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财科头条」第20期桑扈

「财科头条」第20期

编者按:2020年伊始,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定期推出系列栏目——《财科头条》。本栏目以“洞察财政前沿,速递专业解读”为宗旨,为社会各界提供国内外财政政策最新动态和智库权威解读,欢迎关注转发。全文共2962字 | 阅读大概需要7分钟本期关键词:支持基层做好“三保”工作背景速览:财政部部长刘昆在6月8日全国财政厅(局)长座谈会上表示,要切实兜牢基层“三保”底线,确保不出问题。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关系到政府履职尽责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维护经济运行秩序和社会大局稳定的“压舱石”。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各级财政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在预算安排上能够满足基层“三保”需要。去年,我们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带来一些地方财政减收。今年受疫情影响,财政减收增支进一步增加,基层“三保”面临较大压力。要增加地方可用财力,增强基层“三保”能力。兜牢基层“三保”底线是今年财政工作的硬任务,需要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完成。7月17日,财政部召开2020年上半年财政收支情况新闻发布会,介绍了2020年上半年财政收支情况,会上,预算司一级巡视员王克冰表示,今年受疫情影响,基层“三保”面临的压力比以前年度增大。为缓解基层“三保”压力,财政部把保基层“三保”作为今年预算安排的重中之重,通过采取新增赤字、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大力压减中央本级支出等措施,加大对地方的财力支持。预算执行中,财政部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支持和推动地方“三保”工作。一是成立“三保”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专班研究“三保”问题。二是建立新增财政资金特殊转移支付机制,确保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三是加强对地方各级财政库款运行的监测研判,按日实施重点市县工资保障监测预警。四是加大对困难地区支持力度。五是严肃财经纪律,督促省级建立约谈和问责机制,加大监督问责力度。Number1:政府过紧日子确保“三保”支出「CAFS两会热评」刘尚希|财政政策如何发力?要让资金直达“六保”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全国财政困难整体加剧情况下,中央、地方政府都要过紧日子。政府刚性支出在加大,但财政收入增长很有限,需要对现有支出按照轻重缓急来排队。在保证疫情防控经费开支的同时,保证地方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三保”支出。现在压缩一般性支出的空间越来越小,其他项目支出也要有保有压,要趁这个机会加快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要大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而不是说单纯地压缩支出。换句话说,基本民生等重点领域支出一定要保障,而一般性支出要压减,财政资金大力提质增效,要精打细算,把钱花得有效果,把钱用在刀刃上。Number2:财政政策为“三保”注入确定性「CAFS专家视点」刘尚希|如何理解疫情条件下的财政政策刘尚希认为,疫情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高度的不确定性,财政政策就是要对冲这种不确定性,通过一系列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微观政策、宏观政策去隔离风险,遏制风险链延伸,为疫情防控、居民生活、复工复产注入更多的确定性。对于企业的救助,对基本民生的保障,实质就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措施,分别隔离不同类型的风险,如生命健康风险、倒闭风险、失业风险、生活风险等,避免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对于老百姓来说,无论怎样,都应得到基本生活保障。所以,运用财政政策注入确定性,就是通过隔离疫情所引发的一系列风险来实现的。通过财政政策隔离各种风险、遏制风险链的形成和延伸,就能避免整个国家的公共风险水平进一步升级,从而达到遏制疫情冲击的目的。财政政策和其他政策不一样的地方是,财政政策像一根扁担挑两头,一头要为疫情防控提供资金保障,保障老百姓的基本生活,为其提供救助;另一头为经济、复工复产提供支持、救助政策。所以财政政策是把经济和社会两头挑起来了,同时发挥作用,财政政策具有内在的统筹功能。通过对冲公共风险,降低我国发展的成本,扩大人民生活的确定性,助力经济恢复到常态。Number3: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三保”重点支出【CAFS专家视点】石英华 | 财政政策大力提质增效有四个关键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石英华认为,2019年中央及地方财政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节省更多资金用于支持重点建设和民生改善。2020年,在严格压减一般性支出的基础上,财政支出着力有效解决上学、养老保障、住房保障、健康保障等方面的难题,加大公共消费支出,通过民生改善带动消费升级,拓宽国内需求市场。加大中央财政对地方转移支付,缓解地方收支压力,支持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Number4:建立相关预算机制,切实兜牢“三保”底线「CAFS两会热评」王志刚|更加积极有为财政政策:惠企利民稳四方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王志刚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财政部门在疫情防控、复工复产上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支出等政策,招招都是真金白银,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平稳运行,凸显了民本财政的本色。除了新增设立了特殊转移支付支持地方落实“六保”任务外,中央财政建立了专门的“三保”预算管理工作机制,建立完善“中央到省、省到市县”的监控机制,对各县“三保”预算重新梳理审核,确保“三保”预算足额安排。积极创新财政资金分配方式,最大限度下沉财力,确保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密切跟踪基层“三保”支出执行情况,针对风险地区提早制定应对预案,做好预算安排和库款调度,防止“三保”出现问题。Number5:从稳就业出发促进“三保”落实「CAFS专家视点」文宗瑜|刺激政策要尊重经济运行规律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公共资产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文宗瑜认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携手及多部门联动,按就业比增速更重要的思路稳就业保就业。一是把推动绝大多数企业尽快复工复产当作稳就业保就业的关键。财政、金融、人社、住建、交通等多部门应强化财税、货币、社保、社区、运输等政策与就业政策协同联动,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生存压力,助力其渡过难关,从源头巩固存量就业岗位规模,防止大规模裁员现象的出现。二是挖掘新行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就业潜力以拓展增量就业岗位。财政、人社等部门可出台更多的支持性政策,鼓励数字经济行业,如网上购物、网上订餐、网上娱乐等新业务的发展,允许企业对工作制度进行适时调整,支持灵活就业与分时工作,多方式扩大就业,在“应急”的同时推动就业“升级”。三是围绕重点人群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分类施策理顺就业重要节点。要重视高校毕业生、农民工、临时待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问题。

