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防疫期间职教在线教育研究报告》发布好诱惑

《防疫期间职教在线教育研究报告》发布

推荐|韩锡斌:防疫期间职校在线教育实施情况及调研分析近日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韩锡斌、程建钢团队牵头负责的教育部科技司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委托课题“职业教育领域在线教育应用专题研究”系列报告正式发布。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迫使全国1400多所高等职业院校和约一万所中职学校相继开展在线教育,在短时间内几乎整体上从面授教学转向了在线教学,这在中国乃至世界职业教育史上可谓开了历史先河,相应在实践在也必然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如果借机对此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与总结,促进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现代化中的创新应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教育部科学技术司为此及时设立专项研究课题,委托清华大学韩锡斌老师主持,联合多个相关专家团队,大规模调研职业院校在线教育的实施过程,评估其效果,总结其经验和典型做法,揭示职业院校在线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明晰未来发展方向,提出政策建议与改进措施。面对时间紧任务重,项目组由全国13个教育技术团队和8个职业院校协同开展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案例分析、文本分析、院校访谈等方法,调研了全国767所职业院校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育教学的应对政策与实践,调查约1.7万名教师和约28万名学生的教育教学行为和体验,完成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职业教育领域在线教育应用专题研究》系列报告,包括总报告、8份专题报告、7份区域研究报告,以及学校及课程2份案例集。并获得科技司和职成司的肯定以及研究过程中参与职业院校的欢迎。来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桑乎又曰

