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坤鹏论:哲学研究的是什么?有哪些分类?昊天

坤鹏论:哲学研究的是什么?有哪些分类?

哲学,其实是人类寻找确定性的一种尝试,但凡关系到确定性,人类从来不遗余力,于是常常用力过猛,失去理性,变成疯狂。——坤鹏论“面对大自然,我们必须心怀谦逊。”英国首相约翰逊最近如是说。这句话再次让坤鹏论想起了当年项羽乌江自刎前的仰天感叹——“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很可笑,人只有到了绝境才会想起这个世界并不由他来掌握……更可笑的是,这句话不断被后世那些落败的帝王、枭雄们引用。可是既然已有前车之鉴,他们为什么总在失去所有时才意识到呢!黑格尔说得好:“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如果约翰逊这话放到一两年前,估计没多少人在意,甚至还会招来冷嘲热讽。而现在,又有多少人敢于轻视否认它呢!坤鹏论更相信的是,只要新冠一走,人类很快就会将它遗忘,直到下一次灾难来临。大自然最大的奥秘便在于——概率。它也是坤鹏论最近这一两年的最大收获。正是沿着寻找确定性的道路,我一路从投资到概率,从概率到科学,之后便是一只脚迈进了哲学的大门。一、哲学的三大主导思想坤鹏论看过很多对哲学思想提纲挈领的总结,最后不得不感叹,人家伊曼努尔·康德不愧是哲学大师中的大师,他的总结可谓高屋建瓴、高度浓缩,偏偏又那么恰到好处,多一分则盈,少一分则亏,可谓大道至简的典范。康德在晚年回顾一生时,他认为自己毕生全部努力都只是为了回答以下三个问题:我们能够知道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应该信仰什么?而这些问题恰恰就是所有时代,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会用心思考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涉及人的认识。——世界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关于世界的创造我是如何想象的?——关于世界我能够知道多少东西?——关于世界我究竟能够确切地知道多少东西(追求确切性)?第二个问题,涉及人的行为。——我应该如何度过我的一生?——我能理性地生活吗?——我应该追求什么?——我应该如何对待我的同类?——我应该如何面对人类社会?第三个问题,涉及人的信仰。——是否存在一种更高的权力?——人的意志是自由的还是不自由的?——是否存在永生?——以上这些问题能否得到答案?——如果有答案,有没有可以信赖的可靠证据?——如果在思想王国之外还有信仰王国,那知识和信仰这两个领域之间的界限究竟在哪里?如果拿着这三个问题去对照人类历史,我们会发现,它们在历史上出现的顺序恰恰和康德给出的顺序相反。第三个问题,直接关乎的是生死,这是所有生命形式的最基本的现实。人,就是这样,总是在意自己没有的,却往往忽视了已经拥有的,偏偏又在失去时才追悔莫及。因此,人,就像对财富一样,对生命永不知足,总奢望活得更久,最好长生不老。甚至就像金融行为学家希勒所说的:“人类一直在两件事上完全丧失理性,一个是生命,一个是财富。”那么,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第三个问题是人类第一个关注的问题,因为它是最基本的人生之谜。生命的消逝,是没有概率的事,人从生的那一刻就确定了他终将一死,那生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如果我们想为自己的人生赋予一种意义,第三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第二个问题,探讨的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对于社会生物的人类来说,这很重要,因此,它也是哲学需要优先考虑的。同时,任何时候的社会统治和管理者,都需要有针对这个问题的、且能够很好配合自己统治和管理的一整套答案,以便思想层面教化其治下的人们。所以,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便具备了一种特点——与时俱进的变化性。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阶段、统治阶级的意志而有所不同。不过,既然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就不可能是翻天覆地般的变化。因为它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同样,改变,特别是大的改变,同样也要花费不少时间。就像中国的儒家思想,虽然表面上已经离我们很远了,但是,不得不承认,它至今依然在中国社会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总的来说,第一个问题比起第二个、第三个来说,并非最紧要和最必须。也就是人总是要先解决了生存(生死和存在)的问题,才能考虑更多。放眼到世界哲学的范围看,第三个问题,也就是神、自由、永生以及人生意义,它们是古代印度哲学一直最关注的问题。这就造成印度的神学非常发达,印度的古书都是神学、农学的,没有历史书,马克思曾说过:“印度没有历史。”因为,宗教注重来生的幸福,不是此生的幸福,那么记录此生就没那么大意义了。所以,印度哲学是出世哲学,印度人想的是人与神的关系,是轮回。而中国的哲学思想就比较复杂了。从儒家思想来看,它打一开始便强烈地关注第二个问题,关注人的实际行为和人的社会生活问题,也就是伦理学。所以,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哲学,考虑最多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而中国在人事方面的学问就特别复杂。同时,中国哲学总体来说,更注重今生,不相信来世,讲究的是今生今世光宗耀祖,青史留名,这也造成中国的历史学很重要。但是,中国哲学另一大派别——道教又是出世的,同时,一直对中国哲学影响比较深刻的佛教,也是出世的。它们都在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按中国哲学大师冯友兰所讲,出世和入世在中国哲学中相反相成,得到了较好的辩证平衡,使得中国哲学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内圣外王,也就是表里如一,内外兼修。中国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成这样的品格。这个的具体内容,坤鹏论会在后面讨论中国哲学时专门介绍。而古希腊哲学由于学习、融合了东、西方其他文明的智慧,所以就显得有些五花八门了,且三个问题同时出现。不过,相比较而言,他们更倾向于关注人的认识和行为问题,也就是第一个问题。到了中世纪,西方哲学重新又把思想的重点放在了上帝、自由、永生以及人类行为的善与恶这样一些永恒的问题上。到了近代,欧洲思想界再次对人的认识问题给予了广泛的关注,且关注的程度越来越大。