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聚焦职教科研十大重点领域君薨

聚焦职教科研十大重点领域

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职教科研要准确把握职业教育当下的关键问题、难点问题并做出解答。当前,构建新发展格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赋予了职业教育新的历史使命,职教科研要结合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现状,结合党和政府的决策需求,提高科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重点问题研究。重点一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研究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发表重要讲话,深刻论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职教科研要深入挖掘、梳理习近平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其时代背景、科学体系、精神实质,深刻理解其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以此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重点二职业教育发展轨迹与成就、理论与实践研究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职教科研要梳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职业教育发展的轨迹、成就、理论与实践,考察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职业教育相关的方针、政策及其形成与发展过程,梳理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核心领导人对职业教育的论述,剖析党的职业教育方针的实质,明确党的职业教育理论和主张,加深对职业教育使命的认识,从而提高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职业教育问题的能力。重点三职业教育适应新发展格局的研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加强国际合作和塑造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新发展格局下,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模式新业态重构了人才生态链。职教科研要开展技能社会内涵、标准体系与技能强国建设研究,研究国家技能体制形成规律,研究职业教育在我国现代技能开发体系建设中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的路径,研究职业教育对重点人群技能提升的模式与路径等。重点四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与体制机制研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了新时代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任务书和路线图。完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职教科研要关注评价改革如何导向“教好”,围绕“三教”改革,在素质教育上取得突破;如何导向“学好”,围绕德技并修、知行合一,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创造条件;如何导向“管好”,不断健全教育管理制度体系;如何导向“用好”,尊重和体现各类人才价值,激发和释放技术技能人才的潜力和活力。要研究如何协同推进、加强标准建设、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推动评价模式由参照普通教育向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重点五职业教育立德树人实现路径和机制研究职教科研要全面贯彻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要求,研究职业院校如何做好党建工作,一体化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研究如何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实施课程思政,研究如何完善三全育人机制,研究体育、美育、劳育的特点及实施路径,研究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与五育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六探索和总结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中国方案我国职业教育要积极参与到全球教育治理,为国际社会贡献职业教育治理的中国方案。职教科研要深入开展比较研究,分析、提炼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理论;研究海南自由贸易港、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中职业教育的思路架构与特色;总结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的经验模式,研究政策和标准;研究“鲁班工坊”的推进,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共同体和金砖国家职业教育合作机制;研究来华留学职业教育的特色和质量提升。重点七开展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基本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搭建起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四梁八柱”,顶层设计基本成形,进入了抓落实的攻坚阶段,还有一系列问题亟须深入研究。要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和规律研究;加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研究,绘制行业人才供需分析谱系图,研究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研究产教融合型企业、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体制机制;研究对接新技术、新职业的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研究1+X证书制度试点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的机制;研究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横向沟通和中高本科职业教育的纵向衔接;研究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配套政策和标准。重点八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研究“智能+”背景下,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总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开展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经验,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研究未来职业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师能力、教学场景、学习方式、管理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趋势;研究职业教育新基建,构建国家职业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重点九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研究和教材建设研究研究职业院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和教师思想政治建设模式;研究职业教育师范院校布局;研究“双师型”教师标准和“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企业实践基地建设;研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职业教育教材工作机制的构建;研究如何扩大优质教材供给、优化教材选用服务;研究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研究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建设。重点十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制度政策、运行模式和评价标准研究在加快建设终身学习体系这一目标下,研究推进终身学习的法律规章和制度政策建设;研究国家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建设,推进国家资历框架标准研究,国家资历框架与国际跨国资历框架的对接研究;研究国家层面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研究社会教育、老年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问题;研究相关院校面向重点人群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制与路径。(作者系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报》2021年03月09日第9版 作者:王扬南

