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哲学可以教给我们什么?为什么要研究哲学?高人总结了10点火王

哲学可以教给我们什么?为什么要研究哲学?高人总结了10点

哲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问,但不要试图一下子就想得到“终极”答案。——题记哲学可以教给我们什么?为什么要研究哲学?一起来看下高人总结的10点,看完肯定受用。1,在我们的精神世界,哲学一直都隐含地存在着,无论我们是逃避还是迎接,是愿意还是不愿意,哲学都在那里,它永远不会消失。2,哲学可以让我们形成预设思维,当我们领悟这些预设,就可以借助这些预设进行思维和实践,进而获得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原理——即对部分真理的洞见。3,哲学可以教我们从别人已想过的东西、已做过的事情那里获取宝贵的经验和人类智慧总结。比如我们看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就可以从中汲取很多人生经验,然后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4,尽管科学和律法已经很完备和发达,但我们依然需要一种学问,这种学问能帮我们弄清楚自己知道什么和相信自己知道什么,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大多数人往往处于相信自己知道什么的状态,而并没有弄清楚自己知道什么。此时,就需要哲学这门学问。5,哲学可以让我们明白哪些规范具有普遍约束力,哪些规范不具有普遍约束力;哪些条件对每个人都有效,而哪些条件仅仅是对某个人或某些人有效;它帮我们获取有效和普遍的主张(政治主张、文化主张、社会规划主张等等)。6,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规范和伦理问题,虽然可以把我们引向不同的学科和部门,但最终都会走向哲学,因为哲学具有统领其他一切学科的性质和本领。7,科学对人的发展来讲是不完备的。科学仅仅是提出各种概念预设和方法论预设,往往解决的是具体问题,物质层面问题居多,它无法告诉我们问题的全部真相。此时,哲学反思就成了一种必然和必须,因为哲学有助于我们维持整体视野,不至于让我们总是局限于某一个单一视角。8,每一种历史叙述或历史学家的观点,都只是其时代的一个侧面,是众多视角中的一个。人们往往会强调历史多样性中跟自己相关并觉得重要的部分,没有人能通过一种中立的眼光,从一种永恒的视角出发或从上帝的视角出发去对待人类的客观命运。哲学尽可能地在避免这些视角的缺陷所造成的后果。哲学不是上帝,但类似上帝。9,过往的哲学家们都认为自己道出了真理,都认为对自己的时代,甚至对后来的时代提出了挑战或建设性的意见,古代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近代的笛卡尔、黑格尔和康德……等等,无不如此。在他们给我们留下的哲学宝库里,我们的幸运之处在于可以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立场,一种使我们自己的观点与他们的观点进行对话和交流的可能。在对他们的思想进行详尽的理解的同时,我们要学会对过去的一切进行重构和再思考,一边倾听,一边努力做出富有希望的回应。这种倾听和回应源于哲学对我们的恩惠。10,近代以来,几次大的工业革命和文化革新,使得以前通行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已经不再适合,新时代的全球背景下,人类正面临诸多挑战(环境问题、伦理问题、价值重估问题、贸易壁垒问题、种族问题、民粹主义问题等等)。哥白尼、开普勒、牛顿的自然科学理论和达尔文、弗洛伊德、马克思·韦伯、马克思的社会科学理论是否需要重新考量或与时俱进?新的认识论和伦理观该如何统一建立?全球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该何去何从?这些正是现代哲学所需要努力的方向。结语——如果不研究哲学,不建立整体视角或宇宙思维,不进行反思和自我反思,人类的未来或将是一片黯淡!

望普

为什么哲学没有具体的研究对象?

