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传媒大学回应研究生坠亡赤道雨

中国传媒大学回应研究生坠亡

中国传媒大学5月10日回应该校研究生坠楼身亡一事。说明确认,该校2017级动画艺术学研究生黄静怡同学在家不幸坠楼身亡。说明称,按照学校的要求,学院于事发的第二天就配合学校相关部门,启动了对此事的核查工作。“我们会针对家属提出的一些情况,认真、负责地了解、核实,并将实事求是地回应各方关切。”说明同时对黄静怡离世表示最深切悼念。(@中国新闻网)

老子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初试成绩公布 成绩复查将通过线上办理

2月20日,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开通该校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查询系统。受疫情影响,该校考研初试成绩电话咨询、现场咨询暂停,恢复日期另行通知,考生可使用电子邮件方式进行咨询。此外,成绩复查及复核工作也将通过线上方式办理,不再接受现场办理。中国传媒大学发布的初试成绩查询通知显示,成绩正式发布后,考生若对个人成绩有异议,可向该校提出成绩复查申请。中国传媒大学不接受其他申请方式,考生需统一通过中国传媒大学研招网进行网上申请,系统正式开放时间为3月2日12:00--3月4日12:00,逾期不再受理。该校将于2020年3月15日前组织专人进行复查。按照有关规定,复查仅限漏判、成绩累计错误、登分错误。复查结果将于2020年3月16日12:00以后通过成绩复查申请系统反馈给考生。若考生对上述成绩复查结果不满意,可向北京教育考试院提出成绩复核申请。考生须在3月19日前采用互联网、传真、电话等线上方式进行咨询和申请,考试院将采用相应方式进行答复和办理,不接受现场咨询和办理。2月6日,北京教育考试院研招办公室宣布,2020年北京市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将于2月20日后由报考单位陆续向考生发布。记者注意到,除辽宁、甘肃两省已于2月10日和2月15日公布考研初试成绩外,多个省份考研初试成绩也于今日公布。其中湖南、云南的公布时间为2月20日10:00,内蒙古为2月20日15:00,广东为2月20日17:00。(记者 樊朔)

法顺

2021年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扩招10%,这些专业招生多!

中国传媒大学公布了《中国传媒大学202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本文主要分析2020-2021年中传的硕士研究生计划招生变动情况。 1. 2021年扩招比例约为10%2020年中国传媒大学计划招收1600余名硕士生,2021年中国传媒大学硕士招生计划较上年增加了约10%。中传招收硕士研究生主要通过推免和考研两种方式,2020-2021年中国传媒大学拟招收的统考生人数是推免生的1.4倍左右。2021年中传计划招收的统考生人数超1000人,统考生的招生计划较上年增加了约5%。2021年中传计划招收的推免生人数近800人,推免生的招生计划较上年增加了约19%。图 1 2020-2021年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计划招生情况数据来源: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注:以上包含全日制和非全日制。2. 学硕和专硕推免比例较上年略有上涨中国传媒大学2021年计划招收的学术硕士生较上年增加了3%,计划招收的专业硕士生较上年增加了16%。该校的学术硕士推免比例较高,近两年的学硕推免比例在50%左右,2021年推免占比较上年上涨1%。该校的专业硕士推免比例超30%,2021年推免占比较上年上涨5%。图 2 2020-2021年中国传媒大学学硕和专硕计划招生情况数据来源: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注:1.以上包含全日制和非全日制;2.推免占比=拟招收推免生人数/总计划招生人数。3.工商管理多招收非全日制硕士生 从下表可以看出减招幅度较大的专业其计划招生规模相对较小,仅电影专业的计划招生人数超20人,该专业较上年减少了17%的计划数。工商管理、新闻与传播专业2021年的计划招生人数较多,这两个专业较上年分别增加了18%和34%的招生计划,其中工商管理2021年计划招收的非全日制硕士生占总招生计划的75%,该专业不招收推免生。表 1 2021年招生计划波动较大的专业数据来源: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注:1.以上包含全日制和非全日制;2.变化率=(2021年招生计划-2020年招生计划)÷2020年招生计划。特别声明:本文为优志愿原创作品。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禁止转载和使用,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填志愿时在大厚本上翻找资料,很容易遗漏掉一些不错的院校,优志愿分享高考资讯、填报志愿、大学、专业等相关的信息,帮助您轻松获取历年分数线等数据资料。

魔童村

中国传媒女研究生跳楼事件:中国人死心塌地的教育观,令人心痛!

