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传媒大学正式启动研究生课程线上教学卖身契

中国传媒大学正式启动研究生课程线上教学

3月9日,中国传媒大学正式启动研究生课程线上教学。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北京市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做好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有关通知精神,在引导师生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积极探索线上教学模式,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3月9日线上授课当天,通过线上授课课程共55门次,授课教师47人,上课学生达2233人次。校领导及研究生院领导高度重视线上教学工作,早在疫情发生之初便制定了详细的预案,提前谋划、精心部署,确保线上教学顺利开展。2020年春季学期,我校共有639门研究生课程,除去后半学期开设的118门课程和因教学环境限制等客观原因申请调停课的50门课程外,其余全部确定进行线上教学授课。经统计,共有159门课程通过雨课堂进行授课,145门课程通过微信进行授课,50门课程分别通过钉钉、ZOOM、畅课、超星、中国大学MOOC、学习强国、华为welink进行授课,其余117门课程除采用以上平台,还将今日头条、腾讯会议等平台加入,实行混合式教学,以保证线上授课效果。在线上教学正式开启之前,为保障线上教学的正常进行,研究生院做了大量工作。一方面与各平台方进行沟通,将课程等相关数据导入系统,对线上教学平台进行调试,并通过建立微信群对教师进行线上操作培训;一方面开展“以导师为中心”的研究生读书计划,要求各培养单位及授课教师充分做好开课前准备工作,熟悉平台使用情况,为研究生布置书目,督促研究生提前学习与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做好线上教学热身工作。各培养单位“以导师为中心”的研究生读书计划活动图片此外,研究生院还联合学校教育质量评估与督导处,对所有开启线上教学的课程进行不定期抽查,以监督和确保线上教学质量。同时要求各二级培养单位及时掌握师生上课情况,对线上教学期间研究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跟踪,及时了解、发现和解决师生在教学中的问题。线上教学开展后,各单位可组织教师开展线上教学经验分享,推广先进做法,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研究生院还建立了教学情况周报制度,以便及时进行教学检查和督导。教学情况周报模板除了线上教学工作,研究生招生和学位等各项工作也都在有序进行,研究生院将落实开学延期不停课、立德树人落实处、疫情防控不松懈、教学质量高标准的原则,群策群力、共克时艰,全力确保疫情防控期间研究生教育教学秩序与质量。更多高校新闻,请关注高校招生报考网http://www.gxzsbkw.com/

