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海纳百川 取则行远——中国海洋大学高巍

海纳百川 取则行远——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海洋和水产学科特色显著、学科门类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2017年9月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学校校训是“海纳百川,取则行远”。学校创建于1924年,历经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办学时期,于1959年发展成为山东海洋学院,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性大学之一,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学校有崂山校区、鱼山校区和浮山校区3个校区,占地2400余亩,正在建设西海岸校区。设有21个学院和1个基础教学中心。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7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5000余人、硕士研究生9000余人、博士研究生2000余人、外国留学生700余人。教职工3698人,其中专任教师1884人,博士生导师505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93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92人,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著名作家王蒙担任学校顾问、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国家海洋局原局长王曙光受聘学校顾问、海洋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国际著名物理学家钱致榕受聘学校顾问、特聘讲席教授、行远书院院长,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等14位知名作家受聘为学校“驻校作家”。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合作竞争意识、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特殊使命。学校遵循“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实行有限条件的自主选课制度和学业识别与毕业专业识别确认制度,努力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毕业生中已有14人当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先后担任国家海洋局局长,参加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一半以上是学校毕业生。学校拥有教学和科学考察船舶3艘,包括5000吨级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东方红3”号、3500吨级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东方红2”号、300吨级的“天使1”号科考交通补给船,形成了自近岸、近海至深远海并辐射到极地的海上综合流动实验室系统,具备了一流的海上现场观测能力。学校是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的主要依托单位,主持其中“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2个功能实验室的工作,作为骨干力量参与其他6个功能实验室的建设。学校地球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技术、化学、材料科学、农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学与生态学、药理学与毒理学9个学科(领域)名列美国ESI全球科研机构排名前1%。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1项;“十二五”以来,主持国家级各类项目180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74项、人文社科奖励77项,被SCI、EI、ISTP等三大收录系统收录论文260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211项,授权发明专利1649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42项。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知名、特色显著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到203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综合性海洋大学;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来源中国海洋大学)

三材

2018报考在职研究生,可选的学校和专业有哪些?

报读在职研究生,你有哪些专业可以选,有哪些学校可以报,今天小编带大家看一下这个棘手的问题。依旧是老规矩,根据两种不同的报考方式来看。同等学力申硕招生专业:主要为学硕,包含: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还有3个医学专业学位: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招生学校: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 、中科院心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大学、湖南大学、南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小编只列举了一部分,具体的大家可以在学位网(www.cdgdc.e.cn)查询。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专业:主要为专硕,学硕还很少。我国目前有40个专业硕士:金融、应用心理、口腔医学、应用统计、翻译、公共卫生、税务、新闻与传播、护理、国际商务、出版、药学、保险、文物与博物馆、中药学、资产评估、建筑学、军事、审计、工程、工商管理、法律、城市规划、公共管理、社会工作、农业推广、会计、警务、兽医、旅游管理、教育、风景园林、图书情报、体育、林业、工程管理、汉语国际教育、临床医学、艺术、中医,但并不是每一个专业都有非全日制的招生,也不是每所学校都有招生。招生学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理工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上海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华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山东财经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大学、江苏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邮电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小编只列举了一部分,具体的大家可以在:研招网(http://yz.chsi.com.cn/)查询。了解清楚在职研能报的学校和专业之后,那大家就可根据个人职业发展、学费、地域和兴趣爱好等综合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了

理统

官方数据:中国海洋大学2020考研复试分数线(参考)!

为便于广大考研同学参考,以下是2020年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要求,大家可以看下:信息来源: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院

旧货店

开启人生新航程!中国海洋大学2020级研究生入学报到

8月26日,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中国海洋大学迎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20级研究生。他们怀揣满心的憧憬与期待,将在这里开启全新的人生航程。迎新现场,新生在核验点工作人员的详细引导下,按照事先安排好的入校流程有序核验、报到,分三个校区6个入校核验点进行入校体温检测、查看山东健康通行码、核验新生入校码以及二次测温等入校核验步骤,办理宿舍入住手续,随后到学院办理现场确认及学籍注册工作。按照教育部、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0年秋季学期教育教学和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结合青岛市疫情防控形势和学校实际,为确保学生顺利安全报到,学校提前做了周密部署。按照错区域、错层次、错时、错峰原则,学校安排2020级研究生分3批,按照7个学生生活区分流核验入校。8月26日,鱼山校区、崂山校区、浮山校区2020级3992名研究生新生报到;8月29日,工商管理(MBA)、会计(MPAcc)、旅游管理(MTA)、公共管理(MPA)非全日制研究生新生报到;9月7日,三亚海洋研究院研究生新生报到。为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的新生入学工作,学校科学设计“新生入校核验系统”“迎新系统”等“一站式”报到程序,与新生“点对点”建立联系,落实“四早”防控措施,全面摸排提前掌握新生14天健康状况、旅居史等信息,建立健康台账,把好校门关,确保新生入学工作安全平稳有序。正式成为海大人的研究生新生纷纷表达了自己对新生活的期待。尹丽丽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20级研究生,与很多前来报到的同学不同的是,尹丽丽本科期间入选了学院“本硕博”贯通式培养研究生,在大四时,尹丽丽便提前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本科毕业后她没有回家,而是利用假期继续留校科研。对于熟悉又陌生的研究生生活,尹丽丽说:“我对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充满期待,研究生期间自己会认真学习,专心科研,在今后的学术道路上坚持不懈。”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乌苏市的张仕婧,本科就读于石河子大学,现在是海洋生命学院生物学专业的一名研究生。“特别感谢各位老师的辛勤付出!我入学报到的审批材料比较多,在老师们耐心的指导下,自己入校核验非常顺利,给学校细致的安排点赞!此外,非常感谢学校的核酸检测政策,减轻了自己的费用负担。”当被问及研究生期间有什么规划时,张仕婧说:“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好好学习,努力提升自己,争取能够在海大实现自己的价值。”(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薄克国 通讯员 刘莅 房以恒 报道)

