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本土研究生教育十大人才高校,高校实力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异故

中国本土研究生教育十大人才高校,高校实力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最近5年十大人才培养高校最近5年杰青博士毕业院校统计数据杰青被誉为院士的候选人,属于含金量非常高的人才帽子,年龄也是属于正是出科研成果的年纪,每年高校和科研院所申报被选中的杰青不超过200人,很多杰青都是具备海外优秀博士毕业背景的学子,当然每年也有很多本土高校培养的高校人才,从最近5年的数据,按照杰青博士毕业的高校数据进行统计的十大高校是:1、清华大学、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3、北京大学,4、浙江大学,5、西安交大,6、华中科大学,7、南京大学,8、上海交大、9、哈工大、10、南开大学。杰青十大高校 北京大学的杰青数量惊人对比培养人才的十大高校,北京大学堪称引进人才最强的高校,杰青人数高居榜首,主要原因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每年优秀的本科生和硕士生都选择海外读博士,北京大学每年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较多,尤其是北京大学理科学术非常的强悍,便于杰青的评选,西安交大、哈工大、南开大学在杰青数量上脱榜,说明这三所高校培养人才实力雄厚,但是在引进人才方面受到限制,属于人才输出型高校,而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属于人才吸收型高校!今年刚出炉的杰青评选数据 2018年的杰青申报情况2018年高校杰青数据出炉,复旦大学由于2017年杰青入选11人,致使2018年只有1人入选杰青,退出了十大杰青高校排行榜,2018年杰青十大高校为:1、清华大学、2、北京大学、3、中科大、华科、上交,6、浙大、哈工大、南京大学,10、天津大学。从数量人数来看,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一骑绝尘,和中国的其他高校差距越拉越大,中国高校的第二梯队华东五校甚至和中坚九校未来将开展激烈的竞争!