三一

中传2021年研究生怎么考?解读中国传媒大学2021年研究生招生简章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学校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强化信息传播领域“小综合”的学科特色,走新工科、新文科融合发展之路,构建以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龙头,设计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为支撑,互联网信息、文化产业、艺术与科学等交叉学科为重点的多学科融合渗透、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学校现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被评为A+学科,艺术学理论被评为A-学科。学校是信息传播研究领域的学术重镇,科研资源丰富。现有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融媒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媒介音视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播电视智能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等10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一、组织管理学校成立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全校博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集体决策博士研究生招生录取中的重大问题。招生处在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制定相关规定和办法,组织开展全校博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各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成立本单位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单位博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实施细则,对相关人员进行政策、业务、纪律、程序等方面的培训,组织实施本单位的博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各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成立资格审核小组,负责对考生的报考资格进行审核。按学科或专业成立材料评议小组,负责对考生的申请材料进行评议。材料评议小组人数应不少于5人,原则上由本学科或专业的博士生导师或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按专业或研究方向成立复试考核小组,负责开展复试具体工作。复试考核小组人数应不少于5人,由该专业的博士生导师或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组长须为博士生导师。每个复试考核小组另设复试秘书一名,负责复试情况记录等工作。二、招生计划我校2021年计划招收全日制学术型博士研究生195人,其中非专项计划186人,“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7人,“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2人。我校实际录取总人数以及各博士生导师的实际录取人数将根据国家当年下达的招生计划和生源情况等进行适当调整。各博士生导师招收非专项计划博士学位研究生人数请参阅我校《中国传媒大学2021年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中国传媒大学2021年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2021年招生学科或专业范围为:新闻学(050301),传播学(050302),广播电视学(0503Z1),互联网信息(0503J4),艺术史论(1301Z1),戏剧与影视学(130300),广播电视艺术学(1303L2)。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我校“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只招收少数民族考生。“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2021年招生专业为:广播电视学(0503Z1)、文化产业(1301J1)。三、招生方式及选拔模式我校2021年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方式有直博、硕博连读、普通招考三种方式。1.直博:直博生从本年度获得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中遴选。我校已完成2021年直博生的录取工作。2.硕博连读:面向我校已完成硕士阶段主干课程学习的全日制非定向二年级学术型在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要求学习成绩优秀、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3.普通招考:面向符合报考条件的所有考生招生。我校2021年博士学位研究生可招生专业及博导信息详见《中国传媒大学2021年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对于同等学历考生,或硕士阶段为专项计划的考生,或欲报考我校博士学位研究生专项计划的考生,只可选择“普通招考”方式。直博或硕博连读考生在报考时只能选择非定向就业类型。从2021年开始,我校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全面实施“申请-考核制”选拔模式,所有招生方式(包括直博、硕博连读、普通招考)均采用“申请-考核制”模式进行选拔。选拔流程包括考生报名、提交申请材料、资格审核及材料评议、初试、复试等环节,详见“五、报考流程”。四、报考条件(一)基本要求所有考生均须符合以下要求: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2.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心理健康。3.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书面推荐意见。(二)以“直博”方式报考的基本条件以“直博”方式报考的考生,除符合“(一)基本要求”外,还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已取得当年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2.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潜质。(三)以“硕博连读”方式报考的基本条件以“硕博连读”方式报考的考生,除符合“(一)基本要求”外,还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须为具有我校学籍的全日制非定向二年级学术型在学硕士研究生(不含专项计划)。2.已完成硕士阶段主干课程学习,成绩优秀。报考文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05”)或艺术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13”)的考生主干课程平均成绩须达85分;报考工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08”)的考生主干课程平均成绩须达80分。3.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潜质。报考文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05”)或艺术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13”)的考生须在就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以第一作者(或指导教师第一、本人第二)身份发表至少 1 篇SSCI 检索或 CSSCI 检索(含扩展版)论文,或公开出版至少1部与报考学科专业相关的著作(署名前两位,不含编著);报考工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08”)的考生须在就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以第一作者(或指导教师第一、本人第二)身份发表至少 1 篇 SCI /EI 检索论文或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四)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的基本条件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的考生,除符合“(一)基本要求”外,还须满足以下条件之一:1.报名前已获得硕士学位或者博士学位人员。在国(境)外院校获得学位者,还须具有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在职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非学历教育形式,只有硕士学位证书,没有毕业证书)者必须在报名前取得硕士学位证书。2.2021年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录取当年入学前获得硕士学位证书。在国(境)外院校取得学位者,还须在录取当年入学前取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3.获得学士学位六年及以上(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的同等学力人员,须在本人所报考的学科专业或相近领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至少2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或已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排名前3)。五、报考流程(一)报名1.直博我校已完成本年度直博生的录取工作。2.硕博连读报名时间:2020年12月4日上午10:00至2020年12月11日上午10:00。报名网址://yz.cuc.e.cn/bs_sbld/3.普通招考报名时间:2020年12月15日上午10:00至2021年1月15日上午10:00。报名网址://yz.cuc.e.cn/bs_ptzk/(二)提交申请材料考生在报名时须同时提交能够证明自身报考资格、学业水平、学术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申请材料。申请材料须通过报名系统提交,不可通过其他途径提交。申请材料清单(模板详见报名系统,以下清单若与报名系统要求有出入,则以报名系统要求为准)如下:1.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2.学籍学位证明材料。报名前已获得硕士学位或者博士学位人员须提交硕士学位证书或者博士学位证书扫描件,在国(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还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学位认证报告扫描件。应届硕士毕业生须提交学生证扫描件或学籍在线验证报告电子版,录取当年入学前可获得国(境)外硕士学位的考生须提供近期开具的在读证明或成绩单扫描件。同等学力考生提交学士学位证书扫描件。3.思想政治品德考核表。4.申请信。5.拟攻读博士学位研究计划书。6.专家推荐信。7.硕士课程成绩单。8.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或毕业设计作品(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交开题报告或作品说明)。9.科研成果、创作成果、科研获奖、参与科研项目等方面的证明材料。注:考生须指定一项能反映本人最高学术水平的代表性科研成果,包括学术论文、著作等。10.外国语水平证书。11.各类荣誉证书。12.其他能证明自身学业水平、学术能力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材料。13.诚信考试承诺书。另外,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还须提供满足报考条件所需的证明材料,详见“四、报考条件,(四),3”。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考生须提交《报考2021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报考“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的考生须提交对口支援学校人事部门同意报考的推荐书。(三)资格审核及材料评议各培养单位资格审核小组依据报考条件的要求,对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对不符合报考条件或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视为资格审核不通过,不予准考。各材料评议小组根据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从学业水平、学术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考查和综合评价,给出材料评议成绩。材料评议成绩合格的考生可进入初试考核环节。绿色通道:以“直博”或“硕博连读”方式报考的考生,材料评议成绩合格后可直接进入复试;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且材料评议阶段被评为“优秀”的考生,由学校统一组织专家组进行复审,复审结果经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确定后,可免去初试环节,直接进入复试。材料评议成绩合格线发布、考生材料评议成绩查询等,详见中传研招网届时相关通知。(四)初试初试拟采用“机考”方式,重点考查考生攻读博士学位所需的学科基础、综合素养和学术潜质。文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05”)和艺术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13”)初试科目为《学术写作》和《人文社科综合》,工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08”)初试科目为《科技文献阅读与写作》。各科目考试成绩均达到合格线的考生可进入复试环节。《学术写作》、《人文社科综合》以及《科技文献阅读与写作》考试大纲详见《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实施办法及初试科目考试大纲》。初试时间初定为2021年3月6日,各科目具体考试时间初步安排如下:人文社科综合:上午09:00-12:00。科技文献阅读与写作:上午09:00-12:00。学术写作:下午14:00-17:30。如遇不可抗因素(如疫情防控需要等),我校将会对初试时间及方式等做适当调整,调整方案将提前在中传研招网公布。初试详细安排、初试合格线发布、考生初试成绩查询等,详见中传研招网届时相关通知。(五)复试复试主要以学术答辩及交流问答等形式,对考生的思想品德、学术能力、创新潜质、综合素质、外语应用能力等进行考查。复试的时间、方式、流程、要求等,详见中传研招网届时发布的复试录取办法等相关通知。六、录取按照“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进行录取工作。录取办法详见中传研招网届时发布的复试录取办法等相关通知。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一经查实即取消录取资格:(一)提供的材料不真实;(二)应届硕士毕业生在录取当年入学前未获得硕士学位证书;(三)在国(境)外院校取得学位者,未在录取当年入学前获得硕士学位证书或未取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七、学习方式与录取类别我校博士学位研究生均为全日制学习方式。我校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录取类别分为两类:“非定向就业”和“定向就业”。考生报考时的报考类别即为录取类别,请考生在报考时慎重选择,报名结束后,报考类别将无法更改。非定向就业:可参加就业派遣,按本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就业。考生须将人事档案转入我校,档案未按规定时间转入我校者将无法正常办理入学报到手续。户口可自愿选择是否转入我校(如户口选择转入,须在规定时间内办理,过期将无法转入)。定向就业(含“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等类别的考生):不参加就业派遣,录取前须签订定向就业协议书,毕业后派遣单位为定向就业协议书签署单位。考生人事档案、户口等不转入我校。未按规定时间将签订完整的定向就业协议书提交我校者将无法正常办理入学报到手续。2021年我校录取定向就业博士研究生(各类专项计划除外,高校教师及科研机构科研人员除外)人数原则上不超过招生总人数的10% 。八、学制与学习年限我校2021年度录取的博士研究生一律于2021年9月办理入学报到手续,经北京市教委审核通过后,获得博士研究生学籍,并开始享受博士研究生待遇。以“直博”方式录取的博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5年,最长学习年限为8年(含休学、保留学籍、延期在内);以“硕博连读”、“普通招考”方式录取的博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4年,最长学习年限为6年(含休学、保留学籍、延期在内)。九、学费标准及奖助体系我校按照国家和北京市的规定收取学费(学费标准以当年审批为准。2020年博士研究生学费标准为10000元/年)。我校面向博士研究生设立了包含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各类社会捐赠奖学金、创新创业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三助(助研、助教、助管)岗位、学术会议资助金、助学贷款等在内的多种奖、助学金,建立了完善的多元奖助体系。十、注意事项1.我校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考前辅导班。2.教育部不允许考生同时被两个或以上招生单位录取为博士研究生。3.已招收直博生的博导,将不再接受其他招生方式的报名。4.普通招考考生提交申请材料后,需要在报名系统中缴纳报名费200元。报名费仅可通过“网上支付”方式进行缴纳。缴费成功后,报名方有效,报名费一经缴纳,不予退还。5.报考非定向就业类别的考生因任何原因不能调档造成不能被录取或无法正常办理入学报到手续的,责任由考生负责。6.报考定向就业类别的考生因不能签订定向就业协议造成不能被录取或无法正常办理入学报到手续的,责任由考生负责。7.“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须符合教育部文件中关于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生源范围及招生对象的要求。报名时,报考类别只可选择“定向就业”类型,且签订定向就业协议书。提交材料时,须提交所在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或高等教育处审核通过并盖章的《报考2021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毕业后,须履行定向就业协议,回定向地区和单位就业。在职研究生派遣回原工作单位;非在职研究生派遣回定向地区就业单位;毕业离校时仍未就业的非在职研究生派遣回定向省份毕业生就业工作主管部门。8.报考“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的考生,须符合教育部相应专项计划管理文件中的规定。报名时,报考类别只可选择“定向就业”类型,且签订定向就业协议书。提交材料时,须提交对口支援学校人事部门同意报考的推荐书。毕业后,须按定向协议到对口支援高校就业。9.国防生和现役军人报考博士生的要求及办法,参见军队相关部门制订的相关办法。10.一旦发现有不符合报考条件、考试违纪、作弊等,或者发现通过弄虚作假手段取得录取资格的,一律不予录取。已经录取的取消录取资格,已入学的取消学籍。11.本简章如有内容与教育部最新政策相冲突,我校将按照教育部最新政策执行。12.中国传媒大学招生处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拥有对本简章内容的最终解释权。

高凤山

重拳出击!中传研究生培养改革,改变学制之外还有哪些大动作?

