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中传考研真题分析及答案估分·MJC440慌失失

2020中传考研真题分析及答案估分·MJC440

2020考研初试已经过去几天,这几天我们认真分析了今年中国传媒大学以及全国主要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真题。从今天开始,陆续推送真题分析报告。一方面是为了帮刚刚考过初试的同学重新理一下思路,预估一下分数,同时,也为来年的复试提供一些备考的思路;另一方面也是为2021级考研生提供一下未来的备考方向。今天,我们推出的是2020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MJC)440部分的真题分析。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MJC)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试题(440)真题回顾 中国传媒大学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试题(回忆版)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卷上无效。一、简述题(每题20分,共100分)1.简述舆论监督工作要求的基本原则。2.简述集合行为的产生条件。3.简述结构化报道的具体思路。4.简述传播效果的发展阶段。5.简述《新青年》的发展历程及其意义。二、论述题(50分)“后真相”时代,如何理解新闻真实。(以上内容根据考生回忆版整理,可能与考试真题有出入。如有出入,欢迎指正。从2018年开始,中国传媒大学不再对外公布官方版真题。考生回忆版仅供参考。以下的分析依据考生回忆版进行。内容仅供参考。)总体概览 今年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440部分)考题是考试大纲改革后的第一次考试。今年的题目严格依照考纲,从题型、题量、分值上都有较大变化。但总体来看,题目的难度并未加大,也并未出现太多超纲的题目。押题情况 纵观今年的题目,比较符合我们考前的预期,多数题目我们在考前的押题三套卷上都有涉及,我们初步统计了一下,单从我们“三套卷”来看,就押中了90分的题目。题目分析及备考思路 核桃哥总结梳理了一下,今年的题目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严格依照考纲,题型明显变化。今年中国传媒大学更新了沿用九年的考试大纲,在新的考试大纲里规定了考试题型为简答题和论述题。今年的考试题目也是严格遵照最新的考试大纲要求,一改往年题型,没有再考名词解释题和实务题。这让很多担心评论写不好的同学,舒了一口气。备考思路:认真研读考纲,掌握考纲知识,考纲之外基本题型依旧不能忽视 这是不是意味着名词解释题和新闻业务题以后就不用复习了呢。恐怕,我们无法作出这样的论断。一方面,你们仔细分析每一道题,都会涉及到一个或者几个核心概念,比如,第一题“简述舆论监督工作要求的基本原则”,这里就考到了一个基本的概念“舆论监督”,作为简答题的一部分内容,关于核心概念的解释是必要的得分点;另一方面,在简答题中,还涉及到了新闻业务的知识点,比如“简述结构化报道的具体思路”,这也意味着,对于新闻业务基础知识和前沿发展都要有所关注,同时,中国传媒大学MJC全媒体新闻实务方向(原新闻实务方向),在复试时往往会考查新闻业务的写作题目,因此,作为新闻专业同学的基本素质,消息改写、新媒体报道、新闻评论、节目策划等能力还是要加强的。 二、题目强化基础考查,考生发挥空间较大。之所以说今年的题目不难,是因为中国传媒大学大学考试比较注重对于考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考核,今年也不例外。比如“舆论监督”、传播效果、“《新青年》”都是最基本的知识点,也是我们在辅导课程中反复强调的重点。同时,尽管题目比较基础,但是,考生答题的发挥空间还是很大的。基于简答题和论述题的题型而言,这两种题型都没有严格的答题限制,考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加上自己的理解作答,尤其是论述题,考生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和余地很大,可以结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和具体的实例来丰富作答内容。 备考思路:夯实基础知识,提高思辨能力和分析解题能力 考试大纲修改后的考题不再是“死”题,这对考生的复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本上的概念还是要掌握的,但是,以前只需要背一背就能拿高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新的考试大纲对于考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以及思辨分析解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新闻与传播知识综合考查,贯通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以前的考题都是分别考查各学科知识,原来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440部分会分别考查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新闻史的知识,今年还考到了传播学的内容,比如“集合行为”“简述传播效果的发展阶段“这两道题目就对传播学理论和传播史的考查。新闻与传播真正成为“新闻与传播”,接近于“新闻传播史论”这个科目的命题思路。新闻与传播“不分家”的特点体现得更加明显,学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备考思路:全面掌握知识,构建学科体系 新闻学、传播学有各自的研究重点,但又是紧密联系的,今后新闻传播的考生要全国掌握知识,不要再抱有“我考的新闻学,传播学可能不考的心态”,新闻与传播的考生也要加强对于传播学研究方法、传播效果等偏理论方面知识的重视。 四、不回避热点,结合当下媒体环境探讨对传统理论的影响新闻传播类考试是与媒介发展动态和社会现实结合最紧密的学科。每年考试都会紧扣当下热点,同时,对于传统理论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的变迁也是一个重要的出题角度。其中,“结构化新闻”这一道题目就是对当下热点的考查,“结构化新闻”在国外也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概念,它的前身是数据库新闻,也属于近几年热门的自动化新闻领域。而“‘后真相’时代,如何理解新闻真实”这道题目就是近几年经经常考的一种题目类型——“XX背景下,传统的理论……“,新闻真实性是新闻理论里比较经典的理论,而今年考的是在“后真相”时代,我们如何去重新思考新闻真实,可以说,这个题目既考到了传统的经典理论,又考了“后真相”这样的背景。另外,今年还考到了“《新青年》”,这个表面看似与热点无关,但别忘了,今年是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因此考“《新青年》”这个知识点有特别的意义。备考思路:关注热点,深入思考,探讨经典理论在当下的嬗变及时代意义 考新闻传播的同学要密切关注热点热点,关注媒介的新技术新理念,2020级考研复试将会更多涉及学科前沿热点,2021初试的同学们也要养成联系热点去思考的习惯。关注热点只是起点,对于热点的分析和思考才是要努力的方向。平时,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去关注一些媒介分析的文章,复试时更要大量研读学者专家和导师的研究论文,并且形成自己对于经典理论的重新审视以及运用理论分析当下问题的思维。答题思路及得分点透析 一、简述题(每题20分,共50分)1.简述舆论监督工作要求的基本原则。【题目分析】这是新闻理论部分比较基础的题目,只要对新闻理论基本概念有所掌握,这道题目就可以答上。【得分点】舆论监督的定义(4分。注:分值为核桃哥预估参考分数,并非评卷老师实际评分标准,下同);舆论监督的原则(16分,其中一定要答上“坚持舆论监督与党性原则相统一”)。【参考答案】(详见传媒考研一加一《红皮书·考纲与考点》440第179-181页)2.简述集合行为的产生条件。【题目分析】这其实是传播学的一道基本理论。属于“群体传播”部分的一个知识点。只要了解什么是群体传播,能够想到什么是集合行为,这道题目要答上也并不难。【得分点】集合行为的定义(4分);产生的条件(12分);集合行为中的群体心理(4分)(详见《红皮书·考纲与考点》334第15-16页)3.简述结构化报道的具体思路。【题目分析】这道题目对于很多同学来说比较陌生,属于难点或者也可以看作是“超纲点”。但在考场上同学也不要空着,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肯定也是有分的。【得分点】结构化报道的定义(4分);结构化报道的特点(4分);结构化报道的流程(12分)【参考答案】(详见:胡兵,何德俊.从解构到重构:结构化新闻的概念承递、价值与未来[J].中国出版,2019(09):50-54.)4.简述传播效果的发展阶段。【题目分析】传播学最基本的框架就是“5W“,其中本题考的就是其中的“传播效果”这一部分。近几年考研,几乎每年都会考到传播效果,有时是单独考其中的某一个传播效果,今年考了全部传播效果的发展阶段,都是很基础的知识点。【得分点】传播效果的基本概念(4分);传播效果的发展阶段(16分)【参考答案】(详见《红皮书·考纲与考点》334第47-48页)5.简述《新青年》的发展历程及其意义。 【题目分析】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新青年》”这个考点也完全在我们的预料之中,这个题目是中国新闻史上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同学们也应该掌握。【得分点】《新青年》的基本概念(4分);创刊及发展阶段(12分);历史意义(4分)【参考答案】(详见《红皮书·考纲与考点》440第44-45页)二、论述题(50分)“后真相”时代,如何理解新闻真实。【题目分析】“后真相” 最早的权威解释是由牛津大学在2016 年定义的,也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热词,这些年关于“后真相”的讨论也比较多。尤其是每年都会出现一些舆论反转事件,导致人们对于新闻报道真实性的质疑增多。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新闻真实”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道题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的。新闻真实性本是新闻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本题目结合当前的媒介环境探讨,也印证了我们对于当下出题模式的一个判断,那就是:在当下媒介环境下去反思传统的理论。【得分点】“后真相”的媒介环境下新闻真实综述(5分);“后真相”概念的阐释及例证(5分);新闻真实性的内涵(10分);“后真相”时代的新闻真实的现状及分析(20分);“后真相”时代如何坚守新闻真实(10分) 。【参考答案】可参考如下论文。言之成理即可。其它专业的真题分析请关注后续推送。

