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博士招生变局—我国博士教育经历的阵痛和谋变

博士招生变局—我国博士教育经历的阵痛和谋变

2016年,清华大学毕业典礼上,校领导给博士毕业生授予学位。资料图博士生招生制度从井喷到滞后再到扩招,变革背后,折射出我国博士教育经历的阵痛和谋变法治周末记者 高原王彻刚刚办了入职手续,今年7月份硕士毕业的他,因为没有排上心仪导师2018年的招生指标,只能边工作边准备考博。在发给王彻的邮件里,这位老师告诉他,因为报考的人多指标少,王彻只能排到两年以后再报考。不过,王彻的困境也许很快得到解决。8月27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这意味着,很多和王彻一样等待考博的人,会迈进更宽松的门槛。业内认为,这是继1952年院系调整、1966年取消高考、1977年恢复高考和1998年大学扩招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历史上的第5次重大变革。而在中国,博士生招生制度从井喷到滞后再到扩招,变革背后,折射出我国博士教育经历的阵痛和谋变。博士大国决定考博,很大程度和王彻的性格有关。不善与人交流,情商低,是周围人贴给王彻的标签,但是一到实验室,王彻觉得找到了自己的世界,“我可以一天一夜不睡觉,只为等一个实验数据,一点也不觉得累。”王彻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而是否加入考博大军,也曾经在家里引起过争论。反对声主要来自父亲,近年来,中国博士的井喷式增长,让他觉得博士的质量堪忧,还不如早些工作。王彻父亲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改革开放之初,在恢复高考制度4年后的1981年,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培养制度正式确立,自此本土培养的博士生正式登台亮相,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据教育部门统计,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从1981年的900人增加到2017年的82565人,累计招生115万人。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光礼的《中国博士质量调查》披露,1999年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至2004年的5年时间里,博士生教育出现了短暂的高速增长现象。“当时46%的博导同时指导的学生超过7名,最多的达47名。”周光礼说。那个时期,各种形式的博士研究生班一拥而上,一个导师带三四个、甚至七八个博士生的情况屡见不鲜。某大学一位博导在搬办公室时问一个前来帮忙的学生:“你是我们学院的吗?你叫什么名字?”该学生回答说:“我是您带的学生。”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位60多岁的知名博导,最多的时候曾经同时带过40多名研究生。调查显示,我国每个博导平均要带5.77名博士研究生,远高于美国每名导师带两至3个学生的比例。对当前导师与学生的关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了质疑:“现在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异,有些学生成为了导师的‘打工仔’和劳动力,导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并不是很关心。”而按照国际经验,一位导师同时指导两至3名研究生效果较好;5至6名是导师精力许可范围内、能够保证培养质量的上限。考虑到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现状,按照一个导师一年招收1至两名研究生计算,3年内同时指导的研究生数量应为3至6名。熊丙奇从2003年开始就开始关注研究生扩招现象。他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当年,本科生出现就业难现象,有人提出扩大研究生规模来缓解。于是众多高校竞相追逐研究生规模。重点大学定位为研究型大学,扩大研究生规模,一般本科院校则乘机申请硕士点、博士点。熊丙奇说,研究生扩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科生就业难,但高校主要还是看中了研究生招生巨大的生源市场,迎合了社会上畸形的高学历消费需求。紧缩业内专家认为,相对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高等教育本身的迅速扩张,博士生教育规模增长近些年相对滞后。自2005年后,博士生招生规模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增长速度大大放缓,年均增速不足4%。事实上,博士生招生设指标限制是中国特有的做法,是上世纪确立的一项教育管理宏观调控措施。但是,“同比美国、英国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的知名高校,类似院系、导师之间争夺博士生招生名额的问题并不存在。”清华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李峰亮说。曾对此做过研究的李锋亮表示,国际上的普遍做法是层层放权,只要导师有课题需要、经费支持,就可以招收博士生,并没有设置专门的招生指标。不仅招生受控,想要顺利拿到毕业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直到现在,博士毕业十年后,唐城还是时常在一个人的时候,戴上耳机听一曲《乱红》,这是一首笛箫作品,表达了冷清凄惨的悲凉意境。“这种意境是我整个读博期间的真实写照。”唐城对法治周末记者说。有段时间,美国篮球运动员科比的“你见过凌晨4点的洛杉矶吗”这句话流行网络,而在唐城这里,他特别想说:“你见过凌晨4点的实验室吗?”博士3年,他几乎每天都要通宵做实验,“我从实验室回宿舍的时候,正好是环卫工人开始打扫卫生的时间。”唐城说。即使是这样,唐城也差点没在毕业的时候拿到毕业证。由于各校均将发表学术论文作为博士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从选题开始,博士们就要“押宝”:什么研究方向容易发论文。理工科博士在毕业前需要在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但一些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想要发SCI并不容易。唐城说,无奈之下,一些学生只能改变研究方向,往容易发论文方向靠,最后导致毕业论文成了“四不像”。为了发论文而篡改实验数据的现象则更普遍,“虽然实验要求重复性,但很少有人真的会去重复核实,往往会将结果改得漂亮些。”唐城说。发论文几乎是他整个博士生涯中最重要的压力,而在缺乏导师学术指导,各实验室科研条件又参差不齐的境况下,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成果。“那是一个宽进窄出的时候。”唐城说,他的两个师兄,就因为没有发表足够的论文达不到毕业要求,至今没有拿到毕业证。扩招而此次扩招的原因,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表示,要推进高层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结构,适应需求调整培养规模,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业界认为这是因为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旺盛。同时,因为本科和硕士教育发展长期快于博士教育,导致人才培养结构失衡,2017年1月,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适度扩大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2017年,清华大学首先开始大规模扩招博士生,主要方法是缩减硕士名额,全面实行申请-审核制,主抓本科博士两头,其他几所985高校也紧跟扩招,并获得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因为扩招,今年暑假,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都因博士生住宿问题引发过争议。最近,北大提出,2018年,在新入学的博士生中试行住宿申请制,鼓励有条件的博士生自行解决在校期间的住宿。而此次博士扩招,会不会像大学扩招那样,导致博士头衔含金量下降呢?有评论认为,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方向,进行有针对性和有目的性地扩招,防止“撒胡椒面式”的普遍扩招。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表示担忧,倘若研究生扩招没有与培养质量相联系,而仅仅是数量的增加,容易导致学历贬值。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曾撰文分析美国大学是如何保证本科教育质量的,美国顶尖大学的教学呈哑铃型结构,高度重视两头的本科和博士,对处于二者之间的硕士阶段看得相对较轻。还有就是从招生阶段开始严把入门关。哈佛大学的招办主任威廉姆·菲兹西蒙斯在40年的时间里,每天的工作内容只有一个,就是阅读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申请资料。不只是哈佛,许多大学的招办主任任职时间都在10年以上。每一个最终录取的学生都会经过几轮测试和评估。责任编辑:马蓉蓉