8月21日,又一高校拟对33名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博士生作出退学处理。研究生培养改革刻不容缓。近期,中国传媒大学率先作出调整,推动包括培养体系、学位工作、课程体系等研究生教育系列改革举措,并制定了严格的淘汰机制。来看看该校研究生院副院长任孟山教授是如何说的。首届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于7月29日在京召开,对我国新时代研究生培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为贯彻会议精神,中国传媒大学启动了学校研究生培养各环节改革工作,以全面提升全媒体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近期,麦可思研究有幸邀请到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任孟山教授,请他详细介绍了该校研究生培养过程和学位工作、课程体系以及培养质量衡量标准等环节的改革措施。年限改变 让培养周期更加合理从中国传媒大学公布的研究生改革措施来看,研究生学制变化引人注目。从2021级开始,该校博士研究生学制将从3年增加为4年,最长有效年限从8年减少到6年。另外,学校将专业硕士学制统一为2年,最长有效年限为4年。“学制变化并非学校心血来潮之举,而是缜密思考和多方调研后的慎重决定。”任孟山教授说道。他指出,近年来国家愈加关注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也传递了对博士生培养的相关要求。研究生学制变化是中国传媒大学落实国家政策和会议精神的一项具体措施。事实上,该校在2019年年底对全校硕博导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导师们对研究生培养的意见和看法,“每位教师都提出了中肯意见,其中,博士研究生的学制是大家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在培养过程中,教师普遍发现三年的时间对于博士生培养比较仓促,延长年限得到了广泛共识。” 任孟山教授分享道。此外,学校还调研了国内36所A类高校研究生培养现状,“我们发现,其中22所高校的博士生培养学制都是4年。同时,我们也了解了国外大学研究生培养情况。应该说,对于博士生培养,4年是国内外比较常见且正常的学制。”从中国传媒大学实际培养情况来看,大多数博士生能够在4至5年间完成学业顺利毕业,“这(学制年限)一增一减加强了在校培养阶段的作用,同时避免了过长的学习年限减弱学生学术劲头与热情的弊端。”任孟山教授总结说。文献阅读 夯实研究生培养基础除了“大刀阔斧”调整学制年限外,中国传媒大学还创立了基本文献阅读制度以及对应的检测机制,为研究生培养过程引入了严格的淘汰机制。※阅读筑基“学校在过往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通过开题答辩后,发现论文写作困难很大,导致最终论文主题改动较大甚至无法完成只能换题的情况。”任孟山教授表示,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学术能力的重要标尺,这些现象反映出学生文献积累量不够,学术基础不够扎实。新设立的基本文献阅读制度对所有研究生提出了明确要求:博士生的基本文献阅读数量不少于150种,其中著作至少有50种;学硕生的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80种,其中著作至少有30种;专硕生的基本文献阅读数量不少于60种,其中著作至少有20种。任孟山教授进一步介绍,“基本文献分为基础文献和专业文献两大类。基础文献与学生所学专业的一级学科(或门类)相关,专业文献则细化到学生所学专业和二级学科领域。”学校冀望这一制度为学生后续进入学位论文环节储备足够的学术文献阅读量,同时确保学生知识面不会过于偏离一级学科而丢失学科意识。※考试把关基本文献阅读制度将从2020级研究生开始实施,与之对应的,学校制定了该制度的检验方法: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和硕士基本文献考试。这两项考试制度名虽不同,实质类似,主要考查学生对本专业领域基础理论、前沿理论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考试由学校统一组织,培养单位具体实施,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为期1天半(笔试为1天),硕士基本文献考试为期1天(笔试为半天)。任孟山教授表示,这项创新的检验制度具有“前置”和“淘汰”两大特征。“前置”即学生需要在学位论文开题前进行考试,通过考试的学生才能正式进入论文写作阶段。“淘汰”则体现在“学生有3次考试机会,如果3次均不及格,学校会终止培养或实施分流”。课程改革 重视学术写作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建立淘汰机制,严格把控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同时,中国传媒大学对学生发表论文的要求“网开一面”,摒弃了硕士生在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的规定。对此,任孟山教授解释道,“实事求是地讲,发表学术论文对不少硕士生来讲难度太大,作为硬性指标不太合理。但取消不代表不重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研究能力。”从新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来看,学校的改革恰恰体现了对研究生写作能力的重视。博士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课从政治和英语变为政治和学术写作,学校专门增加了写作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学校将公共外语课改为外语文献精读或选读课程作为学位课,“学生会阅读更多专业相关的外语文献,相比公共英语课程,学生的英语能力与专业学科更紧密,更利于学生今后在专业层面的交流和应用。”此外,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是以博导组的形式进行培养的,此次改革新增了博导组课程, “让博导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把自己学术研究的经验、体悟和心得分享给博士生。特别是一些在国外获得博士甚至在国内外获得双博士学位但尚未担任责任博导的年轻教师,他们的经历有利于开拓学生的研究思路。”任孟山教授说道。该课程由博导组共同授课,每人负责讲授若干学时。另外,学校针对博士生还新增了2至3门专业基础课,按照一级学科(艺术学按门类)开设,所有属于该学科的博士生都要修读,“这些课程的开设思路与文献阅读类似,就是要增强学生的学科意识。”对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校将论文写作课纳入了学位课程类,构建了以史、论、法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学校把外语文献精读或选读课程与公共外语课程同等看待。如果有学院或培养单位开设了外语文献精读或选读课,学生修习该课程,可以算作学位学分,也能作为公共课程学分进行计算。相比博士生和学硕生,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更加偏向实践能力。经过调研,包括梳理研究生院不同专业专硕培养方案等,学校发现各专业实践课程的比例差别较大。从社会需求来看,专硕学生很少会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更多是为了提升就业竞争力。因此,对专硕课程的改革方向,学校的总体原则是强化实践课程,全面提升实践课程比例,增加案例式教学课程和创作教学课程。“当然,学校对专硕课程改革没有‘一刀切’,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由专业指导委员会最终决定提升的比例和具体做法。”任孟山教授说道。结语除本文所述外,中国传媒大学对招生、导师评聘、质量监控以及学科与专业设置等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也作出了重大改革,高度契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该校在新时代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探索之路会如何行进并取得怎样的成效,让我们拭目以待。

北使齐鲁

26岁中传研究生黄静怡疑因导师刁难坠亡,导师发声:彻底怒了!