近日,中国传媒大学女研究生疑似因“毕业论文未得到导师签字”,后逐渐精神失常而选择跳楼。对于事件本身,我不做评论,也没有资格评论。在这里,我忍不住地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大学,让大家看看大学的真面目。古语道,“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凡事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积淀期,绝非某个突然的事件所致。我所入读的大学是一个国家级重点大学,比不上“985”与“211”,但也比一般的“二本”“三本”好点。靠着这个学校的学位证书,我本可以找一份不错的工作,起码有一个还可以的“平台”。然而,实际上,我在大三那年,便一脚把这所大学踢开了——休学。名为休学,实则是永久离开学校,只不过以休学的名义离开学校,家人好接受一些。周围的人都觉得我是傻子,从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好不容易才熬到的大学文凭,说不要就不要?那这十二年的书白读了吗?如果只是因为没有拿到文凭的书便算白读了,那这样的书读来又有何意义呢?我所认为的知识、学术,它们不应该是一纸文凭的垫脚石,而应该是人生真正的阅历、财富、乐趣与从容。换句话说,我拿不拿大学本科文凭,和我所读的书、见过的人、努过的力、流过的泪,没有任何关系。我不是为了拿文凭而踏入大学的门,也不是为了日后活得更好才保持着读书的习惯。下面就为大家谈谈,我所经历的大学的真实样子,以及为何我决定要休学。进大学的第一场考试,具体考什么我记不得了,好像是马克思,也好像是爱因斯,或者恩格斯,要求我们写一篇感悟之类的稿子。我只记得的场景是:昏暗的教室里,老师告诉我们,不要找百度的抄,百度抄的只能得80分,大家要加一点自己的真实想法在里面……后面陆陆续续有很多考试,有一场考试,我们同班的一个高个子坐第一排,而他是那种无法及格的内容。监考老师就在他前面坐着,他的处境非常尴尬。突然一个镜头,我看到那个高个子兄弟一把将后排同学的试卷掏了过来,正好被突然回头的监考老师发现。情况有点超乎意料,说时迟那时快,监考老师还未完全回头的脖子马上回归窗外。是的,监考老师什么都没发现。再后来,我发现大学里的考试实在是太过无聊,索性不再参加。我是一位文学小说迷,无所事事的时间里,我一个劲地看村上春树、马尔克斯、胡塞尼、路遥,我记得《追风筝的人》我反复看了7遍,《平凡的世界》看了3遍,《百年孤独》看了7遍,《挪威的森林》看了9遍……前面几学期,我缺席了诸多期末模考,但在收到成绩单的时候都异常惊讶地发现即使是自己课都没去上过、考试更未参加的课程,仍然是60分。对此,我对镜像般的大学教育更加无望。期间,学长们不断向我们推销他们的“证书便捷之路”。“计算机二级必须要考,我知道一个快捷方法,只要你人去了,逢考包过。”当然,我对此毫无兴趣。相反,我更乐于知道哪个网吧里的网速更好。说句实话,我的大学就是鬼混过来的,当然,我是一个实在的人,是鬼混就是鬼混,我也没想过要拿什么学位证书。休学后,我独自跑去广东的工厂打工,后面选择了自己擅长的文字领域。