且复相之

2020中国传媒大学新传考研真题深度分析

中传MJC · 334一、简答(3*20分)1. 议程设置含义及新媒体环境下新变化(暑期课程)2. 网络用户的特征(基础课)3. 虚拟现实技术(公众号推送)简析:爱传播的学生应该不会被第一道题难住,这是专题课和热点课都有讲到的内容。这道简答题有些论述题的意思,中传今年改革第一年,题型有些变化,从目前来看,简答题分值由15分/道变为20分/道,考察的内容是变多、变深的。不过题目的开放性也提高了,像“虚拟现实技术”这道,其实可答的内容有很多,虚拟现实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伦理之思,虚拟现实技术对新闻真实的重塑,都可以答,言之有理,理论与案例结合,都可以拿到不错的分数。二、论述(2*45分)1. 媒介融合(暑期课程)2. 新媒体环境下,“讲好中国故事”的理念和策略(模考真题)(暑期课程)简析:中传延续考察了媒介融合,其实媒介融合已经红太久了,甚至有些过气,当时有预感是考县级媒体融合。不过这道题也不算有什么难度,毕竟大家对媒介融合都已经不陌生了,而这道题想要答得好,脱颖而出,那就需要多举例,多输出自己对媒介融合的深度思考。当然对于这道题而言,谈县级媒介融合也不算跑题。“讲好中国故事”这属于对外传播、国际传播的经典议题,每年都会有一道题目变着法考到这个内容,答案也基本上就是那些内容。整体而言,334的论述题还是相对简单的,不过简单也有简单的坏处,毕竟简单的题大家都能答上很多。不得不说,334越来越重传播轻新闻了。中传MJC · 440一、简答题(5*20分)1. 舆论监督是什么?舆论监督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模考真题)2. 集合行为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基础课)3. 简述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阶段。(暑期课程)4. 《新青年》的发展阶段和历史意义5. 论述结构新闻报道的思路简析:除了结构新闻报道的题目外,其他题目均比较常规,爱传播系列课程中均有提及过。集合行为属于群体传播的内容,是细化的考点,考一道20分的简答题,就同时考察大家对理论的熟悉度、对理论的消化度了,也就是希望大家能够结合案例阐述理论。《新青年》属于中新史的内容,其实历史的考察很难说有什么规律,考什么都不为过,还是劝大家一网打尽。结构新闻报道这个可以算一个区分考生的题目,考察的是大家的日常关注和积累,懂得人可以说很多,不懂的人可能就没话说。二、论述题(50分)1. 结合具体案例,谈谈后真相时代如何理解新闻真实?(暑期课程)简析:“后真相”是近年的考察热点,这道题是将后真相作为一个时代背景的,重点让阐述的是“新闻真实”,这是新闻学恒久的论题,大家或多或少都可以谈论一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一道50分的题,该答多少字内容?谈论到哪种程度才可以拿到不错的分数?可能是这届学生比较头疼的。建议大家尝试着从“媒体”“真实” “民主”三个方面去作答,为受众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一直是新闻媒体服务于民主的重要功能之一,随着“后真相时代”的来临,媒体的信息提供功能面临挑战,那么大家可以思考什么是新闻真实?(媒体的报道不过都是对真实的阐释罢了)后真相时代对新闻真实的影响?后真相时代媒体应该如何促进新闻真实?后真相的影响完全是负面的吗?民众在整个过程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能够论及到这个深度,分数应该会不错了。中传新闻学 · 708一、简答(4*15分)1. 口语传播的历史地位和特点2. 四级办电视的历史进程(基础课)3. 公共电视在各国的特点4. 不同媒介制度下的受众的不同简析:改革第一年考这些,真让人服气啊。口语传播可能大家不陌生,甚至能够用英尼斯的理论侃得头头是道儿,但是考察它的历史地位估计就蒙圈了,好在后面还问了特点,能够挽得住一些分数,不得不说,仅仅考背诵不思考,对学科的内容缺乏综合的理解,可能真的行不通了。四级办、公共电视这两道题有一些坑,可能有广电基础的同学能答上一些,其他同学就不一定了,这道题如果不会写,真的别跟自己过不去。不过血与泪的教训是,考哪里一定要了解出题老师的研究方向,新闻学院很多老师都是研究广播电视的,出这些题真的可以理解。第四题,是一道区分考生的题目,一定要注意问的是不同媒介制度下的受众,你把媒介制度答一通而不分析其中的受众理念是跑题的,而后者是不是你们的知识盲区?考研难度上升是大势所趋,学东西得学透了。二、论述题(2*45分)1. 新的媒介不会取代旧的媒介,从中外新闻传播史说说你的看法 2. 我国舆论传播的变化以及舆论传播的主体(暑期课程)(模考真题)简析:第一道题花样考新闻史,史论结合,考察大家对理论的吸收程度,以及对中外新闻传播史的熟悉程度,可能大家在看到题目之前,从来就没想过这个问题,如何在快速的时间内,组织好一个框架合理、内容丰满的答案,这个就比较重要,还是那句话,活学活用才是硬道理。