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成立新的研究院,立足于自然资源背若泰山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成立新的研究院,立足于自然资源

中国地质大学有两所,一所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另外一所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两个院校是独立办学的。其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坐落于名校荟萃的北京海淀区学院路,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学校是教育部直属并与自然资源部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一所以地质、资源、环境为主要特色的研究型大学,涵盖理、工、文、管、经、法等多个学科。现有16个学院、41个本科招生专业,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学校占地面积525843平米,在周口店、北戴河、河北平泉建有实习基地。现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地球科学、工程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6个学科领域进入ESI世界前1%,其中地球科学进入ESI世界前1‰5月30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首个“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成立大会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双一流”建设中迈出的关键一步,对学校深化内涵式发展,加快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的成立,使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教学单位从16个增加到17个,原有的教学单位为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工程技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水资源与环境学院、能源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珠宝学院、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海洋学院、土地科学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数理学院、体育部和继续教育学院。

气本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坐拥2个国家级实验室,到底研究啥的呢?

中国地质大学(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简称地大,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国土资源部共建的一所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主体,应用科学、前沿科学,以及新兴交叉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系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列入"111计划"和"卓越计划"。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七校联合办学"重要成员,被誉为"中国地球科学的最高学府"。中国地质大学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院系调整时期由北京大学地学系以及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校的地质、工程等系科合并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武汉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在武汉、北京两地办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院(所、中心)86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整合中国地质大学原有6个部级重点实验室相关优质资源基础上,依托地质学和资源工程两个国家重点学科组建的,于2004年9月申请并通过了科技部实验室建设立项,2005年1月通过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并正式进入建设期。同年5月,实验室接受了国家科技部组织对地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获得良好实验室成绩。2008年1月通过了实验室建设期验收。2010年5月参加全国地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获得良好结果。在2015年全国地学领域4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过程中,获得优秀实验室成绩。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福元研究员,实验室主任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秋明教授。实验室面向地球科学和技术前沿及国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对矿产资源安全的战略需求,通过开展前沿性和创新性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原创性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创新研究群体和多学科交叉杰出人才。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在固体地球科学领域具有国际影响的一流研究基地,服务于国家矿产资源战略需求。科研队伍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63人,形成了一支学科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和在国际学术领域十分活跃的中青年研究队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6人。有“壳幔交换动力学”国家创新研究群体, “成矿复杂系统与资源定量化预测”和 “青藏高原地质作用与找矿评价”教育部创新团队,以及地球化学国家教学团队。实验室固定人员中40岁以下的青年研究骨干26人,占全部固定人员的41%。成果近5年来,实验室固定人员共发表第一作者第一单位SCI论文495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0的论文198篇,论文被SCI他引3273次,单篇最高他引426次;入选ESI地球科学领域TOP 1%的高被引论文21篇(包括TOP 0.1%的高被引论文7篇),TOP 10%的高被引论文87篇。固定人员中入选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及首届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2人,爱思唯尔高被引榜单中国高被引学者5人,6人进入ESI全球地球科学家高引用前1000名(3人进入前200名)。实验室在推动我国固体地球科学发展和保障国家矿产资源战略需求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为提升我国相关领域的国际学术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来,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1项排序第1,2项排序第2),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序第2),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排序第7),省部级一等奖8项(5项排序第1,3项排序第2) 。承担多项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仪器基础研究专项等。实验室围绕重大科学问题,根据学科发展与科学研究需要,依据大型仪器设备的功能构建了“地球深部物质与高温高压实验研究平台”、“微区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平台”、“矿产勘查与空间信息处理平台”三大科技平台,拥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质谱仪等大、中型仪器设备55台,总固定资产逾1.33亿元人民币。实验室连续10年11次参加了有全球73-101个实验室参与的国际地质分析家协会组织的盲样测试,结果名列前茅,以上结果表明实验室分析测试数据是可靠的,测试水平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经过多年的发展,实验室将实现从“国际追赶、国内并行”——“国际并行、国内引领”——“部分技术国际引领”的发展,为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研究提供支撑,成为在高温高压实验及激光微区分析领域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领域实验室之一。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国际学术组织任职,对扩大实验室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实验室在国际学术界的声誉和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担任国际学术机构主席2人次、副主席2人次和委员4人次,实验室主任成秋明教授在2016年9月当选为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新任主席;有5人次获得国际地球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国际经济地质学家学会等国际学术组织Fellow 荣誉。在19个国际学术期刊担任主编、副主编和编委。主办地球深部物质研究国际会议和亚太地区激光剥蚀与微区分析研讨会等国际性学术会议,与全球16个国家30余所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深入合作。实验室总体定位和目标面向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矿产资源安全的战略需求,面向地球科学和技术前沿,通过开展国际性、前沿性和创新性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原创性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创新研究群体和多学科交叉杰出人才。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地球科学一流研究基地,为国家矿产资源战略部署和规划、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大型-超大型矿床发现,保障战略矿产资源持续供应,提供理论依据、技术支撑和科学咨询。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于2003年由两个湖北省重点级实验室组建而成,2005年纳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2011年纳入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她致力于从地质时空尺度开展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交叉前沿领域——地球生物学的研究,其核心是生命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协同演化,重点探索地球表层系统的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事件和过程,目标是构建地球生物学学科体系,在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方面取得具有国际影响的系统性原创成果,并为应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恶化和生物危机等重大挑战提供科学依据。实验室已形成一支由中科院院士、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为学术带头人的创新研究梯队,在实验室各个主题研究方向上都形成了相应的中青年学术团队。“转折期研究群体”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获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地史古生物学”和“地下水与环境”教学团队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入选国家教学团队,2008年我室被列为“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012年纳入新一轮引智基地建设计划。

