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职业教育:要与科技进步同行马与人

职业教育:要与科技进步同行

职业教育:要与科技进步同行本报记者 张盖伦“我们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具备了每年培养数以千万计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21—22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以下简称中国职教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在北京举行。中国职教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在发言中指出,2018年,我国中高职在校生人数2689万人,目前设置的19大类1000多个专业已经覆盖了国民经济的所有产业和行业。职业教育,要与科技进步同行。“我们不是低端劳动。”鲁昕要为职业教育正名。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只有类型之别,并无高下之分。传统产业和颠覆性技术都需要职业技能人才目前,我国拥有高职学校1418所、中职学校10229所,做到了全国31个省333个市2846个县职业教育和培训全覆盖。推动科学技术进步,需要一线操作技术技能人才、转化成果行业应用人才、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和高端研究型人才。鲁昕指出,这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进步人才生态链,缺一不可。要补齐生态链,就少不了职业教育。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孙凝晖看到,在人人需编程的信息技术时代,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改造,需要职业技术技能人才。“现在都在说互联网行业进入‘下半场’。未来互联网的主题,是‘人工智能+’,但是,谁来培养为传统行业赋能的‘码农’”?孙凝晖说,他们的研究团队曾试着对某地的拖拉机进行智能化改造,派了一堆博士和硕士,装上传感器,分析大数据。但从现实角度考虑,对IT领域的博士和硕士来说,这类行业的薪资水平和互联网公司相比,根本不具备竞争力。“我们还是需要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程序员。”孙凝晖希望把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能和工具,下沉到这些技能型人才。研究柔性电子的中科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黄维也表达了对高技能人才的渴求。颠覆性技术创新成果设计得出来、制造不出来的例子屡见不鲜,制造工艺核心技术不过关而导致生产事故的情况时有发生。在他看来,技能人才能力水平和操作规范与颠覆性产品研制要求不匹配,技能人才结构老龄化,智能化产品生产高技术人才急缺。今天的职业教育,不动脑不行“社会需要数以亿计的适应科技革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鲁昕强调,“职业教育要适应、服务和支撑加快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步伐。”虽然我国在大量供给职业技术技能人才,但人才的结构性缺口依然巨大。根据统计数据,未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12个新职业人才需求缺口量达到3000万。“今天的职业教育,不动脑是不行的。”鲁昕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表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一个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技术应用型本科衔接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要使我们职业教育从一种看似低档次的教育,转变为对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具有调动功能的教育”。陈子季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没有等级差别,但如果职业教育不成体系,学生升学时在职业教育内部“无路可走”,只能转向,那职业教育也只能成为普通教育的附庸。所以,必须要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体系。“一定要把我们工作的重心放到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上来。”陈子季说,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必须修炼内功,提质培优。此外,也得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全社会真正树立起“职业技术技能人才也是人才”的观念。(科技日报北京12月22日电)(来源:科技日报)

禅武心

人民论坛网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助力乡村振兴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要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水平,构建高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三农”水平,实现“培养一个人才、壮大一个产业、服务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社会效益,助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让职业教育精准契合乡村发展需要,畅通院校与市场的“绿色通道”,才能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近年来,我国乡村发展快步走向现代化,电商平台、直播带货、订单农业等新科技的渗入,不仅增加了产量,也带来了新产业,需要更多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要不断增强职业教育与乡村发展的适应性,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专业设置等方面,突出针对性、精准性、时代性,让职业人才与时俱进,适应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丰富“大课堂”,打造“练兵场”,推进校企之间在人才培养、实习就业、科学研发、业务互助等方面深度合作,通过师徒结对、实践交流等形式,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企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培养拥有“综合素质+一技之长”的技术技能人才,首先要在全社会塑造匠人标杆,广泛宣传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优秀事迹,引导职业院校学生体悟并践行敬业守信、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同时,要建立以能力素质为导向的考核、升学、就业机制,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专业性、导向性优势,聚焦乡村振兴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培养互联网营销员、农业技术研究员、区块链应用操作员等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助推乡村振兴各项举措走深走实。  此外,打通教育资源壁垒,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促进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要在职业院校打造综合教学基地、技能实践基地、科研创新基地等平台,培养引进授课效果良好、项目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增强核心竞争力,吸纳更多有一技之长、有专业需求的学生加入,壮大乡村振兴人才力量。推动普通院校与职业院校衔接,开办普职融合体验班,在师资力量、资源配置、教学模式等方面,形成互相支持、互相渗透、优势互补、资源互用的协同共进格局。要进一步畅通职业教育向上发展通道,满足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继续学习的需要,为乡村振兴事业培养更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当下,乡村振兴正阔步前行,职业教育也要搭好舞台,储好资源,紧跟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步伐,为乡村振兴赋能提速。来源 人民论坛网编辑 韦依

美人关

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百花齐放”

