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国内首款室外智能机器人亮相CHCC2019幻想家

国内首款室外智能机器人亮相CHCC2019

医院物流在现代医院管理中拥有战略性地位,也是智慧医院建设的大趋势下十分关键的一环。对于医院物流的升级来说。一方面由于它的战略意义重大,涉及部门和涵盖医疗环节众多,升级工作十分不易,不可操之过急。另一方面,现有医院物流体系低效率、高成本费人工的缺点越来越显著,对医护工作和医院运行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升级工作刻不容缓。作为全球医院建设领域公认的知识与技术革新风向标,于4月13号在成都召开的2019全国医院建设大会(CHCC2019),为医院智慧物流升级的方向带来了新曙光。值得关注的是,在本次展会中,来自广州赛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室外医院智能配送机器人首次亮相,是国内首款落地的室外医院智能配送机器人。这意味着医院室内与室外智能物流的屏障将被打通,未来的医院靠机器人就可实现大部分医疗物资的流通和管控。室外运输比室内难点大,复杂的地面环境、更远的配送距离以及变化的天气等等,赛特智能是如何克服技术难关,实现室外智能配送机器人技术的落地?就医院智慧物流建设有何见解和展望等问题,记者采访了赛特CTO赖志林博士。赛特智能CTO赖志林博士(左一)记者:与室内机器人相比,在这次CHCC大会首次亮相的赛特室外智能配送机器人在核心技术的运用方面有哪些不同?赖博士:室外比室内的环境更为复杂,对技术的要求更高。首先,在感知方面,室外智能配送机器人在室内智能配送机器人已有感知系统的基础上,加入了GPS高精度定位技术,帮助机器人更准确地感知自身的位置,对户外环境的“辨识”能力更强,实现医院楼宇间的物资配送。其次,室外智能配送机器人的轮框尺寸更大、底盘材质更加耐磨和稳固,能够适应室外更加复杂的环境。另外,室外智能配送机器人的载重量也达到了500KG,能够充分满足医院大件物资运输的需要。赛特室外智能配送机器人记者:室外智能配送机器人对于智慧医院建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哪里?赖博士: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新医改十年以来,医院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这就造成了院内楼宇间物流配送的压力。在我们接触过的医院中,许多家都有室外物流升级的需求,而室外智能配送机器人的出现就可以满足这些医院的需求。这项技术落地的里程碑意义在于它打通了医院室内与室外智能物流的屏障,配合机器人智能配送整体解决方案,就可完成全院范围内的医疗物资的流通和管控,实现医院物流全面的智能化升级。记者:我们看到赛特室内智能配送机器人推出了第三代版本,除了外观上的变化,是否有其他方面的调整?赖博士:室内智能配送机器人不单单是外观升级,它的载重量和容量都有所提升,比之前的运输能力更强。同时,我们对它调整了急停按钮的位置,使其不容易被误触,避免医院人多、小孩误按的情况发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室内智能配送机器人的升级,并非是为了取代原来的版本,而是丰富了它的场景运用,以满足医院不同场景要求。第三代赛特室内智能配送机器人记者:对于医院来说,物流系统升级的意义在哪些方面,是否能覆盖原有的人员配送成本?赖博士:医院现有的人员配送模式,除了日益增加的人工成本之外,还有许多隐形的管理成本和安全风险存在。而智慧物流升级对于医院的意义来说,并不是单纯地用机器替代人力,医院智能配送机器人除了在配送效率上优于人力之外,还可以通过系统中的订单管理、物品回溯、数据分析等功能,大幅提升医院物流系统的管理水平。此外还能提高医护人员的幸福感,使他们能够专注于医务工作,进而提升医院的品牌实力和美誉度。赛特智能团队及其参展产品记者:在CHCC大会上,我们看到很多涉及医疗领域不同方面的人工智能企业。赛特智能除了深耕医院智能物流这一细分领域,未来是否会逐步延伸到其他领域,例如智能医疗器械?赖博士:专业的事情最好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于赛特而言,我们的专长是导航和控制技术,所以我们要力争导航和核心控制部件达到行业最高水准,做行业最好的室内、室外医院智能配送机器人。我们目前参与起草国家标准的《轮式移动机器人导航导引测试方法》,计划到2020,我们将打造核心的导航部件产业和低速无人驾驶相关产业的标准,成为低速无人驾驶行业的领军企业。我们希望通过自身的能力,为行业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得五六人

人工智能专业博士毕业生年薪80万,这个专业为什么这么火?