不杂则清

“ 笔试面试第一却被刷下来,就因为我是非全日制研究生”

本文转自【澎湃新闻】;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9月4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针对近期社会对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歧视问题,在回应澎湃新闻时明确指出,“2019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已明确用人单位应为不同教育形式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落户机会。”针对教育部的回应,已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哲(化名)内心既高兴,又忐忑。“今后是否还会存在隐性歧视问题呢?”王哲对澎湃新闻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曾有过一段不愉快的经历。2019年3月,他报名参加了山东省“优选选调生”,在笔试面试阶段名列前茅,终因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被认定为“在职”学历,无法参加政审。王哲的故事不是孤例,近年来陆续毕业的成千上万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目前都在不同程度地承受因改革带来的转型“阵痛”。 笔试面试第一名,却被刷下来了2016年12月,刚从福州大学法学院本科毕业的王哲参加全国研究生联考,他填报的第一志愿院校是人大。2017年3月,他到人大参加研究生复试,复试一共2天,有一天上午,人大法学院召开非全日制研究生说明会,反复强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会和全日制一样,师资和课程都会一视同仁。那次复试下来,他综合考试成绩并不理想,几天后,人大法学院通知他可调剂成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由于人大是他理想的大学,他接受了调剂。2017年9月,他被正式录取为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我是国家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首批受益者。”王哲说。的确如此。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上述通知称,从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起初,王哲也担心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不被用人单位承认,但当他看见教育部发布的通知后也就放心了。在人大读研期间,他努力学习,成绩优异,连续两年荣获一等奖学金。2019年6月28日,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人大毕业,荣获校级优秀毕业生和三好学生。如此优异的学习成绩,仍难以抵消作为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带来的尴尬。在人大读研期间,除了没有配备学校宿舍,他从未感觉和全日制研究生有任何差异。“我们那年的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都统一划线,乃至进入面试和复试分数线都一样。”王哲说。“我的档案、户口和党组织关系都转入学校了。”在读研期间,王哲发现针对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人大的确做到一视同仁,所有学生一起上课和考试。最让他感到满意的是,人大拥有一套强大的选课系统,每名学生都可根据自身兴趣和研究方向去选课,上课时间可选在工作日的白天上课,也可选在晚上或周末上课。“由于部分教授白天日程很忙,只能在晚上或周末授课,从来都是座无虚席。”王哲说,他很珍惜为期两年的学习机会,因此格外努力。转眼两年的研究生学习即将结束,摆在他面前的便是择业,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法官。2019年2月,山东省对外发布了《2019年山东省选调生优选计划公告》,计划招收375名定向选调生。王哲也在学校网站看到了这份公告,他发现该公告的职位列表中显示有一个中级人民法院正计划招收1名选调生,他当即决定报考。在正式报考前,他还特别注意到该公告通篇没有要求全日制毕业生,只将委托培养、在职培养和定向培养的高校毕业生未列入选调范围。“我读研期间没社保,没工作,肯定不算在职,我有《派遣证》,档案也进入到了学校,肯定不是定向,更不是委培,所以就报考了。”王哲说,山东“优选选调生”有一套严格的资格审查程序,首先要提交纸质《报名表》交给学校,由学校来移交至山东省相关部门予以复核,复核后才有网上报名资格。“前期报名很顺利,笔试我是第二名,但第一名放弃了,我替补成为第一名,笔试成绩只比第一名低了一分,面试时,我以绝对优势获得第一名,比第二名足足高了6分。”王哲说,面试结束后,他被列入考察范围名单,但到了政审阶段,山东方面派人到学校进行政审。“那批政审名单已把我给排除了。”王哲说,自始至终山东方面均未明确告知具体原因。“我在笔试和面试的表现都很优秀,所以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身份应该是唯一原因。”王哲说,此事一度让他产生极大挫败感,开始曾想用行政诉讼方式讨一个说法,后因时间安排不过来,只好作罢。如今,王哲已到一家央企上班,起初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也对他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证明表示不理解,但经他仔细说明后也就予以认可。“最关键的是我有一张《派遣证》,这就说明一切了。”王哲说。 处境尴尬的“编外学生”目前正在南京理工大学就读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化名)在校园内已感受到了歧视和偏见。2016年7月,张伟从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毕业后,被赵县第一中学聘为代课老师。根据学校规定,他要一年后才能转为正式事业编制,考虑到当地经济和社会环境不利于自身发展,他还是决定离开赵县,而报考研究生是最好的方式。2017年12月,他参加了全国研究生联考,第一志愿填报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但因他考试成绩距离该校340分的录取线“只差了一分”,最后被调剂成南京理工大学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入学不久,他就感受到学校针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在管理上的差别对待。“我们没有住宿,没有医保,节假日无法享受学校福利,选课总是最后才知道消息,不能评奖学金,更不能参评优秀毕业生。”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学校的差别对待影响了他对校园美好生活的感受。“犹如一场孤独的学习之旅。”张伟说,由于无法正常参与学校的生活,让他对学校少了一种认同感。