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授予博士学位数量全球第一,质量又是如何评说?大赌场

中国授予博士学位数量全球第一,质量又是如何评说?

博士是最高学位,从理论上讲,获得博士学位是很难的。现实当中的博士数量也有限,一旦被聘用,待遇并不低。所以,一些学子把考上博士、获得博士学位当成人生梦想或是奋斗目标。1980年2月12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并于1981年1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新中国学位制度从此诞生,极大地促进了科学专门人才的成长,促进了各门学科学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教育与科学事业的发展。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博士授予单位347所、硕士授予单位697所、学士授予单位700余所。2018年教育数据显示,全国毕业博士研究生60724人,招收博士研究生95502人,在校博士研究生389518人。本号统计发现,仅1997年至2018年期间,就有79万多人博士研究生毕业。在博士授权高校和拥有博士学位人数方面,我国现在都是全球第一,实现了“赶美超英”的目标,40年走完了美英等国家100多年走过的路。1978年,恢复招生第一年,全国仅招收18名博士研究生,2018年招收95502名博士研究生,是1978年的5300多倍。1982年6月16日,我国首批授予6人博士学位,2018年授予博士学位59368人(60724人博士毕业,授予率98%左右),是1982年的9895倍。1997年至2018年之间共有79万多人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授予率按98%计算,也有77万多人获得博士学位。这样的发展速度,在世界上绝对是没有过的。但是,博士教育发展速度全球第一、博士教育规模全球第一、博士授予数量全球第一的现实,并未让国人产生太多的自豪感,博士学位在现实当中似乎呈现“贬值”的倾向。人们对博士学位获得者不再是过去那种青眼有加,而是热情有所下降,不再象过去那样那么稀罕。博士求职者也深深感到用人单位也在挑三拣四,甚至出现了某些专业的博士找一个自己认为比较理想的岗位并非易事。是博士过剩了吗?如果算一算账就知道,并非如此。2018年招收博士研究生9万5千多人,招收本科生422万多人,占比只是略过2%。全国有14亿人口,获得博士学位者按80万计算,占人口的比重还不到万分之六。相反,随着科技快速进步和产业快速升级,用人单位普遍提高了招聘人才的学历层次,对于博士层次人才的需求还是在增长的。某些博士出现了“就业困难”,原因之一是博士结构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博士培养目标是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所需要的人才,而这两个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基本实现了所聘人员博士化,吸纳新生博士的能力呈现下降趋势,高科技企业成为吸纳新生博士的主体。但是,这些企业吸纳的主要是理工类博士,对于非理工类博士需求不大。即使是理工类博士,由于某些专业的博士增长速度远大于行业需求速度,同样出现了就业困难的情况。2018年8月27日,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高层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结构,适应需求调整培养规模与培养目标,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正是因为现实对博士层次人才有着大量需求,所以该意见定调为“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正是因为博士供给出现了结构性问题,所以该意见认为应该“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人们对博士热情的下降,一些人甚至认为博士学位“贬值”了,主要原因是博士学位的质量与人们的期望存在一些差距。曾有媒体对3000多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的人认为博士数量增加并不意味着教育质量的提高,40%的人表示大多数攻读博士学位者只想借此找到一份好工作或得到提升机会。参加此次调查的人,绝大多数具有大学本科学历,说明调查结论是相对客观的。这说明了求学者方面的原因。人们对博士的观感有所下降,估计与前些年在职博士的一些表现不无关系。眼见身边的人一边全勤工作,业余时间也是加班加点,并没有花多少时间、耗多大精力,几年之后却是博士学位到手,待遇超越其他同事,而能力与水平方面并未有明显长进。对于这种情况,在片面思维影响下,很容易以偏概全,以少数替代整体,从而对整个博士教育质量产生一些看法。这说明了授予者方面的原因。前几年,许多培养单位收紧在职博士这个口子,弄个在职博士指标极不容易,可是人们对于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质量原本也存在担忧。许多媒体对博士质量展开了调查、分析与讨论,产生了一些社会效应。华中科技大学周光礼教授《中国博士质量调查》一书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博士教育生态。最牛的博导同时带47名博士生,博士生沦为“博士工”更是普遍现象。一系列数据犹如在已有波浪的水潭中又投入了一块巨石,瞬间激起了更大的波澜,有的戏称高校已是“博士工厂”,我国也是“博士生产大国”。以前一个教授带两三个博士,培养一个是一个,合格一个就授予一个学位。现在的博导一带就是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博士,而且绝大多数都能如期拿到学位。应该说,即使是神仙,也只是三头六臂,带几十年博士根本忙不过来,人们岂能不为博士质量担忧?在舆论的质疑中,还产生了一种声音,“为何中国盛产博士却多年都出不了一位大师?”本号分析博士质量与人们期待之间差距的原因,并非指责博导们。博导们也是有苦难言。谁都知道,多带一名博士就多一个责任、多一些工作量,而且如何质量不能保证的话,对自己的声誉也是一个影响。但是,博士生招收进来了,总得有人带吧。所以,这是一种机制的问题,是高校急速扩招的后遗症之一。这几年,高校发展已由外延式拨转到内涵式,博士教育也进入到“提质增效”的新阶段。有的对博士生数量进行“缩表”,有的对超期未毕业的博士生予以清退,有的严格博士培养过程监控和严卡博士授予水准。所有这些,意图再明显不过,博士教育由高速度发展进入到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客观地看,中国博士教育四十年来得到高速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层次人才,满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需要,成就是很大的。回过头来看,发展过程中虽然出现了对质量有所疏忽的问题,这是发展中的问题,瑕不掩瑜。现在调整发展模式,“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非常正确的。(本文为原创,百家号首发;文中图表为本号制作;图片源于相关高校网页和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王其无它