舆论是每年都会被考察的内容,很重要的考点,这道题目难度中等,后半问比较好答,前半问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关于舆论的学习,建议大家多看论文,论文关注的是前沿的问题,探讨的也比较深入。中传新闻学 · 814一、简答(4*10分)1. 互联网环境下我国主流媒体如何坚持马新观?(模考真题)2. 人工智能对于新闻媒体生产的技术革命3. 阐述象征性互动论(基础课)4. 传播效果研究历史简析:马新观这个知识点当时是作为论述题给大家预测的,考10分的简答应该难不倒大家。人工智能这道题其实前两年中传也考察过,但是今年考察的是其带来的技术革命,这个大家可以从机器人写作、算法推送等方面举例作答。象征性互动论以前被作为名词解释考过,这次考了简答,大家除了要答出理论内容,还应该结合实际答出理论带来的启示。传播效果研究历史,这道题目除了答出效果四个阶段的内容外,再说一下经典效果研究用的方法会比较好。这道题目不算难。二、论述题(2*20分)1. 移动互联网下媒体的新闻生产方式变革,受众解读方式和接收方式改变,谈谈你的理解2. 谈谈实证研究在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中传播效果研究的应用简析:第一道题看似和简答第二道题有些冲突,但其实没关系,这道题目考察的是移动互联网的背景下,需要大家从移动技术特性和移动传播特点出发,谈新闻生产和受众解读、接收方式的改变,可答的面很广,包括表现、影响。第二道题也跟简答第四道题不冲突,审题要清晰,这里是说实证研究的应用情况,完全让答研究方法的内容的,比如议程设置理论用的是固定样本交叉检验的方法,要答这些的。是一道区分考生的题目,猜想到可能是新闻学搞方法的老师出的题,之前上课的时候就被问过这个问题哈哈哈。三、新闻评论(30分)关于校园欺凌的简析:题目不难,因为这个话题大家不陌生,改革之后MJC不考实务了,但是新闻的同学坚持考了,而且今年考了评论,但是明年考不考也不一定啊,关于实务建议大家还是每种题目都会写。四、综合应用(2*20分)1. 关于“人工换脸”的广播谈话节目策划2. 关于“浙江动物园因启用人脸识别技术被起诉”事件的广播微评简析:新闻学院真的很多老师都是研究广播电视的,也不知道是不是改革之后换了一波出题老师,实话说今年确实有点儿坑了,不过关于广播谈话节目策划,大家把邀请嘉宾、谈话主题、谈话提纲、如何准备、如何播发一系列的内容写上去,分数应该就还可以的。“人工换脸”这个话题之前公号推送过的,也被用作过评论的素材,关注爱传播公号的同学可能对这个事件并不陌生。之前被练的多的是微博微评,广播微评有些超纲?诶,不对,纲在哪里?哈哈哈,看来新闻学院要求大家对各种广播电视新闻实务门儿清,可能这届学生都没有准备过这个,下届的学生务必要注意这个了。中传传播学 · 708 + 815 【708】一、简答(4*15分)1. 口语传播的历史地位和特点2. 四级办电视的历史进程3. 公共电视在各国的特点4. 不同媒介制度下的受众的不同二、论述题(2*45分)1. 新的媒介不会取代旧的媒介,从中外新闻传播史说说你的看法 2. 我国舆论传播的变化以及舆论传播的主体【815】一、名词解释1. 社会认同理论2. 本雅明3. 芝加哥学派4. 议程设置简析:考纲说了考名词解释,果真就考了,传播研究院真的很守信!名词解释题都属于基础的内容,也是经典的考点,属于送分题,大家背诵之后基本都能写上去。二、简答1. 简述人类文明与媒介创新的关系2. 简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传播方式上的差异简析:第一道题属于媒介与社会的内容,不算难,大家谈一下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就好,要用到英尼斯、麦克卢汉等技术学派的观点,以及传媒与社会意向、控制革命论等理论观点。最好也要结合当下的媒介环境哦。第二道题也属于保守的内容,比较下传播方式的差异,以及差异的影响是什么,答上去就可以了。记得界定下新媒体概念哦。总之,简答题难度是中等难度。三、论述1. 社会生产力和传媒理论创新的关系2. 谈谈你怎么构想全媒体传播体系简析:第一道论述题,着实有些难了,拿来当考博的题目都可以,这个题目是需要高屋建瓴的能力的,考察的是对学科的理解,这可不是背参考书就可以掌握的,建议大家备考过程中注意看论文,看传播学四大刊的论文,看各位大咖的论文,看完你会发现啊真香,像这道题的答案就可以从李金铨、陈力丹老师的论文里找到的,一定要重视这个,新闻传播考研考察的越来越深了。第二道题的开放性很强,怎么构想全媒体传播体系,这个大家可以结合着中央厨房、三台合一等业界的尝试去谈,这道题目是很实务的,大家基于对内引导舆论、对外传播大国形象两个考量去构想就好,具体的设计和操作大家言之有理即可。论述题的难度是上去了的,启示大家备考一定要下狠功夫,多思考理论,多关注业界。作者: 叮叮编辑: 芒果主编:羽生我是爱酱,专注新传考研辅导五年,想得到更多新传前沿热点及干货分享,可以关注我,或请关注公众号:爱传播。