最关键的是,由于学校管理细节上的差别对待,致使“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之间的社交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我记得有次老师让一位全日制的同学负责收作业,我主动添加他的微信,方便传输作业,当得知我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后,他未通过我的微信,只留了电子邮箱。”张伟说,很明显对方不想和他有任何交往。“只要在管理中进行分群,自然会产生歧视和偏见。”张伟说。今年刚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勇(化名)也感觉自己像是学校的“编外学生”。“学校课程安排没任何差别,但细节还是有差异。”王勇对澎湃新闻称,非全日制研究生不能申请该校的助学岗位,不让参加学校组织的部分活动和比赛。“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把我们分成了两类人?我们非全日制研究生同样都是统招生,部分调剂过来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甚至比全日制研究生录取分数还要高,但为何学校和部分学生还是不太接纳我们呢?”王勇说,从当前学校招生比例来看,绝大多数还是全日制研究生,而非全日制研究生比例不高,因此他们的声音和生存状态极容易被学校忽视。在他看来,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再三强调“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只是入学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但因没有相应配套政策和措施的引导,故而造成了今天非全日制研究生群体的尴尬处境。“表面上看‘非全日制’没什么,但实际上却产生很多矛盾、纠纷和人为对立。”王勇称,即使在平常社交场合,也会有人用异常的眼光来看待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群体。张伟认为,不认可非全研究生的应届生身份,本质上源于认为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和之前单证硕士一样。传统上以《派遣证》来识别应届生身份,而实际中很多学校规定不一,有的学校甚至不给非全日制研究生发放《派遣证》,这影响了很多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识别。“有的学校领导都不能正确认识到非全日制研究生改革,还在用在职硕士的名称发文件,搞歧视。”张伟称。在学校期间受到差别对待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步入社会同样面临歧视和偏见。隐性的歧视依然存在作为南京理工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读研期间比一般全日制研究生更加努力。“我有四五科的考试成绩名列第一、第二名,很少有科目考试成绩跳出前五名,最差也没超出前10名。”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如此优异成绩并未帮助他获得用人单位赏识。今年疫情期间,他参加各种网上举办的毕业生双选会,用人单位一旦听说他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最标准答复是“下次再沟通”,从此了无音讯。他先后给十多家用人单位投放简历,剧情和结局都一样,这极大打击他在求职道路上的信心。“我想以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去应聘中学教师,可能都没资格了。”张伟对澎湃新闻称,用本科学历去寻找工作,或许还相对容易。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等同于在职研究生的定见已根深蒂固,是造成事业单位、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招聘员工时不敢“冒险”的根本原因。张伟认为,2019年12月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并未对职称评定、内部晋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遴选与考调、人才引进和补贴、聘任制公务员招聘等作出相应规定,包括政策无具体监督执行部门,学生投诉往往推诿扯皮,难以落实。从而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预留很大操作空间。“无问责规定,导致各地各部门有恃无恐,信访投诉后依然如故。”一位非全日制研究生对澎湃新闻称,国家相关部门唯有统一研究生教育质量,不在学历证书上标注“非全日制”学习方式,方可根本解决。面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偏见,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决定站出来,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出声音,厘清事实。学习之余,王勇是微博账号“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运营管理员,主要承担刊登非全日制研究生相关政策法规,回应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误解。这个微博账号约有10名运营成员,他们都是来自于各所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也是一个法学类非全日制研究生微信群的管理员,加入者已达两百多人。他说,已有多个学科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建立微信群。“起初建群主要为了发布和分享工作信息,哪个单位不歧视,我们就会把它分享出来仅供参考。”张伟说,目前大家发出声音并不为争取特殊利益,只是希望能保障最基本的合法利益。“现在很多地方人社局的领导都知道我是谁了。”王勇说,他时常和各地方人事部门的负责人打电话沟通,给对方普及相关政策和知识,但通常对方都会消极推诿。“我希望他们发布招聘时严格落实五部委的文件,不能在事业单位招聘公告中设置全日制条件,他们要么说已招聘公告已发布,无法修改,要么说下一次修改,可到下一次发布招聘公告时,仍然要求全日制毕业生。”王勇说,根本原因是事业编制岗位的竞争太激烈了。“一个事业编制的岗位,往往会有几百人报名。”张伟说,在如此严峻的就业情势之下,若国家相关部门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歧视就难以避免。他认为,虽然教育部近日针对媒体的回应起到正面作用,但全国各地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隐性歧视依然会长期存在,包括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表中设置非全日制选项,如果应聘者勾选,极有可能无法进入笔试和面试环节。近期,张伟正在全身心准备毕业论文答辩,他尽量不去想找工作的事了。“我已经没什么信心了。”张伟说。去年报考山东省“优选选调生”的王哲,尽管如今已是一家央企上班,但他并未放弃当法官的理想。“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我正在想通过别的方式实现理想。”王哲说。

