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高分成功经验谈——恒心加方法等于成功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高分成功经验谈——恒心加方法等于成功

本文是以中国传媒大学学霸学长学姐与导师一同编写的鼎峰考研内部资料为引线,其结构与同时将《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中的重点内容整合到大纲中。对于重点问题,在最后以专题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对答大论述题较为有用。恒心+方法=成功——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经验谈眨眼间一个星期的复试就结束了,下了从北京回来的火车,心里一直在提醒自己,都已经结束了。一年的考研生活如在眼前,但细节却已经模糊不清,就像是一部斑驳的的电影放映机,不知遗失在记忆的哪个角落里,吱吱嘎嘎地传递着亲切又陌生的影像。一年前的今天我开始准备考研,正如很多刚开始准备考研的人一样,我信誓旦旦地为自己制定了一份考研计划,并郑重地贴在床头,告诉每一个认识的人,我要考研了。然后就是在支持与怀疑的目光中早起晚归,重新过起了高中时代三点一线的生活,枯燥却也充实。好在天道酬勤,初试取得了393分的成绩,也算是给自己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现在复试也结束了,不管最后结果如何,我想我总算坚持了下来,总算没有放弃,总算在考研这个不算漫长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也许你会问我收获了什么。我想说,考研本身就是一种历练,一种能够让人沉下心来、摒除浮躁的历练。考研的整个过程,如果你坚持了下来、并且问心无愧,那么无论结果如何,你都是一个成功者。在这个充满诱惑和浮华的世界里,能够有机会使自己走出浮华,在拼搏与宁静中沉淀自己的灵魂,这对于人的一生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财富。个中滋味,或许只有亲历其中的人才能深切体会。在这里,我只想将我对考试本身的一些感悟(谈不上经验)记录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初试篇初试的准备宜早不宜晚,我是从暑假开始准备初试的,应该不算早了。在下决心考研之前,先问一下自己是否已经准备好了,是否适合考研。考研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足够的毅力和恒心,也需要足够的动力,否则很可能会半途而废、前功尽弃。无论这个动力是什么,只要足够鞭策你一年的考研复习就足够了。先说说公共课。政治和英语虽然只有200分,却是拉分的重头戏,尤其是英语,很多人专业课甚至总分都非常优秀,到头来英语不过线,被挡在了理想的学校之外。英语的复习应该早下手,先从基础开始,一步一步来。首先要把考研大纲要求的单词掌握熟练,这是基础的基础。我当时在基础阶段报名了鼎峰考研的英语基础网课班,跟着jc老师学习了高效的背单词的方法。并且我以为,记忆单词应该贯穿整个考研过程,开始时多用点时间,以后要做的就是强化记忆。至于用哪本单词书,个人认为这个并不重要,我一开始用的是星火的单词书,但感觉太厚,也太啰嗦,以至于我在后期干脆在网上找了前一年的大纲单词打印出来,不多,就几页纸,带在身上随时随地都可以温习。无论是哪个版本的单词书,它的内容都是以大纲单词为标准的,因此不如找来前一年的大纲单词,先把熟悉的和已经记住的单词划出来放在一边,剩下的单词应该就不多了(毕竟我们大部分都已经过了四六级)。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记忆这些不熟悉或没见过的单词了,方法因人而异,我采用的是鼎峰考研jc老师的分步记忆的方法,也就是每天记忆一定量的单词(如每天100个),第一天记100个,第二天在记下100个之前用最快的速度复习一遍前一天的单词,这样循环往复,不愁记不住。记单词的时间随着熟练度慢慢递减,也是因人而异,关键是要坚持。单词记好了,下一步就是英语阅读。阅读理解(包括新题型)的重要性无须赘言,有句话说得好:“考研成败看英语,英语成败看阅读”,一点不假。阅读理解一定要练,怎样练呢?我认为历年真题是个很好的材料,一定要利用好历年真题。把历年真题研究透彻胜过做几百套模拟题。真题一定要分析透彻,我认为有必要专门针对真题做笔记,记下真题中的知识点和难点,方便日后复习。真题至少要做5遍,每一遍都应该有不同的收获,这期间注意掌握考研真题的出题风格和套路。要知道每种考试的风格总是不一样的,因此即便你的雅思托福专八考了再高的分,对考研英语也要认真研究,每年都有许多英语专业的同学败在英语上,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对考研英语重视不够。至于真题辅导书,我用的是张剑主编的黄皮书。当然,肯定会有人学有余力,很早就把真题研究透彻了,这时候再去练练模拟题,量不在多,关键要精。现在市面上的模拟题已经到了泛滥的程度,所以选好模拟题也是一门学问,千万不要看见模拟题就想买。在这方面我是有切身体会的。我做了不少模拟题,几乎一天就要做一套,有时候两套甚至三套。做题这东西,做多了也会上瘾。但是结果怎么样呢,我的英语成绩并不是非常理想,甚至跟那些没做过模拟题的同学差不多。所以我在这里奉劝那些企图搞题海战术的兄弟姐妹们,做题可以,一定要精做,选准题再做,否则只能做无用功,劳财伤神,得不偿失。在我看来,有几本模拟题还是可以做做的,比如韩鹏主编的《考研英语专项突破》,宫东风的《最后四套卷》等。英语作文无须准备得太早,临考试三个月开始准备即可。买一本作文辅导书(不要买作文模板的),看看上面的范文,研究一下考研作文的风格,然后把真题作文自己写一遍即可。保证每周至少写一篇作文,写完后找同学交换着改一改(最好找一位水平跟你相当或者比你高的),提高很快。不要相信什么模板,07年很多同学就是因为用了某个辅导班老师的模板作文得了0分;更不要相信什么压题作文,踏踏实实比什么都好。至于完形填空,可以说不用怎么准备。把真题做做,考试前再练几篇即可。完形填空每年的得分率都不高,而且每空才0.5分,基本上拉不开差距;而且完形填空非常费时;用时下很流行的话说,它的性价比很低。所以强烈建议考试时把完形填空留到最后做。对于政治,我是从暑假开始复习的,其实没必要那么早。我报了个政治全程辅导班,暑假上了几天,先把政治的整个知识框架梳理出来,注意,只是梳理出框架,细节的东西等到10月份再系统复习。政治大部分是些记忆性的东西,复习得早了很容易就忘了,因此晚点复习比较好。另外,有些同学可能会感到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公式比较难理解,我要说的是,这些公式只要记住就行了,至于它怎样推导出来的,那是经济学专业的问题,对于公共课来说只要求记忆。再有,毛泽东思想概论里会有很多著作,这些著作不用全部记下来,记住关键的几部即可。政治试题里最关键的是选择题,选择题里拉分最多的是多选题。因此,平时要注意对多选题的训练,一定量的练习题是必不可少的,这种练习题市面上有很多,可以选取1~2本。在最后阶段会有很多类似押题性质的模拟题,这些题许多都很有价值,找来做一下,甚至有可能碰到原题呢。这种“最后N套题”有很多,像肖秀荣主编的《最后6套卷》等等。不同学校对专业课的考察内容和形式都不一样,对于专业课,特别是文科的专业课,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好笔记是必不可少的。拿中传的传播学来说,传播理论与历史这门课初试参考书有5本。其中,胡正荣老师的《传播学总论》这本书可以说比较言简意赅,是一本入门和纲要性质的教材,可以先看这本书,把握一下传播学的总体脉络和研究体系。塞弗林的《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则从经验学派的视角解读了传播学的相关理论,里面的案例很多,看起来比较有意思,但若是想要准确把握,还需结合其它相关著作。罗杰斯的《传播学史》是一本传记性质的著作,它用传记的体例记述传播学相关著名学者和学派的贡献和事迹,可以当故事读,但比较散,不太好把握,可以多读几遍,总结出自己的东西来;这本书轶事较多,不是那种中规中矩的教材,很多同学可能不太重视,但是08年考研简答题的两道题目全部出自《传播学史》这本书(芝加哥学派),令很多考生措手不及。这也从一个侧面提示我们专业课复习一定要全面,掌握知识一定要扎实,不可抱有侥幸心理。08年还新增了两本书,一本是段鹏老师的《传播学基础》,这本书比较系统,很适合作为考试资料,在我看来,它总结了《传播学总论》、《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的大部分内容以及《传播学史》里的部分重点内容,可以在阅读以上三本书的基础上把《传播学基础》作为强化理解的教材。另一本是胡正荣老师的《21世纪初大众传媒发展战略研究》,这本书条分缕析地阐述了我国媒介产业制度及其经营管理的现状,近年来从宏观上考察媒介制度的题目越来越多,因此这本书应该引起足够重视。以上几本书是学校指定的参考书,对于指定参考书,要做到读熟读透,最好能自己整理出几本笔记。我一共整理了两本笔记,一本是关于传播学理论方面的东西,基本上是按照拉斯韦尔的“5W”理论的顺序,即“传播者—传播内容—受众—传播媒介—传播效果”,当然,还包括传播学研究方法、传播学发展概况等另外的几大板块,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添加,没有定则。另一本则是专门针对传播媒介制度,以《21世纪初大众传媒发展战略研究》为参考,一边读一边整理自己的东西。笔记整理出来之后,还要不断补充和修正。实际上,自己整理笔记不仅能加强理解,使整个读书的过程不至枯燥无味,还是节省时间的好办法。我在最后的复习阶段基本上抛弃了参考书,而是以自己整理笔记为依托,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迅速将知识温习一遍,还起到了梳理知识系统脉络的效果。需要补充的是,对于专业知识,仅仅掌握指定参考书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另外如果是跨专业没有基础的同学,还应该报一下专业课的辅导班,鼎峰考研的专业课保过班,课程体系完善,通过率高。还要适当涉猎一些当下传播学界的热门话题。可以多读一下中国传媒大学的校刊《现代传播》,里面有很多出彩的观点,也可从中学到答题思路。另外,考试之前在传媒考研网上会有“传播学必会20题”,找来仔细研究一下,里面有很多题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命中原题,价值不菲。对于另一门专业课文史综合(新闻传播学),就比较简单了。学校指定的参考书是《文史要览》,看上去很厚,实际上真正读起来并不难。这门课只需要把《文史要览》这本书掌握就可以了。《文史要览》虽然是条目式的知识点,但是有些地方很杂很乱,不适合考试。这就又需要自己整理笔记了。《文史要览》的笔记一定要简要,去粗取精,只需要把知识点以考试要点的形式罗列出来即可,如果笔记整理出来比原书还厚那就没有价值了。笔记整理出来后再复习时,可以对着笔记的要点进行回忆,回忆不起来的地方再翻书,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政论写作,可以多看一看9月份以后的人民时评,据说政论写作的题目就取材于人民时评。当然,个人认为,人民时评的质量良莠不齐,不如《南方周末》的方舟评论,建议适当关注一下。无论是专业一还是专业二,都要认真研究历年真题。《传播理论与历史》的真题有一个特点,就是每年的题目基本上不重复,这样就好办了,看一下往年都考过哪些知识点,然后再对照一下传媒考研网的“必会20题”,今年要考什么题目,自己心中也就有数了,最后阶段就重点准备这些题目。《文史综合》的真题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特点,名词解释、填空、简答题每年重题的概率很大,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历年真题,尤其是那些重复率较高的题目;而古文阅读题则正好相反,它从来没有重过,而且基本上是《文史要览》里列出的篇目,这样,果断划掉那些考过的篇目,认真研究一下没考过的仅剩的十来篇,还愁押不准题吗!最后需要补充的是,在考场上答题时,一定要审准题目,这绝不是空话套话。有些同学拿过题目来就下笔,往往答到一半了才发现自己的想法离题十万八千里,再改也来不及了。因此,拿过题目来,不要怕花几分钟时间进行思考,整理一下思路,在头脑中打一下草稿,然后再下笔,成功的几率大一些。另外,卷面的问题就不用多说了,字迹工整,条理清晰,这些都是博得阅卷老师印象分的关键。复试篇经过了初试的一关,还有最后一关在等着我们,那就是复试。近年来复试的权重加大,使得很多同学在复试中被淘汰,因此复试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中国传媒大学的复试分为三个部分,专业笔试、英语口试、专业面试。专业笔试主要是考察指定参考书的内容。我报的是传媒大学传播学的应用传播学方向,复试的参考书有6本,如此多的参考书要想在短时间内看完绝非易事,因此一旦知道自己进了复试就要马上着手准备。这六本书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个人认为,《电视收视率解析》和《传媒经济导论》这两本书是重点,每年都会从这两本中出题。《受众分析》可以结合《电视收视率解析》一起看,由于是翻译过来的,因此比较晦涩,需多读几遍。《传媒产业经营与管理》和《媒介经营管理》这两本书内容比较相近,可以结合起来读,里面政治学的东西比较多,条条框框也比较多,理解即可。贺寿昌的《创意学概论》这几年一直没有出过题,但是比较有意思,读一下可应付专业面试。另外,考试之前看一下历年的复试题目,了解一下出题思路也是很有必要的。传媒大学的英语口试由国际传播学院统一组织,比较简单,关键是不要紧张。进考场之后先随机抽两道题目,一道是生活方面的,一道是专业方面的。我记得自己抽到的第一题是“What is your ideal life?”,另外一道是“Do you think the information on line credible?”抽完题目就坐下听录音,给我放的录音是关于一个男人阐述自己为什么要考研的,时间很短。听完录音后,老师会根据录音问你问题,我的问题是“What did the man plan to do?What’s his reason?”基本上是录音里的内容,听懂了就很好回答。然后,就是问你刚才抽到的两个题目了。专业面试应该是最重要的了,因为这决定了导师是否对你满意,也就决定了你是否能够成为导师的学生。还是老生常谈了,面试时不要紧张,放松一些,这样老师对你的第一印象也会好一些。我当时面试时先是做自我介绍,然后抽一个题目作答,抽到的题目可能会很基础,也可能会很怪,抽到怪僻的题目不要紧张,把你知道的答出来就可以了,因为毕竟老师也知道题目不好答,老师的要求也会降低的。然后就是阐述科研设想,老师们会根据你的科研设想问你很多问题,通常是连珠炮似的发问,偶尔也会问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这时就是考验你心理素质的时候了。应用传播学的专业面试时间会很长,通常在20分钟左右。另外,面试时的基本礼仪也是要注意的,穿着不要太随便就好,进门之前要敲门、老师请你坐下时说谢谢,出门时随手关门等等,这些细节都是一个人素养的体现。最后补充一点,无论是初试还是复试,掌握大量准确的信息是非常有利的。这一点可以利用网络,也可以联系认识的师兄师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考研也是一场信息的较量。结语须知,考研是一种历练,也只有当你把考研当作一种历练时,才能品出其中真味。正如我为这篇东西所起的题目那样,在这场并不算长的历练中,坚持不懈的恒心和科学有序的方法永远是成功的坚实保证。在这个成功的过程中,有喜悦,也会有心酸,有鼓励,也会有怀疑,有坚持,也会有放弃,放弃的应是是浮华与虚妄,坚持的应是梦想与光荣。最后,让我以巴尔扎克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大家共勉之:“一个预感有美好前途的人,当他在艰苦的人生大道上前进时,就像一个无辜的囚徒走向刑场,一点也不用羞愧。”以上就是鼎峰考研高分学员为广大考生总结的宝贵经验