尽性

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引发热烈反响

培育“湖湘工匠”,湖南更添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引发热烈反响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王为薇通讯员 曾鹤群“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湖南有能力、有信心、有底气!”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湖南人社系统和职业院校、企业中持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表示,要全面贯彻中央部署要求,结合实际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湖湘工匠”,为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建设现代化新湖南注入人才力量。将启动实施湖南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截至去年底,我省技能人才总量达516万人。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一直是湖南人社系统的工作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唐白玉表示,下一步,湖南人社要主动面向社会和市场,积极打造技工教育特色品牌,突出“产教融合”“职技融入”“普职融通”,培育更多更优的“湖湘工匠”,为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湖南提供坚强的技能人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让我们对全面启动实施湖南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更添信心。”省人社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李国华介绍,为大力培育“湖湘工匠”,我省将启动实施湖南技能人才振兴计划。邵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兼)、市人社局局长贺祝民表示,邵阳将立足实际,深入探索开展“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培养、“新型学徒制培训”,以“以工代训”为工作突破口,坚持“一企一策”,送培训到田间地头、校园工厂。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核心竞争力目前,我省共有80所招生技工院校,为全省各类企业输送了大量技能型人才。下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推动企业、学校、学生乃至社会共赢,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大家思考的重点。衡阳技师学院党委书记何东球表示,学院将把学生跟岗实习、顶岗实习作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契机和平台。积极探索新型学徒制,明确师徒结对,通过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考核评价,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当前,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急需打通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比亚迪集团湖南地区总负责人、长沙公司党委书记周晓州说,比亚迪将与学校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共同制定职业资格标准,实现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技术交流、科研成果转化等全方位一体化链接。

隔离日

用高质量科研支撑职教高质量发展

职教科研是职业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决策科学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职教科研把握时代脉搏和教育规律,提供有效供给,满足事业发展需要。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职教科研专门机构,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在全国职教科研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协调和组织作用。日前,记者专访了中心研究所所长王扬南,了解我国职教科研的现状、不足及改进建议。记者: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我国现有的职教科研机构,这些科研机构能否承担起支撑职教高质量发展的重任?王扬南:我国职教科研机构目前已实现三级建设、省级覆盖。我们中心所作为国家级职教科研机构,为国家职业教育管理与决策提供服务支撑。省级职教科研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有省级职教科研机构,部分省份建立了地市级职教教科研机构。此外,我国还有参与广泛的群众性学术研究网络,如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等。普通高校是职教科研的主力军,一批知名大学构建了层次完整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体系,培养了大批专门从事职教科研的人才。职业院校也是职教教学研究的主战场,1400多所高职院校普遍设立了专门的职教研究机构。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类型特色,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教科研的桥梁和纽带。尽管我国职教科研体系已初步形成,但距离全面覆盖、立体贯通、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体系尚有差距。还有省份未设立职教科研机构,地级市没有职教教科研机构的还很多,县一级则基本没有专门的职教教科研机构,也没有职教教研员编制。各省职教科研机构普遍存在专职人员编制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针对目前我国职教科研机构不完善的问题,我们建议进一步强化组织机构建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级市应设立专门的职教教科研机构,县(市、区)应有专人负责。有条件的地方应独立设置职教科研机构,暂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在教育事业单位内设机构。专科层次、本科层次的职业学校应建立专门的职教科研机构,中等职业学校应有专人从事职教科研工作。此外,科研协同机制建设也有待加强。职教科研跨界性强,因此,需要完善全国职教科研院所联席会议制度,支持高水平大学与中央及地方职教科研机构建设学术共同体,支持职教科研机构、职业学校、行业企业、学会社团共建一批职教科研协同创新中心,合作开展重大项目攻关。记者:当前我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教科研工作者如何准确把握这些变化,以高质量的科研产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王扬南:首先,职教科研要聚焦重点领域。我们最近梳理了十大重点科研领域,通过对这些领域的深入研究,深化对我国职教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教理论体系。其次,要创新研究方法。加强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跨界研究,特别是跨界研究,要充分吸收教育学、经济学、劳动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同时要广泛吸纳行业企业协同攻关。再其次,要强化成果运用和转化。增强科研成果转化意识,推动成果转化为教案、决策、制度和舆论。最后,要加强中外职业教育科研交流。拓展与国外职教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国际产能合作,构记者:如何才能激发职教科研工作者的活力,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王扬南:职教科研实践性突出,但目前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并未体现这一特点,“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等顽瘴痼疾制约着职教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因此,要科学设置科研成果分类评价标准,构建以成果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职教科研评价体系。完善职教科研成果表彰奖励制度,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全国教材建设奖等表彰中予以倾斜,加大奖励力度。增加优秀职教科研人员在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才项目中的名额。完善职教科研人员晋升机制和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制度,适当提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比例,营造有利于学术创新和青年科研人员成长的宽松环境。本报记者 翟帆