木头人

中国海洋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拟扩招700人

9月14日,中国海洋大学发布202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学校2021年计划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600余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800余人。全日制招生人数比2020年多了700人,去年这一计划为2900人,据悉这是中国海洋大学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扩招研究生,随着2022年西海岸校区的启用,届时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据了解,2021年硕士研究生,网上报名时间为2020年10月10日至10月31日,每天9:00—22:00。网上预报名时间为2020年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中国海洋大学对具有博士授权点的学科实行硕博宽口径招生,即在硕士研究生选拔阶段选,遴选出优秀的学生,按照硕博贯通方式培养。硕博贯通式研究生在校期间通过综合考核后 ,正式转为博士研究生,执行博士研究生奖助标准。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招生计划(详见招生专业目录)录取的考生,培养地点在三亚。此外中国海洋大学给出了丰厚的研究生的奖助学金,据悉尤其是博士生奖学金助学金的数额位于中国高校前列。【来源:大众报业·半岛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豆尔

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迎来174名研究生!

9月7日,中国海洋大学2020级174名专业硕士研究生在三亚开学报到,整建制入驻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依托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全程在三亚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研究生有序办理报到手续9月7日上午,学校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吴强明到报到现场指导迎新工作,看望慰问工作人员,了解学生报到情况,并深入学生住所、餐厅等检查疫情防控工作,与学生亲切交流。在走访了三亚海洋研究院已启用的科研平台、了解学生开学后的教育管理工作后,吴强明指出,三亚海洋研究院是学校一流大学建设和事业发展的战略支点,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学校涉海学科的综合优势,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要加强三亚海洋研究院工作人员与学校本部工作人员的交流互动,共同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工作人员在机场迎接同学按照教育部《关于做好2020年秋季学期教育教学和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精神,以及海南省、三亚市的疫情防控工作要求,三亚海洋研究院会同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制定了细致的开学工作方案。同时,严格审查新生来校申请,建立学生健康台账,并于9月4日进行了报到流程及疫情应急处置演练,确保新生安全有序入学。吴强明校助走访热带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开发与种业工程实验室为了给新生提供更好的入学体验,研究院于八月初便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迎新工作,发布入学须知及入校报道指南、招募7名学生党员志愿者提前到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协助开展工作。报到当日,三亚海洋研究院在机场设置接站点,安排工作人员与车辆迎接新生;在报到点,学生在工作人员引导下,按照事先安排好的流程有序报到,分别进行体温检测、三码核验(海南省健康码、通信大数据行程卡、入校码)、身份及入学材料核验、发放校园智能卡。为营造更好的迎新氛围,提升新生入学的归属感,三亚海洋研究院在报到点设立了具有中国海大特色和三亚元素的背景板、拍照牌等,供同学们合影留念。工作人员消杀行李成为“海之子”的同学们纷纷表达了自己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憧憬和期待。党员志愿者2020级电子信息新生蒲应元表示:“希望在未来的研究生阶段中,各个方面都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也希望自己未来的生活能够丰富多彩,认识更多更有趣的朋友”。2020级会计专业蒋全说到:“从下飞机的一刻开始,老师和志愿者举牌接机,安排大巴车送到报到地点,办理报到手续,细致入微,使我们感受到了学校和老师们的用心,更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期待。”新生入学后,三亚海洋研究院安排了内容丰富的入学教育,包括“开学第一课”、专业导航、校史校情、心理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等各方面。三亚海洋研究院也将进一步加强开学后的疫情防控工作和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引导学生以饱满的精神风貌迎接新的学习生活,确保各项教学、科研工作有序进行。在教育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中国海洋大学将不断继续深化与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的合作,以三亚海洋研究院为依托,推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打造校地合作的典范,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高端人才支撑。来源: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院 文字 / 王佳兴 谢杉杉图片 / 吴涛 邓河 崖州湾科技城 编辑 / 孙祖儿