三成博士每周工作 60 小时以上!Nature 中国博士现状调查好扎心

「不能吧?不能够吧?这么低?假的吧?」当笔者整理完 2019 年中国博士大调查的问卷结果后,实验室里发出了不可思议的惊叹声。事情还得从今年 Nature 发布的 2019 博士生调查说起。图片来源:Nature今年 Nature 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36% 的博士生焦虑或抑郁,近五分之一的受访者称自己曾被欺凌,五分之一的人还表示遭遇过骚扰或歧视。但是世界归世界,中国是中国,还是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笔者从 6000 多份问卷中挑出了来自大陆和中国香港的 800 多份问卷进行了进一步的统计整理,以期了解中国博士们的生存情况。图片来源:作者自制话不多说,上结果!一、问君能有几多愁,四成博士皱眉头超过四成的受访者(40.4%)表示他们曾为博士研究所引起的焦虑或抑郁寻求过帮助,略高于全世界的数据(36%),另外还有 8.9% 的受访者并不愿意提及此事。他们中的将近一半在所在机构以外的地方寻求帮助,不到四分之一的中国博士试图寻求过其所在机构的帮助,但是仅仅只有十分之一的中国博士认为他们从所在机构得到了帮助。二、衣带渐宽终不悔,读博使得人憔悴6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至少对自己攻读博士学位的决定大致感到满意,尽管这一数字与《自然》在世界性的调查结果中的 75%相比,有相当大的下降,但是仍然超过了 60%,体现出了相对证明的反馈。除了对读博决定的满意度,我们还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博士对读博经历的满意程度。结果显示,对读博经历满意的受访者约占总体的 55%,稍微低于对读博决定满意的人数,这或许体现出了博士群体读博不悔,然而为之憔悴的状态。三、更少的骚扰与霸凌约有 11.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曾遭受过骚扰或歧视,14.4% 的受访者表示遭受过霸凌,都远低于世界范围的 21%。但是,近年来,校园性骚扰事件频频曝光,这不由地让笔者对这个数据存在一丝丝的疑惑,不知道广大科研狗们对此怎么看。四、工作时长两极分化严重每周工作时间真的让笔者怀疑自己读了个假博士,居然有 23.4% 的博士每周工作时间小于 11 小时???有 52.3% 的博士每周工作时间超过 41 小时。这个数字是远远低于世界范围内 76% 的比例的。但是中国博士有接近 3 成的博士每周工作时间超过 60 小时,这个数字又略高于世界范围内的数据。中国博士每周工作时长世界范围内的博士每周工作时长看到这个数字还是释怀了些,笔者一周七天都在实验室,虽然还没搞出点啥成果,但总归是吃得苦中苦,方能有大收获啊!但是尽管受访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每周科研时间不长,但是在在科研之余还有其他工作的受访者仅仅占 12% 左右,难道是因为中国的博士补助很高吗?为啥笔者觉得自己这么穷呢?但是转念一想,可能有的博士去帮导师干杂活了呢?五、想继续科研的博士,还是很多的都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放在科研界估计也是对的,不想继续搞科研的博士也不是很多,毕竟超过 62% 的博士毕业后都想继续从事科研相关的工作,这一数据高于世界范围的 56%,但是目前全球学术界已经进入就业寒冬,真是让人发愁啊!六、让人哭笑不得的问卷彩蛋看完了基础数据,我们对当前中国博士的生存状态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接下来,我们要进入令人欢乐的彩蛋时间。笔者为大家挑选了一些有趣的回答,并进行了点评,以缓解大家的抑郁之情~1. 读博的理由无比真实随大流被导师胁迫要求读博(多年后回首往事,也许你会为那天的胁迫,感到庆幸呢)本科缺乏职业规划,因缘际会配偶想继续深造(为爱读博,用爱发电)父母要求没想清楚就读了(想清楚就不读了)2. 读博时关心的问题五花八门导师什么都不懂,需要非常刻苦努力的自学(科研圈需要这种人才)脱发(谁的青春不懵懂,哪个博士不脱发)担心读博士影响婚姻质量(发不了文章是影响婚姻质量,毕竟相亲也要查 SCI 的影响因子)杂志审稿周期太长(建议不投)没有了,读博士总体来说非常快乐延期毕业看透世事,了解了人的本质,觉得人生就是那么回事,有点厌世感(你开了,我自闭了)觉得其他人比我厉害(群强我渣,常规操作)怕毕业以后嫁不出去(还有怕找不到老婆的,你别愁)长胖3. 对学术圈的看法巨额的经费投入,低效的管理制度;不均的资源分配,急切的成果追求;草率的学术任命,敷衍的研究工作;浮寄的科研指导,微薄的劳务薪酬。(老哥写诗可还行)凑活(精辟)论文靠包装,经费靠关系(毕业靠运气)我在中国的 PhD 经历告诉我,生命科学这方面的学术体系基本上是已基金为基础的体系,我所遇到的导师大部分都对学生的发展没有兴趣,重要的是如何用学生这种低价的人力去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利益。进了研究院之后重要的是自己要去找出一条生存下去的路,可是大部分学生没有好导师来指导的情况下都只是来混个学位的,而且他们中部分并不重视道德伦理,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对于现在的生命科学方面的文章都抱有疑问。(真实啊)格局基本建立,文章发表有一定的马太效应,存在学术社交圈,交叉学科研究比较容易突破桎梏。(富的更富,穷的更穷,科研界也免不了俗)看完了这一波中国 2019 博士大调查不知道大家有啥想法呢?符合你的生存状态么快来留言区一起分享吧~

日夜不休

中国国产博士数量居全球第一,为何引发担忧?