有保

「财科头条」第18期

洞察财政前沿,速递专业解读编者按:2020年伊始,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定期推出系列栏目——《财科头条》。本栏目以“洞察财政前沿,速递专业解读”为宗旨,为社会各界提供国内外财政政策最新动态和智库权威解读,欢迎关注转发。全文共3165字 | 阅读大概需要8分钟本期关键词:激发经济恢复内生动力背景速览:7月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措施。会议指出,要按照“六稳”“六保”工作要求,既立足当前,围绕保上亿市场主体,落实好已部署的财政、社保、金融等规模性纾困政策,又着眼长远,用改革的办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一要强化为市场主体服务。二要为就业创业提供便利。三要优化外资外贸环境。Number1:激发行为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增强经济内力「CAFS专家视点」刘尚希|打造疫情之下中国经济恢复的内生动力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当前的政策、改革就是要围绕行为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来做文章,这是当前所有改革、所有政策的着力点和方向。民营企业投资的积极性问题、信心问题,如何真正调动经济主体的积极性,这与我们的营商环境改革有关。公平竞争和歧视的问题,显性的看不出来,但隐性的依然存在。这些问题能不能够尽快地解决,对于培养经济内生动力至关重要。如果小微企业没有活力,说明经济生态出现问题。单纯依靠大企业可能撑GDP、撑经济增速短期内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没有良好的经济生态,我们的经济内循环、国际国内的双循环可能就难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要实现畅通可能也比较困难。同时,社会主体,居民就业、创业的选择,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因此,从主体入手来增强内生的动力,从而使我们国家的经济恢复从以外力恢复为主慢慢过渡到以内力恢复为主,通过改革使潜在增长率、全要素生产率能得到扭转,至少不继续下滑。我想,只有这样,经济的发展才能稳定,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就有了内生的动力。Number2:设立专门预算发挥政策“规模效应”,提振市场信心「CAFS两会热评」刘尚希|更加积极有为 财政政策要有新思维刘尚希认为,设立一个以“六保”为用途的专门预算盘子,这与零敲碎打、分散出台的政策措施相比,更有利于发挥政策的“规模效应”,更好地引导预期和提振市场信心。专门预算应与一揽子政策相衔接,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受到疫情冲击的企业、家庭和个人的救援。对企业就是保存量、保资金链、保就业岗位,避免企业大面积倒闭。对家庭和个人则要在实行基本生活兜底的同时,抓住时机,通过设立失业保障和教育培训基金、发放培训券等组织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这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也将为疫情之后的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大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要围绕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激发新的潜在需求,对数字经济、数字产业等相关行业、企业形成拉动,还包括利用数字技术让传统基础设施升级。此外,要针对此次疫情暴露出的公共卫生短板,进一步加大公共卫生服务投入。Number3:政策与改革有机结合,培养经济内力「CAFS专家视点」刘尚希|居民储蓄增加未必是好事,会加剧需求规模的收缩刘尚希认为,疫情冲击背景下,实现内力恢复的根本途径在于激活不同层次的经济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目前的一些救助政策,显然是在特殊情况下的一种特殊措施,不是一种制度性的安排。所以要培养经济的内力,需要形成制度性安排和体制机制的创新,这方面可能变成下一步经济转型升级、内力增强的关键。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也涉及到很多这些问题,改革和当前的政策怎么样有机地结合,我们谈政策的时候怎么样把改革考虑进来;谈改革的时候怎么样把政策也考虑进来,就是实现改革和政策的统筹考虑,统筹协调,而不是改革和政策两张皮,谈政策只管政策,谈改革好像只管改革,这恐怕政策的效果和改革的效果都会打折扣。Number4:加快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CAFS媒体访谈」刘尚希|中国应进行一场与大变局、大冲击相匹配的改革刘尚希认为,消费和投资对中国经济都很重要,不要抽象地去讨论当前的中国经济要靠消费还是投资来推动。如果体制机制存在问题,两者都无法有效发挥作用。重要的是,要去解决阻碍两者更好发挥作用的问题,加快机制体制改革。当前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也需要前所未有的改革来匹配。疫情之下,改善营商环境变得更加重要和迫切,因为只有在营商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后,民营企业的信心自然就上升了,民间投资也会随之增长,就业、收入、消费、投资自会形成循环,也不用再纠结到底是依靠消费,还是依靠投资来刺激经济的增长。应趁着这个机会加力优化营商环境,从根本上提振市场信心,解决市场投资乏力的问题。Number5:淡化经济运行的预期增速目标,稳就业保就业「CAFS专家视点」文宗瑜|刺激政策要尊重经济运行规律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公共资产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文宗瑜认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携手及多部门联动,按就业比增速更重要的思路稳就业保就业。一是把推动绝大多数企业尽快复工复产当作稳就业保就业的关键。财政、金融、人社、住建、交通等多部门应强化财税、货币、社保、社区、运输等政策与就业政策协同联动,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生存压力,助力其渡过难关,从源头巩固存量就业岗位规模,防止大规模裁员现象的出现。二是挖掘新行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就业潜力以拓展增量就业岗位。财政、人社等部门可出台更多的支持性政策,鼓励数字经济行业,如网上购物、网上订餐、网上娱乐等新业务的发展,允许企业对工作制度进行适时调整,支持灵活就业与分时工作,多方式扩大就业,在“应急”的同时推动就业“升级”。三是围绕重点人群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分类施策理顺就业重要节点。要重视高校毕业生、农民工、临时待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问题。Number6: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和核心竞争力【CAFS两会热评】谭静 | 围绕高质量发展 加快国资国企改革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公共资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谭静认为,国有经济的发展应当基于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提升、布局结构优化继而做好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提升的大文章,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强流动性)做优(结构优化)做大(持续增值能力)。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加强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管,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建立职业经理人等制度。依法处置“僵尸企业”。深化电力、油气、铁路等领域改革,自然垄断行业要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将竞争性业务全面推向市场。国有企业要通过改革创新、强身健体,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和核心竞争力。政府要减少对企业的直接干预,依托市场化、专业化的“两类公司”实现对国有资本的市场化配置。国有企业要真正回归市场主体,着眼全球竞争力提升,精于实业主业,专于创新发展,不断强身健体,增强发展活力和核心竞争力。Number7:抓住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机遇,提高企业创新发展能力【CAFS两会热评】杨良初 | 深化大型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推进大型国企成为世界一流企业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杨良初认为,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关键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包括对企业技术装备、主业关键技术、技术成果运用、主要产品和辅助设备技术创新等,实现企业技术进步与竞争力提高。要通过增加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和加强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鼓励科技人员研发更多专利产品与技术,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专利的运用与转化,直接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与主业、拳头产品的竞争力;充分运用各级政府对企业科技创新的财政、税收、信贷优惠政策,加快企业技术创新进程与成果转化的力度。不断创新,迈向世界一流企业。END