现在正运营着自己的新媒体账号“夏主编旅游攻略”,没有大学文凭,我一样能为社会创造价值,也一样能养活自己,更一样能找到人生的乐趣。今天,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人们的教育观要醒醒了,大学并不是意味着“好生活”,也并不是适合所有人。当然,这里我不谈什么比尔盖茨的通俗例子,因为我们都不是比尔盖茨。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人生,有的是音乐家的天赋,有的是科学家的天赋,有的是企业家的天赋,然而中国家长们都想着把孩子送去大学,想着把所有的孩子都机械式地刻成同一个程序员的模子。也许别的孩子在读大学的四年里,于生活中积累经验,再拥有良好的人脉,已经找到了人生财富。而别的孩子还在大学四年中为论文发愁。他们已经相差了一个等级。读到这里,你肯定要说,只要孩子大学毕业后,其发展趋势肯定比没读大学的孩子强。告诉你,人这一生,真说不准。以我所在的大学同学毕业为例,一个重点本科的建筑系。毕业后,我们班30人,其中仅有4人从事了与本专业相关的行业,其余的人要么文员,要么销售,要么助理,要么有钱再送去香港、国外读研。对于其他26人来说,大学里学的知识,考过的试卷,争取的分数,有什么意义呢?当然,实际上,我敢保证我们这26人,早已将大学里学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如同我们现在记不起初中物理的欧姆公式一样。人们的教育观念真的要醒醒了:如今的大学,并不适宜任何人。有的人天生适合做科学家一类的人,喜欢做科研,搞建设,弄实验,他们能够在大学里得到自己想要的知识。然而有的人,他们就适合在社会的摸爬滚打中找到自己的路,适合在不断失业与不断换新工作之间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或者这类经历过真实社会生活的人,反而能给社会的前进带来更实际的改观。做自己喜欢的事,获得成就才有意义。我从大学一开始就没想过要靠毕业证进入某个公司,然后安安稳稳地上下班生活,过那种一眼就能看到未来的日子。我大学的专业是建筑系,然而我对建筑系根本毫无兴趣,我喜欢的是文学领域。现在,我也在自己从事的文字领域上发展。平庸而自由,但是我自己喜欢的工作。对于热爱的事物,人们总是更愿意付出。我宁愿加入一月只有3000薪酬的编辑行业,也不愿从事一月能挣10000薪水的建筑行业。因为在自己喜欢的编辑领域里,我感到很快乐,我会突破,我会不仅仅只是因为报酬而尝试创新、进取、优化,从而不断产生更好的成绩。但如果在自己不感兴趣的建筑领域,我就只是一个上班干活听命行事的行尸走肉。最后,告诉那些一心想要把孩子送进大学的家长们:大学并不适宜所有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路要走,精彩的人生不一定是读过大学后的人生。安逸的大学生活有时候反而会摧毁一个人。只要你的孩子乐观、善良、坚强,能够吃苦,他们总有一天会在社会这所最精彩的大学中得到他最优秀的人生毕业证书。