姜大源:职业教育基础理论探究对教育学的贡献

教育作为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和人的体质的一切活动,需要通过对这些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行研究,以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以便更好地为培养人才服务。然而,传统的或经典的教育学理论,只是建立在未成年人的教育活动或者仅仅是基于学校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的,而职业教育,是以职业为基础并为职业服务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里,职业是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教育则是职业教育的逻辑归宿,因此,关于职业教育功能的定位,自改革开放40年以来,在国家话语语境里,一直是“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发展为宗旨”,强调“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青岛某职教中心“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40年来职业教育的实践,呼唤并催生着职业教育对自身基本理论的探究。职业教育40年所取得的成就,得益于国家的正确引导,而伴随着这一引导,职业教育对其自身基础理论探究的成果,也为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而大大丰富了教育学理论的深度和广度。职业教育基础理论的探究,指的是在原创性层面,或者说是在职业教育基本原理层面的探究。目前已见端倪并孕育突破的,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跨界说——类型论职业教育的学习场所涉及职业与教育两个领域。因此,除了要研究在职业影响下的教育,还要研究在教育影响下的职业。强调职业对教育的影响,意味着职业教育必须以职业从业资格的需求为导向,这是从外显的功利性角度进行的诠释;而强调教育对职业的影响,则意味着职业教育还必须以个性能力发展的需求为引领,这是从内隐的人本性角度进行的诠释。显然,职业教育的学习场所,涵盖职业与教育这两大领域的主体机构,亦即涉及企业与学校这两个不可替代的学习地点,具有明确的“跨界”特性。职业教育的“跨界说”,凸显了职业教育基于共时性维度的教育观。这里的“跨界”要义有三:指其跨越了企业和学校的疆域,既要关注企业发展的需求,又要关注学校发展的需求,亦即要关注现代企业与现代学校两类需求理念的融合。由此,相对于学校教育学出现了企业教育学的概念。指其跨越了工作和学习的界限,既要把握工作的需要,又要把握学习的需要,亦即要实现“做中学”与“学中做”两类学习途径的融合。由此,相对于学习心理学出现了工作(劳动)心理学的概念。指其跨越了职业与教育的界限,既要遵循职业成长及技能形成的规律,又要遵循教育认知及知识学习的规律,亦即要遵循职业发展与教育发展两类发展规律的融合。这是一种视野更为广泛的社会学思考。“跨界说”开启了支撑职业教育的基础理论之一的类型论。这里的所谓“类型”,指的是职业教育是以跨界为基本特征的另一种类型的教育。跨界的教育必须有跨界的思考。由于普通教育往往只涉及一个学习地点——学校,因而其教育教学主要是在基于学校教育的认知规律这一单一层面展开的,是在“去情境化”的学校这一定界地点进行的;而职业教育则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习地点——学校和企业,或其他社会机构,因而其教育教学必须在基于职业成长规律与教育认知规律的结合层面展开,是在“具情境化”的校企跨界地域进行的。显然,普通教育涉及的只是“教育——学校——学习”这一领域,而职业教育涉及的领域,除了“教育——学校——学习”,还有“职业——企业——工作”这一领域。这表明,职业教育所涉及的教育领域是普通教育的一倍。因而,一方面,职业教育是一种与经济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要为经济发展服务,即必须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劳动就业为导向;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还是一种与个体职业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要为个性发展服务,即必须以人本个性发展的需求——生涯发展为导向。某职教中心电气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因此,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涵盖两个或两个以上学习地点的跨界教育,成为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另外一种类型的教育。而支撑这一类型教育运作的教育理论,就不是只是传统的基于学校一个学习地点的教育学理论能够胜任的。