5月1日下午,26岁的中国传媒大学2017级动画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黄静怡,在家坠楼身亡。消息一出,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关注。舆情事件概述5月9日晚,自称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硕士黄静怡家属的网友@嘻嘻哈哈呵呵呼呼 发博,称其姐姐黄某系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17级硕士研究生,黄某因毕业论文未得到导师签字,无法通过盲审,曾苦苦哀求导师未果,后逐渐精神失常并于4月30日前往医院就诊,日前跳楼身亡。随后在5月9日22时,黄静怡家属陆续公布相关讯息。(下图为黄静怡家属公布的聊天截图)(下图为黄静怡写给导师的道歉信文档)(下图黄静怡家属公布妈妈对静怡事情的陈述)划重点:①2019年11月份,黄静怡就因为论文与薛老师的意见不符而产生冲突;②后经过开题答辩,不肯签字答辩,要求与父母通话,改论文屡次受挫等事情的发酵,二人的关系越来越差;③被迫修改论文再次准备发给老师审阅时发现老师将其拉黑;④后来黄静怡的精神状况越来越差,4月30被诊断为精神分裂;⑤在家里准备要动身去复查时,黄静怡跳楼自杀身亡。中国传媒大学回应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博@中国传媒大学5月10日发布相关情况说明称,“2020年5月1日下午6时许,惊悉我院2017级动画艺术学研究生黄静怡同学在家不幸坠楼身亡,学院师生深感惋惜和痛心”,“学院怀着悲痛的心情立刻成立了善后小组,与静怡同学的家人保持联系并关心慰问”,“按照学校的要求,学院于事发的第二天就配合学校相关部门,启动了对此事的核查工作。我们会针对家属提出的一些情况,认真、负责地了解、核实,并将实事求是地回应各方关切”。5月10日当天,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对此感到很痛心,事发后已成立专项工作组来调查了解相关情况,并一直跟家属方面保持着联系沟通。5月11日,@嘻嘻哈哈呵呵呼呼 发微博称,“今天上午10:00左右,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工作组已经和静怡父母见过面,双方就此事进行了深入的沟通。校方表示会根据现有的事实和证据展开深入调查,工作组也将静怡的论文及其他相关资料拷贝带走用于调查,会尽快给大家和我们家属一个真相。”导师首次回应5月12日,微信公众号“猫粮动画馆”(黄静怡导师薛燕平个人公众号)推送微信文章《不得不说几句了》来回应此前被曝出的聊天截图,导师称“当我看到网上传播关于2020年3月11日我们俩的微信聊天记录被断章取义的发布以及那些极不负责任的评论时,我彻底怒了,多年没出现过的“出离愤怒”!我迅速调取当天的全套聊天记录,想立刻发出来公布于众。但又觉得这是对逝者的打扰,毕竟逝者为大,于是几度作罢。”同时在此篇文章中导师薛燕平发出了2020年3月11日其与黄静怡同学的微信聊天全部内容。(以下为导师公布的聊天截图)舆情涉及范围及趋向在5月9日00:00至12月16:00期间,蜜蜂舆情云平台共采集数据为9423篇次,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发现,此事件在5月10日达到舆情热度高潮(5214条),此后舆情信息呈下降趋势。从来源类型上来看,此事件主要来源于论坛、客户端、微博(只含原创微博)和微信等平台。其中,论坛位居第一,占比为36.48%,主要以知乎论坛为主;其次是客户端2501条,占比28.57%;再次是微博1724条,占比19.70%;微信公众号文章779篇,占比8.90%。此外,新闻网站、视频、外媒、政务、报刊和博客占比相对较少,均不足10%。从词频、关联强度、热度权重以及热度持续性等因素上看,如下图所示,产生了“导师”(提及次数为31319次)、“学生”(提及次数为22427次)、“研究生”(提及次数为13177次)为一级热词,另外,“毕业”、“跳楼”、“刁难”、“硕士生”、“质量”也是热度较高的关键词,从关键词云图可以看出,此事件舆论矛头主要指向导师。从新闻网站媒体分布图来看,商业新闻网站位居首位,信息量为85条;省级新闻网站排在第二位,信息量为54条;央级新闻网站排在第三,信息量为27条。舆论观点1.多名中传毕业生表达对薛燕平导师的愤慨,直指其人品问题@肉肉不吃药:我们考入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的学生,哪一个不是从小学画画,全家人一起投入大量精力、时间和金钱,寒窗十年才挤进这所学校。我们为什么要在这里让一个被行业淘汰的骗子随心所欲的作践前途自尊。他十年前怎么给我们讲黄段子十年后依然怎么给我的师弟师妹讲黄段子。这难道不是高等教育最大的笑话吗?@粥羊羊Zzz:作为一名研四硕士,不用家属拿出任何证据和事件,我就完全能体会女孩的心境。她长达三年于薛的相处,精神上受到极大摧残,才走上这条路,根本不是一件两件事情,毕不毕业的问题。正常人这样活几年,都得出问题吧。我也差点就自杀了,是我妈妈来学校陪读,才好起来的。@Winnerzaizl:我始终坚信,一个人说导师不好可能是个人问题。一群人说导师不好可能是没有换位思考,可是一群毕业好多年已经工作的人还说他有不好,那真的应该好好看看导师人品了。@熊猫盒子:我是中国传媒大学06级动画学院本科毕业生李慧盟,实名为已逝师妹黄静怡发声,昨天通过同学群获知如此噩耗真的心如刀绞,德不配位的小丑当着老师请问宁配吗?因毕业10年无法提供详实有力的直接证据,只能客观声明一下,我在校期间对#薛燕平# “老师”的印象符合黄静怡师妹家属所述。2.对家属无任何实质性证据表示不满,称其只为带动舆论@奶油WhiteCandy:真正的原因来自于原生家庭吧, 你们不找自身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把她逼成这个样子。父母60岁,经济条件不好,她的妈妈一直强调这些,好像她在读研就是拖累,我想这是造成她压抑情绪的重点,如果一个家庭永远意识不到自己教育的错误,而偏偏去寻找一个外在而不是原因的点,这不是带舆论是在干什么?@是你的二四_:你先煽动网友发声,让大家关注这个事,导致舆论网爆老师,后来大家冷静了需要你拿出证据,你一直没有拿出任何实质性证据有要求网友别说了,那我们到底是要帮你还是不管你?@机场守夜人ybw:至今没有实质证据,都是揣测,推断,这样是不是有失公允?另外之前的微博很显然挂了老师的名字,再没有确凿证据之前引导网络暴力合适吗?3.部分网友认为责任不全在导师,不能用过去的言论来定论此事件@尚善优游:只有我认为这个老师没问题?这世界怎么了,她已经26岁,成年了。在跟老师沟通的过程中不理智不理性,发泄情绪而且是深夜,换我我也不会回。而且老师也说了,理清思路提前一天预约电话。网友们理智点,不然以后老师学术都放水,会搞出多少翟天临?学生论文不合要求都一哭二闹三上吊了,老师们怕了!@哈迷Crazy:我觉得这个问题至少目前看不全在导师,你开题的时候你自己的导师就没有同意,你绕过她去找别了的老师,我觉得如果你是老师你也不会高兴的吧,然后你最后又让她签字?固然老师有问题,但是我觉得她自身是不是内心太脆弱敏感了,为什么这个老师带的其他学生都没有这种事情。@卑微小王在线转运:拉出这位导师以前的言论来给这件事情定论的人就像是小时候班费丢了直接说被是家里穷的学生偷走一样幼稚。4.认为现在国内研究生导师权利太大,且没有有效的监督@春日酱的黄瓜精 :作为一个研究生,我想说,现在国内的师生关系真的过于扭曲。虽然说中国古有尊师重道之德,但这已经不是尊重的问题了,国内的研究生乃至博士生在导师面前唯有服从这一选项,能不能毕业也是导师一句话的事。最重要的是国内大部分导师都把学生当成廉价甚至免费劳动力。@NASA揭秘:品格低劣的导师真是不在少数,每个学校都有,每个学校都有一段学生的血泪毕业史!希望可以从制度上改变一下,不要把学生的命运完全绑定在导师身上!@悦远Victory:不止一两位研究生在快要毕业时因为导师自杀了小结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黄静怡在家跳楼坠亡事件,让网友们心痛不已,舆论在前期纷纷指向导师,直指导师人品问题,后期因导师回应使该事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那么,导师、学校、家属,谁该为跳楼负责?一方面,高校的研究生论文评审制度不断暴露着弊端,论文送审全凭导师“一言堂”,对学生造成了诸多的不公平现象。使大学生为了通过论文,沦为导师的“小跟班”、“小助理”。因此,提倡有关机构尽快修改实施改革,以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悲剧。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是中国教育的普遍现象,应试教育体制之下关注的只有成绩,导致学生与家长都只关注结果,却忽略了教育本质是育人。研究生跳楼,论文只是一个诱因,真正导致跳楼行为的,是其自身的思维方式和应对方式,而这些更多是来自于自身成长经历中形成的,是负面情绪一点一点的积累而带来了真正的绝望。近几年,研究生坠亡事件屡屡发生,使得各大高校在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应该更加重视起来,只有积极进行心理测试,尽早发现问题,才能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

