些技术难题也逐一攻破。凭借这些成果,802所迅速跻身国内制导专业前沿行列。步入正轨位于上海市杨浦区的802所老办公楼如果说建所初期是在一穷二白的状态下四处寻求突破,那么10年之后,802所将积蓄的能量逐渐释放,开始进入起飞阶段。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浪潮继续推进,中华大地上诞生了无数弄潮儿,802所就是其中一个。在某新型装备系统立项过程中,802所在其中承担了难度最大的分系统研制任务,对于当时国内技术水平而言,该项任务具有开创性意义。时间紧,任务重,项目组积极应对,一人多岗,同心协力攻克难关,在定型阶段的最后一次飞行试验中,以近乎完美的表现完成了使命,得到总体和用户的肯定。某产品的研制,也是从一穷二白到起飞这种状态转变的一个缩影,课题组在领导“砸锅卖铁也要搞成功”精神的激励下,齐心协力,历时十余年,先后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成功完成了演示试验,创造了802所核心产品研究史上的奇迹。从2002年开始,802所逐渐开疆拓土,还是这支队伍,开始进军宇航领域。对于“从来没有见过卫星”的设计师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项目组24小时不间断试验,为的是能交出可靠性高的产品。发射那天,802所研制的产品表现十分优异,在重大宇航任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802所还逐渐改善了研究、试验和批产条件。例如,该所与外部单位联合成立了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重点实验室。此外,802所还先后完成了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该所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腾飞时代位于上海市闵行区航天城内的802所新办公大楼一切步入轨道后,802所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核心业务领域,802所成了名副其实的国内一流。在出色完成多个重大型号任务后,802所极大提升了研制能力和技术水准,甚至在某些领域站稳了领先的地位。在从外部争取的多个项目中,802所先后开拓发展了多家总体合作的单位,并取得了多家单位重点产品的独家配套权。党的十八大以来,802所紧跟中央的战略部署,在集团公司和八院的坚强领导下,开始走向新的腾飞时代,在型号创新发展、民品产业布局、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党建工作等诸多成绩取得不俗成绩。802所坚持创新驱动,为型号的发展装上强劲引擎。按照院、所创新大会的要求,802所扩展了国家级“电磁散射重点实验室”专业发展方向,积极加深与国内一些高校在产学研方面的合作,设立技术创新专项奖,作为创新主体深度挖潜。802所紧随国家战略部署,发挥核心技术优势,以上海科创中心为牵引,将航天技术与民用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相结合,成功研制出了面向车载、道路、轨交、水运、水利等系列化雷达,其中列车预警防撞雷达还成功被上海市地铁全线列装。802所坚持党建融入中心,从严治党护航企业转型升级。以使命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构建“五严五融五化”运行平台,健全党建工作运行机制,紧扣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党建“一岗双责”要求,为企业转型发展保驾护航。2018年,802所搬迁到了新大楼,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前夕,802所也开启了新征程。后续,802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按照集团公司和八院的部署要求,以“建设国际一流的专业所”为目标,不断增强专业技术实力,不断提升核心竞争能力,为航天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802所为C919客机进行全机HIRF试验航天精神永传承鲲龙展翅:目标特性班组重点实验室目标特性班组现有组员43人,其中研究员9人、博士14人。班组以电磁散射国防重点实验室为核心,辐射形成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该班组曾先后荣获上海市工人先锋号、八院金牌班组、工博会创新奖、青年文明号、十佳党员责任团队等称号。班组注重攻关重大科学问题及前沿探索,连续7年保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持续立项,科研能力不断积累和突破。2项科技成果申报创新奖,3人获得集团公司科学进步三等奖,1项入围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终审。班组荣获所内首个国防科技卓越青年科学基金,为集团公司三个立项项目之一。此外,班组还不断开拓市场。班组参与上海机动车检测中心的智能驾驶半实物仿真平台建设,对典型道路场景下车辆目标的散射特性进行分析,为硬件平台提供输入数据。重点实验室目标特性班组秉承“敏锐卓越 求是创新 开放流动 联合竞争”的文化理念,打造国际先进的声光电一体化实验室。联通天地:数据链通信团队数据链通信团队依托于802所第二研究室,截至2019年9月,团队共计46人,博士2名、硕士32名、本科10名、专科2名,硕士以上比例达73.9%。高级工程师以上比例近40%,平均年龄不到34岁。团队以“质量为先,拼搏创新,团结高效,开创一流”为宗旨,主要从事数图合一数据链、卫星中继数据链以及各种小型低成本数据链等设备、产品的开发、研制工作。团队对内转变观念,将以往“自上而下”的模式变为“自下而上”,即主动出击,向总体要任务,迎难而上,与同行比高下。对外广泛交流,积极走访全国军工行业的各个总体单位,产品成功打开了市场,为802所后续型号的技术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该团队先后获多项国防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已授权国防专利60余项,研制产品曾获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金奖、上海市优秀发明铜奖。近年来,该团队多次获得集团公司、上海市及八院各种集体、个人荣誉。骁龙腾飞:第四研究室第四研究室是一个锐意进取的科研团队,主要从事国家特种装备技术及产品的研究和研制工作。涉及的专业领域有无线电、激光高精度近感探测,动力学、运动学、机电一体化状态感知等。近年来,该研究室积极拓展太赫兹、静电等新物理场探测手段,应用领域向亚轨道空间及太空延伸,包括宽刈幅高精度海洋高度测绘、太赫兹主动气象遥感等。第四研究室下辖7个专业组,室内35岁以下的青年骨干占在职职工的70%。第四研究室曾获得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国家级荣誉1项,上海市模范集体称号、青年文明号、上海市航天杯QC小组成果擂台赛特等奖等省部级荣誉称号5项和院级荣誉称号10余项,并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8项等。文/锁轩编辑/唐明军 张晓帆监制/许斌