职业教育的基础理论,不仅应包括传统的教育学——学校教育学的内容,而且还应包括企业教育学、劳动教育学的内容;不仅应包括普适性的通用教育学理论,而且还应包括与职业紧密相关的专业科学的教育理论,即特殊性的专业教育学理论,例如,技术教育学、经济教育学等等。为此,必须构建一个跨越多种学科的教育学,一个凸显其自身跨界规律和特征的教育学,即寻求一个一体化的而非理论与实践,或者知识与技能二元对立的教育学——职业教育学。这是职业教育在教育主体上对教育学理论的拓展。基于此,职业教育不能只关注企业、经济的功利性目标,还必须关注教育、学校的人本性目标。只有学校一个学习地点的普通教育的参照系,是不适用于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学习地点的职业教育的。因此,职业教育的跨界性视角,为职业教育类型论奠定了社会学基础。职业说——进阶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涉及知识与技能两个领域。因此,除了注重传统的不以就业为导向的知识——间接经验的传授,更要关注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直接经验的习得。强调“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不是将劳动就业与个性发展对立起来,而是融合起来,两者融合的纽带就是职业。这意味着,职业的内涵既规范了职业劳动的维度,又规范了职业教育的标准。显然,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涵盖职业与教育这两大领域的发展诉求,涉及就业与个性这两个相辅相成的发展规律,具有明晰的“进阶”特点。职业教育的“职业说”,凸显了职业教育基于历时性维度的教育观。这里的“职业”,强调的是:第一,职业是个体融入社会的载体,正是职业这个载体使人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第二,职业是个体生涯发展的媒介,正是职业这个媒介使人从自然人成为职业人;第三,职业是个体张扬天赋的平台,正是职业这个平台使人从自然人成为自在人。这意味着,所有应用型的职业人才,其人生发展总是因应职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呈现为层级型的进阶过程,即一个职业人在伴随其一生的职业活动中,自身的发展总是与基于技术发展而同步提升的职业资格——技能的层次性进阶紧密相关。由此,相对于“教育科学”出现了“职业科学”的概念。就是说,职业教育基础理论的构建,还需寻求个人职业生涯进阶规律的科学——职业科学,与个人认知学习进阶规律科学——教育科学的集成。“职业说”开启了支撑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之二的进阶论。这里的所谓“进阶”,指的是职业教育是以职业为基本特征的另一种类型的教育。普通教育的进阶,一般体现为间接经验——知识的难度或深度的增加,是通过学历提高的升格来实现的。而职业教育的进阶,则更多体现为直接经验——技能的难度或精度的递增,是通过职业资格的升级来实现的。在职业教育的话语语境里,常将知识指称为技术。这就必然涉及关于技术与技能之间关系的解读问题。▲某实验学校 / 网易新闻长期以来,社会上甚至学术界总认为技术高于技能,致使技能成为低层次的代名词,进而使得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成为终结性教育。但实践与理论的研究都表明,技术与技能不是层次关系。技能始终伴随技术发展而发展,技术与技能的关系是随动、伴生、互动的。技能是一种不能离开人的身体而存在的技术,即所谓具身技术。一般谈及的技术,往往指基于理论、知识、原理的技术,是可以离开人的身体而存在的技术,即所谓离身技术。例如,技术设计的图纸或拟定的管理程序,都只是“符号性存在”的技术。要把它变为“实体性存在”或“规范性存在”的技术,即以技术人工物或技术文本等形式存在的技术,就须依靠技能人才的“生产、制造”或“试验、实验”所掌握的过程性技术,也就是技能才能得以实现;而这些“实体性存在”或“规范性存在”的技术中所蕴含的技术功能,要为人类创造价值,成为所谓“价值性存在”的技术,仍必须借助技能人才的“操作、维修、保养、监控”或“执行、实施、监控、管理”所表征的过程性技术,亦即技能来实现。技术哲学的研究指出,技能有七个层次,其最高层次为“实践智慧”。智能化机器人也只是这种具身技术的智慧性延长。由此,升级版的中国经济需要升级版的职业技能,而升级版的职业技能则需要升级版的职业教育,故应建立实现技能与学历等值而非同类的国家资质(历)框架。这是职业教育在教育层级上对教育学理论的拓展。基于此,科学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缩短,加速了经济的转型升级,对多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强,在确保以中级技能为主的科学合理的纺锤型人才结构的基础上,要适当增加高级技能人才的数量。因此,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视角,为职业教育进阶论奠定了哲学基础。应用说——结构论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其核心依然是课程。近年来,在课程开发领域,职业教育在实践和理论层面已有突破性的创新。教育是应该强调知识的存储,即以知识的“量”去应对未来,还是应该强调知识的应用,即以知识的“质”去应对未来?