牧渔人

中传研究生录取破除“唯分数”论?如何培养硕士专家这样说

00:37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近日,中国传媒大学(下文简称中传)拉开研究生教育改革大幕。8月6日,中传公告指出,2021年招生年度开始,将对硕士研究生招生选拔方式全面改革,包括初试自命题科目设置、复试选拔流程、复试考核办法等。中传在选拔录取中,初试增设了材料评审环节,多维度考核学生综合素养;规范科研训练等方面,取消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的陈规。专家表示,探索多元化学术创新成果评价体系,有助于激励研究生把更多精力用于科研和实践。中传举行研究生教育会议。图片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微信公众号初试达国家线即进入复试选拔 增加材料评议环节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中传改革复试选拔流程,增加材料评议环节,破除“唯分数”论。初试成绩达国家线的考生可进入复试选拔,复试选拔流程包括材料评议和复试考核两个环节。材料评议环节通过考生提交的报考材料,对其既往学业水平、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评分。由材料评分和初试成绩按一定比例计算出综合成绩,按综合成绩划定复试分数线,综合成绩达到复试分数线的考生可参加复试考核。“按考研分数从高低录取,必定会助长应试考研,也不利于学校选拔有学术兴趣、学术潜能的学生。”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按1.5:1或1.2:1比例确定复试线,学校选择空间并不大,而把国家线就作为复试线,对入围复试学生采取材料评议+复试考核的方式,就拓宽了选择空间,对扭转应试考研有积极作用。他指出,如这一改革能做好,其他高校也可采取这种方式,不再单独划线,而以国家线为基础,形成国家线+材料评议+复试考核的新招生模式,也就是统一考试成绩+综合学业表现+大学面试考察方式。这种模式也同样适合本科招生,在本科强基计划、综合素质评价录取中,都可采取这种方式。通过更多维度考核学生综合素质,对许多正在备考的考生意味着要准备更多了。准备报考中传编导研究生的张梦(化名)告诉记者,由于考纲变化,之前的学习大部分要重头开始,令她更着急的是现在需要准备报考的材料,因为跨专业考试所以没实践过,“我需要在这段时间参与一些拍摄项目或实习,做出一些好作品,竞争力才会更大一点。”取消硕士生发论文与学位挂钩中传通知称,取消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要求学硕生参加论文写作训练计划,提升论文写作能力,鼓励学术发表。要求专硕生在学期间参与实践基地活动、校企合作课题、专业创作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等,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我国《学位条例》规定,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硕士、博士学位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相应学术水平者,授予硕士、博士学位。规定明确,对研究生只有学位论文要求,并未规定必须发论文。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作为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前置条件,是近20年来许多高校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该措施虽增加了研究生论文发表数量,也出现了抄袭、弄虚作假等问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接受封面新闻采访时表示,这样让学生更有自由度去研究科研项目,而不是仅仅盯着论文作为唯一指标。仅仅强调论文重要性是片面的,也是不完整的评价。“单一追求论文数量,容易出现急功近利的问题,每年曝光的研究生炮制论文、代写论文的现象,值得高校和社会警惕。”中传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初试自命题科目。中国传媒大学微信公众号研究生学历会变更“水”? 专家: 评价体系需科学和完善取消论文指标后,研究生毕业是否会变得更容易?储朝晖表示,需要对学生整体专业评价进行完善,对不同指标进行考核,来保证考核全面。每个专业特性不一样,基础学科的研究生主要是科学实验训练,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生则侧重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工程技术类及应用性较强学科的研究生应加强社会实践能力训练。他表示,探索多元化学术创新成果评价体系,有助于激励研究生把更多时间精力用于科研和实践,“比如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平时成绩等,也可对研究生学习成果作出专业评价。”传媒大学指出,硕士生课程构建以史、论、法为核心的新型课程体系。同时,将论文写作课程纳入学位课程类,将外语文献精读或选读课程与公共外语同等看待。专硕生强化实践课程,全面提高实践课程比例,提高案例教学、创作教学内容比例。熊丙奇认为,在取消研究生发表论文与学位申请挂钩的基础上,还要健全导师制建设和研究生课程建设,强调教师对研究生的培养、指导。这要求进一步明晰导师权责,并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引导教师投入教育教学,花心思指导学生,而不是把教师精力导向申请课题项目、发表论文之中,疏于对学生的指导。此次改革,中传还表示将建立覆盖博士、学术型硕士、专业型硕士所有专业培养全流程、各环节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从师德师风、生源质量、学术成果、教书育人、学位论文、学生就业发展及导师尽责评估等七大类指标,对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导师进行年度质量评价。

其应若响

重磅!中传启动硕士招生重大改革!初复试大改!

硕士研究生招生改革举措全面改革初试自命题科目全面改革初试自命题科目,加强对基本素养和基本功底的考查。对于人文社科类专业,以主题写作和人文社科基础为核心设置自命题考试科目,重点考查理性思维、文字表达能力、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等,确保录取的硕士生有良好的培养潜质和发展后劲。复试增加材料评议环节1、改革复试选拔流程,增加材料评议环节,破除“唯分数”论。初试达到国家线的考生即可进入复试选拔流程,复试选拔流程包括材料评议和复试考核两个环节。材料评议环节通过考生提交的材料,对其过往学业水平、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评分。由材料评分与初试成绩共同确定考生是否能进入复试考核环节,旨在加强对考生既往学业和一贯表现的考查,突出对德智体美劳的全面衡量和综合评价。2、加强和完善复试考核环节,突出对专业能力的考核。针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置不同的考核重点。学术学位研究生注重考查专业基础知识和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注重考查专业实践能力或创作实践能力。同时,根据考核目标要求及专业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如笔试、机试、面试、现场主题创作等,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才选拔的针对性。改革艺术硕士选拔模式改革艺术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即艺术硕士)招生选拔模式,充分体现艺术硕士人才选拔的独特性。通过强化初试、材料评议、复试的考核重点,即初试考查人文社科基础和写作能力,材料评议考查综合素质,复试考查艺术创作实践能力,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独立的艺术硕士招生选拔模式,确保录取的艺术硕士既具备良好的专业功底,又有较强的艺术创作能力,从招生源头解决艺术硕士培养中的痛点问题。文献考试3次不及格者将被终止培养针对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学校对硕士生文献阅读也作出了规定。规定学硕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8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30种;专硕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6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20种。并将参加相关考核。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时间为1天,其中笔试时间为半天。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同样为3次机会,3次均不及格者,终止培养或实施分流。取消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更重要的是,学校还取消了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的陈规,要求学硕生参加论文写作训练计划;要求专硕生在学期间参与实践基地活动、校企合作课题、专业创作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等,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此外,专硕生基本学制统一为2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统一为4年。三导师管理打破导师终身制在导师管理方面,中传将通过实行评聘分离,动态管理,打破导师终身制。还将建立“1+1+1”模式专硕导师组工作制度,即:专硕导师组配备1名专硕导师、1名学硕导师和1名业界兼职导师。学校校长廖祥忠在主持会议时指出,学校在暑假期间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既是及时对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的传达、学习、领会,又是全面部署和落实,意义重大。廖校长指出,本次改革以培养单位为核心,以导师为主体,以“破五唯”为着眼点,以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目标,紧紧扭住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破难点、去痛点、疏堵点、补漏点、除弱点、扫盲点,通过各环节改革举措,优化生源选拔机制,加强培养环节管理,压实导师责任,强化教育质量监控,优化学科专业设置。通过改革破解研究生考生人文功底浅、写作能力差积弊和研究生学术水平不高、实践能力不足、综合素质不强痛点以及学用脱节断点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标准、符合全媒体人才培养规律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廖校长最后强调,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吹响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工作奋进的号角,必将迎来一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局面。我们要以“永远在路上”的奋进姿态,付出更多更大努力,让各项改革举措落实落地见效,写好中传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新篇章。

李香蘭

重磅!中传推出研究生重大改革!不以分数论英雄!央视点名叫好!