不忘天下

从“研”出发,培养勇于钻研的高层次人才

【专家·面对面】对话嘉宾: 杨 斌 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王军政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郭 娇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本报记者: 邓 晖 周世祥 杨 飒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指出,要把研究作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基本指标,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注重分类培养、开放合作,培养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从“研”出发,肯钻研、能钻研的研究生该如何培养?研究生教育需要在“入口”选拔、过程培养、课程设置、“出口”把控等方面做出哪些变革?我们约请三位嘉宾,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交流。“研”是钻研探究,也是精通突破教育周刊:把研究作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基本指标,对研究生提出了哪些素质和能力的新要求?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科的研究生而言,“研”表现为什么?杨斌:研究生教育突出“研”字,像本科教育突出“本”字,都是富有思想性、启发性的点睛之笔。“研”字要全面准确地理解,一旦陷入偏狭的误区,可能与研究生教育会议的精神背道而驰。“研”,是钻研探究,精通突破。站在本科基础上的研究生教育,审辩式、建构性、创新型的学习特征更为显著。学术型研究生钻研探究,创造某个学科前沿的新知,让人类“知”的半径扩增;专业型研究生精通突破,目标是成为某一实践领域的专精人才,让人类“行”的效益提升。以学术和专业这两个维度,还可以组合出更有针对性、更细致的研究生人才培养类型。这是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战线经过近40年的探索而明晰坚定了的一条分类培养的道路,是一条对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极其重要的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教育界以及全社会认清并落实“分类培养”,能够极大地解放研究生教育的生产力。突出“研”,绝不是说所有研究生都要做学术研究或者理论研究,不是说发表论文、著作才是成果,不是说进入学术机构或者教研单位才是值得提倡的就业。衡量研究生的培养成效,设立能力和素质提升指标体系,一定要分类而行,才更科学准确,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实践。王军政:有个形象的比喻是本科是“学矿”,知道什么是矿,硕士是“采矿”,博士是“探矿”。仅对博士而言,“研”也不尽相同,对于理科基础学科的博士,“研”更多地在于探索前沿基础理论,创新性地提出新原理、新概念,发现新的科学现象。对于工科技术型博士,“研”在于突破关键性技术、颠覆性技术,以及复杂性综合技术的创新研究。而对于工科工程博士,“研”瞄准的是复杂的工程问题,更要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成为复合型的领军人才。对硕士而言,一部分是为博士提供优质生源,要培养颠覆性、创新性思维方式,培养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的能力,为将来博士阶段做准备,或为走入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专业学位硕士要强调专业动手能力,注重多学科交叉,要成为一个大领域而仅非一个学科的行家里手,最终成为各行各业里能够提供技术方案的领军人才。突出“研”,紧抓课程科研改革,把好“入口”“出口”关教育周刊:让“研”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需要在哪些方面着力?杨斌:突出“研”,要狠抓研究生课程质量。因为研究生毕业有学位论文这一关,人们在心理上容易对于研究生课程有某种放松的倾向,表现为研究生课程在设课、课与课的关联逻辑、内容更新、教学法、学生的主动性等方面都有许多不足;研究生课程在体系的完整、平台课的宽厚、内容的新与深、教学方法上给予学生更大的参与与贡献度、课程考核评价的综合性等方面上都大有潜力可挖。学位(分)委员会应当设立专门的课程工作组,针对性地研究与改革研究生课程。研究生教改要从项目深入到课程层面,并抓住不放,直到让研究生课程整体质量出现大的改观,涌现出一大批研究生精品课来,这是“研”的基础。学科评议组和教指委也要在这方面下更大的功夫。学位授权、评估审核要真去看课的实情而不只是看课程清单和教师名录。王军政:除了课程体系要大力气设计外,研究生的科研训练要由浅入深,如果一上来交给学生非常困难的问题,一是无处下手,也容易打消其科研兴趣。北京理工大学的不少硕士生参加学生科技竞赛,让学生自主组成小组,让不同学科、学习阶段的学生相互学习、沟通、讨论,不断深入,将所学原理、机理变成模型,通过参赛、获奖,信心就更强了。课程、科研二者应是统一的,课程支撑科研,教师从科研角度出发对课程进行进一步优化和提升。