离别钩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研实力究竟如何?这篇文章告诉你答案

在东湖之滨,坐落着一所朝气蓬勃的高等学府:它特色鲜明、独树一帜,地球科学学科位居亚洲高校第一!它攻坚克难、矢志创新,为“嫦娥五号”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持续助力。这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便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特色鲜明,学科生态系统日渐完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位于国家中心城市武汉,是国家首批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也是“双一流”建设高校。自1952年建校以来,地大一直融入时代发展大潮,积极担当历史使命。建成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是激励一代代地大人接续奋斗的“地大梦”。学校于2018年提前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奋斗目标,开启了建设地球科学领域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的新征程。目前,学校以“美丽中国 宜居地球:迈向2030”为战略主题,发起了推动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动员令,吹响汇聚海内外办学力量的集结号。地大秉承“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校训精神,执着地坚守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学校弘扬“严在地大”的校风学风,崇尚“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致力于打造卓越文化,努力构建矢志报国、知行合一的育人文化,追求真理、和谐共生的学科文化,师生为本、严谨求实的管理文化,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创新文化。△“嫦娥五号”上升器与轨道器返回器组合体交会对接图源:新华社就在不久前,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开启了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这其中凝结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行星地质学教授肖龙及其团队近十年的心血。研制模拟月壤、绘制采样点地质地貌地图,研究使用何种钻探方法取样、采用何种型号钻头……十年磨一剑,终于助力“嫦娥”月面采样成为可能。不仅于此,众所周知的三峡工程、葛洲坝工程等大型水利项目也都活跃着地大人勘测、设计和研发的身影。经过几代地大人的不懈探索,学校围绕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现已构建起以地球科学为主导,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系统。目前,拥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6个湖北省重点学科,其中,“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两个一级学科在全国历次学科评估中均排名第一;地球科学学科ESI全球排名第24位,位居亚洲高校第一,稳步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追求卓越,注重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依托于扎实的学科基础,地大的科研实力稳步提升、成果显著。科研立项方面,过去的2019年,学校全年到位科研经费超过6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8项,受资助直接经费连续5年过亿元;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2项,创人文社科两类项目年度资助新高。科研平台方面,学校注重打造优质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以完善合理的梯度建设保障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部级平台18个,省级平台24个。十三五期间共批复省部级以上平台18个,科研平台整体实力与日俱增。科研获奖方面,近十年来,学校在地质学、矿产资源能源、地质工程等研究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1项。此外,学校坚持立足湖北和长江经济带,在产学研合作推进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与市政府联合组建研究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布局“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深圳研究院、浙江研究院),建立产学研平台和产业孵化基地……一系列“大动作”展现出地大不断进取、追求卓越的决心和恒心。