对这一问题的探究,催生了以应用知识的结构——工作过程为基础的创新的课程范式,即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范式。显然,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涵盖职业与教育这两大领域的知识学习,涉及存储与应用这两个互为因果的课程范式,具有明显的“结构”特点。职业教育的“应用说”,凸显了职业教育基于兼时性维度的教育观。这里的“应用”,强调的是课程开发要以致力于知识应用的普适性结构——工作过程为基础来开发课程,其关注的重点为:第一,在教育学层面解决学科知识的解构与重构的问题,以实现技能与知识的整合;第二,在方法论层面解决职业工作的变与不变的问题,以实现行动与思维的跃迁;第三,在技术观层面解决技术类型的潜在与实在的问题,以实现技术与技能的互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对知识结构化的理解有其独特的维度。与基于主观认知层面的科学知识结构化的普通教育课程不同,这一基于客观事实层面的行动知识结构化的课程开发,遵循的是“事实逻辑结构”——工作过程,从而摒弃了教条的基于知识存储的结构主义说,凸显了职业教育基于知识应用的课程结构观。▲职教老师指导学生 / 青岛日报“应用说”开启了支撑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之三的结构论。这里的所谓“结构”,指的是职业教育是以应用为基本特征的另一种类型的教育。职业教育的课程不再只是以静态的学科体系的显性理论知识的复制与再现为主,不是以知识的“量”——知识存储的多少去应对未来,而更多地着眼于动态的行动体系的隐性知识的生成与构建,以知识的“质”——知识应用的能力去应对未来,从而把职业的功利性的需求与教育的人本性的需求有机地整合起来。关于工作过程,马克思早在《资本论》中就指出,“工作过程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使用工作资料改变工作对象、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一百年前, 就将工作过程的概念引入课程开发。他指出:“职业学校之课程,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德国职教界也强调,工作过程是“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强调以知识应用的结构——工作过程来开发课程,并非简单地复制实际的职业工作过程,而是对实际的工作过程进行基于教育学的系统化处理,即开发所谓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其基本的方法论思考是:以实际的工作过程为基准,在同一逻辑范畴的参照系下进行比较学习,通过比较、迁移和内化的学习过程,对突显各个职业特性的典型工作过程进行三次以上的比较学习,以获得普适性的思维的工作过程,完成由特殊获取一般、由个性攫取共性、由必然走向自由的养成过程,进而生成处理问题的方法能力,能从容面对新的特殊、新的个性或新的必然。如果说,学科知识系统化是以陈述性知识为主的普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参照系的话,那么,工作过程系统化则是以过程性知识为主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参照系,以工作过程作为课程设计的基准结构更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特别是,由于工作过程泛指从事一切职业或社会活动的行动过程,故无论何种类型的教育,只要强调知识的应用,均应以工作过程作为课程开发的结构。这是职业教育在教育课程上对教育学理论的拓展。基于此,职业教育学作为一种强调知识应用的教育学,使得工作过程作为一个应用知识结构的概念,逐渐进入了整个教育学和教育的领域,丰富了强调学科知识存储结构的普通教育学的课程论。因此,职业教育的应用性视角,为职业教育结构论奠定了教育学基础。职业教育在上述三个领域对基础教育理论的探究表明, 职业教育基本理论构建的核心,是要对完成以职业形式组织的工作过程有意义的专业资格的获取,以及涉及人格的和社会的观点与责任的养成等所需的必要的教育的前提、运行和结果展开研究。也就是说,要建立一个研究通过何种教育途径来获取合适的职业从业资格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的科学。但是,一个普通教育学无法涵盖的职业教育学,却仍然只是教育学一级学科属下的二级学科。无疑,长期以来主要依据传统学科分类体系中知识层次确立学科地位的做法,迫切需要做出改变。一个可供考虑的视角是,学科分类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来进行。这意味着,从知识类型的角度,对以跨界性、职业性和应用性的知识为特征的职业教育,就应赋予其与普通教育以同等的地位。而在学科建设领域,就应该赋予职业教育学与普通教育学以同等的一级学科地位。一个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时代,呼唤着这一历史性的突破。(作者系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教育家》2018年10月刊)