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点联盟成立。华东师大供图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百花齐放” 教育部官员:职业教育迎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中新网上海11月29日电 (记者 陈静)记者29日获悉,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点联盟在此间正式成立。联盟成员覆盖了中国绝大多数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点。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表示,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点联盟的成立,既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发展的成就体现,也是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的全新起点。联盟旨在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推进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更好地服务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据介绍,联盟将每年举办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研讨会和中青年职教论坛,深入探讨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发展中的问题,并为中青年学者就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搭建平台。据悉,31家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点单位包括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天津大学教育学院等。联盟主席单位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陈子季认为,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三年行动计划》以及职业教育高地建设方案陆续推出以来,各地区投身职业教育改革的活力被释放出来,一些长期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破解。然而,当前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仍然滞后于实践发展的需求,外部对职业教育的了解不够,误解甚多。他表示,“十四五”时期,职业教育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必须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这位司长鼓励联盟单位推荐优秀人才参加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工作,推动形成联盟服务政府决策的机制。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告诉记者,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方面奋力先行,已成为中国高校中最具影响力的职教学科点、职教科研高地、政府智库与职教学术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梅兵指出,经过兄弟高校职教领域同仁们的共同奋斗,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已从艰难初创走向蓬勃壮大,呈现“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在以“合作·创新·发展——新时代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新挑战”为主题的“2020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研讨会暨第十四届中青年职教论坛”上,来自联盟单位的代表等线上线下参加会议。联盟主席单位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徐国庆教授说,职业教育呼唤有深远影响力的研究成果,需要对研究方法进行创新,倡导基于大数据或深度实验的实证研究。这位学者表示,智能化对职业教育的最大影响不是它的技术内容,而是它对职业关系的改变,职业关系正在朝网络化、扁平化方向发展,基于人才分类理论的传统职业教育基本理论框架受到挑战,未来职业教育学科的内涵与边界需要做出新的解释。湖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李梦卿教授认为,未来“双师型”教师认定制度建设应兼顾普适性和特殊性,实现资格证书与专业能力对接,并注重“双师型”教师独特知识结构的构建。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郭丽君教授认为未来的职业教育研究应做“有温度、有厚度、有意思”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崔军副教授指出,高职创业教育的人力资本投入,能有效产出“创业能力”这一人力资本资产。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韩玉教授表示,整合“能力本位”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理论作为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开发的学理基础,有利于充实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完)

毒蜘蛛

共建品质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 倾力打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

8月18日晚,市委书记党晓龙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一行举行工作座谈,就共建品质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倾力打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进行交流。座谈时,党晓龙代表市委、市政府对鲁昕会长一行来保表示热烈欢迎,对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给予保定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随后介绍了保定经济社会发展、主导产业体系和编制“十四五”规划等情况。他说,刚刚闭幕的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定发展总体思路。奋进中的保定期待大批高质量职教人才作支撑,期待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开展全方位、全领域、全天候务实合作。党晓龙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与保定市政府共建品质职教研究院,倾力打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让更多优秀人才留在保定创事业、创生活、创未来,十分必要,也是新时代赋予保定的历史使命。希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及分支机构依托保定区位交通优势和机遇叠加优势,在先进制造、信息智能、生命健康、城市建设、高端服务业等领域人才培养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在适应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发展的职业教育学科设置上进行布局。市委组织1500名85后左右年轻科级干部开展专题培训,就是要打造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为保定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组织基础。希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当好联系教育领域特别是职业教育领域专家学者的桥梁与纽带,充分发挥专职优势和平台作用,推动人才保定建设取得更大成效。鲁昕对我市加大年轻干部选拔培养力度高度认可,并围绕保定城市定位、产业转型升级、职业教育改革、技能人才培养、职教项目合作等畅谈合作意向。她表示,保定是一座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城市,保定的未来大有可为、必有作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将与保定携手合作、共赢未来,着力以共建品质职教研究院为支点,为推动保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建同、副会长史薇、培训部主任贾文颖一同来保。市领导闫继红、杨伟坤参加座谈。来源丨保定日报,作者:白冰“城市这台运作中的机器怎么能少了我们这群零部件”微信ID:保定发布“中共保定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政务微信”微信ID:网信保定微信ID:保定网信管理执法

怪兽屋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调研成都职院学生思想现状

11月25日,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刘宝民、研究员汪洋走进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调研职业院校学生思想现状。成都市教科院职业教育研究所长文春帆、成都市教育局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处李冬霞、成都市教育局党建工作处文力陪同调研。学院党委书记余治平,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义以及组织人事处、学生处、团委负责人、二级院部党总支部书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学生代表等参加调研并座谈。刘宝民指出,此次调研主要目的是期望全面掌握高职学生思想现状,为进一步做好职业院校思政工作提供决策参考。他对学院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并强调: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统筹,构建党建引领思政教育大格局,打造 “三全育人”成职特色,推动学校“双高”建设高质量发展;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凝练,促进学生工作再上新台阶;加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以专业群打造课程思政特色,争创成职品牌。余治平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就学院加强党的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工作汇报。他指出,近年来,学院着力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创新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思政课教学,切实推动课堂思政改革;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五育并举、劳动教育”构建以“四化”为特色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当代成都工匠。期间,与会人员积极发言,从大学生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养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交流了学院大学生思想现状。(刘杨)

乃身从之

职业教育工作座谈会发言(原创)