大家好!我是“向上好青年”!8月3日,中国传媒大学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震撼推出研究生教育重大改革举措,全面拉开研究生教育改革大幕。一起来看看有哪些重大改革举措:【一】、中国传媒大学启动研究生教育重大改革8月3日,中国传媒大学召开的研究生教育会议。中国传媒大学将从招生、培养体系和学位、导师评聘、质量监控、学科与专业设置等方面,实施研究生教育系列重大改革。【二】、 硕士研究生招生改革举措全面改革初试自命题科目+初试达国家线即可进入复试+复试增加材料评议环节1、初试改革:改革初试自命题题目,加强对基本素养和基本功底的考查。2、复试流程改革:复试选拔流程包括材料评议和复试考核两个环节。3、学硕和专硕分别考察:针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置不同的考核重点。4、改革艺术硕士选拔模式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学校还取消了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的陈规,此外,专硕生基本学制统一为2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统一为4年。【三】、导师管理:打破导师终身制在导师管理方面,中传将通过实行评聘分离,动态管理,打破导师终身制。还将建立“1+1+1”模式专硕导师组工作制度,即:专硕导师组配备1名专硕导师、1名学硕导师和1名业界兼职导师。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吹响全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号角,从研究生招生到培养,再到导师管理制度,相信很快其他高校也会陆续有改革的消息。【四】、研究生扩招热:2020年硕士研究生扩招18.9万,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100万扩招比例达143%!不少高校也纷纷推出最新招生改革:此次改革对于考研人来说是一个重大好消息,也将是一个考上研究生的机遇,抓住读研的新好时代!目前中传考试大纲还未公布,如有出台会及时解读,欢迎持续关注,或私聊有关中传考研的问题。我是“向上好青年”

暴风雪

“中传研究生”事件背后:导师“签字”的难处有谁知?

提示:本文纯粹是就事论理。文中举例(个别现象)都是事实,只是为了说明问题,并非肯定一切皆是如此。“中传”一位女研究生跳楼,这是一个悲剧,本不该多加议论。那么为何又要说上几句呢?因为事关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如何把好质量关,涉及的是多方利益,而互相之间又是存在冲突的。这种利益冲突导致导师手中的那么笔重如千钧,并非一些人想象中一签了之那么轻飘。1、事件出现反转。“中传”悲剧发生之后,家人将此事公布于众,动机应该是寻求公平,毕竟对于家庭来说是一个重大打击,这是应该予以理解和同情的。从家人反映看,大致是该生论文经过多次修改,并向导师道歉认错,可导师还是未在论文上签字,使得论文不能送审。看了家长公布的情况之后,一些人觉得肯定是老师的问题,而且有的言辞比较激烈。你看,辛辛苦苦十几年,眼看就要走向社会,自食其力、报答父母了,却因为论文被卡,拿不到学位证,一切成了泡影。此事搁在谁的身上心情都不会好,一时想不通而走向极端也有可能。一些人这么认为并不奇怪。这些年,师德师风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教师在公众中的信任度并不是十分的高。不断有人在网上吐槽导师不在论文上签字而不能进入答辩程序,影响毕业找工作,似乎是导师故意刁难。如此这般,自能在学生中引起共鸣,毕竟真正的学习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至于此位“中传”研究生是否也是这个原因,则无人细究。随着信息逐渐披露,网友们发现,导师已经对该生的论文进行了批改,让她再“捋捋思路”,并且让该生想好之后,约个电话,再详细交谈。可是,该生并未按照导师的要求去做,只是乞求导师“救救”她,一心一意只想让导师签字。这就出现了不在一个频道上对话的问题。网友还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该生的开题报告并非经过自己的导师审核同意,而是在其他导师处通过的。谁都知道,这是不符合规定的,起码也是对自己导师的不尊重。从上述信息片段看,导师的做法并无太多的不妥。即使该生违反程序通过其他教师开了题,导师也未计较,而是认真修改了她的论文,提出了指导意见,该生自己也承认这一点。仅从这两点看,导师也是中规中矩而且还是比较大度的。2、到点必须毕业?针对此事,网友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学位论文合格与否到底谁了算。当然,这是从学生角度提出的问题。其实,答案很明确,自然是导师和答辩委同时说了算,两者缺一不可。导师不同意送审,答辩委不受理。答辨委未通过,同样没有学位。学校的学位委员会只是一个程序审核把关,并非对论文质量进行实质性审核的机构。在这方面,某顶级名牌高校还经历一场较长的官司,学校学位委员会在事实上不会对论文内容进行审核,因为成员的组成“杂七杂八”,虽然都是专家,但到了每个具体专业,大多数就成了外行。“学位论文合格与否到底谁了算”的来由是,一些人认为,如果导师德养不好,有的为了让学生多为自己打一年“工”,学位论文明明达到合格标准也不签字,有的以权谋私,合格的不签字、不合格的却签字。不可否认,这样的事情确实发生过。但是,这不是学生所要表达的直接意思,也不是关键所在,因为高校都有相应的申诉机制。此问的潜台词是,我到点必须毕业,如果不能毕业那就是导师“故意为难”。一些学生是这样认为的,我上了大学,我读了研究生,到点拿到双证理所当然,否则就是影响了他的求职就业,影响了他的前途,而这样是不合理不公平的。在这种思维支配之下,如果导师未在论文上签字,学生不会认为自己的论文未达不到水准,而是认为导师故意与自己过不去。“中传”该生不是按照导师要求再“捋捋思路”,而是乞求导师“救救”她,就是心理上存在“必须按时毕业”强烈暗示的体现。3、三方在博弈。有的认为,不就签个字吗,致于这么较真吗?这也可以理解。说这种话的人,要么是利益相关的学生以及家长,要么是看热闹不嫌事大、对导师一无所知的旁观者。这些人不可能懂得,毕业标准实际上是学生、社会、学校三方之间的博弈,导师也是左右为难。对于学生,自然越松越好。许多学生并非冲着学知识、长本事而去,而是冲着一纸文凭而去。他需要用这张文凭作为求职的敲门砖,别的事情并不关心。须知,对于一些人来说,工作就是个人的一切,甚至是一家人的希望,这是可以理解的,任何人都无权责备。每个人都面临自存压力。但是,他们忽略一个基本前提,论文合格不合格,并不是自己一厢情愿的事情,那是有基本标准的,尽管这种标准在各校之间大有不同。所以,对于高校来说,在招生的时间就得对学生讲清规则,这里不是保险箱,你被录取之后我无法承诺你一定能够按时毕业。对于社会,自然越严越好。这些年,用人单位已经在用脚投票,宁肯不招人,也不凑合使用高校毕业生。这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博士不如硕士,硕士不如学士,学士不如大专,大专不如高中,社会上对高校培养质量下滑就是如此直白。培养质量是高校发展当中一块绊脚石。教育管理部门对此很是着急,废除清考、淘汰水师、培养分流、抽查学位论文等具体措施频频出台和落地,更有许多“零容忍”,对高校启动问责机制。然而,最后的板子一定是打在导师屁股上。翟天临事件就是证明,顿时掀起巨大社会风波,被社会称之为豆腐渣培养工程、含水量十足文凭,其博士导师资格被撤销。一名导师,如果论文质量都不能把关,自然是失职,撤销资格理所当然。但是,导师如何平衡学生诉求和社会呼声之间的关系则是很难的。对于高校,则是各有不同。名牌高校名高位重,一言九鼎,狠抓质量不放松,就是要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在华中科技大学,读了四年大学拿不到学位的大有人在。2017年,华中科大又出台了普通本科生转专科的规定,一些学生没有达到相应要求,直接转为专科。你想,好不容易考上名牌大学,四年之后领到的却是专科毕业证书,这力度谁能比。有一类高校则有自己的逻辑。学费不仅要维持正常运行,还得保证资本投资利润,所以学生必须一批又一批的按期毕业。学生宿舍是固定的,招生数量是固定的,旧生全部毕业之后,新生才能全部进来,学费也才能入账,资金流和利润率才有保证。也正是哪些,就毕业率而言,名牌大学最低,中科大4年顺利毕业比重不到90%左右,其它名牌基本如此。如果你足够细心,可去查一下另一类高校毕业率是多少。总之,三方在培养质量上的博弈,最后都集中到导师“签字”这个点上,导师实际上不是在签字,而在平衡三方利益。所以,导师签字并不简单,而是极其复杂,可谓一签千钧。签字的背后事关学生、学校、社会三方利益,哪个方面都不能得罪,也得罪不起,稍微拿捏不好就会“出事”。4、导师签字背后的压力有谁知?应该承认,在不同的学校,导师承受的压力是不同的。不同的学校,导师的做法也各有不同。在名牌高校,导师只要循规蹈矩,严格把关没有太多的风险,反而是把关不严风险很大,搞不好教师资格就没了。2019年,教育部拨出800万元专款,抽检6000篇博士论文,使研究生培养进入进入“严出”时代。2019年各地又对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大面积抽检,学位论文一旦被判不合格,导师也将失去招生资格。“法大”有2篇硕士论文被认定为“存在问题”,导师2021-2022学年度停止指导各类硕士研究生新生。比如华科是名牌,非常牛气,说到做到,学生以及家长也是高素质,通情达理,所以尽管在淘汰方面极为严苛,但也没有遇到多少麻烦。在这类学校,导师只要不违反相关规矩,严格把关是没有风险的,但是也得适应照顾学生的情绪,与其他导师在严格度大体保持一致,否则难以避免麻烦。在另一类高校,导师如果按照名牌高校的做法行事,肯定待不下去。本来学生就不善于论文写作这种高难度动脑活动,如果标准掌握严了(即使远低于名牌大学标准),必然是大面积不能通过学位论文。这个时候,即使家长找不到你,学校也会“约谈”你,学生还会天天找你。华科的做法如果放到这类高校,不用说投资者,恐怕家长早就闹了起来。他们的逻辑这样的,我花钱送孩子上学,就是冲着那张文凭,到点就得给双证,不给就是你的不对。我可以告诉你,我交了贵几倍的学费,就是来买你这一张文凭的。这就是合同,四年到了,你不给双证就是违约。你说孩子不合格,那是你们的事,我交了高价学费,你们有责任让孩子合格,高价的意思就在这里面。对于这类高校的导师来说,即使只是学士学位论文,签字也是很麻烦的。反正你得让学生以及家长满意,也得让学校和投资方满意,但是你还得明白一个事情,如果事后学位论文被抽检出问题你自己还得承担责任。到底如何办,学校不说怎么办,你自己看着办。如果你办得不好,饭碗不保那是肯定的。综上所述,导师签字是很难的,需要平衡三方利益。至于如何平衡那是你自己的事,反正出了事你得自己担着。对此,信息丰富的网友们,你有什么真实信息,欢迎交流。(本文为原创,首发;文中资料与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独眼侠