迪赫奇

乘风破浪而来!中国海洋大学2020级研究生入学报到

青岛新闻网8月27日讯(记者 韩彤彤)26日,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中国海洋大学迎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20级研究生。据了解,为确保学生顺利安全报到,学校根据错区域、错层次、错时、错峰原则,安排2020级研究生分3批,按照7个学生生活区分流核验入校。8月26日,鱼山校区、崂山校区、浮山校区2020级3992名研究生新生报到;8月29日,工商管理(MBA)、会计(MPAcc)、旅游管理(MTA)、公共管理(MPA)非全日制研究生新生报到;9月7日,三亚海洋研究院研究生新生报到。为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的新生入学工作,学校科学设计“新生入校核验系统”“迎新系统”等“一站式”报到程序,与新生“点对点”建立联系,落实“四早”防控措施,全面摸排提前掌握新生14天健康状况、旅居史等信息,建立健康台账,把好校门关,确保新生入学工作安全平稳有序。在26日迎新现场,新生在核验点工作人员的详细引导下,按照事先安排好的入校流程有序核验、报到,分三个校区6个入校核验点进行入校体温检测、查看山东健康通行码、核验新生入校码以及二次测温等入校核验步骤,办理宿舍入住手续,随后到学院办理现场确认及学籍注册工作。在各迎新点,由不同学院师兄组成的志愿者热情主动、风雨无阻,为新生答疑解惑、搬运行李,解除新生入校困难;保卫人员耐心引导、精准调度,确保校园安全和入校秩序;后勤服务人员积极做好校园保洁、餐饮供应、住宿安排、交通运行、医疗救助等保障工作,努力为新生营造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为了方便新生首次入校,学校在崂山校区和鱼山校区内安排了摆渡车辆,循环运转,帮助新生携带行李自核验点直达宿舍区,每一处细节背后都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大家用心用情的服务,把一股股暖流注入到每一名新生及亲友的心头。为了给新生入学报到提供更好的体验,各学院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迎新举措。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充分发挥以实验室为单位进行疫情防控工作的优越性,组织100余名实验室安全员“点对点”对接每位新生,以实验室安全员为纽带建立起朋辈互助模式,让新生未入校先感到团队的温暖。化学化工学院建立新生QQ群、微信群及时发布返校通知,选聘临时负责人,“无缝覆盖”解答新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疑惑。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将新生入校时间逐一发放给对应实验室团队,由导师带领在校生一一对接,做好行李搬运和校园引导服务工作,让新生在踏入校门那一刻便感受到来自海大老师和师兄师姐的浓浓暖意。医药学院设置党团先锋服务岗,充分发挥党员师生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新生入学全程提供引导与帮助。经济学院在学院一楼大厅摆放学院标志性美陈,利用电子屏幕和海报强化防疫宣传,定点摆放消毒湿巾及免洗洗手液,为新生提供温馨安全的报到环境。外国语学院设置了体现学院特色的祝福墙、手持板,祝福墙上以词云形式呈现学院独具特色的“五语”(英语、日语、朝鲜语、法语、德语)元素,并装饰为新生特别征集的个人生活照,努力提升广大新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根据新生宿舍分布,在不同宿舍楼设立“学生党员先锋岗”服务小队,专门负责新生引导及行李运送工作,协助新生办理宿舍入住手续。正式成为海大人的研究生新生纷纷表达了自己对新生活的期待。尹丽丽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20级研究生,与很多前来报到的同学不同的是,尹丽丽本科期间入选了学院“本硕博”贯通式培养研究生,在大四的时候,尹丽丽便提前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本科毕业后她没有回家,而是利用假期继续留校科研。对于熟悉又陌生的研究生生活,尹丽丽说:“我对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充满期待,研究生期间自己会认真学习,专心科研,在今后的学术道路上坚持不懈。”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乌苏市的张仕婧,本科就读于石河子大学,现在是海洋生命学院生物学专业的一名研究生。“特别感谢各位老师的辛勤付出!我入学报到的审批材料比较多,在老师们耐心的指导下,自己入校核验非常顺利,给学校细致的安排点赞!此外,非常感谢学校的核酸检测政策,减轻了自己的费用负担。”当被问及研究生期间有什么规划时,张仕婧说:“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好好学习,努力提升自己,争取能够在海大实现自己的价值。”