1983年5月23日,教育部在人民大会堂为新中国自主培养的首批博士举行隆重的学位授予大会,共有18名博士在本次大会中拿到了学位证书。授予大会后,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苏步青说了一句令人十分意外的话:“这么多博士怎么办?”数学大师苏步青这句话令许多人不解——全国一年培养出的博士仅18名,怎么就说多了呢?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才看懂了苏步青这句话的真正含义。1982年,全国招收博士生的人数是302人;而到了2017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83878人。中国每年招收和培养的博士数量,已经居全球首位。培养的博士多了,本应该是好事,为什么有些人会因此感到担忧呢?当前中国培养的博士,在国际上到底处于什么水平呢?首次博士学位授予仪式国内博士培养制度的建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博士培养相对滞后,直到1983年才有了第一批自主培养的博士。这个过程的建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众所周知,欧美国家通行的学位制度公有三级——学士、硕士、博士,其中,博士便是学习生涯中能够取得的最高学位,也是学术生涯中一张含金量很高的通行证。1935年4月,民国政府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步学位法典《学位授予法》中,就采用了这种培养制度,希望借此规范人才培养制度。遗憾的是,随着战争的爆发,这部法典最终搁浅了。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亲苏”的关系,国家实施的学位培养制度也是沿用苏联的学位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副博士”的称谓,相当于西方国家的“博士学位”。随后,在文革期间,中国的高等教育大受打击,学位培养制度名存实亡,人才培养相当滞后。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慢慢建立起完善的教育制度,其中就包括学位制度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于1980年2月通过,并于198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我国的学位培养制度尘埃落定。1983年,新中国自主培养的第一批博士毕业,首位博士马中骐,博士学位证书编号为10001,就是这一年毕业的。从此,中国开启了博士培养的新征程。博士这一特殊的人群,也成为知识分子重要的一个阶层。编号为10001的博士学位证书对博士的认知随着博士数量越来越多,这类“在知识的最远边界独自钻研”的人也逐渐走下神坛。人们对博士的认知,也逐渐清晰、明了。国民对于博士的“崇拜”,可以追溯到早期中国学生出国留学。早期中国学生到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回国之后基本上都能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但其实,当时人们对于国外博士的培养知之甚少,而在国内能读到博士的人也是凤毛麟角。1990年电视剧《围城》热播,掀起了国民对于博士乃至高知分子的热议。钱钟书在原著中展示了生动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形象,也真实地描绘了当时人们对于国外毕业博士的“迷信”。主人翁方鸿渐和韩学愈都持有“克莱登大学博士”的文凭,但两个人的博士学位都是用钱买来的,回国之后却能够成为大学教授,可见当时人们对于国外教学的认知缺失。陈道明在《围城》中饰演方鸿渐女主人翁苏文纨的博士学位则反映了另一问题。苏文纨在法国里昂大学获得了文学博士学位,然而其攻读的方向是却是中国现代诗研究。研究中国文学的人还要去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听起来似乎不可理解,但在其深层意义上,是有其必要性的。相比起理工科,中国文学在国内是纯正的中国血统,研究观点相对一致,只有到了国外,才能接触到更多学术观点。我们究竟需不需要大量博士随着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开始有了国产的博士。1987年6月,北大培养的首批文学博士毕业,其中就包括当代著名的文化学者陈平原教授。陈教授说,当年拿到自己的博士学位并没有十分激动,因为相比起这个头衔,他更看重自己是否有真才实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虽然有了完整的学位制度,但高校内部并没有举行隆重的博士毕业典礼,更没有现在盛行的穿博士袍、戴博士帽、拨流苏等习惯。如今,博士的毕业仪式越来越隆重,博士生的质量却未必有如当初那么高。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讲,博士学位重不重要,跟专业方向也有关系。在近代中国的学术史中,文史领域的一流学者未必有博士学位,包括《围城》的作者钱钟书、“教授中的教授”陈寅恪等。但是,理工类、法学、经济学等学科,则会更需要严格的训练和更专业的指导,考取博士学位就更有必要。中国博士培养现状2008年4月,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在首届全国地方大学发展论坛上发表演讲时指出,“2007年我国的博士人数超过5万人,到2008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许多人也开始认为,我们一味地追求数量,却不看重博士生的质量,这种说法,其实是十分主观和片面的。第一,博士数量增长是全球性现象。事实上,除了中国之外,美国等西方国家培养的博士生数量也在与日俱增,这并不是中国的专利,而是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国际竞争等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的结果。因此,中国培养博士数量越来越多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的。第二,博士在中国依然是稀缺人群。虽然中国国产博士的数量居全球第一,但跟中国庞大的人口基础相比,博士生的比例依然不算高,与美国相比更是有较大的距离。并且,博士生培养依然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短板。这个问题不容小觑。第三,博导数量严重不足。早年导师在培养博士生的时候,基本是“一对一教学”的,甚至是“多对一”的情况,导师可以有更多时间教育学生,也能采取个性化指导。新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莫砺锋,当时有一位导师和三位助教带领他,而今天,他作为博导,要带的博士生却多达60多位。第四,博士生质量确实存在存在一定问题。博士生招生数量的提升,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教学质量下降,研究生培养存在一定的泡沫,甚至出现了不少的学风不严谨、学术造假的现象。类似的新闻时常见诸于新闻,已是见怪不怪。北大教授陈平原如何提升博士生水平博士生水平如何提升,这是一个严肃的命题,同时也是一个十分专业的问题,笔者不敢妄下断言。然而,笔者认为,起码有两方面是可以考虑和借鉴的。一方面,尝试从博士生招生、研读、毕业考量等方面提高要求,尤其是需要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才能准予毕业;另一方面,欧美国家都是高校对自己颁发的学位负责,经过考量,业内也很容易就知道,哪些大学的博士含金量更高。我们今天看国产的博士,并不需要带着有色眼镜,认为国产的博士就一定不如出国留学的。但客观上讲,中国的博士培养还有很长的路,我们也希望国产的博士能够有更好的质量,甚至能够与世界名校的博士站在同样的学术高度上。加油,中国博士!