郭娇:以新设的第14个学科门类即交叉学科为例,研究生培养过程可突出交叉性。从课程体系来看,鼓励研究生跨学科、跨院系甚至跨校选课。实施起来需考虑以下细节:学校教务部门或研究生院对跨系或者跨校课程的学分互认;院系给研究生选课留下一定空间;导师对研究生选课计划进行“把关”,尤其是培养方案之外的课程。地理位置接近、学科互补的学校可实现线下联合培养;线上课程经过前期准备与疫情期间的大规模实践也可为研究生提供更多选择。教育周刊:在“入口”上,应如何突显对“研”的考察?在“出口”上,如何加强对“研”的把关?杨斌:突出“研”,要在人才选拔的入口更有效选材。根据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不同特点,赋予导师和专家组以更大的选材主导权,强化申请与复试中对于学生的兴趣、潜质的考察考核,更注重发掘富有创见和钻研精神的苗子。这需要导师和专家组下更大的功夫来选对人,院校设计更为立体丰富的考核方式,也需要招生政策进一步改革,真正能招到可“研”之才。学术型要考核学术基本功的扎实程度,挑战既有权威观点的自信,攻克学术难题的热望,耐得住冷板凳考验的坚韧等。专业型要真正了解考生在学习与工作中所体现出的专业素质与品格,在实践中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综合本领等。选对可“研”之才,是“研”的前提,“入口”关既要严,也要深和活。要改革出口的评价方式。学术型研究生的学位评定标准要破五唯,导师和答辩委员会要围绕学生的创新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价,以此作为“研”的保障;而不能把关注点转移到“学术期刊发表数量”上,这会对导师和研究生的选题导向,研究生是否肯下笨功夫走远路都产生不利影响。要认识到分流淘汰对师生而言是包含坏消息的好事,能激活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更有效地发展自己,而不是蹉跎耽搁在不适合的角色中。王军政:在“入口”上,选拔要注重体现科学性、公平公正性。考核应该包含对基础知识、专业能力的考核,复试、面试很重要,应当加强。此外,还应适当扩大推荐免试生比例,推荐免试的学生经过严格程序和公示,对学习成绩、科研素质、志向目标等都可以进行考核筛选。尤其是学科实力强的综合性大学,保研名额应当增加。还要加强过程性考核,参与科技创新竞赛、国外交流访问等可以适当纳入考核内容,重视博士生资格考试、论文中期考核等。对于出口关如何分流,现在很多学校已经采用博士学位和毕业证分别授予的方式,如果学位论文还达不到水平,给予毕业证而非学位证;本科直博的可采用授予硕士学位分流等措施。郭娇:2019年华东师范大学高教所进行的《中国本科教与学调查》数据调查表明85%以上的在校本科生有读研意愿,八成以上倾向于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这意味着国内考研竞争更为激烈,高校需要从更多报考者里选出优质生源。对“研”的能力考察可侧重博士生的招生体制改革与分流淘汰机制。博士生培养可适当增加直博比例,一方面衔接高校本科阶段的“强基计划”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等,打造贯穿本硕博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直通车”。另一方面优化培养过程里的分流淘汰机制,例如直博生在读博三年内未能开题或通过资格考试等可获得硕士学位退出。践行“研”,构建科学的分类评价体系教育周刊:在“研”的践行中,不同类型的研究生有没有不同的培养路径?杨斌:突出“研”,要对专业型学位的培养质量建立起与学术型研究生不同的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近年来,尽管教育部明确专业学位论文可以采用研究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管理方案等多样形式,但实际执行情况并不理想,院校和教育部门的认识也还不一致。专业型研究生应建立起以职业胜任力为长期导向,以知识、能力和价值等综合指标为学位授予标准的专业学位质量评价体系,不能不分类型都拿学位论文来要质量,这是对人才质量的粗放错判。王军政:其一是课程体系,专硕和学硕有些课程可以是相同的,比如思政课、外语课、数理基础课等,而30%~50%的课程应当有所区别。其二是培养过程,要强化导师招生管理,招生类型和导师自身能力要匹配,有的导师研究方向偏理论基础,有的偏技术应用,如果一个导师二者的能力都具备,可以同时招学硕、专硕,但如果只具备一种能力,就只能带一种类型,否则可能会造成培养出的人才“四不像”。此外,可以探索打通两类硕士的新招考机制,如采取“先招考,后分流”方式,“入口”都是硕士,进校后再通过学生兴趣和其他选拔方法确定读学硕还是专硕;或招考后有交叉、互换的通道,如经过相应考核,根据个人的意愿、满足一定条件,专硕、学硕可以互相转换等。郭娇:基于前面提到的培养类型与学科差异,学术型研究生主要参与导师的课题、撰写与发表学术论文、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尤其是博士生论坛)等。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重点略有不同,理想状态是学术训练与实习实践相结合。这种结合可以嵌入到正式的课程体系里。对特定学科(例如医学、教育),这种临床诊断、学校见习、田野研究或实地考察的重要意义在研究生培养过程里不可替代,是在真实情境里综合运用他们的知识技能来解决问题、影响他人或产生社会效益。