哭泣无涕

探索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之路 新华网职业教育论坛在京举办

新华网北京12月11日电 11日,在由新华网主办的第十一届新华网教育论坛“2020·CIP教育创新大会”职业教育专场中,职业教育领域相关专家学者、职业教育院校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人才培养、办学模式、未来发展等方面面临的新契机和新考验。新华网总裁助理姚予疆在致辞中表示,新华网在有效发挥着引导舆论的主力军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努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此前,新华网已经向教育部提交了‘新媒体运营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申请,并成功获批。”在致辞中,姚予疆还介绍了新华网持续服务高校思政建设的相关举措。“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学校和企业的共同责任。”国家职业教育指导咨询委员会委员高林在致辞中表示,要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需要教师队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水平和思维能力,创新综合能力培养环境,使学生真正学会工作,胜任工作,具有创业、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能力。此外,还要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创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所长孙诚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职业教育进入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阶段,必须要提高质量。“现代职教理念决定了职教发展方向,因此要坚持立德树人,树立服务经济社会理念、终身学习理念、培养工匠精神理念、面向世界的理念。”孙诚同时表示,职业教育的教学观念也要变革,教师专业化建设同样迫在眉睫。新华网在线教育分公司总经理孟源介绍了新华网在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他介绍,新华网已形成三条发展路线:通过与院校开展专业共建,将新华网本身的优势与院校结合;围绕教育部“1+X”项目开展工作,新华网将超级编辑部4.0等最新融媒体工作理念与工作流程引入到“1+X”证书建设中;针对社会人员和社会机构开展培训,打造混合式进阶的培训系统。全国人工智能职教集团秘书长、北京联合大学机器人学院综合研发创新中心主任盛鸿宇在主题演讲中分享了虚拟仿真教学中“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施,“我们软件工程专业把软的和硬的内容都融入到思政课堂,做了很多不错的案例,把思政内容入脑入心。”他表示,“我们想把新工科的‘惊涛拍岸’化为‘润物无声’,把思政课的轰轰烈烈变成扎扎实实。”“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首先要看教师是否具备岗位能力。”主题演讲环节中,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许志良对学校的微电子专业群建设予以介绍。他表示,该校打造了结构化的教学团队,在组建教学团队的时候首先根据岗位人才需求引进对应的教师,让具备了职业能力的老师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让老师对职业有认同感、获得感。加速科技创始人CEO邬刚表示,高职院校在实际教学中需要一个抓手,把基础课和工业实践课相结合。“未来想要快速培养集成电路测试人才,培训体系、教材、实训平台、试验设备、师资等方面都需要关注。”在圆桌对话环节,四位来自职业院校的嘉宾分别介绍了各自学校的做法和经验。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魏文芳介绍了学校通过探索,初步确立的本土化、一体化、精准化、智慧化和国际化“五化”同步发展战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校长黄锋介绍,由于学生无法到现场进行实训和实操,学校与相关铁路部门共建高水平实训基地,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仿真等技术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我们必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传统关爱类人文专业赋能,添加温度,只有‘有温度’的关爱和服务才是我们未来所需要的。”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院长邓明国介绍了学院面对科技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创新带来的变化,在内涵建设中实施的“科技+人文”发展思路。山东工业职业学院副院长赵红军介绍了学校专业布局和办学特点。她表示,山东工业职业学院聚焦行业办学特色和产教融合优势,打造了专兼结合,服务于“1+X”改革,服务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教师团队。在本次职业教育专场论坛现场,集成电路职业教育标准及教材编写委员会成立。

夫至乐者

第四届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研究国际研讨会举办

本报讯(记者 翟帆)日前,第四届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研究国际研讨会在宁波举办。大会围绕产教融合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后疫情时代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从引进来反观职业教育走出去等主题开展研讨。会上还发布了《“一带一路”职业教育研究蓝皮书·东盟卷》,选取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和柬埔寨五个“一带一路”沿线典型的东盟国家作为研究对象,细致梳理并剖析了它们的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现状、特征、困境、趋势和前景,并提出了加强中国与东盟职业教育合作的建议。《中国教育报》2020年12月22日第11版 作者:翟帆

田开之曰

2018年探讨职业教育的转型发展意义

伴随职业教育的转型发展,急需针对现实情况,及时对《职业教育法》进行修订。通过法律确立企业和职业院校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中的地位。通过相关行业组group织认定校企培训资质,明晰认定标准,规范认定过程。职业教育与培训资质定期考核复审,辅以相应的罚则和清退机制。职业教育发展意义职业教育就是培养具备扎实动手实力和专业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学生只有通过技术培训,才可以成为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技术人才,体现转移就业。职业教育为农村学生的就业服务,经过对学生技术与知识的培养,为农村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优异的就业平台。发展职业教育就是要扩张面向农村的招生量,给农村学生越来越多的学费和助学优惠。同时,在政策上对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在财政、金融和税收方向给予减免优惠,通过激励措施,提升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动力。完整企业学生实习就业崗位制度,给予相应财政补贴。政府部门可独资或与企业合作组建公共实习、实训基地。职业教育培训的发展趋势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得到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术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如对职工的就业前培训、对下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等各种职业培训以及各种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等职业学校教育等都属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备必须文化成绩和专业知识技术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际技术和实际工作实力的培养。发展职业教育对提升劳动者的素养具备重要意义。从事社會劳动的人口主要包括从业人员、失业人员,也包括处于劳动年龄之内的就学人员、从事家务人员和军队服役人员以及其他人员。社會生产和经济建设正是经过这些人的劳动来体现的,他们的素养情况,在生产力的发展中具备重要的作用。所以,发展职业教育对于提升劳动者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推进社會主义现代化建设,具备战略意义。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國人口众多,就业压力较大,全方位提升國民素养,提升就业率及从业质量,把中國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这不仅需要政府主管部门高度关注发展职业教育,同时也要求每一个就业者在解决个人温饱的同时,都应当越来越多地在加强自身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升个人技术及综合素养,帮助从业企业越大发展方向做出努力,这不仅推进了企业的进步,也提升了个人的就业质量和生活成绩。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會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在推动社會发展、技术创新、劳动力素养提升方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总结中西方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研究我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推进具备中國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具备指引意义。所以可见,要就业,就好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不可少缺的,这利于经过教育、再教育提升就业者素养, 增强劳动者就业竞争实力, 拓宽其就业渠道,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对于全方位建设小康社會构建和谐社會,保持社會稳步具备重要意义。