鬼朋友

教育部重拳出击:论文大抽检,打假60万硕博士

一批假博士在瑟瑟发抖,还有一批假硕士在瑟瑟发抖的路上。2019年2月22日,教育部公布2019年工作要点。在高等教育方面,教育部将强化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查处,今年要开展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抽检等工作。紧接着,2月27日教育部发文要求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考试招生及培养管理工作,对学位论文作假行为露头即查、一查到底、有责必究、绝不姑息,实现“零容忍”。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名博士网友代表科研人员的心声道:“连周末都没有的科研狗虽然不怕查,但是请允许我的腿在这里颤颤。”抽检早就年年有,只不过今年把它列入重点已经硕士毕业的明台,有天学院老师突然给他打电话,说教育厅抽查学位论文,学院抽到了他的,叫他填资料。“我那时刚工作,抽空填了各种表托学妹帮我找导师签字”,明台笑哭。得知被抽检,明台赶紧从往届被抽到的师兄师姐那里打听情况,得知学校拿到抽检结果不一定会通知你,除非论文没通过。明台说,“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啊。”抽检论文,源于2014年出台的两份文件。2014年国家出台《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开展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学位〔2014〕5 号)。按照规定,博士学位论文抽检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实施,硕士学位论文抽检由各省级学位委员会组织实施。抽检每年进行一次,抽检范围为上一学年度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的抽检比例为10%左右,硕士学位论文为5%左右。抽检论文如果存在舞弊作伪等严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教育部《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规定的情况,依法撤销已授予的学位,并注销学位证书,向社会公布。从做出处理决定之日起3年内,将不再接受其学位申请。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程方平告诉周刊君,硕博士论文抽检出问题后,论文作者、导师、研究生院的处罚还是严肃到位的,不仅论文作者会被撤销学位,导师也会被停止招生。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以硕士抽检为例。文件出台后,2015年教育部组织了全国范围内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工作,共抽检2014年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16275篇,其中不合格学位论文286篇,占总体抽检论文的1.76%。学位论文抽检是在授予学位后进行的,这意味着这些论文都是得到了论文评审专家和答辩委员的认可,并由各高校学位委员会一致同意授予学位的论文。此外,论文抽检中还存在“黑箱”空间。程方平告诉周刊君,不是所有研究生的论文都能够被检索到,在这种封闭情况下就很难说得清。程方平有过检索不到论文的经历,“有些学校有些专业确实存在这种状况,吃瓜群众可以关注一下名校的热门专业。”吃瓜群众在论文打假上,可谓屡立奇功。近几年,多位硕士、博士因为学位论文涉嫌学术不端,被有经验的吃瓜群众开扒,经过媒体曝光引起社会舆论后被查处。2018年10月21日,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发布情况说明,对叶肖鑫就读博士生期间发表的16篇论文进行全面核查,发现存在自我抄袭、图片重复利用、编造实验结果等问题。仅三天后的10月24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梁莹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论文陆续被从网上删除,其中至少有15篇存在抄袭或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问题。论文造假的不仅仅是博士,还有长江学者。论文抽检是好事,不在其中,不懂浑水摸鱼的假博士、假硕士有多少中国每年毕业的研究生人数逐年走高。据2019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85.8万人,毕业生60.4万人。每年的硕博士论文抽检,对抑制论文造假有没有起到作用?程方平跟周刊君打了个比方,论文抽检就跟市场上的货物抽检一样,都是随机的,这种外部监督只能说治标不治本。假博士假硕士的根源,在于学术腐败,有空子可钻,金钱、权力都可以买学位,程方平说,“有些腐败官员,课都不来上,让小秘来听课。”有媒体梳理了142名十八大后党政系统省部级以上落马高官的履历,发现这些落马官员的高学历获取经历,具有速成多、跨界多、名校多、疑点多等“四多”特点。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事部进行的中国博士质量调查显示: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其中半数以上博士进入政府当官。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求是》杂志发文指出,在这场由官员和高校担任主角的“二人转”中,官员以权力谋学位,教授以学历谋资源。官员手中有资源分配权,商人、艺人手中则有可观的社会财富,都是换取高校教育资源的捷径,学术界在这样的风气之下,那些还在坚守学术尊严的人,反而成傻子了。因此,教育部把论文抽检当作2019年工作重点,对论文造假行为零容忍,未来整体上是向好的,让有实力的真博士、真硕士得到公平对待。不过受此影响,不少博士硕士纷纷表示压力山大,坦言一个都没听说过的明星,就把今年毕业的博士硕士都坑惨了。一位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告诉周刊君,今年学校出台了关于学位论文查重的新规定,要求论文的重复率在经过人工排查后控制在0%,往年还是3%,“我们学校远远严于教育部的规定,肯定有怕抽检的原因。”程方平指出,论文抽检应当避免三个思维误区。第一,不是严格了,而是规范了;第二,惩罚不是目的,而是建设;第三,抨击的是投机取巧,鼓励的是观点多元。“监督,不是要把学校变监狱啊。”程方平说。(来源:中国新闻周刊微信公众号)