大毒枭

你知道中国有几家正部级央企吗?原来只有这几家,算长见识了!

很多人找工作的时候,都会优先考虑国企或者是央企,因为这两者的福利待遇要比其他单位好很多。但是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国企和央企是有区别的,所有的央企都是国企,但是国企却不一定能成为央企。央企是直归于国务院有关部分的国有公司。一般情况下,央企的规模都很大,并且领导的权利也很大,员工的福利待遇也很好,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在我国,央企是有管理级别的,一般分为正部级、副部级、正厅副厅、正处副处、正科副科。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这些公司的级别并不是一层不变,也会有所变化。目前,国内的正部级央企一共只有三家,分别是中信集团、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其中,前两家公司的唯一股东都是财政部,而第三家公司的唯一股东是国务院。除了这几家正部级央企之外,中国还有很多优秀的副部级央企,今天笔者就给大家介绍两个副部级央企。这两个央企应该是中国“最牛”的副部级央企,它们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这两家央企牛的地方在于,它们一家负责送人上天,还有一家负责送敌人“归西”。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它是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由中央直接管理。中国航天成立于1999年7月1号,它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国务院第五研究院,主要从事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飞船和战略导弹武器系统的研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创造出了很多辉煌,创造了以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两个为标志的一系列的辉煌成就,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据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拥有11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以及5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和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并且在去年《财富》世界500强中排名第323位。其次,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7月1号,它的前身是1956年10月份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所。1999年7月1号,成立了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随后,在2001年7月的时候,更名成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在2017年11月21号,变更成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航天科工在全国共有6个研究所、6家上市公司、600多个户企事业单位,在全国拥有13多万名工人。据悉,2008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的资产总额就已经突破了1000亿元。并且在2009年,更是荣获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百强第一名。截止到2018年9月,航天科工集团六大行业航天工程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并且在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中排名第322位。

及席

航天、航空、航海大融合!这个论坛厉害了

10月15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联合中国航空研究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七一四研究所、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湖南省商务厅和长沙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航天航空航海产业发展论坛(以下简称“三航”论坛)在湖南省长沙市隆重开幕。本届“三航”论坛以“开放·共享·融合”为主题,旨在搭建开放平台,推动航天、航空、航海领域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与成果共享,促进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打造“三航”经济发展新动能。来自航天、航空、航海领域的院士、专家,以及政府有关部门、中央企业集团、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代表共计1000余人参加论坛。论坛开幕式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张建恒主持。张建恒指出,航天强国、航空强国、海洋强国建设的历史进程,将培育更多新兴产业,孕育更多蓝海市场,这给相关企业带来无限发展空间,也给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无限活力。他呼吁相关方携手奋斗、共同开创“三航”产业融合发展的美好未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财政部国防司、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湖南省人民政府、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以及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等领导和嘉宾一同出席了开幕式。本届“三航”论坛设置了特邀报告、主论坛、平行论坛、优秀论文颁奖、展览展示等多个环节。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主持主论坛,并作了题为《空间技术创新引领未来,卫星应用产业前景广阔》的报告。