因此,西方哲学主要思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直接造成了它的自然科学很发达。二、哲学的分类几千年来,哲学家们提出了很多不同类型的问题。将它们归纳总结出来主要是四种哲学问题,因此也就有了四种最基本类型的哲学家。1.形而上学的问题它研究的是事物的本质,也就是实在以及万物的最终本性,即事物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它不讨论个别事物,而是讨论事物的存在,一切存在者,一切现象(尤其指抽象概念)的原因及本源。这些都是人类无法直接看到、听到的东西,比如:什么是时间?我们凭什么觉得自己是自己?人类有自由意志吗?等主题。形而上学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一种关于宇宙的全面而整体的世界观。2.认识论问题认识论探讨关于知识和信仰的观念的问题。它是对知识的研究,包括:我们能知道什么?我们是怎样知道某种事物的?还有什么是真理?这样的问题。它关注的并非世上有什么,这是形而上学关心的问题,而是关注我们如何能认识世上的一切事物,以及考察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知识的可靠来源。认识论主要包括:有关知识结构和知识本质的信念;有关知识来源和知识判断的信念;以及这些信念在个体知识建构和知识获得过程的调节和影响作用。3.伦理学的问题伦理学探究的是好生活或德行高尚的生活的本质。它是对善恶对错的研究,对良好生活的寻求,对应该如何生活,以及对道德原理和准则的辩护,所以它有时又被称为道德哲学。其实,道德哲学只是伦理学的一部分而已。而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对这些问题作过一些思考,所以,我们大多数人已经就是伦理学哲学家了,最差也是个道德哲学家。从哲学的分类看,中国哲学显然是极为侧重伦理学的。4.政治的问题这个领域研究的是公正社会的问题。也就是,在理想状态,人类社会应该如何组织。它对社会和国家的基础和本质进行研究,试图构想出理想社会的样子。提出这些问题的人叫作政治哲学家。5.其他分类另外,有些分类标准还包括宗教哲学(神学)、艺术哲学(美学)。在科学无比强大之后,又出现了专门的科学哲学。如果再细分,几乎每个学科,都可以冠上哲学二字,并成为该学科的最高境界。也是!哪个学科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呢?哪个学科的极致不是大道至简的智慧呢?因此,也就有了文化哲学、社会哲学、数学哲学、历史哲学、法律哲学、语言哲学、经济哲学、技术哲学、货币哲学……就像坤鹏论以前一直强调的,学科的划分是人为的,真正的知识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越深入学习,越会发现各种知识本就纠缠在一起,最终往往会有殊途同归的明悟。同样,为了方便起见,也为了把这门学科分成适于讲授的几个部分,以及哲学家也喜欢把东西专门化,哲学被划分成了若干领域。但是,它们同样也是最终相互交织在一起,当研究某一个领域的某个哲学问题时,往往不经意间就会发现,自己已经置身于另外一个领域了。那么,某学科哲学与某学科到底有什么不同呢?首先,它们研究的是同样的对象。其次,从结构上看,某个学科随着研究的深入,往往会分支下去,从而拥有不同门类。这也使得学科的研究者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忘记了学科的最上面应该有个整体的存在,它应该是个无所不包的对象。而哲学做的就是研究这个整体的存在,这个无所不包的对象。哲学的终极目标是试图在个别现象中找出普遍的规律,而且,还把学科的研究成果统合到一起,从而获得一种统一的世界观。这样,哲学就和其他学科区别开来了。三、哲学与宗教、艺术不过,并不是所有其他领域都可以像上面所说的那样和哲学划清界限。因为,普遍性特征并不是哲学所独有的,宗教和艺术也具有这样的特征。宗教和艺术也都以各自的方式关注整体的存在。在整体的存在那里,三者之间的界限是流动的。比如:一旦哲学试图把握全部人生的意义,就可能转向宗教的内心体验。并且,在人类的漫长历史中,宗教和哲学也总是纠缠在一起,最典型的便是中世纪的欧洲。再比如:一种具备完美形式的哲学体系的思想大厦也非常近似于一件艺术品,像一首诗、一部交响乐或一座具有高度艺术性的建筑物。所以,哲学也可以称为思想的艺术。一件艺术作品达到极致也就进入了宗教的视野。哲学与宗教、艺术的不同之处在于:哲学:把思想作为自己的真正工具,而且,在传统的西方哲学看来,思想还要具体到理性思想,自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后,绝大多数哲学家坚信:理性至上,理性为至善至美,人类的心灵罗盘是理性,同时还要尽可能地排斥感性,因为它被认为是扰乱心灵罗盘的主要因素;宗教:从本质上讲,首先是唤起人的信仰和感情而不是理性;艺术:其表达形式不是思想,而是用外在的形式(绘画、音乐、雕塑等)表达人的内心体验,它基本上也不是唤起人的理性,而是唤起人的美感和崇高感。四、我的思考在今天的文章最后,坤鹏论再集中谈几个自己的思考:第一,如果深挖下去,艺术归根结底还是思想的产物。只是,艺术家将思想藏身于作品之中,需要人们去感悟后再转化为思想。不过,转化的结果因人而异,这恰恰也是艺术的最大魅力所在,因为这个世界只有不同才会精彩,才会因碰撞而激荡,从而才有活力。第二,哲学,其实是人类寻找确定性的一种尝试,特别是西方哲学,一直以来都以精确表达思想为目标和准绳,所以它一诞生就是理性或尽力追求理性的,如果人们阅读后有千人千面的理解,说明这个哲学是不合格的。所以,哲学就像武术一样,也是分流派的,但凡自成一派的,必然有一套被严格证明、理性的世界观。而哲学这个领域的活力只能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回顾哲学历史,每一次的大兴盛与大发展无不在证明这一点。第三,宗教唤起的是人的信仰和感情,而哲学和艺术走到最后,总会有一条路是通向宗教的,这也恰恰证明了强调感性、正视情绪、研究情感的存在主义,为什么会在人们最惨、最无助、最不知所措的时候,能够成为心灵的避风港。其实,不管是哲学、艺术和宗教,都是思想使然,且必然都是理性与感性的交织而生。特别是艺术和宗教,只有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才能诞生伟大的艺术作品和宗教。第四,坤鹏论一直认为,哲学和音乐非常非常相似。它们都是人类使用一套统一的符号,经由思想的统筹指导,以不同的编排组合,创造出了不一样的东西。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它们称为人类的符号游戏。那么,从这个角度看待乐高,是不是也能够理解它为什么风靡全球,长久不衰呢!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请您关注本,坤鹏论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创始人为封立鹏、滕大鹏,是包括百度百家、头条、雪球、搜狐、网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网站或自媒体平台的特约专家或特约专栏作者,目前已累计发表原创文章与问答6000余篇。