往见原宪

假博士假硕士有多少?不查不知道 一查吓一跳

原标题:论文大抽检,打假60万硕博士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一批假博士在瑟瑟发抖,还有一批假硕士在瑟瑟发抖的路上。2019年2月22日,教育部公布2019年工作要点。在高等教育方面,教育部将强化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查处,今年要开展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抽检等工作。紧接着,2月27日教育部发文要求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考试招生及培养管理工作,对学位论文作假行为露头即查、一查到底、有责必究、绝不姑息,实现“零容忍”。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名博士网友代表科研狗的心声道:“连周末都没有的科研狗虽然不怕查,但是请允许我的腿在这里颤颤。”一抽检早就年年有,只不过今年把它列入重点。已经硕士毕业的明台,有天学院老师突然给他打电话,说教育厅抽查学位论文,学院抽到了他的,叫他填资料。“我那时刚工作,抽空填了各种表托学妹帮我找导师签字”,明台笑哭。得知被抽检,明台赶紧从往届被抽到的师兄师姐那里打听情况,得知学校拿到抽检结果不一定会通知你,除非论文没通过。明台说,“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啊。”抽检论文,源于2014年出台的两份文件。2014年国家出台《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开展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学位〔2014〕5 号)。按照规定,博士学位论文抽检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实施,硕士学位论文抽检由各省级学位委员会组织实施。抽检每年进行一次,抽检范围为上一学年度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的抽检比例为10%左右,硕士学位论文为5%左右。抽检论文如果存在舞弊作伪等严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教育部《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规定的情况,依法撤销已授予的学位,并注销学位证书,向社会公布。从做出处理决定之日起3年内,将不再接受其学位申请。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程方平告诉周刊君,硕博士论文抽检出问题后,论文作者、导师、研究生院的处罚还是严肃到位的,不仅论文作者会被撤销学位,导师也会被停止招生。二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以硕士抽检为例。文件出台后,2015年教育部组织了全国范围内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工作,共抽检2014年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16275篇,其中不合格学位论文286篇,占总体抽检论文的1.76%。学位论文抽检是在授予学位后进行的,这意味着这些论文都是得到了论文评审专家和答辩委员的认可,并由各高校学位委员会一致同意授予学位的论文。此外,论文抽检中还存在“黑箱”空间。程方平告诉周刊君,不是所有研究生的论文都能够被检索到,在这种封闭情况下就很难说得清。程方平有过检索不到论文的经历,“有些学校有些专业确实存在这种状况,吃瓜群众可以关注一下名校的热门专业。”吃瓜群众在论文打假上,可谓屡立奇功。近几年,多位硕士、博士因为学位论文涉嫌学术不端,被有经验的吃瓜群众开扒,经过媒体曝光引起社会舆论后被查处。2018年10月21日,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发布情况说明,对叶肖鑫就读博士生期间发表的16篇论文进行全面核查,发现存在自我抄袭、图片重复利用、编造实验结果等问题。仅三天后的10月24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梁莹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论文陆续被从网上删除,其中至少有15篇存在抄袭或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问题。论文造假的不仅仅是博士,还有长江学者。三论文抽检是好事,不在其中,不懂浑水摸鱼的假博士、假硕士有多少。中国每年毕业的研究生人数逐年走高。据2019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85.8万人,毕业生60.4万人。每年的硕博士论文抽检,对抑制论文造假有没有起到作用?程方平跟周刊君打了个比方,论文抽检就跟市场上的货物抽检一样,都是随机的,这种外部监督只能说治标不治本。假博士假硕士的根源,在于学术腐败,有空子可钻,金钱、权力都可以买学位,程方平说,“有些腐败官员,课都不来上,让小秘来听课。”有媒体梳理了142名十八大后党政系统省部级以上落马高官的履历,发现这些落马官员的高学历获取经历,具有速成多、跨界多、名校多、疑点多等“四多”特点。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事部进行的中国博士质量调查显示: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其中半数以上博士进入政府当官。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求是》杂志发文指出,在这场由官员和高校担任主角的“二人转”中,官员以权力谋学位,教授以学历谋资源。官员手中有资源分配权,商人、艺人手中则有可观的社会财富,都是换取高校教育资源的捷径,学术界在这样的风气之下,那些还在坚守学术尊严的人,反而成傻子了。因此,教育部把论文抽检当作2019年工作重点,对论文造假行为零容忍,未来整体上是向好的,让有实力的真博士、真硕士得到公平对待。不过受此影响,不少博士硕士纷纷表示压力山大,坦言一个都没听说过的明星,就把今年毕业的博士硕士都坑惨了。一位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告诉周刊君,今年学校出台了关于学位论文查重的新规定,要求论文的重复率在经过人工排查后控制在0%,往年还是3%,“我们学校远远严于教育部的规定,肯定有怕抽检的原因。”程方平指出,论文抽检应当避免三个思维误区。第一,不是严格了,而是规范了;第二,惩罚不是目的,而是建设;第三,抨击的是投机取巧,鼓励的是观点多元。“监督,不是要把学校变监狱啊。”程方平说。

富则多事

中国国产博士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为何却引起很多人担忧?

中国国产博士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为何却引起很多人担忧?与西方国家相比较,我国的高等教育起步是落后的,但是与中国经济一样,中国教育也渐渐后来居上,代表着我国教育最高学位的国产博士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就可以看出一点。据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说到,在2007年的时候我国的博士生数量就超过了五万人,而2008年的时候我国的博士生数量已经赶超美国,成为当今世界上年产博士生数量最多的国家。虽然说目前我国国产博士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为何却引发起很多人担忧呢?首先来说,博士生数量上涨其实是全球国家的趋势,也不仅仅是只有中国博士数量在增长,欧美国家也在与时俱进,博士生数量的上涨显然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因为太多的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国际竞争等都是需要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看起来我国博士生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其实博士在我国仍然是稀缺人群,因为我国是当今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与庞大的基础人口相比较,我国博士生的数量依然比例十分低, 与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相比还是存在一定距离,这也从侧面说明一个问题,我国的博士生培养依然是当今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短板。博士生数量虽然说渐渐多了起来,但是博导依然严重供不应求,早年在培养一名博士的时候,通常采用的都是一对一教学,可是如今甚至很多博士生导师要带领的学生多达几十位,这样教育出来的博士恐怕质量是有点堪忧的,比如说“翟天临事件”,类似翟天临的博士生有多少呢?学风不严谨、学术造假事件频发,人们对此早已麻木,如何才能提高博士素质恐怕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最后希望我国的国产博士有朝一日能够超越世界名校的博士,为我国的建设增砖添瓦,加油,中国博士!