我们的教科书上则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什么是世界观呢?就是对世界的“总的看法”。什么是“总的看法”呢?那就不是“分门别类”的看法。当一个人“打破砂锅问到底”时,那么,他就离哲学的大门不远了。说到底,哲学其实不是一种具体的知识,而是永远在活动着的思想。但哲学这门学问与其他学问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好像没有别的学科那样很具体的研究对象。古希腊有位哲学家说过:“哲学起源于好奇心。”好奇心要是止不住,哲学活动就势在必然地会发生。一般我们对周围世界已经很熟悉,对好多事常常满足于一知半解便不再觉得惊奇,而惊奇却是爱智慧的主要原因。惊奇不止,发问的冲动和思想的活动就不会停止。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是一直保持好奇心下去,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位哲学家了。哲学家们想些什么问题?了解我们所拥有的认识能力。哲学家们就是想知道世界本来是什么样子。他们的问题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正如盲人摸象,每个人“摸”到的“大象”不一样,究竟大象真实的样子是什么呢?正如人类认识宇宙一样,的确非常难以判断。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世界本身是不会因为每个人看到的不同而不同,之所以每个人看到的世界不一样,是因为人的感官系统不一样,因此,世界应该只有一种真实的状态,这种不变的性质就被称为“本质”。而那些千变万化的“外貌”被哲学家们称为“现象”。哲学家们还“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是怎样,掌握了科学方法的人已经具有看到世界真面目的“眼睛”了。世界究竟可知还是不可知?这是近代哲学家们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而且是否因此就有能力控制这个世界,成为世界的主人。关于我们自己: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有哲学家说: “哲学是苦闷意识的产物。但他们是爱智慧的,往往认为有智慧地活着比胡里胡涂地活着更好。因此,他们不仅仅想弄清楚世界的真实面目,也想、弄清楚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真实意义。”于是“认识你自己”这条古训就成了许多哲学家终生努力的目标。1. 人是什么?我们忘了自己原来是谁,从哪儿来又要到哪儿去。普通人或许觉得没有这种疑问。哲学家们却忍不住爱问:我们是谁?有时候他们觉得这个问题比“人是什么?”的问题还要重要。哲学家们“人为什么活着”,或者“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时。有人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关于善与恶的知识。古希腊特尔斐神庙门前的铭文:“认识你自己”就含有这一问题。有人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关于善与恶的知识。但只要一涉及到对具体事情做判断,好像大家的一致看法就都不作数了,你说这好,他说这不好,你说那不好,他说那就好......争论不休。要说清楚一件事情的好坏是非,的确不是太容易的事,因此我们的生活中才有那么多争吵,而且常常是吵也吵不明白。我们以为自己天生就具有的关于善与恶的知识其实是大有疑问的。因此,哲学家们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是从根本上对我们关于善恶的知识进行思考。哲学家们的问题是:什么是善?什么是善的行为?动机好效果不好的行为是善的行为吗?效果好但动机却不好的行为是恶的行为吗?如此等等。更重要的是,他们讨论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想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人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或者说,人应该怎样做人?事实上,当他们“人是什么?”我们是谁?“人生有什么意义?等问题时,是出于内心的一种迫切需要,即需要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和“我应该怎样活着?”与这些问题相关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幸福 ?或者说: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美是什么?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什么是美:你是否被打动过?可是,你想过没有,是什么东西打动了你?哲学家们认为:那打动了你的东西是美。求真、求善、求美之心都出于人的天性。2. 哲学家都是些怎样的人?爱智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一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在所有这些学问背后,他还想追寻要为根本的东西。“去寻求唯一智慧的事物吧!去挑取唯一优美的东西吧。“逻辑”的意思无非是要你说话不能前言不搭后语。· 苏格拉底辩论方法苏格拉底坚持并教导别人要独立思考和自由讨论“天上地下”的任何问题。他使用这样一种方法逼使对手自己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让你自己得出结论。因为他所倡导的无拘无束的讨论不仅对于哲学,而且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都太重要了。讨论就这样一步一步地深入下去。这样的讨论不一定会得到一个最终的结论,但却可以把我们平时没有好好想过的许多问题加以澄清,使我们对事情的看法不再那么笼统和似是而非。这其中有一种精神,那就是只服从真理的精神,而真理是只有通过独立思考和自由讨论才能获得的。苏格拉底的一生都表现了这种精神。他不接受任何人的强迫,也从来不强迫任何人。· 笛卡儿(René Descartes)的沉思——方法论笛卡儿的方法论,沉思是从“ 怀疑一切”开始的。他怀疑的是:我们所有一切知识的来源究竟可靠不可靠? 要像笛卡见这样怀疑下去,别说是建立一个全新的体系,就是一句肯定的话都不能说了。用这种怀疑的眼光来看世界,就没有什么事物和知识是不可怀疑的了。目的是引导我们无穷尽的思考。这就是哲学的本质。· 斯宾诺莎(Benedict Spinoza)的信念斯宾诺莎倡导一种高尚的生活,也就是不单纯顺从我们的欲望、感情和激情,而是用我们的理性去统治、驾驭和节制我们的生活。他认为我们应该成为欲望、感情和激情的主人,而不是反过来成为它们的奴仆。他之所以这样主张,是因为他坚信人类理性不仅能发现和认识宇宙的秩序与法则,而且还能依照这些秩序和法则来控制自己的欲望、感情和激情。当然不是指他对万事万物都始终保持着一种哲学的平静。而是指他也能理解和尊重平常人的生活。他为自己的日常生活制定了一个简单的行为准则。从这准则看,他自己也在过着一种平常人的生活,只不过少了一些平常人的那种自寻烦恼罢了。这准则是:用一种人们能够懂得的方式对他们说话,替他们做一切与我们的目的并行不违的事情。只享受那些有益于健康的乐趣。不贪财,只要能维持健康的生命即可;不落俗,只遵守那些不妨碍我们事业的风俗习惯。· 康德(Immanuel Kant)的忧虑《纯粹理性批判》“你们跟我学不到什么哲学,而只能学哲学思考哲学不是一种现成的知识,而是永不停息的思维活动。“自己思维,自己探索,用你自己的脚站着”这就是他对学生们提出的忠告。他的观点大体如下: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来自我们的经验,也就是说,没有什么知识是我们天生就有的。当然,有些知识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并不一定要我们自己亲身经验到。有些知识是从书本和电视中学到的,和你自己的亲身经验无关。· 英国哲学家休谟(OavidHume)写的一本书《人类理智研究》 这本书的观点使康德感到震动和忧虑。休谋要说的是,你通过学习得到的知识最终也是人从经验中获得的,只不过是他人的经验而已。你不难同意这一点。那么,经验是什么意思呢?经验无非指人看到、听到、闻到、摸到等等,一句话,经验无非是由人的各种感觉印象组成。本来这些感觉印象都是单个的,但我们却常用思维把它们连成一气,形成知识。问题是在于:如果我们关于事物的原因和结果的知识都是不确实可靠的,那么,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变成可疑的了。近代建起的科学大厦岂不是要因此土崩瓦解吗?要知道,我们绝大部分知识都是在陈述某种因果关系。康德曾经强调了人的认识能力(他称为纯粹理性)在取得知识方面的主动性。他说,人的认识能力并不像一块只能被动地接受印象的蜡板(把什么东西往上一按,就留下一个痕迹),而更像一个活动着的装置,能够把感觉材料整理,铸造成形(知识)。同时,他为纯粹理性划定了界限,说只有在某种范围内,它才有可能取得对它有效的知识。超出这个范间,它就无能为力了。也就是说,在这个范国之外,我们不可能有任何知识。我们可以看出,正是休谟提醒了他,必须探讨和指出人类理性的限度。哲学家在探讨什么?哲学家关于世界、关于宇宙的思考。就彷彿哲学家们把整个世界放在自己对面来看、来想。让你对哲学家们到底在想什么有个初步的了解。1. “存在”究竟是什么意思?存在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通常爱把存在理解为占据了空间,而且是满满实实地占据了空间。什么地方空着,我们就会说:那里没有任何东西那襄没有任何东西,也就是不存在任何东西。但有时候我们会说,有一个宇宙太空,这里的“有”又是什么意思呢?如果太空是“存在,那么不存在、没有又是什么意思呢?”当然,哲学家们对存在表示警奇并存在的意义时,他们想到的方方面面比我现在说的要多得多,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要多地想到了时间。时间是一个使哲学家们要为头疼的问题。2. 什么是实在?生与灭。有一个定律叫物质不灭定律,即一张纸不会因为燃烧后组成这张纸的原子就没有了。因此,真实的存在只有最基础的原子,而不是这张纸?这好像包含了一种假定:一个只有不生不灭的,即占据了全部时间的东西才算得上是真实存在的。实在这个词的意思,简单讲就是所说的“真正存在的”。如果说只有不生不灭的东西才是实在的,那就至少还有一样东西跟原子一样是最基本的实在,如果说的是这整个世界。要说这整个世界是由原子组成的,当然没有错,但这是物理学中狭隘的看法,并非哲学要研究的“本质”问题,这样看来哲学并没其他学科那样有具体的研究对象。而哲学的第一个任务恰好是要把握住“真”,即世界的本源究竟是什么?相关文章:哲学的第一问题——如何区分梦境与现实?怎么向非哲学专业的同学,系统的介绍“什么是哲学”?哲学问题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任何见解都有其意义和依据