小星

非全日制的研究生们:如何在误解和歧视中艰难成长

9月4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针对近期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歧视问题,在回应澎湃新闻时明确指出,“2019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已明确用人单位应为不同教育形式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落户机会。”针对教育部的回应,已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哲(化名)内心既高兴,又忐忑。“今后是否还会存在隐性歧视问题呢?”王哲对澎湃新闻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曾有过一段不愉快的经历。2019年3月,他报名参加了山东省“优选选调生”,在笔试面试阶段名列前茅,终因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被认定为“在职”学历,无法参加政审。王哲的故事不是孤例,近年来陆续毕业的成千上万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目前都在不同程度地承受因改革带来的转型“阵痛”。笔试面试第一名,却被刷下来了2016年12月,刚从福州大学法学院本科毕业的王哲参加全国研究生联考,他填报的第一志愿院校是人大。2017年3月,他到人大参加研究生复试,复试一共2天,有一天上午,人大法学院召开非全日制研究生说明会,反复强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会和全日制一样,师资和课程都会一视同仁。那次复试下来,他综合考试成绩并不理想,几天后,人大法学院通知他可调剂成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由于人大是他理想的大学,他接受了调剂。2017年9月,他被正式录取为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我是国家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首批受益者。”王哲说。的确如此。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上述通知称,从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起初,王哲也担心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不被用人单位承认,但当他看见教育部发布的通知后也就放心了。在人大读研期间,他努力学习,成绩优异,连续两年荣获一等奖学金。2019年6月28日,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人大毕业,荣获校级优秀毕业生和三好学生。如此优异的学习成绩,仍难以抵消作为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带来的尴尬。在人大读研期间,除了没有配备学校宿舍,他从未感觉和全日制研究生有任何差异。“我们那年的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都统一划线,乃至进入面试和复试分数线都一样。”王哲说。“我的档案、户口和党组织关系都转入学校了。”在读研期间,王哲发现针对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人大的确做到一视同仁,所有学生一起上课和考试。最让他感到满意的是,人大拥有一套强大的选课系统,每名学生都可根据自身兴趣和研究方向去选课,上课时间可选在工作日的白天上课,也可选在晚上或周末上课。“由于部分教授白天日程很忙,只能在晚上或周末授课,从来都是座无虚席。”王哲说,他很珍惜为期两年的学习机会,因此格外努力。转眼两年的研究生学习即将结束,摆在他面前的便是择业,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法官。2019年2月,山东省对外发布了《2019年山东省选调生优选计划公告》,计划招收375名定向选调生。王哲也在学校网站看到了这份公告,他发现该公告的职位列表中显示有一个中级人民法院正计划招收1名选调生,他当即决定报考。在正式报考前,他还特别注意到该公告通篇没有要求全日制毕业生,只将委托培养、在职培养和定向培养的高校毕业生未列入选调范围。“我读研期间没社保,没工作,肯定不算在职,我有《派遣证》,档案也进入到了学校,肯定不是定向,更不是委培,所以就报考了。”王哲说,山东“优选选调生”有一套严格的资格审查程序,首先要提交纸质《报名表》交给学校,由学校来移交至山东省相关部门予以复核,复核后才有网上报名资格。“前期报名很顺利,笔试我是第二名,但第一名放弃了,我替补成为第一名,笔试成绩只比第一名低了一分,面试时,我以绝对优势获得第一名,比第二名足足高了6分。”王哲说,面试结束后,他被列入考察范围名单,但到了政审阶段,山东方面派人到学校进行政审。“那批政审名单已把我给排除了。”王哲说,自始至终山东方面均未明确告知具体原因。“我在笔试和面试的表现都很优秀,所以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身份应该是唯一原因。”王哲说,此事一度让他产生极大挫败感,开始曾想用行政诉讼方式讨一个说法,后因时间安排不过来,只好作罢。如今,王哲已到一家央企上班,起初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也对他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证明表示不理解,但经他仔细说明后也就予以认可。“最关键的是我有一张《派遣证》,这就说明一切了。”王哲说。处境尴尬的“编外学生”目前正在南京理工大学就读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化名)在校园内已感受到了歧视和偏见。2016年7月,张伟从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毕业后,被赵县第一中学聘为代课老师。根据学校规定,他要一年后才能转为正式事业编制,考虑到当地经济和社会环境不利于自身发展,他还是决定离开赵县,而报考研究生是最好的方式。2017年12月,他参加了全国研究生联考,第一志愿填报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但因他考试成绩距离该校340分的录取线“只差了一分”,最后被调剂成南京理工大学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入学不久,他就感受到学校针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在管理上的差别对待。“我们没有住宿,没有医保,节假日无法享受学校福利,选课总是最后才知道消息,不能评奖学金,更不能参评优秀毕业生。”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学校的差别对待影响了他对校园美好生活的感受。“犹如一场孤独的学习之旅。”张伟说,由于无法正常参与学校的生活,让他对学校少了一种认同感。