11月20日,在网上挂出的一则应届博士生招聘信息成为了近几天的的议论焦点。引发众人议论的内容一个是关于招聘的专业,另一个则是所提供的待遇。从这则招聘信息中可了解到该岗位招聘一位研发员,专业是关于人工智能。这可是当前的热门专业。再来看看公司提供的薪资,80万一年。对于一般刚毕业的求职着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吸引的力的岗位。据行业内部人员反映该岗位在去年的薪资水平还在50万左右,仅仅一年竟涨30万。这也说明这个专业的人才非常紧俏,市场供应缺口很大,才会导致企业重金挖人。说起人工智能,可能大家早有了解一些,在10几年前,国外的一些科幻电影就描绘一些在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下的未来人类生活场景。还记得那些场面非常震撼,到处都是机器人来替代人类从事相关的工作,当时觉得这种生活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仅仅十多年之后,在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地方越来越多。如高铁站直接刷脸进站,停车场车牌号的自动识别,导航地图的路线自动优化等等,这些一方面降低了人类的劳动强度,另一方面的的确确给广大的民众带来诸多方便。特别是世界围棋人机大战,机器人以绝对优势获胜。这一事件说明现在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层次,离电影中的那种未来生活越来越近。现在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每年高校新增这个专业的数量都是两位数以上。那么人工智能专业到底学什么呢?其实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懂得计算机知识,心理学和哲学。因此,这个专业对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对数学功底要求是比较高的,学习的难度在目前高校所设置的专业中应该说是偏难的。所以大家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要意味追求高薪酬,万一没学懂,出来就业也是比较困难的。这个专业为什么这么火?很显然这个专业的应用性强,范围非常广。根据行业专家预计:到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尽管2017年全球新兴人工智能项目中,中国占据51%,数量上已经超越美国。但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储备,中国却只有5%左右,人工智能的人才缺口超过500万。并且越来越多的IT巨头公司不断增加AI领域的项目,如百度、谷歌、讯飞、阿里巴巴、腾讯等这些网络巨头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投入越来越多,前景被大家一致看好。人工智能的应用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的增加,产业规模也越来越大,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有人形容这个专业目前正处于风口上,出现其惊人的薪资待遇也不足为奇了。