好阿爸

中国博士招生已突破10万,博士点很多,但博士点申报仍竞争激烈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博士点申报时间节点,很多高校厉兵秣马,组织全校、每个学院的学术骨干填写表格和整理资料,集中所有可以集中的精兵强将,就为了拿到一个博士点。尽管现在读博士整体都在逐年贬值,一张博士学历也越来越没有以前那么值钱,但是各大高校不仅没有减小博士招生数量,反而逐年扩大博士生录取人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随着每年博士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普通本科高校能够提供给硕士稳定就业编制的机会也在减少,硕士毕业条件也在逐步提高,高校对自身科研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进人门槛不断提高,硕士学历越来越成为一个过渡学历,而博士就越来越成为一个高校的科研主力大军。加上申请到一个博士点,省里面也会给这个高校更多的经费和拨款,对于提高一个大学的办学档次和吸引顶尖人才,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虽然中国博士招生已突破10万,博士点很多,但博士点申报竞争越来越激烈。例如去年,一个数学博士点,就有十几所高校同时申报,这样的竞争难度,堪比每年的大学毕业生考公务员的惨烈场面。俺所在的电子系,在前三年就参与过一次博士点申报,结果因为一票之差竟然落选了。三年后的今天,学院依然要求申报电子系博士点,要俺继续填写申报表格。但俺的热情已经没有三年前那么高了,原因不少。一个原因是,三年前,俺不吃不喝、通宵达旦、玩命地认真准备材料,甚至自我到酒店闭关写材料,结果就因为一票不同意,把我们整个组的心血都给否决了,很有挫败感。另外一个原因是,填写资料的过程很累,很繁琐,要去协调各个成员,要自己找最有力的支撑材料,有凝练特色等,都是非常耗时和耗脑的活,而且这样的活干得越多,会感到越烦,越没有意思。心里还总是吐槽,明明是电脑几秒钟就能搞定的活,非要到处找资料、找人来填写各种表格,这不是坑爹吗?其实,让一个专业的所有在职教师都来填写同一个表格完全没有必要,只要让这个专业最顶尖的10个牛逼教授认真填写就足够了。因为如果一个专业前10个最优秀的教授,都没有什么科研成果和高质量论文,可想而知,其他在职教授、副教授的科研水平和实力了,就算再加上其他人几个特别优秀的科研成果,最终博士点也是不可能给这个专业的。还有一些数据完全没有必要填写,例如研究生就业,会议,经费等,这些完全可以靠造假数据来完成,因为即使是教育部,也没办法查清楚每个研究生毕业都去了哪里,都发表了哪些论文,看这些资料完全就是在浪费填报人和评审专家的时间。最后就是为了避免有刷人的情况出现,一定要规定全职在这个系工作5年以上,避免有些高校临时挖人,申报过后,这个人又跳槽到其他高校,最后留下一堆烂摊子无人问津,这对高校自己培养的在职教师们也会造成很大伤害。

背诵者

博士生教育全国顶尖,媲美清华北大,碾压一众985院校

欢迎关注:大学视野说起现在国内哪些高校实力较强,相信很多人会想到985工程、211工程类院校,甚至中国最有名气的“C9”联盟高校,但是,有这样一所高校,并不是985工程,也不是211工程院校,而且招收本科生才几年时间,但目前,这所高校已经进入中国顶尖大学行列,在中国各类排行榜中名列前茅。这所高校就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前身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这是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难怪在短短几年时间就得到迅猛发展,看看这背景就非常不一般。中国科学院大学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清华北大,上交复旦,但对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了解则较少,而更多的是对中国科学院的了解,主要是因为中国科学院大学是2012年更名而来,2014年才开始招收本科生。虽然较为“年轻”,但凭借强大的背景,中国科学院大学迅速成长为中国最具实力的高校,目前已经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成为一所能够媲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顶尖高校的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目前由北京4个校区,北京之外5个教育基地以及分布在全国的114个研究所组成,这一规模,全国也仅此一家。因为本科生教育仅仅几年时间,目前这所学校中最少的学生便是本科生,仅一千四百多名,但研究生数量却达到4.7万人,其中博士生就占据52%,博士生数量全国第一。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科学院大学诞生了新中国第一个理学博士、第一个工学博士、第一个女博士、第一个双学位博士,博士生教育全国顶尖。中国科学院大学虽然国科大招收本科生仅仅几年时间,但在这所高校读书的门槛可是一点儿都不低,每年仅招生三百多名,有些省份还没有名额,录取难度跻身全国高校前十,在2017年全国大学生生源质量排行榜中,中国科学院大学仅次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位列第三。这所非985、211工程的高校,能够在各方面都碾压一众985院校,足以证明其实力不凡,相信不远的未来,中国科学院大学将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为中国高校做出一个很好的榜样。生源质量排行榜今天的分享就是这些,关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的故事,欢迎各位同学下方留言与我们交流,小编会在第一时间回复大家,感谢您的点赞与关注。