茶之道

2019年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学考研参考书目

2019年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学考研参考书目关注微信致硕考研公众号:致硕考研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202俄、203日选一③712新闻传播史论④815新闻实务参考书目:新闻传播史论袁军、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本)李磊:《外国新闻史教程》(第2版)雷跃捷:《新闻理论》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修订版)雷跃捷:《媒介批评》郭镇之:《中外广播电视史》郭镇之:《当代广播电视学》石磊:《新媒体概论》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第2版)新闻实务梁一高:《现代新闻采访学教程》(修订2版)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谭云明:《新闻编辑》王振业:《新闻评论写作教程》刘笑盈:《国际新闻学:本体 方法和功能》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刘笑盈 何兰 《国际传播史》江爱民、吴敏苏:《国际新闻报道》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刘洪潮:《国际新闻写作》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马胜荣:《国际新闻采编时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课外期刊:《现代传播》、《新闻与传播》、《新闻记者》、《新闻战线》复试参考书目:9036国际新闻①《国际新闻学:本体、方法与功能》刘笑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②《西方新闻理论评析》徐耀魁新华③《国际新闻与跨文化传播》蔡帼芬、徐琴媛北京广播学院④《事实与建构:国际新闻的理论与实践 》蔡帼芬、刘笑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⑤《当代西方新闻媒体》李良荣等复旦大学出版⑥《中外新闻传播史》刘笑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⑦《国际传播学导论》郭可复旦大学出版⑧《国际新闻传播》刘笑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胡姬花

这个新传前沿考点,70%的概率会出现在今年考研真题中!