本专栏持续更新1000篇,欢迎订阅。首先感谢各位领导给我这次汇报发言的机会。说实话,近年来我们学校的职业教育工作有特色也有不少亮点,但与很多兄弟省份特别是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不少的差距。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主要围绕欠发达地区如何补齐短板谈一谈,恳请各位领导给予指导。我主要从3个方面谈一点个人的粗浅思考。我要谈的第一个方面是:只要坚定信念,就会找到发展的出路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各级领导的指导下,我们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很大进步,昨天各位领导也进行了实地调研,可以说,跟前几年相比,变化很大,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学科建设,无论是硬件配备,还是软件更新,我们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也正如调研组的同志指出的那样,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我们学校最突出的问题,我想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我们仍是欠发达地区这个最大现实没有变。二是我市仍处于转型升级阶段这个最大特征没有变。三是我们的产业项目发展比较滞后,招商引资的效果还有很多潜力没有挖掘出来。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全市的职业教育工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我说这些并不是自揭伤疤,更不是为了哭穷,而是想借此说明,正是因为底子薄、基础差,我们的职业教育工作反而大有可为、潜力无限。发达地区需要职业技术人才,欠发达地区更需要职业技术人才。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只要我们愿意持续努力,效果就很明显,我们的职业教育上去了,为经济发展提供的人才支撑就很充分,反过来说,经济实力上去了,也会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发展。所以说,职业教育不是我们一家两家学校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大家齐心协力,就会找到发展出路。我想这也是今天座谈会很重要的一个作用。我要谈的第二个方面是:只要思想开放,就会找到突破的捷径就拿我们学校来说,除了做好职业教育管理和研究工作,我们还积极想办法,采取了四种发展思路:一是借助国家的顶层政策趋势。比如说,在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中,我们不仅积极主动地办好现有的专业,也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快速顺应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政策,尝试设立新的专业和课程,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去年以来,在XXX的支持和指导下,我们开设了XXX专业,成为全省唯一有这个专业的职业院校,得到了企业好评。二是借助知名高校的人才优势。从20XX年开始,我们率先从“985”高校招录教师,目前,共招录优秀教师XX名。我们还与这些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把本校的教师送出去参加培训,开阔了教师视野,提升了教师素养。三是借助X籍老乡的回报意愿。我们积极搭建平台,举办在外X籍杰出老乡代表回乡交流系列活动,让他们宣传家乡,担纲家乡的“人才大使”。这些做法,尽管效果还不太明显,但我们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力求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想要做好任何一件事情,思想开放是重要的前提,只要思想开放,办法和渠道就会越来越多,就会找到突破的捷径。斤天参加座谈会的都是职业教育的专家,大家肯定有很多实用、管用的办法,也有对职业教育的真知灼见,我们愿意跟大家学习交流,共同找到更好的发展路径。我要谈的第三个方面是:只要抓住机遇,就会体现自己的独特优势

此二子者

全国首家以职业教育为特色,不断深挖的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吉林省省会长春市,学校现有凯旋校区(宽城区凯旋路3050号)、长德校区(宽城区米沙子镇102国道旁)、高新校区(朝阳区学苑街219号)和泰来校区(绿园区泰来街1485号)四个校区。学校是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所专门为职业教育培养培训专业课师资的全日制本科师范院校,也是目前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本科职业师范院校。学校前身为1959年筹建的吉林省劳动厅技工学校。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吉林技工师范学院,隶属原国家劳动总局。4年后,学校划归吉林省管辖,并更名为吉林职业师范学院。21世纪初,为加快建设学校,吉林省将吉林省经济贸易学校并入,随后便被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2015年,再次合并了吉林省国际商务学校。办学61年来,学校服务职教、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办学特色鲜明。学校以职教师资教育为核心功能,以应用型专业教育为主线,形成了职技高师教育、高等工程教育、高等技术教育“三位一体”,职教教师培养与培训“双重支撑”的办学格局。现有在校学生15497人,其中全日制本专科生12837人,成人本专科生2660人。设有17个学院,1个教研部,3个交叉学科研究院,16个科技研究中心和12个研究中心(所)。学校建立起了符合学校办学实际、适应职业教育和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体系,现已涵盖工、管、经、艺术、文、教育、理等7个学科,专业结构更趋合理。现设52个本科专业,13个高职高专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有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市场营销;吉林省级特色专业有服装设计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编辑出版学、财务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校的省级科研平台有服装设计与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葡萄酒研发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材料表面仿生技术重点实验室、分子营养实验室、吉林省地方经济研究所等。学校始终高举为职教服务的大旗不动摇,在特色发展中凸显职教母机功能。学校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史馆,承办了全国首次中国职业教育史展览,建立了全国首家职业教育博物馆。创办有全国第一本职业教育专业期刊、第一个职业教育网站和目前中国唯一的职业教育英文杂志,形成了覆盖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五刊五报一网”职业教育学术传播平台。推进开放办学,国际交流成果显著。2014年我校与韩国世翰大学合作举办动画专业本科合作办学项目获教育部批准,2018年我校与韩国庆一大学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合作办学项目获教育部批准。2018-2019年间,学校先后派出35名教师赴韩国、15名教师赴泰国攻读博士学位。我校分别与韩国清州大学、泰国格乐大学、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新西兰奥克兰商学院、加拿大日升集团、美国费舍尔学院、台湾国立勤益科技大学等20多所境外高校签署了教育合作协议,开展合作办学、师生互派、职员互访等交流项目。因此,东北地区的考生,如果以后想从事职业教育,不妨多认真考虑一下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跖曰