万民苦之

研究生教育自主培养高端人才

201万元、156万元,近日,华中科技大学两位同窗博士毕业生张霁、姚婷以高年薪赢得广泛关注,前者的名字更是一度冲上新浪微博热搜榜。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作为世界信息科技特别是5G技术领军企业华为公司的“天才少年”计划入选者,是从全球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其中,张霁不仅入选而且拿到该计划的最高档年薪。张霁和姚婷的突出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中国研究生教育取得的进步,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研究生教育造就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对中国研究生教育取得的成就和进一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相关重要指示中指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这为中国研究生教育在新时代发展擘划了方向,吹响了奋进的号角。创新是核心和灵魂研究生教育是指大学生在读完4年学制的本科学校顺利毕业之后继续进行深造和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具体可以分为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世界教育史上,通常把1810年德国柏林大学的创办作为研究生教育发端的标志。对于研究生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战军用“两高”“两重要”来概括,即研究生教育位于国民教育的顶端,是“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主阵地,是知识生产和创造的“重要源头”,是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生力军”。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指出,研究生教育具有高端引领和战略支撑作用,其发展的高度和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教育的高度和水平,也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整个教育体系建设、对于教育强国建设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发挥着引擎的作用。在洪大用看来,研究生教育对社会的重大价值和意义是通过推进创新来具体实现的。他认为,创新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其中既包括知识的创新,也包括实践的创新;可以说,通过培养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持续推进知识的创新和实践的创新,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使命,同时也只有研究生教育能够承担这样的使命。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水平如何?其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怎样的支撑作用呢?对此,我们既可以通过近日张霁、姚婷这样个案的热点新闻去感受,可以通过“北斗工程”“嫦娥工程”“载人深潜工程”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参与团队人员大比例研究生教育背景来观察,也可以从近日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释放的相关信息找到答案。 据统计,作为研究生培养主体的中国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科研工作和“973项目”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产出了全国80%以上的SCI论文和社科重大成果。到2020年,我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超过64%,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力军。四个阶段提质增量中国研究生教育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据洪大用研究,1902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提出了设立“大学院”的设想,旨在培养专事高深学问的人才。1908 年,上海圣约翰大学颁授了第一个医学博士学位。1917年,苏州东吴大学颁授了第一个化学硕士学位。 1935年,国民政府制定了《学位授予法》,对学位层级结构、学位授予的程序等作出了规定,由此到新中国成立前,共颁发了230多个硕士学位。洪大用认为,由于不成体系,发展缓慢,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研究生教育才真正开展起来,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发展与新中国成长同步。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始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培养研究生。第二年,研究生统招启动。到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累计培养了2万多名研究生。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迎来科教发展的春天,邓小平亲自倡导推动作出包括恢复研究生教育在内的“科教三大战略决策”,研究生教育由此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之后的40多年间,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王战军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研究生教育大体上可分为4个发展阶段。从1978年到1988年为恢复发展阶段。1978年1月,《关于高等学校1978年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安排意见》出台,标志着研究生招收正式恢复。当年,在校研究生人数达到1万多人,7年后增至7.5万多人。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为中国研究生教育乃至整个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法律保障。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获准试办研究生院,推动了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独立化和专业化,逐渐形成了独立的运行机制。从1988年到1998年为稳步发展阶段。根据 “稳步发展,保证质量”方针,研究生教育规模在稳步增长的同时,适应国家对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学位类型由单一的学术型发展为学术型和专业型并举,工商管理硕士等专业学位应运而生。从1999年到2009年为快速发展阶段。随着世纪之交高等教育扩招开始实施,在校研究生人数快速增加,10年间增加近120万人。与此同时,专业学位拓展至19个,以简政放权为特征的学位授权机制改革和硕博连读、导师负责制等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2010年至今为内涵式发展阶段。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关于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的要求,相关部门接连出台了关于质量保证、学位授权点评估、论文抽查等方面的一系列文件,中国研究生教育进入“质量时代”。中国经验贡献世界经过新中国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发展,中国研究生教育成绩斐然。一方面,发展完善中国教育体系,推动成为教育大国并大步向教育强国挺进;另一方面,实现了立足国内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支持。王战军认为,从中国教育领域自身来说,研究生教育成就主要包括建立了完善了中央政府主导、省级统筹、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主体的三级管理体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制度体系,其中包括学位制度体系、研究生培养体系、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等,为国际社会奉献了“中国经验”。 从教育服务社会角度来说,研究生教育成就突出体现在实现了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目标。据统计,截至2020年,研究生教育累计为国家培养输送1000多万高层次人才。我国自主培养的研究生很大部分人已成为国家各项事业建设的中坚力量。王战军拿2017年新增的两院院士相关数据举例说,在中科院新增院士中,中国自主培养的博士为37人,占当年度中科院新增院士中拥有博士学位总人数的约64%。在工程院新增院士中,我国自主培养的博士为48人,占当年度中国工程院新增院士中拥有博士学位总人数的近九成。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自主培养的研究生已经成为国家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来源。纵观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不难发现其鲜明的特点。根据洪大用的研究来概括就是,在政府主导下,高校与科研机构两类主体齐发力,研究生教育以学术为导向,在实践中创新,实现快速发展。其中“快速发展”特别引人注目。洪大用解释说,虽然从世界范围看,最近几十年研究生教育普遍发展较快,但是中国在此领域的速度更引人瞩目。从1978年招生1万多名研究生,到1998年的7万多名,到2009年达50万名,再到2020年预计将约110万名。改革完善没有止境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研究生教育改革也是如此。继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传出“新增交叉学科作为第14个学科门类”的信息之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会议据报道通过设集成电路专业为一级学科,并拟设于新设的交叉学科门类下,待批准后正式公布。国务院于7月27日印发的《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高校集成电路和软件专业建设,加快推进集成电路一级学科设置工作,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努力培养复合型、实用型的高水平人才。如此重磅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折射出研究生教育适应新时代国家战略性需求而变革的紧迫任务。洪大用指出,我们要精准识别社会需求, 根据社会的需求来改革研究生教育的供给,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这就要求对保障研究生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特别是基础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进行与时俱进的修订。对此,教育部发布信息表示,近年来,修订工作持续推进中,立法的主要条件已基本成熟,教育部已建议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项目。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一些参会者就制定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再次提出相关建议。人们期待这部事关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大计的重要法律早日完成立法程序出台,更好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和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对研究生教育进一步改革和发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第五届理事会会长、工程院院士赵沁平曾撰文指出,要在研究生教育学理论体系特别是基础理论方面取得更大成果,探索建立科学的招生规模调节机制的同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差异化培养模式方面探索出更广阔的路径。他希望政府主管部门、培养单位和有关社会机构能够探索构建适合于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与成果的展示、评价平台。链接专业学位研究生按照专业和用途的不同来划分,研究生可分为普通研究生和特殊种类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两种,后者是区别于一般意义上侧重理论、学术研究的研究生教育,其旨在针对一定的职业背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分为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老明星

以紧缺人才招聘之名,就可歧视非全日制研究生?