柳月

共建品质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 倾力打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

8月18日晚,市委书记党晓龙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一行举行工作座谈,就共建品质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倾力打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进行交流。座谈时,党晓龙代表市委、市政府对鲁昕会长一行来保表示热烈欢迎,对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给予保定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随后介绍了保定经济社会发展、主导产业体系和编制“十四五”规划等情况。他说,刚刚闭幕的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定发展总体思路。奋进中的保定期待大批高质量职教人才作支撑,期待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开展全方位、全领域、全天候务实合作。党晓龙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与保定市政府共建品质职教研究院,倾力打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让更多优秀人才留在保定创事业、创生活、创未来,十分必要,也是新时代赋予保定的历史使命。希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及分支机构依托保定区位交通优势和机遇叠加优势,在先进制造、信息智能、生命健康、城市建设、高端服务业等领域人才培养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在适应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发展的职业教育学科设置上进行布局。市委组织1500名85后左右年轻科级干部开展专题培训,就是要打造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为保定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组织基础。希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当好联系教育领域特别是职业教育领域专家学者的桥梁与纽带,充分发挥专职优势和平台作用,推动人才保定建设取得更大成效。鲁昕对我市加大年轻干部选拔培养力度高度认可,并围绕保定城市定位、产业转型升级、职业教育改革、技能人才培养、职教项目合作等畅谈合作意向。她表示,保定是一座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城市,保定的未来大有可为、必有作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将与保定携手合作、共赢未来,着力以共建品质职教研究院为支点,为推动保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建同、副会长史薇、培训部主任贾文颖一同来保。市领导闫继红、杨伟坤参加座谈。来源丨保定日报,作者:白冰“城市这台运作中的机器怎么能少了我们这群零部件”微信ID:保定发布“中共保定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政务微信”微信ID:网信保定微信ID:保定网信管理执法

完完全全

省教科院专家莅临我市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活动

3月30日-31日,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学指导专家组一行,在省教科院职教所所长杜德昌带领下,莅临我市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活动。专家组成员由省教科院职教所副所长于家臻、省教科院职业教育研究所专业室主任孙明红、省教科院职业教育研究所综合室主任袁媛、日照市教科研中心副主任孟凡秋组成。 专家组一行先后赴峄城区职业中专、台儿庄区职业中专、山亭区职业中专、滕州市第一成人中专4所学校开展教学指导。每到一所学校,专家组都深入课堂进行随堂听课,并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不足进行反馈指导。 教学指导过程中,专家组一行认真听取了各学校关于发展定位、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情况汇报,与教师代表进行了面对面座谈、交流,就大家关心的职教高考、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师资培养、职普融通等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专家组指出,随着职教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的持续推进,职业教育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中职学校要树立信心,制定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确定中长期发展目标;要立足就业和升学两大核心工作,明确自身发展定位,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要加强专业建设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优化专业设置,促进校企合作、引企入校等工作的开展;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关注青年教师发展,助推教师专业成长;要强化课堂教学,加强教学常规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效能;要正视和规范职教高考,研究新的职教高考政策,畅通中职学生升学渠道;要强化项目意识,将教科研工作与学校发展、教师成长、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助推中职办学水平提升。 座谈交流中,大家纷纷表示,此次教学指导活动为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问诊把脉,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学校教学管理、专业发展、队伍建设等指明了方向。下一步,将积极按照专家组反馈意见,抓教学、抓队伍、抓管理、抓规范、提质量,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让更多的中职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更好地成长成才。 【来源:枣庄市教育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来如风