小煞星

详细解答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中的问题(十五)

54.关于“理解”一词的具体含义,维特根斯坦通过一个具体的语言游戏来揭示理解一词在头脑中运作过程中的具体所指。在这个具体例子中,看到一串数字,然后想到了一个复杂的公式,随后写出接下来应该出现的数字。这个过程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找出这个数列的构成规则。图像化siwe理解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对事情发生的原因或者规则进行一种判断。理解一件事应该是贯穿着从不明白到明白的一个心理分析过程。需要加入一个规则.这个规则给予当前发生的事情一个合理的解释。维特根斯坦说:理解的过程被隐蔽起来了。他发现不了“理解”的过程.那么,这是和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相悖的.事实上,理解也是这样一个心理过程。比如你位于一个纵横交错的地道中,你手中有一张关于这个地道的地图。这个地图引导你顺利地走出这个地道。所谓的对地道的情况的理解就是找到了这张地图。至于理解是不是一个精神过程?看你从哪个角度说了。事实上,维特根斯坦举的三个精神过程的例子也是具有不同的性质.地道156. 关于阅读这个词,阅读产生了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首先,阅读是一个辨识的过程,随后是大脑将辨识出的文字转化为读音,转化为读音后,大脑再辨识这个读音的意义,随后是辨识一个句子的意义。在这里,初学者和熟练使用这种语言的读者的大脑的反应肯定是不一样的。喜欢学习外语的朋友,特别是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的朋友对这一点会有深刻的体会。我们听母语,说母语时,基本上都是条件反射式的,对语言进行反应的时间很短。而外语则不同,初学时都需要逐字辨识,需要花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听外语类似于听母语的反应。学习中文157-171.关于阅读句子时在大脑里引起潜在的声音的现象,说明我们所谓的思考主要是借助声音完成的。研究这个问题--就是大脑借助语言进行思考的问题,通过脑神经科学来研究或者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会显得更专业一些。维特根斯坦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些问题,有些隔靴搔痒的感觉。就是提出了大量的问题,但是没有递进.172-174. 关于引导和谨慎的一种精神状态,被引导和谨慎地做某些动作时,存在着一种精神状态,就是精神上的高度紧张。这和汽车驾驶状态有类似之处。就是精神无法放松,一旦精神放松,就可能出错。这和放松时的精神感觉是不同的。维特根斯坦可能想要指出的就是当时的精神状态。维特根斯坦175. 在这段,维特根斯坦所说的引导就是按照命令完成任务.176.-178. 这三段很精彩。思维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所谓的因果关系?他一直在探讨引导一词的意义。能够坚持看我的分析的读者,或者说,能够坚持把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看下来的读者,应该是掌握了维特根斯坦的分析方法,就是将语言转化为生活的图像的方法。维特根斯坦所做的所有的语言分析都使用了这个方法。语言游戏我们有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图像式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最原始的思维方式。就是智人在没有掌握语言之前所使用的思维方式,或者像我所举的那个例子-黑猩猩向动物学家要香蕉的那个例子里的黑猩猩的思维方式. 另一种思维方式就是使用语言的思维方式。使用语言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进化,主要是通过头脑中语音来思考。有个不大恰当的比喻,用语言思维就像计算机里的用高级语言编程,这能够减轻大脑的负担,加快思考的速度。黑猩猩的思维维特根斯坦敏锐地看到了我们对于不同的生活图像所进行的加工,其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你看到前面有一个水坑。一种选择是一脚踩进这个水坑。另一种选择是绕过这个水坑。也许你从前经历过鞋子进水的不愉快经历,所以在直接踩下去和绕过去这两个不同的图像选择中,你的大脑选择了绕过去的图像,就是你决定绕过这个水坑。这是一种对图像的判断,也可以看成是体现了一种因果关系。大脑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生活图像,而最终实现哪种生活图像是由大脑的判断决定的。这个最终判断的能力,是大脑所独有的能力。为什么计算机代替不了人脑?因为计算机缺乏这种最终的判断能力.