黑玫瑰

哲学是干什么的或者哲学研究的是什么?

生活中我们经常说,谁谁有自己的处世哲学,或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生活哲学,但是哲学究竟是做什么呢?或者我们所说的哲学,它究竟研究的是什么呢?是不是你口中所说的那种生活鸡汤式或唯我唯利的哲学呢?下面是我个人的小看法,一起和大家分享下。对于哲学,古希腊是肯定要说的,因为古希腊哲学出现的很早,也很健全,其出现的时间和学说的精度完全可以和中国的诸子百家时期媲美。那时的哲人对哲学的定义是爱智慧,认为哲学主要是用来分析世界的构成的,还有就是物质中的那些元素,比如水、火、空气、宇宙、雷电、星空等,基本研究的是一种绝对,一种形而上,一个隶属无限的理念世界。古希腊哲学的英明之处在于,他们对这种形而上或无限的研究不仅通过想象,更通过论证和实验得出。这就厉害了,几乎一下子就打开了自然科学的强力之门。而中国那时候,很少有真正伟大的哲人去发展这块,可以说,那时期的中国哲学,在自然科学和分析哲学领域,几乎是片空白。古希腊哲人中,有很大一部分刚开始是通过想象星空,想象宇宙中奇妙的事物,想象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来开展他们的哲学构思的,后来,相对想象,更为严格、精准以及要求实证和逻辑的成分被加入。他们论证数字,从0到无穷,产生了最早的数字学,也就是后来的数学;论证图形和线条的规律,产生了最早的几何学;探讨形而上的宇宙产生根源,产生了最早的宇宙本源说;后来,苏格拉底出现,他用无数生活中的实例,论证和探讨了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过的。这种把科学实证精神和哲学沉思精神相结合的现象一直持续到基督教出现才变得逐渐微弱,由于宗教的威权,他们把哥白尼烧死,把伽利略审判,还把一个女数学家很残忍的杀害,这些事件导致科学和哲学的逐渐背离,完美的结合消失了,代替哲学的是神学,是基督教的大一统。但是西方社会并没有把这种讲究论证的方法丢弃,到了圣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他们捡起了这种方法,通过它论证上帝的存在、上帝对人的生活的影响,以及上帝如何是无限和全能的,中世纪的几位大哲学家和神学家无不如此,比如马背哲学家马可·奥勒留、神学家波埃修。这些人中有的甚至穷其一生,就为了论证上帝的存在是合理的,人性的。即便到后来的加尔文教派,其哲学内核也不出其右。哲学的任务就是为了上帝,它的任务和重心都是围绕着上帝而展开。甚至到近代,斯宾诺莎的哲学思维也是如此,尽管他当时所处的年代,科学的种子已经开始遍地发言,有些科学技术已经被很成熟的应用,很多人选择了相信无神论,但他依然坚持用自己的方法和实践论证上帝的存在。实际上,还是形而上的一种思维。比较难能可贵的是,斯宾诺莎通过自己的哲学给我们总结出了一条重要的启示,即可以证明的东西,未必可以明证。什么是明证呢?明证就是要有非常明确的证据,比如说有人犯了谋杀罪,有目击者看到了,这个目击者就是证人,是明证。但斯宾诺莎说,上帝不能明证,《圣经》上说上帝在那个山上,摩西看到一道白光闪过。这不行,摩西看见了,但他是当事人,别人没看见,你同样拿不出上帝存在的明证。随后,斯宾诺莎话锋一转,他总结道:神或上帝可以证明,但是不能明证。如何证明呢?就是通过自我信仰,通过对上帝精神的践行和修持,但如果想明确证实,目前人类还做不到。我们的哲学也做不到。由此看来,西方哲学中,对哲学的定义(哲学是干什么的?)不仅是爱智慧这么简单,他们还强调对世间万物的分析理解和实证推理。哲学在他们那里,既是对形而上的追求,还是对逻辑、分析的传承;哲学既是方法论,又是本体论;它研究人的思维、伦理价值,也研究宇宙的本源,物质的组成;实际上,就是康德所说的那句话,我们所有的哲学内容都集中在了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

莫愁女

5种学习哲学的方式

改革开放带领中国进入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大家对哲学似乎不那么关注了。在当老师期间经常有同学问到:学哲学有什么用?哲学最大的用处就是“无用之用视为大用”。人之所以超越动物、有意义的地方就在于人具有思想,而哲学就是告诉大家如何思考。从这个意义来说,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他认为假如不去思考着生活,就失去了以人的方式生存的意义。那么如何学哲学呢?1.读书、读哲学原著。学哲学还需要读书,哲学是思考性的,是以文字为主的学科。需要视觉,文字是学哲学的最主要渠道。2.学点哲学史。哲学史就是人类思维的发展史。每个人一生的成长,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在重演人类思考的发展史,懂哲学史可以更快地重演,使你的思维建立在更高、更自觉的基础上。因此,恩格斯认为学哲学史对人成长的帮助非常大。3.独立思考。第一,哲学只能慢慢读,不能快读,看得快等于没看。第二,非常慢地挑衅性阅读,就是以哲学的方式来阅读,不要把阅读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而是激活自己的思想,要具有批判性思维。4.养成把思考转化为文字文本的习惯。思考相对容易,写东西则很困难。思考是一种意识流,是历时性展开的,前后有矛盾也难以发现。文字表述出来的东西,是将思想平面化了,把历时性的思考同时性地呈现出来,矛盾就容易看出来了,每一次修改文字就是把矛盾压缩到更深的层次,就是深化思想。培根就说过,“谈话使人敏捷,写作使人深刻”。这是很有道理的。5.不要怕难。哲学的表述的确有些难,但我认为,哲学并不神秘!只是因为用抽象的语言,失去了许多感性材料的支持,看起来难一些而已。跑步时腿上绑沙袋,能够锻炼人的腿力;读哲学就是阅读时绑沙袋,锻炼你的思考力。哲学都可以读懂了,其他书籍就当然不在话下。哲学需要有智慧的头脑,它也锻炼人们的头脑,给人以智慧。只要以哲学的方式学习哲学,我们就能把每一次阅读都变成不可重复的思想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费直

哲学是研究什么的?什么才能被称为是哲学?