绑架案

中国地质大学自然文化研究院平朔分院成立

10月25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与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暨“中国地质大学自然文化研究院平朔分院”揭牌仪式在山西省朔州市举行。会场揭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我校党委副书记林善园与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峰共同为中国地质大学自然文化研究院平朔分院揭牌,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朔州位于山西省北部边陲,地处晋西北内外长城之间,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是晋商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中外合资项目,中煤平朔集团代表着中国露天开采、井工开采、露井联采煤炭企业中最高的现代化程度。21世纪初,作为全国十四个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之一,朔州是全国262个资源型城市中成长型资源型城市的典型代表。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峰致辞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峰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与平朔有着深厚久远的合作关系,多年来,白中科老师带领团队采用“多学科交叉融合、多专家联手攻关”的方式,在平朔矿区的应用实践已成为全国矿山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案例,成为自然资源部评价生态科研成果的重要技术支撑,推动了我国土地复垦事业的发展。刘峰指出,此次成立平朔分院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与平朔公司共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也是培育新时代人才队伍,实现科研技术突破,共同推进校企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希望双方继续发挥各自优势,结合平朔公司发展实际,围绕矿山生态修复、矿业遗迹保护、工业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以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研创、国际交流、科普教育等方面展开多领域、深层次的合作,携手开创校企合作新模式。林善园副书记致辞林善园副书记代表学校致辞,他指出,党的十八大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了全面部署,对新形势下的工作提出新要求。自然文化研究院平朔分院的建立是双方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积极投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引领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探索文化育人新路径,不断完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推进文化自信的战略选择。会场林善园表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一所以地质、资源、环境为主要特色的研究型大学,是国家地学研究的重要基地。30余年致力与中煤平朔集团煤业有限公司、山西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等单位联合共建产学研基地,在我国开辟了“矿-市-省-部-校”合作共赢的机制创新,在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生物多样性重组等多个关键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良好的生态、社会效应,为国土整治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人地和谐共处生态文明发展树立了良好的先行示范。希望双方在教学培训、科学研究、文化研创、国际交流、科学普及等方面开展深度战略合作,培育和产出高质量自然文化成果,共同谱写校地合作新篇章,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新贡献。自然文化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已先后设立泰山分院、张掖分院和平朔分院,下一步将继续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学校“双一流”建设,依托学科特色,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拓展学科外延、架构交叉平台,积极开展与自然文化相关的的项目研究、课程开发、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着力构建自然文化育人新模式、新体系,全面开创和引领自然文化研究工作。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剧场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生态修复中心揭牌

12月15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生态修复中心揭牌仪式隆重举行。副市长魏元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战略院院长张洪涛为中心揭牌,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张祥与张洪涛院长就共同建立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生态修复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此次合作,双方将以中心建设为契机,在自然资源调查、国土空间规划、矿山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助力朔州破解资源环境难题、创新土地保障机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来源:朔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开心锁

头条 | 5个学院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10000名师生搬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光谷新校区预计9月启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近日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今年9月地大部分师生就要搬到光谷新校区开始新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新校区建设进展如何?快看航拍01:57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来城校区位于武汉未来科技城东部距主校区27公里日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新校区建设指挥部召开“保节点、迎搬迁”动员大会,会议透露,要确保新校区7月上旬搬迁的工作目标如期实现。据悉,该新校区将入驻材料与化学学院、环境学院、计算机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5个学院及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计划入驻9500名学生、1000名教职员工,其中5700名学生、800名教职员工将于今年搬入。此外,学校还将托管新校区南侧岱家山,规划建设户外运动休闲区。新校区包括公共资源共享、教学科研、运动休闲、生活配套等多个功能区,其中图书馆、体育馆等将对公众开放。新校区风光提前看图书馆体育馆教学服务中心公共教学楼大学生活动中心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学院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工活动中心本科生宿舍研究生宿舍博士生、博士后公寓学一食堂学二食堂经济管理学院(建设中)(效果图)校医院、气象实验楼(效果图)……还有部分楼栋正在建设中,一起期待吧~信息来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日报编辑:吴非 审校:张珊妮 监制:丁鹏运营:长江日报传播研究院

定慧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生态修复中心成立

本报讯 (记者 陈舒)3月29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生态修复中心成立大会在地大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生态修复中心将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土地科学技术学院,以及自然资源部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等共同协调下,聚焦国内外生态修复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在开展生态修复政策、法规研究方面,为国家生态修复决策机构建言献策,为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策、管理、技术咨询,探索生态修复建设和运营模式。据介绍,依托学校的地学优势,近年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生态修复相关领域开展了大量的教学、科研和实践工作。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生态修复中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改革方面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续将打造“产、学、研、政、企”创新平台,更好地践行“两山”理念,探索生态修复建设和运营新模式。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山西省地质环境监测和生态修复中心、山西省国土空间调查规划中心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和专家学者30余人参加成立大会。