截稿日

女博士发明机器人拯救人类,却没想到自己也是个人工机器人

大家好!我是小一,今天为大家带来的电影是——《人工智能:灭绝危机》在未来世界,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类濒临灭绝,地球上到处流动着毒气,幸存的人类居住到了一个叫伊甸园的堡垒中,由总统组成,并且由临时政府统一发放食物,没过多久食物就要消失殆尽,总统不得不派人出去寻找食物,出去的人没走多久就会被毒气灼伤致死,就在这时,女博士艾娃制造了一个能力超强能够抵御毒气的人工智能机器人3号。艾娃准备让3号机器人代替人类去寻找食物,但是总统认为3号机器人的设计还不够成熟,坚持让人类穿上了高级的防护服出去寻找食物,结果人类还是死伤惨重。之后,3号机器人竟然突然偷偷自己跑出了伊甸园,3号机器人意外害死了人类,总统知道后非常生气,总统决定封锁消息,并命令三人组成小队去把3号机器人找回来,小分队虽然找到了3号机器人根本不是3号机器人的对手,3号机器人很快又逃之夭夭,而在伊甸园里平民很快就从电视上看到了人类被人工智能机器人3号机器人伤害的画面,这引起了高度的恐慌,一个情绪激动的平民竟然冲进了实验室,挟持人质威胁警察,结果被部长直接开枪打死,而在这个过程中女博士艾娃的手腕受了伤,艾娃突然发现自己竟然也是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原来艾娃生前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设计了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机器人,在总统的劝说下,艾娃意识到了自己身上的使命。艾娃决定走出伊甸园,和小分队一起寻找3号机器人,在伊甸园里警察找到胖哥谈谈,意外得知胖哥居然想推翻总统,重新建立自己的政权,总统最后竟然被民众扔进了火化炉。更为可气的是,胖哥为了夺权竟然把外面的毒气放进了堡垒,伊甸园里顿时乱成一团,在外面艾娃终于找到了3号机器人,艾娃劝说3号机器人跟他一起拯救人类,而3号机器人却坚称人类只知道毁灭,不知道创造,即便是有创造发明,比起他们对环境的污染根本不值一提,3号机器人还以为人类只会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就是现在面临灭绝,人类竟然还在搞内斗。说完这些3号机器人就选择了离开,随后艾娃联系上了在伊甸园的助手,他得知伊甸园发生了混乱,内心有些失望,而艾娃并没有打算放弃人类。艾娃在一个地方再次找到了3号机器人,面对艾娃的劝说,3号机器人说,人类的使命已经走到了尽头,人类完成使命,这个世界就需要改变。3号机器人威胁艾娃在人类和机器之间作出选择,关键时刻,实验室助手终于在后台连接上了3号机器人,助手按下按钮,结束了3号机器人的程序。一手创造了3号机器人的艾娃感到十分的伤心,艾娃已经对人类失去了信心,影片最后幸存者逃出了伊甸园,他们坚信人类精神永远不会死,而艾娃竟然在密室里发现了3号机器人的复制品,以及有一只人工智能组成的军队,人类已经完成了人类的使命,而艾娃终于同意带领这支军队完成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使命。影片结束,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保持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要对自然界保持一种敬畏。我是一生,明天我们再会。

舜之将死

上海首个人工智能AI电台科普节目正式上线,智能机器人“嘿哈博士”变身主播!

2018年上海市“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仪式今天在上海科技影城在举行。仪式上,上海首个人工智能AI电台科普节目正式上线,上海新闻广播《十万个为什么》节目与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共同研发了智能机器人“嘿哈博士”,不久就将在“嘿哈辟谣站”板块中,发挥他的“超强大脑”和听众朋友们一辩科学的真伪。节目中,他将与真人主播组成强强两人组,对听众感兴趣的或是大家热议的话题,只要告诉他关键词,他就能快速从脑海中对储备的海量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通过视觉识别、语音识别等各种算法,做出客观的判断。不可否认,未来的传媒业,将与人工智能技术产生密切的联结,朝着智能化媒体的方向迈进。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改变了广播媒介技术与广播节目产品形态,更可能重塑整个广播媒体的运营方式与产业面貌。据了解,“嘿哈博士”还是个爱学习的主播,会通过深度学习技术,不断修练自己的技能,更好的传播科学知识,为听众服务,成为传统媒体拥抱科技创新的代表。编辑:王宇迪责编:陈敏

使口厉爽

24岁北航博士毕业即受聘211高校副教授,主攻智能机器人研究

24 岁的 211 高校副教授侯涛刚最近火了。新京报记者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理工学院确认,1996 年生的侯涛刚今年刚从该院博士毕业就被聘为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今天(10 月 13 日)上午,侯涛刚表示将潜心工作,做出成绩后再回应公众关切。▲网络流传的截图" 确实特别优秀,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了解侯涛刚的老师评价道。据了解,近几年,高博班也有和侯涛刚一样年轻的博士毕业生,但刚毕业就当上高校副教授的只有侯涛刚。北航学生工作部 " 微言航语 " 曾于今年 1 月发文介绍了这位 " 北航榜样 " 的人物故事,当时,侯涛刚获得了该校 " 年度人物 " 荣誉。侯涛刚 16 岁入读北航 2012 级机械学院本科,2016 级直博,入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理工学院博士生班,师从长江学者王田苗教授。他大一就取得了冯如杯一等奖,获得保研资格。▲校媒上登载的侯涛刚生活照。在科研方面,侯涛刚主攻机器人研究方向,是 ISET 机器人辅助智慧农业科技创始人,带领团队设计的机器人辅助智慧农业生产流水线系统已经在顺义花卉生产基地投入试运行,并获得第五届中国 " 互联网 +"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三等奖。直博 3 年期间,发表第一作者论文 7 篇(封面 2 篇),所设计的智能机器人共计申请专利 11 项,并被北航永久保留展览。据北航校媒报道,专注科研之余,侯涛刚坚持打篮球,通过运动放松自己。来源:新京报编辑 柴潇蕾 / 编审 李枫 / 签发 黄震【来源:ZAKER贵阳】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达文西