盘点2020年,紧跟科技进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做了20件事

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对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以下简称学会)而言,也是奋发有为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学会紧盯科技前沿,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主动作为,“干货”满满,来,小编带你看一看,这一年,学会都干了啥?1成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党建工作委员会,坚持用党建引领职教工作在迎接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按照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部署和要求,12月12日-13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党建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职业院校党委书记论坛在山东济南举行。鲁昕会长作题为《新阶段 新任务 新担当》的主旨报告,提出成立党建工作委员会是贯彻落实“政治强会、学术立会、服务兴会、依法治会”工作方针的有力举措和战略支撑,要扎实搭建好党建交流、学术理论研究创新、思想政治课的精品课、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典型案例展示、全面育人互学互鉴等工作平台,全面提升职业院校党建工作水平,促进新格局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会议选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教育报刊社原党委书记、社长李曜升担任党建委主任。会上,百余名职业院校党委书记共同发起“济南倡议”,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正式启动“中国职业教育智慧党建平台”,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职业教育党建工作。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共有800多所院校报名参会,仅线下就有来自全国近400名职业院校党委书记、校长参会。2建立华为5G+产教科融合高端论坛+X基地模式,助力华为培养产业链供应链技术技能人才新风向、新征程、新跨越!为进一步推动我国5G+数字化人才培养,8月11日,学会与华为联合发起成立“5G+产教科融合高端论坛”,鲁昕会长在论坛上作了《5G应用:产教科融合新起点》主旨报告。以“高端论坛+X基地模式”,建设5G+教师培训、5G+教材研发、5G+人才培养、5G+成果转化、5G+实训教育等7大基地,目标到2025年培养1000+双师型教师和10000+ 5G数字化人才,初步形成500家优质单位参与的示范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论坛组织。9月,5G+产教科融合高端论坛(长三角)和5G+产教科融合高端论坛(山东)分别在江苏南京和山东潍坊成功举办,并落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华为5G+数字化人才产教融合基地,得到业界好评。3举办智慧农业圆桌会议,培养智慧农业技术技能人才聚焦智慧农业,抓牢饭碗根基!9月22日,学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联合主办了“高端引领,铸造中国职教新未来”农业科技专题圆桌论坛。论坛上,鲁昕会长作了《对接智慧农业,铸造中国职教新未来》专题报告。匡廷云院士、李锦涛书记、谢俐副司长、全国农业院校书记校长等围绕智慧农业主题,解读我国智慧农业发展趋势及核心技术,探讨“科教产”融合发展新模式,引领农业职业教育与科技发展同步前行,培养智慧农业所需技术技能人才。全国20余所农业职业院校书记校长以及来自科研院所、知名企业等共计100余名代表参会。4主办第七届产教融合发展国际论坛,探索解决装备制造业“卡脖子”人才培养问题10月16日,第七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河南省驻马店市开幕,本届论坛主题为“新征程——面向未来三十年”,旨在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代节点,研究谋划教育的远景规划与“十四五”教育规划,探索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匹配的人才培养结构。论坛上,鲁昕会长作了《十四五: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大有可为》主旨报告,以我国科学技术的“卡脖子”问题清单切入,探讨了我国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点突破方向。5举办2020年“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建立“数字职教”国际合作机制11月26—27日,2020年“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在深圳召开。会议以“数字职教建设 共商共建共享”为主题,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政府部门、院校机构、行业企业的47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线上线下,共商数字经济时代“一带一路”国家职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会议形成标志性成果——《深圳倡议:推动数字职教共商共建共享》,凝聚数字职教共识,深化数字职教实践,共同应对当前职教发展的全球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继2018年首次“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以来,职业教育领域的又一场高规格国际盛会。6举办光子智能制造圆桌会议,开启培养光子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发展智能制造,赋能智慧生活!12月9日,“高端引领,铸造中国职教新未来”光子智能制造圆桌论坛在西安召开,论坛由学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联合主办。鲁昕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候洵、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沈卫明、中科院西安分院副院长杨青春等领导出席,围绕光子智能制造主题,解读我国光子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论坛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与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就共同成立光子智能制造研究中心达成合作,为解决“卡脖子”问题培养科技成果行业转化人才和生产服务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全国20余所职业院校代表、企业代表等共计100余人参会。7成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工业互联网技术应用研究院,助力培养工业互联网应用型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助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对接高端制造业人才需求,2019年12月25日,学会工业互联网技术应用研究院正式成立,秘书处设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旨在推进工业互联网产业技术、产业经济、产业人才培养,倪光南院士、邬贺铨院士担任专家指导委员会顾问。研究院成立一年来,取得丰硕成果,协同共建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创新示范基地,推进工业大数据智能分析应用平台建设,研制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标准,立项广东省工业互联网技术应用工程中心,举办“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教师研修中国行”活动,组织校企就业对接会,举办工业互联网APP专题赛等,有力服务国家数字基建战略,助力培养工业互联网应用型和技术技能人才。8成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BIM技术研究院,培养智能建筑技术技能人才2020年1月,学会BIM技术研究院在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揭牌。BIM技术研究院紧密对接新兴技术与建筑业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基于建筑行业前沿的BIM+云大物移智等信息化技术,在智慧工地建设、建筑施工智能化、BIM造价大数据以及BIM运维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创新研发。研究院成立后,新建建筑信息模型(BIM)实训基地,利用“无人机+BIM”技术服务雄安新区昝岗镇再生水厂工程,开展BIM幕墙下料系统创新研究。9成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微电子技术专业委员会,培养芯片“卡脖子”紧缺技术技能人才创新驱动,方能破解科技转化的“卡脖子”难题!一直以来,人才短缺、人才技术技能储备不足是制约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首要难题。为了主动对接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需求,构建微电子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和培训体系,8月11日,学会微电子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举办。黄维院士、郝跃院士、彭练矛院士、吴汉明院士、周玉梅副所长、严晓浪教授等担任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微电子技术专业委员会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带领全国400所院校,培训5000名教师,培养30万微电子技术领域国家紧缺人才,尤其是芯片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10成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绿色智慧校园工作委员会,布局职业院校标准化绿色化智能化建设为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动建设绿色、智慧和面向未来的新型校园,在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牵头筹备下,10月27日,学会成立了绿色智慧学校工作委员会。