嘉年华

2020年中国传媒大学初试只能选择文史哲,考试范围有哪些?

最近问题里常出现关于中传文史哲的问题,特别是很多理科生会担心文史哲的初试考试会减少他们的竞争力,一边倒的对文科生有利。因为自己班上也有理科的孩子,大家的压力和焦虑都差不多,因为是初试嘛,要是在初试上被刷掉的话的确是很亏。所以今天特地攒一篇关于文史哲学习的文章,希望能够给一些不知道如何下手的学生一些帮助。参考书目:《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至于文学部分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参考书目。看了最近最新的中传官方文章,中传已经在着手和北大张帆教授、李中华教授、温儒敏教授等进行合作讨论,编写出版文史哲通识教材。不清楚这个教材到底多久能出来,我们也没办法直接指望这本新的教材能够引导2020届的学生进行文史哲的复习,所以还是只能从去年的真题和官方发布的参考书来下手。首先我觉得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需要明确一个问题:文史哲这个初试,不存在文理科差别对待。为什么这么说呢,虽然历史和哲学部分文科生来说可能还是占据了再次学习时间上的优势,因为毕竟这些东西已经包含在文科历史必修当中,文科生实际上会少很多时间去看历史部分。但是就卷子本身来看,不管是难度还是出题方式上来说并不能大量拉开文理科差距。而且在给了参考书目大纲的前提下,理科生只要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式方法,就针对中传初试应试来说,是完全可以拿下的。整张卷子100分,文学50分,历史30分,哲学20分。文学比重最大,历史次之,哲学最末。但是实际上在柏老师看来,其实就分两部分,文学和史哲(其实就是一家啦)。因为在高考历史教材中,历史和哲学在某种意义上是有交集之处,历朝历代思想的衍变有很大部分都要涉及到那个时候哲学思想的衍生和影响。就去年真题而言,文学部分主在分析赏鉴和写作。选择题涉及几种考法:通过诗句判断写作风格、给例句理解写作手法、诗句意蕴理解和判断、文学的本质性理解。这个大家找找去年的真题就能理解,所以基本不难。都是语文类的题,所以只要平时语文能够在110-120左右的同学(甚至不用这么高的分),应该是比较容易拿下的。非选择题部分,一个是在柏老师看来,即便是涉及到历史和哲学问题的题,但是只要对卷宗材料有有一定的准确理解其实都能够答出一个大概来,这个也就是所谓的文字的理解和分析、概括;第二就是最后一道需要写文章的题目,这个其实也就是高考的命题作文,无甚难度。所以文学作为一个占分比达到一半的考题元素,其实出题人已经相当温柔的在给分。这一部分我觉得是有一定的语文基础的孩子,都是可以轻松应对的。再来看历史部分,就真题来看主在考察文化政治经济制度背后的社会背景、基本政治制度的理解考察、基本文化思潮的理解考察。和一般的文综题不一样的是,历史的题里其实给了很多可以侧面给出答案的句子和材料了,难度也是大大的减少。而且和官方给出的参考书目不同的是,侧重的朝代和考点都属于十分基础的内容。其实在张帆教授的《中国古代简史》里有很多超出高考纲目的要点。我用这本书的目录大概的勾画一下。柏老师觉得对于理科生来说,这些要点其实没有这么重要(考的可能性不大?占分比也不会太高的亚子),可以略读。怕细读的话会浪费你们整体理解历史脉络的时间。最简易的方式,不是通读教材,而是在网上找一些高考高三最后一二轮冲刺的时候使用的那种总结版教义。比如历代政治制度演变、历代文化制度演变、历代土地改革方案等等,配合中国古代史的时间轴,能够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再来看哲学部分,主要考的就是基本哲学思想的理解记忆。分值小,考的更是不难。这个部分冯友兰先生的书会比题要抽象得多,他讲得极细,感觉更适合各位在掌握基本哲学思维演变之后再去深读。哲学思想的演变其实在各个版本的历史教科书上都归为在文化历程章节,所以我刚说史哲不分家,起码就去年考题而言,没有特别深特别偏的考点。基本还是集中在道家老子庄子、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上,至于这几个学派随着朝代的不断演进所诞生的新思想,建议以流派为主题单独做时间轴来分析。在此柏老师推荐几本书去看看。第一个是岳麓版的历史教材。个人觉得比较好看好懂,其实人教版的也不错,大家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去挑选,包括愿意买曲一线、王后雄这样的教案也是不错的。只要自己用着舒服就行。第二是谭家健教授的《中国文史哲汇通》。这本书特别好的一点是,它的编写特别像我们买的教辅教材上做的板块划分,分了文化史、认识论、文学史精读。它没有特别细节抽象的理论阐述,作为刚接触的学生来说也可以很快吸收,但是唯独不好的是缺少了社会历史背景的分析,更多的像是一种罗列式的单词式科普。稍显有难度的是第二章认识论,有很多超纲的部分可以不去看。第三是蒋绍愚教授的《古代文史哲名篇比较阅读》。就如同他前言中所写的,其实文史哲是不分家的,学科的分列是一种学术研究上的进步,但是完全分列的学习也会造成理解上的不贯通。所以这本书我是建议放在最后看。那么说一千道一万,这些都是基于教材和参考书目的学习,对于各位高考生来说我觉得最实在的还是刷题了对吧?对于文科生来说,文综卷应该就是各位最好的刷题方式,对于理科生来说,刷文科生的文综卷可能是有点难度了,毕竟很多东西对于中传应试来说是超纲的。那么可以考虑网上分专题的看题目刷题,或者看看有没有模拟题可以做。柏老师自己是对内自己出模拟题的,一个星期一次,完全按照中传的卷型模拟。到时候如果题量充足,我会考虑对外开放。在此之前,大家可以找找全国一卷的文综来试试手,不会过于挫败信心。

猩猩王

重磅!中传推出研究生重大改革!不以分数论英雄!央视点名叫好!