初试达到国家线就能参加复试?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改革详解来了!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史萍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中国传媒大学在3日举行的研究生教育会议上宣布,将从招生、培养和学位、导师管理、质量监控、学科与专业设置等方面,实施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招生改革从2021级开始,也就是说,今年10月左右报考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的考生,就将面临新的招考方式。对此,记者特别采访了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史萍。博士研究生招生全面实施“申请-考核制”初试加强对学科基本素养和学术基本功底的考核从2021级开始,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全面实施并完善“申请-考核制”方式,分为材料评议、初试(笔试)、复试(面试等)三个环节。材料评议环节就是,通过考生提交的学业成绩、学术成果、研究计划书、申请信(包含自我评价、报考原因、职业规划、对践行立德树人的理解等)等材料,对考生的学业水平、学术能力及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查。针对全媒体人才培养需求和培养过程中的痛点,博士研究生招生对初试科目进行了大力改革,更注重对考生学术基本功底和素养的考查。史萍告诉记者,在初试时通过设置学术写作、人文社科综合等笔试科目,加强对攻读博士学位所必须的学科基本素养和学术基本功底的考核,“从招生源头解决博士生学术写作能力差、人文素养薄弱等痛点问题。”在复试环节,更加注重对博士考生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的考查,特别增设学术答辩环节,史萍解释说,“就是让考生以答辩形式重点介绍本人代表性学术成果或攻读博士学位阶段的研究计划。同时,结合考生的申请材料,通过交流问答方式,进一步对考生的思想品德、专业素养、创新潜质、心理素质、沟通交流能力等进行考查。”在史萍看来,此次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就是“坚持能力素质与知识考核并重,通过构建分级选拔模式和多元考核方式,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招生选拔机制。”硕士研究生招生全面改革初试自命题科目达到国家线即可进入复试选拔流程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改革举措,尤为人数众多的考研大军所关注。据了解,为加强对考生基本素养和基本功底的考查,此次对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的自命题科目进行了全面改革,人文社科类专业将以主题写作和人文社科基础为核心来设置自命题考试内容,“重点考查理性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等,确保录取的硕士生有良好的培养潜质和发展后劲。”史萍表示。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硕士研究生招生改革也力求破除“唯分数”论,初试达到国家线的考生即可进入复试选拔流程,并在复试选拔流程中增加材料评议环节。史萍澄清说,“进入复试选拔流程,并不是说就能参加复试考核了,而只是具备了参加复试选拔的资格。”复试选拔流程包括材料评议和复试考核两个环节,材料评议环节是通过考生提交的报考材料,对其既往学业水平、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评分。“最终能否进入复试考核环节,由材料评分与初试成绩共同确定。” 史萍解释道。据悉,复试考核环节主要是突出对专业能力的考核,学校会针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置不同的考核重点,学术学位研究生注重考查专业基础知识和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注重考查专业实践能力或创作实践能力。同时,根据考核目标要求及专业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如笔试、机试、面试、现场主题创作等。鉴于艺术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即艺术硕士)的招生选拔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史萍介绍说,改革后会有一套相对完整独立的艺术硕士招生选拔模式,“初试考查人文社科基础和写作能力,材料评议侧重考查综合素质,复试重点考查艺术创作实践能力,从而确保录取的艺术硕士既具备良好的专业功底,又有较强的艺术创作能力。”【来源:人民在线】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浑浑沌沌