近日,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联合新浪AI媒体研究院发布《中国智能媒体发展报告(2019-2020)》,旨在对全球人工智能媒体发展背景、产业生态、应用情况及发展趋势进行研判。同时,报告聚焦了国内七大年度优秀案例以及疫情期间的智媒创新服务,从中管窥中国智媒的发展潜力。《中国智能媒体发展报告》精华看点(一)全球视野下智能媒体的差异化发展与共性聚焦看点1:全球人工智能“军备竞赛”已经启动,中、美、日、英、欧盟等国家及地区纷纷制定顶层设计、战略布局和关键政策保障人工智能发展,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迎来政策红利和投资热潮,顶级科技公司逐鹿人工智能赛道。看点2: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美联社、彭博社、BBC、GiveMeSport等外媒在智能采集与智能生产环节优势突出;Facebook、Google、Amazon等科技平台智媒体化趋势显著。平台智媒化和智媒平台化发展加速汇流。看点3:全球智能媒体产业生态在基础层、技术层与人工智能产业的架构支撑保持一致,应用层则形成了更适配媒体行业应用场景或需求的软硬件产品及解决方案。(二)中国智能媒体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研判看点4:当前,人工智能贯通信息采集、内容生产、内容分发、媒资管理、内容风控、效果检测、媒体经营、舆情检测、版权保护九大环节,驱动中国媒体的智能化迭变。看点5:对国内主要通讯社、报纸、广播、电视、媒体网站、新媒体智媒转型的专项调研结果显示:多数国内媒体机构高度重视智能化战略,但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基础薄弱、专业人才缺乏和资金投入不足是目前智媒转型面临的三大挑战。看点6:中国智能媒体发展势不可挡。在主流价值导向引领下,以计算机视觉、强化学习、知识图谱、情感计算等关键技术领域加速突破,推动媒体认知智能升级,全链智媒应用得以纵深发展,智媒商业化得以实质性突破。新型主流媒体与头部商业平台将成为智媒生态两大中坚力量,而先进技术、创新管理和内容建设协同发展将持续激活媒体AI能力。同时,伦理标准、职业规范的建设成为行业关注焦点,为智媒行业健康高速发展保驾护航。(三)优秀案例直播中国智媒转型进行时看点7:国内智能媒体发展百花齐放,领先智能媒体路线践行者为行业发展带来了宝贵经验,本报告将详解CCTV微视AI in TV模式、封面新闻智能泛内容生态、广州日报智能化融媒体方阵、闪电新闻“AI+广电”融媒体资讯平台、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新浪新闻智能化媒体平台、央视网“人工智能编辑部”七大年度案例。看点8:新冠疫情期间,人工智能助力疫情防控、集结战“疫”舆论宣传工作,人工智能在疫情信息采集、疫情报道内容生产和新闻播报、舆情分析、内容分发、鉴谣辟谣及信息治理等方面形成了多个优秀应用案例,成为战胜信息疫情的“特种智能部队”。智媒时代的新闻传播业变革智媒是以技术为导向的一种媒体形式,智媒时代,以人为主导的媒介形态开始被打破,各种智能物体及新技术的交互融合,推动传媒产业链的新变革。人工智能、物联网、VR/AR等技术的发展是驱动媒体智能化的直接技术动因,并最终使智媒成为未来媒体发展的一种主要趋向。可以看出,智媒的技术基础主要是人工智能技术,一般认为人工智能可以分为“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即针对特定的应用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学界和业界已经有了显著的成果。比如语言翻译、自动驾驶、图像识别等。强人工智能是一种未来人工智能状态的概念,强人工智能的人工智能系统的智能行为至少能够达到与人类一样的程度,能够完成各种认知任务。弱人工智能与强人工智能之间的鸿沟一直难以跨越,研究者们进行了各种尝试但是未能实现突破。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也认为,强人工智能至少在几十年之内是无法实现的。现阶段智媒的技术基础仍处于弱人工智能的阶段。智媒时代是人工智能与互联网、传媒业融合的时代,该时代以新技术为基础,万物皆联,万物皆媒,机器能够进行自我学习,实现信息从生产、分发、交互到消费过程的全自动化。这一时期传统媒体行业与其他行业协同创新发展,形成了新的媒体业态环境,再造了媒体的组织结构。智媒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传媒业革新了信息生产流程,使产品形态得到丰富,商业模式升级,打造出全新的产业链。(一)智媒时代的特点1、万物皆媒。在过去,媒体都是以人为主导。智能媒体发展时至今日,部分与人生活密不可分的物品及生产相关的系统,都可以成为为人类提供信息的媒介。人工智能技术赋予了这些物体或系统分析、发掘、预测及生产信息的能力,用户接受信息的来源平台不再单一。2、人机合一。目前,智能时代的发展趋势是人的智能与人工智能机器融合发展,在媒体智能化的进程中,单单依靠技术,人很容易被偏见和欺骗影响。只有人的智能与智能物体结合,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调查核实,才有助于构建新的人工智能理论以指导智媒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3、自我进化。智能媒体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衍生出能自我控制、自我进化的信息处理控制能力。智能媒体通过对算法的改善,对数据认知的结果,能够形成自我循环的智能程序,使智能媒体能够自感受、自处理、自反馈、自修改,提高传播效率。(二)智媒时代的新闻生产智媒时代的新闻生产是依靠人工智能技术基于前期采访和数据分析基础的再生产。生产从“记者导向”转移到了“技术导向”,使新闻生产不再仅仅依靠专业记者采编信息汇总,转向采编→生产→分发→体验智能化。智媒时代新闻生产的特点表现为:1、新闻生产系统智能化升级。从信息采集、加工到发布的过程,人与机器、环境等一切可成为媒体的事物都将参与进来,处于物联网中的一切物体都能够成为信息采集者。这个系统就是基于采集的信息形成的大数据库和精进的算法技术实现的,也有利于分布式新闻的发展,社交平台上的大部分自媒体都会成为这个系统的一员。2、机器人协助采集新闻线索。新闻生产趋于人和机器的协作,机器可以将人从繁琐的事物中解脱出来,使人的视野和感觉不再具有局限性。未来机器人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选题、发掘新闻线索,拓宽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对新闻传播效果进行预判,引导人的写作思路。3、新闻生产紧跟用户社交兴趣热点。用户接受新闻靠社交和个人兴趣。新闻生产只有了解用户的社交渠道和浏览新闻习惯及兴趣范围,才能做到精准推送,实现按需创作。为用户提供匹配的新闻生产,通过社交渠道扩大新闻的效度,同时关联相关的网络服务,就可以为用户提供附加价值,吸引用户使用匹配生产的新闻。4、新闻生产以用户多元化体验为目标。人工智能技术与媒介融合,通过AR和VR,用户可以基于终端将新闻投射在特定的场所,通过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相结合,增强用户对新闻新鲜、趣味、交互的体验。5、新闻生产过程注重智能化反馈。传统新闻生产机制中,受众参与程度很小,属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在智媒时代,受众地位进一步提高,新闻生产过程中注重受众对新闻内容的反馈,智能系统根据反馈,实时在新闻中增加新的信息。主流智媒应用现状及问题反思就目前智媒发展状况来看,当前人工智能.在传媒界的应用还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所谓“弱人工智能”是指模拟人活动或动物智能解决各种问题的技术,包括问题求解、逻辑推理与定理证明、自然语言理解、专家系统及人工神经网络、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以及机器视觉等。该阶段,人工智能主要依托算法,面向图像和语音识别、机器翻译以及自然语言处理、以VR为代表的沉浸式传播等领域。虽然智媒处在“弱人工智能”阶段,但它给传统新闻传播行业带来的颠覆性变革却不容小觑。(一)算法“黑箱”:一切皆可量化算法技术主要应用于自动化新闻和算法推荐领域。按照卡尔森(Carlson)的定义,自动化新闻生产是“将数据转化为新闻叙事文本的算法过程,其中涉及的人力干预仅限于最初的编程活动”。而算法推荐是以定制化信息服务为出发点,使用特殊的推荐引擎系统,借由机器算法推选出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并将其推送至用户端。从具体应用上来说,在国外Facebook早已解散了负责“热门话题(Trending)”的团队,改以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来抓取数据,通过对用户搜索、浏览的分析,对热门搜索词进行排序,抓取热门话题呈现给受众。在国内,今日头条可谓是算法推荐的先驱平台。算法可以解释为“用于解决某一特定问题或达成明确的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步骤”。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快速、准确,数据丰富且强调之间的相关性,缺点在于“生活情景、生活意义”被忽视,由于不强调因果性和思维上的逻辑性有可能导致因果颠倒、信息失实的现象发生。换言之,人工智能的技术操作逻辑是“一切皆可量化”,而在新闻专业主义中所强调的人文价值被忽视,数据与人文精神的匹配成为人工智能亟待解决的问题。算法犹如一个未知的“黑箱”——用户并不清楚算法的目标和意图,也无从获悉算法设计者、实际控制者以及机器生成内容的责任归属等信息,更谈不上对其进行评判和监督。到了智媒时代,一些较有影响力的聚合类新闻资讯平台进入用户视野,其影响力和用户范围十分广大,进一步弱化了主流媒体的影响力。由于这类资讯平台和内容平台本身不是专业媒体,对于新闻伦理问题并不重视。在新闻信息生产过程中更多依靠算法的判断,“把关人”权力逐渐被算法消解。因此就有了今日头条CEO张一鸣曾表示“算法没有价值观,今日头条不设置总编辑”的观点。(二)机器人新闻:颠覆内容生产主体机器人新闻压缩了内容生产流程的环节。