绿智委成立了以鲁昕会长、何镜堂院士、吴志强院士、庄惟敏院士、王建国院士、崔愷院士、马国馨院士、孟建民院士7位院士领衔,包括科研院所负责人、高校管理者、科技企业负责人在内的社会各界力量的23位专家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成立绿色智慧校园工作委员会旨在以绿色建筑和信息技术为驱动,以绿色智慧赋能新型学校规划建设,提升职业院校校园规划建设水平。11举办第二届新时代中国卓越匠心文化论坛,成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文化自信工作委员会,坚定职业教育文化自信为进一步传承弘扬卓越匠心文化,坚定职业教育文化自信、类型自信,11月5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文化自信委员会正式成立。会议选举学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担任文自委主任。11月6日,第二届新时代中国卓越匠心文化论坛开幕,论坛以“熔铸卓越匠心,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助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鲁昕会长在会上作了《中国职业教育致力践行卓越匠心文化》主旨报告。论坛议题紧扣四个突出:突出职业教育类型自信的时代价值、突出以卓越匠心构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文化根源、突出卓越匠心文化育人的现实路径、突出以卓越匠心滋养新时代创新高地的中国方案。第二届论坛在首届成果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推进了职业教育的文化传承、文化传播、文化建设,以更广阔的视野、更系统的视角推进职业教育文化建设,打造职业教育助力高质量发展新引擎。12成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增材制造技术研究院,推进中国高端材料革命11月18日,学会与佛山市人民政府合作成立增材制造技术研究院,鲁昕会长出席成立大会并作题为《先进科技:职业教育新担当》主旨报告。研究院旨在构建产教科城融合的增材制造技术研究平台,推进材料革命,构建增材制造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解决我国“有原料,没有高端材料”、“会设计,不能精准制造”等问题。研究院由鲁昕会长和许国副市长担任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恩哥院士、卢秉恒院士、黄维院士、赵宇亮院士担任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起点、高水平定位,努力建设成为增材制造领域技术创新、转化应用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高地。13成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新经济研究院,助力重庆市教育对接新经济发展人才需求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领域加速融合,在产业不断迈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下,为进一步促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职教融合发展,12月15日,学会批复成立新经济研究院,与重庆市教委合作成立新经济研究院+新经济论坛。新经济研究院采用“学会+产教科城融合”新模式,瞄准世界经济发展前沿,聚集新经济发展高端人才,建立可持续发展研究机制,积累科研学术成果,为政府决策提供建议,为企业转型提供业务咨询,实现川渝地区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双轮驱动”,助力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14指导职业教育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全面推进职业教育中高本高质量一体化建设在教育部党组部署,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统筹协调下,职业教育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暨专业目录修(制)订工作于2020年7月启动。鲁昕会长担任总顾问,学会牵头组织院士和专家,深度指导和参与本次专业目录修(制)订工作。鲁昕会长多次参加并指导19大类专业论证会,研究部署职业教育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相关工作,提出了职业教育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的指导思想、实施路径、基本框架和具体专业设置,并在线参加12个研制组16场工作会议(含6场联席会议),累计发言指导工作时间超过50个小时。在顶层设计上,她给予各研制组宏观性指导;在具体工作上,为各研制组提出了针对性意见和建议。学会还安排14名工作人员,联络20余位院士和专家,对12个研制组进行了21次针对性的指导。15举办第三届和第四届数字化说课活动,将新技术精准落在专业改造和课堂教学上12月12—13日,以“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为主题的第三届说“专业群·专业·课程”研讨会在山东济南市召开;12月19—20日,以“智能化赋能现代高职教育”为主题的第四届说“专业群·专业·课程”研讨会在浙江杭州召开。鲁昕会长出席会议并分别作题为《科技成果转化:职业教育使命担当》主旨报告,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在第三届说课活动上作题为《城市未来技术》的报告,会议邀请4位青年科学家作专题报告。两次说课共有来自全国百余所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代表650余人到场参会,线上听会近千人,邀请57位典型专业群、典型专业、典型课程教师分享建设成果与经验。直接推动20个专业群、34个专业、68门课程数字化转型。16合作共建新技术师资培训基地,全面提升教师数字化发展能力2020年,学会推进建设8个新技术培训基地。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共建前沿科技培训基地、与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共建工业互联网技术应用培训基地、与华为共建5G应用产教科融合教师培训基地、依托学会微电子技术专业委员会建设微电子技术师资培训基地,以上基地均已开班。同时,学会依托增材制造技术研究院建设了增材制造师资培训基地,与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合作建设了智慧城市培训基地。2020年,学会举办了7期新技术培训,参训人数500余人,覆盖全国13个省60余个职业院校的校长院长、二级学院院长、骨干教师。此外,学会会同同济大学、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为教育部职成司首批“职业院校校长培训培育基地”。17参与制定机器人标准,培养适应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学会会同中国电子学会、国家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联合发起并组织开展了“机器人专业能力测评”。该项测评着重考察应试人员在机器人工程领域针对技术研发、产品应用、创新成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水平,旨在为我国培养从系统集成、安装调试、操作维护到运行管理的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并逐步形成机器人人才培养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体系,从而服务机器人产业人才发展,支撑我国经济社会智能化转型,助推我国高质量发展。18发布2020年度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加快建设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新型智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高度重视、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本着学术立会,建设新时代智库型学会的的初心,7月,学会组织开展2020年度课题申报工作。此次课题申报工作聚焦教育重大关切,针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明确的研究目标、主攻方向和研究范围。课题分为社会关注、教育关注、学校教师关注和国际比较四类。通知发布后,共收到2055份课题申报书。经过专家独立审读、专家小组会议、组长会议层层筛选,共选出立项课题212项。立项课题于12月8日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学会公众号公示,后续课题管理工作也在稳步推进。19承担工信部融合发展“新工科”人才实训服务平台项目,打造工业互联网新工科人才培育平台为打造聚焦工业互联网的新工科人才培育平台,学会会同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北京索为云网科技有限公司,共同中标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2020年制造业“双创”和融合发展专项,并于12月正式立项。未来,三方将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新工科”、新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实训服务平台,推进融合发展“新工科” 、新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实训教学资源建设,开展相关培训、就业对接、基地建设等服务,并参与举办工业互联网App大赛。20成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智慧财经专业委员会,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培养数字化财经类技术技能人才10月23-24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智慧财经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中国财经教育论坛·2020'峰会在京召开,开启了智慧财经教育新征程。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中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办原主任张通,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平等出席会议。鲁昕会长在会上作《新经济 新技术 新财经》专题报告,提出新财经相关高职、普通本科、研究生专业共74个,指出学会智慧财经专委会的成立旨在适应新经济、新技术、新财经变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专业改造升级,并推进产教科深度融合,构建智慧财经教育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化转型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来自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职业院校的100多名书记校长,300多家院校、企业的800多名代表参会。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苍梧以北