哲学是干什么的或者哲学研究的是什么?

生活中我们经常说,谁谁有自己的处世哲学,或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生活哲学,但是哲学究竟是做什么呢?或者我们所说的哲学,它究竟研究的是什么呢?是不是你口中所说的那种生活鸡汤式或唯我唯利的哲学呢?下面是我个人的小看法,一起和大家分享下。对于哲学,古希腊是肯定要说的,因为古希腊哲学出现的很早,也很健全,其出现的时间和学说的精度完全可以和中国的诸子百家时期媲美。那时的哲人对哲学的定义是爱智慧,认为哲学主要是用来分析世界的构成的,还有就是物质中的那些元素,比如水、火、空气、宇宙、雷电、星空等,基本研究的是一种绝对,一种形而上,一个隶属无限的理念世界。古希腊哲学的英明之处在于,他们对这种形而上或无限的研究不仅通过想象,更通过论证和实验得出。这就厉害了,几乎一下子就打开了自然科学的强力之门。而中国那时候,很少有真正伟大的哲人去发展这块,可以说,那时期的中国哲学,在自然科学和分析哲学领域,几乎是片空白。古希腊哲人中,有很大一部分刚开始是通过想象星空,想象宇宙中奇妙的事物,想象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来开展他们的哲学构思的,后来,相对想象,更为严格、精准以及要求实证和逻辑的成分被加入。他们论证数字,从0到无穷,产生了最早的数字学,也就是后来的数学;论证图形和线条的规律,产生了最早的几何学;探讨形而上的宇宙产生根源,产生了最早的宇宙本源说;后来,苏格拉底出现,他用无数生活中的实例,论证和探讨了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过的。这种把科学实证精神和哲学沉思精神相结合的现象一直持续到基督教出现才变得逐渐微弱,由于宗教的威权,他们把哥白尼烧死,把伽利略审判,还把一个女数学家很残忍的杀害,这些事件导致科学和哲学的逐渐背离,完美的结合消失了,代替哲学的是神学,是基督教的大一统。但是西方社会并没有把这种讲究论证的方法丢弃,到了圣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他们捡起了这种方法,通过它论证上帝的存在、上帝对人的生活的影响,以及上帝如何是无限和全能的,中世纪的几位大哲学家和神学家无不如此,比如马背哲学家马可·奥勒留、神学家波埃修。这些人中有的甚至穷其一生,就为了论证上帝的存在是合理的,人性的。即便到后来的加尔文教派,其哲学内核也不出其右。哲学的任务就是为了上帝,它的任务和重心都是围绕着上帝而展开。甚至到近代,斯宾诺莎的哲学思维也是如此,尽管他当时所处的年代,科学的种子已经开始遍地发言,有些科学技术已经被很成熟的应用,很多人选择了相信无神论,但他依然坚持用自己的方法和实践论证上帝的存在。实际上,还是形而上的一种思维。比较难能可贵的是,斯宾诺莎通过自己的哲学给我们总结出了一条重要的启示,即可以证明的东西,未必可以明证。什么是明证呢?明证就是要有非常明确的证据,比如说有人犯了谋杀罪,有目击者看到了,这个目击者就是证人,是明证。但斯宾诺莎说,上帝不能明证,《圣经》上说上帝在那个山上,摩西看到一道白光闪过。这不行,摩西看见了,但他是当事人,别人没看见,你同样拿不出上帝存在的明证。随后,斯宾诺莎话锋一转,他总结道:神或上帝可以证明,但是不能明证。如何证明呢?就是通过自我信仰,通过对上帝精神的践行和修持,但如果想明确证实,目前人类还做不到。我们的哲学也做不到。由此看来,西方哲学中,对哲学的定义(哲学是干什么的?)不仅是爱智慧这么简单,他们还强调对世间万物的分析理解和实证推理。哲学在他们那里,既是对形而上的追求,还是对逻辑、分析的传承;哲学既是方法论,又是本体论;它研究人的思维、伦理价值,也研究宇宙的本源,物质的组成;实际上,就是康德所说的那句话,我们所有的哲学内容都集中在了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