机器的自动化带来环节合并,如Veo公司的产品能全景追踪体育赛事,在无人监管模式下,自动追踪体育场上的动向,并将素材自动组合成片,将拍摄、剪辑、后期多个环节进行整合。在国内,如新华社的“快笔小新”、腾讯财经的“Dreamwriter”、今日头条的“张小明”和第一财经的“DT稿王”都是机器人新闻投入媒体应用的例证。它们依赖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提取新闻事实中的数据、资料加以整合,转化为新闻文本。利用机器人写稿,可大大减少新闻写作者的工作量,将其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对新闻的深度分析上来。自动化新闻尤其适用于财经金融、体育等方面的报道,根据其“人工模板+自动化数据填充”的内在设定,可以极为快速地向受众传递新闻事实。当然,现在讨论机器人是否能够取代人类还为时尚早,学者喻国明就认为“机器取代人”其实只是一个纯粹逻辑的问题,还不是一个现实的问题。目前机器人新闻发展的关键问题是,人和机器如何在人机对话中实现功能的互补和价值的匹配。在大跨度的复杂变量的处理和判断方面、在微妙情感关系的处理和表达方面,尤其是在价值规则的制定和参照框架的选择方面,人的智能和介入不可或缺。那么,未来的机器新闻写作是否会停留在这类程式化的写作模式中?答案也许是否定的。“微软小冰”与《钱江晚报》等媒体的合作,就在向更广泛的领域延伸。“基于大数据分析,小冰可以准确追踪受众关注的热点和话题,并以此为基础有的放矢产出与投放信息。”由此可见,机器人新闻的出现已经颠覆了传统新闻生产者的定位,原本由人为主导的新闻内容生产变为人机共同协作甚至以机器为主体自动化完成。在未来,传播者和内容生产者的角色被重新定义,谁是新闻生产主体?谁控制着内容输出?机器人新闻在传媒界如何被界定身份等都是我们将要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问题。(三)VR场景:沉浸式传播的真实体验以VR为代表的场景式、沉浸式传播,也逐步渗透到新闻传播领域,并且已经有了一些有影响的作品。2012年,《新闻周刊》记者诺尼·德拉佩纳与学生帕尔默·洛基拍摄了第一部VR纪录片《饥饿洛杉矶》,这也是VR第一次显示它强大的新闻叙事潜力。2015年开始,美国新闻界全面应用VR技术,出现了《丰收的变化》《无家可归者》等新闻作品。就国内而言,2015年,财新网拍了《山村里的幼儿园》,讲的是农村基层的故事。此后的两会大量使用了VR直播,主要是全景展示,让普通老百姓通过VR/AR加入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情景当中。从传播学角度来说,VR有三个核心特质:一是沉浸,传播不再是信息,不再是观点,而变成一种体验植入你的身体,这就是传媒作为人的延伸的重要体验;二是互动;三是想象。VR/AR对于传统新闻业而言,它最大的意义在于,创造了场景式传播。学者彭兰甚至从构成要素的角度将场景提升至与内容、形式、社交并列的地位,称之为媒体的第四种核心要素,将人们所处的“空间环境、实时状态、生活惯性和社交氛围”归纳为场景的基本要素。梅罗维茨则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场景观念——“情境”(situation),既包涵了物理场景(房间和建筑物等),又囊括了媒介所创造的信息场景,将场景作为构建社会事实的重要维度。对于受众而言,这种场景化传播所带来的是跨越时空的“全觉接受”,即不同场景的相互交叉促使人们的身体所在地与交流空间可以分离,但处于不同时空的人们可以在意识上共享同一时空。当不断更新的传收界面持续中介我们的生活世界时,跨越时空的全觉传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贯穿人们的社会生活,更新社会文化的结构方式、表现方式。实际上,全觉传收“更加符合人类交往交流的自然状态,更加符合人类自在自发的交往交流方式”。由此形成收受者从语境模糊到清晰、从单一感官到全觉获取的立体传收模式。如何迎来一个更好的智媒时代我们对于智媒的发展应该持有审慎的态度,这并非是要阻止和限制智媒的发展,而是在深刻洞察其所带来的问题后,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对策,从而让智媒更好地为人类服务。重回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精神,将智媒发展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深化认知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呼唤与重构新闻专业主义面对算法“黑箱”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何在这个新的信息角逐场构建应有的伦理秩序和操作规范已经迫在眉睫。由于当前的媒体传播平台已经不仅仅限于传统媒体,一些商业化组织和企业成为这个领域巨头的趋势明显。技术对公共领域的深度入侵、人类对技术的过分信赖,以及相关企业对业内伦理规则的选择性失明正在导致一个风险社会的出现。在智媒背景下,有必要从更宽广的视域来审视和重构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从理论层面上来说,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应达到平衡。学者吴飞、田野认为,新闻的专业主义理念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念的混合体。算法机制具备工具理性特点,但它目的至上,忽略了价值理性中那些义务、尊严、美等信念。因此建议通过人机交互加强智能算法中人的主体性,即通过人+机器、机器帮人,让人工智能更好地体现人的主导性和价值观,最终实现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共融。从技术层面上来说,算法应该透明。按照新闻透明性的要求,通过公开信息披露,无论是否属于新闻从业人员,只要对新闻作品及其生产制作流程感兴趣,均享有监督、核查、评判甚至参与到新闻采集、生产以及分发过程的机会,用户借此可以更多地了解新闻生产过程及其背后的设计逻辑。这种透明包含算法要素的透明,即对数据质量、可信度、准确性、误差范围、采样范围、缺失值、机器学习过程中训练数据的规模等进行必要说明;算法程序透明,即算法程序的推理规则,如分类、数值推测、推荐等,其中包含的准确度、基准值、置信水平、外部接口的开关、输入与权重的可调整性以及呈现给终端用户的界面设计等;算法背景透明,即自动化新闻生产过程中是否有人工编辑和记者的干预,以何种形式、在什么程度上参与,谁应对报道的准确性负责,媒体机构应该予以明确说明。(二)将智媒纳入依法治理轨道可以预见,智媒必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这也加剧了制定行业规范和配套完善法律法规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美国南部卫理公会大学管理信息科学专家迈森(Richard O. Mason)在其《信息时代的四个伦理问题》中,提出了著名的“PAPA”理论,即:信息隐私权(Privacy)、信息正确权(Accuracy)、信息产权(Property)、信息资源存取权(Accessibility)。从专业行业协会来看,各国也形成了从事信息技术企业行为规范的基本伦理原则。如在美国计算机协会(Association of Computing Machinery,ACM)的十二条伦理守则中,第一和第三条分别是“对社会和大众的福利要有所贡献”“诚实和值得信赖”;加拿大信息处理学会(Canada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ociety CIPS)的伦理准则第三条和第五条分别是“抵制错误信息”和“不提供误导信息”。此外,英国计算机学会(British Computer Society)、日本电子网络集团(Electronic Network Consortium)等都也制定了类似的职业伦理守则。2017年7月8日,我国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可以视为国内对规范人工智能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当然,距离真正实现智媒进入依法治理的轨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种制定业内规范和法律法规的意识不可或缺。(三)深化认知与主体作用发挥美国学者曾经提出过“共进共存”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媒介的演进从不以替代原有媒介为演进方向,而是在既有媒介基础上叠加式地向前发展,由此形成不断创新的媒介生态环境。媒介的“共进共存”的关键,是经过人的选择后存续下来的媒介形态。这也就是说,在任何一种传播新样态出现时,真正决定其发展方向的还是人。施拉姆说:“归根究底说来,媒体的格调是由阅听大众来决定的。在大众手里,他们掌握着一张王牌,问题在于他们愿不愿来参加牌局。”其实,参加牌局的方式有很多种,他们既可以像施拉姆所言,“使自己成为机警而又有鉴别能力的阅听大众”,也可以成为积极参与的从事媒介监督的大众,通过媒介行动主义(Media Activism)实践来对信息内容、媒介行为进行监督和督促,通过自己能动的建设性作用,来实践自己的传播权。在人与媒介技术的互动中,既需要媒介技术的使用者提升媒介素养,以抵制强大媒介技术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的“促逼”作用,也需要专业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价值观及时更新,不仅要顺应时代的潮流,熟悉掌握并合理使用人工技能技术,还要提高个人的社会责任心,加强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参考[1] 新浪新闻.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新浪AI媒体研究院:中国智能媒体发展报告(2019-2020)[2] 彭兰.智媒化:未来媒体浪潮———新媒体发展趋势报告( 2016).国际新闻界,2016[3] 洪杰文,兰雪.从技术困境到风险感知:对智媒热的冷思考[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9[4] 梁辰,李萍.智媒时代的新闻生产[J].青年记者,2019[5] 滕瀚,王一鸣.智媒热的冷思考[J].视听界,2019(03)