博士学制延长为4年中国传媒大学启动研究生教育重大改革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教育会议现场。人民网北京8月4日电(记者 赵光霞)记者从3日举行的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教育会议获悉,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中国传媒大学将从招生、培养体系和学位、导师评聘、质量监控、学科与专业设置等方面,实施研究生教育系列重大改革。“改革的力度、广度、深度前所未有,各项改革举措与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要求高度契合,在我校乃至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陈文申表示。破难点、去痛点、补漏点聚焦研究生教育各环节“卡脖子”问题中国传媒大学为什么要进行研究生教育改革?陈文申直言,经过40年的建设,学校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巨大成绩,为党和国家培养输送了大批高层次人才,为国家信息传播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同时,“研究生教育在学科专业设置、招生、培养、学位论文质量、质量监控、导师水平和责任心等方面,也存在着突出问题,迫切需要改革。”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7月29日在北京召开。“召开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陈文申在会上传达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时表示,必须贯彻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全媒体高层次人才培养要求,聚焦研究生教育各环节“卡脖子”问题,推出全方位改革举措,构建科学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为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夯实根基、提供保障。改革非一朝一夕之功,记者了解到,去年6月中国传媒大学就成立了以校长廖祥忠为组长的专项改革小组,全面启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廖祥忠介绍说,本次改革以培养单位为核心,以导师为主体,以“破五唯”为着眼点,以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目标,紧紧扭住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破难点、去痛点、补漏点、除弱点、扫盲点,通过各环节改革举措,优化生源选拔机制,加强培养环节管理,压实导师责任,强化教育质量监控,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从招生、培养到质量监控全方位改革前所有未有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张鸿声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据悉,一年多来,中国传媒大学专改组以问题为导向,问计导师,学校各层次导师全员参与、积极支持,撰写提交了180余万字的材料。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张鸿声说,专改组还广泛深入调研了国内外上百所著名高校,充分借鉴中外大学好的经验做法,共制定、修改和完善了近30个相关文件及实施细则,覆盖招生、培养体系和和学位、导师评聘、质量监控、学科与专业设置各个环节。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史萍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办好研究生教育事关国家发展、民族未来。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史萍借用“选好种子,育好苗子,收获果子”来进行形象地比喻。史萍说,通过在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招生中设置材料评议环节,加强对考生既往学业和一贯表现的考查。优化博士生复试考核环节,通过设置学术答辩环节,加强对考生学术研究能力的考查。“通过在博士研究生招生中设置学术写作和人文社科综合、在硕士研究生招生中设置主题写作和人文社科基础等考试科目,强化对考生学科基本功底和基本素养的考查,从招生源头解决培养过程中的痛点。”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任孟山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学制改革一直是个焦点问题,研究生院副院长任孟山透露,经过全面调研和充分论证,自2021级开始,学校博士研究生学制由3年改为4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由8年改为6年;专硕生学制统一为2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统一为4年。此外,为夯实培养起点,建立了基本文献阅读制度,“要求博士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15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50种;学硕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8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30种;专硕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6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20种。”任孟山强调,对基本文献阅读的检验机制,学校设置了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和硕士基本文献考试,通过考试之后才能进入论文选题阶段,每名研究生有3次机会,3次均不能通过者,实施分流或终止培养。“这是学校前所未有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淘汰环节,改革力度非常大。”在研究生导师资格评审与岗位聘任制度方面,对校内博导、兼职博导、校内学硕导师、校内专硕导师、专硕业界导师分别采取采用不同的评聘与考核标准。此番改革特别为创作、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设立“专硕导师资格评审绿色通道”,打破参评硕导资格教师在入职年限、学位、职称、发表论文与承担项目等方面的条件限制,张鸿声指出,“此次改革还特地与专硕导师资格评审绿色通道制度配套推出了‘1+1+1’模式专硕导师组工作制度,即1名专硕导师、1名学硕导师和1名业界兼职导师联合指导的专硕导师组制度。”建立健全、科学、高效、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课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必须从根本处入手,学校教育质量评估与督导处副处长王雪野表示,“学校将对所有专业研究生的课程结课论文实施查重抽检制度,还将把学位论文评价意见作为监控内容向全校和社会公布,建立开题-预答辩-答辩专家责任制度,通过倒逼方法,进一步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建设中的第一责任意识。”学科与专业方向设置的改革工作作为研究生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中国传媒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张涛介绍,通过这次改革,学校关停了17个专业方向,对47个专业方向进行了并、转和调整,重新规划设计了计算传播学、艺术传播学、媒介与国家治理、文化法治与知识产权等19个新专业方向。【来源:人民在线】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得之者生