此其柢也

人类根本的责任,是发展科学,是尽可能的去了解这个宇宙的根本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我思故我在”确应作为哲学第一原理。粗略地感受到大多数哲学家的论述都有局限性。伯特兰.罗素的思想确实比较广博且精湛.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辨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机械的哲学理论,而是有感情的,发自内心的回答。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当我懂事后亲身面对了死亡后,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亲人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但是我们需要的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对生命的诠释。物理学中,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宇宙是如此的广袤,有着太多人类所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它是如此的寂寞,亿万年来是如此的安静(我用了好久时间才适应用“它”来形容宇宙)。它需要有什么来理解它,来认可它的存在,而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承担起了这个责任。人类根本的责任,是发展科学,是尽可能的去了解这个宇宙的根本,作为智慧生物的我们仍然需要好好努力,去探索世界的奥秘。

周曰

详细解答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的问题(七)

43.维特根斯坦说:“一个字词的意义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如何理解这句话呢?我们可以看一下下面的例子:“小王还没过来呢。”“还剩下两斤苹果。”在这里副词“还”的用法是不一样的。维特根斯坦对于句子即命题的研究已经超过了大多数的语言学家。那么,我们从刚才我举的例子就是“还”的两种用法,还有上文维特根斯坦举过的很多词汇使用方法的例子中可以说明一个事实,就是构成句子的每个词,实际上也有很多的用法。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为什么能在语言分析中做出这么大的成绩?归根结底,我认为和他早期的哲学,就是“语言是思维的图像”的观点有很大关系。事实上,维特根斯坦在做语言分析的时候,把整个句子和词汇都转化为生活的图像。维特根斯坦哲学是如此之难,以至于他的后继者很难做出创新。“一个名称的意思有时是由指向他的拥有者来解释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难道是所谓的私人语言?或者是上文中所说的x?思维的图像44,维特根斯坦在这段话里表达了这样的意思。笔者在这里换一种说法。比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金箍棒是现实中不存在的。但是,金箍棒在现实的语言体系里是有意义的。维特根斯坦设想了这样一个场景,就像在第二段里表现的场景那样,名称只是在名称的拥有者存在的情况下使用。就像工人给石板贴上标签,a,b,c,d。这种临时性的语言是否是维特根斯坦说的私人语言?孙悟空和金箍棒45,维特根斯坦指出:“指示代词“这个”永远不能没有拥有者。“这个”不是一个名称,因为一个名称不是借助指向的手势来使用的,而只是借助指向的手势加以解释的。”我在前面解释过“这个”可以理解为“此物”。“此物”一词确实没有表示出对象的实际内涵。46. 维特根斯坦讲了一段苏格拉底对语言的认识。这段话对维特根斯坦写《逻辑哲学论》很有帮助,那么苏格拉底所定义的基本元素是什么呢?是语言中的词汇吗?比如,橘子。橘子47.关于基本元素即简单元素,罗素的哲学和维特根斯坦前期的哲学里都有类似的概念。在作为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这段话里(第47段),维特根斯坦似乎推翻了他的前期哲学里的想法。那么什么是组成“实在”的简单部分呢?任何概念都是一个包集,都无法变成简单的。这也是罗素的原子论和维特根斯坦早期哲学最终失败的原因。什么是复合和简单?相对于水果的概念来说,橘子是简单的。但是橘子是由各种成分构成的,橘子因此又是复合的。所以,寻找基本元素的探索最终会以失败而告终。但是我想,苏格拉底所要表达的意思可能和罗素以及维特根斯坦所想象的不同。比如说,“我们想吃橘子。”橘子这个概念可能确实是我们所要表达的所想要的东西里的最小单元。罗素49,关于苏格拉底所说的“我们无法解释这些元素,只能命名它们。”是这样理解的。比如说橘子,就相当于苏格拉底所说的基本元素。作为我们所要消费的水果的最小单位,橘子一词的命名就足够了。橘子一词,涵盖了这种水果的所有性质。我们所能解释的是什么呢?比如,你发明了一种饮料。其中含有橘子水的成分。这种饮料是可以解释的。其中的桔子水就是其中的一种基本成分。维特根斯坦在这段里写了很多的话,鉴于我对苏格拉底的这段话的理解和维特根斯坦不同。所以,他的那些分析我就不做点评了。苏格拉底50,关于“存在”和“非存在”的问题,“存在”与“非存在”是否可以被归于基本元素?这里维特根斯坦说的是有道理的。维特根斯坦举了一个“标准米”的概念,和一个“标准的褐色”的概念,其实所谓的标准米和标准的褐色就是米和褐色的概念。我前面说过,概念就是一个集合。因为存在和非存在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所以他们也是基本元素。

马介甫

详细解答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中的问题(十四)