杜林

中国迎来“博士潮”,那博士现在的待遇如何,告诉你真实的现状

中国迎来“博士潮”,那博士现在的待遇如何,告诉你真实的现状目前,我国博士的数量跟硕士相比,依然显得稀缺,但“博士潮”却早已到来。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博士数量的增长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几乎每隔三五年就会翻一番。这种爆发式的增长现象不是我国独有,它是全球性的。而我国同他国不同的一点是,其他国家的博士因为学术单位的职位空缺,博士供给过剩明显,就业形势稍显颓势。但我国没有那么严重,绝大部分的博士都是学术界和相应产业的“香饽饽”,他们能比较轻松地找到可以完全发挥个人能力的工作,这都是得力于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有足够的需求度做支撑。记得去年一则“华为招聘8位年薪百万博士”的新闻,引发了不小的热议,并给“读书无用论”一记狠狠的耳光。华为给这8名博士开的薪酬,用夸张来形容是不为过的,最高的可以达到200万/年,而最低的也有近100万/年,这个层面的薪资,可以说是一毕业就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因此,不少网友直呼:要想走上人生巅峰,赶紧读个博士,这学历太值钱。其实,这是一种错觉。虽然“华为百万年薪博士”确实存在,但这并不是一种常态。博士的收入的高低,跟硕士、本科一样,同样要看情况,学科专业、学校层次高低、能力大小、就业性质、行业等等,都决定的了博士们薪资的差距。如果单单从薪酬的角度说,华为那8名博士的薪资已经顶上天,属于个别情况,不能代表博士的平均薪资水平。不过,博士的薪资虽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高,但也比本科和硕士高不少。他们大部分的年薪在20万以上,整体的范围在14万~80万之间,超过100万的,算是VIP级别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博士们的薪资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他们毕业后的去向多是公司和高校,或者说体制外和体制内的单位,所以说,因为他们的就业起点比较高,虽然愿意去的地方的数量不如本科和硕士,但所幸选择面要广一些。进公司,在一定层面上就意味着可能拿到高薪资,如果公司够好,专业够热门,城市够发达,年薪20万以上肯定没啥问题的,不过如果真的在一线的发达城市,20万又算个啥呢?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罢了。如果是进高校,那薪资、安家费、科研启动资金等,会直接由毕业院校和读博期间所发文章决定,待遇并不会像大家想的那么好,不过比博士的平均收入要稍高一些。总之,博士的薪资并不如大家想象中的那么高,但确实也不低。对于想读博的朋友,我觉得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就看你怎么想,不过话又说回来,薪资也代表不了一切,读博也不一定全冲薪资去。想了解更多精彩,请关注“教育润无声”

大心

中国成为“博士生产大国”:经历了怎样的三个13年?