长少无序

「财科头条」第22期

编者按:2020年伊始,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定期推出系列栏目——《财科头条》。本栏目以“洞察财政前沿,速递专业解读”为宗旨,为社会各界提供国内外财政政策最新动态和智库权威解读,欢迎关注转发。全文共1802字 | 阅读大概需要4分钟本期关键词: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速览: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Number1:经济生态影响“双循环”「CAFS专家视点」刘尚希|打造疫情之下中国经济恢复的内生动力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市场主体还有小微企业,小微企业要从经济生态角度来考虑,在高度分工的条件下,大量的小微企业是配套的,形成一个经济生态。如果这些小微企业没有活力,说明经济生态出现问题。单纯依靠大企业可能撑GDP、撑经济增速短期内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没有良好的经济生态,我们的经济内循环、国内国际的双循环可能就难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要实现畅通可能也比较困难。比如工业化的问题,工业化实际就是大中小微企业怎么形成产业的分工协调。Number2:畅通经济循环要建立正反馈机制「CAFS媒体访谈」刘尚希|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 畅通供需循环刘尚希认为,下半年经济恢复到正增长没有问题,但是要想让经济的弹簧弹得更高,需要注入新的力量,这来自于畅通经济循环,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的发展格局。目前我国经济不仅仅是眼前需求不足的问题,更要关注“供给响应机制”钝化,导致供给和需求之间有待形成有力的正反馈的问题。需要警惕疫情冲击加剧了供给需求之间反馈机制失灵的问题,更要警惕供给与需求之间负反馈导致经济收缩的风险。Number3:财政政策对冲需求与供给萎缩,推动国内大循环「CAFS专家视点」刘尚希|如何理解疫情条件下的财政政策刘尚希认为,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主要是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冲击。一是在需求侧方面,疫情来临时,为了抗击疫情,人员隔离,企业基本停工,需求骤降,尤其是餐饮、运输、旅游需求侧的冲击最为明显。二是对供给侧的冲击,企业不能生产,首先是因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劳动力不能复工,处于隔离状态,由此产生连锁反应,导致供给侧受到严重冲击。需求侧、供给侧受到的冲击相互影响,没有需求就没有供给,没有供给,就业和收入受影响,需求也萎缩了。这样供给、需求同时出现萎缩并相互强化,最终导致经济不但不能增长,实际上还会衰退。在这种情况下,财政政策及时出手应对疫情的冲击。疫情产生了多层面的冲击,就要有针对性的措施,避免疫情冲击进一步扩散、扩大,程度进一步加深。Number4:补全球供应链“缝隙”以促进国际循环「CAFS专家视点」文宗瑜|刺激政策要尊重经济运行规律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公共资产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文宗瑜认为,一是多措并举支持中国产业链价值链与全球供应链的深度融合。从补全球供应链“缝隙”要求看,要以更高附加值及其可延伸的价值链提升中国产业及企业在全球供应连中的黏连性。二是协调政策促进中国产业及企业加快弥补全球供应链的“缝隙”。应实行政策协调,按先外供后外采的顺序进行落实。对于中国新产业及高科技企业的国外采购链,也要抓住欧美经济受疫情冲击的机会,调整策略而加快补“缝隙”。三是依托“两个创新”实现中国产业及企业与全球供应链“缝隙”的完全弥合。必须加快服务模式创新和科技创新,提高中国产业及企业与全球供应链的黏连性。Number5:保供应链就是保中国国际市场地位「CAFS两会热评」王志刚|更加积极有为财政政策:惠企利民稳四方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王志刚认为,全球化时代,保产业链稳定就是保中国国际市场地位。如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加快恢复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鼓励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支持战略关键领域工程化攻坚、重点产业升级服务平台建设。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试点政策。加大对新冠肺炎疫苗和药物科研攻关的支持力度,推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继续支持引导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等。

月咏

「财科头条」第29期

编者按:2020年伊始,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定期推出系列栏目——《财科头条》。本栏目以“洞察财政前沿,速递专业解读”为宗旨,为社会各界提供国内外财政政策最新动态和智库权威解读,欢迎关注转发。全文共2344字 | 阅读大概需要6分钟本期关键词: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背景速览:9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以新业态新模式为引领,加快推动新型消费扩容提质,努力实现新型消费加快发展,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Number1:提高消费率,让国民充分享受发展成果「CAFS媒体访谈」刘尚希|“十四五”关键词不是“增速”,而是“可持续”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提高消费占GDP的比例,实际上反映国民享受发展成果的程度,如果消费率过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太慢,那发展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发展只为了经济增长速度,只为了创造财富,而本国的国民没有充分享受到发展的成果,这无疑是有偏差的。在过去以外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格局下,我国给全球提供了很多福利,而从消费占GDP比例这个角度来衡量的话,国民在享受发展成果上实际上是不足的。内循环为主体意味着发展的成果要更多用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人民自主发展的能力。所以,参与全球化过程的外循环应作为手段,目的是服务内循环。两者的关系不能搞颠倒,也不能搞对立。Number2:提升消费需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CAFS媒体访谈」刘尚希|内需扩大需要调整系列政策和体制刘尚希认为,消费需求不是一个短期的概念,这个概念和人力资本的计量是直接相关的。消费通常理解为是需求概念,其实是人口、劳动力、生产、再生产的一个过程。也就是人的健康素质、劳动素质基本积累、教育水平等方面增强的这么一个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讲,消费是人力资本化。如果看这些年我国的消费情况,消费率是有所提高的。2015年之后,我们的国民消费率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一直就停住了。消费率没有上升说明内需不足,尤其今年疫情冲击的情况下,明显表现消费是萎靡的,储蓄反而在上升。这导致内需的不足,增长的动力也就不足。在外需也在下降,外部环境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这种情况下只能靠畅通内循环,依靠内循环来支撑我们国家长期的发展。从战略上需要调整,这个调整是一个过程,小船好掉头,但是大船转向都是需要时间的。转向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战略需要时间,不是今天说完明天就可以实现的。Number3:加快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建设「CAFS两会热评」刘尚希|更加积极有为 财政政策要有新思维刘尚希认为,要围绕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激发新的潜在需求,对数字经济、数字产业等相关行业、企业形成拉动,还包括利用数字技术让传统基础设施升级。此次疫情也进一步暴露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若干深层次矛盾,比如说,中央强调,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基于新基建特有的技术特点,其投资主要靠市场而不是政府,政府应做好规划、引导和提供政策激励。即使是“铁公基”等老基建,也几乎没有市场参与不了的,关键在于采取什么建设及运营模式。Number4:用好新经济、新平台等新职业、新岗位人民日报·权威访谈 | 刘尚希: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刘尚希认为,人社部和国家统计局不久前发布了9个新职业,其中“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互联网营销师”等新职业,“直播销售员”“互联网信息审核员”等新工种,都来自新经济、新平台。互联网催生了多样化的创业就业模式,直播带货等网络营销覆盖用户规模达到8亿人以上。数字技术发展为我们畅通供需、解决就业问题极大地拓展了空间,我们要敢用、善用、用好这些新职业、新岗位。同时,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人才成长。我国科研人员总量世界第一,这是最宝贵的资源。要持续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赋予科研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潜心研究,增强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发展主动权。Number5:建议扩大公共消费与新基建投资「CAFS媒体访谈」刘尚希|积极财政政策,如何更加积极有为?刘尚希认为,通过稳消费以恢复经济和政府通过启动基建投资来扩大就业、恢复经济被认为是财政应该发力的两大领域。现在的财政政策远没有到刺激政策的阶段,现在还是要保生存,使生存风险最小化,从而为经济恢复创造条件。随着不确定性和公共风险上升,居民的预防性动机增强,最近出现了储蓄增加的现象,这将导致消费进一步萎缩,这需要我们考虑如何通过扩大公共消费来弱化居民预防性动机,带动居民消费。公共消费一是维护政府运转的消费,二是供社会成员消费的公共服务,如公共卫生、职业教育、培训支持等等,这些都跟“六保”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从当前的条件下看,基建投资恐怕难以再发挥2008年、2009年时期那么大的作用。通过传统的基建投资来恢复和稳定经济、稳定就业,这个效果会较低,因为传统基建投资的空间变小,其乘数效应也大大降低。而通过保存量、保住基本盘,自然就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稳定的目标。Number6:消费类基建助力消费升级2020年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疫情冲击叠加,启动危机应对模式是当务之急(一)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课题组研究认为,保就业保民生实际上也是保消费。此次疫情当中尽管消费整体受阻,但其中也不乏亮色,尤其是线上办公、线上教育、线上游戏及线上医疗等新的消费业态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这说明消费升级依然存在市场。消费升级不仅依赖于需求,还依赖于供给,只有消费的供给端也不断升级,消费升级才具备基础。未来“新基建”在消费基础设施的改造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能够带动信息消费和服务消费,促进投资与消费的深度融合。尽管疫情期间消费短期升级受阻,但从长远看,消费新基建建设将有力助推消费升级。