然后图南

论文大抽检,打假60万硕博士

一批假博士在瑟瑟发抖,还有一批假硕士在瑟瑟发抖的路上。2019年2月22日,教育部公布2019年工作要点。在高等教育方面,教育部将强化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查处,今年要开展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抽检等工作。紧接着,2月27日教育部发文要求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考试招生及培养管理工作,对学位论文作假行为露头即查、一查到底、有责必究、绝不姑息,实现“零容忍”。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名博士网友代表科研狗的心声道:“连周末都没有的科研狗虽然不怕查,但是请允许我的腿在这里颤颤。”一抽检早就年年有,只不过今年把它列入重点。已经硕士毕业的明台,有天学院老师突然给他打电话,说教育厅抽查学位论文,学院抽到了他的,叫他填资料。“我那时刚工作,抽空填了各种表托学妹帮我找导师签字”,明台笑哭。得知被抽检,明台赶紧从往届被抽到的师兄师姐那里打听情况,得知学校拿到抽检结果不一定会通知你,除非论文没通过。明台说,“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啊。”抽检论文,源于2014年出台的两份文件。2014年国家出台《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开展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学位〔2014〕5 号)。按照规定,博士学位论文抽检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实施,硕士学位论文抽检由各省级学位委员会组织实施。抽检每年进行一次,抽检范围为上一学年度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的抽检比例为10%左右,硕士学位论文为5%左右。抽检论文如果存在舞弊作伪等严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教育部《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规定的情况,依法撤销已授予的学位,并注销学位证书,向社会公布。从做出处理决定之日起3年内,将不再接受其学位申请。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程方平告诉周刊君,硕博士论文抽检出问题后,论文作者、导师、研究生院的处罚还是严肃到位的,不仅论文作者会被撤销学位,导师也会被停止招生。二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以硕士抽检为例。文件出台后,2015年教育部组织了全国范围内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工作,共抽检2014年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16275篇,其中不合格学位论文286篇,占总体抽检论文的1.76%。学位论文抽检是在授予学位后进行的,这意味着这些论文都是得到了论文评审专家和答辩委员的认可,并由各高校学位委员会一致同意授予学位的论文。此外,论文抽检中还存在“黑箱”空间。程方平告诉周刊君,不是所有研究生的论文都能够被检索到,在这种封闭情况下就很难说得清。程方平有过检索不到论文的经历,“有些学校有些专业确实存在这种状况,吃瓜群众可以关注一下名校的热门专业。”吃瓜群众在论文打假上,可谓屡立奇功。近几年,多位硕士、博士因为学位论文涉嫌学术不端,被有经验的吃瓜群众开扒,经过媒体曝光引起社会舆论后被查处。2018年10月21日,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发布情况说明,对叶肖鑫就读博士生期间发表的16篇论文进行全面核查,发现存在自我抄袭、图片重复利用、编造实验结果等问题。仅三天后的10月24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梁莹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论文陆续被从网上删除,其中至少有15篇存在抄袭或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问题。论文造假的不仅仅是博士,还有长江学者。三论文抽检是好事,不在其中,不懂浑水摸鱼的假博士、假硕士有多少。中国每年毕业的研究生人数逐年走高。据2019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85.8万人,毕业生60.4万人。每年的硕博士论文抽检,对抑制论文造假有没有起到作用?程方平跟周刊君打了个比方,论文抽检就跟市场上的货物抽检一样,都是随机的,这种外部监督只能说治标不治本。假博士假硕士的根源,在于学术腐败,有空子可钻,金钱、权力都可以买学位,程方平说,“有些腐败官员,课都不来上,让小秘来听课。”有媒体梳理了142名十八大后党政系统省部级以上落马高官的履历,发现这些落马官员的高学历获取经历,具有速成多、跨界多、名校多、疑点多等“四多”特点。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事部进行的中国博士质量调查显示: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其中半数以上博士进入政府当官。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求是》杂志发文指出,在这场由官员和高校担任主角的“二人转”中,官员以权力谋学位,教授以学历谋资源。官员手中有资源分配权,商人、艺人手中则有可观的社会财富,都是换取高校教育资源的捷径,学术界在这样的风气之下,那些还在坚守学术尊严的人,反而成傻子了。因此,教育部把论文抽检当作2019年工作重点,对论文造假行为零容忍,未来整体上是向好的,让有实力的真博士、真硕士得到公平对待。不过受此影响,不少博士硕士纷纷表示压力山大,坦言一个都没听说过的明星,就把今年毕业的博士硕士都坑惨了。一位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告诉周刊君,今年学校出台了关于学位论文查重的新规定,要求论文的重复率在经过人工排查后控制在0%,往年还是3%,“我们学校远远严于教育部的规定,肯定有怕抽检的原因。”程方平指出,论文抽检应当避免三个思维误区。第一,不是严格了,而是规范了;第二,惩罚不是目的,而是建设;第三,抨击的是投机取巧,鼓励的是观点多元。“监督,不是要把学校变监狱啊。”程方平说。参考资料: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教育部官网,2019年2月22日不合格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典型特征——基于论文抽检专家评阅意见的分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年第6期中国政法大学关于印发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的通知,法大发〔2015〕123号文:《中国新闻周刊》新媒体记者 俞杨

钱穆

中国每年有多少博士毕业生,博士过剩了吗?