惚乎若亡

用高质量科研支撑职教高质量发展——访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扬南

本文转自【中国教育报】;职教科研是职业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决策科学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职教科研把握时代脉搏和教育规律,提供有效供给,满足事业发展需要。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职教科研专门机构,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在全国职教科研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协调和组织作用。日前,记者专访了中心研究所所长王扬南,了解我国职教科研的现状、不足及改进建议。记者: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我国现有的职教科研机构,这些科研机构能否承担起支撑职教高质量发展的重任?王扬南:我国职教科研机构目前已实现三级建设、省级覆盖。我们中心所作为国家级职教科研机构,为国家职业教育管理与决策提供服务支撑。省级职教科研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有省级职教科研机构,部分省份建立了地市级职教教科研机构。此外,我国还有参与广泛的群众性学术研究网络,如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等。普通高校是职教科研的主力军,一批知名大学构建了层次完整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体系,培养了大批专门从事职教科研的人才。职业院校也是职教教学研究的主战场,1400多所高职院校普遍设立了专门的职教研究机构。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类型特色,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教科研的桥梁和纽带。尽管我国职教科研体系已初步形成,但距离全面覆盖、立体贯通、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体系尚有差距。还有省份未设立职教科研机构,地级市没有职教教科研机构的还很多,县一级则基本没有专门的职教教科研机构,也没有职教教研员编制。各省职教科研机构普遍存在专职人员编制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针对目前我国职教科研机构不完善的问题,我们建议进一步强化组织机构建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级市应设立专门的职教教科研机构,县(市、区)应有专人负责。有条件的地方应独立设置职教科研机构,暂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在教育事业单位内设机构。专科层次、本科层次的职业学校应建立专门的职教科研机构,中等职业学校应有专人从事职教科研工作。此外,科研协同机制建设也有待加强。职教科研跨界性强,因此,需要完善全国职教科研院所联席会议制度,支持高水平大学与中央及地方职教科研机构建设学术共同体,支持职教科研机构、职业学校、行业企业、学会社团共建一批职教科研协同创新中心,合作开展重大项目攻关。记者:当前我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教科研工作者如何准确把握这些变化,以高质量的科研产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王扬南:首先,职教科研要聚焦重点领域。我们最近梳理了十大重点科研领域,通过对这些领域的深入研究,深化对我国职教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教理论体系。其次,要创新研究方法。加强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跨界研究,特别是跨界研究,要充分吸收教育学、经济学、劳动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同时要广泛吸纳行业企业协同攻关。再其次,要强化成果运用和转化。增强科研成果转化意识,推动成果转化为教案、决策、制度和舆论。最后,要加强中外职业教育科研交流。拓展与国外职教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国际产能合作,构建研究网络,为建设“鲁班工坊”、开展“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提供科研支撑;参与全球治理,推动传播分享中国成果经验。记者:如何才能激发职教科研工作者的活力,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王扬南:职教科研实践性突出,但目前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并未体现这一特点,“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等顽瘴痼疾制约着职教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因此,要科学设置科研成果分类评价标准,构建以成果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职教科研评价体系。完善职教科研成果表彰奖励制度,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全国教材建设奖等表彰中予以倾斜,加大奖励力度。增加优秀职教科研人员在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才项目中的名额。完善职教科研人员晋升机制和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制度,适当提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比例,营造有利于学术创新和青年科研人员成长的宽松环境。