转载自百家号作者:万事自有经纬130-133.维特根斯坦在这几段中讲述了他研究语言游戏的意义。维特根斯坦给我的感觉仿佛就像一个原始人,突然降临到了现代社会,面对五颜六色的现代化工具,充满了新鲜和好奇。对于我们来说是习以为常的现象,对他来说都是充满了新鲜和刺激。我这个比喻不知道是否恰当。因为维特根斯坦的母语-德语是一门语法非常完善的语言。原始人如果维特根斯坦从德语语法的角度来分析各种语言现象的语法使用上的特点,那也许接近于寻找出语言的内在规律。而维特根斯坦的做法似乎是从原始人的角度,以一个小白的身份来努力发现语言使用的秘密。这种方法也不是不可以,但总是给人一种太过吃力的感觉。就像数学学科,人类经过长期的摸索终于在15世纪发现了“零”的使用法。从而使数学学科的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我可能时间记得不太准确,详细内容请参考 丹齐克的《数,科学的语言》一书)。在前面的章节,维特根斯坦也给我们演示了语言游戏的分析方法。这些分析方法揭示了了语言在实际使用中所存在的问题。数学家丹齐克事实上,我们也没有必要跟着维特根斯坦的思路转。维特根斯坦早先研究数理逻辑,在维特根斯坦的先入为主的思维中,总想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语言。这种做法,说得难听一点,就是选错了专业。搞语言研究就必须具有语言学的基本专业知识。语言既有对外在事物的描述,也有对内在思想的描述,同时还有人际交往之间的使用法。人际交往中的使用方法是和特定的文化关系密切的。维特根斯坦把各种的语言使用法扯在一起,给人的感觉是非常混乱。维特根斯坦134.这里维特根斯坦给出了一个命题“事情是如此如此。” 这句话在这里还分析什么命题真伪?这句话明显是有一个因果关系的,就是有上下文联系的句子。单独拿出这么一句话来分析,有什么意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所有的对话都有一定的目的。就是很多话都有所谓的言外之意。“事情是如此如此.”可以理解为“因为事情这样了,所以你应该如何如何.”学习中文139. 在本段,维特根斯坦在讨论如何用语言来思考的问题。假定一个词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当我们想到一个词时,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运作的?这个问题可能已经超出了语言研究的范畴。有什么样的外部世界,我们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描述。就是我们看到了一些什么情景,大脑组织了什么样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这是一个层次的问题。先把这个层次的问题研究清楚。至于大脑是“具体”怎么组织的?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感觉维特根斯坦是思维能力太高了,如入无人之境,横冲直撞。我解释一下:就是维特根斯坦只是一般性的谈语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已经可以让语言学家们大脑死机了,维特根斯坦还一个劲儿把思考的维度向上提,这样就没人能跟得上他的思考的频道了。外星人140.语言具有情境化的特点,关于“每次想到某一个词时,这个词的意思会有不同。”这一点我同意维特根斯坦的说法。比如说,中午下班的时间到了,领导说一句:“吃饭。”然后走出办公室。这话的意思可能是让大家下班。而一个职员走出办公室,说一句“吃饭”。可能是属于自言自语。143-149.学生累积计数的过程相当于让一个人不停的搬砖的过程,区别是一个是肉体上的劳动,一个是脑力上的劳动。搬砖153.维特根斯坦在这里对“理解”一词进行了分析。“理解”是什么意思?中文的理解的意思是“文理,解开。”就是搞明白了内在的质地的意思。应该了解一下维特根斯坦所说的理解的德文中对应的单词“verstehen”和英文 understanding的原始意义。

坏家伙

解答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中的问题的尝试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的开篇就研究儿童习得语言的问题。要想解决他提出的问题,我们需要换一个思考的角度,加入一些背景知识才可以。研究儿童是如何习得母语的过程,其实就是研究思维的本质的过程。因为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他获得知识或者叫信息的方式就是通过五官的感知和先天的智力的判断。维特根斯坦昨天我谈到,人先天具有判断大小,多少,动静,内外,远近的能力。现在就详细讲解一下这些能力。这几组能力都是同时存在的。“多少”的判断能力是产生数学的基础,“动静”的判断能力是产生时间概念的基础,远近的判断能力是产生空间概念的基础。首先,我们是如何产生对于世界的概念的?就是如何把这个世界的图像立体化的?提个问题:就是你在大街上看到前面有一棵树,你是如何知道它是一棵树的?光凭视觉是不可以的。假设你是婴儿,你看到面前的屋里的画面,假设没有东西在动,你是如何把你眼里的彩色画面区分开的?我的意思是区分看到的各种东西。我们能够把眼前不同色彩的东西区分开来,依靠的是触觉和视觉的结合。只有触觉的参与对物品的感知才能立体化。比如我说:“一把钢刀”,你想象中肯定有冰冷,坚硬,锋利的感觉。就是说我们形成的概念里“同时包括”了五官提供的信息。就是说“概念”就类似于一个“集合”。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著作这里有必要引进一个哲学概念:“共相”。事实上,不论名词“红”,“苹果”还是动词“打”“理解”,对于我们的思维来说,都是一个集合的概念。否则你也无法定义红色,苹果,因为你不可能看到所有的红色和苹果。这样,意识中确实存在着抽象的红色和苹果,这就是共相。那么什么是数?我上面提到了,人先天的具有“多少”的判断能力。这样,无论是五个苹果,还是五个馒头,五棵树,我们都能识别出它们的数字特征。这一点也不神秘,这和你能识别物体的大小一样,也是一种先天的能力。可以把我们的语言中的词汇都理解成共相,就像是一个空的容器,一个永远装不满的容器。我们的大脑在运用语言进行思考的时候,都是对这些词汇进行“运算”。现实中的事物的描述是容易理解的,但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像“国家”,“社会”,以及哲学上的思考,其实大脑是将这些概念类比于现实中的事物,比拟为现实中的事物来进行描述,就像我昨天举例子“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维特根斯坦工作过的英国剑桥大学当然,维特根斯坦提到的语言的问题,语言的误用是存在的。孔狄亚克的著作里就提到过这个问题。但是,如果维特根斯坦真的想发现语言习得的原理,即发现大脑是如何思考的,其实应该从哲学的认识论的原理上及语言学的角度上来研究(这句话应该是过去虚拟)。因为我刚才提到了,人的“大小”,“多少”的判别能力只是人的智能的一部分,人类还有情感及其其他的智能。数学能力只是人类感知能力的一部分。现实世界的原理不光是数学的,我们可以说还有物理的,化学的等等。感觉具备了我上面讲的这些知识,就可以解答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里提出的大部分问题了。限于篇幅,我这里就不举例说明了。