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毕业博士研究生60724人,招收博士研究生95502人,在校博士研究生389518人。中国生产博士的能力已经位居世界第一。1978年我国第一次招收18名博士研究生。40年后的2018年,招收博士研究生95502名,是1978年的5300多倍。1982年6月16日,我国首批授予6人博士学位,2018年授予59368人博士学位,是1982年的9895倍。这种发展速度绝对是世界第一。(具体数据见文中图表)据本号统计,1997年至2018年之间,共有79万多人博士研究生毕业,如果博士学位授予率按98%计算,也有77万多人获得博士学位。如果再加上1982年至1996年期间授予的博士学位,40年来全国授予的博士学位绝对超过80万。这样的规模,估计也是世界第一。我国博士生产能力世界第一,博士教育发展速度世界第一,授予博士总数世界第一,实现了“赶美超英”的目标,40年走完了美英等国家100多年走过的路,那么又是如何走过来的呢?总的来讲,经历了三个13年的发展过程。1、博士教育制度的建立。1980年2月12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于1981年1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新中国学位制度从此诞生。条例第二条规定,凡是拥护中国共 产 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公民,都可以按照本条例的规定申请相应的学位。第三条规定,学位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条例第六条规定,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博士学位:(一)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二)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三)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2、第一个13年,从启动到稳步。1978年,恢复招生第一年招收了18名博士研究生。以后逐年增多,1981年招收900名,1985年招收3000名,1990年招收3300名。平均每年增加270名招收量,发展速度是稳妥的。1981年11月3日,我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达。其中,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51个,博士学位学科、专业点812个,博士研究生导师1155人。1983年12月5日,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第二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名单。其中,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45个,博士学位学科、专业点326个。1986年7月28日,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第三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名单。其中,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41个,博士学位学科、专业点675个。1990年10月,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第四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名单。其中,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0个,博士学位学科、专业点277个。2、第二个13年,规模快速扩张。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的快速扩张。1990年,招生博士研究生3300名,1993年达到6200名,几乎翻了一番。1994年达到9000多名,1995年突破万人大关,2003年达到48000多人。从1990年到2003年的13年间,博士研究生招生数量由3300名增加到48700多名,增长了14倍多,平均第年增加招生量4000多名,一年增加量比前13年增加的总量还多,确实是快速扩张。3、第三个13年,低速增长和开始关注质量。经过第二个13年的快速扩张之后,到了第三个13年的2004年,博士教育开始进入低速增长阶段。2009年7月,当时的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透露,我国具有博士授予权的高校已超过310所,美国只有253所。2006年美国培养的博士有5.1万人,2007年中国博士人数超过5万人(实际招生58000多人),今年(2009年)博士人数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这说明,发展到这个阶段,中国博士教育的数量基本够了,但是人们对质量出现了担忧。一些著名学者发现,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博士点和博士生的含金量便开始下降……中国博士生的整体学术水平,不如80年代前期的硕士生。所以,提高博士教育质量成为当时的迫切课程。这个时期,博士教育已经开始转向,由注重规模转向注重质量。2004年,全国招生博士研究生53284人,比2003年增加9%多,开始告别快速增长模式。2005年,全国招生博士研究生54794人,比2004年增加不到3%,增速更加放缓。以后各年,虽然增速呈波动状态,但增速多在3%左右,直到2017年才有8%的跃升。这期间的2013年,教育部等三部门印发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稳步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建立博士研究生选拔“申请-审核”机制、建立博士研究生中期分流名额补充机制、强化创新能力培养、改进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等要求。与此同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又印发了《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采取制订《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和开展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等质量监控手段,还出台了《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基本规范》。这说明,这个阶段,管理部门密集出台了提高博士教育质量的规定,提出了许多要求。4、从2018年起,低速增长和实质性提升质量。2018年,全国招收博士研究生95502人,比2018年(招收83878)增加13%,虽然突破了多年3%左右的增速,但比十多年前相比还是算低的。尤其是,博士教育质量开始进入严格控制时期,不仅原来出台的措施进一步落实,而且陆续出台了更加严厉的质量管控措施。2018年8月27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大力培养高精尖急缺人才。从此,博士教育进入到“提质增效”的新阶段。2019年,在提升博士教育方面,各个方面频频出招。教育部加大博士学位论文抽查,一些高校对博士生数量进行“缩表”,并大力度清退超期未毕业博士生,博士研究生延期毕业的数量也在增加。许多授权单位都在落实主体责任、第一责任等责任制,确保学位论文质量。教育部采取了“对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发现问题突出的高等学校和研究院所进行集体约谈”的罕见举动。山东大学研究生院有一则通知显示,在教育部抽检的2018年的82篇博士论文中,有4篇被认定为“问题论文”。该通知还提到,山东大学已经连续两年在教育部抽检中出现问题,且数量和比例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我校“双一流”评价结果和办学声誉。教育部已对我校进行约谈,要求立即进行整改。为此,山东大学研究生院要求,不能单靠外审论文代替内部质量控制,不能用后置检查环节代替前置控制环节;要消除学生的“闯关”思想,杜绝导师和专家的“手软”现象。对此,不仅成立督导组,而且加强责任追究,对抽检中“存在问题学位论文”,一要约谈对相关单位,二要暂停相关导师的招生资格,三是扣减相关单位招生计划和津贴,四是不予考虑博士增量计划,五是对于“问题论文”的相关专家委员会成员将不再准(邀)其参加学位授予工作。可以预见,中国博士学位的含金量今后将不断提升。(本文为原创,百家号首发;文中图表为本号制作;图片源于相关高校网页和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超级爱

中国授予博士学位数量全球第一,质量又是如何评说?