人卒虽众

40人当选两院院士!6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当你在山水之间,感慨宇宙万物的神奇时它穿梭于亿万光年,找寻藏在时光中,留在这片大地上的秘密万里山河的不朽印记浩瀚岁月的遗留长诗来这里,一起探索地球科学的魅力亿万斯年,星移斗转沧海桑田,只等你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欢迎你高考结束,志愿应该怎么填?未来应该如何规划?本期推送,小编为全国考生准备了选择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5大理由:理由1:办学层次高 办学实力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教育部直属并与自然资源部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等院校的地质系(科)合并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发展而成,是一所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大学。1970年迁校,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直接关怀下,在北京原校址恢复办学。1987年成立中国地质大学,在京汉两地相对独立办学,是我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并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行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地球科学、工程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6个学科领域进入ESI世界前1%,其中地球科学进入ESI世界前1‰。·2020"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共9个学科上榜·2020亚洲大学排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亚洲排名第201-250位·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位居全国第70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有10个专业入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成1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建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学校拥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以及教育部、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省部级科研平台17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入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理由2:地质报国第一名片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事待举,百废待兴。实现国家工业化体制,是新中国急需解决的难题之一,而在多方急待大力发展的领域里,地质工作被推向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应需而生,岁月流转、时光更迭。一代代地大人怀着探求地球科学真知、奉献祖国地质事业的崇高理想,挑战艰难与险阻、抛洒青春与汗水。1960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友温家宝同志在北京地质学院周口店工作站实习时留影建校初期,野外实习的师生为学校采集标本地大(北京)学子野外实习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始终弘扬地质报国优良传统,肩负社会主义建设开路先锋的光荣使命,培养了大批经济建设急需的地质专门人才,为新中国工业的腾飞和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欧阳自远,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勘探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是我国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中国月球探测与太阳系探测的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制订。王富洲,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友,新中国登山事业的奠基人和开创者之一,电影《攀登者》里吴京饰演的人物原型。中国乃至亚洲首次发现暴龙足迹霸王龙足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英良世界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执行馆长钮科程等学者共同研究)。·地质学100%就业率如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才培养声誉卓著。学校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为国家培养了二十余万优秀人才,涌现出以温家宝同志为代表的一大批精英翘楚,40位毕业生当选两院院士,200余人成为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理由3:"宇宙中心"的位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位于知名高校、上市公司聚集的 "宇宙中心"五道口区域,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五道口地铁站B出口沿成府路直行500m便到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门课业之余,地大(北京)的同学们可以尽情的在这片繁华地带娱乐消遣,不仅如此,周边公交站遍布、地铁线路便利,同学们也可在周末时候计划在周边游玩,十分方便。理由4:校园配套设施齐全作为一个身在寸土寸金五道口地区的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校园环境及其配套"硬件"设施丝毫没有受到地域限制的影响。地大逸夫楼逸夫楼,也称实验楼,位于学校正门北侧,建于2005年,建筑面积40000平米。楼内主要单位包括:科学研究院、校史馆、地质博物馆等。地大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展厅面积约为2400平米,分为地球科学厅、恐龙厅、地球与生命演化历史厅和地球物质厅四个展厅。现馆藏标本总量55000余件,其中公开展出4000余件。地大国际会议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建筑面积达2.7万平方米,拥有369间风格别致的客房,学府典雅氛围为来校宾客打造了舒适宁静的下榻之所。地大餐饮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餐饮中心位于夏日广场西侧,共4层。地大一共有6个食堂:学一食堂、学二食堂、风味食堂、家乡菜、教工食堂和清真食堂。地大田径运动场田径运动场位于学校主教学楼西侧,占地面积50000平米,分为东、西两个运动场。地大体育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体育馆里有游泳馆、篮球馆、室内攀岩壁、文体中心、地下健身用房等几个部分。理由5:四季分明高颜值!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是春风、是夏日、是秋叶、是冬雪,而北方城市的学校总是好看的、四季分明的。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波地大(北京)的四季美景。春夏秋冬江山作证,地质报国。地球科学,未来可期。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口彻为甘

北京这所“双一流”大学成立又一重量级研究院!