大家好!我是“向上好青年”!8月3日,中国传媒大学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震撼推出研究生教育重大改革举措,全面拉开研究生教育改革大幕。一起来看看有哪些重大改革举措:【一】、中国传媒大学启动研究生教育重大改革8月3日,中国传媒大学召开的研究生教育会议。中国传媒大学将从招生、培养体系和学位、导师评聘、质量监控、学科与专业设置等方面,实施研究生教育系列重大改革。【二】、 硕士研究生招生改革举措全面改革初试自命题科目+初试达国家线即可进入复试+复试增加材料评议环节1、初试改革:改革初试自命题题目,加强对基本素养和基本功底的考查。2、复试流程改革:复试选拔流程包括材料评议和复试考核两个环节。3、学硕和专硕分别考察:针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置不同的考核重点。4、改革艺术硕士选拔模式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学校还取消了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的陈规,此外,专硕生基本学制统一为2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统一为4年。【三】、导师管理:打破导师终身制在导师管理方面,中传将通过实行评聘分离,动态管理,打破导师终身制。还将建立“1+1+1”模式专硕导师组工作制度,即:专硕导师组配备1名专硕导师、1名学硕导师和1名业界兼职导师。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吹响全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号角,从研究生招生到培养,再到导师管理制度,相信很快其他高校也会陆续有改革的消息。【四】、研究生扩招热:2020年硕士研究生扩招18.9万,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100万扩招比例达143%!不少高校也纷纷推出最新招生改革:此次改革对于考研人来说是一个重大好消息,也将是一个考上研究生的机遇,抓住读研的新好时代!目前中传考试大纲还未公布,如有出台会及时解读,欢迎持续关注,或私聊有关中传考研的问题。我是“向上好青年”

阖户昼瞑

中传艺术学考研考纲变化分析,现阶段考研复习指南!

近日,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教育进行全面改革,其中针对硕士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变动引发舆论关注,这些改革都旨在打破“唯分数论”,是中传对艺术类人才考核的先锋性尝试。它让考研变得更为自由和广阔,如果你曾经与名校失之交臂、现在还心存“名校梦”,你真的不能再错过这次机会了。此次初试自命题科目的变化,主要涉及到中传学硕中的公共管理、法学门类、文学门类、艺术学门类,以及专硕的艺术类别。它们的科目三不再考专业课一,而是改成《主题写作》,根据给定材料按要求完成一篇论说文。学硕中的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法学门类、文学门类、艺术学门类,以及专硕的艺术类别,科目四从专业课二改成《人文社科基础》,考试内容包括文学、文明史、哲学、媒介与社会。一、备战期间要干什么备战期间除了学习和听课,更重要的是自我练习和自我总结。从考试内容来看,中传的初试考核变得更为开放和自由,这让往年以背诵取胜的考试,变成了自我思考的一场考试,所以,你要多多结合专业课内容,多多回顾自己本科的学习成果,多多挖掘新的专业知识点,然后思考、整合、练习、表达!二、明确初试考什么今年的初试改革,让所有人都恢复到起跑线上,所以你还来得及,所以人都才刚开始!783主题写作众多专业都采用同样的试卷,考生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知识进行主题提炼并写作,给足考生发挥的空间和自由,目的在于考察基础的写作能力和论文观点能力。所以,你需要多多练习自己的论文写作能力,以及对于专业的观点整合、提取能力。多上论文网站,多看别人的写作方法。①材料有可能会是各科内容拼在一起,而且材料字数不会太少,因为考核要点有个“主题提炼能力”。②字数要照着3000字写,不要照着2000字。③格式非常重要,考试要求给得很明确,要有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而且明确规定每个写作要件的字数,所以格式是有分值的。④读至少100篇论文。中国传媒大学对新设立的基本文献阅读制度对所有研究生提出了明确要求:博士生的基本文献阅读数量不少于150种,其中著作至少有50种;学硕生的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80种,其中著作至少有30种;专硕生的基本文献阅读数量不少于60种,其中著作至少有20种。学校冀望这一制度为学生后续进入学位论文环节储备足够的学术文献阅读量,同时确保学生知识面不会过于偏离一级学科而丢失学科意识。作为考生来说更是应该做好知识储备。⑤聚焦于一个专业,然后射及多个学科,比如电影专业,聚焦于电影,然后再写作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看过的文学史、哲学、文明史、媒介等知识,融会贯通。其实是反而减少了大家的学习量,电影给一个材料,你可以从自己准备的角度入手去谈,自圆其说、有理有据就行。883人文社科基础考察文明史、文学史、哲学、媒介与社会等基础性的知识点。这一部分比较冗杂,但更多侧重的是专业整合能力。初试只是一个合格式的考试,毕竟国家线每年都不高,对于考生来说这是一个好机会!(1)小编预测,题干材料可能会出以下几大类:①业态类,就是行业内部态势,可能给电影、电视、产业等各个专业的一些数据或者现象,融合在一起,组合成一个大材料,学生从中提炼。②史论类,各个专业的史论分方向组合成大材料。③文艺政策类,比如领导人说过的话或者是一些国家关于艺术的政策,十九大报告上文艺的部分、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综合上面所说,而且能够融合法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这四大类的材料也只能是政策,所以这个是最有可能出的。④文化现象类。和第一类有点像,业态类更偏重于现在的产业,可能业态类会给个去年和今年某个时段中国电影的票房比较表格。文化现象则是比较大的方面,比如说,中国电影越来越呈现出民族化的东西,你怎么看?再比如中外文化交流越来越繁盛,可能会举个例子——中国电影在法国举行展览,然后让你谈看法和分析,类似这种。(2)有可能会提炼出的理论点(预测)艺术源于人民、现实主义创作、继承与创新、中国梦、文艺体制建设、文化融合、文化自信、三效合一、时代性与世界性、艺术人才建设、文化精品创作等等。这些是极有可能是会考的论点,如果不是纯考,也会涉及,所以大家每个要提前准备相关专题。小编建议同学们最近在紧锣密鼓复习的同时,一定要及时关注官网院校信息,了解参考用书和考纲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复习节奏,保持心态平稳。要知道,改革是针对所有报考中国传媒大学的考生的,相当于大家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你顾虑的知识难点,烦心的课本内容,你的竞争对手们也在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同样非常有限的时间。这时候,拼的就是谁先冷静下来,谁先进入下一步的复习状态,所以稳住心态就尤其重要。也不要为了之前把时间浪费在了不考的专业课上而过于懊恼。大多时候,专业课虽然换书目,但是很多知识点是相通的,你读过的书做过的题都是上岸的垫脚石。静下心来好好复习才是当下性价比最高的选择,以不变应万变!