疾雷破山

「财科头条」第17期

2020年伊始,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定期推出系列栏目——《财科头条》。本栏目以“洞察财政前沿,速递专业解读”为宗旨,为社会各界提供国内外财政政策最新动态和智库权威解读,欢迎关注转发。全文共3211字 | 阅读大概需要8分钟本期关键词:财政政策助力小微企业背景速览:7月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着眼增强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会议指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生存发展。会议指出,当前稳住经济基本盘,要着力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日前,财政部发布《关于下达2020年度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奖励资金预算的通知》,通知确定北京市顺义区等60个市(州、区)为2020年度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要求进一步加强资金规范化管理,确保资金及时拨付到位、专款专用。Number1:助力小微企业,财政的稳定与创新政策刘尚希 | 助力小微企业,财政的那些稳定与创新的政策中国财政科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小微企业名义上“小”,但其实是大问题,因为小微企业的量大,涉及面非常宽,事关国家的民生就业,尤其在疫情冲击下就更凸显了问题的重大,因此当前国家的宏观政策越来越倾向于救助小微企业。一是减税降费。疫情对餐饮、交通、酒店等服务业小微企业的冲击非常大,有的直接停摆。在这种情况下又进一步出台了减免税费的政策,有的直接免征了,有的是税收、社保缴费可以延缴了,还有就是降低费率。二是对小微企业融资的直接支持政策,从财政来讲就是融资担保。政策性的融资担保机构要面向所有小微企业加大担保力度,降低担保费率。在疫情发生后,中央和地方还出台了一些针对小微企业的补贴政策。这种政策不是普遍的,但对抗疫物资的生产保障是有积极的作用。三是财政政策对小微企业融资的间接帮助,就是与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协同配套。比如给小微企业的贷款,财政可以相应提供一些风险的分担,这类政策在疫情发生以后出台了不少。在信贷政策方面实行差异性的政策,向小微企业倾斜,货币政策结构化,创新货币政策直达实体经济的政策工具。疫情发生以来,从财政政策出台后的效果测算来看,有了减税降费、政策性担保、与货币政策、信贷政策的配合,至少对小微企业来看,亏损率、破产率下降了一半多,这是有关机构依据模型的初步测算。从这个意义上讲,财政政策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这当然是指面上的显性财政政策的效果,至于隐性的财政政策的效果在这里没法估算。Number2: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支持市场主体纾困发展「CAFS两会热评」石英华|应对冲疫情冲击 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石英华认为,受疫情冲击,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国家通过减税降费的制度性安排与阶段性政策相结合,加大减税降费力度。2019年年全年减税降费超过2.36万亿元,超出年初预定减税降费规模3600多亿元。预计2020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制度性安排包括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阶段性政策包括免征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免征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增值税,减免民航发展基金、港口建设费,这些今年年初为抗击疫情出台六月前到期的减税降费政策,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今年年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此外,财政政策与金融、产业政策协同发力,支持减低企业用电成本、融资成本、租金成本等,促进企业发展和盈利能力修复。Number3:以保小微市场主体来稳定就业基本面「CAFS两会热评」梁季|2020年减税降费之要义:保市场主体和稳就业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公共收入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梁季认为,中小微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器”,是就业的“蓄水池”,是社会的“稳定器”。小微市场主体抗市场风险能力弱,是此次疫情引致的经济“寒流”的直接、首批受害者,受害程度也最甚。保守估计,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覆盖了90%以上的中小微法人主体,即覆盖了1650万家以上法人企业主体。2020年2月底,我国出台了下调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的政策,即在2020年3月-5月期间,对湖北省的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对其他地区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从3%下调至1%,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明确将该项政策延长至年底。初步估计,该项政策受益市场主体近亿家,就业覆盖面在3.5亿人以上,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在50%以上,减税规模在5000亿以上。此外,明确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切实减轻小微企业现金流压力,为小微企业纾困。稳住了小微市场主体就稳住了就业基本面,相应上述针对小微企业的普惠性政策是“及时雨”,是小微企业的“托底”之策,是稳就业的“压舱石”之策。Number4:金融围绕提供“小短快”进行创新,助力小微企业纾困「CAFS专家视点」文宗瑜|刺激政策要尊重经济运行规律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公共资产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文宗瑜认为,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小微企业的现金流短缺及产业链的流动性放慢对经济失速影响较大。建议金融机构要侧重支持中小微企业并为其提供小短快的金融服务。通过更大力度的服务创新,围绕小额度、短时间、快审批的“小短快”进行流程简化,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实现金融与企业的双赢。同时,应把推动绝大多数企业尽快复工复产当作稳就业保就业的关键。财政、金融、人社、住建、交通等多部门应强化财税、货币、社保、社区、运输等政策与就业政策协同联动,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生存压力,助力其渡过难关,从源头巩固存量就业岗位规模,防止大规模裁员现象的出现。Number5:财金协同,精准为小微企业“输血”徐玉德|疫情时期小微企业纾困的三个着力点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徐玉德认为,首先,应强化财政政策的公共风险管理功能。考虑到对冲疫情影响和“六稳”的实际需要,可酌情将2020年度赤字率上调,并适当安排新增国债额度、新增地方专项债额度,强化财政政策管理公共风险的功能。通过贷款贴息和融资担保费补贴等方式,加大对受疫情影响严重行业企业的定向支持力度。其次,利用货币政策营造舒适资金利率环境。疫情期间,很多小微企业急需以较低贷款利率筹集足够资金维持正常运转,并降低存量贷款利息支出。因此,货币政策宜以价为主、以量为辅。此外,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在国债发行上的协同配合,健全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基准作用,引导市场利率合理下行。最后,着力降低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疫情期间,小微企业面临巨大的偿本付息压力和复工复产后的资金需求缺口,为此,一方面国有金融机构主动发挥骨干作用,继续降低贷款实际利率,做到“应贷尽贷、应贷快贷”,加大普惠型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经营性贷款精准投放。另一方面拓展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减免服务费用或降低融资担保率等。积极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的作用,鼓励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创新小微企业直接融资工具,适当延长资管新规过渡期。Number6:政府性融资担保聚焦支持小微企业「CAFS媒体访谈」王泽彩|绩效“指挥棒”将给政府性融资担保带来哪些变化?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政府绩效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王泽彩认为,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给小微企业生存经营带来巨大挑战,企业融资问题更加凸显,亟需更多支持与助力。不同于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弱化了盈利目的,坚持准公共定位。业内人士表示,设立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的初衷在于,为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增信、分险、赋能,推动化解融资难融资贵。从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经验看,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均在为小企业增信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逐步构建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省级再担保机构、辖内融资担保机构的三层组织体系。END