同焉者和

这件学术圈的大事儿,就是你考研真题的风向标!

前几天,学术圈儿发生了一件大事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官方网站对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进行了公示。作为一个还在努力跨入研究生门槛的学术小白,你可能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还毫无概念,但是看了这么多论文,你一定在论文的结尾或者开头看到过“本文基于XX项目XX成果”这样的表述。项目是老师们研究想法和研究萌芽最初的呈现和来源,了解目标院校老师最新申报成功的项目,一是在一定程度上把握老师们的出题方向和重点,二是如果看到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完全可以在心中定下自己心仪的导师。因为我们的考题无外乎是老师们正在做的研究题目,而这份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清单上可能就藏着各高校老师最新的研究题目和方向!可谓是一份被遗忘的重点!今年新闻学与传播学共立项178个,其中重点项目有10项,一般项目有127项,青年项目有32项,西部项目有9项。学姐按各大高校进行了分类和整理,我们一起来看!中国传媒大学真题链接1.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出,“以内容建设 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机制为保障,推进全媒体传播”,请谈谈你的认识。(2020中国传媒大学,814,论述)2.新媒体时代下讲好中国故事的理念和策略。(2020中国传媒大学,334,简答)分析:中传今年立项的有一个重点项目,两个一般项目。重点项目是围绕此次疫情做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交媒体的传播评价体系构建和公众的政治认同研究,两个一般项目是聚焦于科学传播下的国家形象塑造和社会治理视角下互联网企业的责任缺失与重塑。暨南大学1.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完成三分钟视频分镜头脚本(2020暨南大学,809,简答)2.简述精准投放与消费者信息保护的关系(2020暨南大学,707,简答)3.简述短视频新闻和传统新闻的异同(2020暨南大学,334,简答)分析:今年暨南大学申报成功的有一个重点项目,两个一般项目,一个青年项目。主要聚焦的有风险传播与评估,移动传播时代广播生态的发展战略、“一国两制”下国家认同的再构建,还有短视频传播的情绪原理与治理。北京师范大学1.第三人效果(2020北京师范大学,440,名词解释)2.知识付费(2019北京师范大学,829,名词解释)分析:北京师范大学今年申请到了两个一般项目一个青年项目,分别关注的是社会化媒体上的知识传播效能与影响机制研究、第三人效果的作用机制、还有老年人群的健康信息传播研究,这三个项目也非常能体现北师大的真题风格,既夯实基础又追求前沿。湖南师范大学1.数据新闻(2020湖南师范大学,831,名词解释)2.媒介系统在社会系统中的作用(2020湖南师范大学,717,简答题)3.简述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2020湖南师范大学,440,简答题)分析:湖南师范大学今年成功申报了四个课题,一个重点项目,两个一般项目,一个青年项目。涉及的研究方向比较全面,既关注大数据时代青少年的网络意识形态引导,也聚焦于县级融媒体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的作用,还有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网络谣言传播与风险的防控。上海交通大学1.新媒体技术给传播伦理带来了什么问题?如何应对?(2020上海交通大学,334,论述题)2.结合现实,论述社交媒体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的关系。(2020上海交通大学,440,论述题)3.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评述“计算传播”研究在当代的发展、应用及未来方向。(2020上海交通大学,440,论述)分析:上海交通大学今年国家社科立项项目有关注“一带一路”下的出版走出去、新冠疫情的信息传播、智媒时代下的香港青年的意识形态与治理研究,同样是关注技术前沿的同时对社会现象做出分析和解释。南京大学1.全息媒体(2020南京大学,334,名词解释)2.新闻工作四力是什么,四力的内涵是什么?(2020南京大学,440,名词解释)分析:今年南大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的一个重点项目就是全媒体传播体系与发展路径研究,而在去年的真题中也涉及了一些全媒体内容的考察,所以今年考南大的同学需要对全媒体的相关知识点保持持续的关注和理解。浙江大学1.作为政治生活的组织原则,协商民主需要群体成员对信息、观点、经验和理念进行包容、 尊重和理性的公共讨论,结合你所了解的邻避运动等社会事件,谈谈新媒体应当在协商民主中发挥哪些作用(2020浙江大学,719,简答)2.简述数字劳工的内涵,相关研究议题及其社会、政治和文化影响(2020浙江大学,719,简答)分析:浙大今年申报成功的项目仍然走在技术的前沿,关注人工智能时代的传播治理框架以及基于算法测站的新闻创新研究,而这跟浙大以往所考察的真题是有联系的,即是聚焦于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技术带来的社会伦理思考和解决路径。苏州大学1.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关系?能否用“媒介即讯息”看待数字媒体技术,结合实际说明(30分)(2020苏州大学,440,材料分析)2.结合实际情况举例子,霍尔的理论在现代环境下是否还适用(20分)(2020苏州大学,822,材料分析)分析:苏州大学今年立项的项目中有学术期刊的价值评估和运营策略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网络意识形态自动分析和治理,还有数字时代青少年民族认同的培育路径研究,尤其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人与机器的关系。华南理工大学1.论述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生产给我们的社会活动、社会创新带来的变化,我们 应该如何理解这些变化。(2020华南理工,334,论述)2.机器人写作新闻的优势与不足(2020华南理工,334,简答)3.如何进行社会化媒体的舆情分析(2020华南理工,334,简答)分析:华南理工今年的国家社科有一个重点项目是基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的传播创新研究,聚焦于疫情下的传播治理和创新,此外还有一个网络空间内容的风险治理的体系构建与评价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报业经营史。学姐汇总分类各个高校今年申报成功的项目,发现一些共性的内容:1.较多关注跟新冠疫情相关的课题。切入的角度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播治理、网络谣言传播与防控、社交媒体传播体系构建。2.对风险传播和风险评估的关注有所上升。这可能是跟疫情的出现和持续相伴而生的。3.大数据、智媒时代仍然是研究的热点。并且强调技术对社会的卷入和分析。编辑:猛犸主编:羽生生爱传播专注新传考研辅导多年,想得到更多新传前沿热点及干货分享,可以关注我。

肇禋

官方数据!2019中国传媒大学考研报录比:11.7:1,你考研成功没?

2019年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招收约1500人,实际报考17561人,报录比11.7:1。这意味着,报考中传的你,平均要击败10名其他报考中传的学生哦,现实版“以一当十”!中国传媒大学已成为国内800多所高校中,竞争力最大、报录比最高的院校之一!下面一起看看2019中国传媒大学复试报名现场直击:来自全国各地约1800名考生,来到中传参加复试,为75个专业(领域)的1500个录取名额,展开最后冲刺!复试报名现场的队伍长龙最后再仔细查看一下相关资料在保安大哥的指引下有序入场这一年,你与中传的追逐是一场怎样的戏码?惊心动魄?抑或细水长流?现在,让我们找个最舒适的角度坐好,来听听他们的考研故事:【窗外风景,不及窗边的你】作为文科的考研生,很艰巨的任务就是记忆。早上背,中午背,晚上还得背,今天背,明天背,忘了还得背。我记着我们教学楼的走廊那里,隔一段就有一扇窗户,我们准备考研的同学,就每人“霸占”一扇窗户,面向着阳光,心中就充满了希望。在青春电影里看过很多长发飘飘的美女,靠着窗户,回眸一笑,眼神里全是爱情,那真是很美。但我们考研人,在这里大多是素面朝天的,疲劳焦虑的。如果你走过来,恰好也有人“回眸”,那也是很美的。考研人的眼神里是梦想。我从小就对播音主持很感兴趣,中传是播音主持专业的殿堂,是播音主持专业的最好选择。许多人觉得考研过程是一个很枯燥的过程,我不这么认为。当你真正热爱并投入一门学科的时候,整个世界都会为你的梦想让路,你的心里就不会有其他杂念,你不会关心怎么放松自己,怎么排解寂寞。我最喜欢电影《少年派》中的一句话:“当你真心想做一件事时,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中传播音主持的老师都对这个专业抱有独特的情怀,我也如此。播音主持不是传声筒,不是娱乐,而是责任。【退伍之后,我就选择了你】我们报考的是体育新闻方向。中传是传媒界的最高学府,处在中国的心脏。我们两个的身份也很特殊,是退役大学生。我曾经经常在部队里看升旗,但是退伍和战友分别的那一天,我一个人来到北京看了一次升旗,那一次,真的看得热泪盈眶,当大家一起唱国歌的时候,那种氛围和仪式感,特别震撼。来到中传,我更能体会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我喜欢北京,喜欢传媒大学,喜欢新闻,喜欢体育,我就是为这个专业而生的。【硬核操作,vlog使我自律】拍不好延时视频的vloger不是合格的中传人。许多人在手机上浪费了宝贵的复习时间,我却让手机成为自律的工具。我每天用手机拍摄自己学习时的延时视频,一方面能监测自己的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也排除了学一会就要拿起手机的情况。自我驱动力很重要,虽然我是在家复习,但效果我还是很满意。引用健身软件keep的那句话;越自律,越自由。【立德楼前,中传为我点赞】中国传媒大学培养出了数不清的优秀校友,他们都在各自领域成为佼佼者和领军人物,让我对中传更加向往,更加有学习的动力。今年春节,校友朱广权的表情包在网上很火,激发了我做表情包的兴趣。我之前来过几次中传,印象最深的是立德楼前的大拇指,我就在那照了一些照片,回去也做成了表情包,起名叫“中传为你点赞”。▼为传传讲述考研故事的同学们传传问答:中传初印象?好看:景好看,人好看。包容:文艺气息与厚重感并不矛盾。专业:传媒界当之无愧的No.1务实:海底捞的服务,真正为学生着想。三个字:won、der、ful!读研的最大期待?希望在这三年打下良好的基本功。希望脚踏实地,走一步是一步。想用影像的方式传递中华文化。想要建立中国的电影学派,希望为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打开局面。珍惜中传的平台,在纪录片制作的方面收获更多的经验。专业作专,英语学好。视野和专业度都要进一步提高。多读书,多实践,做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想对他说些什么?父母 ::感谢你们对我梦想的支持,感谢你们对我选择的尊重。同学 :准备考研的时候没能及时回复消息请多包涵,考上了一定请吃饭!朋友 :考研的日子没能好好陪你,但我也是在为一个有你的将来而奋斗。为了我们的未来,请一起加油吧!春暖花开的时节,祝你们有梦可待,年少有为中传永远欢迎追梦的你!来源:中国传媒大学 摄影:张明佳 王雅馨 记者:萧沐清 马志波 宋若萱 顾浩翔 编辑:王雅馨