《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与原版相比有何变化?教育部解答

来源:海外网海外网3月22日电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日前,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以下简称新版《目录》)。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一、请介绍一下新版《目录》研制的背景和意义。专业目录是职业教育的基础性教学指导文件,是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和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龙头,是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用人单位选用毕业生的基本依据,也是职业教育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观测点。此前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是分别编制的,其中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是2010年修订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是2015年修订的,高等职业教育本科试点专业是根据试点需要于2019、2020年分别设置。此前的目录在引导院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基础性作用,同时随着形势发展也存在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优化专业设置、推动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一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要求专业目录五年一大修、每年动态更新,2020年是对目录进行大修的时间节点。二是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迫切需要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专业目录,推动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晰,教学内容、评价等相互衔接。三是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迫切需要主动对接“十四五”规划并面向2035年进行前瞻性布局,以系统思维推进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二、新版《目录》研制工作原则是什么?新版《目录》研制工作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则:一是对接产业,对应职业。对应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体系,做好不同层次专业间的区别和衔接,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二是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坚持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统筹用好原有目录体例框架,基层专业建设实践成果,一体化设计《目录》结构。三是科学规范,灵活开放。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统筹规范专业名称,拓展《目录》服务功能,健全《目录》动态更新机制,支持院校灵活设置专业。四是产教协同,凝聚合力。充分发挥学术组织、行业企业、研究机构、院校专家作用,形成工作合力,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引领“三教”改革。三、请介绍一下新版《目录》研制的过程。我部持续开展《目录》实施情况调研和相关课题研究,为新版《目录》研制提供了重要基础。2020年,正式启动新版《目录》研制工作,历时10个月,在教育部党组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的智库作用,首次凝聚两院院士、知名专家解读产业趋势、前沿技术,提供咨询指导,成立顾问组、工作组、综合组、研制组,行指委、“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等院校、行业企业代表等800余人深度参与。前期调研收到各方面专业设置建议1604条,期间分12个研制组分头工作,累计开展76次讲座、55场大组会议、360余次小组会议,调研企业2000余家,总结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成果。集中统稿后,两轮征求行业部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研究机构、社会团体等意见,共收到800多条反馈意见,认真梳理后逐条研究、多轮沟通,并组织有关院士、专家审读。四、新版《目录》研制工作的主要成果是什么?与原《目录》相比,有什么变化?新版《目录》全面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在科学分析产业、职业、岗位、专业关系基础上,对接现代产业体系,统一采用专业大类、专业类、专业三级分类,一体化设计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不同层次专业,共设置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349个专业,其中中职专业358个、高职专科专业744个、高职本科专业247个。与原《目录》相比:一是统一目录体例框架。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职业分类,兼顾学科分类,确定《目录》专业大类、专业类划分。以原高职专科专业目录框架为基础,将原中职专业目录由2级调整为3级,统筹高职本科专业,形成《目录》框架。19个专业大类数量不变,专业大类划分和排序保持基本稳定,名称略有调整。原99个专业类调整为97个,进行了小幅更名、新增、合并、撤销和归属调整。如顺应国家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增设了“集成电路类”“安全防范类”等专业类,根据形势变化及部门职能调整撤销了“人口与计划生育类”等专业类。二是统筹调整设置专业。与中职专业目录(2010年)及近年增补专业相比,中职保留171个,调整(含新增、更名、合并、撤销、归属调整、拆分,下同)225个,调整幅度61.1%;高职专科较高职(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及历年增补专业,保留414个,调整439个,调整幅度56.4%;高职本科较试点专业清单保留39个,调整208个,调整幅度260%。保留的专业主要是符合产业人才需求实际、职业成熟稳定、专业布点较广、就业面向明确、名称科学合理以及特种行业领域专业;专业调整的情形主要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新增专业,根据产业转型升级更名专业,根据业态或岗位需求变化合并专业,对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予以撤销。三是系统设计专业代码。根据一体化设计理念,兼顾专业设置管理的稳定便捷,设计专业代码编排规则,即专业代码统一按6位数编排,第1-2位数为专业大类顺序码;第3-4位数的专业类顺序码,按照专业目录框架专业大类中专业类的先后顺序编排,三个层次采用相同代码;第5-6位数为专业顺序码,统筹考虑专业布点、内在关系等因素设置代码。五、新版《目录》有哪些主要特点?新版《目录》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导向,全面体现职业教育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理念,落实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要求,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强化类型教育特征,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新版《目录》全面覆盖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41个工业大类以及国家发布的新职业,对接岗位群需求,兼顾学科分类,在厘清产业、职业、岗位、专业间关系的基础上,科学确定不同层次的专业定位。二是中高本一体化设计,体现融通贯通理念。职业教育中、高、本各层次之间,同类专业之间纵向贯通、横向融通。面向职业岗位群逐层提升,培养目标和规格逐层递进,人才定位有机衔接。三是对接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人才供给质量。对接“十四五”时期新形势,重点服务制造业强国建设、破解“卡脖子”关键技术等,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面向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面向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等,系统梳理新职业场景、新职业岗位对技术技能人才新需求,以目录为引领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是推进数字化升级改造,构建未来技术技能。优化和加强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相关专业设置。