什么叫哲学?哲学就是逻辑学,方法论,一种意识形态,哲学的对象包括很广阔,既包括自括自然界(宇宙)也包括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因而也成为各类具体学科的指南,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什么唯物和唯心的关系问题,在哲学领域中简单把哲学归结为唯物和唯心论本身就背离了哲学原理,把宇宙(自然界)片面定性为物本身也是错误的,1,物只是宇宙的组成部分,2,宇宙空间是空与间才是直接关系,物质和宇宙是间接关系,是第二性关系,3,物质本身并没有存在价值,物的存在价值只有人的具体思维(辩证存在)才能实现,因而在哲学领域中思维和存在才是直接的内在的相互的第一性关系而物质和思维则是间接的外在的对立的第二性关系,在哲学领域中只有辩证存在论才能说明物的存在价值也包括人的生存价值,而辨证唯物论则恰恰相反。个人觉得,心与物的区分,就是“体与用”的区别。心者物之本体,物者心之应用。把心与物对立去看待,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因果理解。因果关系,已经几乎包含了所有的区分和关系,包括心与物。唯物主义不是不承认精神,而是物质是精神的基础,比如人的感情思维是精神的范畴,但如果失去大脑和人的生理运化这种精神就不存在了,就象把电脑硬件破坏了,里面的信息就无从谈起了,依托物质产生了精神,精神又能影响物质的变化,就此如情绪会影健康和工作效率一样,所谓唯心论的错误是在这个“唯”字,他认为精神可以无中生有或独立留存,其实所有的信仰和精神的流传及神佛的选化也都是借助人群个体的肉体心脑传递的。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这就是哲学的本质,除此之外哲学还要揭示出规律的内容的性质变化的逻辑为事物的发展指明方向等。哲学是什么?简单说哲学就是探讨探索世界到底是什么的一门学问。为什么会出现这门学问?从古典哲学出现前宗教就出现了,以神学为代表,解释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但是人们发现好像不对,就有了探索。出现了古典唯物或者唯心主义。到目前为止仍然有学者在探讨,只是中国自有了马列哲学以后就停止不前了,没有再出新的哲学理论。哲学是关于人生存在价值探寻的自圆其说的学问。而科学则是探寻真理的唯一学问。只是哲学与科学存在着边界上的交叉点,故而有部分哲学之说关乎到真理的问题。然而其给予的多是模糊的一些命题。人们常说哲学是爱智慧,那么什么是智慧呢?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讨论了智慧,认为智慧是关于事物根源和原理的知识,哲学追求的则是最高级别的事物根源和原理的知识。黑格尔则进一步认为哲学以绝对为对象,是追求绝对的特殊思维运动。在我看来,这种追求绝对的思维运动源自于人类概念逻辑的心灵驱动,即概念统摄和概念从个别到特殊,特殊到一般,一般到根本的顶层统摄的逻辑驱动。哲学是方法,科学是知识;哲学是形而上学,科学是形而下学;哲学是科学的出发点(假设)与落脚点(结论),科学是哲学方法的运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过程;哲学与科学殊途同归:最具体的哲学是科学,最高形式的科学是哲学。哲学是认识论,科学是方法论。理论上,每个人都有自己认识世界的看法,每个人都是哲学家。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是口才好的传销专家,自从科学普及,提供了一种客观判断对错的方法,哲学自此没落,目前再不会出现大哲学家,因为科学解释力太强了。哲学认为,砖头只是一个气。你也只是一个气。本质上没什么区别。天地之间一气而已。现在的科学量子观点也这么认为。但是哲学还认为。你和砖头虽然都是气。但是你们俩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气。只是现在的科学还没有认识到。什么是哲学?是用最简单的方法建成宏伟工程,象埃及金字塔!煅造大型轮船的水压机都从简单哲理提示造出来的!有的人把哲学形而上学!把它复杂化,和尚摸不着头脑!把理论简单化,指导实践,就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造福人类!说哲学是科学之母并不无道理!古代的人类还没开智的时候就是靠哲学开拓思维,展望未来!他们对哲学的思考慢慢就演变成了今日的科学!哲学是对你所认为的这个世界的一种思考与感悟,然后依靠科学去寻找真理!假如把科学比作路,那么哲学就是指路灯!哲学是研究事物对立的本质和社会问题复杂关系的解释,即复杂问题化整简,而且有条理,依据明白,方法精细,论理逻辑,思维规律。如法律规定就是哲学的原理。哲学是什么?哲学是人对世界正确的概括和总结。具体从4个方面来回答。 1、宇宙由物质、时间和空间三足鼎立构成,它们都遵循不灭定律,时间无始无终,空间无边无际。 2、世界的一部分可以被人类认识(如定律、定理),另一部分人类永远认识不了,不能认识(如无穷远处的事物)。实践是人的行动和行动对象共同形成的产物,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对象,实践是认识的中间产物。 3、全面、系统、全方位、多角度、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随机应变、一分为n(n为恰当的自然数)的分析认识处理事物方法,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辩证法是形而上学的片面分析事物方法,不具有通用性。 4、人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观点和认知。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自然和科学观的指导与方向。哲学思想引导人们生活方式。人生处处有哲学,一个人存在有什么样的哲学思想和思维,就怎样生存和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观里。哲学是一种思维方式,讲究的是逻辑自洽,还是爱智慧和本体论的字面理解比较贴近。 因此才会说哲学是一切科学之母,一加一等于二就是简单逻辑思维的产物。而在没有实验验证的基础上,爱因斯坦推想出谁也不懂的相对论,则是复杂罗辑思维的产物。因此,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也都是真正的哲学家,在科学领域有着突出的学养和逻辑思维能力。 显然,你并没有理解哲学的含义,是按照某种思维框架和立场谈问题的,这是哲学思维的大忌!哲学就是要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智慧是神的品质,我们只是爱智者。苏格拉底如是说。对问题要思辨、要质疑,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要遵循形式逻辑,要能可以实证。哲学是最没有实用的学科,但又是最自由的学科。全面哲学新文化发现者说:宇宙物质运动变化了的自然规律之理既哲学。也可以说哲学是宇宙物质变化运动规律之理的代名词。哲学是运动变化的意思,是没有哲学家之前,就已存宇宙物质运动中。人类只能是探询发现哲学,而不能创造哲学。我认为历史以往的思辩哲学,都是相对的局部探询哲学。哲学的研究,与研究的哲学,不是一码事。研究哲学的终极任务,就找到宇宙物质运动的总规律值尺。然后人类都使用这把衡量尺的万能工具,来生活工作。明白了哲学的全部,既我发现的全面哲学新文化的全部。在我发现的全面哲学新文化里,物质是由材料、结构和功能组成的唯一,全部的整体。人是物质的全部表达。人的“灵魂”意识,只是材料、结构形成的功能。物质是永恒、永远、无限和全面、全部的概念。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的说法,是宇宙物质运动不存在的。是把物质材料、结构和功能完整不可分的概念,硬给拆开,把思维意识功能单独拿出来和物质对比、对抗。材料、结构和功能的物质,不管怎样分割,都是三位一体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外。物质运动是完整的哲学,也是哲学的全部。只有人类只有重视立项研究我发现的全面哲学,才可能有普世文化的中国梦~世界梦的现实到来。我非常期盼,国家有关部门重视立项研究我发现的全面哲学新文化,然后研究用 唯一、完整的宇宙物质观念,去重新分析历史、现实和未来,得到人的终极认识,换句话说认识人和事物终极矛盾,就会得出解决终极矛盾的方法论,跳出永远在“长征”的改革路上的痛苦磨难,到达幸福的全面社会,走向全面世界。谢有识之士给以的支持!在这里我声明,全面哲学~全面文化,是宇宙的、是客观的,与我的言行、对错、好坏和高下没有任何关系,我只是全面哲学新文化的发现者,并不能代表全面哲学和全面文化的客观存在。这就像数学老师讲数学,他个人的好坏对错极言行,不代表数学本身的恒定的科学性。做人,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去对物的学习和认识,继续在物中去实践认识,在认识中去实践,你自然就会体会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重要性,你对感性和理性认识都还没有意识到。说明:你还在自由自在的生活,你在分享社会的物,你没有去创造物。哲学也就是政治学,哲学思维包含了法律道德,智慧与爱结晶,举个栗子:有辆火车在行驶的过程中,发现前面有六个工人在修这条铁路,火车也刹不住,同时呢你看到另一条铁路上只有一个人,这时候你只要轻轻动下你的手让火车行驶只有一个人的铁路上,那么你救了六个人,却直接害死了那一个人,可是你害死的那一个人是属于违法的,那个人本来是与这件事无关的,是你直接杀了他!如果那六个人遇难只是一起交通事故。说完了,如果有说错还请你们改正。哲学的定义:对重要问题追根索源的终极思考而达到简捷结论的过程。而不是它的结果。 所谓哲学,其实就是非常高明的理性智慧;是解决问题的行动依据;是高级学习技能(工具学科);是学习的高级阶段。 哲学是对经验和信息进行深加工的过程。 哲学,就是出于对智慧最深沉的爱和追求。哲学是探究世界本原的一种活动。哲学需要世界观的引领,也需要方法论的工具。哲学并不是世界观,也不是方法论。 当然在哲学活动中可以反映人的世界观,人类的活动也会借助到哲学的方法。种地需要气象知识的指导,但不能说种地就是气象。种地有很多方法我们也会用到别的方面,但不能说种地就是方法论。 哲学更不是什么历史唯物主义,也不是什么辩证法。如果是,那么柏拉图、康德、叔本华他们做的都不是哲学了?

进乎技矣

为什么哲学没有具体的研究对象?