最关键的是,由于学校管理细节上的差别对待,致使“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之间的社交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我记得有次老师让一位全日制的同学负责收作业,我主动添加他的微信,方便传输作业,当得知我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后,他未通过我的微信,只留了电子邮箱。”张伟说,很明显对方不想和他有任何交往。“只要在管理中进行分群,自然会产生歧视和偏见。”张伟说。今年刚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勇(化名)也感觉自己像是学校的“编外学生”。“学校课程安排没任何差别,但细节还是有差异。”王勇对澎湃新闻称,非全日制研究生不能申请该校的助学岗位,不让参加学校组织的部分活动和比赛。“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把我们分成了两类人?我们非全日制研究生同样都是统招生,部分调剂过来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甚至比全日制研究生录取分数还要高,但为何学校和部分学生还是不太接纳我们呢?”王勇说,从当前学校招生比例来看,绝大多数还是全日制研究生,而非全日制研究生比例不高,因此他们的声音和生存状态极容易被学校忽视。在他看来,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再三强调“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只是入学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但因没有相应配套政策和措施的引导,故而造成了今天非全日制研究生群体的尴尬处境。“表面上看‘非全日制’没什么,但实际上却产生很多矛盾、纠纷和人为对立。”王勇称,即使在平常社交场合,也会有人用异常的眼光来看待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群体。张伟认为,不认可非全研究生的应届生身份,本质上源于认为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和之前单证硕士一样。传统上以《派遣证》来识别应届生身份,而实际中很多学校规定不一,有的学校甚至不给非全日制研究生发放《派遣证》,这影响了很多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识别。“有的学校领导都不能正确认识到非全日制研究生改革,还在用在职硕士的名称发文件,搞歧视。”张伟称。在学校期间受到差别对待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步入社会同样面临歧视和偏见。隐性的歧视依然存在作为南京理工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读研期间比一般全日制研究生更加努力。“我有四五科的考试成绩名列第一、第二名,很少有科目考试成绩跳出前五名,最差也没超出前10名。”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如此优异成绩并未帮助他获得用人单位赏识。今年疫情期间,他参加各种网上举办的毕业生双选会,用人单位一旦听说他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最标准答复是“下次再沟通”,从此了无音讯。他先后给十多家用人单位投放简历,剧情和结局都一样,这极大打击他在求职道路上的信心。“我想以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去应聘中学教师,可能都没资格了。”张伟对澎湃新闻称,用本科学历去寻找工作,或许还相对容易。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等同于在职研究生的定见已根深蒂固,是造成事业单位、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招聘员工时不敢“冒险”的根本原因。张伟认为,2019年12月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并未对职称评定、内部晋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遴选与考调、人才引进和补贴、聘任制公务员招聘等作出相应规定,包括政策无具体监督执行部门,学生投诉往往推诿扯皮,难以落实。从而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预留很大操作空间。“无问责规定,导致各地各部门有恃无恐,信访投诉后依然如故。”一位非全日制研究生对澎湃新闻称,国家相关部门唯有统一研究生教育质量,不在学历证书上标注“非全日制”学习方式,方可根本解决。面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偏见,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决定站出来,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出声音,厘清事实。学习之余,王勇是微博账号“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运营管理员,主要承担刊登非全日制研究生相关政策法规,回应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误解。这个微博账号约有10名运营成员,他们都是来自于各所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也是一个法学类非全日制研究生微信群的管理员,加入者已达两百多人。他说,已有多个学科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建立微信群。“起初建群主要为了发布和分享工作信息,哪个单位不歧视,我们就会把它分享出来仅供参考。”张伟说,目前大家发出声音并不为争取特殊利益,只是希望能保障最基本的合法利益。“现在很多地方人社局的领导都知道我是谁了。”王勇说,他时常和各地方人事部门的负责人打电话沟通,给对方普及相关政策和知识,但通常对方都会消极推诿。“我希望他们发布招聘时严格落实五部委的文件,不能在事业单位招聘公告中设置全日制条件,他们要么说已招聘公告已发布,无法修改,要么说下一次修改,可到下一次发布招聘公告时,仍然要求全日制毕业生。”王勇说,根本原因是事业编制岗位的竞争太激烈了。“一个事业编制的岗位,往往会有几百人报名。”张伟说,在如此严峻的就业情势之下,若国家相关部门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歧视就难以避免。他认为,虽然教育部近日针对媒体的回应起到正面作用,但全国各地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隐性歧视依然会长期存在,包括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表中设置非全日制选项,如果应聘者勾选,极有可能无法进入笔试和面试环节。近期,张伟正在全身心准备毕业论文答辩,他尽量不去想找工作的事了。“我已经没什么信心了。”张伟说。去年报考山东省“优选选调生”的王哲,尽管如今已是一家央企上班,但他并未放弃当法官的理想。“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我正在想通过别的方式实现理想。”王哲说。来源:澎湃新闻