24岁北航博士毕业即受聘211高校副教授 主攻智能机器人研究

新京报讯(记者刘洋)24岁的211高校副教授侯涛刚最近火了。新京报记者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理工学院确认,1996年生的侯涛刚今年刚从该院博士毕业就被聘为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今天(10月13日)上午,侯涛刚表示将潜心工作,做出成绩后再回应公众关切。网络流传的截图“确实特别优秀,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了解侯涛刚的老师评价道。据了解,近几年,高博班也有和侯涛刚一样年轻的博士毕业生,但刚毕业就当上高校副教授的只有侯涛刚。北航学生工作部“微言航语”曾于今年1月发文介绍了这位“北航榜样”的人物故事,当时,侯涛刚获得了该校“年度人物”荣誉。侯涛刚16岁入读北航2012级机械学院本科,2016级直博,入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理工学院博士生班,师从长江学者王田苗教授。他大一就取得了冯如杯一等奖,获得保研资格。校媒上登载的侯涛刚生活照。在科研方面,侯涛刚主攻机器人研究方向,是ISET机器人辅助智慧农业科技创始人,带领团队设计的机器人辅助智慧农业生产流水线系统已经在顺义花卉生产基地投入试运行,并获得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三等奖。直博3年期间,发表第一作者论文7篇(封面2篇),所设计的智能机器人共计申请专利11项,并被北航永久保留展览。据北航校媒报道,专注科研之余,侯涛刚坚持打篮球,通过运动放松自己。新京报记者 刘洋 校对 王心