我们的教科书上则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什么是世界观呢?就是对世界的“总的看法”。什么是“总的看法”呢?那就不是“分门别类”的看法。当一个人“打破砂锅问到底”时,那么,他就离哲学的大门不远了。说到底,哲学其实不是一种具体的知识,而是永远在活动着的思想。但哲学这门学问与其他学问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好像没有别的学科那样很具体的研究对象。古希腊有位哲学家说过:“哲学起源于好奇心。”好奇心要是止不住,哲学活动就势在必然地会发生。一般我们对周围世界已经很熟悉,对好多事常常满足于一知半解便不再觉得惊奇,而惊奇却是爱智慧的主要原因。惊奇不止,发问的冲动和思想的活动就不会停止。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是一直保持好奇心下去,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位哲学家了。哲学家们想些什么问题?了解我们所拥有的认识能力。哲学家们就是想知道世界本来是什么样子。他们的问题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正如盲人摸象,每个人“摸”到的“大象”不一样,究竟大象真实的样子是什么呢?正如人类认识宇宙一样,的确非常难以判断。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世界本身是不会因为每个人看到的不同而不同,之所以每个人看到的世界不一样,是因为人的感官系统不一样,因此,世界应该只有一种真实的状态,这种不变的性质就被称为“本质”。而那些千变万化的“外貌”被哲学家们称为“现象”。哲学家们还“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是怎样,掌握了科学方法的人已经具有看到世界真面目的“眼睛”了。世界究竟可知还是不可知?这是近代哲学家们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而且是否因此就有能力控制这个世界,成为世界的主人。关于我们自己: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有哲学家说: “哲学是苦闷意识的产物。但他们是爱智慧的,往往认为有智慧地活着比胡里胡涂地活着更好。因此,他们不仅仅想弄清楚世界的真实面目,也想、弄清楚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真实意义。”于是“认识你自己”这条古训就成了许多哲学家终生努力的目标。1. 人是什么?我们忘了自己原来是谁,从哪儿来又要到哪儿去。普通人或许觉得没有这种疑问。哲学家们却忍不住爱问:我们是谁?有时候他们觉得这个问题比“人是什么?”的问题还要重要。哲学家们“人为什么活着”,或者“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时。有人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关于善与恶的知识。古希腊特尔斐神庙门前的铭文:“认识你自己”就含有这一问题。有人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关于善与恶的知识。但只要一涉及到对具体事情做判断,好像大家的一致看法就都不作数了,你说这好,他说这不好,你说那不好,他说那就好......争论不休。要说清楚一件事情的好坏是非,的确不是太容易的事,因此我们的生活中才有那么多争吵,而且常常是吵也吵不明白。我们以为自己天生就具有的关于善与恶的知识其实是大有疑问的。因此,哲学家们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是从根本上对我们关于善恶的知识进行思考。哲学家们的问题是:什么是善?什么是善的行为?动机好效果不好的行为是善的行为吗?效果好但动机却不好的行为是恶的行为吗?如此等等。更重要的是,他们讨论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想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人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或者说,人应该怎样做人?事实上,当他们“人是什么?”我们是谁?“人生有什么意义?等问题时,是出于内心的一种迫切需要,即需要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和“我应该怎样活着?”与这些问题相关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幸福 ?或者说: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美是什么?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什么是美:你是否被打动过?可是,你想过没有,是什么东西打动了你?哲学家们认为:那打动了你的东西是美。求真、求善、求美之心都出于人的天性。2. 哲学家都是些怎样的人?爱智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一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在所有这些学问背后,他还想追寻要为根本的东西。“去寻求唯一智慧的事物吧!去挑取唯一优美的东西吧。“逻辑”的意思无非是要你说话不能前言不搭后语。· 苏格拉底辩论方法苏格拉底坚持并教导别人要独立思考和自由讨论“天上地下”的任何问题。他使用这样一种方法逼使对手自己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让你自己得出结论。因为他所倡导的无拘无束的讨论不仅对于哲学,而且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都太重要了。讨论就这样一步一步地深入下去。这样的讨论不一定会得到一个最终的结论,但却可以把我们平时没有好好想过的许多问题加以澄清,使我们对事情的看法不再那么笼统和似是而非。这其中有一种精神,那就是只服从真理的精神,而真理是只有通过独立思考和自由讨论才能获得的。苏格拉底的一生都表现了这种精神。他不接受任何人的强迫,也从来不强迫任何人。· 笛卡儿(René Descartes)的沉思——方法论笛卡儿的方法论,沉思是从“ 怀疑一切”开始的。他怀疑的是:我们所有一切知识的来源究竟可靠不可靠? 要像笛卡见这样怀疑下去,别说是建立一个全新的体系,就是一句肯定的话都不能说了。用这种怀疑的眼光来看世界,就没有什么事物和知识是不可怀疑的了。目的是引导我们无穷尽的思考。这就是哲学的本质。· 斯宾诺莎(Benedict Spinoza)的信念斯宾诺莎倡导一种高尚的生活,也就是不单纯顺从我们的欲望、感情和激情,而是用我们的理性去统治、驾驭和节制我们的生活。他认为我们应该成为欲望、感情和激情的主人,而不是反过来成为它们的奴仆。他之所以这样主张,是因为他坚信人类理性不仅能发现和认识宇宙的秩序与法则,而且还能依照这些秩序和法则来控制自己的欲望、感情和激情。当然不是指他对万事万物都始终保持着一种哲学的平静。而是指他也能理解和尊重平常人的生活。他为自己的日常生活制定了一个简单的行为准则。从这准则看,他自己也在过着一种平常人的生活,只不过少了一些平常人的那种自寻烦恼罢了。这准则是:用一种人们能够懂得的方式对他们说话,替他们做一切与我们的目的并行不违的事情。只享受那些有益于健康的乐趣。不贪财,只要能维持健康的生命即可;不落俗,只遵守那些不妨碍我们事业的风俗习惯。· 康德(Immanuel Kant)的忧虑《纯粹理性批判》“你们跟我学不到什么哲学,而只能学哲学思考哲学不是一种现成的知识,而是永不停息的思维活动。“自己思维,自己探索,用你自己的脚站着”这就是他对学生们提出的忠告。他的观点大体如下: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来自我们的经验,也就是说,没有什么知识是我们天生就有的。当然,有些知识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并不一定要我们自己亲身经验到。有些知识是从书本和电视中学到的,和你自己的亲身经验无关。· 英国哲学家休谟(OavidHume)写的一本书《人类理智研究》 这本书的观点使康德感到震动和忧虑。休谋要说的是,你通过学习得到的知识最终也是人从经验中获得的,只不过是他人的经验而已。你不难同意这一点。那么,经验是什么意思呢?经验无非指人看到、听到、闻到、摸到等等,一句话,经验无非是由人的各种感觉印象组成。本来这些感觉印象都是单个的,但我们却常用思维把它们连成一气,形成知识。问题是在于:如果我们关于事物的原因和结果的知识都是不确实可靠的,那么,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变成可疑的了。近代建起的科学大厦岂不是要因此土崩瓦解吗?要知道,我们绝大部分知识都是在陈述某种因果关系。康德曾经强调了人的认识能力(他称为纯粹理性)在取得知识方面的主动性。他说,人的认识能力并不像一块只能被动地接受印象的蜡板(把什么东西往上一按,就留下一个痕迹),而更像一个活动着的装置,能够把感觉材料整理,铸造成形(知识)。同时,他为纯粹理性划定了界限,说只有在某种范围内,它才有可能取得对它有效的知识。超出这个范间,它就无能为力了。也就是说,在这个范国之外,我们不可能有任何知识。我们可以看出,正是休谟提醒了他,必须探讨和指出人类理性的限度。哲学家在探讨什么?哲学家关于世界、关于宇宙的思考。就彷彿哲学家们把整个世界放在自己对面来看、来想。让你对哲学家们到底在想什么有个初步的了解。1. “存在”究竟是什么意思?存在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通常爱把存在理解为占据了空间,而且是满满实实地占据了空间。什么地方空着,我们就会说:那里没有任何东西那襄没有任何东西,也就是不存在任何东西。但有时候我们会说,有一个宇宙太空,这里的“有”又是什么意思呢?如果太空是“存在,那么不存在、没有又是什么意思呢?”当然,哲学家们对存在表示警奇并存在的意义时,他们想到的方方面面比我现在说的要多得多,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要多地想到了时间。时间是一个使哲学家们要为头疼的问题。2. 什么是实在?生与灭。有一个定律叫物质不灭定律,即一张纸不会因为燃烧后组成这张纸的原子就没有了。因此,真实的存在只有最基础的原子,而不是这张纸?这好像包含了一种假定:一个只有不生不灭的,即占据了全部时间的东西才算得上是真实存在的。实在这个词的意思,简单讲就是所说的“真正存在的”。如果说只有不生不灭的东西才是实在的,那就至少还有一样东西跟原子一样是最基本的实在,如果说的是这整个世界。要说这整个世界是由原子组成的,当然没有错,但这是物理学中狭隘的看法,并非哲学要研究的“本质”问题,这样看来哲学并没其他学科那样有具体的研究对象。而哲学的第一个任务恰好是要把握住“真”,即世界的本源究竟是什么?相关文章:哲学的第一问题——如何区分梦境与现实?怎么向非哲学专业的同学,系统的介绍“什么是哲学”?哲学问题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任何见解都有其意义和依据