四毋

实现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他说,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全国职业教育大会4月12日至13日在京召开,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界一定会为之振奋。其实还应振奋的,当包括企业界、实业界。因为只有具备强大的职业教育,才能造就高质量技能人才,培养出丰沛的工匠精神,中国制造、中国创造才拥有更加坚实的实践基础、发展基础,中国制造、中国创造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高质量发展。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腾飞,不光要有科研人员的创新创造,还要有千千万万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将创新创造生产、制造出来。这就要求,国家不光要发展普通高校教育,还要发展职业教育。党和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就是为未来经济的发展打基础、补短板,筑牢根基。当下,国家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定位类别不同,并无高下之分。“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这些理性的认知,必将使我国的教育,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融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不得不说,当下国内职业教育尚存在一些问题,还没有完全跟上时代发展的需求。比如,现实中一些企业难以招到高质量的技工人才,一些地方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技工荒。我国有9亿多劳动力,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技能人才超过2亿人,占就业总量的26%,而高技能人才仅有5000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与制造强国相比仍有差距。这是时代留给职业教育的课题。风物长宜放眼量。当下,以人工智能、数字信息技术等高新科技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汹涌澎湃,未来要在这些领域里取得突破,不仅需要科研人才的创新创造,还需要技术技能人才的创新创造。这要求我们的职业教育跟上时代的脚步,发挥必要作用。我们要培养更多的高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共同形成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多年来,党和国家一直重视职业教育。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过去两年,我国高职分别扩招116.4万人和157.4万人。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推动下,职业教育一定会迎来发展的春天,为国家造就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萌单

如何真正让职业教育前途广阔

刘波/文 在中国,“学习不好上技校”的说法,代表着职业教育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然而在德国等国,职业教育却与训练有素的双手、一丝不苟的态度等意象联系在一起。近日中国领导人指出,发展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具体而言,如何做到?中国目前的确存在努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紧迫性。一是全球正处于工业4.0时代,产业正在快速迭代升级,在此情况下中国急需一个庞大、稳定的职业工业劳动者队伍,以适应未来各国综合国力竞争形势的需要。二是中国面临老龄化社会风险,只有提高年轻劳动者的生产率,才能使未来的经济产出满足比例提高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的一轮腾飞,原因之一是此前基础教育的扩展和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由此产生的产业后备军队伍恰好与当时走向全球化布局的发达国家的资本相结合,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也为世界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时下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大国竞争态势逐渐重现,西方国家保护主义回潮,在此情况下总结以往经验,继续维持一支掌握先进生产能力的劳动力队伍,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发达国家的经验是,二战之后,因教育水平上升、生产率提高、福利制度等因素,蓝领工人与白领工人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从而使繁荣成果得到了包容性的分享,也促进了各国的技术创新,因为这提高了产业工人的积极性,毕竟大部分产业发明都依赖于流水线上的实践,而不能只靠科研。虽然近年来部分西方国家又出现了收入差距上升、产业空心化、一些非生产性劳动者(如演艺明星)获得超高收入的现象,但仍有许多国家,尤其是欧洲的德国、瑞士等国,保持着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优良传统,确保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一项专门技术,社会成员动手能力普遍较高,失业风险较低,其产业国际竞争力强且没有出现空心化趋势。这个朴素的经验是值得中国学习的。当前中国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与传统的职业歧视、“唯学历论”和官本位思想都有关系。这种歧视体力劳动的旧观念所忽略的一个问题是,学校主要教给学生的认知性技能,并不能与实际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划等号。认知性技能主要表现为逻辑推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智力,非认知性技能则涉及长期训练形成的技术熟练性、意志、毅力、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其他方面。中国教育片面强调认知性技能和高学历,导致了“高分低能”等现象,也因忽视心理素质等非认知性技能培养。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必须强调两种技能并重,并改变学校的激励机制,避免学校为追求高升学率、考入名牌大学比例等指标而忽视对学生非认知性技能的培养。当前中国的产业升级使对高素质熟练工人的需求不断提升,但因为职业教育的不发达,部分地区出现了企业难以招到此类工人的现象。另一方面又存在严重的大学生失业问题,或者毕业后的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极差。这种现象既加剧了社会问题,又导致了严重的潜在人力资源浪费,究其原因乃是教育资源的错配。因为传统形成的惯性,高校的专长是对研究性人才的培养,然而现实工作并不需要这么多的研究性人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让产业与学校进一步融合,尤其是理工科学校,鼓励产业界与学校在早期即开展合作,吸引学生投入产业实践,这既能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又能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经济问题。由于目前职业学校被考生和家长视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导致目前其发展不足,存在教育内容机械落后、敷衍了事等现象。改变这一现状一是要提高职业学校的质量、等级与威信,二是要探索职业教育与传统学校教育的融合,鼓励部分学生走更适合其条件的职业教育道路,这种融合可以从中学阶段开始,相关探索可以先行试点。但归根到底,要让职业教育前景广阔,还是要靠中国发展为制造业强国、创新强国,让高素质、高收入的优秀产业工人得到全社会的尊重。(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经济观察网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贫人见之