博士是最高学位,从理论上讲,获得博士学位是很难的。现实当中的博士数量也有限,一旦被聘用,待遇并不低。所以,一些学子把考上博士、获得博士学位当成人生梦想或是奋斗目标。1980年2月12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并于1981年1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新中国学位制度从此诞生,极大地促进了科学专门人才的成长,促进了各门学科学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教育与科学事业的发展。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博士授予单位347所、硕士授予单位697所、学士授予单位700余所。2018年教育数据显示,全国毕业博士研究生60724人,招收博士研究生95502人,在校博士研究生389518人。本号统计发现,仅1997年至2018年期间,就有79万多人博士研究生毕业。在博士授权高校和拥有博士学位人数方面,我国现在都是全球第一,实现了“赶美超英”的目标,40年走完了美英等国家100多年走过的路。1978年,恢复招生第一年,全国仅招收18名博士研究生,2018年招收95502名博士研究生,是1978年的5300多倍。1982年6月16日,我国首批授予6人博士学位,2018年授予博士学位59368人(60724人博士毕业,授予率98%左右),是1982年的9895倍。1997年至2018年之间共有79万多人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授予率按98%计算,也有77万多人获得博士学位。这样的发展速度,在世界上绝对是没有过的。但是,博士教育发展速度全球第一、博士教育规模全球第一、博士授予数量全球第一的现实,并未让国人产生太多的自豪感,博士学位在现实当中似乎呈现“贬值”的倾向。人们对博士学位获得者不再是过去那种青眼有加,而是热情有所下降,不再象过去那样那么稀罕。博士求职者也深深感到用人单位也在挑三拣四,甚至出现了某些专业的博士找一个自己认为比较理想的岗位并非易事。是博士过剩了吗?如果算一算账就知道,并非如此。2018年招收博士研究生9万5千多人,招收本科生422万多人,占比只是略过2%。全国有14亿人口,获得博士学位者按80万计算,占人口的比重还不到万分之六。相反,随着科技快速进步和产业快速升级,用人单位普遍提高了招聘人才的学历层次,对于博士层次人才的需求还是在增长的。某些博士出现了“就业困难”,原因之一是博士结构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博士培养目标是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所需要的人才,而这两个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基本实现了所聘人员博士化,吸纳新生博士的能力呈现下降趋势,高科技企业成为吸纳新生博士的主体。但是,这些企业吸纳的主要是理工类博士,对于非理工类博士需求不大。即使是理工类博士,由于某些专业的博士增长速度远大于行业需求速度,同样出现了就业困难的情况。2018年8月27日,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高层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结构,适应需求调整培养规模与培养目标,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正是因为现实对博士层次人才有着大量需求,所以该意见定调为“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正是因为博士供给出现了结构性问题,所以该意见认为应该“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人们对博士热情的下降,一些人甚至认为博士学位“贬值”了,主要原因是博士学位的质量与人们的期望存在一些差距。曾有媒体对3000多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的人认为博士数量增加并不意味着教育质量的提高,40%的人表示大多数攻读博士学位者只想借此找到一份好工作或得到提升机会。参加此次调查的人,绝大多数具有大学本科学历,说明调查结论是相对客观的。这说明了求学者方面的原因。人们对博士的观感有所下降,估计与前些年在职博士的一些表现不无关系。眼见身边的人一边全勤工作,业余时间也是加班加点,并没有花多少时间、耗多大精力,几年之后却是博士学位到手,待遇超越其他同事,而能力与水平方面并未有明显长进。对于这种情况,在片面思维影响下,很容易以偏概全,以少数替代整体,从而对整个博士教育质量产生一些看法。这说明了授予者方面的原因。前几年,许多培养单位收紧在职博士这个口子,弄个在职博士指标极不容易,可是人们对于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质量原本也存在担忧。许多媒体对博士质量展开了调查、分析与讨论,产生了一些社会效应。华中科技大学周光礼教授《中国博士质量调查》一书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博士教育生态。最牛的博导同时带47名博士生,博士生沦为“博士工”更是普遍现象。一系列数据犹如在已有波浪的水潭中又投入了一块巨石,瞬间激起了更大的波澜,有的戏称高校已是“博士工厂”,我国也是“博士生产大国”。以前一个教授带两三个博士,培养一个是一个,合格一个就授予一个学位。现在的博导一带就是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博士,而且绝大多数都能如期拿到学位。应该说,即使是神仙,也只是三头六臂,带几十年博士根本忙不过来,人们岂能不为博士质量担忧?在舆论的质疑中,还产生了一种声音,“为何中国盛产博士却多年都出不了一位大师?”本号分析博士质量与人们期待之间差距的原因,并非指责博导们。博导们也是有苦难言。谁都知道,多带一名博士就多一个责任、多一些工作量,而且如何质量不能保证的话,对自己的声誉也是一个影响。但是,博士生招收进来了,总得有人带吧。所以,这是一种机制的问题,是高校急速扩招的后遗症之一。这几年,高校发展已由外延式拨转到内涵式,博士教育也进入到“提质增效”的新阶段。有的对博士生数量进行“缩表”,有的对超期未毕业的博士生予以清退,有的严格博士培养过程监控和严卡博士授予水准。所有这些,意图再明显不过,博士教育由高速度发展进入到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客观地看,中国博士教育四十年来得到高速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层次人才,满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需要,成就是很大的。回过头来看,发展过程中虽然出现了对质量有所疏忽的问题,这是发展中的问题,瑕不掩瑜。现在调整发展模式,“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非常正确的。(本文为原创,百家号首发;文中图表为本号制作;图片源于相关高校网页和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邹阳