志愿者|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为施甸县示范小学捐赠“白杨助学金”

1月21日,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施甸县示范小学举行助学金发放仪式,为6名品学兼优的建档立卡户学生发放“白杨助学金”。本次“白杨助学金”的捐赠者是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2018级数媒网络专业的沈柯蓉同学,她以个人名义委托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将这笔助学金发放给有需要的施甸学子,希望能让小白杨志愿精神在施甸扎根发芽,并延续传承下去。受助学生表示,“好心姐姐的帮助让我们全家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滴水之恩,定涌泉相报,将把感激前进的动力,继续努力,做一名成绩优异、品行端正的学生,未来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像姐姐一样回报社会”。施甸县示范小学校长表示,物质上的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贫瘠,是道德上的荒芜。“白杨助学金”不仅仅是一次资金上的赞助,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希望各位同学能够铭记这份深情关爱,珍惜所有人对我们的关心帮助,以此为动力,刻苦学习,发扬施甸的红色传统、善洲基因,以优秀的成绩和出色的表现,回报社会。【来源:保山青年】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武士刀

一研究生疑因论文问题自杀,中国传媒大学:很痛心,正在调查

5月10日,中国传媒大学校方正式回应了硕士研究生黄某坠楼身亡事件,称已成立专项工作组调查了解相关情况。5月9日晚,有网友发微博称,其姐姐黄某系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17级硕士研究生,黄某因毕业论文未得到导师签字,无法通过盲审,曾苦苦哀求导师未果,后逐渐精神失常并于4月30日前往医院就诊,日前跳楼身亡。对此,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博@中国传媒大学 5月10日发布相关情况说明称,“2020年5月1日下午6时许,惊悉我院2017级动画艺术学研究生黄静怡同学在家不幸坠楼身亡,学院师生深感惋惜和痛心”,“学院怀着悲痛的心情立刻成立了善后小组,与静怡同学的家人保持联系并关心慰问”,“按照学校的要求,学院于事发的第二天就配合学校相关部门,启动了对此事的核查工作。我们会针对家属提出的一些情况,认真、负责地了解、核实,并将实事求是地回应各方关切”。5月10日当天,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学校此前已了解到相关情况。“事发于5月1日,当时学生在家,尚未返校,是学生的邻居当天打电话给学生所在学院老师反映的情况。”该负责人表示,学校对此感到很痛心,事发后已成立专项工作组来调查了解相关情况,并一直跟家属方面保持着联系沟通。关于5月9日黄某家属通过微博发声的情况,该负责人表示,“一个家庭面对失去孩子的这种打击的时候,心情和情绪我们都可以理解。”该负责人还表示,看到微博上的内容后,学校方面后续除了进行相关情况核查外,会尽量给学生家属提供一些其他方面的帮助。博文中,家属还质疑学校“导师未签字,纵使其他老师同意,乃至盲审通过都无法毕业”的审核制度是否合理。对此,上述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会派相关的老师对黄某的论文、包括她和导师之间的一些情况作进一步的了解。 “由于学生去世地点不在学校,学校很难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太多具体事情,目前学校通过保卫处在跟当地警方联系,核查还在进行当中,后续会公布调查结果。 ”5月10日,澎湃新闻记者多次联系黄某亲属及导师,截至发稿前尚未得到回应。附@中国传媒大学 5月10日发布的《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关于黄静怡同学相关情况的说明》:2020年5月1日下午6时许,惊悉我院2017级动画艺术学研究生黄静怡同学在家不幸坠楼身亡,学院师生深感惋惜和痛心。我们对静怡同学的离世表示最深切的悼念,对她的家人表示诚挚的慰问!学院怀着悲痛的心情立刻成立了善后小组,与静怡同学的家人保持联系并关心慰问,希望能够与家人一起度过最痛心的时刻。按照学校的要求,学院于事发的第二天就配合学校相关部门,启动了对此事的核查工作。我们会针对家属提出的一些情况,认真、负责地了解、核实,并将实事求是地回应各方关切。一直以来,学院始终关注全院学生的学业与身心状况,关爱每一个生命的健康与成长。再次对静怡同学的离世表示最深切的悼念,也感谢社会各界对我们的关心。[责编:肖秀芬][来源:澎湃新闻]