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研究机构的智库作用

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运用系统科学思维解决一系列复杂问题。在传统的规模扩张模式下,许多职业院校形成了一种简单化的线性思维,促进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是“加大投入”,忽视了教师创新能力对发展的突破作用和质量、结构、效益方面的内涵要求。目前正在实施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其实质就是由规模扩张转为内涵发展、由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由简单思维转为系统思维。发展理念和驱动模式的改变,要求职业院校充分发挥内部职教研究机构的规划、咨询和指导作用。与普通高校、职业教育专门研究机构相比,职业院校内部职教研究机构具有以下鲜明特点:一是研究内容具有直接应用性。职业院校的教育科研人员处于改革一线,对创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具有切身感受。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和部分中职学校都设立了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主要职能是针对学校发展中遇到的个性化疑难问题,剖析社会根源,找出解决对策。与此同时,职业院校专职教育研究人员也会从基层改革需要出发,研究解决一些关键共性问题。二是研究方法具有实践交互性。职业院校教研人员与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接触十分密切,不仅可以将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新型教材和管理制度等教学成果,而且可以直接参与教学改革活动,观察改革方案实施过程和学生成长过程。这种研究是一种行动研究,在实践行动中对过程和结果进行不断观察、反思,及时提出创新行动方案,优化实践效果。三是研究人员具有多元组合性。职业院校的行动研究由专职研究人员与实践人员共同参与,而且双方的角色常常发生转换。事实上,许多职业院校科研管理机构与科研机构是融为一体的。这种人员结构提高了人力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有利于提高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科研成果可以顺利地转化为教学成果;不利之处是难以完成需要较长周期的基础性研究,研究视域会受到较大限制。充分发挥教科研人员的作用,是职业院校提质培优取得实效的关键。其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为学校发展制定科学规划。学校发展规划是外部发展要求与内部发展条件相结合的产物,涉及到发展目标定位、专业结构调整、师资队伍建设、重大教学改革等多方面重要内容,需要科学思想指导和调查研究的基础,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系统工程。采用“部门设计、学校组合”的“拼盘式”规划方式,不仅无法发挥规划职能,而且还会助长形式主义之风。其次,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科学方法指导。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过程涉及到校企两个方面的人员、设备、场地和制度,面临的教育教学问题更为复杂。学校教科研人员既熟悉本校实际情况,又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可以对专业组群、专业数字化改造、双主体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合理的指导原则和操作思路,可以让系部人员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工作模式,从而少走许多弯路。再其次,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科学咨询。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水平的教师,而每一位教师的发展都需要有科学规划。目前,职业院校相当一部分教师存在长远目标缺失、培训内容单一、学习方法失当等问题,影响专业化发展。教育科研人员可以作为教师发展参谋,帮助教师确定发展目标、规划研究方向,形成“以科研工作促进本职工作,以科研成果支撑教学成果”的良性机制。(作者系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二级教授)《中国教育报》2021年03月23日第5版 作者:崔发周