吉日

「财科头条」第13期

编者按:2020年伊始,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定期推出系列栏目——《财科头条》。本栏目以“洞察财政前沿,速递专业解读”为宗旨,为社会各界提供国内外财政政策最新动态和智库权威解读,欢迎关注转发。全文共3579字 | 阅读大概需要9分钟本期关键词: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背景速览:日前,2020年全国两会胜利闭幕。5月22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做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财政赤字率提到3.6%以上,较上年赤字率目标提高0.8个百分点以上,财政赤字规模比上年增加1万亿元,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这合计2万亿元将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同时,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今年的预算报告提出,2020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以更大的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真正发挥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引起了代表委员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热烈反响。Number1:结合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报告理解“积极有为”「CAFS两会热评」刘尚希|以财政风险对冲公共风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不能分散地看各项支出,而是要整合起来看,只有这样,“积极有为”才能更充分地体现。要理解“积极有为”,可能看政府工作报告的数据,看得还不是很清楚,还要结合预算报告来看。第一,体现在今年的预算安排上,收入是负增长,支出是正增长,实际上收和支的差额达到6.76万亿元的规模;第二,减税降费的规模预期为2.5万亿元,达到历史新高,力度相当大。第三,扩张的资金总量达到14万亿元,2020年财政从收支两侧对冲风险的资金总盘子达到14.01万亿元,力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第四,财政支出结构做了较大调整,中央的本级支出是负增长,这样的安排也是史无前例的,而新增的1万亿元赤字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都是以特殊转移支付的方式直达市县,增加市县的财政能力,也能对冲疫情冲击带来的负面影响。之前大家都是零散去看,难以形成整体概念和印象,其实应该整合起来看,充分体现出“积极有为”。Number2:三方面体现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CAFS专家视点」刘尚希|财政政策如何更积极有为刘尚希认为,积极有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保持一定的力度。通过赤字率、抗疫特别国债以及支出的增长,在2020年预算收入下降的情况下,保持支出的正增长,可见支出的力度是不小的。第二是支出结构进行大力调整,有“保”有“压”。对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一般性支出大力压减。优化支出结构也是“有为”的重要方面。第三是强调这个钱怎么用好、花好、用到刀刃上,让钱花的有效果。Number3:财政政策应围绕“六保”发力「CAFS两会热评」刘尚希|更加积极有为 财政政策要有新思维刘尚希认为,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当然意味着更大力度的赤字率、特别国债和地方债等,政府工作报告对此也已作出安排。但是,对于“积极有为”不能狭隘和机械地理解。当前更重要的问题是政府扩大赤字、增加债务以后干什么。就当前形势而言,首先要致力于化解具有整体性特征的公共风险,稳住基本盘,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公平与效率,统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否则,很难称得上积极有为。财政政策要进一步跳出传统思维,转向新思维,重点考虑怎么把财政资金用好、发挥其应有作用。而新思维的财政政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增强风险思维。“六保”的提出可以视为财政政策摆脱路径依赖的一个新思路,增加赤字、扩大债务应主要围绕“六保”做文章,以使居民就业、市场主体、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的风险得到有效对冲。Number4:对冲疫情影响,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CAFS两会热评」石英华|应对冲疫情冲击 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石英华认为,对冲疫情影响,财政政策加大力度,同时,更加注重政策提质,坚持零基预算理念,打破一些领域支出固化僵化现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政策既保持力度又考虑可持续性,在对冲公共风险的同时控制财政风险。为此,石英华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支持市场主体纾困发展;二是短中长期政策配合,积极支持稳就业;三是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四是支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稳定经济基本盘。Number5: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更加凸显民本财政本色「CAFS两会热评」王志刚|更加积极有为财政政策:惠企利民稳四方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王志刚认为,今年预算报告提出实行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这是特殊时期应对变局的非常之策,也是兼顾短期稳经济运行和长期促改革发展的双重目标的正确选择。今年财政收支安排集中体现着财政的“惠企利民”的民本属性;同时,为减轻地方财政的收支平衡压力,对地方政府融资支持也作出了众多新举措。财政全力支持“六保”更加凸显民本财政的本色。为落实六稳、六保工作,报告对主要支出政策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说明。一是切实兜牢“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的底线。二是支持保市场主体。三是支持保粮食产业安全。四是支持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另外,报告还强调政府带头过紧日子,必须坚持量入为出、有保有压、可压尽压。同时,以及全力做好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的各项安排。Number6:积极财政政策加力调入存量资源,为赤字率营造有利空间【CAFS两会热评】赵福昌 | 赤字安排充分体现更加积极有为的考量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财政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赵福昌认为,看2020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安排,我们发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调入的存量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资金达到29980亿元,接近2019年预算安排15144亿元(实际执行中有增加)的两倍。就其积极程度看还不止于此,相比2019年,这是在财政紧平衡压力增大、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存量规模不断缩小的背景下实现的,努力程度更加不一般。设想,如果2020年预算安排调入的存量资源规模跟2019年一样,那平衡预算还需要增加近1.5万亿元,占GDP比重在1.4个百分点以上。正是由于这样的努力,可以不提高赤字率,但同样增加了财政政策积极有为的效果。Number7:财政政策积极有为与政府过紧日子可以并行不悖【CAFS两会热评】陈少强 | 如何理解“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与“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陈少强认为,积极财政政策更加有为,表明积极财政政策并不仅仅是“量”的扩张,也包括“质”的优化和改进,即积极财政政策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素市场化改革、财政体制改革等相结合起来,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要求政府推进自身体制机制的改革,压缩一切不必要的支出,以构建高效、廉洁、透明、服务型的政府。在实践层面,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与政府过紧日子也可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陈少强从杭州建德市了解到,该市通过“保基本、降成本、控投资、严标准、抓创新、拓财源”六大举措,政府过“紧日子”倒逼财政政策提质增效,让百姓和企业过上“好日子”,进而实现经济、社会、财政、生态等的良性互动。建德市的案例表明,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与政府过紧日子在实践中可以齐头并进。Number8:财政政策要积极有为,重在优化结构、提高绩效【CAFS两会热评】李成威 于雯杰 | 财政政策积极有为,重在优化结构、提高绩效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外国财政研究中心负责人、研究员李成威认为,财政政策积极有为,要在稳增长、稳预期上发挥更大作用,应发挥财政结构性政策的作用,推动结构性改革。应努力摆脱惯性思维,避免简单地围绕收与支、一般公共预算赤字率高与低做文章。当前,应当借应对疫情强化“过紧日子”之机,加大力度优化支出结构。支出结构调整涉及各方利益调整,阻力大,平时难以推进,在危机和风险背景下,更容易达成共识,阻力相对较小根据宏观经济形势以及中央的决策部署,着眼于鼓励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大攻坚战、公共风险防控等方面,大力调整支出结构。优化支出结构,应按轻重缓急、优先顺序排队,分清楚哪些是重点,哪些可以适当压缩,要具体化,有硬措施。在减税降费的背景下,应进一步压缩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重点保障教育、公共卫生、科研、脱贫攻坚等方面支出。优化支出结构,还应采用以风险为导向的方法,探索新的绩效管理模式,将绩效与风险挂起钩来,融入到相关体制机制当中,提高政府治理的效能。Number9:正确理解更加积极有为内涵,增强地方财政保障能力【CAFS两会热评】王泽彩 | 更加积极有为,更要提质增效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政府绩效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王泽彩认为,今年,通过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和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等筹措资金,将有效缓解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矛盾。一是稳定预期,提振信心。加大财政逆周期调节力度,就是“借钱花”。明确释放了积极的政策信号,切实努力增加支出激发市场需求潜力,稳住经济向好基本盘,提振市场主体信心。二是保障民生,补齐短板。中央已明确,今年民生支出只增不减,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的压力陡增。特别是,阶段性多重目标叠加增加支出较多。三是扩大投资,激活市场。新增加财政赤字全部安排给地方支持完成“六保”任务,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于“两新一重”项目,能够有效对冲经济下行压力。END