据媒体报道,在今年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急需紧缺人才的招考中,来自河南某高校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倪强(化名)顺利通过了资格初审、复审,并以面试排名前列的成绩进入下一环节。但在此后,组织方表示“非全日制研究生”不符合条件,倪强被取消了资格。对此,天水市麦积区委组织部工作人员9月4日向媒体提供的书面答复称,这次招聘是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不是普通事业单位的公开招聘,所以不存在违背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的情况。当地认为,是因为工作人员不仔细,才导致不符合报考条件的倪强通过审核,参加考试,因此,将按照有关规定,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处分。并指出,是倪强明知自己不符合应聘职位资格条件去来报考,还签订了《天水市麦积区2020年公开考核招聘急需紧缺人才考生承诺书》。言外之意是,倪强本人不诚信。但这无法掩盖当地对非全日制研究生进行学历歧视的事实。在招聘报考资格条件设置中明明涉嫌学历歧视,却如此理直气壮,根本的原因还是有关部门对学历歧视行为的查处不够严格,导致在招考中学历歧视大行其道。要治理学历歧视,促进就业公平,必须动真格、出重拳治理包括学历歧视在内的所有就业歧视。因为在招聘公告中没有写明事业单位招聘,而是急需紧缺人才招聘,就认为这不适用于教育部等五部门的通知精神,这是当地对相关规定的扭曲解读。教育部等五部门今年2月发布的通知要求,“各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公开招聘要根据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聘条件,对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机会,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值得注意的是,当地不像此前一些被质疑涉嫌对非全日制研究生进行学历歧视的地方一样,否认了解这一通知,而是承认了解这一通知,却否认进行的是事业单位招聘。那么,招聘这些紧缺急需人才的单位性质是什么?如果非事业、非国有企业单位招聘,而是私营企业招聘,这和组织部门有什么关系?由麦积区人民政府网发布的《2020甘肃天水市麦积区考核招聘急需紧缺人才52人公告》显示,此次计划公开考核招聘急需紧缺人才52名,其中,教育类23名,卫生类11名,综合类18名。很显然,这就属于事业单位招考,把其定位为不是普通的事业单位招考,就想不执行国家有关规定,这是不切实际的。当地组织部门把责任推给工作人员审核不严,以及报名应聘者自己明知不符合报考资格却报考,是在转移公众对这一问题实质的关注。也许在当地组织部门看来,如果工作人员严格“把关”,就不会惹出后面这些事来。至于报名者质疑当地存在学历歧视行为,按照之前处理类似问题的案例,在学历歧视行为被查证后,处理也只会是致歉了事,并不会改变学历歧视的事实。最近一段时间来,一些地方事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把非全日制研究生排除在外,引发舆论关注。治理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歧视,不仅关系到给非全日研究生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而且也关系到这一研究生教育形式的未来。如果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充满偏见、歧视,那么将严重影响其招生以及培养质量。事实上,学历歧视等就业歧视,通常很难被查证,求职者就是被歧视,也难以维权。而在招聘公告中明确排除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做法,则是明显的学历歧视,如果对于这类学历歧视,求职者都难以维权,那么有关用人单位的歧视行为会更明目张胆。(熊丙奇)来源:光明网

森繁

中国已成研究生教育大国 今年在学人数预计突破300万

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我国2020年研究生在学人数预计突破300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慧引擎核心阅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人才与科技支撑。从1949年研究生在学人数仅629人,到2020年这一数字预计突破300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凤毛麟角”,到发展成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研究生教育大国,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程,实现历史性跨越。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石。1949年我国研究生在学人数仅629人,2020年这一数字预计突破300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力争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广大教育工作者正扎根中国大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研究生教育,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由大变强。从“凤毛麟角”到“百万大军”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迈进70余年来,从最初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到“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到“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研究生教育始终坚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与国家和民族发展同频共振。“氢弹之父”于敏、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研发新冠病毒疫苗的陈薇……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还有一个共同身份——我国自主培养的研究生。他们的成长经历,反映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党和人民面临着考验。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党中央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将培养高等学校师资和科学研究人才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1949年,招收研究生242人;1978年,招生数达1.07万人;2020年,招生数突破110万人……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了从“凤毛麟角”到“百万大军”的跨越。较为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制度逐步建立,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培养超过1000万毕业生,为经济社会发展、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人才支撑。站在新起点上的研究生教育事业,必须答好时代考题——从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看,如何在规模增长的同时保证教育质量、走好内涵式发展道路?从国家创新发展需要看,如何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提供更扎实的人才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提出了内涵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要求。研究生教育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迈进的新征程:2013年,《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发布,突出了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共识;2014年,“五位一体”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管不断强化;2015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印发,吹响了迈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冲锋号;2017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指出,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释放人才红利的主要途径,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2020年,新一轮研究生教育改革即将启动……特别是在一些长期困扰研究生教育发展难题的破解上,我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人才培养结构日趋优化;通过推进“放管服”改革,发展动力向更加注重自下而上、内在追求转变;通过重点学科建设、“211工程”建设、“985工程”建设、“双一流”建设等,加快中国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进程。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了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显著提高。从嫦娥飞天到蛟龙入海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嫦娥飞天、航母下水、蛟龙入海……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背后,都有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贡献。7月23日,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天际划出一道金色曲线,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将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李东,正是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他带领团队突破了大直径箭体结构、全新无毒无污染低温动力等12类247项关键技术,完成我国火箭箭体结构的设计、材料、工艺、制造装备和试验能力从3.35米到5米的全面升级换代。与李东一样,一大批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精尖人才,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港珠澳大桥建设中,在人工岛筑成核心技术、隧道抗震方案、三个大跨度通航桥孔抗风方案等技术难点攻克的背后凝结了“同济智慧”。北京大学首次从单细胞层面刻画肝细胞癌的免疫微环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参与完成世界首个六倍体小麦基因组图谱,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物理所实验团队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中科院西安光机所飞秒激光加工设备解决了医用口罩核心材料熔喷布的超精细微小孔高品质加工难题……每一个重大科研突破,背后都凝结了一大批研究生人才的智慧与心血。疫情防控中,1万余名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坚守临床工作岗位;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等学校60%以上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留守医院工作;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湖北医药学院等湖北高校在岗医学研究生,坚守一线,有效缓解了医护人员的紧缺状况……他们用实际行动彰显了我国研究生培养的成果和高水平研究生人才的精神风貌。一组数字熠熠生辉:作为研究生培养主体的中国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工作和“973项目”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产出了全国80%以上的高水平论文和社科重大成果。近年来,高校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稳定在2/3以上,承担着超过80%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组数据令人振奋:2019年,全国139名新晋院士中,90%以上在我国境内接受过研究生教育,近80%由我国境内高校和科研院所授予最终博士或硕士学位;2018年国家科技三大奖224项通用项目中,第一完成人中2/3是我国自主培养的博士。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人员组成中,在学研究生占比超过50%,研究生已成为我国科研创新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坚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构筑起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地,累计为国家培养输送了超过1000万高层次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研究生教育在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技术变革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愈加显著,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科研创新的重要使命,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经过70余年的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速度’的强大智慧引擎。”教育部研究生司相关负责人谈道。从中国特色到国际认可坚持立德树人的同时提升国际影响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作为科技事业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研究生“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脚下有力量。中国石油大学油气井工程专业2020届硕士研究生王财忠,毕业后将奔赴西部基层就业。“对边疆的坚守,不一定是每天都轰轰烈烈,更多是在平常之中的坚持。不放弃、不动摇、不懈怠,就是对志向的最好坚守。”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生赵江涛已成长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的一名基层干部,扎根边疆,建功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政工作融入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同时,导师队伍立德树人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加强,在研究生思想品德、科学伦理、学术诚信等方面发挥了示范引导作用,涌现出了黄大年、钟扬等一大批优秀导师。与祖国同行,在完成从小到大、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也显著提升,国际交流日益广泛,影响力不断扩大。截至2019年,包括英、法、德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内的52个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签署了相互承认学位学历协议。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和亚太区域研究生教育中心,来自全球203个国家和地区的9.1万名研究生在中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呼唤着更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加速,新时代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将再踏新征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来源:人民日报)