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作出的重要指示在全市教育系统引发强烈反响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在全市教育系统引发强烈反响。大家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高屋建瓴,为新时代推动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大家纷纷表示,将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让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同时也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作为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我市高校参会代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金刚表示,加快构建职业教育体系,高素质职教师资培养是关键。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将深入探索本硕博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扩大面向中西部公费师范生培养规模;发挥“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作用,新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十四五’期间,我们计划培训职教师资2万人,为我国提高职教师资培养质量作出积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今后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立表示,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求,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将紧扣类型教育特点,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天津“1+3+4”产业体系对高端产业人才的需求,以跨界、融合与重构的顶层设计,加大在混合所有制特征产业二级学院、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及国际化办学模式等方面的探索力度,不断深化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为区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区域经济发展。“职业教育将迎来又一个崭新的春天!”目前,我市正积极优化鲁班工坊全球布局,建立非洲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中国模式。同时,服务“一基地三区”城市定位,对接产业高端需求优化专业布局,成立产教融合研究院,打造职业教育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天津教育系统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部市共建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标杆为契机,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职业教育,以创优赋能为主线,持续完善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密切对接、与加快教育现代化要求整体契合的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市教委副主任白海力表示。来源:天津日报

权舆

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百花齐放”

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点联盟成立。华东师大供图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百花齐放” 教育部官员:职业教育迎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中新网上海11月29日电 (记者 陈静)记者29日获悉,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点联盟在此间正式成立。联盟成员覆盖了中国绝大多数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点。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表示,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点联盟的成立,既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发展的成就体现,也是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的全新起点。联盟旨在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推进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更好地服务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据介绍,联盟将每年举办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研讨会和中青年职教论坛,深入探讨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发展中的问题,并为中青年学者就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搭建平台。据悉,31家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点单位包括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天津大学教育学院等。联盟主席单位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陈子季认为,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三年行动计划》以及职业教育高地建设方案陆续推出以来,各地区投身职业教育改革的活力被释放出来,一些长期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破解。然而,当前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仍然滞后于实践发展的需求,外部对职业教育的了解不够,误解甚多。他表示,“十四五”时期,职业教育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必须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这位司长鼓励联盟单位推荐优秀人才参加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工作,推动形成联盟服务政府决策的机制。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告诉记者,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方面奋力先行,已成为中国高校中最具影响力的职教学科点、职教科研高地、政府智库与职教学术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梅兵指出,经过兄弟高校职教领域同仁们的共同奋斗,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已从艰难初创走向蓬勃壮大,呈现“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在以“合作·创新·发展——新时代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新挑战”为主题的“2020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研讨会暨第十四届中青年职教论坛”上,来自联盟单位的代表等线上线下参加会议。联盟主席单位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徐国庆教授说,职业教育呼唤有深远影响力的研究成果,需要对研究方法进行创新,倡导基于大数据或深度实验的实证研究。这位学者表示,智能化对职业教育的最大影响不是它的技术内容,而是它对职业关系的改变,职业关系正在朝网络化、扁平化方向发展,基于人才分类理论的传统职业教育基本理论框架受到挑战,未来职业教育学科的内涵与边界需要做出新的解释。湖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李梦卿教授认为,未来“双师型”教师认定制度建设应兼顾普适性和特殊性,实现资格证书与专业能力对接,并注重“双师型”教师独特知识结构的构建。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郭丽君教授认为未来的职业教育研究应做“有温度、有厚度、有意思”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崔军副教授指出,高职创业教育的人力资本投入,能有效产出“创业能力”这一人力资本资产。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韩玉教授表示,整合“能力本位”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理论作为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开发的学理基础,有利于充实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完)