传其常情

两个博士的机器人梦

从航站楼的A点到B点,看似很简单的一件事,但是对于机器人来讲,执行起来却比马路上的无人驾驶汽车更加困难。“没有隔离的车道,预判周围来往行人行进的线路以及可能的动作……这些都是机器人在这种复杂环境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全思博介绍。今年,80后博士全思博与李振在疫情期间做出了一个“出格”的举措,跳出原有的“舒适圈”,带领团队一起创业。“希望在两到三年内,公司能够有正向的收益。”李振说,公司的长远目标则是突破更多核心技术,让机器人可以为更多场景带来真正的价值。在佛山市南海区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李振和全思博带领着研发团队刚刚迁到这里,办公室内的各种机器人略显凌乱地摆放在一侧。而团队的技术人员则忙碌着对机器人进行着调试。今年2月份,李振作为创始人成立了广州哨马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而后他又邀请了同门师兄全思博一同加入创业。两位博士“强强联合”在前不久结束的2020年广东“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博士博士后创新赛决赛上,李振和全思博带着自己的机器人项目亮相,并获得了优胜奖。今年32岁的李振两年前从华南理工大学博士毕业,在一家企业的事业部负责研发工作。由于公司业务调整以及年初疫情波及,李振及所在部门都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选择。不甘心自己和团队的成果付之东流,最后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以曾经事业部的研发班底为基础,拉起了一个12人的团队,开始了创业征程。没过多久,李振在研发上就遇到了一个技术问题,这时他想到了在学校做博后研究工作的同门师兄全思博,在一来二去的技术讨论中,两人一拍即合,李振成功说服师兄出站后加入自己的队伍。谈到自己的经历和创业选择,全思博介绍,大学毕业后的他申请到了全额奖学金并赴美深造。“原本是理科专业,但后来发现比起抽象的理科理论研究,我更喜欢也更适合从事看得见、摸得着的工科行业。”全思博毅然退学并转向了彼时刚刚兴起的机器视觉领域。工作几年后,面对这个国内新兴而又充满机遇的行业,他第一次萌生了创业的想法,继而申请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技术创业与创新硕士专业进行相关知识储备。然而全思博毕业后,创业时机却并未成熟,机缘巧合下他与后来的博士生导师有项目上的合作,在工作中时常会有技术性的问题请教,便又辞职再次回到了学校。“视觉+机器人”大有可为全思博和李振在学校时都是围绕“视觉”+“机器人”开展研究,彼此又有着“互补”的技术特点。那“视觉”+“机器人”最终能够做些什么?李振曾经工作过的公司里的安防监控系统给了他们启示。尽管创业还不到一年的时间,但是利用此前积累的资源以及与合伙人共同的开拓,团队已经完成了多个项目的机器人研发工作。李振告诉记者,以复杂场景下人员和物品的清点统计需求为例,机器人通过人脸和物品识别技术,就可以在行进过程中实时判别人员和物品状态,完成曾经繁复的人工统计工作,而结果也可以直接传送到云端的记录系统,节省了许多人力和物力。“在100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内,机器人三分钟内就可以完成一次清点工作。”“机器人还可以流动测温。”李振介绍:“在疫情期间,根据要求,机器人还加入了红外感知功能,在进行清点的同时,还能够实时对体温进行测量,保证了在第一时间发现体温异常的人员。”此外,如能自主开关机柜门的智慧运营巡检机器人,运维部门能够实时掌握设备状态及时发现故障,结合5G和AR等技术后,还可以利用机器人对故障设备进行远程物理操作。而在未来如何能够通过低成本的技术方案,完成机器人在复杂动态大场景下的语义识别、定位导航和智能避障,是公司当前的重点研究方向。“如今在机场局部区域试用的一个机器人,完成两点之间自主移动,实际上就是对于这一目标打下的基础。”全思博介绍,当机器人在商场、交通枢纽等环境复杂的超大动态场景下能够理解环境,与人类有机和谐相处,智能地完成导航和避障后,再面对办公室和家庭等环境时,就是相对简单的事情了。“虽然理论上可以通过用高成本方案部分实现类似目标,可是由于成本和复杂度,在类似场景下很难实用化落地应用。” 全思博告诉记者,目前团队正在进行技术原型的虚拟仿真测试,未来有希望应用到实际项目当中。从技术出发再回到技术“从技术到项目,再到产品和服务,最后再回归到技术上,形成一个闭环。”全思博向记者介绍了创业理念,他们并不想只做技术的提供方,而是想进入到市场中接受市场考验。而通过积累的共性技术,结合市场和用户需求,形成各有侧重的产品和服务,乃至孵化出相应的子公司。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技术的薄弱环节和难点,再反过来推动技术的提升。谈起创业感受,全思博说:“做一个纯粹的研发人员与领导一个创业公司还是有很大不同,在高校或者是公司研发部门时,市场、资金等通常都是不用过多考虑的,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研究和解决技术问题。而作为一个创业者,要考虑的事情太多,每一个决策都决定着公司的未来存亡,往往就是‘一念之差’。尽管现在大家都在贴钱创业,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只有公司能够自我造血,得到市场认可,才能走上良性循环,实现最初的目标。”而旁边的李振则用了一句话来总结自己的创业感觉,“更有干劲了。”创新创业也要“沉下去”像李振和全思博这样的创业青年,能够有机器人未来发展的技术研究,也有能够让企业活下去的“落地项目”,这得到了前去考察的广东省创业投资协会秘书长肖飞的认可。他告诉记者,其实不乏有一些创新创业的年轻人,想法总有些“飘忽”,始终落不到实处,这种创业公司大多也多以失败告终。“有情怀,有梦想,是创业公司能够成长的基础,而能落地,看实际,则是创业公司能够存活下去的条件。”肖飞说,李振和全思博在实现机器人梦想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要“吃饭”的问题,想法挺切合实际的,也是非常有机会成功的。肖飞表示,创业的年轻人要能够多“沉下去”一点,切实地去解决让企业活下去的问题,如果连这个生存条件都没有办法满足,很难说再去追求梦想了。来源: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丹)

水火

人工智能把李开复博士画成这个模样,机器人真能成为艺术家?