清华大学两位博士生,因这个原因被学校劝退,博士生教育你怎么看

清华大学两位博士生,因这个原因被学校劝退,博士生教育你怎么看博士生教育是国际公认的正规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因此博士生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正式开始招收博士生,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博士生的规模已经非常可观了。但是,数量的“高效发展”并未伴随着质量的“同步发展”,时至今日,博士生的质量下降已经成为了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近日,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两名博士研究生,因违反了《清华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而被学校予以退学处理。其中一人被退学的原因是:未请假或者请假未获得批准,逾期两周未注册。而另一人被退学的原因是:未请假,连续两周及以上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研究活动。从清华官网公布的处理结果来看,这两位同学一个是长期未能完成学习和研究任务,另一个则是长时间不参加教学研究活动,如此看来,被退学也怨不得学校了。其实早在清华大学出手之前,已经有多所大学对本校不合格或者违反规定的研究生进行退学处理,下面列举三例:3月7号,西南交通大学对本校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2012级博士研究生和2014级硕士研究生做退学处理。3月11号,广州大学研究生院对本校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72名研究生做退学处理。3月12号,合肥工业大学对本校超过学习年限以及不参加教学活动的46名硕士研究生予以退学处理。不仅是高校发难,教育部也发文了。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落实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没有毕不了业的研究生”这句话眼看就要成为历史,而博士生们则越发的为自己能否毕业感到发愁。众所周知博士生毕业难,可难在哪?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的呢,让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下。第一,培养模式松散我国目前对博士生采用的都是导师带学生的模式,管理较为松散。且由于课题项目不多,于是就出现了部分博士生在上完一年课程之后,就投入到找工作的队伍中。更有甚者已经开始在企业单位实习和就职,仅仅只参加期末考试,而这类人平时都不在学校。第二,导师数量不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每名博士生导师平均要带5.77名博士研究生,而国外每名导师只需带2到3名学生。因此我国博士生导师的数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博士生需要,供不应求。同时由于很多导师忙于工作,所以不得不采用“分级管理”模式,即导师管副教授,副教授管讲师,讲师指导博士生,博士生带研究生。这种现象直接导致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较少,甚至有的学生一年都见不到导师一回。第三,考核体系不完善目前各高校都对发表论文数量做了硬性要求,除学位论文外,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规定数量的论文。因此论文数量成为了考核的重要指标。然而单单依靠论文的数量作为考核标准,往往会忽略了博士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第四,博士生自身压力巨大首先是经济压力,目前,我国博士教育的经费主要包括生活补助、科研经费、奖学金等,但数量上存在不足,因此博士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穷博士”,部分非“211”院校的博士生活补助甚至不如社会低保。其次就是科研压力,简单来说就是发论文,这几乎是整个博士生涯中最重要的压力。由于缺乏导师的学术指导,而不同实验室的科研条件又参差不齐,因此不知何时能出研究成果,因而论文一直无法完成。并且博士论文要求发表在核心期刊上,难度相当之大。最后就是就业压力和社交压力。博士生普遍年龄超过25岁,而与之同龄的本科期间的同学,许多都已成家立业,甚至都有了孩子。博士生迫于经济压力都不富裕,因此很多都没有社交活动,甚至对一些女博士而言,处对象都成了大问题。再说就业压力,由于博士生比本科生和硕士生要专精很多,因此部分博士就业渠道要比本科生和硕士生窄的多。以上就是我国目前的博士生教育所面临的窘境和问题,你有哪些好的看法和建议呢?欢迎在下方留言。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记得关注小编哦,我们会持续为您提供有价值的教育资讯!

夺魂索

中国每年有多少博士毕业生,博士过剩了吗?

博士是我国学位体系中的最高学位,拥有博士学位意味着一个人的能力已经从实习阶段进入了学术阶段,博士也是我国科学研究未来的“主力军”。而每年我国大约有5万左右是博士毕业生,这基本上和美国差不多,大约是硕士毕业生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如下如是各个地区研究生毕业人数。2016年博士毕业生人数由上图可以看出,我国的博士毕业生分布和高等教育资源分布是相似的,北京、江苏、上海三个地区每年的博士毕业生人数最多,其中,近半的博士毕业生来自这三个省份。当然,就博士毕业生来说,在很多“省份”仍旧是“稀缺”的,比如重庆、河北、河南、福建、云南、江西等中西部地区,每年的博士毕业生也就几百个人。为什么要读博?首先,对于很多名校的毕业生来说,硕士和博士的待遇实际上是差不多的,而且读博还需要多花3-5年的时间,对于单身女青年来说,读博是一个艰难的选择。然而,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会选择读博?一是理想和情怀。从小学开始,我们的理想随着自己的长大而慢慢“变小”,从开始的科学家、发明家,到现在只要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理想在随我们越来越远。而当硕士毕业,似乎儿时的理想又离我们如此的近,而读博让你走上学术之路,从此踏上实现儿时理想的舞台。二是现实让我选择读博。对于很多普通大学的硕士生来说,有些不吃香的专业,毕业后不上不下,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如果家庭不算富裕,毕业后买房买车又是一个困难的问题。而读博毕业到高校,一套安置房,解决配偶工作等等,足以吸引大量的人选择读博,当然,随着博士毕业生的增加,这类待遇正在缩水,中西部可能还有,东部高校、科研单位引进博士可能这类待遇少了。中国博士学位含金量多高?实际上,我国很多的学历学位并不被国外认可,甚至港澳台的也不承认大陆的很多文凭。那么我国的博士含金量有多高呢?小编没有找到很好的例子来说明,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各大高校人才引进的要求来看,起码我们自己的大学,对自己培育的博士认可度是不高的。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等国内一流名校,人才引进基本上只要一些国外的名校,自己培养的博士基本上很难直接留在本校,只能到国内的二流大学,继续做科研,而二流大学的博士,只能去三流大学,三流大学的博士只能去九流大学了。我们虽然博士毕业生和美国相当,但含金量就差了一大截,这与我们的博导制有关,导师带的博士越多,自己的“收益”也会越多,就如曾经有一个博导一同时带了47名博士,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中国博士过剩了吗?犹如前文所说的,我国博士学位的含金量参差不齐,那么我们的博士过剩了吗?从数量上看,我国是一个产博的大国,每年博士毕业生超过5万人,这和美国是相当的,但从质量上,还有差的比较多。因而小编认为,从数量上看,我们的博士实际上已经过剩了,但从质量上看,博士仍旧还是稀缺的,不然我们的那么多名校为什么不招自己的博士呢?反而还要大量的外国“博士”?