古之人乎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导师评聘制度改革落实工作顺利完成

10月21日上午,我校第九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在明德楼918会议室召开。会议审议了我校2021年度博士生导师岗位聘任事宜。校党委书记、校长廖祥忠,校党委副书记姜绪范出席会议,会议由廖祥忠书记主持。此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进行,各培养单位院长(中心主任)与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会。廖祥忠书记在讲话中谈到,作为我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部分,改革后的研究生导师评聘制度落实至今,工作进展非常顺利。这得益于前期改革专班所做的大量调研、反复探讨论证与科学规划,说明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思路方向正确,改革具体举措科学务实,可操作性强。廖书记提出了与我校未来发展相关的几个重要工作设想,展望前景,鼓励大家再接再厉,在总结改革宝贵经验基础上做好未来规划与布局,力争使我校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再次跨上一个新台阶。研究生院院长张鸿声向学位委员汇报了此次博导岗位聘任的分委会初评情况、研究生院与相关职能部门复核情况,并详细介绍了评审及投票规则。经过充分审议,学位委员对各培养单位上报的初评建议名单进行投票表决,最终产生2021年度具岗位聘任资格的博士生导师共183名。此次会议标志着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所推出的研究生导师评聘制度改革工作顺利完成。近一年来,在廖祥忠书记的带领下,导师改革专班广泛调研、博采众长,吸纳国内外顶尖院校的先进制度与模式;面向学校全体研究生导师开展问卷调研,广泛发布制度征求意见稿,积极采纳培养单位反馈的合理建议意见,并请学位评定委员会专题研讨论证、相关职能部门逐字逐句推敲把关,积极响应国家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与破除“五唯”顽疾号召,落实研究生导师分类评价原则,贯彻上级单位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管理的相关文件精神。改革后的导师评聘制度遵循评聘分离原则,“资格评审看水平,岗位聘任看条件”,突出立德树人与爱岗敬业导向、培养质量导向,破除“五唯”顽疾,采用覆盖了多种类型学术成果的评价标准。通过改革,我校建立了多元立体的导师评价体系,设立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负责的导师评聘评审管理机制,增加导师资格校内外专家双向匿名评审环节,设立专硕研究生导师评审绿色通道,引进业界导师进入专硕导师指导工作组,实现了研究生导师分类评审和产教融合的教育理念,为研究生分类培养奠定基础。今年8月,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大会圆满召开后,研究生院立即启动了导师资格评审工作。经过教师主动申请、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初评、校内外专家双向匿名评阅、校学位委员会终评,于9月初确定产生了2020年度新增博士生导师资格获得者15名、学术型硕士生导师资格获得者34名、专业型硕士生导师资格获得者68名,为我校导师队伍注入了新鲜、强劲的血液。9月秋季学期开学后,研究生院组织开展2020年度硕士生导师岗位聘任和2021年度博士生导师岗位聘任工作。经导师申报、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初评排序、校研究生招生资格认定领导小组复审、校学位委员会差额投票终评,最终确定我校具有2021年度博导岗位聘任资格的博士生导师183人。在下一步工作中,研究生院将继续落实推进博导组工作制度改革,加强研究生培养、学位授予各环节管理,将研究生教育改革各项举措落到实处。(来源:中国传媒大学 通讯员 张磊 摄影 余毛毛)

龟长于蛇

中国传媒大学发布2021年度研究生招生改革实施办法

北京商报讯(记者 程铭劼 实习记者 赵博宇)8月6日,中国传媒大学研招办官方公众号发布了中传硕士研究生招生改革实施办法及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从2021年招生年度开始,中传将对硕士研究生招生选拔方式进行全面改革,主要改革内容包括初试自命题科目设置、复试选拔流程、复试考核办法等。根据此次发布的招生改革实施办法,中传的人文社科类专业,未来将以主题写作和人文社科基础为核心设置自命题考试科目。同时,复试考核将根据考核目标要求及专业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值得注意的是,从2021年招生年度开始,报考中传的考生初试成绩达到国家线即可进入复试选拔流程,复试选拔流程包括材料评议和复试考核两个环节。材料评议环节将通过考生提交的报考材料,对其既往学业水平、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评分。由材料评分和初试成绩按一定比例计算出综合成绩,按综合成绩划定复试分数线,综合成绩达到复试分数线的考生可参加复试考核。据悉,中国传媒大学已经公布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及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来源:北京商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