如土委地

2020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课考研经验分享

一、个人情况我本科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英语专业。一战考研成功上岸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专硕(MJC)01方向全媒体新闻实务。初试总成绩377 分,其中思想政治理论64分、英语二64分、专业课一133分、专业课二116分。虽然在考试第一天由于身体原因政治和英语没有发挥好(尤其是英语)PS:大家也一定要时刻关注自己健康啊!但是专业课发挥得还可以(应该是我们方向专业课总分第二名)。那么作为一战跨学校跨专业的考研人来说,是如何在学校临时改了考纲、公共课没有发挥好的前提下依然拿到专业课高分并成功上岸的呢?二、考研择校&择专业【关于专业】虽然我本科是英语专业,但是一直都比较喜欢新闻。在本科期间也接触过一些和宣传相关的学生工作,更加坚定了自己想要学习新闻的心。大三时,无意间读了一本传播学的书籍,对传播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自然而然地选择报考新闻与传播专业啦!【关于择校】决定报考新传专业以后我就开始在网上查找相关院校排名,中国传媒大学无疑是业内的佼佼者。再加上我喜欢知识和实践两手抓,还综合考虑了地域的因素,最终在人大、中传、武大、浙大这四所学校中选择了中传。【关于专业方向选择】中传的MJC分的很细,一共有7个方向,涵盖了4个学院。因此就需要提前进行了解。在参考了新祥旭机构这边给出的建议和自己的兴趣点以后,我就很快决定报考01方向了。我认为,与其纠结猜测选哪个方向更好考一点,不如用这个时间专心学习,毕竟后期时间会越来越紧张,不要浪费时间在我们不能预测的事情上。顺便说一下,在初试的时候大家的卷子都是一样的,但是需要提前选好方向,按方向划线(今年改了考纲,并且开始按学院划线了)。今年是中传MJC的“大改之年”,考纲和题型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中传MJC又是考研难度较大的专业,但是这又怎么样呢?既然选择了考研,就要相信自己并且要真的拼命学习,既然有人会录取,为什么被录取的人不是你呢?三、考研初试经验2019年初,我报名了“新祥旭”的一对一专业课,正式开始学习是在4月份,政治和英语是自学的。专业课师姐人特别nice!算是我的启蒙老师了吧。初试备考过程中,因为有了师姐和机构也让我心里有底气了许多。我记得在距离考研倒计时第99天的晚上中传发布了全新的考纲,当时心态有点崩,立马找了师姐寻求安慰,再加上那个时候根本没有时间允许我心态崩溃,只能立刻冷静下来重新投入复习。考研期间我每天大概学习11-14小时,背诵专业知识大约要占用一半的时间。在考研的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经验,当然也走过一些弯路,下面我将分科目详细阐述一下。【思想政治理论】政治我考了64分,属于一个平平无奇的分数。我认为,政治是一门难拿高分但是绝不能忽略的科目。我政治开始的相对比较早,7月初开始跟随网课配肖秀荣精讲精练,每天给自己定计划做1000题,一轮结束时已经9月初了。接着我开始刷第二遍、第三遍1000题,同时及时总结错题巩固记忆。到了后期就按部就班的跟着肖四肖八,背就完了!虽然政治最后没有取得一个比较满意的分数,但也不算拖分科目。政治我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就是,后期一定也要保质保量的完成每天计划的任务!由于跨专业考的原因,后期留给政治复习的时间少得可怜,会出现部分知识遗忘、手感下降等问题。因此,从始至终认认真真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尤为重要。【英语】作为英语专业的考研人,我承认自己在英语上用心很少。之前所有年份的英语卷我也都在80分+的分数,因此确实“轻敌”了。我仅仅做了2遍英语二历年真题就上了考场,还恰好赶上身体不舒服所以这科就成为了我拖后腿的科目。因此,不要忽视每一科!即使你觉得它是你的优势科目,到了考场上说不定就会变成拖你后腿的那科!老老实实背单词、踏踏实实刷题、认认真真纠错真的很重要!【334新闻与传播综合能力】参考书目:段鹏《传播学基础》彭兰《网络传播概论》胡正荣《传播学总论》刘宏《新闻传播理论》我是4月份开始阅读参考书目的,一共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把两门专业课的所有书都读了一遍并做了大概的标记,6月份左右跟着师姐又学了一遍。到了9月中旬我又将段鹏老师和彭兰老师的书细读了一遍。334的知识是灵活的,不仅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还要学会运用。我认为,334的学习中做思维导图很重要!我一共做了3次思维导图,每一次都有不同的理解和提升。思维导图是越写越少的,最后整个科目我用了一张 A4 纸就写完了。334的学习做专题也十分重要,需要阅读大量老师的论文,密切关注时事热点,不断扩充新的案例,精炼自己的表述等等。我认为拿高分的前提是要有自己的思想、灵活运用基础知识、有新鲜丰富的案例再加上平时的语言积累。最后,要落实到笔头上。要勤加练习,通过不停的写题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参考书目:李磊《外国新闻史教程》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王灿发《现代新闻业务基础教程》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崔林《媒介史》中传今年将440中的新闻史增加了媒介史,难度加大。这对原本就需要很多背诵的科目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于是,我整理了所有要背的新闻史和媒介史,从9月末开始每天背诵大约3小时,持续到了考研的前一天。10月中旬后,我又总结了所有新闻理论的知识,每天抽出2小时背诵。一句话,背不下来也得背!理顺它的逻辑、理解它的语言反复背诵。到了考研前一天,440背诵部分我差不多背诵了6-7遍的样子。背诵很难,但贵在坚持。同时,还要练习新闻业务——采写编评(今年居然没考)。不要觉得没考就不练,毕竟这个方向还是叫新闻实务的呀!业务能力还是一级重要的!四、考研复试经验今年的复试线是370分。在370-385之间还是有很多人的,因此,一定要重视复试,复试逆袭是非常有可能的。复试和初试差不多,需要你掌握基础知识和专题并学会用语言流利的讲出来。在等待成绩阶段也不可以松懈,继续关注热点和老师论文。认真写科研设想,准备个人简历,可以去“考研文库”搜模板看一下怎么写,在面试的过程中要始终带着一颗谦虚好学的心。不要过于紧张,按部就班就好,心态很重要。今年线上复试,取消了笔试。复试分为英语问答、专业课问答和综合素质问答,会以抽题+随机提问的形式进行考核。因此,前期充足的准备很重要。建议每天对着镜子或摄像头进行练习,寻找语言表达上的不足和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上的不足。五、最后建议&鼓励(1)早复习、早准备如果已经确定报考目标,就早早投入复习,毕竟之后的时间是否充裕我们不得而知。(2)做一个有计划的人制定小到每日计划,大到考研全程计划,并按时完成,绝不拖延。(3)调整心态、乐观自信心态在考研过程中十分重要,要及时排解自己的情绪。可以适度灌一灌鸡汤。(4)请做真正努力的人、不要欺骗自己既然决定了考研,就不要半途而废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真正抛下一切能让你分散注意力的事情,不要沉迷手机、不要虚假努力。(5)合理休息、注意身体尽量不要生病!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学习才能效率更高。最后,还是要说一声加油!你要相信,越努力,越幸运!师姐在中传等你哦!