卜筮

目前中国有多少博士,含金量如何?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

一提到博士,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高级知识分子,高级人才这些相关词语。作为学霸中的佼佼者们,博士这一群体不仅拥有着极高的学历,而且还会因为博学而通达受到我们的仰慕和尊敬。在这个学历至上的时代,能够考上博士的同学,真的可以算得上是同龄人中的人生赢家。不少网友对于目前中国一共有多少博士,博士的含金量究竟如何等问题一直感到困惑,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一下真实的答案,很有可能会出乎你的意料。中国目前一共有多少博士?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博士和博士生的区别。博士指的是完成了课程与科研工作,并且顺利通过学业考试,独立撰写完成学位论文,并经过论文查重、专家审查,最后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被成功授予博士学位的人。而博士生指的就是在读研究生,与前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存在不能够毕业的风险。1978年时,我国招录并培养了第一届博士生,这一届博士生的人数只有18人,这一年则成为了我国博士培养的“元年”。从教育部在2019年下半年发布的《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我们可以得知,这一年研究生招生的总人数是85.80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招生76.25万人,博士研究生招生9.55万人。而这一年毕业的研究生共有60.44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毕业人数为6.07万人,占到了总毕业生人数的10%左右。粗略估计,从1978年至今我国共有博士毕业生90万左右,占到总人口的比例还不到万分之七。虽然博士招生的人数有所上涨,但是在短时间内依然不会出现博士大幅度扩招的情况。博士的含金量还高吗?对于这一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有的人认为当下学历贬值的速度太快,读博的时间还赶不上博士贬值的速度。还有的人从博士总量上来考虑,认为当前博士的总人数占比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博士的含金量依然不可忽视。对于这一问题,我认为并没有标准的答案,因为当我们抛开毕业的院校和专业来思考答案的话,很容易出现错误。博士的含金量如何,至少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待。1、文科博士的含金量确实要低一些。在十年以前的时候,高校的教师队伍缺口是非常大的,不管你是什么专业的博士,毕业后在大学任教都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在今天看来,高校文科博士的岗位基本上快要饱和,需求变得越来越小,而毕业的博士生数量却在不断增加,含金量确实会降低不少。2、热门专业的博士缺口巨大,含金量十足。例如人工智能专业,大数据处理专业和芯片研发专业等类型的热门新兴专业,博士的缺口是巨大的,含金量要比普通博士高出不少。而像一些所谓的“天坑专业”,即便是博士毕业,就业压力也很大。3、毕业院校的层次直接决定了博士的含金量高低。虽然博士招生数量在不断地增加,但是名校博士的人数还是有限的。大部分新增的博士点都是位于普通院校,即便是同一个专业的博士生,由于学校层次的差距,和名校博士生相比也会存在含金量上的差距。总的来看,我国目前的博士总人数和博士占总人口的比例依旧处于较低的水平,含金量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也足以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不过从较长的时间考虑的话,随着博士毕业人数的逐年增加,就业的压力也会不断地增长。看完博士的总人数和含金量以后,你有什么想法,会不会选择读博呢?

容闳

造假的翟天临,不知道中国的博士有多辛苦!