重磅!中传启动硕士招生重大改革!初复试大改

7月29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于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此次会议规格之高、意义之重要,将直接决定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方向。8月3日,中国传媒大学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震撼推出研究生教育重大改革举措,全面拉开研究生教育改革大幕。一起来看看有哪些重大改革举措:中国传媒大学启动研究生教育重大改革8月3日,中国传媒大学召开的研究生教育会议宣布,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中国传媒大学将从招生、培养体系和学位、导师评聘、质量监控、学科与专业设置等方面,实施研究生教育系列重大改革。“改革的力度、广度、深度前所未有,各项改革举措与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要求高度契合,在我校乃至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陈文申表示。一、博士招生与培养全面“申请-考核制”,学制延长为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方面,中国传媒大学将全面实施并完善“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坚持能力素质与知识考核并重。就在今天(8月5日),中国传媒大学公布了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实施办法及初试科目考试大纲,已明确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招生选拔流程包括材料评议、初试、复试三个环节,同时,设置优质生源直接进入复试绿色通道,不拘一格选拔优秀人才。(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实施办法及初试科目大纲部分截图)博士研究生培养方式方面,将建立基本文献阅读制度,明确要求博士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15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50种;建立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和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制度,明确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时间1天半,其中笔试时间为1天。文献考试将重点考查研究生对本领域内基本文献、基础理论、前沿理论、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共有3次考试机会,3次均不及格者,终止培养或实施分流。同时,中国传媒大学还将推进博士生和专硕生基本学制改革。自2021级起,将博士生基本学制由3年改为4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由8年改为6年。二、硕士研究生招生改革举措全面改革初试自命题科目全面改革初试自命题科目,加强对基本素养和基本功底的考查。对于人文社科类专业,以主题写作和人文社科基础为核心设置自命题考试科目,重点考查理性思维、文字表达能力、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等,确保录取的硕士生有良好的培养潜质和发展后劲。复试增加材料评议环节1、改革复试选拔流程,增加材料评议环节,破除“唯分数”论。初试达到国家线的考生即可进入复试选拔流程,复试选拔流程包括材料评议和复试考核两个环节。材料评议环节通过考生提交的材料,对其过往学业水平、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评分。由材料评分与初试成绩共同确定考生是否能进入复试考核环节,旨在加强对考生既往学业和一贯表现的考查,突出对德智体美劳的全面衡量和综合评价。2、加强和完善复试考核环节,突出对专业能力的考核。针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置不同的考核重点。学术学位研究生注重考查专业基础知识和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注重考查专业实践能力或创作实践能力。同时,根据考核目标要求及专业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如笔试、机试、面试、现场主题创作等,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才选拔的针对性。改革艺术硕士选拔模式改革艺术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即艺术硕士)招生选拔模式,充分体现艺术硕士人才选拔的独特性。通过强化初试、材料评议、复试的考核重点,即初试考查人文社科基础和写作能力,材料评议考查综合素质,复试考查艺术创作实践能力,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独立的艺术硕士招生选拔模式,确保录取的艺术硕士既具备良好的专业功底,又有较强的艺术创作能力,从招生源头解决艺术硕士培养中的痛点问题。文献考试3次不及格者将被终止培养针对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学校对硕士生文献阅读也作出了规定。规定学硕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8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30种;专硕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6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20种。并将参加相关考核。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时间为1天,其中笔试时间为半天。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同样为3次机会,3次均不及格者,终止培养或实施分流。取消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更重要的是,学校还取消了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的陈规,要求学硕生参加论文写作训练计划;要求专硕生在学期间参与实践基地活动、校企合作课题、专业创作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等,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此外,专硕生基本学制统一为2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统一为4年。三、导师管理打破导师终身制在导师管理方面,中传将通过实行评聘分离,动态管理,打破导师终身制。还将建立“1+1+1”模式专硕导师组工作制度,即:专硕导师组配备1名专硕导师、1名学硕导师和1名业界兼职导师。学校校长廖祥忠在主持会议时指出,学校在暑假期间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既是及时对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的传达、学习、领会,又是全面部署和落实,意义重大。廖校长指出,本次改革以培养单位为核心,以导师为主体,以“破五唯”为着眼点,以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目标,紧紧扭住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破难点、去痛点、疏堵点、补漏点、除弱点、扫盲点,通过各环节改革举措,优化生源选拔机制,加强培养环节管理,压实导师责任,强化教育质量监控,优化学科专业设置。通过改革破解研究生考生人文功底浅、写作能力差积弊和研究生学术水平不高、实践能力不足、综合素质不强痛点以及学用脱节断点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标准、符合全媒体人才培养规律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廖校长最后强调,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吹响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工作奋进的号角,必将迎来一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局面。我们要以“永远在路上”的奋进姿态,付出更多更大努力,让各项改革举措落实落地见效,写好中传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新篇章。对于中传硕士招生部分的改革,你有怎样的看法呢?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吹响全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号角,从研究生招生到培养,再到导师管理制度,相信很快其他高校也会陆续有改革的消息。