大买卖

浅析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作用

哲学所研究的究竟是什么?每一个热爱哲学的人,心中不免会有这么一个疑问,但由于搞不清楚这个问题,不清楚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所以人们便认为哲学是一门华而不实的学问,无法解决现实中的任何问题,于是,哲学步入了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并逐渐被边缘化,这究竟是哲学本身的问题,还是人们对哲学认识的偏见呢?现在的人们对哲学的研究,主要是对哲学史的研究,时间跨度长,地域跨度广,人物和观点繁多,而且由于中西方表达方式的差异,一些西方哲学著作在翻译成中文后,十分的生涩难懂,人们的大部分精力用来解读哲学史中的人物及其哲学观点。但是,对这些历史人物和观点的解读,能够对我们的现实的工作和生活能够提供实际的帮助吗?由于这种研究方式无法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提供实际的帮助,最终导致了哲学的逐渐没落。所以,我们需要换一种角度和方式去理解和研究哲学。人类的逻辑和思考是在自己大脑的认知世界中完成,而行为则作用在外界的真实世界之中,这是人类所面对的两个世界。人类大脑的认知世界,来源于自身对外部真实世界的观察,但受制于人类自身感官的局限,人类所观察到的范围是有限的,只能观察到外部真实世界的局部,人们却误以为自己所观察到的便是外界真实的世界,但这只是人类对外界真实世界的偏见。所以,人类大脑中的认知世界与外界真实的世界并不相同,但人类却往往忽视这个问题,将两个世界混为一谈,分不清彼此。人类所有的决策和思考,都是在自己大脑的认知世界中完成,而行为则作用在外部的真实世界之中,由于两个世界并不相同,所以人类才会不断的遭受挫折和失败。所有的这一切,正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何处理人类大脑中的世界与外界真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其实就是哲学。哲学史中的每一个哲学家,无论观点如何,所有人讨论的其实只有一个问题:如何来处理自己大脑中的认知世界与外界真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存在于真实世界之中的事物,如果没有被人类观察到,就不会在人类大脑的认知世界中形成印象,也不会参与到人类的逻辑思维之中。存在于人类大脑之中的事物,就算不存在于真实的世界之中,同样可以影响人类的行为。鉴于人类的认知特点,人类在处理两个世界之间的关系时便出现了两个极端,一个极端以人类大脑的认知世界作为认知的标准,宗教就是这种认知的代表。另一个极端是以外界真实的世界作为认知标准,科学就是这种认知的 代表。在处理两个世界之间的关系时,所有人的思想都处在两个极端之间,只不过是有些人的思想偏向于人类大脑的认知世界,而有些人的思想偏向于外界真实的世界。无论人类大脑中的认知世界多么美好,人类终究生活在真实的世界之中,行为需要接受真实世界运行变化规律的检验,人类大脑中的认知世界越是贴近外界真实的世界,人类犯错的概率也就越小,所以,哲学便拥有了一项重要任务:帮助人们完善自己大脑中的认知世界,不断纠正自身的认知偏见,认识真实世界的本来面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人类对思考的过程和方法进行研究,概括而言,其实就是一套反思和思辨的方法。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思辨,克服自身的认知缺陷,帮助自己认识外界真实世界的本来面貌。现代人们对哲学的认识已经完全走向了歧途,这是哲学没落的原因所在。世界是唯一的,所有的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之下,但每个人其实只是成活在自己大脑的认知世界之中,误以为自己大脑中的认知世界便是外界真实的世界。所以,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之下的人们,大脑对世界的印象却彼此不同,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大脑中的世界才是外界真实世界的本来面貌,结果却先入了不同的争论之中,难以自拔。但所有的一切,其实只是被自己所蒙蔽,囚禁在自己的认知世界之中,只有哲学,才能解救自己,去发现真实世界的本来面貌。