适来

南哲动态|“聚焦中国传统哲学研究方法”研讨会召开

近年来,“中国传统哲学研究方法”再度成为热门话题。2019年12月28日,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河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湖北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十余位专家学者聚首南京,就中国传统哲学研究方法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一些颇具启示性观点。作为学问研究的对象以及哲学创新的资源,经典文献无疑更是研究的根基与灵魂。李振纲教授认为技巧离不开文献的功夫,方法是建立在对于经典精熟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经典作为支撑的研究就缺少了抓手和依据。杨海文教授反思了文献在不同阶段对自己学术研究的影响,在学生阶段,文献是学问之本;做编辑的阶段,将文献转化为资料库;做老师的阶段,则要精读第一流的经典。李尚信教授则从学与思的角度分析了文献对于研究的根底性作用,认为学与思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性的,“学”属于吸收知识的过程,“思”代表着创新意识,研究者有时很难保持两者之间的平衡,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做好研究。方法论是近年中国哲学史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诠释的差异,本质上是不同诠释方法运用的结果。李振纲教授总结出精读经典的三个方法:直接与经典照面,同时也要了解经典本身带有模糊性,正是因为有模糊性,才能营造出广阔的解释空间;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一部分来自经典,一部分来自现实;读经典要善于抓住核心范畴,善于归纳。杨海文教授认为,文献的功底是第一步,除此之外还需要有进一步的解释解释学技巧。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需要对于自己的文献库不断进行再次分类,每一次的分类,研究者就会有新的认识,开辟出新的领域。李尚信教授同样强调做研究要有解释学的技巧,认为方法运用的效果取决于研究者对于方法的理解,同时要遵循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研究者必须对于研究对象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做出相应的分析。罗安宪教授则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切入,从“概念的分析”与“系统的建立”两个方面对于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做出了具体地阐释,首先,要有概念的分析,概念的分析遵循三个环节:追根溯源、引经据典、分析批判;其次,建立“思想系统”,思想系统的第一个关键是“内通”,此外还要加上“内证”“外证”与“旁证”的方法。思想系统的第二个关键是“关联”,“内通”了之后还要建立一个概念的系统。王建平编审比较了哲学方法与社会学方法的异同,尽管两者有很大的差别,但是都要做文献的研究,这是两者的共通之处,王建平编审还指出,现在的哲学文章往往都是在阐释,但是哲学是引领性的学科,不能停留在解释的层面上,还应该有思想上的创新。写作技巧属于研究结果的表达与呈现的问题,如果以更好的形式将所要传达的内容呈现出来,这就涉及到技巧的运用,这是每一个研究者必然会面对的问题。杨海文教授从三个方面对哲学文章的写作技巧加以说明。首先,技巧总是个人的,“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第二,“美成在久”,任何美好的成就都来自长久的坚持;第三,有了方法,还要加上个人的勤奋。胡静编审结合自身的审稿经验,对哲学论文的写作给出了具体的建议,第一,学术视野要宽广,善于运用不同学科的方法;第二,文章需要有扎实的文献的支撑,还要符合相关研究的规范;第三,作者的心里要有读者,写作时尽量将晦涩的概念转化成读者能读得懂的语言;第四,要有自己的写作方法,而不是简单的模仿;第五,作者要有高度的文字感受力,语文功底要好。王建平编审认为,写作技巧的前提是肚子里面要有东西,表达出来还要符合逻辑、符合规范,文章应该避免教科书式的写作方式。李尚信教授则结合自身的审稿经验,对于文章的具体写作规范提出了两点建议,首先,摘要需要表现出文章的核心观点与创新点;其次,研究的综述不能简单地罗列已有研究,而是写明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学界研究到了什么程度,有哪些观点,可以分成几个方面,已有研究的合理性是什么,不足处又在那里,还有什么问题有待解决。中国哲学的发展,是以经典诠释的方式进行的,但中国哲学关注的问题仍然是终极性的,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哲学的研究者必须对时代的问题有所回应。李振纲教授认为,哲学史的研究要切入现实问题,做哲学并不单单是为了抒发个人的思古幽情,必须带着对当今社会问题的认识与思考钻研经典,在文献中寻求化解之道。李尚信教授同样指出,做中国哲学不能只是研究文本,还要关注现实,为现时代服务,学习中国哲学不仅仅是学习中国哲学史,还要建构当代的中国哲学,中国哲学是对于生成性的生活本身的哲学思考,哲学对于生活意义的揭示是终极性关怀。杨海文指出,研究者需要有历史意识,有了历史意识后,还要回到当下,同时对古代文献要有深情厚意,只有这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一代代薪火相传,这样的态度也就是人文学的关怀。朱承教授立足于中西古今的宏大视野,从五个方面阐述中国哲学的学术关怀问题。首先,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问题,从事传统哲学的研究,绝对不是为了仅仅满足个人的兴趣,传统哲学的研究,需要对于时代问题做出回应;其次,需要对人性、义利、有限无限等具有普遍性、终极性的哲学问题,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研究者给出自己的回答;再次,学术研究不应仅为满足个人的历史兴趣,还要解决时代的问题,文献不仅是我们的对象,还是就是我们解决时代问题的资源;第四,世界哲学不仅仅是一种参照,还应该是资源,在消化吸收以后,还有参与世界哲学的探讨,使得我们自己的哲学也成为世界哲学的资源;最后,做哲学研究要有套路和规范,但是如果没有情怀,就会丧失生命力。李承贵教授着重就中国哲学研究中需要处理的个案问题提出了几点看法。他认为,中国哲学研究的具体表现就是学术论文或著作的写作,学术论文或著作一般都要探讨学说或思想的形成、命题和概念的意蕴、学说或思想的性质等。他指出,以往我们探讨某种哲学学说的形成习惯用唯物史观方法,这当然是分析一种学说形成的基本原则,但这显然无助于我们全面认识一种学说的形成,比如分析王阳明心学的形成,就可以采取社会学方法,考察王阳明弟子们在接引弟子、刊刻语录、处理家务、协调纷争等方面对于阳明心学形成所做的贡献。至于命题或概念的意蕴的解析,李承贵教授认为,需要做到四个“拉回”,就是将所研究的命题或概念拉回到历史文化系统、思想义理系统、现实社会系统和身心系统,其中现实社会系统和身心系统最为重要。所谓拉回到现实社会系统,就是将被理解的命题或概念放在当下现实中加以考察,分析其意蕴;所谓拉回到身心系统,就是将被理解的命题或概念与研究者的身心结合起来,因为我们研究的命题或概念都是关涉人的,所谓“道不离人”,只有将命题或概念与身心加以对照,才能形成真切的把握。关于哲学思想性质的判断,李承贵教授提出“四种效应”说,他认为分析某种学说的性质可由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复述效应”,如果一位哲学家对某种观点或主张,终其一生重复叙述,那么就可以根据这种复述判断其思想的性质;二是“职场效应”,就是指哲学家的观点受其社会身份(政治或经济地位)影响,即根据其阶级属性判断其思想性质,所谓“屁股决定脑袋”;三是“生命效应”,就是指哲学家的生命状况影响思想是性质,哲学家是人,人都免不了生老病死,哲学家身体健康时期与身体病痛时期、青壮年时期与老年时期,其思想倾向有很大差异,因而可以根据哲学家身体状况判断其思想性质;四是“理想效应”,就是指哲学家除了社会角色之外,还是理想主义者,是社会的批判者,哲学家的思想不可能完全受限于社会身份,更多的情况下是突破这种限制表现出超越性和理想性,因而必须注意哲学家哲学思想中的超越因素或理想因素。李教授指出,如果在研究中国传统哲学实践中我们能将这些问题处理得当,那么我们的中国哲学研究是值得期待的。(文字 马慧文 盛丽萍 || 美编 丛艺伟)