人之合也

如何真正让职业教育前途广阔

刘波/文 在中国,“学习不好上技校”的说法,代表着职业教育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然而在德国等国,职业教育却与训练有素的双手、一丝不苟的态度等意象联系在一起。近日中国领导人指出,发展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具体而言,如何做到?中国目前的确存在努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紧迫性。一是全球正处于工业4.0时代,产业正在快速迭代升级,在此情况下中国急需一个庞大、稳定的职业工业劳动者队伍,以适应未来各国综合国力竞争形势的需要。二是中国面临老龄化社会风险,只有提高年轻劳动者的生产率,才能使未来的经济产出满足比例提高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的一轮腾飞,原因之一是此前基础教育的扩展和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由此产生的产业后备军队伍恰好与当时走向全球化布局的发达国家的资本相结合,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也为世界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时下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大国竞争态势逐渐重现,西方国家保护主义回潮,在此情况下总结以往经验,继续维持一支掌握先进生产能力的劳动力队伍,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发达国家的经验是,二战之后,因教育水平上升、生产率提高、福利制度等因素,蓝领工人与白领工人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从而使繁荣成果得到了包容性的分享,也促进了各国的技术创新,因为这提高了产业工人的积极性,毕竟大部分产业发明都依赖于流水线上的实践,而不能只靠科研。虽然近年来部分西方国家又出现了收入差距上升、产业空心化、一些非生产性劳动者(如演艺明星)获得超高收入的现象,但仍有许多国家,尤其是欧洲的德国、瑞士等国,保持着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优良传统,确保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一项专门技术,社会成员动手能力普遍较高,失业风险较低,其产业国际竞争力强且没有出现空心化趋势。这个朴素的经验是值得中国学习的。当前中国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与传统的职业歧视、“唯学历论”和官本位思想都有关系。这种歧视体力劳动的旧观念所忽略的一个问题是,学校主要教给学生的认知性技能,并不能与实际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划等号。认知性技能主要表现为逻辑推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智力,非认知性技能则涉及长期训练形成的技术熟练性、意志、毅力、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其他方面。中国教育片面强调认知性技能和高学历,导致了“高分低能”等现象,也因忽视心理素质等非认知性技能培养。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必须强调两种技能并重,并改变学校的激励机制,避免学校为追求高升学率、考入名牌大学比例等指标而忽视对学生非认知性技能的培养。当前中国的产业升级使对高素质熟练工人的需求不断提升,但因为职业教育的不发达,部分地区出现了企业难以招到此类工人的现象。另一方面又存在严重的大学生失业问题,或者毕业后的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极差。这种现象既加剧了社会问题,又导致了严重的潜在人力资源浪费,究其原因乃是教育资源的错配。因为传统形成的惯性,高校的专长是对研究性人才的培养,然而现实工作并不需要这么多的研究性人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让产业与学校进一步融合,尤其是理工科学校,鼓励产业界与学校在早期即开展合作,吸引学生投入产业实践,这既能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又能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经济问题。由于目前职业学校被考生和家长视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导致目前其发展不足,存在教育内容机械落后、敷衍了事等现象。改变这一现状一是要提高职业学校的质量、等级与威信,二是要探索职业教育与传统学校教育的融合,鼓励部分学生走更适合其条件的职业教育道路,这种融合可以从中学阶段开始,相关探索可以先行试点。但归根到底,要让职业教育前景广阔,还是要靠中国发展为制造业强国、创新强国,让高素质、高收入的优秀产业工人得到全社会的尊重。(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经济观察网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