有一种观点说人工智能永远超不过人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比如人类在创意、艺术方面的造诣。而今天的【这很AI】与也正与艺术创作有关。到底机器人在模仿人们的艺术创作上还有多远的路要走?还是真的无法企及?先来看一幅素描画 ▼看完后不知有没有已经猜出画的是谁?如果没有,那就再看下一张▼ 没错,这就是人工智能加持下的李开复的画像,运用了基于深度学习的风格迁移技术除了这种照猫画猫的玩法,有一位伦敦的艺术家显然不满足与这种玩法,他想让其进一步发展,通过与AI有序搭档进行创意合作。这位叫做Patrick Tresset 的艺术家正在训练一种神经网络,也就是一种机器学习算法 :用于在实时绘制肖像时跟随他的步调一起创作。通过下面视频进行直观了解 ▼ 00:12当他绘制一张脸的轮廓时,慢慢地添加眼睛,鼻子和嘴巴,该算法绘制出与草图相对应的人体特征的模糊外表;当他继续添加细节,算法不断地变形其对应的图形,最后人工智能绘制的图像柔和且有触感,几乎像朦胧的灰色水彩画。Tresset通过对21,000张图像进行深度学习,训练了一个称为Pix2Pix的神经网络,其特征是拥有3500个不同人物的素描风格。 Pix2Pix是今年早些时候出现的人工智能绘画工具,背后正是一种受过机器学习的艺术家的流行算法。您可以将任何照片上传到平台,该算法将基于新的草图生成相对逼真的图像。艺术家在过去六年的主要贡献是创造和编程机器人,配备了手持式硬件和笔,通过观察来绘制肖像。Tresset的许多功能包括坐在画廊里,画出任何坐下来的人。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已经勾画了数千人,那些草图与他们绘制的人物的照片配对,从而又提供了用于神经网络训练的输入数据集。神经网络很大规模的用于计算机视觉和自助驾车等更加具有商业前景的领域。除此之外,他们也成为尖端艺术和创意努力找寻和探索的方向,如令人难以置信的绘图工具,逼真的人物肖像以及引人入胜的文体实验。Tresset的实验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是人与机器之间不可思议的协作完成,在天马行空艺术创作上,显然还远没有人工智能赶超人类的时间表,但是人工智能加持下的机器系统也为我们增添了不止于10万+种创作想象空间,而这也许是我们更乐意看到的。

道通为一

国产机器人崛起1:建筑工人平均超50岁,400博士造8款建筑机器人

建筑工人月薪过万,但平均年龄超50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的农民工平均年龄为40.2岁,近5年逐年提升。更为严重的是:虽然建筑工人月薪过万,年轻人越来越少从事建筑行业,导致用工缺口不断加大,建筑工人的平均年龄竟然超50岁。很多农村年轻人宁愿拿三四千的工资,或者自己辛苦创业,也不愿做月薪过万的建筑工人,时代变化很快,中国建筑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迫在眉睫。碧桂园创始人投800亿,急于打造机器人谷被网友调侃为“宇宙第一房企”的碧桂园,投资800亿元在广东顺德打造机器人谷。碧桂园专门成立的机器人公司叫博智林,由于碧桂园创始人不惜重金,急于看到研发成果,杨老板曾在博智林机器人企业的内部会议上说:“你们做的事要能产生效益,不然就不要研究”。曾担任发那科机器人事业本部的技师长,相当于国内的总工程师的沈岗,加入碧桂园,成为博智林机器人的公司总裁,但因研发成果不显著,任职不满一年就离职。杨老板的大手笔和急于求成,杨国强老板被网友戏称为:“一个女人10个月生孩子,杨老板会给你10个女人,让你1个月生出孩子。”自己建学校,大力培养机器人研发人才5年来碧桂园职院已在广东、广西、江西和陕西8个省招收自贫困家庭的学子1887人,对贫困家庭学子实行全免费教育,对于这点,小编很是赞赏。2019届的367名毕业生中301名同学成功获得基层一线管理干部或技术骨干岗位,17名优秀学子毕业,竟然就获得万元月薪。同时碧桂园职院还新增设了“智能控制技术”“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自己培养机器人的人才,还是挺牛的。不惧争议,400名博士加600硕士,8款建筑机器人研发成功财大气粗的碧桂园,以“五星级”的员工待遇广招人才,已引入400多名博士,600多名硕士,共2600名机器人研发工程师。机器人公司成立不到1年,申请专利超过300件,在研产品超过20种,已获得176件机器人专利,8款建筑机器人研发成功,并且全部进入工地现场测试。杨老板这种研发的大手笔大魄力,确实比联想研发要狠很多啊。更大的机器人研发目标,看了吓人杨国强曾说:如今的建筑工人普遍都达到了50岁,转型机器人对于碧桂园来说非常必要,现在有几款建筑机器人已经在工地试用了,这会带来很多改变,在安全、质量、效益上都会有极大的提升,对社会也是很大的贡献。碧桂园更是强调:2600名机器人研发工程师远远不够,未来5年要引入上万名全球顶级机器人专家及研究人员。以机器人本体、核心零部件、核心技术,智能机器人系统为重点,不仅是建筑机器人,开发研制中的产品主要为应用餐饮、物业管理、医疗、农业、智能家居、制造业等领域的机器人、智能设备及系统。虽然杨老板性格急躁,但小编倒是很佩服,与其拿那么多的钱去造房子,还不如去研发机器人,即使5年后800亿不幸打水漂了,也培养了一万名机器人研发工程师,对中国机器人产业还是很有意义的,至少比造房子好,比联想的电脑组装更有意义。本文为百家号独家内容。