适应数字化转型、产业基础高级化趋势,面向不同行业的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形态等,从专业名称到内涵全面进行数字化改造。五是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服务终身学习需求。统筹处理传统专业和现代专业、一体化设计与特色设计、分段培养与系统培养、教育主导设计和行业指导设计、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兼顾不同职业院校、不同工作岗位对专业口径宽窄的不同需求,兼顾系统培养学生和学生终身学习、全面发展需要。充分考虑中高职贯通培养、高职扩招、面向社会承接培训、军民融合发展等需求。六、新版《目录》服务对接“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有哪些具体体现?新版《目录》全面落实“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战略部署,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向9大重点领域,设置对应专业。如设置集成电路技术、生物信息技术、新能源材料应用技术、智能光电制造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技术、高速铁路动车组制造与维护、新能源汽车制造与检测、生态保护技术、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等专业。二是服务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设置对应专业。如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价值链高端延伸,设置供应链运营、智能物流技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等专业;回应社会民生关切,加强紧缺领域人才培养,设置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现代家政管理、冰雪运动与管理、石窟寺保护技术、职业病危害检测评价技术专业。三是服务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传统专业升级与新兴专业增设有机结合。如面向防务航空装备与国产大飞机生产,系统设置覆盖航空装备全周期的航空复合材料成型与加工技术、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航空智能制造技术、飞行器数字化装配技术、航空发动机维修技术等专业;服务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设置标准化技术、工业产品质量检测技术、计量测试与应用技术等专业。四是服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设置相关专业。如服务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的建设,设置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等专业;服务智慧交通,设置智能交通技术等专业,服务智慧能源系统建设,设置水利水电工程智能管理、智慧水利技术、分布式发电与智能微电网技术等专业。五是服务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设置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嵌入式技术应用等专业;服务信息安全,设置信息安全技术应用、密码技术应用专业;全面推进各领域相关专业的数字化改造。六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设置现代农业经济管理、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管理、休闲农业经营与管理、饲草生产技术、禽畜智能化养殖等专业;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设置现代种业技术、粮食储运与质量安全等专业;服务绿色低碳发展,设置绿色低碳技术、智能环保装备技术、水环境智能监测与保护、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等专业。七是服务国家治理能力提升,对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设置应急救援技术、安全智能监测技术等专业;对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设置智能安防运营管理、数字安防技术、安全保卫服务等专业;服务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设置智慧社区管理、党务工作等专业。八是服务新业态、新职业,补齐人才短板。如服务文化旅游新业态,设置定制旅行管理与服务、民宿经营与运营专业,针对装配式建筑新业态和“装配式建筑施工员”新职业,设置装配式建筑构件智能制造技术专业;针对“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区块链应用操作员”新职业,设置区块链技术应用等专业;针对“全媒体运营师”新职业,设置全媒体电商运营、全媒体广告策划与营销、网络直播与营销等专业。七、新版《目录》对国控专业进行了哪些调整?根据有关规定,涉及临床医学、教育、公安、司法涉警类等高职专科专业为国家控制专业,纳入行政审批事项。高职本科暂未设置国控专业。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及行业主管部门意见,对相关国控专业设置进行调整:撤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引导有关学校转设幼儿保育专业;撤销中职农村医学专业,引导有关学校进一步优化医药卫生类专业结构,加强布局婴幼儿托育、养老服务、健康管理等大健康相关专业。从专业名称上进一步明确体现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等专业主要岗位面向为小学教育的培养定位。根据有关管理体制改革情况,撤销防火管理、森林消防等公安类国控专业,在安全类中设置应急救援技术、消防救援技术、森林草原防火技术等非国控专业。八、新版《目录》如何与原《目录》做好对接?新版《目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在发布新版《目录》的同时,发布新旧专业目录对照表,指导做好专业衔接。2021年起,职业院校拟招生专业备案、国控专业审批工作按新版《目录》及相应的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执行。目前的在校生,按所学的原专业名称保持不变,培养至毕业,同时学校应根据专业内涵变化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更新。已入选“双高计划”等我部建设项目的相关专业(群),应结合新版《目录》和项目建设要求,结合“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评价等优化建设方案,进行必要的名称调整和内涵升级。有关职业(执业)资格证书考试对专业有明确要求的,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根据新版《目录》和有关规定及时更新有关考试相应报考专业清单。九、在专业设置管理方面有什么要求和考虑?职教20条对专业设置管理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健全专业设置定期评估机制,强化地方引导本区域职业院校优化专业设置的职责,原则上每5年修订1次职业院校专业目录,学校依据目录灵活自主设置专业,每年调整1次专业”。职业教育既要保持专业目录的规范性和稳定性,又要鼓励支持职业院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探索设置新专业,体现管理弹性和灵活性。后续,我们将依照新版《目录》、3个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有关规定,加强对专业设置和建设的指导和宏观管理。一是加大宣传解读力度,全面准确解读新版《目录》,指导地方和职业院校依照《目录》和相应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结合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对接区域产业规划,优化专业布局结构。同时,将分期分批更新发布专业简介和相关教学标准,适时修订现行中职、高职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组织每年动态更新专业。二是鼓励职业院校灵活自主设置专业,进一步落实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中“开设《目录》外专业,须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后试办,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管理”的规定,并进一步规范备案程序,明确具体要求。高等职业学校依照相关规定要求自主设置和调整高职专业,自主论证设置专业方向。三是新版《目录》围绕有关领域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聚焦确需长学制培养的相关专业,论证设置了247个高职本科专业,这些专业对接岗位(群),在培养目标、专业定位、职业面向、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专业设置要求上体现了职业教育类型特征。高职本科专业设置要严格执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按照我部工作部署稳妥做好高职本科专业设置和管理,避免“一哄而上”。我部有关司局正在组织研究高职本科专业授予学士学位的具体政策,并将按程序发布。