邓牧

深入把握文化哲学研究方法论

文化哲学要在鲜活的文化实践中深入研究,在普遍联系、辩证思考中深入研究,在整体和系统中深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哲学研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文化哲学研究的方法论。概括起来,用得较为广泛的主要有三种方法。实践的方法。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重要的方法论。文化作为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本身就是人类实践的产物,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反映。不同文化是不同实践的产物,也反映着不同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实践中孕育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反映着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实践。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文化哲学研究要坚持实践的观点,将其作为根本方法,立足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深入鲜活的文化实践一线,深入研究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方式、风俗习惯及其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道德信仰等文化现象和文化事实,从而揭示人类文化的丰富内涵、发生原理、前进方向,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相互联系及其运动变化规律。辩证的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中。文化领域普遍联系的有机性尤其鲜明,因而文化哲学研究要坚持普遍联系的方法,在文化赖以存在和由其所构成的社会联系中去研究,不仅研究社会文化现象和文化事实,而且研究社会经济、政治、法律等有关现象和事实。例如,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命的理解,既要从新时代的文化视角去把握,又要从新时代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视角去认识,还要从当今世界发展、变革、调整的视角去理解。批判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重要体现。马克思指出,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文化哲学研究要把当前的文化现象、文化事实作为研究起点,深入到与文化哲学相对应的科学哲学中去,坚持批判反思的方法,发现科学哲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辩证否定中建构新的文化及其文化哲学。系统的方法。系统的方法要求把事物看成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来考察,强调事物作为系统的开放性、关联性和整体性,从而克服局限性。文化哲学研究通常是对某种具体文化的研究,而任何一种具体的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具有自组织性的独立系统,也是其他系统的构成要素。这就要求文化哲学研究坚持系统的方法,加强系统内在构成要素、自组织原则、运行发展机理、承载目标使命的研究,加强对文化作为其他系统的构成要素、与其他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其他系统中的功能与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例如,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既要注重研究其独立的系统性本质,研究其发生、构成、变化、培育、弘扬;又要注重研究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历史使命,注重研究其与社会主义道德、法律的关系;还要注重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于其他价值观的先进性,对其他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等等。(作者为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教授)人民日报

就一次

「原创」搞哲学研究需要注意什么?

谈到哲学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哲学本身,二是研究哲学的人,三是怎么研究。一、哲学本身“哲学”一词在新华字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研究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哲学的特点在于它的原理性,即它是一种普遍规律,它是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具体事物的共同特征,它具体表现为一般性、概括性和宏观性。哲学的实现方式在于归纳,它最终通过概括和总结来完成它的使命,通过概括和总结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使复杂的东西变得容易掌握、容易应用。哲学的社会价值表现在它通过概括和总结最后形成一种普遍规律,用这个普遍规律能够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指导人们去不断的创造,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二、研究哲学的人从事哲学研究的人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素质,否则就不适合研究哲学。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能力强,善于实践,能够始终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抽象思维能力强,善于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普遍的一般规律。3、好奇心强,有钻研精神,能够为一个疑问不辞辛苦的寻找答案。4、善于从宏观上把握一件事情,不局限于一个小的思维框架中。5、发散思维能力强,善于从多个角度看问题,能够突破常规思维逻辑去分析问题。6、心胸阔达,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乐于接受别人的质疑与批评,能够在承认不同观点存在的前提下保持一个客观的心态去探讨问题。7、不因自己取得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自命清高,能够始终保持一个平常心、一个客观的心态。8、对于人类的一切概念能够拿得起放得下,不过度执着于某个概念而无法自拔。9、有较好的语言功夫,能够准确的运用词汇表达自己的思想。10、思想要端正,从事哲学研究的初衷是爱好,目的是从中获得快乐,不要妄想收获名利。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的你的心胸才能开阔,你的思想才不会被束缚,你才有可能在哲学研究上有新的发现。研究哲学的人,如果不具备这些能力或存在弱项,那么他的研究就会陷入僵局,停滞不前。三、研究哲学的方法及注意的问题 (一)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了解人类已知的哲学原理和前沿的哲学思想。2、以已知的哲学原理为依据去解决所遇到的哲学难题。3、以哲学的特点和实现方式为依据论证哲学问题,不偏离这个依据。4、自觉的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5、能够很自然的投入到普及哲学知识的工作中去,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哲学领域中来,壮大哲学研究者队伍。哲学问题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大课题,不是依靠某一个人的力量能够解决得了的,需要人类的共同智慧。(二)哲学研究的注意事项1、在哲学研究的整个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一个宏观的高度,这是为避免陷入自己的小逻辑中而自己却没有察觉,造成研究的片面性,失去全局性和普遍性。2、一定要借助人际间、报纸、网络等媒介与别人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交流,通过别人的质疑与批评来实现对自己研究思想的修正。3、为了研究哲学的方便,我们可以创造一些词汇,但不能热衷于创造词汇,过多复杂的词汇会使很简单的哲学变得复杂,变得深奥,变得没人愿意看,因此远离群众,失去群众。我们一定要本着能不用就不用特殊词汇的原则,尽量使用最简单、最普遍的词汇进行哲学思想的表达。4、对于人类的一切概念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陷入自己的哲学思想中无法自拔,拿得起却放不下。5、研究哲学不能带有功利性心理,不能是为了在哲学界成名而研究哲学。研究哲学只能是自己的一个兴趣爱好,目的是从中享受快乐。带有功利性心理去研究,只能使研究走向狭隘的一面,逐渐滑向急于求成的心态,只关注一点而看不到问题的全部。关于哲学研究,本人不才想到这些,写了这些,望能够给更多从事哲学研究的人以启示。如果我的某些论断存在错误或不完整的地方,请各界人士直言指证,以共勉!