该报告阐述了国内外卫星应用产业的发展状况,五院在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业务领域的突出能力,以及五院的卫星应用项目和产品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期两天的“三航”论坛,还举行8个平行论坛,包括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所属的宇航物资保障事业部承办的元器件峰会、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承办的陆海空与卫星互联应用峰会、北京东方计量测试研究所承办的产业计量测试峰会和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承办的增材制造峰会。平行论坛上,专家学者分享各领域先进理念和技术,共同为推动“三航”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作为论坛的主办方,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按照“航天强国建设引领者、空间事业发展领导者”的定位,坚持开放合作,积极推动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和卫星遥感在航空、航海产业的应用,推动 “三航”之间的技术融合、应用融合和产业融合。五院与政、产、学、研、用紧密互动,推动院内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卫星应用产业与各地方优势资源深度融合,融入区域经济、融入产业集群、融入创新链条,为推动航天强国、航空强国、海洋强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延伸阅读航天、航空、航海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领域,是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在强国战略的指引下,为搭建“三航”领域技术与成果交流平台,推进“三航”领域业务跨界融合,促进成果转化与产业应用,“三航”论坛应时而生,至今已在湖南省长沙市连续成功举办三届。来源: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官微文/毛凌野、胡潇潇摄/裴英编辑/杨成 高一鸣校对/林佳昕监制/黄希

延寿

习近平作重要指示!航天科技集团4人、3集体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9月25日上午,“最美奋斗者”表彰大会在京举行,会上宣读了表彰决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叶培建、罗健夫、徐立平、高凤林等4名个人以及“北斗”团队、“神舟”团队、“嫦娥”团队等3个集体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此外,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的“863”计划倡导者中的杨嘉墀院士、“两弹一星”先进群体中从事导弹与研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工程的主要科技工作者也来自航天科技集团。全国共有278名个人、22个集体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叶培建院士等受表彰人员和亲属代表作大会发言。习近平对“最美奋斗者”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活动作出重要指示2019年9月25日 · 新华社 ·向上滑动阅览新华社北京9月25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最美奋斗者”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向已经逝世的“最美奋斗者”表示深切的缅怀,向受到表彰的同志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最美奋斗者”亲属表示诚挚的问候。习近平指出,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等组织开展“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评选表彰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的英雄模范。这对学习英雄事迹、培育时代新人、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强调,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非凡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奋斗者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出无数感天动地的英雄模范。他们用智慧和汗水、甚至鲜血和生命,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各个历史时期的英雄模范都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要广泛宣传“最美奋斗者”的先进事迹,传承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奏响新中国奋斗交响曲,高唱新时代奋斗者之歌,用英雄模范的感人故事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守爱国情怀、坚定奋斗意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最美奋斗者”表彰大会25日上午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会见了受表彰人员和亲属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参加会见并在表彰大会上宣读了习近平重要指示。随后,他在讲话中表示,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精心组织“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铭记由无数奋斗者写就的新中国70年光辉历史,弘扬爱国奋斗奉献的崇高精神,凝聚起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磅礴力量。