博士是我国学位体系中的最高学位,拥有博士学位意味着一个人的能力已经从实习阶段进入了学术阶段,博士也是我国科学研究未来的“主力军”。而每年我国大约有5万左右是博士毕业生,这基本上和美国差不多,大约是硕士毕业生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如下如是各个地区研究生毕业人数。2016年博士毕业生人数由上图可以看出,我国的博士毕业生分布和高等教育资源分布是相似的,北京、江苏、上海三个地区每年的博士毕业生人数最多,其中,近半的博士毕业生来自这三个省份。当然,就博士毕业生来说,在很多“省份”仍旧是“稀缺”的,比如重庆、河北、河南、福建、云南、江西等中西部地区,每年的博士毕业生也就几百个人。为什么要读博?首先,对于很多名校的毕业生来说,硕士和博士的待遇实际上是差不多的,而且读博还需要多花3-5年的时间,对于单身女青年来说,读博是一个艰难的选择。然而,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会选择读博?一是理想和情怀。从小学开始,我们的理想随着自己的长大而慢慢“变小”,从开始的科学家、发明家,到现在只要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理想在随我们越来越远。而当硕士毕业,似乎儿时的理想又离我们如此的近,而读博让你走上学术之路,从此踏上实现儿时理想的舞台。二是现实让我选择读博。对于很多普通大学的硕士生来说,有些不吃香的专业,毕业后不上不下,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如果家庭不算富裕,毕业后买房买车又是一个困难的问题。而读博毕业到高校,一套安置房,解决配偶工作等等,足以吸引大量的人选择读博,当然,随着博士毕业生的增加,这类待遇正在缩水,中西部可能还有,东部高校、科研单位引进博士可能这类待遇少了。中国博士学位含金量多高?实际上,我国很多的学历学位并不被国外认可,甚至港澳台的也不承认大陆的很多文凭。那么我国的博士含金量有多高呢?小编没有找到很好的例子来说明,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各大高校人才引进的要求来看,起码我们自己的大学,对自己培育的博士认可度是不高的。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等国内一流名校,人才引进基本上只要一些国外的名校,自己培养的博士基本上很难直接留在本校,只能到国内的二流大学,继续做科研,而二流大学的博士,只能去三流大学,三流大学的博士只能去九流大学了。我们虽然博士毕业生和美国相当,但含金量就差了一大截,这与我们的博导制有关,导师带的博士越多,自己的“收益”也会越多,就如曾经有一个博导一同时带了47名博士,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中国博士过剩了吗?犹如前文所说的,我国博士学位的含金量参差不齐,那么我们的博士过剩了吗?从数量上看,我国是一个产博的大国,每年博士毕业生超过5万人,这和美国是相当的,但从质量上,还有差的比较多。因而小编认为,从数量上看,我们的博士实际上已经过剩了,但从质量上看,博士仍旧还是稀缺的,不然我们的那么多名校为什么不招自己的博士呢?反而还要大量的外国“博士”?

永濑

中国国产博士数量居全球第一,为何却引起了人们的担忧?

现在小编身边有很多同学没有在找工作,而是在疯狂地向各大高校的导师询问是否要招收博士。现在的硕士其实已经很常见了,其实目前我国博士的数量也是很多的。从1983年的5月23日,我国打算自主培养博士并给18名博士颁发学位证书的时候,当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苏步青却说了一句,“这么多博士怎么办?”其实目前我国的硕士人数就已经很多了,很多本科的同学毕业后基本上不考虑直接工作,反而是直接保研或者考研。随着硕士人数的增加意味着博士人数也要不断的上升,因为很多同学即使硕士毕业后发现工作仍然是不好找,反而目前国家对博士的福利待遇相对来说更好一些。所以硕士毕业后又开始读博士,就这样我国的博士数量在不断的上升。在1982年的时候,我国博士生数量是302人,但是到了2017年的时候,我国的博士生数量已经达到了83878人,目前我国每年招收和培养博士人数已经居于全球第一。其实,一个国家博士生的数量越多,代表这个国家的科研水平是越高的,但为什么我国的博士生数量居全球第一,反而却引起人们的担忧呢?目前我国无论是博士生人数的数量,还是发表SCI论文的数量基本上都是居于世界的首位,但是我国的创新能力却不是很高,主要是很多同学或者老师科学研究的目的“并不纯净”,当然肯定也有一些科研人员是一心致力于科研事业的。比如现在很多高校博士点,培养的博士毕业条件是必须发表两篇SCI论文才能达到毕业条件。还有很多硕士毕业条件最低是发表核心及以上期刊才能毕业,学生在毕业的压力下,不得不“想尽各种办法”去达到毕业条件,因此可能发表的论文并不是自己真正喜欢做研究,而是被逼无奈。还有很多教授、教师,他们发表论文的目的也仅是为了评职称,所以现在我国的科研环境并不是非常的纯净,导致即使博士生数量很多,却令人很担忧。博士生人数多了,就需要更多的老师去带博士,但本身博士生就很难培养,那么博士生导师其实更难培养。在以前导师带博士都是一对一,甚至是多对一,但是现在一个博士生导师却带很多博士,这样虽然代表了老师的能力,可是一个导师真的能指导过来这么多的博士吗?就拿我们硕士来讲,一个导师带五六个硕士,其实对老师来说就已经非常累了,老师根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指导,因为老师还需要上课、做科研、生活等。那么博士生导师更是如此,所以博士生数量不断的增多,反而对我国博士人才的培养是不利的,也因此引起了很多人的担忧。希望我国的博士质量不断的提高,为我国的科研大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太始