惠以

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是他研究一切哲学问题的出发点

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是他研究一切哲学问题的出发点理念论理念,即各种具体事物的一般形式。柏拉图把这种存在于人们主观世界的一般的东西称为理念。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是他研究一切哲学问题的出发点。他认为只有理念才是真实的存在,因为它独立于人们的认识和事物之外,构成了一个客观独立存在的理念世界,任何个别事物只是理念的“分有”。它们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享了理念,是理念的“影子是“分有”理念的结果。其主要特征有:第一,绝对实在。只有理念是真实存在且不变的。第二,多中之一。理念是许多个别事物之共同本质。第三,事物的目的。理念是绝对完满的、纯粹的,是具体事物追求的目标。第四,知识的对象。具体事物是感官的对象,从中只能获得意象,只有从理念中才能获得知识。第五,真理的标准。事物真实性的评判视距离理念的远近而定。越近者越真实,越远者越虚幻。柏拉图主义柏拉图主义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建立的以其“理念论”为基础的哲学思想。其基本理论是,1.理念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2各种理念构成客观上独立存在的理念世界3.具体事物构成的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或“摹本。4.人性由各有其德行的三个部分组成,即情欲、意志和理性。5.为了不使这三个部分互相冲突,需要有正义的美德在意志的作用下控制情欲,这也是受教育者应该具有的基本禀性。犬儒主义“犬儒主义”一般认为是苏格拉底的弟子安提斯泰尼创立的,另一人物第欧根尼则因为住在木桶里的怪异行为而成为更有名的犬儒主义者。当时奉行这一主义的哲学家或思想家他们的举止言谈、行为方式甚至生活态度与狗的某些特征很相似,他们旁若无人、放浪形骸、不知廉耻,却忠诚可靠、感觉灵敏、敌我分明、敢咬敢斗。于是人们就称这些人为“犬儒”,意思是“像狗一样的人”。至于这个称谓是不是肯定来源于此,学界的观点并不一致犬儒学派的主要教条是,人要摆脱世俗的利益而追求唯一值得拥有的善。犬儒学者相信,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建立在稍纵即逝的外部环境的优势。每人都可以获得幸福,而且一旦拥有,就绝对不会再失去。人无须担心自己的健康,也不必担心别人的痛苦。犬儒学派对之后的斯多喝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怀疑论希腊哲学的一个流派,大约创立在公元前3世纪初。怀疑论对人能否发现真理既不加以肯定也不加以否定,而是持一种怀疑的态度。所以怀疑论是对客观世界和客观真理是否存在、能否认识表示怀疑的学说。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怀疑知觉是由外物引起的,德国哲学家康德怀疑人能够认识物自体。现代西方的怀疑论者承袭休谟和康德的思想,拒绝研究感觉之外的实在。原子论原子论是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的最高成就。它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通过具有不同形体的不可分割的原子和虚空的组合,解释自然现象的五光十色和千变万化,是西方性哲学史中唯物主义观点的最早代表。原子论的仰奠基人分别是留基伯和德谟克利原子论者认为充实和虚空是本原。充实是这二者一起构成了方物的质料因。原子间的区别是生成不同事物的原因。这种区别共有三种,即形状、次序和位置。原子非常小,以至于它们不能为感官所感它们在数量上是无限的。无神论在古希腊无神论哲学家伊壁鸠鲁证明神不存在之前,整个世界早期人类的思想几乎都被有神论支配着伊壁鸠鲁认为:神或是愿意但没有能力除掉世间的丑恶;或是有能力而不愿意除掉世间的丑恶;或是既有能力又愿意除掉世间的丑恶。如果神愿意而没有能力除掉世间的丑恶那就不算是万能的,而这种无能力是和神的本性相矛盾的。如果神有能力而不愿意除掉世间的丑恶,那么这就证明神的恶意,而这种恶意同样是和神的本性相矛盾的。如果神愿意又有能力除掉世间的丑恶(这是唯一能够适合于神的本性的一种假定),那么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世间还有丑恶呢?因此,神根本不存在。逍遥学派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创办了所学校,从事教学十多年。他常和学生一起在林荫道上边散步边讲学,因此被称为“逍遥学派”。因该学派为亚里士多德所创立,因此又称亚里士多德学派。亚里士多德死后,其学生继承了他的思想,其中许多人能够独立思考,“逍遥学派兴盛一时。公元前269年,吕科接替斯特拉图作为领导人以后,“逍遥学派”失去了重要地位,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被人忽视。到公元前1世纪,该派继承者安德罗尼科重新开始了对亚里士多德学说的研究,对亚里士多德著作进行校勘、整理、编纂和注释。6世纪初,拜占庭皇帝尤斯底年下令禁止亚里士多德学说的传播,该派因而瓦解。因信称义因信称义是德国教改革运动领袖马丁·路德提出的反对中世纪教会神学的宗教哲学。他以为上帝是信仰的唯一对象,而不性的对象,上帝的旨意是超越理性的,只仰,不能理解,他反对天主教对个人信仰预,强调信必须以个人的内在心灵为基个在他看来,每个基督教徒都可以直接与上帝交,用不着以教会和僧倡为中介,也不必经过那些烦琐的宗教仪式,这就是所谓的“因信得救,不靠事功”。马丁·路德还把《圣经》作为最高的权威。主张每个信徒都有权阅读和解释《圣经》,他认为对《圣经》的解释,应完全以个人理解为基础,任何人,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主教教皇,都无权把自己对《圣经》的理解强加于人。他强调个人信仰高于一切,宣扬信仰自由。四假相四假相是培根反对经院哲学而提出的理论种族假相。这是人类天性中共有的缺陷学说,其主要内容是人在认识自然时,不是以自然为尺度,而是以人的主观性为依据。这就使得人类往往把自己的特征、天性附加于自然之上,于是就出现了洞穴假相。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洞拟人观、目的论等思想穴”,使自然之光发生曲折和改变颜色,即每个人都从自己所特有的性格、爱好、环境出发来观察事物,带有个人偏见。假相这是由各种哲学教条以及错误的证明法则移植到人心中的,人们未经批判而盲目顺从传统的或当时流行的权威而造成的错误。流行的哲学体系就像舞台上演出的戏剧它们以一种不真实的幻景来表现哲学家自己创市场假相。这是人们在交往中,由于语言造的世界。概念上的不确定、不严格而产生的思维混乱就如同市场上的叫卖者以假乱真。