北漂

想考中传研究生但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准备?这篇通通告诉你

【开栏的话】2022年考研的同学已经开始着手备考了。但是,很多同学还在纠结择校的问题,有的同学虽然已经确定了学校,但是对于目标学校的招考政策、招考专业、考试大纲、历年真题等都不太了解。为了解决大家的困惑,从今天起,我们推出“择校内参”专栏,每期介绍一个学校的考研信息,为大家提供备考的完全指南。今天,我们推出第一篇:中国传媒大学·考研完全指南。(说明:本系列介绍侧重于新闻传播类专业。)01院校介绍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始建于1954年,2004年8月由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依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全国学科评估结果,中国传媒大学的新闻传播学排名与中国人民大学并列第一。学校为各中央媒体、门户网站、省级广播电视集团培养了大量优秀传媒人才,为党和国家的传媒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学校坐落于北京古运河畔,地处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之间,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学费标准及资助体系考生被录取后在学期间待遇按照国家及学校有关规定执行。学校将按照国家和北京市的规定收取学费并建立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三助岗位、绿色通道等多元奖助体系。学费以当年度审批标准为准,按学年缴费。2020年各类别收费标准:①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不含中外合作办学项目):8000元/学年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不含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国际商务、会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0000元/学年③非全日制艺术硕士:28000元/学年④工商管理(MBA):54000元/学年(全日制);84000元/学年(非全日制)⑤公共管理(MPA):29000元/学年(全日制、非全日制)⑥国际商务(MIB):16000元/学年(全日制)⑦会计(MPACC):54000/学年(全日制)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80000元/第一学年联系方式①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学生活动中心502室)收。邮编:100024。②电话传真研招办咨询电话:010-65779227,研招办自动传真:010-65768805。我校纪检监察部门研究生招生专用监督电话:010-65779383。北京教育考试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研究生招生专用监督电话:010-82837456。③相关网站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网:http://yz.cuc.e.cn。报名、录取期间及入学前等,请考生关注,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均在此发布。中国传媒大学主页:http://by.cuc.e.cn④电子邮箱研招办咨询邮箱:cucyzb@cuc.e.cn02专业介绍(一)学硕(二)专硕03备考详情学硕01专业介绍学硕初试科目为: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83主题写作④883人文社科基础02专业近三年报考情况及分数线、报录比分析2020分数线2019年分数线2018年分数线近三年全校报录比03专业考试大纲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科目《主题写作》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本科目主要考查考生根据给定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主题提炼、理性分析和文字表达的能力。二、考核要点1.主题提炼能力:具有问题意识,立意诚正,观点明确;2.理性分析能力:围绕主题展开论证,逻辑结构完整,论证合理;3.文字表达能力:表述得体,写作规范。三、考试要求1.根据给定材料完成一篇论说文;2.写作要件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3.写作具体要求:(1)标题:不超过 30 字;(2)摘要:200 字左右;(3)关键词:3-5 个;(4)正文:2000-3000 字,至少应设置一级标题。四、考试形式及考试时长1.闭卷,笔试。2.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长为三个小时。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科目《人文社科基础》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本科目考查考生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二、考试内容第一部分:文学考查考生对中国文学发展历程、文艺思潮、代表人物、风格流派、经典作品等方面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第二部分:文明史考查考生对人类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发展历程的基本脉络,以及不同阶段代表性文明的主要特征、重大成就和不同文明之间交流基本状况的理解和掌握。第三部分:哲学考查考生对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伦理观、审美观、历史观的基本概念、核心命题、主要人物和流派等方面的理解与掌握。第四部分:媒介与社会考查考生对媒介社会学分析视野,以及媒介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维关系互动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的理解与掌握。三、试题类型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四、考试形式及考试时长1.闭卷,笔试。2.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长为三个小时。04推荐参考书目学硕2门科目:主题写作和人文社科(一)主题写作部分推荐数目:9个专业:新闻学、传播学、新媒体、互联网信息、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媒经济学、编辑出版学、国际新闻学参考书目: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第二版彭兰《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哈艳秋、袁军《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李磊《外国新闻史教程》红色封面郭镇之《中外广电新闻史》第三版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六版熊高、熊倩《新闻采访》刘明华、张征《新闻写作教程》方毅华《新闻编辑》李舒《新闻评论》陈卫星《传播的观念》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三版克劳斯布鲁恩延森《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段鹏、张磊《社交媒体研究》雷吉斯布雷德《媒介学引论》(二)人文社科部分推荐参考书目1.刘跃进主编:《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2.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3.张世英:《哲学导论》(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4.[美]大卫·克罗图、威廉·霍伊尼斯:《媒介·社会:产业、形象与受众》,邱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05专业近年真题专硕01专业介绍专硕初试科目为: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④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02历年分数线2020年分数线2019年分数线2018年分数线03专业考试大纲334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科目《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本科目主要考查考生根据给定材料,结合专业知识对新闻与传播历史、理论或现实问题进行主题提炼、理性分析和文字表达的能力。二、考核要点1.主题提炼能力:具有问题意识,立意诚正,观点明确;2.理性分析能力:围绕主题展开论证,逻辑结构完整,论证合理;3.文字表达能力:表述得体,写作规范。三、考试要求1.根据给定材料完成一篇论说文;2.写作要件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3.写作具体要求:(1)标题:不超过 30 字;(2)摘要:200 字左右;(3)关键词:3-5 个;(4)正文:2000-3000 字,至少应设置一级标题。四、考试形式及考试时长1.闭卷,笔试。2.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长为三个小时。440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科目《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及要求《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测试考生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专业基础》考试要力求反映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客观地测评考生在新闻与传播学的基本知识素养,以有利于选拔出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传媒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治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二、考试内容第一部分 新闻传播史1. 中外新闻传播史:人物、事件、史料、史学写作2. 媒介变迁的总体脉络、制约因素与基本规律3. 口语的传播优势、局限及其在人类传播中的地位4. 古文明中的文字媒体沿革及文字传播的基本特征5. 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过程及其媒介形态6. 政党报纸出现的社会背景、发展过程及其社会功能7. 商业报纸出现的社会背景、发展过程及其社会影响8. 电讯革命的发生过程及其对世界新闻业的影响9. 中外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媒介特征、传播模式及其社会影响10. 互联网的发明背景、当代发展及其社会影响第二部分 新闻传播理论1.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2. 新闻与传播的概念与类型3. 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4. 新闻传播的传者、受众、媒介、效果及传播技术5. 新闻传播的过程与要素6. 新闻传播的伦理、政策与法规7. 传播的过程与要素8. 数字技术、新媒体与媒体融合9. 新闻传播的研究方法10.新闻传播理论的本土发展第三部分 新闻业务1. 新闻采访2. 新闻写作3. 新闻编辑4. 新闻评论5. 新闻策划6. 报纸与杂志新闻7. 广播电视新闻报道8. 全媒体新闻报道9. 新闻编辑室工作10. 新闻记者的身份与伦理三、试题类型主要题型包括简答题、论述题。四、考试形式及时长1.闭卷,笔试。2.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长为三个小时。五、参考书目不限参考书目04推荐参考书目【334新闻传播综合能力】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第3版)》彭兰:《网络传播概论(第4版)》邵培仁:《媒介管理学概论》王军:《传媒法规与伦理》【440新闻传播基础】崔林:《媒介史》袁军、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本)李磊:《外国新闻史教程》(第2版)雷跃捷:《新闻理论》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修订版)梁一高:《现代新闻采访学教程》(修订2版)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谭云明:《新闻编辑》王振业:《新闻评论写作教程》赵玉明:《广播电视辞典》(重点看第2、3章)05近年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