古之至人

哲学可以教给我们什么?为什么要研究哲学?高人总结了10点

哲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问,但不要试图一下子就想得到“终极”答案。——题记哲学可以教给我们什么?为什么要研究哲学?一起来看下高人总结的10点,看完肯定受用。1,在我们的精神世界,哲学一直都隐含地存在着,无论我们是逃避还是迎接,是愿意还是不愿意,哲学都在那里,它永远不会消失。2,哲学可以让我们形成预设思维,当我们领悟这些预设,就可以借助这些预设进行思维和实践,进而获得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原理——即对部分真理的洞见。3,哲学可以教我们从别人已想过的东西、已做过的事情那里获取宝贵的经验和人类智慧总结。比如我们看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就可以从中汲取很多人生经验,然后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4,尽管科学和律法已经很完备和发达,但我们依然需要一种学问,这种学问能帮我们弄清楚自己知道什么和相信自己知道什么,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大多数人往往处于相信自己知道什么的状态,而并没有弄清楚自己知道什么。此时,就需要哲学这门学问。5,哲学可以让我们明白哪些规范具有普遍约束力,哪些规范不具有普遍约束力;哪些条件对每个人都有效,而哪些条件仅仅是对某个人或某些人有效;它帮我们获取有效和普遍的主张(政治主张、文化主张、社会规划主张等等)。6,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规范和伦理问题,虽然可以把我们引向不同的学科和部门,但最终都会走向哲学,因为哲学具有统领其他一切学科的性质和本领。7,科学对人的发展来讲是不完备的。科学仅仅是提出各种概念预设和方法论预设,往往解决的是具体问题,物质层面问题居多,它无法告诉我们问题的全部真相。此时,哲学反思就成了一种必然和必须,因为哲学有助于我们维持整体视野,不至于让我们总是局限于某一个单一视角。8,每一种历史叙述或历史学家的观点,都只是其时代的一个侧面,是众多视角中的一个。人们往往会强调历史多样性中跟自己相关并觉得重要的部分,没有人能通过一种中立的眼光,从一种永恒的视角出发或从上帝的视角出发去对待人类的客观命运。哲学尽可能地在避免这些视角的缺陷所造成的后果。哲学不是上帝,但类似上帝。9,过往的哲学家们都认为自己道出了真理,都认为对自己的时代,甚至对后来的时代提出了挑战或建设性的意见,古代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近代的笛卡尔、黑格尔和康德……等等,无不如此。在他们给我们留下的哲学宝库里,我们的幸运之处在于可以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立场,一种使我们自己的观点与他们的观点进行对话和交流的可能。在对他们的思想进行详尽的理解的同时,我们要学会对过去的一切进行重构和再思考,一边倾听,一边努力做出富有希望的回应。这种倾听和回应源于哲学对我们的恩惠。10,近代以来,几次大的工业革命和文化革新,使得以前通行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已经不再适合,新时代的全球背景下,人类正面临诸多挑战(环境问题、伦理问题、价值重估问题、贸易壁垒问题、种族问题、民粹主义问题等等)。哥白尼、开普勒、牛顿的自然科学理论和达尔文、弗洛伊德、马克思·韦伯、马克思的社会科学理论是否需要重新考量或与时俱进?新的认识论和伦理观该如何统一建立?全球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该何去何从?这些正是现代哲学所需要努力的方向。结语——如果不研究哲学,不建立整体视角或宇宙思维,不进行反思和自我反思,人类的未来或将是一片黯淡!

三世

与哲学相关的都有哪些问题?

有人可能不清楚哲学究竟是什么?研究什么问题?哲学研究对人类文化又有什么影响。今天,从事于人文学术研究的人,可能听过一些哲学名词,例如所谓“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学习语文、语言学的人,大概都会听过“结构主义”。读社会学专业的人必然听过所谓“法兰克福学派”,而读理工的人也可能听说过“逻辑实证论”。甚至,一般在中学的年青朋友也听过有关尼采、叔本华、祁克果等哲学家的故事。哲学的重要性,不是在这些流行的概念中,略见一斑吗?哲学的问题浩如烟海。从个人说起,人生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生活?人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这不仅是“人生哲学”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已经涉及了世界观的问题。宇宙为什么是这样?这样的世界是我们所处的世界中最美好的地方吗?宇宙间何故是“有”而不是“无”?莱布尼兹与海德格尔不是问: Why is there being rather than nothingness ? 现象世界有本体吗?大地谁主浮沉……玉帝、梵天统治世界吗?玉帝、梵天又从哪里来?她是自有永有吗?宇宙作为自己存在的原因该如何理解?或者如某些哲人所言:世界的一切只是一个幻相,自我其实就是世界。这些就是“本体论”问题,也就是“形上学”问题。从形上学问题回到历史文化,人类历史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吗?天下大势,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吗?人类历史是朝向进步吗?什么因素让一些民族退出世界的历史舞台?这些都是“历史哲学”的问题。社会文化观不仅需要“历史哲学”,也需“法律哲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经济哲学” 等。从文化生活而谈到宗教和艺术,它们的哲学问题便成为“宗教哲学”与“艺术哲学”的问题。从宗教到艺术,再从艺术到科学。科学让我们感到敬畏,不仅是由于它是人类可靠知识的来源,而且也由于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尽管如此,科学随科技中也有有许许多多多的哲学问题。比如说:科学知识的结构是怎么样的?科学的本质是什么?科学方法有其局限性吗?科技文明的前景如何?基因工程对人类物种有没有道德问题?如何评估克隆人的道德价值意义?人类文明该往哪里去……这些都是与哲学相关的问题。假如一个社会中缺少哲学,那么,这样的社会必然缺乏深层的精神生活。如果一个民族缺少哲学,那么,这样的民族是没有深度的。如果一个时代缺少哲学,那么,这样的时代必然是浮嚣的。该如何回答「哲学到底能干嘛」这一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