表演课

重磅!中国传媒大学考研改革,上岸中传还有机会吗?

相信同学们前几天都看到了中传考研改革的新闻,不得不说变化真的很大!随后官方公布了中传硕士研究生招生改革实施办法及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从最新的考试大纲看,中传2021年硕士研究生进行一次大改革,从原来的各个学科考各个学科的专业课变成公共管理、法学门类、艺术学门类、文学门类科目三考主题写作,科目四考应用基础。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科目四也为人文社科基础。不少同学一脸懵啊,更有跨考生直呼今年距离上岸又要无望了,辽小都想说知己知彼才能够更好地去复习备考,先别放弃!我们还需仔细的分析~既然改革了那么这主题写作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先看下中传官方给出主题写作考试要求:从考试要求我们可以看出,这大概就是要求你现场写一篇论文……从案例到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可以说考察的更加全面了!接下来我们再看看人文社科基础的考试要求和内容:我们通过官网发布的信息能够看出人文社科基础的考察内容,分为文学、文明史、哲学和媒介社会,不过好在给了推荐参考书目,至少同学们不会漫无目的满世界找书找知识点。虽然很多同学都觉得难度加大了,但是不得不说中传破了维分数论,这些都是研究生教育改革必定要走的一步,中传可能只是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一个开头,各位同学们及时调整复习方向,加油!

王充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难吗?2020年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报考条件盘点!

每年有不少的大学生都会备考中国传媒大学的广电学研究,身边的很多很多人也都会说考不上的,不用白费劲了,给很多备考考生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那么,中国传媒大学考研难吗?下面就为大家盘点一下2020年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报考条件!首页,考取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总体难度还是比较难,因为中国传媒大学王牌专业实力顶尖,在211高校中排名靠前,而且在首都北京,所以竞争会非常激烈,想要报考的同学需要准备的十分充分!2020年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报考条件:(一)报名参加全国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的体检要求。4.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录取当年入学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复试时尚未取得本科毕业证书的自考和网络教育考生复试时须加试两门笔试,考试科目与同等学力人员的加试科目相同。复试时加试两门笔试,科目见当年度《中国传媒大学2020年硕士入学考试复试、同等学力加试科目目录》。(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之日,下同)或2年以上的,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复试时加试两门笔试,科目见当年度《中国传媒大学2020年硕士入学考试复试、同等学力加试科目目录》。(4)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注1:报名时,如考生有大专毕业证书且符合专科报考的所有条件,同时也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此类考生可以选其中一种类别报考:①选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时,填写本科学历注册学号,填写毕业时间、学历等项目时,要以本科毕业当年度的时间、学历水平为准;②选专科毕业生报考时,填写毕业时间、学历等项目时,以专科的毕业时间、学历水平为准。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①、②不能同时填报。注2:在读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就读院校同意,并在录取前先办理原就读院校的退学手续。(二)报名参加全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按下列规定执行。1.报名参加除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以外的其它专业学位(艺术、工程、汉语国际教育、翻译、新闻与传播、出版、国际商务等)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一)中的各项要求。2.报名参加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1)符合(一)中第1、2、3各项的要求。(2)考生的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①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或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②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结业后有5年或5年以上工作经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③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工商管理(MBA)专业学位研究生相关考试招生政策同时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意见》(教研〔2016〕2号)有关规定执行。注: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的人员,复试时不需要参加同等学力加试。总之,能不能考好中国传媒大学考研,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技巧非常重要。考研知识量很大,还是高考那样的很笨很蠢学得很累是不可以的。拿到书,你需要给自己规划,掌握哪些知识点,基础的,复杂的,分类出来,庖丁解牛的手法你应该掌握。培训最多给了你考上的希望以及和一堆人一起奋斗的快感,你需要巧妙利用这样的集体奋斗精神去努力就可以了