爱琳娜

中国学历鄙视链底端,居然是这些硕士生

首批三年制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的这一年,毕业生刚踏入求职赛道,迎面而来的第一问题却是——“非全到底算什么”。根据新浪舆情通8月的数据显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全网声量达到1.5w以上,一个月内登上两次热搜。国企央企利用系统后台剔除“非全”申请者、中石油长庆油田公然毁约、多地住房及落户补贴不包括“非全”毕业生……种种歧视引发热议。发声的除了“非全”群体,还有表示不服的路人:如果什么都统一对待,还要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干嘛?话题争议性因此直线上升。对于这一质疑,“非全”群体虽然感到愤怒,但心中也不禁问天问大地:如果培养的时候就全都统一对待,为何还要在我的学位学历证上标注一个“非”字?“非全日制”终究是错付了吗?过去,国家为了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特意为在职人员设立了联考,只要通过联考、完成学业,就能获得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这就是所谓的在职研究生。众所周知,在职研究生的考试门槛低,授课时间少,即使没有教育部颁发的学历证书,还是有很多人为了给简历贴金,纷纷加入在职读研大军。在这个时期,在职研究生的质量明显是不能与全日制研究生抗衡的,不仅缺乏学术氛围的浸染,而且存在不少高校放水招生的情况,低进低出成为在职研究生的水货标签。2016年9月,教育部出台关于非全日制研究生改革的新政,政策规定当年11月30日之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照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也就是说,非全日制研究生取代了曾经的在职研究生,成为非脱产学习的一种新方式。然而,在社会公众以往的认知里,两者都是同等质量的“水货”。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查显示:超过70%的毕业生拒绝就读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主要理由就是毕业证书和学信档案上标注的“非”字不光彩。微博有一名博主曾经发起投票:如果时光倒流,你还会选择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吗?同样是近70%的网友毫不犹豫选择了不会再读,个中辛酸只有读过的人才懂。知乎上有个楼主扔出一句痛心慰问:“非全日制的研究生们现在你们怎么样了?”首赞“XCPP”网友除了回应“极度痛苦,非常后悔”之外,还加了一长串的事实例证——“非全的培养实在太有‘含金量’了”。根据XCPP的讲述,学校对他的要求是前两个学期脱产和全日制的学生一起上课,不仅考试难度和全日制拉上同一水平线,学分要求也比全日制多。考勤、日常作业、课堂展示、论文提交、期末考试一样都不会少,连开学都要按规参加军训,XCPP抱怨的不是课业压力大,而是明明我这么努力修学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尊重。2016年,教育部曾在文件中明确要求: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要“坚持统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最最重要的一点是——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发布通知,许多人正是冲着它去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如果要来解读“统一标准,同等质量”这句话,那么非全日制研究生在网络上的义愤填膺,就不应该被讽刺为“狗急跳墙”。首先,非全日制研究生在2016年改革之后必须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录取分数线和全日制研究生并轨。相比过去的联考,在职人员攻读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难度直接攀升,在录取这一关就已经把许多学术诚意不足、报考动机不纯的人员筛掉。能够被录取的,基本付出了相当的业余复习时间。其次,非全日制研究生之所以能够在毕业时拿到学历和学位双证书,就是因为“统一标准”四个字在成绩考核环节贯穿始终。从入学录取,到科研成果、学分考试、毕业盲审,每个环节都不会因为所谓的“非全日制”而降低标准。学校用一种最公正的方式完成了“同等质量”四个字的验收。“唯学历论”不是问题的根源真正让非全日制研究生倍感委屈的,不是在校考核的严格,而是出校待遇的不对等。网络上声量最高的讨伐就是几乎所有私企,甚至某些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招聘都将“全日制”这一要求摆上台面,非全日制研究生被粗暴地划归“非”正规、“非”能力、“非”质量,他们作为硕士研究生被莫名其妙撵出了受益圈:某些地方政府的“人才引进”、“优才招聘”、“非普通就业”不面向非全日制;某些城市的落户补贴、人才安居、档案转移不接收非全日制;某些企业的招聘启事明确拒绝非全日制应聘,连下拉选项都消失不见……一系列社会性歧视直接引爆导火索。2020年8月,某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参加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和准格尔旗的教师招聘时,均被以“学历不符,非全日制学历”为由回绝,一则投诉激起“非全”群体在舆论场上的集体声讨。这并不是非全日制研究生第一次在就业市场上遭遇差别对待。早在去年12月份,某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海南中学的公开招聘中,经过三次公告进入体检环节,这本是一件双方适配、值得高兴的事,后续操作却让“非全”群体挨了一拳:“海南中学及有关部门未征得该同学同意、告知其有关权利,听取申辩,未经过复核程序,未制作公开招聘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决定书,未依法送达被处理的应聘人员就取消了其资格。”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的这一投诉,让非全日制研究生这一群体迅速占领舆论场。这无疑是在暗示“非全”群体修了一个不受待见的学位。“非全”群体的愤怒点不在于读了个“假”硕士,而在于你让我相信了无差别的培养标准,却没有给我无差别的竞争地位。都是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毕业的研究生,“非全日制”怎么就成了我不具备某某资格的正当理由?更何况,大多数非全日制研究生所付出的,远不是一句“反对唯学历论”能够补偿的。在教育部的统计数据中,相当大比例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当年的本科应届毕业生,他们不仅要承受高额的学费,还无法申请奖助学金、无法享受学校住宿。大部分学生在这三年时间里选择脱产学习,剩下的迫于经济压力走向临时职场。在家人眼里,“非全日制在读”等同于成人教育、考研失败,在学校眼里,“非全日制”意味着无权享受全日制学生福利。在企业眼里,“非全日制”群体是不明不白的毕业生,既不算应届,也不算人才,“非”字正式发挥否定作用,既然你“非”全日制,那我们公司也“非”你所属。有人觉得这是企业正常的风险偏好选择,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以学历为起点的就业歧视。但如果这个时候把矛头指向“唯学历论”的弊病,是不是就暗示了“非全日制研究生”这一学历掺水?“非全”群体该往何处去一项本来是为了给不同人群提供不同教育形式的善意增设,成为学生们避之不及的鸡肋。非全日制硕士学历在用人单位眼里还不如全日制本科,解聘和拒签事件频频发生,社会认可度低到连政府接收都受阻,投诉、信访、发稿等一系列怒而起之的操作只等来致歉和少数调整。想要解决这种培育和接收的失衡、选拔和后置的失衡、初衷和结果的失衡,或许仅凭相关部门一纸“平等”的提示是不足够的。2013年3月8日,武汉大学2014届毕业生春季校园供需见面会在该校工学部体育场火爆进行,2万学子挤爆见面会。/图虫创意从最原始的意义上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对象应该是在职人员才对,提高考试门槛也只是为了实现“同等质量”,然而政策调整的结果却变成:大部分在职人员无法通过统考初试,应届毕业生退而求其次攻读非全研究生,“双证”的质量是保证了,培养的主体对象却偷换了。有人提出,统考科目是不是应该针对社会人士做出方向上的调整,比如借鉴美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GRE、我国的MBA联考综合能力测试,用一般性通用能力测试来替代业务课考试。比如根据专业的设置,“按照社科类和工科类的划分,社科类增加阅读分析、审辨思维等内容,工科类增加数据处理、计算思维等内容”。难度可以维持,但方向是不是可以调整?针对性是不是能加强?也许这是未来非全日制研究生在选拔环节就要解决的失衡。也有人提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最大污点在于名字上的一个“非”字,社会凭证识人,取消名字差异或许能够最快找回“非全”群体丢失的权利。比如说“对达到毕业标准的硕士研究生一视同仁,在学信网及学历学位证书上保持完全一致,避免因差异化而引发误解和对立”。非全日制研究生要面对的栅栏还有很多,将来能不能真正享受到全日制有关的配套政策,能不能走出就业歧视的怪圈,能不能全面落实补贴落户政策,在突如其来的经济冲击下是否不再成为企业最先选择的替罪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很多壁垒要破。参考资料《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区别对待?“一视同仁”呼声高》,新浪舆情通,2020.09.06《一名非全学子对“非全”现状的见解》,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博主,2020.09.06《引爆“非全日制研究生”话题的网友受访:希望能为后人铺路》,钟煜豪,孙嘉璐,澎湃新闻,2020.09.03《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中“隐形失衡”问题探究》李骐,戴一飞,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02):32-38.今日互动你怎么看待,非全日制研究生面临的待遇?撰稿 | 峥峥编辑 | 秋裤排版 | 瓜子* 未标注来源图片来自网络原文首发于《新周刊》旗下公众号“有间大学”