使民心亲

为乘风破浪而来 中国海洋大学2020级研究生入学报到

新生报到现场8月26日,中国海洋大学迎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20级研究生。他们怀揣满心的憧憬与期待,将在这里开启全新的人生航程。按照教育部、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0年秋季学期教育教学和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结合青岛市疫情防控形势和学校实际,为确保学生顺利安全报到,学校提前做了周密部署。按照错区域、错层次、错时、错峰原则,学校安排2020级研究生分3批,按照7个学生生活区分流核验入校。8月26日,鱼山校区、崂山校区、浮山校区2020级3992名研究生新生报到;8月29日,工商管理(MBA)、会计(MPAcc)、旅游管理(MTA)、公共管理(MPA)非全日制研究生新生报到;9月7日,三亚海洋研究院研究生新生报到。为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的新生入学工作,学校科学设计“新生入校核验系统”“迎新系统”等“一站式”报到程序,与新生“点对点”建立联系,落实“四早”防控措施,全面摸排提前掌握新生14天健康状况、旅居史等信息,建立健康台账,把好校门关,确保新生入学工作安全平稳有序。在26日迎新现场,新生在核验点工作人员的详细引导下,按照事先安排好的入校流程有序核验、报到,分三个校区6个入校核验点进行入校体温检测、查看山东健康通行码、核验新生入校码以及二次测温等入校核验步骤,办理宿舍入住手续,随后到学院办理现场确认及学籍注册工作。秋雨见凉,关怀暖心。在各迎新点,由不同学院师兄组成的志愿者热情主动、风雨无阻,为新生答疑解惑、搬运行李,解除新生入校困难;保卫人员耐心引导、精准调度,确保校园安全和入校秩序;后勤服务人员积极做好校园保洁、餐饮供应、住宿安排、交通运行、医疗救助等保障工作,努力为新生营造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为了方便新生首次入校,学校在崂山校区和鱼山校区内安排了摆渡车辆,循环运转,帮助新生携带行李自核验点直达宿舍区,每一处细节背后都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大家用心用情的服务,把一股股暖流注入到每一名新生及亲友的心头。初遇海大,温暖如家。为了给新生入学报到提供更好的体验,各学院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迎新举措。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充分发挥以实验室为单位进行疫情防控工作的优越性,组织100余名实验室安全员“点对点”对接每位新生,以实验室安全员为纽带建立起朋辈互助模式,让新生未入校先感到团队的温暖。化学化工学院建立新生QQ群、微信群及时发布返校通知,选聘临时负责人,“无缝覆盖”解答新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疑惑。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将新生入校时间逐一发放给对应实验室团队,由导师带领在校生一一对接,做好行李搬运和校园引导服务工作,让新生在踏入校门那一刻便感受到来自海大老师和师兄师姐的浓浓暖意。医药学院设置党团先锋服务岗,充分发挥党员师生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新生入学全程提供引导与帮助。经济学院在学院一楼大厅摆放学院标志性美陈,利用电子屏幕和海报强化防疫宣传,定点摆放消毒湿巾及免洗洗手液,为新生提供温馨安全的报到环境。外国语学院设置了体现学院特色的祝福墙、手持板,祝福墙上以词云形式呈现学院独具特色的“五语”(英语、日语、朝鲜语、法语、德语)元素,并装饰为新生特别征集的个人生活照,努力提升广大新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根据新生宿舍分布,在不同宿舍楼设立“学生党员先锋岗”服务小队,专门负责新生引导及行李运送工作,协助新生办理宿舍入住手续。正式成为海大人的研究生新生纷纷表达了自己对新生活的期待。尹丽丽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20级研究生,与很多前来报到的同学不同的是,尹丽丽本科期间入选了学院“本硕博”贯通式培养研究生,在大四的时候,尹丽丽便提前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本科毕业后她没有回家,而是利用假期继续留校科研。对于熟悉又陌生的研究生生活,尹丽丽说:“我对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充满期待,研究生期间自己会认真学习,专心科研,在今后的学术道路上坚持不懈。”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乌苏市的张仕婧,本科就读于石河子大学,现在是海洋生命学院生物学专业的一名研究生。“特别感谢各位老师的辛勤付出!我入学报到的审批材料比较多,在老师们耐心的指导下,自己入校核验非常顺利,给学校细致的安排点赞!此外,非常感谢学校的核酸检测政策,减轻了自己的费用负担。”当被问及研究生期间有什么规划时,张仕婧说:“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好好学习,努力提升自己,争取能够在海大实现自己的价值。”体温测量核验山东健康通行码和新生入校码工作人员帮助新生搬运行李乘坐校园小公交现场身份验证材料收集购买生活用品海大,我来啦!新生家长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