柏舟

2019 | 中国传媒大学今年新增4个专业,新闻学与科技的大结合

中国传媒大学,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是给社会输送传媒人才最多的学校,今年,2019年,为了打造一流本科教育,中国传媒大学又新增了6个专业,都是新闻学跟科技结合起来而演化出的专业。这六个专业都是新型专业,行业急需人才,今天就来说说这这6个专业吧。一、新闻学(数据新闻报道方向)数据新闻是数据时代最好的证明,新闻媒体要有更可靠的资料来证明新闻的真实可信,而数据是最好的证明方式,大数据时代下,新闻媒体人需要更精准的统计,总结数据,抓取数据,总结现下社会的关注点,这是对传统新闻学的一种打破,是数据时代的新型探索方法。而随着互联网的探索与开发,数据新闻也慢慢变得更加个性化,是之前传统新闻所没有的,现在数据新闻反而更常见于市场,高考填报的时候对新闻感兴趣的同学推荐报考这个专业,因为这个专业到2029年也不会差,反而是未来的一个大方向,而且作为“中国媒体人的摇篮”,中国传媒大学的新闻学是不会差的,反而可以说是最好的。二、网络与新媒体网络与新媒体也是新开的一个专业,随着新媒体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会上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自媒体人才,这些人用网络创造了一个有一个作品,再给人们带来一些什么的时候,也自己带来了利益,这个专业还需要探索,摸索,但是也许同学们可以在这段时间发展一下?也是很不错的选择,至少三十年内,网络与新媒体都不会走下路,反而是呈上升趋势,所以大家可以多了解一下这个专业,高考填报的时候也可以多了解一下。三、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是17年才开设的新专业,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一个专业,当下对数据的管理与应用成为了各商业大佬的决胜手段,数据说白了就是信息,掌握信息就是掌握一切,对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感兴趣的同学完全可以填报这个专业。四、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智能影像工程方向)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往未来发展发展,那很可能自己演化出一个专业叫做全息技术专业.....中国传媒大学对新兴事物倒也是很有常识的想法,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正是推动这一发展的必要路程,目前毕业生就业的话多见于很多智能影像项目的研究与设计,工薪一般是比较高的,推荐大家报考这个专业。这6个专业都有很鲜明的时代特点——跟信息化时代有着无法脱离的关系,跟互联网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这些专业都不是老牌专业,但也正是因为它们的“新型”特性,又是中国传媒大学的主场专业,所以毕业之后就业还是很可观的,2019高考的同学们可以考虑一下报考这个专业。

无依无靠

中传MJC | 新闻传播考研必读100本经典

一、 新闻学和传播学 ( 基础类 )1 .《传媒的四种理论》,弗雷德里克·S ·西伯特 等2. 《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新闻自由委员会3. 《美国新闻史》,迈克尔·埃默里 等4. 《西方新闻理论评析》,徐耀魁5 .《当代西方新闻媒体》,李良荣6. 《全球新闻传播史》,李彬7 .《传播学史》,E ·M ·罗杰斯8 .《大众传播模式论》,丹尼斯·麦奎尔9.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塞弗林10.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希伦·A ·洛厄里 等二、 新闻学和传播学( 提高类 )11 . 《新闻专业主义》,吴飞12. 《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黄旦13. 《受众分析》,丹尼斯·麦奎尔14. 《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张咏华15. 《作为话语的新闻》,托伊恩·A. 梵·迪克16. 《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约翰·费斯克17. 《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李彬18. 《媒介分析技巧》,阿瑟·阿萨·伯杰19.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安德斯·汉森 等20. 《20 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21. 《大众媒介与社会》,詹姆斯·库兰 等22. 《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奥利弗·博伊德- 巴雷特 等23. 《媒介事件》,丹尼尔·戴扬24.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哈罗德·D ·拉斯韦尔25. 《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约书亚·梅罗维茨26. 《公众舆论》,沃尔特·李普曼27. 《作为文化的传播》,詹姆斯·凯瑞28. 《交流的无奈》 , 彼得斯29. 《电话的社会影响》,伊锡尔·德·索拉·普尔30. 《我们最幸福 》, 巴巴拉 · 德米克三、 批判理论与文化理论类31. 《传播批判理论》,张锦华 著 (本书是 传播批判理论入门读本)32.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于尔根·哈贝马斯33. 《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马克斯·霍克海默 等34. 《单向度的人》,赫伯特·马尔库塞35. 《传播政治经济学》,文森特·莫斯可36. 《富媒体,穷民主》,罗伯特·麦克切斯尼37. 《解放·传媒·现代性》,尼古拉斯·加汉姆38. 《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约翰·费斯克 等39. 《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 雷蒙·威廉斯40. 《文化研究读本》 罗岗 等41. 《解读大众文化》,约翰·费斯克42. 《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戴安娜·克兰43. 《认同的空间》,戴维·莫利44. 《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道格拉斯·凯尔纳45. 《文化帝国主义》,汤林森46. 《意义的输出:< 达拉斯> 的跨文化解读》,泰玛·利贝斯 等47. 《商业文化礼赞》,泰勒·考恩48.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丹尼尔·贝尔49.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詹明信50. 《关于电视》,皮埃尔·布尔迪厄四、 人文通识类51. 《全球通史》(上,下),斯塔夫里阿诺斯52. 《西方现代思想史》,罗兰·斯特龙伯格53. 《西方哲学史》,罗素54. 《中国的传统与变迁:费正清版中国通史》,费正清55. 《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雅克·巴尔赞56. 《艺术的故事》,贡布里希57.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W ·C ·丹皮尔58.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59. 《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余英时60.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李泽厚五、 政治学类61. 《西方政治思想史》,约翰·麦克里兰62. 《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莱斯利·里普森63. 《论自由》,密尔64. 《学术与政治》,韦伯65. 《论民主》,罗伯特·达尔66. 《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67.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波普尔68. 《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汉娜·阿伦特69. 《正义论》,罗尔斯70. 《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福山71.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朱学勤72. 《共和、社群与公民》,许纪霖主编73. 《民主的模式》,赫尔德74. 《政府过程》,胡伟75.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王亚南六、 社会学类76. 《社会学》,戴维·波普诺77. 《有争议的知识:后现代时代的社会理论》,史蒂文·塞德曼78. 《社会分工论》,涂尔干79. 《共同体与社会》,滕尼斯80. 《奢侈与资本主义》,维尔纳·桑巴特81. 《孤独的人群》,大卫·里斯曼82. 《权力精英》,米尔斯83. 《文明的进程》(上、下),诺伯特·埃利亚斯84. 《风险社会》,乌尔里希·贝克85. 《文化的解释》,克利福德·吉尔兹七、 艺术读本国86. 《骑兵军》 , 巴别尔87. 《1984 》(译文) , 奥威尔88. 《局外人》 , 加缪89. 《百年孤独》(译文) , 马尔克斯90. 《生活在别处》 , 昆德拉91. 《在路上》 , 杰克 · 凯鲁亚克92. 《幽灵之家》 , 阿连德93. 《日瓦戈医生》 , 帕斯捷尔纳克94. 《世界美如斯 》, 塞弗尔特95. 《寒冬夜行人》 , 卡尔维诺八 、 关于当代中国96. 《乡土中国》,费孝通97. 《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马立诚、凌志军98. 《断裂》、《失衡》,孙立平99. 《黄河边的中国》,曹锦清100. 《中国农民调查》,陈桂棣、春桃

用心棒

准备考研到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与传播专业,难不难?