爱之城

研究生毕业薪酬高的8大专业,你不考虑一下?

说起考研,我们就不得不面对读完研之后的生活问题,既然还是要回归生活,我们就不得不考虑一个很大的生存问题。研究生毕业之后薪酬有多高?哪些院校哪些专业毕业的研究生薪酬高?星火君相信这都是大家关注的问题,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析一下。一、报考不得不考虑毕业薪酬  考研的人群中,有很多人是为了逃避工作的压力和现实才去考研的,也有很多人想要在读完研之后能有更好的薪酬待遇。所以基于这样的一个现实问题,2020考研的同学,在报考研究生院校之前,就不得不好好考虑这样的一个问题。自己专业本科毕业薪酬是多少?研究生毕业之后薪酬是多少?研究生两三年的学习时间,到底能不能给自己提高薪酬待遇呢?哪些院校哪些专业毕业的研究生薪酬比较高?这些都是大家在择校择专业时需要考虑的实际问题。因为很多人在读完研之后,不打算继续读博,就是准备工作了。所以考虑毕业薪酬,才是王道。二、研究生薪酬水平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做出的研究报告指出,2018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平均月薪为4071元,其中毕业研究生的平均月薪为7693元,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为4522元,专科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为3362元。2018年就业地区流向中,在广东省就业的平均月薪为4025元。  研究生:平均月薪为7693元  2018年毕业研究生的平均月薪为7693元。其中,管理学类最高,为9420元;其次是工学类,为9007元;第三是理学类,为7783元。农学类相对偏低,为6006元。在统计样本人数最多的前20个专业中,月薪最高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学类),为12543元,其次是工商管理,为12280元;最低的是中西医结合临床,为5365元。就业人数较多的专业中,比全省研究生平均薪酬高的还有计算机技术(11919元)、电子与通信工程(10969元)等专业则低于研究生平均水平。三、薪酬高的专业  1、民航学  中国民航总局局长杨元元在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上提出,到2020年中国将再新增2600多架飞机,民航总局将超过5000亿资金流向机场建设。目前国际民航平均人机比是100:1,而我国民航业平均人机比是200:1。这意味着,仅以国际民航水平计算,未来20年我国至少需要民航类人才50至70万人。  民航相关专业成为最热门、就业率最高的五大专业之一。记者仅在北京国际经贸学院民航管理学院,就见到南方航空、海南航空、深圳航空、厦门航空等国内航空公司相继展开了大规模的招聘活动;一些民营航空公司更是展开“人才大战”,高薪挖角,民航人才争夺战已经打响。2、金融学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金融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金融人才需求旺盛。金融专业毕业生不仅就业收入高,金融学的就业方向也很广泛可以从事经济预测分析与管理咨询人员、对外贸易人员、基金经理、证券经纪人、股票分析师还可以在政府及公共事业单位、中外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金融管理机构等方向发展。  这5大考研专业,毕业工资高,发展前景好  每年选择专业都让家长和考生非常头疼,很多人喜欢跟风,报当下最热门的专业,其实这是非常不靠谱、不负责任的做法,专业冷热划分并不能成为大家定目标的主要标准。3、机械工程专业  近年来我国大型工业逐渐在复苏,社会对于精通现代机械设计与管理人才的需求正逐渐增大,像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的就业率,近几年一直保持在90%以上,学生一次就业的结构和地域都非常好。  大学的专业中有机械工程这个专业,但却很少有人听说过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不少专业不断细分,因此对应的人才缺口越来越大,但是因为了解这些“新专业”的人很少,所以导致人才缺口越来越大。根据一项调查数据表明,未来五年,机械电子工程的人才需求量会越来越大。4、财会行业  作为中国传统的“金饭碗”职业,财务一直都受到比较高的关注度,无论是它在企业里面扮演的角色,还是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财务对于公司现金流以及相关风险把控这一块,都是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财务的升迁路线一般为会计/出纳—财务主管—财务经理—财务总监,在入职后,如果可以积极的备考并获得相关的高含金量证书,会大大加快自己的升迁之路。  这5大考研专业,毕业工资高,发展前景好5、计算机类专业  IT领域  计算机专业,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随着现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越发显得突出,该专业本科毕业生也是越来越多,竞争愈发激烈,但是市场上高学历的计算机专业人员仍是供不应求,所以选择更多人选择加入考研大军。该专业研究生就业不愁,进入好一点的公司工资待遇则会更高。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平均每月工资在13000~16000元左右,足足超出本科生平均工资水平80%!6、车辆工程  专业技术  连续三年“绿牌专业”,所谓绿牌专业就是指失业量小、就业率高、月收入高、就业满意度高的专业。将来拥有车辆的人会越来越多,未来十年该专业人才都会供不应求。该专业主要就业方向以汽车集团和整车制造业为主,从事专业技术较强的工作。该专业研究生进入汽车集团后平均每月工资大概在12000~17000元左右,相较本科生要高出约60%!7、外国语言文学类  示范专业:西班牙语、法语等小语种  毕业五年平均月薪:11253元  推荐理由:诸如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法语等几个不太小的小语种。第一,女生语言、文字接受能力较强,对语言兴趣相对较大;第二,小语种专业将来就业方向多为翻译或者国际贸易工作,薪水较高,且大多会在一线城市工作。  代表院校: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8、建筑学  建筑行业日常  建筑学同样是个大热门,即便是本科也是报考热门,该专业毕业后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和相关的研究工作,以及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策划、设计工作。该专业更看重培养建筑高级技术人才,所以考研的人数也在逐年递增。由于建筑行业注重经验和能力,工资会随着经验的积累上调十分明显,该专业研究生在毕业3~5年后平均每月工资将达到15000元左右,考研绝对不亏!

幻想家

在学人数将破三百万 研究生如何成为高层次人才?

300万!这是2020年我国研究生将达到的在学人数。而在1949年,这一数字仅为629。我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践行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双重使命。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坚持“四为”方针,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王军政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尤其是高水平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高校也因此面临着新的挑战。“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他认为,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就要实干。北京理工大学以大系统创新技术为导向,构建了多学科融合的本硕博知识体系。王军政举了个例子,学校构建了以新能源车辆大系统为牵引的复合拔尖创新型人才多学科融合知识体系,建立了针对不同阶段培养需求的多层次开放实践平台,利用科技创新竞赛与研究生课题之间的互补性,提出了“科技创新+学术领航计划”,将不同学科研究生组成项目组,自主开展科技创新项目研究,创建了一体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这一系统,有效提升了研究生应对和解决具有深度和难度的跨学科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其实,科研活动,就是研究生们成长成才的土壤。清华大学校长邱勇特意提到一名学生——该校特等奖学金获得者、土木系博士生郭宇韬。郭宇韬记得,博士一年级时,他参与武汉天河机场马家湖跨线桥的研究设计,导师聂建国院士多次派他去参加评审会,进行现场考察。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中,郭宇韬越发清晰:作为一名工程师一定要有专业良知、社会责任和担当精神。邱勇说,老师是在科研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学术志趣和学术诚信。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元元则举出了更多的名字。身处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校约有500余名医学研究生战斗在抗疫的各条战线。药学院博士生吴灿荣作为核心成员,发现人类的弗林蛋白酶可能是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疾病的新靶点;电信学院博士生史天意、硕士生杨杰华作为团队骨干,联合企业团队开发新冠肺炎AI辅助诊断系统……李元元说,学校将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医学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交叉学科课程、专业学位实践课程建设,进一步强化系统科研训练和临床训练,努力让医学研究生站到创新最前沿。不过,除了成绩,关于研究生培养,一些导师还有另一重期盼。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指示后,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储涛又提起了老话——能不能适当增加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名额。在办学实力强的学校或者学院,“优秀老师多,博士生名额少”是普遍现象。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易建强在今年两会期间也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由于名额限制,有些单位的导师甚至两三年都得不到研究生名额。其建议将研究生招生指标下放给各招生单位,让高校和科研院所每年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确定当年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计划。储涛也表示,能否允许部分导师自筹经费培养博士生,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可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宽进严出,建立导师责任追溯制。本报记者 张盖伦来源:科技日报