地面之

「财科头条」第8期

洞察财政前沿,速递专业解读编者按:2020年伊始,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定期推出系列栏目——《财科头条》。本栏目以“洞察财政前沿,速递专业解读”为宗旨,为社会各界提供国内外财政政策最新动态和智库权威解读,欢迎关注转发。全文共2513字 | 阅读大概需要6分钟本期关键词:后疫情时代的不确定性与公共风险背景速览:4月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提出,要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4月10日,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财政部共安排约1560亿元将用于各地做好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日前,财政部再发通知,要求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作用,更加积极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融资增信,帮助企业复工复产、渡过难关。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据世界卫生组织4月15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以外新冠确诊病例达到1831171例,其中美国确诊病例超60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14日发布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3%,衰退程度远超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下滑,为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糟糕的全球经济衰退。报告称,新冠疫情引发的公共卫生危机对经济活动造成巨大冲击。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将会重塑全球经济格局,甚至是重构人类文明发展路径。这种变化呈现出高度的不确定性,又会对中国的疫情防控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影响。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造成的冲击,我们需要一种风险思维,或者说是不确定性的思维。高度不确定情况下,没有一个固定应对招式,主要取决于我们的应变能力,就是能不能及时地、敏感地看到国外相关政策和市场的变化,对中国传导的路径、传导的方式产生的影响,并做出前瞻性的判断,然后再采取相应措施。Number1 对冲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需要跳出传统思维刘尚希|应对疫情冲击,宏观政策如何发力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旨在注入确定性和分担风险,对冲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财政政策方面,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采取包括加强经费保障、减税降费、贷款贴息等有力措施。在货币政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面对疫情冲击,我们需要跳出传统思维,全面分析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公共风险,从稳定市场预期和增强社会信心的角度,在财政风险可控的条件下,让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国家治理的本质是公共风险治理,能不能做到公共风险最小化,百姓安居乐业,是衡量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标准。归根结底要靠深化改革来提振社会信心、防范公共风险。面对疫情冲击,要把稳就业放在首位考虑。同时也要认识到,应对公共风险不仅仅是某个或者某些部门的事情,而是涉及整个国家治理,需要各个部门协作配合。因此,财政、货币、就业等宏观政策,不应该“单兵作战”,而是要建立起政策组合、协调机制。Number2 财政政策的使命应当是风险管理刘尚希认为,在风险社会这个大背景下,财政政策的使命就应当是风险管理。风险是分层次的,对于国家发展来说,风险就应当是公共风险,公共风险如何防范,如何化解,从而降低社会面临的不确定性,这需要靠制度,也要靠政策。政策多从短期角度考虑问题,制度更多从战略上解决问题。现代财政是综合性的,归结为一点就是“人”,要从人的角度来思考所有问题。当前的财政政策应该从需求管理的框架中摆脱出来,转向风险管理,只有降低了公共风险,发展的确定性才能构建起来,否则发展就可能在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中落入某种陷阱。这方面有很多历史的经验教训可借鉴。只有“构建”了发展的确定性,中国的发展才是有希望的,也才是有前途的。Number3 以风险思维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刘尚希认为,从社会大背景看,我们正处于风险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时期。“风险”这个概念不仅是要去应对防范的一种对象,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风险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不是体现在某个领域、某个方面或某个环节,而是国家各项发展的不确定性,甚至整个全球发展的不确定性。以风险思维和不确定性思维看,我们发现,恰恰就是财政作为基础性制度,构建了我们制度的确定性。就像房子一样,是靠地基来承载了这个确定性,构建了确定性,不然房子就垮了。所以,我们看到的确定性,看到的稳定,都是建立在财政制度这个基础之上的,也是建立在财政这个基础之上的。财政制度是对财政的规范,或者说是财政的外壳,制度这个外壳应当是法律和辅助性的各种规章构成,应具有很强的刚性,这样财政才能支撑整个国家制度。如果财政制度是软的,那么国家治理以及相应的各种制度都会出严重问题。Number4 国家治理的本质是公共风险治理刘尚希认为,国家治理的本质是公共风险的治理,是通过注入确定性化解国家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和公共风险,从而实现国家进步、人民和谐。在注入确定性的各种措施中,区别于其他措施,财政具有“定海神针”的作用,因而成为国家治理的基础与重要支柱。我们国家财政的优势就是人民立场,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统筹平衡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财政之所以要收税、要提供公共服务,就是要替百姓去防范化解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风险,以及在自然方面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风险。当然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但是没有财政的支撑,许多风险是无法去防范化解的。其实,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降低不确定性和防范化解风险的过程,我们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也就是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Number5 公共风险是未来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刘尚希|公共风险是未来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刘尚希认为,我们正处风险社会,对发展需要重新定义,对财政政策也需要有新的思路。财政政策实际上是从需求管理、供给管理转向了风险管理。这里的风险不是市场风险,而是公共风险。它涵盖了发展面临的所有风险,包括经济不稳定的风险、经济动能不足的风险、社会贫富差距加大而造成的社会不稳定等风险。财政政策既是经济政策,又是社会政策,这已经成为新的基本特点。面向未来,我们财政政策应该及早从需求管理的框架中摆脱出来,否则必将与现实背道而驰。只有财政政策从需求管理转向风险管理,降低生产和生活成本,降低公共风险水平,才能为发展注入更多的确定性,才符合现代财政的基本功能。

明辨

2020年就读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职研究生要交多少学费?