表彰大会上宣读了表彰决定,张富清等278名个人、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爱国奋斗先进群体等22个集体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研究员叶培建,山东省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工程技术部固机高级经理许振超,贵州省盘州市淤泥乡岩博联村党委书记余留芬,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四川省甘孜县分公司驾押组组长其美多吉,空军航空兵某部部队长蒋佳冀,陆军第79集团军雷锋班第26任班长、雷锋生前所在部队代表张阳,兰考县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名誉馆长、焦裕禄同志女儿焦守云,国家铁路集团公司北京局丰台机务段“毛泽东号”机车组司机长、“毛泽东号”机车组代表刘钰峰等受表彰人员和亲属代表作大会发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以及中央军委委员苗华参加会见。“最美奋斗者”受表彰人员和已故“最美奋斗者”受表彰人员亲属代表,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各省区市党委常委、宣传部长,首都各界干部群众代表等参加会议。▲ 央视《新闻联播》:“最美奋斗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 叶培建院士作大会发言叶培建院士发言全文向上滑动阅览各位领导、同志们:我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叶培建,也是嫦娥一号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首席科学家,嫦娥二号、四号、五号试验器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今天,在伟大祖国70华诞来临之际,我荣获“最美奋斗者”光荣称号,感到无比激动和自豪!我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父母都是新四军的老战士,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为新中国的建立浴血奋战过。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贫穷就要受欺,落后就要挨打!新中国刚刚成立,美帝国主义又打到了家门口,父亲入朝参战,与广大志愿军战友一起出生入死、激烈战斗,最终中国人民赢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在战争中,我们看到了与美国现代化武器的巨大差距,尤其是美国空军的优势。血的教训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强大的国防,就不能有真正的国家独立,就没有一个安宁的建设和发展环境。这激励我中学毕业填报升学志愿和大学毕业填报工作志愿时,都优先选择了面向国防,1968年从浙江大学毕业后,走上了航天报国之路。几十年来,我始终初心不改!改革开放之初,作为第一批留学生,到了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瑞士学习。1985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我没有任何犹豫,立即回国;90年代初,国内有单位用我当时收入20倍的高薪和其他优厚条件聘请,我丝毫不为所动;面对一切诱惑和干扰,我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要为中国航天做点事。在担任我国第一代传输型对地观测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时,我带领团队攻克多项难关,创下了当时卫星最高分辨率、最高码速率等七个第一,超寿命服务,实现三星组网,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发挥了重大作用。本世纪初,担纲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的总设计师兼总指挥,我们瞄准当时绕月探测国际先进水平,继承加创新,高起点起步,解决了一系列难题,仅用三年多时间就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成就了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实现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奔月的梦想!既取得了丰硕科学成果,又掌握了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同时带出了一支年轻的、有战斗力的队伍,其中多人已成长为领军人物。和他们在一起,相继完成了嫦娥二号绕月探测及其拓展任务,探测了小行星;嫦娥三号采用主动精确避障技术,软着陆于月球正面,玉兔一号月球车行走于月球,它们至今仍然在工作,成为在月球上工作时间最长的人造物体;嫦娥五号试验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高速月地返回,准确着陆于回收场中心;特别是嫦娥四号攻克了月背通信和复杂地形精确着陆的世界难题,在人类历史上首次软着陆于月球背面,玉兔二号巡视月球表面,至今已获取一批新的发现和成果。辉煌的五战五捷探月成果,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中国人的力量和中国人的贡献!几十年来,我深深地体会到两点:一是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我们一点也不比他人差,我们只要团结一心,努力奋斗,不畏艰难,世界上就没有什么可以难倒我们和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二是我们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一份子,个人命运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我们每个人都要热爱祖国,只有把自己的成长放在国家发展和利益的大局中,才能发挥一点作用,才能做成一点事情,才能有所贡献!新中国走过70年了,现在正逢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逐渐变成现实。我今年已经74岁了,但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作为一个航天人,有责任,就要担当起来,继续努力奋斗,把中国尽早建设成一个航天强国,为实现民族复兴做更多贡献:我们要研制和发射更多、更好、更高水平的卫星,服务中国,乃至全世界;中国的航天员将迈步月球和更远的太空;探测火星、小行星和木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行星际探测,飞向更远、更远!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我一定和同志们一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斗航天,以创新引领发展,以实干创造业绩,以忠诚报效祖国。