想要报考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就要先了解中国人民大学这所高校以及本校新闻与传播学这个专业。中国人民大学虽然是一所综合性985工程院校,但是在我国人文社科类专业方面的实力出类拔萃,可以说,中国人民大学在我国人文社科相关学科方面有着非常深厚的底蕴,在相关学科领域内独树一帜(在新闻与传播学领域内也是如此)。新闻与传播专业属于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类专业,顾名思义,新闻与传播学是研究当下新闻活动、传播活动以及以及各类新闻信息的一类专业。可能有很多人认为新闻与传播专业的毕业生大多从事记者工作,但其实此类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可能更多,比如传统媒体行业、新兴媒体行业以及公告业等等。当前,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的新闻传播学专业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在全国高校第四次学科评估中,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传播学专业获得本学科领域内的最好成绩(A+),与之获得同一学科评估结果的大学为中国传媒大学,可以看得出,中国人民大学在新闻传播学领域内有着非常顶尖的实力。说到这里,相信有很大一部分同学会有这样的疑问,想考上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到底有多难呢?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对比,2019年北京大学的新闻与传播专硕的复试线为345分,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的复试线为390分,相比之下,难不难考可想而知。对于考研的同学们来说,如果想要报考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就需要提前了解相关专业往年的招录情况、了解中国人民大学在本专业领域内的招生简章。大家都知道,很多高校会在每年考研报名之前将本校各个专业的考研目录和招生要求等考研信息进行公布,这些信息对于我们考研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是考研自主划线高校之一,每年考研初试之后,公布的复试线可能会随着当年报考人数、试题难度等的变化而产生较大差距,但无论如何,自身实力足够强、复习备考足够扎实的同学,一定会在考研中拿到非常理想的成绩。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就给大家对考研备考的一些策略进行过分享,在此不再赘述。大家除了要了解报考院校的相关招研信息之外,还需要努力的复习备考,能考上中国人民大学这所在人文社科领域内有着顶尖实力的大学并非易事,但如果能考上,未来的发展潜力和前景也是非常巨大。我是大学视野,如上就是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的一些见解,如果大家有更多的看法,可以在下方留言与我一起交流学习。

三名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在全国高校学科中排名第一!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前身为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中传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创办最早的广电新闻专业教育机构,素有传媒“航母”的美誉。在教育部公布的最新全国高校学科排名榜上,中国传媒大学的新闻传播学科排第一。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了第四轮全国新闻传播学科评价结果,中国传媒大学的新闻传播学科排名第二,排名靠前的大学还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下面是具体的排名供大家参考。新闻传播学这个专业有很多人选择,尤其是准备考研的同学,还有跨专业考研新闻传播学,如果没有学过这个专业的话,很难通过研究生考试,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专业是全国院校排名前五,考试难度也有不小,以下这本书——《新闻传播学考研名校真题解析》可以帮助大家高效的学习!第四轮新闻传播学学科评估排名本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17 所,本次参评17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81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中国传媒大学坚持以新闻传播业的未来发展为导向,以培养具备扎实的相关理论知识和传播实践技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工作伦理,并具有全球视野的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为目标。力求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意识,拥有广博的知识储备、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功底、敏锐的社会观察力的优秀传媒人才。他们拥有独立获取知识、深入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的本领和开拓创新的精神,胜任各级各类媒体机构、舆论管理部门和传播企业的工作。办学至今,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总共已培养了4000余名优秀专业人才,他们中间既有毕业后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担任台长的学长,也有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新闻奖得主,更有以白岩松为代表的资深记者。此外,还有一大批杰出校友活跃在中外传媒的第一线,面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新闻学院务实敬业、勇于创新的精神文化代代薪火相传。本科专业简介(一)新闻学培养目标与专业特色:新闻学专业教学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思想,办学以培养未来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正确的新闻志向和坚持正确的工作取向的新闻人为目标定位,努力造就具备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知识、较全面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并掌握必备的新闻传播实践基础能力和社会科学研究基本方法,能够在媒体、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团体和非政府组织等领域从事新闻传播生产与管理的相关工作,具有全球视野的“一专多能型”的新闻传播人才。主要课程: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二)传播学培养目标与专业特色:本专业培养具备在新媒体环境中从事信息采集、信息分析、信息传播等所需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与创新能力,能在各大媒体、新媒体公司、各组织单位的信息传播部门从事相应工作的理论修养深厚、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信息传播人才。主要课程:传播学概论、人类传播史、传播理论、传播学史、传播研究方法、传播政治经济学(三)传播学(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方向)培养目标与专业特色: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是集新闻传播学、市场调查、社会统计学、社会学、数据科学等学科知识为一体、以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为主要目标的传播学专业方向。旨在培养学生具有新闻传播业务能力、具备应对融媒体背景下媒体市场调查前沿知识以及数据传播应用的实践能力。本专业方向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媒体市场和洞察能力。熟悉媒体市场运作规律,掌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运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能、分析解决大数据背景下的传播问题和传播规律。该专业方向的人才将面向互联网数字媒体以及广电、报刊等传统媒体从事用户研究、广告营销策划、公关宣传、数据咨询、市场调查与统计分析等工作。主要课程:传播学概论、概率论与基础统计学、定量研究方法、统计软件与SPSS应用、定性研究方法、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数据可视化传播与应用、市场调查与分析实务(四)网络与新媒体(媒体创意方向)培养目标与专业特色:本专业主要以网络与新媒体领域所需要的专业的职业化的媒体创意人为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后适宜到相关媒体的创意、研发、策划等部门工作,也可以从事信息采编、设计制作以及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相关工作。主要课程:创新思维训练、新媒体概论、智能媒体导论、传播学概论、叙事学、听觉传播、视觉传播(五)新闻学(数据新闻报道方向)培养目标与专业特色:本专业方向旨在培养具有较高新闻职业素养、厚实新闻理论基础、扎实新闻业务能力,同时具备较强数据挖掘与处理分析能力、数据可视化呈现能力、掌握数据、驾驭数据和驱动数据的高级新闻传播复合型人才。学生能够适应大数据时代用数据讲故事、用数据报道叙事、用数据分析社会舆情的要求,成为媒体行业、政务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数据新闻报道、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信息处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新闻史、新闻理论、传播学概论、新闻采写、数据新闻报道概论、可视化软件工具与应用、网页抓取与数据处理技术、数据新闻叙事硕士专业介绍(六)新闻学(新闻史方向)培养目标: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掌握人类新闻传播事业的基本发展规律和历史发展路径,前瞻性地把握新闻传播事业未来趋势潮流,成为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历史视野与创新发展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专业特色:以人类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历史为对象,以探索人类社会的新闻信息传播活动与发展规律为主要目的,以世界各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为具体研究内容,为学生奠定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扎实基础。主要课程:新闻理论研究、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中外新闻传播史、新闻史专题研究、新闻评论研究、新闻传播学经典文献导读:理论与方法(双语)等。(七)新闻学(新闻理论方向)培养目标:引导学生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好担负起信息提供者、舆论引导者和文明传播者的历史使命。使学生既具有正确的新闻观、厚实的政策理论水平、良好职业素养,又具有过硬的新闻传播实务技能。专业特色: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适当引入实证研究,主要采用质化的研究方法,增强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和对实践的指导性。从而探索建立一个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开放性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主要课程:新闻理论研究、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中外新闻传播史、新闻理论专题研究、新闻理论研究前沿、媒介批评研究等。(八)新闻学(新闻业务方向)培养目标:通过全面、深入而系统地研究新闻业务问题,旨在促进新闻学的学科建设,提高我国各类媒体的新闻报道质量,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优秀的新闻传播技能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专业特色:新闻业务方向不仅限于国内新闻报道研究,也包括国际新闻报道研究。要求理论研究与实践考察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能及时总结中外新闻报道的经验与规律,通过理论的分析与梳理,指导当下的新闻报道实践。主要课程:新闻理论研究、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中外新闻传播史、新闻业务专题研究、全媒体新闻业务实践等。(九)新闻学(网络新闻及新媒体方向)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基础,对网络新闻传播及新媒体传播的特点与规律具有较高的认识水平,掌握网络传播和新媒体传播的实际技能,具备创新思维能力,能够适应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实践需要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专业特色: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描述、分析和阐释各种具体的传播现象和实践活动,建构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的基础理论体系。强调理论研究与传播实践技能训练并重,关注理论前沿和业界一线实践,为学生提供实地考察和实习的机会。主要课程:新闻理论研究、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中外新闻传播史、新闻业务专题研究、网络新闻及新媒体专题研究、新媒体理论与实践等。(十)新闻学(报刊理论与实践方向)培养目标:以做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为依归,培养忠于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有深厚的治学功底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在报刊等媒体独立从事采编评工作,能在科研单位独立从事报刊理论研究工作的优秀人才。专业特色:强调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熏陶不断线,了解国情和业界前沿问题不断线,英文学习和中文写作不断线。研究报刊与广播、电视、网络的竞争与互动,坚持知行统一,报刊实务训练与理论研究并举。主要课程:新闻理论研究、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中外新闻传播史、报刊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新闻评论研究、报刊编辑实务等。(十一)专业名称:舆论学(舆论学基础方向)1.学历层次:硕士研究生2.培养目标:使学生具备扎实马列哲学理论基础,掌握系统的新闻学、舆论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旨在将学生培养成既能够从事舆论学术研究、又能够利用舆论学知识来开展新闻宣传报道的高级复合型人才。3.专业特色:注重对新闻舆论要素、功能、运动规律及其影响力的研究,尤其重视媒体舆论引导、舆论监督以及政府舆论调控艺术的研究,注重充分吸纳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成果,既重视定性研究,又重视定量研究。4.主要课程: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舆论研究方法,舆论学基础导师方向课,中外新闻传播史,网络舆情导论,政治传播与新闻发布研究等。(十二)专业名称:舆论学(应用舆论学方向)2.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舆论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同时对社会转型理论及中国的国情有比较深入的把握。旨在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厚实的理论功底、优秀的科研能力、同时又能理论联系实际地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3.专业特色:主要研究舆论的形成以及扩散规律,尤其关注中国在全球化、网络化与社会转型期这三重因素综合影响下所形成的独特舆论环境,通过舆论调查、舆情监测和分析,描述解析当下的舆论形态和特征,并探索解决对策。4.主要课程: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舆论研究方法,应用舆论学导师方向课,中外新闻传播史,网络舆情导论,政治传播与新闻发布研究等。(十三)专业名称:传播学(传播研究方法方向)2.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科学语言,熟悉逻辑思维模式,能够运用归纳、演绎等方法从事传播学研究的复合型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既懂定性分析方法,又能综合运用现代定量分析方法进行有关传播学前沿课题和实用课题研究。3.专业特色:文理综合、学科交叉;既研究定性研究方法,又重视定量研究方法;既强调基本的理论和框架,又注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计算机软件;既与国际研究方法和研究规范同步,又适应我国本土的传播实际。4.主要课程:传播学理论、传播史、基础统计学、传播研究的设计与分析、应用多元分析、传播研究方法(量化、质化方法)、数据挖掘与可视化传播等。(十四)专业名称:传播学(传播心理学方向)2.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传播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具备创新开拓的研究意识,拥有健康的心理,并能够与传播实践密切结合,具有良好科研素养与从事传播实践的能力。毕业生适合进入科研机构、高校及传播业界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3.专业特色:着重于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分析传播活动中认识主体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尤其重视研究在新闻、广告、影视、网络等传播领域中传者与受者特定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及提高大众传播活动效能的心理依据与策略等。4.主要课程:传播学理论、传播史、传播心理学、传播心理研究方法、传播心理学前沿理论和应用、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十五)专业名称:广播电视学(广播学)2.培养目标:培养同学熟悉广播媒介特性和规律,能对广播的现状与发展做出理论分析和预测。使学生成为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前瞻性,理论联系实际,既懂广播业务,又能开展广播学术研究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3.专业特色:旨在研究国内外广播发展的历程和最新态势,通过经验总结和理论探索,探寻其发展规律和趋势,为中国广播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4.主要课程:新闻理论研究、传播学研究方法、文献研读、广播学研究、广播学专题研究等。(十六)专业名称:新闻与传播(新闻实务方向)1.学历层次:专业硕士研究生2.培养目标:使学生拥有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基础,具备较丰富的媒体实践经验与业务能力,熟练掌握新闻采编工作流程、技术及特点,语言文字功力深厚。旨在为新闻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党政新闻宣传部门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3.专业特色:一是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新闻理念,使学生具备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注重将理论问题放入媒体一线实践中来予以考量,而不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关照。二是重视学生新闻采编实践能力的训练,加强业务指导和实习成果考核。4.主要课程:新闻理论研究、中外新闻传播史、新闻实务前沿专题、新闻业务专题研究、全媒体新闻业务实践、中外视听新闻作品研究等。(十七)专业名称:新闻与传播(媒介市场调查与分析方向)2.培养目标:为新闻媒体培养专业知识面宽,研究分析能力强,熟悉我国媒体运作,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擅长媒体调查、受众研究的高素质、厚基础、强能力、宽口径、有专长的高级专门人才。3.专业特色:一是重视基础理论和科研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正确的新闻观、媒介观,具备严谨的科研态度和扎实的科研素质。二是重视实际科研能力的训练,锻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将科研项目引入课堂,实现教研一体化。4.主要课程:传播学理论、基础统计学、媒介市场研究专题讲座、传播研究方法、抽样理论与方法、应用多元分析等。博士专业介绍(十八)专业名称:新闻学1.学历层次:博士研究生2.培养目标:培养具备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知识和全面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掌握必备的新闻传播实践能力和社会科学研究基本方法,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和工作取向的新闻传播高端人才。3.专业特色:搭建面向全国的“博士论坛”,促进博士的对外交流,开辟对外交流的多元化渠道,引进海外高水平学者开设工作室、与国外院校建立交流项目等。推动博士培养中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博学与专业相协同的机制和体系。4.主要课程:新闻学概念理论与前沿、新闻传播学研究专题讲座、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应用新闻学、报刊理论等。