赤胆情

如何真正让职业教育前途广阔

刘波/文 在中国,“学习不好上技校”的说法,代表着职业教育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然而在德国等国,职业教育却与训练有素的双手、一丝不苟的态度等意象联系在一起。近日中国领导人指出,发展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具体而言,如何做到?中国目前的确存在努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紧迫性。一是全球正处于工业4.0时代,产业正在快速迭代升级,在此情况下中国急需一个庞大、稳定的职业工业劳动者队伍,以适应未来各国综合国力竞争形势的需要。二是中国面临老龄化社会风险,只有提高年轻劳动者的生产率,才能使未来的经济产出满足比例提高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的一轮腾飞,原因之一是此前基础教育的扩展和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由此产生的产业后备军队伍恰好与当时走向全球化布局的发达国家的资本相结合,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也为世界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时下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大国竞争态势逐渐重现,西方国家保护主义回潮,在此情况下总结以往经验,继续维持一支掌握先进生产能力的劳动力队伍,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发达国家的经验是,二战之后,因教育水平上升、生产率提高、福利制度等因素,蓝领工人与白领工人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从而使繁荣成果得到了包容性的分享,也促进了各国的技术创新,因为这提高了产业工人的积极性,毕竟大部分产业发明都依赖于流水线上的实践,而不能只靠科研。虽然近年来部分西方国家又出现了收入差距上升、产业空心化、一些非生产性劳动者(如演艺明星)获得超高收入的现象,但仍有许多国家,尤其是欧洲的德国、瑞士等国,保持着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优良传统,确保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一项专门技术,社会成员动手能力普遍较高,失业风险较低,其产业国际竞争力强且没有出现空心化趋势。这个朴素的经验是值得中国学习的。当前中国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与传统的职业歧视、“唯学历论”和官本位思想都有关系。这种歧视体力劳动的旧观念所忽略的一个问题是,学校主要教给学生的认知性技能,并不能与实际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划等号。认知性技能主要表现为逻辑推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智力,非认知性技能则涉及长期训练形成的技术熟练性、意志、毅力、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其他方面。中国教育片面强调认知性技能和高学历,导致了“高分低能”等现象,也因忽视心理素质等非认知性技能培养。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必须强调两种技能并重,并改变学校的激励机制,避免学校为追求高升学率、考入名牌大学比例等指标而忽视对学生非认知性技能的培养。当前中国的产业升级使对高素质熟练工人的需求不断提升,但因为职业教育的不发达,部分地区出现了企业难以招到此类工人的现象。另一方面又存在严重的大学生失业问题,或者毕业后的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极差。这种现象既加剧了社会问题,又导致了严重的潜在人力资源浪费,究其原因乃是教育资源的错配。因为传统形成的惯性,高校的专长是对研究性人才的培养,然而现实工作并不需要这么多的研究性人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让产业与学校进一步融合,尤其是理工科学校,鼓励产业界与学校在早期即开展合作,吸引学生投入产业实践,这既能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又能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经济问题。由于目前职业学校被考生和家长视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导致目前其发展不足,存在教育内容机械落后、敷衍了事等现象。改变这一现状一是要提高职业学校的质量、等级与威信,二是要探索职业教育与传统学校教育的融合,鼓励部分学生走更适合其条件的职业教育道路,这种融合可以从中学阶段开始,相关探索可以先行试点。但归根到底,要让职业教育前景广阔,还是要靠中国发展为制造业强国、创新强国,让高素质、高收入的优秀产业工人得到全社会的尊重。(作者系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