学费是报考在职研究生需要准备的费用,一般都要在办理入学时一次性缴清,所以,报考人员会提前了解所需学费,那么,2020年就读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职研究生要交多少学费?2020年就读本校在职研究生要交的费用在2万到32万之间,其中同等学力普遍较低,准备2万到6万即可,高级研修班相对较高,需要准备9万到19万的学费,中外合办则需要准备25.8万和32.8万,学费较高,详情如下。同等学力要交2万到6万以同等学力的方式报考本校在职研究生,需要准备的学费在2万到6万之间,其中,以2万到3万的课程较多,属于学费较低的报考方式,2年可完成课程。高级研修班要交9万到19万高级研修班的学费略高一些,应在办理入学时缴纳9万到19万的学费,将报考专业所需要的费用交由院校,便可按时上课,完成课程的多为2.5年,少数课程2年可完成。中外合办应交25.8万或32.8万中外合办的学费较高一些,根据专业的不同,需要缴纳25.8万或是32.8万的学费,均处于较高的学费标准,报考者需要具备不错的经济实力,不过其优势也较为明显,可在职学习国外的课程,学制较短,1.5年可完成学业。以上为本校在职研究生的学费情况,不同的报考方式,有不同的学费标准,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为参考,做出合适的报考选择。2020考研:复试时间一览

十分爱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保居民就业的重要意义是什么?下一步,保居民就业应如何继续发力?适应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民生领域哪些改革要加快推进?记者采访了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保居民就业是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关键一环,就业优先政策效果已初步显现记者:如何看待保居民就业的重要性?当前就业形势如何?刘尚希:保居民就业主要有两方面意义:——保居民就业是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关键一环。就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保障。目前,工资是我国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个人和家庭的保障从根本上仍有赖于劳动收入。只有保住了市场主体,才能有效地保住居民就业,保住基本民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企业正常生产就能保障国家经济正常运行,就能给大家创造就业机会,大家有收入,家里就有了保障”。今年以来,中央及地方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出台了一系列实招硬招,比如加大信贷投放、减免增值税、减免部分社保费用、返还失业保险费等,维护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稳住了经济大盘,也让千家万户端稳了“饭碗”。从主要就业指标看,1至8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81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6.8%;城镇调查失业率从2月份的峰值6.2%回落至8月份的5.6%。就业优先政策效果已初步显现。——保居民就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方面。就业一头牵着消费,一头牵着供给。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提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供给、需求体系之间的连接点和发力点,就是就业。这是因为,一方面,就业大局稳定可以改善居民收入预期,提升消费意愿,是扩大最终消费、拉动内需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也为改善供给提供支撑。比如,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等瞄准市场需求的创业,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繁荣了国内市场;高科技企业、制造业企业等不断招贤纳士,与高技能人才之间实现良性互动,为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提供人力资本支撑。激发市场主体保居民就业的内生动力,为灵活就业扫清障碍记者:下一步,保居民就业应如何继续发力?刘尚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稳定转好,生产生活秩序稳步恢复,发展韧性和活力进一步彰显,民生得到有力保障。但从全球看,疫情还在进一步发展。国际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这种情况下,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些,把解决问题的措施想得更周全长远些。前期为应对疫情冲击,我们出台了一系列财政、货币政策措施,接下来,要用改革激发市场的内生动力。保居民就业也应如此。保居民就业增内力,首先要廓清两个概念——一是看就业数量,也要看就业状态。目前,个体工商户、微型企业等灵活就业人员已占我国城镇就业人口半数左右,比如带货主播、网约车司机等,他们是劳动者也是供给方。未来制定就业政策,不能只看固定就业人群,还要兼顾这些灵活就业者,同时提高与扩大消费政策的协同性,促进供需适配。二是要创造岗位,更要创造环境。保居民就业不是简单地通过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创造就业岗位,或者直接出资购买岗位。从长期看,仍需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来提高劳动力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人畅其流、人尽其才。同时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以市场经济沃土催生、哺育更多企业“金种子”长成参天大树。当务之急是要尽快梳理现有规章制度,为灵活就业等扫除障碍。保居民就业增内力,要把握三个抓手——一是重视农民工群体。大量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漂泊,大多岗位、收入不稳定,在劳动技能培训、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也面临困难。这影响其个人能力和收入提升,同时增加企业用工成本,降低全社会人力资本积累效率,抑制社会总需求。未来考察就业问题,既要看就业充分性,也要重视农民工群体就业的稳定性、平等性。二是重视小微企业。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战场,从长远看,通过扶持小微企业,鼓励创业创新,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招。帮助小微企业成长,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需加大精准滴灌力度,同时要促改革、强服务,鼓励民营银行发展,拓展普惠金融、产业链金融、数字金融,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三是用好新经济、新平台这些新职业、新岗位。人社部和国家统计局不久前发布了9个新职业,其中“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互联网营销师”等新职业,“直播销售员”“互联网信息审核员”等新工种,都来自新经济、新平台。互联网催生了多样化的创业就业模式,直播带货等网络营销覆盖用户规模达到8亿人以上。数字技术发展为我们畅通供需、解决就业问题极大地拓展了空间,我们要敢用、善用、用好这些新职业、新岗位。持续改善民生,为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记者:适应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民生领域哪些改革要抓紧推进?刘尚希: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根本上讲是为了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与此同时,我们加快民生领域的社会改革,持续改善民生,也能为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加快建设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改善群众消费预期,助力畅通国内大循环。——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促进教育平等,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增进城乡儿童起点公平,缩小城乡人口之间能力差距、财富差距,加快人力资本积累,为缩小发展中的分配差距创造条件。——加快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人才成长。我国科研人员总量世界第一,这是最宝贵的资源。要持续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赋予科研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潜心研究,增强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发展主动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厘清文化事业、产业边界,通过产业发展带动文化发展,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文化产品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城镇落户条件,深化政务服务便民化改革,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提高劳动力要素配置效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动中央地方事权、财力、能力之间的匹配,合理配置各级政府之间的支出责任,强化辖区财政责任;深化转移支付制度改革,让“钱跟人走”、公共服务跟人走、政府投资跟人走,为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为人自身的发展提供支持;强化中长期预算改革,为其他领域改革提供引领和保障。(来源:人民日报)