外生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大众传媒的普遍规律,广电总局重点学科之一

哈喽小伙伴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小源说教育!小编的朋友是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的,最近有很多朋友要让小编介绍一下这所学校,今天就给大家说一说,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成立于一九五九年九月,零四年正式改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它是学校创办最早的三个教学行政单位之。以前的新闻系设有编采、播音、文编和电视摄影四个专业。以后的新闻系是在广播业务教研室的基础上组建的,主要承担编采专业的教学任务。学校的新闻系是广电总局的重点学科之一,一九五九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一九七九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是新中国设立较早的新闻学科点。新闻系师资力量雄厚,到目前为止共拥有正、副教授多人,是广播学院中人数最多的。同时,我系还拥有一批头脑机敏、视野开阔的中青年教师活跃在教学的第一线。新闻系在科研方面也颇具实力,近几年的科研成果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在全国名列前茅。从事的新闻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七、八个,还经常承担和国外合作项目的科研工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九九八年上半年,新闻系建立博士点的申请获得了通过,一九九九年,新闻系将迎来第一批博士生,到目前为止,在全国拥有博士点的院校仅有: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新闻系在教学上重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结合,重视选修课与必修课的结合。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主要课程有: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论、传播学理论、广播电视概念、广播电视历史、广播电视节目学和节目主持人概论等。在大三、大四时,经济与社会报道、体育报道等选修课,为了拓宽就业领域,还开设了广告学概论、市场营销学概论等课程。在新闻系学习大家可以了解到大众传媒的普遍规律,可以从整体上,从理论的高度去把握大众传媒。学科的设置较为系统、正规,执教老师也很有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系内还有优秀节目的录像带,可供同学学习使用,图书馆中新闻方面的藏书丰富,极大地满足了同学们的要求。新闻系主要以培养记者、编辑为主要任务同时还为广播电视输送一批经过一定专业训练的节目主持人。因此,要求报考的是文科考生,要有比较强的语言功底,较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较丰富的知识,要有开阔的视野,敏锐的观察力及较清醒的判断力。同时要求考生有一定的政治素质,有责任感,愿意成为人民和党的耳目喉舌。自从实施大学收费以来,新闻系的收费一直较为合理。已走过近四十个春秋,可谓是硬果累累。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如白岩松、崔永元、张泽群等等。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广播、电视、报纸已成为人们了解他人、了解社会、了解全世界的信息窗口。特别是新闻,更成为人们接受信息、掌握信息的桥梁。与此同时,一些新闻类节目也倍受广大受众的喜欢。例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东方时空、实话实说,还有上海电视台的星期五留言等。众多的新闻类节目为我们记者提供了发挥才能的大舞台,可说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这些新闻节目反映了当前的许多家庭问题、社会矛盾,引起人们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促使大家去思索、去解决。因此,新闻工作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业。是值得我们去奉献青春、挥洒汗水的事业。小编要告诉大家在毕业分配实行双向选择的今天,新闻系毕业生的就职面也大大地拓宽了。毕业生分别进了电视台、电台、报社和国家机关,有的毕业生还转行干起了广告业。毕业生分配一般按照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原则。面对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几所高校的竞争,以后的毕业分配形势要严峻一些。但我们相信,随着大众传媒地不断发展,凭着真才实学和坚韧不拔精神,我们一定会找到我们的用武之地!今天的内容到这儿就结束了,喜欢的小伙伴记得关注和留言哦,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