博士招生变局—我国博士教育经历的阵痛和谋变

2016年,清华大学毕业典礼上,校领导给博士毕业生授予学位。资料图博士生招生制度从井喷到滞后再到扩招,变革背后,折射出我国博士教育经历的阵痛和谋变法治周末记者 高原王彻刚刚办了入职手续,今年7月份硕士毕业的他,因为没有排上心仪导师2018年的招生指标,只能边工作边准备考博。在发给王彻的邮件里,这位老师告诉他,因为报考的人多指标少,王彻只能排到两年以后再报考。不过,王彻的困境也许很快得到解决。8月27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这意味着,很多和王彻一样等待考博的人,会迈进更宽松的门槛。业内认为,这是继1952年院系调整、1966年取消高考、1977年恢复高考和1998年大学扩招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历史上的第5次重大变革。而在中国,博士生招生制度从井喷到滞后再到扩招,变革背后,折射出我国博士教育经历的阵痛和谋变。博士大国决定考博,很大程度和王彻的性格有关。不善与人交流,情商低,是周围人贴给王彻的标签,但是一到实验室,王彻觉得找到了自己的世界,“我可以一天一夜不睡觉,只为等一个实验数据,一点也不觉得累。”王彻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而是否加入考博大军,也曾经在家里引起过争论。反对声主要来自父亲,近年来,中国博士的井喷式增长,让他觉得博士的质量堪忧,还不如早些工作。王彻父亲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改革开放之初,在恢复高考制度4年后的1981年,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培养制度正式确立,自此本土培养的博士生正式登台亮相,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据教育部门统计,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从1981年的900人增加到2017年的82565人,累计招生115万人。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光礼的《中国博士质量调查》披露,1999年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至2004年的5年时间里,博士生教育出现了短暂的高速增长现象。“当时46%的博导同时指导的学生超过7名,最多的达47名。”周光礼说。那个时期,各种形式的博士研究生班一拥而上,一个导师带三四个、甚至七八个博士生的情况屡见不鲜。某大学一位博导在搬办公室时问一个前来帮忙的学生:“你是我们学院的吗?你叫什么名字?”该学生回答说:“我是您带的学生。”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位60多岁的知名博导,最多的时候曾经同时带过40多名研究生。调查显示,我国每个博导平均要带5.77名博士研究生,远高于美国每名导师带两至3个学生的比例。对当前导师与学生的关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了质疑:“现在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异,有些学生成为了导师的‘打工仔’和劳动力,导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并不是很关心。”而按照国际经验,一位导师同时指导两至3名研究生效果较好;5至6名是导师精力许可范围内、能够保证培养质量的上限。考虑到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现状,按照一个导师一年招收1至两名研究生计算,3年内同时指导的研究生数量应为3至6名。熊丙奇从2003年开始就开始关注研究生扩招现象。他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当年,本科生出现就业难现象,有人提出扩大研究生规模来缓解。于是众多高校竞相追逐研究生规模。重点大学定位为研究型大学,扩大研究生规模,一般本科院校则乘机申请硕士点、博士点。熊丙奇说,研究生扩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科生就业难,但高校主要还是看中了研究生招生巨大的生源市场,迎合了社会上畸形的高学历消费需求。紧缩业内专家认为,相对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高等教育本身的迅速扩张,博士生教育规模增长近些年相对滞后。自2005年后,博士生招生规模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增长速度大大放缓,年均增速不足4%。事实上,博士生招生设指标限制是中国特有的做法,是上世纪确立的一项教育管理宏观调控措施。但是,“同比美国、英国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的知名高校,类似院系、导师之间争夺博士生招生名额的问题并不存在。”清华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李峰亮说。曾对此做过研究的李锋亮表示,国际上的普遍做法是层层放权,只要导师有课题需要、经费支持,就可以招收博士生,并没有设置专门的招生指标。不仅招生受控,想要顺利拿到毕业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直到现在,博士毕业十年后,唐城还是时常在一个人的时候,戴上耳机听一曲《乱红》,这是一首笛箫作品,表达了冷清凄惨的悲凉意境。“这种意境是我整个读博期间的真实写照。”唐城对法治周末记者说。有段时间,美国篮球运动员科比的“你见过凌晨4点的洛杉矶吗”这句话流行网络,而在唐城这里,他特别想说:“你见过凌晨4点的实验室吗?”博士3年,他几乎每天都要通宵做实验,“我从实验室回宿舍的时候,正好是环卫工人开始打扫卫生的时间。”唐城说。即使是这样,唐城也差点没在毕业的时候拿到毕业证。由于各校均将发表学术论文作为博士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从选题开始,博士们就要“押宝”:什么研究方向容易发论文。理工科博士在毕业前需要在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但一些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想要发SCI并不容易。唐城说,无奈之下,一些学生只能改变研究方向,往容易发论文方向靠,最后导致毕业论文成了“四不像”。为了发论文而篡改实验数据的现象则更普遍,“虽然实验要求重复性,但很少有人真的会去重复核实,往往会将结果改得漂亮些。”唐城说。发论文几乎是他整个博士生涯中最重要的压力,而在缺乏导师学术指导,各实验室科研条件又参差不齐的境况下,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成果。“那是一个宽进窄出的时候。”唐城说,他的两个师兄,就因为没有发表足够的论文达不到毕业要求,至今没有拿到毕业证。扩招而此次扩招的原因,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表示,要推进高层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结构,适应需求调整培养规模,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业界认为这是因为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旺盛。同时,因为本科和硕士教育发展长期快于博士教育,导致人才培养结构失衡,2017年1月,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适度扩大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2017年,清华大学首先开始大规模扩招博士生,主要方法是缩减硕士名额,全面实行申请-审核制,主抓本科博士两头,其他几所985高校也紧跟扩招,并获得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因为扩招,今年暑假,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都因博士生住宿问题引发过争议。最近,北大提出,2018年,在新入学的博士生中试行住宿申请制,鼓励有条件的博士生自行解决在校期间的住宿。而此次博士扩招,会不会像大学扩招那样,导致博士头衔含金量下降呢?有评论认为,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方向,进行有针对性和有目的性地扩招,防止“撒胡椒面式”的普遍扩招。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表示担忧,倘若研究生扩招没有与培养质量相联系,而仅仅是数量的增加,容易导致学历贬值。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曾撰文分析美国大学是如何保证本科教育质量的,美国顶尖大学的教学呈哑铃型结构,高度重视两头的本科和博士,对处于二者之间的硕士阶段看得相对较轻。还有就是从招生阶段开始严把入门关。哈佛大学的招办主任威廉姆·菲兹西蒙斯在40年的时间里,每天的工作内容只有一个,就是阅读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申请资料。不只是哈佛,许多大学的招办主任任职时间都在10年以上。每一个最终录取的学生都会经过几轮测试和评估。责任编辑:马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