祖国万岁!“最美奋斗者”个人叶培建中共党员,1945年1月生,江苏泰兴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嫦娥一号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嫦娥三号首席科学家,嫦娥二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试验器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在各号嫦娥方案的选择和确定、关键技术攻关、大型试验策划与验证、嫦娥四号首次实现月背软着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罗健夫(1935-1982)中共党员,1935年9月生,湖南湘乡人,生前系原航天工业部771所工程师。1969年,他作为课题组组长开始研制国家空白项目——图形发生器,先后研制出第一台“图形发生器”和“Ⅱ型图形发生器”,为我国航天工业作出重大贡献。为了事业,他把个人生活简化到不能再简化,身上穿戴的仍是当年部队发的旧军装。家人为他添置衣物的钱,常常被用来买科研需要的书籍。1982年调试设备时突然病倒,被诊断为晚期淋巴癌,于6月16日医治无效去世,年仅47岁。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被追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徐立平中共党员,1968年10月生,江苏溧阳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班组长。30多年来,徐立平立足航天固体发动机整形岗位,不惧危险,执着坚守,勇于担当,练就一身绝技绝招,为火箭上天、导弹发射、神舟遨游“精雕细刻”,是新时代雕刻火药、为国铸剑的大国工匠。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荣获时代楷模、最美航天人、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高凤林中共党员,1962年3月生,河北东光人,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高凤林班组组长,中华全国总工会兼职副主席。他是航天特种熔融焊接工,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第一颗“心脏”(氢氧发动机喷管)都在他手中诞生。39年来,他为90多发火箭焊接过“心脏”,占我国火箭发射总数近四成,攻克了200多项航天焊接难关。2014年底他携3项成果参加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全部摘得金奖。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最美奋斗者”集体航天科技“北斗”团队“北斗”团队是我国自主研发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中坚力量,建立了我国首个、世界第三个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一号卫星系统,打破美国GPS垄断;建成北斗区域导航(北斗二号)卫星系统,创造连续三年成功发射14颗导航卫星的佳绩,开创卫星小批量生产模式的先河,实现我国领土和周边区域的高精度定位,将于2020年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5年深耕天疆,团队突破自主导航、星间链路等一大批核心关键技术,实现关键器部件100%国产化,撑起国人脊梁、服务国计民生,孕育了“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北斗精神。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航天科技“神舟”团队“神舟”团队肩负我国全部载人航天器研制设计的重要使命,是党和国家创新发展载人航天的主力军和国家队,平均年龄33岁。从立项至今的27年时间里,“神舟”团队取得了包括神舟飞船、目标飞行器、空间实验室等共计15个载人航天器连战连捷的优异成绩,实现我国载人飞行、太空出舱、交会对接、在轨补加等多项核心技术“零”的突破,孕育了“四个特别”的载人航天精神和“祖国利益至上、勇攀科技高峰、零疑点零缺陷、团队同舟共济”的神舟文化。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航天科技“嫦娥”团队“嫦娥”团队成功研制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树立中国航天第三个里程碑;成功研制我国第一个行星际探测器——嫦娥二号;成功研制嫦娥三号探测器,使我国成为第三个成功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国家;成功研制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人类历史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15年间,从探月、落月到世界首次月背软着陆探测,“嫦娥”团队自主创新,不断突破,取得五战五捷的辉煌成果,孕育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在我国航天史上书写了精彩的一页。“863”计划倡导者1986年3月,面对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朱光亚等科学家对此建议也极力倡导。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于1986年3月启动实施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旨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以前沿技术研究发展为重点,统筹部署高技术的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充分发挥高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其中,杨嘉墀院士来自航天科技集团。“两弹一星”先进群体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弹一星”元勋是投身“两弹一星”研制工作先进群体的杰出代表。在“两弹一星”工程中,导弹和研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工程主要由航天科技集团所属各单位承担。在“两弹一星”元勋中,有多位曾在航天科技集团及所属单位工作。来源:新华网、央视网、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编辑/杨成 高一鸣校对/林佳昕监制/黄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