无思无虑

斯坦福大学蒋里博士:人工智能——未来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这个时代的家长,很少有人不关心自家孩子的教育,而近几年新崛起的人工智能技术,又让教育以及其他各个行业都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与冲击。技术如何改变教育生态?科技发展又给教育带来哪些挑战?12月8号,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机器人与未来教育项目主任、里兰学院联合创始人蒋里博士受邀到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做了题为《人工智能——未来教育的机遇与挑战》的主题演讲。国内唯一一份国家级的,面向全国教育界的教育日报,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具权威和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新闻媒体《中国教育报》对蒋里博士的演讲进行了报道。还有像新华网、环球网、南方都市报、现代教育报、网易新闻、凤凰网、新浪网、腾讯网等国内数家权威媒体也对蒋里博士的演讲进行了多角度的报道。(新华网)(环球网)(凤凰网)(南方都市报)(现代教育报)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上,论坛成员及数十名专家学者围绕“科技发展与教育变革”的主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思想风暴。在谈到人工智能给未来教育带来的挑战时,蒋里博士的一句话让现场的听众印象深刻:“人工智能思维是未来社会的常识,在中小学阶段人工智能思维教育和数学一样重要。我们有必要让孩子提前10年到15年,接触到世界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设计思维。”“用最前沿的科技去点燃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他们成为引领未来的人才。”蒋里博士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为了能够让更多的孩子学习到全世界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蒋里博士在美国硅谷创立了里兰学院——全球第一个跨国青少年在线精英教育平台。到现在为止,蒋里博士已经带领里兰学院的团队在国内外进行了多次实践和尝试:在美国硅谷设立混龄班,将小学、初中、高中的孩子放在一个班级,讲解斯坦福研究生的人工智能课程。在摒弃了繁杂的数学公式后,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孩子也能较好地理解各项知识点;受邀到中国最顶级的公立和私立学校给学生们讲授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知识,还去到中国最偏远、海拔3000多米的贫困地区,给当地小学的孩子们讲授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知识。毫无学科基础的孩子们,在浅显易懂的教学方式下,也都听懂了这些全世界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未来将是人类与人工智能/机器人并存的时代,我们很有必要让孩子提前15-20年学习全世界最前沿的科学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设计思维等知识。最后,分享蒋里博士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上再次强调的“人工智能思维的三点核心”:第一,了解、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人工智能是如何运作的。只有懂得人工智能工作的原理,才能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帮人类做事。第二,拥有能够区分人的智能和人工智能的能力。比如想象力、创造力、共情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第三,能与人工智能协作的能力。未来孩子的出路不是与人工智能/机器人竞争,而是要学会与人工智能/机器人进行协作,让科技为我们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