德尔哥

人民论坛网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助力乡村振兴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要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水平,构建高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三农”水平,实现“培养一个人才、壮大一个产业、服务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社会效益,助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让职业教育精准契合乡村发展需要,畅通院校与市场的“绿色通道”,才能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近年来,我国乡村发展快步走向现代化,电商平台、直播带货、订单农业等新科技的渗入,不仅增加了产量,也带来了新产业,需要更多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要不断增强职业教育与乡村发展的适应性,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专业设置等方面,突出针对性、精准性、时代性,让职业人才与时俱进,适应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丰富“大课堂”,打造“练兵场”,推进校企之间在人才培养、实习就业、科学研发、业务互助等方面深度合作,通过师徒结对、实践交流等形式,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企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培养拥有“综合素质+一技之长”的技术技能人才,首先要在全社会塑造匠人标杆,广泛宣传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优秀事迹,引导职业院校学生体悟并践行敬业守信、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同时,要建立以能力素质为导向的考核、升学、就业机制,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专业性、导向性优势,聚焦乡村振兴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培养互联网营销员、农业技术研究员、区块链应用操作员等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助推乡村振兴各项举措走深走实。  此外,打通教育资源壁垒,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促进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要在职业院校打造综合教学基地、技能实践基地、科研创新基地等平台,培养引进授课效果良好、项目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增强核心竞争力,吸纳更多有一技之长、有专业需求的学生加入,壮大乡村振兴人才力量。推动普通院校与职业院校衔接,开办普职融合体验班,在师资力量、资源配置、教学模式等方面,形成互相支持、互相渗透、优势互补、资源互用的协同共进格局。要进一步畅通职业教育向上发展通道,满足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继续学习的需要,为乡村振兴事业培养更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当下,乡村振兴正阔步前行,职业教育也要搭好舞台,储好资源,紧跟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步伐,为乡村振兴赋能提速。来源 人民论坛网编辑 韦依

此六子者

以职业教育新发展赋能现代化建设开新篇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4月13日 新华社)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全国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为谱写好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了强大人才和技能支撑。职业教育成为大国工匠的摇篮。中国近现代职业指导理论的集大成者黄炎培先生将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确定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职业教育不仅是获得谋生手段,而是让普通、平凡的技术工作者有理想、有追求地生活。随着我国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更需要大批高端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运用新工艺、掌握新方法,把完美的设计制造成优质的产品。我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作支撑,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批大国工匠。在制造业中发挥重要引领作用的杰出工匠,大多是职业教育的成果。因此,需要通过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培养更多一线工程师和大国工匠,托举中国“智”造。职业教育服务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技能,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途径。继2019年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之后,2020年和2021年高职院校继续扩招200万人,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从而赋予了职业教育新的职责和使命,使其承载着提升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创业、提高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释放内需潜力,服务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历史重任。职业教育培养更多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一直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尤其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不仅要依靠掌握核心技术的科研人员,还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生产制造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国家如果缺乏多元化技能人才,也不可能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需要通过职业教育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城市职教中心”“高等职业教育集约化发展”“职业教育特色小镇”发展模式,建立“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以满足企业和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新使命。在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开启新征程、谱写新篇章的关键之年。我们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育更多高素质产业工人,推动职业教育实现新跨越,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曹建明)

民知其母

高职院校科研协同创新 带领职业教育进入新时代

近日,“北京市高等职业院校科研协同创新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召开。据悉,研讨会由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主办,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知网”)协办,来自北京市20余所高职院校的校长、科研处长、教务处长的相关人员出席会议,共同探讨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经验及科研工作新方向。研讨会现场(主办方/供图)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贾清水表示,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应完善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体系与质量诊断与改进评价体系;形成产教深度融合办学、信息化教学、国际化发展新局面。知网职教事业部总经理匡惠华从科研的三个主体出发,介绍了中国知网面向个人科研创新、群体科研创新及科研管理创新所提供的知识服务。会议期间,与会的20所高职院校就各自在开展科研工作中所遇到的困境与成功经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针对科研工作相关管理机制的完善、教师科研意识及积极性的提升、科研工作质量的保证及评定标准、科研审计工作的风险防化、科研工作的信息化转变、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相互转化等6个方面提出了工作思路与意见建议。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郭贺彬在《协同创新导向的高职教研活动的改革与探索》报告中提出了深入推进科研管理,提升学院科研水平的工作思路。他指出,必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现课堂由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根本转变。本次研讨会成功的促进了各院校间的沟通与交流,共享科研工作建设成果,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郝孟佳曹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