此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首个"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成立大会在地大(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友温家宝同志为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题写院名。温家宝校友题写院名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首个"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依托学校地学、矿产、能源、环境、土木、土地、海洋、信息、经管等完善的学科体系,科学研究和人才队伍优势,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开展自然资源发展重大问题研究,资政建言,精准服务自然资源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让"北地特色"升华为"北地智慧",努力为推进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北地方案"。中国科学院院士赵鹏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增谦共同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揭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书记马俊杰受聘为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理事会理事长,原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国务院参事张洪涛受聘为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赵鹏大(左)、侯增谦(右)共同揭牌孙友宏校长为马俊杰理事长颁发聘书孙友宏校长为张洪涛院长颁发聘书本次成立大会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刘大锰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翟裕生、李曙光、莫宣学、王成善,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刘贵芹,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司副司长黄学雄,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一级巡视员朱广庆,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室主任吴登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司创新发展处处长宋红竹,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中国五矿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五矿勘查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炯辉,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安黎哲,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国内智库部主任黄斌,中国矿业联合会会长、原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彭齐鸣,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院长张新安,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所所长陈仁义,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副会长骆建华,中矿物流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汉青,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全体校领导、全国政协委员、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出席此次成立大会。成立大会会场孙友宏致欢迎辞孙友宏校长代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致欢迎词,他说,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的成立,是学校在自然资源领域孜孜耕耘中的厚积薄发,是学校在"双一流"建设中迈出的关键一步,对学校深化内涵式发展,加快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研究院将充分发挥学校"行业特色高校"的优势,找准定位,明确目标,充实队伍,汇聚人才,快速发展,扩大影响,使研究院的智库作用成为学校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自然资源事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面旗帜,不断取得"信得过、用得上、叫得响"的优秀成果。张洪涛讲话张洪涛院长表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自然资源领域的谋略尤为重要,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17个目标与自然资源战略发展都有关系,其中6个目标直接相关。地大(北京)自然资源战略研究院的成立,正是着眼于人类文明建设,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端智库,将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在相关部委指导下,在全面深化"双一流"建设的总体框架下,依托校内相关学院与其他高校、科研院,与国内其他高端智库广泛合作,聚焦自然资源战略、环境、经济与产业等方面的研究,精准发力,建言资政。马俊杰讲话马俊杰书记表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将紧紧围绕党中央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的改革部署,聚焦国家战略和自然资源行业发展需求,不断提高服务精准度和贡献度。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围绕大局、坚持科学精神、坚持改革创新,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找准服务支点,努力成为自然资源领域智库中的生力军。黄学雄、吴登定、王炯辉、安黎哲、黄斌、彭齐鸣分别在会上致辞,对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的成立表示了祝贺,并期望能够开展广泛合作,打造高端智库,为国家自然资源战略需求提供智力支撑,共同推进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黄学雄(左)、吴登定(右)致辞王炯辉(左)、安黎哲(右)致辞黄斌(左)、彭齐鸣(右)致辞刘大锰主持大会高校智库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将始终以服务党和国家决策为宗旨,以服务国家发展为己任,以专业化、高水平为路径,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高校智库,为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爱长城

中国地质大学自然文化研究院湘西分院成立

龙晓华马俊杰出席揭牌仪式红网时刻湘西3月22日讯(团结报记者 周楚怡)3月21日,湘西州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战略合作签约暨中国地质大学自然文化研究院湘西分院揭牌仪式在吉首举行。州委副书记、州长龙晓华出席仪式并致辞。中国地质大学校党委书记马俊杰、副校长刘大锰,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文化,副州长、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管委会主任李平及双方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参加活动。揭牌仪式现场。湘西地质公园管理处提供仪式上,龙晓华与马俊杰为中国地质大学自然文化研究院湘西分院揭牌。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龙晓华对中国地质大学在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中的支持和指导表示感谢。她说,湘西州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立中国地质大学自然文化研究院湘西分院,是湘西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必将为湘西州地质自然文化研究、全域旅游发展和推进乡村振兴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在自然文化的研究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地质大学自然文化研究院设立湘西分院,体现了中国地质大学对湘西州的信任与厚爱、关心与支持,是双方深入合作的重要里程碑。当前,湘西州已经进入建设现代化新湘西的历史阶段,希望湘西分院立足湘西、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充分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结出丰硕的自然文化成果;希望双方以湘西世界地质公园为平台,不断深化合作内容,拓宽合作领域。湘西州政府将认真履行约定,营造优质合作环境,竭诚做好协调服务和保障工作,全力支持湘西分院发展,与中国地质大学及湘西分院一道,共同谱写新时代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湘西的历史新篇章。马俊杰对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申报成功并顺利揭碑开园、神秘湘西再添世界级旅游名片、名气与魅力倍增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中国地质大学自然文化研究院湘西分院的成立是校地双方适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新任务,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共创协同发展新境界的重要举措,必将有利于发挥双方人才、教育和资源优势,在教学培训、科学研究、文化研创、国际交流、科学普及等方面开展深度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