指挥官

专业人才月薪已达8万!人工智能研究生将要扩招

来源:经济日报长城汽车技术中心招聘人工智能,月薪4-5万元;贪心科技招聘AI工程师,月薪3到6万元;云学堂苏州招聘AI专家,月薪5到7万元;华为招聘AI技术专家,月薪6到7万;京东物流招聘AI leader,月薪5到8万……这是国内某招聘网站上,AI专业人才的招聘信息,可见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多么稀缺。招聘网站上,企业对急缺的AI人才开出了高薪,月薪最高已达8万。最近,渴望投身人工智能领域的毕业生迎来了一个好消息——3月3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将把人工智能纳入“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支持范围,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计划安排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招生计划专项增量,并将引导高校精准扩大人工智能相关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社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方面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在产业界,我国与美国同处第一阵营,国内不少互联网企业拥有世界一流的技术实力。但是,我国高校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高层次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跨学科创新平台不足,学科建设缺乏深度交叉融合,基础理论、原创算法、高端芯片等方面突破较少,复合型人才培养导向性不强,高校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等方面。此前,教育部已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2月28日,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透露,今年扩招的约18.9万研究生名额将重点投放在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民生急需领域,其中就包括人工智能专业。本次出台的《意见》将着力推动“双一流”建设高校着力构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勇闯“无人区”的高层次人才。记者从《意见》中梳理了几个关键词,请毕业生关注——1、扩招:安排招生计划专项增量《意见》指出,将人工智能纳入“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支持范围,综合考虑有关高校高水平师资、国家级科研平台、重大科研项目和攻关任务,以及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成效等情况,安排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招生计划专项增量。2、融合:探索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人工智能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专业,数学、脑科学、心理学、社会学,至少涉及几十个专业。如果按照过去传统的专业划分方式,无法培养。因此,《意见》强调学科建设“融合发展”,要以学科重大理论和实践应用问题为牵引,促进人工智能方法与技术向更多学科渗透融合;人才培养强调“复合培养”,探索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大力提升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课程体系建设强调“精密耦合”,以“全链条”“开放式”“个性化”为目标,打造人工智能核心知识课程体系和应用模块课程。在师资队伍方面,鼓励以双聘等灵活聘用方式吸引企业和科研院所优秀人才到高校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统筹利用各类资源,为人才流动和创新创业提供良好条件。3、自主:支持高校自主确定研究生培养规模,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在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上,《意见》指出,要建立专项任务培养研究生机制。以多学科交叉解决重大问题的专项任务作为研究生课题主要来源和培养载体,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高校在承担的重大科研任务中,自主确定研究生培养规模,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成本分摊机制。通过这些方式,希望能探索深度融合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水平,为我国抢占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撑。但是对毕业生来说,最关键的一条是人工智能相关的研究生名额将大幅扩招。建议高校学生多关注国内开设人工智能专业的高校,早做准备。

流血百里

未来几年研究生毕业,各省市还会加入抢夺人才吗?

21世纪什么最贵?答案肯定人才。很多同学会问研究生毕业之后,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啊?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吗?我觉得两年后的话,研究生还是很好找工作的,工作机会也比较多,工作范围也是比较广的,所以我觉得还是好找的,毕竟现在的研究生考试难度也是很大的,所以研究生人才还是稀缺,各省市应该还会抢人才。虽然说考研很残酷,竞争压力非常大。据统计,2020年考研报名人数高达341万人,研究生的录取率并没有增长,上百万人将沦为炮灰。即便是这样,很多人考研的决心依然很坚定。之所以要考研,其实和很多考研党的初衷是一样的,本科生就业竞争太激烈,本科学历越来越贬值,找好工作难,进大企业难,想拿高薪更难。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很多人并没有想到,那就是,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以及对高素质人才的渴求,高学历人才对各大城市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大环境来看,现在各大城市都在开始为人才储备下大功夫,可以说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只要是高精尖人才,各大城市使出浑身解数抢人。21世纪就是人才的竞争,目前,国企或者有实力的大型企业、事业单位,招聘的时候把重点都放在了研究生学历以上的人才。有的给出了高薪,有的给出了购房补贴等等。作为研究生毕业,他们不仅能力得到了提升,学历也得到了提升,具有更大竞争优势。例如前三年包括武汉、郑州、合肥、南京、浙江、广州等多个城市,频繁出台落户新政,降低住房门槛,向各类人才抛出橄榄枝。送钱、送户籍 、送房子,城市抢人各显神通。广东更是敢为天下先,推出一系列人才政策,让你充分感受到,学历很值钱,知识有价值。博士毕业可直接评正高,上车牌不用摇号,广东5年将投63亿扶持博士、博士后!政策围绕博士和博士后人才生活、子女家属就学就业服务做了政策和资金的安排。加大博士和博士后培养支持力度。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每年资助博士和博士后200名,每人给予50万的生活补贴。在粤东西北地区工作成绩突出的博士和博士后,不受工作年限资历限制,可直接申报正高职称。面对多个城市掀抢人大战,我们不难看出,除了二、三线城市攻势凶猛之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也纷纷放宽落户要求,提供优厚待遇,向优秀人才伸出橄榄枝。可见在如今城市的发展中,人才因素占据多么 可以预测两年以后甚至很长的这样一个时间段,未来会需要大量的人才,一般研究生毕业,找到一份收入很好的工作,而且适合自己的工作还是很容易的。 况且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流入人才,它是流动的,可能一些人才在这个城市待了几年之后就又出走了,所以说这个城市他一定会持续不断的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而不让人才流走到其他的城市。至于研究生吗,这样的一个学历在国内属于一个相对较高的层次了,尤其是名牌大学的研究生,所以说研究生毕业的学生他的就业问题不是难事。此外绝大多数都是符合一些大城市人才引进计划的要求的,所以说不用担心。 在未来的5到10年,甚至多年里它是不会消失的,因为我国目前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是急需要人才的,而一个城市需要的人才量是非常大的。所以说他一定会持续不断的需要更多人才的涌入,即使说他的人才计划有一些改动,我个人觉得会是提高他的门槛,但不会说取消人才引进计划。所以说今天翻的是书,明天数的是钱。以前也常说知识就是力量,现在来说知识就是金钱。这句话一点儿没错,这年头,人才在哪里都是备受青睐,有学历的,文凭高的,政府给你补贴让你买房,没学历的,学历低的买房只能靠啃老、靠算计。所以说拼命学习,就会有更美好的明天。读研不是唯一的选择,但肯定是个优秀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