在微博热搜连续盘踞数日之后,人们终于在前天等来了翟天临的道歉信。信中,这位演员使用的公关话术使他成功地避免了使用“抄袭”来定性自己的行为,并且谈起了自己读博的初衷和取得的成绩,试图树立误入歧途而又迷途知返的形象。与此同时,“中科大失联博士遗体被发现”的新闻和翟天临道歉信一起出现在热搜中,这位已经读博四年半的博士生,最终也没能拿到孜孜以求的学位证书。中国的博士越来越多了博士难读,但在中国,读博的人一点也不少。博士学位的授予突破1万人规模,美国用了100年时间(1861-1961 ),而起步较晚的中国博士学位发展之初就开始了“一路狂奔”。博士学位的授予突破1万人规模,中国仅仅用了17年时间(1982-1999)。从1999年开始 ,中国的博士招生连续3年维持着近20%的增速。2008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截至2017年,在校博士已达36万,当年招生人数也突破8万大关。在扩招背后,是政府宏观政策的驱动。中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由教育部、发改委等部门统一下达。各博士培养单位的招生录取人数一般要符合国家下达的计划招生数。至今,研究生招生在政策的指向下仍维持“扩招”的趋势。2018年8月27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中仍然提出要继续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没有延期毕业的硕士,没有正常毕业的博士”博士的规模在扩大,而博士的“延期毕业”是扩招带来的恶果之一。近年来,博士生的未正常毕业率相对稳定。2002年至2009年,中国博士未正常毕业率在60%左右徘徊,2010-2017年则稳居60%以上,波动中有小幅提升。不过考虑到博士生的大规模扩招,实际上博士的延期毕业已经相当普遍。一般情况下,高校对研究生毕业论文在数量上有严格的硬性要求。以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为例,在就读博士期间,至少要在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或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检索的刊物上发表(或录用)2篇与学位论文主要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这是在读博士进入学位答辩程序的必要前提。博士扩招后,僧多粥少,在版面有限的指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的竞争压力更大、难度更大。与此同时,研究生指导教师不仅缺人,水平也参差不齐。博士扩招后,博导也曾因供不应求而规模“膨胀”。1999年,为了适应博士扩招大环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博导审批权下放给了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在随后的10年里,博导数量从1999年15656人迅速增长到2010年59291人。博导数量的快速增加,中间少不了学术腐败的事情发生。近期,翟天临的博导陈浥就被质疑仅有本科学历。其实,博导“不合格”的新闻时有发生。2005年,吉林大学博导重新聘任,落聘者达5%;2007年,中南大学在自查中取消了5名博导的资格;2013年,武汉大学的“三无”博导“下岗待业”。而一位学术水平高超的博导,在忙于自身科研的同时,也常常难以兼顾6、7个博士生。有调查称,一个博导平均要带5.77个博士生,且导师与学生互动较少,每月只有1-2次。“联系导师需要蹲点”也成为普遍现象。在翟天临工作室的第一份声明中,辩称其导师“以函授、进组指导等方式进行研究探讨”,使得博士网友纷纷诚心发问——这么好的导师,上哪去找?如果选了人品欠佳的导师,成为廉价劳动力且不谈,艰辛的博士生活给博士在日常生活以及精神世界都可能带来种种折磨,更有甚者不堪重负,选择结束生命。上文提及的中科大博士,以及去年跳楼的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陶崇园等,便是这样的例子。“没有延期毕业的硕士,没有正常毕业的博士”,难怪熬夜赶论文到“头秃”的博士生们对学术不端的翟天临忿忿不平了。博士毕业了,工作上哪找?博士学位已经接近于学位制度的象牙塔尖。然而,当下博士教育的首要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术人才”,也在满足社会对“具有博士学位人才”的需要。博士扎堆出现的高等院校、医疗卫生等行业,“博士”已成为晋升和评职称的一项硬性条件。以东部、中部及西部三所同类型985高校为例,可以大体了解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无论是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还是处于西部腹地的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毕业生就业以“学术就业”为主,到“医疗卫生单位”、“高等教育单位”与“科研设计单位”的就业比重均占到六成以上。余下四成左右分布于“国有企业单位”、“民营企业单位”等。博士生在与科研相关的“学术就业”领域有着天然优势。但尽管如此,老牌本科高校基本人满为患,新建本科高校博士师资储量逐渐增加,对博士的需求越来越小。1995年至2008年,进入高校任职的博士生比例从59.8%下降至46.1%,进入科研院所的博士生比例从16.9%下降至8.3%。高校引入博士师资的门槛也水涨船高。一项对65所高校聘任博士人才的研究显示,有16.2%的高校对引进的博士生有第一学历歧视,要求必须为全日制统招本科;有8所学校要求引进的博士其本硕博专业必须相同或相近;约一半的新建高等院校要求引进的博士在40周岁以下;有14所高校对引进的博士的学术能力提出明确要求;有三所高校对引进的博士的毕业院校档次、导师名望提出要求,优先录取985与211类高校博士生。博士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之后,学术劳动力市场逐渐饱和,博士毕业生开始出现“稳定的远离教育和基础科研职位的趋势”,进入“非学术”就业市场,与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等同台竞技、角逐同一个饭碗。这样的竞争看似稳赢,但读完博士,不少人也快30岁了。身边的同龄人或许早已买房买车、结婚生子。而博士生在校时只能拿着每年13000-15000的国家补助,毕业后还要和摸爬滚打多年、社会经验丰富的同龄人竞争。尽管有了工作,但博士的收入也未必尽是高薪。2011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博士发展现状》一书中调查数据显示,博士平均每月可支配收入低于3000元的占37.5%;3000元至4999元的占40.9%;5000元至9999元的占16.1%;高于1万元的占2.3%。不同学科之间收入也存在较大差异,农学博士“最穷”,经济学博士“最富”。农学博士每月可支配收入不足3000元的比例达54.3%,而每月可支配收入比例最高者集中在经济学博士。超长学制下好不容易艰难毕业的博士生,在一线城市找份体面工作也并不容易。除了年龄歧视,还有严重的性别歧视。长期以来,“女博士”被社会赋予各种刻板印象和负面色彩,尤其在婚恋市场中,“女博士”几乎是“剩女”的代名词。然而,毕业生中女博士的比例并未因此下降,反而稳中有进,近三年保持在40%左右。超长的学制使“年龄”成为阻碍女性获取更高学位的重要原因,而“年龄”背后所隐含着社会期望的生育责任和家庭责任。毫无疑问,女博士群体需要比男博士承受更多的压力。我,博士,秃头夜以继日的科研,遥遥无期的毕业,微薄的补助,家庭的压力,你可能已经可以感受到到博士道路的艰辛。既然博士生都这么难了,为什么还要读博士?2017年,一项由顶尖科学杂志《Nature》发起的对全世界5700多名博士萌新的调查显示,将近80%的受访者读博的原因都与学术或研究有关。他们满怀着赤子之心,梦想在学术界拥有一席之地。理想光鲜亮丽,然而压力如此真实又残酷。39%以上的受访者有抑郁或者焦虑症状,这一数据是正常人群的6倍以上。且主动求助的人不足一半。基于此,我们爬取了知乎问题“读博压力有多大?”下的一千多个回答,想看看中国的博士压力有什么不同。可以看到,中国的博士最大的压力来源于“自己”,其次则是担心“毕业”,除开学业、工作相关的“导师”、“论文”等,还要担心家庭——“孩子”、“结婚”、“父母”,还要自觉或不自觉地与“别人”、“同学”比较,还可能时常被提醒自己“女博士”的身份。而作为革命本钱的“身体”,被安放在上述所有因素之后。陪伴博士生涯的也不止焦虑和抑郁,痛苦、担心、孤独,还有问过的无数个“为什么”、无数次“失眠”、“崩溃”甚至想到“死”。但即使这样,其中也仍夹杂着“希望”与“幸运”。学术之路难走,博士毕业更难。有人赔上青春苦读为毕业,却还有不少人走“捷径”,轻轻松松就当上了博士。翟天临不止一个,学术造假伤害最深的,还是那些压力大到英年早秃的在读博士。本文转自网易数读,内容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司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