大运河

「财科头条」第9期

编者按:2020年伊始,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定期推出系列栏目——《财科头条》。本栏目以“洞察财政前沿,速递专业解读”为宗旨,为社会各界提供国内外财政政策最新动态和智库权威解读,欢迎关注转发。全文共2801字 | 阅读大概需要7分钟本期关键词:六稳与六保背景速览:4月17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今年一季度极不寻常,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会议在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加大“六稳”工作力度的同时,提出“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六个“保”。据财政部4月20日公布的数据,2020年3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其中的税收收入同比均明显下滑,降幅超过今年1月-2月。除环保税,其余各项税收收入均为负增长。财政支出方面,今年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5284亿元,同比下降5.7%;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9749亿元,同比增长4.6%。尽管受疫情及收入下降影响,财政支出有所下降,但抗疫、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稳岗等方面的支出力度加大。全球范围的疫情蔓延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可避免的冲击,在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中央提出在加大“六稳”工作力度的同时,首次提出“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从“六稳”到“六保”,释放出一系列清晰而有力的信号,更强调夯实民生底线,稳住经济基本盘,以复苏经济的确定性来对冲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Number1:释放正确的宏观信号,把稳就业放在首位【CAFS媒体访谈】刘尚希 | 疫情突袭下,宏观政策如何精准发力?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国家治理的本质是公共风险治理,能不能做到公共风险最小化,百姓安居乐业,是衡量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标准。归根结底要靠深化改革来提振社会信心、防范公共风险。要释放正确的宏观信号,把稳就业放在首位考虑。大量中小微企业是主要的就业渠道,一方面,保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链,就是保就业岗位,减少疫情对就业存量的冲击,避免由经济风险转化为社会风险;另一方面,为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创造条件,为招工提供帮助。特别是针对一些贫困地区从事种植、养殖的农民,要给与适当的帮扶,克服疫情影响。同时,助力贫困劳动力有序返岗就业,防止返贫。防范失业风险,稳就业也能实现稳增长。Number2:稳定有效投资是以稳应变的关键【CAFS媒体访谈】赵全厚 赵福昌 | 稳定有效投资是以稳应变的关键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赵全厚认为,政府投资的项目选择必须是满足社会的切实需要才能够形成有效投资,更有效地拉动社会投资。因此,讲究投资的有效性重点在于精准化政府投资的有效性。一方面,要切实了解社会经济对政府预算投资的有效需求规模和有效需求结构,然后分轻重缓急有效分配预算投资资金和有效选择政府投资项目。另一方面,要切实优先解决城镇化进程中民生需求的投资项目短板,然后再兼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此外,要想做好投资的结构性调整,就需要政府预算投资决策的科学决策和精准管理实施。Number3:扎实做好“六稳”工作,特别是稳定预期刘尚希|应对疫情冲击,宏观政策如何发力刘尚希认为,除了经济层面,全球疫情风险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都会产生很大影响。中国的产业供应链已经进入到全球经济当中,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要有短期措施,更要有长期考虑。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是阶段性、短期的,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疫情对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一季度经济增速会产生较大冲击,但通过一系列政策对冲,能够把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当前,要扎实做好“六稳”工作,特别是稳定预期,促进经济社会尽快恢复常态,回到正轨。但对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怎么估计都不为过。有了充分准备,大变局中的风险就变成了战略机遇。Number4:一揽子政策应围绕“人”来做文章刘尚希|一揽子政策应围绕“人”做文章 用专门预算统筹资金使用刘尚希认为,当前要推出应对疫情冲击的一揽子政策方案,主要用于救援企业、家庭和个人,激发数字化基础设施等潜在需求,围绕“人”来考虑投资效果,而不是按传统“铁公基”的思路,围绕“物”去做文章,既要解决眼前问题,也要有利于长远的高质量发展。除了一揽子政策方案,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出一揽子改革方案。改革方案不仅是针对全局、解决长远问题,更能引导预期,解决眼前问题。尽管改革是一步步实现的,但只要改革方案端出来,就可以起到引导预期、增强信心的作用。市场预期不是看一年两年,投资至少要看三五年,创新要看更长时间。从历史经验也可以看到这一效果,推出重大改革措施,市场信心就大大增强。政策措施和改革措施并举,来加力引导预期、增强市场信心。Number5:财政政策加码助力“六保”财政政策加码助力“六保”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志刚认为,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六保”要求,旨在对冲疫情带来的新的不确定性。财政是经济社会运行的稳定器,也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可以在实现“六保”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进入二季度,积极财政政策多路加码护航“稳”经济。稳定经济是“六保”的基础,除了逆周期调控稳定经济外,针对疫情给企业带来的冲击,财政部门已经出台了不少直接和间接的支持政策,实际上有很多是保市场主体的政策,目的是要减轻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的税费负担,增加其抵御外部不可控风险的能力。Number6:财政政策既要保基本民生,还要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CAFS媒体访谈」刘尚希 王志刚|应对挑战 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刘尚希认为,财政政策可以归纳为三点:对冲、买单和救助。这些财政政策直接针对微观主体,对抗击疫情、复工复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保民生、保健康的同时,财政政策还要保企业的资金链、供应链、产业链,促进经济循环,减少阻碍。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这是中央提出的最新要求。如今,中国经济社会运行逐步趋于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复工复产正在逐步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应对疫情催生并推动了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但国际市场形势严峻,一些订单被延期、取消,争取新订单难上加难,内需的作用更加突出。Number7:保市场主体需要重视维持“三链”的稳定【CAFS媒体访谈】刘尚希 | 疫情突袭下,宏观政策如何精准发力?刘尚希认为,要高度关注那些脆弱的产业链、供应链及其薄弱环节,防止疫情冲击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要及时修复因疫情冲击而断裂的供应链和产业链,防止出现永久性损伤。政府与市场要形成合力,政府的作用是居高观测,科学指导,通过政策去解决堵点、痛点和弱点,而非派干部冲到一个个企业去搞什么排忧解难。具体来说,要维持“三链”的稳定——资金链、供应链、产业链。首先是资金链影响中小微企业的生存状况,而中小微企业涉及到大量的就业岗位,维系资金链就是维系这些存量就业岗位不因疫情出现而大量流失。其次是保障供应链,通过维持物流的畅通进而保障供应链的顺畅运转,这样整个经济才能循环起来。资金链、供应链得到维持后,产业上各环节趋于稳定,产业链才能保持稳定。这样,整个经济才能循环起来。经济循环不畅通,是疫情冲击带来的最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