滑雪课

考研圈重磅消息!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政策大改革

按照官方公布的信息,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生招生改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全面改革初试自命题科目,加强对基本素养和基本功底的考查;改革复试选拔流程,增加材料评议环节,破除“唯分数”论;加强和完善复试考核环节,突出对专业能力的考核;改革艺术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即艺术硕士)招生选拔模式,充分体现艺术硕士人才选拔的独特性。实际上,这四项改革举措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1、考试内容方面:所有文科类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初试的自命题科目(即考生所说的专业课)全部改为主题写作、人文社科基础,考生内容分别为写一篇论说文,文学、文明史、哲学、媒介与社会四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也就是说,不管是报考法学、新闻学,还是音乐学,初试内容与专业知识无关,都是只测试“通识”。此外,艺术硕士的初试也采取这种办法。2、考试流程方面:(1)初试达到国家线的考生即可进入复试选拔流程。这意味着,尽管初试专业课命题大变样,但门槛并不算高,最大可能避免“误伤”专业能力突出的生源。(2)复试选拔流程包括材料评议和复试考核两个环节。材料评议环节是新增加的一个环节,通过考生提交的材料,对其过往学业水平、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评分。由材料评分与初试成绩共同确定考生是否能进入复试考核环节。(3)加强和完善复试考核环节,突出对专业能力的考核。由于初试选拔淘汰功能的弱化,进入复试人数大大增加,因此以往被弱化的复试选拔功能将大大加强,并主要考核考生的专业能力。消息公布后,立刻让打算报考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的学生们“炸了锅”。有考生直言,“改革方向是好的,但我觉得太激进”。有考生抱怨,“准备了很久,然后才发现原来之前读的不管用,现在得重新学文史哲了”。有考生疑惑,“人文社科类专业课都一样,怎么体现专业知识水平啊,尤其是管理学和法学,为什么只考文学哲学之类的知识”。有考生批评新政策对三跨(跨地区、跨学校、跨专业)考生不公平,“跨考生是真的不行了吧,在材料评议那一关可能就卡掉了,毕竟比别人少了四年,专业实践就少了好多”。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性对待这场“地震式”改革?为我国艺术类专业研究生教育问题提供方案首先,研究生招生改革的影响群体并不算大。中国传媒大学学术硕士研究生招收数学、工学门类、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法学门类、文学门类、艺术学门类等专业,其中数学、工学门类的专业课考试内容不变,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因为要统考“数学三”,专业课考试只有一门。此外,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只有艺术硕士的专业课改为主题写作、人文社科基础。因此,公共管理、法学门类、文学门类、艺术学门类学术硕士,以及艺术硕士,是这次改革的主要对象,但人数有限。按照2020年考研招生计划,这些专业总招生人数857人,其中还包括430个推免名额,实际统考录取的人数只有427人。中国传媒大学的优势学科是新闻传播类和艺术类。2019年6月11日,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视察中国传媒大学,特别对新闻传播类、艺术类研究生培养提出改革意见,要求学校在研究生招生培养模式等方面有所探索和突破。这次招生改革中,涉及的新闻传播类统考人数为124人,艺术类统考人数234人。可以说,艺术类研究生才是这次改革的核心人群。2019年10月9日下午,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廖祥忠到研究生院进行专题调研时就指出,将对整个研究生培养体系,从考试标准、选拔标准、培养标准到毕业标准等进行全方位的重大改革和调整,最终为我国艺术类专业研究生的教育问题提供方案。这样的改革思路之前已在本科生艺考实行。在2020年艺考中,中国传媒大学的初测(文化素养基础测试)只考“文史哲”科目。引导考生更加重视人文素养的养成,增强考生的传统文化功底。这项改革被廖祥忠称为“取得了巨大成功,得到上级单位高度肯定和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大忽悠

中传研究生招生重大改革,同学们听后不淡定了

中国传媒大学今年震撼推出研究生教育重大改革举措,全面拉开研究生教育改革大幕。这对很多今年准备报考中传的同学来说,真的是太猝不及防了。有的同学被这次改革硬生生整成了跨考生,表示非常心塞。中传这次改革整体的方向是好的,是为了培养更有能力的人才,改变过去唯分数论的选拔制度,选拔出一批真正对学术有研究兴趣、基础扎实、综合素质过硬的考生。从入门环节增加难度,这或许是未来考研改革的一大趋势,留下坐得住砧板、愿意在学术研究下苦功夫的学生,筛下去一批混学分、水学历的考生。接下来一起来看一下改革的具体内容。一、初试课程内容有变化在初试中设置主题写作,考察考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也足以看出中传十分重视考生的基础功力,往年复试考察的写作今年直接放在初试中考,就是为了在第一环节选拔最合适的人。二、过国家线就可进复试这是这次变化中最值得关注的点之一。虽然中传并不属于34所自主划线的学校,但因为学校专业强、人气高、口碑好,历年最终进入复试的分数都远高于国家线的标准。而今年的招生政策则是大大降低了进入复试的门槛——只要过国家线,都可以进入复试选拔流程。听起来这好像是一个好消息,但事实并非如此。首先,复试分数门槛的降低,必将导致进入复试环节的人数大大增加。在招生人数不发生大改变的前提下,复试考察将变得更为严苛。打个比方,过去50位同学进入复试,最终筛选出10人,淘汰掉40名同学;那么今年则有可能是100位同学进入复试,最终淘汰掉90名同学。三、增加复试材料评议环节复试材料评议环节通过考生提交的报考材料,对其既往学业水平、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评分。因而,本科的成绩在复试中也将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个环节需要考生提交本科专业成绩材料。学校放宽了对英语、政治等公共课的要求——只要达到了国家线即可;但同时加强了对过往成绩、基本素养和专业能力的考察——要求你们专业足够优秀。来来来,划重点了啊——本科成绩不好的同学在这一轮有可能会被刷掉!学校不仅要看本科成绩,还将综合考察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最后提醒大家的是注意随时关注政策信息,像考试大纲、招生简章等政策信息,大家要紧密关注。虽说考试大纲一般变动不大,但偶尔还是会有考试科目调整、参考书目范围改变、招生计划变动的情况发生。这类信息都会在官方网站上发布,大家要及时关注。大家也不用过于紧张,愿大家所有的付出都不会白费!注:内容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